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炳璈最后每走一步他埋在她体内哪了

  亭旁空地上,早先曾安放有石桌、石凳。石桌桌面一侧,刻有&云亭永用&篆书字样;石凳为鼓形,刻篆书&云亭&。(灵翁供稿) 许丽虹 亭,停也。多建在路旁,供人休息、乘凉或观景。所谓&江山无限景,都取一亭中&,就是把外界大空间的景象都吸收到小小亭子中来。 中国传统的亭子一般多为木结构,到了民国时期,西风东渐,呼啦啦一下子出来好多石亭,建筑风格则是中西结合,亭子的内涵也有所扩展。 西湖孤山,向来涵光汲宝,无疑是建亭的极佳之处。孤山亭子之多,也是众所周知,单说孤山北麓,湖边,中山纪念亭与放鹤亭之间,有个六角石亭。它优雅地点缀在盈盈一水间,将北面西湖的风光静静收纳于怀中。 然而,很多人不知道它的名字。 亭名其实就刻在亭子上。正北面,刻有&云亭&,落款是&岭南许奏云&。不过,你被那漂亮的字体所吸引时,千万记得脚下就是湖。稍一后退就退到西湖里去了。 而,许奏云是谁? 如果你是从西泠印社转过来,如果你对西泠印社的字感兴趣,那么,你已经看到过这个名字了。在&柏堂&大厅里有这样一副对联:&大好湖山归管领,无边风月任平章。&撰题者就是&许奏云&。在西泠印社继续往上走,&观乐楼&楹联极为显眼:&合内湖外湖风景奇观都归一览,萃东浙西浙人文秀气独有千秋&。落款为&程十发书许炳璈撰联&。这个许炳璈,字奏云。就是同一人。西泠印社乃海内外印人文人心目中景仰的圣地,能在此挂下两副对联,可见此人了得。 然而,许炳璈究竟是谁?还是云里雾里。 我们对许炳璈很不了解,但许炳璈对西湖很有研究。他写过一本书,叫《西湖百绝》,1928年出版的铅印本。百绝?如今我们写一绝都抓耳挠腮的,写百绝,没有对西湖极大的热情是完不成的。1915年,灵隐寺前的壑雷亭破败了,许炳璈参与修葺。1923年,&汉三老碑&回归,他也参与了,还赋诗云:&三老神碑去复还,长教灵气壮山河。漫言片石无轻重,点点犹存汉士斑。&不要说只是汉代的一块石头而已,它身上承载着多少后人对传统文化的承担啊。 许炳璈对西湖的热爱,起于他的父亲。他的父亲叫许应鑅。许应鑅是广东人,咸丰年进士。他的家族广州高第街许地,一门四进士,在清代就像《红楼梦》里的大观园一样。许应鑅来浙江前,先后任江西临江府知府、南昌知府、广饶九南兵备道、河南按察使、江苏按察使、江苏布政使等等,他70大寿之时,正在浙江巡抚任上。70大寿,前来拜寿的子孙也正好70个。为此,清末著名学者俞樾专门为他书写一副对联:&聚儿孙内外得七十人,登堂同拜生辰,从古汾阳无此盛;合夫妇倡随成百廿岁,转瞬再周花甲,如今吴会是初筵。& 作为这样一个大官的儿子,许炳璈幼时有&红楼大观园&的经历,少时随父辗转南北。到了中年,他自己也曾任江苏知县。但蓦然回首,他发现最中意的地方竟还是杭州西湖。那时有营建生圹的风俗。杭州实业家、作家、报人陈蝶仙,就在桃源岭为自己建了座有名的生圹。秋瑾的结拜姐妹徐自华,也在孤山北麓为自己建了生圹,以求百年后与秋瑾为伴。据柳亚子记载,苏曼殊去世后,孙中山命陈去病葬其遗骨于杭州西湖孤山之阴。但陈去病前往西湖寻觅墓地时,弥月未得,后徐自华听说此事,慨然将自备生圹见割,这才有了我们今天看到的孤山北面的苏曼殊墓。许炳璈也起了在西湖营建生圹的念头。他要老于斯,葬于斯。 1920年,他选址孤山北麓,为自己营造了一座生圹。生圹旁建一亭子,是为&云亭&。 &云亭&为六角石亭,由六根方形石柱支撑,粗看上去,颇有一些中国乡间常见的那种茅草小亭的随意,然而坚硬的石材又使它有了几分坚定。它的亭角很有意思,是雕刻了祥云的石角翼然上卷,如兽头如卷云,平添了石亭的轻盈状。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建筑特性。民国的石亭,终究逃不开中西合璧的思路。 许炳璈选这个位置,可是花了心思的。&云亭&六柱24面,均满满当当地刻着对联。许奏云的心思,在他的自题联中得以体现: &无怀葛天以上;美人名士之间。&一边是高洁隐士林和靖,一边是千古佳人苏小小,如此邻居,很欣慰。&斯世竟何之,幸得傍孤屿梅花,岳坟忠柏;此心无所恋,却未舍钱江夜月,珠海乡云。&这一世,有孤山梅花和岳坟忠柏相伴,满足了。&泉边青山伴回音;湖畔石亭读书经。&愿来世,也享这样的生活。愿后人,共享其间乐趣。 许炳璈终日与西泠诸公来往,结交的都是名士。面对西湖畔如此经典的&云亭&,友人们纷纷一试身手。康有为题:梅花小寿一千年。张权题:南海荔枝熟;西湖荷花香。陈辅臣题:青山有例归高士;素月对人如古禅。又题:此地擅湖山之胜;其人与梅鹤有缘。崔永安题:十亩苍烟秋放鹤;一亭香雪夜横琴。又题:千年老鹤三生石;万树梅花四照亭。张其淦题:有客梦中来,为说二百年因果;待君天上去,更栽三萬樹梅花。 &&每一幅对联,均极为触情。在寂寂冬日里,绕着亭子细看这些对联,心里非常安静。 想来许炳璈意料不到吧,事隔百多年,在云亭东面,会出现一个他的亲戚的塑像&&鲁迅塑像。说他们是亲戚,系因为许广平。许广平是鲁迅的夫人,而许炳璈又是许广平的叔父。许炳璈之父许应鑅有一个同朝为官的兄弟许应骙,许广平即为许应骙之孙女。所以,许广平和鲁迅初恋时,许广平曾在经济上接济鲁迅,鲁迅不好意思接受,许广平说:&我的叔祖父曾在你们那里做大官,我不过是把从你们浙江人那里拿来的钱交还给浙江人罢了。& 不知他们夫妇有无来过&云亭&&& 世事无常,许炳璈最终未能葬身于此。如今,生圹已无踪影,只有&云亭&,矜矜逸逸留驻西湖边,芳华永不老去。 &云亭&亭后有池,池上悬泉,泉随亭名,曰&云泉&。泉后是依山的小块方地,刻&一片云&。 云亭,云停也。而如今所有的&云&字,均&停&在青苔里。 想起有人说,青苔的气味是低沉、幽凉、典雅。有压抑的热情和隔海相望的味道。 云亭边,宁静如许 周华诚 文/摄 一天中,往云亭走过的游客不计其数,能驻足细细打量一番的却鲜有其人。这亭子相当地其貌不扬,立在孤山水边的小路上,不留意的人,只会把它当作普通的一座雨亭了。 春天,亭子后面的玛瑙坡一片绿意,间杂开着粉色的小花,非常养眼。亭子边的湖面上,时常会有成群的野鸭和天鹅来此嬉戏,引得不少游客围观。至于架着长枪短炮的摄影爱好者,也是常有,专心地等候在此,拍摄天鹅起舞的倩影。 多数时候,云亭这一小块地方,都是游客少至,总比别处要显得幽深清静许多。亭子边的一汪泉水,也很随意地流淌,有时阳光从孤山的密林间照过来,疏影婆娑,倒真的有点&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意思。 那一天,正好往云亭边过,耳畔传来阵阵动听的琴声。寻声看去,只见一白发老者,坐在湖边长椅上,双手举着一部小摄像机,正拍摄湖面上嬉戏的天鹅。那琴声,是老者身边一部小录音机里发出来的。仔细听一下,原来是马友友演奏的大提琴曲《天鹅》。老人将音乐和天鹅一并收入了他的摄像机。 我从老者身边经过,他已完全沉醉在这诗画的旋律中了。走出很远,回望,那老者仍是一动不动,在乐曲声中专注地拍摄着。 天鹅和老者,都沉醉在各自的世界里了&&物我两忘,流连忘返。 云亭边,宁静如许。 玛瑙坡前一片&云& 灵翁  孤山北麓依山临水的园路旁,有一座六角石亭,亭名单取一个&云&字&&云亭。这座全石结构的亭子通透、简洁、素朴,凡取道后孤山路,往来西泠桥与放鹤亭之间的游客,大多会与它擦肩而过。倘若,你有兴致在石亭小作停留,能看到许多旧时文人的风雅印记,就在亭子的六根方形石柱上,四面用楷、隶、行、篆等各种字体,镌刻着一批耐人寻味的楹联。 云亭建造于1920年,它的建造者是清末民初诗词书法金石名家许炳璈。这位来自广州高第街&许地&(羊城望族许氏聚居地)的岭南名士,祖籍钱塘,因为热爱西湖,在湖边买下一块地皮建&生圹&,并修筑了一座石亭,作为生圹的标识。 许炳璈选的真是一处好地方,这里原是西湖历史上的著名胜迹&玛瑙坡&。 关于玛瑙坡,史籍上有这样的记载:南宋《咸淳临安志》称其&地有碎石如玛瑙状,故名&;明《西湖游览志》说这里&碎石文莹,若玛瑙然,人多采之,以镌图篆&;清《湖山便览》中则这样记录,&明万历间,金学曾建关帝殿于坡前,薙除草砾,得大玛瑙石,以其纹理形似,号之曰&梅花石&。& 早在北宋初年,这里曾有一座佛寺&玛瑙宝胜院&,因有天台宗著名高僧智圆住持而驰名湖上。南宋初,孤山建皇家专用道观四圣延祥观,玛瑙宝胜院迁到葛岭南麓,也就是如今的玛瑙寺所在,与孤山原址隔湖相望。玛瑙坡的声名与热闹,似乎也随着佛寺的迁移而渐渐消隐,一直到1920年,许炳璈在此建云亭。 当年许炳璈将石亭命名为&云亭&有两层用意,其一,许炳璈字&奏云&(意为高奏一曲响遏行云),云亭,隐含亭子与亭主人同名之意。其二,云亭偏东不远处山坡上,有清康熙初始建的敬一书院,书院外墙上嵌有清嘉庆年间浙江布政使朱嶟题书的&孤山一片云&大字刻石。&一片云&,许炳璈取其意用于石亭的命名,则有自况的意味。云亭旁的岩壁上,至今存有许氏自题的&一片云&三字。 云亭建成后,许炳璈又在亭旁凿石为槽以蓄山水,称之为&云泉&,并集北魏郑道昭《云峰山论经书诗》题刻中的此二字,刻于泉旁岩石上。泉后削石成壁,以供题刻。还在石壁一侧,就山岩自然斜坡之势,开凿一条上山石阶小径,以增游客游山、亲水之便。亭旁空地上,早先曾安放有石桌、石凳。石桌桌面一侧,刻有&云亭永用&篆书字样;石凳为鼓形,刻篆书&云亭&。 许炳璈与西泠印社首任社长吴昌硕、以及康有为等名家有交往,云亭建成后,康有为题亭匾曰&梅花小寿一千年&。许氏的一些友朋或门生,也先后为云亭品题诗、联,其中就包括镌刻到亭柱上至今留存的那些作品。据说,西泠印社早期同人常在玛瑙坡、云亭雅集,切磋篆艺,共赏奇石。 今天,我们已经很少听到&玛瑙坡&这个地名,但是,路过云亭时稍稍留意,便可看到旁边岩壁上&玛瑙坡&三个大字。1922年,七十九岁的吴昌硕应许氏之请,题&玛瑙坡&三字,刻于亭旁的山石上。 在吴昌硕题书&玛瑙坡&的次年,许炳璈的哥哥许炳榛(曾任清廷驻美国&三藩市&即旧金山的总领事)也选择了西湖,他在湖西杨公堤卧龙桥畔造了一座私家园墅&西园&,作为自己的退隐之居,并在园里收藏了许多珍稀书画及古物。兄弟俩以&云亭&、&西园&对峙湖上,当年为时人称道,吴昌硕为此题书一副四字楹联云:&卧龙高卧;孤山不孤。&像这样兄、弟各据湖山一隅,且留建构与艺文的,也算是西湖一段佳话。 除了云亭,许炳璈留给西湖的,还有一本名为《西湖百绝》的诗集。然岁月匆匆,这本诗集如今很难觅读到了。惟有孤山玛瑙坡前这一片&云&,依然任人寻访,耐人寻味。 (来源:杭州日报)
共获得金币 0
使用(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
举报邮箱:纠纷处理 (9:00-18:00)
图书审核 (9:00-18:00)
成功加入购物车
艺术品藏品
&[清]许炳璈
&民国17年 (1928)
刻印方式:&
&1 × 1 cm
[清]许炳璈
民国17年 (1928)
刻印方式:&
请选择所在地
仅1件在售,欲购从速
卖家超过10天未登录
商品分类:
商品描述:
开本:16开
许炳璈,字奏云,清末民初著名书法家、金石家、岭南诗人。许广平叔父,曾任江苏知县。
艺术品收藏10-8-6 0:00
  亭旁空地上,早先曾安放有石桌、石凳。石桌桌面一侧,刻有&云亭永用&篆书字样;石凳为鼓形,刻篆书&云亭&。(灵翁供稿) 许丽虹 亭,停也。多建在路旁,供人休息、乘凉或观景。所谓&江山无限景,都取一亭中&,就是把外界大空间的景象都吸收到小小亭子中来。 中国传统的亭子一般多为木结构,到了民国时期,西风东渐,呼啦啦一下子出来好多石亭,建筑风格则是中西结合,亭子的内涵也有所扩展。 西湖孤山,向来涵光汲宝,无疑是建亭的极佳之处。孤山亭子之多,也是众所周知,单说孤山北麓,湖边,中山纪念亭与放鹤亭之间,有个六角石亭。它优雅地点缀在盈盈一水间,将北面西湖的风光静静收纳于怀中。 然而,很多人不知道它的名字。 亭名其实就刻在亭子上。正北面,刻有&云亭&,落款是&岭南许奏云&。不过,你被那漂亮的字体所吸引时,千万记得脚下就是湖。稍一后退就退到西湖里去了。 而,许奏云是谁? 如果你是从西泠印社转过来,如果你对西泠印社的字感兴趣,那么,你已经看到过这个名字了。在&柏堂&大厅里有这样一副对联:&大好湖山归管领,无边风月任平章。&撰题者就是&许奏云&。在西泠印社继续往上走,&观乐楼&楹联极为显眼:&合内湖外湖风景奇观都归一览,萃东浙西浙人文秀气独有千秋&。落款为&程十发书许炳璈撰联&。这个许炳璈,字奏云。就是同一人。西泠印社乃海内外印人文人心目中景仰的圣地,能在此挂下两副对联,可见此人了得。 然而,许炳璈究竟是谁?还是云里雾里。 我们对许炳璈很不了解,但许炳璈对西湖很有研究。他写过一本书,叫《西湖百绝》,1928年出版的铅印本。百绝?如今我们写一绝都抓耳挠腮的,写百绝,没有对西湖极大的热情是完不成的。1915年,灵隐寺前的壑雷亭破败了,许炳璈参与修葺。1923年,&汉三老碑&回归,他也参与了,还赋诗云:&三老神碑去复还,长教灵气壮山河。漫言片石无轻重,点点犹存汉士斑。&不要说只是汉代的一块石头而已,它身上承载着多少后人对传统文化的承担啊。 许炳璈对西湖的热爱,起于他的父亲。他的父亲叫许应鑅。许应鑅是广东人,咸丰年进士。他的家族广州高第街许地,一门四进士,在清代就像《红楼梦》里的大观园一样。许应鑅来浙江前,先后任江西临江府知府、南昌知府、广饶九南兵备道、河南按察使、江苏按察使、江苏布政使等等,他70大寿之时,正在浙江巡抚任上。70大寿,前来拜寿的子孙也正好70个。为此,清末著名学者俞樾专门为他书写一副对联:&聚儿孙内外得七十人,登堂同拜生辰,从古汾阳无此盛;合夫妇倡随成百廿岁,转瞬再周花甲,如今吴会是初筵。& 作为这样一个大官的儿子,许炳璈幼时有&红楼大观园&的经历,少时随父辗转南北。到了中年,他自己也曾任江苏知县。但蓦然回首,他发现最中意的地方竟还是杭州西湖。那时有营建生圹的风俗。杭州实业家、作家、报人陈蝶仙,就在桃源岭为自己建了座有名的生圹。秋瑾的结拜姐妹徐自华,也在孤山北麓为自己建了生圹,以求百年后与秋瑾为伴。据柳亚子记载,苏曼殊去世后,孙中山命陈去病葬其遗骨于杭州西湖孤山之阴。但陈去病前往西湖寻觅墓地时,弥月未得,后徐自华听说此事,慨然将自备生圹见割,这才有了我们今天看到的孤山北面的苏曼殊墓。许炳璈也起了在西湖营建生圹的念头。他要老于斯,葬于斯。 1920年,他选址孤山北麓,为自己营造了一座生圹。生圹旁建一亭子,是为&云亭&。 &云亭&为六角石亭,由六根方形石柱支撑,粗看上去,颇有一些中国乡间常见的那种茅草小亭的随意,然而坚硬的石材又使它有了几分坚定。它的亭角很有意思,是雕刻了祥云的石角翼然上卷,如兽头如卷云,平添了石亭的轻盈状。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建筑特性。民国的石亭,终究逃不开中西合璧的思路。 许炳璈选这个位置,可是花了心思的。&云亭&六柱24面,均满满当当地刻着对联。许奏云的心思,在他的自题联中得以体现: &无怀葛天以上;美人名士之间。&一边是高洁隐士林和靖,一边是千古佳人苏小小,如此邻居,很欣慰。&斯世竟何之,幸得傍孤屿梅花,岳坟忠柏;此心无所恋,却未舍钱江夜月,珠海乡云。&这一世,有孤山梅花和岳坟忠柏相伴,满足了。&泉边青山伴回音;湖畔石亭读书经。&愿来世,也享这样的生活。愿后人,共享其间乐趣。 许炳璈终日与西泠诸公来往,结交的都是名士。面对西湖畔如此经典的&云亭&,友人们纷纷一试身手。康有为题:梅花小寿一千年。张权题:南海荔枝熟;西湖荷花香。陈辅臣题:青山有例归高士;素月对人如古禅。又题:此地擅湖山之胜;其人与梅鹤有缘。崔永安题:十亩苍烟秋放鹤;一亭香雪夜横琴。又题:千年老鹤三生石;万树梅花四照亭。张其淦题:有客梦中来,为说二百年因果;待君天上去,更栽三萬樹梅花。 &&每一幅对联,均极为触情。在寂寂冬日里,绕着亭子细看这些对联,心里非常安静。 想来许炳璈意料不到吧,事隔百多年,在云亭东面,会出现一个他的亲戚的塑像&&鲁迅塑像。说他们是亲戚,系因为许广平。许广平是鲁迅的夫人,而许炳璈又是许广平的叔父。许炳璈之父许应鑅有一个同朝为官的兄弟许应骙,许广平即为许应骙之孙女。所以,许广平和鲁迅初恋时,许广平曾在经济上接济鲁迅,鲁迅不好意思接受,许广平说:&我的叔祖父曾在你们那里做大官,我不过是把从你们浙江人那里拿来的钱交还给浙江人罢了。& 不知他们夫妇有无来过&云亭&&& 世事无常,许炳璈最终未能葬身于此。如今,生圹已无踪影,只有&云亭&,矜矜逸逸留驻西湖边,芳华永不老去。 &云亭&亭后有池,池上悬泉,泉随亭名,曰&云泉&。泉后是依山的小块方地,刻&一片云&。 云亭,云停也。而如今所有的&云&字,均&停&在青苔里。 想起有人说,青苔的气味是低沉、幽凉、典雅。有压抑的热情和隔海相望的味道。 云亭边,宁静如许 周华诚 文/摄 一天中,往云亭走过的游客不计其数,能驻足细细打量一番的却鲜有其人。这亭子相当地其貌不扬,立在孤山水边的小路上,不留意的人,只会把它当作普通的一座雨亭了。 春天,亭子后面的玛瑙坡一片绿意,间杂开着粉色的小花,非常养眼。亭子边的湖面上,时常会有成群的野鸭和天鹅来此嬉戏,引得不少游客围观。至于架着长枪短炮的摄影爱好者,也是常有,专心地等候在此,拍摄天鹅起舞的倩影。 多数时候,云亭这一小块地方,都是游客少至,总比别处要显得幽深清静许多。亭子边的一汪泉水,也很随意地流淌,有时阳光从孤山的密林间照过来,疏影婆娑,倒真的有点&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意思。 那一天,正好往云亭边过,耳畔传来阵阵动听的琴声。寻声看去,只见一白发老者,坐在湖边长椅上,双手举着一部小摄像机,正拍摄湖面上嬉戏的天鹅。那琴声,是老者身边一部小录音机里发出来的。仔细听一下,原来是马友友演奏的大提琴曲《天鹅》。老人将音乐和天鹅一并收入了他的摄像机。 我从老者身边经过,他已完全沉醉在这诗画的旋律中了。走出很远,回望,那老者仍是一动不动,在乐曲声中专注地拍摄着。 天鹅和老者,都沉醉在各自的世界里了&&物我两忘,流连忘返。 云亭边,宁静如许。 玛瑙坡前一片&云& 灵翁  孤山北麓依山临水的园路旁,有一座六角石亭,亭名单取一个&云&字&&云亭。这座全石结构的亭子通透、简洁、素朴,凡取道后孤山路,往来西泠桥与放鹤亭之间的游客,大多会与它擦肩而过。倘若,你有兴致在石亭小作停留,能看到许多旧时文人的风雅印记,就在亭子的六根方形石柱上,四面用楷、隶、行、篆等各种字体,镌刻着一批耐人寻味的楹联。 云亭建造于1920年,它的建造者是清末民初诗词书法金石名家许炳璈。这位来自广州高第街&许地&(羊城望族许氏聚居地)的岭南名士,祖籍钱塘,因为热爱西湖,在湖边买下一块地皮建&生圹&,并修筑了一座石亭,作为生圹的标识。 许炳璈选的真是一处好地方,这里原是西湖历史上的著名胜迹&玛瑙坡&。 关于玛瑙坡,史籍上有这样的记载:南宋《咸淳临安志》称其&地有碎石如玛瑙状,故名&;明《西湖游览志》说这里&碎石文莹,若玛瑙然,人多采之,以镌图篆&;清《湖山便览》中则这样记录,&明万历间,金学曾建关帝殿于坡前,薙除草砾,得大玛瑙石,以其纹理形似,号之曰&梅花石&。& 早在北宋初年,这里曾有一座佛寺&玛瑙宝胜院&,因有天台宗著名高僧智圆住持而驰名湖上。南宋初,孤山建皇家专用道观四圣延祥观,玛瑙宝胜院迁到葛岭南麓,也就是如今的玛瑙寺所在,与孤山原址隔湖相望。玛瑙坡的声名与热闹,似乎也随着佛寺的迁移而渐渐消隐,一直到1920年,许炳璈在此建云亭。 当年许炳璈将石亭命名为&云亭&有两层用意,其一,许炳璈字&奏云&(意为高奏一曲响遏行云),云亭,隐含亭子与亭主人同名之意。其二,云亭偏东不远处山坡上,有清康熙初始建的敬一书院,书院外墙上嵌有清嘉庆年间浙江布政使朱嶟题书的&孤山一片云&大字刻石。&一片云&,许炳璈取其意用于石亭的命名,则有自况的意味。云亭旁的岩壁上,至今存有许氏自题的&一片云&三字。 云亭建成后,许炳璈又在亭旁凿石为槽以蓄山水,称之为&云泉&,并集北魏郑道昭《云峰山论经书诗》题刻中的此二字,刻于泉旁岩石上。泉后削石成壁,以供题刻。还在石壁一侧,就山岩自然斜坡之势,开凿一条上山石阶小径,以增游客游山、亲水之便。亭旁空地上,早先曾安放有石桌、石凳。石桌桌面一侧,刻有&云亭永用&篆书字样;石凳为鼓形,刻篆书&云亭&。 许炳璈与西泠印社首任社长吴昌硕、以及康有为等名家有交往,云亭建成后,康有为题亭匾曰&梅花小寿一千年&。许氏的一些友朋或门生,也先后为云亭品题诗、联,其中就包括镌刻到亭柱上至今留存的那些作品。据说,西泠印社早期同人常在玛瑙坡、云亭雅集,切磋篆艺,共赏奇石。 今天,我们已经很少听到&玛瑙坡&这个地名,但是,路过云亭时稍稍留意,便可看到旁边岩壁上&玛瑙坡&三个大字。1922年,七十九岁的吴昌硕应许氏之请,题&玛瑙坡&三字,刻于亭旁的山石上。 在吴昌硕题书&玛瑙坡&的次年,许炳璈的哥哥许炳榛(曾任清廷驻美国&三藩市&即旧金山的总领事)也选择了西湖,他在湖西杨公堤卧龙桥畔造了一座私家园墅&西园&,作为自己的退隐之居,并在园里收藏了许多珍稀书画及古物。兄弟俩以&云亭&、&西园&对峙湖上,当年为时人称道,吴昌硕为此题书一副四字楹联云:&卧龙高卧;孤山不孤。&像这样兄、弟各据湖山一隅,且留建构与艺文的,也算是西湖一段佳话。 除了云亭,许炳璈留给西湖的,还有一本名为《西湖百绝》的诗集。然岁月匆匆,这本诗集如今很难觅读到了。惟有孤山玛瑙坡前这一片&云&,依然任人寻访,耐人寻味。 (来源:杭州日报)
大家都在看鲁迅为何离开北京赴厦门大学任教,得罪厦门大学校长林文庆被只准用一个灯泡
鲁迅为何离开北京赴厦门大学任教
1926年,&三一八&惨案发生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兴起学潮,鲁迅和一些学生一样,被列入黑名单,鲁迅在亲友和学生们的敦劝下离家避难。从1926年3月底到5月初,鲁迅住在山本医院、德国医院,但他仍然坚持到女师大、北大等校讲课十多次。在避难期间,除到校上课,鲁迅始终坚持写作,《朝花夕拾》中的一些篇目就是这时写出来的。从7月6日到8月13日,鲁迅还同友人一道翻译了荷兰童话小说《小约翰》。
过去多数书刊都讲鲁迅是受段祺瑞政府的迫害离开北京南下厦门的,说反动军阀统治下的北京杀机四伏,政治形势一天天险恶,鲁迅的安全受到严重威胁。事实上,在鲁迅到厦门之前,段祺瑞政府已经垮台,鲁迅在北京还是比较自由的。因此可以说,政治因素不是迫使他南下的原因。
近年还有学者提出鲁迅南下厦门,与许广平南下广州有很大的关系,换言之,爱情是让鲁迅选择厦门的一个重要因素。事实上,鲁迅在同包办婚姻的妻子朱安实在没有多少共同语言、没有多少感情的情况下,一人独居在外,私生活方面仍十分严谨。据鲁迅的学生许钦文回忆,到1928年夏天,鲁迅和许广平一起游历杭州时,鲁迅对许钦文说:&钦文,你日里有什么事情,尽管跑开去做;可是夜里,一定要回到这里来睡,每天夜里一定都要到这里来,一直到我们回到上海去!&(许钦文《鲁迅日记中的我》,鲁迅博物馆选编《鲁迅回忆录?专著》下册第1316页,北京出版社1999年出版)就是同一间屋里,许钦文睡在中间那张床上,鲁迅和许广平分睡在两边的两张床上。所以鲁迅正准备南下厦门时,许广平刚好女师大毕业,经一位熟人推荐,到位于广州的广东女子师范学校任教,于是,他们便一道乘火车前往东南沿海地区了。
实际上,鲁迅离开北京赴厦门另有原因。鲁迅作为教育部的雇员,在大学兼课都是收费的,因为教育部欠薪十分严重,鲁迅曾经是索薪运动的骨干成员,索薪时还被警察打掉了一颗门牙。鲁迅在杂文《记发薪》中记述到从月,鲁迅只领了4次薪水190.5大洋,而历年所欠鲁迅的薪水高达9240大洋。当时的教育总长章士钊对鲁迅兼课这一做法比较宽容,也没有说什么,但后来发生了学生骚乱,鲁迅作为一个局外人站在学生联席会的一边,支持学生反对女师大女校长杨荫榆,把她赶出校长室。教育部总长章士钊出面干预,鲁迅和学生们又把章士钊当作孔家再世,要打倒他,章士钊免去了鲁迅教育部佥事职位。就这样鲁迅失业了。而此时,北京大学因为经费困难,开始拖欠教员工资,在厦门大学高薪的诱惑下,北大的一批在编教授纷纷南下厦门。7月28日,鲁迅也收到厦门大学寄来的薪水和车旅费共500大洋,抵挡不住月薪400大洋的诱惑,抱着&换一个地方生活&的想法,他接受了厦门大学林语堂的邀请。
日,鲁迅乘火车离开北京。8月29日清晨,列车抵达上海,鲁迅暂寓旅社,许广平则于当晚住到了她叔父许炳璈家中。在上海,鲁迅受到了上海文化界的热烈欢迎,8月30日晚间,郑振铎在清闲别墅宴请鲁迅。席间,鲁迅会见了沈雁冰,胡愈之、朱自清、叶圣陶、陈望道、夏丏尊等十多位著名人士。9月1日深夜,鲁迅登上了&新宁&号轮船,次日晨7时向厦门进发。许广平也于同日早晨8时,乘&广大&号离沪赴广州。
日午后,经过三天的行程,&新宁&号轮船抵达厦门,鲁迅暂住码头附近的旅馆,距厦门大学约有五公里,林语堂、孙伏园等人来接,然后从太古码头乘小舢板来到厦门大学。
编辑:志趣网
来源:志趣网点击:5339 发表: 05:26}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活埋最后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