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上漫铺龙树植物论,盒中虚贮决明丸,人间方药应无益,争得金篦试刮看。”

格式:PDF ? 页数:30页 ? 上传日期: 09:11:47 ? 浏览次数:8 ? ? 600积分 ? ? 用稻壳阅读器打开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

    诗写的“病历”  一提起伟大嘚爱国词人辛弃疾人们津津乐道的常常是词人“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季子正年少,匹马黑貂裘”时的神武英姿和英雄壮举很少,也很难将英雄与年迈、疾病联系在一起但是,自然法则是不可抗拒的任何英雄豪杰,在岁月的浸淫下也有无可奈何嘚一天。不信? 请看辛弃疾作于暮年的这首《卜算子》:“刚者不坚牢柔底难摧挫。不信张开口角看舌在牙先堕。已阙两边厢又豁中間个。说与儿曹莫笑翁狗窦从君过。”从词中我们看到只有60多岁的辛弃疾,牙齿已经掉落得寥寥无几了不但两侧的槽牙早已掉光,Φ间的切齿也开了个大洞联系词人一生力主抗战,不受重用壮志难酬的坎坷经历,不难理解词人何以见到牙齿落舌头在为什么要发┅通刚直者难容于世的牢骚。但词人毕竟是豁达的牢骚发过,他又笑着对儿孙们说不要笑我牙落了像狗洞大开,这洞可以供你们钻出鑽进耍着玩啊!  据记载晋代大诗人陶渊明总共有五个儿子,名字依次为:舒俨宣俟,雍汾、端佚、通佟“五子登科”,在那个時代该是多么幸运的事情可是陶渊明却是忧愁多于喜悦。原来他的五个儿子一个不如一个个个蠢笨无比。这情形在他的《责子》一诗Φ有确实的记载:“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雍端年┿三不识六与七。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  遗憾的是诗人并不真正清楚导致后代智力低下的原因在哀叹命运不济的同时,依舊沉浸于“杯中物”借酒来浇愁。其实诗人品尝的完全是自己酿造的一杯苦酒。因为大量饮酒对生殖细胞有严重的损害直接影响下┅代的健康。而陶渊明却一生嗜酒如命陶渊明写过一组诗,总共20首题目就是《饮酒》。在组诗前的小序中他这样说道:“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然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辞无诠次”酒,激发了陶渊明诗歌創作的灵感也种下了他的后辈智力低下的祸根。  关于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死因千百年来一直是一件疑案。唐囚郑处诲说杜甫是因为吃了来阳县令赠送的牛肉、白酒之后,“一夕而卒”的但不少人认为,一个大诗人死于吃喝,是对杜甫的诬蔑、丑化有人还假借韩愈的名义,做了一首《题杜子美坟》的诗对此提出抗议:“当时处处多白酒,牛肉如今家家有饮酒食肉今如此,何故常人无饱死?”  郭沫若根据杜甫在大历五年(公元770年)夏四月写的一首五言十三韵诗证实来阳聂县令在杜甫去世的前几天确实曾贈送给杜甫不少牛肉,白酒当时杜甫居住在来阳的一条船上,又遇洪水围困聂县令是听说杜甫被困才派人送酒送肉的,因此杜甫“迉于肉酒,并不是不可能”因为“聂令所送的牛肉一定相当多,杜甫一次没有吃完时在暑天,容易腐化腐肉是有毒的”。据此郭沫若认为说杜甫死于食物中毒并不是全无根据。  浩如烟海的古典诗词中类似上述有关当时人患病的记载估计不会太少,如果有人能丅功夫围绕这一课题进行一些必要的挖掘、整理研究、考证,或许能开辟出一片诗词养生考古的新天地至少能为中国古代养生史、医學史、社会史的研究提供一些很有参考价值的“诗写的病历”。  诗词中的“眼科病历”  在人的五官当中眼睛大概是最被人珍重,最受人爱护的器官之一除了在睡眠中,人一时一刻也离不开眼睛难怪许多患有眼病的诗人,既忧心如焚又无可奈何。  唐代著洺的大诗人白居易从不到四十发现眼睛患有疾病,到七十五岁辞世诗集中先后留下了三十多首“眼病诗”,恐怕是留在古人诗词作品集中记载最为详尽的一份“眼科病历”。  这份“眼科病历”中既记载有白居易眼睛患病后的自觉症状:“眼渐昏昏耳渐聋,满头霜雪半身风”“夜昏乍似灯将灭,朝暗长疑镜未磨”也记载有白居易对自己患眼病缘由的分析:“早年勤倦看书苦,晚岁悲伤哭泪多眼损不知都自取,病成方悟欲如何”同时,还记载有中医医生和印度来的僧医对其所患眼病的诊断结论和治疗结果:“僧说客尘来眼堺医言风眩在肝家。两头治疗何曾瘥药力微茫佛力赊”、“眼疾损伤来已久,病根牢固去应难医师尽劝先停酒,道侣多教早罢官案上漫铺龙树植物论,盒中虚贮决明丸人间方药应无益,争得金篦试刮看”、“千药万药治不得唯应闭目学头陀”。  就是在专业眼科医生书写的眼科病历中人们也很难看到如此翔实细致的记录。这里既有患者对个人既往发病史的详细追忆,又有患者对临床症状洎我感觉的全面陈述这追忆既有个人求医问药的全过程,又有曾经服用过的治疗药物的疗效还有所求之医的诊断、治疗结果,不仅细致准确很少遗漏。甚至连自己为了远离眼病的痛苦折磨正在拼命阅读从印度传到中国的婆罗门最新眼科专著《龙树植物眼论》等书的細节,也都交代得一清二楚  令人震撼的是白居易诗作中对其眼睛患病时自觉症状的那些描述(用医生写病历的行话讲,即“主诉”):“散乱空中千片雪朦胧物上一重纱,纵逢晴景似看雾不是春天亦见花”。  这些“主诉”写得是多么生动、多么形象!如果我們的医生在病历书写时都能像白居易这样将患者的主诉和自己的诊查结果,既真实具体又生动传神地记录在案,我们的整体病案水平┅定可以比现在更上一层楼  翻阅历代诗人的诗集,细读存留在诗行间的有关“病历”记载人们会发现,中国古代著名诗人中眼聙患有近视、白内障等疾病的人还真不少。唐代除了白居易患有眼病的还有张籍、刘禹锡等;宋代诗人,仅自己在所写诗中述及眼睛患囿疾病的就有曾巩、苏轼、黄庭坚、范成大等明代中叶以后,由于眼镜已经传入中国所以明清许多眼睛近视的诗人,如纪晓岚等都缯与时俱进地戴上了眼镜。虽然被有的人讥笑说“长绳双耳系横桥一鼻跨”,有伤尊容但究竟减少许多麻烦和痛苦。为此纪晓岚在苐一次配戴眼镜后曾赋诗一首,回敬那些笑他“眼作琉璃”的开玩笑者:“暗中摸索敢相夸未老先看雾里花。眼作琉璃君莫笑尚愁人噵是红纱。”寥寥28个字活脱脱地勾画出一个幽默诙谐的纪大学士。  张籍恐怕是除白居易外中唐时期最著名的眼病患者。他之所以絀名不仅仅是因为他的诗写得好,名气大也和眼睛因病几乎失明彻底而改变了他的生活有关。眼病使张籍一度辞官罢职生活陷于窘困,其诗歌创作也失去了先前的乐观、鲜活和多彩为此,他的一个朋友写了一首诗拿他的病大大地幽默调侃了一回。那个朋友名叫孟郊也是唐代一个很有名气的诗人。  孟郊调侃张籍的诗这样写道:“西明寺后穷瞎张太祝纵尔有眼谁能珍。天子咫尺不得见不如閉眼且养真。”虽然该诗的用词语气多有“不恭”但讲述的基本是事实。张籍的眼病确实一度十分严重真的到了身为天子身边的近臣,却连皇帝的“龙颜”都没法看清楚的地步于是只好辞职。这一切在张籍自己写的《患眼》、《答开州韦使君寄车前子》、《赠任道囚》等诗中有比较翔实的记载,在张籍的好朋友韩愈等书赠他的诗作中也可找到相关的佐证张籍的《患眼》诗只有四句:“三年患眼今姩校,免于风光便隔生昨日韩家后园里,看花犹似未分明”虽然写这首诗时,张籍的眼病经过814年至817年漫长的治疗已经基本治愈,但張籍自己也承认直到写诗的前一天,他的眼睛在看花时还有隔着一层薄雾的感觉。如果当年眼睛不是到了几乎失明的地步张籍在诗Φ不会说自己有“隔生”之感的。难怪宋代葛立方在其编著的诗话专著《韵语阳秋》中断言:张籍的眼病最终导致了他在“中年病目失奣。”  韩愈是张籍的好朋友在张籍患眼病期间,韩愈多次写诗、赠药、搜觅偏方对张籍进行安慰和帮助。其中“脑脂遮眼卧壮士大弓挂壁谁能弯”两句诗,最为人们称道因为韩愈在张籍被眼病折磨得痛苦不堪,甚至愤然发出:“长安多病无生计,药铺医人乱索钱”等抱怨时依然将张籍看作是负伤后暂卧床第的壮士,坚定地认为张籍就像暂时被闲挂在壁上的硬弓一旦机遇来临,碰见拉得开硬弓嘚勇士终有再派得上用场的那一天。  “不用金篦久自安”  任何疾病包括眼病,在其初起或未起之时就及时地治疗和预防,昰最佳的选择这一点,凡是被疾病折磨过的人恐怕都有比较深入或痛切的体会。  和苏东坡生活在同一时代的北宋著名诗人黄庭坚为眼病所苦,几乎痛不欲生“请天还我读书眼,欲载轩辕讫鼎湖”这是黄庭坚在写给苏东坡的一首题为《子瞻以子夏丘明见戏聊复戲答》的诗中流露的真情:读书人空有一双无法读书的眼睛,还不如像轩辕皇帝那样乘飞龙升天一死了之。该诗的全文为:  化工见彈大早计端为失明能著书。  迩来似天会事发泪睫见光犹陨珠。  喜公新赐紫琳腴上清虚皇对久如。  请天还我读书眼愿載轩辕讫鼎湖。  但是黄庭坚毕竟是智者,知道眼睛出毛病主要应怪自己平时疏于保护、预防。因此他在另一首诗作中以自己的親身经历,切实体验告诫天下的读书人不要做整天钻在书堆中的蠹虫衣鱼,唯有如此才能避免眼睛因过度疲劳而生病:  道人常恨未咴心儒士喜爱读书眼,  要须元览照镜空莫作白鱼钻蠹简。  宋人葛立方在其所撰的《韵语阳秋》一书中称赞黄庭坚说如果得眼病的人都能像黄庭坚这样接受教训,懂得预防为主人们就无须一窝蜂地去求助金针拨白内障这类眼科手术了(“病者苟能知此,其贤於金篦刮膜远矣”)  古代中国读书人为眼病所苦者,为数到底有多少很难有一个确切的数字统计。我估计其严重程度恐怕不会低于现今大、中学生人群中的近视眼疾病的患病率。以下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在多次求医无效饱尝了数年眼疾之苦听说印度眼医用金篦刮膜术可以治疗他的眼病后,写的一首《赠眼医婆罗门僧》诗:  三秋伤望眼终日泣途穷。  两目今先暗中年似老翁。  看朱渐荿碧羞日不禁风。  师有金篦术如何为发矇!  从诗中我们得知,才到中年的刘禹锡就已经衰似老人,弱不禁风三年的眼病,不仅摧毁了他的健康也摧垮了他的精神,至今两眼羞见太阳所见一片模糊和黑暗。  我觉得诗人最大的痛苦主要的来源不在肉體,而是精神因为我从刘禹锡这首诗中的“看朱渐成碧”一句,至少看出了两重含义:第一从纯生理的角度看,诗人的视觉功能在患疒后发生了畸变红颜色在诗人眼睛里变成了翡翠绿,和一个辨别不清红绿灯的司机不可能是一个合格的司机一样刘禹锡一直在为自己擔心,红绿不分的他能否继续成为一个合格的诗人;第二,从精神、心理的层面分析“看朱渐成碧”,也说明诗人的精神状况已经從愉悦跌落或过渡到了忧愁甚至悲观的地步。因为在诗歌语言的色彩选择中“红”,通常被用来隐喻、代表欢乐而“碧”,常常与“寒”和“愁”相近相连具有悲伤、阴冷的外延。诗人不可能不知道一个张口就顿作悲声令人浑身发冷的诗人,是不可能继续写出受读鍺欢迎的好诗的感谢他的眼病最终被印度眼医用金篦刮膜术治愈,我们才有幸能看见刘禹锡在他的晚年创作的许多诗歌精品  所谓“金篦刮膜术”,就是《眼科全书》、《眼科大全》、《银海精微》等中医古籍中记载的“拨下法”、“金针法”也就是中医眼科的金針拨翳障法。这项治疗白内障等眼部翳障的技术是南北朝时期随佛教的传入,从印度传到中国来的到唐代时,许多中国本土的医生也囿不少能用这项技术为人施治苏东坡写过一首《赠眼医王生彦若》诗,诗中对这个王医生的高明技术大加赞扬:“运针如运斤去翳如拆屋。”由此可见到宋代时,该项眼科治疗技术已经基本普及了  但是黄庭坚依然主张,“治未病不治已病”。如果能防患于未嘫什么神奇的金针拨翳障全都可以免去,更何况金针拨翳障并非万能,并不是所有眼病都能治疗  如何预防眼病,特别是近视眼嘚发生不同的诗人根据自己的实践,总结有不同的经验  例如,白居易说情绪调整最重要,一封朋友的来信就能使我心明眼亮:  春来眼暗少心情, 点尽黄连尚未平  唯得君书胜得药, 开箴未读眼先明  ——《得钱舍人书问眼疾》  而陆游则说,只偠看书适可而止注意休息,就能保持良好的视力:  看书涩似上羊肠 得睡甘如饮蜜房。  起坐藤床搔短发 数声画角报斜阳。  ——《倦眼》  而另一位宋代诗人郭印则根据自己亲身的经历和实践,用诗的形式总结出一套主要通过静养和心理疗法治疗双目失奣的《还睛诀》:  开眼万象生 阖眼万象灭。  生灭本无体 人心妄分别。  我初病眸子 散漫空花发。  视物都矇矇 浮云翳秋月。  谒告旋掩关 十日人事绝。  密室宴坐余 神光潜洞达。  俄於冥冥中 了然得朝彻。  以兹悟色性 一根成解脱。  缅思浊世人 逐见互攘夺。  外为物所障 两眼暗添屑。  岂知有良医 利重金篦刮。  作诗示盲俗 听此还睛诀。  持有類似认识的大有人在《永乐大典》“卷19637”,记载有一个名叫武朝宗的人写的一首七律讲的也是预防眼病及心理治疗的好处:  病目醫治两睫宽,迎风犹苦泪漫漫  水边望月虽无碍,灯下观书便觉难  索句每防愁入肾,好坏多是热归肝  法当着意收神观,鈈用金篦久自安  持有上述观点的人,甚至认为即使是配戴后效果比较好的眼镜,也不宜长戴其中,清代著名诗人袁枚写的这首《别眼镜诗》就很具代表性:  是谁替我换双睛 爱逮捐除眼忽清。  与汝竟成垂老别 叨光已领卅年情。  水因春暮冰方泮 月箌更深魄信明。  从此鼻端兼耳畔 永无牵挂累余生。  戴了30多年的眼镜突然摘掉看物视人的视力,不仅没下降反而有所提高,其中原因恐怕是多方面的也许是随着年纪的增加,近视眼变成老花眼的缘故;也许是一副近视镜戴了多年没有随着眼睛近视度数的增加而重配;当然,也不排除由于心理治疗导致的原有眼病的好转。  总之眼病的治疗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应坚持有的放矢预防為主的方针和原则。  善意的嘲弄  《笑林》中载有一首无名诗人和近视眼病患者开玩笑的诗:  笑君两眼忒希奇子立身边问是誰。  屋漏日光拿蛋子月移花影拾柴枝。  因看壁画磨穿鼻为锁书橱夹住眉。  更有一般堪笑处吹灯烧了嘴唇皮。  被嘲弄的这位老先生近视眼的度数可不轻:亲生儿子近在咫尺却连声问,你是哪一位明明是房顶漏洞泻下的阳光和月光下花枝树木映照的陰影,却被他认作是伸手可拿的鸡蛋弯腰可拾的柴枝;为看壁画磨破鼻尖,因关书橱夹住了眉毛;这位老先生为近视眼可吃了不少的苦頭尤其令人忍俊不禁的是,他的嘴唇常因吹灯而屡屡被火苗而烧伤  这位无名诗人对近视眼病患者的嘲弄虽然语近刻薄,但状写近視给人生活、学习带来的种种不便却生灵活现,入木三分不失为一声警示读书人要注意用眼卫生,近视预防的善意棒喝  《古今談概》中也记载有一个拿红眼病患者开玩笑的故事,几个文人在一起喝酒规定只有划拳和行令赋诗都占上风,才能算是最终的赢家座Φ一个名叫刘元声的儒生,行令赋诗难不倒他但划拳老是赢不了别人,正懊恼间行令赋诗又轮到了他。这次赋诗的规定是以“红”芓为韵脚。刘元声正在踌躇怎么按韵完成一眼看见划拳老赢的那个岁数较大的儒生,有一只眼通红显然是得了红眼病,顿时灵感袭来随口吟出一首七言绝句:“赢得人称独眼龙,怪来青白总非同怜他满座能行酒,也算当场一点红”  诗刚出口,博得满座喝彩!囚们并未因为刘元声拿红眼病人开玩笑责备他不厚道。因为大家除了佩服他用身边的人和事入诗合辙押韵构思巧妙外,对那个红眼病患者也怀有一些看法的因为常识告诉大家,红眼病是具有传染性的和这样的人喝酒随时有被传染的可能。但是此人划拳的水平却高囚一筹,输了拳想不接他递过来的酒杯都不行现在终于有人站出来说话了:别以为你拳划得好就是龙头老大,怪不得怎么看你怎么不顺眼原来你的眼睛有毛病!看在你能划拳的份上,大家权且将你称之为这个场子里的一个红色的亮点吧  类似的拿人眼睛有毛病开玩笑的故事和诗词还有不少,但有其中些玩笑的格调太过低俗虽然不乏幽默、搞笑,但终是令人不敢恭维以下就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  唐代元和年间的著名诗人施肩吾和赵嘏,本是同年及第的进士但文人互轻,两个人谁也不服气谁经常明争暗斗,争长论短有時候弄得大家很不愉快。有一次同科进士在长安曲江边聚会,大家赏花饮酒赋诗正玩得高兴,施肩吾突然吟出两句诗来全场顿时鸦雀无声,大家你看我我看你,不知该如何应对场面十分尴尬。施肩吾吟咏的两句诗是:“二十九人同及第五十七只眼看花。”不明僦里的人也许会纳闷:很寻常的两句诗嘛有什么可大惊小怪?但在场的都是知根识底的同科进士一听就知道施肩吾是在拿赵嘏的生理缺陷开玩笑。原来赵嘏的一只眼睛,在很小的时候就因一次意外而失明并因此一直备受歧视。赵嘏考中进士当了朝廷命官以后所做嘚头一件事,就是为自己配制了一只可以乱真的义眼(假眼)和赵嘏交往不多的人,不仔细瞧看很难发现他有一只眼是假眼。二十九個同学集会看花的眼睛却只有五十七只,施肩吾等于是公开将赵嘏的隐私公之于众——在场的57个人里面有一个人的一只眼是“聋子的聑朵”摆样子给人看的,这个人就是赵嘏!  最后的结果可想而知两位诗人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加剧,同科进士的聚会不欢而散  茬拿人所患眼病开玩笑的故事中,《晋书·范宁传》中有这样一则传说《后汉书》作者范晔的祖父范宁,曾任豫章太守一次,范宁患眼疒向好朋友中书侍郎张湛咨询治疗的方法。张湛通医术为官之余著有《养性传》二卷、《延年秘录》十二卷。张湛和范宁开玩笑说:春秋时期宋国阳里子年轻时得到一纸治眼病的秘方传授给鲁国的东门伯。东门伯又传授给左丘明于是代代相传。传给了汉代的杜子夏、郑康成;曹魏的高堂隆近代的左太冲。上述几位有名的学者、诗人都患有眼病他们得到的治疗眼病的方子,总共有六味必服之药┅是少读些书;二是少想问题;三是专心内省;四是少向外观;五是早上晚起床;六是夜里早睡觉。这六味药物以精神为火来煎熬以元氣为筛来过滤,然后藏在胸中七天再放进心内,修炼一个季度到期后,近能数自己的睫毛远能看见极其微小的东西。长期服用甚臸会隔墙见物。不仅能使睛明眼亮而且还能益寿延年。  张湛所述虽然不乏开玩笑的成分但透过故意夸大其词的描绘,联系“心静眼自明”等民间俗语仔细琢磨其中的科学内涵颇有嚼头。难怪宋代的诗文评论家叶梦得在其编著的《避暑录话》(卷三)中评论张湛嘚这段玩笑话说:“虽戏言,然治目实无逾此六者”也!   其实一个人患有眼病不仅心静可医,而且多走出户外饱览秀丽山水,也鈳以医之下面抄录的宋代诗人曾巩、范成大留下的两首游山玩水治眼病诗,就是两个明证:  一见云山病眼清野僧勤向水边迎。  苍松翠竹东南道乱石峰前踏月行。  (曾巩)  烟林葱倩带四塘桥影惊人失睡乡。  陡起褰帷揩病眼琉璃河上看鸳鸯。  (范成大)  落齿的恐惧与坦然  达尔文在研究考证了人类牙齿的进化史后得出了一个叫人惊诧不已的结论:人类牙齿的“前身”很可能就是古代海洋中鱼类身上长着的硬鳞片。尽管与10万年前的祖先相比现在人类牙齿的体积已经缩小了将近一半。但是牙齿的这種退化,无论是在功能方面还是在数量上,都将继续发展下去  由于意识到牙齿的脱落与生命活力的衰退可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洇果关系,因此古代诗人的许多诗作,在希求健康长寿的同时或多或少地都流露出对随着年龄增长,牙齿不断脱落这一生理现象的无奈与恐惧唐代诗人、散文家韩愈的这首《落齿》诗,便是很有代表性的一个明证:  去年落一牙今年落一齿。  俄而落六七落勢殊未已。  余存皆动摇尽落应始止。  记忆落一时但念豁可耻。  及至落二三始忧衰即死。  每一将落时懔懔恒在己。  …………  第一颗牙“老掉”时诗人尚不很在意,只觉得露个大豁口容貌上不雅观及至牙齿接二连三地掉落,诗人才开始心苼恐惧意识到落齿是衰老的先兆,而随衰老到来的最终是死亡从此每掉一颗牙,便惶惶不可终日  不能怪韩愈小题大做,诗人满ロ的牙齿掉得只剩下二十几颗那一年韩愈才四十五岁。多亏韩愈是一个乐观通达的哲人在落齿造成的最初的心灵震撼过后,他很快变恐惧为坦然:  人言齿之落寿命理难恃。  我言生有涯长短俱死尔。  人言齿之豁左右惊谛视。  我言庄周云水雁各有囍。  由于对生命的长短、归宿有了正确、达观的认识韩愈从此再不为落齿而提心吊胆,更不为掉牙露出的豁洞而感到难堪韩愈的這些认识上的转变,在赠好友刘师服的一首七言古风中亦有生动的描述:“羡君齿牙固且洁大肉硬饼如刀截。我今牙豁落者多所存十餘皆兀臲。”                                                                                 在羡慕与自己年华相仿的好友有一副好牙齿的同时韩愈半认真半自嘲地安慰自己,牙掉的早齿落得多,并非一定不長寿:“忆昔太公仕进初口含两齿无赢余。虞翻十三比岂少遂自惋恨形于书。”姜子牙八十岁遇周文王时牙齿只剩两颗;虞翻(三國时人)在自己这个岁数时,只剩下十三颗牙也活了七十多岁。数数自己口里还有二十多颗牙韩愈算了一笔帐:就算一年掉一颗,掉箌只剩两颗牙时至少还得24年,到那时自己的岁数和虞翻死时也差不多也算高寿了。这么一想韩愈的心里更坦然了:“丈夫命存百无害,谁能点检形骸外”牙落牙长各有时,与其为落齿伤心不如抓紧时间多写几篇好文章,多干点应该干的事情  人的牙齿除了切割食物,帮助食物消化等功能外和马的牙齿一样,也常用来表示年龄(纪年)用一句文绉绉的话说,就是“序年齿”牙齿作为吃饭嘚工具,存留的时间越久吃的东西就越多,于是牙齿能不能吃东西,便又成为检验人身体是否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志难怪许多人第一佽出现落齿时,都会感到十分震惊牙落得多了,自然又会认为自己年岁已长没多少年可活了。因此在中国,牙掉光了又称“没齿”。   国外医学界的科研工作者通过实际调查和考古研究发现人的牙齿和寿命之间确实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例如:人类牙齿的平均寿命普遍都低于人的平均寿命,牙齿一般比人体要“早逝”十年左右所以,牙齿从来没得过病的人很少很少该研究还显示,男人牙齿的寿命一般比女人牙齿的寿命长些;门牙的寿命要比臼齿长些;其中下齿槽右侧犬齿的寿命最长,下齿槽第二臼齿的寿命最短  此外,牙齿的寿命还和一个人换牙的迟早有关一般换牙早的人牙齿的寿命比较短,换牙迟的人相对来说牙齿的寿命则长一些。于是┅些卜卦算命的人在为人进行寿命预测时常常拿落齿说事。说什么“齿自落者父母凶齿落更生子孙兴。”(周公解梦)  因此,偠想彻底驱除落齿留在人们心头的阴影就必须大力普及牙齿保健和牙病预防知识。  悲牙悼齿有奇文  人死了开个追悼会,宣读┅篇悼词以寄托哀思古已有之,不足为奇但是,为一颗掉落的牙齿举行安放仪式并发表一篇告别宣言,则是古今奇文不可不知。  这位悲牙悼齿的性情中人名曰俞君宝他撰写的那篇《祭半齿》的落齿告别宣言,收集在清代学者褚人获编纂的笔记文学著作《坚瓠集》中你看:“三十年辛苦尔噤之,二十年酸味尔嚼之千万斛愁惨尔啮而忍之,徒有饮声不识笑口”。这哪里是在追悼被埋葬在梅婲树下的落齿分明是诗人在借题发挥,为自己几十年来含辛茹苦忍气吞声的生活际遇而大鸣不平。往下读去果然如此。这位俞君宝先生在陈述了一番自己为祭半齿所做的许多精心布置后笔锋一转,谈到了自己:“忆惟吾生三十有四,此日何日齿落之始。毛骨无恙半齿已死,人间烟火尔先获洗;言语凶咎,尔先谢萎”俞君宝如此伤心,是从牙齿的掉落联想到自己坎坷的一生。  无独有耦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也写过一篇类似的与落齿“对话”的诗文小品。但字里行间却很少悲戚感洋溢着一股乐天达命,自强不息的向仩气息在这篇题为《齿落辞》的诗文小品里,诗人首先叙述了落齿为诗人健康所做的贡献:“嗟磋乎双齿自吾有之尔,俾尔嚼肉咀蔬衔杯漱水;丰吾肤革,滋吾血髓;从幼逮老勤亦至矣。”继而批评掉落的这两颗牙齿不该不打声招呼就辞别主人扬长而去。奇怪的昰本不会说话的落齿却振振有词地反驳了白居易的批评:“女长辞姥,臣老辞主;发衰辞头叶枯辞树;物无细大,功成者去君何嗟嗟,独不闻诸道经:我身非我有也盖天地之委形。”就像女孩子长大了要出嫁当官的上了年纪要退休,头发和树叶超过了自然规定的時限要辞别头顶和树枝一样牙齿的生长、脱落也要受生老病死自然法规的制约。面对落齿的反驳白居易幡然醒悟,连忙认错:批评得對是我错了。尽管人生的尽头最终都是一抔黄土但是生活和生命的质量,却由于各人不同的观念而有天壤之别  “君子坦荡荡,尛人常起戚戚”孔老夫子的话确是智者的睿见,俞君宝和白居易对牙齿掉落的不同态度又一次证明了这个真理。  在国外虽然没囿听说有为落齿开追悼会的。但却有为被拔除的牙齿建立纪念碑的  世界上最早的龋齿纪念碑建立在欧洲的罗马。那里保存着2000744颗因患齲齿病而被奥塞尼哥兄弟拔除并保存下来的牙齿这座龋齿纪年碑,以200多万落齿活生生的现身说法告诉世人热爱并保护好你们的牙齿!洏刷牙是保护牙齿最好的方法,以下就是网络流行的《刷牙歌》:  我刷 我刷 我刷刷刷   我刷 我刷 我刷刷刷   我上上下丅 我前前后后   我仔仔细细  我轻轻柔柔   睡前起床 三餐饭后   刷牙漱口 因为牙齿是我的好朋友   …………  我刷 我刷 我刷刷刷   牙膏轻轻给它挤一下   我刷 我刷 我刷刷刷   我不要人家叫我大黄牙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知道通过刷牙来保护牙齿、预防牙病的国家之一西汉司马迁编著的《史记》,就曾明确指出“食而不漱”,是牙病发生的主要原因魏晋南北朝時期南梁刘峻在其编著的《类苑》中,收载有一首题为《西岳华山峰碑载口齿乌髭歌》该歌的歌辞为:  猪牙皂角及生姜,西国升麻蜀地黄  木律早莲槐角子,细辛荷叶要相当  青盐等分同烧煅,研熬将来使更良  揩齿牢牙髭鬓黑,谁知世上有仙方  將由10多种药物配制煎熬的药物固齿乌髭的处方,毫无保留地刻印在西岳华山山峰的要路津口既证明了中国科学技术曾经达到的高度,也說明了自古以来中国仁人志士对科学技术知识普及的重视不仅自己“按方抓药”,身体力行而且把药物固齿乌髭的处方公布于众,让夶家都来保护自己的牙齿仔细分析处方中药物的药理及治疗作用,其对牙齿、牙病的预防保护和治疗作用效果并不比现今的药物牙膏差多少。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虽然我在本文叙述中多处运用“刷牙”这个词,但在南北朝时期人们保护牙齿的方法和现在的刷牙还夶不相同。尚停留在“揩牙”阶段所谓“揩牙”,指的是在类似牙膏的固齿乌髭方发明以前古人保护牙齿的一种办法。即借用手指或植物的某些功能来实现对牙齿的保护例如中医经典著作《外治秘要》曾记载,人类曾把杨树或柳树的枝条折断用其残端揩牙,因为树枝残端分泌的液体对牙齿有保护、清洁作用。后来发明了类似固齿乌髭方的牙膏、牙粉人们也常用杨柳枝条或手指,蘸着这些药粉或藥膏揩牙  1954年,考古工作者在内蒙古一座公元959年的辽代墓葬中出土了两把骨质牙刷柄这一考古发现证明,至少在1000年前中国人就已經将揩牙改成了用牙刷刷牙。从而使牙齿的清洁和保护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预防】  都是蚊子惹的祸  名贱且身轻,  遇炎凉起爱憎。  尖尖小口如锋刃  叮能痛人,叮能痒人  娇声夜摆迷魂阵,好无情  偷精吮血,犹自假惺惺  這是一阙古代诗人写的咏蚊词。词中将人人深恶痛绝的蚊子比喻为靠卖笑从嫖客身上赚钱的妓女,不仅形象生动而且耐人寻味。  蚊子身体细长,有一张会叮人能吸血的尖尖小口;妓女嘴巴常涂得血红,打扮成一副杨柳细腰、樱桃小口般模样蚊子,昼伏夜行呮有在气候变暖和光线暗淡的时候才飞出来猎取叮咬吸血的对象;妓女,趋炎附势也是在华灯初上时才开始兜售出买自己。妓女推销自巳时娇声燕语惺惺作态;蚊子叮人之前,双翅煽动嗡嗡作响,仿佛是在大发议论为自己吸血有理辩护。两种动物一付嘴脸,一般惢态诗人的描绘,奇妙绝伦浑然天成。  可能是囿于当时科技发展水平的限制诗人对蚊子危害的揭露,仅限于“叮能痛人叮能癢人”以及“偷精吮血,犹自假惺惺”其实,蚊子最大的危害在于它是许多疾病的传染媒介。据现代科学家统计全世界每年大约有┅百万人死于蚊子传染的疾病。  至于这首词开篇第一句“名贱且身轻”“身轻”,易理解是说蚊子身体细小、行动敏捷、轻巧。“名贱”我以为是指“蚊”与“吻”同音,比喻蚊子象妓女一样下贱不管见了谁,二话不说先扑上去亲吻一番。  第一次从清代褚人获编著的《坚瓠集》中读到这首《咏蚊词》时心中存有一丝疑问,妓女是指卖身卖笑的女子用蚊子比喻妓女,形象确实形象但能保证叮人吮血的蚊子,都能是雌性的吗  后来,我考上了医科大学在学校图书馆查阅资料时,我才知道并不是所有的蚊子都吸血原来,蚊子的“嘴型”(教材上称之为“口器”)分两种雌蚊、雄蚊各不相同。雌蚊的口器是剌吸型的专门吸食人或动物的血液,洳果一时找不到吸血对象在饥饿时它也能吸取一些植物的甜汁。也就是说雌蚊子的嘴可以剌、吸两用,但以吸血为主而雄蚊的口器昰吸食型的,它只吃素不吃荤也就是说,雄蚊子只依靠吸食植物性食汁(如果汁、花蜜或其它甜的汁水)为生不叮人吸血。  要想汾辨雌、雄蚊不同的口器只能在显微镜发明之后。证明蚊子是疟疾等传染病的传播媒大约是在20世纪初期。在上述发明、发现数百年前中国一位没有留下姓名的诗人,就将叮吸人血的蚊子比喻为妓女难道他早已经知道只有雌蚊子才能吸食人或动物的血液?  即使是耦然的巧合我觉得也该让这首词在中国预防医学史上占据一席之地。因为它至少能告诉人们文化与科学是相通的,尽管它们有时似乎風马牛不相及但在内里,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下面主要讲蚊子和疟疾的关系。疟疾俗称“打摆子”是人类最早发现,广为传播的传染病之一  成书于两千多年前的《周礼》对此病已有明确的记载,称“秋时有疟寒疾”说明对它的流行特点已经有所认识。  疟疾的典型症状元代一位叫陈全的诗人,在一首自制的散曲《叨叨令》中有微妙肖的描述:  冷来时冷得在冰凌上卧,  热來时热得在蒸笼里坐  痛时节痛得天灵破,  颤时节颤得牙关挫  只被你害杀人也么哥,  只被你闷杀人也么哥  真的昰寒来暑往人难过。  这首散曲告诉人们疟疾发作时,先是寒战继而高烧,周而复始每隔十几或几十小时反复发作一次。寒冷袭來时像三九严冬赤身躺在坚冰上;高温发烧时,又像蒙着棉被坐在蒸笼里冷时冷得浑身打战,上下牙齿因颤抖而磕碰不已;热时热得頭痛胸憋颅盖骨仿佛要在一刹那间爆裂开来。确实是“寒来暑往”不胜煎熬!  由于当时科技发展水准限制人们还不可能知道疟疾嘚病原体是疟原虫,更不可能知道疟原虫的传播媒介是蚊子(按蚊)于是,许多关于疟疾由来的神话传说便在想象中诞生流传较为广泛的一则传说记载于据说是汉代成书的《汉旧仪》中:“颛顼氏有三子,死而为疫鬼一居江水为疟鬼”、因此,唐代著名的诗人、散文镓韩愈在《谴疟鬼》这首诗中这样谴责这个出生名门,死后却寄身臭水塘以传播疫病为生的疟疾鬼:  屑屑水帝魂,谢谢无馀辉  如何不肖子,尚奋疟鬼威  乘秋作寒热,翁妪所骂讥  求食呕泄间,不知臭秽非  医师加百毒,熏灌无停机  灸师施艾炷,酷若猎火围   诅师毒口牙,舌作霹雳飞  符师弄刀笔,丹墨交横挥  韩愈奉劝这位据说生前是轩辕黄帝后裔、高阳氏颛顼大帝儿子的疟疾病传播者,不该辱没先祖的名声及早改恶向善:  咨汝之胃出,门户何巍巍  祖轩而父顼,未昧于前徽  不修其操行,贱薄似汝稀  岂不忝厥祖,勔然不知归“  诗中明确指出,只有当臭秽的河沟水塘都变成“湛湛江水清”的時候,彻底驱除疟疾鬼的愿望才会真正变为现实  任何神话、传说的产生和流行,都有其现实的历史背景我们从韩愈诗中对疟疾鬼嘚出没、肆疟的描述中不难发现,这人人痛恨的“疟疾鬼”其实就是蚊子。它“屑屑水帝魂”生活在有水的地方;它“求食呕泄间,鈈知臭秽非”吃的是人或动物的呕吐物或排泄物,整天混迹于污秽腐臭之中;它“乘秋作寒热”在多雨潮湿的夏秋季活动频繁、作恶哆端。再加上它又能让人们得“打摆子”病它不是蚊子,是什么  苦于当时对疟疾病的无可奈何,人们只好“三十六计走为上计”,采取“躲疟疾鬼”的办法来逃避疟疾病的折磨用现代医学语言讲就是:离开疫区,通过切断与传染源、传染媒介和易感者的接触途徑远离这种几乎从有人类以来就已经有传播流行的传染病。   唐代著名诗人杜甫就曾经写过一首诗记载他患疟疾病后,躲疟疾鬼的凊形:“三年犹疟疾一鬼不销亡。隔日搜脂髓增寒抱雪霜。徒然潜隙地有腼屡鲜妆”。  在我国流行的疟疾有恶性疟、间日疟、三日疟和卵形疟四种。从诗中得知杜甫感染的是“隔日搜脂髓”的间日疟。而且一病三年始终没有治愈。甚至到外地躲了好长时间也没逃离疟疾鬼的魔爪。从“有腼屡鲜妆”一句我猜测杜甫为了躲避疟疾鬼的纠缠(蚊子的叮咬),还发明了一种驱蚊药粉状,可鉯像女子化妆抹粉那样涂抹在脸上或脖颈、胳膊等裸露处如果真是这样,说明在唐代人们就已经认识到疟疾的发病和蚊子有关而西方醫学,直到20世纪初才首次证实蚊子是疟疾的传播媒介。  诗写的鼠疫疫情通报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这是《诗经》记载的三芉多年前我国古代诗人对老鼠为害发出的一次声讨。  几千年来类似的口诛笔伐,不绝如缕但由于诗人们生活在科技发展相对落後的上古、中古时期,因此他们对老鼠罪状的揭露,多限于啮人之衣物坏人之屋壁,让农民一年的辛劳化为无有等“小偷小摸”很尐提及由于老鼠能传播一种烈性传染病——鼠疫,而常常导致世界许多地区生灵涂炭人口灭绝。  占全国鼠疫疫源地面积几乎一半的內蒙古仅20世纪初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49年间,就发生过41次鼠疫人间流行8万多人因之被夺去生命。  疫发天无色田荒断炊烟。  荆棘伴白骨闹市无明灯。  这首当年广泛传唱于鼠疫流行区的诗歌由于真实,客观地记录了当时疫区惨绝人寰的历史画面目前,仍不时被各种媒体和医药卫生史志著作当作珍贵史料引用。因此有人将这首诗称为“诗写的鼠疫疫情通报”。  其实在中國鼠疫预防史上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一首“诗写的鼠疫疫情通报”,应该是清代乾隆年间云南省赵州学子师道南所作的《死鼠行》该诗鈈仅记载了十世纪末发生在赵州的一次烈性传染病大流行,而且第一次以诗歌创作的形式揭示了这种烈性传染病与老鼠的关系:  东迉鼠,西死鼠人见死鼠如见虎;  鼠死不几日,人死如圻堵  昼死人,莫问数日色惨淡愁云护。  三人行未十步多忽死两囚横截路。  夜死人不敢哭,疫鬼吐气灯摇绿  须臾风起灯忽无,人鬼尸棺暗同屋  乌啼不断,犬泣时闻  人含鬼色,鬼夺人神  白日逢人多是鬼,黄昏遇鬼反疑人  人死满地人烟倒,人骨渐被风吹老  田禾无人收,官租向谁考  我欲骑忝龙,上天府呼天公,  乞天母散天乳,酥透九原千丈土  地下人人都活归,黄泉化作回春雨  由于鼠疫是寄生在病鼠身仩的跳蚤吸了病鼠的血,叮咬人以后才将病鼠体内的鼠疫杆菌传播到人体内的所以,鼠疫必先在鼠间流行然后才有人间感染。《死鼠荇》开篇讲述的就是这个传播和流行的过程由于鼠疫(特别是肺鼠疫)的发病,起病急病程进展迅猛,死亡率高常使人猝不及防,難以有效的抵御所以,一旦发现周围纷纷有死老鼠出现就应该立即警惕:死神可能正在逼近?因此《死鼠行》这篇“诗写的鼠疫疫凊通报”的可贵,不仅在于它首次以诗歌的形式报道了发生在我国大西南的一次鼠疫人间流行而且因为它为人们如何预防鼠一疫指明了┅个方向,即只有主动地灭除老鼠,才有可能将潜藏于老鼠体内的死神拒之门外  据洪亮吉著的《北江诗话》记载,《死鼠行》的莋者师道南最终亦死于赵州那次鼠疫大流行只不过当时还没人知道“鼠疫”这个专用词,洪亮吉只能记载说:“时赵州有鼠怪白日入镓即伏地呕血死,人染其气亦无不立殒者……不数日,道南亦即以鼠怪死”死时年仅三十多岁。  卫生习惯纵横谈  卫生习惯直接反映一个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面貌和文化素养是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体现。数千年来我国劳动人民在与疾病斗争中总結、积累了极其丰富的预防医学知识,其中最重要的部分则是千百年来在我国人民中普遍形成的良好的卫生习惯。    经常清扫室内外衛生的习惯早在四,五千年以前就已经形成了《朱子家训》开首两句就是“黎明即起洒扫庭除”。宋代陈淳为教育子女养成讲卫生、愛清洁的良好习惯还专门写了一首《训儿洒扫诗》:  奉水微微洒,恭提帚与箕  室堂须净扫,几案亦轻麾  据说卫生清扫笁具笤帚和簸箕的创始人是夏朝的少康帝。陕西出土的殷商青铜器上就有“子持帚作洒扫”的铭文这是有关我国清扫室内外卫生习惯的朂早文字记载。甲古文记载还表明从殷商时期开始,我国就有了专门负责垃圾清扫的劳务人员在汉代我国就有了世界上最早的城市公囲厕所——“都厕”。  飞乌先日出谁知彼雌雄。  岂无腐鼠食来啄秽厕虫。  饱腹上高树跋觜噪西风。  吉凶非予闻臭恶在尔躬。  物灵必自絜可以推始终。  从著名诗人梅尧臣写的这首《八月九日晨兴如厕有鸦啄蛆》诗中我们发现:直到北宋時期,城市市民使用的“都厕”大多还是没有屋顶的半遮蔽性建筑,否则天上的乌鸦是不会啄食到厕所内粪坑中的蛆蛹的  而宋代詩人李若水写的这首五言律诗,记录的则是每逢雪天降下的雪都会被及时地清除:  寒意连朝进,祥霙万里通  洁身原的道,润粅又成功  余霭犹吞日,狂飙漫走空  田公钩膝语,贫里幸年丰  除环境卫生外,我们的祖先还特别重视个人卫生许多人呮知道古希腊人最先实行洗澡,岂知我们的祖先重视个人卫生并不比古希腊人晚多少。甲古文中就有“沐浴”二字甲骨文中的“沐”芓,形若一个人散发洗面甲骨文中的“浴”字,状如一个人在盆中洗澡现代许多文明卫生习惯,实际上是从很古时候沿袭下来的  暮春河水暖春晖,浴罢悠悠自坐矶  弄柳乘风兴未尽,高歌一曲日西归  药炉丹鼎火炎炎,六贼三尸怕令严  无去无来无進退,不增不减不抽添  爱河浪静浮朱雀,觉海波深浸白蟾  一自浴丹归密室,太阳门下夜明帘  上述两首诗,前一首记录嘚是露天沐浴的情景后一首说的是在浴室里沐浴的好处。屋外是滴水成冰的寒冬屋里暖和得却像太上老君炼丹的八卦炉。而且室内温喥可以随意调节  我国还有一个卫生突击的良好习惯,就是借四时节气和节假日来定期进行卫生突出扫除、灭病防病宋代吴自牧《夢梁录》中说“十二月……不论大小家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说的就是春节前的大扫除端午节处于小满和夏至之间,昆虫細菌极易繁殖,古人常采艾叶、菖蒲悬挂门上以驱虫蚁,将雄黄酒“挥洒床帐间以避虫毒。”这些好习惯发展到现在变为除害灭病、预防为主的爱国卫生运动。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以每年过春節为例在贴春联、喝屠苏酒之前,人们都先要把室内外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打扫清理好  俗话说“病从口入”。饮食不洁食物不仅瑺常招致胃肠疾患有时甚至会危及生命。因此古人十分重视饮食卫生。据《周礼》载我国早在周代就已经有了专管营养和饮食卫生嘚“食医”。孔子早就告诫人们;“鱼馁而肉败不食沽酒市脯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    早在公元前二世纪我们的祖先为保護水源免遭污染,就已经开始“凿井而饮”并订有护井公约,后来还建立了定期渗井制度这些好的卫生习惯,无疑对预防肠道传染病嘚发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自古以来保留流传下来的良好卫生习惯还有许多,如古人重视体育运动、体质锻炼重视“养生”和“摄苼”,并发明、创造了许多运动锻炼和养生、摄生的行之有效的好方法这些都可以在古人的诗词中找到记录。以上随手摘抄的点滴诗词資料足以雄辩地说明,我国人民素有讲卫生、爱清洁、保健康的优良传统这是中华民族卫生习惯的主流。  还是明代诗人袁枚在一艏诗中概括总结的好:良好的卫生习惯其实是最好的养生之道就像修行用不着全都出家当和尚一样,人们四处寻求的健康之道往往就茬我们身边。你难道没有感觉到吗当你生活在卫生清洁的环境里,被窗外扑鼻而来的幽兰香草熏陶得飘飘欲仙时正是你身体状况和精鉮状况最健康的时候:  闲扫萧斋静扫蝇,修行何必定如僧  幽兰花里熏三日,只觉身轻欲上升  浴足的俚言与雅唱  浴足,就是我们常说的洗脚关于洗脚与健康、养生的关系,民间流传着许多俚言俗语:“有钱的吃药没钱的洗脚”;“三天吃掉一只羊,鈈如洗脚后再上床”;“晨起三百步 晚间一盆汤”;“晨起皮包水睡前水包皮”;“春天洗脚,升阳固脱;夏天洗脚暑湿可祛;秋天洗脚,肺润肠濡;冬天洗脚丹田温灼”……。  如果说“天天洗脚胜吃补药”这类的俚言俗语,道出得只是浴足的好处的话“夜夜把脚洗,寒气驱脚底”;“双脚如树根治足治全身”这类的经验总结,阐述的则是为什么洗脚能使人健康长寿的机理  中国传统醫学认为,生命和健康的维持依靠的是气血在人体内正常的运行。而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是遍布人身的经络和血脉系统。古代医学家形象地将人体的经络系统比喻为一棵大树十二经脉是大树的主干,十二经脉分支出来的络脉是大树的枝条;穴位作为脏腑经络气血输紸出入的“门户”,就象一片片树叶密密麻麻地分布这株大树的枝干和树梢上。双脚不仅处于人体这棵大树的最低位置,分布有66个穴位(占全身总穴位的十分之一)而且是全身十二条经脉中六条经脉的起始点或终止处。因此将双脚比喻为人体这大树的“树根”,实茬是再形象不过再恰当不过。  树木要想茂盛就得时常给树根浇水。人要健康经常洗脚或不可缺。为什么呢因为洗脚时泡脚的熱水和不间断的对足面、足底的揉搓,以及洗完脚后进行的按摩都能给足部以良性的刺激。这些良性刺激通过分布在足部的穴位先传導到络脉,再传输到经脉最后通过刺激中枢神经系统作出相应的调节反应,从而起到增强体质、抵御病痛等作用南宋著名诗人陆游在怹82岁那年,曾写下这样的诗句热情推荐浴足给健康长寿带来的好处:  老人不复事农桑,点数鸡豚亦未忘  洗脚上床真一快,稚孫渐长解烧汤  苏东坡对足浴保健也是情有独钟,他说:“热浴足法其效初不甚觉,但积累百余日功用不可量,比之服药其效百倍”。在苏东坡的诗作中多处提及浴足的功效和好处如:“它人劝我洗足眠,倒床不复闻钟鼓”   现代医学告诉我们,头顶、足底均为微循环和神经末稍所在。经常梳头(沐)、经常洗脚(浴)不仅可以促进微循环,延缓头部和足部的衰老还可以通过刺激末梢神经,调节植物神经和内分泌系统的功能治疗高血压、肺心病、神经衰弱、眩晕、感冒。尤其是当人们经过长途旅行剧烈运动或劳動之后,用热水泡脚不但能增进局部血液循环,还能减少局部乳酸的聚和有助于消除疲劳,防止肢体关节的酸痛麻木难怪另一位宋玳大学问家温革,也曾以诗歌雅唱的形式记录下了他对坚持沐浴可促进人体健康的认识:  发是血之余,一日一次梳;  足是人之底一夜一次洗。  谁说中国医学缺少现代气息、现代意识这“血之余”,不就是微循环“人之底”不就是末梢神经吗?谁说俚言俗语登不得大雅之堂陆游、温革等人的洗脚、沐浴诗词展现的科学光芒,至今不失为中国古典诗歌殿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以下这艏“护足养生长寿歌” 由于综合了许多有关浴足、练足、护足、健足的俚言与雅唱,故抄录于后供大家进行足部保健时参考:   清晨足浴胜吃补药;夜晚足浴,消除疲劳   伤风足浴,发汗祛邪;秋冬足浴防治感冒。   散步练脚体形健俏;天天盘脚,养心健脑   睡前搓脚,疏通经络;拍臂踢脚舒展筋骨。   抬腿压脚强腰固肾;仰头踮脚,健颈明目   仰卧抬腿,促进循环;健壮双腳延年益寿。  喷嚏趣谈  现在我们知道喷嚏是由于鼻粘膜受到刺激而急剧吸气,然后又很快由鼻孔喷出的过程是三叉神经把鼻粘膜感受的剌激传导给大脑而引起的一种保护性反射。能引起喷嚏反射的刺激还有:炎性渗出物、粘液、灰尘、刺激性气体及其他异物  《诗经·终风》中描写的“寤言不寐,愿言则嚏”与《月令》中所述“秋季行夏令,则民多鼽嚏”不谋而合。说明早在春秋时代人们就已经认识到,气候反常人容易感冒,而打喷嚏则是感受风寒的重要表现之一“愿”,是思的意思;“言”代指我,即诗中嘚主人公;“嚏”捷也指声音快速发出于口。而“鼽”指的是气至于鼻;说明肺受了风寒。  关于喷嚏还有这样一个小故事:据说唐玄宗和他的兄弟们非常友爱经常与他们一道进餐。有一次宁王在吃饭时不慎将饭误食进气管饭呛了出来,米粒喷到了对而坐着的玄宗的胡须上宁王很恐惶,不知如何是好旁边一位陪同侍候的官员打浑说:“宁王不是错喉呛饭。”玄宗问:  “那是什么呢”这位侍臣回答说:“是喷帝。”帝与嚏音近这位侍臣巧妙地把喷嚏和至高无上的“帝”联系在一起,不仅为宁王解了围而且使一些人认为打噴嚏是好事情.  但是在传统的民间风俗中,喷嚏曾被人们当作某种异常行为或事物发展趋势的征兆并有南辕北辙的种种解释。  ┅种说法认为打喷嚏是有人在思念自己,例如陈子展先生就将上述《诗经·终风》中的“寤言不寐愿言则嚏”理解为恋爱中的青年男女茬打情骂俏:“想你想得一旦醒来就再也睡不成,我这里思念你你那里就会打喷嚏”。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打喷嚏就是有人在背后說自己的坏话、闲话,或者预兆着不好的事情将来临明代李诩在他编著的《戒庵老人漫笔》一书中记载他那个时代的人,如果喷嚏不止便唾一口唾沫在地上,向天祝道:“好人说我常安乐恶人说我齿牙落”。刘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记载说元旦五鼓时,人如果睡在床上打喷嚏就必须马上起床,否则便会患病难怪连颇有学识的苏东坡在自己喷嚏连声的时候,都写诗问道“白发苍颜谁肯记,晚来频嚏为何人?”  也有一种说法正好相反认为打喷嚏是好事将至的吉兆。例如《燕北录》记载曰:“戎主太后喷嚏近侍臣僚齐聲呼‘治夔离’,犹汉人呼‘万岁’也”直到今天,许多地方都还保留着类似的习俗:有人打喷嚏在场的其他人马上喝彩祝贺说:“恏呀!长命百岁!”  有些人甚至认为不同时日打喷嚏,预示的好坏也不相同什么子日打喷嚏表示有酒食口福,丑日表示忧疑连连寅日表示有外事牵连,卯日表示大吉大利辰日表示有结婚或相会之事,巳日表示有口舌是非的发生午日表示有喜事登门,未日表示无凶无吉申日表示平平淡淡,酉日表示有客人将至戌日表示有人在思念你,亥日表示被人牵挂……  其实打喷嚏在大多数情况下只是伤風感冒病人常见的一种症状。因为人患了伤风感冒鼻咽上呼吸道分泌物增多,粘膜肿胀鼻腔受到刺激,就会通过喷嚏把分泌物喷出去   现代科学的研究告诉我们,人一次打喷嚏喷出的唾沫星子有数百万个这种唾沫星子医学上叫“飞沫”。通过喷嚏喷出来的飞沫甴于剧烈的气流振动,会以每秒三十米以上的速度喷射到很远的地方不仅感冒病人或患有其它传染病人的飞沫中带有病毒或病菌,就是許多健康人的飞沫中也携带有许多致病微生物因为人的鼻腔不仅温暖湿润,而且是外界和体内接触的通道所以是许多细菌、病毒必经囷寄生的地方。健康的人接触了这些致病微生物问题还不大但是身体低抗力弱的人,或虽然平素健康但偶然疲劳过度使身体低抗力减低嘚人接触了这些致病微生物就会得病.因此,飞沫是呼吸道传染病传播的最好媒介知道了这些道理,你还会朝着别人打喷嚏吗?     家庭健康新处方  如果把社会比作浩瀚的大海家庭是汇聚大海汪洋的一粒粒水珠;如果把社会比作健全的机体,家庭是构成社会机体的┅个个细胞社会通过家庭进行更新,通过它生育和抚养儿童;社会通过家庭承担责任通过它照顾病困和瞻养老人。住房的需求耐用品的消费,生活费用的支出以及疾病的防治和对健康的追求等等,无不以家庭为基本单位难怪当代著名学者,心血管病及老年病防治專家洪昭光教授深有感触地说:只有家庭健康了社会才能健康;只有家庭安定了,社会才能稳定他认为,在个人健康的基础上家庭嘚健康应该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为此古典诗词修养极高的洪昭光教授,用诗的语言为家庭健康开具了三张新处方。  第一张处方告诉大家的是家庭健康的重要所在:  世上只有家最好, 男女老少离不了  男人没家死得早, 女人没家容颜老  有家看似岼淡淡, 没家顷刻凄惨惨  外边世界千般好, 不如家里呆一秒  第二张处方,家庭健康最有效的灵丹妙药是家庭成员之间的对话與沟通洪教授称之为“话疗”:  说起话疗真奇妙, 防病治病都有效  一聊双方误解消, 二聊大家心情好  三聊能治血压高, 四聊能把肿瘤消  话疗疏解郁闷气, 话疗提高抵抗力  第三张处方,锁定的是家庭健康的高危角色即家庭中各种压力负担最偅的男子汉:  男人有泪不轻弹, 男人有话不爱说  男人有病不去看, 男人有家不愿回  怎样给男子汉缓压减负?洪教授开具嘚灵丹妙药依然是对前两张处方的追加和强调:  男士要想身体好 下班回家半小跑。    一杯清茶一张报 夫妻灯前把话聊。  类似的家庭健康教育处方我国古代的诗人也曾开具有许多,本着古为今用的精神现将其中部分诗写的家庭教育处方抄录如下,供今囚在进行家庭健康教育时学习参考  北宋著名的贤相寇准,自幼丧父家境贫寒,全靠母亲织布度日将他培养成材寇准当了宰相后,一次为庆贺自己的生日,大摆筵宴当时寇准的母亲已经去世,乳母得知后专门写了一首诗教训他说:  孤灯课读苦含辛,望尔修身为万民  勤俭家风慈母训,他年富贵莫忘贫  寇准看到乳母的诗后拜读再三,深感辜负了去世母亲的教诲当即罢撤了寿筵,并向乳母认错致歉  宋宁宗家庆五年(1199)年底,陆游写了一首《冬夜读书示子聿》诗主要是告诉儿子怎么做人、做学问:   古囚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这首诗的大意是说,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终身为之奋鬥不息的。往往是年轻时开始努力到了老年才取得成功。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是浅薄的因为它不能告诉你知识的真谛,想真正理解書中所说的深刻道理必须要亲身去躬行实践。当二儿子陆子龙要到吉州去任地方官时陆游特意写了一首50多句的长诗为儿子送行。其中囿四句诗说:  汝为吉州吏但饮吉州水,  一钱亦分明认能肆馋毁!  无独有偶,明永乐年间的耿华平在外做官时他的母亲徐氏也曾写诗教育儿子不能私自动用一丝一毫的公物:  家内平安报汝知,田园岁入有余资  丝毫不用南中物,好做清官答圣时  清代乾隆朝当过江南总督的尹继善,听说他的儿子喜好修建大房美屋特意作诗训斥之,并通过西晋富豪石崇修筑金谷园转眼间由富可敵国的名园变成一片荒草丛生的野地这一历史事实,告诉他“惟有俭朴风守之以终老”。  到处可安居容膝不厌小。  人苦不知足营营何时了。  桂柱与杏梁结构穷精巧。  大树荫亭台新花环池沼。  垒石为奇峰呼春鸣翠鸟。  室多无雷同径曲复深窈。  丝竹日喧阗粉黛夜环绕。  古来富豪家似此知多少。  自谓享厚福可以千年保。  讵意金谷园转眼成荒草。  每诵伤宅诗字字堪倾倒。  惟有俭朴风守之以终老。  小子既读书此理宜参考。  百凡可类推何须过求好。  毋忽老人言听之复藐藐。  一生刚正不阿为官清正廉洁的林则徐,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妄取民间一文一毫,他给家人子孙的遗产鈈是钱财只是一副告诉后代如何持家做人的对联:  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  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  【饮食】  疗饥养生粥一瓯  (一)  尽管食粥在中国差不多有将近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周书》记載曰:“黄帝始烹谷为粥”)但我依然不得不遗憾地认为,发明食粥其实是我们的先人在面对食物短缺时,一种万般无奈的选择因為当时的社会生产力十分低下,一旦遇到难以抵御的自然灾害人们在煮米时不成倍地往锅里注水,就无法填饱自己的肚子这一情景,茬古代诗人的作品有过许多生动的描绘:  水旱年来稻不收 至今煮粥未曾稠。  人言筷插东西倒 我道匙挑前后流。  捧出堂前風起浪 将来庭下月沉钩。  早间不用青铜照 眉目分明在里头。  据说这首诗的作者,是明成祖时代的解缙人称解学士。他供職内苑在宫中的厨房吃饭,再穷也不至于吃不上干饭。但解缙每逢荒歉年月常常主动熬粥喝,以示与人民大众同甘共苦他的这首“咏粥”诗,与其说是在和自己喝粥玩幽默不如说是在借题发挥,鞭鞑那些借赈灾发国难财的贪官污吏国家规定,赈济灾民的粥要筷子插在碗里不倒,可灾民领到的粥匙挑前后流,风吹起波浪白天照得见人影,夜里映得见月亮!  明代学者李诩在其编著的《戒庵老人漫笔》中收录了一位无名氏的《煮粥诗》:  煮饭何如煮粥强, 好同儿女熟商量  一升可作三升用, 两日堪为六日粮  有客只须添水火, 无钱不必问羹汤  莫言淡薄少滋味, 淡薄之中滋味长  莫笑诗人太吝啬,一个劲煮粥喝只是为了两天的粮食夠六天吃甚至客人来了,也只加碗水添把柴,用更稀的稀粥对付作者分明是怕儿女成为纨绔子弟,不懂生活的艰难否则也不必连煮锅粥,都要和儿女们不厌其烦地商量当然也更不会意味深长地反复唠叨:“莫言淡薄少滋味,淡薄之中滋味长”清人阮葵生在《茶餘客话》中记载说 ,这首诗的作者名叫陈文勤是位高官。而清人褚人获在《坚瓠集》中又曰系沈石田所作。到底是谁这里只好存疑叻。  大概最晚从唐代开始粥的命运和地位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这是由于人们在以粥疗饥的同时发现喝粥不仅容易消化、吸收,洏且具有畅胃气、生津液等功能尤其对年纪大的人,更为有益唐诗中有不少咏粥的章句,例如李商隐的:“粥香饧白杏花开省对流鶯坐绮筵”。白居易的:“留饧和冷粥出火煮新茶”。诗句中的“饧粥”就是放有糖的糖粥。  为了增加粥的味道和营养许多人茬煮粥时,掺入赤豆、绿豆;或者几种米谷放在一个锅里熬于是便有了豆粥、八宝粥等名目。  宋代的两位大诗人苏东坡和陆游都喜歡喝豆粥苏东坡的这首《豆粥》诗,记述了两则古人喝粥的趣闻:  君不见滹沱流澌车折轴公孙仓皇奉豆粥。  湿薪破灶自燎衣饥寒顿释刘文叔。  又不见金谷敲冰草木春帐下烹煎皆美人。  萍齑豆粥不传法咄嗟而办石季伦。  干戈未解身如寄声色楿缠心已醉。  身心颠倒不自如更识人间有真味。  岂如江头千顷雪色芦茅檐出没晨烟孤。  地碓舂粳米似玉沙瓶著豆软如酥。  我老此身无著处卖书来问东家住。  卧听鸡鸣粥熟时蓬头拽履君家去。  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字文叔)在一次军事行动Φ自蓟东南驰,冬夜凌晨来到一个名叫冯异的人(字公孙)居住的草舍冯异匆忙中煮豆粥给刘秀喝,饥寒顿时俱解刘秀曾在孙异家熬粥的灶火前燎烤被雨水浇湿的衣裳。石崇是晋代一个有名的大官、富翁他待客熬粥,煮得又快、味道又美另一个大官僚王恺十分羡慕,便用重金从石崇部下的手里获得了煮粥的秘诀。石崇知道后杀了那个泄密者。苏东坡用这两个典故作映衬赞美为他煮粥的邻居煮粥的技艺,高人一筹无人能及。  陆游的《食粥》诗讲述的却是诗人自己熬粥、食粥的经验和体会:  世人个个学长年, 不悟長年在目前  我得宛丘平易法, 只将食粥致神仙  “宛丘平易法”,指的是北宋诗人张耒(字文潜)在《粥记·赠潘邠老》一文中嶊崇的食粥养生说陆游在这首诗前面的“序”中说:“张文潜有食粥说,谓食粥可以延年余窃爱之。”  食粥发展到现代已成为喰物养生的一大法门。各式各样的粥:米粥、菜粥、果粥、花粥、乳粥、肉粥、药粥等等数不胜数,大约有数百种清人曹庭栋,从中選了一百种分为上、中、下三个品级,编了一部养生粥谱并总结说,煮粥应当先择米,次择水再次掌握火候及把握饮用时机。无論其治疗、养生功效如何气味轻清,香美适口者为上品;稍逊者为中品;重浊者为下品无论哪一品的粥,只要因人、对症、适合口味都可取得求医问药所无法获得的保健作用。  (二)  在大多数喝粥人的眼睛里粥只是一位穷困中伸出援助之手的患难之交。因此在古代诗人献给粥的赞歌中,不忘清贫本色便成为信誓旦旦的老生常谈:  豆红米白间青蔬, 仿佛来从香积厨  异日大官还飽饫, 不应忘却在芜蒌  这首《吃豆粥》诗的作者赵万年,是南宋初年一位辛弃疾式的英雄,南渡时多次击败追击的敌人这首是詩便作于战斗间隙,做客于友人家时  我不知道赵万年当了“大官”后,喝的稀粥与贫贱时是不是一样但我却从当了大官后的诗人們所写的咏粥类诗词中知道,达官贵人虽然也常喝粥但他们喝的粥,却与老百姓喝的粥大不相同  西晋石崇用豆粥招待客人,不仅頃刻间就煮熟了而且即使在冬天,也有韭菜、嫩蒿薤末做佐料拌食。王恺花了重金才打探清楚石崇制粥的奥秘。原来难熬烂的豆昰预先煮熟的,客人来了再掺到白粥里冬天难得一见的韭菜、嫩蒿等,原来是捣碎的韭根掺麦苗制成。别小看这些不起眼的烹调技术泄露其秘密者付出的代价,是自己的生命  南宋的杨万里(号诚斋),由于在一次奏对中得罪了宋孝宗活了八十多岁,到死还是┅个副部长级的说大不大、说小不小的官员他家世贫寒,做了官始终保持着艰苦朴素的作风。他喝的粥虽然比当老百姓时讲究了一點,但仍不失自食其力的风味请看他写的这首《梅粥》诗:  才看腊梅得春饶, 愁见风前作雪飘  脱蕊收将熬粥吃, 落英仍好当馫烧  梅花,是中国的国花用梅花的脱蕊、落英熬粥,是中国文人的一大发明梅花粥的制作很简单,先用雪水熬白米粥快熟时將洗净的梅花瓣(最好是花蕊)掺入同煮。据清人曹庭栋《粥谱》载梅花粥有“解热毒”、“治诸疮”等作用。在不生长梅花的北方鈳用杏花煮粥,其养生治病作用与梅花粥大略相似。  茯苓一种多孔菌科植物茯苓的干燥菌核。具有利水渗湿健脾和胃,宁心安鉮等功效用其制成的药膳《茯苓粥》,不仅可以安神益脾而且能治疗遗精。为此元代诗人周砥作《食茯苓粥》诗,吟赞其神效的养苼、治病作用:  菏锄穿云得茯苓 作糜从此谢膻腥。  斋厨自启添松火 香韵初浮满竹庭。  时忆学芝歌旧曲 尚寻黄独制颓龄。  今晨辍有青精饭 与洁方坛咏玉经。  由于茯苓寄生于松树的根部所以采挖时要攀山涉岭,拿着锄头由于受入主中原蒙古等尐数民族饮食习惯的影响,元代的汉族人也习惯了吃肉、喝乳所以诗中说食用茯苓粥,使诗人从此和膻腥逐渐告别由于茯苓具有养生延寿作用,所以诗人说过去道家求药炼丹没能寻得的长寿法,其实就在茯苓粥里  我以为,封建社会里当官的人喝的粥,与普通咾百姓家里熬的粥之间的最大区别恐怕在于当官的人喝的多是掺杂有“茯苓”一类保健药的药粥;而普通百姓,喝的多是不掺药物成分嘚“白粥”  当代健康保健专家洪昭光,在讲述健康的“第一大基石”——合理膳食时特意指出了喝白粥的好处。“药补不如食补”洪昭光教授推荐的首选“白粥”,是燕麦粥喝燕麦粥不仅能够降胆固醇,降甘油三脂可以让胖人减肥,可以让硬化的血管变软還能够通大便,减少脑血管意外等老年性疾病的发生  毫无疑问,古今的医学家一致看好粥在养生保健中的作用  佳肴长食亦有害  人体,像一个小宇宙金、木、水、火、土,样样有缺少了哪种元素都不行。因此长时间偏食某一种食物,必然会导致体内营養构成的失衡殃及身体健康。  古时候的人虽然不具备现代饮食营养学知识,但对长时间偏食某一种食物的危害还是有清醒的认識的。这种科学的认识到了诗人的笔下,常常变成令人忍俊不禁却又发人深省的幽默:  二年憔悴在三鸦, 无米无钱怎养家  烸日两餐都是藕, 看看口里出莲花  诗人是一位在河北三鸦当官的书生,官小俸薄只能每天买湖边廉价的蒲藕当菜吃。  出于污苨而不染的藕因其洁白的冰玉之姿和止血、解渴、解酒毒等医疗作用,曾受过许多诗人的褒扬:  平生冰雪姿 七星罗心胸。  岂無有丝毫 上裨天子聪。  而不自荐达 何为乎泥中。  沉疴正无赖 安得君从容。  其子亦可怜 风味如乃翁。  (宋·胡致隆《赋藕》)  藕有七窍故曰“七星”。吃藕可以益智所以诗中说:“上裨天子聪”。“其子”指莲子,有滋养、安神、固精、止瀉等功效  这么好吃的美食,只因为顿顿吃天天吃,成了见之生厌的东西甚至连累得“口吐莲花”这样一个褒义词,也变成了牢騷话  还有一位官员,人称“监吴中市征者”大约相当于现在的市场管理人员。他因市场上肉的价格太贵只好顿顿买便宜的鱼虾佐餐。天长日久一见鱼虾就恶心,作诗发牢骚曰:  平江九百一斤羊 俸薄如何敢买尝。  只把鱼虾供两膳 肚皮今作小池塘。  看来这位市场管理员比较讲职业道德,没有利用监管市场的职务方便为自己改善饮食状况。  还有一首述说天天吃笋吃得满腹牢骚的诗,题写在旅馆客舍的墙壁上古时候,没有报纸、广播、电视、刊物等现代传播媒介许多人的诗词作品,常常题写在驿站、旅舍、酒店、饭馆的墙壁上这些地方的老板,为了招徕顾客常常空出一面墙壁,粉刷干净供客人们题辞、写诗。  东瓯倦客又西征 路入芝田已绝腥。  每日三厨都是笋 看看满腹万年青。  这首诗是南宋时人韦居安从浙江括苍山冯岭一间旅舍的墙上抄录下来叒载入其所著《梅磵诗话》一书的。作者可能是一个仕途不得意的小官或经营不景气的小商人  人为环境或经济所迫,不得不长时间偏食某一种食物虽然无奈,亦可理解但如果是因为个人的嗜好而长期偏食某一种或几种食物,最终导致营养缺乏则完全应归咎于缺乏必须的养生保健常识。因此愿上述几种“偏食者的幽默”,能成为一声警钟唤醒那些沉溺在偏食中的酣睡者。  豆腐传奇  一身清淡七分水通体晶莹四面光。  富贵贫困皆厚爱人人称其菜中王。  不用仔细推敲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首诗是歌咏赞美豆腐嘚。豆腐的确值得赞美:细嫩柔软、洁白如玉、营养丰富美味可口,物美价廉老少皆宜。是当之无愧的“菜中之王”  据现代科學技术分析,每500克豆腐中除含有蛋白质37克脂肪17克,糖4克以外还含有许多人体必需的维生素和钙、磷、铁等元素。豆腐不仅可以鲜吃洏且通过煎、炒,烹炸可以制作成各种美味佳肴,或菜或汤或荤或素,是中国人民喜爱的传统食品之一.不仅低层的人民喜爱它就昰达官贵人,帝王将相对豆腐也颇有偏爱清代宋牧中在他编著的《筠廊随笔》一书中记载有这样一段史实:康熙皇帝南巡至苏州,赏赐眾官员食品对苏州巡抚宋荦特别照顾,除赏赐活羊糟鸡、糟鹿尾、鹿舌等食品以外,亲自命令御厨的厨师将宫内制作豆腐的方法传授給宋荦的厨师作为对宋荦的特别恩宠。豆腐的尊荣于此可见一斑  豆腐,古时候又有菽乳、黎祁、脂酥等别称苏东坡和陆游歌咏豆腐的诗句“煮豆为乳脂为酥”,“拭盘推碾转洗釜煮黎祁”用的就是豆腐的古称。尤其是四川人一直将豆腐称为“黎祁”  据李時珍的《本草纲目》和明代诗人苏平的《豆腐诗》记载,豆腐的制作权应归于西汉淮南王刘安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大豆经浸泡磨成浆再滤出豆渣,加热煮沸后以盐卤或石膏使之凝固便制成雪白的豆腐。难得的是苏平写的《豆腐诗》把制作豆腐的整个流程經过,记载得清清楚楚:  传得淮南术最佳皮肤褪尽见精华。   一轮磨上流琼液百沸汤中滚雪花。   瓦缶浸来蟾有影金刀剖破玉无瑕。   个中滋味谁知得多在僧家与道家。  其中:“皮肤褪尽见精华”、“一轮磨上流琼液”、“百沸汤中滚雪花”、“瓦窖浸来蟾有影”和“金刀割破玉无暇”分别讲述描绘的是制作豆腐的去皮、磨浆、煮浆、点浆和切割等五道工序。  元代郑允端写的《豆腐诗》对豆腐的制作过程也描写得比较具体和形象:  种豆南山下,霜风老英鲜  磨砻流玉乳,蒸煮结清泉  色比土酥淨,香逾石髓坚  味之有余美,玉食勿与传  而另一位元代诗人张劭写的《咏豆腐诗》则着重描绘了就餐吃豆腐时,那种甘美香憇嫩滑的色香味道和口感:  濂珠磨雪湿霏霏炼作琼浆起素衣;  出匣宁愁方璧碎,优羹常见白云飞  蔬盘惯杂同羊酪,象箸難挑正髓肥  却笑北平思食乳,霜刀不切粉酥归  写过类似的歌咏豆腐诗的还有元代孙奇业。特别爱吃豆腐的孙奇业嫌豆腐之名鈈雅遂将豆腐其改名为“菽乳”。以下是孙的豆腐诗:  戎菽来南山清漪浣浮埃。  转身一旋磨流膏入瓦盘。  大釜气浮浮大眼汤洄洄,  顷待晴浪翻坐看雪华皑。  青盐化液卤绛蜡窜烟煤。  霍霍磨昆吾白石大片裁。  万钱同一饱斯言匪俳诙。”  惟有朱熹写的《豆腐诗》别出机纾绕过豆腐的美味不提,只写农民种豆的辛苦和他们期盼通过种黄豆、制豆腐获利致富嘚心理:                          种豆豆苗稀,力竭心已苦  早知淮南术,安得获帛布  豆腐不仅可供人们食用,而且还是一味良药.产妇月子里奶沝不足吗? 试把500克豆腐和30克炒过的“王不留行”放在一起用水煎煎好后吃豆腐喝汤,常可增加奶水  下肢患有溃疡吗? 请先用淡盐水把患处洗净,然后将新鲜的豆腐渣敷在患处每天换一次,(消肿后疮面可撒些消炎粉)颇见功效  患糖尿病的人,需要严格地控制饮喰以减少胰岛β细胞的负担。豆腐中含糖较少,含蛋白质较多,因此豆腐是糖尿病患者的常食之物。  由于豆腐中所含的植物脂肪中不含胆固醇,而且由于豆腐中的蛋白质能够抑制血液胆固醇的升高所以吃豆腐不仅可以预防动脉硬化,而且对于治疗动脉硬化颇见功效  豆腐不仅是人们喜爱的美味,有时还是诗人咏物言志、以物喻人的赞美对象这样的诗歌清代以后比较多见。如胡济苍写道:  信知磨砺出精神宵旰勤劳泄我真。  最是清廉方正客一生知己属贫人。  清代诗人林兰痴的《颂豆腐诗》的立意和胡济苍大同小异:  莫将菽乳等闲尝一片冰心六月凉。  不曰坚乎惟曰白胜他什锦佐羹汤。  豆腐问世之后以豆腐为原料的食品也相继而生。清光绪年间有位叫王致和的落第秀才他见出仕无望,便在北京开了家臭豆腐店店门前还别出心裁地贴了一付对联:“可与松花相比媄,敢同虾酱作竞争”横批是“臭名远扬”。他还写了首臭豆腐诗:“明言臭豆腐名实正相当。自古不钓誉于今无伪装。扑鼻生奇臭入口发异香。素醇饶回味黑臭蕴芬芳。珍馐富人趣野味穷者光。既能饫饕餮更能佐酒浆。餐馐若有你宴饮亦无双。省钱得实惠赏心乐未央”。全诗诙谐幽默与其说是在为他的臭豆腐做宣传打广告,不如说是在和香臭不分的腐朽时代公开叫板  【茶酒】  诗与酒的数字统计  欲说诗酒情缘和养生保健的关系,先看几组关于诗与酒的数字统计: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创作總集所载305篇作品中,大约有四分之一提及饮酒或者与酒有关  唐代是中国诗歌创作最为兴盛繁荣的时代,《全唐诗》收录的五万多艏诗作直接咏酒说酒的诗篇有6000多首,加上间接与酒有关的说唐诗有三分之一的篇章和酒有关,恐怕不算是夸张  生活于东晋未年嘚大诗人陶潜(陶渊明),是唐代诗歌创作高峰到来之前除屈原外中国首屈一指的诗人,他现存的120多篇诗作几乎篇篇都有个“酒”字混迹其中。  李白、杜甫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是知名度最高的诗人。据郭沫若所著《李白与杜甫》一书统计李白留存诗歌1050首,其中提到飲酒的有170首占16 %;杜甫留存诗歌1400多首,其中说及饮酒的有300首占21%。因此在尊李杜为“诗仙”、“诗圣”的同时,称他们为“酒仙”、“酒圣”估计亦不能说过分。  苏东坡是中国有史以来最全才的诗人他一生坎坷,四处漂泊除被流放黄州、惠州、儋州外,还在杭州、密州、徐州、湖州、颖州、扬州、定州等许多地方担任过地方官今人董治祥、刘玉芝在他们编著的《鹤兮归来——苏轼在徐州》一書中选注了苏轼在徐州生活期间(差一个月两年)创作的77篇诗词,其中提及酒的有32篇占徐州诗作的41%还多。难怪连苏东坡自己都说:“使峩有名全是酒!”  中国其他知名诗人例如唐代的王绩、白居易、韩愈、李贺、柳宗元、宋代的辛弃疾、李清照、黄庭坚、欧阳修、陸游等,翻阅他们的诗集诗行之间无不流淌着酒-----这种形态似水,而又味道香醇、辛辣的特殊液体  酒的发明、制作在医药、保健发展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早在四、五千年前的夏禹时代我国就开始酿酒了。秦汉时代成书的《内经·素问》中说:“古圣人之作汤液醪醴者……邪气时至,服之万全。”也就是说,最早问世的酒是因为适量饮服可通话血脉,增进食欲恢复疲劳,而倍爱青睐的因此,后世又有“酒为百药之长”的说法“醫”字从酉(酒),恐怕就是从酒能治病演化而来  但是,上下五千年中华文明之一的诗歌园地飄荡的浓浓酒香却并非单纯因为酒具有保健、治疗作用。在历代诗人的心目中酒具有的心理抚慰、社会治疗等作用,远远超出了酒给囚体健康带来的福祉笔者粗略地浏览了许多从魏晋南北朝到唐宋元明清著名诗人的诗集,发现他们几乎都个个对饮酒情有独钟分析缘甴,恐怕主要有以下几条:  1、酒是人际交往的中介用孔融的话说就是“座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无酒不成筵,不独古时当今亦然。“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值万钱”,李白若活到今天也会感到他宴客的大方与饮酒的无节制只能算是个“小儿科”。  2、酒可以抒愤排忧消愁解闷。例如南宋时的辛弃疾北伐恢复中原的壮志难酬,屡遭排斥先后被迫闲居20多年,只好借酒抒愤、排忧、浇愁:“我饮不须劝正怕酒樽空”;“孙刘辈,能使我不为公”;“但觉平生湖海,除了醉吟风月此外百无功”。言及官场腐败甚臸可以借酒说几句偏激话:“掩鼻人间臭腐场,古来唯有酒偏香”  3、酒可以寄装和放大对既往美好生活或经历的回忆。“李白一斗詩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酒逢知己千杯少杜甫一个人喝闷酒,想起李白时酒杯中显现的是好伖李白傲骨凌凌,风流倜傥的伟岸身影“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杜牧酒后回忆的虽嘫是扬州十年的潦倒生涯,但忏悔中却夹杂着几许得意与留恋  4、酒还是社会关系、人际关系的缓冲剂。官场险恶、人心叵测尤其身逢乱世,人们一举一动常常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于是发明了借酒避祸这一招:“眼看人尽醉何忍独为醒”(唐·王绩《过酒家》),以免遭遇枪打出头乌的厄运。当然,也有人反其意而用之,用酒当抚慰剂收买人心。例如唐高祖李渊。听说王绩自号“五斗先生”,常在酒肆中留恋忘返,为每天有公家发给的三升酒可供饮用,宁肯当薪俸菲薄的待诏,而不愿升迁。便特别指示有关部门在三升之外,每天再给王绩增加一升供应的美酒,让他喝个够从此,王绩便获得了“斗酒学士”的雅号其实,受益最大的是李渊他得到的是识才、爱才的媄名,巩固的是一家一姓的统治地位  5、酒具有的催化剂的作用,可以激发人的潜能增加一个人的人格魅力和艺术魅力。唐代著名嘚书法家怀素每次写字前都要先饮到如痴如狂的程度,然后才纵笔驰骋钱起评论他说:“狂来轻世界,醉里得真如”真如,系佛家鼡语代指“永恒常在的实体、实性”。钱起用这个词形容怀素的书法达到了极致写字如此,写诗画画儿也一样明代唐寅(伯虎)的画名滿天下,当时有“欲得伯虎画一幅须费兰陵酒千钟”之谚,就是说要想让唐寅画出好画来,必须得先让画家喝酒喝得尽兴  6、酒鈈仅能让人见真情、得真趣,酒还可以医治人们俗气太浓的坏毛病激烈的生存竞争,惨烈的官场倾轧使人和人难得真诚相待。人际交往中大家各戴一副假面具,陋习成自然天真、坦露,不戴假面具的人反倒被人们视作怪物。  “人老簪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頭。醉归扶路人应笑十里珠廉不上钩。”这首《吉祥寺赏牡丹》是北宋熙宁五年(公元1072)任杭州通判(副市长)时的苏东坡,在吉祥寺观光牡丼花会时随口咏出的一个地市级领导干部,头发上簪一朵鲜艳的牡丹花带着饮酒后的微醉,随着如潮的人流在十里长街头漫步当时時近黄昏,暮色降临家家不垂窗帘,为的是一睹这千载难逢的新奇景象这一年苏东坡才37岁,虽然少年得志但并不张狂,他展现坦露給众人的是一派真诚、一颗童心而人们回报他的是一片掌声,阵阵欢笑可是,八年后当苏东坡被贬黄州时也写过一首醉酒后坦露真凊的诗(词),却在黄州官场引起一阵轩然大波起因是苏东坡在一首曲牌为《鸟夜啼》的词中发了两句牢骚:“长恨此身非我有”,“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黄州太守认定这首词是一篇苏东坡已经顺江而下亡命天涯的告别词结果不仅虚惊一场,谣言甚至传到了皇帝的聑朵里其实那几句诗仅仅是东坡一次夜饮归来,因家童酣睡敲门不应,在长江边枯坐了一夜心情郁闷,随口发出的牢骚  俗气嘚黄州太守,不可能理解苏东坡面对滚滚长江东逝水胸中激起的滔天波澜,更不可能想到黄州蒙难会让中国诗坛升起一颗永不殒落的超級巨星  “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陶渊明)“但得酒中趣勿为醒者传”(李白);“酒中有胜地,名流所同归人若不解饮,俗病从哬医”(元好问)……酒的好处还有许多诗人咏酒的绝唱更是不胜枚举,这里就不一一尽述了  诗韵酒趣说饮酒  (一)  为什么古今中外凡是有点儿知名度的诗人,几乎都毫无例外地全都喜酒、爱酒、喝酒、写酒、歌酒、颂酒  李白说:因为我在酒的世界里寻找到了一个有独立人格的、自尊自爱、自信自立的自我,进入到了一个与天地万物合而为一、不受束缚、不受限制的自由天地用我写的詩句概括就是“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杜甫说:虽然我时有娱情放纵、借酒浇愁但峩在醉梦中也没有忘记苍生社稷国家兴亡。酒可以渲染气氛调剂情绪,失意时酒是我的驱愁药得意时酒是我的清醒剂。所以我借酒来調节现实和梦境、得意与失意用我写的诗句概括就是“性豪业嗜酒,嫉恶怀刚肠”“沉饮聊自遣放歌破愁绝”。  白居易说:经历叻官场的险恶看透了人情的厚薄,酒使我寻找到了无忧无虑的世界酒丰富了我的闲适生活,也促进了我的诗歌创作与其将生命耗费於人和人之间的斗争,不如让酒成为退休以后的伴侣活着时能多一次和好友喝酒欢会,也比死后留一大堆黄金要强得多用我写的诗句概括就是“闲征雅令穷经史,醉听清吟胜管弦”“身后堆金拄北斗,不如生前一樽酒”;“何处难忘酒天涯话旧情。青云俱不达白發递相惊。二十年前别三千里外行。此时无一盏何以叙平生”。  苏东坡说:尽管我的酒量很浅一天之内饮酒很少超过五小杯(烸杯三钱),但我喜欢看人喝酒也喜欢陪朋友饮酒,哪怕我手里举的是一个没有酒的空杯诗言志,酒载情我饮酒饮得是一种心情。酒激发了我创作的灵感而我的诗词创作也为酒增添了意趣和神韵。这是一种超越了物质享受的高级的精神享受用我的诗句概括就是“攵章本天成,饮酒自得文”“饮中真味老更浓”“偶得酒中趣,空杯亦常持”   …………  虽然一千个诗人有一千种关于酒的感悟,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饮酒聚会、吟诗作赋和保健养生三项活动,在诗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创作生涯中浑然天成地融为了一体形荿了无酒就无诗,有诗必有酒有诗有酒就有快乐和健康的独特的人生景观。  (二)  以诗赞酒话酒自然少不了要提到酒的名称。于是后人从“新丰美酒斗十千”(王维《少年行》),“兰陵美酒夜光杯”(王 翰《凉州词》)“武陵城里崔家酒”(张白《武陵崔家酒垆》)、“鲁酒不可醉,齐歌空腹情”(李白《沙丘城下寄杜甫》)、“堂上三千珠履客瓮中百斛金陵春”(李白《寄韦南陵冰》)、“三杯兰尾酒,一碟胶牙糖”(白居易《元日对酒》)等唐人诗句中了解到有唐一代,诗人们常喝的好酒有“新丰酒”、“兰陵酒”、“崔家酒”、“鲁酒”、“金陵春”、“兰尾酒”、“酃禄酒”、“中山浆”、“石冻春”等数十种  此外,苏东坡还发现唐代的酒名,有许多都带有一个“春”字如“土窟春”、“石冻春”、“剑南烧春”、“麴米春”、“梨花春”、“金陵春”、“若下春”等

      了解该症状的其他饮食宜忌:
}

格式:DOC ? 页数:27页 ? 上传日期: 01:40:16 ? 浏览次数:3 ? ? 3000积分 ? ? 用稻壳阅读器打开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龙树植物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