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二哥谢家学是大哥吗

亿万富商酷爱作词 救人扶困不求回报

106岁的姥姥“孕育”出他的大爱之心

由中央电视台出品,公安部宣传局、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北京大都新源影视文化有限公司联合摄制的公安大戏《清网行动》自2014年12月中旬在央视一套晚间黄金档开播后,收视率始终领先。众多网友表示“好久没看到这么精彩的公安戏了”。而这部带来诸多热效应的《清网行动》的精良制作得益于北京大都新源影视文化有限公司精益求精的创作理念,这与公司的强大实力和文化内涵是分不开的。作为大都集团的全资子公司,北京大都新源影视文化有限公司多年来致力于唱片制作,影视剧策划、投资、制作、发行及艺员经纪方面的开拓,着力打造具有深厚文化内涵和强大影响力的作品。《清网行动》便是其中一例。近日,笔者独家采访了大都集团董事长、《清网行动》的幕后推手、著名词作家谢家学先生。

与大多数成功商人不同,谢家学的财富观永远围绕着苦难和感恩。这看似矛盾的“两极”提炼并打造着他的人生,升华并夯实着他的思想。苦难是他人生的财富,感恩是他情感的富矿。这个经历过重重苦难的人,从不感叹命运之坎坷、生活之多艰、成败之无常,他只走自己的路,笑对所有,加倍感恩。谢家学底气很足、脖子很硬(倒不是因为他颈椎不好)。他底气足是因为他经历过太多困苦、磨难,他脖子硬是因为他从不肯向苦难低头。

好的主旋律作品少之又少

采访谢家学那天,《清网行动》还未播完。谢总对高飙的收视率和可以预见的回报并不在意。作为投资人的他更关心一部影视作品的社会效益和观众口碑,这一点有些出乎笔者的意料,或者说颠覆了笔者关于商人重利的“习惯思维”。当然,谢总不是一般的商人,但他对利益的过分看轻还是让人不可思议。采访中的大半时间,谢总都在畅谈他的文艺观和对主旋律的偏爱,他认为弘扬真善美的文艺作品无论是质还是量都与当前的经济发展水平很不匹配,“主旋律太少了,好的主旋律作品更少!”

谢家学坦言当初投资《清网行动》主要是看中它的题材,“我喜欢公安题材和情感题材。老实说,《清网行动》的剧本我并不是很满意,我主要是喜欢它的题材,它是以全国公安机关声势浩大、成绩卓然的‘清网行动为背景和素材。”都播成这样了,作为投资人居然还“不满意”。这就是谢家学。在不断“挑剔”中思考,在不断思考中创造。

虽然早就身家过亿,但谢家学始终给人“邻家大哥”的印象,朋友们习惯叫他“二哥”,许多被他施以援手的“路人”也许至今不知他姓甚名谁。他不是故作神秘。他的低调源于骨子里的一种淡然和超脱。比如他是一位颇有成就的词作家,曾与知名作曲家卞留念、刘青、赵江等人合作过《思念》、《回乡的票》、《思君》、《幸福的家》、《最美的茉莉》等众多佳作,但他除了不取一文之外,还特别懒得理会什么个人名气、乐坛地位。他不看重这些。有人侵权,他被动应战,撒手锏竟是这样的话:有本事让我和他(侵权者)半个小时现场写一首歌,真伪立判!

《清网行动》中有一首插曲《让爱有个结局》,是由才女歌手桑紫菲倾情演唱的,那空灵清澈的声音,让意境一下就表达出来——“爱过就要珍惜,经历就有回忆,让我们一起撑起爱的天空,让爱有个结局……”这首苏伟作曲的歌,是谢家学早年的一首词作,灵感来自他熟悉的一对恋人的分手故事。谢家学的所有作品都有生活原型,在创作上他从不“凭空臆造”或“无病呻吟”。采访中,他经常讲一段故事,然后站起身随口吟诵自己的作品,情、境、词、采浑然天成。有人出口成章,有人出口成诗,谢家学出口成“歌”。

笔者很奇怪,一个身家过亿的老板居然把创作当成最惬意的享受、最简单的活计,信手拈来,从容有度。这不是要砸了许多所谓“文人”、“文化人”的饭碗吗!当然谢家学无意于此。他只是看不上,由于看不上而选择自己来。他的口头禅之一:我不是圈里人,我不是专业搞这个的。这像是一种反讽。就连他的创作过程都充满了黑色幽默,他老老实实地跟人分享:我有便秘的毛病,我的作品大多是在马桶上写出来的。某专家问他多长时间创作一首词,前提是专家说自己至少要两个月,谢家学如实回答:这玩意儿用这么久吗,半小时,最多两小时还不能搞定吗?

有一种窒息叫丧失劳动权利

在谢家学看来,苦难和磨砺本来就是“生活”应有之意。所以他才不以为意,乐享其苦。谢家学1956年生于北京,祖籍河北冀县。1973年在北京插队后,独自创业,白手起家,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与艰苦奋斗,组建了北京大都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年少时的困苦经历、外祖母的爱的教育,造就了他坚忍不拔、宽厚仁义的性格,感恩图报成为他的人生信条和不悔追求。

说到经历过的苦难,谢家学总是一笑而过。诗人的本色常使他格外关注细节和情绪,这也使得笔者有机会从一些只言片语中对其早年经历略窥一二。在政治运动频仍的年代,谢家学因“出身”不好屡遭生活的打压,最苦最累的活儿他都干过,起猪圈、挖河道……回城后,在医院烧过锅炉,给电信局当临时工挖沟埋线……然而最令他痛苦和窒息的是“文革”中一度“连劳动的权利都不完整”——或者不让你劳动,与贫下中农同劳动成为一种痴心和妄想;或者让你干最苦最累的活,却只能拿最低的工分……那时候,谢家学才真正明白什么是“哀莫大于心死”。

当然,他不会安于“心死”。劳动之余,谢家学大量阅读马列著作、偷看文学名著……文化砸烂了,求知的心依然;精神摧毁了,灵魂还在。谢家学没上过几年学,但“社会大学”教会了他所有。谢家学说:“你们想象不到也无法体会什么是‘饿。我曾经为了吃饱饭跟别人打赌,一口气吃了3斤窝头,最后这么着——”谢家学站起身,微微后仰,双手捧着肚子,一挪一蹭地走了几步,“连腰都不敢弯,怕肚子爆炸!可比这一切痛苦一百倍的是:你连劳动的权利都没有。那是什么滋味?那是灵魂都要窒息的感觉!”

无论怎么难怎么苦,谢家学心里的那盏灯始终不熄,而点燃这盏精神和灵魂之“灯”的人,便是他的外祖母胡秀贞。“我是姥姥养大的,姥姥也养育了我的精神。”谢家学说。胡秀贞老人1909年出生,只有一个女儿,也就是谢家学的母亲。女儿两岁时,丈夫就离开她去了台湾,这一走便音信全无。女儿成家后生了6个孩子,胡秀贞帮着女儿拉扯大6个外孙。2014年大年初八,饱受心脏病困扰的女儿去世了。谢家学是胡秀贞老人第二个外孙子,打小跟姥姥一起生活,他管姥姥叫“娘”。2014年2月19日《北京晨报》有篇报道《105岁老人“起死回生”医护人员三次拒红包》,说的就是谢家学和姥姥的事。“1月14日,我姥姥感冒,16日陷入昏睡——过去5年,我曾带着患心脏病的母亲奔波于各大医院,深知在北京老人看病有多难!所以这一次我特意带姥姥去了不怎么有名的北京电力医院,当时想的就是能赶紧给老人看上病——姥姥14日入院,16日就进行了气管切开手术,上了呼吸机。我守了姥姥10天10夜,困得不行就在楼下车里打会儿盹……”多年来,每天的中午11点到下午一点半是谢家学独享的“姥姥时间”,这个规矩雷打不动,“这个点儿,我哪儿也不去,只陪姥姥。”姥姥告诉我有一种爱叫感恩

谢家学说他和姥姥的感情超越世间一切,也孕育出自己的大爱之心:“姥姥整整守了66年寡,在我看来这也是她深深地爱了66年。姥姥没教过我恨,只告诉我什么是爱;没教过我什么是苦,只教过我什么是甜,告诉我什么是感恩。”谢家学吟诵起他为姥姥创作的歌词《思念》:“窗外已见桃花盛开,与君分别已数载。如今不见君的身影,只闻桃花开遍了又重开。秋风肷来阵阵凉入怀,花儿凋谢雪袭来,孤影独望那窗外寒,又是一年一年的苦冬来。这燕子啊,它飞去又归来,不知你踪影何在……”谢家学目前正在创作的长篇小说《浅浅的海峡水》就是以姥姥的情感和人生为原型,以此讴歌人世间真挚的爱情、亲情、友情,表现海峡两岸同根、同文、同宗的炎黄子孙对祖国统一的美好愿景。

困苦的成长经历、姥姥的感恩教育时刻提醒着谢家学,要在能力范围内尽可能多地帮助困难的人,以此回馈社会。他曾在1998年抗洪救灾中,亲自驱车赶往湖北省,为当地灾民捐助救灾物资;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他通过各种渠道为抗震救灾及灾后重建捐款;而谢家学做得最多的其实都未见于媒体,甚至连亲友都不知情,比如他和司机驾车旅行,看到一个在荒野中等长途车的男孩,他会给他几千块钱并把孩子送到学校——完全是一个简单的善念。这样的事做多了,便成为一种本能,就如他的创作,是本能的感动和自然流淌的泪水驱动他夙夜思索、诗兴勃发。

2005年初,谢家学通过媒体报道得知陈健为上世纪60年代知识青年英雄金训华烈士常年守墓,生活清贫,其妻患严重肾病无钱医治,他被这种重情重义的行为所打动,于是毅然作出决定:为素不相识的陈健之妻晁亚珍捐助来京做换肾手术的费用。2005年5月15日,谢家学专程将陈健夫妇接到北京。7月14日,谢家学出资,陈健的妻子换肾成功。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等众多媒体都先后对谢家学的善举进行了报道……谢家学对笔者说:“现在社会发展了,有钱的人多了,但是社会上的拜金主义却越来越盛行,人与人的情感变得淡漠甚至是冷酷……我希望‘诚信善良、重情重义无论何时何地都是我们每一个人做人做事的根本!”

}

1969年8月15号,位于中苏边境的黑龙江省逊克县逊别拉河突发洪水,堆放在河边的国防物资电线杆被冲到洪水中,当时正在这里插队的上海知青金训华和陈健一起跳进洪水中,奋力抢救国家财产, 在这次抢救国家财产的过程中,年仅20岁的金训华壮烈牺牲,比他小一岁的陈健活了下来。陈健后来回忆说,他之所以能够活下来,是因为金训华在洪水中托了他一把。因为感恩、内疚,也因为那份知青战友情,从那时起,陈健就在自己心里暗暗许下一个诺言,他要在那片黑土地上为金训华守墓一辈子。在这之后,陈健每年都来到金训华的坟前,为他扫扫墓,说说心里话。
  陈健(黑龙江省逊克县退休干部):你牺牲了,我活下来,要没有你,我也不能活到今天,我陈健说话算数的,我一辈子陪着你,等我以后死了,我也陪着你,啊,训华大哥。
  一晃36年过去了,当年的上海知青纷纷返城,只有陈健仍然守候在金训华墓旁。
  36年来,陈健当过农民、建筑工人、门卫和林业检查员,直至退休生活一直都很清贫,所幸的是,他的妻子晁亚珍一直理解并陪伴着他,和他一起守候着那位长眠于地下的烈士。
  然而不幸的是,就在陈健准备安享晚年的时候,不幸再次光顾了他,今年初,他49岁的妻子在医院检查时被诊断出患有尿毒症,无论透析还是换肾,都需要一笔巨额的医疗费用,这对领着微薄退休金的陈健和已经下岗的妻子来说,无疑是一个天文数字。
  晁亚珍(陈健的妻子):全是借的钱,我昨天都哭了,回家,我说你别哭,咱们有多少钱就治多少病,我说不用考虑钱,我说走一步算一步,我说老天爷会长眼的,我说尽量治吧,有多少钱治多少病。
  对于陈健说,这么多年来,正是妻子默默无闻的理解、帮助和支持,才让他一直顺利地坚守着自己的诺言。陈健说,他无论如何一定要将妻子的病治好。因为他和妻子还要一起继续为金训华守墓,而且他们之间还有一个共同的心愿没有完成,那就是把战友金训华已经风化的水泥墓碑换成大理石墓碑。
  陈健:我和我的金训华扫墓和我妻子病,好象也没有什么,生病是生病,到哪儿也一样,扫墓我还是再扫,那我永远不能变,她我会想办法跟她治病,以后发展的情况也不好说,但是这个信念我还是在这里。
  这期节目播出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许多观众都被陈健的执著和真情深深地打动,其中北京市一位民营企业家给我们栏目打来电话,表示愿意出全资为陈健的妻子做换肾手术,帮助陈健实现心愿。
  谢家学:因为当时我也下过乡,我也插过队。金训华这个事迹当时在我们下乡的时候,正在全国广泛地学习金训华先进事迹,看到陈健为金训华守灵,守了36年,我非常地钦佩这个人,而且也非常地受感动,就现在的社会能有这么真诚的感情和这么重情重义的人,我非常地受感动,所以看到这个节目以后,我就有萌发的这种,想帮助他。
  谢家学通过我们栏目和陈健取得联系后得知,为了给妻子治病,陈健找亲朋好友四处借钱,但借来的几万块钱远远不够妻子换肾所需的费用,陈健只好带着妻子到山东潍坊的一家医院接受临时治疗。
  在与北京市一家医院取得联系后,谢家学决定亲自到山东把陈健的妻子接到北京进行治疗。
  谢家学:你好,陈健吗?我是北京谢家学,我们准备出发去接你,去三部车,你做好准备,把你该带的衣服,带的东西做好准备,我们今天到了以后跟你联系,另外我问你需要不需要,你爱人的身体(不好),需要不需要从当地雇一个急救车陪同一起来,这点安全问题你考虑一下,你再跟主治医生一下碰一下这个事,好不好。
  5月14号,谢家学和他的几个同事一起,从北京出发去山东滩坊接陈健夫妇。15号一大早,谢家学一行来到陈健夫妇所在的医院。两位原本素昧平生却有着共同经历的知青战友见面了。
  陈健:谢总。真是我的恩人呐。
  谢家学:同病相连啊,别难过。
  谢家学:不用,我也下过乡,插过队。你是哪年下乡的?
  陈健:我是1969年,你呢?
  谢家学:我是1973年。
  谢家学:北京郊区的。
  陈健:我们也有北京的,农产兵团的。
  谢家学:你是什么地区?合江地区,原来?
  陈健:不是,黑河,黑河地区。
  谢家学:那时候我们北京下乡是几师啊?
  陈健:我们农场也有。我真的没法用语言可以表达了。
  谢家学:毕竟这个经历我也有过。那准备好了,一会儿就跟我们走吧。
  谢家学:北京的医院我们也联系好了,是人民医院,再强调一个,就是你刚到以后那到人民要重新检查,完了,这个换肾要等肾源,看看这个血型,这个各方面,有这么一个过程。
  陈健:咱们都听你的。你怎么安排怎么安排。
  谢家学:都安排好了。
  谢家学:当时我是还幸运的。我是1973年到北京通县下乡插队,那么比起陈健来讲呢,他从一个上海知识青,到黑龙江逊克县,从气侯来讲,从条件来讲,他可能比我(艰苦),因为毕竟我们都是下过乡那个年代的人,而且对那个年代情况,事情了解非常清楚,我之所以想帮陈健,主要是处于这个动机。
  5月16号,在谢家学同事的帮助下,陈健夫妇顺利地住进了医院,接下来,陈健的妻子晁亚珍将要接受全面的身体检查,看是否能够做肾移植手术,如果能做,接下来就要等待肾源。
  4月28日,我们制作的关于陈健的节目播出后,陈健要为已故战友金训华更换墓碑的心愿也在社会各界产生了强烈反响。福建省惠安县一家石材加工企业的老板辛振钦在观看节目后给我们打来电话,表示愿意免费为金训华烈士更换墓碑,在陈健夫妇等待手术的日子里,我们的记者受陈健的委托,前往福建省惠安县,与志愿者辛振钦见面。
  记者:这个是传过来这的,这个是写在背面。
  辛振钦:我的想法是这样的,这个是这个的照片,写下来这个。从这个地方写下来这个字。按照这个设计就刻在这一块,不要刻在背面,这张照片就刻在这个地方,这是浮雕,这张就刻在这个地方。
  辛振钦说,虽然他没有知青下乡的经历,但作为同龄人,他仍然被金训华的事迹和陈健一守36年的诺言深深地打动了。
  辛振钦:我看了(节目)以后心里比较感动,感觉一个人为一个平民,为一个战友在那里坚持了三十六年的时间,年年为他上香扫墓。这个我感觉他家里的人都不可能做到的事情,他放弃了回上海的机会,放弃了比较好的工作的条件,他坚持在那个边疆、边沿的地方,那个地方应该说条件不怎么好,在那个地方坚持三十多年,这应该说一辈子的。所以我感觉非常感动。
  辛振钦说,陈健的执着令人感动,而金训华烈士的事迹更值得后代学习,因此他决定帮助陈健,把金训华的墓碑做得好一些,以便后人前去瞻仰悼念烈士。
  辛振钦:我也不考虑价格的问题,不考虑报酬的问题,这个我根本没有考虑到。我考虑说做过去,他要安装根据他家庭的经济问题,他安装都有困难,所以我还准备运输过去还要协助他安装,甚至要把它安装好。我当时是这样想的。其他的方面我这个信里面,我说我没有带任何的商业意思,里面没有包含这种意思,我写信里面写了一句话,我说你(陈健)没有做出很大的事情出来,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情,什么大的事情你没有做出来,但是你做的这种事情很少人能够做到,我当时就是这样讲。
  目前,辛振钦已经取得金训华烈士墓所在地的黑龙江逊克县相关部门的同意,计划在今年的8月15号,也就是金训华烈士牺牲36周年的日子,亲自将新做的墓碑运到金训华的墓地并安装好。那个时候,陈健的这个心愿也将得以实现。
  7月14号,陈健打电话给我们传来了一个喜讯,历经两个月的等待,妻子晁亚珍终于等来了肾源,并将在当天晚上做肾移植手术。接到电话后,我们立即赶往医院。
  王晓峰(北京人民医院医生):术前准备工作我们从两天前基本就开始了,知道了她已经要来配上这个比较理想的肾脏以后开始,第一个就是我们医护人员和病人多交流,我把这件事情告诉病人,讲清楚,希望让她心里上不要太紧张。往往很多病人一听说要做手术,不管什么手术都很紧张,一紧张很可能会出现其它情况,血压的升高等,往往会影响到我们的手术。
  记者:那像这个晁女士,就咱们这个医院的检测来看,目前她那个身体状况怎么样?
  王晓峰(北京人民医院医生):住院已经差不多有将近两个月了,经过调理,应该说是不错,主要是住院以后她的透析更有规律了,更充分了,所以感觉比较好,像血压基本上还比较平稳,总的来讲还可以,目前手术应该说没有禁忌症,是一个比较好的一个机会。
  知道陈健的妻子在这一天做手术,北京的志愿者谢家学也赶到了医院,并送来了手术费用。
  谢家学:其实我帮陈建渡过这个难关,我主要是受他这种重情重义,启发了我想帮助他,因为你想现在这种上品社会,这种拜金主义,都是追求者的金钱至上,那么现在像他这个情况,能够为金训华,尽管当时金训华确实是拦了这一下,那么他这么重情重义的给金训华守墓守了这么多年,我觉得现在这种重情重义的人社会上很难找了,我就觉得这种好人,我觉得应该能得到社会的救助,也值得我去帮助他。
  终于可以做手术了,这一天,陈健和妻子既兴奋又激动。
  由于手术需要在经过严格消毒的手术室内进行,为了避免干扰,我们没有对手术过程进行拍摄,在晁亚珍做完手术的第二天,医院传来消息,这次换肾手术非常成功。
  手术后第11天,记者再次赶到医院。
  王晓峰(北京人民医院医生):从手术的过程应该说是非常顺利,我们大概做了两个多小时,手术就完成了,手术完成以后,马上尿液就从输尿管里流出来,证明肾脏的功能还是很好的,那么术后的第三天,她的肾脏功能基本恢复了正常,验血的化验基本上正常,现在是第11天,已经可以很自由地下地活动,吃饭 睡眠等等,一切都非常好,非常顺利。
  手术成功后,志愿者谢家学告诉记者,他还将继续资助晁亚珍在北京的恢复治疗,但是晁亚珍回到黑龙江后,还需要有一笔长期的医疗费用,谢家学希望能有更多的志愿者和他一起,共同资助晁亚珍的后期治疗。
  在所有好心人的帮助下,陈健的两个心愿终于得以实现,陈健说,他根本没有想到,自己的诺言竟然感动了那么多人,而这句一守36年的诺言也让他感受到了那么多的关爱。
  陈健:等我媳妇的病好了点以后,我还要守在金训华墓前,陪着金训华,因为这些好心人,谢总,还有福建一个老总,帮着给金训华修墓的老总辛总,他们也是被我给金训华守墓的精神所感动,所以我也不能辜负,他们的一片心意,我要继续留在黑龙江,守着金训华。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北京谢家学个人图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