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则形容不出门知天下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其一"指什么?老河兵为什么既知其一,又知其二呢?

(一)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_初中语文_综合练习_文言文_问酷网
>>>(一)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
试题编号:1261619
题型:古诗文阅读
知识点:文言文
难度:二级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韩魏公①在大名②日,有人送玉盏二只,云:“耕者入坏冢而得。表里无纤瑕,世宝也。”公以百金答之,尤为宝玩。每开宴召客,特设一桌。一日召漕使③,且将用之酌劝。俄为一吏误触倒,盏俱碎,坐客皆愕然,吏且伏地待罪。公神色不动,谓坐客曰:“凡物之成毁,有时数④存焉。”顾吏曰:“汝误也,非故也,何罪之有?”客皆叹服公之宽厚。
  公帅定武⑤时,尝夜作书,令一兵持烛于旁。兵他顾,烛然⑥公须。公遽以袖摩之,而作书如故。少顷,间视,则已易其人矣。公恐主吏笞之,亟呼视之,曰:“勿较。渠⑦已解⑧持烛矣。”军中咸服其度量。
(选自宋•刘斧《青锁高议》)
【注】①韩魏公:指北宋大臣韩琦,封魏国公。与范仲淹齐名,历任边疆大臣,功勋卓著。②大名:古地名,大名府。③漕使:转运使,主管由水路输送粮食和给养。④时数:一定的时间和气数。⑤帅定武:担任定武(今河北省定县)统帅。⑥然:通“燃”,点燃。⑦渠:他。⑧解:了解,知道。
(1)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耕者入坏冢而得(破败的)&&&&&&&&&&&&& &B.每开宴召客(宴会)
C.则已易其人矣 (轻视,以……为易)&&&& &D.军中咸服其度量(佩服)
(2)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
A.果得于数里外 &&&&&令一兵持烛于旁&&& &&&B.公以百金答之& 公遽以袖摩之
C.至石之半&&&&&&&&& 且将用之酌劝 &&&&&&&&D.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俄为一吏误触倒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②汝误也,非故也,何罪之有?
(4)第二个语段中用了哪些材料刻画了韩魏公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视频解析:
(1)C& (2)A& B
(3)①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一,不知道其二的人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事物的道理主观判断吗?②你是失误造成的,并不是故意的,有什么过错呢?
(4)通过韩魏公宽恕失手打破他心爱的玉盏的小吏和为不小心烧掉他胡子的士兵说情,这两件事,刻画了他宽宏大量的品质。翻译:然则天下之事,但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_百度知道
翻译:然则天下之事,但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
我有更好的答案
来自:作业帮
这样看来,对于天下的是是非非,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人可真是太多了,实在不能够仅凭推理就对事物做出主观判断呀
这样看来,对于天下的是是非非,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人可真是太多了,实在不能够仅凭推理就对事物做出主观判断呀
这样看来,对于天下的是是非非,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人可真是太多了,实在不能够仅凭推理就对事物做出主观判断呀
这样看来,对于天下的是是非非,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人可真是太多了,实在不能够仅凭推理就对事物做出主观判断呀
其他2条回答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2016年中考文言文《河中石兽》阅读答案
河中石兽纪昀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竞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秩钯,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湖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19. 解释下列中加点的词。(3分)(1) 山门圮于河( ) (2) 湮于沙上( )(3) 如是再啮( )20. 指出下面句子中&之&所指代的内容。(2分)(1) 一老河兵闻之( )(2) 当求之于上流( )21. 用&/&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只画一处)(1分)众服为确论。22. 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白话文。(3分)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译文:23. 联系原文,用自己的话说说&但知其一,不知其二&中&其一& &其二&的具体内容。(3分)参考答案19. (3分)(1)倒塌(2)埋没(3)咬,这里意为冲激。20. (2分)(1)讲学家所说的话(讲学家所说的道理)(2)石兽21. (1分)众/服为确论。22. (3分)照他(老河兵)说的那样去做,果然在(上游)几里之外找到了石兽。 (采分点:&如&、状语后置句式各1分,译出大意1分)23. (3分)&其一&是指只考虑到石头和沙子的性质(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子的性质疏松漂浮)(1分)&其二&指还需考虑到水的冲击会掏空石头下面的沙子,从而让石头翻转,离开原来的位置,朝水流相反的方向移动到上游去。(2分)(照抄 原文,理解正确,可酌情给1分)(2016年湖南省常德市语文真题文言文)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com/chuzhong/640130.html
相关阅读:
下一篇:没有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形容不出门知天下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