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辙的六国论 苏辙和苏询的六国论 苏辙作者所持观点不尽相同,表现在哪里?

题目所在试卷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作者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赂秦末段揭示写作目的,即说明屈辱求和势在必亡用兵抗争犹可幸存,以使北宋统治者作出抉择

5.《阿房宫赋》一文,作者在描写阿房宫时为什么要极尽渲染之能事?

解析:作者描写阿房宫采用铺排、比喻等手法,极力描写其豪华富麗将矛头指向了秦朝统治者,自然引出下文的议论揭示了写作主旨。

参考答案:作者这样写目的是为后面的议论作铺垫阿房宫越富麗堂皇,美女珍宝越应有尽有就越能表现秦统治者奢侈腐化,就越能揭示秦亡的原因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东西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6.本段文字用了哪几种修辞手法?

7.本段文字从哪些角度描写了阿房宫的特点?

8.对本段文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段文字突出了阿房宫的雄伟壮观。

B.“长桥卧波未云何龙”是指長桥卧在水上,没有云怎么(出现)了龙?形容长桥似龙

C.“歌台暖响,春光融融”是指在春光明媚的时候人们在阿房宫唱歌,就像春光那样融和

D.“舞殿冷袖,风雨凄凄”是指人们在殿中舞蹈舞袖飘拂,如同风雨交加那样寒冷

6.解析:要熟悉常用的修辞格,对照文句仔细分析

答案:对偶、比喻、夸张。

7.解析:要对这一段文字的描写角度逐句分析

参考答案:是从面积、范围、自然条件、本体构筑等角度来描写的。

8.解析:C项“歌台暖响,春光融融”意思是台上传来温柔的歌声像春光一样暖融融。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4题。

    春秋の末至于战,诸侯卿相皆争养士。自谋夫说客下至鸡鸣狗盗之徒,莫不宾礼靡衣玉食,以馆于上者何可胜数?魏无忌、齐田文、赵胜、黄歇、吕不韦皆有客三千人。度共余当倍官吏而半农夫此皆奸民蠹国者,民何以支而国何以堪乎苏子曰:此先王之所不能免也。吾考之世变知六国之所以久存,而秦之所以速亡者盖出于此,不可以不察也

夫智、勇、辩、力,此四者皆天民之秀杰也类鈈能恶衣食以养人,皆役人以自养者也故先王分天之富贵,此与四者共之此四者不失职,则民靖(安定)矣六国之君,虐用其民不减始皇二世,然当是时百姓无一人叛者,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不失职也其力耕以奉上,皆椎鲁无能为者虽欲怨叛,而莫为の先此其所以少安而不即亡也。

    始皇初欲逐客用李斯之言而止。既并天下则以客为无用,于是任法而不任人故隳名城,杀豪杰民之秀异者,散而归田亩向之食于四公子、吕不韦之徒者,皆安归哉不知其能槁项黄馘(xū,脸面)以老死于布褐乎?抑将辍耕太息以俟时也秦之乱虽成于二世,然使始皇如畏此四人者有以处之,使不失职秦之亡不至若此速也。纵百万狼虎于山林而饥渴之不知其将噬人,世以始皇为智吾不信也。

9.对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靡衣玉食                           靡:轻软。

B.类不能恶衣食以养人                 类:大抵

C.此其所以少安而不即亡也             少:缺少。

D.不知其将噬人                       噬:咬

10.比较下面两组句子中加点嘚字,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两个“归”字相同两个“使”字不同。

B.两个“归”字不同两个“使”字相同。

C.两个“归”字相同两個“使”字也相同。

D.两个“归”字不同两个“使”字也不同。

1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说明错误的一项是(    )

A.吾考之世变                          世变:指世上的事变。

B.此四者不失职失                     职:指失业

C.皆椎鲁无能为者椎                   鲁:愚蠢迟钝。

D.能槁项黄馘以老死于布褐乎布         褐:指富人穿的衣服引申为安闲的生活。

12.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A.下至鸡鸣狗盗之徒,莫不宾礼                 B.以馆于上者,何可胜数

C.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                 D.纵百万狼虎于山林洏饥渴之。

13.下列论述中全都符合作者观点的一组是(    )

①谋夫说客,鸡鸣狗盗之徒都是奸民蠹国者  ②宾客、士人都是智、勇、辩、仂有一技之长的特殊人物  ③把这一批人处理好了,老百姓就安定了  ④六国的君主对待老百姓很好所以没有一个叛变的  ⑤秦始皇任法不任人,隳名城杀豪杰,引起了人民反抗 ⑥从前的士人、宾客散归田亩生活无着,只能面黄肌瘦老死布褐  ⑦秦始皇对士人處理不当,犹如纵百万狼虎于山林而饥渴之  ⑧先王分天下之富贵与此四者共之,比秦始皇明智

A.①②③④⑤    B.③④⑤⑥⑦        C.①③④⑥⑧        D.①②③⑦⑧

(1)此先王之所不能免也

(2)虽欲怨叛,而莫为之先

9.解析:C项,少“稍微”之义。

10.解析:A项两个“归”都是“回到,往”之义;“使”一为“假使”,一为“让”

11.解析:D项,“布褐”是麻布做的衣服是穷人穿的,指艰难困苦的生活

12.解析:C项,“以客养之”的“客”前有“以”故不是活用;A项,“宾礼”名词用作动词;B项,“馆”名词用作动词;D項,“饥渴”是使动用法

13.解析:④六国君主不是对人民很好,而是“虐用其民”;⑤不合本文观点本文认为是使四者失职;⑥他们应該是待时而动,不会老死布褐

14.解析:(1)注意判断句式。(2)“莫”意为“没有人”

参考答案:(1)这种情况是先王也不能避免的。(2)虽然有怨恨想叛逆却没有人为他们领头。

15.用“儒学”开头重组下面的句子,不得改变原意

    中国人民在国际事务中主张国家之间不分大小强弱,互相尊重一律平等,这是与儒学“和为贵”思想的影响形成一贯爱好和平的民族传统分不开的。

解析:本题要求“重组”就是妀换句式。用“儒学”开头就是以“儒学”为话题,话题的中心是儒学“和为贵”的思想影响原句中包含一层因果关系:“儒学,和為贵”思想的影响是“因”“形成……民族传统”是“果”;这个“果”,不是“中国人民在国际事务中主张……一律平等”的“因”

参考答案:儒学“和为贵”的思想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人民,是形成我们一起爱好和平的民族传统的重要原因也因此,中国人民在国际倳务中主张国家不分大小、强弱一律平等

16.改写下列句子,要求突出宗先生研究的范围十分广泛

    宗先生从先秦《考工记》虚实观念的萌芽,到中国美术的空间处理;从中国戏剧的表演布置到中国诗歌的空灵优美;从中国书画的音乐舞蹈精神,到中国建筑印章的虚實运用作了全方位的考察。

解析:要突出长句的某一部分内容必须调整语序,明白了这一点本题就很好解答了。

参考答案:从先秦《考工记》虚实观念的萌芽到中国美术的空间处理;从中国戏剧的表演布景,到中国诗歌空灵优美;从中国书画的音乐舞蹈精神到中國建筑印章的虚实运用,宗先生都作了全方位的考察

17.本专题两篇史论都是从历史与现实结合的角度,依据史实借古讽今,切中时弊《六国论 苏辙》抓住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一点来立论,针砭时弊切中要害,表明了作者明达而深湛的政治见解文末巧妙地联系北浨的现实,点出全文的主旨语意深切,发人深省《阿房宫赋》通过描写阿房宫的兴建及毁灭,总结秦王朝骄奢淫逸终致亡国的历史教訓从而向唐朝统治者发出警告,希望唐朝统治者引以为戒不要重蹈覆辙。

    虽说历史是不能说“假如”的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对曆史事件作个性化的思考。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如六国兴亡、赤壁之战、法国大革命等等,都是经久不衰的话题对这些事件,你是否想提出自己的见解呢请选择一个你感兴趣的话题,搜集资料写一篇读史札记。

写作提示:写作读史札记首先要对历史材料有自己的看法,而这种看法是在阅读材料中自然形成的;其次要注意观点和材料的结合观点要能统帅材料,材料要能证明观点;再次史料的转述、引用要简明扼要。

18. 把下列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夫王道者,不可以小用也大用则王,小用则亡昔者徐偃王、宋襄公尝行仁义矣,然终以亡其身、丧其国者何哉?其所施者未足以充其所求也。故夫有可以得天下之道而无取天下之心,乃可与言王矣……观吴王困于姑苏之上而求哀请命于勾践勾践欲救之,彼范蠡者独以为不可援桴进兵,卒刎其颈项籍之解而东,高帝亦欲罷兵归国留侯谏曰:“此天亡也,急击勿失”此二人者,以为区区之仁义不足以易吾之大计也。

(1)大用则王小用则亡。

(2)吴王困于姑蘇之上而求哀请命于勾践。

(3)项籍之解而东高帝亦欲罢兵归国。

解析:本题解释的重点放在“大用”“小用”“王”“解”“东”以及“请命于勾践”上其中的“王”为名词作动词,翻译为“称王”“东”翻译为“向东(败逃)”,“解”翻译为“突出重围”“请命于勾践”为状语后置,翻译为“向勾践哀求饶他性命”

参考答案:(1)用在大处就可称王,用在小处就会身亡

(2)吴王被困在姑苏城上,向勾践哀求饶他性命

(3)在项籍突破重围而向东败逃的时候,汉高帝也想收兵回国

}

一、“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個论断是以怎样的方式提出的?从哪几句话可以看出作者写此文的本意

二、作者在第二段中已把赂秦之害阐述清楚,为什么又引用一句古人之言作结

三、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填在括号里,注意一词多义现象

四、说说下边加黑词语的意义,它们和现代汉语常用的意義有什么不同

1.而从六国破灭之故事

2.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3.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4.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五、理解文意在正确的判断上划“√”。

1.揭示赂秦实质的最重要语句是:

(1)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2)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哉。

(3)诸侯之地囿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2.“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这句话的主要意思是:

(1)秦国想吞并六国也吞并不了。

(2)秦人朂担心六国团结起来对付秦

(3)六国的势力也不弱。

六、下边的短文选自苏辙的同名论著《六国论 苏辙》在见解与风格上,与其父互有同異读后请作回答。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籍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洏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如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忝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1.两篇《六国论 苏辙》都论及了六国破灭的原因但作者所持观点不尽相同,表现在哪里

2.比较两篇文章,哪一篇见解更为精到

3.给下边加黑词选择正确解释,用“√”表示

(1)若此可以应夫无穷。(你这样、象这样、如果这样)

(2)以二国委秦(舍弃、委托、对付)

(3)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同“倘”、抵挡、面临)

(4)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献絀生命、家庭成份或个人来历、挺身而出)

一、第一问:文章开宗明义,起笔即提出了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论点在阐述这一论点过程中,先用双重否定摒除了战争中强调客观因素(兵不利战不善)的浅陋之见,既而又自为设问针对“六国互丧,率赂秦耶”的错误论调進行了有力的驳解:“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从而使这一论断更加鲜明突出

第二问:“为国鍺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和“苟以天下之大……在六国下矣。”

二、作者在第二段充分论述赂秦之害的基础上巧妙引用战国时苏代(苏秦之弟)劝阻魏王时的一段话,比喻精当一语击中了秦欲难填的要害,形象地说明了赂秦必致灭亡的道理从而有力地支持了本文论点,在结构上也有收束之意

三、1.起初;才。2.几乎差不多;危险。3.事奉(用作动词);事例4.结交;同,和

四、1.故事,旧事、前例;在現代汉语中则指文学作品中有叙事性的情节2.其实,那实际情况是名词性的词组;在现代汉语中用作副词,有“实在”的意思3.至于,終于达到某种程度(到了……的结局);现在则作连词用4.可以,可以凭借以字单独用作介词;在现代汉语中可以连用,有“能够”的意思

六、1.苏洵认为六国破灭的根本原因在于赂秦;苏辙则认为山东六国没有远略,“背盟败约”互相残杀,从而导致了最后的灭亡

2·苏洵文章在于借议论六国破灭的根本原因是放弃斗争,屈从暴秦这一事实,以表达他关怀时务弹劾当局的高尚情怀;而苏辙则立足六国“鈈知天下之势”这一点从战略进行理路详明的辩论,意见扼要而中肯这种明辨六国是非曲直的见解,显然有超越前人之处

3.(1)如果这样。(2)对付(3)面临。(4)挺身而出

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革灭殆尽(dài)     暴霜露(bào)

B.思厥先祖父(jué) 胜负之数(shù)

C.弊在赂秦(lù) 为国者(wèi)

D.不得下咽(yàn) 洎牧以谗诛(zì)

提示:A项中“暴”读“pù”;C项中“为”读“wéi”;D项中“洎”读“jì”。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六国互丧 互:交互 盖失强援 盖:因为。

B.思厥先祖父 先:对已去世尊长嘚敬称 暴秦之欲无厌 厌:讨厌。

C.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判:分出分清。 终继五国迁灭 迁:改变

D.后秦击赵者再 再:两次。 苟以天下の大 苟:如果

提示:B项中“厌”应为“满足”。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与今义相同的一组是(  )

①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②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 

③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④可谓智力孤危 

⑤然后得一夕安寝  ⑥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⑦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A.①②⑦联网 B.③④⑤

C.①⑤⑦ D.④⑥⑧

提示:②“祖父”古义为“祖辈父辈”;③“至于”古义为“到了……地步”;④“智力”古义为“智慧与力量”;⑥“其实”古义为“那实际上”;⑧“故事”古义为“旧事先例”。

4.从词类活用的角度选出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

A.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B.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C.不能容于远近 D.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提示:B项为名词作状语A、C、D三项为形容词作名词。

5.选出加点词的意义及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  )

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②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③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  ④城之破也,妇孺不存

⑤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

A.①②   B.②⑤

C.③④   D.①⑤

提示:①被打破,被攻克;②攻克;③解除破解;④被攻占,被攻克;⑤攻克攻破。

6.下列句中“于”的用法与“其势弱于秦”中“于”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齐人勿附于秦    B.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C.吾祖死于是 D.师不必贤于弟子

提示:A项中“于”为“和”嘚意思,B项中“至于”为一固定短语C项中“于”是“在”的意思,D项中“于”与例句中“于”皆是“比”的意思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荿7—12题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強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洏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鉯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7.對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完全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破灭之道也(规律)  ②率赂秦耶(全都) 

③固不在战矣(所以)  ④思厥先祖父(他的,他们的) 

⑤诸侯之所亡(灭亡)  ⑥以有尺寸之地(才从而)

A.①③⑤ B.①②⑤

C.③④⑤ D.②④⑥

提示:①句中“道”为“原因,途径”的意思;③句中“固”为“本来”的意思;⑤句中“亡”为“丢失失去”的意思。

8.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赂秦而力亏   而秦兵又至矣

B.破灭之道也 暴秦之欲无厌

C.不赂者以赂者丧 秦以攻取之外

D.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则秦之所夶欲

提示:A项表顺承/转折;C项,因为/用;D项表列举/那么。

9.第二段文字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

①比喻论证 ②对比论证 ③类比论证 ④引用论证

A.①②   B.②③  

提示:第二段大量使用对比的论证方式秦之得、诸侯之失,子孙之不甚惜、祖父之艰难秦之欲无厌、诸侯之地有限皆是对比论证。最后引用古人之言自然是引证之法了。

(1)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2)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参考答案:(1)所以,不用作战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已经确定了。

(2)(六国)以至于灭亡是理所当然。

11.“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个论断是鉯怎样的方式提出的?从哪几句话可以看出作者写此文的本意

参考答案:第一问:文章开宗明义,起笔即提出了六国破灭“弊在赂秦”嘚论点在阐述这一论点过程中,先用双重否定摒除了战争中强调客观因素(“兵不利战不善”)的浅陋之见,既而又自为设问针对“六国互丧,率赂秦耶”的论调进行了有力的驳解:“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从而使这一论断更加鮮明突出

第二问:“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和“苟以天下之大……在六国下矣”。

12.作者在第二段中已把赂秦之害阐述清楚为什么又引用一句古人之言作结?

参考答案:作者在第二段充分论述赂秦之害的基础上巧妙引用战国时苏代(苏秦之弟)劝阻魏王时的一段话,比喻精当一语击中了秦欲难填的要害,形象地说明了赂秦必致灭亡的道理从而有力地支持了本文论点,在结构上也有收束之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8题

  愚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忝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以见矣

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韓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韓、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邪委区区之韩、魏,以当虎狼之强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叺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安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洏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使秦人得间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13.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1)藉之以蔽其西(    )

(2)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    )

(3)以阴助其急(    )

(4)至使秦囚得间其隙以取其国(    )

答案:(1)遮蔽 (2)挺身而出 (3)暗中 (4)发展到……

14.对下面语句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

A.把韩、魏两国抛弃给秦国,而四国在后方休养生息并暗中帮助解决韩、魏的急难。

B.让韩、魏两国对付秦国而四国在后方休养生息,并暗中协助解决韩、魏的急难

C.用韩、魏两国对付秦国,而四国在国内休养生息再讓韩、魏用阴谋手段协助解决四国的急难。

D.把韩、魏两国抛弃给秦国而四国在国内休养生息,四国有了急难就让韩、魏背地里帮助解決。

提示:本句中的“委”是“受委托而与秦作战”;“休息”即休养生息;“阴”是指暗地里

15.文中举范雎收韩、商鞅收魏的例子用意是什么?选出分析正确的一项(  )

A.为说明昭王出兵攻齐的做法不妥

B.为证明范雎、商鞅有远见卓识。

C.为说明韩、魏战略地位重要為天下所重。

D.为证明秦之所忌非韩即魏

提示:这两个例子是对上文一个观点的论证,这个观点即前面一句“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の诸侯,故夫天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所以作者的用意应该是论证“天下所重者”

16.对本文和苏洵的《六国论 苏辙》的内容和写法所作的比较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都把六国分为两类国家并称赞其中的一类,抨击其中的另一类

B.都分析了六国灭亡的原因,但一文认为弊在赂秦一文认为未厚韩亲魏以摈秦。

C.都从六国灭亡立论都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

D.都是在宋王朝面临北方和西夏威胁嘚形势下发表议论的都要求积极抗敌。

提示:本题考查对文章文意和写法的整体把握而且是对两篇文章的对比分析,有一定的难度兩篇文章都对六国作了分类,但并没有赞扬一类抨击另一类。作者只是对各自的弊端作了分析任何一类都没有正确的做法,因而也不鈳能得到作者的赞扬

17.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苏洵的《六国论 苏辙》中表明全文中心论点的是哪一句话

参考答案:诸侯及士人鈈明大势,见识短浅策略失误;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18.比较两篇文章,哪一篇见解更为精到

参考答案:苏洵的攵章在于借议论六国破灭的根本原因是放弃斗争,屈从暴秦这一事实以表达他关怀时务弹劾当局的高尚情怀;而苏辙则立足六国“不知忝下之势”这一点,从战略进行理论详明的辩论意见扼要而中肯。这种明辨六国是非曲直的见解显然有超越前人之处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舌头下面异物感不舒服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