l型细菌的特性是什么特性决定了它是对人有害还是有利

从对人类有利有害角度论述微生物有哪些特性_百度知道
从对人类有利有害角度论述微生物有哪些特性
我有更好的答案
细菌、真菌等微生物的种类多种多样,大多数细菌、真菌等微生物对人类是有益的,少数微生物对人类是有害的,结核杆菌可以使人患结核病,肺炎双球菌使人患肺炎,鬼笔鹅膏能使人中毒,醋酸杆菌可以生产醋酸,故D符合题意D 试题分析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我们=10%人+90%细菌 | 科学人 | 果壳网 科技有意思
我们=10%人+90%细菌
人体内的细菌总量比人还多?
本文作者:面无表情/转
更新:菌群与人体的关系毫无疑问是十分密切的,不过,现在也有研究者对人体细菌数量远多于细胞数量的说法提出了质疑。认为,细菌和细胞数量的差异并没有那么悬殊,它们的总数其实比较接近。
细菌的数量占到了人体所有活细胞(既包括组成人体本身的所有活细胞,也包括生活在人体中的所有微生物)的90%,大肠杆菌用它们的3个尾巴在我们的肠道里活泼泼地上下游动,而以能引起我们食物中毒而闻名的沙门氏菌一直华丽丽地生活在我们的皮肤上,却对我们没有任何影响。
在每一个人的身体中大概有500-1000种不同种类的细菌,他们在成人体内可繁殖出大约100万亿个体细胞——大约是一个人全部体细胞的10倍。下面是一些根据电子显微镜下细菌形态所制作的艺术图片,都是我们身体里最常见的细菌,一起来欣赏吧。
图片中显示的是生活在人类的皮肤上的细菌(蓝色和绿色的)。许多种类的细菌都能发现于人体皮肤上,特别是与汗腺和毛囊相关的。它们通常不会引起任何问题,除了有些可能会导致粉刺。细菌一般穿透皮肤才会引起疾病,例如通过伤口。
上面两张图都是人类胃里的幽门螺杆菌菌。它们能导致胃炎,也是最常见的起因胃溃疡的原因。并且可能引起、或与其它因素共同引起胃癌,其存在还会增加胃部肿瘤的危险。
这是肺炎链球菌。它是革兰氏阳性菌,这种椭圆形的细菌是引起肺炎的原因之一。虽然人体内的肺炎链球菌一般不会造成危害,但有时也可能导致危险的肺部感染。
肠道内的大肠杆菌,它们可以引起大肠杆菌性腹泻。
一些球菌正“栖息”在一个多孔的表面。
6. 一个典型纤毛状杆菌的末端。(好像它刚刚被电到…...) 典型的杆菌包括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
正在游动的细菌。(像不像一列正在外太空航行的星际舰队?)
温柔版的幽门螺旋杆菌。
高科技版的幽门螺旋杆菌。
一种典型的纤毛(就是有毛)杆菌。(令人想起一种长毛的膨化食品。)
典型的杆菌有许多种,这些细菌身体的一端都会有鞭毛(一种毛状结构),使它们能够活动。(就像人体中另一种“”)
粪肠球菌。这种细菌是所谓的超级细菌中的一种,在病人体会产生耐药性。
我们自身的体细胞与我们细菌客人的数量比为1:10,这个比例可能听起来让人担心,但是微生物专家表示,这些细菌在我们体内对我们是有利的,没有它们,我们就活不了多久。“这些细菌和人类绝大多数是共生关系。为了回报我们给它们提供的食物和居所,细菌为我们制造维生素,并对我们的消化系统和免疫系统提供了不少支持。它们也会保护我们抵抗一些病原体——即所谓的坏的细菌。”
一想到我们身体里还有这么多小生物(似乎有点太多了...),还有谁会感到孤单呢?
文章编译自:
你可能感兴趣
我想,对细菌来说,人体就是宇宙
翻译达人,重口味科学控
那我们到底还是不是人......
啊,一个人好热闹~~
显示所有评论
全部评论(145)
翻译达人,重口味科学控
那我们到底还是不是人......
我想,对细菌来说,人体就是宇宙
看着好爽啊
很好吃的样子。。。。
古人类学博士
哎呀我有严重的密集物体恐惧!!!
够炒一盘的了
啊,一个人好热闹~~
我们本身就是个大细菌组合体==
确实很萌啊,cute
翻译爱好者,MOOC学习者
不发表评论……长毛的膨化食品好恶心……
我想知道人体内细菌的总质量占人体重的比例有多少。。。
这标题有问题,你的百分比是按什么算了,种类?如果是按微生物种类和人体细胞算的话或许说的过去。如果按质量比和体积比 又分别是多少??????
引用Drp1706的回应:这标题有问题,你的百分比是按什么算了,种类?如果是按微生物种类和人体细胞算的话或许说的过去。如果按质量比和体积比 又分别是多少??????开头他说了“”“在我们身体里,细菌占到了人体所有活细胞的90%,所以我们只有10%是人,其余都只是微生物。来见见你身上平时看不见的细菌吧,你是觉得陌生呢?还是熟悉呢?“”“
体积分数是多少?质量呢?
想起来赵立平老师在果壳时间的《肠道里的健康密码》~
看得很有压力啊
理论物理博士,科学松鼠会成员
如果将全世界细菌都聚集起来,并赋予思想,形成一个超级思念集合体,那会有多大?它会想些什么?
这些细菌长的好个性啊~
看了这个压力好大啊!
哈哈,和萌菌物语里面的看起来一样萌嘛~
令人想起一种长毛的膨化食品。----------------------------------------------------------------------同感……
好像说一个90斤的美女身上就有几斤细菌?不记得是多少斤了
看得我魂飞魄散~~~~
看得我饿了。。。
一个个细菌都太漂亮了。
好科幻啊啊~~~
看得好抽象哇!既视感!?
这些个细菌的样子好可怕是
显示所有评论
(C)2017果壳网&&&&京ICP证100430号&&&&京网文[-239号&&&&新出发京零字东15000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举报电话:细菌性病害的诊断与防治_龙湾化工_191农资人 - 农技社区服务平台
查看完整版本: [--
细菌性病害的诊断与防治
作物细菌性病害的诊断与防治 [attachment=422985]
夏声广 主编[attachment=422986] 编著人员:(按姓氏笔划排列) 王一风王培楷张文胜应尚蛟徐升华夏声广徐苏君熊兴平[attachment=422987][attachment=422988] [attachment=422989]  
中国农业出版社[attachment=422990]
[attachment=422991] 龙湾化工独家赞助细菌病害书籍出版 (封面图片) 近日,由中国农业出版社正式出版的《作物细菌性病害诊断与防治原色生态图谱》一书,由新华书店面向全国发行。浙江龙湾化工有限公司,作为专业防治细菌病害的制剂厂家,独家赞助该书的出版发行。该书是我国第一本专门介绍细菌病害诊断及防治的植保书籍。作物细菌性病害是由于细菌侵染作物引起的一种侵染性病害,近几年细菌性病害发生非常普遍。目前已记载的植物细菌病害500种以上,已经确认的植物病原细菌约有250个种、亚种和致病变种,我国发现的有70种以上。常见有黄瓜细菌性角斑病、西瓜细菌性果斑病、十字花科软腐病、黑腐病、茄科青枯病、水稻白叶枯病、细菌性条斑病、柑橘溃疡病等等,给农业生产造成了较大的危险。由于病原细菌可在种子或其他繁殖材料、病残体、土壤、粪肥、杂草或昆虫体内越冬或越夏,病原在土壤中存活时间越长、积累数量越大,对作物生产构成的威胁也越大。台风、暴雨、高温和高湿等不良条件,易使作物表面大量产生伤口,有利于细菌的传播及削弱寄主作物的抗病性,还促进病害的传播,创造有利于病害发展的环境,导致细菌病害流行。农作物细菌性病害诊断与防治,是当前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难题,也是农民急需解决的技术问题。虽然近年来细菌病害发病程度呈上升趋势,但登记防治细菌病害的农药品种还是相对偏少,目前国内登记细菌病害的有效药剂主要有:噻菌铜(龙克菌)、叶枯唑、氢氧化铜、王铜、硫酸铜、氧化亚铜、琥珀肥酸铜、乙酸铜、松脂酸铜、农用链霉素、春雷霉素、中生菌素、三氯异氰尿酸、氯溴异氰尿酸、噻唑锌、噻森铜、噻霉酮、多粘类芽孢杆菌、荧光假单胞杆菌、蜡质芽孢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等等,总计有效成分单剂大约20多个。《作物细菌性病害诊断与防治原色生态图谱》一书,从细菌性病害的基础知识入手,介绍了病原细菌性状、侵染和传播途径、重要细菌属及代表种、病害田间分布、症状、诊断、主要防治药剂、综合防治方案和常见的细菌病害等等,深入浅出,循序渐进,系统全面。《作物细菌性病害诊断与防治原色生态图谱》一书,共提供近40种常见的细菌性病害诊断与防治技术,近300幅高质量原色生态图谱,特征明显,逼真地再现了细菌病害的不同时期、不同部位的症状,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直观明白。据悉,该书编著人员夏声广、熊兴平等,为了拍摄清晰的细菌病害图片,筹备多年,多次深入田边地角,反复拍照,不断地筛选,因此,其原色生态图谱,是国内其它植保书籍所没有的。《作物细菌性病害诊断与防治原色生态图谱》一书,适合基层农技推广部门、农药制剂厂商、农资经销商、庄稼医院和种植大户使用。据悉,该书编著人员熊兴平等,将在第30届全国植保大会上开展“签名售书”活动。 附图片:《作物细菌性病害诊断与防治原色生态图谱》夏声广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ISBN&&978-7-109-19140-2,CIP数据核字(2014)第091971号。
前言随着种植业结构调整和效益农业的发展,作物种类趋多,耕作制度、栽培模式改变,农业生态也随之发生了较大变化,作物病虫不断增加,原来一些次要病虫上升为主要病虫,导致重大害虫再猖獗和病害大流行。作物细菌性病害是由于细菌侵染作物引起的一种侵染性病害,最近几年细菌性病害发生非常普遍。目前已记载的植物细菌病害500种以上,已经确认的植物病原细菌约有250个种、亚种和致病变种,我国发现的有70种以上。常见有黄瓜的细菌性角斑病,西瓜细菌性果斑病,十字花科软腐病、黑腐病,茄科青枯病,水稻白叶枯病、细菌性条斑病,柑橘溃疡病等,给农业生产造成了较大的危险。作物细菌性病害诊断难,防治农药品种少,而且以铜制剂为主。果树为多年生作物,蔬菜作物连作现象严重,病原细菌可在种子或其他繁殖材料、病残体、土壤、粪肥、杂草或昆虫体内越冬或越夏,它们在土壤中存活时间越长、积累数量越大,对作物生产构成的威胁也越大。台风、暴雨等不良条件,不仅易使作物表面大量产生伤口,有利于细菌的传播及削弱寄主作物的抗病性,还促进病害的传播,创造有利于病害发展的环境,导致细菌病害流行。作物细菌性病害诊断与防治是农业生产中难题,也是农民急需解决问题。本书从细菌性病害的基础知识入手,介绍了病原细菌性状、侵染和传播途径、病害田间分布、症状、诊断、主要杀细菌剂及综合防治和重要的细菌性病害,深入浅出,循序渐进。全书共提供近40种常见的细菌性病害诊断与防治技术,近300幅高质量原色生态图谱,特征明显,逼真地再现了细菌性病害的不同时期、不同部位的症状,图文并茂,通俗易懂,易学、易记。适合基层农技推广部门、农药厂商、农资供销、庄稼医院和种植大户使用,也可供高等农业院校学生阅读参考,或作为基层无公害生产培训教材。本书在编写过程中,承蒙富有实践经验的同行给予支持与帮助,并提供部分照片,在此表示衷心感谢!受作者调查和实践经验及专业技术水平限制,书中遗漏之处在所难免,恳请有关专家、同行、读者不吝指正。夏声广2013年12月E-mail:ykxsg&&&& http://www.sgzb.net
作物细菌性病害的诊断与防治&&&&目录一、细菌性病害的基础知识(一)植物病原细菌的一般性状1.细菌的结构2.病原细菌形态3.细菌的繁殖4.细菌的特性5.细菌寄生性6.细菌致病性(二)细菌性病害的侵染和传播途径1.侵染来源2.侵入途径3.传播途径4.病害流行必须具备的条件5.作物病害发生的特点(三)细菌病害病株田间分布二、重要细菌属及代表种1、黄单胞菌属2、假单胞杆菌属3、劳尔氏菌属4、噬酸菌属5、欧文氏菌属6、韧皮部杆菌属7、土壤杆菌属8、棒形杆菌属三、作物细菌性病害的诊断(一)作物细菌性病害的症状1.细菌病害症状2.细菌性病害的病状3.细菌性病害病症(二)作物侵染性病害和非侵染性病害的区别(三)四大传染性病害的田间区别(四)作物细菌性病害的诊断方法与步骤1. 田间现场观察2.细菌性病害症状的观察3.细菌性病害的显微镜检查4.病害诊断应注意的问题三、作物细菌病害的综合防治1.植物检疫2.农业防治3.物理防治4.生物防治5.化学防治四、主要杀细菌剂介绍1.碱式硫酸铜2.氢氧化铜3.噻菌铜(龙克菌)4.叶枯唑5.农用链霉素五、作物常见的细菌性病害(一)粮油作物细菌性病害水稻白叶枯病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水稻细菌性基腐病水稻细菌性褐条病玉米细菌性茎腐病(二)蔬菜细菌性病害十字花科蔬菜软腐病大白菜软腐病青菜软腐病甘蓝软腐病萝卜软腐病花椰菜软腐病芹菜软腐病生菜软腐病十字花科蔬菜黑腐病甘蓝黑腐病萝卜黑腐病花椰菜黑腐病茄科青枯病番茄青枯病茄子青枯病辣椒青枯病马铃薯青枯病番茄细菌性斑点病辣椒疮痂病黄瓜细菌性角斑病西瓜细菌性角斑病丝瓜细菌性角斑病黄瓜细菌性叶枯病西瓜细菌性叶枯病西瓜细菌性果斑病甜瓜细菌性果斑病大豆细菌性斑点病菜豆细菌性疫病芋软腐病姜腐烂病(三)果树细菌性病害柑橘溃疡病果树根癌病桃树细菌性根癌病梨树细菌性根癌病李细菌性根癌病柿细菌性根癌病梨火疫病桃细菌性穿孔病(四)其他经济作物细菌性病害烟草野火病烟草青枯病
作物细菌性病害的诊断与防治 一、细菌性病害的基础知识栽培的作物,无论是大田作物,还是果树和蔬菜,都有一种或几种细菌病害,其中尤以禾本科、十字花科、豆科和茄科植物上发生的细菌病害较多,有时一种作物上发生三、四种以上。目前已经记载的植物细菌病害500种以上,已经确认的植物病原细菌约有250个种、亚种和致病变种,我国发现的有70种以上。(一)植物病原细菌的一般性状细菌属于原核生物界,其遗传物质(DNA)分散在细胞质中,没有核膜包围,即没有明显的细胞核的单细胞生物。大多数细菌是腐生的,对自然界的物质转化起着重大作用,并为工农业生产提供丰富的资源;另一些寄生的细菌则可为害动植物,引起动植物的各种病害。1.细菌的结构细菌细胞主要由细胞壁、细胞质膜、细胞质、核区、内含物等构成。不含叶绿素,有细胞壁但没有固定的细胞核。有些细菌还有鞭毛或荚膜,有些细胞还有芽孢。鞭毛是细菌的运动器官,芽孢则对不良环境条件具较强抗性。2.病原细菌形态细菌是一种单细胞的微生物,一般细菌的形态为球状、杆状和螺旋状,分别被称为球菌、杆菌、螺旋菌。大都单生,也有双生、串生和聚生的。作物病原细菌大多是杆状菌,比真菌小,比病毒大,一般长为1-3微米,宽0.5-0.8微米,少数是球状。3.细菌的繁殖细菌都是以横向二分裂的方式繁殖,即裂殖。大多数细菌细胞生长到一定限度,菌体细胞加长,胞内物质重新分配为两部分,细胞壁自菌体中部向内凹入,最后把母细胞分裂为两个大小相似的子细胞。细菌繁殖的速度很快,一般1小时分裂一次。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细菌繁殖很快,如大肠杆菌可以在20分钟内就分裂一次。4.细菌变异性&&细菌繁殖速度很快,因而经常发生变异,主要有以下二种:一是基因突变,它的DNA遗传物质起了变化,个体的性状有所不同。除诱发突变外,细菌自然发生突变的机率是很低的。细菌人工培养多代或贮藏期较长后,致病力减弱甚至消失;另一种变异是基因转移与重组,两个性状不同的细菌通过结合,一个细菌的遗传物质进入另一个细菌体内,使DNA发生部分改变,后者在分裂繁殖时,就形成性状不同的后代。5. 细菌的特性一般作物病原细菌可以在普通琼脂培养基上培养,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6-30℃,24-48小时可以在培养基上长出细菌菌落。细菌能耐低温,对高温比较敏感,一般作物病原细菌的致死温度是48-53℃/10分钟。少数在高温或低温下生长较好,如茄青枯菌的生长适温为35℃,马铃薯环腐病菌的生长适温为20-23℃,果树根癌病菌的最适温度为22℃。大多数作物病原细菌都是好气的,如柑橘溃疡病菌、桃细菌性穿孔病菌。由于细菌的体积微小,且大多为无色透明的,所以必须将细菌细胞染色后才能比较容易观察到它们的形态和结构。革兰氏染色呈阳性的细菌,能忍受较高的渗透压,即能忍受高浓度的盐,不容易被蛋白质酶分解,对碱性染料和除垢剂则较敏感;且阳性细菌一般要求较复杂的营养。青霉素对阳性反应菌作用较大,链霉素对阳性反应菌和阴性反应菌都有一定作用。作物病原细菌除棒形杆菌呈革兰氏染色阳性外,大多呈革兰氏阴性反应。6.细菌寄生性寄生性是病菌与寄主建立寄生关系,能在寄主体内存活与繁殖的特性。作物病原细菌大多都是非专性寄生,大部分能在人工培养基上生长。寄生性强的可以从自然孔口侵染作物健全的绿色部分,寄生性弱的只能侵染作物的贮藏器官和果实等抗病性较弱部位。但有少数为专性寄生,如柑橘黄龙病菌。作物病原细菌有一定的寄主范围,多数专一,少数较宽,因种而异。如甘蓝黑腐病黄单胞菌可以为害许多十字花科植物;根癌土壤杆菌,可以为害643种植物;而水稻白叶枯病菌,仅危害水稻。7. 细菌致病性致病性则是病菌对寄主造成的破坏引起病变的特性。一种病菌可以在多种作物体内存活,具有寄生性,但并不一定都能引起病害,即无致病性。病原细菌与寄主细胞接触后,破坏寄主细胞的半透性,致使原生质中不溶性物质转变为可溶性而外渗,造成细胞水分、养分向间隙外渗,引起腐烂或斑点症状,初期为水渍状症状;或产生果胶酶分解细胞壁组织,引起崩解,症状多半是腐烂;或产生蛋白酶使寄主细胞失活,造成细胞坏死,引起坏死症状;或产生水解酶分解碳水化合物造成细胞死亡,引起斑点;许多细菌还可产生高分子量的多糖物质,阻塞导管,引起萎蔫;少数细菌能分泌激素刺激寄主形成畸形和癌肿。大多作物初期受害,组织表面常为水渍状或油渍状、半透明,潮湿条件下有的病部有黄褐色或乳白色胶粘、似水珠状的菌脓;腐烂型往往有臭味。这是细菌病害的重要标志。
(二)细菌性病害的侵染和传播途径病原细菌可在种子或其他繁殖材料、病残体、土壤、粪肥、杂草或昆虫体内越冬或越夏,成为下一个生长季的初侵染源,多数细菌病害都能发生再侵染。1. 侵染源病害的发生一定程度取决于接种体的数量,由于病原细菌繁殖速率极快,少量的细菌很可能在短期内造成病害的大流行。作物病原细菌不产生休眠孢子,但可以在种子、土壤、多年生寄主植物、植物残体、昆虫等上存活。多年生的木本植物,如果树等细菌病害的病原细菌能在枝条或树干上越冬,成为下年初侵染来源。如桃穿孔菌可在枝上病斑内越冬,再传至叶片、果实、新枝上引起病害。 至于草本植物的细菌病害,大致有以下这些侵染来源。①种子和无性繁殖器官&&许多作物病原细菌可以在种子或无性繁殖器官(如块根、块茎、鳞茎、芽条和插条等)内外越冬或越夏,并且是重要的初侵染来源。随着带病种子、种苗和种薯的调运,病害可以传播到其他地区。如水稻白叶枯病、马铃薯环腐病、甘薯瘟、柑桔溃疡病等。种子上的细菌可以长期存活。如菜豆萎蔫病菌可在菜豆上存活5-24年。②土壤&&作物病原细菌单独在土壤中的存活期一般是很短的。但较多的作物病原细菌可以在土壤中的残余组织中存活,当这些残余组织分解和腐烂后,其中的病原细菌大都也随着死亡。在土壤中存活期长短与土壤温度、湿度、深度、土质、土壤微生物、pH等有关。 ③病株残余&&作物病原细菌可以在病株残余组织中长期存活,这是许多细菌病害的重要侵染来源。温度较低、干燥的残余组织中的病原细菌存活时期较长。高温高湿可促使残余组织的分解和腐烂,使病原菌的存活时期减短。还田的秸秆,如能促使它们很快分解和腐烂,其中的细菌亦将很快死亡。④杂草和其它作物&&作物病原细菌的寄主范围大都是比较专化的,杂草和其它作物上的病原作为侵染来源远不如植物病毒那样普遍。但是,有些细菌病害已经发现了它们的越冬杂草寄主,如水稻白叶枯病和农作物青枯病等。⑤昆虫介体&&昆虫介体可以传染病害,但是作为侵染来源虽远不如作物的病毒那样重要,但在果树等木本作物上,介体昆虫的重要性不可忽视。病原细菌在介体内越冬并作为侵染来源,最典型的还是玉米细菌性萎蔫病,它的病原细菌可以在玉米叶甲体内存活和越冬;还有蜜蜂既是梨火疫病的传播媒介,又是病害侵染来源。2.侵入途径作物病原细菌不能直接侵入作物,不象真菌那样直接穿过角质层或从表皮侵入,只能通过自然孔口和伤口侵入,即可通过寄主的气孔、水孔、皮孔等自然孔口或风、雨、雹、冻害、昆虫等自然造成伤口或耕作、施肥、嫁接、移栽、疏芽、疏果、打顶、收获、运输等造成人为伤口侵入;侵入后,通常先将寄主细胞或组织破坏,再从死亡的细胞或组织中吸取养分,以进一步扩展。3.传播途径(1)远距离传播 作物病原细菌不像真菌的孢子那样随气流传播得很远,甚至是高空的远距离传播。作物病原细菌的远距离传播主要是人为的传播。一些作物病原细菌可以在种子或无性繁殖材料(块根、块茎、鳞茎)内外越冬越夏,随着带病作物的种子、块茎和苗木的远距离调运而传播。如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白叶枯病菌、甘薯瘟菌、柑橘溃疡病菌、马铃薯环腐病菌等。此外,江河和台风暴雨也可使作物病原细菌作较远距离的传播。(2)田间的近距离传播①雨、露:雨露是作物病原细菌田间传播的最主要的途径。作物感病组织表面的细菌和菌脓,需要通过雨露的溶解而分散开来,并通过水滴的飞溅而在作物间作有效的传播。许多作物细菌病害的轻重与降水密切相关。台风、暴雨等不良条件不但易使作物表面产生大量伤口,从而有利于细菌的传播及削弱寄主植物的抗病性,还促进病害的传播,创造有利于病害发展的环境,诱发细菌病害流行。②流水和灌溉水:许多作物病原细菌可以通过流水和灌溉水在田间传播,使病害蔓延,特别是对于土传的细菌病害更是如此。如水稻白叶枯病、茄科青枯病等。③介体传播:昆虫是病原细菌传播的主要介体。在很多情况下,昆虫不仅是病菌的“传播者”,而且是病菌的“接种者”。如黄条跳甲、菜青虫、小菜蛾、菜螟、种蝇、大猿叶甲幼虫等均能携带并传播十字花科蔬菜软腐病;蜜蜂可以传播梨火疫病等。有些介体传播细菌病害有一定的专化性,如玉米细菌性萎蔫病由玉米叶跳甲传播。④农事活动:农事活动往往造成伤口,农具、耕牛、农机具等都可以将病原细菌从病田带到无病田。施肥、摘心、整枝、打顶、嫁接、切刀、采收、中耕等农事操作等,都可以成为当地传播细菌病害的重要因素。如马铃薯环腐病就是通过不消毒的切薯刀传给健康种薯的。4.细菌性病害流行必须具备的条件作物病害在一个时期或一个地区内大量发生,对生产造成极大的损失,称为病害流行。病害流行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一要有大量的感病寄主植物,而且植株处于极感病的状态;二要有大量致病力强的病原物;三要有适于病害发生发展的环境条件(主要是温湿度)。5.细菌性病害发生的特点①病原细菌常随寄主病残体遗落土中越冬,它们在土壤中存活时间越长、积累数量越大,对作物生产构成的威胁越大。②许多病原细菌是通过种子及其繁殖材料传播的,随着品种的不断更换,国家和地区种子交换、引种的频繁,势必增加病害远距离传播的机会,更有利于危险性病害的传播和发生。同时,农产品基地的发展和南北调运,为病害传播提供了机会。③较高的肥水要求,湿润的栽培环境,既有利于作物的生长,也有利于病菌的繁殖侵染活动。④土地连作不仅易消耗地力,影响作物的生育,降低作物的抗逆性,而且加速病菌在土壤中的繁殖、积累,在病土上栽培的作物病害发生将更为严重。
(三)细菌病害病株田间分布细菌性病害发生初期有发病中心,后有随水流方向传播蔓延趋势。地势低洼、深水灌溉、苗势嫩绿、大风暴雨后及人为、虫害伤口后有利病害加重发生。一般高温、多雨、潮湿天气有利于细菌病害的发生。二、重要细菌属及代表种目前植物病原细菌属于原核生物界的厚壁菌门和薄壁菌门,共25个属,115个种,17个亚种,217个致病变种。但其中与生产有关系密切或重要的细菌属有8个,包括黄单胞菌属、假单胞菌属、欧氏菌属、棒形杆菌属、土壤杆菌属、噬酸菌属、和韧皮部杆菌属劳尔尔氏菌属。1、黄单胞菌属(Xanthomonas)黄单胞菌属为薄壁菌门的成员。菌体短杆状,多单生,少双生,单鞭毛,极生,没有荚膜,革兰氏染色反应阴性,严格好气性。代谢为呼吸型,没有发酵型。氧化酶反应弱或阴性,过氧化氢酶反应阳性。对营养要求不高,供给简单的有机碳素化合物和其他无机盐一般都能生长,一般在培养基上不产生色素,但菌体含有一种黄色的类胡萝卜素。营养琼脂培养基上形成密黄色、光滑或粘稠的菌落。绝大多数成员为植物病原细菌,为害作物引起叶斑坏死或枯死等症状,如水稻白叶枯病、水稻细菌条斑病、柑橘溃疡病、十字花科蔬菜黑腐病、油菜黄单胞菌、桃细菌性穿孔病等。该属细菌重要种有野油菜黄单胞菌(俗称甘蓝黑腐病菌X.campestris)、水稻黄单胞菌(X. oryzae),重要变种有野油菜黄单胞菌禾草致病变种(X. c.pv. graminis)、野油菜黄单胞菌柑桔致病变种(X. c.pv. citri)、水稻白叶枯病菌(X. oryzae pv.oryzae)。2、假单胞杆菌属(Pseudomonas)假单胞杆菌属是薄壁假单菌科的模式属。菌体短杆状或略弯,单生,鞭毛1-4根,极生;没有荚膜;革兰氏染色反应阴性,严格好气性,代谢为呼吸型,没有发酵型。氧化酶反应阴性,少数阳性,过氧化氢酶反应阳性。对营养要求不高,供给简单的有机碳素化合物和其他无机盐一般都能生长。营养琼脂培养基上形成灰白色、圆形、隆起的菌落,有荧光反应,有些种产生褐色素扩散到培养基中。它的寄主范围极广,多数为腐生性的,有些是植物内寄生菌,也有一些是重要的植物病原菌,如丁香疫病菌等,可侵染50多个科的数百种多种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引起叶斑或坏死及茎秆溃疡等症状。如水稻细菌性褐斑病、烟草野火病、桑疫病等。3、劳尔氏菌属(Ralstonia)从假单胞菌属中分离出,其中茄科植物的青枯菌(Ralstoniasolanacearum)是众所周知的重要病原菌。普通细菌培养基上菌落隆起、光滑、湿润、灰白色至白色。有些菌株在培养基上可分泌一种水溶性褐色素而使培养基变褐色。在灭菌的马铃薯块上,则能使其变深褐色至黑色。病菌的寄主范围很广,可侵染30多个科的100多种作物,马铃薯、烟草、花生、番茄等茄科青枯病发生非常严重。种下分类多样化,不同菌株的寄生专化性不同,寄生在番茄、马铃薯、花生上是同一生化型,而烟草上的则是另一生化型。典型症状是全株呈现急性凋萎,病茎维管束变褐,横切后用手挤压可见有白色菌脓溢出。病菌可以在土中长期存活,是土壤习居菌。病菌可随土壤、灌溉水和种薯、种苗传染与传播。侵染的主要途径是伤口,高温多湿有利发病。4、噬酸菌属(Acidovorax)该属与从假单胞菌属相似。菌体杆状,直或略弯,革兰氏染色反应阴性。鞭毛通常为单极生根,少有2-3根极鞭。重要的植物病原噬酸菌有瓜类果斑病菌(A.avenae subsp.avenae),造成植物组织坏死和腐烂。5、欧文氏菌属(Erwinia)欧文氏菌属是薄壁菌门肠杆菌科的一个成员。菌体短杆状,多双生或短链状,偶单生,除一个种没有鞭毛外,其余生多根鞭毛。革兰氏染色反应阴性,兼性好气性,代谢为呼吸型或发酵型。无芽孢,营养要求有的需要特殊的生长物质,供给有机氮化合物,一般生长较好;一般不产生色素,但有的菌体有色素。营养琼脂上菌落圆形,隆起灰白色。氧化酶反应阴性,过氧化氢酶反应阳性。大多数成员为好气性,部分为兼性厌气。欧文氏菌属大多数是植物致病菌,受害后引起作物坏死、溃疡、萎蔫及软腐等症状。如十字花科软腐病、梨火疫病、胡萝卜软腐病、马铃薯黑胫病等。可分为两个组群,一是以梨火疫病菌为代表的解淀粉菌群,二是以胡萝卜软腐菌为代表的软腐菌群。软腐菌群寄主范围很广,包括十字花科、禾本科、茄科等20多个科的数百种果蔬和大田作物,大多由伤口侵染或介体传带侵染,产生大量的果胶酶,使植物组织的薄壁细胞浸离降解,引起肉汁或多汁的组织软腐,尤其在厌氧条件下最易受害,大白菜软腐病常在贮藏期间表现症状。常见种有胡萝卜欧文菌(E. carotovara)和梨火疫病(E. amylovara)。6、韧皮部杆菌属(Liberobacter)韧皮部杆菌属是新设立的属,这是一类在韧皮部中寄生危害的病原菌,以柑桔黄龙病菌为代表,至今尚未能人工培养,但已在电镜下观察菌体梭形或短杆状,革兰氏染色反应阴性。包括两个种:在亚洲发生的引起柑桔黄龙病Candidatus Liberobacter asiaticum,发病的最适温度为30℃左右,传播介体为亚洲桔虱。另一种为在非洲发生的Candidatus Liberobacter, 引起青果病(citrusgreening),发病的最适温度为20~25℃,由非洲木虱传染。7、土壤杆菌属(Agrobacterium)属薄壁菌门根病菌科,土壤习居菌,菌体短杆状。单生或双生,鞭毛1-6根,周生或侧生,没有荚膜,无芽孢,好气性,代谢为呼吸型,革兰氏染色反应阴性,氧化酶反应阴性、过氧化氢酶反应阳性。对营养要求不高,但有的需要供给氨基酸和生长素。营养琼脂培养基上形成黏性的灰白色至白色圆形、隆起、光滑菌落,不产生色素。土壤杆菌属包含5个种,除放射性土壤杆菌(A.radiobacter)外,其余4个种都是植物病原菌,属兼性寄生菌,常引起木本植物的瘤肿和发根。其中根癌土壤杆菌(A. tumefaciens),寄主广泛,可侵害90多科300余种双子叶植物,尤以蔷薇科为主,引起桃、苹果、葡萄、月季的根癌病。8、棒形杆菌属(Clavibacte)棒形杆菌属是以前的棒状杆菌属建立起来的,属厚壁菌门。菌体短杆状至不规则状,有时呈棒状。无鞭毛,无芽孢,没有荚膜,革兰氏染色反应阳性,严格好气性,代谢为呼吸型,氧化酶反应阴性、过氧化氢酶反应阳性。营养要求较高,生长较慢;细胞内有黄或紫的色素或者没有色素。作物受害主要引起萎蔫、溃疡等症状。马铃薯环腐棒形杆菌可侵染为害5种茄属植物,在我国只在马铃薯上为害。
三、作物细菌性病害的诊断(一)作物细菌性病害的症状1.细菌病害症状作物病原细菌在作物组织内繁殖和蔓延,引起作物细胞和组织的内部病变,从而表现了各种症状。症状包括病状和病征两个方面。病状是指病株本身的不正常表现,例如黄瓜细菌性角斑病叶片染病,发病初始产生水渍状小斑点,扩大后受叶脉限制,病斑呈多角形,淡黄色至褐色,边缘有黄色晕环。病征是指病部上病原物本身所表现的特征。例如黄瓜细菌性角斑病在空气湿度高时,叶背病部产生乳白色混浊黏液,即菌脓。2.细菌性病害的病状细菌所致的病状主要有坏死、萎蔫、腐烂及畸形等。坏死型:是最常见的一类,以叶部、果实上出现的斑点和叶枯为最多。病斑初期呈半透明水渍状或油渍状,通常发生在叶片和嫩枝上,病斑逐渐扩展,病株局部组织和细胞受到破坏而死亡,表现出形状和颜色不一的病斑。多数叶斑受叶脉限制呈多角形或近似圆形斑或条形斑,扩大到一定程度时,中部组织坏死呈褐色至黑色,周围常出现褪绿呈不同程度的半透明的退色晕圈。如黄瓜细菌性角斑病、西瓜细菌性角斑病、水稻细菌性褐斑病等。病斑也可受到木栓化组织的限制,在产生离层以后使病斑局部或全部脱落,形成“穿孔”。如桃细菌性穿孔病。如果木栓化组织不脱落,后期病斑木栓化,边缘隆起,中心凹陷,形成溃疡,如柑橘溃疡病。萎蔫型:大多是由细菌侵染作物维管束,阻塞输导通路,引起作物茎、叶枯萎或整株枯萎,受害的维管束组织变褐色,在潮湿的条件下,受害茎的断面有细菌粘液溢出。如番茄青枯病、马铃薯青枯病等。腐烂型:腐烂是细菌性病害较为特有的一种类型,作物多汁的组织受细胞侵染后通常表现腐烂症状,细菌产生原粘胶酶,分解细胞的中胶层,使组织解体,流出汁液并有臭味。如十字花科细菌性软腐病、葫芦科作物的细菌性软腐病等。畸型:细菌侵染引起作物的根、根颈或侧根以及枝杆上的组织过度生长,形成畸形,呈瘤肿状或使须根丛生。如果树根癌病等。3.细菌性病害病症脓状物:多数细菌病害在发病后期,当气候潮湿时,从病部的气孔、水孔、皮孔及伤口处溢出乳白色或黄色胶黏状物,即菌脓,这是细菌病害区别于其他病害的主要特征。此种菌脓,潮湿时手摸质感黏性,干燥后形成胶膜或胶粒,带反光性。常见于斑点型和叶枯型细菌性病害,如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水稻白叶枯病。
(二)作物侵染性病害和非侵染性病害的区别作物病害按病原的性质可分为侵染性和非侵染性两大类。由生物性病原引起的作物病害称为侵染性病害,如白菜软腐病、黄瓜霜霉病等,这类病害可以传染,通常发病田初期会出现少数中心病株或发病中心,由点到面逐步蔓延扩大,所以又称传染性病害。由非生物病原引起的作物病害,称为非侵染性病害,如番茄日灼病、甜椒脐腐病等。这类病害不能传染,所以又称为非传染性病害或生理性病害。它在田中发病的特点是分布比较均匀,而且往往是一开始就成片发生。两大类型病害的田间判断依据 非传染性病害传染性病害发生发展突发性:发病时间多数较为一致,往往有突然发生的现象。病斑的呈现也大多无病理程序,一开始,其形状、大小、色泽就较固定。在田间不易见到初、中、后期的病斑,病情也没有明显的轻、中、重的渐进过程。循序性:发病的时间、病情的发展和病斑的呈现均具有循序前进的过程。即先有发病基础,随后才由轻、中、重逐渐的蔓延加重;病斑出现具有初、中、后期的病理发展过程,在田间一般都可同时见到各个时期的病斑。田间分布普遍性:一般是大面积、全田普遍发生,或在一丘田中成片、成块分布。常与气候、地形、土质、水、肥、用药、废气、废液等特殊条件有关。无发病中心,相邻植株的病情一般差异不大,甚至附近某些不同作物或杂草也表现出类似的病状。局限性:通常在一丘田中先有零星个别病株(叶),随后出现发病中心,再扩展蔓延。在重病中心有向外围逐步减轻现象。发病早期,相邻植株,甚至同一株的不同分蘖中可找到一健株,即存在着病健株交错现象,就是在发病盛期,相邻病株的病情也往往有显著差异。病状表现散发性:多数是整个植株呈现病状,即呈现全株性,如果出现点发性局部病斑,则往往在植株上的分布比较有规律性。点发性:绝大多数真菌、细菌是引起点发性局部病斑,且在植株上分布多无明显的规律性。病毒病是全株性,但它多具初、中、后期的独特病状,并一般新嫩叶比老叶更为鲜明。线虫病大多是全株呈现生育不良。病征特点无病征:仅有病状,无病征。有病征:除病毒病和线虫病外,真菌性病害在病部有霉状物、锈状物、粉状物、小黑点、棉絮状物、颗粒状物等。(三)、四大传染性病害的田间区别 病状病征田间分布及发病条件传播和侵染真菌多数是点发性病害。以茎、叶、花、果上产生各种各样的局部斑最为常见,如斑点、条斑、枯焦、炭疽、疮痂、溃疡等;其次是凋萎、腐烂以及各种变态、矮化等畸形。病部中、后期大多长有霉状物、霜霉状物、粉状物、锈状物、棉絮状物、颗粒状物等。发病初期常有发病中心。多有随风向传播蔓延趋势。阴雨高湿、苗势嫩绿、披叶郁蔽、土质黏重、排水不良等都有利于多数病害的发生。主要借气流(风)和雨水溅射而传播,少数真菌(如锈菌)还可通过高空远程传播。真菌孢子落到寄主上,萌发芽管直接贯穿表皮侵入,或经由伤口和自然孔口侵入,在生长季节中,病菌繁殖迅速,重复侵染多次发生,病害得以蔓延扩大。细菌主要表现为组织坏死(斑点和叶斑)和萎蔫二大类型。多数是点发性病害。以条斑(平行脉)、角斑(网状脉)、腐烂、枯萎等类型最为常见。病部多呈水渍状,对光观察有透明感,腐烂组织常黏滑并有恶臭,枯萎组织的切口常泌出混浊液。病部在高湿或晨露未干时,分泌出淡黄色溢滴,即菌脓,干后呈鱼子状小胶粒或呈发亮的菌膜平贴于病部表面。发病初期也有发病中心。多有随水流方向传播蔓延趋势。地势低洼、深水灌溉、苗势嫩绿、披叶郁蔽、特别是大风暴雨和水涝最有利于发病。作物病原细菌田间近距离传播主要通过雨水、灌溉水、流水、昆虫、线虫和人的农事操作活动等;而远距离传播则主要通过种子、种苗等繁殖材料的调运及人的商贸等活动。病原细菌接触寄主后,经由伤口或自然孔口(水孔为主)侵入致病。病原细菌由于繁殖迅速,在生长季节中辗转传播,不断进行重复侵染。病毒和植原体病害多数是系统侵染的全株性病害。初发时常从植株个别叶片或枝条开始,随后发展至全株。以枯斑、花叶、黄化、矮缩、簇生、畸形等最为常见。一般嫩叶比老叶更为鲜明。易受外界影响而发生变化。病部外表不显露病征分布分散,病健株明显交错,无发病中心,但田边四周有时常较重。病情常与某些昆虫发生有关,或随种植年限而加重。早种和干燥环境往往有利于多数病害的发生。除可通过汁液摩擦传染和嫁接传染外,许多病毒还能借昆虫介体而传染。在传毒虫媒中,以蚜虫和叶蝉最主要,特别是蚜虫,是许多蔬菜病毒病的传毒介体。线虫多数是全株呈现营养不良的慢性病,叶片均匀发黄,生长衰弱,叶片稍萎垂,植株较矮小,根部变色或膨肿成瘿瘤。症状以局部畸形为主,为害部位大多数在地下根部,少数为害地上部叶片或籽粒。病部外表一般见不到病征。田间分布多随种植年限而加重,初发年份,田间常成团成块分布,以后多随土壤传播而呈分散。气候干燥利于症状的表现。通气性良好的沙壤土有利于发病。近距离传播主要通过土壤、水流、人畜活动和农具等。远距离传播主要借寄主植物种子(混有虫瘿籽粒)及无性繁殖材料的调运。
(四)、作物细菌性病害的诊断方法与步骤 1. 田间现场观察各种病害在田间的发生和发展,都表现一定的规律,因此,到发病现场作田间观察是诊断病害的首要工作。在观察中应详细记载和调查:病害发生的普遍性和严重性;病害发展的快慢,在田间的分布、发生时期、寄主品种、受害部位、症状以及发病田的趋势,地形、土壤、昆虫活动、气候等环境条件。根据病害在田间分布与发展情况、病株发病情况、发病条件、施肥、用药、栽培管理及近期天气情况等,初步判定病害的二大类别。如由霜冻、寒潮、干旱等气象条件引起的生理性病害,常大面积连片发生,受害的也不只一种作物;由土壤酸碱度不适或缺营养元素引起的生理性病害,也往往连片发生,其分布与土壤类型自然分布有关;由毒气、毒液等三废引起的生理病害,其分布与风向、毒水流向有关;由农药、化肥引起的非传染性病害,只发生在施药、施肥的田里,而且被灼伤的斑点,其大小、形状常很不规则。如高温引起的日灼或喷洒药剂不当产生的药害等引起局部病变外,通常感病植株均表现为全株性发病,如缺素病、涝害等。2.细菌性病害症状的观察传染性病害的病原有真菌、细菌、病毒、类菌原体、类病毒、线虫及寄生性种子植物。这些病原所致的病害都具有传染性,在田间发生时,一般呈分散状分布,具有明显的由点到面,即由一个发病中心逐渐向四周扩太的发展过程。有的病害在田间扩展还与某些昆虫有联系。根据“四大传染性病害的田间区别”作初步判断。传染性病害的各类病原除病毒、类菌原体及类病毒外,在病部都产生病征。真菌病害的病征很明显,在病部表面可见粉状物、霉状物、粒状物、锈状物等各种特有的结构;细菌病害在潮湿条件下一般在病部都可见滴状或一层薄薄的脓状物,通常呈黄色或乳白色。干燥时干涸成为小珠状、不定形粒状或发亮的薄膜。这些是细菌的溢脓,是细菌病害的病征。作物细菌病害表现各种类型的症状,不同属的细菌侵染作物后引起的症状有所不同。棒形菌属细菌主要引起萎蔫,假单胞菌属细菌主要引起叶斑和叶枯(少数枝枯、萎蔫),黄单胞菌属细菌主要引起叶斑和叶枯,土壤杆菌属细菌主要引起瘤肿(少数畸形),欧文氏菌属细菌主要引起软腐(少数萎蔫和枝枯),劳尔氏菌属主要引起青枯萎蔫。一般来说,叶斑或叶枯型的细菌病害,不是假单胞杆菌属就是黄单胞杆菌属细菌引起的。至于一种软腐型的细菌病害,首先要考虑是由欧文氏菌属细菌引起的;萎蔫型细菌病害的情况比较复杂,但是根据我国目前发现的情况,主要是棒形菌属和假单胞杆菌属细菌引起的。由于假单胞杆菌和黄单胞杆菌这两个属包括将近3/4的作物病原细菌,所以叶斑和叶枯是最常见的细菌病害。许多细菌性病害的病斑带有水渍状,有时可以作为诊断的特征,但并不是所有细菌病害都是这样。例如,黄单胞杆菌属细菌侵染后形成水渍状病斑的可能性大一些,而假单胞杆菌属侵染引起的病斑就较少表现水渍状,有的只在侵染前期或空气湿度很高时才表现一定的水渍状。病部有时有菌浓排出。菌浓灰白色到黄色,珠状或其他形状,干燥后在表面形成菌膜或胶粒。菌浓在叶面上最常见,有时茎部肉状果也有菌浓排出。但并不是所有细菌病害都有菌浓,所以只能作为诊断的参考。蔫萎型细菌病害,将病茎横切,可见维管束变褐色,用手挤压,可从维管束流出浑浊的黏液,利用这个特点可与真菌性枯萎病区别。也可将并组织洗净后,剪下一小段,在盛有水的瓶里插入病茎或在保湿条件下经一短时间,从切口处有混浊的细菌溢出,这是诊断细菌病害比较简便而相当可靠的方法。腐烂型细菌病害的病部软腐、粘滑,无残留纤维,并有硫化氢的臭气。而真菌引起的腐烂则有纤维残体,无臭气。3.细菌性病害的显微镜检查病组织的病原显微镜检查是诊断细菌病害的简单而又可靠的方法。一般通过病状诊断和细菌溢检查,即能准确判断一种病害是否为细菌病害。研究一种细菌病害,先要确诊是由细菌的侵染引起的。无论是有病的或健康的作物,表面都有大量的细菌,如果不经过初步鉴别就进行分离培养等工作,有可能将一些腐生性细菌当作病原细菌,这不但浪费时间,并且会作出错误的结论。细菌侵染引起的病害,受害部位的维管束或薄壁细胞组织中,一般都有大量的细菌。检查时,要选择典型、新鲜、早期的病组织,先用流水冲洗干净后吸干,用灭菌剪刀将病部剪下,略带健康组织,大小不超过0.5—1厘米,平放置于消毒载玻片中央,加入灭菌生理食盐水或灭菌水一滴,然后用灭菌剪刀或解剖针将病组织从中心处撕破,加上盖玻片,进行显微镜检查。镜检时光线不宜太强,放大倍数先低倍后高倍,以100-400倍为宜。注意观察病组织四周,如发现有大量细菌似云雾状溢出,即可确定为细菌病害。按照Koch法则,从病组织分离获得纯培养细菌后,必须测定它对寄主植物的致病性。一般的工作顺序是先测定致病性,然后再研究细菌学和生理生化性状。细菌一般采用稀释分离法,病原细菌在组织中的数量很大,稀释后培养可以使病原细菌与杂菌分开形成分散的菌落,容易得到纯培养。少见的或新的细菌病害,当镜检后确定病原为细菌时,除采用柯赫氏法则证实这种细菌为该病的病原外,要确定该病原细菌的属、种时,还要观察记载细菌的形态,有的还需要进行噬菌体测定。
4. 细菌性病害诊断应注意的问题病害诊断是一项复杂细致的工作,要作出正确诊断,至少必须注意以下几点:(1)注意症状的变异性和复杂性。虽然病害症状通常表现出相对的稳定性,但是病害症状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同一种病害往往因品种、环境条件、发病时期和发病部位等的不同而异。(2)注意避免病部上病原菌与腐生菌的混淆。(3)注意把病害与虫伤、机械伤等伤害区分开来。(4)注意把并发性病害(伴随发生的病害)与继发性病害(继前一种病害后发生的病害)区分开来。(5)注意品种抗性对症状的影响。(6)注意症状发生的范围与病菌分布的不一致性。⑺检查细菌溢是简便而可靠的诊断方法,但有时也可能发生差错:①作物细胞中的颗粒状内含物,有时也从切口流出,但是这种颗粒都比较大,大小不一致,数量比较少而且分散,细菌溢的颗粒比较小而且均匀,大量集中流出;②作物表面的细菌和酵母菌等可在叶片的分泌物中繁殖,检查时也可能看到有颗粒从组织上扩散开来,但大小不均匀,有的比较大。仔细调节显微镜的焦距,可以看到颗粒是从叶面扩散出来的;③作物腐烂组织上检查到的细菌溢,也有可能是组织腐烂后在上面滋生的腐生性细菌。最好是检查刚开始发病的部位,多检查几次再作判断;④萎蔫型的病害,要注意区分细菌侵染的部位和表现症状的部位,要从侵染的部位检查。细菌引起的瘤肿,并不是任何部位都能检查到细菌溢,要从内部新鲜病组织中检查,并且一般细菌溢的量也比较少。
三、作物细菌性病害的综合防治以选用抗病良种为基础,培育无病壮苗,杜绝病菌来源为前提,科学肥水管理为重点,在初发病期施药防治为辅助的综合措施。(一)植物检疫严格执行检疫制度,禁止从发病区调运种子、种苗及其它繁殖材料,防止因调运带菌种子、种苗进行远距离传播;对种子、种苗繁育基地进行严格的产地检疫,往年发生的田块严禁制种,对调出发生区的瓜果必须经植物检疫部门检疫合格后,方可外运;加强引种审批,对从发生区的国家或地区引种的植物必须采取严格的检疫措施,引种后做好定点观察工作。(二)农业防治通过选育及推广抗(耐)病品种,实行合理的轮作、间作及适时播种、合理施肥等措施可以营造一个有利于作物生长而不利于病原细菌的小气候,以抑制病原细菌的发生。1.选用无病种子或耐、抗病品种。选用抗病品种,是防治细菌性病害经济有效的途径。选择无病田留种或无病株上采种,并采取严格隔离措施,以防止病原菌感染种子。2.实行轮作、间套作,十字花科蔬菜宜与豆科蔬菜、茄果类蔬菜及粮食作物轮作,或与大蒜套作,尽可能避免连作,有条件的地方可实行水旱轮作。3.实施键身栽培,增强作物抗病性。①合理施肥。施足腐熟农家肥和磷钾肥,培育壮苗、壮株。②改良土壤,对微酸性土壤可撒施适量石灰,可调节土壤PH值,抑制病菌繁殖,提高作物抗病力。③健全排灌系统,雨后做好排涝,防止田间积水。实行排灌分家,不串灌、漫灌。采取高垄或高畦栽培方式,天旱及时浇水,避免裂土伤根。蔬菜有条件可实行滴灌。保护地栽培应避免棚内湿度过大,以防滴水和结露。④注意田园卫生:清除或烧毁带菌枯枝落叶及田间杂草;播种前可进行土壤苗床消毒;病株田间初见时,应及时拔除病株、摘除病果,穴窝撒施生石灰消毒。收获后及时清洁田园,将病残株妥善处理,重病田避免秸秆还田,以减少菌源。⑤加强田间管理 ,避免种植过密、植株徒长,合理整枝,减少伤口;尽量选择植株上露水已干及天气干燥时进行田间农事操作,减少病原菌的人为传播。不同田块劳作时,要做好操作人员和工具的消毒工作。⑥及时治虫防病,减少植株伤口,从而减少传染机率。大白菜防治地蛆,可减轻软腐病的发生。(三)物理防治1.种子消毒处理①温汤浸种。先将种子用冷水浸润,再放于50℃温水中浸20分钟,捞出后用冷水降温再催芽播种。②高温干热消毒。干燥种子60℃干热灭菌6小时。③药剂浸种。用72%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种2小时。④药剂拌种。蔬菜种子可用50%琥珀酸铜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量的0.4%拌种。⑤太阳能土壤消毒:利用太阳能消毒无污染、无农药残留,适用于温室大棚。时间:一般选择在7-8月份高温季节大棚或露地闲置期进行。方法:将基肥施入地,耕翻后起垄,垄宽60-70厘米,高30厘米左右,在垄上覆盖厚度为0.5毫米的聚乙烯薄膜,薄膜铺平拉紧,四周用土压实。浇透水大棚温室要将门窗关闭封严。露地应再起拱搭盖一层薄膜,四周也应用细土压实。消毒期间,根据情况6-7天灌水一次,保持土壤含水量达田间最大持水量的60%以上,密闭20-30天。采用此方法,可使土壤0-20厘米土层温度达到50℃以上,达到土壤彻底消毒目的。(四)生物防治利用荧光假单胞杆菌、多粘类芽孢杆菌生物防治茄科青枯病、农用链霉素防治白菜软腐病。国内已用土壤杆菌K84菌株发酵产品制成了拮抗根癌病的生物农药—根癌宁。应用根癌宁生物农药30倍稀释液对桃树进行浸桃核育苗、浸根定植、切瘤灌根等生物措施,均能有效地控制根癌病的发生,防治效果可以达到90%以上,而且对核果类的其他树种和仁果类果树的根癌病也有明显的防治效果。浸根一般用30倍的根癌宁液浸根5分钟;对于二、三年生的幼树,可扒开根际土壤,每株浇灌1-2千克30倍根癌宁进行预防;在病株的刮治中,可在刮除病瘤的根上贴附吸足30倍根癌宁的药棉,并灌以适量药液治疗。中国农业大学研制出的抑制桃树根癌病的生物制品—抗癌菌剂5倍混合液蘸根或拌种,防治效果也可达90%以上。(五)化学防治。台风暴雨过后对感病品种喷药预防及重茬田块可在感病生育期用药预防,在发病初期及时用药防治。药剂可选用噻菌铜(龙克菌)、叶枯唑、春雷.氧氯铜、农用链霉素、噻唑锌、噻森铜、氢氧化铜等。
四、主要杀细菌剂铜制剂铜制剂包括无机铜类杀菌剂和有机铜类杀菌剂,常见的无机铜类杀菌剂有氢氧化铜、氧化亚铜、碱式硫酸铜(波尔多液等)、络氨铜、王铜(氧氯化铜),是一种保护性杀菌剂,但容易产生药害,在花期和幼果期禁止使用或者限制使用;可混性差,大多数无机铜制剂为碱性农药,不能与大多数农药混配,使用起来不方便;还可诱发螨类的增殖。有机铜类杀菌剂有噻菌铜、琥珀肥酸铜、松脂酸铜、壬菌铜、喹啉铜、硝基腐植酸铜、噻森铜。该类杀菌剂对一些细菌性病害具有良好防治效果,且更加安全,一般不会产生药害;使用范围和时间广泛,水稻、蔬菜、瓜果等;含铜量比较低,不会引起螨类的增殖,铜离子的累积小;可混性好,使用方便。碱式硫酸铜又名波尔多液,是一种保护性的无机铜类杀菌剂。其有效成分的化学组成是CuSO4.xCu(OH)2.yCa(OH)2.zH2O。由约500克的硫酸铜、500克的生石灰和50千克的水配制成的天蓝色胶状悬浊液。按硫酸铜与生石灰比例不同有等量式波尔多液石灰(硫酸铜:生石灰=1:1);倍量式波尔多液石灰(硫酸铜:生石灰=1:2);半量式波尔多液石灰(硫酸铜:生石灰=1:0.5);多量式波尔多液石灰(硫酸铜:生石灰=1:3~5)四种类型。大鼠急性经口LD50大于2400毫克/千克,对人畜和天敌动物安全,不污染环境,持效期7天。一般呈碱性,有良好的粘附性能,但久放物理性状破坏,宜现配现用。该制剂具有杀菌谱广、病菌不会产生抗性、对人和畜低毒等特点,是应用历史最长的一种杀菌剂。防治对象:防治柑橘溃疡病、炭疽病、黑星病等病害,在新梢抽出后,喷等量式或倍量式波尔多液200倍液,间隔7~10天1次,连续2~3次;防治黄瓜霜霉病,前期用1:1:400倍液,后期用1:0.5:250倍液,以提高防效。防治梨树和黑星病,在梨树花前、花后各喷1次等量式波尔多液160倍液。防治根癌病可在定植后的果树上发现病瘤时,先用快刀彻底切除病瘤,然后用100倍液硫酸铜或50倍液抗菌剂402或5波美度石硫合剂消毒切口,再外涂波尔多浆保护,切下病瘤应随即烧毁。注意事项:①注意原料选择。应选用纯净、优质、白色生石灰块和纯蓝色的硫酸铜。硫酸铜不应夹带绿色和黄色杂质。②掌握配制方法。先取1/3的水配制石灰乳液,充分溶解过滤备用;再取2/3的水配制硫酸铜液,充分溶解备用。将硫酸铜液慢慢倒入石灰乳液中,边倒边搅或将硫酸铜液、石灰乳液分别同时慢慢倒入同一个容器中,边倒边搅拌。绝不可将石灰乳液倒入硫酸铜溶液中,否则配制成的药液沉淀快,易发生药害。注意要随配随用,当天配的药液宜当天用完。配制波尔多液不宜用金属器具,尤其不能用铁器,以防发生化学反应降低药效。喷药器械用后要及时洗净,防止腐蚀。③合理使用药剂波尔多液呈碱性,有效成分有钙和铜,不能与石硫合剂、多菌灵、甲托、代森锰锌等杀菌剂混用。若交替使用,间隔期为15~20天。④适时安全喷药。使用时应避开高温、高湿天气,如在炎热的中午或有露水的早晨喷波尔多液,易引起石灰和铜离子迅速聚增,致使叶片、果粒灼伤。一般应在15时后喷药较为安全。阴雨天、雾天、早晨露水未干均不能使用,以免发生药害,若药后遇大雨须补喷。⑤波尔多液是保护剂,应在发病前使用,发病后仅能防止病菌的再侵染,对白粉病效果较差。⑦不同作物对波尔多液的反应不同,使用时要注意硫酸铜和石灰对作物的安全性。对石灰敏感的作物有马铃薯、葡萄、瓜类、番茄、辣椒等,这些作物使用波尔多液后,在高温干燥条件下易发生药害,因此要用石灰半量式波尔多液,且小苗一般不使用。对铜离子非常敏感的作物有桃、李、杏、白菜、莴苣、大豆、菜豆等,均不宜使用。⑧对家蚕毒性大,桑园附近不得使用;采果前20天停止使用。氢氧化铜 蓝色或蓝绿色凝胶或淡蓝色结晶粉末,难溶于水,受热分解,溶于酸、氨水,易溶于碱性甘油溶液中,受热至60-80℃变暗,温度再高分解为黑色氧化铜和水。微毒。急性经口LD501000毫克/千克,急性经皮LD50&3160毫克/千克(兔)。制剂有77%可湿性粉剂、53.8%干悬浮剂、46%水分散粒剂 。防治对象:用于柑橘、番茄、马铃薯、辣椒、西瓜等防治柑橘疮痂病、树脂病,马铃薯早疫病、晚疫病,茄子早疫病、炭疽病、褐斑病,菜豆细菌性疫病,辣椒细菌性斑点病,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等。柑橘溃疡病可用53.8%氢氧化铜水分散粒剂800倍液;姜瘟可用77%氢氧化铜可湿性粉剂600倍液;黄瓜细菌性角斑病可用53.8%氢氧化铜干悬浮剂600倍液;番茄溃疡病可用77%氢氧化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玉米细菌性茎腐病可在拔节后雨季前用46%氢氧化铜水分散粒剂1500倍液;马铃薯青枯病可用77%氢氧化铜可湿性微粒粉剂400~500倍液,发病初期及时进行药液灌根或根部喷雨。注意事项:稀释后及时、均匀、全面喷洒。高温高湿及对铜敏感作物慎用,果树花期或幼果期禁止使用。避免药液及废液流入鱼塘、河流等水域。20%噻菌铜悬浮剂——龙克菌英文通用名:thiodiazole-copper噻菌铜属噻唑类有机铜杀菌剂,为低毒农药。20%悬浮剂大鼠经口急性LD50大于5050毫克/千克,对大鼠经皮急性LD50大于2150毫克/千克。对蚕的24小时、48小时及三龄期蚕的半数致死浓度为LC50&750毫克/升,对鸟类安全,鹌鹑经口急性毒性LD50大于2000毫克/千克;对蜜蜂低毒,胃杀毒性LC50大于2000毫克/升,触杀毒性LC50大于3250毫克/升,制剂对皮肤、对眼均属轻度刺激。对鱼类低毒,对斑马鱼LC50(96小时)大于138.31毫克/升,对人、畜、有益生物均安全。噻菌铜以水作载体,不含甲苯、二甲苯等有机溶剂,悬浮率高,无粉尘,对环境友好。龙克菌内吸传导性能好,具有良好治疗和保护作用。亲和性好,能够与绝大多数农药混配。具有广谱、高效、低毒、安全、无公害特点。对作物细菌性病害具有特效,且对真菌性病害高效。可广泛用于20余种作物60多种细菌和真菌性病害的防治。如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水稻白叶枯病、柑桔溃疡病、疮痂病、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白菜软腐病、西瓜枯萎病、烟草野火病、烟草青枯病、兰花软腐病、棉花苗期立枯病和番茄细菌性叶斑病等。20%噻菌铜悬浮剂在通常用量下,安全间隔期水稻为15天,柑橘14天,黄瓜3天,大白菜14天,西瓜14天,烟草21天,药效持效期7-10天。噻菌铜使用技术:一般作物的叶部病害(柑桔溃疡病、烟草野火病、青枯病等),20%噻菌铜悬浮剂使用浓度500-700倍液细喷雾,正反叶面喷湿,以不滴水为宜。水稻每亩可用20%噻菌铜悬浮剂100-125克。根部病害和土传病害以20%噻菌铜悬浮剂600-800倍液粗喷、灌根或浇在基部。应以预防为主,在初发病期防治,药效更佳。若发病较重,可每隔7-10天防治一次,连续防治2-3次。对于种子带菌作物,可用20%噻菌铜悬浮剂300倍液浸种2-3小时后凉干播种。对于苗期移栽作物,可在移栽之前用20%噻菌铜悬浮剂500倍液泼浇处理。移栽定植时可用20%噻菌铜悬浮剂500倍蘸根处理。龙克菌注意事项:①使用之前先摇匀。使用时,要用二次稀释法。即先用少量水将悬浮剂搅拌成浓液,然后加水再稀释。 ②对铜敏感的作物应在植保技术人员的指导下使用或先试后用。③本剂在酸性条件下稳定,可与各种杀虫剂、杀螨剂、杀菌剂混用,但不能与强碱性农药混用。两药混用时,必须先将一药加水稀释后,再加另一药混和。20%叶枯唑可湿性粉剂又叫噻枯唑、叶青双、叶枯宁,属高效、安全、内吸、低毒杀菌剂。原药小鼠大鼠急性经口LD50为毫克/千克,红鲤鱼LCD50(24小时)为600毫克/升,内吸传导性强,具有治疗和预防作用,持效期长,药效稳定,对人畜、鱼类安全。主要用于防治作物的细菌性病害,是防治水稻白叶枯病、细菌性条斑病和细菌性基腐病、柑橘溃疡病、白菜软腐病、番茄青枯病的特效药,残效期10~14天。水稻白叶枯病、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防治。秧田于秧苗3-5叶期和移栽前3天各喷药一次。本田可在发病初期喷药,间隔7-10天一次,一般连续喷2-3次,每亩用20%叶枯唑可湿性粉剂100-125克,兑水40-50千克喷雾。柑橘溃疡病的防治。苗木或幼树萌芽后20-30天喷药1次。成树在花后10天、 30天、50天各喷药1次,使用浓度为20%叶枯唑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视树冠大小喷足药液,以不流失为宜。大白菜软腐病可在发病初期用20%叶枯唑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喷雾。注意事项:不宜用毒土法施药。不可与碱性农药混用。水稻收割及柑橘采果前30天应避免使用。农用抗生素抗生素是微生物代谢过程中所产生的杀菌物质,具有抑制他种微生物的生长发育,以及阻碍其生理机能的作用,对细菌性病害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使用比较普遍的有农用链霉素、金核霉素、放线菌、中生菌素和农抗120等。72%农用链霉素可溶性粉剂农用链霉素为放线菌所产生的代谢产物,是一种高效、低毒、低残留,与环境相容的抗菌素类农药,兼有治疗和保护作用,是一种内吸性和环保型杀菌剂。链霉素是由灰色链霉菌产生的核菌素,工业品为链霉素的三盐酸盐,是白色粉末,易溶于水,不溶于大多数有机溶剂。具有抗菌谱广、选择性强、易于被作物吸收等优点,尤其对细菌性病害有特效。具有内吸作用,能渗透到作物体内,并传导到其他部位。原药大鼠急性经口LD50大于9000毫克/千克,对人、畜低毒,对鱼类及水生生物毒性亦很小。可与抗菌素农药混用。主要用于喷雾,也可作灌根和浸种消毒等。广泛用于烟草、蔬菜、果树、粮食等作物上的野火病、青枯病、角斑病、软腐病、溃疡病和白叶枯病等多种病害,是目前防治细菌性病害的一种理想药剂。使用中应以预防为主,农作物定株后开始用药,可视作物生育期及病情轻重调节用药量及用药次数。防治大白菜软腐病,大白菜、甘蓝黑腐病,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甜椒疮痂病,软腐病,菜豆细菌性疫病,于发病初期开始,用72%农用链霉素可溶性粉剂倍液喷雾,每隔7-10天喷1次,连喷2-3次。防治西红柿、甜(辣)椒青枯病;可用100-150毫克/千克72%农用链霉素可溶性粉剂药液,于发病初期灌根,每株灌药液0.25千克,每隔6-8天灌一次,连灌2次。注意事项:生物农药防效比化学农药药效缓慢,应提倡早期防治,即在病虫害发生初期喷施。多数生物农药遇到强烈阳光照射会产生分解,降低药效,应选择在午后或阴天喷施。严格按照施用剂量用药,不可随意增加或降低施用浓度。不能与杀虫杆菌、青虫菌、7210等生物药剂混合使用。使用浓度一般不超过220毫克/千克,以防产生药害。避免和碱性农药、污水混合,否则易失效。喷药8小时内遇雨应补喷。
五、作物常见的细菌性病害1.粮食作物细菌性病水稻白叶枯病 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oryzae 又称白叶瘟、茅草瘟等,是由黄单胞杆菌属侵染引起的一种细菌病害,我国各稻区几乎都有发生,是水稻上重要的病害之一。以江淮丘陵和沿江江南稻区受害最重。发病轻时一般减产5-10%,病重时则减产20-30%,如果病害大流行时往往造成颗粒无收。抽穗前发病,顶叶枯死,往往造成瘪粒,同时青米粒也增加,千粒重降低,对产量影响很大,灌浆后发病则影响较小。症状与识别:主要为害叶片,在秧苗期即可发生。早稻秧苗期因温度较低,病情发展缓慢,不表现症状。秧苗在高温下显症,连晚秧苗侵染后,病斑短条状,发生于下部叶片,形小而狭,扩展后叶片很快枯黄凋萎。带病病菌移栽大田后只要条件适宜,就会发病成为中心病株,进而扩展为发病中心。成株期的典型症状(叶缘型):由于病菌多从水孔侵入,病害大多从叶尖或叶缘开始,最初形成黄绿色或暗绿色斑点,随即扩展为短条斑,然后沿叶缘两侧或中肋向上下延伸,并加宽加大形成波状(籼稻不明显)或长条状斑,可达叶片基部和整个叶片,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品种反应不同,病斑黄色或略带红褐色,最后变灰白色(多见于籼稻)或黄白色(多见于粳稻),病健部分界明显。空气湿度高时,特别在雨后、傍晚或清晨有露水时,病叶上有蜜黄色的珠状菌脓溢出,干燥后变硬,呈球状。中脉型症状:水稻自分蘖期或孕穗期开始,在剑叶或其下一、二叶,少数在三叶的中脉伤口开始表现淡黄色症状,沿中脉向上下蔓延,可上达叶尖,下至叶鞘,并向全株扩展,成为中心病株。急性型症状:主要在多肥栽培,感病品种或温、湿度适宜(如连续阴雨、高温闷热)的情况下发生,病叶产生暗绿色病斑,扩展使叶变灰绿色,迅速失水,向内卷曲青枯,病部也有珠状溢脓。此种症状的出现,表示病害正在急剧发展。凋萎型症状:一般不常见。先于苗期感染,秧田后期和本田返青分蘖期间,病株最明显的症状是心叶或心叶下1-2叶片失水,并以主脉为中心,从叶缘向内紧卷不能展开,最后枯死,很象螟害造成的枯心。病苗移栽后30天左右,叶片枯萎,并向其他分蘖扩展,病叶迅速失水、青枯,起初在分蘖期的心叶或邻接叶片上发病,病势继续扩展,可使主茎及分蘖的茎叶相继凋萎,常引起缺兜或死丛观象。剥开刚青卷的枯心叶,常发现叶面有黄色珠状的菌脓,如将外层叶鞘剥去,可看到枯心叶鞘下部的白色部分有水渍状条斑,其中多充满菌脓而呈黄色;折断病株茎基,也可检查到黄色菌脓,但并无异昧,因此可与螟害相区别。水稻白叶枯病的症状易和水稻的生理性枯黄现象相混淆。水稻生理性枯黄或老黄叶一般都是橙黄色,没有条斑和菌脓,也没有波纹状,而且不存在病、健组织的明显界限,以此与白叶枯病相区别。为了诊断可靠起见,还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镜检法:剪取带有健部的病叶一小块,放在载玻片的水滴中,加上盖玻片,在低倍显微镜下检视,若看到大量淡黄色或乳白色混浊物的细菌从叶脉中涌出即为白叶枯病;如为生理性枯黄,就没有这种现象。玻片法:上述方法制成玻片,用扩大镜或用肉眼迎光仔细观察,如是白叶枯病,也可看到细菌菌脓从病叶切口组织内流出。保湿法:剪取带有健部的病叶一段,长约1~2寸,放在盛有半寸左右清水的玻管内,病叶的下端浸在水中,上半段露出水面,管口加盖保湿。经过一昼夜,如有淡黄色或乳白色混浊物从切口的叶脉处溢出形成露珠状的菌脓,则可证实为白叶枯病,而一般生理性的枯黄叶则没有这种脓状物溢出。水稻白叶枯病和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症状也较为相似,不易辨别,但可区别如下:水稻白叶枯病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病菌主要从水孔侵入,病斑多半从叶尖或靠近叶尖的边缘开始发生。病菌有时也可从伤口侵入,故病斑有时也可以从叶面上发生。病菌可从气孔和机动细胞侵入,也可从伤口侵入,所以病斑可从叶面的任何部位发生。病斑呈长条形,非水渍状枯死斑。病、健部分界限明显,有时还呈波纹状。断续短条状病斑,对光呈半透明,水渍状。许多条斑愈合可使叶片组织大块枯死,此时外形和白叶枯病相似,但仔细观察,仍可看到典型的条斑症状。在田间湿度高时,病部产生小球状的细菌溢脓,浅黄或灰黄色,一般较少发生,菌脓大而少。即使在干燥的气候条件下,也可产生大量的细菌溢脓,呈球状,色较深,蜡黄色,菌脓小而多。发病规律:病菌主要在稻种、稻草和稻桩上越冬。带菌种子、带病稻草和残留田间的病株稻桩是主要初侵染源。带菌种子是远距离传播的主要渠道,病菌由叶片水孔、伤口侵入,形成中心病株,病株上分泌带菌的黄色小球,借风雨、灌水、昆虫、农事操作等因素传播,可引起连片发病。此病的发生一般在气温25-30℃时最盛,20℃以下和33℃以上受抑制。早稻秧苗期感病后不易表现典型症状,成为带菌苗。晚稻抽穗后病情扩展缓慢,也与受低温(20℃以下)的影响有关。气温的高低主要影响潜育期的长短。在22℃时,潜育期为13天,24℃时为8天;26-30℃时,潜育期只需要3天。晚稻在三、四叶期就可表现症状。秧田期淹水,秧苗被感染的机会增多,淹水没顶次数越多,时间越长,秧苗带菌率越高。当带菌秧苗移栽到大田后,到分蘖末期稻株抗病力下降时开始发病,成为中心病株。以后又在病株的病部产生大量的菌脓,借灌溉水和暴风雨传播,不断进行再侵染,使病害在田间不断扩大蔓延。高温高湿、多露、台风、暴雨是病害流行条件;台风暴雨造成大量伤口,有利于病菌的入侵与传播,更易引起病害暴发流行。稻田深水灌溉、洪涝淹水、串灌漫灌、氮肥过多、生长过旺、土壤酸性都有利于病害发生。受淹时间越长,次数越多,发病越重。串灌、漫灌致使病原菌随水流传播,扩大危害。地势低洼、排水不良或沿江河一带的地区发病也重。稻株抗病力一般在分蘖末期开始下降,以水稻孕穗期最易感病,分蘖期次之。一般中稻发病重于晚稻,籼稻重于粳稻。矮秆阔叶品种重于高秆窄叶品种,不耐肥品种重于耐肥品种。长江中下游地区白叶枯病流行季节为早稻6-7月,中稻为7-8月,晚稻8月中旬至9月中旬。防治方法:防治白叶枯病必须以抗病良种为基础,杜绝病菌来源为前提,秧苗防治为关键,肥水管理为重点,在初发病期施药防治为辅助的综合措施。①加强植物检疫,禁止随意调运种子,不要从病区引种。引种时要严格地进行种子检验。②选用抗病品种,是防治白叶枯病最经济有效的途径。③建立无病留种田,进行种子处理。种子可用20%噻菌铜悬浮剂300倍液浸种后凉干播种。④严格处理病稻草。清理病田稻草残渣,病稻草不可直接还田,田间病草和晒场秕谷、稻草残体应尽早处理;不用病草扎秧、复盖、堵塞稻田水口等。⑤搞好秧田管理,培育无病状秧。选好秧田位置,严防淹苗。秧田应选择地势高,无病,排灌方便,远离稻草堆、打谷场和晒场地,连作晚稻秧田还应远离早稻病田。⑥善管肥水。健全排灌系统,实行排灌分家,不准串灌、漫灌,严防涝害;按叶色变化科学用肥,配方施肥,使禾苗稳生稳长,壮而不过旺、绿而不贪青。⑦药剂防治。防治水稻白叶枯病的关键是早发现、早防治,封锁或铲除发病株和发病中心。秧田在秧苗3叶期及拔秧前3-5天用药;发病株和发病中心,大风暴雨后的发病田及邻近稻田,受淹和生长嫩绿的稻田,是防治的重点。大田在水稻分蘖期及孕穗期的初发阶段,特别是出现急性型病斑,气候有利于发病时,应立即施药防治。发现一点,治一块,治一块,防一片。药剂每667平方米可选用20%噻菌铜悬浮剂(龙克菌)100-120克,或20%叶枯唑(叶青双)可湿性粉剂100克,或20%噻森铜悬浮剂120-130克,以上药剂加水50千克喷雾。隔7-10天喷一次,连续1-2次。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学名:Xanthomonas oryzae pv.oryzicola (Fang etal.) Swings简称水稻细条病,由黄极毛杆菌属引起的一种细菌性病害,是国内植物检疫对象之一。症状与识别:叶片病斑初为暗绿色、水渍状、半透明小点,后迅速在叶脉间扩展成初为暗绿色、后变黄褐色的细条斑,条斑宽约1毫米,长10毫米以上。病斑表面常分泌出许多露珠状的蜜黄色菌脓,干结后成黄色树胶状小粒。发病严重时,条斑融合成为不规则的黄褐色至枯白色大斑块,对光观察可见许多透明的细条。病害流行时叶片卷曲,田间呈现一片黄白色。发病规律:病菌主要在稻种和稻草中越冬,带菌种子的调运是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病粒播种后,病菌侵害幼苗的芽鞘和叶梢,插秧时又将病秧带入本田,病菌主要通过灌溉水和雨水接触秧苗,从气孔或伤口侵入,病斑上的菌脓可借风、雨、露等传播,进行再侵染。在潮湿条件下,病斑表面溢出菌脓,借风、雨、水、农事操作及叶片接触和昆虫等蔓延传播。高温、高湿有利病害发生,台风暴雨及洪涝侵袭,造成叶片大量伤口,病害就容易流行。长期灌深水以及偏施、迟施氮肥发病也较重。晚稻比早稻易感染,后期水稻易发病蔓延;晚稻在孕穗、抽穗阶段发病严重。粳稻通常较抗病,而籼稻品种大多感病,受害严重。一般晚稻重于早稻,长江中下游地区一般于6-9月间最易流行。防治方法:①加强检疫,尤其做好制种田孕穗期产地检疫,严禁从疫区调种、换种,防止调运带菌种子远距离传播。②选用抗(耐)病品种。③种子消毒处理。可采用温汤浸种的办法,稻种在50℃温水中预热3分钟,然后放入55℃温水中浸泡10分钟,期间,至少翻动或搅拌3次。处理后立即取出放入冷水中降温,可有效地杀死种子上的病菌。④栽培管理。抓好以管水为中心的田间管理,做好渠系配套,排灌分家,浅水勤灌,防止串灌、漫灌、浸灌和灌深水,适时晒田。在施肥上应掌握施足基肥、早施追肥及巧施穗肥;避免偏施、迟施氮肥,配合磷、钾肥,采用配方施肥技术,以增强植株抗病力。⑤药剂防治。重点在于秧苗期喷药保护和大田期封锁发病中心。苗期或大田稻叶上看到有条斑初现时,应该立即喷药防治,暴风雨、台风及洪涝之后应立即喷药。药剂每667平方米可选用20%噻菌铜悬浮剂(龙克菌)100-120克,或20%叶枯唑(叶青双)可湿性粉剂100克,或20%噻唑锌悬浮剂100-125克,以上药剂加水50千克喷雾。隔7-10天喷一次,连续1-2次。
水稻细菌性基腐病 学名:Erwinia chrysanthemi Burkh.症状与识别:一般在分蘖至灌浆期发生,分蘖期可出现零星病株,先心叶青卷、枯黄,叶片自上而下发黄,直至全株枯死,似螟害枯心苗,水稻根节部和茎基部变褐,并逐渐发黑腐烂,易拔起,有恶臭。圆秆拔节期发病的主要症状为“剥皮消”,水稻叶片自下而上逐渐发黄,叶鞘近水面处有边缘褐色,中间青灰色的长条形病斑,根节变色有短而少的倒生根,伴有恶臭味。穗期发病的主要症状为“青枯”,病株先失水青枯,形成枯孕穗、白穗或半白穗,发病植株基部根节变色,并有短而少的倒生根,病株易齐泥拔断,洗净后用手挤压可见乳白色混浊细菌菌脓溢出,有恶臭味。田间识别要点:发病植株茎基部变褐色至灰黑色腐烂,易拔起,并有难闻的恶臭味;病株在田间里零星分布,病健株交错现象明显。在田间诊断时还要注意,有时根节部变深褐色腐烂和有恶臭味,属于土壤通气不良的还原性物质中毒所引起的生理病害,在诊断时要注意加以区别。发病规律:病菌可在病稻草、病稻桩和杂草上越冬,从叶片水孔、伤口及叶鞘和根系伤口侵入,以从根部或茎基部伤口侵入为主。分蘖盛期和齐穗期发病最重。早稻在移栽后开始出现症状,至抽穗期进入发病高峰。晚稻秧田即可发病,至孕穗期进入发病高峰。大田发病一般有3个明显高峰,即分蘖期进入第一次发病高峰,以“枯心型”病株为主;孕穗期为第二次发病高峰,以“剥死型”病株为主;抽穗灌浆期为第三次发病高峰,以“青枯型”病株为主,继后出现枯孕穗、白穗等症状。一般晚稻发病重于早稻,杂交稻发病率低于常规品种,籼稻病害轻于糯稻,粳稻发病最重。有机肥和钾肥缺少,偏施氮肥发病较重;秧苗素质差,移栽时难拔难洗,造成根部伤口,有利病菌侵入,发病也重。分蘖末期不脱水或烤田过度易发病。地势低,粘重土壤通气性差发病重。防治方法:①选用高产抗病品种。②轮作。水旱轮作可减轻该病发生。③加强肥水管理。增施有机肥料和氮、磷、钾三要素合理搭配,培育壮秧,严防秧田长期灌深水或脱水干旱;移栽前要重施“起身肥”,使秧苗易拔易洗,避免秧苗根部和茎基部受损。提高插秧质量,避免深插,以利秧苗返青快,分蘖早,长势好,增强抗病力,以减轻病害发生为害。水浆管理上要干干湿湿、湿润灌溉,保持水稻根部有足够的氧气,改善植株根际条件,降低发病。④药剂防治。发生水稻细菌性基腐病的田块立即排干水,撒施生石灰中和土壤酸性抑制病菌,亩用20%噻菌铜悬浮剂100-120毫升,或50%酸可湿性粉剂倍液兑水60-75公斤喷雾,隔5-7天再喷一次。水稻细菌性基腐病应以预防为主,在水稻发病前用药。若在水稻移栽前7-10天、分蘖期、抽穗前期各施药一次,效果更理想。
水稻细菌性褐条病 学名:Pseudomona panici (Elliott) stapp.症状与识别:水稻细菌性褐条病主要发生在秧苗期。初时病斑多发生在秧苗心叶,在叶片和叶鞘上呈水渍状的长条斑,沿中脉向上下发展,病斑黄褐色至黑褐色。严重时,在秧田中可见“一滩滩”枯死,好似发病中心。成株期染病,病斑多从叶片与叶鞘交界处发生,初呈水浸状黄白色,后沿中脉扩展上达叶尖,下至叶鞘基部形成黄褐至深褐色的长条斑,严重时病部腐烂,有臭味,叶片枯死。叶鞘染病呈不规则斑块,后变黄褐,最后全部腐烂。心叶发病,不能抽出,死于心苞内,拔出有腐臭味,用手挤压有乳白至淡黄色菌液溢出。孕穗期染病穗苞受害,穗早枯,或有的穗颈伸长,小穗梗淡褐色,弯曲畸形,谷粒变褐不实。发病规律:病菌在病残体或病种子上越冬,种子带菌是本病初次侵染的来源,病菌借水流、暴风雨传播,从稻苗伤口或自然孔口侵入,当秧苗三叶期遇春暖多雨,本田期遇低温多雨,特别是在遭受洪涝侵袭、稻苗受淹情况下,则病害都重,且淹漫时间愈长,次数愈多,发病愈重。因此沿江、沿溪两岸或地势低洼、易洪涝侵袭的田块往往发病重。防治方法:改善水利条件,减少洪水淹漫,同时要加强肥水管理,避免串灌和防止淹苗。洪水退后,应立即排水,撒施石灰、草木灰,控制病害扩展,促进稻根再生。当新根出现时,抓紧追施速效氮肥,促进稻株恢复生长。发病初期及时用药防治,药剂参考水稻白叶枯病。
玉米细菌性茎腐病学名:Erwinia chrysanthemi pv.zeae(Sabet)Victoria,Arboleda et Munoz症状与识别:多发生在玉米生育中期,主要为害中下部茎秆和叶鞘。玉米10多片叶时,病株近地面2-3节处茎基部叶鞘和茎秆上出现水渍状圆形、椭圆形病斑,扩展后病斑形状不规则,边缘波浪状,浅红褐色。茎秆病斑可环绕茎部,发病部位迅速软化,变褐腐烂,有酸臭味,腐烂处凹陷,茎秆倒折。病株叶片自上而下呈水渍状,出现青枯萎蔫,然后逐渐变黄。在高温、高湿条件下,病斑可向上、下发展,严重时植株常在发病后3-4天病部以上倒折,溢出黄褐色腐臭菌液。干燥条件下扩展缓慢,但病部也易折断,不能抽穗或结实。果穗下垂,穗柄柔韧,不易掰下;籽粒干瘪,无光泽,千粒重下降。发病规律:病原细菌在病残体、带菌种子和粪肥上越冬。翌年玉米拔节后,病菌由植株气孔、水孔或伤口处侵入发病,借风雨、昆虫和流水传播。玉米60厘米高时组织柔嫩易发病,害虫为害造成的伤口利于病菌侵入。此外害虫携带病菌同时起到传播和接种的作用,如玉米螟、棉铃虫等虫口数量大时则发病重。最常见的是雨后天晴,太阳暴晒时发生。种植密度大,天气炎热,又遇大雨,田间有积水时发病重。在26-36℃范围内病菌都能侵染,高温高湿天气利于发病,均温34℃,相对湿度80%时扩展迅速。风沙、冰雹、暴雨和大风造成的伤口有利于病害发生。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土壤板结,发病重。连作地、施用氮肥过多,发病重。防治方法:①实行轮作倒茬,尽可能避免连作。重病地块与大豆、甘薯、花生等作物轮作,减少重茬。②选用抗病品种是一项最经济有效的防治措施。③收获后及时清洁田园,将病残株妥善处理,重病田避免秸秆还田,以减少菌源。④加强田间管理,采用高畦栽培,严禁大水漫灌,雨后及时排水,防止湿气滞留,及时中耕和摘除下部叶片,使土壤湿度低,通风透光好。合理密植,不宜高度密植,以免造成植株郁闭。前期增施磷、钾肥,以提高植株抗性。⑤及时治虫防病。苗期开始注意防治玉米螟、棉铃虫等害虫,减少虫伤口。⑥田间发现病株后,及时拔除,携出田外沤肥或集中烧毁,并用生石灰对病穴消毒。⑦种子包衣处理。一般用量为种子量的1/40-1/50。用咯菌腈或咯菌腈·精甲霜灵或4.23%甲霜灵.种菌唑微乳剂或400克/升萎锈灵·福美双悬浮剂包衣种子或拌种处理。⑧药剂防治。高发区预防为主,拔节后雨季前用20%噻菌铜悬浮剂500-600倍液,或46%氢氧化铜水分散粒剂倍液,或20%叶枯唑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雾预防。发病初期,可及时喷洒20%噻菌铜悬浮剂500倍液,或46%氢氧化铜水分散粒剂800-1000倍液,也可灌根,每株灌药液250-500毫升。
甘薯瘟学名:Pseudomonas batatae Cheng and Faan甘薯瘟病又名甘薯细菌性枯萎病、萎蔫病、青枯病,俗称“发瘟”、“烂苗”、“硬尸薯”,是一种枯萎型病害,主要危害甘薯,一旦发生,不仅较难防治,而且常常造成较大损失。据调查,一般发病田损失30-40%,重的达70-80%,甚至无收。症状与识别:在甘薯各生育期均可发病。薯苗得病后,在基部出现水渍状斑点,随着斑点的扩大,病斑色泽渐次加深,维管束变黄褐色,叶色暗淡,无光泽,遇阳光照射,失水萎蔫。每经一次剪苗,往往引起病害迅速蔓延。薯苗插植后,如病菌侵入,则不发根,几天后枯死;若病菌侵入健康植株,在活棵后7-15天,当茎蔓长30厘米左右时才呈现症状,薯叶顶端1~3片叶萎蔫,如有阳光照射则更为明显,此时地下部的切口及其附近组织变为黑褐色。剖视其维管束为黄褐色,严重的向外扩展到皮层,向内扩展到髓部,造成茎基及地下茎变黑、腐烂、脱皮,仅存纤维,发生臭味;轻的造成缺株断垄,重的则成片死亡。成株期一般随着地上部藤蔓的旺盛生长,蔓茎各节着生大量不定根,感病后茎蔓和叶片一般不表现明显萎蔫症状,但受害植株基部1-3张叶片往往变黄,藤蒂头的附近组织呈现明显的黑褐色,纵剖茎蔓,可见维管束已呈黄褐色。每经提蔓和翻蔓后,就萎垂枯死。前期感病的植株不能结薯,或只能收到少量的藤薯;后期感病的能结薯,但病菌往往从薯蔓的一端进入薯块或从须根处侵入,使薯块维管束组织变为黄褐色。薯块染病轻者薯蒂、尾根呈水渍状变褐,较重者薯皮现黄褐色斑,横切面生黄褐色斑块,纵切面有黄褐色条纹,严重时薯皮上现黑褐色水渍状斑块,薯肉变为黄褐色,维管束四周组织腐烂成空腔或全部烂掉。食之有苦臭味,煮不烂,故称为“硬尸薯”。该病叶色不变黄、茎部不膨大、无纵裂,以此可区别于蔓割病。发病规律:病原细菌在病薯、病藤、土壤中越冬。病菌可在土中存活1~3年,淹水情况下需半年才能死亡,是主要的初侵染源。病菌随着种薯、薯苗、薯蔓、带菌土的菜秧等调运,作远距离传播,灌溉水、粪肥也可传病。经家畜消化道后,在排出的粪便中仍能存活。在病薯和病藤上越冬的病菌,经育苗后引起薯苗发病,随着病苗的扦插而传播,使大田继续发病。在土壤和肥料中越冬的病菌,也可引起薯苗发病,或以后从插条的切口处侵入健苗,或由须根侵入健株和薯块,引起大田发病。此外,它还可通过流水及农事操作等传播,进行再次侵染。田鼠、小象甲和蝼蛄等地下害虫,不仅为害甘薯造成伤口,利于病菌侵入,而且还能传带病菌,扩大为害。甘薯瘟病是高温、高湿的病害,病原细菌在20~40℃的气温下,都能生长繁殖;当田间温度在27~34℃,相对湿度达80%以上时,最利其生长繁殖。浙南地区5~10月都可以发病,其中以6~9月发病严重。6月份忽晴忽雨,往往导致大量死苗;7月中、下旬至8月中、下旬,常因干旱而病害暂时被抑制;随后因秋雨增多,病害又重新流行;10月以后,由于气温下降和天气晴燥,病势渐趋缓和而停止。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土质粘重的薯田受害较重,病区遭受水淹后,发病更重。酸性土壤、连作地发病重。防治方法:防治甘薯瘟应采取以实施检疫为前提,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狠抓以选栽抗病高产品、繁育无病种种和改种轮作为重点的防治措施。①加强检疫,严禁从疫区引进种薯、种苗、薯藤,以及其他带土的菜秧、苗木等;与疫区相邻的田块,要特别加强检查,避免在这些田块中选留种薯,以防病害传入。对疫区要实行严格封锁,做到病苗、病薯、病蔓不上市、不下地、不乱丢,以防扩大蔓延。此外,从疫区买回的牲畜,必须隔离关栏饲养几天,把粪便集中处理,深施于水田,以消除隐患。②因地制宜,选用抗病高产良种,建立无病留种田,繁育无病种苗,严防苗期感染,是最经济有效的防治措施。选择无病种薯,育苗时用刀横削薯块两端,凡切口有黄褐色斑点的都予以淘汰,切口不变色的即是无病薯;选择无病苗床。以远离病区的无病田块和前作是水稻或新开荒地为宜;选择不带薯瘟细菌的基肥,一般用绿肥、焦泥灰等较好。严格进行种薯、种苗、工具的消毒。一般于晴天上午9时左右进行剪蔓,如发现薯苗叶子有萎垂的,可视为发病象征,应把它剔除。又如藤蔓基部腐烂,茎切面变色,不流乳汁或流出不均匀的,都应淘汰。藤剪、藤刀需用75%酒精消毒,锄头等农具用10%石灰水浸2~3分钟,以防污染。薯苗扦插前用72%农用硫酸链霉素4000倍液浸苗10分钟,以促进伤口愈合。加强害虫防治,为防止病菌从虫伤口侵入要及时防治甘薯小象甲等地下害虫。③实行改种和轮作。根据甘薯瘟细菌在水浸情况下半年就可死亡而于旱地可存活3年以上的特点,病区凡有水源的,可改种水稻或与水稻轮栽。旱地可因地制宜改种高粱、小麦、玉米、棉花等,也可与这些作物实行3年以上的轮作,但应避免与马铃薯、番茄、茄子、辣椒、烟草等茄科作物轮作。④加强栽培管理。收获时彻底收集病残体烧毁;勿用病藤、病薯作牲畜饲料或堆沤土杂肥;收获后及时翻耕晒土,并尽可能引水浸田一段较长时间;配方施肥,增施磷钾肥;病区的栏肥往往带菌,应推广栏肥施入水稻田;旱地宜用苜蓿、苕子等绿肥作基肥。整治排灌系统,实现排灌分家,切勿浸灌和串灌,以防止水流传病;⑤治虫防病。注意防除甘薯小象甲等害虫,减少虫媒传病。⑥及时拔除初发中心病株,带出田外烧毁,病穴撒施石灰。必要时淋施20%噻菌铜悬浮剂500-600倍液;30%氧氯化铜悬浮剂或77% 氢氧化铜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发病严重时开隔离沟封锁发病中心。
2.蔬菜细菌性病害十字花科蔬菜软腐病学名:Erwinia carotovora (Jones) Holland十字花科蔬菜软腐病又称腐烂病、烂蒲头、水烂等,是我国白菜产区发生普遍、为害严重的一种病害,此病为害期长,自田间、贮运期以至市场上,都会引起腐烂,造成较大损失。主要为害白菜,其次为青菜、甘蓝、萝卜、花椰菜、芹菜、生菜,还可为害番茄、辣椒、马铃薯、黄瓜、胡萝卜、莴苣等。大白菜、甘蓝在苗期就可发生,但多数在包心末期。症状与识别:大白菜、甘蓝 多从包心期开始发病,叶柄基部与茎基部交界处首先发病,出现半透明、水渍状、微黄色病斑,开始症状不明显,随着病情发展,白天植株外围叶片在日光照射下表现萎蔫下垂,但早晚可恢复,几天后病株外叶萎蔫,平贴地面。天气干燥时,病叶可失水成薄纸状,紧贴叶球,叶球外露。严重时叶柄基部和根茎心髓组织腐烂,充满黄色黏稠物,有臭味,一碰就倒。贮藏期病害继续发展,造成烂窖。青菜 发病一般从菜心开始渐向外腐烂发病,最后再使外部叶片叶柄腐烂。花椰菜 发病一般始于结球期,初在外叶或叶球基部出现水浸状斑,植株外层包叶中午萎蔫,早晚恢复,数天后外层叶片不再恢复,病部开始腐烂,叶球外露或植株基部逐渐腐烂成泥状,或塌倒溃烂,叶柄或根茎基部的组织呈灰褐色软腐,严重的全株腐烂,病部散发出恶臭味,有别于黑腐病。萝卜 受害后,常自根的尖端部分开始呈水渍状褐色软腐,向上蔓延,病健分界明显,常有汁液渗出。留种株往往老根外形完好,心髓完全腐烂,仅有空壳。另一种症状是病菌先从菜心基部侵入引起发病,而植株外部则发育正常,从菜心开始渐向外腐烂发病,最后使外部叶片、叶柄腐烂。芹菜 主要为害叶柄基部或茎。一般先从柔嫩多汁的叶柄基部开始发病,发病初期先出现水浸状,形成淡褐色纺锤形或不规则的凹陷斑。干旱时病害停止扩展,田间湿度高时,病情发展迅速,病部呈湿腐状,内部组织软腐糜烂,仅残留表皮,挥发出恶臭气味。生菜 主要为害肉质茎和根茎部,多在生长中后期或结}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细菌特性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