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的阿昌族有什么禁忌吗?

  我们国家是一个非常强大且地域非常的广袤的,也就会形成很多不同的民族文化,我们都知道我国有着56个民族,那么就代表着我们有着非常多少文化习俗,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聊一聊各大民族风俗禁忌都有哪些?一起来看看吧!

  1、各大民族风俗禁忌 都有哪些

  2、我国主要民族风俗

  3、藏族的饮食习惯

  各大民族风俗禁忌 都有哪些

  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富有传奇色彩的民族,被誉为“草原骄子”。每年七、八月的“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

  禁忌:吃肉时须用刀,给人递刀时忌刀尖冲接刀者,忌用碗在水缸中取水,忌碗口朝下扣放,忌从衣、帽、碗、桌、粮袋、锅台、磨台、井口、绳上跨过,敖包上的石头、树枝忌随便拿走。

  回族民间节日开斋节(也叫肉孜节),又称大开斋。每年希吉来历。凡回族男12岁、女9岁以上身体健康者都应封斋。

  禁忌:禁食猪、狗、驴、骡、马、猫及一切凶猛禽兽,自死的牲畜、动物;禁止抽烟、喝酒等;禁止崇拜偶像(雕像、神像)、禁止玩赌,禁止放高利贷等。

  苗族过去信仰万物有灵,崇拜自然,祀奉祖先。节日较多,除传统年节、祭祀节日外,还有专门与吃有关的节日。

  禁忌:在苗族人家做客,切记不能去夹鸡头吃,鸡腿则是留给小孩的。忌跨小孩头顶,否则孩子长不高。禁杀狗、打狗,不吃狗肉;不能坐苗家祖先神位的地方,火炕上三角架不能用脚踩;不许在家或夜间吹口哨。

  在每年傣历六月举行的泼水节是最盛大的节日,届时要赕佛,并大摆筵席,宴请僧侣和亲朋好友,以泼水的方式互致祝贺。

  禁忌:不能抚摸“小和尚”的头部,若被外人(特别是女性)摸过头,被视为仇人,而且“小和尚”“修身”时间会一切作废,必须从头开始;他们的卧室是不容外人窥看的。

  傈僳族每年农历二月初八举行的“刀杆节”扣人心弦,据说上刀杆是为了使傈僳人具有“刀山敢上,火海敢闯”的精神而设立的。

  禁忌:祭祭龙树时,忌妇女参加。小孩夭亡,全家忌吃羊肉、葱、蒜,否则会导致更重的灾祸。

  藏族普遍信奉藏传佛教。藏族的民间节日有藏历新年、酥油灯节、浴佛节等。

  禁忌:无论到寺院的大殿经堂,还是到佛塔、转经亭等处参观旅游,都必须顺时针方向即从左到右绕行;进寺院大殿前要脱帽;不能随手翻动玛尼堆上的石块;不得下午去朝佛。

  著名节日有一年一度的“三月三”歌节等,最隆重的节日莫过于春节,其次是七月十五中元鬼节。

  禁忌:忌吃青蛙肉;登上壮族人家的竹楼,一般都要脱鞋。家有产妇,要在门上悬挂袖子枝条或插一把刀,以示禁忌。

  朝鲜族敬重老人的传统很悠久,早在李氏朝鲜()时期,每年九月九日便被确定为老人安慰日。

  禁忌:朝鲜族妇女怀孕后有许多禁忌,如不能吃鸭、兔、狗和猪肉。

  高山族的节日很多,“丰年祭”又称“丰收节”、“丰收祭”、“收获节”等,相当于汉族的春节,是高山族最盛大的节日。

  禁忌:忌生双胞胎,认为双胎是野兽所在,预示着灾祸将至,必杀其一以为禳灾。

  丽江纳西族的摩梭人信奉神灵,崇拜大自然,相信天地万物皆由神灵主宰。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五日的“转山节”祭祀狮子山,就是人们敬拜自然实体的公共祭祀庆典。

  禁忌:进入纳西人家时不能打主人家的狗;有的地方还忌在家里唱山歌,吹口哨。

  布朗族过去崇拜多神,普遍信仰小乘佛教。其中最具特色的节祭日有:年节、祭寨神、洗牛脚等。山康节是布朗族最盛大的节日,每年傣历六月中旬举行,一般为3天。

  禁忌:打扫寨子期间,不准人进出寨子。过新年期间出门玩耍,不准在外住宿。登入布朗族人竹楼时要脱鞋,表示尊重主人。

  阿昌族主要节日有进洼(关门)、出洼(开门)、烧白柴、泼水节等。除这些节日外,还有许多本民族特有的传统节日。如:火把节、窝罗节、浇花节和春节。

  禁忌:兄弟都结婚以后,互相不能进对方的卧室;不能让妇女住在楼上,男人在楼下;妇女不能跨坐在家堂屋的门坎上,认为这样会破财。

  藏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藏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的藏语支,分为卫藏、安多、康三个方言。云南藏族信奉本民族固有的本教和佛教,本教的形态具有原始宗教的特征,藏传佛教的噶举派(白教)和宁玛派(红教)等教派分别从西藏和康区两路大规模地传入云南。文化绚丽多姿,是祖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其歌舞、音乐、戏剧、绘画都有独到的特色。《格萨尔王传》是举世着名的英雄史诗,不仅是全世界最长的诗,情节也较生动。

  藏医药学是中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藏药讲求炮制技术,尤对兽医有独到之处。医药学着作主要有《医方四续》。算学可以预测日、月蚀及地方近期气象。

  蒙古族人口为581万人(2000年人口普查)。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东北三省、新疆、河北、青海,其余散布于河南、四川、贵州、北京和云南等地。鄂温克族(两万七千人)和土族(二十四万人)也有时被认为是蒙古人的分支。蒙古族自称“蒙古”。“蒙古”这一名称较早记载于《旧唐书》和《契丹国志》,其意为“永恒之火”。别称:“马背民族”。蒙古族发祥于额尔古纳河流域,史称“蒙兀室韦”、“蒙古”等。

  蒙古族群众崇尚礼仪,讲究礼貌,热情好客,待人诚恳。

  当有来客拜访时,微躬身施礼,互相问好,再引入蒙古包。来客一般由女主人接待,倒茶、上奶食,炒米,炸果子,递烟。遇到餐时间,主人要热情劝留客人,客人越随便自在,主人就高兴满意;

  献哈达是蒙古族迎送、馈赠、交际、奖赏,定亲时使用的重要礼品之一,表示敬意和祝贺;

  换鼻烟壶鼻烟壶是蒙古族传统社交礼品。遇有重大喜庆节日,同辈相见,双方用右手递烟壶,小辈单膝下跪双手接壶,长辈品烟、小辈不品烟,只把壶略向上举一下;

  敬酒是蒙古族群众招待宾客礼节的主要一环。酒具一般为银碗或银盅。敬酒时,男主人必须头戴帽子,衣着整齐,斟好酒后,双手托起哈达捧银碗、唱敬酒歌,以辈数或年龄大小依次敬酒。

  民以食为天,我们先来看看藏族的饮食习惯。藏族的农牧民以青稞等制作的糌粑和酥油青稞酒为主要食品。糌耙是由青稞或豌豆炒熟后磨制而成的炒面,把糌粑用酥油茶或青稞酒搅拌在一起,手捏成小团来食用。酥油茶是把砖茶的茶叶倒入一米长的木质长筒内、加上盐巴和酥油,用长轴上下冲击,使其均匀融合。藏族同胞宁可三无肉,不可一日无酥油茶。青稞酒是川当地出产的青稞酿制而成的,种低度美酒,可谓是藏族男女老少皆宜的佳品。藏民喜欢肉类食品和奶制品。藏族人民身强体健可能与他们的饮食习惯有很大关系。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

  世界这么大,民族如此之多,各地与各族的美食如此之多,对于吃货的我来说诱惑力很强,那么,在想着吃的同时,我们应当先了解一下各族的饮食习惯,下面小编来给大家介绍一下的饮食习惯。

  阿昌族以米饭为主食,也常用大米磨粉制成饵丝、米线作为主食。饵丝食用方便,食用时只需在沸水中稍烫一下,捞出配上佐料即可食用。

  阿昌族喜吃芋头,传说古代庆丰收时,杀狗和吃芋头必不可少。阿昌族妇女大都会做豆腐、豆粉,常用豌豆做成凉粉供食。

  肉食主要来源于饲养的猪和黄牛。猪肉喜欢用来作火烧生猪肉米线,即将猪宰杀后用麦秆或稻草将猪皮烧黄,刮洗干净,然后切碎拌上醋、大蒜、辣椒等佐料与米线一起食用。

  稻田养鱼是日常吃鱼的主要来源,食用时多将鲜鱼用油煎或油炸,再加水和酸辣椒煮熟或蒸熟即可上桌。以酸辣谷花鱼(栽秧时将鱼苗放入田内,谷熟后取鱼,称谷花鱼)最具特色。腌制的咸菜、卤豆腐、豆豉常年必备,每餐不少。

  酒是白族人常年不断的饮料,妇女常饮用糯米制作的甜酒,有浓郁的酒香和甜味;成年人和老年人多饮白酒。现在大多数阿昌族都已会用蒸馏法制作烧酒。

  阿昌族主要居住在中国南方云南省一带。阿昌族主要从事农业,以种植水稻闻名。居住在边疆的阿昌族,饮食以大米为主,掺以薯类、玉米。也常用大米磨粉制成饵丝、米线作为主食。饵丝食用方便,食用时只需在沸水中稍烫一下,捞出配上佐料即可食用。

  阿昌族以米饭为主食,也常用大米磨粉制成饵丝、米线作为主食。饵丝食用方便,食用时只需在沸水中稍烫一下,捞出配上佐料即可食用。

  阿昌族喜吃芋头,传说古代庆丰收时,杀狗和吃芋头必不可少。阿昌族妇女大都会做豆腐、豆粉,常用豌豆做成凉粉供食。

  肉食主要来源于饲养的猪和黄牛。猪肉喜欢用来作火烧生猪肉米线,即将猪宰杀后用麦秆或稻草将猪皮烧黄,刮洗干净,然后切碎拌上醋、大蒜、辣椒等佐料与米线一起食用。

  稻田养鱼是日常吃鱼的主要来源,食用时多将鲜鱼用油煎或油炸,再加水和酸辣椒煮熟或蒸熟即可上桌。以酸辣谷花鱼(栽秧时将鱼苗放入田内,谷熟后取鱼,称谷花鱼)最具特色。腌制的咸菜、卤腐、豆豉常年必备,每餐不少。

  酒是白族人常年不断的饮料,妇女常饮用糯米制作的甜酒,有浓郁的酒香和甜味;成年人和老年人多饮白酒。现在大多数阿昌族都已会用蒸馏法制作烧酒。

  阿昌族人喜食酸味食品,主要有酸笋、酸菜、酸肉,这是阿昌族饮食文化的一大特色。

  酸食是阿昌族的每日必不可少的菜肴,是常见的酸食品是酸笋和酸腌菜。腌酸笋的季节在春秋两季,当竹笋发出嫩芽,长出约30公分高时,便可连根砍下,剥去笋壳,切成笋丝或笋片,放于陶罐中,撒上盐巴,置于火塘边,烘烤数日,酸味即出,便可随食随取。酸笋可单独吃,也可和其它鱼肉、蔬菜一起煮着吃,其味鲜美,凡食者无不称道。

  阿昌族的过手米线。即火烧生猪肉米线。做法是将猪肉在火上烘烤成半熟,剁细斩茸,用酸醋拌熟,再加上碎花生米、猪肝、猪脑、粉肠各种调料,如蒜、辣椒、芫荽、豆粉、姜等,吃时把米线掐在手掌心,再放肉馅,拌和一起吃,故名“过手米线”。

  该米线柔软、光滑、不结团、不粘手,肉馅拌下去,不沉底,也不浮头,均匀地散布在米线中,味道鲜美,酸辣可口,别具风味。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云南阿昌族服饰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