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至乐原文及翻译敖然自乐是什么意思

庄子认为生死是一种不受人左右的客观规律
时间: 16:45:20
136&&&&殷都学刊&&&&2008焦&&&&简论庄子的人生观&&&&杜宗才&&&&(华中师范大学,湖北武汉430079;鹤壁职业技术学院,河南鹤壁458000)&&&&摘要:庄子是先秦道家的代表人物,其人生观有着独特的内容,挖掘并研究这些内容,实现其传统价值的现代转换,对我国的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关键词:庄子;人生观;当代价值中图分类号:B2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36.05&&&&庄子作为先秦道家的代表人物,其思想博大精深,为中国传统文化保留了许多宝贵财富.其人生观就有着独特的内容,他的重生贵生的人生追求,顺应自然的人生理想,宠辱不惊的人生境界及豁达超脱的生死智慧无不显现出独树一帜的历史光彩与当代参考价值.深入挖掘研究庄子的人生观思想,实现其传统价值的现代转换,对于我国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全面实现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一,庄子人生观产生的时代背景&&&&剥,富商大贾,贱买贵卖,从中渔利,使人民解冻而耕,暴背而耨,却无积粟之实.[2】嘉莆四可见,兼并战争,人际关系恶化,刑罚残暴,赋税沉重等,构成了那个时代的基本内容.广大百姓生活在死亡的挣扎线上.同时,作为旧的政治制度和政治思想最高原则和依据的周礼正在崩溃之中,体现天命意志的周代道德观念和道德规范已经不适合新情况的需要,阻碍了社会经济和政治变革发展的需要,传统的价值观念激烈交峰,冲击着人们的思想,改变着人们的行为方式.人们的一切观念,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都在冲突中变革.旧秩序被破坏,新秩序尚未建立.于是当时开明的政治家们,获得解放和自由讲学权利的士人,都在思考这个令人迷惑的时代和社会,都在寻求一种能让人满意,使天下有道的济世良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以充当宗法制的补天者为已任,主张改革周礼,把周礼从一种体现天命的强制人们服从的外在规范和制度改造成主体的内在道德要求;墨家主张尚贤,打破血缘宗法的用人路线,主张非兵非攻,兼爱利人;法家主张制定法律,保障新的力量的利益,同时也限制和遏制他们的过分行为.所有这些思想却都从不同的角度缓解了当时社会各种力量的矛盾和冲突,推进了社会变革过程.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庄子从对历史的反思和现实的冷静观察中.更加关切&&&&庄子所处的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史上一个社会剧变的时代,政治动荡,社会混乱,文化融合.是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1】周本四,诸侯打着尊王攘夷的幌子,你争我夺,战争频繁,造成大量民众的伤亡.各国诸侯在争霸同时,横征暴敛,滥施刑罚.《庄子·胜箧》载龙逢斩,比干剖,长弘胞,子胥靡.《吕氏春秋》载文挚出辞以怒大王,王大怒,将生烹文挚,炊之三日三夜.赋税方面,春秋之初,大体沿袭孟子所言之什一之税,税赋力役均不妨碍民之生业.但随着统治者日渐奢侈,战争连年不断,田租早已远超什一之数.《礼记·王制》日:用民之力,岁不过三日,五十不从力政,六十不与服戎.但实际上到后来,从十五岁到六十岁均在应征之列.特别是那些无定时,无定物,无定数的恶税,从上到下层层盘&&&&【收稿日期]&&&&【作者简介】杜宗才(1969一),男,河南南乐人,鹤壁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华中师范大学在读博士,主要研究方向是中国&&&&传统文化.&&&&万方数据&&&&&&&&第1期&&&&杜宗才:简论庄子的人生观&&&&137&&&&个体,生命,自由等这样一些最基本的价值观念,&&&&以独特的思维方式提出了与众不同乃至完全相反&&&&群趣者,泾泾然如将不得已,而皆日乐者,吾未之乐也,亦未知不乐也.果有乐无有哉?吾以无为为诚乐矣.3¨至刺由此可以看出,庄子对名利能否真的给人带来快乐充满了怀疑,甚至否定.庄子认为,真正的道德就在于顺乎自然之道,按照自然的本性而生活,因而为名与求利违背自然的本性,他提出:贵在于我而不失变r3】田于方)的命题,主张可以保真,可以全生,可以养身,可以尽年[3】f彝生扪,说明人的生命最可贵,不可因外在的权财,名利丧失人的本性.庄子的这种重身贵生的人生理想在先秦时代那种踩踏个人生命,轻视一己形体为普遍社会风气的历史条件下,对于唤起人类主体意识的觉醒,发现人类自身的生命价值,认识和谐平静生活的可贵以及抵御功名利禄思想的侵袭,激励人们做自己心灵和命运的主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二)超越达观的人生理想庄子以重身贵生的人生目的为基础,展示了其在人生价值取向和理想人格境界上的新观点,同时对儒家提倡的仁义礼乐破坏了人的自然之性而导致人性的扭曲和异化现象提出质疑和批评,继而提出了与儒家不同的复归于自然的,超越性的人生理想,即回归自然崇尚自由的真人观,突出强调了理想人生的自由无为和超越达观的特征.在庄子眼里,真正的理想社会是一个人人不累于俗,不饰于物,不苟于人,不忮于众b】(册),纯任自然,目的意识不明确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中,人们的共性是织而衣,耕而食,人们的个性则是朴实无华,自由自在.庄子认为,天下事物都有它的本来天性,所谓:天下有常然,常然者,曲者不以钩,直者不以绳,圆者不以规,方者不以矩,附离不以胶漆,约束不以绳索.故天下诱然皆生,而不知其所以生;同焉皆得,而不知其所以得.3】骈拇即认为这是不可人为改变的.他又强调说:吾所谓臧者,非仁义之谓也,臧于其德而已矣;吾所谓臧者,非所谓仁义之谓也,任其性命之情而已矣.D】(骈剐臧即完善,美好之意,是指天性天德的完善,放任本性自由发展.庄子把听任本性自由发展的人称之为真人.何谓真人?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谋士.若然者,过而不悔,当而不自得也.若然者,登高不栗,入水不濡,人火不热,是知之能登假于道者也若此.古之真人,不知悦生,不知恶死.其出不诉,其人不距.倏然而往,倏然而来而已矣.不忘其所始.不&&&&的人生哲学.&&&&二,庄子人生观的主要内容&&&&(一)重身贵生的人生追求&&&&庄子生活的时代,统治者沉没于名利,国与国&&&&争胜,家与家争强,人与人争利,是当时社会普遍的现象,也是社会混乱,百姓困苦的主要根源.统治阶级争名夺利的种种弊端与祸害,促使庄子思索着人生的真谛.为了能在动乱的时代安身立命,他从人是自然的一部分的基本观点出发,建立起一种重视生命而鄙薄名利的人生目的观.庄子继承了老子的重生思想,认为生命是大自然的给与和馈赠,是道的创造结晶和德的化育之物,因此生命是宝贵的.相对于自然宇宙及许多动植物的生命流程而言,人类生存的时间是短暂的,同时本身也充满着许多外在的压迫与内在的忧患.如何在有限的生命流程和沉重的生命氛围中保护自己的身体免受外界的伤害,并尽量延续个人的自然生命和维持心理上的健康,是每一个活着的人应当关心的大问题.庄子认为生命比名利要高贵的多.物是比人低贱的为人服务的东西,因而为追求名利而丧失本性的人.就不是有道之人.他说:贱而不可不任者,物也.[3】(在们因此,他对当时社会上小人则以身殉利,士则以身殉名,大夫则以身殉家,圣人则以身殉天下的现实3)骈剐,深感痛心,他认为这种以身殉物,为追求目标而不惜牺牲性命的人生价值取向是不可取的,因为这种做法是以物易性,而懂道之人,行为本乎自然,处于自得的境地,不会以人为毁灭天然,不会以故意造作来毁坏本性,也不会因贪得而去追求名声,所谓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秋东).庄子认为生命的目的是效法天地自然之道循依本性而生活.他宁生而拽尾涂中也不愿死为留骨而贵¨】(戢荆,主张无待于世俗之物,向往不为功名利禄所累,自由自在的生活.庄子甚至把高官厚禄比作死老鼠,把争官抢爵的人比作猫头鹰,明确表示对高官厚禄不屑一顾.在庄子看来,夫富者,苦身疾作,多积财而不得尽用,其为形也亦外矣!夫贵者,夜以继日,思虑善否,其为形也亦疏矣0¨1至乐他对世人以功名利禄为人生的快乐大惑不解:今俗之所为与其所乐,吾又未知乐,之果乐耶?果不乐耶?吾观夫俗之所乐,举&&&&万方数据&&&&&&&&138&&&&殷都学刊&&&&2008盔&&&&求其所终.受而喜之,忘而复之.是之谓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是之为真人.[3l大宗师真人作为庄子所描写得最为形象和完整的理想人格,具有如下特征:第一,真人虚怀任物,无争斗之心,不自夸饰,不居功自傲;第二,真人淡泊宁静,随遇而安,无情无虑,寝而无梦,醒而心安,不耽溺于滋味,呼吸舒缓深沉;第三,真人以生死为一体,生而不喜,死而不忧,飘然而来,飘然而去,无牵无挂;第四,真人卓然不群而不固执,心胸开阔而不虚华;第五,真人并无特别的喜与不喜,其好之也一,其弗好之也一.其一也一,其不一也一.[3】大宗师庄子的真人是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倪于万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3】(天下的得道者,同时又是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内[3】齐物论的圣人.为了更全面揭示其理想人格,他还提出了圣人,神人,天人,全人,德人的概念,以丰富返朴归真,回归自然,超脱达观的理想人格形象.由上可见,庄子理想人格的内在意蕴和本质特征是质朴纯真,自然无为,是包容宽厚,豁达超脱.人类社会最不堪忍受的是不诚和伪善,一切恶德因此而生.同时人类最美好的德性莫过于质朴纯真,一切美德都发源于此.当整个社会弥漫一团不诚,不信,不真的迷雾时,庄子返朴归真,回归自然的人格理想学说尤能显出其高远明达的价值意义和发人深醒的警世作用.(三)安时处顺的处世之道庄子人生哲学的目的之一,是要为受迫害的士人阶层找到一个能使身心健康生存的人生态度.庄子的时代,由于重压,战乱和迫害,人们的精神世界往往被愤怒和悲哀笼罩.于是,为使人们有健康的身心,庄子提倡一种豁达,宽宏的处世态度,即要做到安时而处顺.如何做到这一点呢?庄子为此设计了各种处世之道.如:用心如镜,至人用心如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3】慷帝王是说,最理想的人用-tL,犹如一面镜子,对于外来的一切,如痛苦烦恼,或者是高官厚禄,任其来去不迎不送.再如坐忘.何谓坐忘?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道,此谓坐忘31大象刖.这就是说要使自己在主观上忘掉己身和智慧的存在,从而达到和大道合一的境界.这是为避免伤身,对外界加给的无可奈何的东西,采取主观上以忘掉的方法来战胜一切袭来的打击和痛苦的态度.再如万物皆一,即从&&&&主观上消除万物的区别,把万物纳入我的主观观念中,达到物我齐一的境界.庄子认为这样就能去掉苦难和自身的区别,从而冲淡苦难带来的痛苦和创伤.(四)宠辱不惊的人生境界庄子从人格独立,淡泊名利的意识中得出超越荣辱,不以宠为宠,不以辱为辱的结论,倡导一种宠辱不惊的达观境界.对那种重名利,宠辱皆惊的人进行了深刻批判.他说:以富不是者,不能让禄;以显为是者,不能让名;亲权者,不能与人柄.操之则栗,舍之则悲,而一无所鉴,以窥其所不休者,是天之戮民也.州3】饫引因此,庄子主张,人们不应以功名利禄为人生追求目的,更不应对这些身外之物操之则栗,舍之则悲.在庄子看来,世俗之人所追求的荣华富贵,并非本性真命的成份,而是外物哲时的存放.因此,有道之人不因为自己的官爵显赫就放纵自己的心志,不因自己的地位寒微就贬低自己的身份,两种情况同样欢乐,才能身居显贵而无所忧虑,身处困境而无所愁烦.所以庄子认为,真正有道德的人不利财货,不近富贵;不乐寿,不哀天;不荣通,不丑穷;不拘一世之利为己私分,不以王天下为&&&&己处显.【3J(天地)虽以天下誉之,得其所谓,敖然&&&&不顾,以天下非之,失其所谓,傥然不爱.天下之非誉无益损焉.【3】(天舢这种人生境界,天下的非议或赞誉,对他毫无影响,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3】遗置*是说全社会的人都赞美他,他不感到激动和兴奋,全社会的人都批评他,抨击他,他也不感到沮丧和难过.可见,庄子的人生哲学是一种特立独行,卓尔不群,主张保守本真自我的境界,可调节身心,亦可充实自我,造就自我的全面发展和完善.因此,在历史上影响深远,绵延至今.(五)超越生死的人生态度庄子的生死观是建立在对生命与死亡的大彻大悟的基础之上的.珍惜生命是顺应自然的结果.生,顺应自然,死,亦顺应自然.庄子重身贵生,亦重死,乐死,但绝不恶生,轻生,他既嘲笑世人的贪生怕死,又反对无谓的牺牲.教人从对死亡的畏惧与恐怖中解放出来,以自然主义的博大胸襟看待生命与死亡,不为生所累,不为死所羁.在他看来生死之变仅是一种物质之变,生命的形态从生到死或从死到生,都不过是物质形态的转化而已.他说:其生死也天行,其死也物&&&&万方数据&&&&&&&&第l期&&&&杜宗才:简论庄子的人生观&&&&139&&&&化.【3】天遭(道)特犯人之形,而犹喜之.若人之形者,万化而未始有极也,其为乐可胜计邪?故圣人将游于物之所不得遁而皆存.善天善老,善始善终,人犹效之,又况万物之所系,而一化之所待守03】太宗师这就是说宇宙万物都是道的不同表现形态,人只是其表现形态之一.道特别铸造了人的形体,人们便喜欢它.而人的形体千变万化,没有穷尽,这种欢乐怎么可计算出来呢?圣人明白人的生命只是道的物化这一道理,所以只是固守着道.短命也好,长寿也罢,生也好,死也好,人们都必须随顺自然之化,又何况那与万物关系密切,为生死所依的道呢?在庄子的视野中,人生最大的困扰来自于人q晚生恶死的心理倾向.人之所以追名逐利,卷入利害之争而不能自拔,就在于人不能超脱生死之变.因此可以说q晚生恶死是人为自我设计的桎梏,是人生观的最大谬误.庄子认为生死是一种不受人左右的客观规律,所谓生之来不能劫,其去不能止.口】(达生生死的出现是必然的命,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人之有所不得与,皆物之情也.[们(大宗刖是说生命的出生与死是由命所决定的,就像黑夜与白天往复变化的常规是由天决定的一样.有些事是人所不能参与的,这是物&&&&之常情.&&&&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嗷嗷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命乎,故止也.【3】(至剐是说人本来是没有生命的,不但无生命而且无形体,不仅无形体而且连气息也没有.在若有若无间变而成气,气又变而成形,形变化成生命,今日形又变为死亡,这样的生死变化犹如春夏秋冬四时的运行一样.死者已经静静地安息在天地之间,我要痛哭~场,是不懂生命之道的表现.庄子不仅在其妻死时鼓盆而歌,而且在自己将死之时,也一样坦然乐观地面对:庄子将死,弟子欲厚葬之.庄子日: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赍送,吾葬具岂不备邪?何以加此!弟子日:吾恐乌鸢之食夫子也.庄子日:在上为乌鸢食,在下为蝼蚁食,夺彼与此,何其偏也![3】刖奢寇可见,庄子认为只有冲破生死之限,人生才能走上坦途大道.他说:明乎坦涂,故生而不悦,死而不祸,知终始之不可故也.[3】(秋桕生命与死亡都是自然造化赋予人的馈赠,如果生命值得赞美,同样死亡也应受到赞美,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3】大宗师这样,庄子就把个体生命调和到齐生死,天人一的境界,从根本上消融了生死的根本矛盾,升华了个体生命,谱写了一首超越达观的生命之曲,时时听来,都会震耳发聩,感人至深.三,庄子人生观的当代价值庄子建立的充满生命关怀的人生哲学理论虽然已经经过了2000多年的沉淀,至今仍有其独特的现实价值和借鉴意义.这些理论不仅可以启迪人们重新思考生命的本质,生存的原则,生活的态度等重大的人生问题,还可以启发人们珍惜生命,淡泊名利,知足常乐,可以引导人们逐步从身外之物的物质之累中解脱出来,回归生命的自然状态,过一种真正属于人的生活,拥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生命.(一)要有淡泊名利的人生追求现代社会,人们依靠自己的劳动和智慧去获取社会声誉,提高社会地位,增加物质利益,这是人之常情,也是人类进步,社会发展的需要.关键在于不能为了追求名利以及身外之物而丧失人之本性,得之则喜,失之则忧,即要淡泊名利,所谓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当人们认识到了名利都是身外之物,并非人生幸福的决定性条件时,自然会主动淡泊它,转而注重精神追求,不断提高&&&&庄子认为人的生命并不归自己所有,只不过是天地所委托的形体而已.人的生死只是天地间气的运动.整个天地就是一个变化的大冶炉,今之大冶铸金,金踊跃日:我且必为莫邪!大冶必以为不祥之金.今一犯人之形,而日:人耳人耳,夫造化者必以为不祥之人.今一以天地为大炉,以造化为大冶,恶乎往而不可哉.[31大宗师大自然给我形体,用生活使我劳苦,用衰老使我清闲,以死亡让我安息.故以生命为快乐之事者,也应以死亡为快乐之事.天地是一个大冶炉,造物主是一个大铁匠,我们人类不管被铸成什么,送往何处都应感到自自然然.正是基于这种认识,庄子主张人们应从对死亡的恐惧,悲痛中解放出来,以达观的态度看待生死.庄子不仅这样说,而且&&&&自己达到了这种境界: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惠子曰: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庄子日: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概!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天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万方数据&&&&&&&&140&&&&殷都学刊&&&&2008年&&&&自己的精神生活质量,做到既善于物质享受,更善于精神享受.如果过分追求身外之物,就会使人迷失方向,出现老子所讲的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1:I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4】(12引唯有精神享受给人的愉快和幸福感是无穷尽的.因此,人生在世,贵在精神.一个人幸福与否,并不取决于他所处的社会是否完美或他本人的物质生活是否富足,这些至多是个人幸福的必要条件.幸福首先取决于澄明的本心和良好的生活意识以及高远的精神境界,我们虽然做不到庄子的坐忘,心斋,但我们可以做到从现实功利中超脱出来,给自己的心灵开辟一片纯净宽阔的新天地,只有这样我们的人生追求才能达到庄&&&&子超然于物外的逍遥游境界.&&&&会把生命价值看得高于一切,就不会发生这样的悲剧.可见,对待竞争有一种自然平和的态度是何等重要.(三)要有胸怀宽阔的宁静心境现代社会快速的发展,竞争的加剧,网络的普及导致了人际关系的紧张不稳.社会竞争的结果使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差别日益增大,如经济收入,社会地位,社会职业等方面出现分化,有些在竞争中处于优势的人容易表现出高高在上的姿态,鄙视他人,目空一切,忘记了祖先谦下不争的教诲.其实竞争与自谦并不矛盾,而且自谦也是竞争的一种形式.中国自古就重谦德,《易》日君子厚德以载物,讲的就是一种大度能容的谦虚美德.如果大家都以平和,谦虚的心态参与竞争,都有一种宽阔的胸怀,如庄子一样有安时处顺的宽广心胸,胜者不喜,败者不悲,将会化解人与人之间因竞争而导致的人际关系紧张和因失败而导致的焦虑不安等心理危机,利于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有助于当今和谐社会的构建.当然,我们不否认,庄子的人生观毕竟产生于2000多年前的古代,有其历史的局限性和不足,如片面地崇尚自然,对人类文化和科学技术持否定态度等;片面强调自由和超越,有脱离现实的空想成份等.因此,在对待庄子人生观这样传统文化资源时,我们应持辩证的态度,既要充分挖掘其精华,又要会弃那些不符合当今时代特点的糟粕,以便更好地做到古为今用,为今天的和谐社会建设提供历史的借鉴.[参考文献】&&&&[1](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2](汉)刘向.战国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3]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1983.[4]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M].北京:中华书局.1984.&&&&(二)要有自然竞争的平和心态当前是我国市场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关键时期,有市场就有竞争,无论是企业的生存,单位发展,还是个人的成功都会在竞争中接受考验.但有竞争就会有胜有败,如何竞争和如何面对竞争之后的结果,庄子的宠辱不惊的超然心态给我们提供了竞争的智慧,那就是以自然的方式竞争,以平和的心态面对或胜或败的结果.现代社会,人们为生存和自我发展都会加入到社会竞争中,成功时当然可贺,但失败并不可悲.真正的智者应把失败当作成功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如果把竞争中的一次失败看得比生命重要,是庄子人生观所不耻的表现,亦是当今社会中的意志薄弱者.最近几年经常发现媒体上出现因事业或生活或感情不如意而自杀的事件,有些还是象牙塔里莘莘学子,大学生有之,硕士生有之,甚至博士生亦有之,让人宛惜,更让人遗憾.如果他们懂得庄子的人生哲学,以用心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31应帝引的态度待人处世,就&&&&OntheLifePhilosophyofZhuang—zi&&&&DUZong.cai&&&&(CollegeofHistoryandCulture.CentralChinaNormalUni吧rsity,Wuhan430079,China)&&&&Abstract:There&&&&are&&&&unique&&&&contents&&&&in&&&&thelifephilosophyofZhuang—zi.Toexplorethese&&&&contents&&&&andstudythem&&&&willhavehistoricalandpracticalsignificanceforthebuildingofspiritualcivilizationandharmonioussociety.Keywords:Zhuang—practicalvalue&&&&(责任编辑&&&&K】&&&&万方数据&&&&&&&&简论庄子的人生观&&&&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引用次数:杜宗才,DUZong-cai华中师范大学,湖北,武汉,430079;鹤壁职业技术学院,河南,鹤壁,458000殷都学刊YINDUJOURNAL)0次&&&&参考文献(4条)1.司马迁史记19822.刘向战国策19853.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19834.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1984&&&&相似文献(10条)1.期刊论文张建贤.ZHANGJian-xian换个视角看庄子人生观的积极一面-无锡轻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庄子的人生观是中国古代人生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古至今影响了很多人,包括那些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作出过重大贡献的人.尽管如此,人们总是认为庄子的人生观是消极的.作者从人生观几个主要方面的问题着手,对庄子的人生观进行了一定的研究,认为庄子重视人在宇宙中的地位,具有人生的理想和目标,并提出了达到其理想和目标的方法,要求人们努力去实行.所以,庄子的人生观并非只是消极.&&&&2.期刊论文庄子的艺术化人生观及其生成-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庄子人生哲学的特质和品位是独特的,它不是现实功利的人生观,也不是彼岸救赎的人生观,而是艺术化的人生观,也可谓之为审美的人生观或人生的艺术化.庄子的艺术化人生观在历史和逻辑的生成过程中经历了三个步骤:对儒家道德体系的怀疑和批判--庄子艺术化人生观的奠基;对生死,是非等成心的破除--庄子艺术化人生观的初步形成;由心斋,坐忘而达逍遥游--庄子艺术化人生观的完成.艺术化人生观是庄子哲学思想和美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维度,对此作深入的体味,阐释和展现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3.期刊论文朱鸿.陈鸿儒庄子的人生观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江西社会科学2002(5)&&&&本文重点阐述了庄子愤世嫉俗,玩世不恭,企图超越现实,在主观世界里寻求精神解脱的人生观.指出庄子的人生观对中国文化的深远影响,并着重就后世知识分子表现出的对封建统治者和儒家礼教的抗争以及求仙虚幻,消极避世等思想与庄子的人生观一脉相承作了论述.&&&&4.期刊论文崔曦.CUIXi从自愿贫穷到精神的独立与自由——试探庄子与梭罗人生观的内在一致性-怀化学院学报)&&&&庄子和瓦尔登湖是庄子和梭罗的代表作品.试图从他们的生活和作品中研究庄子和梭罗人生观的内在一致性.他们都热爱自然,都自愿贫穷,崇尚精神的独立与自由,他们都把生活的重心放在精神上.他们都要求回归自然本真,崇尚天人合一;他们都反对人为物欲.他们在追求简单,自由,独立的生活上面具有一致性.他们的人生观指引着我们人类如何面对人生的困境,追求有意义的生活,他们的思想对于认识人与自身,人与社会,人与自然都有深刻的启发.&&&&5.学位论文吴永强论庄子的人生观教育思想2001&&&&庄子(约公元前369-前286年),姓庄,名周,字子体,是战国中期宋国蒙(位于现在的河南省商丘县附近)地的一位学者.宋国地处中原文化和楚文化的交汇地带,当时在暴君偃的统治之下,这种时代背景对庄子的生活和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庄子的思想集中体现在《庄子》一书之中.《庄子》,又称《南华经》,是道家经典之一,由旧中国时期哲学家庄子及其后学所著.研究人员目前所看到的《庄子》全书包括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一共33篇.庄子作为先秦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继承和发展了老子关于道法自然的观点,把道作为世界的本源,认为道是自足的和永恒的,事物之间的差别只是相对的.与这种宇宙观相适应,庄子提供自然无为的人生观,主张保持个人身心自由,追求一种无拘无束,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庄子的思想体系是博大精深的,概括起来可以包括以道为本,万物齐一,自然无为,逍遥而游四个方面.在这一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中蕴含了庄子的丰富的人生观教育思想.该文从庄子人生观教育思想产生的条件,理论基础,主要内容,目标,方法和途径,地位和作用等六个方面探讨了庄子人生观教育思想.&&&&6.期刊论文陈红兵.ChenHongbing庄子僧肇人生观比较研究——基于道家哲学与佛教中国化关系的研究-管子学刊2008(1)&&&&庄子与僧肇的人生观分属传统道家哲学和大乘佛教哲学,两者之间有本质的差别,庄子在人生价值取向上主要追求的是个体精神自由,僧肇则继承了大乘佛教自觉觉他,度化众生的理想.两者不同的人生价值追求在处世观,理想境界,理想人格等方面均有相应的体现.由于大乘佛教本身具有关注现实人生的特征,加上僧肇有意识地吸收融合老庄玄学的思想内容,因此,僧肇人生观中的共同点也是多方面的.僧肇哲学站在般若中观学说的立场上,承续了魏晋玄学的理论主题和体用一如的思维意向,并从思想理论的许多方面对两种思想资源进行了融通,在推进魏晋玄学向前发展的同时,对佛教的中国化和中国哲学的发展趋势具有导向作用.&&&&7.期刊论文安鲜红.ANXian-hong试探庄子和梭罗人生观的内在一致性-商丘师范学院学报)&&&&《庄子》和《瓦尔登湖》是庄子和梭罗的代表作品.二者在人生观看法上有着内在一致性.他们都反对人为物欲,追求精神独立;都要求回归自然本真,崇尚天人合一;他们都追求精神的自由.庄子和梭罗对人类存在表示极大的关注,他们的思想是他们对生存价值和幸福权利的思考与追求的结果.&&&&8.学位论文文庆庄子与尼采的人生观之比较2008&&&&本文主要围绕什么是合本性的生活和如何实现本性的生活两个问题,对庄子与尼采的人生观进行了较全面,系统的比较研究.本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围绕什么是合本性的生活,比较分析庄子和尼采不同的人生态度.庄子主张无为,追求心灵的安顿与宁静.对人生无法逃避的伦理义务如孝敬父母,侍奉君主,以及死生存亡,穷达贫富,饥渴寒暑等人力不可及的必然之事,庄子采取顺从自然,安之若命的态度.尼采却认为人生的价值应该在于不断怀疑旧世界,不断探索新世界,创造新价值,而不是固守于确定的已达到的东西.庄子注重自我保存,不仅是身体的保存&&&&&&&&,更是心灵的安顿;尼采认为强者的意愿不是自我保存,而是自我扩张,增强权力感.第二部分主要围绕如何实现本性的生活,比较分析了庄子和尼采所解决此问题的思路.庄子采取吾丧我的无我思路,主张寡欲,摒弃知识,反对好恶.尼采非常强调信仰自己,为自己而骄傲,反对无我,主张自我保存,权力扩张.为了更好地进行权力扩张,必须合理地满足本能欲望,恰当地利用知识,并保持对权力的偏好.第三部分主要从自由角度比较分析庄子和尼采对传统道德的态度.庄子与尼采都批判了他们各自的传统道德,都认为传统道德违背人的本性,但是他们对人的本性的理解并不相同.庄子批评儒家仁义道德残生损性,违背人的自然本性,束缚了人的心灵自由.庄子还深刻地揭露当时爱利出乎仁义,捐仁义者寡,利仁义者众的利用仁义谋取私利的反道德现象.尼采批判基督教道德束缚了人之创造的,自我扩张的本性,使人平庸化,保存了庸众,压制了强者,使得平庸流行,伟大消亡.&&&&9.期刊论文褚晓峰谈庄子与屈原的人生观,审美观比较-华章2009(5)&&&&庄子,屈原作为中国文化史上两位不朽的文学大师,由于受中原文化影响,使得两人在人生观,审美观方面具有很多相同相异之处.对其进行正确评价对古代文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10.学位论文焦中卉老子与庄子的比较研究2008&&&&在中国古代文化发展史上,道家在先秦各学派中扮演重要角色.道家思想以其对宇宙,社会和人生的独特领悟,在中国传统哲学史上独树一帜,并在传统思想文化的发展形成进程中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老子是先秦道家思想的奠基人,庄子则是老子之后道家思想的又一重要集大成者,两人作为道家这一先秦重要思想派系的代表人物,他们的思想中必然存在着一脉相承的道家观念的精髓,同时,由于老庄生活年代,人生际遇等等个人生平经历上的种种不同,他们的思想主张必然也存在差异之处.本课题的确立基于对道家两位代表性人物的比较性研究,以期打破人们传统观念中对老子和庄子思想的固有认识,更准确地概括二者在哲学思想体系上的共同点,同时也揭示出他们观点主张上的巨大差异,让人们看到脱离了道家范畴掩盖的老子和庄子各自的真实的思想世界.关于老子与庄子的比较研究,本文在尊重《老子》,《庄子》原文的基础上,着重从宇宙观,政治观,人生观三条主线进行梳理,通过三观的比较,使人们对老庄的思想体系有比较清晰的认识.老子和庄子同为道家学说的早期代表人物,他们的宇宙观是一脉相承,极其相似的,无论老子还是庄子都认为,宇宙的起源都指向统一的道,宇宙的本体上都归于道,宇宙的运作方式也体现着道,宇宙的未来归宿也都朝向道,宇宙有生有灭,但自古就有的,不生不灭的道却永恒存在着,循环往复,不会消亡.从整体看,庄子的思想是对老子思想的一种继承和发展,这主要表现在庄子对老子自然无为的思想核心的继承,亦即在于对道这个中心观念以及道的理论的继承,其要旨是相同的,这也是庄学之要本归于老子之言的主要标志.但其中同中存异,就我个人观点来看,我认为老子侧重于从宇宙的本源上去论述道,而庄子更侧重于从宇宙万物的本体上去解释道的内在规律性作用,这是老子和庄子自然之道的着力点不同.在政治观方面,老子强调的是无为而治,庄子强调的是无为不治,老子的目的在治,庄子的目的在不治,老子的治有其策略,庄子的不治只是顺应.老子在治国之道上,处处体现了无为二字,但无为的背后则处处透出了无不为三个字.庄子在治国之道方面也继承了老子的无为思想,但庄子的理想不在于治世,而是选择了弃世,游世.庄子认为一切从政者治理天下的规矩和办法,都直接残害了事物的自然和本性,主张摒弃仁义和礼乐,取消一切束缚和羁绊,让社会和事物都回到它的自然和本性上去.庄子提出了绝圣弃知的主张,要摒弃社会文明与进步,倒退到人类的原始状态.在具体治国方略上,庄子给统治者开出的药方是听任自然,顺乎民情,听之任之,随顺应合,纵任民心,促进自我教化.总言之,老子的致用治世和庄子的消极游世,乃是老子和庄子治国之道的最大差别.老庄在对个体生命价值的珍视上有着明显的一致性,而他们的区别在于对待世俗的功名利禄的态度.老子的内心深处仍是没有抛开对于世俗功名的向往,因而他选择在保全肉体生命的前提下以阴柔无为的隐蔽方式达到入世有为的目的.而庄子则对于世俗的名利彻底心灰意冷,虽然他内心向往的是天下太平,万民同乐的理想世界,但由于人生遭遇的曲折艰辛,他对社会的现实和未来感到巨大的无奈和失望,所以只愿选择抛却所有世俗功利的羁绊,去追求自我个体的精神自由和逍遥.老庄的生死观皆站在道的高度来反观人的生死问题,从道的立场来看生死的首尾相续和循环不已,要求人们摆脱从个人的视角来看待人的生与死,从而超越了生死.在对待现实生活的态度上,老子主张的是自然无为的生活准则,质朴节俭的生活方式,柔顺不争的处世原则和老谋深算的处世策略,而庄子反对驰世逐物的处世态度,提倡游于世而不僻,顺人而不失己①的生活旨趣,追求超脱世俗的精神自由.&&&&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ydxk.aspx下载时间: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庄子至乐原文及翻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