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苏州工作了皮肤屏障受损好几年了了保养一下皮肤哪里好?

角质层受损是由于面部毛细血管扩张或一部分毛细血管位置表浅引起的面部发红发热现象,引起角质层受损原因大致分两大类型:遗传型和诱发型。角质层受损皮肤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来说是皮肤角质层受损、变薄引起的,皮肤角质层损伤后,毛细血管缺氧、缺水及活性酶,毛细血管壁细胞失去活力,引起血液凝固,毛细血管阻塞扩张破裂,表现在面部点状、网状、树枝状,呈红色或紫色的外观。

角质层受损一直都是一个大问题,前段时间有小伙伴咨询纪旺西护肤老师,说角质层受损泛红6年多了,还能够恢复到健康状态吗?那么就跟着老师看一下角质层受损时间特别长还能恢复吗?

角质层受损泛红角质层能恢复。

角质层受损的主要是因为面部毛细血管扩张或一部分毛细血管位置表浅引起的面部现象,皮肤薄而敏感,过冷、过热、情绪激动时脸色更红。引起角质层受损的原因大致分两大类型:遗传型和诱发型。

遗传型多是家族性遗传。诱发型最为多见,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1 、局部长期使用皮质类激素药物,引起毛细血管扩张,导致皮肤变薄、萎缩等;

2 、血液循环受阻,血管壁淤滞使面部呈现一条条角质层受损型红血丝;

3 、误用含激素或药物成份护肤品,光子嫩肤,果酸换肤等去角质治疗使皮肤角质层变薄透明,容易形成角质层受损。

4 、本身是敏感皮肤,对外界刺激敏感,导致未稍血管时紧时松,呈现反复淤血状态,造成血管迂回扩张,形成角质层受损。

角质层受损说明肌肤一直都受到外界的刺激,在这时间内没有保护好脆弱的肌肤。角质层每天都处于自我修复的状态,并且角质层的更换周期为28-30天之间,因此即便角质层受损泛红,角质层依旧可以有效的缓解修复。但是角质层的修复时间和受损程度相关,皮肤屏障受损的一些常见问题:

1、皮肤屏障受损需要多久才能修复好? 皮肤的自我修复过程比较缓慢,而且时间因人因年龄而异,一般来说20岁左右3-5个月可以慢慢恢复好,30岁以上的熟龄皮肤,至少需要半年以上或者更长的时间,修复是需要一个非常耐心的过程的,不能着急。

2、皮肤屏障受损了,可以化妆吗?会不会伤害皮肤? 如果可能的话,尽量不要化妆,但是如果工作需要,尽量使用粉状的,例如粉饼、眉笔、眼影等,少用液体状的,因为粉状的产品基本为物理性质,不容易刺激皮肤。自己也需要多尝试,选择刺激性和化学成分较少的产品。

3、皮肤屏障受损能否使用精油产品? 在敏感症状期间,建议不要使用任何精油类的产品,但是如果长期使用低浓度的复方精油,有助于皮肤屏障的修复,但是使用前请在手肘内侧和耳后部分做好相应的敏感性测试,确认不会导致过敏问题,再进行使用。

总之,在治疗期间,应该积极配合使用含有修复皮肤屏障功能成分的修护类护肤品;面部禁止长期使用激素、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药物及清洁剂;注意日常防晒;必须在专业皮肤美容医师的指导下,科学、规范地对皮肤进行护理和美容。 避免容易刺激的成分,选择对修复屏障有效的成分,并按照这个原则选择适合的产品,加上良好的护肤习惯和皮肤自身的修复能力,相信皮肤屏障一定会改善。

没有最好的化妆品,只有适合自己的产品。无论是护肤还是去红,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从来都是长期坚持或者执行的成果。角质层受损泛红还能恢复吗?好的方法,好的产品,好的习惯,往往会事半功倍。养成这这些护肤好习惯,你只会越变越美。

作者;朵嘉浓玫玫护肤老师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看点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看点联系。

}

皮肤保护屏障受损了,也就是所谓的皮脂膜,建议用弱酸洁面产品,不能用去角质产品,建议多补水,用植物护肤品,一定要做好防晒工作。推荐一款面膜CUK面膜机做的西瓜皮面膜,修复受损肌肤、修复晒伤肌肤。

你好,根据描述考虑皮肤屏障的破坏有关,与取暖器烤的有关。目前一般是医学护肤品修复皮肤屏障,比如薇诺娜的舒敏保湿特护霜或薇诺娜的柔润保湿霜或薇诺娜的透明质酸生物膜来修复皮肤屏障。需要一个过程,很慢。

病情分析:你好,如果你有皮肤破损的话,严重的还有可能会引起瘙痒红肿长痘指导意见:你最好是带他去医院进行检查,通过药物进行治疗。多给肌肤补水,避免长期熬夜。

皮肤的自我修复过程比较缓慢,而且速度因人因年龄而异,一般来说20岁左右3-5个月可以慢慢恢复,30岁以上的熟龄皮肤,就至少需要半年以上或者更久的时间啦,总之这是需要一个非常耐心的过程。

}

皮肤是有机体用来防御来自外部伤害的最外层屏障。最早皮肤被认为是一种被动的无意识屏障,近来我们对皮肤的认知有所发展,认为它是具有主动活性的器官。它能够感知危险信号,并且立刻采取适当的防御措施以应对入侵的病原体。本文着重介绍了不同水平的皮肤屏障(微生物,化学,物理和免疫屏障)的不同特点和功能,并介绍了由细胞和介质组成的紧密联通的网络,由它们共同实现了均衡的防御措施以保护身体并维持屏障完整性。

对皮肤从解剖描述到功能描述

皮肤(成人约2平方米)是我们最大的器官,为我们的有机体提供完整性和统一性。进一步的说,它能使我们与环境交流,同时调节对自身的保护。皮肤可以平衡身体的温度和水分,防御紫外线,传递感知,此外它还能并形成紧密屏障抵御数种微生物、毒素以或其他有害物质。过去,皮肤被看作是包括最外层表皮和下层结缔组织(真皮)的器官。而表皮包含了不同分化阶段的角质细胞,它们共同组成了角质细胞层。角质层是一层物理屏障,抵御各种可能有害的入侵物;真皮包含了胶原纤维,成纤维细胞和神经末梢。这些独特的解剖层对于我们了解皮肤的组织至关重要,它们实现了各种各样的功能。最近,研究人员根据皮肤屏障的不同功能,仔细将皮肤划分成四类屏障:微生物组屏障,化学屏障,物理屏障和免疫屏障。随着进化,它们不但提高了稳定性和恢复皮肤稳态的功能也有所增强,而且完善了必要时激发的防御措施。皮肤屏障的任何成分改变都有可能引起致病性问题,如皮肤感染,无菌性皮肤炎症,过敏性致敏或皮肤肿瘤。因此,了解皮肤屏障的不同功能是找到保持皮肤完整、恢复受损屏障方法的先决条件。在这篇文章中,我们重点介绍了每种屏障的区分以及彼此的联系,并总结了近期有关皮肤屏障功能障碍的调节异常和疾病发展的见解。

皮肤屏障:不同级别和基本功能

微生物组屏障是皮肤屏障的最外层(见图1)。 它包含覆盖皮肤所有表面区域的多种微生物群落。 这些微生物群落包括细菌,真菌和病毒,并且相当稳定。免培养基因组方法已经表明,与不同于肠道微生物群,皮肤微生物群主要是由丰富的革兰氏阳性细菌的放线菌组成,例如如葡萄球菌属,丙酸杆菌属和棒杆菌属。稳定性是通过多种信息沟通渠道和几种相互制衡来实现的,这种制衡存在于微生物的群落和皮肤之间。一些研究已经阐释了这些群体内的共生细菌控制潜在的致病细菌的方法。例如,由表皮葡萄球菌分泌的丝氨酸蛋白酶Esp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定植并阻止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的形成。一些表皮葡萄球菌或路邓葡萄球菌菌株产生抗生素专门防止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存活。在人类的角质形成细胞中,表皮葡萄球菌诱导抗菌肽和/或蛋白质(腺嘌呤核糖核苷酸)的表达,并能激活不同于金黄色葡萄球菌的途径,这个过程形成 表皮葡萄球菌 - 协调的先天免疫警戒。

皮肤上的微生物群落组成了一个鲜活且理想的“第一反应屏障”,用来应对不同环境状况。皮肤细胞,皮肤的免疫系统,和皮肤菌群之间的这种三重联系实现了微生物屏障的功能性。

与皮肤屏障的其他部分相比,皮肤化学屏障的定义并不是很精确,而且其定义与物理屏障有密切联系。通常,“化学屏障”包含着能使皮肤表面维持酸性的因子,和一些“天然保湿(简称NMF)”作用的化合物(见图1)。Schade和Marchionini创造了皮肤术语“S?uremantel”专门用来描述覆盖皮肤的酸性安全带。“自然保湿因子”统称为软湿性化合物,这些物质约占角质细胞干重的20%—30%。许多天然保湿因子包含由表皮聚丝蛋白(简称FLG)水解产生的氨基酸及其衍生物(吡咯烷酮羧酸和尿刊酸)。通常认为天然保湿因子的变化会导致角质层酸碱性和脂质的改变,这表明化学屏障和物理屏障的功能相互联系。角质层中的天然保湿成分不仅有化合物,还有其他物质,包括了乳酸,尿素和电解质。乳酸和钾在维持角质层的水合状态和物理性质(例如其pH)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物理屏障的主要部分包括角质层、紧密连接的系统(简称TJ)以及它们之间的调节(见图1)。角质层的形成是角质形成细胞成熟的结果,通过末端分化向上移动表皮层以最终变成角化细胞。这些角化细胞呈扁平状,无核且细胞膜发展成为角质化包膜。角质层下方一层的角质形成细胞,即颗粒层,包含:(i)具有重要蛋白质的颗粒,例如聚丝蛋白,鹿角菜蛋白和角蛋白丝;(ii)具有脂质,角膜神经元和激肽释放酶的层状体(LB)。这些颗粒的内容物填满了角质层的细胞间隙,因而常被形容是“砖块之间的泥浆”。许多组成“泥浆”的蛋白质还未被充分了解,它们曾被认为是单基因疾病,例如连续性皮肤剥脱综合征、皮肤脆性综合征或是鱼鳞病。颗粒层中相邻的角化细胞,进一步的,通过“紧密连接(TJ)”组成专门防水和溶质的屏障。细胞紧密连接蛋白通常是跨膜的,包含闭合蛋白、紧密连接蛋白(ZO)。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1 TJ的无效突变会导致新生儿鱼鳞病硬化性胆管炎(NISCH)综合征,表明该蛋白在保证皮肤物理屏障功能中起到关键作用;. Claudin-1,claudin-4,occluding和ZO-1在调节中等大小分子和大分子以及离子从内部到外部的转运方面非常有效,因为他们都随着真皮注射,停止在紧密连接层的颗粒层。这一理论对于由外向内传输同样适用,尽管相关的证据尚不确凿。

物理屏障的细胞通过产生表皮脂质进一步实现化学屏障功能。在这里,角质形成细胞主要递送甘油三酯和胆固醇,而皮脂腺则将甘油三酯,蜡酯和含有角鲨烯的皮脂分泌到毛囊的上部,从而将这些脂质直接递送到角质层表面上。之后细菌和酵母菌将甘油三酯水解成游离脂肪酸(FFA),从而有助于皮肤酸化的PH状态(另请参见前面的段落)。这些细胞间脂质提供了一个紧密而有效的屏障,同时调节表皮水分流失(TEWL)。值得注意的是,角质层中的大部分水位于角质细胞内部,角质层之间几乎没有游离水。

免疫屏障代表了皮肤屏障的最后部分,表皮和真皮中有着各种免疫细胞(图1)。免疫屏障的细胞组成包含先天免疫,例如几种类型的常驻抗原呈递细胞,先天性淋巴细胞,先天性细胞,角质形成细胞和适应性组织记忆细胞,它们全部协同工作以保持屏障完整性,来有效感测危险微生物信号,并启动适当的免疫应答,随后通过补充循环对应物使组织发炎,并且用进一步的屏障破坏来清除入侵。这种措施必要但有一定危害,此外,常驻免疫细胞还有助于屏障修复和维持稳态。鉴于免疫屏障的细胞分布在整个皮肤上,这种屏障与其他皮肤屏障高度相互关联;例如,它能对上皮细胞发出的信号做出反应,分泌调节上皮细胞行为的物质。


图1.皮肤屏障的水平和组成部分

缩写:FAA,游离脂肪酸; ILC,先天淋巴细胞; iNKT,不变的自然杀伤细胞;TRM,

免疫屏障中的成分由物理屏障决定,它能够感测微生物屏障发出的信号,并对化学屏障做出应答;皮肤屏障不仅有干扰功能,而且能根据皮肤屏障的先前水平完成再生和恢复,以此来协调这些信号。

微生物屏障和其它屏障元素的串扰

皮肤微生物组群落与皮肤一起进化,它们的组成和功能相互依赖,对皮肤及其屏障的整体功能至关重要。


图2. 稳态和生物失调: 微生物多样性、炎症和屏障修复之间的微妙平衡。

在稳态条件下,共生体、上皮细胞、化学屏障成分和免疫细胞共同维持皮肤屏障完整性。在生物失调的情况下,将会产生炎症,导致屏障破坏和炎症恶性循环,从而生物内环境失调状况加剧。然而,免疫细胞可以阻止这种恶性循环,因为它们在上皮细胞诱导产生抗菌肽( AMPs ),激活M2巨噬细胞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EGFR )信号的传导,进而使屏障获得修复。

缩写: CLR,C型凝集素(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受体;

IL- ,白细胞介素;

ILC ,固有淋巴细胞;

iNKT细胞,不变自然杀伤细胞;

NLR,类神经末梢受体;

Trm,组织固有记忆细胞。

皮肤微生物群落的破坏与皮肤疾病息息相关如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导致的特应性皮炎,并会导致持续的病症。而皮肤微生物群落的复原即表明了疾病的康复。 这些生态状况平衡的微生物群落遭到破坏通常被称为生态失调。生态失调可能是皮肤屏障其他部分功能障碍的结果或原因。虽然特应性皮炎中的“母鸡和鸡蛋”问题在生态失调和皮肤炎症方面没有得到解决,但最近的研究证实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扩张先于可检测皮肤炎症表皮葡萄球菌菌株多样性与较轻的疾病相关,而克隆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株在更严重的患者中发现 ,提示生态失调是本例的起始事件之一。实验模型表明,在无菌小鼠中缺少皮肤微生物群缺少皮肤和肠道微生物群导致抗感染IL-17应答受损。这些抗感染免疫应答由CD8+ T细胞Tc17介导,并被证实对白色念珠菌或利什曼原虫属有效。此外,皮肤屏障完整性受损或直至完全丧失都会使细菌侵入皮肤的更深层。而皮肤微生物群的组成成分也可形成调节性免疫应答和免疫耐受的途径和参与者,如早期暴露的皮肤共生体以及调节性T细胞Tregs向皮肤的显著扩张和汇集。

皮肤上微生物组合物的“控制”由皮肤的最上层细胞层、角质形成细胞及其产物所维持。在遇到危险信号或免疫触发之后,角质形成细胞产生抗菌肽,例如人β-防御素、cath-elicidin和RNAses,以共同调节微生物群落的成分 。此外,这些信号上调模式识别受体,例如Toll样受体TLRs ,通过使角化细胞对微生物信号产生足够的反应。相反,金黄色葡萄球菌在体外和猪模型中显示可降低紧密连接蛋白的密度和表达,例如claudin-1、闭锁蛋白1 TJP-1、闭锁蛋白2TJP-2 、occludin和粘附连接AJ蛋白E -钙粘蛋白,这表明微生物群落的组成或其生物代谢障碍共同决定了物理屏障的组织结构。

不同程度的屏障受损都会导致微生物生态失衡,不断增殖的病原菌会导致皮肤产生炎症和炎症衍生信号,导致屏障进一步受损,以期维持病原菌尤其是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长。这一规律也出现在单基因疾病中,例如内瑟顿综合征罕见的隐性遗传皮肤病,其由SPINK5基因突变引起,SPINK5编码丝氨酸肽酶抑制剂,当其功能丧失会导致物理屏障和化学屏障受损。内瑟顿综合征和高IgE综合征也会导致免疫屏障程度的皮肤屏障被破坏,STAT1/STAT3基因突变引起17型免疫应答缺陷,并导致慢性皮肤炎症,其中包括特应性皮炎和逐渐转化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不动杆菌种属的微生物群 。这种转变会进一步损害免疫反应,因为不动杆菌属在白色念珠菌或金黄色葡萄球菌刺激下主动抑制T细胞细胞因子的产生TNF-a、IFN-g和IL-22 ,进一步降低抗微生物组织防御 。此外,共生菌看似直接形成适应性免疫反应。最近的研究中,表皮葡萄球菌在小鼠模型中能产生一些肽,它们存在于非经典MHCI分子上以诱导表皮葡萄球菌特异性Tc1和Tc17细胞。此类Tc17细胞能表达组织固有标记物并允许诱导创伤后组织修复的特异性标记物。因此,共栖细菌不仅通过分泌抗生素防止病原菌定植,而且可调节适应性免疫监察。关于微生物群与免疫系统相互作用的最新出版物和评论详见表1。


稳态的皮肤微生物群( A )有可能通过建立以下机制形成免疫反应: (i) 调节性T细胞( Tregs )及其在“生命早期”暴露后进入皮肤;和( ii )产生CD4+和CD8+ T细胞( Th / Tc17 )的IL - 17,其能确保对病原体的有效免疫防御。相比之下,在生态失衡( B )期间,皮肤微环境可通过迁移真皮树突细胞( DCs )引发Th2反应,从而潜在地助长炎症循环,如图2所示。

缩写: Tc,细胞毒性T细胞;T辅助细胞。

去整合素和金属蛋白酶17 ( ADAM17 )的工作效率也会引发湿疹性皮炎和脓疱性病变伴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38]。Adam 17是一种跨膜蛋白酶,它切割多种膜结合蛋白以释放可溶性形式,并在促TNF-a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EGFR )脱落中起主要作用,参与这两种因子的信号传导途径[39]。与此一致的是,伴随着与屏障受损以及慢性炎症性皮肤病有关的特应性皮炎的发展,一组带有去整合素金属蛋白酶(ADAM17)缺陷的小鼠模型表现出与人类单基因病相似的表现型。

表格1. 近年来关于微生物与免疫间相互影响的文献

棒状杆菌对皮肤免疫及炎症的环境抑制作用:棒状杆菌独立于宿主皮肤的新陈代谢和炎症状态,通过介导白介素(IL-23)来激活T细胞的子集,从而突出显示了共生菌(commensal)的免疫激活能力对于宿主皮肤整体状态的依赖性。

共生微生物群能够调节皮肤基因表达:细菌定植现象调节了上皮细胞的基因表达,同时诱导先天免疫反应以及调控表皮分化现象的发生。

非典型免疫体能够防控微生物群对皮肤免疫和组织修复的影响:表皮葡萄菌以一种非典型依赖MHCI的方式激活了带有自适应性的T细胞,它具有独特的基因表达谱,有助于组织的修复以及伤口的愈合。

表皮脂质成分,屏障的完整性,湿疹性炎症与皮肤微生物群的构造有关:表皮脂质成分和屏障完整性对微生物群的组成具有极大的影响。

皮肤共生菌中的马拉色菌所分泌的蛋白酶能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的形成:共生酵母菌—马拉色菌能够裂解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蛋白质A,防止其生物膜的形成以及阻止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皮肤定植现象出现;属于一种跨越生物界的防御。

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皮肤定植现象的出现早于确诊的初期特应性皮炎:尚未受到感染的皮肤上存在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被证明先于特应性皮炎皮损的发展。

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菌株的多样性为小儿特应性皮炎的出现奠定了基础:小儿特应性皮炎的高分辨率测序反映了金黄色葡萄球菌在物种层次上的优势大于表皮葡萄球菌,以及在菌株层次上优势大于在严重感染的患者皮肤上克隆的金黄色葡萄球菌。

来自人类皮肤共生细菌中的抗菌剂可以预防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产生,但不能预防特应性皮炎: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会产生抗菌肽(AMPs),抗菌肽能够有选择性地消灭金黄色葡萄球菌,与杀菌肽(LL-37)具有协同作用。

进入到新生儿皮肤里的一波调节性T细胞对共生微生物耐受性起介导作用:在短暂的发育过程中,调节性T细胞(Tregs)迁入到新生儿皮肤,以介导对共生微生物群的耐受性,从而在宿主免疫系统和细菌之间建立有益于健康的关系。

生态失调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定植现象推动了特应性皮炎炎症的发生:以一只缺乏去整合素金属蛋白酶(ADAM17)的小鼠为实验对象,通过应用对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菌株特定性抗生素、棒状杆菌,或牛棒状杆菌,在其身上所诱发的生态失调和持续发生的皮肤炎症现象好转,突显了这几种细菌通过对介导的调节能够带来湿疹的病变。

在皮肤上的相互作用可以被列举为一种独特的保护性皮肤免疫特征:表皮葡萄球菌在皮肤中引起的反应与炎症无关。

对皮肤微生物群落的整体回顾,它们在健康和疾病中的成分构成,其动态以及与免疫系统的相互影响。

而更重要的是,在对这些缺乏ADAM17的小鼠湿疹性皮炎中的微生物组分析发现了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的生态失调。同时,值得我们重视起来的是,使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EGFR抑制剂)治疗癌症患者所带来的一种常见副作用为带有脓疱的皮疹的出现,其中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受到隔离。

因此,微生物群屏障属于皮肤屏障的一部分。皮肤屏障成分的多样性,可塑性和灵活性,以及它们能够再生的巨大潜力,在一定程度上都依赖于一个功能良好的微生物群屏障。通过对微生物成分的调节,精确地管理皮肤屏障的功能是一种很靠谱的方法,可以用来干预疾病的发展。

关于化学屏障与其他屏障元素

在生成SC类脂的过程中所涉及的蛋白酶和酶需要依赖pH值来发挥功能,所以皮肤的酸性4-6 pH值在SC类脂和皮肤屏障的功能发挥中起有着核心作用,例如,层状体的形成需要有酸性pH值【43-45】。仅对SC 类脂的pH值进行中和作用会导致屏障异常的渗透率和物理屏障完整性的降低【46】。SC类脂的酸度和汗液对抗菌能力同样很重要。皮肤微生物群中的不同成分是由酸性pH值维持的,因为它能抑制像金黄色葡萄球菌这样的病原菌,并且有助于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和棒状杆菌的发展【47、48】。

此外,抗菌肽(AMPs)的功效主要取决于皮肤的酸性pH值。举个例子,对于天然抗体dermicidin,一种来源于汗液中的抗菌肽来说,它在pH值处于5.5时能发挥出最佳的功效,可是当pH值为6时其活性被降低到60%【49】。这正凸显出了健康的微生物群屏障对化学屏障的维护保养有着强烈的依赖性(图2)。

物理屏障与其他屏障成分的交流

TJ蛋白与微生物接触过后,在具有恒定性定植及感染过程中被调节。当较低的微生物载量通过触发病原体识别受体(PRR;例如在表皮细胞上的Toll样受体(TLR2)【50】)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TJ蛋白质的功能,与微生物更加紧密的接触。若在感染期间或在被高度定植化和发炎的皮肤上,TJ蛋白质的能力会受到下调,正如紧密连接蛋白抗体1(claudin-1)的特应性皮炎所示【51】。更重要的是,不仅是感染和炎症对TJ蛋白质功能进行了调节,同时TJ蛋白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炎症的发生(如剂量依赖的相关性中claudin-1在动物模型的保湿功能所示)。从角化细胞和皮脂腺细胞中衍生出来的脂质成分不但有保湿作用,而且积极地影响了免疫反应,因为这些脂质成分对替代性活化巨噬细胞的分化具有推动作用【52】,有助于记忆T细胞在皮肤中的存活【53】。就蛋白酶和蛋白酶抑制剂中理想的脂质成分和功能而言,该抑制剂也有助于独特的脂质薄片组织形成【54】。

此外,微生物群和免疫屏障之间的相互影响突出了表皮细胞里的衍生成分和角化细胞在皮肤屏障功能中的作用,并证明了对局部微环境的变化的感知和适当反应是如何有助于其合理的组成(图2)

皮肤先天免疫传感:将信息传递到内部和外部

先天免疫途径(例如细胞核因子KB 途径)、炎性体或者其他激活炎症因子的信号转导可以在表皮细胞、朗格汉斯细胞或?δT细胞等表皮免疫细胞下运作,也可以在常驻皮肤表层的先天免疫细胞【不同的树突状细胞(DC)亚型、肥大细胞、巨噬细胞和先天淋巴细胞(ILCs)】、常驻自适应免疫细胞(常驻T细胞)或者募集的先天性和适应性免疫细胞下运转。角化细胞能够参与免疫反应,展示了能够引发一系列与免疫相关的先天免疫细胞,对于炎症性皮肤来说,如在特应性皮炎中,角化细胞能够防御微生物和帮助伤口的愈合。先天免疫受体不断地遇到来自外部环境的信号,其中包括PRRs,如TLR家族、NOD样受体(NLR)或c型凝集素受体(CLR)。重要的是,这些受体的表达受到严格的控制,尤其是在皮肤最外层的细胞中。此外,超过一种以上的先天免疫受体的参与可能需要进行激活,从而确保对免疫反应的合理调节。例如,在角化细胞中,通过TNF或IL-6等进行促炎的调节,可能需要建立对TLR配体的响应能力。

因此,这种安全屏障对共生细菌或外来机械压力紧闭大门,一旦打开,就会产生相关的介质,其中包括炎症放大的细胞因子,例如IL-6中的TNF,以及调节细菌定植的抗菌肽 等等。先天诱导表皮细胞激活和肿瘤坏死因子、IL-6和IL-17C的生产中被募集的免疫细胞能够进一步放大炎症,就像在银屑病和特应性药疹样皮炎中所见。在后一种情况下,通过TLR2-6上调皮肤中大约400倍的白介素6,导致了全身炎症和Gr1?CD11b?髓源性抑制细胞(MDSC)的局部积累,这些抑制细胞可以抑制皮肤里的T细胞免疫反应。虽然将这些细胞植入皮肤中有可能助于解决炎症问题,但在皮肤炎症恶化的情况下,相关的皮肤免疫抑制已建立。

表皮细胞的另一个重要功能是它们所产生的免疫介质,如TSLP、IL-25或IL-33,这些介质通过调节树突状细胞(DCs),属于2型皮肤免疫反应的关键调节者。相反,皮肤中NFkB和炎症性激活推动了17型免疫反应的产生,在银屑病中经常发生。在如DCs(树突状细胞)的先天免疫细胞中,直接的PAMP(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传感可能会导致促炎和抗炎的免疫反应发生,这皆取决于共同刺激。Toll样受体(TLR2)的传感调节了传感非病原细菌中IL-10的活性;相比之下,在如IL-4的2型免疫细胞因子中,这样的IL-10会被关闭,从而导致持续性炎症的出现。考虑到皮肤细胞因子可以转化为T细胞,免疫事件的层叠也可能产生稳定的免疫表型。许多例子表明,先天免疫细胞,如肥大细胞、巨噬细胞和ILCs ,在皮肤微环境中可以做出抵抗或加重炎症的决定。在带有免疫防御或者炎症疾病的情况下,这些影响对于平衡局部内环境稳定与健康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而后者可能会产生系统性的后果。

作为皮肤免疫哨兵的激活剂——物理屏障的破坏

上皮屏障的完整性是防止来自周围环境的潜在的有害物质渗透进皮肤的先决条件。常驻皮肤的免疫细胞是对屏障破坏的微调传感器,因为它们要么被激活,要么通过屏障的破坏和被改变的脂质成分被诱导迁移,这可能会导致在引流淋巴结中产生免疫反应。在这种情况下,上皮细胞上的钙黏附蛋白(E-cadherin)有着关键的作用,因为它抑制了ILC2细胞的激活。屏障破坏后,钙粘蛋白受到下调,以及如TSLP、IL-33和IL-25等细胞因子和双调蛋白依次引发了大量的下游功能,包括防御和过敏反应。另一个同样重要但不太为人所知的破坏指标或组织的是脂类的局部成分。不变自然杀伤细胞(iNKTs)表示为一条不变的TCRα链(v24-j18),与具有有限的特异性的tcrβ链相结合,能够被CD1d分子提供的糖脂质激活。iNKTs不仅能识别来源于细菌的脂质,而且还能在屏障受到破坏时被激活以应对皮肤脂质成分的变化。与Th细胞和ILCs相似的是,不变自然杀伤T细胞具有不同的类型,并能确保相关有效的细胞因子对感染病原体进行防御或恢复屏障完整性做出相应反应。

皮肤由先天免疫体中的细胞和适应性免疫体中的细胞组成。事实上,人的皮肤中含有 1 × 10?个Trm细胞,为血液循环的两倍。Trm细胞长期存在于皮肤中,甚至贯穿整个生命周期,并且存在于真皮和表皮中。然而,CD69的表达和与选择蛋白的相互影响阻止了Trm细胞从真皮中分离出来。通过隔离神经鞘氨醇受体(S1PR),表皮的Trm细胞共同表达了CD103,它与钙粘蛋白结合在角化细胞上,并保持它们在最外层的位置。不管怎么,Trm细胞不仅能感知到物理屏障的破坏,而且还能识别出微生物群屏障的变化。各种使用感染模型的研究表明,T细胞的驻留在最初的感染后建立,并且在病原体首次接触的地方保持最高值。T细胞对疱疹、水痘、疫苗和利什曼原虫具有特效。需要说明的是,T细胞是可以保护皮肤免受常见细菌干扰的。有趣的是,新研发出来的记忆细胞不仅针对皮肤,还能保护身体其他各种屏障器官。已经证实T细胞可以为人体工作一生,但这背后的运行机制并没有被完全理解。

Pan等人的最新研究也揭示了化学屏障对免疫记忆的影响。游离脂肪酸 FFA 不仅能支持T细胞的功能性作用,还能延长其寿命,提供具有保护性功能的组织信号。但是,脂质如何在屏障受损是重组以及它如何影响免疫系统的长期有效记忆还需要更深入的研究。

免疫细胞和皮肤屏障的完整性的恢复

炎症虽然有助于治愈被病菌侵害的皮肤,但它们往往都伴随着皮肤受损。屏障修复需要满足2个条件:一个是组织的自愈能力,另一个是微生物层屏障的修复。皮肤的自愈过程需要不同细胞的通力合作,以及适应性器官的轮流工作。比如,上表细胞中的细胞表面跨膜受体1被自身的配体和Jogged蛋白激活所产生的TNF-a和趋化因子相互作用,而后,又在IL-7和IL-22共同的参与下,产生了Rorgt+ILC3。IL-22依次通过因子增殖转移,肌成细胞分化、细胞外基质分解治愈了受损屏障。因为这个阶段并不直接参与修复过程,所以它的作用并不易理解;但是可以让抗菌肽监测局部微生物。组织修复的另一重要媒介是IL-33,属于屏障受损的产物。它可以通过约束ST2受体、IL-13、IL-15和双调蛋白来激发ILC2驻留细胞。IL-3和IL-5的连接会加强对M2巨噬细胞的分化,而双调蛋白通过与EGFR相互作用,强化了表皮细胞的增殖。

虽然从大体上,皮肤自愈过程并不复杂,但是微生物屏障复原却并不简单,因此这也是现阶段研究的重要对象。免疫层屏障和物理层屏障的作用会导致抗菌肽产生,从而消除有害细菌、病毒和真菌。与此同时菌肽如何选择性地影响“侵略者”而非整个共生层仍没有明确的解释。可以这么理解:共生层的细菌可以抵御皮肤产生的原生抗菌肽,但是他们会产生自己的抗菌肽用来抵御病原菌,为共生伙伴创造生存条件。

好的皮肤屏障是维持身体完整和健康的前提,我们现在知道皮肤屏障由四个部分组成的:微生物屏障、化学屏障、物理屏障、免疫屏障。这四个部分有各自的特点和功能,同时也保持高度联系。这个复杂的网络系统完成了保护皮肤的主要作用:即保持了整个皮肤的完整性。这包括了皮肤免受外来侵害、恢复屏障功能、在紊乱时期保护免疫系统的动态稳定性。如果其中某一个部分失去平衡,将会导致不同情况的炎症以及皮肤病变。对于未来治疗方法的主要挑战是:需要了解这四个部分如何作用以及在失调的情况下,如何再次平衡。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皮肤屏障受损好几年了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