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圃头菜炒爽肉如何做?

有近百年历史的黄圃特色腌制品通过新技术改良,远销美国、加拿大等地

腌制品加工是黄圃食品加工的一传统特色,兆丰村的“关家尾头菜”已有近百年历史。

  秋风起,腌头菜。腌制品加工是黄圃食品加工的一传统特色,兆丰村的“关家尾头菜”已有近百年历史。10月23日,记者来到黄圃镇发现,黄圃的头菜加工已走上专业化生产道路。其中,村民周浩胜的头菜场头菜干年销售达5万公斤。关家尾头菜也走出黄圃销售到全国甚至是海外。
  ■四代人用汗水擦亮“关家尾头菜”品牌

  昨日早7点,周浩胜的头菜场已开始晒头菜。一排排表皮青白色的头菜经20多日的制作变成黄色表皮、白色内芯的头菜干。从山东产的优质头菜,经历30多个小时的运输到达周浩胜的头菜场,倒在露天的竹排上晾晒两日,由10名女工手工削除头菜根。

  随后,头菜被倒进一个个塑料桶里,再放进桶里注满盐水腌制。“头菜只能在每年农历8月到过年这段时间晾晒,这段时间每天7点就得起床工作,晚上还需要将新鲜的头菜踩净泡水。”周浩胜介绍。

  “做头菜是看天吃饭,头菜晾晒天数、成色都要根据天气、风向判断。如果是北风天3天就可以晒好头菜了,但是下雨或者起雾就要用塑料布把头菜盖起来。”周浩胜边翻看着架子上泛着青色的头菜边介绍。

  做头菜挣的是“辛苦钱”,头菜要在烈日下晒足8个多小时,年过七旬的周浩胜早就晒出一身黝黑皮肤,大拇指也因常年削头菜变得突出。周浩胜的爷爷周安康发明了黄圃头菜的制作方法,其父亲曾在广州开酱料厂,空闲时就回家种头菜、晒头菜。

  上世纪90年代,周浩胜回家做头菜,此后20年,原本晾满头菜的村里建起楼房。周浩胜带着返乡的儿子周江勇用每年2000元的价格在黄圃租下了10亩农田,架起了一排排竹排,又雇了10名女工,开始逐步扩大头菜生产。

  ■新技术改良送头菜走出国门

  除了周浩胜外,其他村民的头菜场上也晾满了头菜。头菜对于黄圃人来说不仅是一道独特的美食,还包含着吉祥的寓意,“我们从不会担心以后没人吃头菜,黄圃人做饭可离不开头菜,送礼也会送头菜——‘吃头菜,中头彩’!”周浩胜的儿子周江勇笑着说。

  随着规模的扩大,周浩胜还摸索改良了头菜的制作方法。“以前头菜放在桶里腌制时都是一层层撒盐,头菜很容易咸味不均。现在我们用统一比例的盐水浸泡,既保证了咸度还减少了人力劳动。”周浩胜说。此外,周浩胜还建了能容纳5万公斤头菜的冷库,保证一年四季都有头菜卖。

  为了扩大销路,周江勇走访了湖南等地的农贸市场,将关家尾头菜卖到了全国各地。不少黄圃的华人华侨也将代表着家乡味道的头菜带出了国门。“美国、加拿大、新加坡的华侨们把我们的头菜带到了当地论个售卖,让外国人也尝到了黄圃味道。”周江勇说。

  去年,周江勇还和食品加工厂合作,开发出了小包装的头菜休闲零食,并和卖黄圃特产的商家合作,在黄圃腊味礼盒中加入了关家尾头菜。现在,周浩胜的头菜场一年能产出5万公斤头菜干。

  记者从黄圃镇了解到,经过多年来的发展,黄圃腌制品已发展到头菜、酸菜、瓜果等蔬果的加工,走上了专业化生产的道路。目前,该镇大型的头菜生产厂有七八家,每年头菜干生产量超50万公斤。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山黄圃大头菜批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