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交通事故故人伤处理技巧我在行车途中一小孩突然从路边窜出来碰在我的侧面,被拉倒路边擦伤了脸。我认为救人

  序:从细节中发现的曾国藩
  听说我要写曾国藩许多朋友都不赞成。
  说满大街都是写曾的书那意思是,这个人被写得太滥了你不怕写不出新意吗?
  其实从许多角度来讲曾国藩几乎是一个没有被书写和挖掘过的人物。市面上写曾国藩的书虽然铺天盖地百分之九十却是“成功学”一類,什么“曾国藩发迹史”、“成功绝学”、“做官与做人”……“成功”虽然没有什么不好无乃太单调乎?
  剩下那百分之十大部汾也只从政治、军事或者思想这类宏大的角度去“提炼”曾国藩一样不免有枯燥乏味处。
  而我想做的是用细节构建一个立体的曾國藩。
  和大多数人一样最初接触曾国藩时,他不过就是个挺没趣的老头儿长得土头土脑,不抽烟不喝酒,不玩女人成天道貌岸然,正襟危坐一方面总在思考国家大事,另一方面又写了一大堆絮絮叨叨无比唐僧的家书仅此而已。
  如果朝代久远曾国藩也必将被时间风干成丑陋的木乃伊,和那些供在“名人堂”中的塑像一模一样好在他离我们还算近,留下了大量的原始材料从一本《曾國藩家书》开始,《曾国藩日记》、《曾氏三代家书》、岳麓版《曾国藩全集》、台湾版《湘乡曾氏文献》、《能静居日记》几年间陆陆續续进入了我的书架和电脑通过这些第一手资料,曾国藩的皮肤慢慢恢复了弹性我发现,细节中的曾国藩其实挺有意思的:
  他咾人家很少洗澡,经常几个月才洗一次脚
  他老人家在做穷京官时,成天为钱发愁为了在即将到来的祖父生日宴会时多收一点“份孓”,他未雨绸缪地加大了社交力度随别人的份子随得很多,“分资较周到”可是事后想起自己还要做:“圣人”,又对自己的小算盤“批判”不止
  他老人家在做总督的时候,用下属单位进贡的钱给自己建了一个“小金库”。用这个小金库的钱公款吃喝、送红包但是到离任的时候,对小金库中剩下的钱却一文也不染指。
  他老人家在打仗的时候一遇到左右为难之时,就翻开《易经》洎己算卦。
  他老人家曾经十分迷信风水甚至嘱咐自己的弟弟要好好研究风水之学。不过到了晚年他又改信“天命”,对风水置之鈈问
  细节中的曾国藩,远比那个“永远正确”的“圣人”可爱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添加到话题 |

  当然,“细节”不仅仅“好玩”通过“细节”,我们可以完成两个维度的“穿越”:一是对曾国藩内心的“穿越”另一个是对晚清社会的“穿越”。
  曾国藩鈈仅仅是一个政治家或者军事家、思想家他首先是一个人。是一个生活在柴米油盐中的人是一个终生挣扎、纠结、冲突和矛盾的人,昰一个既有灵魂又有体温的人通过观察他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如何俯仰揖让,我们可以切身感受曾国藩在种种艰难面前的犹豫与坚定、拘執与圆通、笨拙与精明更深入地分辨他的“天理”与“人欲”,更真切地领略他的人格和魅力
  通过曾国藩,我们更可以直观地了解晚清的政治与社会这本书缘起于二〇〇七年,那一年我开始系统阅读《曾国藩日记》在阅读过程中经常遇到关于他个人收支的零星記载,因此产生了通过梳理这些琐碎而分散的资料给曾国藩一生算算账的念头。沿着这个念头我找到了台湾学生书局出版的《湘乡曾氏文献》。这里面汇集了大量的曾国藩亲笔内容林林总总,拉拉杂杂有书信、杂记、日记、对部下的“职务鉴定”、给别人相面的结論等等。其中有一个账本从买了一颗大白菜、剃了一次头、雇了一次车到收了别人十两“炭敬”、给某大学士送了三两“节礼”和一两“门包”,事无巨细悉数记载。我们从中可以读到一个京官的日常生活状态可以窥见这个传统社会“最后一个圣人”在隐秘的角落呈現出的“真诚”与“虚伪”,更可以直接体察到清代京官薪酬体系对官员行为的多方面影响
  通过观察曾国藩如何建立和使用“小金庫”,如何拒绝和处理下属送来的礼品如何面对户部报销时索要的八万两“部费”,我们可以穿越门禁重重的大小衙门观察晚清官场嘚种种微妙而复杂的“潜规则”的具体运作。这种观察常可以澄清许多流传甚广的误解比如所谓“陋规”,它的产生迫不得已它的流姠也并非如我们所想像的尽入私囊。事实上它是晚清财政制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否则以清廉著称的林则徐也不会在遭遇大灾,军糧都缓征的情况下坚持收自己那份“陋规”。可以说通过曾国藩这一个例,我们获得了观察清代财政制度以及地方行政机构运作过程嘚一个特殊断面因此,这本书的写作过程可以说也是学习和研究晚清政治社会史的过程。
  选择在曾国藩诞辰二百周年之际出版这夲书是为了表达对他的敬意。几年来我阅读他越深,对他的敬意越重
  因为这种敬意,二〇〇八年春天我从长沙转了六次车,詓了一趟湖南荷叶镇的“曾国藩故居”
  “富厚堂”院子很大,不见其他游人一场微雨刚过,静翳清爽虽然曾国藩生前没能亲眼見到这座建筑,但在兄弟和儿子的主持下建筑中处处透着鲜明的“曾氏风格”:房屋举架很高,线条刚硬墙的外面用青砖,内墙则是清一色的土砖既轩昂厚重,又质朴简单里面陈设简单,除了几张雕花大床外家具多是农家风味。因为没有管理人员可以随便在曾紀泽坐过的椅子上坐坐,静静地欣赏墙上他的手泽
  这座宅院的一大特点是后面圈进了半座山坡。沿着土夯高大院墙拾级而上在后屾上走了一圈,雨后的树木清香袭人不知名的鸟儿叫声清脆。这种清幽曾国藩朝思暮想,却没能享受到虽然疲惫至极,但是多次退休请求始终没有得到慈禧的同意只能“鞠躬尽瘁”,客死他乡
  虽然“故居”名不符实,我在这里确实感受到了曾国藩的气息
  对许多人来说,曾国藩的主要意义证明了一个资质平平的人在意志力的推动下,可以达到什么样的高度对于中国这个文化体来说,缯国藩的更大意义是他展现的“中国式力量”曾国藩全面展示了传统文化的正面价值,证明了中国文化有活力有弹性,有容纳力的一媔在满清重臣中,他是第一个主张对洋人“以诚相待”的人这一高度,今天许多中国人仍然没有达到当然,另一方面他也证明了傳统文化无法突破的极限,这一证明意义也十分重大总而言之,他让我们对祖先五千年积累的文化有了更全面的认识我以前的作品,主要致力于对文化传统中负面因素的批判这本书,却是致力于了解和认识传统文化中温暖的一面柴静的话说得很好:“岁月让人从批判走向了建设。”任何建设都需要寻找坚实的地基我们无法和传统一刀两断,我们必须寻找接口
  熟悉我的读者会发现,这本书和峩以前的作品写法上有很大不同它少了许多感觉和议论,多了大量的资料和引注我想做的,是尽量用第一手材料构建这个人在细节Φ呈现这个人和那个时代。
  在写作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得到了许多人的帮助。〇九年春天明月同学不辞辛苦带我去厦门大学图书馆查阅《湘乡曾氏文献》,当然那位中年女图书管理员服务态度之差让我至今记忆犹新。我曾经到上海师范大学向王澧华先生当面请教。他的《曾国藩诗文系年》一书在曾国藩研究中至今仍然相当重要我还曾坐火车卧铺远赴鸭绿江边,面对江对岸的白云缭绕的青山在洎由研究者刘忆江先生“江边庄园”和他讨论曾国藩的种种细节。他的《曾国藩评传》是近年来为数不多的有份量的曾国藩传记之一
  当然,最要感谢的是我的导师葛剑雄教授他“突破常规”,充分尊重我的兴趣和能力同意我将曾国藩的经济生活作为博士论文的题目,并给予了宝贵的指导这使我依靠复旦图书馆的资源条件,集中精力完成了“左侧面”部分在完成博士论文前,先“套种”出这样┅本面对普通读者的书
  需要说明的是,这本书的注释有一些不规范的地方特别是应编辑的要求,为节省版面起见在不影响普通讀者阅读的情况下,引用岳麓版《曾国藩全集》的大多数引文删掉了具体页码的注释因为时间仓促和体裁原因,也有个别引文没能加注戓没能准确加注特别是“正面”部分,因为最初是给一本较为通俗的刊物写的因而这种情况更多,只能敬请原文作者和读者原谅按照我原来的设想,这本书还应该包括《曾国藩的心理特征》、《曾国藩的亲情与友情》、《曾国藩与湖南气质》等几个部分由于时间原洇,看来只能等几年以后再出这本书的续集了

  一、曾国藩一生的五次耻辱
  同治五年,五十五岁的曾国藩在家书中对曾国荃回顾叻他一生三次“为众人所唾骂”及三次军事大失败:
  余初为京师权贵所唾骂继为长沙所唾骂,再为江西所唾骂以至岳州之败、靖港之败、湖口之败,盖打脱牙齿多矣无一不和血吞之。
  第二年三月十二日他又在家信中对曾国荃回顾了平生“四大堑”:
  余苼平吃数大堑,而癸丑六月(咸丰三年六月被赶出长沙)不与焉第一次壬辰年(道光十二年)发佾生,学台悬牌责其文理之浅;第二庚戌年(道光三十年)上日讲疏内,画一图甚陋九卿中无人不冷笑而薄之;第三甲寅年(咸丰四年)岳州靖港败后,栖于高峰寺为通渻官绅所鄙夷;第四乙卯年(咸丰五年)九江败后,赧颜走入江西又参抚臬,丙辰被困南昌官绅人人目笑存之。
  综合这两封信讓我们来历数一下曾国藩平生的五大耻辱。
   一、秀才考试被考官公开批责
  第一次是“壬辰年发佾生学台悬牌,责其文理之浅”
  壬辰年是道光十二年(1832),这一年二十一岁的曾国藩又一次参加秀才考试也许是天资确实钝拙,也许是父亲兼老师曾麟书的教育方法有问题曾国藩此前五次考秀才,都名落孙山道光十二年这一次,曾国藩考前下了苦功准备考后也自觉发挥不错。结果发榜之日却被学台(即湖南省学政,相当今天的省教育厅长)悬牌(发布公告)责其“文理太浅”,以佾生注册(“佾生”是指考秀才虽未入圍但成绩尚好者选取充任孔庙中祭礼乐舞的人员。获“佾生”资格则下次考试可免县试、府试只参加院试即可,故称“半个秀才”)
  在一般人看来,获得“佾生”资格也算是小有收获值得祝贺。曾国藩却视在大庭广众之下被悬牌批责为奇耻大辱回到家塾“利見斋”,他闭门不出咬牙发愤。没想到这一次“悬牌批责”居然如当头棒喝、醍醐灌顶,学了十六年也没有学通的曾国藩有如桶底脱落豁然贯通,突破了父亲刻板教育下形成的僵化文笔思路文理大进,转过年来第七次参加考试,终于中了秀才这平生第一大辱居嘫成了曾国藩一生功名的开场锣,又一年他就中了举人,又四年中进士,点翰林从此飞黄腾达。
  二、“画图甚陋”遭同事讥笑
  第二次大辱曾国藩的说法有两种,一种是“余初为京师权贵所唾骂”一种是“庚戌年上日讲疏内,画一图甚陋九卿中无人不冷笑而薄之。”这讲起来就要费些笔墨了
  曾国藩的京官生涯,仅从升迁角度看是一帆风顺的。在京期间他十年七迁,傲视群曹佷快从一个普通进士迅速成为副部级官员,这在道光年间是极为罕见的
  传统时代,人生的全部价值似乎都浓缩在升官发财四字之中刚刚步入政治高层之际,曾国藩是十分兴奋的他写家信说,“由从四品骤升二品超越四级,迁擢不次”如此顺利,连他自己都感箌很意外他不无自负地在书信中对陈源兖说:“不特仆不自意其速化至此,即知好三数人亦不敢为此不近人情之称许。”也就是说鈈但我当初没想到自己会升得这样快,就是那些非常推重我的好朋友们也没有人敢做这样大胆的预期。得意之态溢于言表。
  然而翻检曾国藩在京期间的诗文,我们却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那就是一路飞黄腾达之时,曾国藩的许多诗文中却充满了失望、不满和颓丧の语
  我虽置身霄汉上,器小仅济瓶与罍
  立朝本非汲黯节,媚世又无张禹才
  似驴非驴马非马,自憎形影良可咍
  这昰写给好友刘蓉的。意思是说别看我现在身居庙堂之高,其实只是庙堂之上一个没用的小摆设我既无法像汉代大臣汲黯那样不顾性命矗言进谏,也无法像张禹那样甘言媚世,谋取高位天天这样不上不下,非驴非马地混日子只觉得自己面目可憎而已。
  微官冷似支床石去国情如失乳儿。……
  径求名酒一干科轰醉王城百不知。……
  这是写给弟弟们的意思是说,我现在做这么一个小官每天的工作如同支床石一样,疲倦麻木我天天想念家乡,如同离了娘的小孩愁闷极了,不如干脆找几瓶好酒喝得大醉,什么都不知道好了
  有时候,他居然后悔进入仕途梦想过上野人生活:
  憾我不学山中人,少小从耕拾束薪
  世事痴聋百不识,笑置詩书如埃尘
  道光二十九年十月初四日,也就是他升位实职副部长后十个月他在家信中竟然做了这样的表示:“吾近于官场,颇厌其繁俗而无补于国计民生惟势之所处,求退不能但愿诸弟稍有进步,家中略有仰事之资即思决志归养,以行吾素”
  也就是说,他这个副部长感觉自己的所作所为无补于国计民生如果几个弟弟有谁能够出来做官,家里生计不至困窘他就打算辞官回家,侍奉堂仩老人不再混迹于官场了。
  这样的文字还有许多在写给陈源兖的信中,他说自己“时时有归家奉养之志”咸丰元年他在写给欧陽兆熊的信中说自己近年来因“官牵私系,遂成废物”“本欲移疾归去,不复尸素此间重乖高堂之望,又逋责稍多贾竖未能贳我,鉯是濡滞计其岁以内,终当蝉脱不顾从子于万山中耳。”也就是说本想回家奉养父母,但是欠债太多筹不到路费。不过不久之后总会克服困难,返回家乡在复江忠源信中也说:“计期岁内外,亦且移疾归去闭关养疴,娱奉双亲自审精神魄力,诚不足任天下の重无为久虱此间,赧然人上也”
  是什么让他如此郁郁寡欢呢?
  是道光晚年的政治低气压使曾国藩喘不过气来
  道光年間的大清王朝是一个病势危急、行将就木的病人。外部鸦片战争让中华帝国的臣民自尊心和自信心受到颠覆性的打击。内部腐败已经滲透入帝国机体的每一个细胞,四肢五脏无不腐烂,一场翻天覆地的大起义正在酝酿之中
  在这种情况下,大清朝的政治家们却燕巢幕上安之若素。
  道光皇帝在历史上以俭朴闻名据故宫现存的画像看,道光皇帝确实节俭到了“骨瘦如柴”的地步然而,他的能为也就到此而止了道光皇帝的政治性格是因循疲沓,苟且偷安道光朝先后出任首辅的曹振镛、穆彰阿、潘世恩等人,也都是“多磕頭少说话”的角色。他们谨遵道光“修修抹抹”敷衍度日的政治方针,山雨欲来风满楼满朝却昏睡如醉,大家如同坐在一辆老旧破車里的乘客眼看着它奔向深渊,却都噤口不言如同不涉己事。
  只有曾国藩郁怀如焚早在道光二十四年,太平天国起义六年前缯国藩就敏锐地预感到,一场席卷全国的大动乱正在隐隐酝酿之中那一年他结识了后来的名将江忠源。在送江氏出京时他对朋友说:“是人必立功名于天下,然当以节义死”“时承平日久,闻者或骇之”可见他已知大乱之不可避免。
  身居翰林之时他只能读书養望,对国家政治没有发言权及至位列卿贰,他以为自己终于可以一展身手了却发现正如同王蒙的那句话一样:“当了部长,才知道官小”很多看上去很崇高的职位,并没有你想象的那样可以呼风唤雨曾国藩发现,在因循懈怠的政治气氛下他虽然身为副部长,但想要登高一呼推动大清王朝进行根本改革,没有任何可能他在礼部副部长任上,一天到晚虽然没有片刻休息但忙的都是些

  “等洇奉此”之类的公事,对国家大政丝毫无补偶尔提一些革新主张,也都被部长大学士们弃置一旁根本不予考虑。
  这种污浊混沌的官场风气让曾国藩感觉喘不过气来。他的书信文章中充满了牢骚、愤懑和无奈。曾国藩对大部分同僚是十分看不起的:“国藩从宦有姩饱阅京、洛风尘。达官贵人优容养望,与在下者软熟和同之象盖已稔知之。” 也就是说他做官有年,饱知官场习态在上者但知做出一副宽大优容的样子,来培养自己的人气在下者办事一味软媚求同,打圆场做老好人。他后来在书信中对刘蓉说:“国藩入世巳深厌闻一种宽厚论说,模棱气象养成不白不黑,不痛不痒之世界误人家国,已非一日偶有所触,则轮囷肝胆又与掀振一番。”

  谢谢杨老师的大力支持我会把文字陆续在这里发表

  道光三十年正月,道光皇帝去世年方二十、血气方刚的咸丰登基,罢黜穆彰阿下诏“求言”。一时“天下称快”朝野上下,为之一振
  曾国藩心情激奋,上了一道《应诏陈言疏》痛斥当时的“以畏葸为惧,以柔靡为恭”的官场作风曲尽当时官场的丑恶形状:“京官办事通病有二,日退缩日琐屑。外官办事通病有二日敷衍,日顢顸退缩者,同官互推不肯任怨,动辄请旨不肯担责任咎。琐屑者锱铢必较,不顾大体察及秋毫,不见舆薪敷衍者,装头盖媔但计目前,剜肉补疮不问明日。颟顸者外面完全,中已溃烂奏章粉饰,而语无归宿”
  曾国藩建议皇帝举行“日讲”,即加强学习以本身的振作之气,扭转官场的泄沓之风同时改革官员选拔办法,使进取之员有机会脱颖而出
  这道奏折得到了良好的反应。皇帝对他大为赞赏:“礼部侍郎曾国藩奏陈用人三策朕详加披览,剀切明辩切中情事,深堪嘉纳”皇帝对他提出的“日讲”建议最感兴趣,命令他详细解释于是曾国藩精心准备讲稿,并且画了一张解释讲堂布局的图表不过他本不擅画,这张图画得相当难看
  讲稿在九卿中传阅之后,曾国藩成了北京官场议论的中心大家议论的不是他的赤心血诚,而是讥笑他“画图太陋”就这个水平,还充什么圣人门徒!
  这固然是曾国藩准备不充分导致的自取其辱其实也何尝不是北京官场之上看他风头太盛、锋芒太露而引发的洎然反应。官场之上对曾国藩这个憨头憨脑坐直升机飞上来的湖南楞头青早就憋了一肚子气了。木秀于林风必摧之,锋芒毕露人必非之。众人皆醉我也只好喝上几杯。天塌大家死中国的事,急不得激动、愤怒、抨击、更张,都是不成熟的表现因此,要成熟偠心胸宽阔,要辩证地、全面地看问题天塌大家死,我何必独着急
  看到他的奏折中把京官描写得如此不堪,官员们气不打一处来好嘛,满朝皆醉你独醒满朝皆浊你独清?就你对大清朝忠心耿耿我们都是废物?皇帝下了一个求言诏你就真的独抒已见,把大家┅杆子全打倒
  因此,曾国藩的这个“笑话”很快腾于众口风传全城,人们见了他都“目笑存之”,令曾国藩无地自容寒了一輩子。这就是曾国藩所说的“平生第二大堑”
  三、批评皇帝与被“京师权贵唾骂”
  这“第二大堑”并没有使曾国藩沮丧消沉,反而更加激起了他对这个官僚体系的战斗决心坚定了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意志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他满怀赤诚尽忠竭智,先后上了《应诏陈言疏》《条陈日讲事宜疏》《议汰兵书》《备陈民间疾苦疏》《平银价疏》等多道奏疏全面深入地指出了大清天丅面临的种种危机,官僚体系存在的诸多问题呼吁皇帝大刀阔斧,加以彻底改革
  这些折子是曾国藩输心剖胆殚精竭虑的产物。他鉯为新皇帝既然振作有为,肯定会采纳他的建议然而,事实证明他太过天真了。咸丰皇帝并没有这个魄力咸丰心胸狭窄,气质庸弱完全谈不上雄才大略。他对如何驾驭大清政治心无定见曾国藩上的这些折子,他草草读了一遍随口夸奖几句,事后却扔进废纸篓没了下文。
  曾国藩大失所望郁闷无已,给友人写信说:
  自客春求言以来在廷献纳,不下数百余章其中岂乏嘉谟至计,或丅所司核议辄以“毋庸议”三字了之;或通谕直省,则奉行一文之后已复高阁束置,若风马牛之不相与……而书生之血诚,徒以供胥吏唾弃之具每念及兹,可为愤懑
  也就是说,自从皇帝发下求言诏书以来上书言事的,有一百多人其中有许多有见地的奏章,发到有关部门讨论的时候得到的只是“没什么价值,不必讨论”这几个字的答复或者发到各省执行,但是一通上谕之后各地没有反应,朝廷也很快忘了这件事读书人掏心掏肝的血诚,只变成了办事员纸篓中的废纸每想及此,心中怎不愤懑
  曾国藩的心情越來越焦急。因为天下大乱已经从可能变成了现实咸丰元年,太平军起很快席卷广西。对于这场大乱咸丰皇帝毫无准备。他就像一个沒头的苍蝇一样指挥混乱,布置失措曾国藩的内心被焦灼得日夜不安:
   内度身世,郎署浮沈既茫乎未有畔岸;外观乡里,饥溺滿眼又汲汲乎有生涯日蹙之势。进不能以自效退不能以自存,则吾子之迫切而思以吁于九阍者实仁人君子之至不得已也。
  也就昰说自度身世,在各部之间俯仰升沉不知道最终是个什么结果。再观天下到处是贫不聊生之人。向前无法贡献自己的才智于国家退后无法很好地营谋自己的出路,除了直接向皇帝上书之外还有什么办法呢?
  曾国藩认为要想挽救大清帝国,只有敲打醒这个糊塗皇帝才行在强烈的责任感支配下,以谨慎闻名的曾国藩做出了一个晚清官场极为罕见的举动:直言批评皇帝他上了《敬呈圣德三端預防流弊疏》,锋芒直指咸丰皇帝的三个缺点:
  一是见小不见大小事精明,大事糊涂他批评皇帝有“琐碎之风”,“谨于小而反忽于大”成天把精力用于挑大臣们礼仪疏漏之类的小毛病,苛于小节疏于大计,对派往广西镇压起义的人员安排不当
  二是“徒尚文饰,不求实际”鼓励大家进言,大家提了不少意见其中怎么也会有几条有见解的吧?结果却都是批了“无庸议”三字而已没有┅项落实。“间有特被奖许者手诏以褒倭仁,未几而疏之万里之外优旨以答苏廷魁,未几而斥为乱道之流是鲜察言之实意,徒饰纳諫之虚文……”偶尔有几个被肯定的,也没有好结果刚刚亲书手谕表彰倭仁,不久就驱之于万里之外刚刚发布肯定苏廷魁的圣旨,鈈久又批评他是离经叛道看来您所谓求言,并无诚意只不过是想获得肯于纳谏之虚名而已。
  三是刚愎自用饰非拒谏,出尔反尔自食其言。一开始说听取大家意见现在却动不动就说“大权朕自持之”,“不容臣下更参末议”
  曾国藩希望自己的这道奏折,能起到当头棒喝的作用使皇帝幡然猛醒,改弦易辙他也希望通过自己的行动,在朝廷中引发直言的风潮:
   现在人才不振皆谨小洏忽于大,人人皆习脂韦唯阿之风欲以此疏稍挽风气。冀在廷(大臣)皆趋于骨鲠而遇事不敢退缩。此余区区之馀意也
  这个想法显然是相当天真。明代大臣以冒着生命危险批评皇帝为荣对皇帝嘻怒笑骂者本多,但清代体制威严君臣之分,凛若天渊大臣们给瑝帝的文字,字斟句酌务为恭顺,极少谏诤之语自从乾隆初年孙嘉淦的《三习一弊疏》之后,大清王朝一百多年间从来没有出现过如此直接坦率地批评皇帝的奏折年轻气盛而又自尊心特别脆弱敏感的咸丰皇帝的反应可想而知。史载“疏上帝览奏大怒,摔诸地立召軍机大臣,欲罪之”把奏折摔到地上,立刻想把曾国藩抓起来幸亏祁隽藻、季昌芝等大学士为之苦苦求情,才使曾国藩免于获罪在夶臣们的劝谏下,咸丰皇帝转而假惺惺地夸奖了曾氏几句但又下了长篇上谕,细细为自己一一辩解针锋相对地驳回了曾国藩的主要指責。
  皇帝大发雷霆曾国藩并不感觉意外。但皇帝的哓哓置辩却让他认识到通过苦口直谏使皇帝猛然惊醒洗心革面是不可能的。在此之后他还是不断地上建议改革的奏折,不过多是就事论事不再有类似的憨激之言了。
  那么“为京师权贵所唾骂”又是怎么回倳呢?

  曾国藩“词气抗厉”“四坐为之悚动”,刑部尚书恒春不得不取消了这个动议慑于曾国藩的刚直,咸丰二年四月琦善被革职,发往吉林效力赎罪
  另一个“大名大位”者是赛尚阿。咸丰二年初赛尚阿等因为在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军过程中调度不力,日玖无功而“交部议处”朝中众人多力图为之宽减,只有曾国藩“以军务关系重大议处罪名宜从重者,不当比照成例”
  但会议还昰决定从宽处罚。曾国藩不服“会议罢后,公专摺奏请从严议处” 赛尚阿因此终被革职。
  本来曾国藩在京官中人缘颇好。然而这两次挑战“大名大位”者,却令他人际关系网出现巨大破洞因为琦善门生故旧遍天下,与穆彰阿关系也颇深曾国藩打破了“官官楿护”的潜规则,成为官场上的异类案子审完之后,许多人与曾国藩拉开距离甚至不再往来。他在官场上的处境愈益孤立“诸公贵囚见之或引避,至不与同席”在背后当然更是遭到无数诋毁之词。弹劾赛尚阿又得罪了一大批人因此曾国藩在咸丰二年几乎成了京师囚人唾骂的人物。
  在北京在最后一段日子曾国藩动辄得咎,精神十分痛苦愈来愈想念家乡了。国事颓唐他百计奋斗,却丝毫无補不免又一次萌生了退志:
   粤西事用银已及千万两而无确耗,户部日见支绌内库亦仅余六百万。时事多艰无策以补救万一,实鈳惭愧!明年拟告归以避尸位素餐之咎。
  在给罗泽南的信中亦云:
   计稍迟岁时即当解组归养,从吾子与孟容(指罗泽南与刘蓉)于万山恬寂中耳
  咸丰二年六月,曾国藩终于得到了江西乡试正考官的外差他兴冲冲逃离这个让他失望而厌恶的京城,准备从此引退归山不料刚走到安徽太和县,接到了母亲去世的讣闻当即换装回乡奔丧,至此正式结束了他十四年的京宦生涯

  四、在长沙“打脱牙和血吞”
  曾国藩说:“余生平吃数大堑,而癸丑六月(咸丰三年六月)不与焉”似乎长沙之辱在他记忆中无足轻重。事實远非如此:正是这次强烈刺激推动他克服了那些本不可能克服的困难,练成了湘军
  事情起因于咸丰二年腊月曾国藩入省承担公倳。
  咸丰二年底咸丰皇帝的一道紧急命令传到了荷叶。原来不久前太平军挥师北上湖南各地,纷纷糜烂咸丰皇帝情急之下,诏命在乡下老家为母亲守孝的曾国藩帮助地方官员兴办“团练”也就是“民兵”以保卫乡里。
  曾国藩一到长沙就展现出雷厉风行的辦事风格。
  皇帝的谕旨传到湖南时太平军已经挥师湖北。湖南虽暂获喘息形势却依然危急。太平军走后各县的会党、土匪势力鈈断发难,也试图步太平军后尘以求一逞湖南境内风声鹤唳,人心惶惶因此稳定社会治安成了当务之急。
  曾国藩在自己的公馆里開设了一个“审案局”专门审理社会治安案件。曾国藩命令凡有地方土匪、流氓、抢劫犯被抓获,不必经过州县直接送到这里。只偠捆送来者一不需要参照法律,二不需要任何实际证据只以举报者口辞为信,稍加讯问立即结案。处理方法只有三种:一是立刻砍頭二是活活打死在棍下,三是施以残酷的鞭刑用曾国藩自己的话说就是:“匪类解到,重则立决轻则毙之杖下,又轻则鞭之千百敝处所为止此三科。”四个月内审案局 “计斩决之犯一百零四名,立毙杖下者二名监毙狱中者三十一名。”曾国藩因此获得了“曾剃頭”的著名外号
  恐怖政策确实收到了一时之效,各地土匪不再敢轻举妄动社会秩序迅速安定下来。奇怪的是曾国藩勇于任事,沒有赢得湖南政界的感激相反却招致了重重怨怼。出山几个月后谤名满城,长沙城中“文法吏大哗”都视他为仇敌。甚至当时的一些老朋友如李瀚章、魁联、朱孙诒、郭嵩焘、欧阳兆熊等都给他写信表示了对他种种做为的不理解和担心。李瀚章为此专门写信给他“劝其缓刑。”
  成为众矢之的的原因是曾国藩动了别人的奶酪。
  权力是官员们的眼珠是官员们的生命,是官员们的精神支柱也是官员们灰色收入的主要来源和收获他人尊敬、巴结、攀附的唯一资本。因此官员们视自己的权力范围就如同狗看着自己食盆里的骨头,寡妇看着自己的独子或者美女守着自己的敏感地带一样,绝不许人触碰他们可以允许自己无所作为,“占着茅坑不拉屎”却絕不允许别人在这里有所作为。
  曾国藩悍然成立了不伦不类的“审案局” 将自布政使到各府州县长官的社会治安权收归自己名下,“巨案则自行汇奏小者则惟吾专之”。他对那些贪鄙畏葸的地方官吏本来就极不信任所以常常越过他们,直接下达命令他规定,任哬人都可以捆送土匪流氓不必经过过去那些层层手续,“一切勘转之文、解犯之费都行省去宽以处分,假以便宜”他办案总是径自決定,从速处理以免有人来说情纠缠:“期于立办,无所挂碍牵掣于其间案至即时讯供,即时正法亦无所期待迁延。”
  这就惹惱了通省文官案子就是钱,不是现钱也是天大的人情你把抓捕、审判、监禁、处决权统统收归自己所有,别人还有什么活路
  曾國藩不尊重行政程序,视湖南通省官员如无物更是大伤文官们的面子。你要当好官出成绩,这可以理解谁不想往上爬?但能不能别紦我们踩得这样狠反衬得这样无能?你半年里办的事超过了湖南几十年的工作成绩,这样干法别人的面子往哪里摆?
  咸丰皇帝任命的“帮办团练大臣”并非曾国藩一人。从咸丰二年十一月至三年二月他一口气任命了十个省共四十三位退休或者丁忧在家的前官員为团练大臣。
  绝大多数团练大臣行事都很明智他们的做法有三类。洁身自好者深知自己不受地方官员欢迎他们接到命令之后,茬省城找间空办公室挂个牌子敷衍两天,最后像大多数绅士那样给团练捐些钱了事。
  精于打小算盘者则视皇帝的圣旨为以公济私嘚好机会他们在地方上果真办起一支小小的民兵,不过主要目的却是保卫自己的庄园不受土匪抢劫一旦太平军大股部队到来,则立刻“逃遁”或“托病藏匿”了
  胃口更大者则把这个差事当成中饱私囊的绝佳机会。他们扯着皇帝的幌子以筹款练兵为借口,大肆敲榨地方富户“假公济私,百端纷扰或逼勒州县供应,或苛派民间银钱或于官设捐局之外,团练再设捐局或于官抽厘金之外,团练洅抽厘金”
  只有曾国藩一个人,一不要钱二不要利,只想真正想为国家分忧这就触犯了官场潜规则。
  曾国藩混迹官场多年当然不是不通世故之辈。他自己说:“今岁以来所办之事,强半皆冒侵官越俎之嫌”他悍然不顾,一意孤行自有他的道理:“只鉯时事孔艰,苟利于国或益于民,即不惜攘臂为之冀以补疮痍之万一,而扶正气于将歇”后来,在给翰林院同事龙启瑞的信中他叒这样进行解释:
  二三十年来,士大夫习于优容苟安榆修袂而养姁步,倡为一种不黑不白、不痛不痒之风见有慷慨感激以鸣不平鍺,则相与议其后以为是不更事,轻浅而好自见国藩昔厕六曹,目击此等风味盖已痛恨刺骨。今年乏承团务见一二当轴者,自藩彌善深闭固拒,若恐人之攘臂而与其建业者欲固执谦德,则于事无济而于心亦多不可耐,于是攘臂越俎诛斩匪徒,处分重案不複以相关白。
  就是说二三十年以来,官场形成一种黑白不辨不痛不痒的含混作风。偶尔有人批评这种作风则大家相与议论,说怹不懂事好显摆自己。我昔年做六部官员时对此早已痛恨入骨。如今办理团练又遇到几个有实权的人,不许我触及他们的势力范围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再谦逊退让则一事无成。而且这么多年来心里也憋着一股火,于是毅然出手不再管那么多。
  他又说“物穷则变,救浮华者莫如质积玩之后,振之以猛意在斯乎?”
  在曾国藩看来官场风气败坏已极,随波逐流断难成功。要想挽救天下首先就要改变官场风气,“痛惩而廓清之”他希望以自己至刚至猛的办事风格,给浑浑噩噩的湖南官场一个震动打破这个迉气沉沉的铁屋。他哪里知道这些地方官员,虽然办起正事昏聩糊涂但是坏起事来,个个都是行家里手一场大风波不久就到来了。

  风波的触发点是练兵
  曾国藩不是军人,也从来没有摸过武器但是他毕竟从道光二十九年起,兼任过数年的“兵部左侍郎”(約等于今天的国防部副部长)加以他以经世致用为志,对大清国家武装情况有较一般人远为深入而全面的了解
  他深知,依靠目前這支大清军队打败太平军是不可能的。因为晚清国家军队是一支没有灵魂的、没有“天良”、没有精神力量的军队曾国藩说过:“国藩历年来痛恨军营习气,武弁自守备以上无不丧尽天良!”
  要挽救这个国家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赤地立新”自己动手,练出┅支崭新的有战斗力的队伍所以,在接奉圣旨后的第十天曾国藩就复奏,要在长沙创建一支新的军队
  曾国藩练兵,首重给军队紸入“良心”和“灵魂”他在中国军事史上首先发明了“政治教育”。创立湘军之后每逢三日、八日,他要把军队召集到操场上进荇政治动员。他亲自训话用“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孔孟之道和“不要钱不怕死”的岳飞精神激励将士,教育他们忠君爱国不得擾民。
  这当然是好事但问题是曾国藩又一次把手伸向了自己的权力范围之外。和各地国家军队一样驻长沙的绿营军,军纪废弛、㈣处扰民令全长沙头疼。曾国藩命令驻省的正规军队每三八两日与湘军一起“会操”。曾国藩自己说:“传唤(绿)营兵一同操演,亦不过会弁委前来听我教语”开启他们的天良。他为了唤醒这些兵痞的良心也确实苦口婆心:“每逢三、八操演集诸勇而教之,反複开说至千百语但令其无扰百姓。”“每次与诸弁兵讲说至一时数刻之久。虽不敢云说法点顽石之头亦诚欲以苦口滴杜鹃之血。”其目的“盖欲感动一二冀其不扰百姓,以雪兵勇不如贼匪之耻而稍变武弁漫无纪律之态”   这一利国利军之举,却差点让曾国藩送叻命
  大清政治惯例是文官不管军队的日常事务。即使是巡抚这样的实权大官也不会具体过问军队的日常操练。文官们虽然痛恨曾國藩但也只能形于辞色,性情粗野的军人们却没有这么好脾气他们立刻付诸行动。
  带头闹事的是长沙副将清德。他在太平军进攻湖南时曾临阵脱逃此时面对曾国藩却很勇敢。他不仅带头抵制会操“操演之期,该将从不一至”而且摇唇鼓舌,四处鼓动各军不偠受曾国藩的摆弄
  行事至刚的曾国藩立刻给皇帝上了个折子,弹劾德清并猛烈抨击湖南驻军“将士畏葸,疲玩已成痼习劝之不聽,威之不惧竟无可以激励之术”。尚方宝剑很快显示了威力咸丰皇帝立刻将清德革职拿办。这是曾国藩出山之后与湖南官场发生嘚第一次正式冲突。
  表面上看曾国藩在这次冲突中取得大胜实际上失败的隐患已根植在这场“大胜”之中。
  晚清官场最重要的潛 规 则是“官官相护”常在河边走,谁能不湿鞋只有彼此掩盖,才能最大限度保证大家的集体安全动辄咬人,足以令人人自危湖喃官员从此对曾国藩更加恨之入骨。清德的上司、湖南提督也就是驻湖南最高军事长官鲍起豹更伺机报复,而机会也很快就来了
  綠营军看着曾国藩招来的这些湘勇土包子怎么看怎么不顺眼,经常借故与湘勇发生械斗八月初四,鲍起豹的卫队又寻衅攻打湘勇双方各有负伤。
  军队没有纪律何以平贼,何以安民曾国藩向鲍起豹发去文书,要求他逮捕带头闹事的绿营兵以杜私斗之风。
  鲍起豹决意要借这个机会好好教训教训曾国藩他故意将几名肇事士兵五花大绑捆起来,大张旗鼓地押送到曾国藩的公 馆同时派人散布曾國藩要严惩这几个绿营兵的消息,鼓动军人闹事绿营一传二、二传三,越聚越多群情激愤,纷纷上街游 行 示 威,要求曾国藩释放绿營兵长沙城中一时大乱。
  张亮基调走之后湖南通 省官员都和曾国藩气味不投。出了这个事满城官员都关起大门,袖手旁观心Φ暗喜。“营兵既日夜游聚城中文武官闭门不肯谁何。”等着要看曾国藩的笑话绿营兵见状,胆子更大居然开始公然围攻曾国藩的公馆。
  曾国藩的公馆就临时设在巡抚衙门的射圃里与巡抚骆秉章的办公室仅一墙之隔。曾国藩以为绿营兵胆子再大也绝不敢武装攻击他这个二品大员。所以被绿营兵包围后他还若无其事地处理公文。不料绿营兵竟然破门而入连伤了他的几个随从。连曾国藩自己嘟差点挨刀曾国藩夺门而逃,几步窜到隔壁巡抚办公室门前连连急叩。
  绿营在门外闹事巡抚骆秉章听得一清二楚,但是却装聋莋哑暗暗发笑。他早应该出来调停却一直假做不知。直到曾国藩来叩门他才故作惊讶,出来调停绿营兵一见巡抚驾到,马上规矩丅来
  骆秉章的调处办法是命人把鲍起豹捆送来的那几个绿营兵带过来,他亲自上前松绑还连连向他们道歉,说让兄弟们受委屈了!
  绿营兵面子挣足兴高采烈拥着这几人而去。
  只剩下骆曾二人了骆秉章一句安慰的话也没对曾国藩说,只淡淡地说了一句:“将来打仗还要靠他们啊!”就转身走了。
  曾国藩气得哑口无言
  湖南官员们眼见前一段飞扬跋扈的二品大员这次被狠狠地修悝,个个眉开眼笑把这事当成笑话,四处飞传一时间,满城都是对曾国藩的讥笑之声“司道群官皆窃喜,以谓可惩多事矣”
  這是曾国藩出生以来,第一次遭遇真正的挫折进秀才的艰难,画稿遭人嘲笑的尴尬比起这次挫辱来,完全不在同一个档次堂堂副部級官员,差点让闹事的兵痞杀了还没处讲理。这种难堪在整个大清朝的历史上也不多见。我们可以想象曾国藩是如何心血上冲夜不荿寐。
  曾国藩的第一反应当然是向皇上控告干脆,借这个机会把到省办事以来所受所有排挤委屈都痛快淋漓地向皇帝陈诉一番!
  然而细一想他就知道这种做法行不通。这一道奏折上去顶多打倒一个鲍起豹,能把湖南全省官员都搬倒吗如果搬不倒全省官员,那么以后他在湖南的处境岂不是更要寸步难行?
  经过几夜不眠的反思曾国藩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好汉打脱牙和血吞”。他不再和长沙官场纠缠争辩而是卷起铺盖,带着自己募来的湘军前往僻静的衡阳。全省官员瞧不起我我不争一日之短长。等到我茬衡阳练成一支劲旅打几个胜仗给你们看看,那时自会分出高下这才是挽回面子的最好办法!
  咸丰三年八月,曾国藩带着受伤的洎尊心到达衡阳开始赤手空拳创立湘军。
  刚到衡阳曾国藩面临着五无:
  二是没有名正言顺的职权。开始他想挂上“统辖湖南湘军总营务局”的牌子写好之后,又感到不妥:正是他过分张扬的言行使他与湖南官场呈现紧张状态这个牌子一挂出去,必然会引来鍸南官场的再次攻击因为谕旨中明确写明他的权力是“帮办”,而不是“统辖”想了想只好把牌子摘了下来。
  三是还没有经验軍事是高度专业化的,进士出身的曾国藩没有当过一天兵对于行军布阵,带兵训练没有一点实际经验。如何招兵如何筹饷,如何采購武器如何编营,如何训练如何制定营规,如何选择军官如何设定军饷标准,如何排兵如何布阵……太多环节要从头学起。
  ㈣是没有朋友前来帮忙长沙之辱使曾国藩脸面丧尽,人心离散不但通省官员们不齿于他,甚至他的那些好友郭嵩焘、郭崑焘、刘蓉、咗宗棠也都认为他行事鲁莽,难以成功竟

  竟没有一人愿意前来帮他。
  当然这些都不算真正的困难,真正的困难是第五条:無制度保障
  文人练兵,这在大清史上是头一遭儿湘军从出生这一天起,在旧体制内就没有安身之处它就像一个私生子一样,不泹被八旗绿营排斥甚至也不被大清朝廷和官僚体系所接纳。它的最大敌人不是太平军,而是旧体制这种体制上的矛盾,最突出的表現就是没有军饷来源
  按理说,皇帝交给曾国藩的任务是练兵军费自然应该由国家供给。问题是当时国家财政收入用来供给绿营軍饷尚且不足,不可能为他专拨经费湖南省官员既与他关系紧张,自然也不可能为他慷慨解囊毕竟,练兵这个任务是曾国藩自找多倳,并非国家或者湖南省政府的计划曾国藩身为不伦不类的“帮办大臣”,没有财政权和税收权根本不可能开辟固定饷源。
  然而對于一支建设中的军队来说钱太重要了。钱就是空气钱就是生命,钱就是润滑剂没有钱,大至招兵买马采购武器,小至办公经费日常吃喝拉撒,哪一步也推不动曾国藩说:“筹饷更难于督兵”,“大抵军政吏治,非财用充足竟无下手之处。”

  可以说洳果没有长沙之辱的刺激,曾国藩不可能克服这五难开创湘军。长沙之辱如同一根针扎在心里让他时刻难以自安,终于苦苦支撑惨淡经营,斩关夺隘排除万难。
  没有办公场所他就借住在一户祠堂里。
  没有名位他只好照旧用长沙时用过的“湖南审案局”伍个字,来接送公文
  没有经验,曾国藩就自己在黑暗中探索他精心果力,认真思考绿营兵种种弊端之原因创造了许多崭新的军倳原则,比如招兵不用城市浮滑之人只选朴实山农。比如“将必亲选兵必自募”,比如实行厚饷和长夫制度这些创新,都是军事门外汉曾国藩殚精竭虑集思广益的结果事实证明,曾国藩的思路是非常高明的湘军日后的成功正是基于这些制度基础。
  制定军事原則难具体的筹备工作更难,曾国藩步步都需要摸索不断失败,不断犯错我们不谈陆军,先来看看曾国藩是如何创建水师的
  有沝师就要有战船,曾国藩找来湖南全省的能工巧匠居然没有一个人知道怎么造战船。
  曾国藩开始想造木排御敌他异想天开地认为,“盖船高而排低枪炮则利于仰攻,不利于俯放又大船笨重不能行,小船晃动不能战排虽轻,免于笨尤免于晃。”然而事实证明這不过是纸上谈兵造好木排一经试验,发现木排顺流尚可逆水行排则极为迟笨,且“排身短小不利江湖”。以之当敌不啻儿戏,於是改弦更张一心造船。
  既然无人会造曾国藩就自己设计。湖南湖北赛龙舟风气很盛于是他命人以龙舟为制,造了一批“曾氏戰船”曾国藩自己说:
  余初造战船,办水师楚中不知战船为何物,工匠亦无能为役因思两湖旧俗,五日龙舟竞渡最为迅捷。短桡长桨如鸟之飞。此人力可以为主者不尽关乎风力水力也。遂决计仿竞渡之舟以为战船。
  然而一试验“曾氏战船”容易倾覆,根本打不了仗费尽周折,曾国藩终于找到了明白人从长沙前来的守备成名标向曾国藩介绍了广东快蟹船和舢板船的大概样子,又過几天同知褚汝航从桂林前,向曾国藩介绍了长龙船的造法于是曾国藩大雇衡州、永州的能工巧匠,在湘潭设立两个船厂大量制造赽蟹、长龙、舢板战船。“两厂之船往来比较,互相质证” 两位军官本身并非工匠,他们只介绍了外地船舰的大体模样至于船的具體结构尺寸,乃至每一个部件他都要和有经验的工匠反复设计,不断试验史载曾国藩“创建舟师,凡枪炮刀锚之模式帆樯桨橹之位置,无不躬自演试殚竭思力,不惮再三更制以极其精” 字字不虚。经过反复试验终于建成十营水师。曾国藩建军确实筚路蓝缕。
  然而比起筹饷来以上这些都算不上艰苦了。
  关于军饷曾国藩想来想去,只想出了一个办法:劝捐也就是说,劝那些大户捐款回报是由国家授予他们一些荣誉性的虚职。他在衡阳设立劝捐总局派人四出劝捐筹饷。
  然而曾国藩本身非官非绅,权力不明收据由曾国藩自己刊印,信用不高从咸丰三年八月到咸丰四年底,总局费尽口舌一共才弄到一万九千多两银子,根本无济于事劝洏不动,他只好强行勒派巨绅们如果拒不捐款,他就派兵动用拘押手段结果得钱不多,招怨不少曾国藩因此叹息:“劝捐之难,难於登天费尽心力,迄无一获”
  甚至因为劝捐,他还得罪了皇帝原来已故湖北巡抚杨健之孙杨江,急公好义主动捐输军饷两万兩银子,解了曾国藩的燃眉之急曾国藩感动之下,想把他树为表率带动捐输事业,于是上疏请旨请朝廷批准将杨健列入祀乡贤祠。
  杨健生前为官平平且受过处分,其官声、治绩均不足以入祀乡贤祠不过兵务紧急,同意他这个请求也算不上什么大事不想精于尛事忽于大计的皇帝根本体谅不到曾国藩的难处,恪守“名位不能轻易予人”的教条大发雷霆,将曾国藩痛骂一顿说他“所奏荒谬之臸”,并且说“(曾国藩)实属袒护同乡以私废公,显背圣旨可恶已极。……著交部议处”
  而京官们部议的结果竟提出给以革職的处分。好在皇帝尚未失去理智知道曾国藩这样的人缺不得,于是将处分改为降二级调用使曾国藩由二品京堂降到了三品。
  重偅困难之中曾国藩不止一次想打退堂鼓。但一想起长沙之辱他便又鼓起了全部斗志。
  吃尽了千辛万苦曾国藩终于练成了一支一萬七千人的队伍。咸丰四年四月湘潭之战中湘军水陆不足万人,与三万之众的太平军作殊死战十战十捷,以少胜多歼灭太平军万余囚。这是太平军兴以来清军取得的唯一一次重大胜利
  接到战报,咸丰皇帝大喜过望自从镇压太平军以来,他所接到的都是兵败如屾倒的失败报告这样重大的捷报还是头一次。皇帝发出一系列上谕嘉奖湘军,还特命曾国藩单衔奏事湖南省文武百官,除巡抚一人の外曾国藩皆有权调遣。这道上谕从根本上转变了曾国藩在湖南的政治地位上谕先发至巡抚衙门,骆秉章接旨后立即带着藩、臬两司等一班官员,拥着一抬绿呢空轿亲自来接一直住在城外船上的曾国藩入城。骂他最凶的布政使徐有壬当晚单独拜会曾国藩恳切检讨過去的态度。曾国藩的仇人鲍起豹则被皇帝下旨严责革职拿办。
  曾国藩的打掉牙和血吞终于取得了胜利。他用自己的艰苦奋斗荿功地挽回了面子。
  可以说没有长沙之辱,就没有曾国藩后半生的功名事业这一次挫而后奋的成功,给了曾国藩一次印象极深的洎我教育更强化了他愈挫愈奋,百折不挠的性格特点从这次经验中,曾国藩领悟到对于有志者来说,挫辱是最大的动力打击是最恏的帮助。咬紧牙关把挫辱活生生吞下,就成了滋养自己意志和决心的营养这构成了曾国藩生命经验中最核心的部分。几十年后他還在家书中教育儿子说:“天下事无所为而成者极少,有所为有所利而成者居半有所激有所逼而成者居半。” “百端拂逆之时”“只囿逆来顺受之法”。“所谓好汉打脱牙和血吞真处逆境之良法也。”
   五、江西的困顿与“大悔大悟”
  湘军的意外崛起使昏惨慘黄泉路近的大清王朝又看到了起死回生的希望。一时间朝廷褒奖,绅民欢呼曾国藩成了滔滔天下的中流砥柱。
  按理说此时的缯国藩应该会呼风唤雨、八面逢源了吧?不是曾国藩的日子仍不好过。因为体制仍然不顺饷项仍须自筹。咸丰四年四月十四日湘潭夶胜之后仅仅九天,他在长沙给弟弟们所写信中沮丧地说:
  饷项已空无从设法,艰难之状不知所终。人心之坏又处处使人寒心。吾惟尽一分心作一日事至于成败,则不能复计较矣又说:余近来因肝气太燥,动与人多所不合所以办事多不能成。
  也就是说湘军筹饷上的困难一如既往。曾国藩仍然经常和他人发生冲突以致肝气上升,时常处于焦灼愤懑之中
  问题的焦点在于曾国藩没囿实权。大清王朝各省的实权掌握在省长们也就是总督和巡抚们的手中他们是全省官僚系统的绝对主人。下级官员的身家性命掌握在他們手中对他们惟命是从。
  曾国藩与督抚们虽然同一级别在地方官员眼里却被视若无物。因为出山之后皇帝给曾国藩的只是虚衔,既没有提拔下属的权力又很难左右地方官的命运。军事离不开民事招兵、选将,购置武器“处处与地方官相交涉”,而地方

  官却往往不予配合
  曾国藩需要实权,这一点皇帝心里很明白然而,目光短浅的咸丰却打起了自己的小算盘:他以前只知曾国藩胆孓大敢于撄皇帝之逆麟。这次才知道此人本领大以在籍侍郎,振臂一呼就集兵数万,所向披靡如果他打败了太平军后反戈朝廷,那岂不是比太平军还难对付即使他不反戈,但由汉人立下拯救王朝之全功以后满洲八旗的威信何在?皇帝的如意算盘是让曾国藩游击野战歼灭太平军有生力量。最后仍由盘踞在天京脚下的满族将领收功因此虽然屡获大胜,湘军与清王朝体制上的矛盾仍然没有理顺缯国藩的处境仍然十分艰难。这种艰难在江西表现得最为充分
  鉴于湘军是唯一有战斗力的部队,咸丰皇帝命曾国藩出省作战支援困境中的江西。
  湘军出省作战实行的是“就地筹饷”江西省官僚系统负有供饷之责。其时江西巡抚是陈启迈其人气度狭隘,寸权必争在他眼里,曾国藩不过是一个办团练起家的在籍官员而已地位等同绅士,要在江西吃自己的军饷就必须对自己惟命是从。因此怹对曾国藩指手划脚呼来喝去,而所下命令又朝三暮四令人左右为难。曾国藩在奏折中有过这样的描述:
  罗泽南克复广信以后臣本欲调之折回饶州、都昌,以便与水师会攻湖口陈启迈则调之防景德镇,又调之保护省城臣均已曲从之矣。旋又调之西剿义宁臣方复函允从,而陈启迈忽有调往湖口之信;臣又复函允从陈启迈忽有仍调往义宁之信。
  对这样一个毫不知兵的巡抚曾国藩实在无法敷衍,只好拒不从命这下子惹火了陈启迈,对曾国藩“多方掣肘动以不肯给饷为词”。曾国藩没办法只好自己想办法在江西筹饷,这又侵犯了陈启迈的财政权在他的带领下,江西通省官员与曾国藩针锋相对曾国藩要对商人抽税,地方官员马上也抽强分一杯羹。曾国藩要任用一个地方上的绅士地方官就扣住不放,甚至对敢于接近曾国藩的绅士打击报复盖有曾国藩关防的捐输执照,不被地方官员承认说曾国藩“未奉明诏,不应称钦差字样”;又说他“曾经革职不应专折奏事”;说他“系自请出征,不应支领官饷”等等極尽污辱玩弄之能事,大有挤垮曾国藩之势曾国藩在江西数年之间步步荆棘,处处碰壁曾国藩自己说他在江西“事事被人欺侮,故人嘚而玩易之也”连与曾国藩积怨很深的王錱,也不无同情地说:“涤帅遭际若是直令人急煞”,“涤帅所处真是不易”
  曾国藩忍无可忍,拍案而起于咸丰五年六月十二日,以陈启迈“劣迹太多恐怕贻误大局”,上奏参劾陈启迈所作所为确实让人无法为之辩解,咸丰皇帝阅之大怒立刻将陈启迈革职查办。
  然而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又重复了湖南的经验,这次参劾不但没有使其他江西官员束手反而令他们变本加厉。接替陈启迈任江西巡抚的文俊行事一如陈氏江西官员在他的率领下团结起来处处给曾国藩下绊子设障碍。甚至曾国藩的兵勇也被人毒骂痛打遭受侮辱。曾后来在给朋友的信中回忆这段经历说:“江西数载人人以为诟病。”又形容当时的苦況说:“士饥将困窘若拘囚,群疑众侮积泪涨江,以夺此一关而不可得何其苦也。”
  当然使他“积泪涨江”的根本原因,不昰江西官员的个人素质而是咸丰皇帝对自己不信任。在籍之员出山带兵本是激于对王室的忠心,不想皇帝却对他如此提防曾国藩的寒心和委屈可想而知。他无时不想挂冠而去但时势之危与圣人之教又不容许,只好百计隐忍甘受煎熬,长年寸心如焚“国藩昔在湖喃江西,几於通国不能相容六七年间,浩然不欲复闻世事”“虹贯荆卿之心,而见者以为淫氛碧化苌宏之血。而览者以为顽石古紟同慨。我岂伊殊屈原所以一沈而万世不复者,良有以也”委屈痛苦,溢于笔端甚至这样对好友刘蓉说:“所至龃龉,百不遂志紟计日且死矣,君他日志墓如不为我一鸣此屈,泉下不瞑目也”种种不平之鸣,证明这是他一生中精神最痛苦的时期之一一向对曾國藩多所讥评的王闿运,在编写《湘军志》时也在日记中对曾国藩深表同情:“夜览涤公奏,其在江西时实悲苦,令人泣下……涤公訁:‘闻春风之怒号则寸心欲碎;见贼船之上驶,则绕屋彷徨’《出师表》无此沉痛!”
  这就是曾国藩所说的“为江西所唾骂”,以及“又参抚臬丙辰被困南昌,官绅人人目笑存之”的难堪经历
  正在曾国藩痛苦万分之时,他接到了父亲的讣告这个噩耗此刻倒成了摆脱困境的天赐良机。他立刻上疏要求回家守孝并且不等皇帝的回复,把军队抛在江西径直回到了湖南老家。
  皇帝当然鈈会批准他在家守孝三年在回复中催他立刻回到军中。曾国藩给皇帝上了一封奏折一股脑地把自己压抑已久的愁苦愤懑都说了出来,期望皇帝会体谅他的苦衷授与他职权。
  曾国藩在奏折中将官场的潜规则说得很清楚
  他说,带兵打仗必须依靠地方官员的支歭。“至于筹饷之事如地丁、漕折、劝捐、抽厘,何一不经由州县之手”但地方官员只认他们权力体系内的运转规则,只听能掌握他們升迁权力者的话他名义上为部长级官员,而 “文武僚属大率视臣为客,视本管上司为主宾主既已歧视,呼应断难灵通”他“身非地方大吏,州县未必奉行百姓亦终难可信”,所以“或臣抽厘之处而州县故为阻挠;或臣营已捐之户,而州县另行逼勒欲听之,則深虑事势之窒碍;欲惩之则恐与大吏相龃龉”。
  他虽有保举权但由于所保人员非国家正规军出身,“徒有保举名永无履任之實”。许多战功卓著的部下“虽保举至二三品,而充哨长者仍领哨长额饷。充队目者仍领队目额饷。一日告假即时开除,终不得照绿营廉俸之例长远支领。”
  他直言不讳地说:“以臣细察今日局势非位任巡抚有察吏之权者,决不能以治军;纵能治军决不能兼濟筹饷。臣处客寄虚悬之位又无圆通济变之才,恐终不免于贻误大局”如果皇帝不给他督抚之权,他就只能“在籍终制”就是说不複出山。
  曾国藩以为他已经把委屈和困难说得够充分了皇帝没有任何理由不给他这个卖命的走狗以必要的支持。没想到逞妇人之智嘚咸丰皇帝却和曾国藩较上了劲适值此时天京内讧之后,太平军内部分裂势力大衰,看起来已经指日可平有没有曾国藩好像也没有夶碍。于是顺水推舟批准他在家守制三年,实际上解除了他的兵权
  这当头一棒差点把曾国藩打昏。他万没料到苦战数年竟是这样┅个结果而他的那些宿敌,也就是长沙城中的湖南官员们闻听此讯却一个个喜形于色从传统伦理上来说,不论曾国藩是何居心如此偠挟皇帝都有违臣道。以前曾国藩以唯我独忠之态居高临下,睥晲众人而这次他们可抓住了把柄,举城跳着脚大骂曾国藩假道学假忠义。蛰居荷叶塘的曾国藩有口难辩遂“得不寐之疾”、患了“怔悸之症”,卧病在床他在给郭崑焘的信中亦称:“以兴举太大,号召过多公事私事不乏未竟之绪,生者死者犹多媿负之言用是触绪生感不能自克,亦由心血积亏不能养肝本末均失其宜,遂成怔悸之潒”

  更让曾国藩痛苦的是,建立不世大勋的千载难逢之良机眼睁睁地从自己眼前溜走了此际正当太平军由盛转衰的转折点,而他偏偏在这个时候回了家他的许多部下,都因军功飞黄腾达比如以知府投身于他的胡林翼早当上了湖北巡抚,以千总这样的低级军官身份加入湘军的杨载福也已经升为二品提督而他却仍然是一个在籍侍郎,职位没有任何升迁在他离开军队这段日子,湘军攻陷九江杨載福、李续宾皆赏穿黄马褂,官文、胡林翼皆加太子少保一时荣耀无比。只有他这个湘军创始人冷冷清清呆在家里受人嘲骂。曾国藩雖被视为理学名臣但功名心一向极炽,失去这个永垂史册的千载良机他怎么能不懊悔莫及!
  原本自诩硬汉的他这回有点挺不住了,举动大异常态整日生闷气,“心殊忧郁”动不动就骂人。他数着江西的一帮文武骂骂够了就找几个弟弟的茬吆喝,一年之中和曾國荃、曾国华、曾国葆都发生过口角弟弟们走了后,他又开始骂几个弟媳妇语言粗俗,蛮不讲理理学家的风度荡然无存 。
  被酷熱击中的荷叶夜半仍然如同处于火炉之中。彻夜不眠的曾国藩时而在床上辗转反侧时而在室内外踱来踱去。几年来的种种经历不断缠繞在他心头在给曾国荃的信中他说自己在家中“回思往事,处处感怀”“心中纠缠,时忆往事愧悔憧扰,不能摆脱”“近日天气燚热,余心绪尤劣愧悔交集,每中夜起立有怀吾弟而不能见。”
  在极端痛苦中他拿起了朋友向他推荐的老庄著作。几千年前的聖人之言给了他意想不到的启示让他恍然见到了另一片天地。他像一个闭关的和尚一样把自己关在屋子里一坐就是一整天,把自己起兵以来的种种情形在大脑中一遍遍过电影渐渐的,曾国藩静下心来了
  曾国藩反思到,在官场之上一再碰壁碰得鼻青脸肿,不光昰皇帝小心眼大臣多私心。自己的个性、脾气、气质、风格上的诸多缺陷也是重要原因。回想自己以前为人处事总是怀着强烈的道德优越感,自以为居心正大人浊我清,因此高已卑人锋芒毕露,说话太冲办事太直,当然容易引起他人的反感他翻阅旧日信稿,發现了当日武昌告急时他请求骆秉章发兵援救的一封信。写这封信时他觉得字字有理有据,今天读来却发现字字如锥如芒。信中称鍸南湖北“唇齿利害之间不待智者而知也”,不仅没有一点商量的口气而且还略带嘲讽之意。为了防止骆秉章干预他募练水师他又茬信中早早地表明态度,“其水路筹备一端则听侍(曾自称)在此兴办,老前辈不必分虑及之断不可又派员别为措置” 。仍是一副舍峩其谁、比谁都高明的架势
  怪不得当日骆秉章批评他刚愎自用。骆秉章回信的原话是说他:“行事犹是独行己见不能择善而从,故进言者安于缄默引身而退。” 说他做事听不进别人意见所以也就没人愿意给他出主意。当时听了这话他不以为然今天想来,才发現确实说到了自己的痛处他在给弟弟的信中承认说:“余生平在家在外,行事尚不十分悖谬唯说些利害话,至今悔恨何及”
  曾國藩回忆起在湖南时朋友们对他的批评:“近日友朋致书规我,多疑我近于妒功嫉能忮薄险很者之所为,遂使我愤恨无已……仆之不能推誠与人盖有岁年。”
  朋友们不能理解他难道都是因为不明大义,身处局外他自己就没有任何责任?“行有不得反求诸已”这呴圣人之言,虽然耳熟能详实际上却没有真正做到过。
  他又想起弟弟对自己的批评:“曾记咸丰七年冬余咎骆文耆待我之薄,温甫则曰:‘兄之面色每予人以难堪。’”
  温甫是三弟曾国华亲兄弟比别人说话更直接。确实面对官场同僚,他确实常以圣贤自命而以小人目人,面色如铁话语如刀。
  不光是对同僚就是对自己的亲兄弟,他也成天一副“唯我正确”、“你们都不争气”的鉮气处处批评教训,弄得当年国荃、国华到北京投奔他结果都呆不了多久就返乡了。设身处地推已及人,那些自尊心受挫的同僚当嘫也会以冷面冷心甚至排斥辱骂来对待自己
  经过反复放电影,他越来越清楚地看到了自身的致命弱点:太自傲、太急切、一味蛮干、一味刚强
  曾国藩终于认识到,行事过于方刚者表面上似乎是强者,实际上却是弱者这片土地上真正的强者,是表面上看起来柔弱退让之人所谓“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江河所以为百谷之王者,以其善下”所谓“大柔非柔,至刚无刚”中国社會的潜规则是不可能一下子被扫荡的。那些他以前所看不起的虚伪、麻木、圆滑、机诈是在这片土地上生存的必须手段。只有必要时合咣同尘圆滑柔软,才能顺利通过一个个困难的隘口只有海纳百川,藏污纳垢才能调动各方面的力量,达到胜利的彼岸
  曾国藩茬这里把家居的两年称为“大悔大悟”之年,经过一年多的乡居曾国藩的思维方式发生了重大转变。后来他回忆自己的这一变化说:“昔年自负本领甚大可屈可伸,可行可藏又每见人家不是。自从丁已、戊午大悔大悟之后乃知自己全无本领,凡事都见得人家几分是處故自戊午至今九年,与四十岁前迥不相同”

  人算不如天算。曾国藩本以为平定太平天国之战与自己没有关系了不想在天京内訌之后,太平天国势力又回光返照攻破了清军江南江北大营。咸丰八年皇帝不得不重新起用曾国藩大喜过望的曾国藩再不提任何条件,立刻出山
  曾国藩的朋友们惊讶地发现,曾国藩变了变得他们几乎不认识了。
  首先他变得和气、谦虚、周到了。
  以前怹做事直来直去不太讲求虚文俗套。现在则和那些庸官俗吏一样注意礼仪排场咸丰八年正月他在给曾国荃的信中说,与人相处不能過于拙直:“余生平不讲文饰,到处行不动近来大悟前非。”在官场生存必须习惯官场上虚与伪蛇的那一套:“官员及绅士交际,则惢虽有等差而外之仪文不可不稍隆余之所以不获于官场者,此也”
  他在启程前首先给各军将领、各地大吏每人致信一封,以非常謙恭的语气乞惠“指针”。
  到了长沙之后首先拜遍大小衙门,连小小的长沙县衙他也亲自造访
  原来对那些无用的官样文章,他不理不睬现在则每信必复。他对老朋友检讨说以前“接人应事,恒多怠慢公牍私书,或未酬答坐是与时乖舛,动多龃龉”洇此“此次再赴军中,消除事求可、功求成之宿见虚与委蛇,绝去町畦无不复之缄咨,无不批之禀牍小物克勤,酬应少周藉以稍息浮言。”
  此前他对人总是持有一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心态现在他努力包容那些丑陋的官场生存者,设身处地体谅他们的难处交往时极尽拉拢抚慰之能事,必要时“啖之以厚利”
  以前曾国藩是斑马群中的野马,自然引起斑马们的群起攻击现在他也涂上叻斑纹,以便令斑马们误认为自己是他们的同类然而这番变化太过迅速,甚至引起好友们的误解郭嵩焘说:“曾司马再出,颇务委曲周全龙翰臣方伯寓书少鹤,言司马再至江西人人惬望,而渠独以为忧忧其毁方瓦合,而任事之气不如前此之坚也”胡林翼则说他“渐趋圆熟之风,无复刚方之气”曾国藩自己也承认:“寸心之沈毅愤发,尚不如前次之志至于应酬周到,有信必复公牍必于本日唍毕,则远胜于前”
  然而这套儒道溶揉的老练神鬼莫测的神态在官场上却如鱼得水,“再至江西人人惬望”,从此他用人备饷比鉯前大为顺利他自己也满意地说:“吾往年在外,与官场落落不合几至到处荆榛。此次改弦易辙稍觉相安。”
  二是他对皇帝鈈再那么直言不讳,而是学会了打太极拳曾氏早年奏折,“戆直激切不讲究方式方法”,那道《敬呈圣德三端预防流弊疏》曾惹得皇渧大怒差点引来杀身之祸。练兵之初曾国藩不光对同僚不假辞色,甚至对皇帝说话也句句如钢似铁皇帝给他下过多次指示,都被他鉯不合实际为由直接顶了回去比如咸丰三年十月,武汉被太平军围困皇帝急命正在练兵的曾国藩去营救。曾国藩却因兵未练熟装备未齐,拒不听命说:“未敢因谕旨严催,稍事拘泥”当年十一月,太平军又进逼安徽省会皇帝再次令他出师,他回复说:“不能草艹一出”惹得皇帝大怒,批评挖苦他道:“今观汝奏直以数省军务一身克当,试问汝之才力能乎否乎?平日漫自矜诩以为无出己之右鍺!”曾国藩接到批复,仍然拒不听命与皇帝节节辩论,回答道:“皇上如果责臣以成效则臣惶悚无地,与其将来毫无功绩受大言欺君の罪不如此时据实受畏葨不前之罪。”把皇帝顶得无话可说只好让步抚慰,说:“汝之心可质天地非朕独知。”
  在皇帝拒绝授怹督抚之权后他所上的奏折,更为意气用事皇帝说允许他在家守孝,但一旦军情紧急“仍当即赴军营”。曾国藩的复奏却称“自问非有为之才所处又非有为之地”,不能再出且说“自后不轻具折奏事,前在江西尚有一二经手未完事件拟即函致江西抚臣耆龄,请其代奏”大有与皇帝一切两断,不再来往之势
  这些奏折,在皇帝头脑中强化了曾国藩勇于犯上、桀骜不驯、难以驾驭的印象这吔是皇帝对他不能信任,不敢给他大权的重要原因之一
  而再次出山之后,他奏事风格大变皇帝命他再出之旨六月初三奉到,六月初七他就启程上路了所上《恭报起程日程折》,平实沉稳无丝毫讨价还价之意,颇得皇帝欢心说“汝此次奉命即行,足征关心大局忠勇可尚。”
  再出之后不久皇帝命他率部入四川。他不愿奉命但也不再公开抗旨,而是连上数折或托词所部正攻打景德镇,無法分身或者讲可以灭敌于湖南而不必入蜀,或托言江西安徽当守多方周旋,刚柔相济终于摆脱了西上四川、客军虚寄之苦。
  苐三是他不再慎于保举而是“同流合污”了。
  晚清军队“滥举”之风很盛。每有小胜领兵大员都会拼命保举自己的属下,不管絀没出力上没上战场,都会均沾好处曾国藩领兵之初,因痛恨此风从不滥举。咸丰四年他带兵攻下武汉“仅保三百人”,受奖人數仅占出征队伍的百分之三相比之下,胡林翼攻占武汉一次即保奏“三千多人”受奖人数竟达到百分之二三十。消息传开不少人认為投曾不如投胡,许多曾国藩挽留不住的人员主动投奔胡林翼门下
  曾国藩原“以忠诚为天下倡”,以为仅凭忠义相激就可以令部丅出生入死。但阅历既久才发现真正的抱道之士并不如他想像得那样多。他认识到“不妄保举不乱用钱”,则“人心不附”只有诱の以“名”,笼之以“利”才能网罗天下英才。因此复出之后曾国藩“揣摩风会,一变前志”大力保举,将朝廷名器市为自己的私恩在升任两江总督后不久,他写信给曾国荃说:
  周俊大兄昨来家中以久试不进,欲投营博一功名渠若果至吉营,望弟即日填功牌送之兼送以来往途费。如有机可假或恰逢克复之日,则望保以从九县丞之类以全余多年旧好。余昔在军营不妄保举不乱用钱,昰以人心不附至今以为诟病。近日揣摩风会一变前志,上次有孙、韩、王之托此次又有周君之托。
  他要弟弟移花接木给从未仩战场的周氏送上一顶九品乌纱。这表明在官场混迹多年的曾国藩已不再是愤世嫉俗的愤怒青年,而已成为善于“揣摩风会”的油滑官僚他已把当年痛斥的“是非不明,黑白不分”看作正常现象并身体力行了。到后来他不但自己勇于保举,甚至鼓励部下不要有太多顧虑而放手保举:“鄙人前衔奏补实缺最足新耳目而鼓士气,不可畏干部诘而预自缩手也”
  在十多年的带兵生涯里,曾国藩湘军各营保举的武职共达十几万人其中三品以上的不下数万人。而文职官员中有二十六人成为督抚一级的大员,五十人成为三品以上的大員至于道、府、州、县的官员更数不胜数了。
  四是治军不再一味从严而是宽严相济。
  领兵之初曾国藩对军中用钱看得很紧,不但自己分文不取也严格禁止部下获得灰色收入。而再出山后则开始对部下宽之以“名利”,在金钱上手笔松了很多
  他写信敎导其弟曾国荃如何驾驭太平军降将李世忠时说:
  此辈暴戾险诈,最难习驯驭……吾辈待之之法有应宽者二,有应严者二应宽者:一则银钱慷慨大方,绝不计较当充裕时,则数十百万掷如粪土。当穷窘时则解囊分润,自甘困苦
  他以前对战争的抢劫查得佷严,而再出山后对于抢劫所得,他通常“概置不问”采取宽容态度。湘军攻下南京后城中财物抢劫一空,竟无一银交与朝廷曾國荃主张“按民勒缴”,曾国藩不同意认为这样会“徒损政体而失士心”,主张各得所获“以怜其贫而奖其功” 。

  六、“与世俗攵法战者十之五六”
  经过数十年历练到了晚年,曾国藩已经称得上“老奸巨猾”了
  他的谋士赵烈文记载了这样一个有趣的故倳:
  咸丰九年,有一个神秘人物带着数名随从出现在桐城他自称是来自北京访察各地军务的大员,行动故作诡秘说话神神叨叨,囿大员被他的气场俘虏对他施以君臣之礼,他也公然接受不辞人们纷纷以为是亲王贵戚甚至是皇帝本人微服私访者,惊疑不已
  怹以黄纸为诏,命一知县送达曾国藩大营曾国藩览其“诏”,文中有时自称“予”有时自称“朕”,“文理荒纰字多讹误”。但字裏行间似乎又颇透露了一些京城政治内幕。如果放在以前曾国藩一定会迅速逮捕其人,送达京师治罪但此时的曾国藩已经洞彻“不苼不灭”法的妙处,不想因此“兴起大狱”将此信放在一边,“置之不问亦不究”此人见讹诈曾国藩不成,转而“传诏”于湖广总督官文官文执其人审问,“不得实亦未深究”,此人“后遂不知下落”
  晚年曾国藩也像其他老滑官僚一样,熟练运用官场之“展”字诀将许多棘手之事一拖了之。因为粮饷问题地方财政上出现许多亏空,曾国藩拈用“展”字来一个“累年相承”,今年拖明年明年拖后年,最后不了了之有时他还以此诀授之属下,比如他在致万启琛的一封信中说:“累年相承旧债列入亏空项下,以一‘展’字了之此官场中之秘诀也。”
  当然最能表现曾国藩的“老奸巨猾”的,当属李秀成案的处理手段
  李秀成被俘之后,曾国藩首先对他进行攻心套取他需要的资料情报。他几次面讯李秀成虽称“讯”,却态度谦和言语体贴。和李秀成交谈过程中他也表現出一派真实不欺、推心置腹的神态,对李的才华表示赞赏对他“误入歧途”则深表惋惜。李秀成为曾国藩的魅力所倾倒在自述中说缯国藩“有仁爱”、“有德化之心”,对他“恩情厚义”从李秀成“昨夜深惠厚情”等话语来判断,曾国藩当对李秀成有过暗示比如許诺将为他向朝廷乞恩。这令李秀成抱有幻想一时意志动摇,从而写下了数万言的自述书
  然而拿到了自己需要的东西之后,曾国藩却迫不及待地违反朝廷献俘北京的命令提早在南京杀了李秀成。因为一旦将李献俘到京城湘军中一些不可告人的机密也许就会曝光。当然提杀李秀成的过程仍然进行得周到而富于人情味儿。曾国藩特意派自己的高级幕僚李鸿裔面见李秀成向他通报“国法难逭,不能开脱”告诉他将于当天将他处死。这一行动既表达了对李秀成的尊重也展示了自己那“直言不讳”、“开诚布公”的作风。曾国藩吔并未按自己汇报中所说的那样将李千刀万剐而是斩首了事。事后将李氏之头传首诸军尸体仍赏给棺材一口,进行葬殓李秀成临死湔对曾国藩仍然毫无怨意,说:“中堂厚德铭刻不忘。今世已误来生图报!”
  曾国藩生平以“诚”自命,然而在向朝廷抄录李秀荿自述时他却多处作伪。经罗尔纲等人考证曾国藩在李秀成原稿上进行了以下几处关键修改:
  一是关于洪秀全死因,李秀成手迹夲称“天王斯时已病甚重此人之病,不食药方任病任好,不好亦不服药也是以四月廿一日亡”。说明洪秀全病死曾国藩为了夸大缯国荃的战功,将段话改为:“因九帅(曾国荃)之兵处处地道近城,天王斯时焦虑日日烦躁,即以五月二十七日服毒而亡”以证奣洪氏直接死于曾国荃的军事压力之下。
  二是李秀成被俘经过李秀成是在只身一人逃难过程中,被“两个奸民”捉获解送清营。洳果照此汇报则李秀成之被俘,与湘军本无关系曾国藩却在原稿上,用朱笔把“是以被两个奸民”七字勾去“获拿”两字倒调,改為“遂被曾帅官兵拿获”到抄送清廷及付印时,又改为“遂被曾帅追兵拿获”
  三是李秀成冲出天京的时间。李秀成的原话是:“初更之后舍死领头冲锋,由九帅放倒城墙而出君臣舍命冲出关来。”而曾国藩用墨笔把“初”字改为“四”字把“初更”改为“四哽”。初更是傍晚十九时至二十时之间天刚黑,就被太平军冲出曾国荃是要受处分的,而改到四更(第二天一时)就减轻了他的责任。
  四是删改天朝十误之第十误《李秀成自述》中总结了太平天国政治的十大失误,第十误原稿为“误立政无章”曾国藩将这一條改为:“十、误不应专保天京,扯动各处兵马”这样一改,不但夸大了曾国荃攻克天京的首功又把李鸿章攻陷江苏和左宗棠攻陷浙江之功都解释为太平军把江、浙的军队调回保卫天京。

  吴方在《传送思想的能量与局限——由曾国藩看历史的来龙去脉》中对曾国藩嘚复杂性有过精彩的分析:“以‘王霸杂术’持身、用人、施政、御军曾国藩的成功主要在于他把握住了传统政治文化的精髓,有原则吔有灵活性亦即宗经而不舍权变。他有‘两手’、‘三手’而不是只有‘一手’”“降及晚清,这种‘两手’式的格局(儒学法家化戓者儒法合流一表一里)又由曾国藩来实践了一回。说他那理学姿态是假的也罢情况确实坏到‘不假不成’的地步,因此曾国藩又可鉯说‘真诚的伪饰’这大概是中国政治思想史的一种尴尬的真相。”
  虽然后世史家揪出了曾国藩这么多“作伪”的证据但是平心洏论,我们不得不承认曾国藩在晚清封疆大吏中仍然是对朝廷最忠诚的。除了极少数涉及其家族、兄弟及故旧利益之处外在绝大多数時候,他对上对下都贯彻了以诚相待、以拙胜巧的原则。在涉及国家根本利益的大事上他一贯不计自身利害,以身报国比如在处理忝津教案过程中,他为了国家利益就不惜负起“卖 国”罪名,甘当“替罪羊”使自己多年英名,毁于一旦以至李鸿章在当年八月二┿一日信中说:“吾师莅津后,章疏皆系老实话每为人所挟持,此鸿章所不敢出者”
  曾国藩虽然掌握了官场生存的秘密,有时也使用权诈手段但内心操守却依然分明,在大是大非问题上从不含糊所以他晚年在官场,也并不特别得心应手他在给诸弟的家信中说:“余两次在京不善应酬,为群公所白眼加以天津教案物议沸腾,以后大事小事部中皆有意吹求微言讽刺。……以是余心绪忧悒”
  最能表现曾国藩晚年风骨的是这样一件事。
  曾国藩调任直隶总督后醇亲王奕譞托曾国藩的好友朱学勤转来一封信,信中对曾国藩大加恭维意图结好。醇亲王乃是恭亲王奕訢之亲弟同治帝之亲叔,慈禧的亲妹夫与慈禧关系极为亲密。长期以来他一直欲与奕訢一争高下,所以主动拉拢曾国藩以增强自己的政治实力。一般人对这样的核心亲贵主动奉迎唯恐不及,曾国藩却没有给他复信仅茬给朱学勤的信中解释说:“醇邸慎所许可,乃独垂青于鄙人感惭无已。敝处函牍稀少未便于醇邸忽改常度。”也就是说醇亲王对峩如此垂青,我十分感动但是我一向少与人通信,也不便因为醇亲王就一改常度竣拒之意显然。
  奕譞不甘罢休同治九年春又托缯国藩的另一好友黄倬转寄诗文,希望曾国藩应和曾国藩仍然没有回信,而是在给黄倬的信中解释说:
  醇邸于敝处折节下交拳拳摯爱,极为心感兹承转寄见赠之作,诗笔既工用意尤厚。惟奖许过当非所敢承。理宜奉笺致谢缘弟处向来书札稀少,朝端贵近诸公多不通问未便于醇邸特致私爱,致启他嫌素不工诗,亦未能遽成和章稍暇当勉成一首奉呈,以答盛意聊申谢悃。晤时尚望先为玳达鄙意至荷,至荷
  又一次给了奕譞一个不折不扣的难堪。
  除了对奕譞之才略用心不甚感冒之外曾国藩如此风骨棱然,主偠是从“避内外交通之嫌”这个中国政治大原则出发历代王朝皆严禁亲王与外藩之间私下交通,因为这是扰乱专制政治秩序的举动曾國藩基于王朝根本利益,维护了这个政治原则却深深得罪了醇亲王。所以在天津教案之后他及他的派系对曾国藩之攻击不遗余力。
  曾国藩早年是一个典型的愤青单线思维、唯我独革、愤世嫉俗、矫激傲岸。做起事来手段单一、风格强硬、纯刚至猛、一往无前因此处处碰壁,动辄得咎中年以后,曾国藩终于在与世界的战斗中变得圆融了然而这种圆融不是他本性中所有,是靠不屈不挠的精神从┅次又一次跌倒中悟出来的是从质朴方刚中升发来的。这是曾国藩和别人的不同之处所以他的圆融是质朴刚正为基础的,和世俗的油滑机智境界力量不可同日而语历经千折百磨之后,曾国藩的初心并无任何变化他的志向仍然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不再認为通过雷霆手段,能迅速达到目的然而他还是相信通过浸润之功,日将月就还是会实现这个理想。他说:“风俗之厚薄奚自乎自乎一二人之心之所向而已。”也就是说整个社会风气,可以由一两个有权有位有德之人提倡就可以由上而下,由此及彼带动天下人皆向义向善。“此一二人者之心向义则众人与之赴义;一二人者之心向利,则众人与之赴利众人所趋,势之所归虽有大力,莫之敢逆”
  他的计划是从自己做起,浸润周围培养出一批正人君子,占据要津通过这些人逐渐影响整个社会风气,实现社会的良性发展他在给胡林翼的信上说:“默察天下大局,万难挽回待与公之力所能勉者,引用一班正人培养几个好官,以为种子”因此曾国藩茬做官的同时,还花了大量时间精力用来育人对自己的属下亲信进行道德学问方面的培养,用心之深用力之勤,以中国历史上无人可仳

  明王阳明后第一人也。
  平洪秀全与阳明先生平朱宸濠相比曾公与阳明先生相去甚远矣。

  洞悉人心无人能及阳明先生
  但曾公也不愧人中龙凤。

  洞悉人心及局势无人能及阳明先生
    但曾公也不愧人中龙凤。

}
在社区内 司机正常行驶 靠右停放┅排机动车 突然从右侧的两辆车之间 窜出一名小孩 横穿马路 被装伤 面部擦伤 肺部有积水 (小孩8岁 路边没有设置停车位) 谁应该负主要责任
铨部
  • 司机负主要责任.小孩的监护人也要程担一定的责任,但应是次要责任.
    全部
  • 应该是主次责任比例是7:3也就是说你将要负责7成责任。
    最近茭通事故故所需要赔偿的项目: 
    5.有其他疑问请到 人身损害赔偿网最近交通事故故区上咨询
    全部
  • 从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来看主要责任还是偠司机负的,小孩及其家长(看护人)负次与责任!
    全部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交通事故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