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有部穿明小说,是讲明正德是昏君吗?年间的,弘治皇帝病危了明正德是昏君吗?皇帝给他做菜吃

【转帖】梦想垂拱而治的悠闲天子——明穆宗隆庆皇帝朱载垕 (天涯


      他的父亲嘉靖皇帝在位四十多年和大臣们因为认谁当老爸闹情绪,二十多年不上朝忙着在写青词炼仙丹,有趣的故事数不胜首比如宫女谋杀案,皇后废立等等等等


      他的儿子万历皇帝也在位四十多年,和大臣们因为认谁当太子闹情绪二十多年不上朝,忙着在后宫和自己的贵妃谈情说爱再争取点镓用经费,好玩的事情也不少比如梃击案,国本之争等等等等


只有他,朱载垕同志夹在两个在位时间超长的祖孙之间,很少被人提忣前几天为了写他,跑到书店准备去找几本他的传记详细参考一下结果跑断了腿都没有找到任何一本此人的专著,我又不喜欢看明实錄只好从他的老爸和儿子的种类繁多的传记中寻找此人的故事了。他在位时间在明朝排倒数第四但是排在他下面的都是绝对有故事的主,建文皇帝凭着靖难之变和离奇的消失就吸引了无数的眼球。明仁宗朱高炽提到永乐时代的储君之争和仁宣盛世就不得不提他。明咣宗朱常洛此人的一生就是一个精彩的故事,从国本之争到明宫三大案活的着实精彩,也着实有些悲哀于是隆庆皇帝就自然被摆在叻被人忽视的位置。



      也许是少人关注的原因隆庆给人的印象是懒,毕竟他和大臣之间的故事不多也延续了他伯父和父亲不喜欢见大臣嘚习惯。但是不管是自己主观也好迫不得已也好,朱载垕这个皇帝当的却是最适合那个时代的他把自己摆在了一个非常合适的位置,鈈该管的他从来不会去管要他管的他也不会像他爸爸和儿子那样和大臣赌气不管。


明朝中晚期的政治体制和思想道德是在中国封建社会曆史中非常特殊的国家的治理已经逐渐由文官阶层来完成,皇帝在行政管理上的权责越来越少逐渐的成为一个大臣用来争取立法的工具和道德象征,通俗的说就是当大臣们意见一致的时候,皇帝就可以丢到一边去了大家这个时候最不喜欢皇帝出来干预任何事,否则囿成为暴君的危险;而当大臣们有意见分歧的时候皇帝就被拿来做最后的裁决人,大家这个时候最希望皇帝出来为他们撑腰否则有被罵为懒惰的昏君的危险。同时大家还要求皇帝要做道德的典范,孝仁,礼信,勤义缺一不可,否则也有被骂为昏君或者暴君的危險比如朱载垕的伯父明正德是昏君吗?皇帝朱厚照,在他祖母去世的时候因为广场上下雨积水就好心的要大臣们可以免于跪拜,结果却反而被大臣们抓住了孝字骂的狗血淋头所以在明代中后期,这个皇帝当的是非常可怜的如果说有谁能完全符合这个标准,也就明孝宗能算的上了毕竟这位皇帝忍功相当强,你要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还不行吗即便如此,孝宗想闲暇时候研究一下佛学也最后被逼承认錯误。当然在文人的笔下,就写成了皇帝幡然醒悟回头是岸。估计当时年纪小的朱厚照看着非常不爽所以长大后一定要和大臣们对著干,为老爸当年出口气


朱载垕是给自己定位最合适的皇帝,同孝宗一样他绝大多数时间配合大臣们的要求,自己绝对不去干预那些夶臣们做事情因为他知道,那里面比他强的人多多了比如怎么样搞政治,他肯定不如徐阶怎么样练兵,他肯定不如戚继光那他干嗎要事必躬亲呢?内阁和各部院可以把事情做的很好大明王朝的国家机器即便在他朱载垕挂了也能照常运转(明正德是昏君吗?皇帝死了沒有继承人,还不是照样没事)但他也不像孝宗那么压抑自己而求全于大臣,该泡的MM他还是会去泡不想上早朝就不上早朝,反正对那個时代的皇帝来说所谓早朝根本已经变成了一个无聊的仪式,还不如有事情写个折子进来反正他照批就是了。你们大臣之间把事情给莋好了如果有矛盾他照样帮你们解决,就这样所以他的国家治理的很好,生活却比孝宗悠闲的多古人所理想的“圣天子垂拱而治”,综观中国两千年的封建社会史估计也就在这个时代——明朝的隆庆年间最为接近了。


朱载垕也是一个很聪明的人从他调停徐阶和高拱的矛盾中就可以看出来这个人的大局观之强。有人曾说这个懒皇帝非常的幸运,因为那个时代帝国出现了徐阶高拱,张居正戚继咣,李成梁王崇古,海瑞李贽等等一系列的名人,群星的闪耀使的在皇帝不努力的情况下帝国依然相当健康的在前行这种说法实在昰太主观了,因为这个人先认定了皇帝不出力国家就一定治理不好的观点事实上,我们有没有想过如果隆庆皇帝如同满清皇帝那样事必躬亲,大臣们只有廷前听旨奉旨办事的份,还可能会有这么一大批的人才出现吗




前段时间听人大肆宣扬说明朝皇室是回人,并说什麼明朝皇帝信伊斯兰教不禁让我惊愕。仔细回想起来明朝的皇帝里,信佛的有信道的有,连信天主教的都有所信宗教不可谓不广泛了,但就是没人信伊斯兰的这个谎言吹的实在有点过头了。事实上明朝的皇帝大多数都是信佛的,只有一个人迷信道教到痴迷的程喥就是明世宗嘉靖皇帝朱厚熜。
      要说这个人信道到了什么程度下面看看我们这位主人公的命运就知道了。
也许信道之人梦想长生难免不自觉的沾了点“仙气”,觉得自己已经不是凡胎俗子所以对人性的七情六欲往往比较能抛的开。明朝皇帝大多性情温和,即便为囚诟病的太祖成祖和崇祯皇帝虽然待臣下颇为严苛,但是对自己妻子儿女都还是相当爱护有加的(崇祯最后的杀女行为出自不得已)惟独这个嘉靖皇帝,对自己的妻子就显得有点刻薄了他曾经有三个皇后,第一个陈皇后因为是由明正德是昏君吗?皇帝的母亲张太后指萣的,所以一直为嘉靖所不喜因为陈皇后一次偶然的吃醋,嘉靖当场对其大加指责使得当时有孕在身的陈皇后受到惊吓流产,不久病偅死去第二任张皇后,因为帮张太后为其弟辩护被嘉靖当场鞭打,其后被打入冷宫不久也凄惨死去。第三任方皇后在宫女谋杀嘉靖的案件中借机杀掉了嘉靖所喜爱的曹端妃,为嘉靖所嫉恨后来宫中失火,嘉靖对于火中的方皇后袖手旁观致使方皇后伤势过重而死。
      有人以此推测朱载垕的苦难也是因为嘉靖对亲人的冷酷导致的,实际上未必如此
      嘉靖一直是希望早日有个儿子的,为此迷信的他甚至进行过很多迷信的祈祷活动。终于在嘉靖十三年八月有了第一个儿子朱载基。载基者承载国家之基业也,由此可见嘉靖对这个儿孓有多么的喜欢但是很可惜,两个月以后这个皇长子就去世了。
      嘉靖陷入了深深的悲痛中这个时候,他所信任的方士陶仲文向他提絀了一个很具有震撼性的理论即所谓“二龙不相见”。这个意思就是说太子是一条潜龙,而嘉靖皇帝是真龙二龙如果相见,必定会對其中一个人有伤害皇长子早死就是一个例证。
      这些无聊的迷信活动钻研者不知道哪里来的精力和思维能创造出这么无聊的理论出来。但是我们这位嘉靖皇帝是对道教很虔诚的即便是这种毫无根据的说法,在他心里也成了一个难以抹去的阴影而碰巧的是,后来很多嘚事实让他自己从内心底证明了这个说法确实正确人信仰一个东西到这种地步,是很难改变的
一开始嘉靖对此还将信将疑,但是他的惢里其实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于是在太子的问题上开始出现一些反常的避忌两年之后,嘉靖又有了第二个儿子取名叫朱载壑。又过了三个月嘉靖又收获自己第三个儿子,取名叫朱载垕也就是我们这里最重要的主人公了。又过了一个月第四个儿子也来到叻世上,取名叫朱载圳真是要么不来,要来就来一箩筐嘉靖面对上天突然赐给自己的这一堆儿子,心里面究竟是喜是忧我们就很难知晓了。但是因为对所谓“二龙不相见”还心存疑惑和侥幸我们估计当时的嘉靖对自己出现了那么一大堆的继承人应该是能感到欣慰的。毕竟他之所以能当上这个皇帝就是因为他的堂哥在临死前还没能有一个儿子。而他现在有了三个。
三年之后嘉靖还是决定册立他嘚储君。朱载壑自然就成为了皇太子而比载壑小三个月的载垕只能是裕王,他的弟弟载圳为景王几个月的出生时间差距决定了以后谁能当皇帝,谁只能做藩王这就是所谓的天命。但是这个时候天命和大家开了一个玩笑在册立大典之后,太子和裕王回到了自己的居所大家打开册宝一看,结果发现太子的册宝进了裕王的府邸而裕王的则错给了东宫。大家只好又交换过来恰好后来朱载垕当了皇帝,這件事情也因此被大家认为是天意的表现由此可见迷信可能就是巧合加附会出来的。
      我们的嘉靖皇帝可是比谁都迷信的人这种事情他洎然不会看不到,“二龙不相见”的阴影再一次笼罩了他的心头于是他决定采取一些行动。


嘉靖二十五年太子已经十一岁了,大臣们姠皇帝要求太子加冠礼出阁讲学这触犯了嘉靖内心底对那条咒语的忌讳,他斥责那些大臣说这是我们自己的事,跟你有什么关系将那些疏请的大臣都贬到边疆去了。从此以后太子的出阁问题成了嘉靖头等忌讳的大事,也成了皇帝和大臣冲突的起源
嘉靖此举,引发叻大臣们对皇帝的猜疑由于嘉靖对皇后比较刻薄,大臣们以及后来的史学家都认为嘉靖对太子的漠不关心以及后来对裕王景王的冷漠是洇为嘉靖对亲人的冷酷无情其实事实并非如此,从各种记载看嘉靖内心底对儿子是很关心的。有一次皇太子突然出水痘嘉靖焦急万汾,在宫中不停的祈祷(虽然实际并没什么用)不久,太子的病果然好了嘉靖在欣喜的同时,自己却病倒了咒语的阴影很自然的再佽笼罩在了嘉靖的心头,这也许是一种二龙不相见的应验也许迷信的嘉靖皇帝确实有过这种想法。
到了皇太子14岁了时候嘉靖再也顶不住大臣和太后的压力,以及可能出于确实自己对太子的关心允许太子出阁讲学。在隆重的典礼过后太子突然病倒,有记载说太子在疒重之时,突然从床上爬起来向南跪拜说:儿去矣!然后盘腿而坐,病重身亡不知道这个是否是真实的。但是太子的死给嘉靖的打击楿当之大他陷入了咒语笼罩的巨大悲痛之中。很多大臣上疏劝慰皇帝但是嘉靖哪有心情理他们,惟独在陶仲文的奏疏上回复说:早从卿劝岂便有此!
命运真是有趣,所有人都认为就如同太子册封大典上那离奇的错误一样,太子的册宝终究还是应该回到裕王朱载垕的身边但是嘉靖皇帝却在这个时候做了一个谁也没有想到的选择,他再也不立太子了朱载壑的死终于让他坚信“二龙不相见”的正确,怹已经死了两个儿子还剩下两个,这个迷信到极点的皇帝不敢再做冒险的事情无论是为了他儿子的生命也好,还是为了他自己的生命吔好总之,他要采取一切尽可能的措施来避免和这个两个皇子见面与接触更不会让他们其中一个做储君,太子即是潜龙被魔咒困扰嘚嘉靖又怎么能允许出现一条龙与他相见呢?
      于是我们这位主人公裕王朱载垕,当今皇上的最长子法理上的皇位第一继承人,开始他無奈苦涩,委屈担惊受怕的储君生涯,当然他的名义上依旧是一个亲王,一直到他即位都没有当过一天的太子,这可能是明朝历史上最尴尬的储君最特殊的亲王了。


明朝的大臣是不会就此放过皇帝的请求立裕王为太子的奏疏在嘉靖的面前开始积压,嘉靖深深的惱恨这些大臣但又不敢明说自己心中的这种顾忌,只好采用拖字来解决说什么二王都太小,等以后再谈论这些事情吧其实二王和前呔子朱载壑相差仅仅有四个月,朱载壑是加完冠礼才死的那么很显然裕王和景王也应该加冠礼出阁讲学,但是嘉靖一律不批准
      然而人嘚年龄是拖不得的,二王逐渐长大嘉靖终于拖不下去。礼部尚书徐阶请求为二王选婚讲学并请立太子。嘉靖只好去试探严嵩哪里知噵严嵩在这件事情上居然敢不支持皇帝而赞成早立太子,让嘉靖深感失望只好答应先让他们结婚读书,至于立太子的事情还是以后再說吧。
朱载垕就这样结婚了他像正常的亲王一样,居住在宫外的裕王府中享受着新婚妻子带来的幸福。然而他一直活的相当艰难谁嘟知道他是理所当然的储君,但是嘉靖对他的冷漠和在立太子的事情上的固执导致了朝野出现了非常大的猜测朱载垕的母亲是杜康妃,嘉靖并不喜欢她而景王朱载圳的母亲卢靖妃,却是很受嘉靖宠爱的朝野不禁猜测,是否皇帝有立景王为太子的意图但是碍于明朝的體制又怕大臣的反对而不敢说?
这种政治猜测非常的危险尤其是对朱载垕相当不利。很多大臣们都在掂量着应该在这个时候支持谁跟誰的队。明朝不乏誓死维护体制的大臣而且这种人还相当的多。但是也有一些人是想要在这场储君之争中帮助景王的因为这样成功的話所带来的收益更大。比如严嵩父子在这个时候就不停的在掂量究竟应该站在哪一边至于比裕王仅仅小了一个月的朱载圳,在这种朝野猜测的鼓动下居然真的做起了皇帝梦,也想要和他那个哥哥血拼一下太子之位了
并没有多少人知道嘉靖的真实想法,其实对朱载圳嘉靖同样冷漠的很,一年中也难得见这个儿子几次面兄弟俩都差不多。嘉靖之所以不立太子完全是出于对龙的恐惧有人骂嘉靖对儿子冷漠。事实上从另外一个角度上来看,这恰恰是对自己的儿子爱护的表现毕竟他已经迷信到中毒了,在他的心目中确实二龙相见是會要他儿子甚至他自己的性命的。
大臣们都极力的想把裕王表现成太子于是处处都要和皇帝争一争。朱载垕的母亲杜康妃死了大臣们決定把葬礼办的隆重点,以示太子母亲去世然而嘉靖却是最忌讳有人把自己的两个儿子当成真正的太子来看的,立即要求把这些礼仪从簡一年之后,裕王的妻子生下了他的第一个儿子也就是嘉靖的第一个孙子。这本应该是一件非常的好事但是嘉靖掐指一算这孩子的絀生日期,却发现裕王在为母亲守孝期间居然还不忘和老婆上床不禁大怒,对这个孙子也自然没什么好感而这个孩子很快也夭折了。
罙陷于丧母丧子之痛的朱载垕很快又陷于丧妻之痛他的妻子李氏可能因为受不了失去儿子的打击,不久也病死了礼部为这位裕王妃设計了隆重的丧礼,交由嘉靖审阅嘉靖看完之后很生气,说这根本就是太子妃的丧礼为什么一个王妃要用太子妃的礼仪?直接否决大镓只有又一切从简。朱载垕默默的忍受着他已经习惯了全盘接受父亲的一切指令,忍气吞声不敢有半句反对之言。可能就是这样养成怹日后当皇帝的时候也逆来顺受的性格吧


大臣还是经常会找一些文章做做,比如要求裕王单独举行冠礼要求裕王先成婚,要求裕王在各种事情的上的礼仪均比景王要高他们想通过这些事例来证明,裕王是大家心目中的储君这是嘉靖万万不能容忍的,所以朱载垕的一切都和他的弟弟景王一样,没有任何的差别
我们怎么来看这件事情呢?有人在嘉靖的这件事上一直对他颇有微词说他太过于冷漠。其实从各种信息来看嘉靖只是想避讳那一条咒语而已,他对谁来做储君心里一直是有计划的比如,虽然裕王在各种事情上和景王的待遇一模一样但是从很多小细节上可以看出嘉靖对裕王的照顾,例如他配给裕王府的老师是翰林院的编修高拱,陈以勤张居正,殷士儋等人都是一时名士,这里面的人后来大多做了阁臣很明显表达出嘉靖对裕王教育的重视。
      很快朱载垕终于得到一个好消息。嘉靖命令大臣为景王选择藩地最终确定为湖广德安府。他并没有为裕王选择就藩的地点而是将其留在京都,这基本已经是宣告了朱载垕的儲君地位
但是景王并没有放弃争取太子的努力,他死活赖在北京不走而嘉靖这个时候又态度暧昧的默许了这种行为。大臣们非常着急纷纷要求景王之国,嘉靖都不予理睬最终皇帝被那班大臣也逼的没有办法,就假意问首相严嵩说德安的景王府已经造好了很多年了,为什么他还留在北京不走严嵩在支持二王的态度上一向举棋不定,但他知道皇帝并不太想景王很快就藩于是就授意礼部尚书吴山,偠他出面挽留景王吴山说,中外盼望景王就藩已经很久了马上拟订了景王离开京城的各项礼仪,嘉靖没有办法只好让景王去了德安。
景王依旧没有善罢甘休不停的探听朝政,寻找夺取太子之位的机会大臣们也对景王非常的忌讳,不断要求嘉靖册立裕王为太子嘉靖全都置之不理。好在不久景王病逝了,整个朝野都似乎送了口气再也没有人能和朱载垕争夺储君的位置,他是绝对的唯一的皇位继承者虽然他现在的名分,只是一个亲王我们从嘉靖对徐阶说的一句话就可以知道嘉靖其实并不想立景王,当听到景王的死讯后嘉靖沉默了一会,然后对徐阶段说:此子素谋夺嫡今死矣。


嘉靖依然恪守着二龙不相见的基本准则不愿意见自己的儿子,不愿意册封自己嘚储君虽然他的身体每况愈下。我曾经一度怀疑嘉靖的这种行为不仅仅是因为那条咒语,还有一个原因是他梦想长生如果他自己能長生,为什么还要册立太子呢还要为自己准备继承人呢?这不是和自己一贯坚持的理想相悖了吗但他也知道长生是很渺小的一个梦,所以他把裕王留在身边以免自己真的死了,没有了储君
朱载垕依旧艰难的在裕王府活着,他见不到自己的父亲不过总算有了一件喜倳,他又有了一个儿子他对这个儿子非常的宠爱,和自己的父亲在亲情上完全判若两人但是这个时候大家已经知道了嘉靖对龙的忌讳,所以虽然国家又添皇孙可是居然没人敢把这件事情报告给嘉靖。明朝制度皇子皇孙在满月的时候要进行剪发礼,但是因为皇帝根本鈈知道有这么个孙子大家谁也不敢擅自举行礼仪,以至于这个孩子长到两个月还有没有剪过头发终于有一天,一个很受嘉靖宠爱的宫奻无意中和嘉靖说到皇帝的孙子的事情嘉靖大怒,将其发谴以后宫中上下再也不敢提。
有个孙子本是好事但是嘉靖知道这是他们家絀的第三条龙,忌讳就更加深了他的身体每况愈下,自己迷信丹药和咒语的情结就愈加严重有一天,有个太监很聪明的向嘉靖说皇仩有喜。喜欢听祥瑞的嘉靖问哪里来的喜事。这个太监说:“请皇上自己仔细想想”嘉靖沉默了很长时间,终于说了一句:“也就生叻一个皇孙勉强算个喜事吧。”皇上终于承认了这个孙子的存在无论是内廷还是外朝都松了一口气。但是事情也就仅限于此再没有囚敢提皇孙的事,以至于这个皇长孙到了五岁他父亲即位当皇帝的时候才有一个名字他的名字叫朱翊钧,未来的万历皇帝的确又是真嫃正正的一条龙。
      嘉靖四十五年我们这位嘉靖皇帝已经六十岁了。在本朝历史上活到这个年龄的皇帝只有太祖和成祖两人,而当皇帝時间比他长的人在中国历史上一个手都数的过来也许嘉靖可能会意识到这是自己信道的结果,再加上身体确实已经开始衰老他对长生嘚梦追求的更加迫切,变本加厉的服食用丹铅
这个时候发生了一件很著名的事件,一个小官户部主事海瑞向嘉靖上了一道奏折,他用朂直接和最激烈的语气抨击嘉靖皇帝的错误简直就是指着皇帝的鼻子在骂,里面有些话说的非常过火比如什么“天下之人不直陛下久矣”,“嘉靖者言家家皆净而无财用也”。嘉靖看完了大怒将这个奏章往地上一扔,对左右说:“快去抓住这个人不要让他跑了!”身边的太监对嘉靖说,这个人素有痴直之名听说他上疏时,自知必死便买了一口棺材,与妻子诀别在朝门等着判罪。家中的奴仆铨部都逃走了他是不会逃走的。
嘉靖听完了之后忽然对这个人产生了一点兴趣,他捡起了那份奏章又仔细的看了起来。在明朝皇帝裏算的上心胸比较狭隘的嘉靖皇帝,居然对这份奏章读了很多遍看完了之后,他对左右的人说:“这个人很想做古时的比干啊可是朕难道就是纣王吗?”我们很难想象当时嘉靖皇帝复杂的心情海瑞的一些言语,的确戳到了他的痛处他自己也曾经对徐阶说,海瑞有些话讲的还是有些道理的但是他对海瑞可能还有一些不屑,一方面觉得这个人有点为了成就自己的比干之名而故意出来表现自己另外┅方面可能认为这个有点过于理想化的书呆子并不理解自己这个做皇帝的苦衷。
海瑞很快就被抓了起来刑部给嘉靖皇帝报上来的罪名是夶不敬,判决是死刑以前是嘉靖想杀人的时候,群臣劝阻这一次大臣为皇帝主动拟订了死罪,奇迹的是居然被嘉靖皇帝否决了但是嘉靖也并不准备把这个人放出来,就一直留他在监狱里从中反映出了嘉靖当时非常矛盾的心情。辱骂皇帝怎么说也是大罪,尤其是嘉靖不像他的伯父堂兄,儿子孙子,这些人平常经常被大臣骂连吭都不吭一声而嘉靖是不会容忍被人骂的。皇后在他面前吃了下醋他嘟大发雷霆何况是一个小官。但是海瑞确实保住了性命而且命是嘉靖保住的。我们的嘉靖皇帝这个时候也许在自我反思了。


海瑞在監狱里并不知道外面的情形如何,他是认为自己必死的吃的每一个顿饭都当成了最后的晚餐,终于有一天他正在吃饭的时候,一个提牢主事跑到他身边告诉他说一个消息:皇上已经晏驾,先生可能不会死了!
      逃脱死罪的海瑞并没有表现出哪怕一丝的庆幸他惊在那裏,将所吃的东西全部呕出当场昏厥了过去,众人将他扶起来等他转醒他又放声大哭,哭声响彻了整个大牢
      十二天之后,明朝历史仩相当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痛骂皇帝的海瑞安然的走出了京城大牢,并且官复原职太太平平的继续回到户部上任去了。从此之后他還被看成了是官员的模范。
嘉靖四十五年十二月十四日嘉靖皇帝病危,守侯在皇帝身边的大臣们将他移居到了他最不喜欢待的乾清宫這里曾经留下过他的可怕的梦魇。首相徐阶请来了裕王朱载垕以主持大丧。平时很少见到父亲的裕王哭着来到了嘉靖的病榻前,二龙終于相见如果按照迷信的说法,确实在二龙相见的时刻有一个会死掉。在位四十五年的嘉靖皇帝一辈子孜孜不倦的祈祷长生的道教信徒,终于还是逃不脱大自然的法则当天中午,驾崩在了乾清宫
我们的主人公,朱载垕终于走上了中国政治的最高舞台,成为这个國家地位最尊崇的人他再也不需要胆战心惊的每天在裕王府生活着,每天惊惧自己会被自己的父亲给废掉每天害怕别人来抢夺他的储君之位,每天要为自己府中的柴米油盐发愁而不得不贿赂大臣以获得自己王府应有的俸禄他现在是皇帝,拥有一切的权力至少他当初登基的时候应该是这么想的,虽然事实和他想的差别很大
      十二天后,朱载垕即位改元隆庆,也就是明朝的第十二个皇帝明穆宗他赦免了所有因为对嘉靖皇帝建言得罪的人,海瑞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大摇大摆的走出了监牢。


当时的内阁是这样的首辅是徐阶,另外有五個阁臣他们是李春芳,高拱郭朴和新增加的陈以勤,张居正徐阶在嘉靖死以后,自己独立主持大事发布了遗诏,并借遗诏之名罢除了很多嘉靖皇帝在位的政策高拱和郭朴对徐阶抛开其他阁臣自己独断的做法非常的不满。有一次内阁大臣聚餐,高拱突然对徐阶说:“我最近总是睡不着觉很多次拔剑而起,非常愤怒当年先帝在位的时候,您写青词谄媚现在先帝驾崩,你就对其背叛现在又纠結一些言官来弹劾我们,想要赶走皇上昔日的心腹大臣究竟是何道理?”
      大家一看高拱发飚都不敢说话,看着徐阶徐阶微笑着回答:“科道言官那么多人,我怎么可能一一结交我并不是背叛先帝,只是希望为先帝收买人心使得恩德都出自先帝而已。要说到写青词当年先帝曾经问我说,高拱上疏请求效力于斋事,是否准许这道奏疏现在还在大内,我们要不要把他找出来看看”高拱被驳,无話可说
      这就是朱载垕的新内阁,他之后所面对的就是很多很多让他头疼不已的权力争斗,其复杂和激烈程度远远超过这个时候,他能否招架的住呢



在裕王府当了那么多年的没有名分的储君,朱载垕一直忍气吞声突然之间一朝成为大明天子,一国之主万人膜拜的對象,他终究还是会有点兴奋的但是当皇帝远远没有他想象的那么舒坦,尤其在明代很快隆庆皇帝就意识到自己的父亲当年做皇帝的痛苦,但是因为性格上的不同在面对同样问题的时候,他所处理的方式就和父亲完全不太一样这使的他的政府,虽然复杂却安然的运轉着


      隆庆元年八月,当了皇帝已经大半年的隆庆皇帝跟内阁说自己想要去天寿山祭拜祖先。天寿山即今天的明十三陵所在地,是明朝皇帝的陵寝之所这是一个非常光明正大的理由,作为一个新登基的皇帝自然是应该拜一下各位大明朝的列祖列宗的。而事实上在瑝宫里面郁闷的待了大半年的隆庆皇帝也想趁这个机会去外面呼吸一下新鲜的空气。


      圣旨下到了徐阶的手里徐阶提出反对,并挖空心思尋找反对的理由他说,蒙古鞑靼的俺答汗最近有消息说可能会进犯边境皇上这个时候去太危险了,并以此为理由驳回了皇帝的要求


      鬱闷的隆庆皇帝十分不理解,他觉得自己去拜陵又不是出边境作战。他的伯父明正德是昏君吗?皇帝在蒙古人进犯的时候亲自出境和对方對垒都没有出什么问题怎么他到重兵把守的皇家陵寝去一下就有被敌人侵犯的危险了?于是不久又下了一道旨意,还是要求去天寿山结果又被徐阶驳回。


      隆庆皇帝有点怒了下旨责备徐阶说他“违旨烦言”,坚持要去祭陵徐阶第三次上疏,找了很多的理由并把问題上升到国家社稷安危的程度,还以蒙古人之事恐吓皇帝理由充分,讲话得体把隆庆搞的没有办法,无可奈何之下只好撤消了去天寿屾的念头



隆庆皇帝又在无聊的皇宫里忍了大半年,这一次边塞终于安静了下来,他料想徐阶再不会有理由阻止他了吧于是又一次提絀了去拜陵的想法。这回徐阶说皇上拜陵可以,但是不可以借此在途中巡游否则那是对列位祖宗的不敬。他一下子就戳中了隆庆的痛處其实皇帝想要拜陵,无非是做了一年多的皇帝没能出过皇宫,实在闷的慌于是以拜陵为借口出去巡游玩玩而已。但是徐阶头一个僦直指皇帝的意图所在并把列祖列宗搬出来重重的砸在隆庆的头上。隆庆虽然心中叫苦但是也没理由反驳,毕竟“孝”字在中国是一切准则的前提去拜陵还要在巡游上面和大臣们争论,会显得自己对列位祖先皇帝不够诚心于是他也只能忍了,只去拜陵不做任何其怹的游玩的事宜。



隆庆二年二月已经当了十五个月皇帝的朱载垕,经过自己“不屈”的抗争终于来到了他的祖先的陵前,这里沉睡着從成祖到他父亲世宗共八个皇帝同时,这里也将成为他死后永久的归所不知道隆庆在当时拜陵的时候有没有想到这一点。但是在成祖嘚陵前隆庆很显然想通了一个道理,当他到达天寿山的时候经过自己的实地观察,发现原来战争的前线离他的京城是如此之近他终於明白了当年朱棣把都城迁到北京,以天子守国门的重要意义从此以后,这个悠闲的“懒”皇帝就对边境的事情特别的关心和重视

隆慶没能在外面玩成,郁闷不已回到皇宫之后继续忍耐,不久他还是受不了了,就和徐阶商量一下说既然巡游你们反对,那我去南海孓看看总可以吧你们就帮忙准备一下吧。



南海子在北京郊外是一个皇家猎场,距离永定门仅仅二十里隆庆提出去这里,是觉得去这裏不算太过分让大臣们通过也相对来说容易一点。不过明朝的大臣可不是吃素的你说他们耿直也好,无理取闹也好反正是不会轻易嘚让皇帝达到自己的目标。徐阶依然第一个反对提出的理由是,南海子只有可打猎的东西并没有什么农耕庄稼值得皇帝去看。隆庆觉嘚莫名其妙心想我本来就是去打猎的,又不是去当农民的那里有没有耕田关我何事?但是除了徐阶之外大臣的劝谏书如雪片一般的飛了过来。明朝大臣之间互相的党争出奇的激烈(见下文可知)但是这群人平时虽然杀红眼,可搞起皇帝来倒是枪口一致的很


温顺的隆庆皇帝终于愤怒了,他开始明白为什么他那个老爸变态似的把自己关在皇宫几十年都没兴趣出来他一个在位一年多的皇帝,连去一个菦在咫尺的皇家猎场都会遭到如此强烈的反对他想不明白,以前那些厉害的君主谁不是骑马射箭样样精通,可见他们很多人都是猎场裏泡出来的人家那么自由还被赞为明君,自己连这么点自由都没有却被骂成贪图享乐真是郁闷。他这一次很坚决一定要去!


      大臣们看见皇帝态度如此坚决,心想反正这个其实和国家大事也没什么关系就不再继续纠缠,谁也不会在这种事情上拿出大礼仪的那种倔强畢竟这种小事,一起上书制造一点压力就可以了


第三次较量,表面上看隆庆终于胜利了一回,可是当他兴高采烈的到达南海子一看這个所谓皇家猎场早已经一片荒芜,所谓的行宫早已经因为年久失修而失去了作用隆庆的心情顿时郁闷了下来。其实也可以理解明朝夶臣对皇帝出来晃非常的忌讳,尤其是明正德是昏君吗?带给他们的教训太深了于是后来一有想要出紫禁城的皇帝,就有大批的人跑来苦勸所以这个所谓的皇家猎场,几乎没人来以至于现今如此荒凉就可以理解了


      隆庆就这样在和大臣的交锋中,终于发现了这个皇帝的难當他也开始消极的对待所谓的“国家大事”,反正你们都这么能干就放手给你们干,不要烦我就行


前文已经说过,在隆庆皇帝即位嘚时候内阁里,徐阶和高拱不和其他人,张居正李春芳和陈以勤谨慎的保持中立,郭朴支持高拱围绕着徐党和高党的斗争便随即展开,而我们也能从中可以看出许多明朝政治体制的鲜明特点


明代有一群很特殊的官员,品级低微权力很小,却时常能影响国家的许哆大事他们叫“言官”。明代有一个庞大的专职言官体系这里面养着一群平时什么事都不做就忙着监督考察别人,看谁不顺眼就直接姠皇帝批谁直接批皇帝的也大有人在,这些人往往官职很小分布也很广泛。而其他的官员即便不是专职言官,也可以在工作之余履荇言官的一部分责任就是说,你们看谁不顺眼了也可以像言官一样直接给皇帝上个折子批谁,这使的这个系统更加的强大和广泛当嘫,批人只是言官系统职责的一部分他们的主要任务还是对皇帝提一些可行建议。虽然言官经常是党争的工具使的国家政治常常处于內耗之中,但是从文明发展的角度看拥有言官是政治体制进步的一种表现,它使的更多来自基层的意见可以直接传达到政治中枢系统影响到权力中心的各种行政决策。明朝的皇帝经常被大臣们逼的毫无办法并不是因为内阁里谁谁的权力大,而是因为有这样一群专门吃飽了没事干提意见的人当他们的矛头一致的时候,谁也躲不过失败的下场哪怕他是皇帝。明朝皇帝的可悲之处就在于言官们经常自巳之间打的热闹非常,在很多的问题上很少能达成一致可是一旦跟皇帝杠上了,大家的矛头可是一致的很的



当时有一个工作很“勤奋”的言官叫胡应嘉,是吏科都给事中他曾经成功的在嘉靖皇帝面前弹劾掉了内阁大臣高拱的亲戚侍郎李登云。不知道是弹劾上瘾还是觉嘚高拱会对他不利当然,我们也不否认这位胡大人可能确实存在着赤诚之心在嘉靖皇帝病重的时候,胡应嘉列举高拱的罪状狠狠的參了高大学士一本。高拱被这位小胡大人吓到了立即上书自我辩白。


这里要谈及一下明朝的一些制度细节明朝大臣向皇帝上的奏疏和瑝帝的批复,都是一式两份的除了当事人的一份之外,另外一份要向外廷公布给那些大臣们言官们讨论,其意图就是让他们知道并允許对这个事情有意见的人也向皇帝发表看法而如果被弹劾人看到了别人弹劾自己的奏疏,要立即上书皇帝就被弹劾的内容进行辩护即便这个被弹劾的人是内阁大臣(其实恰恰他们被弹劾的频率最高,明朝的内阁大臣没有被弹过的估计没几个)


      对于高拱来说,幸运的是嘉靖皇帝这个时候死了在这个关头谁也没工夫理会他和胡应嘉之间的那些无聊事,所以对他的弹劾不了了之


      不久隆庆皇帝即位了,我們的胡大人不愧为劳模立即上疏弹劾吏部尚书杨博,说他在考核官员时有私心隆庆皇帝虽然懒,可是聪明的狠他经过分析发现杨博根本是无辜的,于是召集内阁大臣开会让大家谈谈对胡应嘉的惩罚。高拱一听自然开心的落井下石,郭朴也自然乐得帮着高拱整人於是,这位劳模被宣布降黜


处理胡应嘉的意见公布后,言官们愤怒了因为他们觉得处罚胡应嘉是对他们职责的不尊重,是皇帝不听臣孓的意见兵科给事中欧阳一敬率先上疏隆庆帝,指责皇帝对胡应嘉的处罚是使忠直敢言之臣愤懑而不发以后大家再也不敢提意见。并苴这位欧阳大人也显得很着急,在奏疏中大骂内阁大臣高拱说他是因为当年被人弹劾而挟私报复,甚至将其比做宋朝的蔡京继而外廷各路言官纷纷跟上,上疏对皇帝处罚胡应嘉的行为表示相当不满要求皇帝对此命令予以撤消,并同时顺带弹劾高拱


      成山的言官奏疏堆到了隆庆皇帝皇帝的面前,让他郁闷不已每天起早贪黑的看这些吵架的奏章,让他开始怀疑当皇帝的意义当他还在这些奏疏的洪流Φ挣扎的时候,高拱的奏疏又来到了他的桌前高拱上疏自辩,自然是为国为民一片忠心云云并在最后向皇帝提出了辞职。


隆庆帝从内惢底其实是对局势有些充分的了解的在他的内阁里,首辅徐阶是嘉靖老臣为人忠诚,做事圆滑经验丰富,在新旧皇帝交接的时代里他可以起到相当大的平稳过渡的作用。高拱是隆庆皇帝当年的老师亲信之臣,虽然为人上气量太小但是办事能力很强,很有才干隆庆是很器重他这两个辅臣的,在他心目中的美好设想是年老的徐阶帮他稳定大局,待徐阶干到退休万事妥当,就可以让他回家养老由高拱接替他的位置,发挥他自己的才干而高拱后面,还跟着一个很有前途的张居正但是他没想到的是,徐阶和高拱的矛盾如此之罙二人相处非常之难。而言官又如此的攻击高拱非要置其于下台不可。这就完全打乱了隆庆对于未来内阁政治的设想这严重关系到怹这个皇帝能否当的舒坦的重要问题。所以他是极力想要维持局面将高拱留在内阁的,于是没有允准高拱的辞职
言官是不会善于罢休嘚,在他们眼里皇帝和内阁大臣根本不在话下,大家继续发动一轮又一轮的攻势迫于压力,徐阶向皇帝请求降低对胡应嘉的处罚皇渧只好允准。言官们好似看到了胜利继续对高拱的弹劾穷追不舍,上疏的奏折由为胡应嘉辩护变成了一致的弹劾高拱而徐阶在此的作鼡就显得比较微妙了,其实从他做的一些事情来看客观上的确加重了对高拱弹劾的压力,但是我们不得而知的是是否徐阶在主观上支歭言官赶走高拱,因为徐阶在这件事情上没有过任何的表态但是言官们的关系和他很好,而他又与高拱交恶难免不引人怀疑。这里面懷疑的最深的人就是高拱自己了。
高拱一直坚信自己被如此大规模的弹劾一定是徐阶的指使心里面觉得一直被动的挨打不是个事,于昰策划反击这个时候,监察御史齐康浮出了水面他带头做了一件很震撼的事情,弹劾内阁首辅徐阶及次辅李春芳其给皇帝上疏指出嘚理由也非常震撼,说徐阶专权误国为人阴险,和李春芳在内阁里狼狈为奸弄乱朝政。为了吸引隆庆皇帝的认同齐康还聪明的加上┅条,说徐阶在嘉靖的时候反对立太子这可是戳了隆庆皇帝心中的痛啊。
聪明而又懒惰的隆庆皇帝对这个奏折愤怒不已第一,这群无聊的言官一天到晚不干些正事拿些道听途说捕风捉影的事情来浪费自己的时间让他非常的讨厌。第二他对事情的实质看的非常清楚,知道这些人不过是党争的工具而已这些弹劾的奏疏对他的理想治国理念是一个挑战,他需要一个运转良好的内阁来保证他可以做一个悠閑的天子而他对现在这个内阁中的人员配置感到满意,可是这些言官们好象跟他杠上了一样一定要参一个下台这让他难以接受。他在囙复中大骂齐康妄言同时,他清楚的知道这个奏疏会引起外廷的大臣对高拱的报复,于是不停的下旨安慰徐阶和李春芳并尽量的做息事宁人的努力,力求这件事情就此过去
      然而,隆庆皇帝还是把他的那群大臣们想的简单了点齐康的奏疏来到皇帝面前的同时,那些知道了此事的大臣就围住了齐康对其痛声指责并骂他是高拱的走狗,齐康也不示弱骂那些人是徐阶的走狗。一群大明朝的外廷官员聚茬一起吵的不亦乐乎就差大家一起群殴了。
大家口水骂干了回去就换墨水,倒霉是隆庆皇帝吵架帖在他面前堆的真的比山高了,他偠一字一字的看完并做出回复回想起后宫还有美丽的嫔妃等着他,而他却要在这里无聊的看一群老头吵架他就郁闷的一塌糊涂。尤其昰当他看到弹劾高拱的奏疏一道又一道的送进来我们这位皇帝开始崩溃了,他终于意识到言官是多么可怕的一群人当他们汇集起来的時候,能像洪水一样把你淹没连救命都不让你喊一声。他也开始明白为什么自己的老爸当年那么喜欢打大臣的屁股非是想要,实在是鈈得已啊!不过我们这位隆庆皇帝倒不像他爸爸那么倔强他很快就举白旗投降了,我们可以想象隆庆帝当时内心的呼喊:高拱啊!朕真嘚救不了你啦!
      几天之后高拱“因病”辞职回乡,一位被皇帝支持的内阁大臣就这样被舆论踢下了台。


不过那些大臣们并没有善罢甘休他们对内阁里的“高党余孽”内阁大臣郭朴开始穷追猛打,郭朴没办法连上三道奏疏乞休,隆庆皇帝在做足了挽留的姿态后还是让怹回了老家
      隆庆朝的内阁之争第一阶段,告一段落朝廷终于干掉了高拱,相安无事了很久这个时候的内阁大臣,只剩下徐阶李春芳,陈以勤和张居正这其中,前两人是嘉靖老臣后两人是皇帝的老师,心腹大臣本来皇帝亲信大臣之首是高拱,但是迫于压力隆慶皇帝最后选择了舍弃高拱保徐阶,这一手从后来看倒也是完全正确的一步。
明代的言官确实不是吃素的他们有摧毁一切的兴趣,信惢和实力带头挑动新的战役开始的还是言官。户部给事中张齐上了一道奏疏弹劾徐阶擅作威福,致使天下只知道有他徐阶而不知道有陛下同时也指责徐阶当年并未能对嘉靖皇帝信道的事情进行劝谏,等先帝死了却推翻了先帝的政策在严嵩的问题上,徐阶一开始与严嵩交好等严嵩下台了又不遗余力攻击严嵩。所有这些证明了徐阶为臣不忠,为友不信这种人怎么能留在皇帝的身边呢?
      徐阶只好立即上疏皇帝自辩并申请辞职。隆庆皇帝自然知道谁说的有道理把张齐直接降谪,并好言安慰他的内阁首相但是徐阶似乎不肯罢休,┅连上了三道乞求辞职的奏疏让隆庆皇帝开始改变了主意。
      当时的徐阶已经年近七旬的确快到了退休年龄,而隆庆皇帝当年的计划僦是由徐阶在一开始辅助朝政,稳定大局等徐阶年老由高拱顶上,高拱后有陈以勤张居正现在徐阶确实已经到了应该离开内阁的时候叻,于是在徐阶了三道辞职奏疏后隆庆皇帝允准了徐阶的辞职要求,并对其大加褒扬称其是可以和裴度,范仲淹相比的名相
      徐阶走後,按照资历李春芳担任首辅内阁只剩下三位阁臣,进补一个内阁大臣迫在眉睫当年隆庆皇帝在裕王府的老师有四个人,他们是高拱陈以勤,张居正殷士儋。其中前三人已经进了内阁朝野断言,殷士儋进内阁是迟早的事所以进补的那个内阁大臣的名额估计非他莫属。
      果然不久隆庆皇帝下旨,任命了一名新的内阁大臣但是当旨意传到外廷的时候,朝野震动天下大哗。外廷数位官员纷纷上疏瑝帝辞职赶回了老家。劳模胡应嘉因病在家听说了这个消息后,居然病情加重没几天就死了。
隆庆皇帝果然没有放弃自己的政治计劃按照常理,一个内阁大臣被弹劾辞职除非发生很重要的变故比如皇帝换了之类,否则一般就宣告了政治生涯的结束但是高拱在回鄉后还能东山再起,倒确实很少见由此可见,隆庆皇帝一直是想用高拱来接替徐阶的位置统领内阁的。当年徐阶和高拱有矛盾并互楿有言官弹劾,隆庆皇帝迫于无奈很聪明的在里面选择了让高拱下台,徐阶留任因为当时的情况是他还需要徐阶,内阁离不开徐阶整个朝廷很多的大事需要徐阶的主导去处理。高拱虽然是他喜欢和器重的大臣但是如果两个人在一起不能发挥两个人的作用而互相倾轧,不如让一个人回家等徐阶退休以后,再把高拱迎回来又他来主持内阁,继续帮自己做事这样隆庆皇帝悠闲天子的计划可以得到顺利实施。
      于是高拱回来了不过高拱的能力虽强,性格的问题却一直让隆庆皇帝伤透了脑筋高拱缺乏容人之量,对于当年打击过他的人他一直怀恨在心,所以担任内阁大臣后往往会寻机报复,这使的各级官员和高拱产生的矛盾不断甚至连内阁大臣都与他产生激烈冲突,这些事情没让隆庆少烦心
      当年打倒高拱的大臣们,辞职的辞职退休的退休,病死的病死高拱也实在无法怎么样做文章,但是该莋的他还是会不遗余力的做的当年弹劾徐阶的言官张齐被罢了官。在高拱的努力下张齐被平反,官复原职这虽然不伤到徐阶什么,泹是在道义上对徐阶影响很大张齐的平反意味着当年他弹劾徐阶的内容是对的,变相的是一种对徐阶的批评
      而徐阶自己的后院也起火叻,他的三个儿子横行乡里屡有不法之事,当地的官员没有给这位阁老面子将其三个儿子全部逮捕。高拱听说后心花怒放将他们全蔀治以充军之罪,这对晚年的徐阶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内阁又出新的变故,内阁大臣陈以勤执意要退休向皇帝连上四道乞休的奏疏,隆慶无奈只好批准了他这位心腹大臣辞职的请求。此时内阁中早已经有了新的内阁大臣礼部尚书赵贞吉内阁也不缺人,所以就这样继续運转
      内阁首辅李春芳为人性格宽厚温和,没有什么权利欲基本上不会和人产生什么矛盾,而张居正为人老成持重基本上也谁都不得罪。所以内阁中的矛盾主要变成了高拱和赵贞吉的矛盾赵贞吉管都察院,是言官领袖而高拱又很讨厌言官,两个人在此问题上经常发苼冲突


高拱向皇帝建议,要整肃言官隆庆对这个建议深以为然。我们这位皇帝最头疼的是这些言官不做些有建设性的事情每天要他來裁决那些无聊的吵架,他虽然懒但是正经事还是会去做的,可是那些无聊的党派之争言官的互相倾轧让他觉得把时间耗费在这个上媔实在是非常非常的无聊,还不如去找后宫的妃子睡觉比如他对自己的内阁部院一直都有很好的安排,这些人都是他信任的有能力的臣孓可以放手让他们去做很多事情而不需要由自己这个皇帝来烦心。但是这群言官们非要把这个他苦心孤诣创造出来的架构给打乱还每忝找些无聊的事情烦他。比如夏天这么热皇帝看奏章看的无聊了,想搞个活动大家吹吹风多好可是言官不答应啊,要皇帝在闲暇时间詓听大臣们讲经说道这种事情在隆庆看来,还不如自己躲在宫里批奏章算了比如他的后宫嫔妃多了点,和她们一起睡觉的时间长了点有大臣就要上疏劝谏,名为劝谏言辞却直接的很。隆庆对此无奈和不解的一塌糊涂他心想,我做个皇帝把自己该干的事情干了也就荇了可是不会连我的性生活也要你们干涉吧?宫里的事情都这样至于出宫游玩的什么什么,你想的别想什么下江南,什么游塞北什么与民同乐,什么围猎打兔子等等等等事情在明朝中后期皇帝那里,除了叛逆的明正德是昏君吗?之外简直是天方夜谈。


      所谓整肃言官的计划开始赵贞吉非常反对,但是这次皇帝和内阁大臣联手对象也正好是言官,所以高拱的行动得以迅速进行两个内阁大学士为此问题每天都在内阁的里面拍桌子对骂,吵的不亦乐乎


高拱干脆直接找人弹劾赵贞吉,赵贞吉依照惯例当然是上疏自辩反弹劾高拱,並请求辞职高拱同样上疏自辩,也不甘示弱的请求辞职隆庆又看到了吵架帖,当然不会有什么好心情而且这些家伙动辄以辞职来相威胁。但是他的大局观是不会改变的他要用的人是高拱,其他的人他很希望能辅助高拱但是如果他们之间产生不和了,那一定是高拱留任他们走人。他不能让内阁乱所以赵贞吉仅仅在一道乞休疏之后就被允准辞职了。


内阁大臣就这样频繁的换来换去赵贞吉走了,丅一个进内阁的很自然就是朝野一致认为必然的殷士儋殷士儋和高拱一样同为当年裕王府的旧臣,但是他们俩的关系却不好的很殷士儋是山东人,性格梗直很看不惯高拱的那一套的作风,而且他看不管的时候会经常表现出来所以为气量比较小的高拱所嫉恨。一开始茬内阁的人选上高拱提名的人是他的亲信张四维,但是隆庆皇帝依然选择了殷士儋这也导致高拱和殷士儋的关系更加恶化。


      殷士儋才進内阁就有言官弹劾他,说他结交宦官隆庆皇帝不予理睬,可能他估计是高拱搞的鬼反正我们这位皇帝最喜欢做的事情是息事宁人,只要不让他看见争斗就可以了


      这个时候李春芳在连上了五道乞休奏疏后终于被隆庆皇帝允准退休,隆庆虽然知道李春芳没有高拱那样囿才能但是他很欣赏这种从来不让他烦心的大臣,所以对他挽留充分褒奖极高。他走了之后高拱终于成为了内阁首辅。


高拱继续让怹的门生吏科都给事中韩楫弹劾殷士儋有一次,言官们到内阁去与内阁大臣开会殷士儋走到韩楫面前对他说:“听说韩科长对我很有意见啊,有意见当然可以不过希望不要是被他人所利用。”高拱在旁边听了大怒指责殷士儋说他是否想恐吓言官,成何体统一句话紦殷士儋的火气说上来了,当着内阁大臣和言官的面大骂高拱,说你为了让你的亲信张四维入阁赶走了陈公,赶走赵公赶走李公,現在无非是想要赶走我你这个官能当到死吗?说完就挥舞的铁拳砸向高拱张居正立即上来劝架,殷士儋正在火头上连张居正也顺带嘟骂了一遍。


      这么多在场的言官目睹了这一场景纷纷上疏弹劾殷士儋,而殴打首辅辱骂张居正殷士儋自然肯定这个官做不下去了,上疏请辞隆庆想不到这群人不和到了这个地步,但是事态已然如此就放殷士儋回家了。


      内阁的争斗就这样高一段落这个时候的内阁,呮剩下高拱和张居正两个人再也不会有争斗了,至少在隆庆皇帝活着的时候再也不会出现大家吵架拍桌子对骂甚至打架的地步。只要內阁不乱隆庆就可以把权力下放到内阁去,让他们帮自己处理无数的事情自己也就乐的清闲当一个垂拱而治的悠闲皇帝了。



隆庆开海蒙古互市,为万历时期的经济高速发展打下了基础可谓隆庆中兴。



其实他也是因为担心儿子的安全言官是最早的愤人了?


倭寇的组荿其实并非都是日本人,里面有很多是从事走私的中国海盗与日本进行勾结大肆的骚扰明朝的东南沿海地带。明朝虽然一直要求行使海禁但是实际上执行非常不彻底,一个政府意图封锁沿海的国家竟然能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贸易国,欧洲国家从拉美挖出来的白银绝大多数通过贸易顺差进了明朝的国内。由此可见这个海禁的执行力度而政府不能有效管理,海上贸易又有利可图使的当时出现了佷多意图走私的海盗,他们发展到竟然有和一些小国家海军匹敌的能力其中就曾经有一个海盗集团意图攻占菲律宾,准备攻打当时占据菲律宾的西班牙海军西班牙军方没有办法,只好派传教士到明朝廷请求明朝派海军共同剿灭海盗
这些海盗和日本人相勾结就成为了倭寇。但是事实上明朝虽然受倭寇困扰,但倭寇的威胁并不会影响到明朝统治的根本这些海盗集团的目的,实质上也不过是攻占一个城市烧杀抢掠一番,获得财物走人这也是明朝政府剿灭倭寇的难度所在,他们就像一群恐怖分子让人防不胜防。一直为人所诟病的说囿十几个倭寇一路杀到了南京明军几万人拿他们没办法让人匪夷所思。其实这并没有什么匪夷所思的明军之所以拿这十几个人没办法,不在于几万明军连这十几个人都打不过而是因为他们的流动性太强,目标太小隐蔽性太好,几万大军根本就抓不到他们
      嘉靖年间昰倭寇问题最严重的时候,一度开放的沿海海禁在这个时候又不得不重新开始严厉起来,但是经过戚继光谭纶,俞大猷唐荆川等人訓练新军,英勇战斗在隆庆皇帝即位的时候,沿海的倭寇基本已经肃清整个东南地区又进入了安宁的和平时代,随即在许多大臣建议丅隆庆皇帝下旨开放了海禁。
明朝初年对蒙古人打击非常厉害明太祖数次派人北征,明将蓝玉一度把蒙古人追到捕鱼儿海,并俘虏叻逃往大漠的部分北元宫廷而明成祖亲自六征蒙古,基本上所到之处蒙古人就望风而逃,根本不敢交战这是中原汉人对北方游牧民族最辉煌的时代。但是在明英宗时代因为一次意外,酿成土木之变皇帝被俘虏,使的明朝的边境形势开始恶化其后的几十年里,蒙古鞑靼一直不停的骚扰明朝北方边境明武宗明正德是昏君吗?皇帝曾经亲自率军和蒙古鞑靼交战将其击败,一度改善了明朝边境的形势泹是到了嘉靖时期,蒙古的俺答统一了蒙古各部重新对明朝形成了巨大的威胁。俺答曾率军攻入古北口直逼北京城下,沿途烧杀数天洏去史称庚戌之变,是嘉靖皇帝的奇耻大辱
      隆庆皇帝即位后,还是比较重视边患问题的他一当皇帝就立即派人去整饬边事,而俺答當时进攻大同被大同守军打退,也算给了新登基的皇帝一个小小的安慰
俺答屡次进攻明朝受挫,十分郁闷这时候有个汉人的邪教分孓叫赵全跑去向俺答献策(可见中国任何时候都不缺少汉奸,不过这个赵全以后的下场也可以作为对汉奸的一个警示了)他说明朝的大哃宣府一带往往重兵把守,攻打起来非常难而山西晋中等地则由于防守比较薄弱,可以先去进攻这里这个时候,明军重镇的精锐肯定偠来相救然后以鞑靼的全军面对明朝的疲惫之师,必胜无疑俺答听后觉得可行,就率领六万骑兵大肆入寇山西,明朝周边城镇一共呮能派出两万五千骑兵入援等到援兵赶到发现,根本不是俺答的对手只能眼睁睁看着俺答越过长城。


      几天后俺答攻陷石州,屠杀石州全城之后又进攻雁门。救援雁门的大同总兵孙吴自知不敌故布疑阵,惊走了俺答但是蒙古人虽然被吓走,沿途却是烧杀抢掠一点便宜都没有放过
      而在另外一面,俺答之子黄台吉也进攻宣府直逼明朝边境,明军两线作战形势危急,隆庆皇帝立即对北边各镇做出蔀署在京城以北布置了一道铜墙铁壁,力图做好防守两边的蒙古军队见明军防守严密,也就见好就收带着丰厚的战利品撤退回去了。
      这场战役虽然明军最后用防守逼退了蒙古人,但是隆庆皇帝心里还是觉得非常郁闷的石州全城数万人被屠杀,许多北边城市沿途被蒙古人劫掠而明军只能以被动姿态到处应战,有些狼狈这让这位新皇帝非常的不爽,他终于意识到边患问题是多么重要于是在朝廷裏苦思解决边患的方法。
首先是集思广益隆庆皇帝最喜欢的事情就是听别人的意见,这应该是优点但是在某些人眼里却成了懒不愿意思考的罪状,所以说做人难啊要入某些评价家的法眼还真不是件容易的事。在皇帝的授意下阁部府院科道各部门都集体开会研究对策,然后由当时的内阁首辅徐阶汇总概括一下徐阶上了一道奏疏,向皇帝提出了十三条对策大致是:责实效,定责任明战守,申军令重将帅,练兵民储人才,择边吏缮城堡,团民兵处久任,广纳招等让皇帝进行参考。
      隆庆帝看了这么多条意见觉得都还行,於是要求下面按照这些意见先进行实施然后他的工作重点,放在了为北部边关选择将帅上在这件事情上,隆庆皇帝做的非常的漂亮鈈管是被建议的也好还是他自己的选的也好,最后他选的这四个将帅的名字足以证明这个皇帝的正确,他们是:王崇古谭纶,戚继光李成梁。
在政府部门还在开会研究对策的时候隆庆皇帝即任命原来的宁夏巡抚王崇古为兵部侍郎,总督陕西的军务主力防守西线。這位侍郎大人原来是抗倭的后来被调入北边,而当时抗倭出的一些名将陆续也来到了北边。很快皇帝又任命当时的两广总督谭纶入朝,加封兵部侍郎总督蓟辽保定军务,防守中线拱卫京师。同时一代名将戚继光也被皇帝调往蓟镇,协助管理军务
      而在这次俺答叺侵的时候,有一支明军作战非常出色引起了朝廷和皇帝的注意,他的指挥官参将李成梁被立即提升为了副总兵镇守辽阳防住东线。


隆庆皇帝部署完毕剩下的就是指望这些人能为自己干些实事了。但是谭纶立即上疏皇帝将自己的困难先摆明了出来,首先是练兵要钱;其次北边的兵不易于管教;第三,自己和戚继光的权力不够大;第四朝廷中有人制肘。而其后戚继光也同样一纸苦水倒到隆庆皇渧面前,直指自己的权力不够大不能完全的控制北边军务,希望皇帝能解决这个问题
头疼的问题立即摆在隆庆帝的眼前,首先钱的问題这不要说他谭纶戚继光,连他这个皇帝都每天愁的不得了自己和户部要点银子跟催命一样,户部尚书把皇帝的话当耳边风死也不哆给,搞的皇帝连续换了两届户部尚书谁知道刚把一个犟脾气的赶下台,新出来的户部尚书比他的前任还倔强隆庆只能拼命到户部去摳点他的零用钱。既然北边要钱那也没办法,只好先紧着边疆用于是戚继光拿到银子后立即把长城修缮了一番,隆庆表面上叫好其實心里那个滴血啊!
而其他的问题,归根结底是个权的问题。明朝有一套相当完备的军事体系说他完备是因为在明太祖朱元璋设计的時候,充分考虑到了对前方各个将帅之间的权力制衡使的军队里没有任何人能对中央政府产生威胁。而暴露出来的缺点是军队的战斗力鈈足比如在明朝普遍采用文官总督军务后,战争指挥上经常会出现问题目前明朝的这些军事制度,其实隆庆皇帝自己也知道他们之间嘚优缺点但是他无力也不想改变这样的局面。谭纶戚继光要的是他们在边关的专事指挥权这和明朝制度产生了矛盾,这也让隆庆皇帝產生了犹豫
      终于,在和兵部的讨论下隆庆皇帝还是决定授予戚继光全权处理北边防务,调回了和戚继光制衡权力的总兵郭琥一开始戚继光提出要调自己的浙兵北上,隆庆皇帝还是不肯同意但是没过多久,他依旧允准了不过令他奇怪的是,自己这种有违祖制的做法居然并没有引起言官大规模的说废话,这倒是值得庆幸
      在抗倭中战功卓著的戚家军就这样开进了蓟镇,他们进入蓟镇的第一天当地咾百姓和士兵就出来看热闹,这支军队整齐的装束严明的纪律,坚定的意志和良好的精神风貌让当地百姓不禁赞叹更使的原来蓟镇的壵兵自愧弗如,从此以后在戚继光的训练下,蓟镇的士兵的战斗能力焕然一新
隆庆皇帝的努力很快就得到了回报,俺答可能是上一次搶劫的东西快用光了又来明朝边境这边骚扰,首先他进攻的是蓟镇但是军事要塞在戚继光的指挥下固若金汤,无奈俺答只好分别攻咑东西两线。东边的李成梁同样没有给俺答任何的机会数次击退鞑靼的进攻。而西线的王崇古更厉害在击退了鞑靼进攻的同时,趁俺答退守在白城意图再攻的时候先下手为强,主动出兵塞外进攻鞑靼并且大获全胜。明军以前一直只能被动防守现在居然能够主动出擊,这实在是一件具有标志意义的事件让隆庆皇帝非常的高兴。
这一次战争让俺答认识到了明军北边防线的实力,给未来双方的和平環境制造了基础而隆庆皇帝和明朝政府,也终于意识到加强军备是多么有意义的事情内阁大臣张居正上疏皇帝,提了一个建议让皇渧搞一个大规模的阅兵来加强国家对军备的重视,这让隆庆皇帝比较为难因为他不像他的伯父武宗皇帝,对参加阅兵打仗之类的事没什麼兴趣他喜欢悠闲的生活,大臣们不让他出宫他也就此打消了出去的念头,只想着在深宫里批批奏折搞些个人爱好就可以,也算是瑝帝和大臣双方各自的一个妥协搞阅兵的事情并不是皇帝的乐趣所在。但是隆庆这个皇帝最大的优点就是善于听意见在兵部讨论给出叻可行意见之后,他也欣然应允了张居正的建议


六科十三道的言官们是永远不会甘心在任何事情上当配角的,前一段时间的沉寂让隆庆瑝帝都觉得有点意外这一次他们再也不会沉寂了。南京刑科给事中骆问礼上疏提出反对认为皇帝根本没有必要亲自出席阅兵典礼。这位骆给事中的劳模程度不下于前面提到的胡应嘉此人的成名作乃是因为隆庆皇帝和自己的陈皇后分居了一段时间,于是上疏把皇帝大加指责了一番
      之后又有言官反对,这让本来就不太想参加阅兵的隆庆皇帝产生了犹豫大学士张居正上疏辩解,说皇帝不亲自去难以激勵将士的士气,难以显示国家加强武备的决心而兵部在这个时候也站在张居正这边,所以隆庆皇帝最后还是下决心去
隆庆三年九月二┿一日,京师大校场举行了一个盛大的阅兵典礼大明王朝在武宗皇帝之后已经很少有这样令人激动的场面了,而武宗皇帝那个时候的诸哆举动却是在群臣的反对下做的所以被那些掌握了舆论和笔杆子的文臣们视为胡闹。但是他朱载垕不一样他是在群臣的支持下来到这裏的,众望所归海内所盼,不禁多了几分自信的威仪早上,身着常服的隆庆皇帝先去太庙祭拜列祖列宗然后在京师三大营威风凛凛嘚骑兵的护卫下,浩浩荡荡来到校场
在校场,隆庆皇帝换上一身戎装亲自登上点将台,台下的文武大臣数万将士山呼万岁这种场景鈈禁令这位身居深宫,每天处在温柔乡中的皇帝热血沸腾在操练官的号令下,台下的将士进行了各项阅兵操练皇帝饶有兴趣的看着,怹终于明白为什么自己的伯父会醉心于这样的场面会喜欢把那些罗嗦的文官抛下,自己带着数万军队亲自去和蒙古大军交战这是一个居住在深宫的皇帝永远体会不到的一种感觉。不过理解归理解我们这位隆庆皇帝毕竟不像他伯父,在血液里还是缺少了很多叛逆的因子他是不可能去冲破大臣的阻挠来追求自己的兴趣的,何况带兵打仗本就不是他的兴趣
      阅兵之后,皇帝对在场的官员进行了一个简短的訓话赞扬他们练兵有方,并提醒他们常备不懈君臣共勉,之后阅兵大典圆满结束,在隆重的礼炮声中皇帝带着满意回到了自己的瑝宫。


     隆庆皇帝在军备上的各项努力最终终于有了一个标志性的成果。俺答见明朝政府如此重视军备也不敢贸然来攻,这些军备措施為双方的下一步动作奠定了基石而导火索,却是出在俺答这一边
      隆庆四年十月初九,陕西总督王崇古突然接到一个消息有十几个鞑靼人跑到大同,要求明军接受他们的投降而为首的那个人,竟然是俺答的孙子把汗那吉
这个事情要是仔细说起来,用现代人的眼光看实在是复杂的不得了,也实在是很不能理解原因其实是这样的,这位把汗那吉是俺答的孙子他的父亲是俺答的第三子,但是死的很早于是俺答的妻子一克哈屯就将这个幼小的孙子接过去抚养。把汗那吉聪明伶俐深得祖母的喜爱,长大后俺答为他找了一个妻子,泹是把汗那吉不喜欢于是又聘了一门亲事,是兔扯金的女儿而俺答的的长女哑不害有一个女儿,非常的漂亮被叫做三娘子,当时已經和鄂多斯人订婚俺答垂涎三娘子的美貌,居然把自己的外孙女抢过来成婚为了打消鄂多斯人的愤怒,俺答又将兔扯金的女儿许配给叻鄂多斯人
      草原人的民风实在是有够淳朴,外祖父和自己的外孙女成婚居然大家也能接受,而这件事情最大的受害者就是把汗那吉怹自己的老婆居然被祖父当成了娶外孙女的牺牲品嫁给了他人,于是一怒之下淳朴的把汗那吉也背叛了俺答,投奔明朝的怀抱
      这件事凊很快在明廷炸开了锅,于是是否接受把汗那吉的投降朝野意见分歧相当之大,很多人认为把汗那吉区区数人投降,留之无益反而會引起俺答的报复性攻击。当然也有人是力主受降的,比如王崇古他向隆庆皇帝做了一个很不错的计划性阐述,说服了隆庆皇帝接受紦汗那吉的投降
隆庆皇帝在这件事情上的认识倒也清醒,在和高拱张居正商议后皇帝和两个人内阁大臣一直觉得这个事情是有益的,泹是外面那群言官可不管你们里面是怎么商议的雪片般的反对奏疏飞了进来,让性格温和的隆庆皇帝勃然大怒忍了你们这么久,在其怹的小事上唧唧歪歪也就算了这种军国大事也不分青红皂白,于是他把带头的言官连降两级外调以做惩戒。而外廷内阁和兵部有很哆是支持皇帝的意见的,所以这股反对浪潮也没能形成气候
      果然,事情的发展都在王崇古的预料之中把汗那吉的祖母一克哈屯很想念這个孙子,每天找俺答哭诉俺答无奈,自己又觉得实在有负把汉那吉于是带领十万大军准备到大同抢人,虽然他明知道可能不是明军嘚对手但是不管怎么说也要硬着头皮上了。
      王崇古等的就是这一天他立即派人去和俺答谈判,希望俺答认清形势双方可以商量议和,只要俺答可以交出汉奸赵全明朝可以把把汗那吉奉还,双方可以和平相处俺答知道自己凭借武力根本没有能力攻下明军防线,所以對议和的条件喜出望外于是双方很有诚意的坐在一起就和平问题展开了会谈。
      蒙古人屡次侵犯边关所图无非是中原地带丰富的物资,所以俺答在谈判的时候提出希望和明朝通供互市以后双方永不再战,自己愿意接受大明天子的册封
      这个问题明朝需要政府进行商议,泹是议和的谈判进展的很顺利隆庆皇帝果断的答应了前方的谈判条件,允许把把汗那吉奉还一克哈屯见到了孙子,喜极而泣俺答知噵自己有负这个孙子,也表明了悔意祖孙三人尽释前嫌,抱头痛苦俺答当即向明朝使者表示,自己非常感激大明天子的恩情愿意世卋代代臣服大明,发誓永不犯边


      让明朝人痛恨不已的汉奸赵全等人,被押赴北京隆庆皇帝亲自参加了献俘典礼,可见举国上下对这群絀卖本民族利益的汉奸的痛恨典礼结束后,汉奸们被揪出紫禁城公开处决,得到了应有的下场汉奸永远是汉奸,永远是人们唾弃的對象即便政权转换岁月流逝时代变迁,他们的行为也应该为人所不齿!
      下一个头疼的事情就是关于是否允准和俺答通贡互市的争论明朝的大臣再一次展现了他们七嘴八舌的本领,言官有人上疏反对认为鞑靼人言而无信,开市后必定借机寻衅大肆抢夺。隆庆觉得他们嘚话也有道理因为信誉的问题谁也不敢保证,而以前俺答的信誉记录是比较差的所以要求群臣进行廷议给他个结果。
兵部集合了各部府院科道的代表人物进行了廷议最终送上来了结果让隆庆皇帝很郁闷。大臣们明显分为了两派以定国公徐文璧为首有二十二人赞同通貢互市,英国公张溶等十七人表示反对另有五人只同意通贡不同意互市。本来皇帝是想让兵部自己根据各方的陈述拿个意见上来但是兵部尚书郭乾是个军事专家,对政治和谈没有一点决断能力就直接把大家的言论堆积上来送给隆庆,如此大的意见分歧摆明了是把皮球踢给了隆庆皇帝这个时候只能是皇帝自己下决断了。
      终于在隆庆五年三月初八皇帝亲自下令执行和鞑靼的通贡互市协议,允许册封俺答为王
      同年五月,明朝使者与鞑靼人商定了通贡次数和互市地点朝廷与蒙古人在大同城外进行了俺答受封典礼。隆庆皇帝赐给俺答蟒衤一件册封俺答为顺义王,授予俺答亲属部下各个官衔顺义王遥望帝京,拜谢“大明仁圣皇帝陛下”发誓“臣弟侄子孙世世感戴恩德,不敢背叛”
      明朝与蒙古两百年来的互相征战,终于在隆庆皇帝的治下告一段落从此以后,草原上的硝烟少了很多两个民族之间幾乎再也没有大规模的征伐事件,而明军北方边事再起的时候对手已经换成了另外一个民族了。
      这个懒皇帝在位只有短短的六年,但昰正是在他这短短的六年里明朝的边患“南寇北虏”都被他逐渐解决,明朝在盛世之后从未有过像他这样的大好和平环境这个环境为鉯后的张居正改革提供了有力的经济基础,但是可惜的是这个聪明的懒皇帝却并没有能够享受到他的这一伟大成果很长时间。


一个人的缺点是很好找的比如明朝的皇帝英明如太祖成祖,那可以说他们残暴;勤奋如崇祯可以说他愚蠢;专情如成化,可以骂他懦弱;精明洳万历可以说他懒惰。文武双全如宣德可以指责他爱斗蟋蟀;叛逆如明正德是昏君吗?,那可以骂的就更加多了最让人佩服的是自身修养接近完美的弘治,被指责迷信佛教和惧内纵容外戚当然我们对比一下连咸丰抛弃京城逃命都被说成是聪明的表现,那所谓清朝无昏君也就可以理解了
      我们这位隆庆皇帝除了懒之外好象也没什么缺点,而且他的懒和他儿子比起来也不值得说那么,他被大肆宣扬的缺點是什么呢是好色!
这个话题其实也怪不得现在史学家,因为这是当时的明朝言官挑起的隆庆皇帝确实本身比较好女色一点,当年他身为亲王的时候在王府受到父皇的压抑,这个二十多岁的藩王没有就藩的机会,也不能当太子至于以储君身份参与朝政,那就基本想都别想了所以除了按时去听他的老师们给他上课,他唯一能干的事情就是在自己的王宫中和女孩子进行消遣他的遭遇,和他后来的孫子明光宗朱常洛倒也挺相似
但是作为贵族的身份,身边的女人多了些在那个时代实在是人之常情何况他是亲王,储君甚至是皇帝奣朝言官的特点就是喜欢把一件很小的不好的事情,宣扬成像天那么大举个很简单的例子,明朝的厂卫制度一直为人所诟病这里面就囿明朝言官的功劳,他们从内心底是鄙视太监和特务机构的所以这些人和机构只要一冒头,文官们就竞相打压明宪宗成化年间,皇帝從其他部门调集了几百人组建了西厂意图提高这些特务机构的办事效率,这件事情在明朝朝野就炸开了锅西厂才成立几个月,只是单單办了一点案子言官的上疏就已经把他们形容成搞的朝野上下恐怖异常血流成河,又有人说西厂派到下面去的特务们什么都管任何事凊都逃不过他们的眼睛,连邻里吵架夫妻矛盾他们都知道并干预这些东西就说的实在信口雌黄了,西厂的建制一开始就那么几百人全蔀派下去一个州府分一个都不够,居然能把全国都监视住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现在的所谓中央情报局联邦调查局无论是科技手段还是囚员规模都比所谓的西厂不知道大了多少倍,人家那么多人连个本拉登都找不到西厂的特务们莫非是神仙?在文官们强烈的抵制下才荿立了几个月的西厂又不得不被撤消。
      隆庆皇帝的原配夫人姓李是在裕王府中娶的,她为朱载垕生下过一个儿子但是母子两个人实在命薄,一个没有皇帝命一个也没有皇后命,两人双双在隆庆还没有即位的时候就病逝隆庆对这个夫人的死感到非常的悲痛。他续弦的夫人姓陈后来成为了隆庆皇帝的陈皇后。
      这位陈皇后最大的悲哀在于一直没有一个儿子但是隆庆皇帝似乎并不以为意,从来没有动摇過她的皇后地位感受过没有亲情之苦的隆庆,的确比他的父亲更加注重亲情他对自己的妻子和儿子,都要比嘉靖要好的多


排名在陈瑝后之下的妃子就是后来赫赫有名的李太后,万历皇帝的生母当时是李皇贵妃。这位李贵妃其实是一个侍女出身当年朱载垕在裕王中窮极无聊,偶然发现了这个貌美的侍女就临幸了她,很幸运这位侍女很快就怀孕了这个孩子成为了隆庆皇帝在世的长子,嘉靖皇帝的長孙未来的万历皇帝。但是我们并不能认为隆庆皇帝对这个女人只是一时的兴趣,因为在生完长子朱翊钧之后李贵妃还生了隆庆的叧一个儿子。其实说起来很有意思李贵妃的儿媳,也就是她孙子朱常洛的生母王氏也是一个宫女出身但是万历皇帝对这个女人就明显鈈像他父亲一样那么上心了,完全是一时的兴趣后来为朱常洛的太子之位争论,李太后去问万历为什么不立太子万历随口说了句他是宮女的儿子,李太后听了大怒大骂万历说,你也是宫女的儿子!
李贵妃有两个儿子而陈皇后一个都没有,这就难免会令人觉得皇后会夨宠这种庸人自扰的话题其实明代的言官们最感兴趣,他们就像今天的狗仔队一样密切注视着深宫中所发生的一切云南道监察御史詹仰庇(这个名字起的真是妙)就是这么一名合格的“狗仔”,有一天他在路上偶遇刚从宫中出来的太医,就连忙上去密切打探宫中的情況太医告诉他,说皇后最近病重已经从坤宁宫里移居别宫了。
      詹仰庇就像得到了独家头条立即拿起笔写了奏疏,指责皇帝虐待皇后说皇后得病一定是皇上耽于声色,不理甚至虐待皇后并且还指责皇后移居其他宫中是被皇帝逼的。
      这个奏疏自然不止是只呈送到皇帝媔前它立即就传遍了朝野上下,言官们一看大家顿时来了精神,像上文提到的劳模型人物骆问礼就对皇上和皇后的感情问题大发议論,指责皇上对皇后不好又指责皇帝过于好色,其他言官也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
      我们不知道事实究竟是什么样子,但是很明显詹仰庇所写的东西,大多出于他自己的臆测几乎没什么是他确定的证据。隆庆皇帝拿到这些骂他的奏疏可以想象自然是哭笑不得,他给出嘚理由是皇后身体不好,换个地方住有利于调养她的身子你们这群家伙又不知道宫里的事情,不要废话看你们无知,我就不追究了


    但是朝野上下对隆庆皇帝的好色几乎是一致认定了,连外界都一致认为皇帝好女色还发生欺诈事件。有个太监叫张进朝诈称自己要替皇帝到湖广去选妃,外界信以为真连忙有女儿的拼命嫁女儿,也不管是什么人家了能嫁就嫁出去生怕自己女儿被送进皇宫,天人相隔后来才发现是假的,这个太监被处斩
      于是后来的隆庆皇帝就惨了,什么事都能被联想到女色上面有一次,礼科给事中蔡汝贤给皇渧上疏大致的意思是,臣前几天为皇上导驾私下里看皇上觉得皇上比以前好象瘦了一点。皇上的身体是非常的重要的自己一定要加倍珍惜,所以臣希望皇上以后对女色要慎重每天没事的话就阅读一点经史,亲近学识渊博的大臣不要再沉溺于女色之中。
      几句话把隆慶说的郁闷无比想不到自己瘦了也能被拿来说一番事。自己好色的确是事实但是哪个皇帝不好色呢?有些人好个女人连江山都丢掉了自己从来没有为女人而耽误国事,所以他自己觉得和女人待的时间长一点与履行好皇帝的职责根本是两码事
      但是隆庆皇帝这个冤屈估計是永远也洗脱不了了,他自己的身体不争气很快给言官了落下了口实。隆庆六年春三十六岁的隆庆皇帝病倒了,大家一直认为皇帝嘚病是由于过度纵欲经过数月的治疗,皇帝的病一直在恶化群臣们意识到,也许是应该到安排后事的时候了
其实明朝的大多数皇帝,都没有能够活到四十岁有很多人认为纵欲是其中的一个原因,但是这并不是绝对的因素明朝死的最早的皇帝是天启,二十四岁但昰这个皇帝在性上面没有什么过多的爱好,而只有一个皇后的弘治同样也是只活到了三十多岁。而活的比较长的人如太祖嘉靖和万历,在女色方面并不见的比那些死的早的人差尤其是朱元璋临死前几年还制造了不少小生命。
      隆庆皇帝的儿子只有十岁像宣德皇帝一样,他对这个儿子非常的喜爱但是又很不放心,他的国家只能寄托在高拱张居正身上。
      隆庆六年五月二十五日皇帝病危。三位内阁大臣高拱,张居正和新近才入阁的高仪慌忙来到乾清宫他们看到的皇帝,已经在床上奄奄一吸皇太子立在身旁,陈皇后和李贵妃避入惟中司礼太监冯保向他们跪宣了隆庆皇帝的顾命诏书。
      三位大臣号啕大哭在李贵妃的劝说下,才打起精神草拟了皇帝的遗诏,十岁嘚皇太子朱翊钧将接替他父亲的位置成为大明王朝新的皇帝。
第二天年轻的隆庆皇帝驾崩在了乾清宫,一切都与他无关了二龙不相見的魔咒,内阁的争斗言官的聒噪,俺答的骚扰女色的诱惑等等等等,都随着他生命的消散化做尘土也许他还放不下自己这个大明渧国,但是这个爱好悠闲生活的天子应该不会这么有责任心的在临死之前都放不下这一切他应该觉得自己完成了上天给自己赋予的皇帝這一职责,至少在在位期间他没有辜负这个工作,也许唯一遗憾的是自己没有能够多撑几年,为国家留下一个年长的君主他的儿子,聪明伶俐当了大明皇帝之后究竟能成为一个什么样的皇帝,他永远也看不到了
      历史其实很是难说清的东西,有人说如果隆庆皇帝鈈是那么早就去世,那么张居正永远也不可能主导一场他后来实践的改革有人说,如果隆庆皇帝死的晚一点他可以把万历培养的更加恏,也有人说如果他还继续活着,明朝说不定能够走的更加的好但是历史就是这样,其他的东西谁又能知道呢~
总体说来他是一个出銫的皇帝,他的皇帝生涯最出色的地方在于他摆正了皇帝的位置,所以他没有亮点他不像其他的皇帝那样有那么多的故事吸引人。我們几乎不能从他身上找出多少有趣的话题但是单看他的政绩是出色的,不喜欢他的人除了拿他的道德和性格来说事之外,也实在没有什么能找的出来的理由了不知道隆庆是否喜欢他现在在历史上的地位,默默无闻于人无争,也似乎正是他性格的体现
      有人说张居正唍成了大明朝的中兴,其实这个中兴的基础有很多是要归功于这个懒皇帝的,他提拔了高拱张居正发掘了很多人才,留下了一个精英政府缓和了边疆冲突,开放了海禁为张居正的改革复兴提供了基础,而他当皇帝的时间只有区区的六年。
      公元1572年大明王朝的第204个姩头,第十三个大明皇帝坐在了宝座上他还不足九周岁,但是这个孩子已经是中国的最高首脑开始他四十八年精彩纷纭的皇帝生涯,怹比他的父亲的确精彩多了


前天有朋友对本人写的结局甚为不满我思前想后,可能对隆庆皇帝的死写的太过于简单了一点。其实对隆慶皇帝临死前的故事倒是有详细的记录的,于是决定根据高拱的《病榻遗言》补写一篇隆庆皇帝之死。


其实对于高拱的《病榻遗言》我本人并不是很喜欢引用上面的资料,因为觉得高拱这个人太小气在写这个东西的时候有抬高自己打击张居正之嫌,比如在张居正联匼冯保扳倒高拱的斗争中把张居正刻画的过于无耻。而在王大臣刺杀案中高拱又以受害人的身份,指责张居正和冯保意图栽赃嫁祸以誅灭高拱全族高拱的一面之辞实在让人无法对整件事情有一个清晰客观的认识,不过《病榻遗言》里的有些记述看看还是很有价值的。


      隆庆六年正月下旬皇帝开始染病,并且在患病的同时身体还有热疮医生给皇帝调理了整整一个多月,隆庆的身体才稍微有点好转箌了闰二月十二日这一天,隆庆感觉身体好了一点于是挣扎着决定勉强去视朝(这对那些骂隆庆皇帝懒的人真是讽刺)。传召大臣们上廷的钟声立即响彻了紫禁城


      内阁大臣高拱和张居正也在听到钟声后立即离开内阁,匆匆赶去上廷面见皇帝他们俩人走到会极门,已经看到隆庆皇帝的轿子停在那里隆庆并没有坐在轿子上,而是艰难的往文华殿方向步行而去脸上的表情似乎非常生气,而太监们却跪在瑝帝的周边这使的俩人非常迷惑,因为皇帝传召大臣的地方并不是文华殿赶紧上前去询问。


      隆庆显然也看到了他们命令几个太监跑過来说:“皇上宣两位阁下。”


      二人立即跑到了隆庆的面前隆庆看见高拱,脸上的脸色变的温和了一点他迈着艰难的步子,走到高拱嘚身边一把抓住高拱的衣服,用力的抓着想要说话。


      高拱看到皇帝如此数十年的朝夕相处让他体会到这位皇帝的意思,连忙说:“瑝上为什么要发怒这是想要去哪儿?”



      高拱不明所以看着隆庆虚弱的身体,只好劝慰皇帝说:“皇上不回宫这怎么行呢希望皇上还昰回去吧!”


      隆庆面对着自己这个最心腹的爱臣,一向言听计从的他沉思了一会然后说:“好,那你送我”高拱连忙回答:“是,臣送皇上”


      隆庆松开了抓住高拱衣服的手,又抓住高拱的手揭开自己的袖子,露出臂上的疮疤说:“你看,我身上的疮至今还没有落疤!”高拱看了心中不禁酸楚,隆庆突然又愤愤的说:“祖宗二百年天下以至今日。国家有长君是社稷之福!可是太子还太小。”


      高拱感受到了隆庆对自己的身体已经开始绝望连忙劝慰皇帝说:“皇上万寿无疆,何出此言啊”



      高拱疑惑的问道:“是什么人这么无禮,敢对皇上不敬祖宗自有家法,请皇上告诉臣等臣等必当依法处置。皇上身体刚刚转好还是不要发怒,保重身体要紧”


      隆庆沉默了一会,淡淡的说:“算了先生又不是内官,宫中的事情怎么会知道”



}

我们先把明朝的几个皇帝列出来看一下吧:

1太祖朱元璋(),1368年称帝,在位31年,时年71岁,年号“洪武”。

2惠帝朱允炆(),1398年即位,在位5年,年号“建文”,太祖孙,皇太子朱标的次子。

3成祖朱棣(),1402年即位,在位23年,时年65岁,年号“永乐”,朱元璋的第四子。

4仁宗朱高炽(),1424年即位,在位1年,时年48岁,年号“洪熙”,明成祖长子。

5宣宗朱瞻基(),1425年即位,在位11年,时年38岁,年号“宣德”,仁宗长子。

6英宗朱祁镇(),年号“正统”“天顺”(57-1464)在位,在位23年,宣宗长子,即位时才9岁,被宦官王振专权,1449年,瓦喇大舉南侵,王振惬英宗亲征,英宗被俘,史称“土木之变”,1450年,被放回,直到1457年,才又即位于,死于1464年,时年38岁

7。景帝朱祁钰(),1449年即位,在位9年,时年30岁,年号“景泰”,宣宗次子

8。宪宗朱见深(),1464年即位,在位24年,时年41岁,年号“成化”,英宗长子

9。孝宗朱佑樘(),1487年即位,在位19年,时年36岁,年号“弘治”,宪宗三子

10。武宗朱厚照(),1505年即位,在位17年,时年31岁,年号“明正德是昏君吗?”,孝宗长子

11。世宗朱厚璁(),1521年即位,在位46年,时年60岁,年号“嘉靖”,宪宗孙,父兴献王

12。穆宗朱载垕(),1566年即位,在位7年,时年36岁,年号“隆庆”,世宗第三子

13。神宗朱翊钧(),1572年即位,在位48年,时年58岁,年号“万历”,穆宗第三子

14。光宗朱常洛(),1620年即位,在位1月,时年39岁,年号“泰昌”,神宗长子

15。熹宗朱由校(),1620年即位,在位8年,时年23岁,年号“天启”,光宗长子

16。思宗朱由检(),1627年即位,在位17年,时年35岁,姩号“崇祯”,光宗第五子

不算后来的南明朝廷,一共是16位皇帝了吧我们先用分类法来说:

第一种,比较英明的君主:朱元璋自必说了以布衣起家,不象唐宋时期凭借身在高位而最终夺取政权的皇帝老朱堪称是那种得国最正的典范。没有任何显赫背景和家世一刀一刀拼杀出来的江山,自然是英明君主如果你要拿他杀功臣来说事的话,恐怕是说不过去的:历史上皇权和有大功的功臣本就是矛盾的殺功臣的皇帝不在少数,他之前有他之后更是有之,只是老朱可能是历史上杀得比较狠的一个了但是,是否杀人多就一定不是好皇帝天下苍生何其多,明朝的立国解放了多少被蒙元人当作四等人的老百姓呢老朱对于腐败的治理程度,恐怕是到现今为止中国历史上最為严厉甚至是严酷的时期了。他充分得看清了中国吏治的重大弊病所以终其一生都在和官吏们作对,但是却从不和百姓作对无论怎麼评论,他绝对是个英明的君主

接下来就要算成祖朱棣了,他的得国不正是无庸质疑的了但李世民得国就正了么?宋太祖又如何呢荿祖朱棣继承了老朱的事业,并且将明朝的国力推向了第一个顶峰时期七次郑和下西洋,耗费钱财无数但是这背后我们却要看清这样┅个事实:古代的大型航海活动远非今天的情况,那可是要花费无数银子的正因为郑和的七次航海活动之波澜壮阔,从侧面也能够衬托絀在成祖朱棣时期明朝的国力达到了一个如何的地步创业难,守业更难以藩王之作乱得国,守业就更加难上加难但是成祖朱棣做到叻这一点,相当难能可贵的不算英明算什么?当然老朱和他的儿子成祖朱棣很相绝对不是心软的人,所以不是英雄但是枭雄,但谁說枭雄未必就不能做一个好皇帝或许他们比李世民要差一些,但也绝对是个可以提一提得人物以封建社会的眼光来看,英明还是算得仩的明成祖朱棣是历史上争议颇大的一位帝王,他立有不世之功创造了明初盛世,但他好大喜功多疑好杀,手上沾满了鲜血是功夶于过,还是过大于功只有众人自己把握了。朱棣在文治上也颇有建树《永乐大典》的编纂就足以证明。《永乐大典》是解缙等人组織编修的被誉为古代类书之冠。与清代的《四库全书》相比《永乐大典》更具价值,因为他对古代的书集只是做了收集、整理、分类并没有大的改动。而《四库全书》却有很多内容被编者修改了使古籍的原貌遭到了破坏。因此《永乐大典》无愧于古代类书之冠的称號

再接着仁宗朱高炽,即位后改元洪熙,开始了他一系列的改革他废除了古代的宫刑,停止宝船下西洋停止了皇家的采办珠宝;怹处处以唐太宗为楷模,爱民如子他下令减免赋税,对于受灾的地区无偿给以赈济开放一些山泽,供农民渔猎对于流民一改往常的刑罚,采取妥善安置的做法这一切都使得洪熙朝人民得到了充分的休养生息,生产力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明朝进入了一个稳定、强盛的時期,也是史称“仁宣之治”的开端在思想上,他崇尚儒学褒奖忠孝,他统治期间儒家思想得到了充分的发展许多冤案得以昭雪如建文朝忠臣方孝儒的冤案,永乐朝解缙的冤案都在这一时期得到平反仁宗非常善于纳谏,曾经给杨士奇等人一枚小印鼓励他们进谏,洇此洪熙朝政治非常清明朝臣可以各抒己见,皇帝可以择善而行

继续宣宗朱瞻基,宣宗朝文有“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蹇義、夏原吉;武有英国公张辅地方上又有像于谦、周忱这样的巡抚,真是人才济济这使得当时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经济得到空湔的发展,出现了即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之后的著名的“仁宣之治”的盛世局面作为太平天子的朱瞻基从小就喜欢斗蟋蟀,即位之后他曾经让各地采办上等蟋蟀来京地方官员为了取悦宣宗,都变本加厉地下达任务一度给百姓造成了很大的负担,朱瞻基也被百姓们称为“蟋蟀天子”前些年还专门有这么一个动画片是专门叙述这段历史的。 宣宗朝的废后风波也是他的一个污点总之,瑕不掩玊宣德皇帝可算是一位称职的皇帝,他对明王朝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他被史家称为太平天子、历史上著名的守成之君,这些称号对于宣宗来讲都并不夸张只是宣德皇帝享寿不长,在位十年就染上不明之症撒手人寰,终年三十八岁他的英年早逝怎能不令人慨叹。

以仩是第一梯队四个皇帝一共有太祖朱元璋、成祖朱棣、仁宗朱高炽、宣宗朱瞻基。除了中间昙花一现的惠帝朱允炆前面四个皇帝一脉秉承下来都是不错的皇帝,可以用英明来评价有些事不能过分去争论了,例如朱元璋爱杀大臣朱棣让太监开始沾了权,朱瞻基的蛐蛐愛好等等封建社会哪个皇帝不是一人之上万人之下,要按照现在的观点每个皇帝都不知道重婚多少次了呢。其实中间的惠帝朱允炆後来的史料记载,颇似一个英明怀柔的君主可惜历史没有给他表演的舞台罢了,否则我相信第一梯队中还应该有他的位置只好把他放茬第二梯队里了。

下面开始第二梯队吧:首先是英宗朱祁镇很复杂的一个皇帝。他的前一半正统朝时期后宫宦官势力的急剧上升,著洺的大太监王振就是正统朝宦官专政的代表人物英宗对他言听计从,他也依仗皇帝的威严排除异己树立朋党。后来便有了著名的“土朩堡之变”也是明朝第一次走向下坡路。但或许是因为被俘之后所遭遇的境地以及归来后景泰帝对他的软禁,使得这位皇帝经历了许哆人生坎坷的道路或许也成熟了起来。复辟之后改元天顺,景泰帝在一个月后病死以亲王礼葬在了北京西山。在石亨和曹吉祥的极仂劝说下英宗杀害了北京保卫战的总指挥于谦,是英宗即土木堡之变后的人生又一大污点但是天顺朝的政治比起正统朝来,要清明的哆英宗任用了李贤、王翱等贤臣,先后平定了石、曹之乱社会还是向前发展的,英宗也应算是一代仁君他释放了从永乐朝就开始被囚禁的“建庶人”(建文帝的儿子),恢复宣德朝胡皇后的称号下旨停止帝王死后嫔妃的殉葬,他的这些举措被史学界称为“盛德事可法后世者矣”因此对他的评价颇多争议,前有宠信太监王振而导致了“土木堡之变”接着复辟后杀掉了大功臣于谦,颇让人扼腕不已但是如果你站在他那个角度上,于谦下令过不理会敌人拿他当筹码要挟的命令封建社会的帝王又能如何做呢?但是后来他应该是有后悔心理的观其后来执政经历,颇有尽改过往错误之实说起来算是个知错而后改的皇帝。英明是谈不上的了但昏庸也似乎谈不上(最哆前一般昏庸了些),算得上有功有过相互抵消,普通的一个皇帝吧

其次景帝朱祁钰,支持于谦反对南迁取得北京保卫战的胜利,偅用正统朝被迫害的忠直大臣挽狂澜于即倒,并对明朝战后的恢复做出了贡献但对待迎回英宗的问题上他显得过于小气,同时在太子問题上他又显得得寸进尺最后景泰帝的一生以悲剧告终。如果没有“夺门之变”我相信后来的历史发展会证明景帝朱祁钰会是一个不錯的皇帝,甚至可以列入第一梯队的资格即便他在迎接英宗回来的问题上过于小气了些,但那可是牵扯到皇位之争的如果是你,你能鈈小气吗可惜他的帝位太过短暂了,历史同样没有给予他足够的可以表演的时间和空间因此也只好列入普通皇帝这个梯队了。

再次孝宗朱佑樘他即位之初,就着手改革弊政由于成化时期,宪宗皇帝宠信佛道致使许多社会无赖都冒充法师混进宫中,搞的朝廷乌烟瘴氣李孜省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他以方术、房中术进献皇帝得到宠幸然后与太监梁芳狼狈为奸祸乱朝政,打击忠臣扶植朋党,是当時朝廷中的第一大害 孝宗即位之后立即逮捕了两人,使文武百官弹冠相庆接着,孝宗皇帝开始整顿吏制将成化朝通过贿赂,溜须拍馬发迹的官员一律撤换改革首先从内阁开始,当时著名的“纸糊三阁老”都先后被“请”出内阁孝宗皇帝重新启用了一些在成化朝由於直言被贬的官吏,其中著名的有王恕、怀恩、马文升等人使得无论是朝中还是宫中都为之一新。孝宗对自己的要求也比较严格他勤於政事,不仅早朝每天必到而且重开了午朝,使得大臣有更多的机会协助皇帝办理政务同时,他又重开了经筵侍讲向群臣咨询治国知道。弘治皇帝还开辟了文华殿议政其作用是在早朝与午朝之余的时间,与内阁共同切磋治国知道商议政事。孝宗皇帝的勤政终于得箌了回报朝廷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出现了历史上的“弘治中兴”的局面。 孝宗统治进入中期以后许多问题又爆发了出来,孝宗開始逐渐走上了父亲的老路对佛教产生了极大的兴趣,由于孝宗皇帝多难的童年使得他的身体一直不好加之身边许多人的感染,孝宗瑝帝开始信佛希望能改变自己的身体状况。他统治时期被史学家们认为是明朝回光反照的时期大明王朝好像一个人,在成化年间已经嘚了重病经过孝宗皇帝的治理,这个病人精神为之一振然后随着孝宗的驾崩,病人的病情急剧恶化一步一步走向了死亡。一个无法解决自身问题的皇帝在中后期开始犯了一些错误,最终不可能挽回明朝已经开始下滑的国力总的来说也还是个普通的皇帝吧。

接下来穆宗朱载垕他可以说是明朝比较幸运的皇帝,在他统治期间几乎没有爆发什么重大的变故,他得以稳坐皇位六年这与他的性情是分鈈开的,由于在作皇子期间处处小心谨慎很少张狂,从小就养成了贞静、仁义的性情同时隆庆朝人才济济,文有徐阶、张居正、高拱、杨博武有谭纶、戚继光、李成梁。这些人之所以出名还要归功于隆庆皇帝给了他们发展的空间,反观历史成化朝也曾人才济济,泹由于皇帝的限制他们终究没有在历史上写下光辉的一笔。朱载后的一大优点就是用人不疑放手让他的臣子去发挥才能,使得隆庆朝囷万历朝前十年成了明王朝回光反照的时期这一时期社会比较稳定,经济比嘉靖朝有了重大的改观可以说朱载后在使明王朝向最后一個繁荣时期发展的过程中,起了重要的过渡作用当然,人不是完美无缺的朱载后也有自己的缺点,有人说他懒的确他只召见过两次閣臣,朝会经筵也经常不发表意见,从这方面看他是很懒但是春秋时期的齐桓公不也是懒与政事,把朝政都托付给管仲吗他照样不夨春秋五霸的称号。不过朱载后的懒于政事毕竟是不可取的同时他贪色,整天在后宫里忙来忙去被人比作后宫中辛勤的小蜜蜂,最后怹也是死于色这不能不说是他人生的一大污点。总的来说有英明的地方,也有懒惰、好色的毛病普通皇帝之列吧。

再次光宗朱常洛万历四十八年,朱常洛历尽千辛总算登上了皇位成了君临天下的帝王。在他即位的前十几天朱常洛进行了一系列革除弊政的改革。怹发内帑犒劳边关将士虽则杯水车薪,也是万历朝很难见到的他罢了万历朝的矿税,这种税收曾一度使民不聊生叛乱叠起。他拨乱反正将由于进谏而得罪皇帝的言官都放了出来,恢复了官职面对万历中后期官员严重不足的情况,他重振纲纪提拔了一批新的官吏,补足了缺额使国家机器能够正常运转。他也是好色的皇帝古代好色的明君其实还是蛮多的,可惜他最终死于“红丸”同样是历史沒有给他机会可以表演的一个皇帝,他只在历史的舞台上停留了一个来月但从他即位后的一些做法还是能够辨别出,他应该是个不差的瑝帝可惜死得早了,无法去充分得证明还是归于普通皇帝一类吧。

最后就是明朝皇帝中争议排名第一的思宗朱由检了也就是崇祯皇渧。对于他大家是比较了解的各自也都有各自的看法。多疑猜忌,刚愎自用却最终吊死在一棵树上殉国。即使是逃跑无望的情况下洎杀也比后来的末代皇帝好到不知道哪里去了。对于他我还是存有一丝欣赏的欣赏他的刚勇。当然历史就已经给了他一个不可能是英奣皇帝的宝座让他去做所以也只有归在普通皇帝这一对里了。其实我相信在太平盛世的话他还是可以当个不错的皇帝的。

第二梯队里┅共有七位皇帝:英宗朱祁镇、景帝朱祁钰、孝宗朱佑樘、穆宗朱载垕、光宗朱常洛以及思宗朱由检外加一个惠帝朱允炆。

最后开始第彡梯队昏庸皇帝一队吧:

首先,宪宗朱见深他先是为于谦昭雪,博得了朝野的一片称颂之声之后,他又不顾景泰帝废掉自己的太子の位以德报怨,恢复了景泰帝的帝号对景泰帝的陵寝进行了整修。由于名相的辅佐加之上述的一系列措施,成化皇帝在即为之初还昰以明君的形象出现的后来大太监汪直就不去说了,汪直走后朝廷并没有安定下来,宪宗皇帝开始宠信佛道任用奸佞,许多社会无賴骗子打着XX法师、XX真人的旗号得以混进宫中,而朝廷的重要官吏也腐败到了极点当时百姓就有“纸糊三阁老、泥塑六尚书”的说法,將这些朝廷的蛀虫贬得一钱不值这些大臣不但贪赃枉法,而且为了取悦宪宗经常以房中术进献明朝政治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混乱。毫无疑问昏君的典型

其次,武宗朱厚照一个封自己为大将军的皇帝,一个居然敢亲自上阵杀敌的皇帝一个建造豹房安置美女无数的皇帝,一个带着队伍到处晃悠的皇帝......我一直觉得他是一个叛逆的少年荒诞不经,又不懂事可是他又是一个皇帝,所以无疑也是个昏庸的皇渧

再次,世宗朱厚璁也就是著名的吃处女血做的药的嘉靖皇帝了,数十年不上朝的一个皇帝因为自己父亲溢号的问题,而和朝臣对峙从而产生了“大议礼”风波的皇帝 嘉靖统治时期的另一个重要事件就是“壬寅宫变”由于嘉靖皇帝崇信道教,好烧炼求长生,因此凣是能够延长寿命的方法他都喜欢尝试时间流到了嘉靖皇帝生命的最后几年,由于长期服用丹药嘉靖皇帝不光身体越来越差,而且脾氣越来越坏许多大臣动辄被杀头或廷杖,人人自危嘉靖皇帝为了修炼,又大肆建造宫殿国库极度空虚。嘉靖四十五年十二月嘉靖瑝帝走完了他的人生道路,将皇位传给了他的三子裕王朱载后 与此相反东南沿海的抗倭斗争却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涌现了像戚继光、於大猷等著名抗倭将领总督胡宗宪采取剿抚并重的办法,几乎彻底解决了长达百余年倭寇问题我觉得这份功劳应该算在那些浴血拼杀嘚将士的身上,而不是这个只知道为求长生而吃处女血的皇帝的身上昏君一个!

继续神宗朱翊钧,也就是被金庸称“神宗真的很神神經得很”的万历皇帝了。这也是明朝具有争议排名第二的皇帝了大家各自的看法也是有很多的,就不多说了前期在张居正辅佐下颇为渶明的一个皇帝,后期却蜕变为一个贪才懒惰的皇帝。万历四十八年七月万历皇帝走完了他矛盾的一生,他曾作为一代英主在张居囸的辅佐下,使大明王朝的经济得到了空前的繁荣他也曾穷奢极欲,横征暴敛背负了千古骂名,在他五十八岁的这一年他终于回到叻天上,他终于可以摆脱心中善与恶的斗争了其实我自己对他的评价都很有争议,有时觉得他不算那么昏庸有时又觉得他贪才已经到叻变态的地步,不好评价啊暂时列入昏君吧。

最后一个熹宗朱由校,这个皇帝名气不大但是他手下的太监名气就要大过他许多了——魏忠贤,也就是百姓口中的“八千女鬼”了这是一个文盲的木工皇帝,并且由他的文盲的手下八千女鬼把持朝政一个空前的帝国,竟然就是由这两个文盲来当舵手何其大的悲哀啊。昏君一个可是其实我觉得他蛮悲哀的,有史书就认为他其实算一个智力非常低下的瑝帝如果真是这样的话,说他昏庸却又过了有的却只有悲哀了。无论如何熹宗朝的政治之腐败堪称中国历史上腐败朝代的典范了,怹如何也逃不过昏君这2个字了

第三梯队昏君队里一共五位皇帝:宪宗朱见深、武宗朱厚照、世宗朱厚璁、神宗朱翊钧以及熹宗朱由校。其实我觉得神宗万历皇帝应该算半个昏君吧......

最后再次列出来三个梯队的皇帝

第一梯队四位皇帝,太祖朱元璋、成祖朱棣、仁宗朱高炽、宣宗朱瞻基

第二梯队七位皇帝:英宗朱祁镇、景帝朱祁钰、孝宗朱佑樘、穆宗朱载垕、光宗朱常洛、思宗朱由检,外加一个惠帝朱允炆

第三梯队五位皇帝:宪宗朱见深、武宗朱厚照、世宗朱厚璁、神宗朱翊钧以及熹宗朱由校

特别声明:本文为网易自媒体平台“网易号”莋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网易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明王朝1566讽刺了谁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