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懂诗的和描写学霸的诗来帮我补补诗的前两联!

服气!学霸写1800首诗求婚后,再无人机送DR钻戒
  &你喜欢读诗,以后每一天,我都为你写一首诗。&3月28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研究生徐智成,带着5年间写的1800余首小诗,向在读博士研究生的女友张瑶佳浪漫求婚。当无人机带着男士一生仅能定制一枚的DR钻戒(Darry Ring)缓缓降落,张瑶佳激动地说,&这就是我想要的!&
  刷屏的求婚故事男主角是南航自动化学院的徐智成,女主角则是自动化学院的博士生张瑶佳。徐智成告诉记者,本科同在一个班级的他们刚开始并不相熟,张瑶佳是班里的学霸,而他的学习却不出众。徐智成还记得,大一夏天,张瑶佳偶然在他写的诗下评论了几句,简单的几句却让他产生了共鸣,心里对张瑶佳默默生出了好感。&为了接近她,我常常找各种学习问题向她请教。我本来上课常坐教室后排的,为了追她从此只坐在教室前排,因为学习是她的追求,志同方能道合。&相知相守中,徐智成终于渐渐俘获了张瑶佳的芳心。
  大二放寒假的前一天,徐智成向张瑶佳表白了,&你喜欢读诗,以后在一起的每一天我都会为你写一首诗。&张瑶佳本以为这句话只是一时的浪漫,没想到竟坚持到现在,1800多天下来,他们之间已经保留下了1800多首小诗,这些小诗见证着他们的爱情一天天成长。
  为了在毕业前能实现求婚,徐智成从寒假就开始策划求婚计划,他查了很多求婚的例子,但都觉得很俗套。最后,他决定结合南航的校园文化,使用同学亲自研制的无人机求婚,当然还有精心准备的DR钻戒,因为DR钻戒代表着一生&唯一&真爱的至高承诺,且男士一生仅能定制一枚,所以徐智成用这枚独特的DR钻戒诠释了他和张瑶佳互相依靠的真爱之情。世界上最浪漫的事,莫过于找到一生相伴的真爱,相爱到老。
  祝福这对情侣!
责编:徐娜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有没有我最喜欢的一句诗作文500字的作文1,学霸们
作业帮用户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成长,对许多人来说,或许只是躯体的长高,长壮!这都是人们的刻版 印象,所谓的成长,而是指随著年龄的增加,经验的累积,而是言语或行为 有所改变的历程,谓是成长.一个人的成长,是要走过无数坎坷的道路,是 要经过无数残酷的挫折,和著苦涩与喜悦,才称得上是成长. 学习,是成长的重要方针.每个人,都必须透过学习,才能有所成长. 在学校学习每一科的一般课程,是要增进智力的成长;我们学习美一向专业 知识,也是技能方面的成长.在团体生活中,我们学习著如何与人相处,学 得何以关怀,做人的处世之道,以培养彼此间互相忍让之高尚情操,这是人 格方面的成长.在学校各种教育的薰陶下,我们努力从多方习得德业,日亦 成长.
我喜爱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承诺;我喜爱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银河落几天”的豪迈;我喜欢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感。但是,我更喜爱“滴水能把石穿透,万事功到自然成”这句影响了我童年时代的诗句。放眼望去,童年是多么的无忧无虑啊!但至今还让我无法释怀的事一直在我的心头涌动……那年我9岁,妈妈在学习上经常督促我。“吃完饭快去复习!”“我给你买了一本练习,周末做一下!”“别看电视了,快去预习明天的课程!”这一声声的唠叨既让我甜蜜又让我烦躁。两个学期过去了,我受不了这苦口婆心的劝导了,成绩开始直线下降。有一次测验,我只得了65分。回家后,妈妈训斥我:“你一天到晚就只知道玩玩玩,现在才得这么点儿分数,这测验有那么难吗?”但那是不爱学习的我一点都没有听进去,似乎是左耳进,右耳出,但我仍然要过以前的“苦”日子。大家在玩耍的时候,我就心不在焉地做各种练习题;大家进入梦乡的时候,我就滚入了题海,随随便便的写着“x”、“100”“25”……一次,妈妈给我买了一本古诗经,让我在一天之内读完它,否则不准出去玩。虽然我成绩不好,但是对读书有一点兴趣。所以,我接过书,读了起来。对于难懂的地方,我就直接跳过,容易懂的地方,随便读读就过了。但在翻到第57页的时候,用红色的字体圈了一句话,这句话十分吸引我。看了一下,原来是一句诗:滴水能把石穿透,万事功到自然成,看了这句诗,我突然醒悟……从此以后,我在学习上与别人你追我赶;在家里争做家务;在社会上,许多事都积极了许多。因为我明白,只要努力,什么事都可以成功。这句话至今都铭记在我的脑海里,无论忘记什么,都不会忘记这句激励我的话!
为您推荐:
扫描下载二维码当前位置: >>
专题二鉴赏古诗读懂始
专题二鉴赏古诗读懂始[温馨寄语] 古诗鉴赏,其前提是要读懂诗歌。对于命题者来说,如何引导考生先读懂后鉴赏,命题 的导向至关重要。对于考生来说,能否全面理解、深刻领悟作品的内容和技巧,能否读懂诗歌极其关键。 因此,必须扭转轻读诗、重做题的倾向,而应沉下心来,反复咀嚼,一定要重视古诗本身给我们传达的 内容,从而来解读古诗。 在考场上,读懂一首古诗,说到底就是理解诗句意思,诗歌写了哪些内容,是按照什么样的思路和 层次来写的。内容和思路是读懂诗歌的关键。 培养读懂古诗的能力,要从三个方面入手:一要抓住古诗的体裁、语言特征,二要把握古诗常见的 题材特征,三要掌握阅读的基本方法。 一、从体裁、语言特征方面读懂古诗 (一)古诗体裁常识(自读) 诗歌从时间角度分为古代诗歌和现(当)代诗歌,从格律角度分为格律诗和自由诗。中国古代诗歌以抒情诗为 主,兼有部分叙事诗。中国古诗从发展源流角度又可分为诗、词、曲三种。 A.诗 诗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1.古体诗,与“近体”相对而言的诗体。亦称“古诗”“古风”。这种诗体产生较早,唐以前各 种形式的诗歌都是古体诗,唐以后把凡不遵守近体诗规则的诗歌也叫古体诗。这种诗体依据每句字数 的不同可分为四言、 五言、 六言、 七言、 杂言诸体, 唐以后五言和七言古体诗成为主流, 简称“五古”“七 古”。五古主要从汉代五言诗发展而来,七古则是从七言和杂言歌行发展而来。杂言有一字至十字以 上者,但一般为三、四、五、七言相杂,而以七言为主,故习惯上归入“七古”一类。 古体诗的特点:章无定句,句无定字,句式可整可散,篇幅可长可短,每句字数可多可少。不讲 平仄,不讲对仗。用韵押韵,自由灵活。一般押宽韵,大多是隔句押韵,韵脚可平可仄,而且可以换 韵。 乐府诗是古体诗的一种。乐府,原为汉武帝刘彻设立的专管音乐的官署,因兼及创作和搜集民间 诗歌、乐曲,后遂称这类诗歌为“乐府诗”,或简称“乐府”。属古体诗的一种,除要求配乐歌唱外, 其形式和古体诗没有区别。 后世将魏晋至唐可以入乐的诗歌和后人袭用乐府题名仿作的不合乐的作品, 统称乐府。宋元以后,配乐歌唱的词、散曲等,有时亦称乐府。 2.近体诗,亦称“今体诗”。中国唐代形成的律诗和绝句的通称,与古体诗相对而言。包括律诗、 绝句和排律。由于有严格的格律要求,所以人们又把它称作格律诗。 律诗的格律十分严密,其要求主要有:(1)诗的每句字数整齐划一,有五言和七言两种,简称五律、 七律。(2)诗句的数量有不同限制,通常每首八句;超过八句,即在十句以上的律诗,称排律或长律。 (3)有特定的对仗要求。八句者每两句为一联,计四联,依次通常称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每联的 上句称为出句,下句称为对句。每首中间两联,即颔联、颈联必须对仗。(4)声韵格律的要求严格。律1 诗要求全首通押一韵,限平声韵;二、四、六、八句押韵,而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说来,五律首句 多数不押韵,七律首句多数押韵。 绝句也称截句、断句、绝诗。每首仅有四句,每句五字的,简称五绝;每句七字的,简称七绝。 绝句的声律要求与律诗相同。具体说来,有四种:(1)截取律诗的首尾两联,完全不用对仗,这是常式。 (2)截取律诗的后半两联,即颈联和尾联,这也是一种相当普遍的情况。它要求第一联对仗。(3)截取律 诗中间两联,即颔联和颈联,都必须对仗。(4)截取律诗前半两联,即首联和颔联,则要求后一联对仗。 区分古体诗与近体诗的方法:(1)看句数。古体诗句数不限,近体诗每首句数有限定,绝句都是 4 句,律诗都是 8 句。(2)看字数。古体诗不拘字数,有五言、七言,也有杂言。杂言往往以七言为主, 夹杂着三言、五言,也有夹杂四言、六言以至十言不等的。近体诗都为五言或七言。(3)看押韵。古体 诗用韵较宽,不受韵书限制,押韵可平可仄,又可换韵;近体诗用韵严格,只用平声韵,不可用仄声 韵,更不可换韵。(4)看平仄。古体诗不拘平仄,近体诗讲究平仄,并一定要符合平仄格式的要求―― 七绝、七律句中一、三、五字的平仄可不论,二、四、六字的平仄须分明;五绝、五律句中一、三字 平仄不论,二、四字平仄要分明。 边练边悟 1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石鱼湖上醉歌 [唐]元结 石鱼湖,似洞庭,夏水欲满君山青。山为樽,水为沼,酒徒历历坐洲岛。长风连日作大浪,不能废 人运酒舫。我持长瓢坐巴丘,酌饮四座以散愁! 寄李儋元锡 [唐]韦应物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 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 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 元诗为古体杂言,韦诗为近体七律诗。 B.词 词,亦称“乐府”“长短句”“诗余”“琴趣”等,是我国古代诗歌园地中的一朵奇葩。约始于 南朝,定型于中晚唐,盛行于宋代。原指合乐歌唱的歌词,故又称为“曲”或“曲子词”等。后依照 乐谱声律节拍而写新词,叫做“填词”,或称“倚声”。再后,则依前人作品的字数、句数、声律、 韵律而填定。自此,方与音乐分离,成为诗的别体,故称为“诗余”。 词有“令”“引”“近”“慢”等。“令”一般较短,“引”“近”一般较长,“慢”又比 “引”“近”长,盛行于北宋中叶以后。随后又出现了“小令”“中调”“长调”:(1)小令,限 58 字以内;(2)中调,指 59 字至 90 字;(3)长调,指 91 字以上者。词牌,是词的格式的名称。 词的格律,即词律,其特征是:(1)字数一定。每一词调都规定一定字数。短的如《十六字令》只2 有 16 个字,长的如《莺啼序》有 240 字。(2)讲究平仄。(3)句式参差不齐。少的为一字句,多到十几 字句,各种句式都有。(4)押韵的位置各个词调不同。有上下句押,有隔一句押,有隔两句押,有隔三 句押,还有句中押;有一韵到底的,也有中间换韵的。 边练边悟 2 阅读下面的句子,完成后面两题。 ①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②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③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④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⑤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⑥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1)以上名句出自唐代人作品的一组是 A.①②③⑤ C.①②④⑤ B.①②⑥ D.③④⑥ ( )答案 A 解析 ④为苏轼句,⑥为柳永句。 (2)对以上名句的原作进行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古 体诗 A ③ ④ ③ ⑤ ② ⑤ ② ④ ③ ④ ① ⑥ ② ① ⑥ ⑤ ② ① ⑥ ③ 句 ① ⑥ ④ 绝 词 ⑤ ( )BCD 答案 C C.曲(一般指元曲)元曲包括杂剧和散曲两种形式。杂剧属戏剧,散曲属诗歌。 散曲是继词之后兴起的可供歌唱的新诗体,它有一定的乐调和一定的歌词格式,是按节拍来歌唱 的。在形式上,散曲分为小令和套曲两大类别。 小令因其体制短小而得名,又叫“叶儿”,通常指独立的、只有一支曲子的散曲形式。如[越调? 凭 栏人]《寄征衣》 :“欲寄君衣君不还,不寄君衣君又寒。寄与不寄间,妾身难上难。”它跟词中的小 令近似,但含义不同。词中的小令是对中长调而言的,指的是篇幅较为短小、曲调比较活泼的词;而 曲中的小令则是对成套的曲子而言的,只要是单独的一支曲子,不论长短都叫小令。3 套曲,又称“套数”“散套”。它是由同一宫调、不同曲牌的多支曲子联缀而成的组曲。它有头有 尾,头一般是一支曲(称为“引曲”),中间部分可以从一支到数十支(称为“正曲”),结尾一般要用“尾 声”或“煞调”结束。如[般涉调? 哨遍]《高祖还乡》就是由八支曲子组成。 小令形式短小,常用于写景、抒情;套曲更适宜于叙述比较复杂的内容。 曲,是和乐的诗,每曲都有一定的乐谱,即“曲调”,每种曲调都有一个名称,即“曲牌”,每种 曲调都属于一定的宫调。所以一般都在小令或散套的前面写上宫调名、曲牌名,并根据内容写出题目, 如[越调? 天净沙]《秋思》 、[般涉调? 哨遍]《高祖还乡》等。4 第二课时 教学方法: 主要是让学生结合绝句 “起” 、 “承” 、 “转” 、 “合”的章法,分析诗歌结构,解读诗歌内涵。 (二)从结构入手读懂古诗(板书标题) 古诗鉴赏历来是高三复习备考的重点,也是许多考生感到棘手的难点。这是由于古诗的语言极含蓄、 凝练,表达又富于跳跃性,再加上考生对诗歌表达技巧生疏,对创作背景不了解,而命题者又常常于关 节处设题,致使考场上常常出现因一句卡住而满盘皆输的状况。其实只要我们抓住古诗起承转合的章法 特点,从诗句之间的联系上去理解诗意,关节处往往会迎刃而解,正所谓起承转合皆关“情” 。 章法指的是诗词的结构谋篇。前人将绝句的章法归结为“起” 、 “承” 、 “转” 、 “合” , “起”即一首诗 的起句, “承”是承接起句,是“起”句的延续、延伸, “转”就是转句,表明诗意的转折变换, “合”则 是合笔,是结句,往往有点明题旨,收束全诗的作用。下面分别说说四个部分各自不同的特点和彼此之 间伪关联,以及这个规律在帮助我们鉴赏古诗方面的作用。 示例导入: 登高 (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 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诗歌的结构--起承转合 “起”即一首诗的首句 往往有统帅全诗、奠定基调,渲染气氛、铺垫意境 的作用,即“起”句有奠定基调 的作用。 “承”是承接起句 是“起”句的延续、延伸,在内容上紧 密相关,在结构上,还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转”就是转句 “转”是指结构上的转折,往往体现为 由物及人、由景及情、由事及理的思路上的转换 “合”则是合笔,是结句 是前三句诗意的最后合成, 合句一出,中心就明了,它是诗人思想感情抒发的凝结点,往往有点明题旨,收束全诗的作用。 首联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开篇便以急风、高天、长啸的猿声,清渚、白沙、盘旋的飞鸟 这六个秋天特有的意象,营造出一种萧瑟、肃杀的深秋意境,奠定了全诗低沉的基调。 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中的“落木”承首联第一句的“风急天高” ,为仰视所 见;“长江”承第二句“渚清沙白” ,乃俯视所得,无边落木潇潇之声与不尽长江滚滚之势将秋意推向 深广,境界更为阔大、旷远,从而使后面抒发的老病孤愁之情也有了更有力的依托。 1.从“起承转合”的写作思路入手,读懂思路层次、大体内容,协助解答某类试题 “起承转合”是古人写诗填词所遵循的结构章法。“起”即开篇,“承”是对“起”句的承接、 拓展,“转”是诗意的跳宕转折,“合”是收束全诗。 试以杜甫的《春日忆李白》为例来看它对我们懂诗、解题的帮助。 春日忆李白 杜 甫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5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首联从赞美李白诗才超群“起”,颔联指出其清新俊逸的风格为“承”。颈联为“转”,开始由 赞李白的诗才诗风转为写对李白的思念:从空间阻隔写两人天各一方。尾联是“合”,是怎样收束全 诗的?既然天各一方,自然渴望相见,这是一层;渴望相见,见面干什么?对酌,切磋诗艺,又把首、 颔两联的内容收在里面,这是又一层。 明白了该诗的起承转合过程,自然很容易做“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题目了。 译文 李白的诗作无人能敌,他那高超的才思也远远地超出一般人。 李白的诗作既有庾信诗作的清新之气,也有鲍照作品那种俊逸之风。 如今,我在渭北独对着春日的树木,而你在江东远望那日暮薄云,天各一方,只能遥相思念。 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同桌饮酒,再次仔细探讨我们的诗作呢? 注释 ⑴不群:不平凡,高出于同辈。这句说明上句,思不群故诗无敌。 ⑵庾开府:指庾信。在北周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司马、司徒、司空) ,世称庾开府。 ⑶俊逸:一作“豪迈” 。鲍参军:指鲍照。南朝宋时任荆州前军参军,世称鲍参军。 ⑷渭北:渭水北岸,借指长安(今陕西西安)一带,当时杜甫在此地。 ⑸江东:指今江苏省南部和浙江省北部一带,当时李白在此地。 ⑹论文:即论诗。六朝以来,通称诗为文。细论文:一作“话斯文” 。 边练边悟 3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 贾 思 至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杏花香。 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译文:春天青草丛生,绿柳抽芽,桃花挂在枝头丛丛点缀,李子花的香味飘得远远都是。 (但是在这样生机盎然的春天) ,春风依然不能为我吹散烦恼忧愁,我的愁思怨恨偏偏在这春天一直 滋长。 请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先写景,后抒情:先选取草色、柳色、桃花、杏花等典型春景表现春日之美,再用东风不 消愁、春日惹恨长来点明春思。(或:先写春天的色彩;次写春天的繁花;接着写不解愁的春风;最后 写春日惹恨,点明春思。) 解析 该诗首句从春草柳色写起,次句写桃花杏花,继续从色彩角度写生机盎然的春光,第三句 转写诗人的愁恨,第四句以“春日”结景,以“恨长”结情。6 如果分阶梯、有侧重地把握这四个结构特点,不仅可以把握诗的具体内容、层次,更可以把握全 诗的内容主旨及诗人的思想感情,为准确解题奠定基础。 (1)“起”: “起”定基调 “起”句为一诗之首句,地位很重要,往往有统帅全诗、奠定基调,渲染气氛、铺垫意境的作用。 杜甫《登高》诗首联的“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开篇便以急风、高天、长啸的猿声,清渚、 白沙、盘旋的飞鸟这六个秋天特有的意象,描绘出了一幅萧瑟、肃杀的三峡秋景图,奠定了全诗低沉的 基调。边练边悟 4 (2006? 辽宁)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东 苏 坡①轼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 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 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②荦确:山多大石貌。②译文:东坡被雨洗刷过后月亮显得格外明亮,市人匆忙走过东坡只有Z身名利圈外的诗人才能享 受这圣景。不要嫌弃坡头的路大石从错凹凸不平。作者独自喜欢用木杖点地时坚然之声. 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的月夜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以映 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 解析:这一题直接向“起”句发问,如果我们了解“起”句在全诗中的一般作用,再结合对这首诗 的具体理解,就能够得出这样的答案: “这一句是全诗的铺垫,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月夜图,营造了一种 清明幽静的气氛, 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 ” 当然诗人心境的澄明, 结合最后两句看就更加明朗。 此外, “起”句还常常是埋伏在前面的“密电码” ,和最后的“合”句遥相呼应, “首尾贯注” ,共同彰显 诗歌主旨。虽然表面上看来是写景语,实际上是情蕴景中。所以读诗解诗, “起”句是不可不重视的。 在古诗词中,“起”句就是开头,或写景,或叙事,或抒情,或议论,方式多样。其作用主要有两 种:①点明题旨,统领全诗,奠定情感基调;②托物起兴,烘托铺垫,渲染映衬。 (2)“承”: “承” “起”而续 “承”句与“起”句语意接近,关联极为密切。它不是对“起”句简单的重复,而是“起”句的延 续、深化,两句之间的意思可互为佐证。在结构上,还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还以杜甫《登高》为例。颔 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中的“落木”承首联第一句的“风急天高” ,为仰视所见; “长 江”承第二句“渚清沙白” ,乃俯视所得,无边落木潇潇之声与不尽长江滚滚之势将秋意推向深广,境界 更为阔大、旷远,从而使后面抒发的老病孤愁之情也有了更有力的依托。 如 2005 年全国Ⅱ卷7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出作者当时怀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此题直接向“承”句发问。 “起”句为叙事,交代诗人当时境况:羁旅异乡,又逢佳节(冬至是古代 一个很重要的节日)。 “承”句接续“起”句而下,进一步描写佳节思念亲人的情形,将抽象的思念之情 寄托在具体可感的诗人形象之中,通过细节的描摹,加深了读者的印象。回答扣住关键词语对塑造诗人 想家的形象以及表现思乡之情的作用具体分析就可以了。答案如下: “抱膝”二字生动地勾画出作者默默 呆坐的神态,用“灯前”自然引出“影” ,而“伴”字又将“影”和“身”联系起来,抱膝枯坐的“影” 陪伴着抱膝枯坐的“身” ,显得形影相吊。这充分反映出作者思家时的一种孤寂心情。 可见, “起” “承”看似写景叙事,实际上皆关乎情。而关注它们之间以及它们和主旨的关联,又可 以帮助我们准确理解诗意。 在古诗词中,“承”句或写景,或叙事,或抒情,或议论,与“起”句自然衔接,是“起”的延 伸、拓展。“承”的形式有总接、分承、明顺、暗接、欲扬先抑、欲抑先扬等。其主要作用是:①承 上启下,②铺垫下文。 边练边悟 5 (2011? 山东)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咏山泉 储光羲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恬淡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的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两句从声与色的角度描写了山泉的情态。山泉平缓流淌时,清澈见底,水面映照天光云 色;凌空而下时,水石相激,作风雨之声。山泉虽然无名,却有映地照天、兴风作雨的奇观。这两句 与前面两句形成了先抑后扬(欲扬先抑)的效果。前两句写山泉的平凡无名,为抑;这两句凸现泉流山中 的奇观,为扬。如此描写也为最后两句称赞山泉做了铺垫。 解析 “映地为天色”从“色”的方面写出山泉之清澈见底,“飞空作雨声”从“声”的方面写 出山泉凌空而下水石相激的情形。另外,从上下文看,此联与前一联形成欲扬先抑之势,同时为最后 两句的称赞做了铺垫。 作品翻译 山中有(一股)泉水,向别人询问(这股)泉水叫什么名字,却没有人知道。 天空倒映在(泉)水面上,整个地(水)面的颜色和天空的颜色是一样的,泉水从高高的山崖上8 飞流直下如雨声作响。 (这股)泉水自高山流出,涨满了一条条山涧和小溪,分出的支流也注满了一个个山村的小池塘。 (这股)泉水的清静和淡泊没有人看见, (但不论你是否看见,也不在乎你是否看见) (这股)泉 水年复一年地依旧是那么清澈。 作品赏析 作为一首较为工整的五律,此诗的内容组合与行文结构颇具特色。首联叙事点题,紧扣“泉”字, 起得平和自然。静寂的深山里,一股清泉徐徐流动,给这僻远之所平添一活气;面对此番景象,诗人 真想问山泉有无一个让人记得住的名字,可是无从知晓。其既惊喜又遗憾的心情充溢于字里行间。颔 联承接上文,从正面立意,描绘山泉的出俗形象。诗人从广阔的立体空间着笔,生动地摹绘出山泉的 澄澈与灵动:它流淌在平地之时,恰似一面新亮的镜子将蔚蓝的天宇尽映水底;它飞泻于山下之际, 又如潇潇春雨般泼洒半空,煞是壮观。此联取景清晰,摹象精致,对仗谨严,通过大胆的想象,细腻 的刻画,把飘逸的山泉的形象描绘得生动可感。颈联从反面角度立意,转写山泉遭遇冷落的境况:尽 管山泉清净而鲜活,可是当它流入深涧,水满溢出,分引到小池的时候,山泉原先的那种清澄和,那 种灵气,被这窒息的环境遮盖了,仿佛有谁不愿意看到山泉的“映地” “飞空” 。这些描写,意在为后 文蓄势。尾联关合全诗,由叙而议,点明诗旨:山泉的“恬淡”无人关注,可它仍然年复一年,自洁 自清,保持着一尘不染的秉性。 由此看来, 《咏山泉》是一首别致的山水诗,其独特的艺术技巧可与王维的《山居秋暝》相媲美: 全诗形象生动,画面清新鲜丽,诗人既泼墨渲染,又精雕细刻,把清泠丰溢的山间清泉逼真地展示于 读者面前。 《咏山泉》又是一首有所寄托的咏物诗――作品采用拟人手法,寓情于景,写山泉的“不知 名” ,说山泉的“无人问” ;写山泉的“恬淡” ,说山泉的“长自清”这一切,都在暗示人们:山泉即诗 人自己,山泉的特点即诗人要追求的个性,其崇尚恬淡自然、飘逸出俗的高洁境界了了可观,耐人回 味。总之,咏山泉与明心志的高度和谐统一,使此诗“格高调逸,趣远情深,削尽常言” (殷[《河岳 英灵集》 ) 。 (3)“转”: “转”开生面 “转”是指结构上的转折,往往体现为由物及人、由景及情、由事及理的思路上的转换。前面铺垫 蓄势已足,陡然一转,别开生面,让诗歌顿生波澜。如杜甫《登高》中“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 登台” ,由颔联写景转而抒情,尽情抒发自己羁旅漂泊之苦,晚年抱病登台的孤独。关注“转”句,能使 我们尽快明了作者思路,它也是我们体察诗歌主旨的重要线索。元人杨载在谈到绝句的结构安排时说: “大抵起承二句固难,然不过平直叙起为佳,从容承之为是。至如宛转变化工夫,全在第三句,若于此 转变得好,则第四句如顺水之舟矣。 ”所以诗歌的“转”句最为关键,而诗歌命题也常在“转”句上做文 章。 再如江楼夕望招客(白居易) 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 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9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 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校清凉。 [注]此诗写于长庆三年诗人任杭州刺史的次年。江楼,也称望海楼。 ●苏轼说“白公晚年诗极高妙,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 ,此少时所不到也” 。你认为这 两句诗高妙吗?为什么? 这是一道鉴赏题,由于诗句有省略,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那么我们不妨利用“转”联与“合”联 的密切关系,先向“合”联寻求破解线索,以求得对“转”联诗意的理解,再进一步鉴赏。 “合”联“能 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校清凉”诗意显阔,是诗人在殷勤邀请好友登临江楼消暑,因为这里非常清凉。 由此不难推测“转”联该是转向此意,这时再看诗句“晴天雨?‘夏夜霜”就有了清凉的感觉,原来两 句是诗人为江楼做的“广告词” : “晴本无雨,夏本无霜,风吹古木如闻雨声,月照平沙似见寒霜,联想 与想象生出清凉,足以消暑。 ” “转” ,古人也称为“跳转” ,就是要尽量使转折之笔荡开,造就波澜,给人“峰回路转”之感。这 一“转”避免了诗歌的平直,让诗意一下子鲜活生动起来,同时也转向了诗歌主旨的揭示,所以理解和 鉴赏诗歌,抓住“转’ ’句是关键。 古诗词中,“转”句在绝句里是第三句,在律诗中指颈联,在词曲中多指“过片”。“转”句十分 关键,往往由物及人,由景及情,由事及理,由浅入深,从正到反,思路的转换体现诗意的跳宕转折。 抓住这“转”句特点对解读诗意也很关键。 边练边悟 6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望湖楼晚景 苏 轼横风吹雨入楼斜,壮观应须好句夸。 雨过潮平江海碧,电光时掣紫金蛇。 第三句描写相对静止的画面,请说说它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第三句从“横风吹雨”转入“雨过潮平”,为描写雷电蓄势,承上启下。 其实在这首诗中,他的思想有过一段起伏变化。在开头,他看到一阵横风横雨,直扑进望湖楼来, 很有一股气势,使他陡然产生要拿出好句来夸一夸这种“壮观”的想法,不料这场大雨,来得既急,去 得也块,一眨眼间,风已静了,雨也停了。就好像演戏拉开帷幕之时,大锣大鼓,敲得震天价响,大家 以为下面定有一场好戏,谁知演员还没登场,帷幕便又落下,毫无声息了。弄得大家白喝了彩。苏轼这 开头两句,正是写出人们(包括诗人在内)白喝了一通彩的神情。 雨过以后,向楼外一望,天色暗下来了,潮水稳定地慢慢向上涨,钱塘江浩阔如海,一望如碧玉似 的颜色。远处还有几朵雨云未散,不时闪出电光,在天空里划着,就像时隐时现的紫金蛇。这首诗写的 就是这样一幅望湖楼的晚景。开头时气势很猛,好像很有一番热闹,转眼间却是雨收云散,海阔天空, 变幻得使人目瞪口呆。其实不止自然界是这祥,人世间的事情,往往也是如此的。上了年纪的人,经历10 的事情多了,会不止一次地遇到过类似的现象。 (4)“合”:妙“合”主旨 “合”是前三句诗意的最后合成,合句一出,中心就明了,它是诗人思想感情抒发的凝结点,常常 有点明题旨,收束全诗的作用。杜甫《登高》尾联两句,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更在前句 基础上直抒胸臆,似一吐郁结于胸的不快,又似无可奈何沉重一叹。一个艰难时世中老病孤愁的诗人形 象跃然纸上,令人痛惜!全诗起于“悲”而终于“悲” ,悲景着笔,悲情落句。所以在结构上, “合”句(联) 常呼应开篇,圆合首尾。而从内容上说, “合”句(联)是我们了解诗人感情、解读古诗主旨的最重要所在。 “妙合”的方式有很多,最常见的有两种: 第一种是直接点题,于篇末或抒发感情,或议论明理,直接揭示主旨。 如 2006 年江苏卷 请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 室人降日①以此奉寄(元)魏初 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 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何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圆夜煮茶? [注]①室人降日,妻子生日。 ●有人认为词的最后两句写得极为感人,请谈谈你的看法 “感人”之处首先在于揭示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读者的共鸣。词的这最后两句好比是诗歌的“合” 句,诗人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企盼与家人一起自食其力,共享天伦之乐。语言朴素平实,亲切动人, 能唤起读者强烈共鸣。 ” 也使作者漂泊中深切思念家中亲人的感情抒发得更加强烈。 这种直接的结尾方式, 是我们阅读起来相对容易把握的。 第二种收束方式是暗中寄托,即用暗示的方法表现作者的感情、阐述的事理。最常见的是寄情于景, 以景语作结。这种方式蕴不尽之情于景物中,表达含蓄深婉,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颇能引起 人的回味。但正因为其含蓄,也为我们阅读带来了比较大的障碍。这需要我们能够从结句本身的个别关 键词捕捉一些有效信息,或者结合诗词的前半部分,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寻求突破。 把握起来难度较大的是纯粹写景的结句,尤其是理解加鉴赏相结合的考题。 如 2005 年重庆卷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从军行七首(其二)(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高高秋月照长城”与前三句写法上有何不同?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诗人前三句都在叙事抒情,到最后一句却忽然宕开一笔,离情人景:秋月高高照在古老雄伟莽莽苍 苍的长城之上,景象何其壮阔苍凉!也许正因为情不可尽,诗人才以“不尽尽之” 。这奇绝的结句留给读11 者无尽的联想:是无边的乡愁,是杀敌立功的雄心,还是对于战事的忧虑?难怪诗评家评价此句为“绝处 生姿的一笔” ,而这一句也让我们领教了有“七绝圣手”之称的王昌龄的写诗功力。此题答案为: “前三 句叙事抒情,后一句写景。以景作结,寓情于景,创造意境,含蓄无限。 ” 概括起来说,古诗讲究章法,就是讲究诗序的先后,注重诗意的分合,用现在的话讲,就是注重表 达的逻辑顺序。起承转合四个部分之间,都有着密切的联系,而每一部分,又都关乎主旨,关乎作者的 情感。掌握了这个规律,也就握住了一把打开古诗鉴赏之门的钥匙。 在古诗词中,“合”是结句,全诗不论写景、抒情、叙事、阐理,“合”句水到渠成,往往是诗 歌主旨或诗人感情的凝聚之处。“合”句的作用一般有三种:①呼应开篇或诗题,圆合首尾;②对比 前文或总结全诗,卒章显志;③以景结情,含蓄蕴藉,余味无穷。古诗词“合”的方式很多,但基本 上分为两类:一是直笔明接,即直接抒情、言志、阐理;二是曲笔收束,用折射、暗示、象征等方法 曲折表达作者的感情、寄托诗歌的主旨。 边练边悟 7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碛 qì中作 岑 参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 今夜未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 碛:1. 浅水中的沙石。2. [沙~]沙漠。不生草木的沙石地。 试赏析本诗末句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本诗末句并不正面回答第三句的疑问,而是以景结情,描写明月照耀下的朦胧、沉寂、荒无 人烟的莽莽平沙,气象阔大,含蓄地暗示了戍边将士风餐露宿的艰苦生活,余味无穷。 《碛中作》是唐代诗人岑参的作品。此诗选取沙漠行军途中野营生活的一个剪影,以雄健的笔触, 描述了驰骋塞外,随止随歇的军旅生活。虽仅四句,却融汇了作者初赴边塞的新奇之感和远离家乡的思 亲之情。在对大漠的荒凉和行军的艰苦所作的描绘中,也显现出一种从军豪情。全诗语言自然遒劲,意 境雄浑壮阔,情景契合,别有神韵,充分显示出悲壮与凄清的综合美。 词句注释: ⑴碛(qì) :沙石地,沙漠。这里指银山碛,又名银山,在今新疆库木什附近。 ⑵走马:骑马。 ⑶辞家:告别家乡,离开家乡。见月两回圆:表示两个月。月亮每个月十五圆一次。 ⑷平沙:平坦广阔的沙漠、大漠。绝:没有。人烟:住户的炊烟,泛指有人居住的地方。 白话译文: 骑马向西走几乎来到天边,离家以后已见到两次月圆。 今夜不知道到哪里去投宿,在这沙漠中万里不见人烟。 《碛中作》诗仅四句,但每句诗都有不同的艺术特点。起句有一股勃发的激情和大无畏的精神,12 雄奇壮美而豪迈;次句情深意远,含蕴丰富;三句以设问兜转,宕开前句,有转折回旋的韵致;结句 似答非答,以景作结,于暮色苍茫之中,使人感到气象壮阔。整首诗显示出悲壮苍凉的艺术风格。杜 甫称赞岑参的诗“篇终接浑茫” ( 《寄彭州高三十五使君适虢州二十七长史参三十韵》 ) ,这是指他的诗 结尾浑厚,气象阔大,不可窥其涯际。从结句“平沙万里绝人烟” (一本作“平沙莽莽绝人烟” )来看, 境界阔大,茫无边际, “篇终接浑茫”五字,是当之无愧的。 这首诗以鲜明的形象造境写情,情与景契合无间,情深意远,含蕴丰富,别有神韵。13 第 3 课时 教学过程: 2、从情景关系入手读懂古诗的内容层次 导语:宋代僧无门慧开禅师禅偈 [jì ]一首: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古人云:作诗无 他端,只“情”“景”二字。王国维在他的《人间词话》中写道: “一切景语皆情语” 。南朝?梁?刘 勰在《文心雕龙?神思》说: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 我们读诗、赏诗也一样,只要抓住了“情”“景”,就等于抓住了“牛鼻子”。在正常情况下, 旧体诗、词的基本章法是先写景,后抒情。对于近体诗来说,绝句的一、二两句,律诗的一、二两联, 词的上片是写景的;绝句的三、四两句(尤其是末句),律诗的后两联(尤其是尾联),词的下片是抒情部 分。而词,又特别强调上下片间的过渡(过片)。当然,也有少数诗作是先抒情后写景的。 边练边悟 8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旅夜书怀 杜 甫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旅夜书怀》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于 765 年离开四川成都草堂以后在旅途中所作。诗人用阔大无垠 的夜景衬托深沉滞重的孤独感,使人感受到诗人生命的激情正如他笔下奔涌的江流一样澎湃难平,深刻 地表现了作者内心飘泊无依的感伤,是杜甫诗歌中的经典作品。也是杜诗五律的名篇,历来为人称道。 词语注释: ⑴岸:指江岸边。 ⑵危樯(qiáng) :高高的船桅杆。 ⑶独夜舟:是说自己孤零零的一个人夜泊江边。 ⑷星垂平野阔:星空低垂,原野显得格外广阔。 ⑸月涌:月亮倒映,随水流涌。大江:指长江。 ⑹名岂:这句连下句,是用“反言以见意”的手法写的。杜甫确实是以文章而著名的,却偏说不是, 可见另有抱负,所以这句是自豪语。休官明明是因论事见弃,却说不是,是什么老而且病,所以这句是 自解语了。 ⑺官应老病休:官倒是因为年老多病而被罢退。应:认为是、是。 ⑻飘飘:飞翔的样子,这里含有“飘零” 、 “飘泊”的意思,因为这里是借沙鸥以写人的飘泊。[2-3] 原文译文: 微风吹拂着江岸的细草,那立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在夜里孤独地停泊着。 星星垂在天边,平野显得宽阔;月光随波涌动,大江滚滚东流。14 我难道是因为文章而著名,年老病多也应该休官了。 自己到处漂泊像什么呢?就像天地间的一只孤零零的沙鸥。 该诗可分为几个层次?各层次的大意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分为两层:前两联为一层,写孤舟夜泊河岸的图景;后两联为一层,抒发自伤漂泊之情。 3.利用律诗中间两联对仗特点理解诗意,甚至艺术手法(一定注意板书知识结构图示) 对仗,就是对偶,只在律诗中称对仗。对仗,从内容角度可分为正对、反对、串对三种。 正对是指上下句从两个不同角度来说明同一个道理。如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中的“吴宫花草埋 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从两个时代的角度抒发人事代谢、怀古伤今之情。 反对是指上下两句意义上互为对立。 如高适 《燕歌行》 中的“战士军前半死生, 美人帐下犹歌舞”, 就是把军中战士和将帅的两种生活放置在一起,构成反差,从而抒发忧愤之情。 串对是指构成对偶的上下两句在语意上有承接、因果、假设等各种语法关系的一种对偶形式,亦 称“流水对”或“走马对”。 如杜甫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中的“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两句说的是从四川出三峡而北上的行程,前后一贯,又有次序。分清对仗种类,可以理解诗的内容。 对偶又称对仗,俗称对子,是指形式上对称均衡,意义上互相关联的两个句子或词组。人们所熟悉 的对联就是一组对偶句。根据意义的不同,对偶可分为正对、反对、串对/流水对三种。比如: ①水光潋滟(lià n yà n)晴方好,山色空饔暌嗥妫ㄕ--意义相近,互为补充。苏轼《饮湖上初睛后 雨》 ) 宋代诗人苏轼的古诗作品《饮湖上初晴后雨》的第一二句,其全文如下: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饔暌嗥妗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注释】 1、潋滟(liàn yàn) ――水面波光闪动的样子。 2、方好――正显得美。 3、空鳌赣昝悦#粢粝值难印 【译文】 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微波粼粼,波光艳丽,看起来很美;雨天时,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 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也显得非常奇妙。若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淡妆浓抹都是那么的美丽 多娇。 【鉴赏】 这里,诗人既写了湖光,又写了山色;既有晴和已已鸡内金之景,又有雨天之韵,可以说内容是很 多的。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又很笼统,因为这两句并非只适用于西湖。其实,这正是诗人笔法高妙之处。 西湖很美,但究竟美在哪里,怎样美法,恐怕没人说得清。如果具体地描绘景物,可能会有个别精彩之 句,但总失之太实、太具体,不能传达出西湖给人的整体印象。苏轼这两句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同时15 又很形象、很传神,想象空间很大,将“西湖即是美”这一人们共有的感受用诗的语言表述出来。同时, 这两句也反映出诗人开阔的胸襟与达观自适的性情。 ②满招损,谦受益。 (反对--意义相反,互相映照。 《尚书?大禹谟》 ) 自己自满于已取得的成绩,将会招来损失和灾害;谦虚而时时改掉自己的不足,就能因此而得益。 ③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串对--意义相承,表示连贯、递进、因果等关系。 (白居易《赋得古原 草送别》 ) 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诗句。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 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 《赋得古原草送别》是一首应考习作, 相传白居易十六岁时作。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意思是:不管烈火怎样无情地焚烧,只要春风一吹, 又是遍地青青的野草,极为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 你还能举出别的诗句例证吗? 对偶句可分正对、反对和串对三类,请将下列七组对偶句分类: (1)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 (2)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 (3)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4)主上屈法申恩,吞舟是漏;将军松柏不剪,亲戚安居。 ( “主上”二句:桓宽《盐铁论?刑德》 : “明王茂其德教而缓其刑罚也。网漏吞舟之鱼。 ”吞舟,这 里指能吞舟的大鱼。松柏:古人常在坟墓边植以松柏,这里喻指陈伯之祖先的坟墓。不剪:谓未曾受到 毁坏。 《与陈伯之书》――丘迟(献给所有的游子)) (5)皇上圣明,天下安乐。 (6)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而高翔。 (7)闻鸣镝而股战,对穹庐以曲膝。 ①属正对的有: ②属反对的有: ③属串对的有: 答案: 解析: ①属正对的有: (1) 、 (3) 、 (7) ②属反对的有: (2) 、 (6) ③属串对的有: (4) 、 (5) 正对,是指上下句的内容相关、相补或相衬的对偶形式; 反对,是指上下句的意义相反或相对,对称地组织在一起的对偶形式; 串对,也称“流水对” ,是指上下句的内容相关、相连,构成承接、递进、因果、条件等关系的对偶 形式。16 这个题,训练考查关于诗歌的基本知识,在诗歌的写作中, (尤其是律诗) ,必然要运用对仗句式, 而对仗的方式又并非单一种类。而在诗、词的鉴赏中,往往由于对偶句的分析失当,影响到对全诗的理 解程度,因此,在诗词鉴赏中,对对仗句式是不能忽视的。 另外,根据上下句词性相对、结构相同的形式特点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词句的意思。17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从古诗语言特征入手读懂“诗家语” 基本方法:找谓语 ... 教学过程: (三)从古诗语言特征入手读懂“诗家语” 实际上,考生读不懂诗歌,很大程度上是读不懂诗歌的语言。而读不懂诗歌语言,又是因为不了解 诗歌语言的特征。如果了解了古诗语言的一些特征,或许“诗家语”就好懂多了。那么,诗歌语言有哪 些特征呢?它对读懂“诗家语”甚至赏析诗歌语言有什么启示呢? 诗歌语言与其他文学样式的语言相比,更具抒情性、含蓄性、精练性、跳跃性。中国诗歌多半是短 小的抒情诗,一首诗里面的词语数量并不多,蕴涵的意象却非常丰富。要借助非常俭省的语言外壳来表 达丰富的思想感情,还要符合音韵的需要,诗歌非对语言作出变形不可。实际上,很少有人用平常说话 的语言来作诗。 诗歌对语言的变形,在语法上主要表现为改变词性、颠倒词序、省略句子成分等等,主要目的是建立格律以造成音乐美,给读者留下艺术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而这些地方,往往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了解了诗歌语言组织的规律,就能迅速进入诗歌的语境。 1.变“性”――改变词性:炼字、炼词性 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了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如何逊“夜雨滴空阶, 晓灯暗离室”,王维“下马饮君酒”(《送别》)、“日色冷青松”(《过香积寺》)、“山光悦鸟性,潭 影空人心”(《题破山寺后禅院》),王昌龄“清辉淡水木,演漾在窗户”,蒋捷“流光容易把人抛,红 了樱桃,绿了芭蕉”、周邦彦“风老莺雏,雨肥梅子”等。我们的古人惯于活用词语,形容词、名词 都可作动词,且一作就作得鲜活生动,呼之欲出。就如“雨肥梅子”一句,又经了几场雨呢?那该是 从“小雨纤纤风细细”,到“拂堤杨柳醉春烟”,到“一枝红杏出墙来”,再到“花褪残红青杏小”, 最后还是在雨里丰润,怎不叫人垂涎!以上各句中的“暗”“饮”“冷”“悦”“空”“淡”“红” “绿”“老”“肥”,均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这些词语各有妙用,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化腐 朽为神奇,增强了诗词的表现力、感染力。 2.变序――改变词序句序 (1)主语后置。崔颢《黄鹤楼》诗:“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意即“晴川(晴朗的原 野上)汉阳树历历(可数),鹦鹉洲芳草萋萋”,“汉阳树”和“鹦鹉洲”置于“历历”“萋萋”之后, 看起来好像是宾语,实际上却是被陈述的对象。 (2)宾语前置。 杜甫 《月夜》 诗: “香雾云鬟湿, 清辉玉臂寒。 ”实即“香雾湿云鬟, 清辉寒玉臂”。 诗人想象他远在~州的妻子也正好在闺中望月,那散发着幽香的蒙蒙雾气仿佛沾湿了她的头发,清朗 的月光也使得她洁白的双臂感到寒意。 这里的“湿”和“寒”都是动词的使动用法, “云鬟”“玉臂” 本是它们所支配的对象,结果被放在前面,似乎成了主语。辛弃疾《贺新郎》词:“把酒长亭说。看 渊明、风流酷似,卧龙诸葛。”晋代的陶渊明怎么会酷似三国时的诸葛亮呢?原来作者是用他们二人18 来比喻友人陈亮的,分别说明陈亮的文才和武略,按句意实为“看风流酷似渊明、卧龙诸葛”。宾语 “渊明”跑到了主语的位置上。另如钱起《谷口书斋寄杨补阙》诗:“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怜 新雨后之竹,爱夕阳时之山。) (3)主、宾换位。叶梦得《贺新郎》词:“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也显然是“黄花报霜信” 的意思。这种主宾换位的词序表面上仍是“主――动――宾”的格式,但在意义上必须将它倒过来理 解。 再如白居易 《长恨歌》 “姊妹兄弟皆列土, 可怜光彩生门户”(门户生光彩); 卢纶 《塞下曲》 诗“林 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林暗风惊草)等。 (4)定语的位置。在偏正词组中,定语在前,中心语在后,这是古今汉语的一般情况。诗词曲定语的位置 却相当灵活,往往可以离开它所修饰的中心语而挪前挪后。下面分别举例说明。 ①定语挪前。王昌龄《从军行》诗:“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下句的“孤城”即 指玉门关,为“玉门关”的同位性定语,现却被挪在动词“遥望”之前,很容易使人误解为站在另一 座孤城上遥望玉门关。 ②定语挪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诗:“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意即“一月 夜飞度镜湖”。“月夜”这个偏正词组本为句首的时间状语,现被分拆为二,定语“月”远离中心语 而居于句末,仿佛成了宾语的中心部分,但作者“飞度”的显然只能是“镜湖”,而不可能是“月”。 古人写诗改变词序语序,固然出于诗歌语言新奇的需要,但主要出于以下需要: 第一,是声律的要求。初、盛唐成熟的“近体诗”和后来的词曲,除押韵和字数限制外,还要讲 究平仄的调配和对仗的工稳。为了符合声律的要求,诗人便不得不在词序安排上作出变通。如晁无咎 《临江仙》词“水穷行到处,云起坐看时”二句,本是套用王维《终南别业》诗的成句。王诗正作“行 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第二,出于修辞上的特殊需要。王维《山居秋暝》诗“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按客观环境 中的动作顺序,原是“浣女”之归造成“竹喧”,“渔舟”之下导致“莲动”。但如果就这样呆板地 铺叙直陈为“浣女归喧竹,渔舟下动莲”,那么画面中心就归结于被动因素“竹”和“莲”――这是 动作过程的终点。由于动作至此终结,画面也便归于静止。现按诗中顺序的安排,“竹喧”“莲动” 便成为“浣女”“渔舟”入画的引子。 于是画面中心移到了动作的主动因素“浣女”“渔舟”上。 “浣 女”“渔舟”之动,不仅远比“竹”“莲”之动鲜明可见,而且它们作为动作的起点和动力,使过程 得以不断持续。这就大大增强了画面的动作性、鲜明性。 其实,诗词曲中特殊词序的出现,声律的要求和修辞的需要往往是兼而有之的。如王昌龄《从军 行》 、杜甫《春夜喜雨》二例,定语“孤城”挪前,而“锦官城”移后,除了为符合七绝和五律的平仄 格式外,目的还在于突出和强调玉门关所处孤立突兀的地势以及雨后诗人想象中繁花坠落的景象。 3.省略 诗歌语句之间往往具有跳跃性,于是,就产生了省略现象,也就出现了空白,从而为读者留下想 象的空间。古诗省略主要有以下两个特点: (1)答话包孕问话19 如贾岛《访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明明是三番问 答,至少要六句才能完成,作者采用答话包孕问话的方法,精简为二十个字。这就有如电影里蒙太奇 手法,一个意象接一个意象,一个画面接一个画面,镜头之间留下大量的空白,让读者、观众根据生 活的逻辑、经验的积累、自身的修养去补充完善。 (2)意象组合 中国古典诗词意象的组合,借助了汉语语法意合的特点,词语与词语之间、意象与意象之间可以 直接拼合,甚至可以省略起连接作用的词语。例如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用的是 “明月”“清风”这样惯熟的词语,但是,当它们与“别枝惊鹊”和“半夜鸣蝉”结合在一起之后, 便构成了一个声色兼备、 动静咸宜的深幽意境, 人们甚至忽略了这两句的平仄和对仗的工稳了。 “月” 和“惊鹊”,“风”和“鸣蝉”并非事物的简单罗列,而是有着内在的联系和因果关系的。又如黄庭 坚“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上句追忆京城相聚之乐,下句抒写别后相思之深。全用名 词意象组合在一起,富有极大的包孕性,写出了两人友谊的深厚。其他如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 ,更 是如此,这里无须赘言了。 边练边悟 9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中吕]红绣鞋? 客况 宋方壶 雨潇潇一帘风劲,昏惨惨半点灯明,地炉 无火拨残星。薄设设衾剩铁,孤另另枕如冰,我却是 怎支吾 今夜冷。 注 ①地炉: 挖地为坑的火炉, 坑中熏火以取暖。 ②支吾: 也作“枝梧”, 本义为“抵拒”, 引申为“应② ①付、挨过”。 作者不说“半点灯明昏惨惨”,而说“昏惨惨半点灯明”,其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通过语序倒装,强化了“半点灯明”的昏暗情景,与上句构成对仗,且押韵。 解析 考生解答此题时, 首先要明确此句用的是倒装的语言形式; 其次要分析倒装的作用, 明 确倒装主要是为了突出事物的特征,尤其是突出倒装部分事物的特征。 读这首曲,很容易使人联想起唐代戴叔伦《除夜宿石头驿》 : “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一年将 尽夜,万里未归人。寥落悲前事,支离笑此身。愁颜与衰鬓,明日又逢春。 ”同是表现旅馆中的客况, 戴诗点到即止, 不断发掘新意境 (作品中的冬夜恰是除夕,也为这种开掘提供了便利) ,显得含蓄深沉; 而本曲所涉及的仅是戴诗前两句的意象,却细加点染,深追猛打,务求穷形极致。 注释: ①地炉:烧火取暖用的火炉。 ②另另:同“零零” 。 ③支吾:应付。 译文:20 雨稀里哗啦地下个不停,狂风施虐把张挂的门帘鼓得紧紧。灯焰只剩了豆点般大小,屋里半昏不 明,更增添了惨然的气氛。地炉中的柴火已经烧尽,拨开残灰,最多还有几点烬余的火星。单薄的被 子只觉得像铁一般冷,孤零零的枕头更是寒味如冰。这样的客夜,这样的寒凛,叫我怎能挨到天明? 4、作品鉴赏 小令排设出旅馆中的五件道具:帘,灯,地炉,衾,枕。帘是用来屏蔽风雨的,偏生此时风雨大 作, “一帘风劲” ,令人想见它如风帆那般饱鼓的形状。灯是照明的,在客夜中它还有温暖人心的作用, 但如今却是“昏惨惨” ,一副半死不活的样子。 “风劲”是“一帘” , “灯明”却是“半点” ,强弱悬殊, 而这一豆灯火也保不了多久。至于地炉就更惨了, “无火拨残星” 。宋代吕蒙正在贫寒未达时,作过“拨 尽寒炉一夜灰”的诗句,多为元杂剧曲词采用,作者在此或也受了这句诗的启示。炉中残火已经熄灭, 诗人却仍在拨寻火星,这一画面实在是触目惊心。最后是“衾剩铁” 、 “枕如冰” ,使人想起“布衾多年 冷如铁” (杜甫) , “霜夜枕如冰” (方岳)等前人诗句,诗人在床上也得不到温暖,更不用说安睡了。 这一幕幕景象层层加码,淋漓尽致地表现出“客况”的严冷。这种严冷既是生理上所直觉的寒意,也 是心理上所感受的寒寂。 寒冷凄凉的境况会聚到最后,就是末句撕心裂肺的一问: “我却是怎支吾今夜冷?”这一句看似显 豁,其实却是全曲中最为含蓄的一句。从字面上看它是就“今夜冷”而言,但联系“客况”的题目, 即可发现这是作者对于作客他乡、苦挨时日的绝望的痛吁,今夜冷尚且难以“支吾” ,况且还有无数个 日日夜夜!游子旅程的痛苦,漂泊的疑惧,思乡怀故的情怀,都在这一句呐喊中突现了出来。 由此可见,在表现客况旅愁上,散曲的这种直笔细陈的表现法,并不逊于以蕴藉见长的诗体,环 肥燕瘦,各领风骚。气局上散曲可能显得狭小,余味上也可能有失隽永,然而却能收形象鲜明、情景 交融之效。更何况像本篇使用的“雨潇潇” 、 “昏惨惨” 、 “薄设设” 、 “孤另另”这样的叠词,摇曳生姿, 这种晕染的效果,是唐诗所望尘莫及的。21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从题材类别入手读懂古诗 教学过程: 二、从题材类别入手读懂古诗 导入:中国古典诗歌虽说浩如烟海,但如从题材的角度看,总有一些题材相同、情感相近、手法相 似的诗歌,我们阅读诗歌,完全可以从题材入手,争取“读一首诗,知一类诗”。根据题材分类,中国 古诗大致有山水田园诗、边塞军旅诗、怀古咏史诗、托物言志诗、送别怀人诗、羁旅思乡诗、即事抒怀 诗等几种类型。当然,这些诗很难有清晰明确的界限。阅读时,既要把握诗的大致题材,更要把功夫花 在对诗词内容的准确把握和理解上。 提问:请谈谈你心目中的山水田园诗。 (一)山水田园诗 山水田园诗是以描写美丽清新的自然景色、歌咏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为题材的诗歌。东晋诗人陶渊 明开创田园诗派,南北朝谢灵运开创山水诗派,至唐代两者合流,形成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是 王维、孟浩然等。山水田园诗属于写景诗的范畴,解读时一定要抓住情景关系加以品析。 田园 ? 《望庐山瀑布》- 李白 - 唐代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 《竹里馆》- 王维 - 唐代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 《游山西村》- 陆游 - 宋代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 《山居秋暝》- 王维 - 唐代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 《归园田居?其三》- 陶渊明 - 魏晋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 《过故人庄》- 孟浩然 - 唐代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 《宿建德江》- 孟浩然 - 唐代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 《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 - 魏晋22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误落 一作:误入)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颠 通 巅)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首先,把握景物(意象)特征。常见意象有溪水、山石、松林、野老、柴门、桑麻、南亩、五柳、明月、 渔歌等。 其次,领悟诗人溢于景物的情感。山水田园诗表达常见的思想情感有:热爱自然,对宁静、平和、 归隐生活的向往,闲适自得的心情,对现实的不满和怀才不遇的苦闷。另有抒写自己遗世独立的高尚情 怀和隐居生活的幽寂高雅,歌颂劳动生活以及在劳动中与农民的深情厚谊等。 山水田园诗写景的方法很多,常见的描写手法有远近高低结合、视听结合、动静结合、点面结合、 白描、反衬等。 边练边悟 1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王 维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接舆 jiē yú ,春秋时代楚国著名的隐士。姓陆,名通,字接舆。平时“躬耕以食” ,因对当时社 会不满,剪去头发,佯狂不仕,所以也被人们称为楚狂接舆。 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的一首五言律诗。描绘了幽居山林,超然物外之志趣,因而以接舆比裴迪,以陶 潜比自己。风光人物,交替行文,相映成趣,形成物我一体情景交融的艺术意境,抒发了闲居之乐和对 友人的真切情谊。 开头二句写景,着意刻画水色山光之可爱,虽深秋,山依然苍翠,水依旧潺流。三、四两句,转而 写情。倚杖柴门,临风听蝉,神驰邈远,自由自在。五、六句又间写景致。渡头落日,墟里孤烟,地道 山村风物。最后两句再写人情。接舆、五柳、洁身自好,高风脱俗。风光无限,加之人物疏狂,令人情 趣陶然。 词句注释: 辋川:水名,在今陕西省蓝田县南终南山下。山麓有宋之问的别墅,后归王维。王维在那里住了三 十多年,直至晚年。裴迪:诗人,王维的好友,与王维唱和较多。 转苍翠:一作“积苍翠” 。转:转为,变为。苍翠:青绿色,苍为灰白色,翠为墨绿色。 潺chán yuán ) :水流声。这里指水流缓慢的样子,当作为“缓慢地流淌”解。 听暮蝉:聆听秋后的蝉儿的鸣叫。暮蝉:秋后的蝉,这里是指蝉的叫声。23 渡头:渡口。余:又作“馀” 。 墟里:村落。孤烟:直升的炊烟,可以是倚门看到的第一缕村烟。 值:遇到。接舆:陆通先生的字。接舆是春秋时楚国人,好养性,假装疯狂,不出去做官。在这里 以接舆比裴迪。 五柳:陶渊明。这里诗人以“五柳先生”自比。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又碰到狂放的裴迪喝醉了酒, 在我面前唱歌。 白话译文: 寒山转变得格外郁郁苍苍,秋水日日舒缓地流向远方。 我柱杖伫立在茅舍的门外,迎风细听着那暮蝉的吟唱。 渡头那边太阳快要落山了,村子里的炊烟一缕缕飘散。 又碰到裴迪这个接舆酒醉,在恰如陶潜的我面前讴狂。 (1)本诗写景有何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析颔联、尾联的人物形象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描写景物有声、有色、有形,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点。所写景物带上了作者的主观 色彩,写得情景交融。所选的寒山、秋水、落日、孤烟等富有季节和时间特征的景物,构成了一幅和 谐静谧的山水田园风景画。 (2)颔联刻画了诗人年事已高和安闲的神态,尾联生动地刻画了裴迪的狂士之态。 (3)全诗表达了诗人的闲居之乐和对友人的真切情谊。三、拓展: 诗人们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 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 一、山水田园诗所表达的情感内容: 1)表达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热爱。①王维《积雨辋川庄作》②王维《山居秋 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 孙自可留。 2)表达对官场仕途的厌倦,对现实的不满; ①陶渊明《归园田居》②储光羲《田家杂兴八首》 。 3)表达对归隐生活、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的喜爱、向往; ①《过故人庄》 (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24 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②《社日》(王驾)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4) 出世与入世矛盾心理的折射 ①《江村》 (杜甫)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老妻画 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②《村居》(张舜民)水绕陂田竹绕篱,榆钱落尽槿花稀。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 5)对生活、人生哲理的感悟,禅意的寄托 ① 《过香枳寺》 (王维)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 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山水诗特点 思想内容: 1、歌颂祖国山河的壮丽,表达自己的雄心壮志,如杜甫的《望岳》 。 2、描写秀丽的风光,表达自己对自然的喜爱之情,或表达隐居情怀,如孟郊的《望终南山》 3、描写羁旅愁思或怀才不遇的不幸遭遇,如孟浩然的《宿建德江》 。 常用手法:借景抒情,融情于景。 二、鉴赏山水田园诗,要注意从以下几个角度去掌握。 1.把握形象的特征和寓意。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把握诗歌意象。如王维的《积雨辋川庄作》 “漠漠水 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 漠漠水田” 、 “ 白鹭” 、 “ 阴阴夏木” “黄鹂”四个意象不光点明了景物、 时节,还通过这四个意象渲染了宁谧清幽的环境氛围,将积雨之时的辋川山野写得画意盎然,表达诗人 由衷的喜爱之情。 2.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 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感情,自然景物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必然带 上诗人的感情色彩,为表达诗的特定情感服务。情景交融的手法有融情入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等。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就是一首融情入景, 3.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 理解一些表面上纯粹是写景的山水小诗,就要求我们对作者的身世,知人论世,才可能准确地领会 诗人写景所表现出的情感。分析诗歌,应认真判断感情寄托的深浅,切忌随意拨高作品的思想内涵。 4.分析诗歌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 写景的常见方法和技巧―― (1)留意作者观察景物的立足点和描写景物的角度,如高、低、俯、仰、远、近的变化。如孟浩然 的《宿建德江》 (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这两句一写远眺,一写近观,给人既辽远又逼真之感) (2)把握和分析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 听觉角度:①动静结合 例如: 《绝句二首(其一) 》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 子,沙暖睡鸳鸯。 ②以动衬静 例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鸟鸣涧》 (王维)25 视觉角度: ① 绘形、绘声、绘色 例如: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②色彩映衬 例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3)理解和说明描写景物的技巧,如虚实结合(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 ;以动衬静( “月出惊 山鸟,时鸣春涧中” ) ;明、暗对比(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 ;以小见大(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 东吴万里船” ) ; 粗笔勾勒和细部描绘相结合 (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与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 ; 比兴手法的运用。 4)运用各种修辞:比喻、拟人、借代、化动为静、虚实结合等 5)运用炼字技巧: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6)运用描写技巧:①工笔 例如《绝句》杜甫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 在娇莺恰恰啼。 ②白描 例如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前堂。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 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语言运用方面,既要学会欣赏像盛唐诗人所描写的雄浑壮丽的景象,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 落日圆” ,又要善于体会诗人细致入微的观察、捕捉和描摹,如杜甫的“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 附:山水田园诗集萃唐诗部分(包含隐逸诗) 陶渊明(东晋) 1、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饮酒》 (陶渊明) 孟浩然 2、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 还来就菊花。 《过故人庄》 (孟浩然) (P50) 王维 3、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R姓炔衩磐猓俜缣翰酢6赏酚嗦淙眨胬锷瞎卵獭8粗到佑咦恚 狂歌五柳前。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王维) (P53) 4、 不知香枳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 安禅制毒龙。 《过香枳寺》 (王维) (P55) 5、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 王孙自可留。 《山居秋暝》 (王维) (P56) 6、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鸟鸣涧》 (王维) (P59) 7、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竹里馆》 (王维) 8、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 谈笑无还期。 《终南别业》 (王维) 9、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 留醉与山翁。 (山翁即山简,晋人,曾任征南将军,镇守襄阳) 《汉江临泛》 (王维)26 10、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D锓砂尊兀跻跸哪具起俊I街邢熬补鄢龋 下清斋折露葵。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积雨辋川庄作》 (王维) 11、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鹿柴》 (王维) 12、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榴泻。跳波自相溅,白鹭惊复下。 《栾家濑》 (王维) 13、清浅白石滩,绿蒲向堪把。家住水东西,浣纱明月下。 《白石滩》 (王维) 14、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山中》 (王维) 李白 15、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山中问答》 16、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望庐山瀑布》 17、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天门山》 18、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独坐敬亭山》 19、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无人知所去, 愁倚两三松。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张旭 20、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桃花溪》 21、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山中留客》 储光仪 22、垂钓绿湾春,春深杏花乱。潭清疑水浅,荷动知鱼散。日暮待情人,维舟绿杨边。 《钓鱼湾》 23、日暮长江里,相邀归渡头。落花如有意,来去逐轻舟。 《江南曲(其三) 》 杜甫 24、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老妻画纸为棋局,稚 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江村》 25、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盘飧市远无兼味,樽 酒家贫只旧醅。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 《客至》 26、去郭轩槛敞,无村眺望赊。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城中十万户, 此地两三家。 《水槛遣心二首(其一) 》 27、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杜甫》 28、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绝句二首(其一) 》 29、落日清江里,荆歌艳楚腰。采莲从小惯,十五即乘潮。 《采莲曲》刘方平 30、日落松风起,还家草露。云光侵履迹,山翠拂人衣。 《华子岗》裴迪 31、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 ――《江村即事》司空曙 (P78 32、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小儿垂钓》胡令能27 33、板桥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莫嗔焙茶烟暗,却喜晒谷天晴。 《过山农家》顾况 34、贵贱虽异等,出门皆有营。独无外物牵,遂此幽居情。微雨夜来过,不知春草生。 青山忽已曙,鸟雀绕舍鸣。时与道人偶,或随樵者行。自当安蹇劣,谁谓薄世荣。 ――《幽居》韦应物 35、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滁州西涧》韦应物(P80) 36、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馀钟謦音。 《题后山寺破禅院》常建(P84) 37、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姑妇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栀子花。 ――《雨过山村》王建 38、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竹枝词二首》刘禹锡 39、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江雪》刘禹锡 40、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烟销日出不见人,G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渔翁》柳宗元41、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 幽期不负言。 ――《题李凝幽居》贾岛42、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访隐者不遇》贾岛 43、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月花。 《山行》杜牧 44、绿树浓阴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精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山亭夏日》高骈(P107) 45、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社日》王驾 46、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采莲曲二首(其一)王昌龄 47、渔家在船口,潮水入柴扉。行客欲投宿,主人犹未归。竹深村路远,月出钓船稀。遥见寻沙岸, 春风动草衣。 宋诗部分 48、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人家在何许,云外 一声鸡。 ――《鲁山山行》梅尧臣 ――《夜到渔家》张籍49、行到东溪看水时,坐临孤屿发船迟。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著花无丑枝。短短蒲茸齐似剪,平 平沙石净于筛。情虽不厌住不得,薄暮归来车马疲。 ――《东溪》 梅尧臣50 别意深深夏意清,石榴开遍透帘明。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夏意》苏舜钦 51、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书湖阴先生壁》 (其一)王安石 (P151)28 52 水绕陂田竹绕篱,榆钱落尽槿花稀。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 《村居》张舜民 53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岭上晴云披絮貌,树上初日挂铜钲。野桃含笑竹篱短,西柳 自摇沙水清。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葵烧笋饷春耕。 《新城道中二首》 (其一)苏轼 54、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三衢道中》曾畿(P165) 55、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萧鼓近随春社近,衣 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扣门。 ――《游山西村》陆游(P166) 56、蝴蝶双双入菜花,日长无客到田家。鸡飞过篱犬吠窦,知有行商来买茶。 《晚春杂 ――(其三)范成大(P173) 57、绿满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乡村四月》翁卷(P175) 58、携杖来追野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 《纳凉》秦观 59、花落柴门掩夕晖,昏鸦数点傍林飞。吟余小立阑干外,遥见樵渔一路归。 -――《题春晚》周敦颐 60、水满田畴稻叶齐,日光穿树晓烟低。黄莺也爱新凉好,飞过青山影里啼。 《新凉》徐玑 宋词部分 61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渔歌子》张志和(P224) ―62、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疑怪昨宵春梦好,原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破阵子》晏殊(P116) 63、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渠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边,林藜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鹧鸪天》苏轼(P226) 63、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鹧鸪天》辛弃疾(P139) 元曲部分 64、夕阳下,酒筛闲,两三航未曾着岸。落花水香茅舍晚,断桥头卖鱼人散。 ――《[双调]寿阳曲?远浦归帆》马致远 65、柳堤,竹溪,日影筛金翠。杖藜徐步近钓矶。看鸥鹭闲游戏。农父渔翁,贪营活计,不知他在 图画里。对这般景致,坐的,便无酒也令人醉。 《[中吕]朝天子》张养浩29 66、声声啼乳鸦,生叫破韶华。夜深微雨润堤沙 ,春风万家。画搂洗静鸳鸯瓦,彩绳半湿秋千架。 觉来红日上窗纱,听街头卖杏花。 《[正宫]醉太平?寒食》王元鼎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问题 江村即事 司空曙罢钓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 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 【阅读训练】 1、有人说: “不系船”三字之意,在全诗中首尾相贯。你同意么?请结合全诗进行简要分析,说明 理由。 2、诗中反映了诗人怎样的生活态度或生活情调?你对此有何感触?【试题答案】1、同意。 “不系船”三字是全诗的诗眼,以下三句全从这三字生出。首句写渔翁夜钓归来,懒得系 船,第二句点明“罢钓归来”的地点、时间及人物疲倦想睡觉而懒得系船的心情。情景结合,表现了悠 闲的生活情趣。最后两句, “纵然” “只在”两个关联词语,一放一收,把诗歌的意思推进了一层,生动 地表现了钓者悠闲的生活情趣和江村宁静优美的景色。2、第一问:这首诗歌表现的是一种悠闲自在或者闲适洒脱的生活情调。第二问正面回答:诗歌即事 抒情,将“罢钓归来不系船”这一事件,与“江村”夜景融为一体,表现出一种看似懒散实际是一种闲 适的美好的生活情趣,这正是现代都市人包括我们特别向往的理想的生活境界。第二问反面回答:可以 从“看似闲适实际是一种懒散的生活情趣” “缺乏积极进取的激情” “不符合生活真实”等角度回答。 四、练习: 《大题冲关》 “金考卷” “1、写景抒情” p9-10 《小题狂练》p57 提问:请谈谈你心目中的山水田园诗。30 第六课时 教学要求: 1、明确诗歌题材 2、常见意象及意境 3、常见结构及手法 4、常见情感主旨 5、语言风格与特征 (二)边塞军旅诗 边塞军旅诗以描写边塞风光、反映边疆将士生活为基本内容。唐代边塞诗派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 王昌龄、王之涣、李颀等。 ? 《凉州词二首?其一》- 王翰 - 唐代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 《出塞二首?其一》- 王昌龄 - 唐代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 《使至塞上》- 王维 - 唐代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 《凉州词二首?其一》- 王之涣 - 唐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 《燕歌行》- 曹丕 - 魏晋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鹄南翔。 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 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 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 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 《雁门太守行》- 李贺 - 唐代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向日 一作:向月)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塞上 一作:塞土)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 《从军行》- 李白 - 唐代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 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 ? 《关山月》- 李白 - 唐代31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一作:望边色)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边塞军旅诗有对边塞风景的描写,展现边塞独有的自然风貌,更为抒发将士边塞生活做了很好的铺 垫、烘托;也有对征战的描写,不过,它常常借助一些意象,采用侧面描写的手法,去表现战争的场面 或边塞的风光。这些景象(意象),从用品看,主要有金鼓、旌旗、烽火、羽书、戈矛、剑戟、斧钺、刀铩 等;从景物看,主要有大漠、烽烟、长城、黄沙、长云、秋月、雪山、孤城、雁飞、鹰扬、箭飞、马走 等;从地名和民族名看,主要有碛西、轮台、龟兹、夜郎、胡羌、羯夷、楼兰、安西、单于等。抓住这 些意象,然后展开丰富的联想,进行深入的揣摩,鉴赏便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在唐代的边塞 征战诗中,还有着一种浓郁的汉代情结:以汉代唐,出征的军队称为汉兵,将领称为汉将,边塞称为汉 塞,就连天上的月亮也称为汉月。不仅如此,一般的边塞诗在提及周边少数民族时,也往往沿袭汉代的 称谓,把交战对方称为匈奴,把其首领称为单于、左贤。在称颂战地英雄时,常常提到的也是汉代的霍 去病、李广、卫青、班超、马援等,以呼唤英雄精神的回归。这种汉代情结既是对历史的继承,又是对 历史的超越,是唐代边塞征战诗所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 边塞军旅诗表现的思想感情较丰富。或抒发报效国家、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或状写将士的乡愁、 家中妻子的离恨,或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边塞征战的残酷,或反映对帝王黩武开边的不满、对将军贪 功启衅的怨恨,或惊叹描摹塞上绝域的奇异风光等。当然,更多边塞诗体现的是一种矛盾的心情:慷慨 从戎和久戍思乡的矛盾,卫国激情与艰苦生活的矛盾,痛恨庸将和献身精神的矛盾等。如杨炯的“宁为 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百夫长:指下级军官。 古代军制五人为一伍,长官为伍长,二十人为什长, 百人为百夫长) ;张说的“誓欲成名报国,羞将开口论勋”;王昌龄的“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 侯”;岑参的“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等。 边练边悟 2 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穷边词(其二) 姚 合将军作镇古F qiān 州,水腻山春节气柔。 清夜满城丝管散,行人不信是边头。 穷边,意思是极远的边地。 第一首诗主要在写景象,借景象来显示将军防守之功,并不着眼于直接歌功颂德。首句“将军作镇古 F州”,点明此诗颂扬的对象,下面二句诗即介绍了将军担任镇守之职后,古F州出现的繁华景象。 诗人着意渲染了春日的山、水、节气和清夜的丝管,使人感到这里不再有边地的荒凉,不再有边地 的战火气息,耳濡目染的都是欣欣向荣的太平景象。“水腻山春节气柔”,水腻,是说水滑润如油,是春水 的柔美形态,和夏水的汹涌浩翰有别。用“腻”字形容春水,自然也含了诗人的赞叹之意。“山春”二字简洁 地描绘出群山万壑山花烂漫的无限春色。节气柔,是说节气柔和,风雨以时。这句的意思是:春光柔媚, 山清水秀;而明丽的春光,则正是“节气柔”的结果。这是总写春日白天的边镇风光。入夜以后的边镇,另32 是一番景象。诗人只用了“满城丝管”四字来描绘它,这是用了夸张的手法。丝管之声不是只从高门大户中 传出,而是大街小巷满城荡漾。一个“散”字用得极妙,把万家欢乐,毫无边警之扰的景象烘托了出来。丝 管之声发自“清夜”,又说明边镇在欢乐中清静有序,虽然欢乐,却不扰嚷。因此,地虽是“穷边”,景却是 美景。难怪从内地来的客人看到这种春意盎然、歌舞升平的景象,竟然不相信这是边塞之地。这种太平 景象的出现,应该归功于“作镇”的将军。但是诗人却没有对将军致边地于太平之功直接赞叹一词,只是把 它暗含于对美景的称颂之中,用笔显得非常婉转含蓄。结句写行人的感想,仍然避免自己直说誉词。“行 人不信”,似乎是作为客观现象来写,然而,来来往往的行人也是包括诗人自己的。这样就把由衷的赞美 之情写得蕴藉有味。 陇西行 陈 陶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注释 1、陇西行:古代歌曲名。 2、貂锦:这里指战士。 3、无定河:在陕西北部。 4、春闺:这里指战死者的妻子。 译文 唐军将士誓死横扫匈奴奋不顾身; 五千身穿锦袍的精兵战死在胡尘。 真可怜呵那无定河边成堆的白骨, 还是少妇们梦中相依相伴的恋人。 《陇西行》共四首,这是第二首。首二句写将士忠勇,丧亡甚众;末二句写牺牲者是春闺少妇日夜 盼望归来团聚的情人。全诗反映了唐代长期征战带给人民的痛苦和灾难,表达了非战情绪。三、四两句, 以无定河边骨与春闺梦里人比照,虚实相对,宛若电影中的蒙太奇,用意工妙。诗情凄楚,吟来潸然泪 下。 《陇西行》是乐府《相和歌?瑟调曲》旧题,内容写边塞战争。陇西,即今甘肃宁夏陇山以西的地 方。陈陶的《陇西行》共四首,此其二。诗反映了唐代长期的边塞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 首二句以精炼概括的语言,叙述了一个慷慨悲壮的激战场面。唐军誓死杀敌,奋不顾身,但结果五千将士 全部丧身“胡尘” 。 “誓扫” 、 “不顾” ,表现了唐军将士忠勇敢战的气概和献身精神。汉代羽林军穿锦衣貂 裘,这里借指精锐部队。部队如此精良,战死者达五千之众,足见战斗之激烈和伤亡之惨重。 接着,笔锋一转,逼出正意: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这里没有直写战争带来的悲惨 景象,也没有渲染家人的悲伤情绪,而是匠心独运,把“河边骨”和“春闺梦”联系起来,写闺中妻子 不知征人战死,仍然在梦中想见已成白骨的丈夫,使全诗产生震撼心灵的悲剧力量。知道亲人死去,固33 然会引起悲伤,但确知亲人的下落,毕竟是一种告慰。而这里,长年音讯杳然,人早已变成无定河边的 枯骨,妻子却还在梦境之中盼他早日归来团聚。灾难和不幸降临到身上,不但毫不觉察,反而满怀着热 切美好的希望,这才是真正的悲剧。 (1)请结合诗句判断这两首诗是不是边塞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试简析这两首诗歌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姚诗和陈诗均为边塞诗。 姚诗题中的“穷边”是极远的边地。诗作写边镇的升平景象借以赞扬边镇守将的防守之功。其中 有“将军”“边头”等特定称谓。 陈诗的题目“陇西行”是乐府旧题,一般描写边塞战争。诗作借助“匈奴”“胡尘”“无定河” 等特定名称,反映了唐代长期的边塞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 (2)姚诗借描写边镇春意盎然、歌舞升平的美景,委婉地表达了对戍边将士的赞扬之情。陈诗以将 士杀敌的英勇、战斗进程的激烈、伤亡程度的惨重、亲人盼望的无期,来寄寓诗人对战死者及其家人 的无限同情。34 提问:请谈谈你心目中的怀古咏史诗。 (三)怀古咏史诗 怀古咏史诗,一般以凭吊古迹、历史故事、古人事迹为题材,借以抒发情怀,讽刺时事。诗题中往 往含有“咏史”“怀古”“览古”等字样,有的干脆以被歌咏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为题。从表达的方 式看,怀古咏史是手段,抒怀讽今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夸学霸的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