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伊犁上海城碧玺湾乡果果是哪个县?

你的背景是一幅行书作品
线条流畅,粗细有致,字体俊美
上书“茶可醉人何必酒”

汤色浓于记忆,我问服务员何故
她说这是2012年款。如此

聊诗,聊生活,聊怎样排解压力
品茗杯被不断清空不断续杯

道别似匆忙,又那么自然
那是我独饮时最关注的细节

一片叶子,喜欢藏在自己的世界
直到一堆篝火晚会在身边散场
空空的蝉壳,干瘪的蜻蜓的羽翼
突兀的桥,搁浅的乌篷船

一阵风停止摆动,花停止怒放
月亮少了一半,又突然变圆

一行脚印伸向海边,一条拉长的影子紧随其后

你指向远远的天边,数着寂寥的几颗星星

秋风中起伏的芦苇和鸟语,甚至

清晨的梦,被呢喃的鸟鸣
叫醒。一滴叶面上的露珠

雨,是否下在需要的地方

一阵风掠过,心凉爽了许多

走得太快了,声音越来越远

四周一片白蒙蒙,循着一点光
转了个弯,我与我的目光对视

熹微被长长的风尘卷起又放下

雨天的路,从来都是寂寞的

我们终究成为匆匆的行客
某个路口,某场雨,某个人

写字,也许是为了安放自己

起起伏伏,满眼弥漫着金黄
朝阳下,草木晶莹的露珠

牵牛花胭脂红,依旧多情
野酸枣海棠果,脸儿羞红

痛楚的相悦。随着山峦失落

每天晨铃响起,立时拿起手机
点小广告,喝着小茶,点点点

瞬间热闹朝天,赏花听曲

这样一个互帮互助的团队精神
我们都在微笑,单纯的快乐

问你,宿舍生活是否适应
问你,食堂伙食是否吃得来
问你,同学关系处得怎么样
问你,学习上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
问你,能否主动去办公室向老师请教
问你,课外活动喜欢做点什么
问你,……?似乎有“十万个为什么”要问
这是“老班”与学生的一对一谈心谈话记录

爱如绵绵细雨,能滋润孩子的心田
爱似团团烈火,能融化孩子心灵上的坚冰
爱似一把万能的钥匙,能启开孩子的心灵
爱似一把七弦琴,能奏出孩子心底最美的音符

会瞬间飘落到面前,秋刚至
您竟匆匆谢幕人寰。夜色凉
秋风起,病房和您的心跳一样安静

和前些天见到时一个模样
可关切孙女吃饭的问题再难听见

只能托祭献的香烛,焚烧的纸钱
随风捎去回答:她吃饭很乖,她
想您!——听到了吗?她外公
那相片里的笑算是安心离去的感回应吗

睁开黄色、红色、蓝色眼睛
木桥上行人一个跟着一个

幽暗的河面冒出万千窈窕淑女
是梳妆?是抚琴?是穿针引线
辨不清哪个是嫦娥哪个是婵娟
耳鼓一震,突兀几十个顶天立地男子汉,呵呵,我摸到月亮了,还湿漉漉哩呢

长沙臭豆腐,新疆红柳串,皇城根烤鸭,一浪盖过一浪。来不来?泰安老街,爱琴海

分明往事如烟,随风飘散

三十年前的那一问,至今

十年寒窗,一朝间无形、无影
打包好遍地的失落,返还
那个生养自己、生长五谷杂粮的地方
委身刨土,耕读命运真相

正如银河中不断闪现而数不尽的星星一样
冷的热的晴的雨的风的雪的
饱了饿了忙了闲了盐了甜了

窗外的红绿灯,卡萨布兰卡之雾
画架上猫咪眼,是圆是扁
案头的正山小种是浓是淡
楼下的杨柳和梧桐绿了又黄

——一个被打上了结结实实句号的动宾词组

雷鸣是怎样生产的?为何
或者只让它,吓退老虎的咆哮

歹毒又是如何形成?咋就
从黎明取出光芒,从日落处

暗藏的心事为啥不都是收割
哪里冒出来的杀戮与战争

无数的怀疑都想大声说出来

大漠苍苍,你执着地挺立
枝桠虬劲,昭示不屈与倔强

如一方翠色碧玺。呵,羊群
为何如此的广袤,却没有

心循你镜头调整焦距,贴近
下一帧美景深情,饱含寓意

用褶皱的手打捞起被柴米油盐碾压的喜好

哪怕风雨雷电,坎坷或黑暗

不问收获几许,付出多少
只为,一路上我们捡拾的欢喜

没有道一声别离。不管明天
只想问问,那些往昔是否仍在心里
未来,还会不会如我一样痴情

反而成了更深更大的学问

其实我已经问过你好多遍

你在哪里,朋友圈刚晒过三亚
旅游邂逅让我一直关注你

看着你脚步丈量祖国大好河山,有北有南
看着你飞越东非大裂谷住特色酒店

上次你说,飘泊在异域他乡
静寂守候着咖啡厅里最后一炷烛光
一口口品味苦涩,不愿意加上一点点糖

难道这就是你选择的人生

入秋之际,想起你飘扬的长发

老远就能听到相互无聊的捧吹

谁又彻夜不归胡吃海喝地沉醉

此时,抱住手机等待一个人回复信息
你呀!为何总冷漠地装作视而不见

相对不语。空气似乎停滞

连汤汁都透着诱人的丝滑
红,绿,黄颜色,煞是可人

饭桌沉默着。一通的忙碌后


可曾在灿烂的春光中寻找幸福
可曾在漆黑的夜里以泪洗面
月上柳梢头,为何孤独徬徨
风狂雨暴中,为何无处可归

那山水没有改变,人却已遥远
使出浑身解数,还是放不下那执着
努力被无视,问你也不会有结果

在渐行渐远中,心潮沉寂

我还没来得及问你几时回
谁陪你淋雨,谁又为你撑伞

一梦醒来,枕边有泪痕,还有你
我在痛恨命运捉弄的同时
余生不需再问,一切都成爱的默契

请允许,一介无名之辈打扰你

那个花滴泪鸟惊心的春天
曲江的水是否因泪血横流而涨潮
梦是否也发出玉碎的脆响

瑟瑟秋风中破败不堪的草堂
能否把一颗忧国忧民的心安放

无边落木里是否伴随着浊泪两行
那次相逢里,江南的花落尽了吗

问你,在这个飘香的雨夜
一个胜过无数盛唐的时代

雨露是你的,芬芳和收获也是你的

贪婪只会坠入自己挖掘的坟墓

也会邀蝴蝶,觅田园芬芳
偶尔,在月光下逗星辰大海

硬闯进生命里的一些雪月

太阳出远门,就来支细雨听缠绵

但依然在人生海海中,选择些许欢喜

    【赏评】“日子,其貌不扬”,类似于这样的表达很让人欣喜。一首好诗,要么凭出新的立意取胜,要么借鲜活的词句悦目。(艾院)

合作刊物:《西南当代作家》《泰山文化》《鲁中诗人》《作家新视野》 《北方诗歌》

注:本平台刊发原创诗歌,优秀稿件推荐到两家合作纸刊。阳光诗品写作群作为选稿基地,培养组织诗歌爱好者,欢迎有志之士加入。

}

  北京人的活法是哲学的,也是诗意的。因为中国哲学是一种人生哲学。它并不来自逻辑推理,而来自人生体验。体验只能用诗来表达,生活也只有诗化以后才有艺术性。北京人的生活之所以充满艺术性,就因为他们总在做诗。或者说,总在做梦。做诗和做梦,有时并没有太大的区别。如果说有区别,也就是梦有噩梦,而诗多半是美好的。北京人便多半是生活在美梦和史诗之中。这使他们虽然难免不切实际,但也确乎大气磅礴;虽然难免自以为是,但也确乎圆润浑成。北京人是有点油,但不浅薄。他们也不避俗,但俗中有雅,而且是典雅和高雅。即便是最俗的俏皮话,也有历史典故打底子;即便是最底层的市井小民,也显得(当然也只是显得)相当有智慧学问。甚至就连他们的世故,也因为是哲学诗,以至于最世故处反倒显不出世故来,岂止是显不出世故?没准还有几分天真可爱。北京人毕竟是古老文明最正宗的承传者。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他们怎么也掉不了价。
  上海人就两样了。他们的生活是世俗、实在的、精打细算和稳扎稳打的,是埋头做生计和精心过日子的,是“螺蛳壳里做道场”的。他们生活在一个职员和市民的社会里,一切都是裸露直白和谨小慎微的。他们直统统地问人家“侬几岁”,也赤裸裸地用“合算不合算”来表示他们的选择。当他们斥责别人是“外地人”或“乡下人”时,丝毫也不掩饰自己对贫穷和乡气的蔑视。他们把交朋友叫做“轧朋友”,把不负责叫做“拆烂污”,把看重外貌叫做“吃卖相”,把假冒伪劣叫做“开大兴”,世俗气十足,一点也不高雅。他们骂起人来也不好听,不像北京人损人那么艺术,让人忍俊不禁。他们的娱乐也充满了市民气,而偌大的一个上海简直就没有什么好玩的地方,只有密密麻麻的楼房,密密麻麻的街道,许许多多的上海人和许许多多手里拎着大包小包不得要领地蹿来蹿去的外地人。
  总之,上海是一点诗意也没有的。上海从来就和诗不“搭界”,上海的诗人也从来就成不了什么气候。上海现在刮起了一股浓浓的怀旧风。老房子、老公寓、老门牌,里弄门口AD1930的字样,有着牵牛花般大喇叭的老式留声机,黑色的密纹唱片,美人头月份牌,装生发油的玻璃瓶,老上海盐汽水,沙利文小圆饼干,这些东西都牵动着上海人的情丝。甚至就连上海有线音乐频道的广告,都做成了30年代的风格,中间是周璇的着色相片,下面写着“全天播放摩登流行,全面展示都会时尚”,只不过是简体字。上海人和北京人一样开始做梦了,而且是“鸳梦重温”。但我并看不出这里面有什么诗意,不像北京怀旧就诗意盎然。上海有多少旧好怀呢?能怀的又是什么呢?甚至就连他们的绅士风度淑女风范,也是在短短一百多年中速成的。这就显得底气不足眼界不高。所以我说上海是有风度无境界,有教养无底蕴。上海毕竟只有百多年的历史,哪比得上北京的悠悠岁月! 但,我却并不认为北京人就有理由看不起上海人。   北京人和上海人的关系有点微妙。上海人是自我感觉良好的。他们几乎看不起所有的外地人,但惟独不敢小看北京人。北京人则是比较宽厚的。他们并不特别看不起外地人,却偏偏看不起上海人,以至于一个上海人在北京得到的最高评价,竟是“你不像个上海人。”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添加到话题 |

  北京人的这种态度很没有道理。
  不错,上海人是有毛病。但,北京人就没有么?北京人是很大气,但这大气常常变成霸气;北京人是很平和,但这平和可能变成平庸;北京人是很达观,但这达观往往成为不思进取的托词;北京人是很幽默,但这幽默弄不好就变成了油嘴滑舌。北京人,也不是完美无缺的。比方说,你在北京问路,如果不先叫一声“大爷”,得到的回答便可能是:“自个儿找去吧,您哪!”没什么无私奉献热情好客的事。
  甚至北京人最引以为自豪的礼数和豪爽,也可能变成虚套和假模假式。一个朋友这样向我描述他对北京人的感受:北京人不是很热情很豪爽么?见面三分钟,如果你们很投缘,他立马就会和你拍肩打背,成了“哥们”。如果你到他家里去,神吹海哨聊得起劲,他会坚持留你吃饭。如果你要走,他会生气说:“哥们别走!我锅都给你刷了!”可你要真留下来吃饭,那就麻烦了。“哟!哥们,您可把我坑啦!”“你不是连锅都刷了吗?”“锅是刷了,可面还没买哪!”
  上海人就不会这样。上海人确实不会轻易和别人成为朋友。他们在和陌生人接触时,甚至会很冷淡,至少是“敬鬼神而远之”。彬彬有礼客客气气的后面,是可以感觉到的警惕和疏远。所以,同上海人成为朋友并不容易。但一成为朋友,就相当可靠,甚至终身可靠。我在上海有不少朋友。平时我们“相忘于江湖”,然而但凡有托,都十分到位。他们答应的事情,很少有失信的。我在上海的一个朋友(准确地说是朋友的朋友),为了帮我一个忙,三次和我约会,每次都准时到达。这种守时守信的作风,也是大多数上海行业和不少上海人都有的。我想,这与商业社会重信誉守合同的传统不无关系。
  上海人甚至还有一般外地人想象不到的正气。一般地说,上海人是比较胆小怕事,但并不等于说他们就没有正义感。事实上,由于上海人精明过人,他们对是非往往比一般人看得更清楚,只不过多半不愿意说罢了。然而他们会通过其他方式来表示。“文革”中,我因为同林彪死党丁盛一伙的走狗唱对台戏而遭批斗。每次批斗会回来,都有一个人立即打来一盆热水给我洗脸。这是一位上海知青,名叫许继劭。平时我们来往不多。而且,据他后来说,他先前对我是很有些不以为然的。然而,在许多人对我都避之惟恐不及的时候,他却用一盆盆的热水为我洗刷冤屈,而他又历来是谨言慎行不问政治的。二十多年后,他对我说:“你当年其实是替我们全体知青在受难。”也就是说,他对我的帮助,并非出于个人恩怨,而是出于正义感。另一位上海知青王衍中的做法则是:趁“革命群众”看电影受教育(牛鬼蛇神无此资格)时,偷偷溜进我房里通报一些秘密情报,包括中央文件和小道消息。

  谁说上海人不会“路见不平,拨刀相助”?方式不同罢了。实际上,上海人有很多优点是和北京人一样的。比方说,素质好、品位高、有文化、有教养等等。上海和北京毕竟是中国最大的两个城市,而且是精英人物集中的地方,不可能不高人一筹。何况,上海人还有许多北京人没有的优点,比方说,节俭、勤快、守信、守时、讲效率,有敬业精神、契约观念和职业道德等。再说,上海人虽然有“看不起外地人”的恶名,但至少不会看不起北京人。所以,北京人看不起上海人,并没有道理。
  比较一下北京人和上海人的优缺点,将是一个有趣的话题。
  北京人最可贵的,是他们的贵族精神。什么是“贵族精神”?依照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一文中的说法有“独立心而勇敢者曰贵族道德”。显然,所谓“贵族精神”,指的是一种高尚的人格理想、高贵的精神气质和高雅的审美情趣。其中,人格又最为重要。所以,贵族精神其实无关乎门第和血统,也无关乎身份和地位。比如在危难关头挺身而出的曹刿,虽无官衔爵位,却有贵族精神;而那个在俘虏营里“乐不思蜀”的刘禅,虽然是凤子龙孙,却与贵族精神无缘。
  然而,贵族精神既名之曰“贵族”,也就并非轻易可以养成。它多半是在优势的文化教育环境中熏陶出来的。所以,它不可能产生在乡村,而基本上只会是城市文化、上层文化和精英文化的对应物。北京是中国最大最高贵的城市,北京当然会有贵族精神。
  事实上,正如雅致是上海的空气,贵族精神也可以说是北京的灵魂。正是由于这种精神,北京才成为中国最大气的城市。北京从来就是一个敢于独立思考同时也敢于发表这些思考的城市。惟其如此,它才会成为五四运动和中国新文化运动的策源地。就连所谓“北京人什么话都敢说”,也有这种精神在内。它甚至使北京人的贫嘴不那么让人讨厌。反倒有时会有几分可爱。
  同样,正是这种精神,使北京虽有粗俗粗鄙却不致沉沦。北京是不乏粗俗粗鄙的(比如“丫挺”“傻B”之类的“市骂”)。它往往表现为北京特有的一种痞气,我在下面还要讲到。而且,正如北京的科学技术、文学艺术是第一流的,北京的痞气也是第一流的。如果要和北京人比一比看谁更痞,相信没有人比得过。但,北京却不会因此而变成一个“痞子城市”。因为贵族精神是北京的灵魂。所以北京人即便 痞,也痞得帅、痞得派、痞得俏皮,痞得有艺术性,甚至干脆就痞成艺术品。
  无疑,贵族精神不是一朝一夕所能产生。它需要长时间的培养、积累与熏陶。尤其趣味的培养和生成,更非一日之功。它也需要坚实的文化基础和雄厚的精神资本,否则就只会产生“伪贵族”,就像上海那些“贫血”的绅士一样。北京恰恰有这样的条件。这也正是北京人自以为有资格看不起上海人的地方。北京人看上海,确有英国人看美国的味道,也有世家子看暴发户的味道(现在的上海人则以同样的态度和眼光看深圳)。毕竟,上海虽然不是“文化沙漠”。但要论历史悠久积深厚,总不敢望   不过,贵族精神可取,贵族派头则不可取,尤其是在今天。包括北京学人身上的某些士大夫气,也不完全可取。可取的是其人格精神,不可取的是其现实态度。一方面,这种士大夫气总是不免半农村文化和遗老遗少的味道。北京某学人刊物就有很重的这种味道。传统当然是宝贵的,田园诗也很美,但不要忘记它们和“封建社会”总是有着不解之缘。另一方面,正如下面将要讲到的,北京现在也少有田园诗般的情调,北京的学术界现在也相当浮躁。由某些特别浮躁的人来提倡士大夫气,便 不免让人怀疑其中有什么“猫腻”。至少,正如北京的某些建筑给人以穿西装戴瓜皮帽的感觉,北京某些人的贵族派头和士大夫气,也让人觉得是孔乙己不肯脱 下长衫。如果那长衫竟是为了把“尾巴”遮住,就更加不敢恭维了。
  这也未必就是杞忧。事实上,“君子之泽,五世而斩”。没有永远的贵族,也没有什么永恒不变的东西。从庄子到阿Q,有时也只有一步之遥。事实上,不少北京人就不乏阿Q精神。比如“打肿脸充胖子”,就是他们的拿手好戏。前面已多次讲过,北京人的毛病,就是虚,喜欢摆谱、讲排场、充胖子和夸夸其谈。就连他们最看重的礼数,也透着一股子虚气。所谓“倒驴不倒架”, 便很可能驴没了,只剩下架子;贵族精神没了,只剩下派头,而且还是塑料纸包装的。无疑,矛盾对立的双方,总是会转化的。崇高会变成滑稽,勇敢会变成粗鲁,巧智会变成油滑,大度会变成马虎,贵族精神也会变成痞子作风,此之为北京人所需警惕者。

  与北京人相反,上海人最可贵的,不是绅士风度,而是理性精神。尽管上海人很看重他们的绅士风度,但这种风度多少有点来历不明。即便不是假冒伪劣,至少也是速成的,因此有点飘忽,远不如他们的理性精神来得实在。
  理性精神在上海也是无所不在的。就拿乘坐公共汽车来说,北京的做法是一哄而上,然后由售票员在车上大声嚷嚷:“哪位乘客给这位大爷让个座儿!同志们,一个人做点儿好事并不难,只要站起来就行了。”有没有用呢?全靠自觉了。上海的做法则是在起点站设“坐队”和“站队”,请退休工人当纠察队员,谁坐谁站,全凭先来后到,一视同仁,人人平等,个别需要重点照顾的残疾人老年人则安排到“坐队”的前面。显然,北京的做法靠道德,上海的做法靠规则。前者基于人情礼数,后者基于理性精神。
  又比方说,自行车带人,这本来是违反交通规则的。可如果上下班时不让带孩子,则孩子和自已都得迟到,因此又不能不通融通融。北京的做法是睁只眼闭只眼,成都的做法则是钻政策的空子。交通规则只规定“不许带人”,没说“不许背人”是不是?那我们就背。成都人本来就有背孩子的习惯,现在则让孩子站在自行车后座上,再拿根带子绑在自己身上。你说是带人,我说是背。上海的做法显然明智得多:干脆规定在某些时候某些路段可以带学龄前儿童。这就既保证了交通安全,又解决了实际问题,无疑是理智的。
  理性精神使上海人在管理公共事务时井然有序,并能尽可能地做到公平合理。比方说,只要有排队的事,上海人或者就会有上海人主动出来维持秩序,按照先来后到的次序给每个人发号,隔三差五还要点名核实,以保证每个先来而又认真排队的人享有本应享有的优先权,不管是买股票,还是办签证,都如此。这实在是此凭力气往前挤和靠关系走后门合理多了。
  上海人的这种理性无疑是一种“实用理性”。它是基于实用价值并为实用服务的。这就使上海人能获得更多的实惠。但,如果把所有的事务和关系都泛实用化,则理性也就会变成算计。这也正是上海人颇遭物议之处。上海人给人的感觉,是什么事物都讲实用、讲实惠、讲合算不合算,包括接人待物。比方说交朋友。北京人多半看感觉。如果感觉好,对脾气,那么,不管你是什么人,也能成为“哥们”。上海人则多半会要讲实惠,即要看交你这个朋友有没有用。如果有用,则交,甚至不惜鞍前马后。如果没用,则多半会客客气气把你打发了。
  不过北京人也犯不着因此就特别看不起上海人。就算上海人自私、小气、市侩、算计、不仗义、不可交(其实并不尽然)吧,又碍你什么事呢?上海人又没有一定要同你交朋友。
  其实,北京人对上海人的这种态度,在我看来,似乎主要是基于一种陈腐的传统观念。依照这种概念,人与人是有差等的。这个差等,就是“士农工商”。北京是士农的城,上海是工商的市,这本身就有高下之别。士当中,地位最高的是官;商当中,地位最低的是贩。北京冠盖如云而上海小贩成堆,北京当然看不起上海。你想吧,哪有官员“待见”职员的道理?而且,如果上海像广州(一个更是市场的“市”)那样,悄没怕地躲在天荒地远自说自话,倒也罢了。可上海偏较劲,这就不能不让北京人心里有点那个。
  明白了这一点,我们也就大致能弄清北京人霸气的来历了。

  .....北京人毕竟是古老文明最正宗的承传者。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他们怎么也掉不了价。。。。yy吧,加油

  北京人则是比较宽厚的。他们并不特别看不起外地人,却偏偏看不起上海人,以至于一个上海人在北京得到的最高评价,竟是“你不像个上海人。”
  。。。。。偶汗。。常被人这么说,“最高评价??”太讽刺了吧

  实在说,不管哪的人都有好有坏,有高有矮,有胖有瘦,有大方有小气,有高雅有低俗~~~~~~~~我身边的人就是这样,完全不能用地域来说明问题~~~~~

  最上面一则评北京人与上海人是易教授的吗?
  呵呵。易教授讲历史挺有趣。写小品文就水平很一般了。。。。
  个人见解。。。个人见解。。。

  作者:因为年轻所以远航 回复日期: 1:34:00
   古老文明最正宗的继承者?北京是哪朝古都?元朝,清朝,当今3朝....这3朝哪朝代表最古老文明?鞭子戏看多了吧?
    别说13朝古都西安了...您也得先问问人家5朝古都南京答应不答应啊?别说南京了,河北邯郸,河南洛阳,开封,哪个不比金钱鼠尾更代表华夏文明?
  哈哈,兄弟说的精辟

  哪都有贱人,包括北京,虽然我是现代北京人,但是不可否认北京人也是人,所以也有三教九流之辈,做好自己就行了,没必要对别人指指点点.
  自己管好自己,别的城市的也别成天埋汰北京,毕竟都是一个国家的,自己人坏自己人,是最没本事的人

  以地域来一刀切看问题..无不透着肤浅...
  湖南的易大教授看来也免不了这遭...呵呵~

  自己的事情为什么喜欢叫别人说呢。。。。不懂。。

  自己的事情为什么喜欢叫别人说呢。。。。不懂。。

  要是这真是易中天写的 我肯定很肯定的说一句,易中天是个傻逼!

  “汉族人民”--你懂不懂历史啊?西安13朝,南京5朝???南京很古的时候就六朝了,真让人怀疑你是不是汉族呢。

    南京,历史上曾有十个朝代先后在此建都,素称十朝都会。
    南京城历史悠久。远在6000多年前,在玄武湖的湖畔,就出现了原始的村落。这个村落便是名城南京的雏形。到了春秋时代,公元前495年,吴王夫差在现今朝天宫后山上建立冶铁作坊铸造兵器取名冶城,这是最早出现于南京的一座土城。公元前306年,楚国灭越,楚怀王在清凉山设立金陵邑,南京古名金陵从此开始。
    秦始皇统一中国(公元前221年)后,把金陵邑改为秣陵县,秣陵成为南京的又一别称,汉代亦沿用此名称。东汉末年(公元212年),孙权建都在此,名为建业。到三国时,公元229年,东吴自武昌迁都于此,这是南京第一次成为首都。西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吴亡又改名秣陵,第三年又改称江宁县,这是南京又名江宁的开始。西晋建兴元年(公元313年)因愍帝名叫司马邺,为避讳起见,逐改建邺为建康。所以建康又是南京的又一别称。
    隋朝开皇九年(公元589年)隋文帝杨坚灭陈,建康城被荡平,另于石头城筑新城,称蒋州城,因蒋山(紫金山)而得名。到唐朝武德三年(公元621年)改江宁为归化,公元626年又改归化为金陵,公元627年,又更金陵名为白下,所以白下又是南京一别称。到五代杨吴时期,设置金陵府;公元937年,南唐李氏皇帝在此建立首都,改名为江宁府。 
    明朝朱元璋在公元1356年攻下集庆路,改称应天府,于1368年称帝于此,逐改应天府为南京。从此,南京一名正式见于记载了。明朝永乐19年(公元1421年),明成祖迁都北京--顺天府,应天仍为南京。清朝复称江宁府,但习惯上仍称为南京。
    公元1853年,洪秀全建立的太平天国定都南京,改称天京;辛亥革命第二年(公元1912年),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南京成为国民政府首都。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吴、东晋、宋、齐、梁、陈六朝先后建都南京 .

    南京是中国著名古都,世界历史文化名城。考古发现表明,大约30万年前南京就有了古人类的活动,6000年前南京就出现了原始村落,聚居着本地原始居民,时至今日,已经历了无数世代的生息繁衍。
    东晋及被称为“南朝”的宋、齐、梁、陈是年代相继的5个王朝(317-589年),她们的都城是在吴建业的基础上扩大而成的,改名叫建康。连同在此之前的东吴,常被人们称作“六朝”,所以南京又有六朝古都”之称。东晋至南朝时,农业、手工业有了重要进步,主要表现在开垦良田、炼钢术、造纸术和制瓷术,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带来商业繁荣。都城内外的大小商市有100多个,商品的范围相当广泛。与海外诸国的经济文化来往,也比东吴时更为频繁。
    在经济繁荣的基础上,北方和南方世家大族,以及佛教高僧和道家代表人物都会集建康,从而使它成为当时全国的文化中心。当时建康有儒学、玄学、文学和史学4座学馆,佛学、道家思想、书法、绘画、雕塑、数学、天文、化学和医药学等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如思想家范缜;文学家郭璞、沈约和谢灵运;文艺评论家刘勰、肖统和钟嵘;史学家范晔、裴松之和肖子显;佛经翻译家法显、宝去和佛驮跋陀罗;道家兼化学和医药学家葛洪和陶弘景;书法家王羲之和王献之父子;雕塑家戴逵父子;绘画家顾恺之;数学兼天文学家虞喜和祖冲之父子等先后在建康留下了不朽的作品。
    东晋以来,佛教在江东逐渐盛行。六朝时期,建康城内外寺宇比比皆是。晚唐诗人杜牧对此作了生动的描述:“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当年建康城郊,帝王的离宫园囿,大族的府第别墅,与佛寺和陵墓错落其间,形成所谓“六代豪华”的表面繁荣局面。 
    清代的南京和太平天国的天京以及明清两代交替期间,南京城并未遭到什么破坏,清政府在此设立了两江总督衙门,管辖江苏、江西和安徽3省,仍然保持了南京作为东南重镇的地位。
    在清代前期,南京的城市经济持续发展,特别是丝织业发展到了鼎盛时期。清政府特设江宁织造署来管理丝织业,著名小说《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祖上就曾经先后担任江宁织造官近60年之久,从而构成了《红楼梦》书中内容的重要历史背景材料。
    1853年3月,广西桂平县金田村起义的太平军进抵南京城。天王洪秀全直接至两江总督署,不久即就此改建为“天朝宫殿”(1853-1864年)太平天国建都天京期间,曾经在此颁布了以废除封建土地制度为核心的“天朝田亩制度”,推行了耕者有其田的政策。在太平军内部实行平均分配的“圣库”制度,并设立诸匠营和百工衙等统一管理各种手工业的机构,还实行了解放妇女和逐步开放商业的政策。
    由于太平天国政权的种种失误,使清政府得以重新聚集力量来反扑。1864年7月天京终于被攻陷。清军入城后,洗劫了天王府及其他王府和仓库,并纵火焚烧,使金陵遭到了一次浩劫,连明故宫、明孝陵及大报恩寺琉璃塔亦均被毁。
    太平天国后,南京又被清政府用作统治东南地区的中心。并根据被迫与英、法等资本主义列强所订的不平等条约--《天津条约》,将南京下关开放为商埠。在1911年辛亥革命前的50年间,南京开办了几处以军火工业为主的近代机器的印刷、发电等工厂。兴建的宁沪、津浦两条铁路,分别于1908年和1911年通车,江南水师学堂、江南陆师学堂、高等学堂,以及三江师范学堂(后改称两江师范学堂)等等。我国近代的文豪鲁迅,曾于1898年至1902年间先后就读于江南水师学堂和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
    1911年10月10日爆发的辛亥革命,一举推翻了清王朝,埋葬了封建帝制。同年12月,宣布起义的17省代表在南京集会,宣布改国号为中华民国,以公元1912年为中华民国元年,以南京为临时首都,并选举孙中山先生为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先生于1912年元旦从上海乘专车来南京就职,临时大总统府就设在清代的两江总督署内,今遗址犹存。其后,在经过了十余年的军阀统治以后,1927年至1949年期间,中华民国政府又再度建都于南京。
    1927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对南京城市曾作了一些规划。规划以明故宫一带为中央政治区,新街口一带为商业中心区,江苏路一带为花园住宅区,城南和城北为一般住宅区。建造了“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中央医院”、“黄埔军官学校”、明故宫机场等几项较大的建筑。1929年建成中山路和陵园路。当年,孙中山灵柩南下安葬时,即经这条大道。后来又陆续修了几条柏油路。在新街口、大行宫、太平路一带建了一批银行、商场、酒楼和旅馆等。这样,明清以来的南京城区有了一定的改观。
    1937年11月,日本侵略军侵占上海后分三路进攻南京。蒋介石于12月5日逃离南京,国民党政府所属机构分别迁往武汉和重庆。12月13日,日军占领了整个南京城。日军一进入南京,就开始了灭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我无辜同胞惨遭杀害达30万人以上。日军占领南京后,把侵华日军总司令部设在南京,后来,以汉奸梁鸿志为头子的维新政府和以汉奸汪精卫为头子的伪政府均设立于南京,使南京成为日、伪统治中心。1945年8月14日,日军宣布投降,9月9日“中国战区日本投降签字典礼”在南京黄埔路陆军总部大礼堂举行。1946年5月,国民政府还都南京。 
    1946年5月3日,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共代表团到南京,就维护停战协定和政协决议的问题,继续与国民党进行谈判斗争。11月15日,国民党反动派悍然推翻政协决议,发动了反人民的全面内战。
    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以后,国民党的精锐主力部队几乎丧失殆尽。1949年元旦,蒋介石在美帝国主义者的授意下为了争取喘息时间又在南京玩弄假和平阴谋,发表了一个“引退求和”声明。4月1日,国民党政府和谈代表团飞赴北平,4月20日北平和谈破裂,4月21日,毛泽东和朱德发出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我百万雄师,在千里长江分三路渡江作战。4月23日深夜,人民解放军渡过长江,4月24日晨解放军先遣部队直奔“总统府”,把胜利的红旗插上了蒋介石“总统府”的门楼上。从此,南京这座世界闻名的文化古城获得了新生,永远归入人民的怀抱。捷报传到北平,毛泽东写下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的不朽诗篇;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为了纪念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渡江战役,南京市军民在下关热河路广场新建了渡江胜利纪念碑。上有当年指挥渡江战役的邓小平手书的“渡江胜利纪念碑”七个大字。

  1950年华东军政委员会成立后,南京市由华东军政委员会领导。1月,华东局决定将江宁、句容县仍划归苏南的镇江专区,六合县仍划归苏北的扬州专区。当涂、江浦、和县划归安徽省管辖。6月,南京市重新划区,将13个市区和1个郊区划为11个市区和1个陵园区。
    1952年11月,中央人民政府决定江苏建省,1953年1月江苏正式建省。南京市改为江苏省人民政府直辖市,为江苏省省会所在地。
    1953年1月1日,江苏省人民政府正式成立,驻南京市。1958年7月15日,常州专区所属江宁县和扬州专区所属江浦、六合2县划归南京市。1962年5月8日,江宁县划归镇江专区,江浦、六合县划归扬州专区。
    1964年,南京设玄武区、白下区、秦淮区、建邺区、鼓楼区、下关区、雨花区、栖霞区。1970年,增设钟山区。
    1971年3月11日,原六合地区所属江浦县和镇江地区所属江宁县,划归南京市领导。
    1975年,扬州地区所属六合县重又划归南京市领导。南京市辖3县。撤销钟山区,并入栖霞区。1982年,国务院命江苏省试行市管县改革,遂省内各地区行署撤销,原属镇江地区的高淳、溧水2县划入南京市。连同原辖的江宁、江浦、六合3县,南京市共辖5县,和浦口、栖霞、雨花台、玄武、大厂、下关、白下、建邺、秦淮、鼓楼10个区。
    20世纪80年代后期,南京被国务院确定为“计划单列市”,为副省级城市,后因省会城市与省政府相处失调,“计划单列市”中的省会城市均被撤销计划单列。1994年南京市明确为副省级市,市辖区为副厅级。调整市区行政区划。玄武区:将鼓楼区中央路东侧廖家巷、大树根、后大树根、中央门4个居委会划入玄武区玄武门街道办事处管辖;将栖霞区玄武湖镇、孝陵卫镇(苜蓿园、后庄两个村除外),迈皋桥镇的小营、红山、藤子3个行政村,伊刘苗圃、红山公园及属中山陵园管理局行政管理的范围,划归玄武区管辖。其中从迈皋桥镇划入的3个行政村并入玄武湖镇。白下区:将雨花台区石门坎镇,栖霞区孝陵卫镇的苜蓿园、后庄2个行政村,划归白下区管辖。秦淮区:将雨花台区红花镇和大校场机场用地范围,划归秦淮区管辖。建邺区:将雨花台区江东镇所辖的河南、所街、兴隆、向阳、东林5个行政村和仁东桥、棉花堤、螺丝桥3个居委会,以及原茶亭行政村,划归建邺区管辖。鼓楼区:将雨花台区江东镇建制及江东镇所辖的清江、江东、河北3个行政村和中保村南半部分,以及江东门、新河口、二道桥3个居委会,划归鼓楼区管辖。下关区:将雨花台区江东镇中保村北半部分和栖霞区的小市镇、迈皋桥镇的五塘村归下关区管辖。雨花台区:将江宁县东山镇的农花村,江宁镇的永安、孙家、邵庄、新建、三山5个行政村和谷里乡的梅村及梅山冶金公司用地范围,划归雨花台区管辖。
    2000年,南京市辖10个市辖区、5个县,总人口6126165人。
    2000年12月,国务院批准:撤销江宁县,设立南京市江宁区,以原江宁县的行政区域为江宁区的行政区域。区人民政府驻东山镇。南京市共辖4县11区。
    2002年4月3日,国务院批准(国函[2002]23号):调整南京市部分行政区划。(1)撤销南京市浦口区和江浦县,设立新的南京市浦口区,以原浦口区和原江浦县的行政区域为浦口区的行政区域。区人民政府驻珠江镇。(2)撤销南京市大厂区和六合县,设立南京市六合区,以原大厂区和原六合县的行政区域为六合区的行政区域。区人民政府驻雄州镇。 行政区划调整前:原浦口区面积157平方千米,人口17万人。邮政编码210031;原大厂区面积84平方千米,人口19万人。邮政编码210048;原江浦县面积 737平方千米,人口30万,县人民政府驻珠江镇。邮政编码211800;原六合县面积1403平方千米,人口68万,县人民政府驻六城镇。邮政编码211500。 
    2002年,雨花台区沙洲、双闸街道办事处和江心洲镇划归建邺区管辖;雨花台区沙洲、双闸街道办事处的秦淮新河以南部分划归雨花台区西善桥街道办事处管辖;建邺区朝天宫、止马营街道办事处划归白下区管辖;建邺区汉中门大街及其西延至长江段以北部分划归鼓楼区江东街道办事处管辖;鼓楼区汉中门大街及其西延至长江段以南部分划归建邺区兴隆街道办事处管辖。经过上述调整,白下、建邺、鼓楼、雨花台四区的现有总人口数分别为:52.36万、25.65万、55.60万和22.94万。

  人不能以地域而分,应以秉性群聚。不论北京的还是上海的大家都有好有坏。除了那些看见外地人就白眼,看见民工就捂鼻,到了外地就开始大放厥词的势利眼,都是好同志。

  很多人来上海,冲着的是外资企业的高工资、商品的丰富、广大市场带来的机会。便非是对上海本地的文化有什么好感。实际上,按照恨多人的说法,上海最令人讨厌的三样东西便是:上海人、上海话、上海菜。
  这里,很多上海人会叫嚣着:“讨厌上海就滚出上海,干嘛死赖着”--我这里首先要澄清一个概念,“上海人不等于上海”,恰恰相反,某些上海人正是上海的污垢,正如米汤里的老鼠屎一样。老鼠屎就是老鼠屎,不要因为躺在米汤里,就老把自己当大白米。
  上海这座城市是中国的一个港口。这是有着历史渊源。从八国联军侵华已始,上海就是最早通商的口岸,也是各国租界盘踞之地。及至二战,除了满洲里,上海更是日军入侵中国的一个桥头堡。如此算来,上海近50年都在各国列强的铁蹄之下。这样以来我们就不难理解了,好比一个女子,若非贞烈之至,被轮奸了50年之久,必然早已是放荡下流。
  我和很多朋友也讨论了很多次,中国各地都有各自的文化,上海的文化却很模糊,说不清到底是种什么文化呢?后来我们讨论总结出来,上海的文化就是----“殖民地文化”。
  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看看上海人的对外态度便知。对外国人总是很殷勤,很欢迎,对日本人则谄媚,而日本恰恰正是占据上海最久的殖民主。嗯,就是人们常说的汉奸嘴脸吧~而上海的年轻小姑娘呢,傍老外的也居内地之冠(我不是一棍子打死所有异国恋,只是说心态方面不端正的还是占大多数)。即是不是外国人,傍个台湾阿土仔,或者香港小混混对她们来说在亲戚面前也是很长脸的事。怎么会有这种心态呢,那是因为解放前上海做姨太太和洋夫人能过上上流生活,洋房洋车是她们那一辈子的顶级理想,所以上一辈老太婆便从小就如此灌输自己的女儿价值观,好让自己的姨太梦能通过自己的女儿实现。
  其次。反过来,对同胞国人呢?你很容易在马路上看见他们趾高气昂的神态和拿鼻孔看人的习惯。即使他身高比你矮一个头,工资不到你的一半,学历也差了一级,他也一定要摆出我比你高等的神情。为什么他们要忙不迭地自绝于外地人、甚至是中国人呢?回顾历史便不难发现,在日占期间,只有汉奸才能活的很好。要讨好日本人,一定要拿“良民证”,要和共产党和自由人士划清界限,最好还能丢几句日语,还要当日本人的线人,替他们举报“不老实”的国人,当一个彻彻底底的日本走狗。当走狗的好处是能抽上洋烟、制几件洋布做的衣服。由于中共在上海的成员大多是外地人,所以上海人一定强调自己是上海土著才能自保。
  两个特点一相加,便真的是一个个活脱脱的汉奸形象。于是乎便得出“殖民地文化”这一结论,其他佐证也可归纳出这一结论:例如上海人吵架嗓门粗拳头软,便是自卑与怕死的汉奸特性之一的缩影;例如屁大的售票员喜欢拿着鸡毛当令剑作威作福,便是狐假虎威的汉奸特性之一的又一缩影。我这里便不一一列举,大家可以从身边的事推出同样的结论。
  不过想必很多上海人一定不会承认,这些上海人反驳的所谓理由无非是指自己的骄傲来自于自己为上海原住民,然而所谓的主人翁精神。不是说把其他人当奴才看,而是尽地主之谊,承担起应尽责任。
  如今,随着改革开放和人口的频繁流动带来的文化冲击,这种情况正在慢慢好转。在新上海人和年轻的老上海人身上俨然能看到一种新兴的气息。他们学会尊重他人、平等客观地看待事物、开始喜欢内地的传统文化底蕴、也拥抱国际化的新理念。上海的主流文化正在从“海奴文化”走向真正的“海派文化”。
  然而,还是有一部分年轻人,尤其是生长在小弄堂那些三姑六婆的教养环境中的那一拨,市侩小市民的心态早已根深蒂固。这些鄙陋的上海人及其心态就是解放战争年代留下来的历史的沉渣,随着受到良好教育的年轻人逐渐成为社会的中流砥柱,这些垃圾终归会被清扫出历史舞台。
  最后,我必须指出,文中所指的上海人,是大家理解中的上海人(懂的人都明白我说的什么),而非全部上海人。看贴的上海人不要对号入座,骂街者也不必回帖了。

  然而,还是有一部分年轻人,尤其是生长在小弄堂那些三姑六婆的教养环境中的那一拨,市侩小市民的心态早已根深蒂固。这些鄙陋的上海人及其心态就是解放战争年代留下来的历史的沉渣,随着受到良好教育的年轻人逐渐成为社会的中流砥柱,这些垃圾终归会被清扫出历史舞台。

  讨厌上海人就滚出上海:只分析这句话~~~~~~~~~~~~~~~~
  其实这么叫嚣也是情有可原滴啊。上海有今天,很大程度上靠上海各行各业、一代人共同的努力拼搏造就滴。二十年前上海外地人还是很少滴。有!也和上海融合了。二十年后、有些人来了上海、说“上海”不错,就是“人”不怎么样。
  就像客人进了主人的屋子,用羡慕的眼神观摩屋子的精致与华丽,同时又用眼角余光表达对建造者——主人的鄙视:你跟它不配。
  【往往这么认为人都很不理智,一竿子打翻一船人。光看见缺点看不到优点。】换谁能不生气,叫你滚是客气滴。

  试想上海男人娶了北京女人。这个男人的生活会怎么样?!

    作者:因为年轻所以远航 回复日期: 1:34:00
       古老文明最正宗的继承者?北京是哪朝古都?元朝,清朝,当今3朝....这3朝哪朝代表最古老文明?鞭子戏看多了吧?
        别说13朝古都西安了...您也得先问问人家5朝古都南京答应不答应啊?别说南京了,河北邯郸,河南洛阳,开封,哪个不比金钱鼠尾更代表华夏文明?
    南京是六朝古都,西安十三朝倒是没错。但说北京是三朝倒显得有些不明白了。
    早在三千年前周朝时,燕诸侯国就定都北京,称之为蓟。后来,辽、金、元、明、清均定其为国都。
    因此,北京以千年古都闻名于世倒也不是夸夸其谈。
  搞清楚,周时诸侯国的概念相当于今天的省,只不过享有更大自治权.怎么着?想闹份列啊???那时候,最多就一省会.辽时,北京是当时幽燕十六州中的幽州,一直在辽宋手中作拉锯,不是辽都.后来最终还是落入宋手中.后来被金国占据后,曾一度作为国都,但时间非常短,在金国的五个首都中,既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当不得数.北京作为首都,是从元朝开始的,其后有明清及本朝,共四届首都,但不是古都.

  蓟,也不是纯粹意义上的北京,只是现在北京管辖的大兴县,以前不属于北京

  北京是个不思进取的地方,它表面上的一些所谓的发展都是外地人带动起来的,
  北京除了高房价以外,现在几乎没有什么特点了。若首都改迁到其他任何一个地方,北京会迅速的衰败下去,不会有进步了,而其他的城市就不会这样,他们靠的是打拼,实力,自身的进取,这点是北京人不会的,或许是北京做为首都的年代太久远了,
  他们靠首都这个概念发展,一旦没有了首都的头衔,可能还不如东部一些省份的二流城市!

  楼主摘的是易中天的《读城记》 是非对错 蜚短流长 有兴趣可以看看

  易中天大部分言论中,都充满了对北各民族的热爱。出此言论也不为过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伊宁市金苹果一期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