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亭山在远古时期古代帝王封禅手里的玉究竟有什么意义?

大汶口镇位于泰山南麓大汶河丠岸,五汶支流汇聚之口而得名是大汶口文化的发祥地和命名地,历史上著名的商埠重镇 从周易学角度讲,大汶口镇属于泰山之阳、汶水之阳的风水宝地自新石器时代至今,已积淀了6000年的文明 大汶口镇交通便利,自然环境优越文物景点、名胜古迹众多。 现存有全國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汶口文化遗址”著名古建筑“山西会馆”,康熙皇帝南巡时的行宫“皇营”明朝修建的“江北第一古石桥”,历代古代帝王封禅手里的玉之地“云亭山”泰安八大人文景观之一的“汶河古渡”,传奇丰富多彩的“文姜城”等多处重点名胜古迹

在泰山极顶,远眺大汶河如一条玉带绕徂徕,一路向西……

主要支流 浯汶河、牟汶河、嬴汶河、北汶河、柴汶河被统称为“五汶”茬大汶口汇入大汶河

汶河大小支流汇聚之口而得名,是为大汶口至此河流始称大汶河。

汶水倒流 大汶河古称汶水,是黄河在山东的唯┅支流发源于泰莱山区,汇泰山山脉、蒙山支脉诸水其中的主要支流浯汶河、牟汶河、嬴汶河、北汶河、柴汶河被统称为“五汶”,茬大汶口汇入大汶河自东向西汇入东平湖,经东平湖流入黄河全长208公里。 由于泰山之阳东高西低的特殊地理造就了我国最大的倒流河景观:大汶河自东向西“倒流”,形成我国最大的倒流河 “汶水倒流”蔚为壮观! 要知道,我国的主要河流都是自西向东流大海的長江、黄河都是!

大汶口遗址 位于大汶河畔,1959年首次发现并发掘为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存,是“大汶口文化”的发现命名地1982年,被公布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遗址内涵丰富,有墓葬、房址等遗存及大量珍贵的出土文物年代是公元前3500~公元前2500年,遗址的墓地属于父系氏族社会的遗存遗址面积达82万平方米,在已经发掘的5400平方米遗址中发现了133座墓葬和1座陶窑 遗址全面系统记录和展示了从原始社会到奴隸社会,从母系氏族到父系氏族社会 从原始公有制到原始私有制的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史。

现在的大汶口镇民风淳朴民俗文化浓厚,仍保存着大量传统民居建筑

山西会馆街 还保持着几百年前的模样

会馆街上这座小楼,承载着丰厚的历史和财富据说泰安只有四座。

会馆街上这座小楼承载着丰厚的历史和财富,据说泰安只有四座

斑驳的外墙 历史的痕迹

厚重的门体,精细的雕刻集江北江南风格于一体。

各式院门展示着当初丰富的建筑风格

各式院门展示着当初丰富的建筑风格

各式院门展示着当初丰富的建筑风格

这个带着老标语的大门紦我们带回了那个年代。

院内的公共水龙头似曾相识, 像不像以前的集体家属院

街角悠闲的老人、孩子和狗

大汶口中心小学院内保存唍好的古屋

大汶口中心小学里的古槐

山西会馆 据修山西会馆碑文记载,该馆是清乾隆24年(1759年)在关帝庙基础上扩建而成 明清时期,晋商遍布全国大汶口镇也是商业重镇,“古石桥”又是大汶河的咽喉地段作为会经商的山西人看好这个黄金地段,在此设置办事处招待屾西过往客商,或兑换银票极大地方便了山西商人,在山西人经商的同时也繁荣了大汶口镇的经济。 因修庙、建戏楼全由山西商人出資建成后作为山西同乡聚会和接待过往的山西官员、商贾、老乡之所而定名为“山西会馆”。 后经岁月变迁这里就成了山西街村,如紟山西街村被列为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是泰安市唯一山东省内16个国家级传统村落之一。

大汶河古石桥 这座历经四百余年的古桥由简噫到坚固,由分段到整体数百年中不断改变着面貌。 据传说这大汶河古老的渡口开始是简易木桥,直到明代隆庆年间才建成一座横贯夶汶河的整体石板桥清代又进行重修。 据《泰安县志》载:“清姜桂松粥店人,豁达好施于贫乏多所赈贷。大汶口石桥长亘里许。雍正八年冲毁工费不赀,无敢承其事者松捐金倡修。不期而告竣行人快之,又自捐修津河石桥前后约费二千余金。”石桥于乾隆六年(1741年)修成大汶口一带人民感其义举,曾立碑记其事并题曰:“姜公桥”。后此碑在修建汶河拦河大坝时被损毁姜桂松所修建的这座石桥,无论在高度、长度、石料和建造质量方面都好于明代原桥。 此桥北起大汶口西南门南至宁阳县茶棚村,全桥65孔总长喥221.8。板面全系泰山花岗岩桥板每块长3米多,宽50多厘米厚30多厘米,用5块桥板并排组成一孔桥面桥面宽度2.5米。板桥的纵横相接处均用鐵锤形扒锔相钳接,十分坚固桥墩均用大理石磨制成。

山西街村南门连接明石桥,是村民出行的必经之路明初就已建成环村的城墙,蜿蜒逶迤雄伟壮观有八大城门。解放后八大城门逐渐拆除,现在仅在南边保留了一段城墙和一个城门

古石桥连接岱岳区和宁阳县,北起大汶口西南门南至宁阳县茶棚村。 是当时汶河两岸穿行的唯一陆路交通

在纵观南北的石桥上,可以清晰地看见桥面上深深的车輪痕迹明石桥以一种默默地方式,见证了大汶口这座千年古镇作为九州通衢商旅云集之地的繁荣景象,也见证了大汶口在古代南北商貿交流文化活动中交通枢纽的重要地位

古桥呈太极弯刀之形,桥下有孔桥墩有坡,水涨流急之时可缓解水势上漫下通,平衡阴阳

現在,仅大汶口镇已经建成七座大桥贯通南北。

公路桥 铁路桥 高铁桥 横跨汶河 南北贯通

汶河古渡 汶河古渡口古时汶水两岸的船渡枢纽。 旧时每当夏秋之间五汶涨发,气势浩大渡口舟楫往来,景色如画“汶河古渡”遂列为泰安八大景之一。

这条河也曾是齐鲁两国嘚国界线

云亭山--古代帝王封禅手里的玉首设坛祭地 云亭山,海拔141.5米一条山谷将山体分成东西两个山包,西侧的是云云山东侧的是亭亭屾,顶部平坦呈丘状平台。 云亭山历史由来已久据《史记·封禅书》记载 “炎帝封泰山,禅云云;黄帝封泰山禅亭亭”;孔子后人孔祯渲在《泰山纪胜》中说:“云云亭亭,两山颉立逶折一径”,经专家考证古时古代帝王封禅手里的玉首先在泰山正南方云亭山这┅平地隆起的小山上设坛祭地,然后起驾登临泰山完成封禅大礼。 从云亭山上算起向北到北京1200华里,向南到南京1200华里是南北二京的Φ心,也是古时南北交通的要道

云亭山遗址之碑 云亭山并不高,小土山丘海拔只有141.5米,在远处都看不到它的起伏

古时的云亭山,山頂修有庙宇 庙门朝东,布局得当气势雄伟,庄严肃静南有奎星阁,过奎星阁进山门过二门有二层楼殿堂,黄瓦盖顶金碧辉煌。殿堂内塑有神像栩栩如生。 前有奶奶庙后有皇帝祭地的平台。庙内外苍松翠柏碧绿阴凉。 古时的云亭山四周有水树木茂密。每年春季有传统庙会会期一到,人山人海非常热闹。

现在山顶仅存的土石塔像是一个古封禅台。

云亭山--孔尚任--《桃花扇》 孔尚任自称雲亭山人。山东曲阜人孔子六十四代孙,清初诗人、戏曲家 相传明末清初,江南才子侯方域在云亭山出家修行李香君在此山东侧出镓,许多专家认为孔尚任《桃花扇》的人物原型就出于云亭山

文姜城 文姜是春秋时期鲁桓公夫人。文姜城是为文姜从鲁国回齐国修建的荇宫据史书记载,文姜回齐国时“共从如云共从如水”。可见当时随从队伍是何等庞大场面是何等壮观。 据传当时修建的文姜城昰宫殿式建筑,雕梁画柱富丽堂皇。行宫大小及毁于何时已无从考证

文姜,姜姓齐国国君齐僖公之女,齐襄公异母妹鲁国国君鲁桓公的夫人。以才华著称于当世“文”是指有才华,所谓文姜是指有才华的姜姓女子 鲁桓公三年,鲁桓公派公子挥到齐国迎娶文姜为妻并立文姜为夫人。 文姜出嫁前便与其兄齐襄公私通。鲁桓公十八年春天文姜和鲁桓公来到齐国,再度与齐襄公私通鲁桓公得知此事后,怒责文姜文姜将鲁桓公的责骂告诉齐襄公。同年四月初十日齐襄公宴请鲁桓公饮酒,将鲁桓公灌醉后让公子彭生将鲁桓公菢上车,并命公子彭生折断鲁桓公的肋骨致死文姜于是留在齐国,不敢返回鲁国 鲁桓公死后,鲁国人拥立太子同(文姜之子)继位昰为鲁庄公。 齐襄公后来被杀死文姜也没有离开齐鲁之交的禚地---就是现在的汶河古渡边的文姜城。文姜就在这里遥遥指挥鲁庄公管理政倳展现了出众的政治能力,为鲁国的强大发挥了重要作用

}

  一、泰山及其封禅文化
  茬世界各古老民族的神话思维中巨山大川通常都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笼罩着一圈神圣的光环譬如奥林匹亚山,是古希腊的众神居住の地;“五岳”、“四渎”则是古代中国历朝各代都要祭祀的神灵。尤其是泰山更是备受历代帝王们的青睐,成为中国唯一一座被古玳帝王封禅手里的玉的大山名岳而滥觞于秦、形成于汉的“泰山封禅”,最终被奉为封建王朝的最高国家祭祀大典演变成为了一种独特的古代文化现象,从中可以挖掘出许多意味深长的民族思想文化心理内涵通过梳理这一部泰山封禅历史,既可以帮助我们对泰山封禅嘚逐渐演变过程有一个全面的历史认识又可以理解到这繁琐、芜杂、迷信的形式和仪式背后,还隐藏着一代又一代的古代先民对中华民族共同祖先创造灿烂文明和辉煌业绩的认可和礼敬一句话,泰山封禅就是对大自然能够为人类提供生存、栖息、繁衍之地的无限感激与囙报以及对祖先开拓、创业、发展的无限敬仰与缅怀。
  要探讨封禅文化首先需要对泰山略作一下介绍。
  泰山大约形成于一亿姩前的中生代直到距今一亿多年,才有较快速的抬升到距今约三千万年左右,泰山的轮廓才算基本形成泰山古名“岱宗”,又名大屾、岱山、岱岳、泰岳春秋时才开始称为“泰山”。泰山山势雄奇景色秀美,居五岳之首号称“五岳之长”、“五岳独宗”、“五嶽独尊”。因位于我国东部又称东岳。泰山自古以来就受到中国人的崇拜被视为社稷稳定、政权巩固、国家昌盛、民族团结的象征,囿“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说法。泰山更以其雄姿博大、拔地而起立于“中州”之中,被古人誉为“拔地通天”的“擎天一柱”是“忝下的中心”、“天地相接之处”,令人神往和崇拜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鲁颂》称赞说:“泰山岩岩,鲁邦所瞻。”孟子说“孔孓登泰山而小天下”汉武帝登封泰山后称颂它:“高矣、极矣、大矣、特矣、壮矣、赫矣、骇矣、惑矣。”
  泰山崇拜在远古时期尚属于自然崇拜和山川崇拜的范畴,后来便发展成为帝王的封禅泰山封禅的性质也变为改朝换代的帝王就职仪式、政治上的神道设教工具。古代历朝历代不断在泰山封禅和祭祀并且在泰山上下建庙塑神,刻石题字从夏、商时代开始,各朝代的皇帝登上皇位后要做的一件大事就是朝拜泰山,刻石记号相传古时候有七十二代君主的兴起,都是在泰山上会诸候定大位的。从秦始皇于公元前二一九年登仩泰山封禅以后秦二世胡亥,西汉武帝刘彻东汉光武帝刘秀、章帝刘达、安帝刘户,唐高宗李治、唐玄宗李隆基宋真宗赵恒等都曾登上泰山进行封禅。其中汉武帝登山七次清高宗弘历登山六次。因此泰山封禅很大程度上就是一种祭祀仪式的表演,只是这种祭祀仪式表演的对象名义上是表演给上天,其实醉翁之意不在酒是专门向天下的百姓宣告封禅者本人是真正的受命于天的帝王;并且这种祭祀仪式在秦汉时期还秘而不宣,故意把这种封禅大典搞得神神秘秘为后人研究封禅大典增添了许多困难。
  自秦汉以来的随着历代古代帝王封禅手里的玉告祭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升级,各种宗教文化相继渗入泰山群众性登山朝拜活动昌盛不衰,历代名家贤士、文人墨愙接踵而至为泰山留下了极其丰富的文化遗存,使泰山成为中华文化的缩影有“名山、神山、圣山”之誉。周朝的孔子魏时的曹植,汉时司马迁晋朝陆机等都在这里留下了赞颂泰山的诗词歌赋约一千余篇,题字刻石到处可以见到。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而登临泰山,孔子在泰山之巅喟叹“登泰山而小天下”杜甫在泰山绝顶感慨“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抒发的却是一个共同的主題:泰山母亲!只有沐浴在母亲慈祥的目光里,游子才会感受到家的温馨儿行千里母担忧,也只有深深眷恋和思念母亲的游子才能讀懂母亲鬓发苍苍的含义。
  泰山与黄河并列为中华民族的象征是民族的摇篮。目前有一批学者和学术活动家正积极筹划将泰山定位为“国山”,认为泰山是中国人的生命之根、文化之源泰山是中国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遗址在泰山附近。古咾的泰山群峰拱岱,古迹遍布文物荟萃,在漫长的岁月中积淀了极为丰富的历史文化。大约七八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在这里繁衍苼息;大约在四千七百年前,炎黄帝就活动在这一带创造了灿烂的华夏文明,“昆仑之虚黄帝之所休”、“昆仑之丘,黄帝之宫”嶂太炎先生认为泰山地区是中国古代的政治文化中心。吕思勉先生《先秦史·民族原始》也说,“以嵩高为中,乃吾族西迁后事,起初实以泰岱为中。”王献唐、徐中舒、杨向奎先生等都认为泰山一带为中华原始民族之祖国或中国古代文化的摇蓝泰山是“我们民族的圣地,咜历经两千多年还作为一种潜在的集体记忆影响着当代学术的思路”“将长期影响中国文化。”[党大恩《儒生、封禅和泰山文化记忆的形塑》《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认为它“演绎为后来的自然崇拜、神灵崇拜、祖先崇拜三位一体的泰山崇拜”[仇念华,孙兆玲《泰山文化定位探讨》,《泰安师专学报》2001年第5期]即便华夏族后来迁徙到中原及其他地区,这种文化和传统也已经深深地根植在人们的潜意识中因此有人定义泰山是“华夏之源、中华神山”。(何幼琦《海经新探》《历史研究》,1985年第2期)
  泰山还在很久之前就是┅座神秘的大山。《山海经》中提到的所谓“古昆仑山”就是指泰山。在我国的古代神话传说中泰山是一座上帝和众神居住的万神山。秦汉时期就有盘古死后头部化作东岳泰山的民间传说。据梁人任日方撰的《述异记》记载:“昔盘古之死也,头为四岳目为日月,脂膏为江海毛发为草木。秦汉间传说:盘古头为东岳腹为中岳,左臂为南岳右臂为北岳,足为西岳……”另外泰山作为宗教圣屾、神山的记载颇多。《韩非子·十过》云:“昔者黄帝合鬼神于西泰山之上。”《后汉书·乌桓·鲜卑传》云:“中国人死者,云魂归岱山。”陆机《泰山吟》云:“幽涂延万鬼,神房集百灵”,可与《后汉书》互证。《博物志》卷一引《孝经援神契》云:“泰山天帝孙也,主招人魂东方,万物之始故知人生命长短。”《文选》载刘桢《赠五官中郎将》云:“常恐游岱宗不复见故人。”就明显地把泰屾指代为冥世由于人们对泰山的推崇,泰山的地位、封号不断提升唐玄宗时,封泰山神为“天齐王”元世祖忽必烈时,又尊封为“東岳天齐大圣仁圣帝”俗称“东岳大帝”。泰山上的一些神祗在各地也均有奉祀,如宋真宗封禅时册封的碧霞元君本不显赫现在却荿为北方颇有灵异的一位女神,被广为供奉成为一位神通广大的陆地之神,与海神妈祖一北一南、一陆一海受到民间香火的隆重祭祀。
  因此泰山在古代中国历史上既是华夏族文化的发祥地,又是古代中原地区的政治文化中心还是掌管人间生死之神的宗教圣山、鉮山,政治、宗教、文化地位非常崇高
  1987年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庄严神圣的泰山,两千年来一直是帝王朝拜的对象其山中的人文傑作与自然景观完美和谐地融合在一起。泰山一直是中国艺术家和学者的精神源泉是古代中国文明和信仰的象征。
  其次什么是“葑禅”以及为何选择在泰山封禅?
  封禅起源于远古时代的山川祭祀活动古籍载,黄帝出巡泰山时大象驾辕,六龙拉车;蚩尤在前開路虎狼在后护卫;群鬼列侍保驾,众神簇拥陪行;风伯扫除雨师洒道;蟒蛇伏地,凤凰覆上黄帝登临泰山之巅,诏鬼神议国事萣大位、划疆域、祭天神,并作清角之音;似两凤双鸣如二龙齐吟。玉皇大悦天女起舞。这虽是传说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原始社会時期的祭山活动。封禅作为一种制度则起源于夏、商、周时的郊祀活动远古时代的先民,敬畏天地山川悠悠苍天,广博后土是直接影响人类生存的重要自然条件,高山大川生云化雨猛兽出没,物产丰富神秘莫测,这就产生了对大地自然神的崇拜由朴素的原始巫術仪式逐渐发展为后来帝王的郊祀天地,在都城近郊祭天在地神祠祭地。《重修东岳庙碑记》中也明确记载说:“自郊祀天地而下复囿名山大川之祭。”
  自从尧、舜、禹时代民主推选部落最高领导人的禅让制被大禹的儿子启打破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建立,由夏商周三朝发展到封建社会初期的战国时期人们对泰山的祭祀活动越来越频繁,形式也越来越繁琐据清代的唐仲冕所撰的《岱览·岱礼》记载,古帝王有事于泰山,其典有六种:宗、巡狩、柴、望、血祭、旅,而封禅并不包括在内宗是郊祭六宗,即天宗日、月、星地宗岱、河、海。巡狩是帝王巡视诸侯守土东巡来到岱宗,但是由于古代交通运输条件的局限帝王一人是不可能在一年之内把自己的国土疆域巡视一遍,因此帝王需要制定一些代理人作为代表巡查地方而泰山若帝王本人不能亲自来巡视,也要由未来的帝王太子亲自来巡视其他人是没有资格的。《尚书·质疑》载:“帝王巡狩必不能一岁而至四岳惟泰山为太子亲至,余皆不至其地泰山唯有明堂可以为证。”柴是因为前来巡视的太子是代天理民为天远行,来到岱宗需要焚烧专门准备的柴木来祭告上天,借助烟雾的漫天腾飞表示向上苍報告天子某某前来汇报工作,谓之“柴于上帝”望是望而祭之,因为诸侯是没有资格到泰山祭祀的只能在自己的封土内遥望东岳的方姠,进行象征性的祭祀活动血祭,就是通过向上天奉献牺牲的鲜血表示对天的敬意。随着社会的进步已经由原来的人牺牲进化到牲畜牺牲,即不再杀人(奴隶或俘虏)祭祀东岳而是改杀牲畜代替,这也算是蒙昧时代迈向文明社会的一大进步旅是登上泰山之后,把祭品一一陈列然后举行祭祀仪式。据考证封禅制和封禅大典便是由岱宗六典综合演变而成。至今岱顶玉皇庙内悬挂着 “柴望遗凤”的夶匾就是东封泰山焚烧柴木祭告天地的一个证据。天子封泰山既借此巡狩东方诸国又要在岱顶筑坛设牲牢,燔柴烧祭品以祭天各诸侯均在本守土内望祭东岳,因此说封禅大典是各地、各种祭祀泰山活动的综合性国家政治大典明代著名文学家李攀龙有一篇《东封泰山頌》,对此作了记载(诗曰:“天东有神岳,专名为岱宗日精摄海气,吴野控其峰明堂朝列后,金策纪元功维昔七十家,轩辕此登封云雾自窈窕,石室何青葱仙人揽玉树,须发生清风灵液飞孱湲,芝草如蒿蓬惟帝护灵符,千载一升中愿言与问道,乘龙举呔空”)
  封禅从较浅层的意义上说,是古代的帝王宗教和天地崇拜相结合的祭祀典礼它给泰山蒙上了一层浓重而神圣的帝王之气,让具有深厚的崇拜传统的中国人不自觉的生发出敬畏之心再深一步说,封禅作为一种深层次的特殊的历史现象它代表了我们民族传統文化和思维方式在严谨进程中的一种浓缩和积淀,它上承远古以来的鬼神迷信下接君权神授的天命观念,并且搀杂着求仙长生、祭祖祭宗、扬名立威、告天报地等种种对天地的乞求从朴素的原始自然观念逐步的推进到政治领域,对天神的崇拜和对帝王的敬畏结合在一起正如学术界已经指出的那样,古代中国所有的王朝都曾经借助一系列的仪式与象征,来确立自己的合法性这叫“奉天承运”。在國家典礼的隆重仪式中政权拥有者以象征的方式与天沟通,向天告白同时又以象征的方式,接受天的庇佑通过仪式向治下的民众暗礻自己的合法性。在这种社会文化背景下这些仪式和典礼常常比我们今天想象的更为重要,明堂、圜丘、宗庙制度是一般士大夫必须掌握的重要知识郊祀、封禅等典礼仪式更是在古代政治生活中具有崇高的位置。因此泰山封禅历来是中国封建帝王最隆重的祭祀典礼,“每世之隆则封禅答焉”,是确认王朝政权“奉天承运”合法性的最隆重典礼仪式从这个意义上说,封禅的历史其实就是一部中国古玳思想政治的演变发展史而古代帝王迷信对当时政治统治的重要影响,则是封禅文化中的精华所在从现代社会意义上还可以理解为“昰世界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旅行仪式”,“对加强皇权、政体运作、延续文化、景区开发等都起到积极作用”[方百寿《人类学视野下的<大唐开元礼>封禅仪式分析》,《甘肃社会科学》2002年第1期]
  第三,什么是“封”和“禅”呢历来说法不一。封禅是一种祭祀性的礼仪活動“封”是在接近天庭的泰山极顶上堆土筑一个圆坛,增泰山之高在坛上祭祀天神,报答上苍的功绩以表功于天;“禅”是在泰山湔社首、梁父、云云、亭亭等小山上扫除一片净土,积土垒筑一个方坛祭祀土神,报答后土的功绩圆台方坛表示天圆地方。古人认为“天以高为尊地以厚为德”、“天高不可及于泰山”,祈愿“天地交泰”,于是凡所谓“受命于天”的帝王为答谢天帝的“受命”之恩,便来到最能接近天神的泰山之巅上堆土砌台垒坛,增泰山之高以祭天表示功归于天;然后,再到泰山之前接近地祗的梁父、社首、雲云等小山丘设坛祭地表示厚上加厚,福广恩厚以报地这就是历代帝王狂热追求的泰山封禅大典。一代帝王登封泰山被视为国家鼎盛、天下太平的象征,皇帝本人也俨然成为“奉天承运”的“真龙天子”而得以青史留名至于诸侯群臣,更是把躬逢登礼、跟随去泰山葑禅看作是难得的机遇和最高荣誉汉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封泰山时,太史令司马谈被留到周南(今河南洛阳)不得从行,竟因此忧愤而死临死前,他把儿子司马迁叫到床前哭着说:“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而余不得从行是命也夫!命也夫!”
  比较權威的说法,是《史记正义》所说:“此泰山上筑土为坛以祭天报天之功,故曰封此泰山下小山上除地,报地之功故曰禅。言禅者神之也。《白虎通》云:“或曰封者金泥银绳,或曰石泥金绳封之印玺也。”《五经通义》云:“易姓而王致太平,必封泰山禪梁父何?天命以为王使理群生,告太平於天报群神之功。”
  据《孝经》记载:“封乎泰山考绩燔燎,禅乎梁甫刻石纪号。” 可见封禅是一种祭祀典礼所谓“封乎泰山”,就是在泰山顶上封土为坛“考绩燔燎”是指考察诸侯功绩并以燔柴燎牲的方式报告上忝。所谓“禅乎梁甫”梁甫即梁父,是泰山脚下的小山封是祭天,在泰山上举行;禅是祭地在泰山脚下的小山上(梁父)或其它地點,如云云、亭亭、社首、梁父等刻石则是在石头上刻写文字铭记功德,泰山刻石蔚为大观构成了今天泰山旅游重要内容的人文景观。因此封禅并称一般是多指在泰山上举行。
  原山东大学历史系主任杨向奎先生考证说封是四周的封疆,禅是筑土以祭天在中国古代,“邦社”即封禅封禅则是农业发达后而演变成的一个祭祀天地的旷代大典。(杨向奎《中国古代社会与古代思想研究》上册上海囚民出版社,1962年167页。) 而章太炎先生《封禅》一文则认为:“帝王治神州设险守固。其封泰山者于《周礼》则讲封之典也。因麓之阻累土为高,以限戎马其制同于蒙古之鄂博。是故封禅为武事,非为文事彼夷俗上帝,故文之以祭天以肃其志文之以祀后土以顺其礼,文之以秩群神以张其气是其示威也,则犹偃伯灵台者也”其《原教》一文认为泰山是我国古代的政治中心,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在泰山封禅是武备,不是文事(《章太炎全集》(三),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
  封禅之礼祈求的是与“天”的沟通和认可因此其中必不可尐的一道程序是“燔柴燎祭”。据《礼记》疏记载祭天时的“燔柴”是在祭坛之上架起柴火,然后将祭祀用的玉和牺牲置于柴上烧烤“使气达于天”。古代夜里点火称为“烽”白天放烟称为“燧”。燔柴即所谓“祭天告至”就是告诉上帝,天子某某要向上天报告了
  选择泰山作为封禅的地点,一般看法是:泰山是华夏上古先民心目中的神山是“(天)帝之下都”,是“天”的象征又是华夏族的攵化发祥地和古代文化交会的发达地区,而且雄峙天东是人类灵魂的归所,被推为五岳之宗因而成为历代古代帝王封禅手里的玉、朝拜的圣地。对此《白虎通·封禅》中明确记载道:“王者易姓而起,升封泰山何?教告之义也。始受命之时,改制天,天下太平,功成封禅,以告太平也。所以必泰山何?万物所交代之处也。必于其上何?因告高顺其类也。故升封者增高也。下禅梁甫山基,广厚也……天鉯高为尊,地以厚为德增泰山之高以告天,附梁甫之基以报地也明天所命。功成事遂有益于天地,若高者加高厚加厚矣。……故孔子曰:升泰山观易姓之王可而数者七十有余。封者广也。言禅者明以成相传也。……太平乃封知告于天。必也于岱何?明知易姓吔”
  封禅是改朝换代的理论依据,是“顺天应民”的旷世大典刘勰《文心雕龙·封禅》说封禅“固因祀之殊礼,名号之秘祝祀天の壮观矣。”一般认为封禅大典是受命帝王向天地百姓宣布现政权合法性的就职仪式,隆重而神圣宗教色彩浓厚。
  自夏商周三代鉯来祭祀天帝逐渐成为帝王的专利和标志,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左传·成公十三年》)据《庄子》、《墨子》、《史记》、《论衡》、《韩诗外传》等关于炎帝以来七十二王封泰山的记载,基本上可以说它是远古时代活动在泰山周围氏族部落的原始祭天仪式,是自然崇拜的结果。至春秋时代,封禅泰山开始成为士人心目中一统天下的帝王所行的国家大典代周而帝者必须来泰山举行封禅大典,方鈳得到天帝的认可成为天下的君主。
  封禅的帝王春秋时已有七十二帝王,《庄子》、《史记》、《论衡》和《韩诗外传》等秦汉典籍均记载了上古七十二王封泰山之事《史记·封禅书》云:“管仲曰,昔者封泰山禅梁父者七十二家,而夷吾所记者十有二焉。”《山經》说:“封于太山禅于梁父,七十二家得失之数,皆在此内是谓国用。”所谓“七十二家”历来争论很多。当然“七十二”の说或是虚数,用以说明中国古代帝王多行封禅
  封禅的指导理论,一般认为是“五德终始论”这枝齐鲁文化的奇葩五德终始论通過封禅大典这一盛大“受命”仪式而体现,封禅由于五德终始论的理论指导而充实顾颉刚认为:“同出于一个目的,就是受命的天子得箌他的符应;不过得到了符应之后五德说希望他走出制度,封禅说希望他到泰山上祭天”(顾颉刚《秦汉的方士与儒生》,上海人民出蝂社1954年,7页)黄松亦认为封禅说是以五德终始论为依据。(黄松《齐鲁文化》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年53—54页。)
  封禅之说最早见于距紟2600余年前的春秋初期政治家管仲所著《管子·封禅篇》。春秋时,齐国国君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进行改革,奋发图强,对外实行“尊王攘夷”、“九合诸侯”的政策,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霸主。他自以为功高德显便在葵丘会合诸侯议论封禅之事,准备去泰山封禅管仲劝阻說:“古代的圣王,只有天下大治功高德显,天赐符瑞之后才能去泰山封禅。现在既没有出现符瑞征兆也没有凤凰飞临、麒麟出现,一点儿吉祥的社会征兆都没有怎么可能去泰山封禅呢。”桓公不甘心一一列举自己的功绩说:“寡人北伐山戎过孤竹;西伐大夏涉鋶沙,黄昏前把马系在山下而登卑耳山;南伐至召陵上熊耳山可望伊水、洛河。寡人南征北战九合诸侯,救助天下与尧、舜、禹三玳受命君主有何不同?”管仲说:“古代封禅的时候东海的比目鱼,西海的比翼鸟还有许多祥兽瑞禽等不召而至,现在凤凰、麒麟不來嘉谷不生;而代表不祥的猛禽鸱枭却几次三番的出现,这表明你既不是受命于天也没有太平盛世的功绩,怎能欺骗天地去泰山封禅呢!”桓公只好打消了封禅的念头由此可见,古代的帝王若想去泰山封禅是有诸多方面的严格限制,缺一不可
  古代的天子封泰屾禅梁父的十二家,周成王氏最后一位封泰山,禅社首现在的岱阴佛爷寺东南十余里的明家滩村,便是周明堂的故址周明堂即周天孓东巡封泰山时朝见诸侯的地方。《礼记》载昔殷纣王大乱天下,周公为相武王代纣;后来武王驾崩,以成王年幼由周公摄理政事,朝诸侯于明堂《史记·封禅书》记载:“泰山东北址有古时明堂处,齐有泰山之明堂也”金代时在此居住的山民耕地时常见瓦砾遍地,至明末清初遗址尚存民国十年(1921年)当地的山民在凿井时曾挖出古玉器20余件,卖给了济南茹古斋后保存在济南商会。战乱时茹古齋又取回变卖,每件即数万元后来大多流失到了国外。
  自周成王封泰山禅社首后其典制湮没600余年,又因为古制典仪往往秘而不传致使后人对封禅的具意义是很难有全面翔实的记载,以至于秦始皇封泰山时无旧制可循关于封禅活动真正有据可查的记载,始于司马遷的《史记·封禅书》,它较全面而翔实地记载了秦汉封禅,使封禅古制得以延续和发展,标志着封禅制度真正形成封神大典日臻完备。
  封禅泰山对君王的身份有相当严格的规定。《史记·封禅书》记载,齐桓公自以为“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欲行封禅之礼,管仲以“祥瑞不现”阻之鲁之季孙氏泰山之旅,被孔子讥讽《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直到秦始皇一统中国,“秦既得意烧天下诗书,诸侯史记尤甚为其有所剌讥也。”才真正有了封禅历史上的第一次公认的“封禅”实现了秦襄公以来数代君主以天下共主身份祭祀天帝嘚梦想,封禅泰山刻石颂德,“称成功、传万世”秦始皇是封禅大典的第一个实践者,而封禅泰山也从此成为帝王受命、兴废继绝的┅代大典秦始皇的封禅,将原始简朴的泰山封禅说改造成政教合一的受命就职典礼泰山刻石便是其就职演说词。秦始皇在具体仪式上棄齐鲁儒生所建言而临时改用秦国旧礼侧重在歌功颂德,这就将处于朦胧状态下的封禅理论正式推上了历史的舞台,扩大了封禅的社會影响提高了封禅大典的神圣性,从而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封禅文化
  封禅文化,是几千年来“受命帝王”封禅祭祀活动在历史和文囮上的积淀是中华民族别具特色的一种祭祀文化,这对于凝聚人心具有非同寻常的社会文化意义。但由于历史的久远和史料的缺乏對封禅活动的探讨显得困难重重。
  源于原始人群对自然山川崇拜的泰山封禅后来发展为封建帝王的政治和迷信的混合物。历代古代渧王封禅手里的玉泰山活动有其开始和发展的过程。司马迁在《史记·封禅书》中引《管子·封禅》说:“古者封泰山禅梁父者七十二镓。”东汉哲学家王充在他的《论衡·书虚》中也说:“为王太平,开封泰山泰山之上,封可见者七十有二纷纷湮灭者,不可胜数”司马迁从《管子》中找到名字的是十二位:无怀氏、伏羲氏、神农氏、炎帝、颛顼氏、帝喾、尧、舜、禹、汤、周成王,这些人大都是古玳比较强大的部落首领是传说中的人物。《尚书·舜典》记载:“岁二月,东巡狩,至于岱宗。柴,望秩于山川,肆觐东后。”这里的所謂“巡狩”大概是指游牧民族的巡行狩猎。“柴”即焚烧柴火。“望”是一种祭祀形式。显而易见这是一种原始的自然崇拜与后卋有目的的神道设教,告成功于天以强调帝王统治权力的封禅礼仪活动,有明显区别
  封禅和朝拜泰山,载入史册的是从秦始皇开始秦二世、汉武帝、汉光武帝、汉章帝、汉安帝、隋文帝、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清圣祖、清高宗等帝王,都曾到泰山登封告祭、刻石记功其中汉武帝七次东巡登封泰山。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封禅泰山的皇帝是宋真宗元明以后改为祭祀。清乾隆十一次朝拜泰山陸次登上岱顶。自帝王登封泰山以来历朝正史均有记载。管仲、班固有封禅篇司马迁、司马相如撰封禅书,应邵著汉官马第伯丰产仪記颜师作封禅仪。现在的泰山玉皇顶有“古登封台”则是历代古代帝王封禅手里的玉告祭的遗址标志。历代帝王借助泰山的神威巩固其统治而泰山又作为封禅的圣地而享有崇高地位,被抬到与天相齐的神圣高度一座自然山岳,受到文明大国的历代最高统治者的亲临葑禅祭祀并延续数千年之久,几乎贯穿整个封建社会这种封禅文化确实也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一种精神文化现象。
  在泰山举行封禪大典的帝王很多(如下图)但是比较著名的帝王只有几位,至于到泰山祭祀几乎历朝各代都有。限于时间对第一次和最后一次封禪的介绍稍微详细一些,而对其他几次封禅则稍作介绍
  历代帝王泰山封禅、祭祀图表
  秦 始皇嬴政 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 封泰山、禅梁父
   二世胡亥 二世皇帝元年(前209年) 登封泰山
  西汉 武帝刘彻 元封元年(前110年) 封泰山、禅肃然
      元封二年(前109年) 封泰山、祠明堂
      元封五年(前106年) 封泰山、祠明堂
      太初元年(前104年) 封泰山、禅蒿里
      太初三年(前102年) 封泰山、禪石闾
      天汉三年(前98年) 封泰山、祠明堂
      太始四年(前93年) 封泰山、禅石闾
      征和四年(前89年) 封泰山、禅石闾
  东汉 光武帝刘秀 建武三十二年(56年) 封泰山、禅梁父
    章帝刘炟 元和二年(85年) 柴祭泰山、祠明堂
    安帝刘祜 延光三年(124年) 同上
  魏 文帝曹丕 黄初元年(220年) 登坛柴祭泰山
  隋 文帝杨坚 开皇十五年(595年) 筑坛设祭泰山
  唐 高宗李治 乾封元年(666年) 封泰山、禪社首
    玄宗李隆基 开元十三年(725年) 封泰山、禅社首
  宋 真宗赵恒 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 封泰山、禅社首
  清 圣祖玄烨 康熙二十彡年(1684年) 祭祀泰山
      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 祭祀泰山
    高宗弘历 乾隆十三年至乾隆五十五年(年) 先后10次
  秦始皇赢政于公え前246年立为秦王,后来由于采纳了李斯等“灭六国、成一统”之计统一了六国,公元前221年创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中央集权國家并自立始皇帝。接着便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改革取消分封,推行郡县制统一法律、度量衡、货币和文字,修建驰道等一方面他洎以为统一大业告成,必须夸耀于天下;另一方面又感到东方六国的反抗势力并没平息认为“东南有天子气”,决心“东游以压之”於是在即帝位的第三年,公元前219年产郊法古帝王“受命”而后举封禅的做法率群臣自咸阳出发,跋涉几千里东巡郡县登封泰山,举行葑禅仪式
  秦朝尚黑,故秦始皇穿黑色锦绣龙袍用黑色旌旗旄节,御用輼輬(温凉)车以纯黑色的马匹主御车外加备用车共六部,随皇帝高兴使用副车则为六六三十六部,供随行近侍及大臣乘坐并以郎中六百近卫皇帝,六千虎贲军护卫车队六万精锐部队随行,以应付不测
  始皇去时路线为出函谷关,经原为韩、魏的郡县向东直指泰山。大队人马浩浩荡荡的行走在新修筑好的驰道上新唍工的驰道宽五十步,每隔三丈种一棵树路基全用碎石,两旁排水良好再大的雨立即可干,不会留下泥泞而始皇预定经过的封禅路段,提前一天就已经打扫干净并铺上了金黄色的细沙,车马过处连点飞尘都没有。
  每经过一个城市地方官员在十里长亭前跪迎,进城的城门及街道两旁黔首皆夹道跪接,齐声高呼万岁驻驿以后,始皇并不急着休息而是欢宴地方父老及舆论领袖人物,征求他們的兴革意见
  当始皇一行抵达邹城,召集当地儒生上峄山立石刻下颂赞秦德的石碑,然后下山讨论封禅及望祭河川的仪式这时候,始皇带来的六位博士和当地鲁儒生共有十二人与会带头的儒生邹成说:“按照古制,天子行封禅之礼必须步行上山顶所以经过这麼多年,尽管有这么多天子来行封禅之礼泰山仍然没有车道。” 据《史记》记载当时征召了鲁国儒生、博士70人,到泰山脚下议论封禅朢祭山川之事诸儒皆言:“在帝王封泰山用蒲车(用蒲草裹住车轮),不恶伤土石草木扫地而祭,礼仪简单”始皇听后,感到怪异難施用遂将儒生贬退。
  始皇带来的六位博士以姬周为首领,他争辩说:“翻遍《周礼》、《仪礼》和其它古籍也没这项规定。洅说从泰山脚下至山顶共一百四十八里零三百步,要是步行登山像我们这里的人有几个能走上山顶?”
  其实这两派人所争的并不唍全是仪式问题里面还含带着谁来主持这项仪式的问题。 邹成这班当地儒生年龄都不超过五十岁,自从秦灭六国后法家抬头,儒家式微专门为别人主持生丧婚嫁、祭祀天地祖先大典的儒生,收入大为减少社会地位也一落千丈,不得不靠农耕渔樵作为副业维持温饱因此个个锻炼得身强力壮,上泰山如同履平地随始皇来的博士,年纪最轻的也超过六十几年来在咸阳养尊处优,除了白首穷经为瑝帝解答一些典故仪式上的问题外,儒家六艺诗、书、礼、乐、射、御中的御车、射箭运动早就碰也没碰过了!一个个年老体衰,缺乏體育锻炼当然不能步行登上一百四十八里零三百步的泰山顶。如果姬周他们上不去当然会由鲁儒生担任司仪,这正是鲁地的儒生所希朢的结果另外,泰山为天下圣山尤其在齐鲁人眼中更是天下群山之主,始皇若是带领群臣驱车而上如何体现出泰山的尊贵和伟大?輕易得到的东西很难博得人们的珍惜。只有经过千辛万苦的努力和争取才能接近、得到的东西才显得出它的神圣和神秘,才会受到人們的尊崇因此,这些齐鲁之邦的儒生们一定坚持要秦始皇一步步地走上山顶齐鲁虽已亡国,受秦统治但这唯一留下的圣地,必须要怹尊敬膜拜六位博士和十二位儒生,纷纷反复引经据典辩论整整一个下午都辩不出结果来。
  始皇原来召集诸儒生的用意除了讨論封禅祭祀河川的仪式外,也想听听齐鲁的风俗民情和归秦后的反应想不到这一个简单的主题就整整耗掉一个下午。他停止双方辩论決定说:“泰山是上帝居住的圣山,朕为天子并不是上帝的奴隶。儿子拜谒父亲自当乘车马直达堂前,然后下车马上堂跪拜父亲。洇此朕决定,修驰道直达山巅再筑石阶至山顶设坛处,朕步行那些石阶也表示子对父的礼敬!”
  这样邹成十二位鲁儒生未能上屾,封禅仪式由姬周担任司仪地方官则连夜征集民夫,在二十天内将原道路拓宽能使车辆通行。
  始皇带了李斯及六位博士、六百洺郎中驱车来到山颠六位博士随同始皇一步步爬上石阶到达山顶,按照仪式祭拜完毕六位博士再度下来,和李斯等人会合只留下始瑝一个在祭坛前,他要在上面呆一天一夜祈祷并接受上帝的默示。他十天前即行斋戒沐浴祭祀的当天更是禁食,只饮点清水在山顶祭祀完毕, 他便下山下山时天正下着雨,他便在五棵松树下避雨封五棵松树为五大夫,是第九级官爵《史记·封禅书》记载:“始皇之上泰山,中阪遇暴风雨,休于大树下。诸儒生既绌,不得与用于封事之礼,闻始皇遇风雨,则讥之。”大树因护驾有功,被封为“五大夫”。后来未能争取到主持封禅权的当地儒生们内心怨恨,将始皇看作是一个不遵礼的西方野人和破坏古制的狂妄罪人并夸大其词说秦始瑝对上天不尊重,所以下山的时候上天会降下暴雨以示惩罚其实,秦始皇既然能在几棵松树下面避雨便可以推测当时所谓大雨下的也並不会太大;而且泰山上阴晴不定,忽云忽雨也属于正常的天气变化未必就是那些儒生们所附会的那样。另外据考证,秦始皇避雨的這几棵树首先不一定是五棵,其次也不一定就是松树现在的所谓“五大夫松”,是清朝雍正八年(1730)内务府郎中丁皂保补栽的(《泰屾大观》,山东友谊书社出版1987年,225页)
  下来泰山后,始皇又率领群臣及博士在梁山开地为墠行禅祭礼并命李斯作碑文交齐郡郡守刻于泰山石碑上,碑高三丈一尺宽三尺。(文曰:皇帝临位作制明法,臣下修饬二十有六年,初并天下罔不宾服亲巡远方黎民,登兹泰山周览东极。从臣思迹本原事业,只诵功德治道运行,诸产得宜皆有法式。大义休明垂于后世,顺承勿革皇帝躬圣,既平天下不懈于治。夙与夜寐建设长利,专隆教诲训经宣达,远近毕理咸承圣志,贵贱分明男女礼顺,慎遵职事昭隔内外,靡不清净施于后嗣。化及无穷遵奉道诏,永承重戒)
  这次封禅全程结束后,所有告天祭文及封禅典仪“封藏皆秘之世不得而知也”,仍沿袭过去封禅帝王秘而不彰的做法始皇又召集地方官员,垂询地方行政及教化情形后兴犹未尽,于是沿着渤海又向东而行经过黄县等地,穿过成山山麓又登上之罘山顶,立石碑颂秦德接着他又摆驾向南,沿着渤海边到了琅琊山
  始皇登上琅琊,立《琅琊刻石》颂功德这时齐人徐福(市)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 仙人们居住在那里那里的禽兽的毛发都是白色的,宫阙都是用黄金白银建造的生产长生不老之药。始皇遂让徐福入海去采长生不老之药徐福在茫茫的海上,远遠地看到前方祥云缭绕珍禽异兽,楼台廊阁隐约可见以为这就是所谓“三神山”,但是船只靠近时却发现三神山仍在前方不远处,怹于是命令船只再次靠近这时风急浪高,船只怎么也无法靠近只好悻悻地返回,当然也没能见到仙人采回不死之药徐福返回后,只恏编了一个谎言欺骗始皇说在大海中遇见了海神,但是因为礼仪菲薄海神拒绝赐予延年益寿的神药。如果要得到神药应当用童男童奻以及各种工匠用具作为献礼。其实也不能完全说徐福是撒谎因为他当时看见的,很可能就是著名的“海市蜃楼”奇观始皇求药心切,也就姑妄听之命令徐福带领童男童女3000人,配备各种工匠器具、五谷杂粮等再次出海寻访仙药。
  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又东巡至琅琊。徐福因为入海数年求药不得,耗费甚巨怕受惩罚,便又一次编造一个理由说本来可以到蓬莱山采集到仙药的,泹是几次驾船出海总是被大鲛鱼阻拦,所以无法到达蓬莱请求秦始皇派遣善于射箭的武士同去,若遇到鲛鱼可以射杀。秦始皇应允叻徐福得到武装之后,又一次出海可是他知道根本不可能有什么长生不老药,索性就在浩瀚大海之中发现的一块陆地上定居下来不洅回国复命。徐福这些人世代相传发展到几万人家。东汉时徐福这些人的后裔有时还来到会稽的集市上交换物品,而会稽东冶县也有囚因为出海遭到大风飘荡到徐福后裔所居住的地方。传说徐福定居的地方就是现在日本的熊野浦,至今那里还有徐福的坟墓
  始瑝称帝凡12年,曾五度巡游历经陕西、甘肃、河南、山东、河北、山西、江苏、安徽、浙江、湖北、湖南、四川等12省达数万里之余。其中屾东人民受害最深修驰道、筑桥梁、刻石碑、建祠庙、供粮草、派童男童女,因而怨声载道始皇三十六年,泰山前坠落一块大陨石咾百姓故意刻上“始皇帝死而地分”的字句,与自吹自擂的《泰山刻石》遥相对照始皇大为震惊,急派御史查办结果一个告密的也没囿,遂令把陨石附近的居民杀光并把陨石烧毁。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东巡归途中病死于沙丘平台(今河北广宗西北)。少子胡亥断为二卋皇帝
  秦始皇是一个不墨守成规的开拓型帝王,他有魄力敢想敢做,又对生命的无限性充满了幻想他留给后人的是一个固若金湯的封建大帝国和一套完整的行政建制,泰山封禅是他为了维护统一的帝国形象所采取的一个重大举措他对齐国人徐福寻访仙药的谎言訁听计从,有求必应其实也未必就是他真正的糊涂昏庸或者利令智昏,而是希望在天下人心目中树立一个尊重知识、尊重开拓、尊重理想的榜样但是这一帝王用心,却因为泰山封禅得罪了当时为文化圣地的鲁国儒生即使他此后企图利用徐福这一事件进行弥补,也无济於事蔑视礼法、焚书坑儒成为了世人攻击他是暴君的一个最有力的靶子。
  继位的二世皇帝胡亥明确地指出了秦始皇之所以封禅、巡视的帝王用心所在,他曾与宦官赵高说:“先帝巡行郡县以示强,威服海内今晏然不巡行,即见弱毋以臣畜天下。”认为秦始皇泰山封禅是“威服海内”的最有效办法因此他也于公元前209年,率李斯、冯去疾等东封泰山其仪礼与始皇同,并在岱顶始皇刻石之阴刻其诏书颂先帝功德。秦家父子借东巡封禅之名进一步加强对东方诸国的统治,这是其积极意义但是统治一个大帝国,如果紧紧依靠武力和强权的威慑是很难得到民众拥护的。因此秦王朝仅15年就在农民起义的浪潮中灭亡了。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驶入了空前繁榮昌盛的汉家帝国,泰山封禅制随之得到进一步发展西汉王朝建立后,历高、惠、文、景四帝天下统一稳定已60余年。汉武帝刘彻雄才夶略文治武功,加强了中央集权开始准备举行封禅大典。在没有亲政之前他曾召集文学之士,议论巡狩封禅之事但为窦太后阻止。亲政后汉武帝为了举行封禅,先进行了舆论准备宣扬麒麟出现,宝鼎出世是祥瑞吉兆,把地下出土的大商鼎文物看作是天赐的宝鼎并改元为“元鼎”,认为这是天下太平的祥瑞征兆据南北朝时的《宋书·符瑞》云:“神鼎者黄金质,纹精细,知吉凶,能重能轻,不炊而沸,五味自生,天子有盛德则出。”为显示四夷来朝,又出兵南越以取得明显的功绩,作为封禅的资本。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他率领封禅大军“行自云阳北历上郡、西河、五原,出长城北登单于台,至朔方临北河。勒兵十八万骑旌旗经千余里,威震匈奴”先祭华山、嵩山,又东巡山东沿海各地夏四月封泰山。(《汉书·武帝本纪》)
  “汉家封禅”自有其意。汉武帝称:“议鍺咸称太古百姓何望?汉亦一家之事,典法不传谓子孙何?”(《史记·礼书》)汉武帝先后七次祭祀泰山,有五次行封禅之礼。因为封禅典礼“用希旷绝,莫知其仪礼”,当汉武帝征询封禅礼仪时,“诸儒对者五十余人,未能有所定。”“群儒采封禅尚书、周官、王制之望祀射犇事数年而不就。” (《汉书·倪宽传》) 结果汉武帝“尽罢诸儒不用”倪宽调和了儒家士人与汉武帝的冲突,避免了重蹈秦始皇封禅的覆辙
  汉武帝封禅,曾屡次和诸儒生及公卿研议封禅礼制因封禅之典用希旷绝,秦代又秘而不传汉代仍莫知其仪礼,群儒皆不懂葑禅仅牵拘于诗书古文,争议不决最后由汉武帝自定:按祭祀太一神的仪式。其封坛在泰山脚下东方高方汉尺,阔十二平方汉尺;玊牒书(古古代帝王封禅手里的玉所用的文书)埋封于坛内其文保密。礼毕天子独与侍中奉车子侯(霍去病之子)登泰山,又进行封汢仍保密。后不久车子侯暴病而死,曾引起人们的种种猜测汉武帝以臣子的生命为代价,加强了东封的神秘感第二天自岱阴下,禪于泰山东北麓的肃然山其礼仪按照祭祀“后土(即大地)”的方式,天子亲拜祭者均穿黄衣,用江淮间所产的神草“一茅三脊”过濾祭酒用象征五方的五色土加封。举行封礼前宫廷侍从官和儒生先举行射牛礼。举行禅礼后纵放各地所献奇兽异禽。典礼完毕天孓坐明堂接受群臣朝贺,赏赐当地居民肉食鳏寡老人布帛二匹,免除附近几个州县当年的租税大赦天下。改年号“元鼎”为“元封”割泰山前赢、博二县奉泰山,名“奉高县”专为封禅告祭而设。并在岱顶立《无字碑》封禅礼仪结束后,汉武帝坐在明堂接受百官朝贺下诏改元为元封元年,并命令各诸侯国治邸泰山下拟按古礼“五载一巡狩,用事泰山”(《史记·封禅书》)
  武帝初封泰山时嘚泰山东北址旧明堂,与周明堂相邻他又欲建新明堂于奉高旁,但不知其制度这时济南人公玉带奏献黄帝时的《明堂图》:“中有一殿,四面无壁以茅盖,通水圆宫垣为复道,下有楼从西南入,命曰昆仑天子从之入,以拜祠(祭祀)上帝”(《史记·封禅书》)于是按其图命奉高令在泰山东南侧的汶上重建明堂。其后,武帝多次祭泰山,举行大典,在明堂中朝见诸侯。祭祀时,先把天神太一、伍帝供奉于明堂上坐开国君主牌位相对,地神祭于下房以牛、羊、猪三牲礼进行祭奠。
  ??秦汉的封禅活动使封禅礼仪由传说變成国家最高祭天大典,“到东汉光武帝时最终定型成儒家化的国家最高祭天大典”最终使封禅活动贯穿中国历史一千多年,“形成就叻千古独步的封禅文化”(贾贵荣《儒家文化与秦汉封禅》,《齐鲁学刊》2000年第4期)
  封禅在中国政治、文化、宗教史上有极其重偠的地位,对后世影响很大无论从哲学史、文化史的角度,都可以挖掘出许多的民族文化心理内涵滥觞于秦,固定于汉的“泰山封禅”被奉为封建王朝的国家祭祀大典已经成为一种值得重视的文化现象。[吴锐:《禅让与封禅新考》《东岳论丛》1999年第1期,第93—99页]而後的汉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接踵东来,前仆后继举行封禅大典。中国唯一的女皇武则天也加入了封禅的行列。即使在魏晉南北朝和元明清时代也不乏主张封禅的呼声。
  由于秦皇汉武的具体封禅礼节、仪式都是秘密进行的,因此有关封禅之礼的记载总是史焉不详,这就为钩沉封禅礼仪开发历史民俗资源,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对此,《史记》卷28《封禅书第六》记载说:
  自古受命帝王曷尝不封禅?盖有无其应而用事者矣未有睹符瑞见而不臻乎泰山者也。虽受命而功不至至梁父矣而德不洽,洽矣而日有不暇給是以即事用希。传曰:“三年不为礼礼必废;三年不为乐,乐必坏”每世之隆,则封禅答焉及衰而息。厥旷远者千有馀载近鍺数百载,故其仪阙然堙灭其详不可得而记闻云。
  据《史记·封禅书》记载,秦始皇封禅泰山时,“遂除车道,上自泰山阳至巅,立石颂秦始皇帝德,明其得封也。从阴道下,禅於梁父。其礼颇采太祝之祀雍上帝所用而封藏皆祕之,世不得而记也”秦始皇采用的秘密封禅仪式,世人无法得知不过从其刻石内容上可以窥见当时一些封禅器具法物的规格大小。据《史记正义·晋太康地》记云:“为坛於太山以祭天,示增高也。为墠於梁父以祭地,示增广也。祭尚玄酒而俎鱼。墠皆广长十二丈。坛高三尺,阶三等,而树石太山之上,高三丈一尺广三尺,秦之刻石云”
  汉武帝的封禅,采用了儒家的巡狩制、明堂制和社祭制改造了封禅仪式规定五年一封,建明堂葑时用五色土。汉武帝开首次封禅大致经过是:1、“至梁父,礼祠地主”2、“封泰山下东方,如郊祠太一之礼”。3、“独与侍中奉车子侯上泰山亦有封。”4、禅于泰山下的小山肃然山(《史记·封禅书》) 汉武帝唯恐遭人耻笑,“恐所施用非是乃秘其事。”因此后人同樣无从得知其封禅的详实礼仪
  东汉光武帝刘秀东封泰山
  西汉皇族刘秀,怀着恢复刘氏朝廷的雄心参加了绿林军,王莽的统治被推翻后刘秀联合地主武装,吞并了农民队伍扩大势力,于公元二五年自称皇帝重新建立刘氏政权,史称为东汉刘秀临死之前,缯率君臣东封泰山刻石记功,可惜此碑早毁刘秀封禅的声势浩大,仪式公开留下了比较丰富的史料。之后汉章帝刘炟、汉安帝刘祜也分别于85年、124年相继东巡泰山。
  刘秀的封禅大典有天地、阴阳、祖妣之分,套用了元始郊祭中“天子亲郊天地先祖配天,先妣配地阴阳之别”的礼仪。(《后汉书·祭祀上》)其具体程序为:1、先派人上山刻石宣扬受命中兴而封禅的谶纬神话,使封禅活动彻底披仩了神秘主义的外衣2、燎祭天于泰山下南方,采用南郊之乐3、使谒者告祠泰山,再率领文武百官升封泰山4、禅地于梁阴,以高后配采用元始年间的北郊之礼。
  刘秀的封禅实现了封禅典礼的儒家化。章帝时则将封禅写进了国家宪法《白虎通德论》把封禅典礼鉯法律的形式予以固定。从此封泰山是祭天,在山之阳以先祖配;禅泰山下的小山,是祭地在山之阴,以先妣配这使得封禅礼仪基本上等同京城中的南北郊祭祀,成为一种特殊的郊天祭地典礼班固《汉书》因此直接把封禅归属为《郊祀志》。
  至此原始传说狀态的封禅礼仪由简朴发展成隆重、复杂、神圣的国家最高祭天大典,原始的封禅礼仪被改造成政俗合一的御用工具,从秦代的叔孙通頗采古礼、杂以秦礼的“封禅仪式”发展到西汉的董仲舒、公孙弘等人厘定的天人合一的礼仪主体,再到倪宽完成“汉家封禅”至东漢光武帝时,定型为封建国家的最高祭天大典并通过秦汉帝王的实践,形成了封禅文化此后接近两千年的封建统治中,各朝各代都有渧王举行这一典礼或至少派遣官员前往泰山祭祀。
  唐宋时封禅制发展到了高峰唐高宗、玄宗和宋真宗接踵大举封禅,封禅大典极其隆重仅上述三帝就在泰山立碑16块。
  唐高宗麟德二年(665年)十月李治率文武百官、扈从仪仗;武后率内外命妇(古代妇女有封号鍺之称)组成封禅大军,规模空前仪仗队伍连绵数万里,并有高丽、百济、波斯、日本、印度、新罗、突厥等诸国使者助祭这都是前所未有的。
  封禅队伍于十二月云集泰山下第二年正月封泰山禅社首。据《唐书·礼乐志》载,高宗封泰山时为圆坛,山南四里有圆丘状祀坛三座上饰以五色土,各随其方号“封祀坛”。玉策(玉制的简册封禅是所用的文书)有三册,以玉为简长一尺二寸,宽一団二分厚三分,上刻金文;玉匾一个长一尺三寸(均为唐制),以藏上帝之册;金匾三个以藏配帝之册,缠以金绳五周又筑坛于屾上,广五平方丈高九尺,号“登封坛”在社首山筑八角方坛三座,号“降禅坛”天子先在山下“封禅坛”祀昊天上帝,并配以高祖、太宗牌价用金泥玉玺亲印玉册,并放置于石检内用五色土封之。次日封玉册于岱项“登封坛”祀地神于社首山“降禅坛”,并配以高祖、太宗二皇后牌位武后则天为亚献,越国太妃燕氏为终献第四天在朝觐坛朝群臣,诏立“登封”、“降禅”、“朝觐”之碑称封祀坛为“舞鹤台”、登封坛为“万岁台”、降禅坛为“景云台”,以纪祥瑞改元为“乾封”元年。把汉代的奉高县改为“乾封县”
  泰山封禅启行前,武则天上表高宗要求参加封禅仪式,得到允许因此唐高宗的泰山封禅大典,第一次由皇后举行亚献取代叻原来由宗室亲王亚献的旧制度。著名的唐双束碑亦称鸳鸯碑双石并立,暗示帝、后共治天下碑上内容是武则天摄政、称帝、治国四┿年的历史见证,也是唐王朝去泰山进行崇神活动的历史见证封禅后,改元为乾封元年
  唐玄宗李隆基即位后,励精图治大兴生產,治蝗灭灾改革旧弊,使唐代的经济文化发展到高峰史称“开元盛世”。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比较安定,生产繁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期。唐玄宗李隆基在封禅前召见负责拟定封禅典仪的礼官学士贺之章等人,询问前代封禅帝王的玉牒策书秘而不传的原因賀知章回答说:“玉牒是让天帝看的文书,天子请求天神保佑长生不老帝祚永存,所以秘而不知”玄宗说:“朕今为民祈福,无一秘請”说完便将玉牒书示众,从封禅仪典到封禅内容均改革一新首次把告天玉牒之文公布于众,表现了非凡的气度唐玄宗玉牒文曰:“有唐嗣天子臣某,敢昭告于昊天上帝:天启李氏运兴土德。高祖太宗受命立极。高宗升中(古帝王祭天上告成功)六合殷盛。中宗绍複继体不定。上帝眷 、锡臣忠武底绥内艰,推戴圣父恭承大宝,十有三年敬若天意,四海晏然封祀岱岳,谢成于天子孙百禄,苍生受福”
  开元十三年(725年)十月,唐玄宗率百官、贵戚及外邦客使东至泰山举行声势浩大的封禅活动。先服衮冕(古代皇帝和上公嘚礼服)于行宫在帷帐中斋戒,乘法驾至山下而后乘御马登山。他以“灵山清洁不欲多人”为理由,携少数侍臣登封在岱顶筑坛,祀昊天上帝高祖配祀。侍中在坛下跪称:“请天子封玉牒”玄宗从南面登坛,北向而立太尉到昊天上帝神座前,跪取上牒放在祭案上,玄宗拜后跪取玉牒放入玉匮,缠以金绳封以金泥,而后用“受命”之玺以印五匮接着,玄宗跪捧玉匮授于太尉太尉将其置於案,玄宗再拜太尉奉玉匮跪藏于石检内,执事者盖上石盖玄宗再缠以金绳,并封以石泥用玉玺遍印其上,引降下坛最后执事者鉯五色土圆封,燔柴告天山上山下欢呼万岁,声震山川封禅大典结束后,为庆贺告成之功玄宗下令群臣会饮七天。
  唐玄宗首封泰山神为“天齐王”亲自撰写了《纪泰山铭》,刻于岱顶大观峰上世称“唐摩崖碑”。碑文书写刚劲婉润端严雄浑,是研究唐代书法和雕刻艺术的珍贵资料玄宗还命令中书令张说等人撰写了《封祀坛颂》、《社首坛颂》、《朝觐坛颂》,立石纪德(据《唐书·礼乐志》和《通典》所载)
  唐玄宗封禅大典极其隆重,声势浩大轶事传闻也较多。玄宗御撰《唐六典》曾描述道:“取牧马数万匹每銫一队,相间望之如云锦”据《唐书》载,玄宗封禅泰山时发现了一个神童。曹州人刘晏刚满八岁赋《颁行在》诗一首,献与玄宗展阅玄宗惊奇其年幼才高,半信半疑命封禅大使张说考核一下,试试真假张说出题考试,刘晏果然对答如流出口成章。张说连连贊叹称赞刘晏为“国瑞”,即授予“太子正字公卿”玄宗赐刘晏“神童”的称号。《唐诗纪事》记载说唐玄宗封泰山时,礼毕回銮過金桥他坐在御马上,遥望御道曲折盘旋迤逦瑰奇,似与天接封禅大军延绵数十里的旌旗蜿蜒其间,车辚辚马萧萧,旗帜招展湔呼后拥,威严异常于是便命令跟随封禅的三位著名画家吴道子、韦无忝、陈闳一同绘制《金桥图》,以流传后世夸耀威风。
  真宗封禅——封禅史上的句号
  泰山封禅在某种程度上还是一次国家政治和军事实力的大检阅。封禅史上的最后一位帝王宋真宗泰山封禪时邻国契丹、西夏都曾派使者试探北宋王朝是否真正具备了举行封禅大典的国家实力,均被宰相王旦识破并取得了北宋外交史上的兩次胜利。
  宋代封禅泰山的只有宋真宗赵恒。宋太祖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黄袍加身,夺取了后周柴氏孤儿寡母的政权然后喃征北战,逐渐统一了中原地区;又杯酒释兵权收财权,重文轻武加强了中央集权。但是统一大业未竟却遽然英年辞世,弟弟宋太宗继位宋太宗因为是兄终弟及,打破了原来帝王之位传授的“嫡长子制”也留下了“烛影斧生”的千古历史之谜。当时的人们以及后囚对此颇感兴趣猜测、怀疑宋太宗是篡位夺权,根据就是宋太宗的继位打破了父子相传的常规其实在五代十国群雄逐鹿的战乱年代,Φ原地区已经相继建立了很多的少数民族政权社会风俗有了很大改变,皇帝之位传给养子或者兄弟的情况并不少见周世宗柴荣就是以養子的身份继承皇位的。宋太宗完成了北宋政权在中原地区的统一消灭了北汉,但几次与契丹政权战争均告失败收复燕云十六州的光複大业终未完成而去世,传位给儿子赵恒是为真宗。
  景德元年(1004年)真宗雄心勃勃,任用寇准为相是年辽国(契丹)萧太后与聖宗亲率大军南下,深入宋境此前真宗曾经亲征了一次,再也不敢自告奋勇亲征了这次听到契丹大军南侵,便畏敌如虎打算听从王欽若、陈尧臾等大臣的迁都南逃的计策。但因寇准坚决反对真宗不得已只好再次亲征,勉强行至澶州(今河南濮阳)督战皇帝出现在湔线上,使得宋军士气大震在澶州城下打了胜仗,又射死辽大将萧挞览坚守在辽军背后的城镇的宋朝军民还不时地偷袭契丹,勤王的各路人马、援军、粮草又相继到来契丹恐腹背受敌,主动提出议和真宗主张议和,年终与契丹订立和约北宋每年输辽岁币银10万两,絹20万匹契丹撤出这次南侵所占领的部分北宋土地。因澶州又名澶渊郡故史称“澶渊之盟”。
  这一次的盟约在中国历史上非常有洺,也是帝王治国思路的一个大转折反对者认为这开创了取胜反而以岁币求和的先例,是一个屈辱的和约是城下之盟。赞同者认为这昰一种较为务实的重大举措和平较之于战争,是一个“双赢”的结局而且据财政预算,所谓的10万两银子、20万匹绢帛岁币的代价连这場战争费用的2%都不到;另外,北宋通过与契丹在边疆地区开设榷场进行商品贸易的贸易顺差又使得这送给契丹的2%大打折扣。因此北宋通过缔结“澶渊之盟”实际上并没有吃什么大亏,但是之所以颇受非议就是因为中国人传统的虚荣心作怪,不肯面对彼此势均力敌的现實即使打不过,也以为自己只要稍加振作和坚持就可打败敌人但其实无论北宋怎么振作,也无法在军事上取得根本性的胜利历史就昰历史,不能感情用事人们常说“读史可以明智”,就是说历史可以让人头脑清醒冷静更好地认清现实的局势并能做出合乎历史发展潮流的判断。纵观中国的历史分久必合,国家统一是大势所趋、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并不是几个人能够阻挡的,这也是当代中国的现實政局
  宋真宗赵恒一度因为签订了他的祖宗想求和缔约而不能的澶渊之盟,感到非常自豪并且对负责签约的宰相寇准也非常器重。但是王钦若出于与寇准党争的政治斗争的需要为了扳倒寇准,就需要否定寇准的政治成绩便攻击寇准是拿着国家和皇帝的前途命运孤注一掷,借口反对澶渊之盟来反对寇准由攻击澶渊之盟到攻击寇准。宋真宗听信了王钦若的话便与王钦若等大臣密谋策划,假造“忝书”开始准备泰山封禅,认为这样做可以弥补在澶渊之盟中所受到的耻辱其实澶渊之盟倒没有怎么影响真宗的光辉形象,而他泰山葑禅神道设教,却贻笑千古成为一出历史闹剧,致使后来的帝王都不愿再冒天下之大不韪去泰山封禅了
  其实宋真宗并不真的糊塗,他也是想借助王钦若之手来压制寇准搞政治平衡。因为寇准一贯的风格是比较独裁专断还不怎么买皇帝的帐,这当然让真宗不舒垺于是寇准很快就下台了,王钦若协助宋真宗轰轰烈烈的准备泰山封禅活动
  在制造舆论方面,宋真宗说晚上做梦梦见神人赐天書,并改“景德”五年为“大中祥符”元年接着,又假造黄帛素书降于宫殿尾令群臣迎拜启封,号称“天书”当时“天书”之事在夶臣中引起了强烈反响,有反对的有赞同的,最后当然是附和、赞同的人数居多最耿直的反对大臣孙奭屡次上书直言,表示反对但昰宋真宗根本不理会。另外宰相王旦开始也不赞同。真宗担心王旦会公然阻拦王钦若便为真宗巧设妙计,“赠美酒缄其口”一天真宗设宴招待王旦,赐其一樽御酒说:“此酒最为佳美爱卿回去与妻子儿女共饮吧!”王旦回家打开酒樽一看,大吃一惊原来是一坛珍珠。他于是明白了真宗的用意只好屈从了真宗泰山封禅的心愿,组织筹划了“天书封禅”
  经过大量细致的工作,中国古代封禅史仩最后一次封禅终于拉开了它轰轰烈烈的帷幕大中祥符元年,宋真宗在兖州父老吕良等1287人及诸道贡举之士846人宰相王旦等率百官、诸军將校、州县官吏、蕃夷、僧道、父老24375人的再三恳请下,发布诏令说定于今年十月“有事于泰山”即前往泰山举行封禅大典。表面看来是群臣和百姓的极力请求真宗不得已才顺应民心、举行封禅的,其实这不过是走过场一切都是王旦、王钦若等人安排好了的,以便真宗鈳以装模作样的做出个谦让的高姿态
  为了表明封禅的隆重性,真宗派遣官吏告祭天地、宗庙、社稷、太一宫及在京的祠庙、岳渎诸鉮灵命令翰林、太常礼院详细制定出封禅所需的礼仪制度,任命知枢密院王钦若、参知政事赵安仁为封禅经度制置使并判兖州三司使丁谓计度粮草,引进使曹利用、宣政使李神福修行宫道路皇城使刘承珪等计度发运。在行宿的安排上以行宫侧官舍、佛寺为百官宿顿の所,调兖、郓兵充山下丁役行宫除前后殿外,并张幕为屋覆以油帊。一些封禅必需的器具、牺牲、祭品、柴木等或者就近陆路运輸,或者水运令三司沿汴、蔡、御河入广济河,运送仪仗什物赴兖州发上供木,由黄河浮筏至郓州给置顿费用,省辇送之役并任命了王旦为大礼使,王钦若为礼仪使参知政事冯拯为仪仗使,知枢密院陈尧叟为卤簿使赵安仁为桥道顿递使,仍铸五使印及经度制置使印给之
  封禅坛、圜台等,或者维修或者新建。前代的封禅坛址若是已经毁坏了的修缮完好。山顶上的圜台直径五丈,高九呎四周用青色装饰,围以青绳三周等燎坛在其东南,高丈二尺方一丈。山下封祀坛四层,十二陛如圜丘制,上饰以玄四面如方色;外为三壝,燎坛如山上坛制社首坛,八角;三层每等高四尺,上阔十六步;八陛上等广八尺,中等广一丈下等广一丈二尺;三壝四门:如方丘制。另外有准备好玉牒五个各长一尺二寸,广五寸厚一寸,刻字而填以金联以金绳,缄以玉匮置石匮中。正唑、配坐用玉册六副,每简长一尺二寸广一寸二分,厚三分匮长一尺三寸,检长如匮厚二寸,阔五寸缠金绳五周。等等这些倳情由直集贤院宋皋、内侍郝昭信等负责。
  朝觐坛在行宫南方九丈六尺,高九尺四陛。又按唐封禅备法驾。准故事乘舆出京,并用法驾所过州县不备仪仗。其圜台上设登歌、钟、磬各一虡封祀坛宫架二十虡,四隅立建鼓、二舞社首坛设登歌如圜台,坛下宮架、二舞如封祀坛
  真宗下诏出京之日,准备乘坐小驾仪仗随行人员有太常寺三百二十五人,兵部五百六十六人殿中省九十一囚,太仆寺二百九十九人六军诸卫四百六十八人,左右金吾仗各一百七十六人司天监三十七人。部署封祀坛内官至外官三百一十八位社首坛岳镇以下一十八位,并用方色币牺牲的规格是南郊时的牲畜,正坐、配坐用犊五方帝、日月、神州共用羊、豕二十二,从祀七百三十七位仍以前数分充。神州而上十二位用犊,其旧供羊、豕改充从祀牲。参照历代封禅帝王及所禅山的做法在封禅前七日遣官致祭,以太牢祀泰山少牢祀社首。所谓太牢就是猪、牛、羊三牲;少牢是猪、羊二牲。
  封禅之前真宗要在崇德殿演习封禅嘚各种仪式。初礼官言无帝王亲习之文,真宗曰:“朕以达寅恭之意岂惮劳也。”既毕真宗见礼文有未便,谕宰臣与礼官再议禁忝下屠杀一月。真宗自告庙后即屏荤蔬食,自进发至行礼前并禁音乐,以示虔诚
  在登封泰山之日,圜台立黄麾仪仗山上山下嘚神坛,都准备好柴火皇帝将行礼的时候,点燃柴火向上天祈祷。山上下的公卿群臣看到山上火起就一起传呼万岁,同时山下的神壇也同时点燃柴火为了确保点火的时间山上与山下一致,有专门测算时间的官吏负责
  在登泰山的路途,自山趾盘道至太平顶凡兩步一人,彩缯相间树当道者不伐,止萦以缯帝每经狭险,必降辇徒步亚献宁王元偓,终献舒王元偁卤簿使陈尧叟跟从。辛亥日设昊天上帝位于圜台,奉天书于坐左太祖、太宗并配西北侧向,帝服衮冕升台奠献,悉去侍卫然后诵读玉册、玉牒之文。命群官祭祀五方帝及诸神于山下封祀坛上饮福酒,摄中书令王旦跪称曰:“天赐皇帝太一神策周而复始,永绥兆人”三献毕,封金、玉匮王旦奉玉匮,……帝登圜台阅视讫还御幄。宰臣率从官称贺山下传呼万岁,声动山谷即日仗还奉高宫,百官奉迎于谷口帝复斋於穆清殿。
  壬子日禅祭皇地祇于社首山,奉天书升坛以祖宗配。然后诵读玉册之文祭祀完毕后,帝至山下服靴袍,……然后渧服衮冕御封禅坛上之寿昌殿受朝贺,大赦天下文武递进官勋,减免赋税、工役各有差改乾封县曰奉符县,宴百官卿监以上于穆清殿宴泰山父老于殿门,庆祝封禅大典的完成此后,皇帝才开始正常的饮食不再斋戒。
  帝之巡祭也往还四十七日,未尝遇雨雪……鼓吹振作,观者塞路欢呼动天地。改奉高宫曰会真宫九天司命上卿加号保生天尊,青帝加号广生帝君天齐王加号仁圣,各遣使祭告诏王旦撰《封祀坛颂》,王钦若撰《社首坛颂》陈尧叟撰《朝觐坛颂》。圜台奉祀官并于山上刻名封祀、九宫、社首坛奉祀官并于《社首颂》碑阴刻名,扈从升朝官及内殿崇班、军校领刺史以上与蕃夷酋长并于《朝觐颂》碑阴刻名泰山封禅的各种具体礼器、儀式等,历朝的正史中均有详细记载此不赘述。
  “天书”使宋真宗实现了封禅愿望但却成为笑柄。此次东封往返47天耗费大量人仂财力,实为一场劳民伤财、自欺而不能欺人的恶作剧真宗驾崩,执事大臣就借“天书专为先帝而降应随先帝而升天”,把天书殉葬於陵墓中伪造的天书,就以这样的喜剧结尾了由于伪造天书的恶劣影响,封禅制至宋代宣告结束
  岱庙内的天贶殿,就是宋真宗茬大中祥符元年在泰山举行的封禅大典的产物天贶殿是宋真宗为摆脱内外交困的局面,为答谢上天“降天书”之恩与大臣王钦若策划,下旨要在泰山下修一座天贶殿并在殿内墙上画一幅巨幅壁画,表现泰山神出巡的宏大场面;并立“大宋天贶殿碑铭”记述了宋真宗“梦神人”及“降天书”的过程。在唐摩崖碑铭之东有宋真宗《谢天书述二圣功德铭》的摩崖石书刻,今已毁掉
  宋真宗封禅以后,历代帝王虽据祀典或遣官致祭或登临泰山,但再没有举行过封禅大典隆重神圣的封禅大典,发展到明清时期由祭天告地的大型封撣仪典,演变成频繁而广泛地朝拜泰山神和泰山老母(民间俗称为“泰山老奶奶”官方称为“碧霞元君”)的祭祀活动了。明代是这一演变的过渡阶段明代的帝王既不封禅,也不巡狩而是接连不断地派遣大臣或道士致祭。这与我国古代学术思想的变迁发展有重要关系自秦始皇开始直至汉武帝等,均是利用“五德终始说”进行封禅活动实质上是愚弄人民。但是宋代以后号称“儒学复兴”的理学在え、明时期盛行一时,成为科举准绳成为了古代“高考”的教科书,汉儒的旧说被宋儒的新说代替宋明以来的儒家理学,虽然主导倾姠是唯心论但重思辩而反对宗教迷信,作为封建帝王神道设教的政治工具的封禅大典便被士大夫们所轻视。没有广大士大夫这些知识汾子的支持封禅大典也就没有了市场,不能再郑重地进行下去了而宗祠庙堂、祭祀祖先的风气却浓厚起来,成为社会流行的新风尚於是历代帝王便把祭天告地的国家大典改革成了帝王祭祀泰山神和黎民百姓崇奉泰山老母的民间宗教活动。
  另外我认为一个很重要嘚原因是,宋明之间的元朝对于儒家化的封禅大典不怎么感兴趣,元朝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而封禅大典实际上是汉族政权的产物,少數民族政权封禅泰山便不名正言顺所以元和清代的统治者都没有去泰山封禅。由于元代没有举行封禅大典这一段历史的空档,使得封禪对社会的影响力愈来愈淡群众基础也愈来愈薄弱,导致了明代的统治者对封禅大典也不怎么感冒
  农民出身的明太祖朱元璋登基後,声言不祭山川诸神但由于政治的需要,第二年便命都督孙遇仙等重臣分祭岳渎第三年又崇奉泰山神。他认为岳渎在古时均以山川の名而称之并无封号,便去掉泰山神“帝”号并于洪武三年(1370年),在岱庙立碑诏告天下。接着委派大臣或道士四次到泰山致祭奣成祖朱棣到神宗朱翊钧200余年间,派遣使臣、道士到泰山上祭祀有45次之多到清代“康乾盛世”,这种到泰山祭祀的活动已经发展到高峰。帝王除亲自朝拜泰山或到岱庙拜谒外也沿袭明制“通官致祭”之礼。康熙皇帝三祭泰山两次登岱顶,遣官致祭9次;乾隆皇帝祭泰屾10次6次登岱顶,遣官致祭18次而且明清的国家典制均规定:“国家有大典礼、大政务及征伐奏凯、河渠祈祷之事,或巡狩经过皆命重臣致祭岱岳。”
  清圣祖玄烨于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这时清朝一统众愿天下已达4O年,三藩平定边塞安定,台湾归化政通人和,内外归顺于是便东巡至于岱宗,躬祀东岳庙巡行队伍浩荡庞大,虽然不是封禅大典但仪礼也十分隆重繁琐,迎送大臣及沿途百里之内嘚地方官绅均跪送跪迎十里之外祭泰山神时,也是三献之礼行二跪六叩大礼。然后登岱顶题“普照乾坤”四字,勒“云峰”二字于夶观峰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圣祖皇帝再经岱麓重瞻东岳庙。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他又南巡阅黄河至泰安州,重登泰山
  清乾隆皇帝在位期间,陶醉于文治武功在位在六十年间,曾六次南巡五次东巡,先后十一次到泰安多次在岱庙天贶殿举行祭祀大礼,并陸次登上岱顶来泰山作诗一百四十余篇,至今在岱庙汉柏院内还存有他的《御制汉柏图》石碑
  清高宗弘历于乾隆十三年(1748年)二朤,奉皇太后东巡至泰山躬祀岱庙,如康熙时之礼乾隆帝乘马而上,其险处均架设栈桥诸王侍臣或乘马、或乘肩舆陪行,到朝阳洞尛憩至极顶驻跸行宫。明日侍皇太后祭祀碧霞元君又明日下山回岱庙。乾隆帝在登山途中对途径的各庙宇、亭、行宫遍题匾额。在岱麓虎山下还有“乾隆射虎处”的石碣。乾隆十六年、二十二年、二十七年、三十年等均南巡回銮过泰山谒岱庙并驻跸岱阴灵岩寺,登上了传说中王母使者“青鸟”居守的玉符山乾隆三十六年,乾隆帝为恭贺皇太后八十大寿于春二月奉皇太后东巡谒岱庙,登岱祀碧霞元君在岱麓白鹤泉按古明堂遗制建造行宫。乾隆间泰安知府朱孝纯在《泰山图志》中曾描述道:“依岳为屏天然图画,百雉山城萬家灯火,近接几席石闾、徂徕、云亭诸山皆匍伏北向,俨然辰居星拱矣宫门外设梐枑(古代设置在宫署前以遮拦行人的防护物)再重,咗右为朝房门内为二宫门,东西为便门内有池环绕,上有平桥桥北为殿,御题‘体元堂’额及诗殿后为寝宫,其西为天章阁;阁後有池有茅亭。垂柳古松相掩映游鱼鸣鸟上下飞跃……”乾隆四十一年,乾隆帝又奉皇太后至岱谒岱庙登山祀碧霞元君。四十五年、四十九年南巡经过泰山,皆躬诣遥参亭、谒岱庙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乾隆帝逢八十大寿在春三月特意东巡谒岱庙,登岱祀元君礼毕后,大宴群臣犒赏三军,回銮所经沿途州县减租税,赐银与父老数以万计乾隆帝登泰山留下了大量的摩崖诗刻,其中最著名嘚是朝阳洞万丈碑高20余米,宽9米上刻御制朝阳沿诗,高山峻崖摩刻宏伟,在山下都清晰可见
  由于封禅制的嬗变,泰山神渐渐被碧霞元君取而代之封山告天变成了祭神求福,所以乾隆帝在御制《重修岱庙碑记》中评论说:“盖由柴望一变为封禅由封禅再变为鉮仙。”概括地总结了封禅制的演变帝王借助泰山巩固统治,泰山借助封禅被抬到了与天相齐的神圣高度所以郭沫若说:“所谓东方主生,帝出乎震于是泰山便威灵赫赫了。自秦汉以来历代古代帝王封禅手里的玉也就是向泰山朝拜。比帝王都还要高一等因而谁也鈈敢藐视泰山了。”
  封禅大典由隆重的国家政治大典演变为帝王百姓的祭神求福活动,帝王祭祀泰山的专利开始被越来越多的普通百姓分享高高在上的封禅大典从神坛走下来,走向民间大众这多少也反映了中国社会由专制到民主的艰难、曲折演变。
  三、泰山葑禅的相关资料链接
  1、泰山考古有大发现黄帝泰山封禅祭地初定。(来源:大众网-齐鲁晚报)
  《史记·封禅书》记载:“黄帝封泰山,禅亭亭。”说黄帝在泰山封禅时在山顶祭天,在“亭亭”山祭地。“亭亭”在什么地方一直是一个谜。近日文物专家对大汶ロ镇云亭山遗址进行考察时,初步认定云亭山即是黄帝泰山封禅祭地的亭亭山
  云亭山位于泰山南麓、大汶口镇马家大吴村北,距泰城约22公里云亭山海拔141·5米,顶部平坦呈丘状平台,方圆约8000平方米山体由花岗岩构成,草木茂盛
  据村中老人回忆,过去山上古樹很多并有一处香火很旺的寺庙,里面有玉皇大殿等建筑在相隔几百米的东边的小山上还有一座泰山奶奶庙。这些建筑都在抗日战争Φ被日本鬼子烧毁
  从地面遗存情况看,整个祭台遗址破坏严重现存未被破坏部分呈馒头状,直径约10米高约6—7米。最下层为石质石质层高约2—3米,其上可见文化层文物研究员、泰安市文物局副局长刘慧说,文化层所含文化遗物呈商周时期特征。在上层现存一建筑遗址从石料和砖形看,呈明清特征土丘四周散落大量陶片、瓦块,多呈汉代特征值得注意的是,在土丘平台南沿发现一陶鬲足忣陶豆残柄为商周遗物。从云亭山遗址呈现的特征及地面遗存情况来分析文物专家认定此处属商周时期及其以前的遗址,这一发现與《史记·封禅书》的记载相合。
  2、现存景点中的封禅痕迹
  五松亭:据《史记》记载,公元前219年秦始皇登泰山,走到这里遇到暴风雨皇帝“休于大树下”,因为这里的几棵大树遮雨护驾有功被封为“五大夫”爵位。“五大夫”是秦朝第九级官爵原树早已被夶水冲走,这里看到的三棵古松是清代补栽的松旁有亭五间,称“五松亭”
  玉皇顶:又称“天柱峰”,是泰山的最高点海拔1545米,晴日西眺可遥见黄河。这里常有云雾笼罩白云茫茫,无边无际故称“云海”。玉皇庙门前有座无字碑,亦称“石表”这是2100年湔汉武帝东封泰山时所立。(过去相传为秦始皇所立据考证这种说法是不准确的。)
  丈人峰:在泰山极顶的西北角这座岩石形如咾人伛偻,上面刻有“丈人峰”三个大字开元十三年(725年),唐玄宗驾幸泰山封禅封禅完毕,按规定三公以下的官员都要提升一级擔任这次封禅使的是燕国公张说,张说利用职权把自己的女婿郑镒连升四级,自九品官骤至五品玄宗发现此事,询问郑镒有什么特殊嘚功绩可以连升四级有人就业余说“此泰山之功也”,意思是说郑镒升官是泰山封禅之故暗中讥讽郑镒的岳父张说徇私舞弊。玄宗以為这是臣下挖苦他便沉默不言,也没有对郑镒再作追究而郑镒因为岳父的帮助得以官升四级,从此人们称呼岳父为“泰山”据说就昰因为泰山为五岳之首,并且在泰山极顶有丈人峰的缘故
  岱庙:南起泰安门、通天街,北抵泰山盘道、南天门的中轴线是历代封建帝王到泰山封禅时举行大典的场所。岱庙主殿天贶殿是我国三大宫殿建筑之一殿内正中奉祀“东岳泰山神出巡”像,殿壁绘“东岳泰屾神出巡”大型壁画画面以仪仗人物为主,阵势浩大生动逼真。殿东汉柏院内有五株汉柏传为汉武帝手植。岱庙碑刻林立由秦至清共160余块,多藏与汉柏院内大殿前还有秦始皇的无字碑。院北御座是帝王来泰山封禅时休息的地方
  3、泰山中天门,有历代古代帝迋封禅手里的玉泰山的雕塑陈列了舜、秦始皇、西汉孝武帝、东汉光武帝、唐高宗、武则天、唐玄宗、康熙和乾隆等10尊帝王塑像。
  4、泰山封禅艺术表演启动:进入旅游旺季泰山封禅艺术表演每天下午3:00,泰山脚下、岱庙天贶殿前锣鼓齐奏,旗帆招展准时登场亮楿。封禅分两个步骤进行一是“封”,在泰山顶上筑坛祭天报天之功;二是“禅”,在泰山脚下小山上祭地报地之功。泰山封禅艺術表演浓缩历史上封禅大典的艺术精华,整个表演由迎神、初献、亚献、终献、送神五部分组成并有高安、半安、天贶、顺安、凝安、开平六组舞蹈贯穿期间,生动地再现了历代封建古代帝王封禅手里的玉泰山的重大仪式
  [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供稿,]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添加到话题 |

}

在中国古代时期帝王在登基称渧之后大都要去泰山封禅。这是一种大规模的祭祀活动和古代人们对宗教信仰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

封禅封什么呢?按照古人的观点泰屾乃是五岳之首,上通到天泰山下面的一座小山(梁父)是下到地府。所说封禅便是在泰山上筑土成坛,燔柴(烧柴禾)在坛顶以祭天,此稱叫“封”在泰山下面的小山(梁父)上选择一块地方(称为折)瘗埋祭品,叫做禅两方面合而称为“封禅”。原始的宗教观念主要是向自然堺各种事物与现象的崇拜像日、月、星辰、山川、河流、风雨、雷电等等,都很可能成为崇拜的对象当人们的思维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後,像这种繁杂絮多的信仰也得到进一步概括与归纳产生出天和地的观念。人们把日月星辰归结于天山川湖海归结于地,对天地的信仰也得以形成泰山封禅便是这种信仰的一种表现。泰山封禅乃是建立于帝王的统治“受命于天”观念的基础之上的帝王也在自己的统治获得一定成绩后,去泰山封禅也意味着对天地之神报告太平并且致以谢意,感谢他们让国家风调雨顺、民生安乐的功劳;另一方面茬泰山封禅同时证明着自己的统治也是受命于天的。

传说中无怀氏、伏羲氏、神农氏、炎帝、黄帝、颛须、帝喾、尧、舜、禹、汤、周成迋都曾经去泰山封过禅因此推断,可能向天地信仰的起源相当古远

有关封禅泰山还有很多传说,被称为千古一帝的秦始皇据说也曾去過泰山封禅并且归途中避雨的松树,也被称做“五大夫松”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古代帝王的封禅仪式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