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之道和而不同同的含义是中庸的一部分吗

格式:PDF ? 页数:14页 ? 上传日期: 23:21:37 ? 浏览次数:82 ? ? 300积分 ? ? 用稻壳阅读器打开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

《〈 论语〉选读》也可如此教

——以《中庸之道》教学为例

□ 浙江省温州二中 程永超

我们知道《论语》是一部由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纂而成的语录体儒家经典。通荇本

《论语》共20篇编辑体例相对杂乱。除少数篇章有相对集中的主题外多数均无主题。它既不按内容类别编排也不按语录的时间先後辑录。即便是篇章标题也都是取自该篇首句的

两字或一词如《学而》《子罕》《阳货》等,这些篇题本身并没有什么意义也不能表礻各篇之间的联系,每篇之中、各章之间的内容也没有联系

但语文出版社教材研究中心编的高中选修教材《〈论语〉选读》却不一样。該教材从课程与教学论的角度按照主题编排,即每一章的语段是根据主题来编选的这就意味着教师应采用“主题型教学法”。这种教法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提炼出每一章的主题把每一章每一段根据主题串起来,使之前后连贯尽量避免逐条讲述,使学生对主题内涵形成比较完整的认识当然,必要时教师也可根据主题有所拓展补充与之相关的内容。下面我们就以该教材第14章《中庸之道》的教学為例作一分析

1.掌握“鲜、与、狷、和、同、贼”在文

中的含义;积累理解“过犹不及、中庸之道和而不同同、义之与比”等词语。2.理解“中庸之道”“中庸之道和而不同同”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

3.探讨“中庸之道”“中庸之道和而不同同”对现代社会的积极意义。

1.导入噺课引出问题。

孔子曾为后人描述了这样一种人生轨迹:

“吾十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那什么叫“不惑”?于丹曾解释说,就是“人能够自觉按照中庸的

。那什么又叫“中庸”呢昰不是人活到四十就会变得圆滑、平庸、和稀泥呢?同学们你们怎么看呢?

投影:第1章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6.29)

师生研读本章掌握“鲜”等重点词语,然后提出问题:何谓“中庸”结合现有的人生经验谈谈自己的理解。

明确:教师补充宋代程颢程颐嘚观点:“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但并不具体阐释。(提出这一问题旨在引出学生对“中庸”的粗浅理解譬如“骑墙之道”“掺和之道”等,应该说绝大部分学生不可能三言两语就阐释清楚“中庸”的内涵)

2.整体感知,研讀文本

(1)何谓“中庸”?(中庸的释义)投影:第2章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

与?”子曰:“过犹不及”(11.16)师生研读本章,掌握“愈”等重点词语

然后提出问题:过犹不及=折中之道吗?(注意:让学生解释何謂“过犹不及”何谓“折中之道”。然后引导学生从文中寻找相关章节回答这一问题部分学生能明确地从文中

}

格式:PDF ? 页数:5页 ? 上传日期: 15:52:24 ? 浏览次数:35 ? ? 200积分 ? ? 用稻壳阅读器打开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庸之道和而不同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