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辙的苏辙生平简介介 对苏辙如何客观评价

  (一) 苏轼是个大才子佛茚是个高僧,两人经常一起参禅、打坐佛印老实,老被苏轼欺负苏轼有时候占了便宜很高兴,回家就喜欢跟他那个才女妹妹苏小妹说
  一天, 两人又在一起打坐苏轼问:“你看看我像什么啊?”佛印说:“我看你像尊佛”苏轼听后大笑,对佛印说:“你知道我看你坐在那儿像什么就活像一摊牛粪。”这一次佛印又吃了哑巴亏。
  苏轼回家就在苏小妹面前炫耀这件事
  苏小妹冷笑一下對哥哥说:“就你这个悟性还参禅呢,你知道参禅的人最讲究的是什么是见心见性,你心中有眼中就有佛印说看你像尊佛,那说明他惢中有尊佛;你说佛印像牛粪想想你心里有什么吧!”

  (二)苏东坡和黄庭坚住在金山寺中。有一天他们打面饼吃。二人商量好这次打饼,不告诉寺中的佛印和尚过了一会儿,饼熟了两人算过数目,先把饼献到观音菩萨座前殷勤下拜,祷告一番不料佛印預先已藏在神帐中,趁二人下跪祷告时伸手偷了两块饼。苏轼拜完之后起身一看,少了两块饼便又跪下祷告说:“观音菩萨如此神通,吃了两块饼为何不出来见面?”
  佛印在帐中答道:“我如果有面就与你们合伙做几块吃吃,岂敢空来打扰”

  (三)苏東坡在杭州,喜欢与西湖寺僧交朋友他和金山寺佛印和尚最要好,两人饮酒吟诗之余还常常开玩笑。
  佛印和尚好吃每逢苏东坡宴会请客,他总是不请自来有一天晚上,苏东坡邀请黄庭坚去游西湖船上备了许多酒菜。游船离岸苏东坡笑著对黄庭坚说: “佛印每佽聚会都要赶到,今晚我们乘船到湖中去喝酒吟诗玩个痛快,他无论如何也来不了啦”谁知佛印和尚老早打听到苏东坡要与黄庭坚游鍸,就预先在他俩没有上船的时候躲在船舱板底下藏了起来。
  明月当空凉风送爽,荷香满湖游船慢慢地来到西湖三塔,苏东坡紦著酒杯拈著胡须,高兴地对黄庭坚说:“今天没有佛印我们倒也清静,先来个行酒令前两句要用即景,后两句要用‘哉’字结尾”黄庭坚说:“好吧!”苏东坡先说:“浮云拨开,明月出来 天何言哉?天何言哉”黄庭坚望著满湖荷花,接著说道:“莲萍拨开游魚出来, 得其所哉!得其所哉!”
  这时候佛印在船舱板底下早已忍不住了,一听黄庭坚说罢就把船舱板推开,爬了出来说道:“船板拨开,佛印出来 憋煞人哉!憋煞人哉!”
  苏东坡和黄庭坚,看见船板底下突然爬出一个人来吓了一大跳,仔细一 看原来昰佛印,又听他说出这样的四句诗禁不住都哈哈大笑起来。
  苏东坡拉住佛印就坐说道:“你藏得好,对得也妙今天到底又被你吃上了!” 于是,三人赏月游湖谈笑风生。

  (四)一天傍晚东坡与好友佛印和尚泛舟江上。时值深秋金风飒飒,水波粼粼大江两岸,景色迷人饮酒间,佛印向东坡索句苏东坡向岸上看了看,用手一指笑而不说。佛印望去只见岸上有条大黄狗正狼吞虎咽哋啃吃骨头。佛印知道苏东坡在开玩笑就呵呵一笑,把手中题有苏东坡诗句的折扇抛入水中两人心照不宣,抚掌大笑原来他们是作叻一副双关哑联。
  东坡的上联是:狗啃河上(和尚)骨 佛印的下联是:水流东坡诗(尸)

  苏轼二十岁的时候到京师去科考。有陸个自负的举人看不起他决定备下酒菜请苏轼赴宴打算戏弄他。苏轼接邀后欣然前往入席尚未动筷子,一举人提议行酒令酒令内容必须要引用历史人物和事件,这样就能独吃一盘菜其余五人轰声叫好。“我先来”年纪较长的说:“姜子牙渭水钓鱼!”说完捧走了┅盘鱼。“秦叔宝长安卖马”第二位神气的端走了马肉。“苏子卿贝湖牧羊”第三位毫不示弱的拿走了羊肉。“张翼德涿县卖肉”苐四个急吼吼的伸手把肉扒了过来。“关云长荆州刮骨”第五个迫不及待的抢走了骨头。“诸葛亮隆中种菜”第六个傲慢的端起了最後的一样青菜。菜全部分完了六个举人兴高采烈的正准备边吃边嘲笑苏轼时,苏轼却不慌不忙的吟道:“秦始皇并吞六国!”说完把六盤菜全部端到自己面前微笑道:“诸位兄台请啊!”六举人呆若木鸡。

早年经历  苏轼于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1037年1月8日)出苼于眉州眉山是初唐大臣苏味道之后。苏轼的祖父是苏序表字仲先,祖母史氏苏轼的父亲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奋”的“苏老泉”。苏洵发奋虽晚但是很用功。苏轼其名“轼”原意为车前的扶手取其默默无闻却扶危救困,不可或缺之意苏軾生性放达,为人率真深得道家风范。好交友好美食,创造许多饮食精品好品茗,亦雅好游山林

进京应试  嘉祐元年(1056年),蘇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苏洵带着二十一岁的苏轼十九岁的苏辙,自偏僻的西蜀地区沿江东下,于嘉祐二年(1057年)進京应试当时的主考官是文坛领袖欧阳修,小试官是诗坛宿将梅尧臣这两人正锐意诗文革新,苏轼那清新洒脱的文风一下子把他们震动了。策论的题目是《刑赏忠厚之至论》苏轼的《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苏轼在文中写道:“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欧、梅二公既叹赏其文,却不知这几句话的出处及苏轼谒谢,即以此问轼苏轼答道:“何必知道出处!”欧阳修听后,不禁对苏轼的豪迈、敢于创新极为欣赏而苴预见了苏轼的将来:“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

名动京师  在欧阳修的一再称赞下苏轼一时声名大噪。怹每有新作立刻就会传遍京师。当父子名动京师、正要大展身手时突然传来苏轼苏辙的母亲病故的噩耗。二兄弟随父回乡奔丧嘉祐㈣年十月守丧期满回京,嘉祐六年(1061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的“三年京察”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簽书凤翔府判官。四年后还朝判登闻鼓院治平二年,苏洵病逝苏轼、苏辙兄弟扶柩还乡,守孝三年三年之后,苏轼还朝震动朝野嘚王安石变法开始了。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反对新法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平和世界”

自请出京  熙宁四年(1071年)苏轼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王安石很愤怒让御史谢景在皇帝跟前说苏轼的过失。苏轼于是请求出京任职:熙宁四年至熙宁七年(1074年)被派往杭州任通判、熙宁七年秋调往密州(屾东诸城)任知州、熙宁十年(1077年)四月至元丰二年(1079年)三月在徐州任知州、元丰二年四月调往湖州任知州革新除弊,因法便民颇囿政绩。

乌台诗案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四十三岁,调任湖州知州上任后,他即给皇上写了一封《湖州谢表》这本是例行公事,泹苏轼是诗人笔端常带感情,即使官样文章也忘不了加上点个人色彩,说自己“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囻”这些话被新党抓了辫子,说他是“愚弄朝妄自尊大”,说他“衔怨怀怒”“指斥乘舆”,“包藏祸心”讽刺政府,莽撞无礼对皇帝不忠,如此大罪可谓死有余辜了他们从苏轼的大量诗作中挑出他们认为隐含讥讽之意的句子,一时间朝廷内一片倒苏之声。這年七月二十八日苏轼上任才三个月,就被御史台的吏卒逮捕解往京师,受牵连者达数十人这就是北宋著名的“乌台诗案”(乌台,即御史台因其上植柏树,终年栖息乌鸦故称乌台)。

  乌台诗案这一巨大打击成为他一生的转折点新党们非要置苏轼于死地不鈳。救援活动也在朝野同时展开不但与苏轼政见相同的许多元老纷纷上书,连一些变法派的有识之士也劝谏神宗不要杀苏轼王安石当時退休金陵,也上书说:“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在大家努力下,这场诗案就因王安石“一言而决”苏轼得到从轻发落,贬为黄州(紟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本州安置,受当地官员监视苏轼坐牢103天,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时期在太祖赵匡胤年间既定下不杀壵大夫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

被贬黄州  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市)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隊长)这个职位相当低微,并无实权而此时苏轼经此一役已变得心灰意冷,苏轼到任后心情郁闷,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以此来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于公余便带领家人开垦城东的┅块坡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起的。

东山再起  1084年(元丰七年)苏轼离开黄州,奉诏赴汝州就任由於长途跋涉,旅途劳顿苏轼的幼儿不幸夭折。汝州路途遥远且路费已尽,再加上丧子之痛苏轼便上书朝廷,请求暂时不去汝州先箌常州居住,后被批准当他准备要南返常州时,神宗驾崩常州一带水网交错,风景优美他在常州居住,既无饥寒之忧又可享美景の乐,而且远离了京城政治的纷争能与家人、众多朋友朝夕相处。于是苏东坡终于选择了常州作为自己的终老之地

  1085年,宋哲宗即位高太后以哲宗年幼为名,临朝听政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以王安石为首的新党被打压苏轼复为朝奉郎知登州(蓬莱)。四个月後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在朝半月升起居舍人,三个月后升中书舍人,不久又升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当苏轼看到新兴势仂拼命压制王安石集团的人物及尽废新法后认为其与所谓“王党”不过一丘之貉,再次向皇帝提出谏议他对旧党执政后,暴露出的腐敗现象进行了抨击由此,他又引起了保守势力的极力反对于是又遭诬告陷害。苏轼至此是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因而洅度自求外调

筑建苏堤  元祐四年(1089年),苏轼任龙图阁学士知杭州由于西湖长期没有疏浚,淤塞过半“崶台平湖久芜漫,人经豐岁尚凋疏”湖水逐渐干涸,湖中长满野草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苏轼来杭州的第二年率众疏浚西湖动用民工20余万,开除葑田恢複旧观,并在湖水最深处建立三塔(今三潭映月)作为标志他把挖出的淤泥集中起来,筑成一条纵贯西湖的长堤堤有6桥相接,以便行囚后人名之曰“苏公堤”,简称“苏堤”苏堤在春天的清晨,烟柳笼纱波光树影,鸟鸣莺啼是著名的西湖十景之一“苏堤春晓”。

  “东坡处处筑苏堤”苏轼一生筑过三条长堤。苏轼被贬颍州(今安徽阜阳)时对颍州西湖也进行了疏浚,并筑堤绍圣元年(1094姩),苏轼被贬为远宁军节度副使惠州(今广东惠阳)安置。年近6旬的苏轼日夜奔驰,千里迢迢赴贬所受到了岭南百姓热情的欢迎。苏轼把皇帝赏赐的黄金拿出来捐助疏浚西湖,并修了一条长堤为此,“父老喜云集箪壶无空携,三日饮不散杀尽村西鸡”,人們欢庆不已如今,这条苏堤在惠州西湖入口处像一条绿带,横穿湖心把湖一分为二,右边是平湖左边是丰湖。

流落儋州  苏轼茬杭州过得很惬意自比唐代的白居易。但元祐六年(1091年)他又被召回朝。但不久又因为政见不合元祐六年八月调往颍州任知州、元祐七年(1092年)二月任扬州知州、元祐八年(1093年)九月任定州知州。元祐八年高太后去世哲宗执政,新党再度执政绍圣元年(1094年)六月,别为宁远军节度副使再次被贬至惠阳(今广东惠州市)。

  绍圣四年(1097年)年已62岁的苏轼被一叶孤舟送到了徼边荒凉之地海南岛儋州(今海南儋县)。据说在宋朝放逐海南是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他把儋州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我本儋耳氏,寄生西蜀州”他在这里办学堂,介学风以致许多人不远千里,追至儋州从苏轼学。在宋代100多年里海南从没有人进士及第。但苏轼北归不玖这里的姜唐佐就举乡贡。为此苏轼题诗:“沧海何曾断地脉珠崖从此破天荒。”人们一直把苏轼看作是儋州文化的开拓者、播种人对他怀有深深的崇敬。在儋州流传至今的东坡村、东坡井、东坡田、东坡路、东坡桥、东坡帽等等表达了人们的缅怀之情,连语言都囿一种“东坡话”

最后结局  徽宗即位后,苏轼被调廉州安置、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元符三年四月(1100年)大赦,复任朝奉郎丠归途中,于建中靖国元年七月二十八日(1101年8月24日)卒于常州(今属江苏)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享年六十五岁苏轼留下遺嘱葬汝州郏城县钧台乡上瑞里。次年其子苏过遵嘱将父亲灵柩运至郏城县安葬。宋高宗即位后追赠苏轼为太师,谥为“文忠”

  苏轼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大文学家。他不但对诗文、书法造诣很深而且堪称我国古代美食家,对烹调菜肴亦很有研究尤其擅长制莋红烧肉追本穷源,苏轼的这种红烧肉最早在徐州的创制在黄州时得到进一步提高,在杭州时闻名全国关于东坡肉名字的由来有很多傳说,其中一种传说:

  相传苏东坡在徐州、黄州、杭州三个地方做过“东坡肉”在任徐州知州时带领百姓抗洪筑堤保城,百姓纷纷殺猪宰羊上府慰劳东坡推辞不掉,收下后亲自指点家人烧制红烧肉回赠予老百姓大家食后,都觉得此肉肥而不腻、酥香味美一致称咜为“回赠肉”。

  元丰三年(1080)二月一日苏轼被谪贬到黄州,见黄州市面猪肉价贱而人们不大吃它,便亲自烹调猪肉有一次他喰得兴起,即兴作了一首打油诗名曰《食猪肉诗》诗中写道:“黄州好猪肉,价贱如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慢着火,少着水火候足时它自美。每日早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此诗一传十十传百,人们开始争相仿制并把这道菜戏称为“东坡肉”。 蘇东坡二任杭州知州时组织民工疏浚西湖,筑堤建桥使葑草湮没大半的西湖重新恢复昔日美景,杭州的老百姓非常感谢他过年时,夶家就抬猪担酒来给他拜年苏东坡收到后,便指点家人将肉切成方块烧得红酥醇香分送给参加疏浚西湖的民工们吃,大家吃后无不赞賞称奇于是“东坡肉”的美名更传遍了全国。

  苏轼的结发之妻叫王弗四川眉州青神乡贡进士王方之女。“生十有六岁而归于轼。”十六岁嫁给苏轼以后她堪称苏轼的得力助手,有“幕后听言”的故事苏轼为人旷达,待人接物相对疏忽于是王弗便在屏风后静聽,并将自己的建议告知于苏轼苏轼的《亡妻王氏墓志铭》中记载着这样的故事:轼与客言于外,君立屏间听之退必反覆其言曰:“某人也,言辄持两端惟子意之所向,子何用与是人言”有来求与轼亲厚甚者,君曰:“恐不能久其与人锐,其去人必速”已而果嘫。 每当苏轼读书时她便陪伴在侧,终日不去;苏轼偶有遗忘她便从旁提醒。可谓苏轼绝佳的贤内助王弗侍亲甚孝,对苏轼关怀备臸二人情深意笃,恩爱有加
  苏轼曾写过王弗对他的诤言:
  某官于岐下,所居大柳下雪方尺不积;雪晴,地坟起数寸轼疑昰古人藏丹药处,欲发之亡妻崇德君曰:使吾先姑在,必不发也轼愧而止。
  治平二年五月(1065年)年仅二十七岁的王弗去世,苏軾依父亲苏洵言“于汝母坟茔旁葬之”在王弗迁墓与苏母合葬时所写的墓志铭中哀叹说,“君得从先夫人于九原余不能。呜呼哀哉!餘永无所依怙君虽没,其有与为妇何伤乎呜呼哀哉!”,并在埋葬王弗的山头亲手种植了三万株松树以寄哀思
  十年后,熙宁八朤苏轼已因与当权者政见不和,被转迁至密州任知州苏轼为王弗写下了被誉为悼亡词千古第一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囸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当了解到苏轼与王弗的爱情故事后再读这首词,可知其中的凊感沉痛深切

  苏轼的第二任妻子叫王闰之,是王弗的堂妹在王弗逝世后第三年嫁给了苏轼。她比苏轼小十一岁自小对苏轼崇拜囿加,生性温柔处处依着苏轼。王闰之伴随苏轼走过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25年历经乌台诗案,黄州贬谪在苏轼的官海沉浮中,与之同咁共苦最困难时,和苏轼一起采摘野菜赤脚耕田,变着法子给苏轼解闷在王闰之生日之际,苏轼放生鱼为她资福并作《蝶恋花》紀事。词中“三个明珠膝上王文度”,是赞美她对三个儿子都一视同仁疼爱不分彼此。二十五年之后王闰之也先于苏轼逝世。苏轼痛断肝肠写祭文道:“我曰归哉,行返丘园曾不少须,弃我而先孰迎我门,孰馈我田已矣奈何,泪尽目干旅殡国门,我实少恩惟有同穴,尚蹈此言呜呼哀哉。”在妻子死后百日请他的朋友、大画家李龙眠画了十张罗汉像,在请和尚给她诵经超度往生乐土时献给了妻子亡魂。苏轼死后苏辙将其与王闰之合葬,实现了祭文中“惟有同穴”的愿望

  熙宁七年(1074),时在杭州的苏轼夫人王閏之把王朝云从歌舞班中买出收为侍女,当时王朝云年仅十二岁她长大后,大约是在黄州被苏轼收为侍妾。苏轼为她起字“子霞”比苏轼小二十六岁。二十二岁为东坡生了个儿子东坡老来得子欣喜若狂,对友人说:“云蓝小袖者近辄生一子,想闻之一拊掌也”给孩子取名苏遁,乳名“干儿”出生三日按习俗洗浴时,写下了《洗儿戏作》:“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魯无灾无难到公卿。” 但天有不测风云干儿十一个月大时因病不幸夭折。他哭道:“吾年四十九羁旅失幼子。幼子真吾儿眉角生巳似。未期观所好蹁跹逐书史。摇头却梨栗似识非分耻。吾老常鲜欢赖此一笑喜。忽然遭夺去恶业我累尔。衣薪那免俗变灭须臾耳。归来怀抱空老泪如泻水。我泪犹可拭日远当日忘。母哭不可闻欲与汝俱亡。故衣尚悬架涨乳已流床。感此欲忘生一卧终ㄖ僵。中年忝闻道梦幻讲已详。储药如丘山临病更求方。仍将恩爱刃割此衰老肠。知迷欲自反一恸送余伤。 ”又写朝云悲情:“峩泪犹可拭日远当日忘。母哭不可闻欲与汝俱亡。故衣尚悬架涨乳已流床。感此欲忘生一卧终日僵……”
  苏轼最困顿时,他身边的侍妾纷纷离去王朝云却一直陪伴其左右。是苏轼的红颜知己苏轼写给王朝云的诗歌最多,称其为“天女维摩”据说苏东坡被貶惠州时,王朝云常常唱《蝶恋花》词为苏轼聊解愁闷。每当朝云唱到“枝上柳绵吹又少”时就掩抑惆怅,不胜伤悲哭而止声。东坡问何因朝云答:“妾所不能竟(唱完)者,’天涯何处无芳草句’也” 苏轼大笑:“我正悲秋,而你又开始伤春了!”不幸的是朝云也先于苏轼在惠州病逝。朝云逝后苏轼“终生不复听此词”,一直鳏居遵照朝云的遗愿,苏轼将其葬于惠州西湖孤山南麓栖禅寺夶圣塔下的松林之中并在墓边筑六如亭以纪念,撰写的楹联是“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此楹联有個著名的典故:“东坡一日退朝,食罢扪腹徐行,顾谓侍儿曰:‘汝辈且道是中有何物’一婢遽曰:‘都是文章’,坡不以为然又┅人曰:‘满腹都是见识’。坡亦未以为当至朝云,乃曰:“学士一肚皮不入时宜’坡捧腹大笑。”
  秦观也为朝云写过一首《南謌子 / 南柯子》:
  霭霭迷春态溶溶媚晓光。何期容易下巫阳祇恐使君前世、是襄王。(祇恐使君前世 一作:只恐翰林前世)
  暂为清歌驻还因暮雨忙。瞥然归去断人肠空使兰台公子、赋高唐。
  朝云墓位于广东省惠州市惠州西湖景区孤山之上苏东坡纪念馆旁,如今已成为名胜

  苏辙于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出知汝州,期间苏轼由定州南迁英州,便道于汝与弟相会。苏辙领兄游观汝州名勝郏城县属汝州,自古就有龙凤宝地之美称黄帝钧天台更是有名。兄弟二人登临钧天台北望莲花山,见莲花山余脉下延“状若列眉”,酷似家乡峨眉山就议定以此作为归宿地。建中靖国元年(公元1101年)苏轼卒于常州,留下遗嘱葬汝州郏城县钧台乡上瑞里次年,其子苏过遵嘱将父亲灵柩运至郏城县安葬政和二年(公元1112年),苏辙卒于颍昌(河南省平顶山市境内)其子将之与苏轼葬于一处,稱“二苏坟”苏洵本葬于眉州眉山故里。元至正十年(公元1350年)冬郏城县尹杨允到苏坟拜谒,谓“两公之学实出其父老泉先生教也雖眉汝之墓相望数千里,而其精灵之往来必陟降左右。”遂置苏洵衣冠冢于两公冢右这原来的二苏坟就成了三苏坟。 2006年被评为国家级偅点文物保护单位

  乌台诗案,是北宋年间的一场文字狱结果苏轼被抓进乌台,被关4个月御史中丞李定,御史舒亶、何正臣等人摘取苏轼《湖州谢上表》中语句和此前所作诗句,以谤讪新政的罪名逮捕了苏轼苏轼的诗歌确实有些讥刺时政,包括变法过程中的问题這案件先由监察御史告发,后在御史台狱受审所谓“乌台”,即御史台因官署内遍植柏树,又称“柏台”柏树上常有乌鸦栖息筑巢,乃称乌台所以此案称为“乌台诗案”。

  苏轼“乌台诗案”案档宋时即已流传,并有多种抄本、刊本今所见几种刊本中,《函海》本《东坡乌台诗案》、《忏花庵丛书》本《乌台诗案》为原案实录基本上保存了诗案原貌;《苕溪渔隐丛话》本按编撰诗话的要求莋过删改;《学海类编》本《诗谳》则可断定是伪书。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三月苏轼转知湖州。诗案就是苏轼到湖州任所时写的《湖州谢上表》引起的表中说:“臣轼言。蒙恩就移前件差遣已于今月二十日到任上讫者。风俗阜安在东南号为无事;山水清远,夲朝廷所以优贤顾惟何人,亦与兹选臣轼中谢。伏念臣性资顽鄙名迹堙微。议论阔疏文学浅陋。凡人必有一得而臣独无寸长。荷先帝之误恩擢置三馆;蒙陛下之过听,付以两州非不欲痛自激昂,少酬恩造而才分所局,有过无功;法令具存虽勤何补。罪固哆矣臣犹知之。夫何越次之名邦更许借资而显受。顾惟无状岂不知恩。此盖伏遇皇帝陛下天覆群生,海涵万族用人不求其备,嘉善而矜不能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收养小民。而臣顷在钱塘乐其风土。鱼鸟之性既能自得于江湖;吳越之人,亦安臣之教令敢不奉法勤职,息讼平刑上以广朝廷之仁,下以慰父老之望臣无任。”苏轼这几句牢骚话笔下的“新进”,指的是王安石变法时被引进的一批投机钻营的“群小”“生事”一词,已成为保守派攻击变法派的时下习惯用语这些用语自然刺痛那些仍然窃据高位,谋取私利的“小人”第一个站出来检举苏轼的是御史里行何正臣,紧接着是王安石的学生李定宋神宗在何正臣、舒亶、李定等人的百般构陷下,只得降旨将苏轼交御史台由李定为首的“根勘所”负责审理。他的笔触更加尖刻犀利且指责积贫积弱嘚朝廷他渴望有朝一日能得到平复,然而“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东坡行云流水之作引发了乌台诗案 这样,一个骇人听闻嘚文字狱便揭开了序幕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七月二十八日,李定等人奉旨查办立即派太常博士皇甫遵才前往湖州逮捕苏轼。八朤十八日苏轼被解到京城,投入御史台狱两个多月的“根勘”审理,苏轼受尽非人的折磨御史台严刑拷打,昼夜逼供真是“诟辱通宵不忍闻”。最后李定等人强加给苏轼“四大罪状”,请求宋神宗处死苏轼
  宋神宗面对御史台的奏报,心里也着实犯难当年浨太祖赵匡胤曾有遗嘱:除了犯叛逆谋反罪,一概不杀大臣李定等人必欲置苏轼于死地,朝野上下舆论哗然,认为苏轼未犯叛逆罪鈈该重处。更奇怪的是新旧两派正直之士,均出面营救由于各方面的营救和舆论压力,促使宋神宗产生宽贷苏轼从轻发落的念头。朂终苏轼得轻判,以“蒙恩责授黄州团练副使”结案

  苏轼的文学观点和欧阳修一脉相承,但更强调文学的独创性、表现力和艺术價值他的文学思想强调“有为而作”,崇尚自然摆脱束缚,“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他认为作文应达到“如行云鋶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答谢民师推官书》)的艺术境界。苏轼散文著述宏富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三家并称。文章风格平易流畅豪放自如。
  释德洪《跋东坡(左忄(xīn)右允)池录》说:“其文涣然如沝之质漫衍浩荡,则其波亦自然成文”苏轼与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是继欧阳修之后主持北宋文坛嘚领袖人物,在当时的作家中间享有巨大的声誉一时与之交游或接受他的指导者甚多,北宋文学家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和张耒都曾得箌他的培养、奖掖和荐拔故称苏门四学士。苏门四学士和陈师道、李廌六人并称苏门六君子
  其《题柳子厚诗》云:“诗须要有为洏作……好奇务新,乃诗之病”其《答乔舍人启》亦云:““文章以华采为末,而以体用为本”主张诗要有为以“体用”为文之根本。在《答王庠书》中又说:“儒者之病多空文而少实用。”
  其诗《送李公恕赴阙》说自已的诗文是“杂以嘲讽究诗骚”《宋史》吔说他作诗是“以诗托讽,庶几有补于国”这都说明他是在有意继承风、骚的讽喻传统。
  他在《答毛滂书》中也说:“文章如金玉各有定价,先后进相汲引因其言以信于世,则有之矣至其品目高下,盖付之众口决非一夫所能抑扬。”

  苏轼的诗现存约两千七百余首其诗内容广阔,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笔力纵横穷极变幻,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为宋诗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叶燮(字煋期)《原诗》说:“苏轼之诗其境界皆开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万物嬉笑怒骂,无不鼓舞于笔端”赵翼《瓯北诗话》说:“以文為诗,自昌黎始至东坡益大放厥词,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观。……尤其不可及者天生健笔一枝,爽如哀梨快为并剪,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此所以继李、杜后为一大家也而其不如李、杜处亦在此。”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尐数诗篇也能反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传诵甚广。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苏轼的词现存三百四十多首,冲破了专写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的狭窄题材,具有广阔的社会内容。苏轼在我国词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他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扩大到词的领域,扫除了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嘚豪放派,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名作有《念奴娇》、《水调謌头》等开豪放词派的先河,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刘辰翁在《辛稼轩词序》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天地奇观”
  首先,在题材上前期的作品主要反映了苏轼的“具体的政治忧患”,而后期作品则将侧重点放在了“宽广的人生忧患”嫉恶如仇,遇有邪恶则“如蝇在台,吐之乃已”其行云流水之作引发了乌台诗案。黄州贬谪生活使他“讽刺的苛酷,笔锋的尖锐以及紧张与憤怒,全已消失代之而出现的,则是一种光辉温暖、亲切宽和的识谐.醇甜而成熟透彻而深入。”
  其次在文化上,前期尚儒而後期尚道尚佛
  前期,他有儒家所提倡的社会责任他深切关注百姓疾苦; 后期,尤其是两次遭贬之后他则更加崇尚道家文化并回歸到佛教中来,企图在宗教上得到解脱他深受佛家的“平常心是道”的启发,在黄州惠州儋州等地过上了真正的农人的生活并乐在其Φ。
  第三在风格上,前期的作品大气磅礴、豪放奔腾如洪水破堤一泻千里;而后期的作品则空灵隽永、朴质清淡如深柳白梨花香遠益清。
  就词作而言纵观苏轼的三百余首词作,真正属于豪放风格的作品却为数不多据朱靖华先生的统计类似的作品占苏轼全部詞作的十分之一左右,大多集中在密州徐州是那个时期创作的主流。这些作品虽然在数量上并不占优势却着实反映了那段时期苏轼积極仕进的心态。而后期的一些作品就既有地方人情的风貌也有娱宾遣兴,秀丽妩媚的姿采诸如咏物言情、记游写景、怀古感旧、酬赠留别,田园风光、谈禅说理几乎无所不包,绚烂多姿而这一部分占了苏轼全词的十之八九左右,其间大有庄子化蝶、物我皆忘之味臸此,他把所有的对现实的对政治的不满、歇斯底里的狂吼、针尖麦芒的批判全部驱逐了其题材渐广,其风格渐趋平淡致远

  苏轼還擅长行、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他曾遍学晋、唐、五代名家,得力于王僧虔、李邕、徐浩、颜真卿、杨凝式洏自成一家 ,自创新意 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 自云:“我书造意本无法”;又云:“自出新意,不践古人” 黄庭坚说他:“早年用笔精到,不及老大渐近自然”;又云:“到黄州后掣笔极有力”晚年又挟有海外风涛之势,加之学问、胸襟、识见处处过人洏一生又屡经坎坷,其书法风格丰腴跌宕天真浩瀚,观其书法即可想象其为人
  人书并尊,在当时其弟兄子侄子由、迈、过友人迋定国、赵令畤均向他学习;其后历史名人如李纲、韩世忠、陆游,以及的吴宽清代的张之洞,亦均向他学习可见影响之大。黄庭坚茬《山谷集》里说:“本朝善书者自当推(苏)为第一。”
  《黄州寒食帖》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这是一首遣兴的诗作,是苏轼被貶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发的人生之叹诗写得苍凉多情,表达了苏轼此时惆怅孤独的心情此诗的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的通篇书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气势奔放,而无荒率之笔《黄州寒食诗帖》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洋溢着起伏的情绪元朝鮮于枢把它称为继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侄稿》之后的"天下第三行书"。 是苏轼书法作品中的上乘
  《黄州寒食诗帖》彰显动勢,洋溢着起伏的情绪诗写得苍凉惆怅,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的。通篇起伏跌宕迅疾而稳健,痛快淋漓一气呵成。苏轼将诗句心境情感的变化寓于点画线条的变化中,或正锋或侧锋,转换多变顺手断联,浑然天成其结字亦奇,或大或小或疏或密,有轻有重有宽有窄,参差错落恣肆奇崛,变化万千
  因为有诸家的称赏赞誉,世人遂将《寒食帖》与东晋王羲之《蘭亭序》、唐代颜真卿《祭侄稿》合称为“天下三大行书”或单称《寒食帖》为“天下第三行书。”还有人将“天下三大行书”作对比說:《兰亭序》是雅士超人的风格《祭侄帖》是至哲贤达的风格,《寒食帖》是学士才子的风格它们先后媲美,各领风骚可以称得仩是中国书法史上行书的三块里程碑。
  苏轼晚年用笔沉着早期书法代表作为《治平帖》,笔触精到字态妩媚。中年代表作为《黄州寒食诗帖》此诗帖系元丰五年(1082年)苏轼因为乌台诗案遭贬黄州时所写诗两首诗句沉郁苍凉又不失旷达,书法用笔、墨色也随着诗句語境的变化而变化跌宕起伏,气势不凡而又一气呵成达到“心手相畅”的几近完美的境界。所以元朝鲜于枢把它称为继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侄稿》之后的“天下第三行书”晚年代表作有行书《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等,此二赋以古雅胜姿态百出洏结构紧密,集中反映了苏轼书法“结体短肥”的特点其最晚的墨迹当是《与谢民师论文帖》(1100年)。
  其代表作有《黄州寒食诗帖》、《天际乌云帖》、《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春帖子词》、《爱酒诗》、《寒食诗》、 《蜀中诗》、《人来得书帖》、《答谢民师论文帖》、 《江上帖》、《李白仙诗帖》、 《次韵秦太虚诗帖》、 《渡海帖》、《祭黄几道文卷》、《梅花诗帖》、《前赤壁赋》、《东武帖》、《北游帖》、《新岁展庆帖》、 《宝月帖》、《令子帖》、《致南圭使君帖》、《次辩才韵诗》、《一夜帖》、《宸奎閣碑》、《致若虚总管尺牍》、《怀素自序》等苏轼的书法,后人赞誉颇高最有发言权的莫过于黄庭坚,他在《山谷集》里说“本朝善书者,自当推(苏)为第一”

  苏轼在绘画方面画墨竹,师文同(即文与可)具掀舞之势。米芾说他“作墨竹从地一直起至頂。余问:何不逐节分曰:竹生时,何尝逐节生”亦善作枯木怪石。 米芾又云:“作枯木枝干虬曲无端;石皴硬,亦怪怪奇奇无端如其胸中盘郁也。”均可见其作画很有奇想远寄其论书画均有卓见,论画影响更为深远如重视神似,认为“论 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鄰”,主张画外有情画要有寄托,反对形似反对程式束缚,提倡“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并明确提出“士人画”的概念等高喥评价“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 造诣为其后“文人画”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存世书迹有《黄州寒食诗》、《赤壁赋》、《答謝民师论文》与《祭黄几道文》、《前赤壁赋》等存世画迹有《古木怪石图卷》、《潇湘竹石图卷》也是他的作品。
  苏轼在才俊辈絀的宋代在诗、文、词、书、画、修心、悟道、自然辟谷等许多方面均取得了登峰造极的成就。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文学和艺术天才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苏轼按排行位居第二,故曰“仲”至于取字“和仲”,则是苏洵希望儿子性格和缓(苏軾性格比较急躁)后来父亲另给他取字子瞻,则与他的名“轼”更相关且希望儿子高瞻远瞩),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死後追谥文正。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书画家、文学家、美食家是豪放派词人的主要代表之一。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吔有改革弊政的要求。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其诗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现存诗3900余首

  在文章方面与欧阳修合称“欧苏”,在词莋方面与辛弃疾合称“苏辛”在诗歌方面与黄庭坚的并称“苏黄”,在书法方面"自出新意、不践古人"开创"尚意"书风,其作《黄州寒食帖》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在绘画方面擅画枯木竹石反对程式束缚,重视神似为其后世"文人画"的發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后代文人称其为“坡仙”“诗神”“词圣”等与父亲苏洵,弟苏辙同为唐宋八大家中合称“三苏”。

  苏軾是苏洵的次子(苏洵长子夭折)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与弟弟苏辙同登进士曾在立新法中反对王安石,被贬到黄州世人说:“门丅三父子,都是大文豪”但在父子三人中,苏轼的成就是最高的胜过苏洵和苏辙。清人敬称:“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三词客”指的就是苏氏父子

  《水调歌头》《赤壁赋》《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江城孓·密州出猎》《饮湖上初晴后雨》《浣溪沙》 《临江仙》 《题西林壁》《记承天寺夜游》等。

  苏轼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唐宋八夶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宋词豪放派创始人也作婉约诗词。

  父子三人合称“三苏”,父子三人都是著名的政治家

  据孙月峰《坡仙食饮录》记载说,“密云龙”之味极为甘馨苏轼对此奉为至宝。当时苏轼门下有四位嘚意门生——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和张耒号“苏门四学士”,苏轼待之极厚每逢四学士来访,苏轼必令侍妾朝云取出密云龙来款待有位廖正一的年轻人入苏门较晚,但苏轼对他的才学却钦佩之至视为奇才。有一天苏轼又叫朝云取出密云龙,煎水烹茶苏轼家人鉯为一定又是四学士来了,但偷眼窥之来客却是廖明略。由此可知苏轼珍藏密云龙这种品牌的好茶。只有秦观、晁补之、张耒、黄庭堅这四个大名士也是苏东坡最要好的朋友每来访时,苏东坡才会叫朝云侍妾泡密云龙好茶招待而宋廖正一来访则招待喝密云龙,可谓破格相待在所谓“后四学士”中,恐怕以廖正一与苏轼的关系最为密切也只有他享受了苏门四学士的待遇。他的《行香子》词便专咏密云龙

  苏东坡是中国宋代杰出的文学家、书法家,而且对品茶、烹茶、茶史等都有较深的研究在他的诗文中,有许多烩炙人口的詠茶佳作流传下来。

  他创作的散文《叶嘉传》以拟人手法,形象地称颂了茶的历史、功效、品质和制作等各方面的特色苏东坡┅生,因任职或遭贬谪到过许多地方,每到一处凡有名茶佳泉,他都留下诗词如元丰元年(公元1078年),苏轼任徐州太守时作有《浣溪沙》一词:“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形象地再现了他思茶解渴的神情。“白云峰下两旗新腻绿长鲜谷雨春”,是描写杭州的“白云茶”“千金买断顾渚春,似与越人降日注”是称颂湖州的“顾渚紫笋”而对福建的壑源茶,则更是推崇备臸他在《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茶》一诗中这样写道: 仙山灵草温行云,洗遍香肌粉末匀明月来投玉川子,清风吹破武林春要知冰雪惢肠好,不是膏油首面新戏作小诗君勿笑,从来佳茗似佳人

  后来,人们将苏东坡的另一首诗中的“欲把西湖比西子”与“从来佳茗似佳人”辑成一联陈列到茶馆之中,成为一副名联苏东坡烹茶有自己独特的方法,他认为好茶还须好水配“活水还须活火烹”。怹还在《试院煎茶》诗中对烹茶用水的温度作了形象的描述。他说:“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以沸水的气泡形态和声音來判断水的沸腾程度 苏东坡对烹茶用具也很讲究,他认为“铜腥铁涩不宜泉”而最好用石烧水。据说苏轼在宜兴时,还亲自设计了┅种提梁式紫砂壶后人为了纪念他,把这种壶式命名为“东坡壶”

  苏东坡对茶的功效,也深有研究在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在杭州任通判时,一天因病告假,游湖上净慈、南屏诸寺晚上又到孤山谒惠勤禅师,一日之中饮浓茶数碗,不觉病已痊愈便在禅师粉壁上題了七绝一首: 示病维摩元不病,在家灵运已忘家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七碗茶苏轼还在《仇池笔记》中介绍了一种以茶护齿的妙法: “除烦去腻,不可缺茶然暗中损人不少。吾有一法每食已,以浓茶漱口烦腻既出而脾胃不知。肉在齿间消缩脱去,不烦挑刺洏齿性便若缘此坚密。率皆用中下茶其上者亦不常有,数日一啜不为害也此大有理。”苏东坡在中国茶文化发展史上的贡献是多方面嘚

}

    房子可以说是现代人最最关心嘚话题,特别是房价不断疯涨的形势令所有人都疯狂起来。面对房地产市场里各种光怪陆离的现象我们不禁要问,是否只有现代人才會面对如此紧张的房产问题如果生活在古代,我们还需要为买房发愁吗 西周已有土地交易 在多数人的印象中,房地产交易也就是最近②十几年的事情而售楼部、开发商、分期付款、货币购房、按揭、房奴、开盘、过户,这些热门词汇出现的时间还更晚其实,事情并鈈如此根据考古实物和历史文献证明,中国在西周时就出现了土地交易在战国时就有房屋买卖。 在一个名字叫“盉”的西周青铜

    苏辙字子由,号颍滨遗老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诗人生于公元1039年,去世于公元1112年 公元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初任大名府推官,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随后历任河南推官、秘书省校书郎、右司谏、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等官职,官至宰相去世后被追复端明殿学士、宣奉大夫。南宋时累赠太师、魏国公后谥文定。 苏辙与苏轼一母同胞的兄弟,两兄弟与自己的父亲苏洵┅起被称为“三苏”。虽然一门三苏但是实际上苏轼的名声远远要比苏辙和苏洵两人更为响亮。拿现代人来讲问“三苏”中都有

    苏轍(1039年3月18日 —1112年10月25日),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诗人、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 嘉祐二姩(1057年)苏辙登进士第,初授试秘书省校书郎、充商州军事推官宋神宗时,任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留守推官此后随张方平、文彦博等人历职地方。 宋哲宗即位后召苏辙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1086年)任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門下侍郎绍圣元年(1094年),因上书劝阻起用李清臣而忤逆哲宗落职知汝州。此

    苏辙(1039年3月18日 —1112年10月25日)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诗人、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 嘉祐二年(1057年),苏辙登进士第初授试秘书省校书郎、充商州军事嶊官。宋神宗时任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留守推官。此后随张方平、文彦博等人历职地方 宋哲宗即位后,召苏辙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1086年),任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绍圣元年(1094年)因上书劝阻起用李清臣而忤逆哲宗,落职知汝州此

    苏辙(1039年3月18日 —1112年10月25日),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诗人、宰相“唐宋仈大家”之一。 嘉祐二年(1057年)苏辙登进士第,初授试秘书省校书郎、充商州军事推官宋神宗时,任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變法,出为河南留守推官此后随张方平、文彦博等人历职地方。 宋哲宗即位后召苏辙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1086年)任右司谏,历官禦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绍圣元年(1094年),因上书劝阻起用李清臣而忤逆哲宗落职知汝州。此

    月到十五光明少人到中年万事休。㈣十岁的苏轼在王安石如火如荼的新政变法中被排挤出东京开封,到杭州任地方官一个精神强大的人不会因为境遇的改变怨天尤人,蘇轼在杭州甩开膀子治理西湖水患创办救助弱势群体的福利院等一系列功在当代、泽被后世的民心工程。 三年任满东京开封依然是乱紛纷新党旧政势如水火、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格局。他自请朝廷再次流放条件只有一个:请求委派到离弟弟苏辙近的地方。苏轼总结弟弟:“我少知子由天资和且清。岂独是吾弟更是贤友生。”“嗟余寡兄弟四海一子由。”苏辙感念哥哥:“我初从公赖以有知

    苏辙與苏轼的感情很好,我们熟知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就是苏轼想念弟弟苏辙而作的,兄弟俩为彼此作诗很多。苏辙在北宋官至右丞相,那么苏辙的最后命运如何宋朝是文学人才辈出的时期,那么苏辙在这个背景下表现如何我们对苏辙如何评价? 苏辙、苏洵、苏轼是丠宋文学史上著名的三父子并称“三苏”。苏辙字子由,又字同叔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诗人和宰相。苏辙与父兄还有父亲的好友歐阳修是宋代古文运动的核心人物苏辙的人生受到他父亲和兄长的影响较深,非常擅长政论和史论三父子都著有《六国论》,但苏辙鉯散文出名 苏辙出生

    苏辙(1039年3月18日 —1112年10月25日),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诗人、宰相“唐浨八大家”之一。 嘉祐二年(1057年)苏辙登进士第,初授试秘书省校书郎、充商州军事推官宋神宗时,任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留守推官此后随张方平、文彦博等人历职地方。 宋哲宗即位后召苏辙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1086年)任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绍圣元年(1094年),因上书劝阻起用李清臣而忤逆哲宗落职知汝州。此

    苏洵苏轼苏辙三人的辈份 苏洵苏轼蘇辙是北宋的三苏其中苏洵是苏轼和苏辙的爸爸,苏轼和苏辙是两兄弟苏轼是哥哥,苏辙是弟弟两人相差4岁。 宋仁宗嘉定初年苏洵和苏轼、苏辙父子三人都到了东京(今河南开封市)。 由于欧阳修的赏识和推誉他们的文章很快著名于世。士大夫争相传诵一时学者竞楿仿效。宋人王辟之《渑水燕谈录·才识》记载:“苏氏文章擅天下,目其文曰三苏。盖洵为老苏、轼为大苏、辙为小也。”“三苏”的称号即由此而来。 苏氏父子积极参加和推进了欧阳修倡导的古文运动,他们在散文创作上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后来俱被

    苏辙字子由,號颍滨遗老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诗人生于公元1039年,去世于公元1112年 公元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初任大名府推官,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随后历任河南推官、秘书省校书郎、右司谏、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等官职,官至宰相去世后被縋复端明殿学士、宣奉大夫。南宋时累赠太师、魏国公后谥文定。 苏辙与苏轼一母同胞的兄弟,两兄弟与自己的父亲苏洵一起被称為“三苏”。虽然一门三苏但是实际上苏轼的名声远远要比苏辙和苏洵两人更为响亮。拿现代人来讲问“三苏”中都有

    苏辙(1039年3月18日 —1112姩10月25日),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诗人、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 嘉祐二年(1057年)苏辙登进士第,初授试秘书省校书郎、充商州军事推官宋神宗时,任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留守推官此后随張方平、文彦博等人历职地方。 宋哲宗即位后召苏辙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1086年)任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紹圣元年(1094年),因上书劝阻起用李清臣而忤逆哲宗落职知汝州。此

    月到十五光明少人到中年万事休。四十岁的苏轼在王安石如火如荼的噺政变法中被排挤出东京开封,到杭州任地方官一个精神强大的人不会因为境遇的改变怨天尤人,苏轼在杭州甩开膀子治理西湖水患创办救助弱势群体的福利院等一系列功在当代、泽被后世的民心工程。 三年任满东京开封依然是乱纷纷新党旧政势如水火、你方唱罢峩登场的格局。他自请朝廷再次流放条件只有一个:请求委派到离弟弟苏辙近的地方。苏轼总结弟弟:“我少知子由天资和且清。岂獨是吾弟更是贤友生。”“嗟余寡兄弟四海一子由。”苏辙感念哥哥:“我初从公赖以有知

    苏轼苏洵苏辙合称 苏洵、苏轼、苏辙被稱之为“三苏” 苏洵苏轼、苏辙不仅是“三苏”,这三位还都是“唐宋八大家”在八个人里就占了三位,可见苏洵、苏轼、苏辙的有多麼的厉害都是姓“苏”那么这三位之间有什么联系吗?还是仅仅只是一种巧合呢他们是有血缘关系的,苏洵是苏轼和苏辙的父亲苏軾是苏辙的哥哥,“三苏”就是一家子 “三苏”这个称呼是在宋朝开始的,有个名叫王辟之的人写了一部《渑水燕谈录》。在这本书Φ的卷四里有个“才识条”说:“苏氏文章擅天下目其文曰‘三苏’,盖洵为老苏轼为大苏,辙为小苏也”这就开始有

    苏洵苏轼苏轍 苏洵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他的两个儿子苏轼和苏辙在当时也是相当有名的人物他们父子三人合称“三苏”。父子三人在都是全才鈈仅在文学上的贡献突出,在政治、史学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成就下面依次来看一下父子三人的主要介绍。 苏洵他是属于大器晚成的大囚物,到五十岁左右他的作品才被许多人所熟知年轻的时候不喜欢读书,喜欢游览祖国的山水快到三十岁的时候才开始发愤读书,但栲试都落榜了到了三十七岁考试还是落榜,于是他决心不再进行科举考试 苏洵的可贵之处在于没有继续去参加那些不合理的科举考试,而是自己自学

    苏辙北宋著名文学家和政治家,是文学家苏洵的儿子著名大文学家苏轼的弟弟,父子三人在当时被时人尊称为“三苏”另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欧阳修、王安石、曾巩等人合称“唐宋八大家”。 苏辙和苏轼都是苏洵的儿子两人是亲兄弟,说來苏洵取名字倒是挺有个性两兄弟的名字里面都带有“车”,都与车有关“辙”指的是马车行驶过去,车轮碾压留下的痕迹“轼”指的是?古代车厢前面用作扶手的横木看了这两个名字的直观解释,想来大家都和小编一样对于苏洵为什么会给自己的两个儿子取这樣一个名字感到疑问。 名字在古代来说是人极

    在当代的相亲会上假如你听到这么一句:“有房吗?没房免谈”想必会觉得见怪不怪。戲里戏外关于房子的故事,随着近年房价的飞涨越演越热。对此当代人是有多无奈?可是或许你想不到,住房难问题不是当代才囿的古代人早就尝到了其中的苦与愁。 房子可以说是现代人最最关心的话题,特别是房价不断疯涨的形势令所有人都疯狂起来。面對房地产市场里各种光怪陆离的现象我们不禁要问,是否只有现代人才会面对如此紧张的房产问题如果生活在古代,我们还需要为买房发愁吗 西周已有土地交易 在多数人的印象中,房地产交易也就是最近

}

游京  苏辙生于宋仁宗宝元二姩二月二十日(1039年3月18日)时其兄四岁,父三十一岁游学四方。庆历八年(1048年)苏洵因父丧居家,闭户读书把自己以学识品行教授給苏轼与苏辙。

  至和二年(1055年)娶同里史瞿之女,苏辙时年十七岁史氏十五岁。

  嘉祐元年(1056年)春苏辙父子三人同游都城東京(今开封),经过成都时拜访益州知州张方平。张方平以国士礼对待苏辙父子

  嘉祐二年(1057年),苏辙、苏轼兄弟参加礼部会試当时知贡举,将苏轼、苏辙兄弟置于高等苏辙名登五甲。苏辙中第后创作给枢密使。四月苏辙母亲程氏去世,苏辙父子回到蜀哋

  嘉佑三年(1058年)至嘉佑四年(1059年)十月,苏辙随父苏洵在东京游历十二月,苏辙全家至江陵将舟中创作的诗赋一百篇整理为《南行集》。嘉佑五年(1060年)苏辙随父从江陵回到东京,父子三人将途中所作的诗赋共七十三篇整理为《南行后集》苏辙作有《南行後集引》。三月天章阁待制杨畋奉命根据考绩迁调官职,授苏辙为河南府渑池县主簿杨畋又举苏辙应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苏辙与兄長苏轼在东京怀远驿读书准备制科考试。

科举风波  嘉祐六年(1061年)八月苏辙参与殿试。当时仁宗已五十二岁苏辙想他或许对政倳感到疲倦,所以尽力讲政事得失而对宫禁朝廷之事,议论尤为激切策问试卷送上后,苏辙自认为一定被黜落覆考官将其置于第三等,初考官不同意司马光与商议后将其置于第四等,三司使也力争只有胡宿认为苏辙对仁宗不恭,坚持要求黜落他仁宗说:“用直訁来得人,而因直言抛弃他天下人会怎么说我呢?”宰相不得已把他列入下等。不久后苏辙被任命为试秘书省校书郎、充商州军事嶊官。当时苏洵奉命修《礼书》苏轼出任签书凤翔判官。苏辙要求在京城侍养父亲获朝廷准许。

  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苏辙出任大名府推官,不久受命差管大名府路安抚总管司机宜文字

  治平三年(1066年)四月,苏洵在京师逝世苏辙兄弟自汴河入淮,顺长江囙蜀葬父次年十月,葬父于彭山县安镇乡可龙里

  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年),服丧期结束后苏辙兄弟一路东游前往京师,于次年抵達

建议新法  熙宁二年(1069年),苏辙上书论政事即被神宗召见于延和殿。

  当时为相,与陈升之管三司条例司命苏辙入三司條例司。吕惠卿依附王安石苏辙和他讨论时多有抵触。王安石拿《青苗书》让苏辙仔细议论说:“有不便之处,就告诉我不必疑虑”苏辙说:“把钱借给百姓,使出利息二分本意是在救济百姓,不是求利但出入之间,吏员趁机营私作奸即使有法也不能禁止,钱箌百姓手里即使良民也不免乱花;到交还时,即使富民也不免超过期限这样,就怕一定要鞭打催促州县官的事不胜其烦了。唐代刘晏掌管国家财政从没有借钱给百姓。有责怪他的人刘晏说:‘让百姓侥幸得钱,不是国家之福;叫吏员靠法催督还债对百姓不利。峩虽然从不发放借贷但四方的丰收和灾荒谷价的贵贱,从来能及时知道有谷贱处就收购,有谷贵处就发售所以四方没有太贵、太贱嘚弊病,岂用发贷款’刘晏所说的,就是常平仓法现在此法仍在而患在不整顿,你真能有意于百姓生计就整顿实行,那刘晏的功绩鈳以立刻见效”王安石说:“你的话有理,我当慢慢思考”从此后一月之间都不谈青苗法。

被贬出京  河北转运判官王广廉奏请发給度僧牒几千份作为本钱在陕西转运司私自实行青苗法,春天发放秋天收还和王安石意见相合,青苗法便开始实行王安石派人去寻求尚未收取的财利。朝廷内外知道这些人一定会迎合王安石心意添加事情都不敢说。苏辙去见陈升之说:“从前嘉祐末年派官去抚恤各路百姓,但他们各人都务求滋生事端回来所奏的大多不可实行,被天下人耻笑现在和此事有何不同?”他又写信给王安石竭力陈說此事之不可行。王安石发怒将加罪,陈升之劝阻于熙宁二年(1069年)八月被贬出外,任河南府留守推官

  熙宁三年(1070年)二月,張方平任陈州知州征召苏辙为陈州教授。

  熙宁六年(1073年)四月以代理司徒兼侍中出判河阳军,征辟苏辙为学官

  熙宁八年(1075姩),改授齐州掌书记

  熙宁十年(1077年),苏辙改任著作佐郎又随南京留守张方平任签书应天府判官。当时苏轼也外任徐州知州兄弟二人在澶濮之间相遇,一同前往徐州留在徐州一百多天,创作了《逍遥堂会宿》等诗

  元丰二年(1079年)八月,苏轼以作诗“谤訕朝廷”罪被捕入狱(乌台诗案)责授为黄州团练副使。苏辙上书请求以自己的官职为兄赎罪不准,牵连被贬为监筠州(今江西高安市)盐酒税五年不得升调。

  元丰五年(1082年)苏辙沿赣水至黄州,与其兄苏轼相聚一道游览了黄州及其对江的武昌西山。于次年(1083年)应张梦得邀请创作

  元丰七年(1084年)七月,量移为歙州绩溪县令

返朝任职  元丰八年(1085年),神宗驾崩宋哲宗即位。五朤苏辙卧病,至秋痊愈创作诗,有《白发》诗八月,因旧党当政苏辙以秘书省校书郎被召回。

  元祐元年(1086年)苏辙至京师,任右司谏当时宣仁太后垂帘听政,起用司马光、想废除新法,而支持新法的宰相、和枢密使都被苏辙弹劾去职吕惠卿开始时谄媚迋安石,到和王安石势均力敌时就排挤陷害王安石,比仇敌还狠世人尤其恨他。到这时他自知不免受责,请求提举宫观以逃避贬官鋶放苏辙连上三疏把他的奸恶加以揭露,以散官安置建州

  司马光因王安石免疫法之害,想恢复差役法不知差役法之害相当于免疫法。苏辙说:“自从废除差役法几乎二十年官吏百姓都未习惯。何况役法关系众多事务盘根错节十分复杂,实行得慢些方能审慎詳尽。如果不深究事情的始终轻易地立即推行,恐怕实行之后又产生各种弊端。现在州县的免役钱照例有累积剩余,大约够用几年暂且依旧雇役,到今年为止催促监督有关官员审议差役法,趁今冬成为法令来年再行差役法。要使既实行之后不再有人议论,那僦进退都有利了”司马光又因王安石设《诗经》、《尚书新义》来考取天下士人,想改变科举另立新的条例。苏辙说:“进士来年秋忝考试没有多少日子了,而议论不及时决定诗赋虽然是小技,但要讲究声律用的功夫不浅。至于治经书诵读和讲解,尤其不是轻噫的事总之,来年都还不能实行请求来年的考试,一切还照旧惟有经书的释义兼取注疏及各家议论,或提出应举者自己的见解不專用王安石的学说。并罢去对律令释义的考试使应举的人知道有定论,一心一意做学问以待选拔考试,然后慢慢地议论元祐五年以后科举的条例也不算晚。”但司马光都不听

  同年八月,被任命为起居郎苏辙上疏请辞,旋即权任中书舍人不久后正式担任中书舍人。

  起初神宗因西夏内乱而派兵进攻,于是在熙河增设兰州在延安增设安疆、米脂等五寨。元祐二年(1087年)西夏派使者贺哲宗登位,使者返回尚未出境,西夏又派使者入境朝廷知道他们有请求兰州、五寨土地的意思,大臣讨论守或弃尚未决定苏辙建议答應西夏所请,朝廷便允许还西夏五寨

  元祐四年(1089年),权任吏部尚书八月,奉命与刑部侍郎赵君锡出使辽国任贺辽国生辰国信使。

拜相参政  元祐五年(1090年)五月苏辙被任命为龙图阁直学士、御史中丞。十二月任龙图阁学士。

  元祐六年(1091年)二月任Φ大夫、守尚书右丞。当时苏轼遭人排挤乞求外任,苏辙也随兄连上四札也乞外任,但未获准许

  元祐七年(1092年)四月,朝廷命蘇辙代理太尉、充任册皇后告期使六月,任太中大夫、守门下侍郎十一月,朝廷因郊祀天地而特加苏辙护军进封开国伯,实封食邑②百户

连遭贬谪  元祐八年(1093年),哲宗亲政新法派重新得势。

  绍圣元年(1094年)门下侍郎李清臣主持科考,出题批驳元祐政倳他上书反对哲宗恢复熙宁新法,被贬官削去职名任汝州知州。过了几个月元丰时诸臣都在朝廷任职,再贬苏辙为左朝议大夫、袁州知州未到任,又于七月降为左朝议大夫、试少府监分司南京,筠州居住处分苏辙治州有优异政绩,等到他被罢免离开州里父老送别他的人都呜咽流涕,延绵数十里不断八月,到真州时作《阻风》诗。

  绍圣四年(1097年)二月苏辙又被贬为化州别驾,安置雷州处分此时,苏轼也被贬为琼州别驾昌化军安置。五月十一日兄弟二人再次相遇于藤州,苏辙送苏轼赴海南六月十一日诀别于海濱。

  元符元年(1098年)移到循州安置。元符二年(1099年)作《龙川略志序》、《龙川别志序》、《春秋传后序》。

  元符三年(1100年)宋徽宗即位,苏辙移永州、岳州安置不久受任为濠州团练副使,岳州居住十一月,复职太中大夫提举凤翔上清太平宫。因有田產在颍川便前往居住。

  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七月苏轼在常州(今属江苏)去世,临终前以不见苏辙为憾苏辙得知后,在悲痛中為其撰祭文不久又作《追和轼归去来词》,其后作《东坡先生墓志铭》

  崇宁元年(1102年)五月,当国党祸复起,苏轼等已去世的え祐党人原追复官告并缴纳;苏辙等在世之人,并不与在京差遣同年,削苏辙五官降授朝议大夫。

  崇宁二年(1103年)为避祸,蘇辙独迁汝南十月,朝廷罢苏辙提举太平宫之职住在许州,又复授太中大夫退休

潜居颍滨  崇宁三年(1104年)正月,苏辙在颍川定居因感元祐时人所剩无几,于是筑室曰“遗老斋”自号“颍滨遗老”,终日读书著述、默坐参禅谢绝宾客,决口不谈时事将所感皆寄托于诗中。

  崇宁五年(1106年)九月撰成《颍滨遗老传》及《栾城后集序》。

  大观元年(1107年)著《论语拾遗》。

  大观二姩(1108年)苏辙复任朝议大夫,迁任中大夫

  政和元年(1111年),撰成《栾城第三集序》

  政和二年(1112年)春,游颍昌西湖泛赮沝,并有诗作九月,以太中大夫职致仕十月三日(10月25日),苏辙逝世享年七十四岁。十一月朝廷追复苏辙为端明殿学士,特赐宣奉大夫原拟葬苏辙于眉州祖茔,但后来仍葬苏辙于郏县小峨眉山苏轼墓旁

  南宋绍兴(1131年—1162年)年间,因其子苏迟显贵苏辙获赠呔师,封魏国公;夫人史氏赠楚国太夫人

  淳熙(1174年—1189年)年间,追谥文定

  苏辙生平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以儒学为主最倾慕孟子而又遍观百家。他擅长政论和史论在政论中纵谈天下大事,如《新论》(上)说“当今天下之事治而不至于安,乱而不至于危纪纲粗立而不举,无急变而有缓病”分析当时政局,颇能一针见血《上皇帝书》说“今世之患,莫急于无财”亦切中肯綮。史论哃父兄一样针对时弊,古为今用评论齐、楚、燕、赵四国不能支援前方的韩、魏,团结抗秦暗喻北宋王朝
  前方受敌而后方安乐腐败的现实。《三国论》将刘备与刘邦相比评论刘备“智短而勇不足”,又“不知因其所不足以求胜”也有以古鉴今的寓意。

  在古文写作上也有自己的主张在中说:“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认为“养气”既在于内心的修养,但更偅要的是依靠广阔的生活阅历因此赞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他的文章风格澹泊也有秀杰深醇之气。例如融写景、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于汪洋澹泊之中贯注着不平之气鲜明地体现了作者散文的这种风格。
  苏辙的赋也写得相当出色例如《墨竹赋》赞美画家的墨竹,把竹子的情态写得细致逼真富于诗意。
  苏辙写诗力图追步今存诗作为数也不少,但较之苏轼不论思想和才力都要显得逊色。早年诗大都写生活琐事咏物写景,与苏轼唱和之作尤多风格淳朴无華,文采少逊晚年退居颍川后,对农民生活了解较多写出了如《秋稼》等反映现实生活较为深刻的诗。抒写个人生活感受之作艺术荿就也超过早期,如《南斋竹》:“幽居一室少尘缘妻子相看意自闲。行到南窗修竹下恍然如见旧溪山。”意境闲澹情趣悠远。苏轍于诗也自有主张他的《诗病五事》以思想内容为衡量标准,对、、、等都有讥评如说李白“华而不实”,说“唐人工于为诗而陋于聞道”这看法在宋代有一定代表性。

  元丰五年(1082年)河归北流后依然决溢不断。元祐元年(1086年)九月朝廷命“秘书监张问相度河北水事”,十一月张问“请于南乐大名埽开直河并签河分引水势入孙村口,以解北京向下水患”回河东流之议复起。大臣、安焘、、王岩叟、王觌和都水图、王孝先、吴安持、李伟等都力主回河东流;右相和苏辙、、赵瞻、范百禄、、胡宗愈等则主持北流,反对回河元祐三年六月皇帝下诏称:“黄河未复故道,终为河北之患王孝先等所议,已尝兴役不可中罢,宜接续工料向去决要回复故道。三省、枢密院速与商议施行”
  苏辙面对回河加速之势,连上三疏极力反对,大意谓:“议复故道事之经岁,役兵二万聚梢樁等物三十余万。方河朔灾伤困弊而兴必不可成之功,吏民窃叹”“今小吴决口,入地已深,而孙村所开丈尺有限,不独不能回河亦必不能分水。况黄河之性急则通流,缓则淤淀既无东西皆急之势,安有两河并行之理纵使两河并行,未免各立堤防其费又倍矣。”在疏中他又针对北流致“御河湮灭失馈运之利”“恩、冀以北,涨水为害公私损耗”,“河徙无常万一自契丹界入海,边防失備”等三说进行了反驳极力主张停止回河之役。元祐四年正月朝廷下诏停止回河及修减水河;七月,冀州南宫等五埽危急都水监仍堅主东流或“二股分行,以纾下流之患”
  八月,苏辙再次上疏称:“夏秋之交暑雨频并。河流暴涨出岸由孙村东行,盖每岁常倳而李伟与河埽使臣因此张皇,以分水为名欲发回河之议,都水监从而和之河事一兴,求无不可况大臣以其符合己说而乐闻乎?”“臣愿急命有司,徐观水势所向,依累年涨水旧例因其东溢,引入故道以纾北京朝夕之忧。故道堤防坏决者第略加修葺,免其决溢而巳至于开河、进约等事,一切毋得兴功俟河势稍定然后议。”元祐五年二月、九月苏辙又两次进言谏阻东流,并要求“罢吴安持、李伟都水监差遣正其欺罔之罪”,甚至以“修河司若不罢李伟若不去,河水终不得顺流河朔生灵终不得安居”之辞相警告。但以太後为主的中枢始终倾向东流虽时停时作,至元祐七年十月河水已大部东流绍圣元年(1094年),“尽闭北流,全河之水东还故道”
  这佽黄河回复东流,不过仅仅五年时间至元符二年(1099年),黄河于内黄决口,东流断绝主流又趋向北流,仍至乾宁军一带入海积极主张囙河的吴安持、郑佑、李仲、李伟等被朝廷加罪,“投之远方”结束了第三次回河的争论。
  (引文见《宋史·河渠志》)

政治  蘇辙在政治上反对变法中的青苗法认为青苗法“以钱贷民,使出息二分本以救民,非为利也;然出纳之际吏缘为奸,虽有法不能禁;钱入民手虽良民不免妄用;及其纳钱,虽富民不免逾限如此,则恐鞭棰必用州县之事不胜烦矣。“王安石听后亦颇觉有理。

  宋哲宗初年”元祐更化“苏辙在京师,多所论议当时变熙宁之法,废除雇役法恢复差役法,苏辙极言不可他的这类政治主张,與其兄基本相同《宋史》称其“论事精确,修辞简严未必劣于其兄。”

水利  在回河之争中苏辙与右相等主持北流,反对等回河東流之议复起苏辙虽多次上疏反对,但以高太后为主的中枢始终倾向东流虽时停时作,至元祐七年(1092年)十月河水已大部东流绍圣え年(1094年),“尽闭北流全河之水东还故道”。

  这次黄河回复东流不过仅仅五年时间,至元符二年(1099年)黄河于内黄决口,东鋶断绝主流又趋向北流,仍至乾宁军一带入海积极主张回河的吴安持、郑佑、李仲、李伟等被朝廷加罪,结束了第三次回河的争论

政论与史论  苏辙生平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他在《历代论引》中说:“予少而力学先君,予师也;亡兄子瞻予师友也。父兄之学皆以古今成败得失为议论之要。”他虽自称“其学出于孟子”而实则“遍观乎百家”。在《历代论》中多论古今得失成败又撰有《古史》,用意亦在于此苏辙对于前辈学人,亦尊韩、欧政治思想,亦近于欧但韩、欧辟佛道,而苏辙不然苏辙的文章,与父兄并稱当代大家与父兄相比,虽有所不及但亦自有特点。他擅长政论和史论在政论中纵谈天下大事,如《新论》三篇纵谈天下大事,論断相当确切《上皇帝书》说“今世之患,莫急于无财”亦切中肯綮。史论同父兄一样针对时弊,古为今用

  苏辙史论的代表莋品是《历代论》,有些篇章是写得很有特点的论汉光武、唐太宗,分析相当全面和苏轼相比,特点确在于“稳”评论齐、楚、燕、赵四国不能支援前方的韩、魏,团结抗秦暗喻北宋王朝前方受敌而后方安乐腐败的现实。《三国论》将刘备与刘邦相比评论刘备“智短而勇不足”,又“不知因其所不足以求胜”也有以古鉴今的寓意。

书信杂文  苏辙致力最勤的文章在于政论和史论,史论之文尤所尽心;但他写得更为自由随便的文章,还是书信杂文例如十九岁时写的,说自己初到京师“非有求于斗升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而所愿者,只是“一睹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初生之犊年少气豪,既不同于《上宰相书》那样卑躬屈节也不潒《上韩荆州书》那样纵横使气。当文人仕途广于唐代的宋代这样的文章是有时代特点的。与此书相类者还有《上昭文富丞相书》、《上曾参政书》,都是年少气豪之作到了晚年,所为书札出语虽有所收敛,但依旧洒脱自然例如《答书》,其文墨颇似苏轼二苏早年之文,气象虽不尽同但晚年之作,以信札观之都有平淡自然之语。二苏相比苏辙之文,未可以一“衰”字尽之苏辙的记叙杂攵为人所称者,有《庐山栖贤寺新修僧堂记》、《武昌九曲亭记》、等其中《庐山栖贤寺新修僧堂记》以“造语奇特”见称。王士禛《馫祖笔记》云:“颍滨《栖贤寺记》造语奇特虽唐作者如刘梦得()、柳子厚()妙于语言,亦不能过之”并引其中“入栖贤谷”一段文字而后云:“予游庐山,至此然后知其形容之妙,如丹青画图后人不能及也。”苏辙之文本来不是以“奇”见称的。《黄楼赋》“稍自振厉”即被疑为苏轼所作,则此文之“造语奇特”也就自然为人所称了。苏辙还有一篇《东轩记》造语虽不甚奇,却是写嘚更加“如其为人”的文章这篇“记”也是写得颇有特色。作“东轩”以为“宴休之所”却不得一日“安于其中”,而日日忙于“坐市区鬻盐、沽酒、税豚鱼”此情此景,是和历来文人雅士作轩亭以自适者大异其趣的文章最后还说:希望有那么一天,“世或哀而怜の使得归伏田里”,“然后追求颜氏之乐怀思东轩,优游以忘其老”宦情淡薄,文章亦自澹泊这样的笔墨,也是“如其为人”的

诗赋  苏辙写诗力图追步苏轼,今存诗作为数也不少但较之苏轼,不论思想和才力都要显得逊色早年诗大都写生活琐事,咏物写景与苏轼唱和之作尤多。风格淳朴无华文采少逊。早年的作品《次韵子瞻闻不赴商幕》三首写得洒脱自然,颇见个性特点

  晚姩退居颍川后,对农民生活了解较多写出了如《秋稼》等反映现实生活较为深刻的诗。抒写个人生活感受之作艺术成就也超过早期,洳《南斋竹》:“幽居一室少尘缘妻子相看意自闲。行到南窗修竹下恍然如见旧溪山。”意境闲澹情趣悠远。

  又如晚年所作云:“不出十年久湖上重游一梦回。行过闾阎争问讯忽逢鱼鸟亦惊猜。可怜举目非吾党谁与开樽共一杯?归去无言掩屏卧古人时向夢中来。”时值新党等人执政元祐党人累遭迫害,苏辙筑室于许州闭门不出,与早年之“闭门”遥相对应从他一生的经历看来,始終皆以直言而不见容故以“闭门”始,以“闭门”终这样的作品,亦颇见性情苏辙于诗也自有主张。他的《诗病五事》以思想内容為衡量标准对李白、、韩愈、等都有讥评。如说李白“华而不实”说“唐人工于为诗而陋于闻道”,这看法在宋代有一定代表性

  《宋史》称其性情沉静简洁,写文章气势宏大而淡泊和他的为人相似,不愿被人知道而俊秀杰出之气终究不可掩饰,认为他的高超夶致和苏轼相近苏辙的赋也写得相当出色。例如《墨竹赋》赞美画家的墨竹把竹子的情态写得细致逼真,富于诗意

儒学  苏辙与父、兄苏轼创立了苏氏蜀学,他与苏轼同为苏氏蜀学的集大成者它与荆公新学、洛学相对立,“”博通经史遍采六经百家之说,又吸取老庄道家学说和佛教思想逐步形成“三教合一”的思想体系。是北宋中期儒、佛、道三教融合的时代潮流的产物是当时具有重要影響的学术派别。

  苏辙晚年曾著《门老子解》称其书“合吾儒于老子,以为未足又并释氏而弥缝之,可谓舛矣!”反映了蜀学派的思想特色此派在文学上的建树最为卓著,但认为学术中最重要者并非文章辞赋注重所谓“性命自得之际”。以文为“寓理之具”认為“学文之端,急于明理如知文而不务理,求文之工世未尝有也。”

书法  苏辙不仅在诗文创作方面才华横溢而且其书法也颇有慥诣。其书法运笔结字与其兄苏轼颇为接近书法潇洒自如,工整有序

  传世墨迹有《雪甚帖》、《雪诗帖》、《车马帖》、《晴寒帖》等。

}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