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老师主动加家长微信沟通孩子情况

  对于来说和客户做好联系是很有必要的,微信的出现,让很多人更习惯通过微信沟通,那么怎么添加家长微信招呼?有几种策略?

  1. 新成交客户加好友法

  新成交客户加好友法一般可分为下面三个步骤:

  引导客户扫码,报名时。(对家长说,扫码会后关注可以获得资料)

  在上课时再次引导客户扫码。

  开家长会,集中扫码。(扫码时要告诉家长,公众号上有什么内容,比如会有家庭教育、孩子常见问题之类的。)

  当然了,吸粉是一个渐变的过程,现有家长也要运用起来。比如,可以发起线上转发分享并给予奖励之类。

  2. 老客户加好友法

  每个学校都会有一些已经在学校上课,却没有加到线上系统的家长,这算是资源的浪费。我们要做的,就是挽回这些资源。

  我们可以给客户发短信,关怀、引导客户主动加微信来获得奖品或利益。

  短信内容示例:您好!感谢您对我们多年的支持与厚爱,在**节日之际,我们专门为您准备了一份奖品,请加**微信号。

  3. VIP客户加好友法

  除了拉近新客户,我们还需要不停地加深老客户的忠诚度。我们可以直接电话关怀或是送客户各种礼物,也可以邀请客户参加线下活动,甚至可以给客户颁发荣誉证书或者是高级会员资格。

  如果小礼物已经不能吸引人,我们也可以不定期设置一些抽奖,只要保证奖品在自己的承受范围之内就可以了。

  4. 沉睡客户加好友法

  我们可以利用微信的各种功能来添加好友,比如说附近的人、摇一摇、漂流瓶等等。

  在这里用附近的人举例说明一下,我们可以等到放学的时候,利用家长在校门口等待的时间,通过附近的人来添加好友。

  5. 批量客户加好友法

  这属于外包加粉,就是把客户信息给第三方公司来达到一个快速加粉的过程。这个方法对于短时间内急需大量粉丝数的人来说会有用一些。

  以上就是格子匠为大家介绍的教育机构添加家长微信技巧和方法,格子匠是专注在线教育解决方案的技术服务商。旗下拥有格子匠、格子电子书、格子商学院等产品和服务,致力于为中小型教育培训机构、企业、老师等有教学资源者提供平台、社群、运营等一站式在线教育技术解决方案。想体验格子匠的朋友可以在官网首页申请试用。

格子匠认为:考试类培训的学习系统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题库。让学员花更多的时间在题库里做题,模拟考试。TODAY,格子匠小编就跟大家好好介绍,格子匠的题库功能是怎么帮助教育机构的学员提升分数滴。

人类社会的进步离不开教育,教育行业是所有人都会关注的一个行业。在线教育的出现给教育行业带来一些变化和新的发展。有关数据显示2018年在线教育行业规模将突破3000亿元,行业竞争愈发激烈,教育机构获得流量招生的成本也随之变高。今天格子匠就来和大家分享如何降低招生成本,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互联网的出现,催生了很多新的行业,在线教育就是其中之一。教育借助互联网的便利,能够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有助于教育公平化,也受到了大家的喜爱。但也有部分人质疑在线教育,觉得通过网络来学习,效果是不是不好。因此在线教育需要做好口碑运营,那么在线教育怎么打造良好口碑呢?

在线教育本就是互联网+教育的产物,因此在线教育做营销推广的时候是少不了线上营销的。线上营销具有传播范围广、速度快、无时间地域限制等特点,大家做好线上营销能够大大提升品牌知名度获得更多用户。那么在线教育如何做好线上营销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互联网的出现,不仅连接了消费者和服务的供应方,也在快速的发展中促使知识经济迈向了新的巅峰。对于在线教育,新一代在线教育解决方案——格子匠的创始人周星先生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作为迅速崛起的行业,在线教育既体现了知识的价值,也打破了传统壁垒,可谓是教育行业的全新变革。”

如今流量获取难,获客成本高,用户生命周期短,在线教育该去哪里去寻找新的用户呢?微信小程序将是一个巨大的流量阵地!如何抓住小程序红利呢?

相对强制性的传统教育,在线教育具有更灵活便捷的知识传播方式,也让受众拥有更多的学习途径。在线教育解决方案——格子匠的创始人周星先生在采访中谈到:“在知识付费的年代,线上教育想要谋求良好发展,既离不开传统教育课程的内容质量和内容整合,也离不开互联网支撑的教育系统平台。只有线上线下相结合,才能得到广大受众的信赖与支持。”

虽然课程的完成率不是评价课程好坏的标准,但是提升课程的完成率可以增加学员的粉丝黏性,同时也可提升课程的复购率,而粉丝黏性和复购率,是知识分享者可持续发展的命脉所在,所以提高课程完成率是每个老师都必须思考的问题。

}

现在这个社会属于信息化普及的时代,很多人都学会了用微信来交流,其实家长和老师们也可以利用这种方法交流教育心得,下面学大教育网为大家带来微信时代家长该怎样和老师沟通这篇文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利用好新媒体平衡家校关系

有教师说自己在与家长的关系中是“事实上的弱势群体”,这种抱怨可以理解。但是,教师应该明白一个道理,因职业建立起来的社会关系,双方所处地位必然是不对等的,学校和教师为社会提供教育服务,由此形成的学校与家长的关系中,学校总体是处在一种相对强势地位,这首先是双方信息不对称导致的。而这一状况,又被我国的特殊国情如独生子女政策、压力等放大。

身处相对强势地位的部门,在处理职业活动中与服务对象的关系时,必须要对这关系中的不对等因素有清醒认识,这样才会有意识通过多种努力,以求尽可能降低这种信息的不对称。

职业活动中,真正的尊敬以信任为前提,而这种信任的建立,居于强势地位的一方负有更大的责任。以学校为例,要在老师和家长之间建立真正的互信关系,学校首先要制定严格且具有可操作性的职业规范,比如教师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媒体报道中提到,有的班主任通过微信群安排任务,向家长们征集“推广普通话活动”的口号。类似这样的事情,显然并不符合教师职业规范。试问,班主任有什么权力把本应自己完成的工作摊派给家长?但有的老师不但做了,而且理直气壮,浑然不觉其非。在笔者看来,这跟学校对此缺少基本规范有很大关系。

学校还应切实扩大学校的开放程度,吸引家长能通过多种方式参与学校事务管理,而不是简单的训话式家长会。在这种有章可循、充分平等开放的环境中,家长才可能由衷地理解学校及老师工作的艰辛和付出,相互的信任才有逐步建立的可能。

互联网是人性的延伸,虚拟空间是社会环境的真实投影。家长微信群的生态是当前学校与社会及家长关系的缩影。从媒体报道的情况看,这些微信群确实给家长和老师带来了很多方便,但也带来很多困惑。在笔者看来,在“方便”与“困惑”之外,包括微信群在内的新媒体平台,又何尝没有给我们重建正常的职业关系提供了全新的机会和平台呢?有了基于网络的微信群等虚拟交流平台,老师和家长们都身处一个相对公开的群体中,在某种程度上,家校之间的关系其实是变得更为透明了。只要学校有了严格细致的职业规范,老师和家长都知道什么话是学校严禁老师讲的,什么事是学校严禁老师做的,大家身处一个透明的平台中,这难道不是一种新型的相互监督和制约吗?

学校可以积极利用好网络技术,利用在学校和家长关系中的主导地位,以微信等新媒体为平台,引导老师不但要加入家长群,而且要和家长平等商讨建立基本的“群规范”,从管好一个群开始,重建学校与家长及社会的关系,难道不是好事一桩吗?

不必夸大微信群背后的矛盾

微信群这种虚拟社区,为家校沟通提供了广阔空间。家校微信群的清净,应由家长和教师共同维护;其喧嚣,也应由两者共担责任。广大家长和教师应当认识到微信群与现实世界相通的复杂性,以及网络对现实情况的无形放大,意识到自己的一些网络言论可能给他人带来的无形伤害。

以家校合作的视角来审视,家长微信群建立的初衷应是交流孩子教育信息、助力教学信息公开透明,减少孩子学习过程中家长与教师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以加强家校互信度。应该看到,其间暴露的各种弊端,终究小于这类信息交流平台带来的有利之处,因而不能成为取消、屏蔽微信群的理由,否则就是因噎废食。

在“泛传媒“时代,自由但不能放任,应该是在公开平台发声的基本准则,在家校微信群里,它同样适用。要实现广大家长和教师在网络信息交流平台里自由而有限度的发言,既离不开参与者自身意识和素养的提高,也离不开有关平台治理和有效发言规则的制定。有的家长微信群,在创建之初就拟定了“公约”,明确其运行规则和禁忌,确保了成员发言时的尺度和方式,不失为一种可供借鉴的方法

面对面的家校沟通不能丢

随着互联网社交平台的出现,正如克莱舍基所言“我们已经被戏剧性地联系在了一起”。学校与家庭、教师与家长、家长与家长,原本在教育问题上的看法就有许许多多的不一致,这种不一致一旦挑开了,又不是面对面的,就少了几分顾忌。于是,就有了争斗、猜忌、恩怨。

微信群里的纷争所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正是学校与家庭、教师与家长、家长与家长之间关系不平衡的一种体现。我们不能任由这些不良现象继续发展下去。从积极的角度来看,这种不平衡也正是教育的可为之处,如果各方都能从这些纷争中看到改善的必须,改变的可能,敞开心怀,平心静气地倾听各种不同的声音,或许我们所期待的美好教育也就有了希望。

家校微信群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提醒我们,不能把构建和谐家校关系的希望都寄托在虚拟的网络平台上。它看起来非常便捷,但引发的一些新问题可能是我们始料未及的。比如说,当家长、教师都沉湎于网络平台这种快捷的交流方式时,家校沟通的质量就令人担忧。无论何时何地,面对面的沟通都是必要且无可替代的。在一些中,类似家长委员会这样的家校沟通机制原本就没能很好地发挥应有作用,如果再任由网络虚拟平台“占领高地”,与我们致力于构建和谐家校关系的初衷,恐怕只会背道而驰。

微信时代家长该怎样和老师沟通这篇文章学大教育网为大家带来过了,希望我们能够认真阅读文章内容,希望老师和家长们可以通过微信更好的合作,一起帮助孩子成长。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老师如何与家长沟通孩子问题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