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子是“发家”的奠基人,他韩非子的思想主张要受谁的影响?


这一次课我们的主要内容是《韩非子》选段。我们知道,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诸子都有其代表人物。而古代对于这种有学问的代表人物都尊称“子”,比如我们熟悉的孔子、孟子、老子、庄子等,韩非子也是其中之一。咱们先来了解一下韩非子和他的这本书。

《韩非子》是战国时期法家集大成者韩非的著作,又名《韩子》。
  韩非(约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韩国贵族出身,他和李斯都是荀子的学生。看到韩国国力日益削弱,韩非几次劝谏韩王,但韩王听不进去。在韩非在世的时候,他写的这本书的名声就很大了,当时还是秦王的秦始皇读到了其中的《孤愤》、《五蠹》等篇章,非常喜欢,说“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但在公元前234年,韩非奉命出使秦国时,却被李斯陷害入狱,后来被逼服毒自尽。

在西汉时期,刘向校书时加进了几篇别人的作品,如《初见秦》、《有度》和《存韩》的后半篇,最后定《韩非子》共五十五篇。韩非的思想成就超过了所有的法家代表人物,他在总结商鞅、申不害和慎到三人代表性法家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法、术、势相结合的成熟法治理论。他认为君主必须重视权力、威势和驾驭臣下的权谋之术,这样才能保证法令的贯彻执行,巩固君主的集权地位。后来,李斯和秦始皇就是充分发挥了他的思想,统一了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统治。
  韩非还继承了老师荀子的人性恶学说,主张治理国家必须实行刑赏。在《韩非子》中,《解老》、《喻老》两篇,都是用法家的观点来对《老子》进行解释,体现了韩非的哲学思想。《五蠹》则将历史的发展分成上古、中古、近古三个阶段,他认为时代在不停地发展,所以社会和政治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儒家的恢复周礼的复古思想已经不能适应时代要求了。

诸子百家的著作为我们今天留下了数不胜数的寓言和成语,现在已经都成为了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韩非子》也是这样,它包含了很多我们今天常用的寓言和成语,比如下面的关于和氏璧的寓言和“讳疾忌医”这个成语。

寓言和成语除了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之外,它们还有一个重要作用,就是讽喻。

所谓讽喻,就是用比喻比方的形式对一些社会现象进行讽刺。它既是一种文章修辞手法,又是一种创作的表现方式,常用在寓言故事中。

有讽喻作用的故事一般在末尾会讨论一个道理或者对某些现象进行批评,比如同学们熟悉的龟兔赛跑的故事,末尾就告诉人们不要偷懒,勤劳才是取得最后成功的重要因素。

所以,如果你想知道故事(寓言或成语)有怎样的讽喻意义,首先要弄懂故事说了什么道理,然后要知道这个道理是针对我们生活中的什么现象而说的。

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
  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
  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於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泪尽而继之以血。
  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
  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
  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夫珠玉,人主之所急也。和虽献璞而未美,未为主之害也,然犹两足斩而宝乃论,论宝若此其难也!今人主之於法术也,未必和璧之急也;而禁群臣士民之私邪。  
  然则有道者之不戮也,特帝王之璞未献耳。主用术,则大臣不得擅断,近习不敢卖重;官行法,则浮萌趋于耕农,而游士危於战陈;则法术者乃群臣士民之所祸也。
  人主非能倍大臣之议,越民萌之诽,独周乎道言也,则法术之士虽至死亡,道必不论矣。
  昔者吴起教楚悼王以楚国之俗曰:“大臣太重,封君太众。若此,则上逼主而下虐民,此贫国弱兵之道也。不如使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绝减百吏之禄秩,损不急之枝官,以奉选练之士。”悼王行之期年而薨矣,吴起枝解於楚。
  商君教秦孝公以连什伍,设告坐之过,燔诗书而明法令,塞私门之请而遂公家之劳,禁游宦之民而显耕战之士。孝公行之,主以尊安,国以富强,八年而薨,商君车裂於秦。  
  楚不用吴起而削乱,秦行商君法而富强。二子之言也已当矣,然而枝解吴起而车裂商君者,何也?大臣苦法而细民恶治也。
  当今之世,大臣贪重,细民安乱,甚于秦、楚之俗,而人主无悼王、孝公之听,则法术之士,安能蒙二子之危也而明己之法术哉?此世所以乱无霸王也。

读完了《韩非子·和氏第十三》之后,你能用自己的话给爸爸妈妈讲讲和氏璧的典故吗?另外,韩非子用和氏璧的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
  桓侯曰:“寡人无疾。“
  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
  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
  扁鹊曰:“病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故良医之治病也,攻之于腠理。此皆争之于小者也。夫事之祸福亦有腠理之地,故圣人蚤从事焉。

韩非子想用蔡桓公讳疾忌医的故事说明什么道理?请用自己的话写一写。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韩非子的思想主张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