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未来酒店人你的优势是什么?

酒店行业一直以来普遍存在着数据资料分散化、人群沉余、步骤繁杂、成本昂贵等难题。相比而言,有众多竞争优势。近几年来,伴随着科技创新和消费理念升级,消费者对自动化、体验化、场景化和定制化的酒店产品需求逐步明显,“智慧酒店”日渐得到了高度重视,未来酒店该如何发展?智慧酒店才是全新的解决方案!

“智慧酒店”指的是借助云计算技术、物联网技术和移动通讯等新技术应用,以智能终端机器设备为载体,根据运营、管理、创新的数智化、自动化与网络化,完成酒店特色化、个性化服务和高效率管理。

智慧酒店在精准定位、建筑设计和装修风格、系统架构、品牌塑造、产品策划、服务方案等多方面紧紧围绕这一总体目标进行。

智慧酒店的发展过程就是不断改进营销推广、管理创新、创新服务,以融入连续不断转变的行业市场、变化的消费者和变动的环境的全过程。

依托于互联网技术、移动智能终端、物联网技术、大数据分析、云计算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可视化技术、控制技术系统等现代化技术应用,提高酒店的建筑、设计、运营及管理水平。

人工智能技术等新科技的应用,可以最大限度地减缩人工成本,提升人效比。

智慧酒店的大数据服务+数字化运营服务平台,可融合相关部门数据资料,不断改进内部管理,持续改善酒店能效。

高新科技的嵌入,不仅仅给消费者带来神秘感,也促使酒店住宿步骤更进一步简单化、互动交流沟通更进一步提升,消费者的酒店住宿体验更为方便快捷、安逸舒适。

智慧酒店智能化客控管理

只不过,智慧酒店也存在前期工作投入大、升级改造难、维护成本高、融合管理难等客观条件。

所以,在选择智慧酒店供应商时要特别注意认真调查其实力,是否可以提供整体的专业的智慧酒店解决方案。

由里智能家居网汇集了众多优秀的加盟商,为打造智慧酒店提供专业支持,带来完善的解决方案。

}

  · 盈蝶咨询:酒店数据以2015年1月1日已开业酒店的客房数为标准。

  · 酒店邦:酒店数据根据实际反馈做出局部调整,PMS统计来自酒店邦成员及市场公开渠道。

  酒店PMS未来走向?

  PMS作为酒店信息化根基,有规模有技术实力的酒店会选择自主研发,但面临人才困境,逐步独立运作发展。第三方PMS与酒店早就超越单纯的甲方和乙方的关系,酒店更希望寻找平台级公司提供稳定和开放的服务。第三方PMS与大集团PMS的走向足以影响酒店业格局。

  我认为有两个比较明显的趋势:

  走向一:第三方PMS和集团PMS将持续占据主流

  · 第三方:酒店使用第三方PMS逐年增多,高端全覆盖,并逐步进入中端酒店及经济型酒店市场。

  · 酒店方:酒店集团自主研发PMS对其他酒店输出

  · OTA方:OTA战略收购或投资PMS,目前难主流集团。

  第三方PMS: 21家

  经济型酒店第三方比例:7/20=35%

  中端酒店第三方比例:4/10=40%

  高端酒店第三比例:10/10=100%

  走向二:超出PMS范畴,路指开放平台。

  · 后端管理:中央预订系统(CRS)、客户关系管理(CRM)、中央渠道管理(CCM)等

  · 开放连接:连接合作伙伴智能硬件、连接平台数据、连接第三方服务。

  · 移动前端:微信、APP、移动PMS等

   朱明生| 州逸酒店和度假村CIO

  · 服务端云化 、一体化、平台化:一方面,互联网技术将在技术架构、ui和用户体验设计等方面全面改造提升传统pms;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其它系统功能(crm,crs,bi,收益管理,switch等等)会融入pms,形成一个平台,一个全新的生态圈。pms这个词已不准确,已无法涵盖未来平台所有功能。从这个意义来说,pms将消失,进化成一个全新的平台型的系统;

  · 客户端app化、移动化:用户使用平板、手机等移动设备操作pms的频率越来越高。除此之外,pms客户端种类也将越来越丰富,将延伸到各种可穿戴设备、自助终端kiosk、互动电视、ip电话等等智能设备中;

  · 成为一个容纳多种用户类型的开放式系统,允许多方参与操作,例如员工,业主,客户,合作伙伴,等等。

  · 自研比例下降,外包比例增加。

   何飞 | 港中旅酒店集团CTO:

  这个问题首先要看目前PMS在酒店到底发挥着什么作用?

  · 个人的想法更趋向于PMS,CRS,CRM,RMS,CMS,移动端,网站趋向平台化。关于如何过得这些能力,仅针对PMS来说,需要甲乙双方有针对性的共同开发。除较通用的功能外,更趋向于定制化开发,但在架构上云平台肯定是方向。

  · 今后,PMS和CRS的界限将会模糊。PMS的房价、房态管理能力与CRS集成,CRS的渠道管理能力将会前置与目前的switch功能合并。PMS的房价控制能力将会逐步迁移到收益管理系统中,分析能力向BI系统倾斜,甚至逐渐被取代。今后的PMS会越来越轻,单店运行的PMS会逐渐消失。

   傅全勇 | 开元酒店集团CIO:

  关键是适合适合适合,那什么是适合:

  · 适不适合只有自己的脚最清楚,也许是鞋子有问题,也许是脚的问题,鞋子是很重要,但是我想脚才是关键,两者需要协同。

  · 你要清楚自己的酒店类型是什么,你的酒店服务是什么,你的未来发展战略是什么,你的营销策略和会员模型是什么,然后再来看你需要什么样的平台支持,需要一个高大上的?需要突出宴会的能力?还是只要10个功能够用就可以了?

  · 个人对自主研发和采用第三方平台没有意见,自主研发并不代表做不好,采用第三方也不代表有很多问题,关键还是适合和行动。问题是市场上有没有真正适合你的,这个适合包括了与平台能力的匹配,包括了与平台商业模式的互补,更包括了与合作伙伴理念的一致。

  · 从趋势来看,就是移动化和大数据。能够通过移动把你和酒店和用户(潜在)联系起来,并且通过大数据 分析到你的用户行为和趋势,并去激发用户,也就是拉新留存促活的问题。

   黄晓凌 | 别样红CEO:

  别样红是开始于酒店的PMS系统,但是目标是做一个酒店的互联网开放平台。连接酒店的一切软件,硬件和服务。

  · 1.从无中心化-中心化-去中心化来看

  任何成功的商业模式诞生一定是因由商业环境的时机匹配度诞生的,中国酒店业的信息化营销渠道也是随着酒店业的供应和需求的信息对称程度所演变的;从最初的单体酒店到集团化,供需信息不对称所催生的渠道OTA们的产生,都跟此不无关系。现如今随着IT的突飞猛进,云端技术的普适性,酒店面向客户时可以更直接、更快速、更便捷,客户也要求酒店能够快速反应并应答需求,由此诞生了“去中心化”的可行条件诞生,别样红团队正是基于此基础上的先行者和实践者。

  · 2.从企业自身营销渠道网络建设来看

  酒店当成一个企业来讲,不可能完全铺设全域全渠道营销网络,一受限于技术研发实力,二受限于成本支出压力。但是基于若干企业基础上的酒店行业来讲,则完全可以诞生一种面向各酒店“直客”需求的技术提供者,这点上别样红也在努力实践。

  · 3.单体酒店与集团化酒店的关系

  酒店连锁化与集团化不是完全一个概念,但是在营销渠道上的集中性和客源输出性上来讲都是其必要充要条件;单体酒店以前缺乏集中渠道客源支撑,所以会面临集团化的市场竞争压力;但是从客人端来讲,酒店客人对时间、空间的选择是有需求的,无论何时何地都需要找到符合自己需求的酒店,只是缺少一个有效的信息平台快速高效的找到符合自己要求的酒店,在这点上,完全可以通过不同酒店,但是是基云端的PMS端能够有效连接酒店所需的渠道,这也是别样红在做的工作。

  · 4.要什么样的客源

  大家作为酒店的运营管理者,还是要基于自身酒店营销的能力基础和条件基础上,OTA不会短暂消失,只是产业链条上的一种渠道角色,酒店是要广泛客源存量支撑还是要客户忠诚度的价值贡献,是要量还是要质,当然很可能都是两者都要的,这需要自身的判断和诉求,别样红的开放平台给到了酒店充分自主选择的权利,不是站在渠道端,而是真正站到了酒店端,替酒店着想。

  · 5.到底是一个系统还是多个系统

  以前认为PMS\CRS\CRM\CCM\LPS\RMS等等都是酒店锁需要的信息系统,所以导致酒店要买不同的软件,注意是软件,其实现在的技术发展软件完全可以多功能化,并通过云端技术或网络平台实现有效打通和统一,不必也没那个必要非要买多个软件构成一个系统了,或者一个系统集成商提供多个软件了。别样红是顺势,应势,引势,欢迎关注和尝试!

  · 6.技术发展趋势来讲

  作为企业级应用,一定要解决好定制化问题,要加快定制化开发速度。基于PaaS+SaaS的模式,是目前最好的选择。PaaS(Platform-as-a-Service:平台即服务)是指将软件研发的平台作为一种服务,以SaaS(Software-as-a-Service:软件即服务)的模式提交给用户。因此,PaaS也是SaaS模式的一种应用。但是,PaaS的出现可以加快SaaS的发展,尤其是加快SaaS应用的开发速度。别样红云PMS除了向客户提供丰富全面的中央预订、渠道管理、市场活动管理、客户关系管理、酒店管理系统的SaaS云(软件即服务)外,还将核心的代码模块、API、SDK整合打包形成PaaS云服务,向酒店客户提供进行定制化研发的中间件平台,同时涵盖数据库和应用服务器等。

   王敏敏 | 石基副总裁&西软总经理:

  · PMS是酒店前台管理系统的简称,随着酒店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其经历了集中式到分布式再到集中式的变迁。从最初的代替手工信息系统到目前的资源整合平台,PMS真实的功能俨然已经弱化,而对于系统的互联互通能力以及资源的整合能力越发显得格外重要。

  · 我感觉PMS未来云化、互联网化是必然的趋势;但是就如目前酒店的业态也出现了非常多原来所没有情况一样,互联化也体现出了对于业态的细分。

  · 未来PMS的价值在于提供广泛的线上资源和丰富的线下体验,即帮助酒店开源节流,改善消费者的体验。

  · 开元与名人的会员互联互通以及会员权益共享其深度应该开行业之先河

   屠承荣 | 绿云COO:

  · 1、从卖产品向卖服务转变,以酒店经营目标的实现来设计产品和提供服务,比如为酒店做网站做微信,在建设好销售平台的同时,考虑通过什么手段来吸引客流,来提升客户体验,来提高客户忠诚度,从而达到酒店建立直销平台的目的

2、从单一系统向平台化系统演变,云pms会把自己作为一个酒店数据处理中心,向上下游的酒店供应商和关联企业去寻求合作和技术对接,搭建一个围绕着酒店提供服务的生态圈,酒店通过这个平台可以获得他所需要的所有服务,比如酒店集团间的合作,再比如,渠道对接,pms与各个渠道事先都对接上了,酒店只需授权开通即可实现订单直连,又比如景+酒的产品组合,pms会与景区合作实现门票与酒店房间的打通;第三方支付、大数据服务、包房商、酒店代运营商、智能客控、社交平台等等也是如此,酒店来到这个平台,可以完成一站式的采购;

3、会走向智能PMS,可移动和跨屏,会衔接更多的智能设备,采用多通道人机交互技术,如语音互动、行为互动等等,减轻酒店员工的劳动强度,降低对员工系统操作技能的要求,解放他们去提供人性化的服务,比如,人脸识别技术可以判断回头客,并马上通过耳机通知服务员,并将客人信息显示在屏幕上同时找出订单,同时询问服务员需要自动排房吗?提醒服务员该客人今天刚到马上有会议,尽快安排客人进房休息,服务员可通过语音和触屏来与系统交互。

   于洪岩 | 华住集团漫心度假副总经理:

  连锁酒店集团,还是自主开发PMS,虽然成本较高,但是通过数据管理和分析,有助于集团销售战略和成本管控。随着经济型连锁酒店集团进入中档酒店、高档酒店,自主开发PMS比例会有增加。第三方终将会被OTA收购,或者退出历史舞台。因为第三方的PMS盈利模式不会长久,除非他们找到互联网式的盈利渠道,否则OTA介入PMS开发,将会免费为单体酒店提供PMS,同时绑架单体酒店,达到OTA落地,整合单体酒店的客源,为其提供住宿、旅游景点、美食、购物、机票等交通服务,甚至扩张到生活用品、消费品广告市场,延伸到交友朋友圈沙龙活动、商务交流及交易等,有跨界的广阔的发展空间,这是酒店集团无法现在做到的。我看好OTA收购PMS,OTA没有必要与连锁酒店集团在价格上纠结。如果OTA整合了所有资源,就具有了吸引客源能力,把连锁酒店集团的客源、甚至旅行社的客源抢夺过来。那么结果是酒店集团、旅行社就没有资源优势和胆量与OTA叫板。关键是谁先做到资源整合,形成平台,谁就能够抢夺到客源,谁就是最后的胜利者!

   刘杰 | 旅游圈创始人:

  赞成。除了PMS部分,OTA在酒店领域最大的竞争对手便是美团大众。中低端单体酒店不是被OTA绑架,便将会被美团大众绑架。

   王松志 | 广州柏高酒店总裁:

  于总提到的问题,其实就是诸多酒店依托于各PMS,但又不敢跟PMS走得太近的原因。

   朱明生| 州逸酒店和度假村CIO

  从理论上来说,自研可以增强酒店集团话语权,满足集团个性化需求,以及其它好处。所以,十年前,我也是这个观点,倾向自研,或者联合研发。但从实践来看,目前自研的现状是,充斥了一堆低水平的系统,我没看到哪一家能做出来opera,这是因为一套高质量的系统,其开发成本是一家酒店集团所负担不起的,想把自己系统社会化吧,酒店竞争对手们不一定买帐。酒店集团未来的竞争是系统的竞争吗?十年前我也认为是。现在我认为不是。系统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对系统的使用,是你的团队怎么利用数据,怎么分析。同样的报表,不同的管理团队可能会做出不同的决策。所以我判断,未来pms的自研,或许不会是主流,比例会下降。

   陆荣华 | 帐篷客CEO

  同意朱总意见,酒店哪怕是集团也很难做好一套很有竞争力的PMS系统,我觉得也没有必要,就像没有必要家家户户去设计电脑操作系统或微信平台一样,我的建议,酒店应该所有系统不仅仅是PMS系统而且其他TMT系统尽可能使用第三方专业公司做的系统,可以有几家竞争产品供酒店选择!这也是所有行业竞争的趋势和结果吧!

  关键是,过去的PMS太偏重后台和管理,忽视前端和客人感受,现在应该关联前端系统,如微信等链接平台,微信支付或支付宝等支付平台一键打通实现直联,会是PMS的一次革命!PMS系统未来应该不仅仅是管理系统,更应该是酒店的营销系统或分销系统。

   王长春 | 莫林酒店CEO

  独立开发的确实是最适合自己酒店的,对于万千单体/中小酒店来说,独立或者半独立开发,成本简直高到没朋友;目前中国酒店的格局很明显被资本市场遗弃,除了几大巨头有这个能力与资本,后进酒店新锐,也都很难支撑!

  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是社会化分工的产物,PMS专业软件提供商不是存不存在的问题,而是是否适应于互联网新技术的环境,适应则发展,不适应则灭亡。酒店集团使用第三方软件肯定是趋势,系统本身不可能是竞争力,过去不是,现在不是,未来也不可能是,唯有系统与酒店集团运营整合才构建核心竞争力。

   金龙 | 番茄来了VP

  就客栈民宿行业的PMS来说,方兴未艾。整体来看,PMS存在的价值不在于管理,在于省事。因为单家客栈民宿的房间量很有限,有木有PMS对他的意义并不是特别大。那他为什么还要去使用PMS?因为PMS在一定程度上外挂OTA的后台,可以实现同步关房;同时,让他清晰了解到房间的售卖情况。但对大多数客栈民宿的经营者们来说,PMS的诉求可能到此为止了。这里面有意思的地方,也是跟连锁、集团或单体较大的酒店不同的地方在于:客栈是小本生意,有明显的淡旺季。旺季靠不靠OTA几乎都能吃饱,淡季呢?淡季只有一小部分能吃饱,大部分生意惨淡。如果这个时候能帮他们带来直接的订单,是最实际的诉求。那么对于这个点,作为客栈民宿这类非标准化住宿单元中PMS的领头羊的番茄来了来说,能不能解决这个问题?在经客栈允许的前提下,把客栈民宿的实时动态库存推送给合作的非三大巨头ota的合作伙伴,丰富合作伙伴的酒店库存数据的同时,帮客栈卖房,达到三赢的局面。这也是番茄来了作为互联网+客栈的里面作为+这个桥梁的具体体现。没有意外,番茄来了会在这条+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深,真实帮助到不仅仅是国内,包括更多国家和地区的非标准住宿单元更好地连接互联网。

   葛云峰 | 世茂集团市场销售总监

  希尔顿曾经也很雄心勃勃,专门组了团队搞OnQ,其实也是希尔顿的大数据平台,10年以后还是撑不下去,团队解散。看看希尔顿酒店BD部门的人员编制就知道了,普遍要3个以上的协调员,专门做手工报表,因为系统生成不了,收益经理每月都是问销售部要数据,太蛋疼的系统。去年年初开始,新开业的希尔顿又都切回了Opera,这个案例应该很说明问题了。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情,自己不擅长的事情,坚决外包,这其实才是互联网思维的体现,小成本多方向的试错。今夜酒店特价的失败案例,创始人就说,早知道如此,当初很多功能就搞外包了,不必那么辛苦都自己搞。

   姚海川 | 携程景酒店事业部CEO

  第三方pms一定是未来的趋势,除基础功能外,还可以有效的与大数据结合,为酒店提供更多的营销支持和数据决策,云端的大数据可以划分多个维度,包含用户喜好、点评、不同维度的竞争分析以及未来可能的销售预测。这些都是个别酒店或集团很难获取到的数据。OTA收购PMS更利于这些数据的应用和推广,将海量数据进行分析并给予科学建议、提高决策效率是核心价值之一。比如:OTA知道某一类用户出行的大部分预定行为,订了哪个航班、去哪里、住哪家酒店,以及今后这个用户预定了哪些产品,当然也包含出行规律以及用户的消费能力,这样酒店就可以针对性营销或者定制差异化产品来吸引用户。试想,如果一批用户每年去北京5次以上,入住X元价格酒店,通常在Y区域,如果你的酒店在该区域,你是否愿意针对性的提供全年入住套票产品呢?当然这些数据开放是否合规还有待讨论。

   何飞 | 港中旅酒店集团CTO:

  无论是GDS还是OTA正在努力打造一个平台,他们的“野心”昭然若市。凭单独一家的实力还无法开发引领这样的平台的技术和业务模式,但如果可以与国内的合作伙伴定制出符合咱们自己需求的系统平台,至少可以在一段时间内满足自身发展需求。个人认为GDS和OTA都想为酒店提供系统,包括PMS、CRS等。他们明着是为酒店提供更好的服务,提高酒店收入实际上还是要控制资源,让酒店丧失自身的技术能力,最终达到“奴役”酒店的目的。他们不希望酒店灭亡,反而希望酒店在服务上做得更好,这样酒店就可以更好的为他们“打工”。我只相信一个道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绝不能授人以柄。

  大家有没有被人掐着脖子的时候?要开发个需求有木有无限期地等待排期?有木有被认为是不够通用被拒绝?有木有承受着高额维护费却无法得到相应服务的时候?还有,本属于你的license你有木有每个月催几遍才拿到的时候?

   姚海川 | 携程景酒店事业部CEO

  · 其实各有分工,酒店的事ota根本不懂,ota的事酒店也不专业,好比富士康不会做苹果的事,苹果也不会做富士康的活一样。

  · 什么东西都自己做,不是科学的方法,对效率和管理成本也是浪费,当然这里需要上下游的平衡,目前这之间的边界一直在撕扯,谁强谁就有话语权,但最终在市场化的环境中会找到平衡点。

  · 经常被掐着脖子的飘过……当我被掐着脖子的时候,我会反向考虑我的需求的ROI是否在对方的层面优先级很高,双方配合找不到核心动力,肯定就慢了。当然如果核心诉求都一致,依然需求的不到及时满足,这就是管理问题或流程问题。

   何飞 | 港中旅酒店集团CTO:

  自己开发不现实,联合开发才有效。酒店与OTA、第三方应该是兄弟。亲兄弟之间也要明算账,谁都不能把自己的家底豁出去。各方肯定都是先考虑自身的利益,彼此不在一个平台上肯定很难均衡。这时核心系统掌握在谁手里谁的话语权就大。

  各方肯定都是先考虑自身的利益,彼此不在一个平台上肯定很难均衡。这时核心系统掌握在谁手里谁的话语权就大。我技术不懂这块,但个人认为基于非现场经济学,客人是移动的,酒店是相对固定,未来的空间一定就是Pms串联的网,好比目前高速公路收费,但免费是趋势。移动终端的革命,酒店想好的是就是一个驿站,让客人选择的理由是产品,产品不行你就被抛弃,产品好你就是王者。而Ota就是让客户更好的体验产品,不然你抢占的端口市场份额都是浮云,一定被另外一个业态覆盖,虽然不知道是什么,但微博和微信告诉我们之间的逻辑。

   张立彬 | 石基昆仑总经理:

  · 讲个故事,某酒店RC单要套打,但配置模版做的不精准,上下串了3行,打印出来不仅不清楚还很难看,该酒店的处理办法是,每当打印走纸的时候,用手死死抓住那个卷纸轴不让走纸并听着打印机齿轮刺耳的尖叫声3.5秒后立即松手,出来的RC单文字和表格精准匹配…后来该酒店前台每个人都能闭着眼睛做到这点了。相比各种系统,人是第一生产力。

  · 该故事的后续事件是,某PMS工程师到酒店观察后,被酒店的忍受痛苦的能力和体现的超级想象力给震精了,花了一下午重新设计了一个模版,精准匹配每个field后解决了这个问题,该酒店总经理亲自到楼下商品部买了2盒'一支笔'给工程师。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所以不讲大道理做好自己该做的事,解决好每个细节需求的人是这个行业的脊梁。

  · 酒店前台人员面对客人为其服务的时候,为什么不能手插到兜里面?尽管设计西服都有衣兜库兜。GRO在一天哪个时刻是该roaming在大棠入口,哪个时刻该在电梯口?哪个时刻该在办公桌前?这些品牌对服务品质的理解和实践,靠什么系统来解决?什么CRS什么PMS有啥关系?

   黄业梅 | 南京国青酒店副总:

PMS的称谓和基础不会消失,但是在意识形态上会随着云技术、平台化、一体化、互联网化等发生变化,升级成为一个新的更为庞大的系统。从现有数据分析来看,酒店星级越高,使用第三方PMS的比例就越高,而经济型酒店自主研发PMS或者CRS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显然不同星级酒店对于PMS的功能运用不同。非常同意前面几位的意见,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情。酒店人要做好自己,不论是用第三方PMS亦或是用OTA投入的PMS系统,在特定的时段下选择适合自己的就好。但是适合自己不等于迷失自己,不是选了一个PMS或者平台化的系统,就能给你酒店带来生意,就算带来了生意,也要居安思危。酒店产品的创新,服务的创新,营销手段的创新才是关键。就像@张立彬 所说的故事,酒店行业,人是第一生产力。

PMS应该简单易操作,能满足客人入住离店和实时账务流水记录等基本需求,便于提供快速的服务,客人愿意的话通过其自助也能实现这些功能,可以减少酒店培训和用工的成本。国内酒店集团化发展的进程在加速,确实应该从集团层面考虑整个系统的部署和构架。从集团层面去思考,PMS就将被弱化。但是目前国内酒店集团,尤其是星级酒店覆盖多的酒店集团,没有听说哪家的系统构架,或集团各个系统之间的关联,或线上线下等营销策略的发布推送与系统之间的关联,有特别成功的案例。

   肖立华 | 金天鹅酒店管理软件:

  pms云化是必然,但pms始终是个工具,能够提高了酒店的效率,这就是效益。好不好取决于用得人自身的情况和愿意付出的成本,标准化还是定制化都取决于用户,市场上都有可供选择的厂商。每家企业都有自己的基因,pms干ota的是是不可能的,但通过资本整合产业链上的企业,整体提升产业链的效率是未来的趋势。

   谢颉 | 问途学院院长:

  系统实现已经不是问题了,只是实现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使用,从一个操作者的角度,简单实用,好用才是王道。但是实现的过程也可能出现与其系统原本设计时的DNA有冲突或者不能兼容的地方,那么如何权衡就是个问题了。OTA把酒店逼成这样,也是从简易的ebooking开始的,那个时候哪家酒店想过有一天信息化会变成这样啊!归根到底,酒店的运营依赖人、流程、技术三个要素,pms仅仅解决一个要素。酒店业现在面临的最大问题不是技术的问题。云pms是未来技术发展趋势,但不是酒店成败的决定因素。

  归根到底,酒店的运营依赖人、流程、技术三个要素,pms仅仅解决一个要素。酒店业现在面临的最大问题不是技术的问题。云pms是未来技术发展趋势,但不是酒店成败的决定因素。

   林小俊 | 众荟CEO:

  · 除了考虑PMS做为酒店管理软件的基本功能外,还需要关注其附加的角色:酒店业务操作的入口,以及酒店业务数据的存储中心。在PMS管理功能越来越弱化的今天,这两个角色更大程度上决定了PMS的未来价值。

  · 就操作入口而言,它控制了工作人员的桌面,几乎服务客人的所有事情都需要通过它来完成。但这个桌面现在离客人太远。把这个桌面往前延伸,最好能够直接延伸到客人的终端,将极大优化服务效率和体验。

  · 数据中心则是在PMS的本职功能之外,还能够为酒店提供价值的关键内容。通过对接第三方数据分析服务商,将上下游数据打通,共同形成对酒店数据化运营的指导。

  · 这两个角色的价值放大,涉及到了云PMS、直连通道、乃至营销渠道管理的所有事情,最终会将PMS带往云端化和平台化。在这里面,PMS绝不应该是自己整合和实现所有的资源和功能,而是作为开放的云平台,提供相应的数据接口和服务接口,与其他的资源方和服务商一起,共同搭建一个良性的生态圈。

  · 从这个角度分析,我也并不看好酒店或酒店集团自建PMS,因为它不太现实能够自己运营这样的一个开放平台,去对接和整合第三方的资源与功能。当然,大型的连锁酒店除外,但对于它们而言,目的应该已经不单单是建立一个专供自己用的PMS了。

走向一:服务端云化、一体化、平台化:PMS、CRM、CRS、CCM、RMS、CMS、Switch、BI融合一起形成一个平台。搭建围绕酒店的生态圈,核心的代码模块、API、SDK整合打包形成PaaS云服务,向酒店客户提供进行定制化研发的中间件平台;快速实现渠道对接(对接平台、同行合作、对接OTA、包房商、代运营);跨界产品组合(景区、汽车、餐饮);

  · 走向二:客户端移动化、智能化、跨屏化、简单化:手机(微信、APP)、智能穿戴(手环、apple watch)、自助终端(自助入住、人脸识别)、互动电视等连接用户,减轻酒店员工机械劳动,降低员工对系统操作技能要求,解放人力去提供个性化服务。

  · 走向三:管理端开放式、多方化:员工,业主,客户,合作伙伴等多角色使用。

  PMS格局观点 :

  · 观点一:第三方PMS和集团PMS二分天下:酒店使用第三方PMS逐年增多,高端全覆盖,并逐步进入中端酒店及经济型酒店市场。酒店集团自主研发PMS对其他酒店输出。OTA战略收购或投资PMS,目前难主流集团。

  · 观点二:第三方是将是未来主流:自研比例会下降,第三方肯定是趋势。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是社会化分工的产物,自研技术创新、团队、成本都成为绕不过的问题。

观点三:第三方终将会被OTA收购,或者退出历史舞台,自研提高:随着经济型连锁酒店集团进入中档酒店、高档酒店,自主开发PMS比例会有增加。第三方的PMS盈利模式不会长久,除非他们找到互联网式的盈利渠道,否则OTA介入PMS开发,将会免费为单体酒店提供PMS,同时绑架单体酒店,达到OTA落地,整合单体酒店的客源,为其提供住宿、旅游景点、美食、购物、机票等交通服务,甚至扩张到生活用品、消费品广告市场,延伸到交友朋友圈沙龙活动、商务交流及交易等,有跨界的广阔的发展空间,这是酒店集团无法现在做到的。

}

口述:季琦  酒店集团创始人兼董事长

本文节选自季琦4月21日在员工大会暨十五周年庆上发表的主题演讲——《2021形势与策略》,略有删减,未经本人审阅。

2020年以来,世界和国家的整体形势发生了很多变化,我们的行业也是。借此机会,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针对这些变化、以及变化与我们之间的关系,我的一些新的思考。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句话出自党的《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初次听到这句话时,我不太能理解,因为觉得国际形势一片大好,没有战争,没有大型的区域性冲突,都是小摩擦。经济虽有波澜,但整体走势平稳,全民健康水平方面的考验主要来自于新冠疫情的考验。

但我始终将这句话放在心上,将其与的十年、二十年甚至更长远的发展结合起来进行思考和参悟,下面我就与大家分享我的思考所得。

有一个人类学家叫莫里斯。他总结了衡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竞争力的四大要素:能量、组织、信息和军队。

首要因素是能量,能量代表了什么?其实就是一个国家获取能量的能力和效率。

第二个要素是组织,即有效地组织人们去进行各种活动的组织能力。一个国家组织国民抗洪、抗疫的效率和水平,都是组织能力的体现。

第三个要素是信息,即获取信息的能力。我们设想一下,假如古代有对讲机、手机和微信这些通讯工具,与那些用信鸽、骑马来传达信息的部队相比,很显然,有高度发达通讯工具的部队获胜的概率更大。

第四个要素是军队,该要素泛指通过各种能力去攻克敌人、消灭敌人的能力。比如宋朝屡屡在战场上败给北方游牧民族而无能为力,到底是何原因?游牧民族无论是获取能量的能力、组织能力或是信息能力都不见得比宋朝发达,为何战斗能力极强?关键就在于骑马。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使得军队能征善战,而文明的朝代不具备与之相抗衡的能力。

莫里斯主要通过这四个要素来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竞争力,这就是莫里斯指数。

莫里斯绘就了一段曲线,西方国家长期以来在四项指标上领先于东方,而近几年,东方的竞争力迅速上升。在他看来,虽然在未来几十年时间里,整个世界仍将呈现以西方为主导的格局,但几十年后,东方有可能超过西方。

我们重点讨论两点。一是信息,二是能量。当前无战事,军队这一要素可以排除。而组织能力其实是能量和信息这两大要素的综合体。

首先谈一谈信息。近代信息传播方式的变更和信息量的爆发,可以以互联网为代表。

互联网改变了各行各业,同时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人们现在不看报纸,不看电视,也不再书信往来……这些变化,都在互联网时代的影响下真实地发生着。

信息获取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大家都已经理解和知晓,我重点讲一讲另一个重要因素的变化——能量。

说到能量,这个世界除了信息的使用方式已发生剧变,能量的获取方式亦然。早前我就表达过这样一个观点——获取能量和使用信息的每一次重大变革,都将会引起人类社会的根本性变化。

接下来让我们看一下人类在能量获取方式上的进步。

一开始的时候,人类都以打猎、摘野果的方式从大自然中获取能量,而当地球进入冰河期,这“切断”了大自然的供给,人们因此面临能量危机,最终死去。

随后转折点出现了,人类开始学会通过圈养动物和庄稼耕种稳定地摄取能量。我们开始有规律、有组织地播种麦子,冬天可以将麦子收回来储存在坛子里,其它的农作物也沿用这一操作;另一方面,原先人们在冬天捕猎,很难有所收获,那就将动物圈养在家里。

这是人类一个很大的进步,就是我们可以把所需要的能量储存下来。圈养动物,庄稼耕种,包括火的使用等,都是为了将能量进行储存。

那么当人类发展到第二个阶段,是如何获取能量的呢?答案就是化石能源,最典型的就是煤和石油,这一变化也使得人类进入工业时代。有人会问:这是什么能量?这是人们在使用过去地表吸收和储存的太阳能。

在能源方面,目前85%的能源来自于化石能源,而化石能源的使用方式,也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主要体现在电池,特别是锂电池的使用,以及正在开发中的电池技术上。能源使用方式的变化会给我们的生活,乃至整个社会的能量带来非常大的改变。

据我们统计的关于化石能源的资料显示,当下全球环境现象中的雾霾、沙漠干旱、污染、海平面的上升都是因为我们对化石能源的使用在慢慢积累,这一切都将在未来的某个临界点崩塌。

风能、水能、太阳能,尤其是太阳能,未来将有可能成为人类获取能量的重要(核心)来源,通过高效率的光电转换设备和低成本的储存设备,使得例如电动汽车中的电能供给,从以80%和90%的化石能源转化成太阳能驱动。

未来的汽车可能不再需要有驾驶员,也无需燃烧汽油,车身由电池板打造,以充分利用太阳能,并通过软件进行控制。在车里,你可以睡觉、打坐,情侣甚至可以将其作为约会的场地,你还可以在里面上网、工作、打视频电话。

说到这里,在座的各位可能会有这样的忧虑:酒店会不会没生意了?因为车构成了安全稳定的空间,如果控制得当,计算机驾驶肯定优于、甚至将取代人工操控,这和飞机的原理类似。

未来,堵车的问题也可能将迎刃而解,只要通讯稳定,汽车可以自行计算规划最佳路径。只有最后一个问题解决不了——洗澡,我们说酒店是要让客人“上好网,洗好澡,睡好觉”,洗澡这个功能,汽车恐怕解决不了。

电动车的崛起也加速了能量获取的方式和效率发生改变。现在买电动车虽然资源绿色,但性价比不高,但是在不远的未来,一切可能都将由电和太阳能来驱动,包括会场照明、煮饭、工作生活中的大小设备等。

当能量的获取方式和效率发生变化时,整个世界,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人口层面,都将经历剧变:比如戈壁可能变成宝地、上海不复往日繁华、依赖石油经济的中东步入衰落、美国对石油、能源、某些地区的控制权逐步瓦解……总结来说,信息和能量,在我们这个时代,正以双重效应同时作用于整个社会。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有着深刻而富有远见的内涵,其指出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变革时代已经来临,且我们正身在其中。

这种大变局为中国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同时也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近十几年来,中国力量迅速崛起。中国的力量来自于哪里?在我看来是庞大的人口规模。人口众多的优势将直接反哺两个行业:制造业和服务业。

过去曾经有不少这样的声音:中国污染管控趋严,加之成本上涨,制造业会向东南亚包括南美、非洲转移。而从目前的情况看来,现实并非如此。中国未来发展的主旋律,仍将是制造业和服务业两大曲线的叠加。

这两个产业都有赖于人口规模,因此中国提出了内循环战略,通过撬动14亿人的市场做,6、10、14亿人这三大圈层的消费力是惊人的——中国14亿人要吃米、吃油、吃盐;10亿人离不开手机,电子产品需求旺盛;6亿人要旅行,需要乘坐飞机、高铁,甚至购买汽车。这几个圈层的形成确保了中国服务业一定是海量且高增长的市场。

与此同时,制造业将依旧是中国经济的重要引擎。制造业的优势明显,且势头强劲,背后的原理非常简单:中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很多地区希望通过高消耗、高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拉动本地区的消费。中国已经形成的供应链、人才优势及跨国间的互相协同,很难在短时间大量地、系统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

要形成如此庞大的链条是很难的,相信不少人去过越南,它就不够体量;周边柬埔寨、缅甸的发展则受到政治形势的限制;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尼虽然人口多,却缺少了高效的政府领导;印度亦然,具备了人口优势,但由于体制的问题,发展基建和制造业可能不如中国方便、高效。

时代的变迁、信息的发展、二战之后国家之间格局的改变,这一切都使得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举一个例子,贵族消亡、中产崛起,这是二十世纪和二十一世纪最显著的人口阶层变化。

过去的经济是短缺经济,是Ritz的时代、贵族的时代;而今天,大家的生活方式开始逐步向中产看齐。不难发现,过去企业领导人都开奔驰、宝马,而今天大家都开特斯拉,认为才是未来汽车的代表;智能手表Apple Watch也备受中产的喜爱,觉得符合身份。时代的变化,引导生活方式在变化,贵族没有了,中产起来了。

新一代人既能接受Lululemon,也能背Loro Piana;既热衷于搜集布袋,也买爱马仕。生活方式虽然在不断变化,但是不存在高低贵贱之分。例如:在有些人看来,背爱马仕包是一种拜金的表现;而如果你拎着LV的包去菜场,会被很多人说是假货。

此外,得益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如今无论是度假、商务、居家或是办公时,人们都更倾向于用视频会话代替见面,过去的出差需求也因视频会议的流行而降低,这样一来,人们可以留出更多时间陪伴家人和孩子。

由此不难发现:生活中很多概念的边界都在日趋模糊:商务和度假在模糊,居家和办公也在模糊,视频和见面也在模糊。

互联网的发达、技术的发达,因为通讯方式的变化、信息的变化在模糊,新冠更加强了这种现象。例如:商务和度假酒店的功能和定位,就已不像过去那样泾渭分明了。

一直以来,酒店通常分为度假型、商务型和会议型,而如今这个界限已逐渐模糊。在座的诸位不少是从外地赶来,试问你们来一趟上海就只为了开会吗?相信一定也安排了逛马路、打卡网红餐厅、知名景点的行程。

与此同时,居家和办公之间的界限也开始变得模糊。现在何时何地都可以开启视频会议,在家里还是在公司办公,只是一次空间的转换。这种“模糊化”对我们酒店的设计,对酒店的品牌、酒店的经营都会产生影响。

具体到,经过多年的发展之后,我们已经拥有了四条巴菲特所称的“护城河”。

如何放大“护城河”效应

巴菲特为什么成功?是因为他坚信买股票就是买公司,买股票的过程就是要找出具有“护城河”效应的公司。在这里,我想将和巴菲特所定义的四类“护城河”,即无形资产、转换成本、网络效应和成本优势进行配对分析。

有两大无形资产:其一是品牌。华住首先是一个品牌公司,而不是个酒店公司。我们有品牌,因此可以售卖品牌,借品牌做管理,收取管理费,这是华住和目前世界上大部分酒店集团生存盈利的方式。

第二个无形资产是产品和服务。它们看似是有形的,其实是无形的,这是我想纠正的一点。而无形的背后则是设计的赋能,同样的砖块、木头、地板、电线、淋浴房,以不同的方式、材料、色彩来呈现,这就是设计师的智慧结晶。

提到转化成本,会员是的重中之重。华住的会员是需要花钱购得的,转化成本高。我们的目标是要让会员的转化成本变得更高,提升会员的含金量,促使会员们继续升级。

会员体系是未来可持续发展的立足之本,加盟商如若不配合,就要尽力做好他们的工作,如若还不配合,就只能将他们迁移出系统。

会员是增加转换成本的根本所在,是我们至关重要的“护城河”之一,必须持续建立、用心维持。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节点数与网络效应之间的关系,网络的价值取决于连接点之间的互动。如果互动是一对一,不交互,那么互动关系是乘数级的互动关系,只是A×B;但如果大家都能做到一对多互动,互动关系就是指数级的,指数是X的N次方,越多的互动,曲线的陡升率就越高。

的节点数虽然不是最好的,也很不错了。华住的节点通盘来看主要是量大,我们有六千家店,未来要做一万家店,有人说一万家门店已经很牛了,可以和万豪一较高下了,我今天不这么想,因为我眼中的不仅有万豪,一万个店也不是华住的发展终局。

未来酒店行业要做大,就是要形成超大的网络效应,要达成这个效应,得有几万个节点。

为什么Airbnb市值这么高?就跟网络的节点数和互动性相关,不会做Airbnb,也不会做OTA,但是华住要做一个整合传统酒店行业的品牌、体系,再加上大节点的公司,我们要建立超大规模的酒店网络,形成相对封闭的生态圈,做到每个县城、每个发达的乡镇都要有华住的酒店,充分发挥大网络效应。

买一瓶矿泉水三块钱,买一亿瓶矿泉水每瓶只需五毛钱,这就是成本优势,通过规模化和合并效应得以实现。

到底多大规模为好?一万家(店)是不够的,我们做多少家?酒店行业是特别小的产业,市场总体量不到一万亿。这里的成本优势是说市场规模越小,你在里面做老大越安全。你要做小池塘里的大鱼,而不是做大池塘里面的大鱼。一旦我们在酒店业建立起了头部优势,我们的头部优势更稳定更可靠,对手要颠覆我们,难度很大。

尽管已经打造了四类“护城河”,但依然要脚踏实地,尤其是要做到“不称霸”。

生意和生命的意义,都在于连接

中国的消费者是个金字塔,我的观点是关于品牌数量是个倒金字塔。就是越大众化的产品,沟通和表达越简单,所以品牌的数量要少。快餐市场,有、肯德基两个就够了,第三第四快餐品牌不见得能被记住。

中产往上,消费者需求多元化,审美多元化,价值观多元化,需要不同的品牌来迎合它,我们往中高档走是要开发更多元的品牌,展示更多元的生活方式。比如要有音乐空间,休息室,各种类型的设计主题、美食主题,再往上走,要有东方的,有西方的。越往下走,我们希望经济型酒店品牌越少越好。

未来的大网络,大规模,不能脱离高品质,这个品质包括消费者体验和业主的回报,没有品质的连锁,是没有意义的。我们要夯实流量的基础,不是做一个简单的数量叠加,而是要基于合格门店的精益增长。

另外我说过多快好省,我今天给一个量化指标:如果说我们的品质要做到100,效率也做到100,速度是120的话,那么规模(多)我们要做到400。“多快好省”的节奏,是要在好和省的基础上,追求多。

因为信息时代的发展,我们的需求和过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过去我们希望拥有、我们想要有房子,有一部车,有私人飞机……拥有是一种安全感,大概因为远古以前,人类常常物资匮乏,挨冻受饿,没有安全感。

随着工业社会的发展,物资供应变得特别充裕,信息的发达和传播速度消解了不对称化,不出村子,我们也能知道某个地方有什么。人们不再寄希望于拥有某个东西,比如车子,用滴滴就挺方便的,养一个司机挺贵的,也不方便。

他们说世界最昂贵的不是拥有飞机游艇,因为比起之后使用中的维护和保养,买下的价钱反而算是便宜。从这个观点衍生出去,因为物质的丰富和信息的充分,人类不再从拥有某样东西上获得安全感,惟有能随时随地使用才能获得满足。

在我们这个社会里,更常见、没有负担的是即插即用即分。我们酒店就这样,出差到杭州,睡完走了,打车也是一样,即插即用即分。很多事情都会这样,他们说拍电影也是,不是一个公司,而是一个剧组,拍完散了,各回各家。

疫情以来,我也经历过长时间的隔离。我隔离时感受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在于丰富性,什么都不干,待在家里挺好的,苟活着,就像一个蚂蚁。如果我再丰富一点,可以楼上楼下跑一跑,拍一拍视频,但是还是没法随心去我想去的地方,见我想见的人,做我想做的事。

我忽然醒悟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在于和这个世界的连接。一个企业也是一样,你的价值和意义,也在于连接,连接越密,互动越多,价值越大。

现在在通过品牌连接,管理连接,但还不够,我们希望有更多的连接,比如IT连接,供应链连接。你可以不是华住品牌,但你可以用我的供应链;你可以不是华住品牌,但你可以用华住的IT系统甚至参加我们的培训。

我们这个生态体系的建设和连接,不在于100%的捆绑,结婚,也可以只是吃个饭,拉个手,这种连接意在多元和丰富,不一定是彻底的,这就是我说的拥有和可用。

很多人说海枯石烂,天长地久,这种事是过去时代的事,很美好,但是不现实。顾客和企业的关系,服务人员、业主和我们之间的关系,要重新审视,尽可能建立更多元的有效的连接。

流量,我多次讲到慢流量。我们要建立合格门店为基础的超大规模增长模式,看似矛盾,实质是统一的。首先说合格门店,合格门店是要令加盟商赚钱、客户满意,员工满意。

其次,这里说超大规模的增长模式,是指在互联网时代、数字化时代,要依托大流量、大数据,才能突破传统的品牌和管理,达成超大规模。

信息充分发达,使得大数据和大流量特别重要,如果一个企业没有海量的数据,不能拉动巨大的流量,很难成为行业。

以卡拉ok为例,开一百家单店可以挣一千万的门店,不如开一万家单店可以挣一百万的门店,这就是大数据和大流量的叠加效应。也是一样,我们要开更多的门店,哪怕不是完全的连接,但首先要形成超大规模的数据和流量,奠定华住未来正确的走向。

广积粮,不称霸,要有梦想,但梦想不是喊出来的。我们要仰望星空,脚踏实地。登山的时候就是一步一个台阶,不知不觉就到了山顶上。

汽车里没有了司机,汽车里面可以有床;到杭州不用住全季了,而是在大的郊外或者市区,山清水秀,有一个商业中心,或大停车场,汽车开过去,凭一张卡无缝对接,中心里集合了洗浴、咖啡、餐饮、SPA、迪厅、卡拉ok……这也许就是未来的酒店形态。具体是什么样,我们目前都只能想象。

五年我们要把门店做到多少家?我说要五万家,这不是任务,也不是指标,只是说说,想想,云中漫步,只为打开新的思路,不在于拥有,而在于获得,不在于百分之一百的全打通,而在于先连接上。

人类的未来,一个可能是毁灭了,发生了战争或者洪灾、暴风、地震、冰河世纪,人类移民火星;一个可能是因为信息和能量的充分变化,整个人类社会的形态发生了变化,所有产品都在云端,孩子也在云端。幼儿园在云端,教育在云端,所有的一切,车、企业都在云端。

可能在这个新的社会组织方式里,许多生产关系、组织结构均发生了变化,当然,未来还是需要酒店,不管未来人类社会怎么样,都不能缺席。

莫里斯定律讲,所谓的历史,就是懒惰、贪婪、又充满恐惧的人类,在寻求让生活更加容易、安全、有效的方式时创造的。这句话讲得特别好,这就是人性。用这句话指导人类展望未来,走向未来,很有借鉴意义。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未来酒店行业五大趋势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