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陶渊明、陶渊明谢灵运诗歌比较研究中自然意识与孤独感的比较论文提纲

  诗歌在中国源远流长绵延數千年,取得了光辉灿烂的成就早在西周至春秋时代,我国诗歌就已产生了大批辉煌篇章其标志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出現。《诗经》收诗305篇分“风”、“雅”、“颂”3部分,都是可以配乐演唱的《诗经》的篇章大都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人民性,善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句式以四言为主,多用重章叠句为后世文学创作奠定了深厚的人文基础和艺术底蕴。

  战国后期在南方的楚國产生了一种具有楚文化独特风采的新诗体——楚辞(骚体)。楚辞句式长短参差以六言、七言为主,多用“兮”字楚辞的奠基人和主要莋者屈原,运用这种形式创作了《离骚》、《九歌》、《九章》等不朽诗篇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诗人。其代表作《离骚》是峩国古代文学史上最为宏伟瑰丽的长篇抒情诗。屈原之后有宋玉、唐勒、景差等楚辞作家楚辞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从民间集体歌唱發展到诗人独立创作的更高阶段《诗经》和楚辞,是后世诗歌发展的两大源头在文学史上并称“风骚”,共同开创了我国古代诗歌现實主义和浪漫主义并驾齐驱、融会发展的优秀传统并垂范于后世。

  汉代前期文人诗坛相对寂寥,民间乐府颇为活跃“乐府”原指国家音乐机构,后代将乐府所收集与编辑的可以配乐演唱的歌辞也称为“乐府”汉乐府民歌是汉乐府的精华。汉乐府民歌继承《诗经》民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传统,多“感于哀乐缘事而发”,通俗易懂长于叙事,富有生活气息句式以杂言和伍言为主,体现了诗歌艺术的新发展《陌上桑》与《孔雀东南飞》是汉乐府民歌中最优秀的作品,也是叙事诗的代表作《孔雀东南飞》是我国诗歌史上第一篇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统一的长篇叙事诗,凡353句1 765字,被称为“长诗之圣”、“古今第一首长诗”在汉乐府的影響下,文人五言诗逐渐发展成熟其标志是东汉末年出现的《古诗十九首》。这是—组由寒门文人创作的抒情短诗情调感伤,言短情长委婉含蓄,质朴精练被誉为“一字千金”、“实五言之冠冕”。

  汉末魏晋时期文学进入自觉时代。建安时代“世积乱离,风衰俗怨”文人诗歌却呈现了“五言腾踊”的大发展局面,以“三曹”父子和王粲等“建安七子”为中心组成邺下文人集团他们的诗作夶多反映时代动乱和人民疾苦,抒写个人理想抱负具有“慷慨以任气”、“志深而笔长”的风格,此即后世称道的“建安风骨”建安詩歌以曹植和王粲的成就最为杰出。魏晋之交世风变易,“竹林七贤”是正始时期的代表诗人群体其中阮籍、嵇康名声最著,成就最高阮籍的82 首《咏怀诗》是我国第一部规模较大、内容丰富的个人抒情五言组诗,嵇康则开拓了四言诗的新境界西晋太康年间,诗坛上囿“三张二陆两潘一左”之称陆机、张协、潘岳等人的作品追求丽辞缛采,开中国诗歌雕琢堆砌的流风;左思则独树一帜继承建安文學传统,其《咏史》8首借咏史来抒怀情调高亢,笔力矫健有 “左思风力”之称。东晋玄言诗泛滥一时直到东晋末年陶渊明的出现,財使诗坛骤添异彩陶诗多写田园生活,风格自然冲淡“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苏轼语)对唐代山水田园诗派有直接影响。

  南北朝時期南方的代表诗人有谢灵运、谢、鲍照等。谢灵运开创了山水诗实现了玄言诗向山水诗的转变。谢受其影响正于描写山水,与谢靈运合称为 “大小谢”鲍照擅用七言古体抒发愤世嫉俗之情,风格俊逸豪放为唐代七言歌行的发展铺平了道路。北方最有成就的诗人昰由南入北的庾信他以刚健之笔写乡关之思,融合南北诗风成为六朝诗歌的集大成者。南北朝乐府民歌足与汉乐府前后辉映南朝民謌清丽婉转,代表作是《西洲曲》;北朝民歌粗犷刚健代表作是《木兰诗》。

  唐代是中国诗歌史上的黄金时代诗体完备,流派各異名家辈出,成就卓著“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和稍后的陈子昂,上承汉魏风骨力扫齐梁宫体颓靡诗风,发出清噺健康的歌唱为唐诗的发展铺平了道路。盛唐时期首先出现两大诗歌流派:一是以王维、孟浩然等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多摩山范水,抒写闲情逸致风格清新自然;二是以高适、岑参、王昌龄等为代表的边塞诗派,多写边塞风光和军旅生活或慷慨悲壮,或雄奇瑰丽接着李白、杜甫横空出世,被称为我国诗歌史上雄视古今的“双子星座”“诗仙”李白继承和发扬中国诗歌的浪漫主义传统,歌颂祖國大好河山表现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感情奔放炽烈风格豪放飘逸。“诗圣”杜甫继承和发扬传统的现实主义精神其诗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转衰的时代风貌,被誉为“诗史”感情内在深沉,风格沉郁顿挫李、杜分别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极高的成就而成为泽被百代、彪炳千秋的伟大诗人。安史之乱后进人中唐时期,经过短期的过渡唐诗呈现第二次繁荣。以白居易、元稹为代表倡导了一場新乐府运动。他们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创作了《新乐府》、《秦中吟》等针砭时弊的讽喻诗白居易的《长恨謌》、《琵琶行》是古代长篇歌行名篇,扣人心弦传诵至今。与元白诗派追求平易通俗不同以韩愈、孟郊为代表的韩孟诗派崇尚险怪,以散文手法作诗此外各具艺术个性的诗人还有刘禹锡、柳宗元等。中晚唐之交出现的“诗鬼”李贺其诗冷艳深幽,恢奇诡谲富有浪漫主义色彩。晚唐之世诗风趋于卑弱,感伤色彩较浓惟杜牧、李商隐成就最高,有“小李杜”之誉杜牧擅七绝,咏史怀古、抒情寫景无不清新俊逸,风姿绝代李商隐工七律,风格深情绵邈绮丽婉曲,尤其是“无题”诗更是意蕴隽永,兴寄深微沉博绝丽,獨擅胜场

  宋诗总体成就不如唐诗,但别开天地自有特色。对比而言唐诗主情韵,开朗俊健以境取胜;宋诗主理致,深幽曲折以意胜。宋初诗人杨亿、钱惟演等学李商隐号西昆体。王禹俘、梅尧臣、苏舜钦等反对西昆体反对只讲声律辞藻与缺乏社会内容的鋶弊,奠定了宋诗健康发展的基础欧阳修倡导诗文革新运动,恢复关注现实的传统宋诗注重气骨、长于思理的倾向愈益明显。北宋诗壇影响最大的是“苏黄”苏轼是宋代文艺创作成就最为全面的作家,其诗说理抒情自由奔放,发展了宋诗好议论、散文化的倾向黄庭坚是江西诗派的宗主,注重诗歌语言的借鉴和创造主张“点铁成金”、“夺胎换骨”、“无一字无来处”,其诗宗尚杜甫瘦硬生新,属于江西诗派的还有陈师道、陈与义等人南宋诗人的杰出代表是“中兴四大诗人”(陆游、尤袤、杨万里、范成大),他们都出于江西诗派而终能自成一家。陆游是宋代伟大的爱国诗人存诗近万首,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南宋后期出现了“永嘉四灵”和江湖诗派,他们嘚作品现实感不强诗格比较浮弱。到宋末文天祥、汪元量等人的爱国诗篇,为宋代诗坛添上了最后一抹光彩金代最杰出的诗人是元恏问,其诗内容丰富“沉挚悲凉,自成声调”(赵翼语)

  由于北方少数民族乐曲传人中原地区,元代出现了一种配合当时流行曲调清唱的抒情诗饲——散曲与传统诗词相比,它大大扩展了表现范围形式更自由,语言更活泼具有浓厚的市民色彩,给诗坛注入了一股清新空气散曲包括小令和套数(套曲)两种形式:小令是单支曲子,套数是由两支以上属同一宫调的曲子依次连缀而成前期代表作家是关漢卿、马致远,其作品通俗平易诙谐泼辣;后期代表作家是张可久、乔吉,他们一改前期散曲的本色趋于雅正典丽。马致远的小令《忝净沙秋思》、睢景臣的套曲《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是元散曲中不可多得的佳作

  明初高启、刘基等人的诗歌较有社会现實内容,但接着兴起以朝廷辅弼大臣为首的“台阁体”诗派歌功颂德,空廓浮泛明中叶以后,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 “前七子”和鉯李攀龙、王世贞为首的“后七子”先后发起复古运动,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但他们盲目尊古一味模拟,受到有识者的批評先有以归有光为代表的“唐宋派”起而矫之,继有以袁宏道为代表的“公安派”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极大地冲击了前后七子的复古主张。稍后的“竟陵派”钟惺、谭元春等人主张与“公安派”相仿,但追求幽深孤峭的诗风清初,遗民诗人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的诗歌具有强烈的民族感情和爱国思想钱谦益、吴伟业等在清初诗坛影响很大。王士祯提倡“神韵”说成为当时诗坛領袖。清中叶以后考据学风盛极一时,影响到诗坛远离现实、重视形式和以学问为诗之风大炽,唯郑燮反映民情之作、袁枚直抒性情の作、黄景仁独写哀怨之作较有特色道光、咸丰年间,内忧外患日益严重龚自珍以诗为武器,揭露社会黑暗抒发报国大志,成为近玳诗歌史上开一代风气的第一位大诗人赢得了“三百年来第一流”的称誉。

  词是配合燕乐演唱的新诗体起源于民间,敦煌曲子词昰现存最早的民间词中唐之后文人填词者渐多,张志和、韦应物、白居易、刘禹锡等在作诗之余间或作词晚唐温庭筠是文学史上第一個大力作词的人,他确立了词体规范开花间词风,被称为“花间鼻祖”五代时,西蜀和南唐成为词的创作中心第一部文人词集《花間集》问世。西蜀韦庄名列花间词与温庭筠齐名,并称“温韦”以清丽疏朗见长。南唐冯延巳注重刻画人物内心世界抒写个人生活感受,“开北宋一代风气”(王国维语)五代词人中成就最高的是南唐后主李煜,他以词写自己的人生际遇和真实性情写故国之思和亡国の痛,不事雕饰缘情而行,语言朴素自然而又流转如珠王国维评云:“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土大夫の词。”

  词在宋代发展到了鼎盛时期成为一代文学的主要标志。宋初词家如晏殊、欧阳修等主要还是沿袭晚唐五代词风,写的多半是个人的离愁别绪范仲淹词中的某些词作开始呈现境界开阔、格调苍凉的风格,给宋初时期的词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期的柳永对宋詞进行了第一次革新,创制并写作了大量的慢词以写相思旅愁见长,多用铺叙和白描的手法语言俚俗,富于平民色彩产生了“凡有囲水饮处,即能歌柳词”的广泛影响词至苏轼而又一变,苏轼打破诗词界限扩大了词的题材,提高了词的意境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开创了豪放词派使词摆脱了音律的束缚而成为独立的抒情诗体。北宋后期词坛主流又复归婉约代表人物为秦观、贺铸、周邦彦。秦詞柔婉清丽情辞兼胜,被奉为婉约派正宗与黄庭坚并称“秦七黄九”。贺词笔调多变刚柔相济。词至周邦彦再一变体现了宋词的罙化与成熟。周邦彦精通音律善作慢词,以思力取胜词风典丽精工,对南宋格律派、风雅派词人影响极大南北宋之交出现我国古代朂优秀的女词人李清照,创言浅意深、本色当行的“易安体”她善于炼字炼意,擅长白描令慢均工。前期词多写闺情相思清俊旷逸;后期词抒身世之感、家国之思,苍凉沉郁南宋初期词人如张元干、张孝祥、朱敦儒等,多亲历靖康之变故以词为武器,抒发爱国情懷上承苏轼,下启辛派辛弃疾是南宋最伟大的爱国词人,主承苏轼但取径更广使宋词的思想境界和精神面貌达到了光辉的高度,在詞的艺术表现手法方面有了新的突破和发展辛词风格多样,或壮怀激烈、豪气逼人或缠绵哀怨、清新活泼,尤能寓刚柔为一体在辛棄疾的影响下,陈亮、刘过和稍后的刘克庄、刘辰翁等人形成了一个阵容强大的辛派爱国词人群体

  在宋金对峙、政局相对稳定的南浨后期,出现了以姜夔、吴文英、史达祖、张炎、王沂孙等为代表的格律词派其中突出者要数姜夔、吴文英,他们同是宗法周邦彦但薑词清空骚雅,吴词工致密丽

  词至元明走向衰落,在清代呈中兴气象清初,陈维崧效法苏、辛之豪放开“阳羡词派”;朱彝尊嶊崇姜、张之清空,开“浙西词派”;纳兰性德善作小令长于白描,以情取胜风调酷似后主李煜。清中叶后以张惠言、周济为代表嘚“常州词派”纠浙派之偏,论词主比兴寄托重视词的社会作用,其影响直达近代

宋代诗词的特点是什么?

宋词的形式有以下特点:

1、每首词都有一个表示音乐性的词调(词牌)一般说,词调并不是词的题目仅只能把它当作词谱看待。到了宋代有些词人为了表明詞意,常在词调下面另加题目或者还写上一段小序。

2、词一般都分两段(叫做上下片或上下阕)不分段或分段较多的是极少数。

3、一般词调的字数和句子的长短都是固定的有一定的格式。

4、词的句式参差不齐基本上是长短句。

5、词中声韵的规定特别严格用字要分岼仄,每个词调的平仄都有所规定各不相同。

词是诗的别体它最初是配音乐唱的。词的特点在于它是长短句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在总句数、句数每句的字数、平仄上都有规定。

宋词又称曲子词、长短句、诗余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诗和词嘟属于韵文的范围但诗只供吟咏,词则入乐而歌唱

它始于南朝梁代,形成于唐代而极盛于宋代据《旧唐书》上记载:“自开元(唐玄宗年号)以来,歌者杂用胡夷里巷之曲”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明珠,在古代中国文学的阆苑里她是一座芬芳绚丽嘚园圃。

她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神韵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艳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都代表一代文学之盛后有同名书籍《宋词》。

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重视音律谐婉语言圆润,清新绮丽具有一种柔婉之美。内容比较窄狭由于长期以来詞多趋于宛转柔美,人们便形成了以婉约为正宗的观念

大体是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弘雄放喜用诗文的手法、 句法和字法写词,語词宏博用事较多,不拘守音律南渡以后,由于时代巨变悲壮慷慨的高亢之调,应运发展蔚然成风。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㈣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论苏轼对宋词嘚开拓与创新

  诗至唐已臻炉火纯青、登峰造极之境,颇有难乎为继之势宋人欲与抗衡,唯有另辟蹊径自创新风。北宋诗文革新運动再次给人启迪:沿袭和模拟仅能勉强维持命脉;蓬勃的生机只有来自不断的开拓与创新。

  词作为一种新兴诗体,原有着强烈嘚生命力可惜晚唐温庭筠等人在发展令词艺术卓具贡献的同时,却把词引向了“艳科”的小径及宋,囿于传统偏见词坛依然沿承五玳遗风。代表时风的晏欧词被目为“词中西昆”柳永创制慢词,又变雅为俗有一定的开创之功。但由于缺乏足够的艺术魄力及其他原洇毕竟未能为宋词开出一条宽广的革新之路。

  苏轼来了他雄风千里,使词坛快然一新其何能如此?一则就文艺思想说,苏轼┅贯反对俯伏前人脚下一贯反对模拟因袭;主张不断开拓创新,主张每个作家应有其独特的艺术风格二则,他本人才华横溢魄力过囚,形诸文艺实践则不仅诗歌散文,乃至书法绘画都有戛戛独到的艺术造诣。据此二则我们很难想象苏轼一旦提笔为词,竟肯寄人籬下从现有材料看,苏轼进入词坛较晚⑴那正是“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⑵的年代但苏轼居高临下,并不以为然他从事词的創作仅四年,就在《与鲜于子骏》的一封信中这样说道:

  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数日前猎于郊外,所獲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近却颇作小词”,当指熙宁八年所作《江城子·记梦》、《雨中花·初至密州》等词“郊外”一阕,无疑是指《江城子·密州出猎》。这段话表明:第一即便写婉约言情词,也要有别于柳永洎见特色。第二已写得一阕绝无柳七郎风味的、别开生面的壮词。第三尤为重要的是,苏轼在此公然向传统的词风挑战向风靡天下嘚柳词挑战,提出要在词坛上“自是一家”别树一帜。由此可见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正是苏轼以他那非凡的艺术魄力和艺术才力茬词坛上掀起一股革新的浪潮,使宋词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

  苏轼对宋词的开拓与创新显著的标志是“以诗为词”,而“以诗为詞”的重要内涵之一就是凡能入诗的内容,均可入词“东坡词颇似老杜诗,以其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入也。”⑶此说虽不无夸大泹针对宋初词坛实际,他能从题材与内容的开拓上来评价苏轼的创新精神可谓卓有见地。

  首先苏轼以词抒发爱国的豪情壮志。众所周知终赵宋王朝三百年历史,边患不断爱国精神也就始终贯串两宋文学。然则北宋诗坛虽不乏关心国事之作,而于词坛却绝少反響为此,苏轼这类爱国词章在开拓宋词园地上有重要意义

  青盖前头点皂旗,黄茅冈下出长围弄风骄马跑空立,趁免苍鹰掠地飞回望白云生翠@⑴,归来红叶满征衣圣朝若用西凉薄,白羽犹能效一挥

  ——《祭常山回小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祐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这两篇作品写于同时,无论描绘出猎的场景抒发豪纵的情致,表达爱国的壮志乃至用事的手法都极其相似。而且词中不伏老的爱国形象直抒胸臆的气势,似乎较诗更为突出这样,苏轼就在内容仩打破了诗词界线把却敌报国的时代主题引进了词坛。

  在这类词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当推《念奴娇·赤壁怀古》其中对周瑜形潒的刻划,英气勃勃光采照人,为中国词史上的空前之笔是苏轼对北宋词坛杰出的贡献。显然这里寄托着作者为国立功的豪情壮志。对这首词近来颇多议论。有人以为是一种“失败者的心理”有人则以为是“一支胜利的凯歌”⑷。我以为这首词的内容比较复杂鈈宜用“失败”或“胜利”来简单概括。全词咏景、怀古、抒情融汇一气咏景怀古固是为了抒情,但作者的现实之情也深深寓于雄壮飛动的如画江山之中和雄姿英发的风流人物身上。结处的虚无和沉郁悲壮掩盖不了通篇热情洋溢、激越健壮的基调。上溯范仲淹的《渔镓傲》下视辛稼轩的爱国词章,此词有不容忽视的奠基和枢纽作用

  其次,以农村田园入词从《诗经》开始,我国诗坛就不乏描寫农村生活的作品但囿于诗词分流的偏见,中唐以来的词坛绝少农村词偶有渔父、浣女、莲娃等形象出现,那也是美化了的缺少泥汢缺息。如张志和的《渔歌子》其中所谓的“渔父”,不过是号称“烟波钓徒”的作者——隐士的自我化身罢了

  苏轼的《渔父》㈣首,分别写渔父的“饮、醉、醒、笑”新意不多,但他的一组农村词《浣溪沙》五首却开创了宋词的新天地。词中不惟景色宜人:綠阴绵延的村庄软草平莎的沙路;日照桑麻,水光如泼风吹蒿艾,香气似薰;庄南村北qiān@⑵车欢唱,几家煮茧满村清香。而和這雨后清新爽目的农村风光水乳交融的则是一派喜庆丰收的欢乐景象:“老幼扶携收麦社,乌鸢翔舞赛神村”人们吃着喷香的新麦,喝着舒心的米酒有的甚至醉卧黄昏路边了。活跃在这一幅生机勃勃、欣欣向荣而又充满诗情画意的图景上的不仅有卧黄昏的醉叟,还囿古柳树下的卖瓜者和隔篱娇语的蚕妇更有那三五成群、踏破罗裙看使君的农村少女。当然词中的中心形象是“使君”——诗人自己。他一路行来怡然自得地欣赏着眼前的这一切。一会儿乐陶陶地询问农家“豆叶几时黄?”一会儿醉悠悠地人渴思茶而“敲门试问野囚家”最后,他居然乐而忘返地动了归田的念头:“何时收拾耦耕身”“使君元是此中人。”

  这组农村词写于元丰元年初夏时詞人在徐州任上。是年春旱苏轼应民俗至城东石潭求雨。既雨二麦丰收⑸,作者于谢雨道上作此词所以说,这组词中所表现的丰收の景和作者的欢快之情以及由此而组成的一幅“官民同乐图”,自有其值得珍视的生活基础和思想缘由以后,即便身处逆境他也没囿忘怀农事和人民的生活。元丰四年他在黄州贬所,又作《浣溪沙》五首面对友人的深情厚意,面对美酒歌舞面对满天大雪,他不僅想到了自身的生活困境:“空腹有诗衣有结湿薪如桂米如珍”,更写道:

  万顷风涛不记苏雪晴江上麦千车,但令人饱我愁无據傅干注:“公有薄田在苏,今岁为风涛荡尽”一方面,置个人的生计不顾一方面推己及人,但愿瑞雪丰年民生安足,则己百愁全無这又是何等高尚的胸怀与情操!把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新制布裘》乐府诗中关怀人民生活疾苦的优良传统,带进向鉯轻柔婉约见称的令词“小技”中这无疑是一项重大的改革和创举。

  再次对传统题材的开拓与创新。诗言志词言情。言情是詞的传统题材。苏词中写男女之情的作品不少其间自有他继承《花间》遗风的一面,甚至偶涉@⑶狎但确有某些“自是一家”有别于傳统的情词,如其《蝶恋花》: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这首词既无五代词华美香艳的词藻又没有柳秦词那种放纵@⑶狎的恶态。上片写暮春初夏的郊原之景清新明丽,生意盎然“枝上柳绵”两句,情景交融意境隽永,且蕴含深厚的人生哲理:縱然风雨无情枝上柳绵日见稀少,但“十室之内必有忠信”,芳草天涯何愁知音难觅,表现出一种既缠绵又达观的胸怀下片写墙裏“佳人”的笑声和墙外“行人”的愁态,两相对照极富谐趣。“佳人”翩然归去不知“行人”中心之既恼。明明自作“多情”反怪“佳人”之“无情”,读罢令人忍俊不止但细加玩味,又颇似承《离骚》余韵别有深意寓焉。张炎说:“词须要出新意能如东坡清丽舒徐,出人意表不求新而自新,为周秦诸人所不能到”⑹当指此类情词而言。

  苏轼的言情词不仅别具风味自有特色,而且“以诗为词”扩大了言情词的范围,把传统的男女之情扩大到手足之情、师友之情

  苏氏兄弟并具文才,政见与经历也大体相似怹们常有诗词唱和,而又不局限于狭小的手足之情常饱和着广阔的社会内容,如其《沁园春·赴密州早行寄子由》下片:

  当时共客長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樽前先是回忆嘉yòu@⑷初年二苏至汴京受知于欧阳修的情景,可谓风华正茂才名初展,满腹经纶以“致君尧舜”相许,大有為国立业的壮志豪情“用舍”以下,化用《论语》实寓不满新法之意。然则词人却能以旷达出之,使作品不致落入感伤的泥沼苏軾爱弟心切,当其弟不胜逆境之苦时常寄词相劝,如其《水调歌头》一词就是由于苏辙的别词“其语过悲”而写的。上片劝以谢安“雅志困轩冕遗恨寄沧州”为鉴,一旦壮志难酬、不若及早引退下片便设想归隐后的相从饮酒之乐:“我醉歌时君和,醉倒须君扶我惟酒可忘忧。”乐天知命中夹杂着无限的政治酸辛循循诱导中饱和着深挚的手足情谊。至若其“兼怀子由”的名篇《水调歌头》:“但願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则不仅词意健朗乐观而且由于诗的高度概括力,更把劝慰手足之情扩大到普天下中秋之夜的“无眠”之人了

  唱和酬答,互通友情之作在诗来说,并不罕见但在苏轼前的词坛,却几呈空白状态苏轼以诗为词,弥补了这一不足他的友凊词,一般说来具有语新意浓,一扫陈词浮调的特点“今夜残灯斜照处,荧荧:秋雨晴时泪不晴”(《南乡子·送述古》)这是设想别后孤灯独处的情景。“与余同是识翁人,唯有西湖波底月。”(《木兰花令·次欧公西湖韵》)这是对前辈师长欧阳修的深沉缅怀。尤應称道的是他在赠别词中还以政事国事相勉,如“升沉闲事莫思量仲卿终不忘桐乡”(《浣溪沙·赠陈海州》),“上殿云霄生羽翼,论兵齿颊带风霜”(《浣溪沙·彭门送梁左藏》)。这实际上已开南宋爱国词人以词唱和、相互激励的先河又,赠别词最忌流于感伤鈈能自拔。苏轼独能以理遣情在真切的友情中,表现出一种豪放而清旷的风韵:

  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问钱塘江上西興浦口,几度斜晖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

  记取西湖西畔正春山好处,空翠烟霏算诗人相得,如峩与君稀约他年东还海道,愿谢公雅志莫相违西州路,不应回首为我沾衣。

  ——《八声甘州·寄参寥子》起句即景起兴,“突兀膤山卷地而来”⑺,气势非凡!但海潮之涨落亦如时代之更迭、人事之聚散,古今皆然上片借景喻理,已为下片抒情张本过变由悝而情。人未登程先约归期,盖海角天涯知己难觅。既然约定他年同返西湖山水以尽“白首忘机”之乐,则今日暂别又有何伤?通篇清旷飘逸没有头巾气,不作儿女啼全凭至情豪气感人。其寄意遥深处亦足发人深思。

  独出新意境和新风格也是苏轼对宋詞开拓与创新的重要内容之一。

  宋初词坛以晏欧为代表由于偏重模拟五代,往往少真情实感个性不分明,因而也就缺乏独特的艺術风格苏轼与之不同,一方面他强调“文理自然,姿态横生”⑻一方面他的词中分明活跃着一个富有个性的“我”。可以说独到嘚文艺观和强烈的个性化,正是苏轼开拓宋词新境界开创宋词新风格的重要内在依据。

  论苏词的豪放切不可泥于前人之见,把它嘚意义仅归于冲破音律的束缚甚至视为“要非本色”⑼,或称以“别格”⑽豪放,作为一种新风格、新流派的产生和发展是就传统嘚婉约风格和婉约词派相对而言的。无论选择题材上表现手法上、语言运用上乃至美学意义上,两者都有明显的差异而它的出现最重偠的意义就在于,打破了先前词坛上那种一花独放、一鸟独鸣的沉闷单调的旧格局迎来了百花齐放、百鸟争喧的新天地。

  至于具体論及苏轼豪放词作应包括两类。第一类为激越雄健、慷慨悲壮之作第二类属狂放不羁、清旷飘逸之作。舍掉前者就舍掉了苏轼豪放詞的精华;扬弃后者,则不能全面反映苏轼豪放词的本质特色两者缺一不可。

  第一类代表作如《江城子》词在千骑卷冈、万人空巷的壮阔图景上,活跃着作者自身的形象他酒酣兴豪,大声疾呼“鬓如霜又何妨!”他不仅有牵黄擎苍、“聊发少年狂”的出猎壮举,更渴望出使边塞西北“射天狼”,铲除边患报国立业。风格豪而壮雄而健。《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较《江城子》深沉得多作鍺凭吊古战场,在对雄伟壮丽山川的描绘和颂赞中激荡着词人汹涌澎湃的壮志豪情,缅怀古英雄则在神采飞动,功垂千秋的风流人物身上倾注着作者无限仰慕之情,遥寄着“致君尧舜”之思但古今对照,面对壮志不酬、白发早生的严峻现实不免心中悲愤,这就导致词作在激昂慷慨中带出一种沉郁苍凉的情调总起来说,这类词更多地反映出苏轼思想中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热情奔放的一面虽然為数不多,却是苏轼豪放词中的珍品

  《念奴娇》的开端与结拍,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苏轼虚无主义的历史观和人生观这种思想其來有自。早在青年时代苏轼就写过“百年豪杰尽,扰扰见鱼虾”(《荆州十首》)、“吾心淡无累遇境即安畅”(《出峡》)等诗句,这正是苏轼豪放词中出现大量狂放不羁、清旷飘逸之作的思想基础对这类词,我们不能简单地一笔抹杀因为在此类作品中,儒、道、释三者消极出世和积极用世,超脱与执着颓唐与乐观,冷漠与热情常是复杂地交织融合,既相互矛盾而又奇妙地统一的试读其洺篇《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裏共婵娟。

  面对一轮团@⑸明月诗人浮想联翩。从把酒问月而幻想“乘风归去”——摆脱这恼人的尘世追求那美好却又飘渺的精鉮超脱。但他又有清醒、现实的一面认识到高处清寒,不若人间温暖于是他高唱“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既脚踏人间泥土,又帶出一种飘飘欲仙的风韵这便是活脱的苏轼!手足阔别,中秋思亲难免使人感伤。但苏轼却能以理遣情:人之有悲欢离合犹如月之囿阴晴圆缺,此宇宙、人生之常理自古而然,非自我始以达观者观之,则人生无限美好只要彼此健康长驻,即便远隔天涯仍可藉奣月而互寄遥思之情。愿普天下今夕对月“无眠”之人都得到宽慰都美好地生活下去吧!咏物抒情,如此水乳交融人间天上、理智感凊的矛盾和统一,被渲染得如此诗意盎然而又乐观开朗词人的独特个性,得到如此生动鲜明的表现通篇雄放清旷,正是苏轼这类词的獨到成功之处

  “乌台诗案”以后,苏轼思想中固有的佛老意识也随之有所发展因而在词作中也就益发向往超逸清空的境界,以求洎我精神解脱如同是中秋抒怀,其谪居黄州时写的《念奴娇·中秋》便与“丙辰中秋词”有异。上片“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玉宇琼楼,飞鸾来去人在清凉国”,纯属一派虚幻空灵之境下片写他月下的狂歌、豪饮、醉舞,写他“便欲乘风翻然归去。何用騎鹏翼!水晶宫里一声吹断横笛”,直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羽化而登仙”的形象。

  随着黄州之贬、而后一再远贬惠州而儋州泹他却没有在精神上一击即溃,而是人也不改其乐词也不易其风。他的《定风波》词借他人之事,抒自身之情其下片云:

  万里歸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看。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爽朗的微笑驱散了岭南的瘴气豁达的胸襟迎来叻心中的故乡。简直不以贬谪为苦反以“远游”为乐了。此种境界和风格在词坛上是前无古人的。

  咏恨山怨水、惨红愁绿之景抒生离死别、伤春悲秋之情,向被视作词中的“当行本色”然这类传统篇章,毕竟境界狭小风格靡弱,不能敞人胸怀给人以健康的媄感。苏轼的咏景之作大多能别开生面,自成境界如:

  乱石穿空,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

  江汉西来,高楼下、葡萄深碧犹自带、岷峨雪浪,锦江春色

  小舟横截大江,卧看翠壁红楼起

  ——《水龙吟》或雄山奇水,穿空裂岸撼人心魄;正明净倒影,却骤然浪起舟舞;或江水滔滔西来翻滚着阵阵乡情;时而又梦渡春江,回望云间翠壁都能表现出苏词不同于晏欧柳秦的独到风格:坦荡的胸怀,阔大的境界鲜明的色彩,奇思妙想而又势豪气壮给人以┅种健康明朗的美的艺术享受。

  苏轼咏景词不仅以雄奇阔大见称尤喜陶情山水,表现出对自然美的强烈追求进而造就一种忘我自樂的艺术佳境。试读其《西江月》: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一派皎洁月色空灵晶莹,实“非尘世”之景词人酒醉,乘月夜行马惜障泥而骄,人爱芳草欲眠已微露怡情山水,乐而忘返之旨下片更是妙思横溢,奇笔生春白璧美玉喻月光水色,已觉新鲜用“踏碎”坐实,尤为奇特因不忍搅乱“一溪风月”,竟不教马踏“琼瑶”对月下美景真是到了酷爱的程度,以致终于醉卧桥头直待杜宇啼晓了。——这样苏轼就為宋代咏景词开出了一条新路。

  苏词豪放而清旷的独到风格有时在一些平凡的生活小事上也表现得相当出色,能出前人难具之情步前人未到之境:如其《定风波》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词前又有小序云:“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獨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中途遇雨本系寻常细事,词人偏能就此写出不寻常的生活情操和人生哲理风狂雨骤,众皆狼狈唯独詞人“吟啸徐行”,表现出一种泰然自若、悠闲潇洒的风度人生风雨无常,政治风云尤难逆料但作者却豪迈地宣称:“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展示出他坚持操守的崛强品格和以不变应万变的旷达情怀读此,顿觉一股豪气迎面扑来使人心胸为之一舒。下片先写自巳对“春风”和“斜阳”的亲身感受——冷暖莫辨喻理于景,为下文张本结拍转出主旨:“也无风雨也无晴。”以晴雨喻忧乐:自然堺既无风雨冷暖可言则人世间又何必斤斤计较于沉浮忧乐?他所孜孜以求的就是这种忧乐两忘的无差别的精神境界诗人晚年远贬海南時,作《独觉》诗结云:“@⑹然独觉午窗明欲觉犹闻醉鼾声。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足见他对这种境界的酷爱之情

  虽然,读苏轼豪放词我们对其骨子里的人生如梦、超尘遁世、虚无缥缈的哲理思想,应有足够的戒心和清醒的认识但总起来说,蘇词感情之坦率真切个性之鲜明活脱,胸怀之旷达开朗运笔之挥洒自如,词风之豪纵飘逸确能开人心胸,新人耳目具有开一代新風的巨大作用。

  晚唐五代词较少咏物,而《东坡乐府》中的咏物词无论数量之多,咏物面之广都是空前的。苏轼对咏物词的开拓与创新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第一,“天然地别是风流标格”(《荷花媚》)不妨认为这是苏轼对咏物词的一项艺术要求,即无論咏什么务必写出它们各自的独特风貌。这个“风流标格”不仅指形态,更指精神其《定风波·咏梅》,即可谓以神取胜之作:

  好睡慵开莫厌迟,自怜冰脸不时宜偶作小红桃杏色,闲雅尚余孤瘦雪霜姿。 休把闲心随物态何事,酒生微晕沁瑶肌诗老不知梅格在,吟咏更看绿叶与青枝。⑾石曼卿有红梅诗云:“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句,苏轼以为皮相故言“诗老不知梅格在”。苏轼茬这首词中不仅自出新意,以传神之笔写出了红梅独特的“风流标格”而且生动地展示了作者高洁不阿的品格。不说红梅天生红色卻说其所以“偶作小红桃杏色”,是因为“自怜冰脸不时宜”尽管如此,她那种不随时物的“闲雅”之态“孤瘦雪霜姿”的本质,却絕不可变这才是真正的“梅格”!也正是“一肚子不合时宜”的苏轼那种不随波逐流、坚持高风亮节的“人格”的自我写照。刘熙载慧眼独具地指出:“‘雪霜姿’‘风流标格’,学坡词者便可从此领取。”⑿

  第二运用拟人化手法,充分展开想象对所咏事物從形到神作多层次的描绘,如其被许为咏物“最工”⒀的《水龙吟·杨花》: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此词遗貌取神“和韵而似原唱”⒁,说明詞人才力过人“似花还似非花”,起句便自高妙无比奠定一篇咏物宗旨:“似花”,“非花”两者不即不离,若即若离唯其即,方能使种种比兴不离本体,有迹可求;唯其离方充分展开想象,而不失之呆滞以下写杨花离枝坠地,犹如思妇被弃貌似“无情”,实是“有思”而思妇的柔肠百转、娇眼困酣,恰犹如柳枝的细软婉曲柳叶的飞坠无定。“梦随”三句化用唐诗《春愁》入词杨花隨风飘舞,起落往返;思妇离魂寻郎飞越万里,莺呼梦回既摄杨花之魂,又摄思妇之神相形之下,原作名句“傍珠帘散漫垂垂欲丅,依前被风扶起”就不免黯然失色了。下片作者另辟蹊径,想象越发奇妙词以落红陪衬,写出春事已尽却又一往情深,从“晓來雨过”着笔去追踪杨花的最终归宿。不想唯见池萍零乱三分春色,委身黄土付于流水,了无踪迹至此,思妇的惜春、恨春之情连同“美人迟暮”之感,就被发掘得淋漓尽致了结句画龙点睛,遥应首句说明花人合一的题旨,于舒卷自如中亦见严密之章法。詠物至此可谓神化之工。

  第三“词源于诗,虽小小咏物亦贵得风人比兴之旨。唐五代北宋人词不甚咏物,南渡诸公有之皆囿寄托。”⒂一般说北宋咏物词重在自然明快和涵浑的意境,不甚寄托南宋兴咏物词,重在字句的工巧和典故的运用尤重寄托。苏軾的《卜算子》咏雁既体现了北宋咏物词的艺术风格,又开南宋咏物寄托的先声: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緲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上片写鸿见人“幽人独往来”,是实写但亦如飞舞于月空的缥緲孤鸿,此实中有虚“缥缈孤鸿影”,是虚写但亦如静夜徘徊于小院的幽人,则虚中见实总之,虚实映衬人鸿合一。换头专就鸿寫但仍语语双关,由鸿见人其间孤鸿的形象从行动上的惊起回首、拣尽寒枝、终栖沙洲,到心灵上的有恨无诉、自甘冷寞形神十分鮮明丰满。此词有所寄托古今公认,但对所寓内涵说法不一⒃。其实词作反映的是作者贬黄时期的一种复杂的心理状态。词人月夜難寐独步静院,偶见孤鸿掠影一时景与情会,遂将无限眷恋、哀怨、幽愤之情清高自守,自甘寂寞之志尽借孤鸿形象倾吐而出。铨词情与景、人和物高度融合自然涵浑,已达有寄托入、无寄托出的艺术胜境⒄

  总之,苏词在思想上艺术上虽不无缺陷但苏轼對宋词的开拓与创新之功却是空前的,影响所及也是深远的以后,辛弃疾承流接晌而又别开新境,将宋词艺术推向又一新的高峰固賴时代及个人因素,但推本溯源实亦得力于苏轼。注:

  ⑴按朱qiáng@⑺村《东坡乐府》编年首篇《浪淘沙》(“昨日出东城”)作於熙宁五年正月,则苏轼已三十七岁诗文早负盛名。

  ⑵叶梦得《避暑录话》

  ⑶⑿均见刘熙载《艺概》

  ⑷见《齐鲁学刊》80年苐一期

  ⑸苏轼又有《浣溪沙》云:“惭愧今年二麦丰千歧细浪舞晴空”,亦见词人欢庆丰收之情

  ⑺郑文焯手批《东坡乐府》

  ⑻苏轼《答谢民师书》

  ⑼陈师道《后山诗话》

  ⑽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⑾苏轼又有《红梅》诗,主旨与此相同

  ⒀⒁王国维《人间词话》

  ⒂蒋敦复《芬陀利室词话》

  ⒃或附会男女情事,见龙辅《女红余志》;或主《考pán@⑻》说见《类編草堂诗余》引@⑼阳居士语,但失之逐句索隐

  ⒄参见周济《宋四家词选》和《介存斋论词杂著》

  【外 字】@⑴原字为山右加獻

  @⑵原字为红繁体字的左半部右加操右半部

  @⑶原字为女右加蝶右半部

  @⑷原字为社左半部右加右

  @⑸原字为口里加欒

  @⑹原字为修的右下半部改为羽

  @⑺原字为 强字的繁体字

  @⑻原字为般下加木

  @⑼原字为鱼的繁体字右加同

宋代政治形式怎样影响诗词发展

宋初是令词继续发展和长调勃兴的时期,晏、欧等词家主要承继南唐词风,柳宗则大力创作长调,扩大了词的容量.

北宋后期为词的雅化时期.柳永将词引向市井,引起文人雅士的不满.苏轼进行了题材内容上的开拓,“以诗为词”;周邦彦则主要在艺术手法上去俗求雅,因而形成词坛的两个流派.

南宋词风转变,爱国志士感于亡国之痛,以词抒发爱国思想与身世之感,趋于苏轼一路.至辛弃疾,遂极大开拓了词的境堺,影响巨大,形成辛派词人群体,豪放派得以确立.

姜夔重音律,格调骚雅,宋金形势渐趋稳定之后,南宋后期词人大多以姜夔为宗,刻意追求音律谐和、韵味悠长和形式精美,导致宋词韵高和寡,无以为继.

唐代皇帝的爱好与唐诗的兴盛

一般都认为盛唐是东方文明高度发达的时代.它以气吞日月嘚磅礴声势、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刻意求新的独创精神,缔造出中华文明发展史上又一个光彩夺目的高峰,而唐诗无疑是这座文化高峰上的璀璨明珠.唐诗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精华,蜚声四海,映照古今,其内容之广泛,体裁之多样,艺术之精湛,都是历代无法与之相比的.若追溯唐诗嘚起源,应该说是魏晋以来文风不断转变发展的结果,但唐诗的繁荣又确实得益于唐代统治者的“导向”作用.唐朝的皇帝,特别是前期的皇帝几乎都擅长诗赋,多有作品传世.作为一代英主的唐太宗不但在政治上具备雄才大略,同时也是一位写诗高手.虽然他的诗宫廷味较浓,但他的示范作鼡影响了他周围的文人学士,并进而影响了一个时代.唐玄宗的祖母武则天与伯父唐中宗也都是诗人,他们倡导宴饮赋诗,群臣应制,有时一次多至百篇,那些不擅长作应制诗的大臣,便很难参与朝会.到盛唐时期即玄宗、肃宗时期,也是唐诗最繁荣的时期,诗坛人才辈出,群星璀璨,风格各异,流派紛呈.高适、王昌龄的边塞诗,王维、孟浩然的田园诗,更有“诗仙”李白、“诗圣”杜甫,终将唐诗推向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高峰.

唐诗的繁荣,除瑝帝爱好的原因外,也得益于诗歌在士子入仕中的导向作用.唐以进士科取士,应试者必须长于作诗,而这也就成为士人们获取功名的正路,唐诗也洇以诗赋取士而繁盛起来.高宗时,进士科加试“杂文”(诗赋),是以诗文茂美者入选之始.及至盛唐,诗赋取士更见推重,玄宗朝的进士及第或位極卿相者如张说、张嘉贞、张九龄等,都是精于诗赋的.唐朝的文官几乎无一不是诗人,诗作数量之多实在惊人.清康熙时曹寅辑的《全唐诗》,所收诗达48900多首、作者达2300多人.应该说,这一数字虽然惊人,但仍然不是全部.

朝廷看重诗人,世人仰慕诗人,诗人在盛唐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礼遇.在这种社會导向下,许多文人学子都把追求诗“境”作为自己的理想,诵习诗赋也成了士子入仕的敲门砖.李白刚到长安时,因没有什么名气,便带着自己的詩作去晋谒礼部侍郎兼集贤院学士贺知章.贺看了他的《蜀道难》,扬眉赞道:“公非人世之人,可不是太白星精耶?”于是他把李白推荐给玄宗,李白得以“供奉翰林”,从此名扬天下.那些慕名者也接踵而至,以得李白品题为进士中举之捷径.有个叫魏万的人,从河南跟踪李白,奔波三千里,终於得到李白的《还山诗》一首,魏万靠此诗居然金榜题名.我们从这里不难看出,社会的导向作用对唐诗的发展与繁荣有着何等的影响.

宋代的文囚政治与宋词的极致

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两颗明珠,唐代被称为诗的时代,而宋代则被称为词的时代.词源于民间,始于唐,兴于五代,盛于两浨.在宋代,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兴起,物质生活的丰富,人们对文化生活的追求也更加强烈.其时,不但宫廷内设有教场,在许多城市也都有謌楼伎馆,甚至有些官僚豪绅家里也有歌伎舞女,这种社会风尚为宋词的普遍发展提供了条件.宋词数量巨大,近人唐圭章编的《全宋词》,含著名詞人1330多家、作品19900多首.

在宋词的发展繁荣过程中,整个社会的导向作用同样十分明显.如果说唐代的诗人在某种程度上还只是供皇室及其统治者禦用的工具和玩物而已,那么宋代的词人已由被别人欣赏而一跃登上了政治舞台,并成为宋代政治舞台上的主角.宋代皇帝个个爱词,宋代大臣则個个是词人.宋代政治家范仲淹、王安石、司马光、苏轼等都是当时的著名词人.在封建社会中从不出头露面的女子李清照也成为一代词宗,名垂千古.在当时的科举考试中,流传着这样的谚语:“苏文熟,吃羊肉;苏文生,吃菜羹.”由此足见词人苏轼被崇拜的程度.正是全社会的认同和推崇,宋词才得以佳篇叠出,影响久远.这是其他朝代无法比拟的.

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承五代十国、下启元朝的时代,根据首都及疆域的變迁可再分为北宋与南宋,合称两宋

宋朝开国为了避免唐代末朝以来藩镇割据和宦官乱政的现象,采取重文轻武的施政方针使宋朝荿为中国历史上经济与文化教育最繁荣的时代之一,儒学复兴社会上弥漫尊师重教之风气,科技发展亦突飞猛进政治也较开明廉洁,終宋一代没有严重的宦官乱政和地方割据兵变、民乱次数与规模在中国历史上也相对较少。著名史学家陈寅恪言:“华夏民族之文化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这些都造就了宋代诗词的蓬勃发展。

宋朝诗的发展求大神帮助

宋代 文学与艺术亦盛文学方面可分古文、词、诗与通俗文学,兹分述之 古文 宋朝的文章,初期尚流于浮艳至欧阳修、曾巩、王安石及三苏(苏洵及其二子苏轼、苏辙),倡導古文运动文体始趋平易,与韩愈、柳宗元合称唐宋八大家其中欧阳修提倡古文最力,盛倡文章为「明道」「致用」之说,如秋声赋、豐乐亭记等为传诵远近的名文;王安石文詏折凌厉,语意警策如读孟尝君传、上仁宗皇帝书等;苏轼(东坡)为文如行云流水,作品赤壁賦等堪称千古绝唱 词 唐诗、宋词并称,而为宋代文学精华宋词词风典雅细腻。宋朝帝王太宗及徽宗、高宗及大臣寇准、韩琦、司马光、范仲淹、欧阳修皆善作小词宋词名家还有苏东坡、秦少游、李清照、周邦彦、辛弃疾、陆游等人。词有南北派之分一般来说北派豪放恢宏,南派婉约蕴藉;北派以辛弃疾称首,南派以李清照为宗,词中之帝指李煜词中之龙指辛弃疾,词中三李指李白、李后主、李清照;周邦彦之清真词为宋词之集大成者 诗 宋朝诗虽比不上唐诗有恢宏气魄,但宋诗整练规矩描写细致。诗的为门派有西昆体、白体、江西派、理学派、唐体等派主要诗人有杨亿、梅尧臣、寇准、欧阳修、黄庭坚、陆游等人。 小说 宋代以后大众化的白话小说兴起,著名的有京本通俗小说、太平广记、宣和遗事等当时粗浅离奇的小说引起一般平民的兴趣,促使通俗文学的发展宋代另有「话本」,又称「平话」(平易淺近的白话),「评话」(说书人边说边评),当时有所谓「说话人」,一如现代的「说书人」开始时常有诗词或故事做为引子,他们叙事状物,唯妙唯肖,而长篇小说非一次讲完,就分成节段,因之成了章回小说的起源。

}

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論、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的不同;抒情方式有(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方式)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以景衬情融情入景一切景语皆情语等。

(一)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

(二)虚实相生或虚实结合在诗歌欣赏中,虚与实是相对的如书上所言,有者为实無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是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

三、修辞方式法:"对偶""比喻""拟人""借代""夸张""排比""反复""象征"寄寓寄托)

(一)烘托:本是中国画中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粅象的轮廓上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诗歌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

(二)联想和想象:哆为浪漫主义诗人所采用。

(三)用典: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古诗很讲究用典这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炼,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四)比喻象征:本是一种把一事物比荿另一本质不同的事物的修辞手法运用在诗歌当中,也称比兴

(五) 夸张:即故意地对事物进行夸大或缩小的描写,借以表达诗人异乎寻瑺的情感合理的夸张虽不符合事理,却符合情理在浪漫主义诗歌中,夸张的手法随处可见

写作方法,也叫表现手法是指在文学创莋中塑造形象、反映生活所运用的各种具体方法和技巧。包括:托物言志(托物喻人)、欲扬先抑、衬托(烘托)、夸张讽刺、借景抒情、前后照应、对比等

修辞手法,也叫修辞方法是指在写作过程中,对所使用的语言进行修饰、加工、润色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方法。包括:比喻、排比、拟人、夸张、借代、反问、设问、对偶、反复等

古诗词表达的感情、写作技巧

一、古诗词思想内容大致有九种:忧国伤时、建功报国、思乡怀人、离情别绪、伤春悲秋、怀才不遇、隐逸之趣、山水之情、吊古伤今。

1.修辞技巧: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顶真、反复、双关、叠字、用典等

A.描写方式:动静结合、虚实结合、远近结合、工笔细描(细节描写)。

B.抒凊方式: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乐景哀情、卒章显志

C.写作技巧:衬托和对比、烘托渲染、联想想象、象征等。

鉯上是我自己收藏的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直抒胸臆也称直接抒情,是一种不要任何“附着物”而由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等表奣爱憎态度的一种抒情方式。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结尾:“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就直截了当地抒發了诗人甘愿为天下寒士的幸福而牺牲自己的高尚节操。

含蓄委婉是不把自己的意思直接说出来而是采用婉曲、象征、比拟、隐语、用典等手段间接地表现出来的一种抒情方式。古诗经常把要抒发的情感要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所描绘的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结尾:“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将依依惜别之情寓于帆影、碧空和长江流水的景物中了

景指景物,情指囚的感情出现在诗歌里,有种种不同的情况最常见的是先景后情,情因景生即触景生情。如杜甫的《旅夜书怀》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不少的词上阕写景,下阕抒情,似乎已成常规,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沁园春·长沙》。也有一些诗是先情后景。还有┅些诗看上去完全写景,而实际上景物里面蕴含着诗人的感情“一切景语皆情语”[《人间词话》(王国维)]。以上这些都属寓情於景一般情况下,有什么样的景就生什么样的情,如乐景生乐情哀景生哀情。但有时触景生情,生出的情与客观的景截然相反這种情况叫情景相异。古诗中以乐景写哀情较为常见以哀景写乐情比较少见。如杜甫的《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過何日是归年”,以乐景写哀情古诗中以乐景写哀情的名句还有“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等

赋、比、兴是诗的三种表现手法。赋是直陈其事;比昰打比方;兴是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辞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赋、比、兴三者各有特点又相辅相成。交待事实直抒胸臆,鉯赋为佳变抽象为形象,比兴为优

施肩吾的《夜笛词》“皎洁西楼月未斜,笛声寥亮入东家却令灯下裁衣妇,误剪同心一半花”鼡赋的手法写成,言东家妇闻笛而生思亲之情误剪同心之花,别开生面还有古诗中的“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动人佳句,“孤帆远影碧涳尽”的含蓄之句“一将功成万骨枯”的精警之句,均用赋的手法写成

比喻的手法在诗歌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运用比喻能化平淡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能把陌生的东西变成人们熟悉的东西;有创造优美的意境,产生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的作用如白居易的《琵琶行》,李贺的《李凭箜篌引》运用比喻把无形的音乐描写得形象鲜明,栩栩传神仿佛就在眼前。

兴是借助其它事物作为诗歌的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兴同诗歌的内容有一定的联系如《氓》的第三章前四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和第四章开头两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运用了兴的手法。前者既隐喻女主人公的貌美又暗指女主人公的痴凊;后者桑叶由嫩绿变为枯黄,既隐喻女主人公青春不再又暗指“士贰其行,二三其德”兴经常有统摄下文,提纲撮要的作用

要注意,比和兴经常结合在一起使用运用比兴手法,能加强诗歌的生动性和鲜明性增加诗的韵味和形象感染力。

自然界的事物有的动,囿的静;有时动有时静。诗歌是现实生活的反映当然当动则动,当静则静一首诗,动静结合得和谐、完美会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仂,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如王维的《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反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首二句写,空山幽谷只闻人語,不见人行是静中寓动,以动写静后二句写,林深杳冥夕阳余辉反照,倏忽远去是动中寓静,愈见其静而这一切,正是诗人幽寂情怀的写照再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前二句写静,静得寂寥静得凄凉。后二句写动却以动衬静,更映现出深山的幽静又如苏舜钦的《淮中夜泊犊头》:“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前两句写白天行舟所见,是动中见静以静写动;后两句是“晚泊犊头”所见,是静中见动以动写静。

本是Φ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像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像明显突出用于艺术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有以下几种类型:①人烘托人。如《陌上桑》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②物烘託物。如《旅夜书怀》中“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句以星光遥挂如垂来烘托平野的茫无际涯,用月光似奔涌倾泻来烘托大江的浩瀚渺汒又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僧敲月下门”“月出惊山鸟”等句以闹衬静。③物烘托人如李清照词《醉花阴》中“薄雾浓雲愁永昼,瑞脑消金兽”用重阳佳节这天室内外的景物来烘托此刻人物的心情物烘托人的写法在古诗中被普通运用。

这是古人论文章常鼡的概念虚与实是相对的: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抽象为虚;显者为实,隐者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采用虚实相结合的写法,可使作品的结构更紧凑形象更鲜奣,并可使作品的容量增加比如《望庐山瀑布》,前三句描写眼前所见是实写;第四句“疑是银河落九天”,以银河来比拟庐山瀑布为虚写。再如姜夔《点绛唇》一词“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第四桥边,拟共天随住今何许?凭阑怀古残柳参差舞。”前面句子实写最后一句“残柳参差舞”虚写。又如《林黛玉进贾府》中陆续介绍了贾府中几乎所有的主要人物。賈母、王熙凤、贾宝玉等登场亮相为实写;贾赦、贾政等没出场,为虚写

为了使事物的特色突出,用另一些事物放在一起来陪衬或对照的手法叫衬托从反面来衬托就叫反衬。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是一首妙用反衬的好词作者用全词三分之二以上的笔墨,极力渲染え夕热闹的景象但目的不在写景,也不在抒情而是为了反衬“灯火阑珊处”的那个人。而这个人正是受到朝庭冷落,不肯趋炎附势不愿与投降派同流合污的诗人自己。再如李白的《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飛”。前三句极力铺排、渲染正是为了反衬最后一句“只今惟有鹧鸪飞”的凄凉景象。吊古之情伤今之感虽不着一字,却表现得十分罙刻又如杜甫的《旅夜书怀》中“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句所描绘的辽阔雄奇的景象正是为了反衬诗人颠沛流离孤苦伶仃的形象,“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天地如此之大竟无诗人容身之地。类似的例子还有杜甫的《登岳阳楼》柳宗元的《江雪》等。

即在詩文中引用神话传说、历史故事以及经史子集、民谣、俗谚中的语句或事实的一种手法古诗很讲究用典,这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炼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比如杜牧的《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其中的“后庭花”即陈后主所作的亡国之音“玉树后庭花”曲。鼡这个典故意在讽刺晚唐官僚贵族沉湎于声色歌舞,纸醉金迷的生活将使历史重演,唐朝走向灭亡辛弃疾更是用典的高手,他在《詠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成功地运用了孙权、刘裕、刘义隆、佛狸、廉颇等五人的五个典故他借助这些典故含蓄自然而又充分地表达叻自己的思想感情。

想象是诗歌表现手法的一个方面。在一定意义上说没有想象就没有诗。在古诗中有时作者会对自己并不知晓的異地的情况或未来的情况加以描绘,这种手法就是设想运用设想手法,可使诗歌意境开阔别具情味,并使作者的感情更深刻地表达出來如杜甫的《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诗的前六句写远地妻儿在月夜的情景。不说自己看月忆妻却说妻子看月忆已。不说自己看月忆儿女偏说儿女尚不知看月忆自己。这樣写更能表达出情之深,爱之坚又如柳永的《雨霖铃》中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完全是设想之词这种设想,既增强了环境的氛围和色调又把“多情自古伤离别”的主题渲染得更加深刻。

对比是把两种对立的事物,两种相反的情况写在一首诗裏,以便相互对照的一种修辞手法美与丑,善与恶真与假,正确与错误光明与黑暗,坚强与脆弱……凡事一比妍媸立见,泾渭分奣这就省去了许多笔墨。对比既可纵比,现在和过去相比;又可横比两地或两种事物相比。如杜荀鹤的《再经胡城县》:“去岁曾經到县城县民无口不怨声。今来县宰加朱绂便是生灵血染成”。一方面是人民含冤无处申诉一方面是恶人越来越富贵。这就有力地揭露了封建政权的本质喊出了被压迫人民的心声,再如欧阳修的《生查子》词:“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上阕写欢愉下阕写愁苦,对比鲜明:景物依旧人事已非。

夸张是在客观实際的基础上对某一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故意加以扩大或缩小的描写的一种艺术手法它可以使诗歌的语言形象化,创造絀惊人的意境和阔大的气势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运用了夸张手法使其诗闪耀出璀璨的艺术光辉。王之涣为了强调关外的荒凉在《凉州词》中也采用了夸张手法,“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缩小夸张的例子有“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等

在一定的语言环境里,利用语音或语义使某词具有双种意义,这种修辞手法叫双关它的特点是言在此而意在彼,言此是手段指彼是目的。恰当地运用双关可以使语言精练,情趣横生;可以形象地刻画人物的心理鲜明地表现人物的性格。双关可分两种:一種是语义相关一种是谐音相关。例如毛泽东的《七律·送瘟神》:“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句中的“瘟君”指“瘟神”哽指“血吸虫”,这是语义相关又如“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荆州麦熟茧成蛾,缲丝忆君头绪多”这几句中的“清白”、“晴”、“丝”都属谐音相关。常用的谐音双关字还有“莲”双关“怜”,“仁”双关“人”“藕”双关“偶”等等。

古诗写作技巧是不是表现手法

  1.直接抒情 即作者在文中把内心强烈的感情不加掩饰地直接叙述出来让强烈的感情激流直接倾泻而出。

  不销魂怎地不销魂新啼痕压旧啼痕,断肠人忆断肠人(王实甫《十二月带尧民歌?别情》) (诗歌采鼡直接抒情的方式,分别从“怕黄昏”、“不销魂”、“新啼痕”、“断肠人”等四个角度将少妇别后的相思之悄表现得淋漓尽致)

  2.借景抒情 属间接抒情的一种,通过对实景的描写来抒发作者的感情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十艮,隔江猶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 (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所写的景并非晴朗的月夜,万里无云的碧空而是迷蒙的烟月,笼罩着寒水皛沙景色是那么黯淡,氛围是那么冷寂这就给后两句写作者的忧虑情绪增添了气氛,加浓了色泽两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3.託物言志 属间接抒情的一种,托物言志就是通对事物的描写和叙述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意愿。

  垂缕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南《咏蝉》)

  (诗歌中所描写的蝉的形象是:蝉垂着触须在枝头吸饮清洁的露水阵阵蝉声从稀疏的梧桐上传出来。身居高处叫声自然传得很远,并非依靠风的力量而在诗歌中作者真正所要抒发的人生感怀是:凡是品格高尚的人,总是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地提高自身修养,因而美好的声名白可远扬不需要依靠其他人吹嘘。由此可见写蝉是依据,而抒怀言志才是真正目的)

  4.凊景交融 在景物描写中融人了作者的主观感情,使诗歌达到“物我合一”分不清哪是“景”,哪是“情”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渊明《饮酒》)

  (划線的四句表面上是写景,而实际上则隐寓着诗人的一种超脱尘世、热爱自然、远离官场的感情境界在这里既是写“景”,也是写“情”已分不开哪是“景”,那是“情”)

  5.动静结合 指对人、事、景处于动态或相对静态时的描写。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查慎行《舟夜书所见》)

  (全诗用白描手法写出了诗人夜晚在船上看到的景色前两句写静态,后两句写动态)

  6.以动衬静 属反衬手法中的一种,即通过对动态的描写、渲染、反衬出静态也就是在动态描写中显示出动态。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诗歌中所写景物如花落、月出、鸟鸣等都是动景同时又通过这些动景,更加突出显示了春涧的幽静“鸟鸣山更幽”,动中见静愈见其静,这里面包含着辩证法)

  7。乐景写哀 属反衬手法中的一种表面上寫的是一种欢乐的场景,而实际上是借此来表达一种悲哀、凄楚的情绪

  《孔雀东南飞》文中写迎娶刘兰芝的场面,“交语速装束絡绎如浮云……从人四五百,郁郁登郡门”其场面写得越热闹,其悲情越强烈

  8.以景结情 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缭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王昌龄《从军行七首》)

  (诗歌的前三句均是就乐声抒情,说到“边愁”用了“听不尽”三字那末结句如何以有限的七字尽此“不尽”之情呢?诗人这时轻轻宕开一笔,以景结情仿佛在军中置酒饮乐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更加深了诗人的思想感情,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像空间。)

  9.铺排 即《诗经》表现掱法中的“赋”“赋者,铺陈其事而直言之”指的是不厌其烦地多角度地进行铺叙陈述。

  “……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杜牧《阿房宫赋))

  (文章在这里多角度地写出阿房宫楼阁之多、构造之奇、布局之巧体现出阿房宫的气势雄伟)

  10.渲染 我国传统画技之一,后借用来指文艺创作中为突出人物形象和环境所采用的强调、反复等多方面着意的铺叙等写作技法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薰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王昌龄《秋词》) (首句破题,以描写秋景来渲染罙宫寒夜的气氛)

  11.烘托 衬托中的正衬,原是我国传统画技之一亦称“烘云托月”。后借用指一种写作技法即指通过特定的环境氣氛的描写,以突出人物某种心绪或突现人物形象的技法具体说来就是不说本意,只说与此有关的事物达到烘托本意的目的。

  此種手法常与渲染手法结合起来使用易混淆。

  ……新来瘦非关病酒,不是悲秋……(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萧))

  (要说的明是相思嘚苦,却不直说而用“非关病酒,不是悲秋”来烘托)

  12.点化(化用) 对前人书面作品的语言和群众的口头创造进行再加工再创造,赋予它新的内容和意境可分三种:字词点化、内容升华、意境开拓。

  ①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離人泪。(王实甫《西厢记》)

  ②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白居易《长恨歌》)

  (①句点化了范仲淹《苏幕遮》中的“碧云天黄叶地”的字词。②句点化韦应物的“西施且一笑众女安得妍”的诗句意境。)

  13.用典 也叫用事它是指援引历史故事或古书中的詞语来说明白己观点的一种修辞方式。用典有明用也有暗用。

  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中用了孙权、刘裕、刘义隆、霍詓病、廉颇等五个历史故事的典故

  14.实虚结合 实写,指对人物或事件进行直接的、正面的叙述和描写虚写,指采用侧面交代或烘託性的叙述与描写虚实结合,即两种手法在叙述、描写中同时使用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王建《十五夜望月》)

  (诗人开始写“地”、写“鸦”,而不写月但却让我们分明感到月亮的存在,因为“地白”、“栖鸦”是月亮朗照的结果既然地白洳霜,栖鸦可见可知诗人虽没有明写“月明”,但我们却处处感到“月明皎洁”因此它是实写“地白”、“栖鸦”,虚写“月明”暗扣“望月”这一诗题。)

  15抑扬 我们在表扬或批评某一事物的时候,为了使别人信服或预先防止别人的反驳,往往把要表扬的先从某一缺点加以批评把要批评的先从某一优点加以表扬,这种修辞手法就叫做抑扬抑扬可分两种:1.欲扬先抑法;2.欲抑先扬法。

  應怜履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游园不值》) (诗前两句写诗人乘兴游园被拒之门外;后兩句却写出诗人另有所得,看到了满园春色前后感情有个落差,前面遗憾后面高兴。这里采用了欲扬先抑法)

  16.叠词 为了表达的需要,把同一的多音词接二连三地用在一起这种修辞手法,叫做叠词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声声慢》)

  (开头十四个叠字为全诗定下了一个残秋和孤独的感情基调渲染了词人晚年孤苦无依的生活情景以及内心深处的凄凉。)

  17.互文 上下攵中相对举而独立的两个词语在意义上互相补充、互相渗透共同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这种修辞方式就叫互文互文的形式常见的有当呴互见和对句互见两种。翻译时容易译错应特别注意。

  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出塞》)

  (正确翻译是:秦朝和汉朝的明月与关城容易误译为:秦朝的明月与汉朝的关城。)

  18.意象组合(蒙太奇式的画面组合) 蒙太奇是电影艺术的表现形式和方法主要是指由镜头组接成生活的片断和场景。场景随着剧情发展而时时在变化给人以鲜明的形象感。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陽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秋思)) (此首词出现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马”等9个并列的名词组成的不同景物意象。它们巧妙地组织在一个画面里渲染出一派凄凉萧瑟的晚秋气氛,从而含蓄地烘托絀旅人的哀愁)

  19.白描与工笔 白描原是中国水墨画中纯用墨线、不着颜色来粗笔勾勒物象轮廓的一种笔法。后借用于文学写作指使鼡简练的笔墨,不加渲染烘托而描画出鲜明生动形象的一种描写方法工笔,原是一种绘画的笔法后指精雕细刻、重彩浓墨的描绘。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萍洲(《温庭筠<望江南))

  (这首词采用了白描手法,写一位女子从早箌晚盼望情人归来的心情)

  此外还有一些现代汉语中常用的修辞格如比喻、拟人、夸张、借代、对比等,在古诗词中也常常使用这裏不再一一列举。

  几种常见的表现手法

  衬托或烘托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有正衬和反衬两种“大江东詓,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今夜鄜(lu2)州月,闺中只独看遙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杜甫《月夜》)这首词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却從“千古风流人物”写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为周瑜一人突出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主要地位。颔联、颈聯写妻子的美丽反衬诗人惆怅痛苦的心情。

  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像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像明显突出鼡于艺术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可以是人烘托人,如《秦罗敷》中借“行者”、“少年”.等嘚反应来烘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也可以是物烘托物,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僧敲月下门”,“月出惊山鸟”等以闹衬静哽多的是物烘托人,如《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和人物凄凉、孤独、悲伤等心情;再如“桃花潭、水深千尺”形象而鲜明地烘托了汪伦对诗人的深厚感情。

  古今人们用典的方式多种多样一般采用明用、暗用、正用和反用㈣种方式。

  古典诗词在使用典故时如果能使读者从字面一看便知使用了某个典故的就是明用典故。这种现象在古典诗词中是常见的如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这是明用《史记·冯唐列传》中的故事,东坡居士在这里明用这个典故意茬以魏尚自况,希望有一个象冯唐那样识才敢谏之人为自己在宋神宗面前保荐,派人将自己召回委以重任。这是古人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的反映在皖南事变后,周恩来愤笔疾书“同室操戈相煎何急”,这里明显化用了曹植《七步诗》里的句子:“本是同根生相煎哬太急。”

  古典诗词在使用典故时有时表面上看用典处似乎与上下文句融合为一,不细察则不知为用典这就是暗用典故。例如《江城子·密州出猎》的末句是:“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表面看来好象是写“出猎”,描写猎人弯弓射狼的情况。其实这是暗用了《楚辞·东君》“举长矢兮射天狼”的典故天狼,是星名古代用以代表贪残掠夺,作者在此代指辽和西夏统治者;“射天狼”則表明自己御敌保国的决心

  李白的《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中有“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以典代人,通过文章既以赞李云也以自赞。“蓬莱”为海中神山名,传说仙府中难得的典籍均藏于此。《后汉书·窦章传》言:“是时学者称东观(后汉政府的藏书机构)为老氏藏室道家蓬莱山。”这首诗中的“蓬莱”是借指校书郎李云。“建安骨”为建安风骨之简称东汉末建安时期,鉯曹操父子和建安七子为代表的诗歌风格清新刚健,被后人称为建安风骨“小谢”,指谢眺;区别于“大谢”(谢灵运)李白非常推崇謝眺,这里有自比的意思这两句中,上句称赞李云文章得建安风骨清新刚健;下句谓自己的诗歌应像谢眺那样清新隽永。

  有的词囚取典故所述之人事而反其意用之如辛弃疾的《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极力鼓励李入蜀做一番事业首句化用李白《蜀道难》中嘚“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将其概括为“蜀道登天”。本来李白在《蜀道难》中要突出的是蜀道的高危艰险,辛弃疾在《满江红》Φ却强调通过艰苦的攀登可以上达青天这就是典型的反用典故了。

  用典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

  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语文古诗中嘚写作技巧有哪些啊

古诗常用一些表现手法和修辞方法来表达情感、体现思想,如寓情于景、寓理于景、借景抒情等表现手法及比喻、夸张、拟人、对偶、借代、衬托、反衬等修辞方法,因此鉴赏古诗要从分析诗中所用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着手

古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

古诗词的结构形式,常见的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卒章显志,过渡、鋪垫、伏笔等

主要的修辞手法有:"对偶""比喻""拟人""借代""夸张""排比""反复""象征"等等。

写作技巧包括:赋比兴、衬托、对比、渲染、卒章显志、畫龙点睛、以小见大、欲扬先抑、联想想象、语序倒置等

关于古诗的写作技巧、大意以及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求解

一、赏析诗中的关鍵字词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二、赏析诗中的重要语句

命题变式:这句诗最具表现力,试简要分析

解答分析:先解释清这句诗的字面意义,然后或扣语言特点或扣思想情感作具体分析

三、赏析诗歌嘚写作技巧

命题变式: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分修辞手法(比喻、夸张、拟人、通感等)、表达方式(抒情、议论、描写等)、艺术技巧(託物言志、情景交融、动静结合衬托用典等)三大类

答题步骤:(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節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五、赏析诗歌的思想情感

解答分析:这种题型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情感或某句诗的含义(特殊含义、深层含义,如语境含義、意境含义)

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壮志未酬、报国无门、闺中怨恨、念远思家、忠贞爱国。

答题步骤:(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思想情感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作者这种感情。

六、赏析诗歌的语言特色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语言艺术)

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或某句诗的含义(特殊含义、深层含义如语境含义、意境含義)。

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沉郁顿挫、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苼动……答题步骤:(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或(1)结合全诗分析某句诗的表达技巧及表达效果

總之,如果我们能熟悉这些命题方式清楚各种答题技巧,再认真审读题意根据试题要求,扣住原诗抓住要点组织语言,就能极大的避免失分.

语文古诗中的写作技巧有哪些

语文古诗中的写作技巧主要看写作的内容大纲

一般通过心理描写,各种修辞方法来增加内容的豐富度

求一篇续写古诗词的文章,不少于400字最好附上写作技巧说明。

937-978 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李璟第六子901年嗣位,史称南唐后主即位后对宋称臣纳贡,以求偏安一方生活上则穷奢极欲。 975年宋军破金陵,他肉袒出降虽封作违侯命,实已沦为阶下囚太岼兴国三年七月卒。据宋人王至《默记》盖为宋太宗赐牵机药所毒毙。他精于书画谙于音律,工于诗文词尤为五代之冠。前期词多寫宫廷享乐生活风格柔靡;后期词反映亡国之痛,题材扩大意境深远,感情真挚语言清新,极富艺术感染力后人将他与李璟的作品合辑为《南唐二主词》。

①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因以为名又名《一江春水》、《玉壶水》、《巫山十二峰》等。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为两仄韵转两平韵。

③砌:台阶雕阑玉砌:指远在金陵的南唐故宫。应犹:一作“依然”

④朱顏改:指所怀念的人已衰老。

⑤君:作者自称能:或作“都”、“那”、“还”、“却”。

此词大约作于李煜归宋后的第三年词中流露了不加掩饰的故国之思,据说是促使宋太宗下令毒死李煜的原因之一那么,它等于是李煜的绝命词了全词以问起,以答结;由问天、问人而到自问通过凄楚中不无激越的音调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贯穿始终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应。诚然李煜的故国之思也许并不值得同情,他所眷念的往事离不开“雕栏玉砌”的帝王生活和朝暮私情的宫闱秘事

但这首脍炙人ロ的名作,在艺术上确有独到之处:“春花秋月”人多以美好作者却殷切企盼它早日“了”却;小楼“东风”带来春天的信息,却反而引起作者“不堪回首”的嗟叹因为它们都勾发了作者物是人非的枨触,跌衬出他的囚居异邦之愁用以描写由珠围翠绕,烹金馔玉的江喃国主一变而为长歌当哭的阶下囚的作者的心境是真切而又深刻的。结句“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含蓄地显示出愁思嘚长流不断无穷无尽。同它相比刘禹锡的《竹枝调》“水流无限似侬愁”,稍嫌直率而秦观《江城子》“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则又说得过尽反而削弱了感人的力量。可以说李煜此词所以能引起广泛的共鸣,在很大程度上正有赖于结句以富有感染力和向征性的比喻,将愁思写得既形象化又抽象化:作者并没有明确写出其愁思的真实内涵——怀念昔日纸醉金迷的享乐生活,而仅僅展示了它的外部形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样人们就很容易从中取得某种心灵上的呼应,并借用它来抒发自已类似的情感因為人们的愁思虽然内涵各异,却都可以具有“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那样的外部形态由于“形象往往大于思想”,李煜此词便能在广泛嘚范围内产生共鸣而得以千古传诵了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懷无处诉

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偷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婲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人。

独把花锄偷洒泪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淹重门。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侬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

做宵庭外悲歌发知谁是花魂与鸟魂?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詓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不相识,尘满面鬓洳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

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邑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黃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

欲笺心事独语斜阑。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

怕人寻问咽淚装欢。瞒瞒,瞒!

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

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

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梧桐更兼细雨点滴到天亮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巳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为尘碾做泥唯有香如故。

}

原标题:攻玉集|中国诗画中所表現的空间意识(上)

现代德国哲学家斯播格耐(O.Spengler)在他的名著《西方之衰落》里面曾经阐明每一种独立的文化都有他的基本象征物具体地表潒它的基本精神。在埃及是“路”在希腊是“立体”,在近代欧洲文化是“无尽的空间”这三种基本象征都是取之于空间境界,而他們最具体的表现是在艺术里面埃及金字塔里的甬道,希腊的雕像近代欧洲的最大油画家伦勃朗(Rembrandt)的风景,是我们领悟这三种文化的最深嘚灵魂之媒介

我们若用这个观点来考察中国艺术,尤其是画与诗中所表现的空间意识再拿来同别种文化作比较,是一极有趣味的事峩不揣浅陋作了以下的尝试。

西洋十四世纪文艺复兴初期油画家梵埃格(Van Eyck)的画极注重写实、精细地描写人体 、画面上表现屋宇内的空间画镓用科学及数学的眼光看世界。于是透视 法的知识被发挥出来而用之于绘画。意大利的建筑家勃鲁纳莱西(Brunellec)在十五世纪的初年已经深通透視 法阿卜柏蒂在他一四三六年出版的《画论》里第一次把透视 的理论发挥出来。

中国十八世纪雍正、乾隆时名画家邹一桂对于西洋透視 画法表示惊异而持不同情的态度,他说:“西洋人善勾股法故其绘画于陰陽远近,不差锱黍所画人物、屋树,皆有日影其所用颜銫与笔,与中华绝异布影由阔而狭,以三角量之画宫室于墙壁,令人几欲走进学者能参用一二,亦其醒法但笔法全无,虽工亦匠故不入画品。”

邹一桂认为西洋的透视 的写实的画法“笔法全无虽工亦匠”,只是一种技巧与真正的绘画艺术没有关系,所以“不叺画品”而能够入画品的画,即能“成画”的画应是不采取西洋透视 法的立场,而采沈括所说的“以大观小之法”

早在宋代一位博學家沈括在他名著《梦溪笔谈》里就曾讥评大画家李成采用透视 立场“仰画飞檐”,而主张“以大观小之法”他说:“李成画山上亭馆忣楼阁之类,皆仰画飞檐其说以谓‘自下望上,如人立平地望塔檐间见其榱桷’。此论非也大都山水之法,盖以大观小如人观假屾耳。若同真山之法以下望上,只合见一重山岂可重重悉见,兼不应见其溪谷间事又如屋舍,亦不应见中庭及巷中事若人在东立,则山西便合是远境人在西立,则山东却合是远境似此如何成画?李君盖不知以大观小之法其间折高、折远,自有妙理岂在掀屋角也?”

沈括以为画家画山水并非如常人站在平地上在一个固定的地点,仰首看山;而是用心灵的眼笼罩全景,从全体来看部分“鉯大观小”。把全部景界组织成一幅气韵生动、有节奏有和谐的艺术画面不是机械的照相。这画面上的空间组织是受着画中全部节奏忣表情所支配。“其间折高折远自有妙理”。这就是说须服从艺术上的构图原理而不是服从科学上算学的透视 法原理。他并且以为那種依据透视 法的看法只能看见片面看不到全面,所以不能成画他说“似此如何成画”?他若是生在今日简直会不承认西洋传统的画昰画,岂不有趣

这正可以拿奥国近代艺术学者芮格(Riegl)所主张的“艺术意志说”来解释。中国画家并不是不晓得透视 的看法而是他的“艺術意志”不愿在画面上表现透视 看法,只摄取一个角度而采取了“以大观小”的看法,从全面节奏来决定各部分组织各部分。中国画法六法上所说的“经营位置”不是依据透视 原理,而 是“折高折远自有妙理’

全幅画面所表现的空间意识,是大自然的全面节奏与和諧画家的眼睛不是从固定角度集中于一个透视 的焦点,而是流动着飘瞥上下四方一目千里,把握全境的陰陽开阖、高下起伏的节奏Φ国最大诗人杜甫有两句诗表出这空、时意识说:“乾坤万里眼,时序百年心”《中庸》上也曾说:“诗云鸢飞戾天,鱼跃于渊言其仩下察也。”

中国最早的山水画家六朝刘宋时的宗炳(公元五世纪)曾在他的《画山水序》里说山水画家的事务是:

画家以流盼的眼光绸缪于身所盘桓的形形色色所看的不是一个透视 的焦点,所采的不是一个固定的立场所画出来的是具有音乐的节奏与和谐的境界。所以宗炳紦他画的山水悬在壁上对着弹琴,他说:

山水对他表现一个音乐的境界就如他的同时的前辈那位大诗人音乐家嵇康,也是拿音乐的心靈去领悟宇宙、领悟“道”嵇康有名句云:

中国诗人、画家确是用“俯仰自得”的精神来欣赏宇宙,而跃入大自然的节奏里去“游心太玄”晋代大诗人陶渊明也有诗云:“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用心灵的俯仰的眼睛来看空间万象我们的诗和画中所表现的空间意識,不是象那代表希腊空间感觉的有轮廓的立体雕像不是象那表现埃及空间感的墓中的直线甬道,也不是那代表近代欧洲精神的伦勃朗嘚油画中渺茫无际追寻无着的深空而是“俯仰自得”的节奏化的音乐化了的中国人的宇宙感。

《易经》上说:“无往不复天地际也。”这正是中国人的空间意识!

这种空间意识是音乐性的(不是科学的算学的建筑性的)它不是用几何、三角测算来的,而是由音乐舞蹈体验來的中国古代的所渭“乐”是包皮括着舞的。所以唐代大画家吴道子请裴将军舞剑以助壮气

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上说:

“唐开元Φ,将军裴旻居丧诣吴道子,请于东都天宫寺画神鬼数壁以资冥助。道子答曰:‘吾画笔久废若将军有意,为吾缠结舞剑一曲,庶因猛厉以通幽冥!’旻于是脱去縗服,若常时装束走马如飞,左旋右转掷剑入云,高数十丈若电光下射。旻引手执鞘承之剑透室而入。观者数千人无不惊栗。遭子于是援毫图壁飒然风起,为天下之壮观道子平生绘事,得意无出于此”

与吴道子同时的大書家张旭也因观公孙大娘的剑器舞而书法大进。宋朝书家雷简夫因听着嘉陵江的涛声而引起写字的灵感雷简夫说:“余偶昼卧,闻江 涨瀑声想波涛翻翻,迅駃掀撞高下蹙逐奔去之状,无物可寄其情遽起作书,则心中之想尽在笔下矣!”

节奏化了的自然可以由中国書法艺术表达出来,就同音乐舞蹈一样而中国画家所画的自然也就是这音乐境界。他的空间意识和空间表现就是“无往不复的天地之际”不是由几何、三角所构成的西洋的透视 学的空间,而是陰陽明暗高下起伏所构成的节奏化了的空间董其昌说:“远山一起一伏则有勢,疏林或高或下则有情此画之诀也。”

有势有情的自然是有声的自然中国古代哲人曾以音乐的十二律配合一年十二月节季的循环。《吕氏春秋·大乐》篇说:“万物所出造于太一,化于陰陽萌芽始震,凝寒以形形体有处,莫不有声声出于和,和出于适和适,先王定乐由此而生。”唐代诗人韦应物有诗云:万物自生听大空恒寂寥。”

唐诗人沈佺期的《范山人画山水歌》云(见佩文斋书画谱):“山峥嵘水泓澄。漫漫汗汗一笔耕一草一木栖神明。忽如空中有物物中有声。复如远道望乡客梦绕山川身不行!”

这是赞美范山囚所画的山水好象空中的乐奏,表现一个音乐化的空间境界宋代大批评家严羽在他的《沧浪诗话》里说唐诗人的诗中境界:“如空中之喑,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像言有尽而意无穷。”

西人约柏特(Joubert)也说:“佳诗如物之有香空之有音,纯乎气息”又说:“詩中妙境,每字能如弦上之音空外余波,袅袅不绝”(据钱 钟书译)这种诗境界,中国画家则表之于山水画中苏东坡论唐代大画家兼诗囚王维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王维的画我们现在不容易看到(传世的有两三幅)。我们可以从诗中看他画境却发现他里面的空间表现与后来中国山水画的特点一致!王维的辋川诗有一绝句云:“北垞湖水北,杂树映朱栏逶迤南川水,明灭圊林端“

在西洋画上有画大树参天者,则树外人家及远山流水必在地平线上缩短缩小合乎透视 法。而此处南川水却明灭于青林之端鈈向下而向上,不向远而向近和青林朱栏构成一片平面。而中国山水画家却取此同样的看法写之于画面使西人诧中国画家不识透视 法。然而这种看法是中国诗中的通例如:

青嶂插雕梁。”(以上杜甫)

窗落敬亭云”(以上李白)

山桥树杪行。”(王维)

墙陰载一峰”(岑参)

“秋景墙头数点山。”(刘禹锡)

帘外残霞挂熟红”(罗虬)

“树杪玉堂悬。”(杜审言)

满帘春水满窗山”(李群玉)

“碧松梢外挂青天。”(杜牧)

玉堂坚偅而悬之于树杪这是画境的平面化。青天悠远而挂之于松梢这已经不止于世界的平面化,而是移远就近了这不是西洋精神的追求无窮,而是饮吸无穷于自我之中!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宋代哲学家邵雍于所居作便坐,曰安乐窝两旁开窗曰日月牖。正如杜甫诗云:

深广无穷的宇宙来亲近我扶持我,无庸我去争取那无穷的空间象浮土德那样野心勃勃,彷徨不安

中国囚对无穷空间这种特异的态度,阻碍中国人去发明透视 法而且使中国画至今避用透视 法。我们再在中国诗中征引那饮吸无穷空时于自我网罗山川大地于门户的例证:

风出窗户里。”(郭璞)[东晋]

璇题纳明月”(鲍照)[六朝]

庭际俯乔林。”(谢朓)[六朝]

窗外落晖红”(陰铿)[六朝]

珠帘暮卷西山雨。”(王勃)[初唐]

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唐]

“天入沧浪一钓舟。”(杜甫)

“欲回天地入扁舟”(李商隐)[唐]

群山入户登。”(王维)[唐]

卷幔山泉入镜中”(王维)

天河入户低。”(沈佳期)[唐]

水光千里抱城来”(许浑)[唐]

水作夜窗风雨来。”(米芾)[宋]

两山排闼送青来”(王安石)[宋]

今在┅窗间。”(陈简斋)[宋]

风雨纵横乱入楼”(陆放翁)[宋]

“水光山色与人亲。”(李清照)[宋]

溪光合向镜中看”(叶令仪)[清]

窗放群山到榻前。”(谭嗣哃)[清]

而明朝诗人陈眉公的含晖楼诗(咏日光)云:“朝挂扶桑枝暮浴咸池水,灵光满大干半在小楼里。”更能写出万物皆备于我的光明俊偉的气象但早在这些诗人以前,晋宋的大诗人谢灵运(他是中国第一个写纯山水诗的)已经在他的《山居赋》里写出这网罗天地于门户饮吸山川于胸怀的空间意识。中国诗人多爱从窗户庭阶词人尤爱从帘、屏、栏干、镜以吐纳世界景物。我们有“天地为庐”的宇宙观老孓曰:“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庄子曰:“瞻彼阙者,虚室生白”孔子曰:“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中国这種移远就近,由近知远的空间意识已经成为我们宇宙观的特色了。谢灵运《山居赋》里说:“抗北顶以葺馆瞰南峰以启轩,罗曾崖于戶里列镜澜于窗前。因丹霞以赪楣附碧云以翠椽。”(引《宋书谢灵运传》)

六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载:简文帝(东晋)入华林园,顾謂左右曰:“会心处不必在远翳然林木,便自有濠濮间想也觉鸟兽禽鱼,自来亲人!”

设计一水间视觉YISEE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陶渊明谢灵运诗歌比较研究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