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兰战役电影:希特勒为什么能够势如破竹

当前位置: &
拿破仑×希特勒为什么同惨败于俄国?(1)
扫描到手机
09:23:13 & & &
“二战”期间,莫斯科战役是德国在地面上所遭受的第一次重大失败,它标志着闪电战的终结,靠着这一战术,希特勒和他的国防军曾在波兰、法国和巴尔干半岛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胜利。正是在苏联,希特勒作出了第一个命运攸关的决定。从政治层面上看,最初进攻苏联的决定大概才是所有决定中最为致命的。因为现在我们的对手空前强大。在无边无际的东方,我们再也无法轻松取胜了。对于这个新对手,我们有很多领导人都大大低估了。一部分是出于无知,因为他们当中一些人既不了解苏联民众,也不了解苏联军队。许多指挥作战的高级军官在整个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都在西线作战,从未参加过东线的战役,他们对苏联地理因素以及苏联士兵的顽强将要带来的挑战一无所知,但却忽视了专家的警告。曾经说过,加入军队仅仅是一个心理问题。这当然不完全正确,拿破仑皇帝喜欢夸大其词。但是一位将领的才智至少有一半是用来应付意料之外或者不可预测的情况的,而另一半则是对常识的掌握以及细致的参谋工作的,这个说法则是正确的。历史上有许多事件只有在对相关人物进行了解后才是合乎情理的,否则便难以讲通。本部分内容的主要资料来源是我的个人笔记和回忆。1942年1月之前,我是冯·克鲁格元帅的参谋长,他负责指挥前线中部战区的第4集团军。我还可以查阅第4集团军冯·温斯科夫斯基(Von Wienskowski)少校在此期间所写的战争日志,这是历史的第一手材料。但在讨论莫斯科战役之前,我觉得可以简单介绍一下战争的背景以及这一场以失败而告终的战争。希特勒与东线1940年1月,希特勒的私人副官施蒙特(Schmundt)将军告诉了我他最近与希特勒就苏联问题的几次谈话。我当时记录下了与施蒙特的谈话内容。在战争爆发后的第一个冬天,那时候苏联还是一个友好的中立国家,希特勒对于苏联的态度可以做如下总结。1918年奥匈帝国的分裂意味着俄国的世仇以及欧洲对抗东方的传统堡垒已不复存在。魏玛共和国10万人的军队也无法对俄国构成任何威胁。然而在整个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期间,苏联建立起了一支规模庞大的军队,即使在和平时期军队数量也超过100万人,并且还在不断加强军备。这一切均发生在1935年德国重新武装之前,因此不能够被视为苏联对希特勒恢复征兵制的回应。那么,这台巨大的战争机器到底有何目的?希特勒只有一个结论:斯大林想要征服整个欧洲。现在德国国防军是苏联红军和欧洲之间唯一起作用的屏障,因此希特勒认为,消除来自东方的危险并将逐渐渗入欧洲的布尔什维克主义赶出欧洲是德国的使命。他一直密切关注着这方面的事态发展,并准备在必要时采取行动。正如我所说的,这便是1939年至1940年冬天希特勒的态度。必须意识到的是,希特勒并非一个现实的政治家。他从不将政治视为对某个明确目标清醒的追求。对他来说,政治是个梦,而他这个梦想家忽视了时间、空间,也忽视了德国的有限力量以及德国在这个星球上只是一小块地方的事实。我们可以猜测,波兰战役后不久他的梦境便已被东线占据了。他甚至有可能在这个梦中看到辽阔的东方领土就像几个世纪前那样,实现了现代的“日耳曼化”。而他的梦里没有出现的是无尽的平原、破败或者根本不存在的道路、巨大的沼泽和广袤的森林、散布在各处的贫困村庄,还有最重要的,坚忍顽强的苏联士兵。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希特勒只是西线的一名列兵,对于东线的战事状况一无所知。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精彩推荐:T.N.杜普伊
哈珀-科林斯世界军事历史全书
第二次世界大战西欧战场
作战行动(1939年)
波兰战役(日-10月5日)
-5日,德国入侵波兰 黎明前,勃劳希契将军统帅60个师的德军,其中9个为装甲师,共125万人,从北、西、南三面,在空军的配合下,不宣而战,发动了侵略战争。德国的计划是进行双重包围,紧紧咬住沿警戒线部署的6个波兰集团军,在维斯瓦河一线实施第一次钳形合围,接着在稍东部的布格河一线实施第二次包围。F.冯?包克将军指挥的集团军群,辖第三和第四集团军,从“波兰走廊”的两端实施向心突击;龙德施泰特指挥的集团军群,辖3个集团军,跨过上西利西亚和加利西亚向东和东北方向横扫。约1600架纳粹空军飞机对所有主要城市实施恐怖轰炸,摧毁了波兰的机场和铁路枢纽,并有计划地破坏主干公路以瘫痪其交通,同时还对地面部队实施近距离空中支援。此外,200万亲德国的波兰人、“第五纵队”和情报活动也被有效组织起来。波兰西部一马平川,没有任何地形障碍物,加上爽朗干燥的秋季气候,为坦克突击提供了绝好的条件。德国装甲先头部队势如破竹,迅即撕破了希米格维?雷兹元帅所辖的6个波兰集团军约80万人组成的薄弱防线。到第三天,波兰空军已不复存在,波兰总司令部和前线各集团军之间的通信联络也全部中断,部队实施进一步的机动已不可能。根据间谍提供的情报,纳粹空军获得了波军司令部的确切位置。虽然波兰人进行了频繁转移,但仍遭到连续轰炸。在但泽湾,一支德国舰队解决了拥有4艘驱逐舰、1艘扫雷舰和一些潜艇的弱小波兰海军。整个波兰陷入瘫痪状态,平民惊恐万状。
-17日,华沙和库特诺-罗兹之战 在北面,包克的左翼集团军向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推进;在南面,龙德施泰特的右翼集团军越过克拉考向东北方向突击。在中央方向,龙德施泰特的第十集团军(W.冯?赖歇瑙将军指挥),在装甲师主力的配合下,向华沙南部的维斯瓦河进逼。双重包围圈的内环将在维斯瓦河一线合拢,外环则在布格河完成。波兰军队,虽然作战勇敢(有时他们以骑兵冲击德军坦克),但徒劳无功,很快被德军分割在几处互不相连的地域,被迫投降。9月8日,赖歇瑙的第十集团军坦克部队试图进入华沙,但被当地守军逐出。至此,波兰人的抵抗主要集中在华沙-莫德林周围,以及西面的库特诺和罗兹地域。库特诺-罗兹的波兰守军试图突围,但没有成功。随之,德军发起了不间断的空中-地面攻击,致使波兰守军弹尽粮绝,被迫于9月17日投降。与此同时,外层包围圈已经合拢,德军第三和第十四集团军在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以南会合。
日,苏联入侵波兰 根据《德苏条约》,苏联军队沿普里皮亚特沼泽南北两侧席卷波兰东部边界,把波兰人依据东南一隅顽抗德国人的希望彻底粉碎,波兰政府和统帅部将领逃往罗马尼亚寻求避难。
日-10月5日,波兰崩溃 孤立分散的波军抵抗被相继征服。在饥饿和伤寒的威胁下,华沙于9月27日投降。维斯瓦河畔的莫德林于28日陷落。波罗的海岸边的海尔海军基地也于10月1日落入德军之手。10月5日,波军最后一个有组织的抵抗中心科茨克投降,约17000波军被俘。此役,波军约有66000人死亡,20万人受伤,波兰武装力量的大部,约694000人被俘。只有少量部队逃往罗马尼亚。德军伤亡情况是,10570人死亡、30322人受伤,3400人失踪。随后,德苏瓜分了波兰。德军开始回撤,准备向西欧集结。
评论:这次旋风般的战役是一次火力和机动的惊人演示,它利用了空中和陆上武器最新的发展成果。德国人依靠进攻、突然性、集中和机动四太原则,锐不可挡,所向披靡。波兰防御链上薄弱的地带被德军快速突击的坦克纵队所利用,它们没有限定目标,漠视侧翼保护,只顾勇往直前。在它们的身后是行动迅速的德国步兵,其任务是通过突击来合围孤立的波兰军队。这种战法,使波军低落的士气始终得不到恢复。闪击战样式从此应运而生。德军之所以能取得巨大的胜利,一方面是得助于波军在边境地区的布防,另一方面则是英法在西线行动迟钝,没有把德军的注意力从波兰战役中吸引过去。由摄影师所拍摄的波兰崩溃经过的电影胶片,被分发给欧洲所有国家和美国,成了德国进行宣传恐怖战的主要武器。希特勒确信这次胜利应该归功于他的正确指挥而不是他的职业军官们,故开始相信自己是一位军事天才。大多数西方军事家虽然都被德国取得的胜利震惊,但他们却错误地假定德军这次彻底胜利主要是由于波兰人的无能所造成的。
西线战况(1939年)
沉寂无声是德国西部边界的写照。法国和英国只不过在钢筋混凝土筑成的“马其诺防线”背后作一些懒散的局部调动。这条防线从瑞士边界一直延伸到蒙梅迪。从蒙梅迪到北海,沿比利时边界分散着一战时期的防御战所遗留下来的一些互不相连的筑垒体系。比利时和荷兰都严格保持中立态度,拒绝同英法进行任何形式的军事计划合作。事实上,这是一种为获取政治上的权宜之计作出的毁灭性的让步。40余万英国远征军跨过海峡集结在盟军防线上的整个阿拉斯-里尔地区。德国的“西线壁垒”一片死寂。仅靠虚张声势地调动部队对改变波兰前线的局势不起任何作用。假如盟军发动一次强大突击,无疑将结束希特勒征服世界的梦想。然而,只有法军在萨尔布吕肯地域作了一次试探性的出击。盟军企图依靠封锁、经济绞杀和设防政策来消耗德国的兵力。虽然谁也不怀疑依靠这一手段能使盟军最终获胜,但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目前看起来如同梦想。“静坐战”和“假想战争”从此成了与德国的闪击战相对应的令人嘲笑的两个名词。
海战(1939年)
9月3日宣战后,英国立即对德实施了海军封锁。雷德尔德军大将亲率德国海军以袭击商船战略应对。虽然水面舰队的实力英国人占据绝对优势,但就潜艇而言,德国有98艘,而英国只有70艘。此外,英国的食物和战争物质要依靠海上运输补给,这就给了德国人以可趁之机。在此之前,德国人已经将两艘袖珍战列舰,即“德意志”号和“施佩伯爵”号,连同一批潜艇和补给船派往海洋,分布在全球各战略要冲。德国潜艇的第一次攻击就震惊了世界,迫使英国立即采取措施来保护其商船运输。
1939年英法德意海军力量包括建造中的和接近完工的舰艇。对比
德国除个别之外,几乎所有德国舰艇都是新建造的,与其他国家相比,这些舰艇现代化程度高、速度快、吨位大并且火力更猛。
战列舰和战斗巡洋舰战斗巡洋舰与战列舰大小相当,都装备有14-16英寸(约36-41厘米)口径的重型火炮。但战斗巡洋舰外部装甲较薄,火炮的数量较少,舰体较轻,故比战列舰速度快。战斗巡洋舰的攻击力与战列舰相当,但防护力较差,快速是它最好的保护伞。
"袖珍"战列舰在一战后签署的《凡尔赛和约》限制下,德国禁止建造万吨以上的舰艇。袖珍战列舰实际上就是小型战斗巡洋舰,它装备有11英寸(约28厘米)口径的火炮,速度很快,但防护装甲较薄,未超过吨位限制(事实上,它们排水量在11000吨左右)。它们可以击败世界上的任何巡洋舰,但却不是真正战列舰的对手。
重型巡洋舰(火炮口径20厘米以上)
轻型巡洋舰(火炮口径15厘米以下)
护卫舰、鱼雷艇
摩托鱼雷艇
日,“雅典娜”号沉没 这艘英国客轮,运载着1400名乘客正从利物浦向加拿大的蒙特利尔行驶,在赫布里底群岛以西320公里的洋面上,被德国“U-30”号潜艇在未示警的情况下击沉,112人丧生。
日,英国“勇敢”号航空母舰被击沉 英国航空母舰“勇敢”号正同护卫它的4艘驱逐舰在英格兰海岸西南部的海面执行反潜任务,突然被德国“U-29”号潜艇发射的鱼雷击中,“勇敢”号当即沉没,515名水兵丧生。
月,“施佩伯爵”号巡航 在汉斯?朗斯多夫海军上校的指挥下,这艘德国袖珍战列舰在南大西洋巴西的伯南布哥和南非的开普敦之间游弋,有时还冒险闯入印度洋。从9月17日至11月底,“施佩伯爵”号共俘获和击沉英国商船9艘。然后它同“阿尔特马克”号供给船秘密会合,将300名英国战俘移交给供给船,同时从“阿尔特马克”号上补充自己所需的燃料和物品。在恢复巡航后,朗斯多夫又俘获了两艘英国船只。与此同时,一支由1艘英国航空母舰、1艘战斗巡洋舰、6艘巡洋舰、2艘法国巡洋舰和10艘盟军驱逐舰组成的舰队,在广阔的海洋上搜寻着“施佩伯爵”号。
日,“皇家橡树”号战列舰沉没 由海军上尉京特?普里恩指挥的德国“U-47”号潜艇,在黑夜的掩护下勇敢地突入斯卡珀湾。这里布设了著名的反潜防御体系,且水下情况变幻莫测,英国国内舰队多集中于此。“U-47”号闯入斯卡珀湾后,立即向最近的大型舰只开火,发射两批鱼雷,每次发射四枚,其中几枚击中“皇家橡树”号战列舰,使该舰在两分钟内沉没,舰上786名官兵随之葬身海底。偷袭后,普里恩指挥着潜艇安全撤离,勇敢是这次成功的主要原因。
日,普拉特河之战 由装备有6门8英寸(约20厘米)火炮的重型巡洋舰“埃克塞特”号和装备有8门6英寸(约15厘米)火炮的轻型巡洋舰“阿贾克斯”号及“阿基利斯”号组成的英国海军中队,在海军准将哈沃德的指挥下,于12月13日清晨在普拉特河口追赶上德国“施佩伯爵”号袖珍战列舰。朗斯多夫相信自己的6门11英寸(约28厘米)火炮和8门5.9英寸(约15厘米)火炮能够击败英国的轻型战舰,遂向它们靠拢,而不是原地用射程超过对方9150米的重炮实施轰击。哈沃德的中队按照事先拟定的机动计划同德舰战斗,阻止“施佩伯爵”号集中火力于任何一艘。在80分钟的战斗结束后,“埃克塞特”号起火,失去进攻能力,“阿贾克斯”号上的火炮有半数被摧毁,“阿基利斯”号损坏严重。但是“施佩伯爵”号也遭到了重创,朗斯多夫撤出战斗,希望到中立的蒙得维的亚安置伤员并作紧急修理。哈沃德指挥着他的两艘还有战斗能力的军舰等候在港口外(“埃克塞特”号费力地驶向福克兰群岛),同时用无线电求援。中立的乌拉圭政府拒绝朗斯多夫的避难请求,限其72小时离开。这时,英国“坎伯兰”号重型巡洋舰已前来同哈沃德会合,它上面装备有8门8英寸(约20厘米)火炮,其他英国军舰也向此地会集。将大多数船员留在港口的1艘德国商船上后,朗斯多夫率骨干船员将战舰凿沉。随后,他和同伴在乘救生艇返回途中被俘。在伤心欲绝的情况下,他于三天后自杀身亡。
1939年12月中旬,其他德国军舰的攻击行动 在北大西洋活动的德国袖珍战列舰“德意志”号,在成功地摧毁一些盟军商船(在其战利品中,有中立的美国“燧石城”号货船,并为此引发了一起国际事件)之后,因发动机出现故障,被迫返回国内。德国海军参谋部派出战斗巡洋舰“沙恩霍斯特”号和“格奈泽瑙”号前往掩护“德意志”号撤退,沿途继续袭击大西洋商船。
日,“拉瓦尔品第”号 “沙恩霍斯特”号和“格奈泽瑙”号在苏格兰东面成功地避开了英国侦察机,但却在12月23日被“拉瓦尔品第”号在法罗群岛和冰岛之间发现。这是一艘由商船改装成的巡洋舰,上面安装了4门6英寸(约15厘米)口径的火炮。无线电报警后,“拉瓦尔品第”号用它的蹩脚火炮勇敢地向巨大的战舰展开了挑战,希望此举能迟滞德舰前进以保证后续舰队对它们的拦击成功。尽管只交火很短时间,但“拉瓦尔品第”号和它勇敢的船员已经完成了任务,因为德国战舰马上撤回了港口。
苏芬战争(日-日)
苏联在参与瓜分波兰后,感到德国的威胁增大,故开始加强波罗的海地区的防御。在同立陶宛、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签订《共同防御条约》后,苏联军队以“防御”为借口立即开入了这三个国家。对芬兰,苏联要求签署一个类似的协定,包括苏军控制卡累利阿地峡湾的南部和其他岛屿,以及大陆基地。芬兰当即拒绝了苏联人的这些要求,并沿边界调集军队,由德高望重且参加过三次战争的老将曼纳海姆元帅任芬军总司令。苏联要求芬兰政府立即撤回其军队。
日,轰炸赫尔辛基和维普里 苏军不宣而战,派空军袭击赫尔辛基和维普里两市,战事爆发。
日-12月15日,苏军入侵芬兰 约100万苏军从东和东南方向向芬兰发动攻击,与此同时,苏军还在芬兰湾进行了两栖登陆。芬军总共约30万人,且80%为刚刚动员的预备役人员。苏军在南部海岸的所有两栖进攻均被击退。在遥远的北部,一队苏军占领了皮特萨摩,在向南推进了一小段距离后被阻。苏军主力攻入卡累利阿地峡地区,在“曼纳海姆防线”遭到芬军猛烈回击,损失惨重。这是一条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修建的野战筑垒防线,它把崎岖的地形和茂密的森林巧妙地结合了起来。其余苏军向芬兰东部和北部的浩翰湖区和森林地带发动进攻,而芬军则以机动防御或更小的分队在他们习惯的森林地带独自行动,与苏军周旋。大雪和芬兰冬天的严寒对芬军影响不大,因为他们都备有滑雪板,且穿着防寒衣。但这一切却使苏军很快陷入窘境。同时,苏联空军的攻击已难以奏效,共产党第五纵队的活动也很快销声匿迹。
1939年12月-1940年1月,苏奥穆萨尔米之战 在芬兰东部,苏军第一六三师兵分两路穿过狭窄的森林小径,向苏奥穆萨尔米镇合击。厚厚的积雪阻碍了苏军的前进,零下40度的严寒袭击着从乌克兰而来缺乏极地服装的新兵。在苏军侧翼,芬兰民防队在白雪皑皑中脚穿滑雪板神出鬼没地袭击补给车辆和野战厨房。苏军纵队在小镇会合后,没有作进一步的突击,而是停下来侦察敌情。这时,芬兰第九师的步兵部队赶到,没有等待后续炮兵就向苏军发起反击。苏军依托小镇顽强抵抗,双方的供应线都被封锁并遭到伏击,切断了所有给养。苏军第四十四师试图抄近路前去解救第一六三师,但它自身由于遭到民防队的袭扰而无法机动,被困在苏奥穆萨尔米以东约8公里的路上。在圣诞之夜,2个苏军师作了最后一次会合的徒劳尝试。这时,芬军第九师的炮兵部队已经赶到,随之对第一六三师发动了一次协同攻击,并将其歼灭(12月27-30日)。之后,芬军转攻苏第四十四师,先将其分割,然后逐一歼之(1月1-8日)。此役,苏军约27500人战死或冻死,1300人被俘。此外芬军还缴获了50辆坦克以及2个师的全部火炮和武器装备。芬军死亡900人,伤1770人。
日-2月1日,苏军变更部署 因苏军一线部队在芬兰边境六个地区相继被阻,且遭受了1个师和1个坦克旅被俘、3个师几乎被歼灭的惨重损失,为此,苏军决定变更部署。这次,苏联统帅部准备集中力量进攻“曼纳海姆”防线,因为这是唯一可以集中压倒优势兵力的地区。与此同时,英国和法国正准备派遣一支远征军前来援助芬兰,但中立国挪威和瑞典拒绝让这支英国和法国准备援助芬兰的远征军过境。
-13日,进攻“曼纳海姆防线” 苏联第七和第十三集团军,共54个师,在大量火炮和飞机的支援下,向“曼纳海姆防线”发动了持续攻击。进攻频率每天达4-5次。面对防御的密集火力,苏军发动了一波接一波视死如归的攻击。芬军已厌倦他们之间的这种野蛮残杀,军心动摇。终于,苏军2月13日在萨马附近突破防线。3月1日,芬兰右翼和中部退至维普里地域。
日,芬兰停止抵抗 由于芬兰武装力量消耗怠尽和外援希望全部破灭,加上苏军的和平条款同最初提出的要求几乎完全相同,芬兰政府决定停止抵抗。斯大林既不愿作进一步的入侵以招来外部干涉,同时也不愿陷入芬兰的游击战,故同意停战。在这次战争中,芬军死亡25000人,伤43000人。虽然苏军的伤亡情况从未公布,但因其进攻计划考虑欠周密,没有考虑到地形气候等不利因素,故伤亡较大。据估计死亡人数高达20万人,而受伤人数超过40万。
评论:正确的战略指导、服从命令的军人以及对地形气候条件的熟悉和巧妙将这些条件结合在一起的战术,构成了芬兰人的防御。苏联人的进攻缺乏计划性,没有考虑地形、气候等诸要素的影响。它最后获胜只是因为苏联政府采用了不顾伤亡的人海战术。苏联人在这次战争中的表现,使希特勒和他的将军们得出了苏军的战略领导、战术和武器装备低劣的结论,并认为德军一次快速进攻便可将其摧垮。不幸的是,这种看法被许多外国军事家所赞同,包括美国陆军部。
作战行动(1940年)
丹麦和挪威沦陷
对德国重工业至关重要的瑞典铁矿砂,有两条途径可以运抵德国港口:一条是途经波罗的海,另一条则是从挪威北部的纳尔维克港装船后沿海岸南下。后一条路线遭到了英国海军封锁的威胁。德国一旦占领了挪威,将可使用陆基航空兵打破英国的封锁,同时也能以此为跳板对英伦三岛发起空中袭击。正因为如此,希特勒决定同时占领挪威和丹麦。1940年1月,德国开始制定进攻斯堪的纳维亚的作战计划,并于4月2日发布了入侵命令。
与此同时,英国也制定了在挪威海域布雷的计划。此举意在使德国运载铁矿砂的船只离开纳尔维克进入公海后遭到拦截。1940年3月冬季战争期间,英法曾因派遣远征军支援芬兰而请求取道挪威前往,结果遭到拒绝。这次在国际海域实施的布雷行动,预计能同中立的挪威达成谅解。
日,“阿尔特马克”号事件 英国封锁舰发现德国“施佩伯爵”号的辅助船正沿挪威海岸驶向德国,同时还获悉该船上有299名被“施佩伯爵”号俘获的英国商船海员。英国海军部命令英舰要不惜一切代价实施营救。英“哥萨克”号驱逐舰舰长菲利普?维安奉命追击,并尾随德船进入斯塔万格附近的吉奥星湾。尽管挪威政府提出抗议,但“哥萨克”号水兵仍登上“阿尔特马克”号,将其俘获,并救出被俘人员。事后,挪威政府提出强烈抗议。但英国政府立即谴责其允许军用船只在中立挪威海域避难的事实。挪威政府自知理亏,方才罢休。
-10日,沿挪威海岸的海军行动 4月初,丘吉尔命令在挪威海域布雷,以阻止德国海军通行,英驱逐舰遂驶向挪威海岸,途中,与驶向克里斯蒂安森、斯塔万格、卑尔根、特隆赫姆及纳尔维克的德国运兵船和战舰遭遇。双方发生了暴力冲突。德国军舰成功地保卫了运兵船队,但也遭到了一定的损失。英国驱逐舰“萤火虫”号挺身猛撞德国重巡洋舰“希佩尔”号,使其严重受损,但英舰也因此负伤。在一次决斗中,英国“声望”号战舰重创德国战斗巡洋舰“格奈泽瑙”号。另外,还有两艘德国巡洋舰被击沉,“吕措夫”号袖珍战列舰在奥斯陆附近被英国军舰和潜艇击伤。尽管如此,所有的德国运输船都安全抵达目标。
日,征服丹麦 德军突然越过边界进入日德兰,与此同时,隐藏在哥本哈根港口一艘商船内的一营德国步兵上陆俘获了丹麦国王和政府人员。丹麦就这样在几乎没发生流血冲突的情况下陷落了。
日,入侵挪威 德军计划在挪威海岸和几个港口同时登陆,并对奥斯陆和斯塔万格实施空降攻击。空降的目的意在像对付丹麦一样逮捕挪威国王哈康七世和政府官员,使国家处于瘫痪状态。但是,拥有12000余人的挪威军队战备程度要较丹麦人高,且提前接到了入侵警告。这支军队大都是受过良好训练的民兵,其中也有一小部分职业军官和士兵,他们被编为6个步兵旅和伴随炮兵分队,外加驻防部队。部队全部动员起来需四天时间。由于挪威政府被其他事件分散了精力(4月8日开始的英国布雷行动也是一个主要事件),故直到4月9日前几小时才发布动员命令。挪威海军,包括岸防炮兵,规模很小且舰只设备陈旧,不过作战顽强。此外,还有一些战斗机和鱼雷机作为辅助部队。整个挪威共有受过训练的预备役人员12万余人。
-10日,攻占奥斯陆 奥斯陆湾的岸炮英勇地击退了来犯的德国舰队,巡洋舰“布吕歇尔”号和1艘小型舰只被击沉,另2艘小型舰只受伤。随后,德国派空降部队占领了奥斯陆机场,制服了一支挪威小分队。在德国伞兵着陆前,挪威战斗机击毙了5名伞兵。空运部队很快占领了市区。与此同时,海军部队也突破岸炮火网登陆上岸。
-10日,西海岸作战行动 在克里斯蒂安森和卑尔根,德国遭受重大伤亡后才靠着优势兵力上陆。“柯尼斯堡”号巡洋舰被卑尔根岸炮击毁,后被英国飞机炸沉。在斯塔万格附近,一支挪威部队试图阻止历史上第一次空降攻击,结果徒劳。只有在特隆赫姆和纳尔维克,德国人才取得了令人惊奇的成功。
-13日,在纳尔维克的军事行动 5艘英国军舰突然闯进纳尔维克湾发动攻击,将载运进攻部队的10艘驱逐舰中的2艘击沉,英舰也有2艘沉没。4月13日,英国“厌战”号战列舰率9艘驱逐舰再次入湾,将德国余下的8艘驱逐舰尽数击沉。7艘德国潜艇逃生。
-30日,德军发展进攻 随着最初目标的实现,德国入侵部队司令福肯豪斯特将军决定向城外发展进攻。紧张的空运使在挪威的德军力量迅速增加。纳粹空军利用挪威机场开始对海岸外的英国战舰发起攻击。在克服了最初的惊恐和混乱之后,挪威军队在新任司令奥托?鲁格少将的率领下同德军展开了激战。约5万名预备役人员被动员起来。接下来的三周内,挪威军队试图坚守中、南部地区,但德军力量委实太强,摧垮了挪军防线,将其赶往北部。在战斗中,由吉斯林领导的一支“第五纵队”给了德国人一定的帮助。
-19日,盟军登陆 集结在英国港口、曾计划前往芬兰援助(参见第二十章→第二次世界大战西欧战场→苏芬战争→苏军变更部署)的约1万名英法士兵接令后匆忙上船。在挪威的纳姆索斯和昂达耳斯内斯两处登陆,企图攻占特隆赫姆,以在挪威保持一个立足点。4月14-15日,另一支盟军小部队在纳尔维克登陆。
日-5月2日,德军反击 特隆赫姆的德军顽强据守,与此同时,援军从奥斯陆匆忙赶来,纳粹空军还对盟军部队、登陆地域和支援船只进行连续的狂轰滥炸。5月1-2日,在进展无望的情况下,盟军从纳姆索斯和昂达耳斯内斯撤离。5月2日,国王哈康七世和挪威政府也转移到北部地区,挪威军队放弃在中、南部地区的抵抗。
日-5月26日,纳尔维克之战 在盟军举棋不定之际,纳尔维克的德军匆忙加强防御。在丘吉尔极力敦促下,盟军对该城发起攻击。尽管得到了海军炮火的有力支援,25000名盟军仍不能拿下纳尔维克。专门为山地战组训的挪威部队,也作为先头力量加入了攻城战,但英法盟军和挪威军队之间的协同却不尽如意。5月28日,在盟军的持续压力下,伤亡惨重的德军放弃纳尔维克,盟军随之占领。
-9日,盟军撤离纳尔维克 由于德国对西欧的入侵造成了灾难性后果,盟军决定撤出纳尔维克,该城很快又被德军占领,至此整个挪威沦陷。当盟军部队在“光荣”号航空母舰和2艘驱逐舰的护送下从海上撤离时,突然遭到了德国战斗巡洋舰“沙恩霍斯特”号和“格奈泽瑙”号的袭击。“光荣”号航空母舰,连同甲板上的飞机,很快沉入大洋。2艘驱逐舰也未能幸免。不过,其中1艘驱逐舰在沉没前用鱼雷重创了“沙恩霍斯特”号。几日后,1艘英国潜艇又将“格奈泽瑙”号击毁,使这2艘德国战舰退出战场达六个月之久。挪威国王和政府随盟军撤离,并在伦敦成立了流亡政府。
评论:面对强大的皇家海军威胁,德国人勇敢而迅速的结束了这次战役。德国空军从夺占的基地所实施的快速出击行动,使世界第二次认识到空军在海战中的价值。德国这次大胆行动的成功,解除了英国对德国的海军封锁,确保了第三帝国铁矿石的供给,并为其战争机器赢得了极大荣誉。但另一方面,德国海军遭到了重创,使其在接下来的几个月内处于残缺状态。此外,挪威军队的表现值得称赞,特别是在纳尔维克及其附近地区的成功作战中更为突出。
西线作战行动(1940年)
到5月初,123个师的德国部队,其中104个步兵师、9个机械化师和10个装甲师,共250万人已沿德国西部边境集结完毕。这些部队分属于3个集团军群。最北部的为B集团军群,由包克将军指挥,辖2个集团军,部署在北海到亚琛一线;中部的A集团军群,由龙德施泰特将军指挥,辖4个集团军和1个实力强大的装甲集团军,部署在从亚琛到萨尔拉堡的狭窄地带,德军2574辆坦克的大多数集中在该集团军群;南部的C集团军群,由勒布将军指挥,辖2个集团军,部署在法国东部洛林的防御工事对面和莱茵河一线。配合地面部队行动的空军编为2个航空队,共有3500架作战飞机。整个战役由希特勒和他的参谋长凯特尔上将统领。战场总指挥为勃劳希契,他也是波兰战役的指挥官。
与之相对垒的盟军部队共200余万,主要为法国人,这些部队分属于3个集团军群,集结在法国边境线内侧。第一集团军群,由加斯东?比约特将军指挥,辖5个集团军,其中包括戈特勋爵率领的英国远征军,部署在从海峡到蒙梅迪一线;第二集团军群,由普雷特拉将军指挥,辖3个集团军,部署在“马其诺防线”后蒙梅迪到埃皮纳尔一线;第三集团军群,由贝松将军指挥,辖1个集团军,固守“马其诺防线”。盟军战场司令官为乔治将军,战役总指挥为甘末林将军。尽管盟军有3609辆坦克(比德国坦克多,且部分坦克性能还优于德军),但这些坦克却被分散编组,除3个装甲师外大部被编成独立的坦克营,配属部队行动。盟军的这些部队共编成100个师,其中9个为英国师、1个波兰师,还有13个师为要塞部队,驻守在“马其诺防线”上无法动弹。支援盟军行动的空军力量是法国的1400架战机,此外,还有290架英国飞机。盟军的地面和空中装备总体上要比德军略逊一筹。
在中立的低地国家,比利时有约60万军队,分编成22个师,由国王利奥波德三世亲自统领。荷兰武装力量约40万人,由温凯尔曼将军指挥。两国力量都没有充分集结。比利时和荷兰都有著名的防御工事体系,通过可怕的运河网相连,一旦需要,还可以打开堤坝使田野变成汪洋。然而,两国军队都没有进行很好的训练,武器装备与英法军相比陈旧且缺额严重。更为严重的是,两国都缺乏适当的防御计划。它们仅希望能保持中立,无论是比利时或者荷兰都不敢同英国和法国讨论联合防御计划问题,甚至断然拒绝同盟军互通情报的请求。
德军计划 在强有力的空袭之后,B集团军群率先越过德荷边界,然后缓慢进入比利时领土,以引诱盟军左翼集团军前来解救低地国家;A集团军群以装甲集群为先导,直扑阿登森林,从斯坦奈隘口进入法国,将推进到比利时的盟军诸集团军后路切断,然后直捣加来,进而向北卷击在低地国家中与B集团对峙的英法军队一部。接下来,德军利用缺口迅速掉头南下,随之卷击防守“马其诺防线”的法国集团军。那里,德国的C集团军群早已在其对面严阵以待。
盟军计划 法国人认为,德军的进攻仍将是1914年施利芬计划的翻版,即穿过比利时实施迂回攻击。盟军的作战计划推测将在比利时的戴莱防线同入侵的德军遭遇,因此将主力第一集团军群部署在“马其诺防线”以北地区,这与德军所期望的结果正好吻合。
佛兰德之战(5月10日-6月4日)
入侵低地国家
日,德国发起进攻 黎明前,德国空军袭击了比利时和荷兰的所有机场,接着,A集团军群和B集团军群跨过比利时和荷兰边界发起攻击。最初,德军的主要作战行动在右翼,由在荷兰方向的B集团军群实施。德国伞兵在鹿特丹、海牙、穆尔代克和多特莱契及附近地区着陆,惊呆了荷兰国民。当日晨,滑翔机和伞兵部队在比利时主要防线北部的支撑点埃本?埃玛尔要塞顶部着陆,使这座坚固的要塞失去作用。与此同时,其他德国部队越过本应由埃本?埃玛尔要塞炮火封锁的阿尔贝特运河。德军最初进攻的胜利和暴行,连同空军对两国内陆地区的轰炸,使两国平民陷入极度混乱和惊恐状态。
日,丘吉尔继任英国首相 德国人最初胜利的消息使伦敦和巴黎政府极为震惊。英国首相张伯伦面对国内外的压力不得不宣布辞职。因为在挪威的失败已使他的政府声名狼藉,失去了公众的支持。接替张伯伦任首相的是意志坚强、勇敢好斗的温斯顿?丘吉尔。此后,将由他领导联合王国政府去面对德国人的重压。
-14日,荷兰沦陷 尽管荷兰乡村洪水泛滥,但B集团军群依靠最初的胜利成果,仍稳步向前推进。到13日,德军主力已经开始踏上通往“荷兰要塞”的道路,这次行动得到了伞兵部队的有力支持。他们攻占并坚守着跨过莱茵港湾的主要桥梁。同一时刻,德国先头部队在布雷达附近同亨利?吉罗率领的法国第七集团军遭遇,并将其击退到安特卫普。荷兰女王和政府从海牙乘船逃往英格兰。德国要求荷兰立即无条件投降。在谈判进行中,纳粹空军残忍地摧毁了鹿特丹的整个商业区。5月15日上午,温克尔曼投降。
-15日,比利时陷落 进行了一波空袭之后,由赖歇瑙指挥的德国第七集团军向西南方向发起突击。埃本?埃玛尔要塞落入了勇敢突击者的手中。当德军潮水般涌过阿尔贝特运河后,比利时军队退至戴莱防线,并于5月12日得到了英国远征军和布朗夏尔将军指挥的法国第一集团军的加强。到15日,约35个盟军师,包括英国远征军的大部,会集到那慕尔-安特卫普地区。德国第六集团军向它前面的戴莱防线发起试探性攻击,而从荷兰掉头南下的屈希勒尔第十八集团军则威胁着盟军左翼。这时,该地区的盟军部队都认识到他们的右翼即法国中部正在被德军撕裂。
-12日,通过阿登森林出击 在荷兰和比利时方向发起攻击的同时,德国的重兵集团,由龙德施泰特统帅的A集团军群,也开始了穿过崎岖的阿登山脉行动。由于地形和路况极差,先头部队直到5月12日才抵达默兹河。这是一次计划精确的延误行动,意在诱骗桑布尔河以北的盟军向比利时机动。德国的先头部队是克莱斯特将军率领的3支装甲纵队,共5个装甲师和3个机械化师。北翼是霍特将军指挥的装甲军,辖2个装甲师。法军第九集团军司令科拉普和第二集团军司令亨奇格做梦也想不到德国的主力竟穿越森林茂密的阿登山区,故他们在斯特奈隘口地区只部署了一些战斗力较弱的部队防守。而在阿登森林区仅仅有少量的法国骑兵和比利时快速机动部队,他们很快即被占绝对优势兵力的德军驱散。一获悉德军进攻的消息,两位法国将军立即派骑兵跨过默兹河前去迟滞敌人,直到两个集团军能在河畔建立防线为止。
-15日,跨过默兹河 但科拉普仍慢了一步,亨奇格的骑兵也被挫败。在对法军炮兵阵压倒一切地俯冲轰炸支援下,5月13日霍特的一个装甲师在欧村强行渡河;克莱斯特装甲集群的另一支纵队,赖恩哈特将军指挥的装甲军,也不示弱,以同样的手法在蒙泰梅渡河成功;海因兹?古德里安将军也率装甲军在色当顺利强渡。尽管法军拼死抵抗,但德军的桥头堡仍迅速扩大。5月15日,法国第九集团军被击溃,第二集团军的左翼被彻底瓦解。随后,在“施图卡”俯冲轰炸机的开路下,德国装甲部队沿约81公里正面隆隆西去,其身后是涌进缺口的快速行进的德国步兵。
-21日,向海峡挺进 盟军总司令甘末林急忙从法国总预备队和德军南侧的法国诸集团军中调集若干个师,组成一个新的第六集团军,由图商将军指挥,试图堵塞缺口,但为时已晚。亨利?吉罗接替科拉普的指挥权后,力图在德军攻击浪潮面前重整旗鼓,但5月17日被德军将退路切断,吉罗不幸被德军俘获。虽然5月17-19日间,夏尔?戴高乐准将率第二装甲师对德军南翼发动了三次成功的袭击(这也是法军在这次战役中的唯一一次胜利),但无奈德军实力太强,在“施图卡”轰炸机和地面部队反击的双重打击下,戴高乐英勇的部队被击退。5月19日,甘末林被撤职,由魏刚将军继任盟军最高司令。5月21日,德军的装甲部队前出到阿布维尔西部的海岸边,将盟军拦腰斩开,并切断了同英国远征军基地港口瑟堡的交通线。当南部陆军试图坚守勃姆河和埃纳河防线之时,被切断退路的北部盟军却发现他们的唯一退路只剩下大海。
-25日,德军在法国北部的攻势 在德国装甲集群以三路纵队,从海岸到阿拉斯向北横扫之际,比利时境内的德军第四(由克鲁格将军指挥)、第六和第十八集团军向对面的法国第一集团军、英国远征军和比利时军队也发起了强攻。5月21日,位于第一集团军左翼的戈特勋爵,为加强盟军右翼,向南派出一支特遣部队,向阿拉斯地域的德军装甲部队发动反击,但被隆美尔将军指挥的德第七装甲师瓦解。5月22-23日,古德里安的装甲军攻占布洛涅,使加来的英国防御部队陷于孤立。敦克尔刻被选作为英军的代用基地。由于不堪忍受德军进攻的重压,盟军放弃埃斯科河防线,并渐渐收缩为一条背朝大海的环形防线。到5月25日,德军整个装甲集群的进攻完全压在了位于盟军右翼的英国远征军身上。盟军全军覆没的命运看来已确定无疑。
-27日,比利时投降 与此同时,位于盟军左翼的比利时军队,在德军的强攻下正渐渐瓦解。在抵抗无望之下,比利时国王利奥波德决定向德军投降,以避免造成更多的流血牺牲。这样,英法军队的左翼就直接暴露在德军面前了。坚守佛兰德地区的希望已化为泡影。在这种万分危急的情况下,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命令皇家海军从敦克尔刻撤回英国远征军。
-28日,希特勒下令装甲部队停止进攻 在元首的命令下,德国装甲部队从南部的进攻暂时停止。这个令人难以置信的命令使盟军得以匆忙沿敦克尔刻地域组织起一道环形防御工事,同时也使英国国内得以将撤退船只集结到南部港口。德国空军受命摧毁敦克尔刻盟军和环形防御工事,但却受到了皇家战斗机统帅部强有力的挑战,他们从英国南部基地派出战斗机,与德空军展开了一系列引人注目的空中搏杀,使德国利用空军力量摧毁敦克尔刻防御的计划落空。
日-6月4日,敦克尔刻撤退 5月28日希特勒取消停止进攻的命令,德国装甲部队立即恢复对盟军右翼的突击,但却被3个英国师组成的纵深环形防御所阻。与此同时,850艘奇形怪状、大小不一、动力各异的船只组成的“联合舰队”――它们大多数由公民志愿者操纵着――开始向敦克尔刻集结,拉开了历史上最惊人的撤退序幕。在8天的时间内,338000余名盟军官兵,包括112000名法国和比利时人,被撤至英国。部队蜂拥至遍及海滩、码头的待命线,甚至站在拍岸惊涛中等待上船。在他们的头顶,皇家空军的战斗机在搏斗中挫败了德国空军的多次攻击;在他们的外围,友军沿环形防御工事抗击着德军强有力的进攻。在最后一夜(6月4日),指挥后卫部队的哈罗德?亚历山大将军,对海滩和港口作了最后一遍巡视,在证实英国部队已全部登船后,才坐船撤离。次日,德军攻破勇敢掩护撤退的法国第一集团军的阵地。佛兰德之战至此结束。
评论:抛却纳粹对比利时和荷兰背信弃义不谈,仅就德国的军事行动本身而言,除去一例外,处处表现出了可怕的精明强干。希特勒奇怪地发出停止推进的命令,拖延了装甲部队对退缩在佛兰德盟军的攻击,其责任不在德国战场指挥官。希特勒之所以发出此令,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戈林让德国空军单独消灭被困之敌的请愿所致。戈林此举意在最大限度地分享这次胜利的荣誉。另外,希特勒也许还担心法国人从南面发动一次奇迹般的反攻,来打破他的全面征服计划。
对盟军方面而言,无论是战争爆发前还是爆发后,都没能建立起强有力的集中指挥程序,因此导致战役行动脱节和指挥不力。法国最初将重兵布防在“马其诺防线”背后,是荒谬之举。英法指挥员之间的摩擦和相互猜疑使形势变得错综复杂。此外,法国最高统帅部的犹豫不决亦极为突出。盟军依靠堡垒御敌的思想,是一个极大的障碍,它扼杀了却队的进攻精神,致使法国军队爱国热情极为低落、士气大大衰退。但法国第一集团军为确保英国盟友的撤退而在敦克尔刻之前所实施的无望的防御战,无疑是最值得赞颂的勇敢行为。
法兰西之战(-25日)
佛兰德地域作战行动结束后,德国军队以令人吃惊的准确性和速度作好了征服法国的准备,除进行了个别调整外,整个作战部署仍按原方案展开。包克的B集团军群已沿索姆河一线至东部的布尔格严阵以待;龙德施泰特的A集团军群进攻正面向东延伸到“马其诺防线”的摩泽尔;勒布的C集团军群则部署在到瑞士边境一线。在索姆河、埃纳河和“马其诺防线”的另一面,是经过重新调整但仍显得惊慌失措的法国部队。其第三集团军群,由贝松将军指挥(原司令比约特将军在车祸中丧生),防守从海岸到兰斯一线;第四集团军群,由亨齐格将军指挥,防守从兰斯到默兹河并延伸至蒙梅迪;第二集团军群,由普拉特拉特指挥,防守“马其诺防线”。魏刚所能做的最好的就是在索姆河和埃纳河南侧布署一段纵深防线,由被德军驱散的法军部队一部和心绪不宁的剩余部队驻防。这些部队的集中遭到了纳粹空军持续的轰炸,致使铁路枢纽破坏严重,阻碍了法军的调动。魏刚手中共有65个师可资利用,其中3个装甲师已遭重创,另外17个为要塞守备部队和二线预备队。所有部队都缺额严重,装备也不足,且士气低落。
-13日,德军重新发起进攻 B集团军群,以克莱斯特的装甲集群为先导,率先从索姆河突破。德军撕裂阿尔特梅那将军的第十集团军防线,于6月9日抵达巴黎西部的塞纳河畔。接着,装甲军团折而向西,咬住法第九军和英国第五十一高原师(这是英国远征军仍留在法国的几支部队之一),一路追杀直抵圣瓦莱里-昂科。6月12日,法第九军和英第五十一师投降。法第七集团军在偏东面的地段上进行了一场艰苦的搏杀。为了恢复侧翼防线,6月8日魏刚命令第三集团军群回撤至塞纳河南。次日,龙德施泰特的A集团军群对巴黎东面法第四集团军群左翼发起主攻。其装甲先锋部队,在古德里安的指挥下,借助B集团军群克莱斯特装甲军团的协作,迅猛东进。尽管雷坎将军指挥法第四集团军顽强抗击,并实施了一系列的反攻,但古德里安的坦克仍碾过沙隆风驰电掣般南去。与此同时,克莱斯特的装甲部队也从沙隆至梯也尔间跨过马恩河。德军突破已经完成。6月10日,法国政府放弃巴黎撤至波尔多,不计其数的难民也随之涌向新的政府所在地。6月13日原文为“4月13日”,巴黎被宣布为不设防城市,次日,德军开进巴黎。
日,意大利参战 看到法国取胜无望,墨索里尼遂对其宣战并命令部队入侵法国南部。
-25日,追歼 法军分崩离析,德军乘胜向西、南、东追歼。德军装甲部队从圣纳泽尔一路横扫至瑟堡。6月17日,其余德军跨过卢尔河,向东直插至贝桑松东南的法属阿尔卑斯山山脚,切断了“马其诺防线”后法军残余部队的退路,与此同时,正面的C集团军群也发起攻击。6月22日,这部分孤立的法国部队投降。
日,法国政府改组 在一脚踢开丘吉尔所提出的英法之间组成一个“密不可分的同盟”的建议之后,法国内阁投票一致请求改组。结果,贝当元帅继任总理,他随之请求签署停战协定。
日,法国投降 亨齐格将军,在贡比涅森林中曾于1918年签订过停战协定的同一节车箱里,同希特勒相会并签字投降。6月25日,双方敌对行动停止。停战条款规定,法国版图的五分之三将由德军占领,所有法国军队解除武装。在滨海阿尔卑斯省,法军放射出几缕耀眼的光芒,在那里,6个法国师将分三路入侵的32个师的意大利军队击退。
评论:魏刚于6月5日接替指挥权时,战线已推进到法国大城市密集的地区,形势显然已到了无望的程度。当时,他和贝当是否应该接受丘吉尔提出的英法结盟的建议,到北非去继续战斗呢?这是一个有待争论的问题。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法国的舰队是完整的,在北非的法军也丝毫未损。法国的投降使希特勒成了西欧大陆无可争议的霸主,他开始把眼光盯向西北和东方。他是应该执行他最初的计划立即入侵苏联,还是应该迅速入侵和摧毁似已陷入无望之困境的英国呢?
不列颠严阵以待(月)
英国、法国和自由法国
1940年6月,不列颠陷入孤立 法国的陷落使英帝国面临着“罗马-柏林轴心”联合入侵的压力。英国的大西洋运输线受到了德国潜艇的威胁,地中海生命线也受到了意大利舰队和军队的挑战,而苏联作为轴心国的一个沉默的伙伴在一旁观望。此外,法国舰队也有落到希特勒手中的危险,那样无疑会使轴心国的海军力量占据明显的优势。虽然经过战斗皇家海军和空军仍阵容齐整,但驱逐舰的数量明显不足,难以履行反潜、护航和巡逻等诸多任务。英国国内的陆军战备程度很差。虽然远征军的多数人员都已从敦克尔刻撤回,但武器装备和其他作战物资却统统扔在了法国。留守英国的29个师,虽然有少量的装甲车辆和炮兵,但未作任何战斗准备。大多数中立国都认为英国不可避免地要向德国低头并寻求和平。希特勒也如是想,因此敞开大门等着举行和平谈判。而丘吉尔却轻蔑地砰然关上大门,并号召英国作好抵御入侵的准备。
日,戴高乐和自由法国 一支新锐力量在法西兰崩塌的大厦中崛起,这就是戴高乐将军领导的自由法国。这位装甲战的倡导者,6月5日由师指挥官被提升为国防部次长。进入短命的雷诺内阁后,他极力主张继续抗战。当贝当投降后,戴高乐潜逃至英国,号召所有真正的法兰西人团结起来为自由而战,他的号召得到了世界各地法国官兵的响应,起初虽如涓涓细流,但很快就汇集成澎湃的洪流。戴高乐立即将这些投奔而来的爱国者中最优秀者派往法属殖民地和领地组织抗战。奥特克劳契,为保护家人安全将名字改为吉恩?勒克莱尔,被派往法属北非;乔治?卡特鲁将军以中东自由法国长官的身份前往开罗;爱德华?D.拉米纳特上校到法属刚果组织力量;在英国,埃米尔?米瑟利耶海军上将着手组织自由法国海军。尽管自由法国运动得到了英国政府的大力支持,但英美两国对其仍抱有偏见,两国领导人都低估了戴高乐的活动能力。
日,美国输出武器到英伦 作为对6月3日丘吉尔极力要求购买武器的回应,一艘满载轻武器、机枪、轻型火炮和其他作战物资的船只驶抵英格兰。
-4日,捕获法国战舰 一支英国舰队出现在奥兰和阿尔及尔港口外,它要求法国舰队作出如下选择:①加入英国舰队同德国战斗;②驶往英国港口听任拘留;③在奥兰港自行凿沉。法国人当即拒绝,随后,英海军上将萨默维尔爵士命令开火。在短暂的冲突中,3艘法国战列舰被击沉,1艘逃跑,5艘驱逐舰逃至土伦港。在同一天,一支由1艘战列舰、4艘巡洋舰和3艘驱逐舰组成的法国舰队,听从英东地中海舰队司令安德鲁?坎宁安海军上将的命令,自行缴械。在另外的英国港口,多于2艘的法国潜艇,响应英国号召,主动加入“自由法国”舰队,同皇家海军并肩作战至战争结束。这些投诚舰艇占据了法国舰队的很大比例。还有一些舰只留在土伦、阿尔及尔、卡萨布兰卡和达卡的海军基地。然而,奥兰的冲突,使许多法国人对英国极度失望。贝当的维希政府于7月5日宣布断绝同英国的外交关系。
日,“罗马-柏林-东京轴心”成立 一项三国间的条约在柏林签署,签约国保证将全力以赴地相互支援,条约有效期10年。但条约并未要求日本投入对英及其盟国的战争。
不列颠之战
“海狮”作战计划 在纳粹空军的狂热拥护下,希特勒不顾陆军和海军将领的劝告,6月5日决定入侵英国。制海权是实施这一战役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由于没有能同英国海军相抗衡的水面舰只,因此德国空军的任务首先是击败皇家空军,然后再以空中火力压制皇家海军。作为战役序幕,在7月份纳粹空军对英国海岸城镇的船只进行了不间断的骚扰攻击。与此同时,德国陆军为登陆积极备战,而海军则在德国和占领国搜寻登陆用船。
-18日,第一阶段 为了摧毁皇家空军,戈林纠集2800余架飞机,其中900架为战斗机,1300架为轰炸机,共分为3个航空队。第二航空队由凯塞林元帅指挥,从法国北部的基地出发;第三航空队由斯佩勒元帅统领,从比利时和荷兰的基地出发;以轰炸机为主的第五航空队由施通道夫将军指挥,从挪威基地出发。在英国方面,空军元帅道丁统辖的战斗机指挥部共集结了650架作战飞机,分编为52个航空中队。德国的战略是通过猛烈攻击英国海港和战斗机基地,诱使英机出航,然后在空中将其击落。然而,道丁得力于英国新近研制的雷达设备,能够在最重要的时间地点集中优势兵力迎敌。德国人虽然不分白天黑夜的狂轰滥炸(8月8日共出动1485架次,到8月15日上升到1786架次),但其轰炸地域大致上局限在从西南到东北约805公里的英格兰弧形圈内,故有利于英空军机动迎战。在接下来的持续空战中,皇家空军战斗机统帅部仍然保持了英国上空的制空权。
日-9月5日,第二阶段 德国空军的攻击目标转变为集中力量轰炸皇家空军的主要内陆基地。大批的轰炸机,每批约有100架战斗机护航,大摇大摆地闯进英国腹地上空,给英空军的机场、通信设施和控制中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英战斗机统帅部已接近被击垮。此役,共摧毁450架英国战斗机,103名飞行员战死,128人受伤。
-29日,柏林遭空袭 为了报复德国轰炸伦敦,英皇家空军轰炸机指挥部决定对柏林实施一次夜间偷袭。在3小时内,81架英国飞机顺利飞抵雾霭笼罩的柏林市上空。虽然轰炸造成的损失轻微,但对德国人的心理影响却相当严重。8月28日和29日,英空军又重演了这种偷袭。尽管德国人在柏林四周布置了两道防空火网,但仍造成了大量柏林市民伤亡。接着,杜塞尔多夫、埃森以及其他德国城市也遭到攻击。希特勒和戈林暴跳如雷,在英国人报复性攻击一周后,决定再次改变德国空军的战略目标。事实上,此时英国的空中防御已衰退到最低点,德国人的胜利就在眼前,但德国空军却突然接到了停止攻击英国机场和控制中心的命令。
-30日,第三阶段 伦敦成了德国空军攻击的主要目标,遭到了猛烈而又持续的轰炸。皇家空军战斗机指挥部的任务因德国人攻击目标的单一而变得简单化,故能够将其实力严重受损的部队集中使用。9月15日,德军对伦敦的轰炸达到了顶峰,1000余架轰炸机和约700架战斗机一整天一波接一波的在城市上空肆虐。当夜幕降临时,德机被击落56架,而英国人只付出了29架战斗机的代价。在这一阶段残酷的轰炸中,英国平民伤亡惨重,从最初的每日300-600人上升到后来的人,且伦敦大部被摧毁。但英国人以顽强的精神顶住了轰炸,拒绝屈服。德国空军由于损失太大而不得不中止白天攻击。这表明空中的浪潮已经转向。
-15日,英国反击 英国轰炸机指挥部,同海军轻型舰只联合行动,摧毁了集结在法国和低地国家港口的德国驳船200余艘,占德国为入侵英国筹备船只的十分之一。为此,希特勒决定将实施“海狮”计划的时间表推迟到9月27日。慢慢地,德国的空中攻击减弱了下去。9月30日,纳粹空军进行了最后一次白天袭击。
-30日,最后阶段 德军零星的偷袭仍继续进行,但造成的损失轻微。10月20日,伦敦又一次遭受猛烈轰炸。10月12日,希特勒取消“海狮”计划。皇家空军取得了不列颠之战的胜利。丘吉尔对此评价说:“在人类冲突的历史上,从来没有如此多的人将如此辉煌的胜利归功于如此少的人。”整个不列颠之战双方飞机的损失情况为:德国1733架,而英国只有915架。
评论:决定英国取胜的因素有四:一是为争取胜利所表现出的不屈不挠的精神;二是雷达的发明,它能将敌机的航路和架数详细地显示出来;三是有一个组织优良、高效的地面控制系统,它能够使皇家空军在有利的时机和地点集中优势兵力;四是德国人的失误――分散攻击。到9月中旬,纳粹空军由于损失太大,已经丧失了取得决定性胜利的可能性,而没有制空权显然是无法入侵英国的。
1940年11日,突袭开始 纳粹德国空军虽然已经放弃了夺取制空权的努力,但零星的夜间袭击仍一直持续到年底。11月14-15日,考文垂受到了500架德国飞机的轮番狂轰滥炸,城市绝大部分实际上已被摧毁。12月29日,伦敦再次受到毁灭性攻击,引起多处爆炸和大火。到1941年5月突袭战结束时,已有43000名英国人(包括妇女、儿童)被炸死,51000人受伤。
大西洋之战
尽管采取了护航运输体制,且有大量斯堪的纳维亚船只(这些船只都是他们的国家被推翻后逃到英国的)加入英国商船队伍,但被德国游弋的潜艇击沉的英国商船数量仍居高不下。到日止,已有250万吨位的商船沉入大洋。英国人既没有足够的轻型战舰来保证其商船不受“海狼”的攻击,同时也无力用充足的新建船只来弥补损失的吨位。
日,基地换驱逐舰交易 虽然丘吉尔期望他极力敦促的造船计划能在几个月内建造出大量的驱逐舰,但直到1941年2月英国的驱逐舰短缺仍然是悲剧性的,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是致命的。美国总统罗斯福已明显感到了纳粹主义带来的威胁,因此同意立即进行一次重大的交易。美国以50艘旧驱逐舰来换取纽芬兰、百慕大、巴哈马、牙买加、安提瓜、圣卢西亚、特立尼达和英属圭亚那8个西半球的英国海空军基地。
-25日,攻击达卡 一支由英国军队和自由法国军队组成的两栖远征军,试图占领位于法属西非的达卡港,以阻止德国潜艇可能利用该港实施南大西洋作战行动。自由法国军队由戴高乐将军亲自指挥。由于天气恶劣加上盟军自身行动的失误,这次进攻被维希法国的防御部队挫败了。温斯顿?丘吉尔不希望英国和维希法国之间的仇恨因此加深,故命令取消这次进攻。
月,水面攻击战 10月下旬,德国袖珍战列舰“舍尔海军上将”号,在特奥多尔?克兰科海军上校的指挥下,溜出北大西洋盟军为追踪袭击商船的德舰艇设置的封锁圈。11月5日,它同一支由37艘船只组成英国运输队遭遇。该船队由菲根上校指挥的“吉尔维斯湾”号辅助巡洋舰护航,上有4门6英寸(约18.3厘米)火炮。菲根立即发出无线电警报,命令商船分散躲避,然后指挥着“吉尔维斯湾”号向“舍尔”号发动冒险攻击。在这场力量悬殊的战斗中,“吉尔维斯湾”号顽抗了一小时之久才最后沉入大洋。然而,它的顽抗却使32艘商船得以逃脱。德国重巡洋舰“希佩尔”号也逃出封锁圈,但随后由于发动机故障不得不撤入法国的布雷斯特港修理。这2艘德国战舰在英国运输线上的出现,极大地影响了盟军的海上运输,迫使英国加强护航力量。“舍尔”号在南大西洋和印度洋连续攻击盟军船队四个月之后,安全返回德国。
地中海地区的作战行动(1940年)
1940年6月,形势 控制地中海对英国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穿越地中海的航线是帝国的“生命线”,经这里到印度和澳大利亚、新西兰的海上航程最短。埃及是保卫这条航线的主要基地,驻扎在那里的英国地中海舰队和中东司令部担负着保护苏伊士运河的重任。墨索里尼计划通过一次钳形攻势夺占苏伊士运河,西路部队从利比亚出击,而另一路则从东南方向的埃塞俄比亚和意属索马里兰发起进攻。与此同时,他还准备穿越阿尔巴尼亚入侵希腊,以确保埃及对面地中海北岸的安全。丘吉尔看到了这一险峻形势,在英国本土面临希特勒入侵威胁的情况下,他仍大胆而有远见地将英国唯一保留下来的装甲师派往埃及。
韦维尔将军的中东司令部控制着英国驻守在中东的所有地面力量,这支部队有36000人在埃及(多数为后勤部队,外加1个缺编装甲师);9000人驻守苏丹;5500在肯尼亚;1475人在英属索马里兰;27500人在巴勒斯坦;2500人在亚丁;800人在塞浦路斯。配属给韦维尔的空军力量很弱。安德鲁?坎宁安海军元帅指挥的地中海舰队,辖1艘航空母舰、3艘战列舰、3艘重型和5艘轻型巡洋舰,外加一定数量的驱逐舰。与英军相抗衡的是整个意大利海军(参见第二十章→第二次世界大战西欧战场→作战行动(1939年)→海战)、陆基航空兵和意大利陆军的大部。意大利自身所处的地理位置威胁着韦维尔的西部交通线,而驻守埃塞俄比亚和意属索马里兰海港的小型意大利舰队则威胁着他穿过红海和印度洋的东部交通线。墨索里尼在埃塞俄比亚、厄立特里亚和意属索马里兰的地面武装共约11万人,由奥斯塔公爵指挥,而在利比亚的部队则达20万人,由巴尔博元帅统领,此外,还有一定数量的空军。
日,首次攻击马耳他 意大利宣战后,墨索里尼立即对马耳他岛发动了两波次的空袭,从而拉开数千次此类轰炸的序幕。
月,意大利备战 在意大利为入侵埃及、苏丹、肯尼亚和英屑索马里兰备战的同时,双方发生了小规模的边境冲突,意空军进行了空袭。
第一次西部沙漠战役(月)
日,格拉齐亚尼入侵埃及 格拉齐亚尼元帅(巴尔博在6月空袭中丧生后的继任者),率5个师的意军,沿着海岸线狭窄的正面,侵入埃及。英国掩护部队且战且退。9月16日,意军抵达西迪巴拉尼,并沿约81公里的正面修筑一系列的筑垒营地,与此同时,韦维尔的2师部队正停留在往东约120公里的摩沙?马特鲁。双方兵力都得到了加强。埃及的战术司令威尔逊将军制定了反攻计划,但该计划由于韦维尔受命占领克里特和派其空军一部支援希腊以抵抗意大利人的入侵而被推迟。
日,韦维尔反攻 在一次夜间逼近行动后,拥有31000人、120门火炮、275辆坦克的韦维尔西部沙漠部队,由奥康纳少将指挥,在意大利防御的薄弱处撕开了一道缺口。虽然奥康纳兵力少于对手,仅有1个装甲师和1个步兵师、2个加强步兵旅,外加1个英国“I”式坦克营,但他却能在沙漠和海岸之间一路西行,将意军筑垒地域一一吃掉。皇家空军和海军也支援了这次行动。到12月中旬,意大利军队已完全退出埃及,38000人被俘,不计其数的作战物资落入英军之手。西部沙漠部队在休整了两周之后,年底又对格拉齐亚尼溃散的部队防守的巴尔迪亚环形防御地带发起攻击。
评论:这次向四倍于己的敌人发动的勇敢攻击之所以大获全胜,是由于英军拥有良好的计划并得到了极好的贯彻。此外,在作战行动中,奥康纳的地面部队得到了科利肖指挥的皇家空军和坎宁安战舰的远程舰炮的有力支援。这次行动与1917年艾伦比在巴勒斯坦的突破(参见第十九章→第一次世界大战→1917年的作战行动→土耳其战线)极为相似,韦维尔当时也是其中的一员。还必须注意到,在韦维尔向西部的利比亚发动反攻的同时,他也进行了另一次向东非的同样勇敢的进攻行动,即从苏丹和肯尼亚分别向意大利占领的阿尔巴尼亚和意属索马里兰发起了两路攻击(参见第二十章→第二次世界大战西欧战场→美国卷入战火→地中海地区的作战行动)。
希腊和巴尔干
日,意大利入侵希腊 维斯孔蒂-普拉斯卡将军率驻守在阿尔巴尼亚10个意大利师(约162000人)中的8个侵入希腊。意大利人遭到了希腊军队预想不到的顽强抵抗。帕帕戈斯将军属下的约15万希腊军早已沿崎岖的希腊边境地带组织起严密防御。意大利军队的进攻被希腊军的决定性反击所瓦解。11月9日,维斯孔蒂-普拉斯卡因指挥不力被撤职,乌巴尔多?索杜将军接替指挥意军。
日-32月23日,希腊反攻 希腊军队从成功的将意军逐出其占领的科尔察开始,在全线发起了反击。在韦维尔从埃及派来的皇家空军特遣队的帮助下,希腊军攻入阿尔巴尼亚境内。年底,意大利人已退守到发罗拉-台佩莱纳-奥克莱达湖一线,大量作战物资被缴获,意大利军事声望一落千丈。英国海军开始轰炸发罗拉基地。意大利总参谋长巴格多里奥元帅引咎辞职。
月,巴尔干地区的其他军事行动 在这一时期内,苏联于6月26-28日侵占了比萨拉比亚和北布科维纳;德国部队以“保护”之名于10月8日开入罗马尼亚油田区;10月30日,从韦维尔不足的军队中抽调的英国军队占领了克里特岛。地中海地域逐渐演变成大战的一个主要战场。
地中海战区的海军作战行动(1940年)
日,卡拉布里亚作战行动 富于挑战精神的坎宁安元帅将战火引入了敌国水域。他率1艘航空母舰、3艘战列舰、5艘轻巡洋舰和多艘驱逐舰在墨西拿海峡水域巡游,恰巧同坎皮奥尼元帅统领的由2艘战列舰、6艘重型巡洋舰、12艘轻型巡洋舰和一些驱逐舰组成的意大利舰队遭遇。这支舰队刚刚载运一批部队到利比亚返航归来。坎宁安立即命令英舰发起攻击,追至卡拉布里亚海岸,重创意大利1艘战列舰和重型巡洋舰。尽管遭到了意大利陆基航空兵的袭击,但英舰损失轻微。10天后,澳大利亚轻巡洋舰“悉尼”号和4艘驱逐舰同2艘意大利轻巡洋舰在克里特岛的西北海域遭遇,结果,1艘意舰被击沉。与此同时,马耳他-埃及和直布罗陀之间的空中歇脚地正在被加强。此外,另有1艘战列舰、1艘航空母舰和2艘巡洋舰加入到坎宁安的麾下。
日,舰载飞机攻击塔兰托 海军元帅坎安宁利用“光辉”号航空母舰的飞机对塔兰托的意大利海军基地发动了一次决定性的攻击。经过半天的激烈战斗,3艘意大利战列舰被彻底摧毁,2艘巡洋舰遭重创,另有2艘辅助舰沉没,全部官兵葬身海底。英军共出动21架飞机,仅损失2架。这次以少胜多的攻击使英国在地中海重新确立了海上优势地位。然而,意大利在西西里、撒丁和非洲海岸的空军基地仍继续阻挠着英国的海上运输。在这些作战行动中,意大利潜艇作用甚微。
作战行动(1941年)
大西洋之战
“狼群” 在海军元帅邓尼茨的直接指挥下,德国潜艇战发展成为“狼群”模式,即以15-20艘潜艇组成一组,活跃在接近英国的海上交通线上。任何单独行驶的商船将立即遭到攻击。对商船队,先由发现潜艇尾随跟踪,待“狼群”齐聚时,再同时出击。这种攻击模式使英国商船运输队损失惨重,到1941年6月,已有570万吨位的英国运输船被击沉,而在同一时期英国仅仅建造了80万吨位来弥补损失。当英国加强远程空中搜寻并开始在东大西洋使用陆基航空兵护航后,“狼群”将活动范围移到了中大西洋原文为“中太平洋”,这样就完全避开了来自北爱尔兰和大不列颠基地飞机的轰炸。随后,英国轰炸机以袭击在德国、挪威和法国的潜艇基地进行报复,但被德国人修筑的名为“掩体”的设施所挫败。这种设施顶部筑有厚厚的混凝土,有效地保护了潜艇船台和岸上设备。
德国的远程轰炸机 同“狼群”进行协同作战的是德国以挪威和法国为基地的远程轰炸机。这些轰炸机既能搜寻靠近英国的海上航线,又能确保自己处于皇家空军战斗机的航程以外。这样在中大西洋遭到“狼群”袭扰的运输船队,当接近英国时,将遭受这些飞机的进一步攻击。
1940年9月,护航航空母舰启用 为了对付德国潜艇和轰炸机的双重威胁,英国以护航航空母舰来为运输船队提供持续的战斗机空中保护。第一艘这类航空母舰是“奥达西蒂”号,它由一艘商船建造一个飞行甲板改装而成,能运载6架战斗机。这些飞机同驱逐舰和其他水面战舰一起行动,使大洋中部“狼群”的威胁有所降低。当船队接近法国海岸时,它又能有效地驱逐德国轰炸机。12月,这艘护航航空母舰被击沉后,潜艇攻击船队的次数随之上升。为了在1942年加强护航手段,已有更多的护航航空母舰在建造之中。
月,“格奈泽瑙”号和“沙恩霍斯特”号 这2艘战斗巡洋舰在海军上将京特?吕特晏斯的指挥下进入北大西洋。5艘未护航的商船被击沉,随后德舰努力寻找未被英国战舰护航的商船,一无所获。3月18日,一支遭潜艇驱散的运输船队同这2艘德国水面军舰相遇,遂遭攻击,在两天的追逐战中,16艘商船被击沉,然后德舰逃入布雷斯特港口躲避英战舰的合击,一队皇家空军轰炸机在海港中寻找到德舰,以一阵突袭将其重创,使“格奈泽瑙”号和“沙恩霍斯特”号几个月内无法行动。
月,“希佩尔”号 从布雷斯特港出发,“希佩尔”号于2月进入大西洋,进行了一次成功的袭击。后来,它逃出冰岛和苏格兰之间英国巡逻机的监视,安全返回德国。
“俾斯麦”号巡游(-28日)
日,“俾斯麦”号离开格但尼亚 这艘德国新建造的巨型战列舰――当时世界上最大、火力最猛的一艘战舰――随同“欧根亲王”号重型巡洋舰一起,驶往挪威的卑尔根湾。
日,英国集中兵力围歼 “俾斯麦”号和“欧根亲王”号在卑尔根湾被英国侦察机发现。所有可资利用的皇家海军舰队――从斯卡帕湾到直布罗陀――都受命向德舰集中。
日,“俾斯麦”号出海 吕特晏斯海军上将利用大雾作掩护,指挥2艘战舰启航,在英国人未察觉到的情况下,驶往丹麦海峡。
日,丹麦海峡之战 到5月23日晚,英国巡洋舰才发现德舰进入丹麦海峡。霍兰率领的战斗巡洋舰“胡德”号,与新建造的战列舰“威尔士亲王”号一起,于次日晨截住了德舰。双方在22860米的距离上交火。“俾斯麦”号利用15英寸(约38厘米)口径的大炮集中轰击“胡德”号的致命部位,使这艘大型战舰炸裂。1500名船员除33人生还外皆随其沉入洋底很多资料说仅有3人生还。。此外,“俾斯麦”号的优势炮火也重创了“威尔士亲王”号,迫使其退出战斗。尽管自身也遭到了损伤,吕特晏斯仍指挥着德舰向西驶到出海口。受伤的“威尔士亲王”号和轻型巡洋舰“萨福克”号及“诺福克”号尾随德舰而行,与此同时,英战舰再次集结。
-26日,追逐阶段 吕特晏斯转而向东驶向布雷斯特,同时命令“欧根亲王”号逃脱险境。之后,英舰失去德舰的踪影达一天之久,5月26日晨才由一架陆基巡逻机在布勒斯特以西1126公里的海面上重新发现了“俾斯麦”号。
-28日,“俾斯麦”号沉没 “皇家方舟”号航空母舰的成功阻击减慢了德舰的速度,从而使“罗德尼”号和“国王乔治五世”号战列舰在5月27日追上“俾斯麦”号。当夜,一支驱逐舰队接近德舰,以鱼雷将其击伤。次日晨,“罗德尼”号和“国王乔治五世”号同“俾斯麦”号展开了猛烈的炮战,最终将其炮火摧毁。虽然“俾斯麦”号孤立无援,但它仍然顽抗到底,以巨大笨重的船体承受着英舰14-16英寸(约35.6-40.6厘米)大炮的轰击。最终,还是由刚刚抵达的“多塞特郡”号巡洋舰向熊熊燃烧的“俾斯麦”号发射两枚鱼雷,才将其击沉。约有2300名德国官兵,包括吕特晏斯上将,随其沉没。在1艘德国潜艇抵达阻止“多塞特郡”号和1艘驱逐舰救援之前,共有110名德国人被救起。
“乌尔特拉”――破译德国无线电通信
无线电技术在20世纪破晓之际就已被陆军和海军所使用。由于无线电发射后敌友双方均可收到,因此,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才真正开始用其广泛传递信息。因为到那时,电码加密技术大大提高,除专门的接收器外,一般手段已无法释解信息。一战后,密码术变得极其依赖精密复杂的电码机器,这种机器在许多方面可以说是现代计算机的雏形。
德国的“艾尼格码”(神秘难解之意)机器是此类机器中最复杂的一例,因此,德国人直到二战结束仍坚信这种机器不可能被复制出来,当然也不能破译其密码。他们大错特错了!在战前,这种机器就被德国人所藐视的国家――波兰的一位科学家复制出来。当德国在1939年入侵波兰时,波兰科学家出于对盟国的忠心,慷慨将“艾尼格码”机器的复制品交给了英法同行。这台波兰机器虽然不是真正的“艾尼格码”机,但它可以工作,可以破译许多德国信息。在法国未败之前,法国的密码学家从波兰的机器中受益非浅。但英国人更进一步,他们对波兰机器进行了改进,使其能破译所截获的德国无线电信息的绝大部分。他们为此专门建立了一个机构,代号为“乌尔特拉”(超级之意),其任务是将从这些信息中获取的重要情况迅速送到能够使用它的高级军事将领手中。在皇家海军对德的反潜战中,“乌尔特拉”情报发挥了重要作用。
美国卷入战火(1941年)
孤立主义思潮衰退 尽管大多数美国人不愿卷入战争,但他们已开始认识到,一旦英国不堪围困而被迫向希特勒屈服,则整个西半球乃至整个世界都将处于危险之中。虽然没有宣战,但罗斯福总统小心但又有意地尽一切可能向英国提供其所申报的短缺物资的举措,得到了大多数美国人的拥护。
日,《租借法案》 这项法案授权总统向他认为对美国的防务至关重要的国家提供物资和后勤支援,以加强这些国家的防御力量。
日,格陵兰纳入美国保护 唯恐德国人抢先在这块丹麦属地建立一个西半球基地,罗斯福总统宣布格陵兰受美国保护。
日,美国部队进驻冰岛 此举使驻守冰岛的英国部队得以脱身并投入到对德作战中去,同时也为实施下一步计划奠定了基础。
-12日,大西洋会议 罗斯福和丘吉尔在纽芬兰的普拉森舍湾的美国战舰上举行会晤。在8月14日发表的《大西洋宪章》上,英美首脑保证两国将努力维护世界和平,改善战后世界生存环境。同时,罗斯福宣布美国军舰将为冰岛以西的所有北大西洋运输船队护航。
日,美国开始护航 这样,美国就成了战争中处于准交战状态的一方。此举可以使在冰岛以西执行巡逻和护航任务的英国战舰自由地加强到东北大西洋的反潜战中。德国人以攻击为船队护航的美国战舰作为其处于准交战状态的一种回应。10月17日和31日,美国驱逐舰“凯尔奈”号和“罗宾?詹姆斯”号分别遭到了鱼雷的攻击。“凯尔奈”号受轻伤,而“罗宾?詹姆斯”号沉没。
日,圣皮埃尔和米格尔隆 自由法国海军上将米西利埃,率一支轻型舰队,占领了加拿大海岸属维希法国的两座岛屿,从而剥夺了这一德国潜艇的潜在基地。但此举给美国政府带来了一些外交纠纷,因为当时美国和维希法国仍保持着外交关系。
地中海地区的作战行动(1941年)
韦维尔在北非和东非的反击
日-2月7日,昔兰尼加战役 随着新一年的来临,英国西部沙漠部队恢复了进攻行动。1月5日,在一阵激烈的舰炮轰击之后,地面部队对巴尔迪亚发起攻击。与此同时,有“沙漠鼠”之称的英第七装甲师孤立了托卜鲁克。在猛烈的海空炮火支援下,地面部队对托卜鲁克环形防御南部正面发起了强攻。1月22日,守城意军投降。随后,第七装甲师急速西进,穿越昔兰尼加沙漠的凸出部,一举截断了意军残部的退路,与此同时,英军主力则沿着海岸公路追杀下来。2月5日,英军装甲师抵达锡尔特湾的贝达富姆,合拢了对意军的包围圈。两天后,在突围受挫的情况下,贝尔贡索里将军宣布“意军无条件投降”。
评论:在两个月的时间内,奥康纳的西部沙漠部队前进了约805公里,歼灭意军9个师,俘敌13万人,缴获坦克400辆、火炮1290门。尽管“沙漠鼠”参加了战役全过程,但奥康纳的步兵部队从未超过2个整师。英军仅仅500人战死,1373人受伤。这是一次辉煌的胜利,它是火力、机动和有效的海空支援,同数量上占优势但却采取笨拙的消极防御的意大利军队对垒的一次绝佳表演。
1941年1月,英军计划攻打意属东非 几乎与西部沙漠作战行动同时,韦维尔向奥斯塔公爵在埃塞俄比亚和意属索马里兰的11万意军发起了一次钳形攻击。威廉?普拉特中将率2个南非师和1支本地部队从苏丹的喀土穆向东发起攻击;阿兰?坎宁安将军率1个南非师和2个非洲师,外加1支联邦和自由法国部队,从肯尼亚向东北方向推进。整个英军作战部队约7万人。
日-4月20日,进攻埃塞俄比亚和厄立特里亚 1月19日,普拉特挥师越过边界进入厄立特里亚。1月31日,他在阿戈达特追上并击败了弗鲁斯西将军麾下的意军部队。接着,普拉特推进到“克伦防线”,经苦战于3月3日突破意军阵地。4月1日,阿斯马拉和马萨瓦海港被攻克。随后,普拉特折而向南,一座名为安巴阿拉吉海拔305米的锥形山脉挡住了英军去路。意军将领弗鲁斯西企图在此地负隅顽抗。
日-3月30日,进攻索马里兰和埃塞俄比亚 阿兰?坎宁安于1月24日进入意属索马里兰,只遇到了微弱抵抗。2月25日,英军占领印度洋海岸的摩加迪沙,缴获大量汽油储备。意军开始撤出索马里兰。3月17日,阿兰?坎宁安率军抵达季季加,并于3月29日推进到哈拉尔。
日,亚的斯亚贝巴陷落 阿兰?坎宁安折向西南,攻占埃塞俄比亚首都,奥斯塔公爵仓皇北逃。在这次惊人的大进军中,英军行程1610公里,平均每天达约56公里,俘敌5万人,夺取了约93万平方公里的敌占领土。而英军仅付出亡135人、伤310人、失踪52人、被俘4人的微弱代价。随后,阿兰?坎宁安又率军向北挺进,在卡姆鲍西亚隘口同意军后卫部队进行一次遭遇战后,于4月20日占领了距亚的斯亚贝巴约402公里的德塞。奥斯塔和弗鲁斯西的军队在安巴阿拉吉会合。
日,海尔?塞拉西皇帝回到埃塞俄比亚
日,意大利军队投降 在普拉特和坎宁安的前后夹击下,奥斯塔宣布投降。
评论:这又是一次勇敢、快速机动并取得辉煌胜利的英式进攻行动,像在利比亚一样,证明了意大利最高统帅部的笨拙无能。韦维尔勇敢的攻击战略使英军的后方固若金汤,消除了任何从东非威胁苏伊士运河的隐患,并确保了盟军的供应通道红海的安全。
德国介入地中海地战区
月,纳粹空军出现在北非 为了援助墨索里尼,希特勒于1月份将拥有500架飞机的德国空十军从挪威调到西西里岛。到2月末,德国远程轰炸机已成功阻止了韦维尔的沙漠部队使用班加西港这一基地。由于受命将其战斗部队的大部派往希腊和克里特,此时韦维尔的沙漠部队仅剩下1个装甲师、1个机械化旅和1个步兵师的部分力量。
1941年3月,隆美尔抵达北非 希特勒派遣隆美尔将军和他的非洲军团抵达的黎波里,负责指挥轴心国部队对埃及和苏伊士运河的进攻(意大利将军巴斯蒂科仅仅为挂名司令官)。
日-5月30日,隆美尔的第一次攻势 隆美尔率第二十一装甲师和2个意大利师――1个装甲师和1个机械化师,于3月24日将英军逐出阿拉盖,然后按照原来英国人进攻的相反方向,兵分两路突击:意大利军沿海岸公路经班加西向德尔纳推进;德国第二十一装甲师横穿昔兰尼加沙漠直插托卜鲁克。英军第二装甲师企图阻敌前进,结果被击溃。一旅英军因汽油短缺退守德尔纳,4月6日被意军俘获。次日,该师残余大部投降被俘。第九澳大利亚师躲入托卜鲁克要塞。4月17日,才华超群的奥康纳将军在巴尔卡-德尔纳的公路上侦察时被一支德军巡逻队俘获。
月,托卜鲁克防御 韦维尔决定不惜一切代价坚守托卜鲁克,以此来粉碎隆美尔将该港口作为进一步向埃及推进基地的企图,同时还将威胁意德军队的侧翼。为了加强托卜鲁克的防御力量,韦维尔将第七澳大利亚师和一些坦克经海路送入要塞。4月10日,隆美尔在准备不足的情况下对托卜鲁克发起攻击,但三天后就败下阵来。隆美尔遂率一部向托卜鲁克东部推进到塞卢姆悬崖,然后开始认真调查要塞设防情况,并着手检修坦克和补充给养。他的补给问题日益严重。由于韦维尔决定坚守托卜鲁克和皇家海军的勇猛攻击,使穿梭于意大利和的黎波里的轴心国运输付出了高昂的代价。
-17日,韦维尔反击 迫于国内的政治压力,同时也为托卜鲁克解围,韦维尔向塞卢姆-哈勒法亚山口由隆美尔1个步兵师和1个装甲师坚守的防御地段发动了一次小规模的反攻。由于英军的进攻部队被分成了6个半独立的分遣队且逐次投入战斗,故在取得很微小的进展之后即被隆美尔击败。
日,韦维尔被撤职 奥金莱克爵士接管中东指挥权。韦维尔被调往印度。
评论:58岁的韦维尔将军,精通攻防战略,最后却成了英国介入希腊导致灾难性失败的替罪羊(参见第二十章→第二次世界大战西欧战场→美国卷入战火→巴尔干地区的作战行动)。本来英国据守中东的任务已十分艰巨,再加上巴尔干,酿成悲剧是必然的。
月,备战阶段 西部沙漠部队,已更名为第八集团军,兵力加强至7个师,拥有700辆坦克,在阿兰?坎宁安将军的指挥下进行着反攻准备。沙漠空军力量也被增强到1000架飞机。同时,隆美尔也正重新组织他的非洲军团,该军团现辖德国第十五和第二十一装甲师,以及实力稍弱的第九十和第一六四轻步兵师,此外还有6个战斗力较差的意大利师。巴尔迪亚、塞卢姆、哈勒法亚和西迪奥马尔被组成一线防御地带,隆美尔已将此作为入侵埃及的桥头堡,他共有260辆德国坦克和154辆意大利坦克,并得到120架德国飞机和200架意大利飞机的支援。
日-12月20日,奥金莱克反攻 阿兰?坎宁安的第八集团军从摩沙?马特鲁基地向西北方向突然出击,新近运抵的美国“斯图亚特”轻型坦克攻打托卜鲁克南面的隆美尔部队,集团军主力则向北孤立德意塞卢姆-巴尔迪亚防御地带。11月19-22日,双方围绕西迪雷泽格展开了一系列坦克战,因协同不力,英军攻势被阻,与此同时,托卜鲁克要塞内的一次出击也被德意军击退。英军的攻势好像已被瓦解。这时,隆美尔在加强的空中火力支援下,集所有可资利用的坦克,跨越边境,直插英军后方。在惊恐之下,阿兰?坎宁安打算撤退,但奥金莱克命令坚守阵地。不久,隆美尔的进攻势头被遏制,接着托卜鲁克的守军同一个新西兰师会合,将非洲军团的防线撕裂,一部德军投降。12月7-8日,隆美尔率军团撤至托卜鲁克西部和南部。形势好转后,奥金莱克用里奇替下阿兰?坎宁安。随后,在英军的持续压力下,12月28-30日隆美尔将他的机动部队撤回到起始点阿拉盖。-17日,坚守巴尔迪亚和哈勒法亚的意德部队被英军俘获。此役,意德军队伤亡24500人、被俘36500人;英军共损失18000人,另外,隆美尔还损失386辆坦克和850架飞机。
评论:奥金莱克的决定暂时解除了德意军对苏伊士运河和英帝国的极大威胁,隆美尔被迫退回起点。
伊拉克和叙利亚
1941年5月,伊拉克境内的作战行动 纳粹在伊拉克和叙利亚挑起的暴乱加重了韦维尔在中东的困境。伊拉克总理拉什德?阿里于5月2日率军进攻巴士拉和哈巴尼亚的英国驻军,给盟军进行战争必不可少的伊拉克油田造成了极大威胁。同时,希特勒以武器装备支援阿里,并最终在摩苏尔建立了德意空军基地。英国人迅速从印度和韦维尔在巴勒斯坦不足的驻军中――已抽调一批前往叙利亚(参见下文)――匆忙集结一批力量,发起反击。皇家空军轰炸了摩苏尔德意空军基地。很快,英军推进到巴格达,拉什德?阿里逃往城外,5月30日巴格达落入英军手中。局势很快趋于稳定。
月,叙利亚境内的作战行动 35000名亲德的维希法国部队,在德国军政顾问的直接指挥下,从北部向南威逼。在丘吉尔的命令下,韦维尔集结起一支2万人的武装力量,6月8日从巴勒斯坦和伊拉克侵入叙利亚。由卡特鲁率领的自由法国部队是远征军的重要组成部分。6月21日,盟军攻占大马士革。7月12日,维希法国驻叙司令邓恩兹将军投诚。叙利亚和黎巴嫩随之纳入自由法国控制之下,维希法国的多数官兵志愿接受卡特鲁的指挥。
巴尔干地区的作战行动(1941年)
月,德国向南斯拉夫施加压力 由于计划1941年夏入侵俄国,希特勒决定首先控制南斯拉夫以确保其南翼安全(匈牙利和罗马尼亚已成为德国的卫星国)。在强大的外交压力和武力威胁下,3月25日南斯拉夫的保罗亲王勉强答应加入轴心联盟。
-27日,英军抵达希腊 考虑到德国将干涉巴尔干,而且很可能是针对希腊,英国政府遂命令韦维尔派其麾下最精锐的部队前往希腊。这支部队共4个师,约57000人,由威尔逊将军指挥。
日,政变 南斯拉夫军队的反德爱国力量,受英军抵达希腊的鼓舞,一举推翻保罗亲王,建立了新的政府,并拒绝加入轴心同盟。
日-4月6日,德国备战 希特勒被南斯拉夫发生的事件所激怒,他感到政变的发生是由于意大利入侵希腊失败所致,故命令他的军事参谋人员立即着手拟定入侵南斯拉夫和希腊的作战计划。德国参谋人员表现出惊人的效率,仅用10天的时间就完成了入侵计划。同时,为入侵苏联而在匈牙利和罗马尼亚境内待命的利斯特元帅的第十二集团军和克莱斯特的第一装甲集群,被调集到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的南部,面对着南斯拉夫和希腊边境。匆忙组建的第二集团军则被集结到奥地利和匈牙利境内,目标指向南斯拉夫北部。意大利第二集团军将配合攻击。此外,匈牙利第三集团军也参与这次行动。
-17日,入侵南斯拉夫 德军集中力量猛烈轰击贝尔格莱德,致使南斯拉夫最高统帅部濒临瘫痪,接着,装甲集群和步兵从北、东、东南三个方向突入南斯拉夫境内。这时,南斯拉夫百万军队的动员工作尚未完成。4月10日,萨格勒布陷落;12日,德军占领贝尔格莱德;15日,萨拉热窝也落入敌手。4月17日,南斯拉夫放弃抵抗,无条件投降。此役,德军共伤亡558人;南斯拉夫伤亡情况不详,估计超过10万人,此外,还有30余万人被俘。
月,南斯拉夫抵抗运动 许多南斯拉夫官兵拒绝投降,逃往山区躲藏起来,并对德军进行袭扰。这次逃难官兵的主要领导者是被称为“塞特尼西”(游击队员之意)的塞尔维亚中校德拉扎?米哈伊洛维奇。亚历山大?J.迪热维克是他最得力的黑山部下之一。大约在同一时间,南斯拉夫的共产党领导人约瑟普?布罗兹――他的战友是铁托――建立了民族解放(敌后游击队)运动,活动在塞尔维亚和黑山的其他地区。“塞特尼西”和民族解放运动之间的仇恨同他们与德国人的仇恨一样深。到年底,三方流血冲突行动在南斯拉夫蔓延开来。
-9日,入侵希腊 在入侵南斯拉夫的同时,利斯特集团军的另一部直捣斯特鲁马河以东的希腊迈塔克萨斯筑垒防线,希军统帅错误地命令其第二集团军坚守该线。德军突破迅速,4月9日先头部队已抵达萨洛尼卡海岸。被德军切断退路的希第二集团军,无望之下被迫缴械投降。德国第十二集团军向西直扑英国部队,这些部队刚刚抵达,正准备在奥林匹斯山到萨洛尼卡一线建立防御阵地。与此同时,克莱斯特的装甲集群从斯科普里向南穿过莫纳斯提尔山口,猛攻由一个希腊师保护的英军左翼。经过激烈战斗之后,希腊被打垮,威尔逊撤到奥林匹斯山北侧的新防御地带。
-20日,希腊中部争夺战 德军先头部队强行穿过英军和希腊军第一集团军之间的北部崎岖的山区,切断了希第一集团军从阿尔巴尼亚退回国内的道路。帕帕哥斯将军确信取胜无望,遂劝告威尔逊率英军撤离,并保证希腊将尽最大努力迟滞德军前进。威尔逊被迫放弃奥林匹斯山阵地,撤至温泉关。
-27日,征服希腊 面对北、东、西三方的强劲突击,希腊军队在历经一阵无望的抵抗之后,于4月23日被迫投降。4月24日,威尔逊放弃德摩比利,退入伯罗奔尼撒。与此同时,皇家海军战舰不顾纳粹空军的狂轰滥炸,趁夜幕驶入希腊东部海港,营救英国部队。一支德国空降兵于4月26日在柯里恩斯着陆,几乎接近了英军的撤退线,但威尔逊利用余部的主力顽强战斗,确保了退路的畅通。4月27日,英军撤退完毕,共撤出部队43000人,但所有的重装备皆被遗弃。此役,德军损失4500余人;英军伤亡11840人;希腊伤亡超过7万人,另有27万人被俘。
评论:德军在南斯拉夫和希腊的作战行动,是一次精确与高效结合在一起典型战例。在被认为装甲部队不可逾越的地形上大量使用坦克是这次行动最显著的特征。
日-5月10日,准备阶段 约15500名英军从希腊撤出后又在预计成为德军下一个进攻目标的克里特岛登陆。岛上,还有12000名从埃及增派而来的部队和1400希腊守军。虽然火炮和其他装备严重匮乏,但他们仍以高涨的士气为防御进行着准备。新西兰少将弗赖柏格担任克里特岛英军司令。岛上的一小队皇家空军战斗机在德国空军日益增强的轰炸下被迫撤出。在希腊南部,由斯图登特中将率领的德国第十一空降军正为对该岛实施一次空降攻击紧张地准备着。
-28日,攻击 在猛烈的空袭过后,德国第七伞兵师的一部开始在马莱梅、雷西姆农和希拉克利翁附近的主要机场着陆。高度警惕的防御部队使德国伞兵死伤惨重,虽一部分德军在马莱梅附近建立了立足点,但到夜幕降临时,所有机场仍控制在英军手中。次日,德国第七空降师余部不顾伤亡,继续实施空降,并控制了部分马莱梅机场(5月20日)。随后,斯图登特立即开始用飞机输送第五山地师。虽然运输机大部被摧毁,但仍有足够强行着陆的飞机送来了大批德军,并控制了整个机场,激烈的战斗延续了好几天。随后,德军继续用飞机向岛上增援。5月21-22日,德军企图通过海上运输部队的两次努力皆被英国皇家海军击退,并且付出了高昂的代价。然而,德军仅靠空降部队,在空军的有效支援下也能将英国人和希腊人击退。5月28日,弗赖伯格被迫撤退到南部海岸。
-31日,德军征服克里特 在德军的强攻下,防御部队大部撤至斯法卡,然后被皇家海军从那里撤走。余下部队,因退路被切断,5月31日向德军投降。此役,英国方面共伤亡17325人,其中包括2011名海军官兵和11835名被俘人员;德国人承认伤亡5670人,大部分为德第七空降师官兵,这些还不包括在海运中的损失。
评论: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空降作战。尽管取得了胜利,但希特勒被其伤亡代价所震惊,从此再也没有下令实施过大规模的空降战役。
地中海海军作战行动(1941年)
日,水面舰艇攻击意大利北部 2月9日,勇敢的英国海军上将索梅维尔劳率2艘战列舰、1艘航空母舰和1艘巡洋舰,从直布罗陀海军基地出发,直插意大利东北部海岸,轰炸了热那亚和其他海港。
月,德国空军介入战斗 驻挪威的德国空军奉希特勒之命调防到西西里后,立即在地中海中部上空建立了制空权,瓦解了盟军的海空行动。马耳他遭到了持续的轰炸。从英国出发的舰只必须绕道好望角才能进入印度洋和红海。皇家海军的“光辉”号航空母舰遭重创,一艘巡洋舰被击沉。
-27日,意大利舰队的行动 意大利海军上将亚基诺企图拦截从埃及派往希腊的英国部队。他的舰队拥有3艘战列舰、8艘巡洋舰,以及一些驱逐舰和支援舰,被分成三个特遣队,并得到了意大利和德国空军的掩护。3月27日,安德鲁?坎宁安上将获悉意军正在威胁几支英国大型船队,立即命令舰队返回埃及,自己亲率1艘航空母舰、4艘巡洋舰和10多艘驱逐舰匆忙前往迎敌。
日,马塔潘角之战 在坎宁安的打击下,意大利人决定退却。因意战列舰“维托里奥?韦内托”号和重型巡洋舰“波拉”号被击伤,因而减慢速度。天黑以后,亚基诺海军上将派2艘巡洋舰和4艘驱逐舰前来救援。晚上10点,坎宁安的追击战舰赶上了“波拉”号和救援的意大利舰只,通过突然袭击将其尽数击沉。受伤的“维托里奥?韦内托”号和意大利舰队的余部逃入夜幕。英方仅有1艘巡洋舰受轻伤和1架飞机损失。从此直到战争结束,意大利海军水面部队不再是一支重要力量,在大部分时间它都呆在拉斯皮兹亚港内。
日-6月1日,希腊和克里特大撤退 希特勒对希腊的征服和对克里特岛的占领,给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希特勒为什么打波兰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