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多少年揭裱一次?

    收藏字画的保存以及展示方法

    更新时间: 文章来源:易从网 文章作者:易从字画商城 点击: 9079 次

    收藏字画的保存以及展示方法 字画是近几年的热门话题,收藏字画的人越来越多,有的人只注重收藏,却忽视了对字画的保存,以至于长时间存放之后,再打开的时候字画已经受到了损坏,严重的已经面目全非,轻的也是影响观赏及价值,所以对于收藏字画的人来说,字画如何保存以及再拿出来欣赏是一个问题,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为您支招:

    1、字画运送包装时,注意要长短分类,以每包10件为佳,用纸、棉、泡沫在轴头间垫实,用线绳或麻绳在两端和中间,以十字、井字型捆牢。外包装以牛皮纸、油纸或沥纸、塑料纸之类包好,以防雨湿。

    2、字画必须在一定的温度、湿度下存放,并保持空气流通。存放字画首选通风条件好和较干燥的楼房,不宜选择底层和顶层。画架书柜存放保持离地面半尺以上。每年秋晚季节,取出晾一次。如果发现某件字画受潮,对受潮字画未晾晒不可卷存,以免生霉。如果字画发霉,应速将字画挂在空气流通的地方,但不能让阳光直晒,轻微发霉,可用掸子轻轻弹去,如发霉现象严重,应重新装裱修复。若字画地子和设色部位出现返铅时,特别是人物画中面部常见返铅后呈灰黑色,此可用小刷(新油画笔,毛笔也可)蘸双氧水抹擦。如返铅过重,待第一次干后再擦第二次,重复数遍,即可消除。

    3、专门存放字画的库房,要求保持一定的温度、湿度,这样可以抑制害虫和霉菌的生长繁殖。科学实验证明,害虫、霉菌的生长繁殖与空气中湿度、温度有着直接关系。温度在10℃以下,大多数害虫就停止发育和繁殖,相对湿度在65%以下,霉菌就失去正常生长发育的可能,因此字画库内温度宜控制在10-18℃之间,相对湿度控制在50%-60%之间为最好。因字画属于吸湿性物质,过度干燥,易干裂。字画是用面粉制成浆糊之类的黏着剂进行装裱,干燥到一定限度,黏着剂受干燥而发脆,会造成字画物理性朽坏,若是相对湿度降至45%以下,持续较长的时间,字画就有损坏危险,所以相对湿度50%的安全下限是一个严格的湿度极限。

    4、字画存放,一般按年代分出大类,以花鸟、人物、山水等分科,再根据作者姓氏笔画编号,名片中包括画名、作者、质地、尺寸,科学而详细的记载,以便于查找。

    5、字画易被虫蚀、鼠咬,保藏字画地方,绝对不能丢放食物,以免招引虫鼠。若字画受损残破,则破残字画中零碎片,不要随便丢弃,要及时进行揭裱修复。越久放对字画越不利。

    6、防止受潮可用干燥剂吸潮,即一般固体硅胶,每公斤硅胶可吸水0.4-0.5公斤,吸湿后仍为固体,表面不潮湿、不融化、无污染,无腐蚀性,对字画也无副作用,性质稳定,可长期使用。字画防虫多用驱避剂,利用此剂易挥发之特点,并且有特殊气味和毒性的固体药物,放入密封画柜(箱)内,使药物挥发出的气体在字画周围保持一定的浓度,起到杀灭害虫或使害虫不敢接近。

    7、字画不能长久悬挂,否则会变形。收藏者要将收藏的作品轮换挂,从欣赏的角度避免审美疲劳,同时又是对字画的保护。

    国画大师赵永江先生的历时一年半完成,国画山水的典范之作,堪称传世经典,也是一幅相当适合收藏的,五行俱全,寓意吉祥。

    1、要求带上细薄棉手套。

    2、接触字画时,说话,咳嗽切记避开画面。

    3、看画,取画,最忌吸烟。而且整个室内都要严禁烟火。

    4、不能在风口处看画,室外风大可及时将窗户关好。

    收藏字画的保存以及展示方法 更多知识尽在,想要了解更多关于字画的知识,请登陆,我们将竭尽全力为您解答。易从网是一家专门从事字画的网上交易网站,以最优的质量,高品质的服务,竭诚为广大客户服务,网站中的字画都是手绘真品,质量保证,价格实惠,是选购字画的理想之地。

}

  张伯驹为他书写嵌名对联,黄永玉赠他成名作猫头鹰

  他叫史征夫,曾任烟台首任地区博物馆馆长,为烟台文博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鲜为人知的是,疏放不羁的他又是一位书画大家,作品用笔苍拙,老辣雄强

  几日前,余偶然在招远李先生处得到一副史征夫先生“丙子仲秋”留于招远的小四尺对联: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此句为板桥名句,征夫先生与板桥性格相近,一生读书嗜酒,诗、书、画皆精,尤擅画兰、竹、石、松、菊等。据说,此联为先生丙子年仲秋前在招远书。丙子年是公历1996年,为先生离世前两年所书。睹物思情,禁不住想为征夫先生写点什么。

  敲下此篇文字的时候,眼前出现了一个画面:在位于古之罘葡萄山南麓之福山路50—1号楼,一位白发老者酒至酣处,兴致使然,研墨挥毫,瞬间,一副钤印“四不够斋”的对联挥就——

  上联是:无欲而名立

  下联是:理得则心安

  老者乃史征夫先生也。此联为余多年前之珍藏。余未曾与先生谋面,此景亦只是时常萦绕在余脑中之画面。喜欢书法绘事之学,乃历代名手大家留翰墨画迹映出心源之妙,作品惊世传久远矣。敬仰征夫先生,就因在端详其墨迹时,无论书、画,老辣纵横、超迈自然,艺术魅力独特,愈咂摸愈有味道。久之,见字如面,好像先生就在眼前。

  唐人论画有语“了而不了,不了而了” ,白石老人亦谈“似与不似之间”。亦有先贤曰:夫画者,非技之能事,求道之永恒,自然之妙境,忘已去俗,从诗意中来,回梦境中去。又则:书画之学从无法入,有法出,归于无法,通察万象,融而化之,笔从心发,含气还形,入天人之境,于不经意中得其趣味者,为上乘之作,可陶已亦悦人也。

  唐人论画,白石之说,余所悟者正可印证征夫先生之作。先生少时楷书先学唐碑,对颜、欧尤为偏爱;行草学王右军,对禾契贴反复临写,经年不倦。同时上窥汉魏,染指汉隶、魏碑。后钟情于板桥与何绍基。

  翻阅1993年先生留下的画论,先生有云:山林画有野人气,文人画有书生气,画师画有做作气,画匠画有俗人气,画家画有流派气。人各有气,要其自成一家,取长补短,兼而容之,不须各守其门而不放。谈起书论,先生曰:字,执笔之间耳,要得心神放朗,意趣兼备,有如烟云远眺,龙虎盘踞,笔下为无人之境,意念如唯我独尊,法前人而不泥前人,有我在而无我是非,是之谓临境抒情,不知其所以然而然也。

  然,征夫先生对自己的书画却有言:我家世代种田,家境清贫,谈不上什么家学,也不曾有名师指教,只是凭自己的爱好。起先拜访乡曲耆老去求教,以后逐渐学习点书法知识,领悟贯通,寻碑访贴,多看多练。工作期间,较接近于翰墨文人。同仁们相互切磋,兴趣愈浓,特别是从1962年担任烟台地区博物馆馆长后,得见历史名人手迹,加之近代书法家现场挥毫,不觉也学步起来。

  其实,征夫先生满腹诗书,书画学归本源,德业精进。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时,作品备受时贤称誉,奖掖颂之,声誉即时鹊起。

  余近年来得见征夫先生作品无论巨幛大作还是尺幅小品,书法演成画法功,用笔苍拙老辣,遒劲不失秀美之韵,令赏者鉴而思之不能忘怀,余观《报春》、《竹石图》、《幽兰晚晴》、《拙鸠》、《春水》诸作品,构图绝妙,意境深邃,法从古人来无粗放之恶不失文雅之至,焦墨藏韵,崛铁划沙。题画诗有的引用板桥句,有的则为自己自创。

  观征夫先生还有很多以兰、竹为主题的画,画风追寻郑板桥、八大山人,表现了一些新的内容,借题画诗发挥,寓意对各种各样事物的看法。如:有的借兰花特征,透溢出做人胜不骄、败不馁,持平常心态的胸臆,题画诗云:“兰花与竹本相关,总在青山绿水间,霜雪不凋春不艳,笑人红紫作客顽。”由兰花让人产生联想,做人要像兰花一样幽静、持久、清香,不浮不躁,不争艳。咫尺画幅,拓展无限之大,意境深邃。

  征夫先生匠心独运,兰花中多凌空于山崖,画兰花与怪石共存,表达了遇有小人,虚怀若谷、和睦共处,“历经磨练,方成英雄”的宽宏大量之胸怀,读画者亦受益匪浅,越读越感“简单的植物具有高深的意境”,乐趣无穷。

  书至画为高度,画至书为极则。

  纵观征夫笔下所画的兰竹石,细品题画诗,我们不难看出,他推崇板桥,喜画兰竹石的缘由,正如板桥所云:“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而“为四美也”。“有兰有竹有石,有节有香有骨”。在他眼中,兰竹石,能代表人坚贞不屈,正直无私,坚韧不拔,心地光明,品格高洁等品格,因而其题画诗的字字句句,托物言志,意境深远。

  2012年仲秋前一日,余赴征夫先生老家——栖霞市官道镇万家庄村时,在先生之侄帮助下,意外获得了上述时常出现于脑海中的那幅对联。

  “联儿是俺伯从烟台捎回家的。”先生之侄如是说。那次,余为先生故居拍照留念,又至先生位于村南山岗的墓前祭拜。如今,每每凝视这幅对联,如同余端坐在先生对面,或与先生对饮,或聆听先生谈《二十四史》,或一睹先生以书为画时的洒脱、超然……然,先生1998年腊月辞世时,余仅是个20岁的书法门外汉。

  此生无缘见先生,却对先生作品心生敬意。多年前,吾友张永强君推介,说,关注一下栖霞的史征夫,这个老人是个大家,不过被埋没了。此后,余开始关注征夫先生。随之了解愈甚,先生的疏放不羁、铮铮铁骨和书画清新脱俗、朴实泼辣之绝,令余钦佩不已。且从先生担任烟台地区首任博物馆馆长说起。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初期,烟台有古玩藏家携带老字画赴北京故宫博物馆,请专家一辩真伪。专家得知来人系从烟台来,便会告知:这些老字画,你们烟台的史征夫便能看,他的鉴赏水平很高。去的人多了,这样的话也被反复提及,在烟台藏家的圈内,“史征夫”这个名字开始变得耳熟能详。

  彼时,征夫先生早已离休十余年。但先生的鉴赏水平之高,令国内文博业内仍竖大拇指。

  至今为人称道的,是征夫先生为烟台保留了一件举世罕见的象牙凉席。作为最奢侈的卧具之一,我国现仅存三件象牙凉席,一件藏北京故宫博物院,一件藏台湾台北故宫博物院,一件藏烟台市博物馆。

  象牙席的编制最早出现在汉代,到了清代,成为历代皇帝所喜爱的生活用品。雍正皇帝在位时,清宫内务府造办处,共制作了5件象牙席供其享用。由于象牙席用料讲究,制作艰难,耗资巨大,雍正皇帝谕令禁止再造。

  烟台市博物馆收藏的象牙席,长2.03米,宽1.23米,重2.2公斤。席的四周用二寸宽的黑色素缎镶边。象牙条宽3毫米,厚0.5毫米,按“人”字形纹理编制而成,制作工艺精湛,纹理细密均匀,席面平整光滑,颜色洁白,展卷自如,富有弹性,系国家一级文物。

  据征夫先生的继任者、原烟台博物馆馆长王焕理记载,1963年,原烟台地区博物馆刚成立不久,馆长史征夫带人到牟平征集文物时,发现此象牙席,当即将其购回。1984年,原烟台地区博物馆与原烟台市(今芝罘区)博物馆合并为现烟台市博物馆,象牙席成为镇馆之宝。

  征夫先生慧眼识珠的故事远不止此一例。

  1963年冬,在带人去当时的掖县(今莱州市)搜集文物时,征夫先生见当地文化馆有一捆旧画,得知要生炉子取暖,便打开查看,结果,唐伯虎真迹赫然其中。这幅唐寅《灌木丛篁图》轴画面破损严重,后经专家揭裱修复,才使这幅历尽沧桑的唐伯虎国画精品恢复原貌。如今,“画面宏伟雄健,布局层次分明,行笔秀润缜密,线条变幻流畅;画中层次深远,平中见奇,静中有动。笔墨精到,既有北派山水的峻拔气势,又具文人画秀润空灵的韵致”。

  作为唐寅成熟期具有独创风格的作品,《灌木丛篁图》至今收藏在烟台市博物馆。征夫先生十余载倾心博物馆,与名家手泽对视,结交了许多益友,张伯驹、黄永玉等都与他过往甚密,淫浸其中必感悟深矣。

  前不久,在征夫先生后人处,余幸见著名收藏收藏鉴赏家、书画家张伯驹与著名画家黄永玉两位大家先后为其所留墨宝,见书画如面,不胜感慨。

  张伯驹于1979年所书对联为嵌名联——

  上联是:征人衣寄辽阳戍

  下联是:夫子薪传泗水流

  是年,张伯驹八十有一。其时,二人互有交往。

  黄永玉于1977年来烟,与征夫先生交谈甚欢,遂留下猫头鹰画作一帧。题款曰:丁巳年夏小住烟台,与老史论四害经纬及鸱枭插曲,几兴不能止按,鸱枭中外毁誉不一,古今亦毁誉不一,殷周铜器每多纹样制形,以彼鸟为标本范模者,然,大雅中哲妇倾城所指亦彼鸟,臧否乘除千百年难以定论,北京动物园说明牌上所载彼鸟生活云:每夏捕鼠千二百头,合节约粮食一吨,始知乃大大益鸟,夫鼠实四害之一,四人帮与鸱枭过不去,实大有原委也,噫唏。征夫方家一笑。

  试想,若张黄二位大家与征夫先生“话谈不拢”,只会“各做各的梦”,亦不会有此一段可谓刻骨铭心之交际。

  征夫先生真性情也。2013年11月,一个周末。在烟台万光古玩城,昔日邻居、在烟台文物店退休的丁秀梅女士接受我的采访。

  丁63岁,记忆清晰,讲起征夫先生的故事,细节颇多。

  操着一口乳山口音的丁说,她家住的地方是福山路51号,辞世前,征夫先生就住50号,与征夫先生是邻居。她家住4楼,征夫先生住一楼,先生家还有一个小院子。

  先生是1998年去世的。丁秀梅说,她清楚记得那天是腊月初八。这与之前我在先生墓碑前看到的墓志铭的记录是一致的。

  丁快人快语。她说,征夫先生十分节俭,在去世之前,从栖霞找了一个保姆。因为是邻居,大家时常聚在楼下玩,夏天傍晚有时到毗邻的烟台艺校大花坛乘凉。一次,保姆告诉她,征夫先生每月支付保姆500元钱工资,另外每月再给200元生活费,供俩人日常使用。

  “你不知道,这个老人不舍得花钱,过日子真仔细啊。”丁说,给保姆的200元钱,每月要买一条烟,买肉专门叮嘱买脖头,为什么?便宜啊。

  征夫老人喜欢喝酒,没事时从早上就开始喝。丁说,老人早上起来后,就在桌子上摆上了几个小碟子,有韭菜末、葱末、香椿末、疙瘩丝、花生米等,来客人了,不是奉上茶水,而是给人倒上一小杯酒,共嘬一口。

  丁说,有客人到先生家求字,时不时会带一瓶好酒。先生会说,你去商店把酒退了,给我换一捆老白干。“一捆是10瓶,老人想着多喝几顿。”

  征夫先生与叶剑英的一段鉴赏古书画的故事亦为知情人称道。根据征夫先生口述,王焕理先生整理了这段往事。

  1979年8月,叶剑英元帅来烟台疗养,住在东山宾馆。一天,烟台专署办公室一位副主任来到博物馆,对征夫说:“叶帅很想鉴赏博物馆收藏的古书画,但因年事已高,行动不适,能不能挑一批精品,运往叶帅住处?”征夫说:“可以”。于是他便精心挑选了明、清时期二级以上书画珍品53件,8月24日上午,专署派专车把这批书画珍品运到东山宾馆,征夫同车前往。车停在8号楼前,叶帅在张爱萍将军的陪同下走了出来,得知是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便把右手向征夫伸来,问:“你贵姓?多大年纪?”征夫回答:“免贵姓史,68岁。”叶帅紧握征夫的手和蔼地说:“史老你好。”一句“史老”,一下拉近了两人的距离。征夫连忙说:“不敢当,不敢当。”

  鉴赏书画时,叶帅先展开近看,再挂到墙上远看。当看到沈南苹的《梅花锦鸡图》时,叶帅说:“沈南苹的画我还是第一次看到。”征夫便向叶帅介绍:“沈南苹是浙江人,擅长花鸟画,雍正年间,曾受日本国王之聘,在日本住了三年,对日本画坛颇有影响,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叶帅听后点了点头,称赞说:“作为一个地区博物馆,能收藏这么多精品,很难得啊!”当展开唐寅的《灌木丛篁图》时,叶帅特别兴奋,看的十分入迷。征夫向叶帅汇报:这幅画原来历尽沧桑,破坏严重,1963年被烟台地区博物馆收藏后,经北京故宫博物院专家揭裱修复,才使这幅国画精品得以完好地保存下来”。

  叶帅对征夫说:“你们烟台收藏了这么多,这么好的书画精品,说明你们的文物保护工作做得好。”

  征夫先生挑选的53件书画精品,叶帅看了整整两天,直到第二天下午五点,才全部看完。因为对字画具有极高的鉴赏力,两天时间先生一直陪在叶帅身边。征夫后来转述说:叶帅对文物工作十分重视,

  叮嘱他:“一定要好好保护这批珍贵的文化遗产”。那次,叶帅还指示烟台地区领导:“要关心、支持文物保护工作。”

  征夫先生是1912年生人,假若先生在世,今年应该是百岁有三了。

  古语有“盖棺定论”之说。一个人消失了,但他根植于人们心中的文化事象是不会消失的,征夫先生的墨迹愈发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

  这几年,余珍藏了多幅征夫先生的墨宝,其中一张为先生自作诗一首,留墨于一张四尺整纸上,内容是:

  名利浮云不肖求,安愚守拙度春秋。有苗喜得园丁乐,卖力甘为孺子牛。两袖清风心坦坦,一身洁净志悠悠。笑看桃李芬芳艳,鱼归鸟飞到白头。

  先生视名利如浮云,自甘为孺子牛,先后多次婉拒调任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大学任历史系主任。一生接触名人字画无以计数,但两袖清风,一身洁净。如此高尚的征夫老,令人钦佩。

  以上是余对史征夫先生的零碎念知。他的晚生和研究者很多,想来会有珍贵的纪念和评说吧。

  史征夫生平,是一回事。书画收藏,是另外一回事;余无缘得见先生,而幸遇先生墨迹,且深爱不一。在余心中,二者于是合一,成为追忆。余于史征夫先生的追踪,无可作为,谨以此篇文字,向史征夫先生致敬。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旧字画揭裱视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