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就是画梅花,这本书凭什么能够流传千古的意思

http://newstsg.tuxi.com.cn/tushuguan/view.asp?u=newstsg/17/2862zjf.html&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v2-b53f61e84c82eb64b8a828ed607ce7bd_b.jpg& data-rawwidth=&1080& data-rawheight=&108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80&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v2-b53f61e84c82eb64b8a828ed607ce7bd_r.jpg&&&/figure&&p&我以“&u&从读书到现在,仍然持续影响着我&/u&”的角度来推荐一定要读的书。&/p&&p&其他的书我也全都写下来,如果你们想要了解其他书,你们留言书名,我都会回复的。&/p&&h2&&b&壹.《红楼梦》&/b&&/h2&&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114bbc256fccd293bce9f1e_b.jpg& data-rawwidth=&268& data-rawheight=&402&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68&&&/figure&&br&&p&【简介】&br&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章回体长篇小说。举世公认的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府的家庭琐事、闺阁闲情为脉络,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故事为主线,刻画了以贾宝玉和金陵十二钗为中心的正邪两赋有情人的人性美和悲剧美。对于官场的黑暗、封建贵族阶级、封建的科举制度、婚姻制度、奴婢制度、等级制度有批判。&/p&&p&可能有的人会问了,看红楼梦有什么用呢。你先看看:&/p&&p&【摘录】&/p&&p&1.人物描写刻画&/p&&p&宝玉初见黛玉那一回的对黛玉的肖像描写林黛玉: &/p&&p&&u&厮见毕归坐,细看形容,与众各别:两弯似蹙非蹙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u&&/p&&p&ps:经评论提醒“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掉了一个字,“态生两靥之愁”掉了靥字,可能是我编辑的时候不小心弄掉了,不准备原文修改,特意提出来说一声,给自己一个不严谨的小教训,也提醒大家要细心。&br&&/p&&p&比什么动都不动就写笑颜如花倾国倾城真青蓝紫玛丽莲风-梦公主好吧。&/p&&p&2.诗词&/p&&p&&u&孤标傲世皆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问菊》&/u&&/p&&p&&u&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林黛玉诗》&/u&&/p&&p&&u&天尽头,何处有香丘?&/u&&/p&&p&&u&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u&&/p&&p&&u&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葬花吟》&/u&&/p&&p&诗词太多了,我举例的是我觉得比较特别清新的,都是黛玉写的。现在但凡读了点唐诗三百首,过了九年义务教育的就各种乱写古体诗,连平仄都不分我真的觉得那些人心好大。&/p&&p&3.为人处世&/p&&p&凤姐出场&/p&&p&”她先是赞美林黛玉“标致”,顺势就恭维了贾母;接着又为黛玉伤心拭泪,以此来讨取贾母的欢心;等到贾母责备她不该说这些伤心话来招她时,她又“忙转悲为喜”,开始自责。然后又以当家少奶奶的身份,一面安顿黛玉,一面吩咐婆子们,其实在炫耀着自己在贾家的地位。&/p&&p&4.衣食住行&/p&&p&刘姥姥问凤姐茄子怎么做。&/p&&p&&u&凤姐儿笑道:“这也不难。你把才下来的茄子刨了皮,只要净肉,切成碎丁子,用鸡油炸了。再用鸡肉脯子,还有香菌、新笋、蘑菇、五香豆腐干子,各色干果子,都切成丁儿,拿鸡汤煨干了,拿香油一收,盛在磁罐子里封严了。要吃的时候拿出来就是了。”&/u&&/p&&p&还有天涯有大神南迦巴瓦的雪,分析了里面的吃食分吃食和丸药(汤药)两类。&/p&&p&吃食:&/p&&p&碧粳粥 奶子糖粳米粥 鸭子肉粥 燕窝粥 红稻米粥 绿畦香稻粳米饭 御田粳米 上用银丝挂面 野鸡崽子汤 酸笋鸡皮汤 建莲红枣汤 火腿鲜笋汤 虾丸鸡皮汤 莲叶羹 火腿燉肘子 茄鲞 牛乳蒸羊羔 新鲜鹿肉 风腌果子狸 野鸡瓜齑 糟鹌鹑 鹅掌鸭信 胭脂鹅脯 酒酿清蒸鸭子 鸡髓笋 椒油莼齑酱 油盐炒枸杞芽儿 惠泉酒 合欢花浸酒 豆腐皮包子 枣泥馅 山药糕花 糖蒸新栗粉糕 菱粉糕 藕粉桂糖糕 松穰鹅油卷 奶油松穰卷酥
内造瓜仁油松穰月饼 螃蟹馅小饺儿 洁粉梅片 雪花洋糖 糖蒸酥酪 法制紫姜杏仁茶 枫露茶 茯苓霜 风干栗子 糖腌玫瑰卤子 木樨清露 玫瑰清露 菊花叶桂花蕊 熏绿豆面子(吃螃蟹洗手的) &/p&&p&药丸(汤药):&/p&&p&人参养荣丸八珍益母丸 麦味地黄丸 调经养荣丸 山羊血黎洞丸 益气养荣补脾 肝汤 香薷饮解暑汤 天王补心丹 香雪润津丹 梅花点舌丹 活络丹 催生保命丹&/p&&p&吃的尚且如此,更别说是衣服,也算是一窥上流贵族的生活。&/p&&p&【我说】&/p&&p&讲真,用语言已经无法描述我对红楼梦的喜爱,我一度想终身研究红学,周汝昌死的时候我都还挺难过,虽然不赞同他的某些观点,但是对于他对学术的热爱和激情我实在是佩服得五体投地。当初李沁杨洋新版红楼梦播放的时候,我是拿着这本书一个细节一个细节抠的,剧中台词和书是差不多的。&/p&&p&我小学的时候看的红楼梦,当时只是觉得什么东西都好美,然后林黛玉特别可怜。后来看了一遍又一遍,每一遍都有不同的感受,我才开始慢慢的体会到它的其他内涵。为什么我那么喜欢红楼梦,很单纯,就是喜欢林黛玉和王熙凤,喜欢里面精致又美好的生活,而且这结局如果不悲伤,我可能反倒觉得这作者的格局小了。&/p&&p&曹雪芹对于人物性格的把握甩现在的什么青春文学作家几万光年的距离,无论是金陵十二钗的性格描写和人生走向,优秀而隽永的人物诗词和背景陈设,权钱色人性的刻画四大家族的交织纵横,时代发展的脉络和灭亡,甚至是不记名的路人甲丫鬟都写了上百人。作者在此格局里,还要跳出此格局,像是作为一个旁观者冷眼看着衰败和灭亡,又像是亲身经历者字字呕心沥血,真的非常的了不起。&/p&&p&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p&&p&一万个读者就有一万个曹雪芹,看法因人而异。&/p&&p&《红楼梦》是整个历史学文学史社会学史的瑰宝。对我的文学审美、情感交流、为人处世、价值观都有很深刻的影响,几乎是全方面的,而且今后也将持续深刻的影响着我。&/p&&br&&br&&br&&h2&&b&贰.《蛙》&/b&&/h2&&br&&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v2-85fba20bc8_b.jpg& data-rawwidth=&309& data-rawheight=&467&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09&&&/figure&&br&&br&&p&【简介】&br&为中国当代作家莫言重要作品,出版于2009年。《蛙》更接近历史现实的书写,写的是从事妇产科工作50多年的乡村女医生姑姑的人生经历,“姑姑”的父亲是八路军的军医,在胶东一带名气很大。“姑姑”继承衣钵,开始在乡村推行新法接生,很快取代了“老娘婆”们在妇女们心中的地位,用新法接生了一个又一个婴儿。“姑姑”接生的婴儿遍布高密东北乡,可丧生于“姑姑”之手的未及出世的婴儿也遍布高密东北乡。姑姑一面行医,一面带领着自己的徒弟们执行计划生育政策。让已经生育的男人结扎,让已经生育的怀孕妇女流产,成了“姑姑”的两件大事。此书反映新中国近60年波澜起伏的农村生育史,描述国家为了控制人口剧烈增长、实施计划生育国策所走过的艰巨而复杂的历史过程。 &/p&&p&【摘录】&/p&&p&1.文风感受&/p&&p&&u&姑姑接生的第一个孩子是陈鼻。为此姑姑曾表示过遗憾。她说她接生的第一个孩子本应该是革命的后代,没想到却接生了一个地主的狗崽子。但当时为了打开局面,为了革掉旧法接生的命,姑姑没来得及考虑这个问题。 姑姑得到艾莲即将生产的消息,骑着那时还很罕见的自行车,背着药箱子,飞一般窜回来。从乡卫生所到我们村十里路,姑姑只用了十分钟。当时村支书袁脸的老婆正在胶河边洗衣裳,她亲眼看到姑姑从那座狭窄的小石桥上飞驰而过...&/u&&/p&&p&2.佳句&/p&&p&&u&这么多年来,我总结了一条经验,解决棘手问题的最上乘方法是:静观其变,顺水推舟。李手说。&/u&&/p&&p&3.&/p&&p&&u&我的犹豫、彷徨、被刺、被打、被辱骂、被追杀,都成为必要的过程,就像唐三藏取经路上所经受的八十一难。不遭苦难,如何修成正果;不经苦难,如何顿悟人生。&/u&&/p&&p&4.&/p&&p&&u&钱不花就是一张纸,花了才是钱。&/u&&/p&&p&5.&/p&&p&&u&所谓爱情,其实就是一场大病。我的病就要好了。&/u&&/p&&p&【我说】&/p&&p&很多人不是因为诺奖,就根本不知道莫言,我也是。庆幸他出名了我才知道他,能够拜读他著作。《蛙》有三个特点,首先《蛙》即《娃》谐音讽刺。其二,它是以书信的形式来叙述的。其三,人物都是以人体器官来取名,如陈鼻、陈耳、陈眉、王脚、王肝、王胆、肖上唇、肖下唇、袁脸。&/p&&p&他的书就是通过幻觉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我一开始读的时候,只是觉得情节离奇,因为以我的阅历和视野没办法读懂里面的内涵。后来深入读下去,逐渐了解其讽刺意味,才算读懂这本书。计划生育国策我们都知道,可其中的发展和经过我们一无所知。还好有这样有人情味也有勇气写出来的作家,我们才得以看到以前的旧中国是怎样一番模样。&/p&&p&任凭其他人怎么说情节支离破碎、结局不够饱满、还是文风有些偏颇,但就凭这种得奖也笔耕不辍的精神,都是很值得我们敬佩的,我所理解的把一件事做到极致就是这样。&/p&&p&《蛙》是国家政策对于一代人的影响的缩影。我不再局限与我身处的小世界小格局,而是更多的关注社会性问题,天下知多少,安身立命,与我息息相关的不止是政策,而是整个中国的走向,繁荣和灭亡,民主和人权的反复思考,人性的自我审视。&/p&&br&&br&&h2&&b&叁.《百年孤独》&/b&&/h2&&br&&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bbf0f4a1d1bc2f8d592bfe_b.jpg& data-rawwidth=&1500& data-rawheight=&15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500&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bbf0f4a1d1bc2f8d592bfe_r.jpg&&&/figure&&br&&p&【简介】&br&&/p&&p&《百年孤独》,是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代表作,也是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著”。作品描写了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传奇故事,以及加勒比海沿岸小镇马孔多的百年兴衰,反映了拉丁美洲一个世纪以来风云变幻的历史。作品融入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宗教典故等神秘因素,巧妙地糅合了现实与虚幻,展现出一个瑰丽的想象世界,成为20世纪最重要的经典文学巨著之一。&/p&&p&【摘录】&/p&&p&1.开头:&/p&&p&&u&许多年之后,面对行刑队,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将会回想起,他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u&&/p&&p&2.结尾:&/p&&p&&u&就在奥雷良诺·巴比伦尼亚破译完手稿的这一时刻,马孔多这镜子般的城镇,就会被飓风一扫而光,并从世人的记忆里永远消失,手稿上所记载的一切,过去不曾、将来也永远不会重复,因为注定要遭受百年孤独的家族,不会有机会在大地上重新出现了。&/u&&/p&&p&3.《拉丁美洲的孤独》得诺贝尔奖时的演讲&/p&&p&&u&面对压迫、掠夺和遗弃,我们的回答是:活下去。无论洪水、瘟疫、饥荒、灾难,还是连绵不绝、永不停息的战火,都无法战胜生的顽强,生命对死亡的优势。&/u&&/p&&p&&u&那将是一种全新的、颠覆性的生活方式:不会连如何死,都掌握在别人手里,爱真的存在,幸福真的可能,那些注定经受百年孤独的家族,也终于永远地享有了在大地上重生的机会。&/u&&/p&&p&【我说】&/p&&p&拉丁美洲实际上属于亚洲人不太关注的地方,我们通常都是看欧美文学,而经过这本书以后,我完全被马尔克斯圈粉,基本他出的书我看到就买。而且他的演讲也非常有意思。&/p&&p&这本书是我初中同桌西西推荐给我的,我当时真的是彻夜长度不眠不休把书读完的,用语言形容这本书太苍白无力了,里面的剧情不算特别复杂,但是人物众多,足足有七代人,而人名又长又复杂,特别是,一代接一代的为了纪念先辈又取一模一样的名字,脑袋都要看混了。一开始读的时候,就一直在想,什么破人名那么复杂,慢慢的发现它的情节曲折离奇,荒诞又现实,非常引人入胜,绝对不会有脱线的感觉,就算是大多数人都不是很熟悉的神话、宗教、传说也非常自如的串接起来。&/p&&p&吃喝耕作也好,做爱欲望也好,揭开了历史的面具,几代人,夫妻、父母、兄弟姐妹之间,孤独,寂寞,毫无感情的深厚基础,没有灵魂的沟通,也无眼神的决斗。全都是孤独的,过去都是假的,回忆是一条没有尽头的路,一切以往的春天都不复存在,就连那最坚韧而又狂乱的爱情归根结底也不过是一种转瞬即逝的现实。唯有孤独永恒。 &/p&&p&读完整本书,真的就像读了一本假书一样,像读了什么,又像没读什么。我读书十几年来只有这本书能给我这种感受。却又不得不被她诱惑吸引,一遍一遍的反复读起。&/p&&p&《百年孤独》是一整个拉丁美洲的从前。我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去观察从前,尝试不那么自私的只关心自己所处的地方,而去看世界各地各种各样的生活,以及理解孤独,享受孤独,把孤独当做常态。&/p&&br&&br&&br&&h2&&b&肆.《拉贝日记》&/b&&/h2&&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v2-66d613e4bfc5fdb55064c_b.jpg& data-rawwidth=&113& data-rawheight=&15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113&&&/figure&&br&&p&【简介】&/p&&p&作者是约翰·拉贝,相当于中国的辛德勒,他在1937年至1938年日本侵略军占领南京期间,作为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主席救助了大约25万中国平民,使他们免遭日军的杀害。更重要是,《拉贝日记》的史料珍贵,对于曾经受日本压迫残害的中国人来说意义非凡。因为这本书就是作者亲身目击南京大屠杀所作的真实记录。&/p&&p&【我说】&/p&&p&我们整个民族一段难忘不堪的记忆,靠着这记忆我们在提醒那些永远站着说话不腰疼的欧美各国,在历史的进程中,中国是怎样的人间地狱,经历过多么弘大的人间浩劫,有着多少刻骨铭心的伤疤和噩梦。&/p&&p&为这本书奔走劳累的是一个很年轻很漂亮的女士,她叫做张纯如。可惜她早早结束了自己36岁年轻的生命。张纯如说:“忘记屠杀,就是第二次屠杀。”我尊敬她和拉贝先生,敬畏他们所作出的一切努力和奉献,精神,&/p&&p&这本书,是我最难读的一本书,不是因为它厚,虽然它确实很厚,但更重要的是因为读的过程中因为里面的内容经常哭泣到浑身发抖,颤抖得看不下去。我的建议是,不要在晚上读。这是一本我唯一没有勇气读第二遍的书。你能想象到当强奸杀人只能变为每天的日记,自己却无能为力的感觉吗。满腔愤怒,但是我必须克制,充满绝望,但我又要转化为希望。这样又愤怒又绝望的心情,我觉得人生,可能没有几次这样的机会。&/p&&p&&u&这本书,不做经典摘录,里面的每一句话都是我作为中国人的痛处和伤疤。&/u&&/p&&p&《拉贝日记》是一段不允许遗忘的历史。没疼够就再疼一次,记不得就再提醒一遍。遗忘意味着背叛,是血淋淋教训的反复挑衅。否认象征着侮辱,是对白纸黑纸历史的不屑嘲弄。不忘历史,吸取教训,才能凤凰涅槃、浴火重生。&/p&&br&&br&&h2&&b&伍.【一些建议和看法】&/b&&/h2&&p&我是个普通人,唯一庆幸我读书很快,往往找书和做读书笔记的时间更长。大牛能人很多,不敢说读书多,但我的阅读量应该和同龄人相比不算太低。图片上可以看到我桌子上什么新概念郭敬明绘心的都有,好的书也有,坏的书也有。我虽然感恩都让我成长为了现在的自己,但我当初如果能够减少读坏书的时间的用来干更有意义的事情的话,我现在应该谈吐和写作都高几个层次。但是后悔没用,我读过上百本烂书烂小说的时间是回不来了。&br&所以我希望你们.&/p&&ol&&li&不要读无聊没意义没营养的书,偶尔读还不如刷知乎。书不在于多,而在于精,质比量重要。&/li&&li&不要因为书难读就放弃,任何事都有一个循序渐近。&/li&&li&不要因为书是课外书就觉得不重要,人生中很多飞跃的时刻恰恰就是这些无用的时光造就的。&/li&&li&不要为了读书而读书,看书并不以看完作为终结,而是你真正有所感悟了去身体力行了这下叫有意义。&br&&br&&/li&&/ol&&h2&&b&陆.【其他的书】&/b&&/h2&&br&&b&对我影响最大的就那四本书&/b&&br&&b& 剩下的这些是我房间里还剩的一些书&/b&&br&&b& 书目仅供参考 非必读 各位各取所需&/b&&br&&div class=&highlight&&&pre&&code class=&language-text&&【八大名著】是的不要怀疑你的眼睛,你没有看错,这就是八大名著。这是我外公留给我的遗物,外公一生清贫,走前吩咐的是把一个小望远镜和这几本书给我,所以对我来说,这册书很重要。
&/code&&/pre&&/div&&ol&&li&&b&《红楼梦》曹雪芹&/b&&/li&&li&&b&《水浒传》 施耐庵&/b&&/li&&li&&b&《三国演义》罗贯中&/b&&/li&&li&&b&《西游记》吴承恩&/b&&/li&&li&&b&《聊斋志异》蒲松龄&/b&&/li&&li&&b&《儒林外史》吴敬梓&/b&&/li&&li&&b&《封神演义》许仲琳(通说认为是他)&/b&&/li&&li&&b&《官场现形记》 李伯元&/b&&/li&&li&&b&《霍乱时期的爱情》《我不是来演讲的》《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枯枝败叶》 马尔克斯&/b&&/li&&li&&b&《纸醉金迷》《啼笑因缘》张恨水&/b&&/li&&li&&b&《文化苦旅》《千年一叹》余秋雨&/b&&/li&&li&&b&《史记》司马迁&/b&&/li&&li&&b&《婉约词》柳永、李清照等&/b&&/li&&li&&b&《朝花夕拾》鲁迅&/b&&/li&&li&&b&《白鹿原》陈忠实&/b&&/li&&li&&b&《长恨歌》王安忆&/b&&/li&&li&&b&《千古风流》熊召政&/b&&/li&&li&&b&《青蛇》李碧华&/b&&/li&&li&&b&《金刚经 心经 坛经》抄来静心&/b&&/li&&li&&b&《子不语》袁枚&/b&&/li&&li&&b&《她比烟花寂寞》杰奎琳·杜普雷的姐姐希拉里与弟弟皮尔斯&/b&&/li&&li&&b&《世界通史》/《全球通史》斯塔夫里阿诺斯&/b&&/li&&li&&b&《国富论》亚当斯密&/b&&/li&&li&&b&《罪与罚》陀思妥耶夫斯基&/b&&/li&&li&&b&《云图》:
[英] 大卫·米切尔 &/b&&/li&&li&&b&《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茨威格&/b&&/li&&li&&b&《洛丽塔》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b&&/li&&li&&b&《包法利夫人》福楼拜&/b&&/li&&li&&b&《希腊神话故事》古斯塔夫·施瓦布&/b&&/li&&li&&b&《莫泊桑小说精选》莫泊桑&/b&&/li&&li&&b&《秘密花园》奥克塔夫·米尔博&/b&&/li&&li&&b&《复活》列夫·托尔斯泰&/b&&/li&&li&&b&《红与黑》司汤达&/b&&/li&&li&&b&《高老头》巴尔扎克&/b&&/li&&li&&b&《莎士比亚戏剧》莎士比亚&/b&&/li&&/ol&&br&&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v2-2baa6f82bbd3d5dc_b.jpg&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64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v2-2baa6f82bbd3d5dc_r.jpg&&&/figure&&p&图片上的其他书我全都列下来了,如果你们想要了解这些书,你们在&b&这篇文章下留言书名&/b&,我都会回复的。&br&&/p&&br&&div class=&highlight&&&pre&&code class=&language-text&&最后以我很喜欢的一句话结尾
读一些无用的书,做一些无用的事,花一些无用的时间,都是为了在一切已知之外,保留一个超越自己的机会,人生中一些很了不起的变化,就是来自这种时刻。——梁文道《悦己》
&/code&&/pre&&/div&&p&为你推荐南拳妈妈的歌曲《牡丹江》&/p&
我以“从读书到现在,仍然持续影响着我”的角度来推荐一定要读的书。其他的书我也全都写下来,如果你们想要了解其他书,你们留言书名,我都会回复的。壹.《红楼梦》 【简介】 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章回体长篇小说。举世公认的中国古…
&b&1,《围城》 &/b&&br&&br&《围城》是那种,你随手一翻就可以读下去的书,而且读过十遍,还可以再读十遍。我甚至有过从最后一页倒着看到第一页的经历,阅读体验依然流畅舒服。&br&&br&《围城》的牛逼之处在于,它像是一百年前的段子合集,每个段子都是能上今日十大热门的那种。&br&&br&而且,这些段子不仅让人发笑,还能让人深省,于无声处见惊雷,正是钱老的火候。&br&&br&如果把我囚在荒岛上一辈子,只准带一本书,我必然选择……《钱钟书作品集》。&br&&br&《人兽鬼》和《写在人生边上》也是强推的,阅读体验一流。&br&&br&顺手挑十句《围城》里的文字,没看过的慎读,放在情景中读,乐趣会更多。&br&&br&&blockquote&1,&br&拍马屁跟恋爱一样,不容许有第三者冷眼旁观。&br&&br&2,&br&那女人平日就有一种孤芳自赏、落落难合的神情--大宴会上没人敷衍的来宾或喜酒席上过时未嫁的少女所常有的神情--此刻更流露出嫌恶,黑眼镜也遮盖不了。&br&&br&3,&br&这一张文凭,仿佛有亚当、夏娃下身那片树叶的功用,可以遮羞包丑;小小一方纸能把一个人的空疏、寡陋、愚笨都掩盖起来。&br&&br&4,&br&有人叫她“熟食铺子”(charcuterie),因为只有熟食店会把那许多颜色暖热的肉公开陈列;又有人叫她“真理”,因为据说“真理”是赤裸裸的”。鲍小姐并未一丝不挂,所以他们修正为“局部的真理”。&br&&br&5,&br&因为在大学里,理科学生瞧不起文科学生,外国语文系学生瞧不起中国文学系学生,中国文学系学生瞧不起哲学系学生,哲学系学生瞧不起社会学系学生,社会学系学生瞧不起教育系学生,教育系学生没有谁可以给他们瞧不起了,只能瞧不起本系的先生。&br&&br&6,&br&孩子不足两岁,塌鼻子,眼睛两条斜缝,眉毛高高在上,跟眼睛远隔得彼此要害相思病,活像报上讽刺画里的中国人的脸。&br&&br&7,&br&他引一句英国古话,说结婚仿佛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笼内的鸟想飞出来;所以结而离,离而结,没有了局。法国也有这么一句话。不过,不说是鸟笼,说是被围困的城堡fortrésse assiegéé,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br&&br&8,&br&这种精神上的顾影自怜使他写自传、写日记,好比女人穿中西各色春夏秋冬的服装,做出支颐扭颈、行立坐卧种种姿态,照成一张张送人留念的照相。&br&&br&9,&br&女人不肯花钱买书,大家都知道的。男人肯买糖、衣料、化妆品,送给女人,而对于书只肯借给她,不买了送她,女人也不要他送。这是什么道理?借了要还的,一借一还,一本书可以做两次接触的借口,而且不着痕迹。这是男女恋爱的必然的初步,一借书,问题就大了。&br&&br&10,压轴的必须是牛逼到爆炸的最后一段&br&&br&那只祖传的老钟从容自在地打起来,仿佛积蓄了半天的时间,等夜深人静,搬出来一一细数:“当、当、当、当、当、当”响了六下。六点钟是五个钟头以前,那时候鸿渐在回家的路上走,蓄心要待柔嘉好,劝他别再为昨天的事弄得夫妇不欢;那时候,柔嘉在家里等鸿渐回家来吃晚饭,希望他会跟姑母和好,到她厂里做事。这个时间落伍的计时机无意中包涵对人生的讽刺和感伤,深于一切语言、一切啼笑。&/blockquote&&br&&br&&b&2,《宋词三百首》&/b&&br&&br&唐诗宋词是我唯一从小看到大,不仅没有看腻,而且越看越想看的书籍。&br&&br&诗当然也是极好的,不过相对于诗,我更喜欢词。&br&&br&从唐代到现代,都有不少好词出现。但若论精华,主要还是集中在宋代;最好的词作者也多集中在宋代。你总能从其中找到你喜欢的词人。&br&&br&而宋词选集里,《宋词三百首》最为经典,我推荐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唐圭璋先生笺注的《宋词三百首》。&br&&br&在我看来,那些好的诗词,真正有超越时空的力量,你会惊讶于那帮人用字的精准和巧妙,毫不吝啬心中的欢喜与赞叹。&br&&br&贴几首非常喜欢的词。&br&&br&&blockquote&&p&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p&&br&&p&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 都付笑谈中。&/p&&br&&p&——杨慎 《临江仙》(注:非宋词,杨慎明朝人,极为喜欢,所以排在前面)&/p&&/blockquote&&br&&blockquote&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br&&br&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br&&br&——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blockquote&&br&&blockquote&日日深杯酒满,朝朝小圃花开,自歌自舞自开怀,无拘无束无碍。 &br&&br&青史几番春梦,红尘多少奇才,不消计较与安排,领取而今现在。&br&&br&——朱敦儒《西江月》 &/blockquote&&br&&blockquote&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br&&br&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br&&br&——苏轼《江城子》 &/blockquote&&br&&blockquote&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br&&br&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br&&br&——柳永《蝶恋花》&/blockquote&&br&喜欢的太多了,列一百首都不够,诗词的文字之美,是唯一让我庆幸投胎在中国的理由。&br&&br&末了,补一句忽然想到的,超喜欢的一句:&br&&br&&blockquote&&b&少年侠气,交结五都雄。肝胆洞,毛发耸。立谈中,死生同。一诺千金重。&/b&&/blockquote&&br&&br&&a href=&https://www.zhihu.com/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想要充实自己,有哪 10 本书和 10 部电影值得推荐? - 张兆杰的回答&/a&
1,《围城》
《围城》是那种,你随手一翻就可以读下去的书,而且读过十遍,还可以再读十遍。我甚至有过从最后一页倒着看到第一页的经历,阅读体验依然流畅舒服。 《围城》的牛逼之处在于,它像是一百年前的段子合集,每个段子都是能上今日十大热门的那种。…
我觉得此类问题用此文章可以完美破解:&blockquote&&h1&陆兴华:常惊恐地想起那么多未读的名著&/h1&&br&&br&因为是摆显消费之一种,我们的文学阅读不经意常带一些虚荣甚至虚伪:我们经常不为自己,而是为别人去读,读给人家看,想知道别人已经知道我们在读。如怎么也喜欢不起来人人赞叹过的好作品,就感到是原罪,不敢声张,迁延着说自己还没读,将要读,或没读完,意思是以后会读完读懂读喜欢的。批评家和学者都炫耀自己读得很多,津津乐道已读过的那一些,不肯承认自己的阅读和理解是象大多数读者那样,是&在路上&的。他们将读过的作品当作权威之资本,从不为那一些未读而该读的名著着急或内疚,不愿知道那么多未读的名著就象命运之剑那样悬在头上,随时可来否定其已读过的一切,吊销其执业资格--而他们这样的职业读者理应读得很多,他们正是靠多读广读来获得开业许可的。&br&&br&而就算一个人一生里文学作品读得很多,他的多也难有一个目标。1,000和100本文学作品这样的数目,体现在不同个性和秉质的人的一生里,所起的作用、所造成的差别,难道真有数字上显示的那么大,大到一个人可以成为另一个人的权威和导师,大到一个人可以替另一个人成为批评家,大到读过一百本的人可小看只读过五十本的人?批评家和文学教授的修炼就悬于这一大可争议的假设。&br&&br&人一生的文学阅读量也好像有一个封顶的限量。对一般读者,一百部名著好像已是一生的极限,像符咒一样圈定了个人文学阅读的冒险疆界。这决不是因为不勤奋,一个人真喜欢一个文学作品,那是任谁都拦不住他或她去为它发疯为它痴,花再多时间和精力也不会觉得辛苦,读再多都是可能的。问题在于,在实际操作里,哪怕下决心通读所有名著,经验历史中的真实个人实难这样光凭决心去一网打尽。不是勤奋不到完成这一任务,而是因为这些名著本身是那么相不兼容的东西,读多了,这一本、这个作者有可能使你无法忍受另一本、另一个作者,虽然是什么让我去先读了那一本本身仍是偶然的。在人生中随机遭遇的伟大文学作品因时制宜地培养了我们的批判力,对这一部分的文学名著的熟悉使我们会疏远和隔离另一些其实是同样伟大的名著,使我们对它们有了批评的眼光。每一个人都是以各各不同的方式从不同的名著集合里来获得其批判力的,语文老师、思想导师们企图用被选进教材的那同一批名著,或一个必读书单去教导所有年青人从中获得人生的进取力量,虽苦苦坚持,虽够勇敢,但到底因为剥夺了年青人与名著之间的烈火干柴般的初遇,就使这好心的插手成了一桩拆散真正鸳鸯的包办婚姻。&br&&br&一个能兴致勃勃读万卷书的人一生就光去成为一个读者了,再难做成别的事--这至少是我们文学第三产业从业者的凄惨了。是,临了,除了说读过哪一些书,我还能说我一生做过什么(而连水手也常有个小岛可发现呢。)即使能假设一个人能像许多人自称的那样同样深刻地喜欢着三千部名著,可我们仍不得不说,照人性和心理的基本倾向看,他一定是对每一部都喜欢得不深,才能做到这一点。叶公好龙式的什么名作家都喜欢的文学爱好者在我们身边是多了,许多人要么能够把许多迥异的作家当同一种类来喜欢,要么就滔滔地猎奇,在集邮,在拍卖,是收藏家,是发烧友。一个有较好的文学感应力、批判力的人可以吞吐多量的作家和作品,但他的心灵世界里仿佛只能容下一定的载重量,一时一地只能吃重这么多,一生里只能涵纳这么多。认真于这一些作品,就会对另一些也许是同样伟大的作品不够意思,甚至产生偏见和倦意。而且我们的精神生活、精神习性里有一种批评的态度是与我们收拾房间的习惯一样,会随年龄而更尖锐,会越来越&br&不能容忍看惯或看累赘的东西。要把几样好东西并放,需有主题,有个布排的要求。同时关注三千个作品里的世界,一样地为三千个主人公动情,我的情感倾注的平均值也就有限,再说,这样超量地移情着,我自己的人生还过不过?&br&&br&这仿佛能成为一个心理学定理。去卢浮宫,那里你敢说好作品不多?但每次看下来,看一天好了,心里剩下带回家的也就那么一两幅作品,不是因为看得脚肌酸疼,眼冒火星,不是因为健忘,也不是因为爱好艺术不深,实在是因为我们的心灵天生是一个伟大的批评家,习得、加深着深刻、固执的偏好,审美上不商量地势利,那种挑精拣肥,那种在好东西面前的任性、乖戾,如自己回头看,真觉得该遭雷劈。且越是优秀的心灵越只能容下它所共鸣的少量东西,越是对自己初看不顺眼的东西不留情;越是托尔斯泰越有可能不感冒莎士比亚,越是相近,就越是抗拒。曾与朋友争论:同时喜爱鲁迅和周作人可不可能?注意了,是喜爱,而不是喜欢。回答的实质就落在了什么叫喜爱上,与该作者兄弟本身无关了:文学之爱也排它,或只有排它之爱才可称文学之爱。在这一点上,语文老师很需要我们同情,因为他们必须真诚地对什么著名作品都说&了不起&,还得向学生证明其了不起,不像&先/后锋作家&和&先/后锋诗人&,说不喜欢鲁迅或托尔斯泰反能给自己脸上贴金。&br&&br&世上最好的十幅名画白给我,家里有地方就全挂到墙上,我一定是憨大。十里挑一挂上去,过一阵子看腻了,换挂另一幅,这才像个凡人。这样下来,不多时间里就只剩下一两幅看得顺眼了,拉斐尔和鲁本斯也有可能被我狗眼看扁--这不是心理学实验推理,而人性之天然局限--由那些连艺术都无法移易的人性倾向所决定。我们的文学人生里,那些壮怀激烈时能让我们揣着去赴汤蹈火的作品,在年老时会被轻松丢一旁,早被我们小看的少年时的最爱,突然又成了我们离世前的文学执着。BBC广播四台有个叫做&荒岛&的节目专门采访有丰富人生、丰富文学阅读经验的老人,到节目煞尾,记者总会问:你在这个年龄上执着的是什么作家什么作品了?在提示了莎士比亚和《圣经》之后,许多老人还是干脆决绝地回答:狄更斯。我们一生里不会执着很多作品,离世前仍记着的往往是一些以平常心、以此世态度写成的亲切对人的作品,这一点肯定要让我们的文学原教旨主义者、艺术救世论者、文学十年计划规划者、语文老师们、那些想替我们的小学生编一本文学含金量最高的课本的著名作家们失望了。&br&&br&近日读到维特根斯坦的阅读人生,倒是得了一些安慰。他的确读得很少,而且还能证明少读的好处。他一生据他自己说喜欢的只有叔本华、斯宾格勒和卡尔.克劳斯,歌德也读了一些,但认为并非必需。他说有了叔本华,歌德也有点多余。尼采他压根认为可有可无,或可从叔本华和斯宾格勒里旁证到。最初,维特根斯坦的阅读经历有这么几点让我不安和为难。首先他可能认为我们阅读的作家之间会有重迭与累赘;其次,一个作家可以抵销、覆盖或顶替别的许多作家;再就是,在短短一生里要形成深刻的洞见,精读绝少的几个作家倒反而可能是一种高效策略。最要命的是,他一生里读过的人当中,歌德是唯一跟文学沾边的,而他竟说可用叔本华替!这不等于说,做一个伟大深刻的人不一定得读很多的文学作品--维氏承认他的文学经历只限于克劳斯的那些讽刺格言。&br&&br&那些未读的名著总象悲剧命运一样很容易就否定了我们已经读的那一些;又不是想多读就能多读,除了勤奋,还得有深刻但同时又很兼容的心灵;而且一个人越有文学眼光,由于天生具有深刻的批判力,也读不多,而且不用多读就能达到普通人博览群书才能达到的境界,而且可能正因为少读而更保有那种锐利眼光,相比之下普通人的眼光反而会受其广读多读的干扰?我们剩下来是不是只能这样安慰自己了:我们还未读过的那么多伟大作品可能对我们的人生产生的影响,其实可能已被我们在生活中摆弄过的其它遭遇所替代和补偿了?那么多未读的名著在我们每一个人的人生里落下遗憾,但天底下有几个人真的是为那么多未读过的文学名著辗转反侧着?我们的生活中的不济能最终迂回地怪罪到那些未读的名著?可语文教师、作家们和文学既得利益者人常常真的在这样归咎。&br&&br&那些未读的名著可能就是我们有待去冒险的人生的未知区域?一个人完成了自己的人生、从成熟的那一刻起,就开始自动进入这些未读的名著世界?每个人历经的世界都是完满的,莱布尼茨说。一个人感受力好,能象歌德一样表达出人生不同路段上的印象,一个人没有感受力,却善于默默去承受,其体会到的定比歌德少?后者需要伟大名著,是要将它们当路标,是要印证,并不是将其当说明书、教科书?我们常发现:还没有某一种人生的大经历,我们就读不出一些名著里的味道,等我们有了那种经历--有过了,用不着名著来教导我们如何去经历它了--我们才去名著里比照具有更伟大的心灵的人物在同样的遭际中的征程、造化。我们常要求孩子们较早进入那些名著,可他们多会发现名著里的人物夸张、做作甚至无病呻吟,因为生命力旺盛时真是敢做敢当,用不着去比附别人的人生?我们对名著的一些偏见和厌倦多由父母、教育和文学专业人士的一片好心造成。许多名著眼看着快要与我们的人生无缘,却是在人生某一个关节上,回头偶尔翻弄,才读出了滋味。过去曾经语文老师点拨,已认为《儒林外史》只是揭露,里面人人都是受害者,只有清高和落俗之分。现在这个年纪读去,在尝到了一点读书人的辛酸和恶运之后,却发现《儒林外史》里有我不济时想要&相忘于江湖&的世界,这里人人有自己的活法,生活背后都由一条充足理由律支持着,走入没路时,哪怕小命不保时,都有资本挥袖坦荡前去,直让我感叹和追慕没落时代里普通读书人的高亮心节--它终于不再是老师们想警示我的旧时代的黑暗,为自己的人生找到另一片空地。&br&&br&最博览群书的人,一生里也只与跟总数相比很寒酸数量的名著打过照面。比如,我们本应浩瀚的&世界文学&其实只是那些靠文学吃饭的人编出来的,是零售,还不是全货批发。它刚好够一个大学文学讲师写一二学期的讲课教案,够一个本科生读两学期,供一个小伙子花一两个星期到一两个月翻一遍,好向心上人宣布已广读世界名著。曾在某大学教过一门真的叫&世界文学2&的课,是夹在两位本系女才子中间,她们要讲的是欧美和东亚,古代与现代,轮到不才来湿脚的,只剩几个未打扫的象孟加拉国情歌、冰岛史诗这样的墙角了。可是又发现我的打破吉尼斯最狭窄纪录的&世界文学&仍是没讲到黎巴嫩文学、刚果文学和爱斯基摩文学,而楞过神来说,这&世界文学&里还应包括中国文学的--把中国文学之外的文学叫做世界文学,这成什么逻辑?而真要有一种完备的世界文学,那它一定会比我们的永乐大典还厚,还要面面俱到,那谁又能吃得消?而且由于印刷术的功劳,大作家和名著已越积越多地保存下来,按以往速度,到3000年,全世界会有6个以上的莎士比亚,中国会有30个以上的鲁迅,我们的文学爱好者到时怎么博览名著,家里的书室如何放得下&中国文学&或&世界文学&?而且最要命的是,那时的人已不肯读纸媒体,阅读可能已不是用手指头将一个白色六面体翻一遍这样的事体了,我们还怎么炫耀自己博&览&群书?&br&&br&卡尔维诺《冬夜里一个旅行……》写到从来懒得读文学作品,却在做大学文学讲师的罗塔莉娅的奇事。她的高招是让电脑替她来读:搜寻一本书里出现得最多的十个字,然后来分析这十个字……她靠这种量化的科学分析打败了很多同行,不用辛辛苦苦地读,就能被业内人士誉为最客观的批评家……再说好的文学爱好者不光博览名著,还能把一个作品读很多次,每次都读得死去活来,颠五倒六,这又给多读增加了障碍。有作家宣称读过十遍以上的《红楼梦》,言下之意是他的文学资质了得(作家们说他读过许多名著,那意思是他这下子就不可能写得不好了,由此你就必须包涵他写的东西了?另外,你去看看余华、王朔、苏童自己列出的喜欢的作家,那一定象福克纳、略萨这样的被文学界诊断为典型的主流而被册封的作家,他们绝不会去喜欢被贬为三流但很有意思的作家--作家们更是喜欢炫耀我读的是什么的?更不应该相信作家说他自己读过谁,于是就得了某某的真髓?作家们的炫耀:我不光读过很多名著,以很精当的方式读它们,而且我我能聪明地躲开很多普通人不幸落入其魔爪的那些不入流作品--象爱情的自欺欺人一样:我只为我爱的人勃起,成功地躲开了一切诱惑)。&br&&br&现象学研究让我们泄气:虽然我们将不同的&活过的经历&带进了每一次阅读,但对于作品的本身,我们每一次再读只会加深以前阅读中形成的固见,新发现怎么也抵不过初次阅读的惊愕--可文学阅读则是一种寻求各种&解放&的诉求,总要读出另一洞天,才不算压抑。读进名著里钻不出来,以自己的历史地独特的人生去印证名著里主人公们的生活的示范性,这会不会是另一种人生的枷锁?名著是人生教科书,一生须反复识读,这种训导好像不是绝对正确,因为尽管我们一再从一部名著里不断得出伟大的教训和启示,人性在2002年的状况,好像没比1002年时好到哪里去,今天的文学作品也没有因为从未有过的这么多积累成的来自伟大作品的启示而更上台阶,文学在今天仍只是我们苛且的人性树林里在这特定时代中长出来的一些鲜蘑菇或毒蘑菇,我们是什么它就是什么,给我们些许恍惚,但并未形而上得站到所有以前时代的肩膀上。&br&&br&上大学时有同学说初中就能看懂《红楼梦》了,听了曾好一阵内疚,这事可是像小时有没有一个有钱当官或名人的老爸那么重,或姑娘们出嫁前没有浪漫过一把那么让人遗憾的,要知道本人不幸是上了大学才失了看《红》的贞操的,而且是大家好像都看过,只剩下本人拖后腿了才去读的,是在另一种消极的虚荣心之下看完的,该看时没看,其实后果那时早已出来了。后来终于发现自己的文学阅读上的穷酸实难改观,干脆随它去,我的阅读哲学于是竟堕落为自己觉得好看又有时间才去看了。&br&&br&这样比较下的未读的名著一多,也就绝望:本人是不可能再有一个美满的文学阅读人生了,悼词里朋友们也只好将我写成&一个随便翻翻的人&了,虽然曾靠文学第三产业谋生一辈子。而且即使读了,也不像我身边的文学壮士,能从作品中读出作家的内心,对作品精通得可以成为该作家的心理医生。本人是哪怕读了,说难听点也就只那么着迷于作品里两个字、两句话怎么捏在一起,作者说话的那份口气怎么被串在字之间,像吃拔丝苹果一样。语言的草坪上被作者新剪后飘出的一些清香对我竟然很重要。光只注意那份入口感了。有时甚至捣浆糊到像欣赏凉拌黄瓜和冰镇汽水那样欣赏作品的肉感和纹质,皮毛至极。与听音乐一样,无论是古典四重奏、爵士还是摇滚,我这个年龄上反而堕落到只听两个乐句是怎样被粘在一起的,只听瞬间里音的绽放,要听弄出来的那一点噪音热闹得有没有一点意思了。当下的音色居然对我最重要,热闹了就来劲,哪怕还未出旋律,最喜欢那种要把时间磋成粉末的切分节奏,或某一区段内丰富得不想再去听下面的表现主义瞬间。我得承认自己对文学文本的需要是视淫、听淫、恋物和拜物的。面对文本,如德里达说,我象个十恶不赦的凶手,虽然自己是第一个受害者。&br&&br&我病态,我只能祈求自己是真喜欢。我希望出生低,家庭教养和学校教育不当,秉性低下等等可以成为这让我的老师和前辈们难堪的文学趣味的借口。然而我的文学趣味非但难以被一些伟大理由说服、改变,却随入世之深越来越自我强固,越来越乖张。在文学热衷者共同体里,本人有可能已是出了问题的一员。人家是热爱,我只是瘾来对付一下。这个瘾将我带向极端,像抽烟一样,虽品不出一包好烟中那多花了的钱的味儿,却仍在乎不同的烟在指间燃烧的不同快感,在劳动我的肺去抽,舌蕾去取证之前。&br&&br&虽说是一个革命热情较高但到底觉悟不高的文学无产者,我仍在争取做一个文学读者的自由:废除一切边界、阶级、排外,不是通过信仰之调和,而只简单地把那些陈年的鬼怪给扫除:逻辑矛盾、一致性、终极关怀。--闲话少说,让我们先阅读起来。&br&&br&也关心着普天下为名著所累的人们。读名著不光要花钱,还得花时间,对无闲无钱者而言,它竟也是与将名画弄到自己手里霸着看一样使人把财富与人生都搭进去的一种勾当。我们得学着怎么对付已到手、将要到手的和永远不可能到手的作品,使自己巧妙周旋在已读过的和未读过的名著之间。目前世界上藏品最多价值最高的女收藏家艾里奥特女士这样交待她的对待名作和找到潜藏的著名作品,并从弄到手的作品中挤出最大快感、最大回报的秘诀:新作品里挑最受批评家们反对的,已传世作品里挑自己当时当地最不喜欢的。比照收藏家的这种选择与&解读&的自由与韬略,我们一生的文学阅读就显得非常悲惨。首先我们都是别人说好才去阅读,中小学课本,大学课程里有那么多&一生里不可不读的作品&。回头看去,我们有可能成为像一个收藏了人人都有,人人都说好的一大堆好作品的收藏家,或像一个只收藏和品读此时此刻喜欢,但另一时刻又喜欢上别的作品,藏品芜杂、矛盾、互相拆台的作品的收藏家。其次,我们不能够通过未弄到手的作&br&品使手头的作品增值。有那么多的因素使我不得不带着那么多未读而必须读的名著离世,使我的文学人生不美满。&br&&br&最后让我学着卡尔维诺来定义那些未读而该读的明著/名著/命著/(过)敏著:还未读过的书,那为阅读以外的目的而写的书,那属于在它被写出之前就已被读过的这一范畴的、所以打开它之前我就已读过的那些书,那些如果你还有一次生命就一定会去读但你此生的寿数已限所以就没读的书,那些你一心想读但由于你还先欠着那么多该首先读的书而至今未读的书,那些现在还很贵,你要等到它们变成削价货再买读、你绝不肯从别人手里借了来读的书,那些每一个人似乎都已读过,因此就未读却已像读过它们一样的书,你已计划了好长时间要读的书,你好几年都在搜求而未果的书,那些与你目前正专心做的事同步所以读了就是重复的书,那些你想要占有的此时无用但将来万一会对你的人生有用的书,那些你想放在一边也许这个夏天有时间读的书,那些你需要它们去凑现存于书架上的书的书,那些能使你充满突然的、不可解释的毫无理由的好奇心的书,好久以前读过现在认为好象还未读过一样的该重新读一下的书,那些你总是假装已读过而现在真的该坐下来真的去读一下的……&/blockquote&
我觉得此类问题用此文章可以完美破解:陆兴华:常惊恐地想起那么多未读的名著 因为是摆显消费之一种,我们的文学阅读不经意常带一些虚荣甚至虚伪:我们经常不为自己,而是为别人去读,读给人家看,想知道别人已经知道我们在读。如怎么也喜欢不起来人人赞叹过…
&p&题主问的是旅行文学,并提到保罗·索鲁和简·莫里斯,那么我就不提那些阅后即弃的所谓畅销书了。&/p&&br&&p&曾经看过一篇关于如何打造畅销书的编辑手记,有一段话让我印象深刻:到底怎样的书才算畅销书呢?迄今总销量超过八千万册的《达芬奇密码》肯定算了,但你知道吗?狄更斯的《双城记》累计在全世界卖出了两亿册!所以,&b&把目光放长远点看,所谓畅销书,只是快销书,在短时间内卖得多而已。&/b&&/p&&br&&p&这些年旅行类的畅销书我看了不少,但我想推荐那些&b&几乎从未登上过排行榜、却经得起岁月考验的书&/b&。随着时代发展,旅行变得越来越容易,从前能出国就很了不起,现在每天都有人说走就走环游世界。然而,那些几十年前的作品依然让我触动,因为旅行文学,比的不是谁去得早、谁去过的地方多,比的是文笔、阅历,说到底,比的是人生,旅行不必趁年轻。&/p&&br&&p&在我自己的书架上,我会把关于某个目的地的历史文化书籍和小说也归入旅行类,那样书单会长到可怕,所以本文只推荐狭义的游记书。废话少说,上书单。&/p&&br&&blockquote&&p&&strong&边走边啃腌萝卜&/strong&&/p&&p&[日] 妹尾河童&/p&&p&译者:蔡明玲&/p&&p&三联书店&/p&&p&2011-4&/p&&/blockquote&&p&&strong&&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b38fc2f86ca227bc3b8cc21d168adbdc_b.jpg& data-rawwidth=&294& data-rawheight=&45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94&&&/figure&一句话介绍&/strong&:从腌萝卜写出岛国各地风土人情,小风物,大胸怀&/p&&br&&p&画得好又写得好,妹尾河童是最好的绘本旅行作家,没有之一。一位可爱,宽厚,较真,充满好奇心,感情和精力同样充沛的老爷爷,喜欢这样的旅行者,才会喜欢他的书。妹尾河童的中文简体版译本大多以“窥视”为题(是指以异于常人的视角观察,绝非偷窥),我差不多全部看完了,《窥视厕所》《窥视印度》《窥视工作间》《窥视舞台》都很喜欢,但最最喜欢的却是这本不以“偷窥”为题的《边走边啃腌萝卜》,一块萝卜干里,饱含世态人生。&/p&&br&&p&&strong&延伸阅读:&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wx.qq.com/cgi-bin/mmwebwx-bin/webwxcheckurl%3Fuin%3Dsid%3DrH9y90UPQpbxSpDN%26skey%3D%2540crypt_edad05b6_1bfb88ae3e86%26deviceid%3De283%26pass_ticket%3DiZ1785XtCG4qnB3IJzmuhopo2Ssaj2%25252BThLAIJk68lLtOUYUBDU5mWE3kDg166xAz%26opcode%3D2%26requrl%3Dhttp%253A%252F%252Fadmin.wechat.com%252Fmp%252Fappmsg%252Fshow%253F__biz%253DMjM5MzM1NjUwMg%253D%253D%2526appmsgid%253D6itemidx%253D1%2526sign%253D8d4f7b89b331d8cc3f4e6c%2526scene%253D1%2523wechat_redirect%26scene%3D1%26username%3Dluoxyi&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书评《啃腌萝卜看日本》&i class=&icon-external&&&/i&&/a&&/strong&&/p&&br&&br&&blockquote&&p&&strong&印度三部曲&/strong&&br&&/p&&p&幽暗国度/印度:受伤的文明/印度:百万叛变的今天&/p&&p&[英] 奈保尔&br&&/p&&p&译者: 李永平/宋念申/黄道琳&/p&&p&三联书店&/p&&p&2003-08&/p&&/blockquote&&p&&strong&&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ffd060b40b7c0b3db24a8d0_b.jpg& data-rawwidth=&1960& data-rawheight=&94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960&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ffd060b40b7c0b3db24a8d0_r.jpg&&&/figure&一句话介绍&/strong&: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写家乡印度,爱恨交缠&/p&&br&&p&推荐奈保尔的这套代表作,不因他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而因为他写自己陌生的家乡印度(他在特立尼达出生)。这是我心目中旅行文学的典范:介乎土著和异乡人之间的身份,既有旅行者的好奇,又没有陌生人的猎奇,不敝帚自珍,也不忌谈家丑,结构宏大,叙述细微,作品的分量足以与印度之复杂相衬。&/p&&br&&br&&blockquote&&p&&strong&老巴塔哥尼亚快车&/strong&&br&&/p&&p&[美] 保罗·索鲁&/p&&p&译者:陈朵思、胡洲贤&/p&&p&北京花生文库图书有限责任公司&/p&&p&2011-9&/p&&/blockquote&&p&&strong&&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bbf11bbe2a18aa7b3420992a_b.jpg& data-rawwidth=&306& data-rawheight=&435&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06&&&/figure&一句话介绍&/strong&:最著名火车旅行作家的美洲火车之旅&/p&&br&&p&保罗大叔的书不是每个人都喜欢,因为他走的路线大多冷僻,甚至刻意避开热门目的地。但他的观察入微和毒舌,以及乘火车(如写亚洲的《火车大巴扎》)或环海岸线(如《《到英国的理由:滨海王国之旅》》)的超长途旅行,真是一般人比不上。他让我知道,旅行不必爱上你的目的地和当地人,但不爱的反面不是恨,他只是以数十年的人生和游历经验为底子“打量”着这个世界。吐槽见功夫,一不小心就low了。&/p&&br&&p&&strong&&strong&延伸阅读:&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mp.weixin.qq.com/s%3F__biz%3DMjM5MzM1NjUwMg%3D%3D%26mid%3Didx%3D1%26sn%3D814bc2da55f57a88ec4f5%26scene%3D1%26key%3D56a935ccd3b115fd866c513b839dcb65e112ebafa61e801a2ac393a89%26ascene%3D1%26uin%3DNzAxNDg0MzQw%26devicetype%3Dwebwx%26version%3Dpass_ticket%3DiZ1785XtCG4qnB3IJzmuhopo2Ssaj2%252BThLAIJk68lLtOUYUBDU5mWE3kDg166xAz&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书评《火车才是旅行目的地》&i class=&icon-external&&&/i&&/a&&/strong&&/strong&&/p&&br&&br&&blockquote&&p&&strong&夜航西飞&/strong&&/p&&p&[英] 柏瑞尔·马卡姆&/p&&p&译者: 陶立夏&/p&&p&上海文艺出版社&/p&&p&2013-11&/p&&/blockquote&&p&&strong&&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68c987e462b1e71c1c3bc668f4253045_b.jpg& data-rawwidth=&250& data-rawheight=&36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50&&&/figure&一句话介绍&/strong&:非洲第一位职业女飞行员自传&/p&&br&&p&传奇一生,下笔开阔,没有小情调小哀伤。来自粗砺生活的直接体验和智慧、从空中俯瞰大地的视野,让一切在书斋里苦心积虑编出来的漂亮文字相形见绌,连大作家海明威也自愧不如。陶立夏的翻译初读觉得还不错,对比原著才知有错漏增删,但大概不少人就爱这种肆意挥洒的文风呢。&br&&/p&&br&&br&&blockquote&&p&&strong&深夜特急&/strong&&/p&&p&黄金宫殿/波斯之风/飞光啊!飞光!&/p&&p&[日]泽木耕太郎&br&&/p&&p&译者: 陈宝莲 &br&&/p&&p&上海译文出版社&/p&&p&2013-2&/p&&/blockquote&&p&&strong&&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e9e12e6670aebfbae2a397e_b.jpg& data-rawwidth=&1883& data-rawheight=&93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883&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e9e12e6670aebfbae2a397e_r.jpg&&&/figure&一句话介绍&/strong&:日本作家30年前的间隔年旅行&/p&&br&&p&同是写间隔年的跨国长途旅行,1980年代出版的《深夜特急》和___之间隔着100本___,这两个空,从现在的畅销榜上随便找两本来填都成立。旅行的美好和诱惑已被描写得太多,泽木耕太郎写的是孤独,迷惘甚至是绝望,他看到很多在路上垮掉的浪人,恐怕自己也成为其中一份子。旅行的意义是什么,他没有找到答案。&/p&&p&(我的知乎专栏用了这个书名,作为致敬)&/p&&br&&br&&br&&blockquote&&p&&strong&&strong&深海: 探索寂静的未知&/strong&&/strong&&/p&&p&&strong&[美]詹姆斯·内斯特&/strong&&/p&&p&&strong&&strong&译者: 白夏&/strong&&/strong&&/p&&p&&strong&北京联合出版公司&/strong&&/p&&p&&strong&&/strong&&/p&&/blockquote&&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v2-282dd9c1eda_b.jpg& data-rawwidth=&306& data-rawheight=&435&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06&&&/figure&&p&&strong&一句话介绍&/strong&:迄今最好的中文潜水书籍,不潜水也爱看&br&&/p&&br&&p&海洋占据地球表面积71%,人类对海洋的了解却远不如大陆和太空。而在大陆出版界,除了儿童科普书,就是引进版的摄影图集。然而,除了图片和漫画,我们需要更丰富生动的文字,让我们认识寂静和未知的浩瀚大海,感受亲身潜入大海是怎样一种体验。&/p&&br&&p&《深海》的作者内斯特是知名户外杂志撰稿人,一次采访自由潜(闭气潜水)竞技比赛的经历,吸引他一步步走进神秘海洋。一方面,他全球走访海洋科学家、潜水员和传说中的海女,以引人入胜的笔触讲述人类探索深海的历史,一方面,他也潜得越来越深,越来越无法自拔。第一人称的讲述,让此书引人入胜,我几乎是屏着呼吸看下去的。&/p&&br&&p&《深海》在美国出版时一举登上畅销榜,在国内却寂寂无闻,豆瓣竟有一篇“书评”指责其满满的文字、没有配图看到头晕。我们的阅读能力已经如此退化了吗?&/p&&br&&p&(该书新近再版,订正了初版的一些翻译瑕疵,这里引用的是新版封面)&/p&&br&&p&---------------------------------------&br&&/p&&br&&p&&b&****易读指数****&/b&&/p&&p&边走边啃腌萝卜 & 夜航西飞 = 深夜特急 = 深海 & 老巴塔哥尼亚快车 & 印度三部曲&/p&&br&&p&&b&****带一本书去旅行****&/b&&/p&&br&&p&边走边啃腌萝卜:马桶上、枕头上、地铁上、任何时候&/p&&p&夜航西飞:夜班飞机上&br&&/p&&p&深夜特急:长途旅行中&br&&/p&&p&深海:海滨度假时&/p&&p&老巴塔哥尼亚快车:冬季长途列车上&/p&&p&印度三部曲:心静时&/p&&br&&p&---------------------------------------&/p&&br&&p&值得一看的书还有不少,但本着less is more的宗旨,我决定就此打住。别看才6本,《印度三部曲》《深夜特急》各3本,《老巴塔哥尼亚》有上下册,妹尾河童和保罗·索鲁都出了十多二十本书,奈保尔写欧洲的《自由国度》和写伊斯兰世界的《信徒的国度》出了简体中文版。所以,够看一阵子的啦!&/p&&br&&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f78c6b37aeadeb68e28b55e22c735f0c_b.jpg& data-rawwidth=&1309& data-rawheight=&94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309&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f78c6b37aeadeb68e28b55e22c735f0c_r.jpg&&&/figure&&br&&p&不好意思,全是老外的,全是旧书(三毛的书是中学时看的,太久远了,先不列入榜单)。旅游达人们哪,加把劲,如果不能在30岁前环游世界,那多读点书也是好的。&/p&&br&&p&祝开(duo)卷(shou)愉快!&/p&&br&&br&&p&11.10补充:&/p&&p&从出版社看,中文书里最有口碑的旅行文学作品大多出自台湾馬可孛羅。不过台版书一来价格高,二来不容易买得到,简体版如果是用馬可孛羅的版本,也是质量保证。上面书单里的《老巴塔哥尼亚快车》和《深夜特急》,其实都是馬可孛羅的译本。《老巴塔哥尼亚快车》简体中文版属于“&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book.douban.com/series/8977&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花生文库旅行文学系列&i class=&icon-external&&&/i&&/a&”,这套书里其他书籍都值得一看。另外99读书人出的一套“&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book.douban.com/series/20084&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世界旅行与探险经典译丛&i class=&icon-external&&&/i&&/a&”也有几本是引进馬可孛羅的。谢谢@&a href=&http://www.zhihu.com/people/li-shuo-shi-40& class=&internal&&李硕石&/a& 提醒。&/p&&br&&p&延伸阅读:&a href=&http://zhuanlan.zhihu.com/luoyi/& class=&internal&&全世界最好吃的书店&/a&&/p&&br&&p&搬运自我的公众号&b&「骆仪」(luoyi_gz)&/b&及知乎专栏&b&「&/b&&b&&a href=&https://zhuanlan.zhihu.com/luoyi& class=&internal&&深夜特急&/a&&/b&&b&」,&/b&有所修改&b&。&/b&原创文字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转载;欢迎转发分享&/p&
题主问的是旅行文学,并提到保罗·索鲁和简·莫里斯,那么我就不提那些阅后即弃的所谓畅销书了。 曾经看过一篇关于如何打造畅销书的编辑手记,有一段话让我印象深刻:到底怎样的书才算畅销书呢?迄今总销量超过八千万册的《达芬奇密码》肯定算了,但你知道…
&p&更新&/p&&p&《大宋提刑官》讲述的是法医学鼻祖——宋慈的故事,其蓝本就是宋慈所著的《洗冤集录》,所以剧中涉及到的法医学内容基本都是来自于《洗冤集录》。&/p&&p&&b&原来这个问题下面的回答是把《洗冤集录》整本书进行了很详细的解读,对于这个题目不太符合,过于详细了。今天修改了一下,主要针对《大宋提刑官》(第一部)中所涉及到的内容进行解读。&/b&&/p&详细的完全版可以见这个回答:&br&&b&文字量非常多。。。。。。&/b&&br&&a href=&https://www.zhihu.com/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宋慈的洗冤录有多少令人惊叹的地方? - 死者代言人的回答&/a&&br&&br&&br&&br&&p&十几年前风靡全国的电视剧《大宋提刑官》将世界公认的法医学鼻祖—宋慈介绍给了全国人民,很多的小伙伴都表示正是受到了这部电视剧的“熏陶”,从而选择了法医专业,那么《大宋提刑官》中所呈现出来的各种检验方法是否有道理呢?&/p&&br&&p&《大宋提刑官》中涉及尸体检验部分的内容都是来自宋慈在&b&700&/b&&b&多年前&/b&编撰的《洗冤集录》一书。&/p&&p&宋慈(),字惠父,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年)生于建阳县童游里。他拜同乡前辈吴稚为师,吴稚是朱熹的高徒,宋慈也可以算是朱熹的再传弟子了。宋慈的仕途不是很顺利,32岁才中进士,但因为父亲病逝,在家守孝未去上任。41岁开始历任主簿、县令、通判等职。54岁时擢升为广东提点刑狱使,简称提刑。&/p&&p&在20 余年为官生涯中,宋慈大部分时间在与刑狱打交道,&b&“狱事莫重于大辟,大辟莫重于初情,初情莫重于检验”,&/b&他认为刑狱之事没有比死刑案件更重要的了,死刑案件中没有比查清初始案情更重要的,要查清初始案情没有比做好检验更重要的。检验是整个案件“死生出入之权舆,直枉屈伸之机括”,因而对于狱案总是慎之又慎,“不敢萌一毫慢易心”。多年小心谨慎的实践,得出&b&“狱情之失,多起于发端之差;定验之误,皆原于历试之浅”,&/b&宋慈博采当时所传有关刑狱的书籍如《内恕录》、《折狱龟鉴》、《疑狱集》等,加入自己多年的的实践经验,于淳祐七年(1247年)总结为一本《洗冤集录》。淳祐九年(1249年),宋慈出任广东经略安抚使,同年在广州去世,享年64岁。宋理宗赵昀誉他为“中外分忧之臣”,特赐“朝议大夫”,御书墓碑“慈字惠父宋公之墓”。&/p&&br&&p&《洗冤集录》是世界上的第一本法医学专著。全书5卷53目,7万余字。书中不只有大量验尸、验伤的内容,还有相当篇幅的现场勘查规范。可以说在当时的“法医学”领域已经是面面俱到的百科全书了。比欧洲同类著作的出现早了300多年,近代法医学先驱林几教授对其评价为“不愧为有一光荣只著述,而当时之欧洲之法医学,尚正在黑暗时代。”&/p&&br&&p&这本《洗冤集录》中相当多的认识和方法,在今天看来都是正确的、科学的,很多知识直到现在仍然在使用。&/p&&p&&b&如:&/b&&/p&&p&&b&辨认刀伤是生前伤还是死后伤,是自杀还是他杀;&/b&&/p&&p&&b&对溺死尸体,辨认是生前入水,还是杀死后入水;&/b&&/p&&p&&b&对烧死尸体,辨认是被火烧死的,还是死后焚尸;&/b&&/p&&p&&b&这些都是从死者受伤时,其肌肉、血液、各种组织是否还有生理功能来判断的,这与现代法医学上辨认生前伤还是死后伤所依据的&/b&&b&“生活反应”原理是完全符合的。&/b&&/p&&p&&b&以看“血荫”来辨别骨质的生前、死后伤方面,也总结了许多方法,用明油雨伞罩骨,迎着阳光隔伞验看骨伤,这与现在使用紫外线照射检验细小伤痕的做法都是利用了光学原理。&/b&&/p&&br&&p&书中后半部分还搜集了大量不同死亡方式的检验要点,比如:被刑仗打死、针灸死、塌压死、外物压塞口鼻死、牛马踩踏死、雷震死、虎咬死等等,几乎囊括了当时能遇到的所有死法了。&/p&&p&在最后还收录了一些古时候自缢、溺水、中毒、中暑、杀伤、冻死的急救方法,尽管一些方法现在看起来并没有科学依据,但是仍有继续研究的价值。如在救治缢死之人所使的用的人工呼吸法,现在仍然是临床抢救心跳呼吸骤停病人的方法。&/p&&br&&p&此外,宋慈身为提刑官,仍然深入接触当时低贱的仵作工作,钻研这些常人唯恐避之不及的工作,认真观察,仔细总结,使用了大量篇幅强调司法检验官员必须及时准确、认真负责,严肃谨慎,亲临现场,亲自检视,严格遵守检验制度,进行多方面的调查研究,绝不可敷衍塞责,这些也是今天的法医工作者应该遵循的工作原则。&/p&&br&&p&不可否认的是,受到当时条件和思想认识的局限,确实也有一些不科学的地方,最主要的原因是没有系统的尸体解剖,对很多人体深处结构的认识是不正确的,再加上经常把一些特殊情况当作一般规律来看待。&/p&&p&但是&b&瑕不掩瑜,作为一部700多年前的法医学专著,其正确而科学的内容要远远大于有缪误的小瑕疵。&/b&&/p&&p&看完整部《洗冤集录》,每个人应该都会不由自主的感慨,确确实实的细致入微,包罗万象!真的真的是古今奇书!&/p&&p&&br&
下面就以《大宋提刑官Ⅰ》中出现的情景,结合《洗冤集录》来具体分析一下其断案情节中的科学性和局限性。&/p&&p&&b&一、梅城谜案&/b&&/p&&p&宋慈中举前夜,梦中进行验尸:尸体表面没有伤痕,发现在头发内有蛆虫,最后判断是火烧铁钉,钉入头顶死亡,所以没有流血,但有血腥味吸引苍蝇。这一部分在《洗冤集录》中有所记载:&/p&&blockquote&“九窍内未有蛆虫,却于太阳穴、发际内、两胁、腹内先有蛆出,必此处有损。”、“仔细看脑后、顶心、头发内,恐有火烧钉子钉入骨内。其血不出,亦不见痕损。”&/blockquote&&p&这个以蛆虫聚集来判断是否有损伤存在的思路是正确的,现在仍然在使用。而后者使用铁钉来杀人的手法,经仔细检验是肯定不能放过这样的损伤的。&/p&&br&&p&宋慈好友孟知县上任梅城途中被人烧死,宋慈在抱着一个骷髅思考问题的时候,画外音传来:&/p&&blockquote&“凡生前被火烧死者,其尸口、鼻内有烟灰,两手脚皆拳缩。缘其人未死前,被火逼奔争,口开气脉往来,故呼吸烟灰入口鼻内。若死后烧者,其人虽手、足拳缩,口内即无烟灰。”&/blockquote&&p&&b&呼吸道内是否存在烟灰确实是判断生前烧死还是死后焚尸的重要依据。&/b&&/p&&p&关于这一点,远在更早的1700多年前,五代时期《疑狱集》中就有相关的记载,而且还是用猪做过现场实验。&/p&&p&但是,&b&只用口、鼻内的烟灰判断不是非常准确&/b&,如果烧的严重,仅凭口鼻之中的烟灰并不能说明问题。死亡之后搬动尸体或者人为作假完全可以进入口鼻,电视剧中以烟灰干燥来判断,有一定的道理,但是这种往往是在更深一点的气管或者食管之中发现。同样,《洗冤集录》中实际只有烟灰的描述,没有干湿的记载。&/p&&p&现在需要通过解剖看到更深处的支气管等处是否有烟灰,以及取血液检测碳氧血红蛋白来加强判断。&br&&/p&&br&&p&&b&关于手脚拳缩的描述就是现在所称的“拳斗姿势”,是肌肉受到火烧之后收缩导致的,因为屈肌比伸肌更有力量,所以会导致手臂收缩起来。&/b&&/p&&br&&p&在火灾现场,宋慈使用米醋和酒浇在地上显出血液来判断孟知县是先被人在这里杀害后焚尸,所使用的方法在《洗冤集录》中记载为:&/p&&blockquote&“又若被刃杀死却作火烧死者,勒仵作拾起白骨,扇去地下灰尘,于尸首下净地上用酽米醋、酒泼。若是杀死,即有血入地,鲜红色。”。&br&&/blockquote&这种方法的原理现在并不明确,有猜测是醋和血液中的蛋白质发生了反应,之后又用酒精作为溶剂将其浸出。但是由于当时的醋和酒与现在的酒醋在成分上的区别并不清楚,比较难说到底为什么。&br&况且使用这种方法,就算显现出血液,其实还是存在着逻辑问题:不能区分人血和动物血,会有造假的可能;若是被勒死或者中毒,那也没有出血的话,如何界定?若是已经腐败,形成的腐败液体中也含有较多的血液成分,那是否仍然会被误认为血液显现出来?&br&所以&b&宋慈强调了“又若被刃杀死,却作火烧死者”之后才有检验血的这种操作。&/b&&br&&p&现在对于现场怀疑有血液的地方,取少量泥土或者可疑痕迹,使用试纸条或鲁米诺试剂就可以在几分钟之内检验出是否有人类血液,便捷、准确又灵敏度高,即使肉眼不可见的血液仍可检出。妄图通过冲洗等办法是逃不过现在的检验的!&/p&&br&&p&这一案的最后,宋慈使用了“在地面火烧使浸入地下的油脂显现”的方法来确证孟知县是被杀后焚尸的。&/p&&p&&b&尸体比较油腻确实是火场中尸体的特点&/b&,也就是脂肪融化后渗出的结果,&b&但是这与是烧死还是死后的焚尸没有关系,只要有脂肪就行,生或死并不能改变脂肪的存在。&/b&&br&至于重新火烤,让凝固的脂肪融化,然后沾上草灰,这种方式在《洗冤集录》中其实并没有,我没有找到其他更明确的来源。&br&&br&&/p&&p&&b&二、太平县冤案&/b&&/p&&p&吴淼水在检验尸体现场因为嫌尸体已经开始腐败,未经仔细检验就只写了“皮破出血,利器所伤”,被宋慈大骂了一顿,其实在书中有关于这个的强调:&/p&&blockquote&“凡检验文字,不得作‘皮破血出’,大凡皮破即血出”。&/blockquote&&p&后面宋慈又说“检验伤口,不测量长短、深浅、颜色以及所伤部位,何以证明就是利器所伤呢?又怎么能作为呈堂的供证呢?”&/p&&p&现在在尸检中对所有伤痕都要进行拍照、测量和记录,之后还要判断各种伤痕的来源,是否与死亡有关,漏过任何伤痕在未来庭审上都是巨大的漏洞。&/p&&br&&p&判断死者是落水溺死还是死后被抛尸入水,电视剧中用热水从骷髅顶浇下,在下面的小纱网上有泥沙,以此判断为生前溺水身亡。对应的书中内容为:&/p&&blockquote&“昔有深池中溺死人……皮肉尽无,惟髑髅骨尚在。……先点检,见得其他并无痕迹,乃取髑髅净洗,将净热汤瓶细细斟汤灌,从脑门穴入,看有无细泥沙屑自鼻孔窍中出,以此定是与不是生前溺水身死。盖生前落水,则因鼻息取气,吸入沙土;死后则无”。&/blockquote&&p&这种思考方向是正确的,但是表述的有些绝对了。&/p&&p&生前溺死,泥沙确实可能因为呼吸作用进入咽鼓管或者鼻窦中,但是如果水中泥沙本来就少,甚至没有泥沙,那这种方法就检验不出来了。此外,泥沙也可能因为水流的带动而进入鼻腔内。腐败到只剩下头颅,泥沙也可以再从各种缝隙进入颅腔内。所以这个案例现在看来依据不算是非常充分的。&/p&&p&现在检验生前溺死最有力的证明是检验内脏器官、骨骼中是否含有相应水中的硅藻,如果是死后抛尸,即使较长时间的浸泡也不会有硅藻进入的。&/p&&br&&p&&b&三、李府连环案&/b&&/p&&p&和员外勒死了协助他杀人的男优,然后伪装成他上吊自杀的样子,被宋慈使用三个疑点识破:&/p&&blockquote&&b&1&/b&&b&、&/b&“两脚悬虚,所踏物须倍高。”&/blockquote&&p&而男优脚下的椅子,比他吊起来之后还要矮很多。&/p&&blockquote&&b&2&/b&&b&、&/b&“喉下痕紫赤色或黑淤色,直至左右耳后发际,横长九寸以上至一尺以来。”&/blockquote&&p&而男优脖子上的痕迹交于颈后,同时长一尺半。&/p&&blockquote&&b&3&/b&&b&、&/b&“真自缢者,用绳索、帛之类系缚处,交至左右耳后,深紫色。……若被人打勒杀假作自缢,……喉下血脉不行,痕迹浅淡。”&/blockquote&&p&男优脖子上有两条痕迹,一条深色的,一条白的,深色的是被人勒死然后吊上去形成了白色的痕迹。&/p&&p&这些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所思考和推断的方向也都是正确的,只是在具体数值上有些过于绝对,实际这也是全书一个普遍现象,一些数据和特征都说的比较绝对化,然而医学是没有绝对的事情的。&/p&&p&这个案件中宋慈还使用了“滴骨认亲”的方式来判断血缘关系:&/p&&blockquote&“检滴骨亲法,谓如某甲是父或母,有骸骨在,某乙来认亲生男或女,何以验之?试令某乙就身刺一两点血滴骸骨上,是的生亲则血沁入骨内,否则不入。俗云‘滴骨亲’盖谓此也。”
&/blockquote&&p&&b&实际这种“滴骨验亲”方法和“滴血验亲”一样都是缺乏科学道理的&/b&,古人认为有血缘关系的人血液可以融合,血液也可以渗透进骨头中。假若骨头因为埋葬时间太长,已经开始风化的话,上面自然会出现很多小缝隙,此时无论是谁的血液都是可以渗透进去的。&/p&&p&滴血验亲则是古人在发现血型系统之前,认为子女血液来自于双亲,亲生子女的血液一定是与父母相同,是可以融合的,而不是亲生则血液不同,不会融合。&/p&&p&在发现血型系统并阐明其遗传规律之后,现在我们不同人的血液混在一起,可能几乎没有变化或发生红细胞的凝集反应,不过这两种看起来都是血液可以混合在一起,并不会出现像水和油一样截然分开的现象,想来古人可能将红细胞的凝集后与血清的分离认为是不相融合的表现吧。&/p&&p&使用血型来进行亲子鉴定的误差比较大,例如父母双方为A型和B型,在不确定他们的血型基因情况下,理论上他们的子女出现A型、B型、O型和AB型四种血型中任何一种都是可能的。而且拥有某一血型的人有很多,相同血型的人除非进行基因检测,否则单单从血型来看是无法区分两个有相同血型的人哪一个才是亲生的子女。&/p&&br&&p&&b&四、城南井尸案&/b&&/p&&p&在这一案件中描述了使用砒霜杀人之后的尸体表现:&/p&&blockquote&“砒霜……遍身发小疱,作青黑色,眼睛耸出,舌上生小刺疱绽出,口唇破裂,两耳胀大,腹肚膨胀,粪门胀绽,十指甲青黑。”&/blockquote&&p&如果按照剧中“口服砒霜急性死亡”的话,应当出现的主要是消化道反应,腹痛、恶心、呕吐等等,皮肤损伤一般见于由皮肤直接接触砒霜或者慢性中毒的时候。&/p&&p&砒霜可以破坏细胞内的呼吸酶,导致细胞死亡,引起呼吸衰竭,所以尸体确实可能会出现“十指甲青黑”这样的窒息表现。&/p&&p&此外,剧中多次提到使&b&用银针检验毒物&/b&,这也是很多电视剧中常见的场景,实际上大多检验的就是砒霜,古时因为生产技术落后,砒霜里会伴有少量的硫和硫化物。硫和硫化物与银接触,可以使银针的表面生成一层黑色的“硫化银”。而到了现代,生产砒霜的技术进步了,硫和硫化物的含量很低,已经不会引起银的明显改变了。&/p&&p&&b&所以,古时候实际检验出来的是硫而并不是砒霜这个物质&/b&。由于尸体腐败也会产生硫化氢,这也是尸臭的重要组成成分,用银针去试探尸体内是否有毒,银针可能也会因为接触到腐败产生的硫化氢而变黑,并不一定就有砒霜的存在。&/p&&br&&p&&b&五、毛竹坞无头案&/b&&/p&&p&在这个案件刚开始的时候有一个小插曲,一个地痞无赖污蔑自己被两个商人打伤。宋慈验看伤痕后说:“这是用榉树的树叶罨制成的伤,可以乱真但经不起检验。因活人血脉流通,如果被利器或拳脚所伤,皮下淤血那是要隆起肿块,而你皮质嫩滑、白而又细。”这一小段在《洗冤集录》中也是以一个小案例的形式出现的:&/p&&blockquote&“南方之民,每有小小争竞,便自尽其命而谋赖人者多矣。先以榉树皮罨成痕损,死后如他物所伤。何以验之?”&/blockquote&&p&也给出了辨认方法:&/p&&blockquote&“看其痕,里面须深黑色,四边青赤,散成一痕而无虚肿者,即是生前以榉树皮罨成也。盖人生即血脉流行,与榉相扶而成痕。若以手按着痕损处,虚肿,即非榉皮所罨也。若死后以榉皮罨者,即苦无散远青赤色,只微有黑色。而按之不紧硬者,其痕乃死后罨之也。盖人死后血脉不行,致榉不能施其效。”&/blockquote&&p&根据受到外力打击导致损伤之后会产生皮下出血,相应损伤部位的的皮肤会肿胀变硬,而使用榉树树叶伪造的伤则没有这种表现。&/p&&br&&p&判断活体损伤属于法医临床学范畴,因为损伤程度、伤残等级直接与是否构成犯罪和经济赔偿相关,所以往往受害人希望鉴定的等级越高越好,而伤人者自然希望越轻越好。尤其是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也会有人假装受伤,自残来增加严重程度,这样形成的损伤在法医专业上称之为造作伤。识别造作伤是法医临床学中很重要的一项工作。&/p&&br&&p&电视剧中&b&通过苍蝇嗜血来识别作案凶器的方法确认了杀人凶手&/b&,这个方法在《洗冤集录》中记载为一个小案例:&/p&&blockquote&“有检验被杀尸在路傍,始疑盗者杀之。及点检,沿身衣物俱在,遍身镰刀斫伤十余处。检官曰:“盗只欲人死取财,今物在伤多,非冤仇而何?”遂屏左右,呼其妻问曰:“汝夫自来与甚人有冤仇最深?”应曰:“夫自来与人无冤仇,只近日有某甲来做债不得,曾有克期之言,然非冤仇深者。”检官默识其居,遂多差人分头告示侧近居民:“各家所有镰刀尽底将来,只今呈验,如有隐藏,必是杀人贼,当行根勘!”俄而,居民赍到镰刀七八十张,令布列地上。时方盛暑,内镰刀一张,蝇子飞集。检官指此镰刀问为谁者?忽有一人承当,乃是做债克期之人。就擒讯问,犹不伏。检官指刀令自看:“众人镰刀无蝇子,今汝杀人血腥气犹在,蝇子集聚,岂可隐耶?”左右环视者失声叹服,而杀人者叩首服罪。”&/blockquote&&p&这样利用苍蝇嗜血,聚集在有血的镰刀上从而识别出作案凶器的思路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从证据的角度来讲却并不严谨,倘若是动物血液也会有苍蝇聚集,假如有两把以上的镰刀都有苍蝇又该做何解释?现代法医可以通过灵敏的试剂来快速判断是否为人血,如果是,则后续的物证鉴定可以确认刀上血液是否为被害人的,这样形成的证据就具有非常高的证明力了。&/p&&br&&p&&b&六、李玉儿失踪案&/b&&/p&&p&该案中宋慈提到了“蒸骨法”和“涂墨法”来检验骨骼上是否有伤:&/p&&blockquote&“检骨须是晴明。先以水净洗骨,用麻穿定形骸次第,以簟子盛定。却锄开地窖一穴,长五尺、阔三尺、深二尺,多以柴炭烧煅,以地红为度。除去火,却以好酒二升、酸醋五升泼地窖内,乘热气扛骨入穴内,以藁荐遮定,蒸骨一两时,候地冷取去荐,扛出骨殖,向平明处,将红油伞遮尸骨验。若骨上有被打处,即有红色路微荫,骨断处其接续两头各有血晕色。再以有痕骨照日看,红活乃是生前被打分明。”&br&“一法:浓磨好墨涂骨上,候干,即洗去墨。若有损处则墨必浸入,不损则墨不浸。”&/blockquote&&p&这种对骨头进行熏蒸,然后使用油伞检验骨伤的方法有一定的科学道理,这是&b&利用了红油纸伞可以过滤一部分波长的光,而只让特定波长的光进来,在这样的条件下发现一些细小难以发现的伤痕&/b&,这与现在使用紫外线来查找细小伤痕的做法一样都是&b&利用了光学原理&/b&。但是依靠这种方法得出确定性的结论却并不是很可靠,影响因素有很多,例如死亡的时间,死亡的方式等等。&/p&&br&&p&用是否出现“血荫”来判断生前还是死后伤是有道理的,这在全书还有多处提到。&/p&&p&&b&出血是一种生活反应,活着的机体才会在受到损伤之后产生出血,并且血液进入组织内。&/b&死亡后切断血管形成的伤口虽然也会有血液流出,但往往只在表面,不会进入组织内。不过如果在受伤后极短的时间内就死亡的话,这种出血表现也并不会很明显了。&/p&&br&&p&至于后面使用“涂墨法”进行检验则与前面滴骨验亲的风险一样,假如骨头因为埋葬时间较长,已经发生风化出现小孔,则墨水也可进入,只能说这样的方法有一定的合理之处,但以现在的眼光看来是欠缺严谨性的。&/p&&p&而且这样熏蒸全部骨头,会对骨质产生不可逆转的破坏,这在现在法医检验中是不允许的,即使要进行破坏性的检查,也应只取小部分样品,其余检材可以进行其他检验或妥善保存以备可以复查。&/p&&br&&p&&b&七、京郊疑尸案&/b&&br&
电视剧中,宋慈的老对手刁光斗在研读了《洗冤集录》后,根据其中关于死亡时间推断的内容,精心伪装了一具尸体,虽有破绽,但仍然对宋慈判断死亡时间造成了很大的干扰,以致出现了误判,冤枉了他人。&/p&&p&关于死亡时间的问题,在《洗冤集录》中称之为“四时变动”,变动指的就是尸体死亡之后的腐败变化,书中详细的记录了在四季温度不同的条件下,经过一定时间后尸体会有什么变化。&/p&&blockquote&“春三月、尸经两三日,口、鼻、肚皮、两胁、胸前肉色微青。”&/blockquote&&p&“肉色微青”是对尸绿的记载,尸绿是因为尸体腐败产生的硫化氢与血红蛋白发生反应,产生了绿色物质,因为肠道内有大量细菌,腐败很快,所以尸绿往往从腹部最先出现。&/p&&blockquote&“夏三月,……经三日,口、鼻内汁流蛆出,遍身胖胀,口唇翻,皮肤脱烂,疱胗起”。&/blockquote&&p&这里的“遍身胖胀,口唇翻”是对尸体严重腐败后现象的形象描述,因为腐败会产生大量的气体,这些气体积聚在腹腔、皮下组织内,导致尸体像气球一样涨起来,可以比原本膨胀非常多,所以形象的称之为“巨人观”。&/p&&br&&br&&br&&p&&b&《大宋提刑官Ⅰ》全片所涉及到与法医鉴定相关的主要相关内容就是这些,而这与整本《洗冤集录》相比,十之一二都尚未达到。这里再简单列举几个,大家可以感受一下先人的智慧。&/b&&/p&&blockquote& “尸首日久坏烂,头吊在上,尸侧在地,肉溃见骨,……齿赤色,及十指尖骨赤色者是。”&/blockquote&&p&这是对“&b&玫瑰齿&/b&”这种现象的描述,现在认为这是窒息过程中形成的,对判断窒息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是并不是窒息的必然特征。&/p&&br&&blockquote&“若生前溺水尸首,男仆卧、女仰卧。……两手拳握,腹肚胀,拍作响。……头与发际、手脚爪缝,或脚着鞋则鞋内各有沙泥,口、鼻内有水沫及有些小淡色血污,或有搕擦损处,此是生前溺水之验也。盖其人未死,必须争命,气脉往来搐水入肠,故两手自然拳曲,脚罅缝各有沙泥,口、鼻有水沫流出,腹内有水胀也。”&/blockquote&&p&这是判断&b&生前入水&/b&的一些表现,说的非常有道理。其中,“男仆卧、女仰卧”这个经过长久的观察,确实是水中尸体的一般规律,现在认为这与男女骨盆形状的差异、脂肪分布不同等原因导致的重心不同有关。&/p&&br&&blockquote&“凡死人项后、背上、两肋后、腰、腿内、两臂上、两腿后、两曲 、两脚肚子上,下有微赤色。验是本人身死后,一向仰卧停泊,血脉坠下,致有此微赤色,即不是别致他故身死。”&/blockquote&&p&这是关于&b&尸斑&/b&的记录和描述,对其形成原因的解释也很正确,确实是由于死亡之后血液向低下部位积聚形成的。不能误认为是被击打后形成的伤痕。&/p&&br&&blockquote&“其被伤人见行凶人用刃物来伤之时,必须争竞,用手来遮截,手上必有伤损。”&/blockquote&&p&这是关于“&b&抵抗伤&/b&”的记载,别人用刀来伤人,常人都会用手去抵挡,这样在手上就可能会出现伤口,是对杀人行为有所抵抗的表现。&/p&&br&&blockquote&“凡验杀伤,……如生前被刃伤,其痕肉阔、花文交出;若肉痕齐截,只是死后假作刃伤痕。如生前刃伤即有血汁,及所伤痕疮口、皮肉、血多花,鲜色,所损透膜即死。若死后用刀刃割伤处,肉色即干白,更无血花也。盖人死后血脉不行,是以肉色白也。……活人被刃杀伤死者,其被刃处皮肉紧缩,有血荫四畔。若被支解者,筋骨皮肉稠粘,受刃处皮肉骨露。死人被割截尸首,皮肉如旧,血不灌荫,被割处皮不紧缩,刃尽处无血流,其色白,纵痕下有血,洗检挤捺,肉内无清血出,即非生前被刃。”&/blockquote&&p&这一段是对&b&判断锐器损伤是生前伤还是死后伤&/b&特点的集中阐述,判断的关键就在于伤口是否有生活反应,包括出血、肌肉收缩等等,认识的已经十分到位了。实际上,现在对损伤的判断仍然是这样的原理。&/p&&br&&blockquote&“凡服毒死者,尸口、眼多开,面紫黯或青色,唇紫黑,手足指甲俱青黯,口、眼、耳、鼻间有血出。甚者遍身黑肿,面作青黑色,唇卷发疱,舌缩或裂拆、烂肿、微出,唇亦烂肿或裂拆,指甲尖黑,喉、腹胀作黑色、生疱,身或青班,眼突,口、鼻、眼内出紫黑血,须发浮不堪洗。”&/blockquote&&p&古时候可以导致人中毒死亡的物质多集中在有毒动植物和有限的几种化学品,大多会出现这样的表现,而现在随着各种人工合成的有毒物质的出现,中毒的表现越来越多样化,很多中毒是没有这样明显的异常表现的,通过经验已经远远不能准确判断中毒了。&/p&&br&&p&在雷震死一节中有这样的记载:&/p&&blockquote&“胸、项、背、膊上或有似篆文痕。”&/blockquote&&p&这应该是对雷电击中人体后可能会产生的“&b&雷击纹&/b&”的记载,在体表皮肤出现红色纹路,像树枝一样发散,其产生原因现在认为是皮下血管麻痹造成的。&/p&&br&&p&在古时讲究男女授受不亲,宋慈却在书中直接强调:&/p&&blockquote&“凡验妇人,不可羞避。”&/blockquote&&p&对孕妇“&b&死后分娩&/b&”的记载充分印证了这一点:&/p&&blockquote&“有孕妇人被杀。或因产子不下身死,尸经埋地窖,至检时却有死孩儿。推详其故,盖尸埋顿地窖,因地水、火风吹,死人尸首胀满,骨节缝开,故逐出腹内胎孕孩子。”&/blockquote&&p&死后分娩是因为死亡后尸体腐败,腹腔内产生大量的腐败气体,气体推挤子宫内的胎儿从阴道内排出。&/p&&p&虽然宋慈认为死后分娩是受到了“地水、火风吹”,这种说法现在看来并不科学,但是对这一现象的记载还是可以证明其客观记录现象的严谨认真。&/p&&br&&p&
在最后的“&b&救死方&/b&”部分中,有这样的记载:&/p&&blockquote&“若缢,从早至夜虽冷亦可救;从夜至早稍难。若心下温,一日以上犹可救,……一人微微捻整喉咙,依先以手擦胸上散动之……。水溺一宿者尚可救,捣皂角以棉裹纳下部内,须臾出水即活。”&/blockquote&&p&上吊者从早到晚即使尸体已经冷了仍然可以救治,溺水一宿也可以救治,现在看来这样的描述不免有神话之意。不过其中的“一人微微捻整喉咙,依先以手擦胸上散动之”可以理解为现在按压胸部进行心肺复苏的雏形。&/p&&br&&br&&p&尽管囿于客观认识和条件限制,&b&《洗冤集录》中的很多内容现在看来是不够准确,甚至是完全错误的&/b&,原因大多是因为没有完整而系统的人体解剖学知识导致的。&/p&&p&如对人体骨骼数量的描述:&/p&&blockquote&“人有三百六十五节,按一年三百六十五日”。&/blockquote&&p&这种将人体骨骼与一年有多少天数联系在一起而得到的结论就是明显错误的。&/p&&br&&p&对自刎后存活时间的描述:&/p&&blockquote&“凡自割喉下,只是一出刀痕。若当下身死时,痕深一寸七分,食系气系并断。如伤一日以下身死,深一寸五分,食系断,气系微破。如伤三五日以后死者,深一寸三分,食系断。”&/blockquote&&p&这里宋慈认为食管是在气管前面,故存活时间长的是食管断了而气管未断,这是一个错误的认识。实际人体食管在气管后方,外部刀伤若从正面伤及食管,则其前方的气管必然也会受到损伤的。而且这种将伤口深度和存活时间结合的想法也并不科学。割喉最主要的死因还是伤及大血管导致的大量失血死亡,那时候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p&&br&&blockquote&“男子骨白,妇人骨黑。妇人生,骨出血如河水,故骨黑。” &/bl}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千古流传 美好的因缘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