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有机茶很有名吗?

沐川一枝春茶业李家山茶树种质园

峨眉雪芽茶文化研学基地

犍为炒花甘露生态茉莉花基地

马边袁家溪森林雪有机茶基地

夹江百岳茶业出口茶备案基地

    乐山良好的生态环境孕育了峨眉山茶“扁平直滑、嫩绿油润、清香高长、鲜醇甘爽”的独特品质。峨眉山茶是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入选首批中欧地理标志协定保护名录。

乐山立足五个重点产茶县不同的产业基础和特色优势,差异化错位发展:峨眉山市依托世界自然遗产峨眉山,打造“全国高山绿茶产业核心区”;夹江县依托规模化、标准化的基地优势,打造“中国绿茶出口发展第一县”;犍为县立足高香茉莉花资源优势,打造“全国茉莉花茶产业核心区”;沐川县依托天然茶树基因库,打造“中国紫茶之乡”;马边彝族自治县立足生态优势,融合彝族文化,打造“中国彝茶之乡”。

沿着平坦的公路盘旋上山,行至海拔1200多米,眼前茶浪涌波、绿海茫茫,这里是沐川县沐溪镇的李家山万亩有机茶基地,也是沐川紫茶“紫嫣”的孕育地。

2008年,四川农业大学和四川一枝春茶业有限公司组建团队,到李家山考察野生茶树资源,发现一株紫色的珍稀茶树品种,后被命名为“紫嫣”。陆羽茶经讲到“茶者,紫为上,绿次之”,紫茶为茶中上品,经中国茶叶研究所测试,“紫嫣”的花青素含量是一般绿色茶芽的200至300倍,全球第一。自此,茶叶界“紫霞仙子”声名远扬……

绿色,是沐川的本色。被称为“中国天然氧吧”的沐川,境内山高林密、雨量充沛,全县森林覆盖率达77.34%,拥有48万亩富硒土壤资源,是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国西南绿茶优势区。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孕育出丰富的野生茶树种质资源,让沐川成为远近闻名的川茶“基因库”。

茶树种质资源,是茶叶生产和茶学科技创新之本——多年来,沐川将目光锁定茶树的选育研发,率先发力,走在了全省前列。

来到四川一枝春茶业有限公司,这里有着全省唯一的“省级茶树品种繁育推广中心”,也是沐川茶树选育、繁殖、推广的“核心地”。

从白马山野生茶群体种中选择优良单株,经无性繁殖选育而成“川沐28”,具有早生、高产、品质较优的特点;从四川中小叶茶树群体品种茶园中选择优良变异单株,经系统选育而成“川茶2号”,氨基酸含量高、儿茶素和酚氨比较低,滋味鲜醇带栗香;在李家山发现性状稳定的珍稀紫茶品种“紫嫣”,是近年我省第一个获农业部新品种授权的茶树品种,2018年获农业部新品种登记证书……目前,该中心已选育出珍稀茶树品种“紫嫣”1个,“川沐28”“川沐217”“川茶2号”“川茶3号”等省级茶树品种4个,对沐川发展茶产业、提升茶品牌意义重大。

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沐川在科技研发持续领先的同时,把园区作为引领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建成茶叶县级园区3个、市级园区2个;着力打造一批特色农业园区,通过“大园区带小园区”,形成串珠成链、竞相发展的趋势。

在沐溪河流域,幅员面积64.38平方公里的沐川县牛郎坪茶叶生猪种养循环现代农业园区初步成型。项目按照省级现代农业园区标准建设,投资1.2亿元完成一期工程,今年再投入1.2亿元实施二期工程,通过推动茶旅融合发展,实现茶园变公园、园区变景区、民房变民宿、产品变礼品,预计年底完成建设,成为园区示范引领“新标杆”。

近年来,沐川将茶产业作为“6+3”农业产业体系的骨干支柱产业,以“珍稀、富硒”为主攻方向,以“精深加工、茶旅融合”为主要路径,构建“一核”“一带”“五园”“四中心”产业布局,着力打造“乌蒙山区优质茶乡”“中国紫茶之乡”。

强化政策激励,新建紫茶科技示范园、紫茶良繁基地,确立五马坪、沐溪镇、富新镇等紫茶核心产业带;建立“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运行机制,重点培育一枝春、乐乐山、晓三月等10余家茶企,发展茶企60余家;加强与中国茶叶研究所、省茶叶研究所、四川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校合作,成立紫茶加工研发中心,聚焦紫茶高端产品;注册茶叶商标20余个,“一枝春”品牌系列产品获中国西部农业博览会“优质农产品奖”、“四川知名品牌”、“四川名茶”等称号……

2020年,沐川县茶叶面积达22.5万亩,建成省级现代农业茶叶万亩示范区5个,全县年鲜叶产量1.89万吨,产值8.5亿元,带动茶农年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

坚持“生态有机”和“特色珍稀”,沐川茶产业在基地建设、精深加工、主体培育、品牌创建、茶旅融合、质量提升、科技支撑、人才培养、市场营销等方面充分挖掘,品种、品质、品牌不断提升,让无限的“生态潜力”转化为强劲的“发展动力”。   

蜀国多仙山、峨眉邈难匹,地处四川盆地西南边缘的峨眉山,茶历史悠久绵延、茶文化源远流长。

唐代《昭明文选注》记载:“峨山多药草,茶尤好,异于天下。”吸仙山之灵气、聚云雾之甘露,加上深厚肥沃的酸性土壤,成就了峨眉山茶的独特品质;历经岁月沉淀,儒、释、道文化相渗相融,更形成了峨眉山茶的独特内涵,禅茶文化博大精深。

走进峨眉山景区,峨眉雪芽有机茶基地空气沁人心脾、茶树绵延不绝,生态环境得天独厚。茶园观光、茶事劳作、茶俗体验……沉浸式的游览,吸引了八方游客前来感受禅茶一味的奇妙。2020年,这里被世界研学旅游组织命名为首个“茶研学”示范基地。

峨眉雪芽有机茶基地,是峨眉山景区“一店三坊一轩一茶路”茶旅体验旅游产品的重要部分——观一座山、品一杯茶,茶旅特色丰富了峨眉山旅游目的地的产品和内涵,打造出茶旅融合发展的样本。

以茶载道、文化为魂、茶旅相融,近年来,峨眉山市将茶产业作为优势特色产业,围绕打造“千亿川茶产业”核心区的目标,建体系、优布局、创品牌,大力推进茶业现代化建设。

按照“一核一轴三片”功能布局,峨眉山市在园区26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相继落成基地、加工、科技、融合等项目,掀开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新篇章,建成四川首个茶叶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第二批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

依托两个“国家级”园区强基扩容,峨眉山市发展“茶+林”“茶+果”等高效示范种植基地14个,成为精制川茶、全国早茶、全国名优绿茶“三大”核心区;全市80%以上茶园分布在海拔800米至1500米的群山,绿色有机认证占47.6%;茶产业良种覆盖率和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面分别达100%、86%,园区茶产业“两品一标”认证率达100%……

乘势而上、融合发展,一幅以“茶+旅”为底色的全景画卷已缓缓铺开。

来到峨眉山市符溪镇的嘉峨茶谷,眼前茶海青翠、茶香绵延,游人们在山间赏茶景、品禅茶、寻茶韵,好不惬意……桂花“特色茶果”、南部高桥“寨子茶里”、沙溪“七彩茶枫”、西北部普兴“高山茶海”,峨眉山市大力推进示范区公园化、景观化改造,建成多个茶旅融合示范点、推出多条精品茶旅路线,串珠成链,形成了示范区百里茶旅融合长廊。

以茶为媒,开发“禅芯”茶文化系列伴手礼,推动产品变商品、商品变礼品;鼓励产业园内农户聚焦茶产业、发展茶旅游,催生茶家乐等新业态蓬勃发展,年营业收入超亿元;“峨眉问茶·万年祈福”成为全国精品茶旅线路,2019年峨眉山市入选“中国美丽茶园”……

如今,峨眉山市拥有茶叶加工销售企业450余家,茶产业合作社150余个,家庭农场160余户,形成“农户+村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社+龙头企业”模式,带动农户联合经营;打通从“茶园”到“茶杯”的全茶产业链,建成国内一流产业加工生产线5条,茶叶加工率提高到100%;认证有机茶产品11个、绿色食品5个,拥有20多个知名品牌,其中“论道”、“竹叶青”和“峨眉雪芽”获中国驰名商标称号;大西南茶业市场成为川南茶区最大的茶叶交易市场,积极构建“线下+线上”交易平台,年交易额超100亿元。

2020年,峨眉山市茶园总面积23.1万亩,茶产业年综合产值138亿元,年吸引游客近百万人次,“峨眉山茶”区域品牌价值38.14亿元。

围绕“一杯茶”产业布局,峨眉山市产业发展、农旅互动、园村一体、产镇相融的发展新格局生机无限,“全国高山绿茶产业核心区”步伐稳健。  

古韵犍为,茉莉飘香。清朝乾隆年间,犍为就开始了茉莉花的种植和加工,距今已有300年历史。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引入茉莉花进行商品化、规模化栽培,已成为全国第二大茉莉花种植区域,川西南茉莉花核心区。

眼下正值茉莉花盛开的季节,在犍为县清溪镇,2万余亩茉莉花已经盛开,微风轻拂,空气中弥漫着茉莉花的清香,茉莉花田里,尽是花农忙碌的身影。在茉莉花基地里,蓄水池、沟渠、喷灌等水利设施齐备,机耕道、作业道纵横贯通,花园温湿调控、绿色防控、肥水一体、种养循环、智能系统等先进技术配套发展,基地管理逐步实现设施化、机械化、智能化和科技化。

此外,犍为县坚持高新协同,科技创新驱动,与中国工程院等科研院所深度合作,组建院士工作团队,成立犍为县茉莉花茶产业发展研究院,进行茉莉花良种选育与审定,高产、安全栽培技术研究和窨制工艺研究,以及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和推广,培育高产、优质、抗性强茉莉花新品种。研发茉莉花采摘机器人,解决茉莉花采摘难问题。

记者了解到,刚摘下的茉莉花第一时间便送到了茶厂,当天晚上就进行茉莉花茶的加工。得益于当地温润多雨的气候,茉莉花的香味更绵延悠长,这也使得茉莉花茶的品质更佳。

2014年以来,犍为县委、县政府在全县掀起了茉莉花发展高潮,茉莉花产业从零星种植到集中、连片、规模化发展,从几千株茉莉花已发展成“万亩花田”,成功打造20万亩“茉莉飘香”产业环线,茉莉花面积达8.6万亩,鲜花产量达2.02万吨,产值达2.3亿元,全县茉莉花茶产业综合产值达26.5亿元。入选全省50个省级优势特色农产品,被誉为“中国茉莉之乡、中国茉莉茶之都”,犍为县茉莉花茶现代农业园区被命名为省四星级现代农业园区。

四川省炒花甘露茗茶有限公司,是犍为县一家专业从事茶叶、茉莉花种植、收购、加工、销售、研发的省级重点龙头企业。这个有着近30年历史的老牌花茶厂,在做大茉莉花种植规模的同时,注重延伸做强产业链,为茉莉茶产业的发展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

目前,犍为县茉莉茶加工企业55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2家,市级龙头企业6家,年加工茉莉花茶2.2万吨。结合传统提炼的“择花、炒花”加工工艺,形成了“浓香、清香、熟香、兼香型”四种不同香型茉莉花茶和茉莉红茶,全国30%高端茉莉花茶出自犍为。创新开发出茉莉花茶品、饮品、酒品、食品以及日用品等不同品类产品30余种。

2010年“犍为茉莉茶”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证,2015年注册为国家地理标志集体商标;犍为县本地企业培育了“清茗香”“炒花甘露”“金犍牌茉莉红茶”“伏香雪蕊”等50余个花茶品牌,斩获中国名优茶、四川名茶、四川十大名茶、茶博会金奖奖项20余个。引进社会资本投资建设天御·新农新城,建有集冷链、仓储为一体的万吨级冷链仓储物流体系,建成农产品展示展销中心、直播带货中心、电商销售中心、茉莉花鲜花交易市场、川西南茶城等。引进社会资本投资,按国家AAAA级景区标准建设了茉莉花主题公园,布局六大游娱体验主题,汇集全球珍稀茉莉花品种147种,实现五彩茉莉四季常开,打造集“花、茶、旅”于一体的世界茉莉博览园。

接下来,犍为将以茉莉茶星级现代农业园区创建为抓手,整合3万余亩土地,高起点规划,集中项目、资金,全力打造“中国最美乡村”,树立全国乡村振兴典范,实现茉莉花茶产业“接二连三”发展。   

“芽肥叶厚匀成朵,汤清色绿回味甘,香高持久耐冲泡。”作为马边彝族自治县传统特色优势产业,茶产业推动了秀美马边的发展。高山云雾出好茶,这片叶子,很好的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马边地处西南边陲乌蒙山和大小凉山结合部,自古以来就是中原文明和西南少数民族文化的交流交融交汇区域。全县大部分茶园分布在海拔600米至1300米的山区,林木苍翠、山峦起伏,终年细雨蒙蒙、云雾缭绕,是中国西部地区发展名优茶最适宜区域之一,良好的气候生态环境孕育出优质马边茶。

沿着蜿蜒的盘山公路一路攀升,记者来到位于劳动镇福来村的小荣丁标准化示范茶园,只见连片的高山有机茶园葱葱郁郁,滴灌喷淋系统完善,水池、沟渠、道路配套设施完备。

福来村的茶园,成了村民致富的“聚宝盆”,连绵的茶山,让村民摘掉了贫困的帽子,福来村的村民,靠着茶园脱贫致富……曾经的荒山,变成了一座座青翠的茶山,更成了“金山银山”。

如今,马边像这样的千亩生态有机茶叶基地已不在少数。白杨槽、袁家溪、柏香等7个现代农业茶叶万亩示范区,龙沱沟、柏香、建新、井池、柏林、小荣丁、周家沟等15个千亩标准园,形成了马边百里茶叶产业示范带。这些茶叶基地,孕育出了风味独特、品质上佳的马边茶。

20年的发展,坚持生态有机。四川森林茶业有限公司集有机茶的种植、加工、营销、产品研发于一体,拥有3268亩自有有机茶基地和2座茶叶加工厂。该公司生产的“森林雪”系列茶产品相继获得四川省第六届甘露杯优质名茶称号、第十七届中国食品博览会“中华特色食品”称号、四川省优质品牌农产品等诸多荣誉。

近年来,马边紧紧围绕“绿色、有机”定位,依托退耕还林政策,创新“6+X”名优特产业扶贫,以奖代补鼓励群众发展做大做强茶叶产业,累计建成生态茶园23万亩,人均拥有1亩茶,已投产茶园18.7万亩,优质绿茶鲜叶总产量5.35万吨、产值8.38亿元,折合干茶总产量1.08万吨、产值10.47亿元,综合产值17.5亿元。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片叶子,成就了一个产业,富裕了一方百姓”的经典论述,茶叶已成为马边22万彝汉群众的“绿色银行”。全县17.5万名农村群众人均茶叶收入4788元,茶叶直接带动2万余户8万名茶农增收致富,其中50个贫困村5600户24850名贫困群众依靠茶产业实现脱贫。

2000年,四川森林茶业有限公司开始在马边苏坝镇袁家溪村,垦荒种茶,自建茶叶基地3268亩获得有机茶认证,当时成为全国一次性认证面积最大的有机茶基地。森林茶业坚守有机理念20余年,在2021年申请通过了欧盟有机认证。

2008年,马边实施从“茶园”到“茶杯”的可追溯体系,让马边有机茶的品质得到最佳保证,并荣获全国绿色有机食品(茶叶)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

2017年,马边金星茶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的有机茶获得了欧盟、美国、日本的有机食品认证。

2021年,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报告中,“马边绿茶”区域公用品牌评估价值17.42亿元,位居全省第4位。

2021年,马边、马边绿茶分别入选全国茶产业助力脱贫攻坚百县、百茶名录。

经过多年的发展,马边茶已涵盖绿茶、红茶、黑茶、黄茶、白茶多个种类。“森林雪”“文彬绿雪”“马边高山茶”等多个品牌,以高品质叫响市场。

好山好水出好茶,马边秉持“质量兴茶、绿色至上”的理念,深入推进绿色生产,加大标准茶园建设力度,大力实施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和绿色防控,配套建立“猪—沼—茶”种养循环模式,持续提升机械化水平,进一步做优茶品质。同时,加大茶叶品牌培育和推广力度,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申请茶叶绿色产品和有机产品认证,着力培育打造一批消费者喜爱、市场竞争力强的标志性茶叶品牌。

初秋时节,春茶采摘早已结束,但在乐山夹江,茶园和茶厂却依然忙碌。走进四川省百岳茶业有限公司,眼前是全国首条立体布局,清洁化、连续化、智能化、质安化“四化一体”的出口绿茶加工生产线,加工、包装、运输……茶香萦绕、机械不停,这里的绿茶走出国门、飘向近20多个国家和地区。

长期以来,夏秋茶因单价低、出口难、机械化采摘要求高等原因被忽视,部分得到利用的夏秋茶,也只能通过间接出口销售,不仅制约茶园亩产值,也让茶农增收受限。

2017年,身处峨眉山和名山两大优势产茶区之间的夹江主动出击、寻求突破,找到绿茶发展的全新定位:在做大做强春茶品牌的同时,大力发展夏秋茶开辟国际市场。

错位发展、科学谋划,夹江先后出台《夹江县茶产业发展规划》等多项政策,因地制宜提出“3511”工程,从优化营商环境、创新金融政策、强化品牌打造等多方面入手,迈出了出口绿茶加工贸易的铿锵步伐。

来到夹江县吴场镇,记者走进精制川茶出口种养循环示范基地,只见成片的茶树郁郁葱葱,站在观景台放眼望去,高标准的茶园错落有致、层次分明……在这里,机械化采收“全覆盖”,基地依托周边生猪养殖场,将沼液、沼渣集中处理后用于茶园生产,已实现“茶-沼-猪”立体生态循环。

精制川茶出口种养循环示范基地,正是夹江县茶叶现代农业园区的核心区域之一。

2020年起,夹江重点推进茶叶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在原有茶园的基础上升级打造,以“出口茶”为特色培育省级现代农业园区,覆盖全县3个镇(街)21个村(社区)。

完善设施配套,培育加工集群,形成百里茶叶长廊,出口绿茶备案基地全省最大;落实保障措施,建成专家工作站,良种覆盖率、集成核心技术推广应用率均达100%;创新研、学、游茶旅业态,形成“茶+林(果)”间种生态种植模式,“茶-沼-畜”种养循环覆盖面达95%……如今,夹江县茶叶现代农业园区已成为精制川茶出口的“引领者”和“示范者”,园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3万元,高出全县平均水平61%。今年2月,夹江县茶叶现代农业园区被正式命名为2020年度四川省星级现代农业园区。

园区引领、树立标杆,夹江茶产业发展势头愈加强劲——

全县茶园面积达30万亩,其中出口茶质量安全示范区23万亩,机采茶园16万亩,出口茶备案基地10万亩,基地规模居全省前列,单产全国领先;重点培育扶持洪椿、华义、百岳等茶叶出口加工企业,全县茶业加工企业217家,茶叶专业合作社56个,家庭农场55家,企业年加工能力达到5万吨以上。

2020年,夹江县茶叶总产量4.3万吨,茶叶加工产值32.2亿元,综合产值63.6亿元,全年出口茶产量达到3.2万吨,出口额突破15亿元,出口量和出口额均位列全省第1位。

今年3月,第三届中国国际绿茶出口发展论坛在夹江举行,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授予夹江“中国绿茶出口发展第一县”称号,为夹江绿茶出口再添“金字招牌”,至此,夹江县已获全国重点产茶县、中国绿茶出口强县、中国茶业百强县等多项殊荣。

今年4月,满载1250吨、货值386万美元的“四川夹江茶叶出口中亚专列”,从成都出发前往乌兹别克斯坦,这是四川省发出的首趟前往中亚的农产品专列,也是四川省历史上首次茶叶专列开出国门,夹江绿茶再次搭上“一带一路”顺风车……

坚持名优绿茶走高端、大宗绿茶走出口的“两条腿”战略路径,夹江“青衣江茶”品牌愈加响亮,扬帆出海“闯”世界,“东风”正强……     记者宋雪

本版图片均由市农业农村局及相关县(市、区)农业农村部门提供。

}

行走于峨眉山的人,很容易会被它集奇秀幽险于一山之中的景色所折服;森严古刹渺渺梵音能让人心绪平静下来;耀眼的杜鹃、调皮的灵猴最能吸引眼球;从树端慢慢跳跃而来的小松鼠总能引人惊叹,爱心爆棚……

在峨眉山上与人亲密接触的小松鼠

的确,在峨眉山让人赏心悦目的东西太多了,可是有多少人会留意,在灵猴和松鼠攀爬过的高树下那些冒着嫩芽、绿得可爱的茶树呢? 这些并不吸人眼球的茶树,却与整个峨眉山的5千种植物共生共融构成了另一道风景---高山林间茶。

蝶恋花的美景在峨眉山上随处可见

他们这样定义高山林间茶

高山林间茶,可以说是峨眉雪芽茶业给高山茶园做了一个更细致的定义,同时也更好地诠释了高山云雾出好茶的道理。顾名可思义,它是山、林、茶的交织融合:一是茶树种植生长于峨眉山海拔较高的区域;二是茶树与其他树木间种构成复合型的茶园。

目前,对于茶区海拔,多少才能算是高,还没有统一的界定,每个茶企的标准也各不相同。峨眉山最高海拔三千多米,这绝对算得上是高海拔了,峨眉雪芽茶业则将高山林间茶的产区集中定在了峨眉山800-1500米的海拔区域内。

高海拔山区,昼夜温差大,夜间茶树呼吸作用得到减缓,这有利于茶树内含物的积累。

高山区域水汽易凝聚,云雾缭绕是山间常态。峨眉雪芽茶业黑水基地的负责人就感慨说:“我们的茶树一年里至少有300天是有云雾罩着的。”这些常年飘浮在空中的云雾水汽将直射的阳光剪碎过滤,带给了茶树能吸收的漫散射光,芳香和鲜甜类物质能得到更好的合成与积累。

高山林间茶就生长在这山间云雾中

高山给了茶叶内质丰厚而鲜甜品质的基础,而林间则给了茶树健康完善的生态结构。

峨眉山森林覆盖率高达93%,生长着大约5千种植物,乔木、灌木、草本植物垂直分布构成丰富完整的生态结构,减少和屏蔽了病虫害的发生,使茶树能更健康的生长。

这几千种植物不仅给了茶树层层的阴凉与庇护,它们每年大量枝叶掉落形成的腐殖质更是给了茶树充足的天然有机肥。

在高山林间茶的周围,总有青苔与落叶

在峨眉山的植物志中,茶树不过是其中普通的一种,被其他各种植物层层包裹着,化为一点、一条、一块的绿色,附于巍巍峨眉之上,不显眼、不特殊,甚至有些难以寻觅。要真正看到那些隐匿于峨眉山的茶园,必须得翻山越岭,跨溪过桥,穿过层层森林才能到达。

从峨眉山脚下,即便是乘车,沿着蜿蜒曲折的山路往山上爬行,也要一个小时才能到达峨眉雪芽茶业的黑水有机茶基地。这里还仅仅是峨眉雪芽高山林间茶园比较近的一个,要看其他林间茶,还需往峨眉山更深更高处走去。

远离城市、没有污染,茶树在纯净的有机环境里呼吸生长。

进入到高山林间茶园,需要换乘缆车才能到达

高山林间茶究竟是怎样的存在

银杏、杉树、柏树、桃、海棠……各种树木,不仅仅是将茶园团团包围着,也疏密有度地长在茶园中,共生共融---茶生于林中、树立于茶间。茶树种在不同的地形里、和不同的植物一起便组成了形态迥异的高山林间茶园景观。

杏林下背筐采摘高山林间茶

桃、李、枇杷、梨等果树是茶园中最常见的小伙伴。茶树四季皆绿,唯有深浅变化;而果树每个季节都有不一样的色调和状态变化着:一树繁花,绿绿葱葱,果实累累,落叶纷飞……春华秋实,真真是最养眼的林间茶园。嘻嘻,实话告诉你们,峨眉雪芽茶业的高山林间茶大多是这样养眼型的哦!百看不厌,常看常新。

峨眉山林间的杏子已经成熟了

峨眉山地势陡峭,茶园很少连成片,大多都是零星分散在林间。高挺的杉树、枫树间距极大,稀疏明朗。这些树不仅仅是遮阴树,也是茶农们认清哪几行茶树是自家的坐标和记号。敞亮环境里的茶树似乎也多了几分明媚,长势往往比较喜人,叶更绿、芽更秀。

走在以杉树为主的林间茶园里需分外小心谨慎,已经掉落的或是随时会因风而落的杉树枝碰到就有针扎之痛;杉树分枝细且高、主干笔直,看着颇有严师之风。每天簌簌落下的杉叶,一层一层铺满了茶园的空地,这是茶树天然有机肥最初堆积的样子。

很多面积狭小的茶园,周围的大树已有成墙之势,茂密的树枝交错相连,阳光几乎透不到地面,树与树之间围成一条条幽深的时空隧道,穿梭过去,是否会到达另一个世界呢?被这样团团呵护的茶园,阴凉度更胜其他,茶叶滋味的鲜爽度想必也会更胜一筹吧。

青苔上附着生长着各种小植物

只是,穿过绿色的时空隧道,到另一个世界里,或许又可能发现与翠竹间种的雅致型林间茶、沿斜坡而上的陡峭型林间茶……

与茶相伴的竟然还有这些珍稀植物

峨眉山素有“植物王国”之称,不经意间就会遇到几人才能合抱的珍稀大古树如桢楠、红椿、含笑、罗汉松等,抬头仰望,似要穿刺入云,不知树高几许。它们已经在峨眉山上矗立了几百年,甚至上千年。

高山林间还长着百年的桢楠

而绞股蓝、八角莲、舞花姜、四照花这些特有的药材植物,很多时候就在你去往茶地的小路边,听人来人往的脚步声;或者在茶园旁的丛林里,年复一年看茶树生生不息的轮回。

茶树与这些珍稀植物一同生于斯、长于斯共享这灵山秀水,当我们品味到峨眉雪芽茶叶的清香、鲜爽、甘甜时,或许会更能理解高山林间出好茶的意义吧。

最后,还是让茶语网()茶评组的小伙伴们来一起说说峨眉雪芽茶业的高山林间茶(绿茶)大概是什么滋味吧!

自然的清香中带有清甜气息;茶汤入口舒适,给舌面最明显的感受是鲜、甜、滑,很快有回甘,茶香在口腔中轻缓流转。

以上内容(含图片)均属茶语网原创内容,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涉权必究。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峨眉山名茶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