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鼻骑行的坐垫坐感真的会舒服吗?大家伙推荐哪家的坐垫啊?

  提防颈椎等疾病,从一把椅子开始

  在公司上班,经常面对电脑一坐就是一整天,回到家后又是加班赶设计,又是几个小时……平时并没有特别的注意,久而久之不正确的坐姿让我感觉到身体出现各种的不适感,例如背有点驼、肩颈酸疼、腰间盘突出等等问题,对于身体的伤害是非常大的。虽然常说,不要久坐,多动多走走,但是实际工作起来经常忙得不可开交,很难兼顾得了。要怎么样才能把不良坐姿顽固陋习改掉呢?人体工学椅可以很好的帮助改善坐姿,避免身体发力不对、过度用力等造成不适和损伤。

  自从入手了人体工学椅,经过一段时间的体验下来,分享一下我花了不少时间实践体验做的功课外,还有为什么我认为选择人体工学椅还是很有必要的。

  人体工学椅和普通椅子的区别

  ▲普通折叠椅子和人体工学椅,两把椅子的对比

  本质都是坐的椅子,重点是哪个更加的舒适,这点才是最重要的!人体工学椅从设计上更贴合人体的接触各部位,达到辅助作用,提升舒适性,更好的呵护用户。所以从最根本上是秒了普通折叠椅这类座椅,简单3点不一样:

  • 可调节性,相较于一般的普通座椅,人体工学椅的高度深度都是可调节的,人体工学椅的椅背能通过调节更好的贴合我们的脊椎。另外人体工学椅靠背扶手的高度,也能根据自身情况进行调节。

  •   强支撑,人体工学椅对于颈、背、腰以及手肘都能起到很好的支撑效果,以达到减轻脊椎压力,得到更好休息的效果。

  •   舒适感,同样是椅子,一分钱一分货的硬道理还是能体现出的,普通座椅仅仅注重的是“可以坐”,而不是“坐起来舒不舒服”。人体工学椅坐起来很舒服,因为它符合了人体工学的设计,缓解久坐劳累,也能提升工作效率。

  买人体工学椅需要注意的

  市面的人体工学椅琳琅满目,价格也是从几百元到过万元都有,过万元的人体工学椅从做工到用料上,绝对非常靠谱,很OK的!当然这些也包括了品牌溢价,转移到消费者身上。几百到几千元的人体工学椅,当然也不是说不能和过万元的比,更多的体现在性价比上,与过万元的款式同等做工用料,同等设计结构,可能便宜在没了品牌溢价,少了雇请大牌设计师等等这些环节上,把溢价这环压缩,依然利润上还是非常可观的。我选择的时候会主要关注安全、设计、预算这三方面。

  不管是什么价位的产品,最重要的还是安全性能方面,必须放选购首位,人体工学椅最容易出现问题的地方:气压棒、底盘、五爪底座、轮子。相信很多小伙伴都看过类似人体工学椅的气压棒爆炸伤人的一些新闻。

  气压棒爆炸伤人,只要是合格的气压棒,出现事故率很低,当然:不怕万一,只怕一万。气压棒必须拒绝杂牌,认准一些经过SGS/BIFMA/TUV认证的气压棒,市面比较常见的韩国三弘、莱特、德国SUS、中国台湾MID等。

  气压棒的好坏,还分等级,比较常见的有3级、4级,这个级别是根据气压棒管壁厚度来决定的,管壁越厚,气压棒认证等级就可能更高,其安全性也就越高。对于3级还是4级的气压棒如何区别,非常的简单,只需要看气压杆的管套管上面那个细管子是什么颜色,如果看到是亮银色的,这种镀铬的那种亮银色的话,肯定就不是4级的,因为要做热加工的话,它那个表面肯定是黑色的。

  底盘也是整个椅子中安全重要部分,目前常见底盘有两种,一个是最普遍的一杆操作后仰升降的普通底盘。另一种是功能性更好的线控底盘,优点是有自适应体重调节功能,小体重人也能轻松后仰,能用这种线控底盘的基本不用考虑安全问题,因为本身就是更高端的产品才会用它。

  市面五爪底座的材质主要有尼龙、不锈钢、铝合金这些种类,尼龙底座可能对于体重偏重的用户使用容易出现断裂的情况,而钢制的铝合金制的几乎不会出现断裂的情况,所以同样体重过大的小伙伴建议别买尼龙材质。如果不了解的话,最好跟商家咨询一下,椅子的五爪底座最大承重量。

  轮子考虑双轮组合软质滑轮,不仅静音,还不会对木地板造成划伤等。

  每个品牌的人体工学椅都有自家的设计特点,设计好不好也决定着整把椅子的实用度和舒适度,简单关注椅子的这5部分:

  坐垫,坐垫是椅子长时间承受压力的部位。那些不透气材质的坐垫会感到久坐后的不舒服,所以首先要看坐垫的材质是否透气?市面大多数的人体工学椅的坐垫分为海绵坐垫和网布坐垫。坐垫的形状在前端一般是瀑布状,可以减轻对于臀部大腿神经的压力,让人坐起来会感觉更加舒服。对于坐垫的选择,不推荐那种太软的,类似沙发包裹性很强的椅子,尤其是体重比较大的人,长时间久坐简直是一种折磨。

  椅背,一把人体工学椅,到底优不优秀,最重要的就是椅背的设计了。因为椅背需要帮我们分担腰部和背部的压力,这样才能长时间不累。人体工学椅一般采取S型的椅背,可以与人体脊椎的契合度更高,能够均匀分散身体重量的椅子,较好的消除压力点位。椅背的倾仰角要选择那种可以调节的,这样可以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

  腰枕,也是一把椅子的重点。腰枕可分为可调节以及不可调节两种情况。选择腰枕,建议是选择那些可以调节而且弹性较好的,可以在长时间学习或工作的时候,给腰部提供很好的支撑。

  脚托,脚托并不是鸡肋功能,不管是在家用,还是办公用,脚托可以作为暂时休息辅助工具,当然上班族使用率更多,在家里同样也是实用,可能在电脑前只是简单休息5,6分钟,放脚托出来用一下,完全没必要跑去床上躺着。

  头枕,能够很好地保护颈椎的部位,选择时候一定要考虑是否可以调节头枕高度、能否旋转调节头枕的角度等。

  扶手,扶手也是必须的。坐在桌子面前,不管是长时间打字还是阅读,有一个扶手位都可以能够给手臂提供很好的支撑,缓解手臂悬空疲劳感。扶手有2D、3D、4D等类型,其中D就是维度的意思。固定扶手就是1D;2D扶手就是可以上下移动和前后移动;3D扶手在2D的基础上又多了角度调节;4D扶手是在3D扶手的基础上又多了左右移动。维度越多,其适应的能力就越强,有效支撑的效果就越好。

  一分钱一分货的硬道理,预算多少决定选择人体工学椅的档次和性能,不用盲目追求贵的就是好的,进口就是最好的,其实国产人体工学椅都是有不错的品牌。

  • 500元以内,属于过渡级,能用,但是很普通,基本都是公模产品比较多,推荐预算不多的学生用户群。

  •   500-1000元,属于入门级,能用个一两年,推荐办公室白领用户群考虑。

  •   元,属于中等级,包含了一些人体工学设计,能减轻疲劳缓解压力,这一类推荐经常久坐电脑前工作的小伙伴,比如程序员码农用户群。

  •   元,属于专业级,包含的人体工学设计基本元素外,还更加完善功能多样化,类似4D扶手、5D头枕、自适应腰枕、一线式底盘等,推荐要求舒适体验较高的用户群。

  •   5000-W元以上,属于奢侈级,除了专业级功能具备外,还加了真皮设计、定制设计、超长质保等等,推荐BOSS级的用户群。

  目前我使用过的椅子品牌有黑白调、保友金豪、冈村、有谱、网易严选、达宝利、京东京造等。虽然不多,大概也就20把左右吧,其中比较具备性价比的就是网易严选的经典升级款椅子。虽然它并不是专业制造人体工学椅的品牌,椅子也是永艺代工生产的,但是整体上真的是性价比:真香!价格1千出头,功能也都带有,例如S型椅背、脚托、支持8级调节的头枕、2D扶手等。

  最近发现网易严选又推出一款新的人体工学椅:网易严选3D悬挂腰靠高端人体工学电脑椅(下文简称:高端升级款),功能上相比经典升级款有不少的提升:外挂式悬浮腰枕,32CM加宽头枕,进口高弹力网布,11档功能调节,实用翻转扶手占地更小等。相比经典升级款只贵了500元,那么到底值不值得花这钱呢?果断入手看看到底与经典升级款对比,提升体验有怎么样的变化。

  包装方面就简单快速略过了,不过还是得说一下的就是网易严选这款椅子的包装真的是很结实,可以保证在整箱运输中的安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包裹运输颠簸碰撞造成内件破损问题。

  高端升级款整把椅子关键零部件如上图,一共7大样:头枕、靠背、坐垫、气压棒、五爪脚架、椅轮、相关安装工具。安装操作起来难度不大,不过建议小伙伴最好2人协助安装,这样会方便很多,安装时候佩戴好工作手套,保护手部。

  高端升级款使用的是PU材质椅轮,双轮组合的软质滑轮,不仅静音,还不会对木地板造成划伤。经典升级款则是使用PA聚酰胺材质,虽然也是双轮组合的滑轮设计,但是相对于PU材质椅轮来说,它的顺滑和安静度稍微低一些。

  五爪脚架也叫五星脚架,市面五爪的材质主要有尼龙脚架、不锈钢、铝合金,同样的质量的好坏就是尼龙

  这次高端升级款使用了尼龙脚架,脚架背面使用了加强筋,虽然耐用强度上并没有金属材质这么结实,但是尼龙脚架的特点就是轻,女生用户使用移动起来也比较轻便。我200多斤的体重,坐上去也完全没有网上流言所说的:上重下轻,体重大的小伙伴后仰有侧翻的隐患。当然这个以品牌而言得出的定论了,至于杂牌的话,质量不能得到保证,有可能会出现侧翻隐患。

  高端升级款的五爪脚架相比经典升级款设计上做了改进,加上了防滑搁脚脚踏位。

  另外五爪部分也不会伸出,之前经典升级款五爪过于伸出,经常会撞到脚后跟。

  安装先从椅轮和五爪脚架开始,安装椅轮很简单,对准五爪脚架的孔位用力压入,全部安装好椅轮后再放地面压一下就完成这部分安装了。好的椅轮和五爪脚架的贴合度是很高的,细节做工好的椅子,在这一块做工上是很不错的。

  高端升级款使用的是韩国三弘的4级气压棒,相比经典升级款的3级气压棒提升了。4级气压棒是双层外壁设计的,钢壁硬度38~44HRC,气压棒直径约50mm,内部纯氮气填充,荷载重量能达到1007.3kg。另外还通过了TUV等安全检测认证,可以看出高端升级款的用料真的是一点也没马虎,在同价位段的人体工学椅中极少能见到使用韩国三弘的4级气压棒的。

  偶尔会看见网上有说椅子气压棒不合格,导致椅子爆炸的新闻。一般出现这样的问题就是气压棒内部的气体不是惰性气体氮气,要么就是氮气纯度不够或者封口处密封不严导致漏气。再者就是气压棒的管壁厚度不够,加上非正常外力的作用导致的。一般品牌的椅子基本不会出现这些问题,所以小伙伴们千万别选择那些三无产品的椅子。

  气压棒的安装就非常简单了,插入五爪脚架中心的孔位即可。

  高端升级款的椅背部分,可以看见椅背的面积是非常的宽大的,就是是身材偏胖的小伙伴也可以放心背靠上去。椅背是使用尼龙框架,背靠材质使用的是高弹力植绒混纺网布,可以带来更舒适的透气感,另外在腰部还有一个可上下4档微调6CM高度的3D自动释压腰靠。

  椅背中最重要的是腰靠,因为椅子最难与人体进行贴合的地方就是腰这部位了,背靠不管怎样都能靠上的,头枕除非是身高问题也一般很容易能靠上。腰靠就不一样了,如果坐姿不好,真的是很难把腰给靠上,腰部的支撑力不够,人坐一会就感觉到非常累的。所以建议小伙伴,不要选椅子没有腰靠或者腰靠设计不合理的。

  坐垫部分采用的是弹力减压瀑布状网布坐垫设计,这种设计最大的好处就是缓解久坐疲劳感。坐垫根据不同体重的使用者来调整下凹弧度来贴合臀部、大腿等身体部位,释放身体的压力到全椅面上,得到更解压的支撑包裹感。

  高端升级款坐垫部分使用的是与背靠一样的高弹力植绒混纺网布,通过特写可以看见这种植绒混纺网布面料是采用了横纵向的交织纹理编法,纵向的网布还有加固缠绕增强支撑。

  相比经典升级款的混纺网布更结实耐磨,不易起球变形,同时久坐也依然保持如新的高弹力。目前市面上有常见的椅子有两种座面:全网布和海绵座面。全网布的透气性好,夏天用不闷汗,更舒服。海绵座面坐感就更柔软舒服一些,具有很好的包裹感,但是相对的透气性没有全网布的好。所以我个人是比较推荐选择全网布设计的款式,一年四季都可以使用,海绵座面夏天就真的是很难受。

  坐垫的底部采用了很结实的3mm加厚钢板结构设计,现在只要做工好一点的椅子在坐垫上都设计有钢板保护。在与4级气压棒组合下,实现双重保险,保证用户的安全。底座左右带有2个控制杆,用来控制坐垫上下调节和坐垫前后滑动、椅背后仰。在坐垫前端还有一个PU伸缩折叠脚托,通过抽拉式打开,在公司午休的时候可以打开脚托,稍息一下。

  椅背、坐垫组合安装好之后,基本上整个椅子的主体结构就成型了。安装过程很简单,使用配套的工具安装即可,安装很轻松。

  把椅子上部和五爪底座组合,最后安装头枕。头枕部分也是使用了高弹力植绒混纺网布。头枕加宽设计,当坐久的时候可以把椅子放倾斜,头靠头枕小休息,大头枕能有很大的支撑范围,就算侧靠也很舒适。

  ▲上图为组合完成体

  从完成体的正背侧面,可以看出它的整体流线造型和外观,各方面我个人还是比较满意的。高端升级款这次采用了灰色设计,相比之前的经典升级款全黑设计更好,灰色相比黑色更融入现代家居环境,更加百搭一些,不会商务范这么浓,女生使用也不会显得太Men!

  用力手掌反复用力压放高端升级款的坐垫,可以看见坐垫的高弹力植绒混纺网布弹性非常的好,回弹都很快。

  按照我的体验就是好椅子的坐垫不仅需要有弹性,不软不硬,还要具有下凹的曲线,才能有很好的坐感。试坐高端升级款,可以感觉到弹力减压瀑布状网布坐垫支撑大腿的部分舒软,有很好的支撑,可以减轻大腿的腿压。另外臀部坐上去之后,人体的整个身体受力点就集中在这里,如果太软或者太硬,久坐就很不舒服了,与普通布面坐垫是有大的区别。

  与经典升级款对比,它的包裹性和亲肤透气性会更好一些,包裹性主要体现在大曲面更加贴合身体曲线。亲肤透气性主要体现在植绒混纺网布,网布面料很软很舒适,完全没有经典升级的混纺网布摸起来的偏硬手感,另外在夏季明显会感觉更加的清爽,这是因为植绒混纺网布的吸汗性好,可以带走与身体接触部分的汗水。

  高端升级款的椅背很舒适,高弹力植绒混纺网布相比皮款靠背要透气舒适很多,夏天也不用担心背后不透气捂着出汗了。这把椅子的椅背给我的感觉就是:有弹性并且不软不硬,人体工学大曲面的全贴合坐上去有很舒适的坐感,后背也有贴合承托的S曲线支撑。

  椅背是除了坐垫之外另一个直接对椅子舒适度起作用的部分,这部分起到了对人体的支撑作用,椅子对人体的支撑感越强,那么人坐在椅子上就会越轻松,从而也就越舒服,在这个方面的设计主要是用在比较好的人体工学椅上。

  腰枕是进行护腰作用,平时不良的坐姿容易导致腰间盘突出,那种神经压迫感让过来人苦不堪言,所以平时对腰椎的保护特别重要。腰枕能与人体脊椎相贴合,均匀分散身体的体重,消除压力点和热量聚集。

  腰枕部分使用的也是植绒混纺网布,外挂式悬浮腰枕属于首创,感觉以前的腰枕都是伪命题,可以通过高低调节来匹配不同身高用户的腰部支撑位置,支持4档调节,升降6CM可调范围。相比经典升级款,高端升级款升级真的是很大,不仅从之前的海绵材质升级成植绒混纺网布,还让腰部更加舒适透气,加宽加大都能自由随着腰部前后左右浮动调整,给腰部带来动态包裹支撑感,多种坐姿都能很好贴合起到护腰作用,而不是让人去迎合腰枕来调整坐姿。

  好的头枕对颈部和肩膀起到保护作用。在不良的坐姿中,头部会不自觉向前倾,导致颈部和肩膀受力负担增加,颈部肌肉长时间受力就会造成颈部酸痛,长期下来容易出现肩周炎、颈椎病等疾病。好的头枕在设计上符合颈部的流水线,头部往后靠的时候能贴合颈部,受力均匀,适当缓解颈部肌肉,起到了一定的缓解作用。

  高端升级款的头枕支持升降5CM的高度调节,适合150~190CM身高,另外头枕还可以35°的旋转调节,头枕旋转调整之后能够与后脑更加贴合,托举后脑让颈椎自然垂直舒适。

  扶手部分:4D扶手设计,可以实现高低、左右摆动、90°翻转。

  PU扶手表层是亲肤软面设计,相比硬塑料设计有更好的回弹舒适感,减少了硬塑扶手扶靠不适感。它比较特别的就是圆润扶手的设计,可以很好贴合掌面和指关节。软层设计会比使用内嵌海绵层有更好的耐用度,回弹性更高,也不会出现海绵用久的干瘪不回弹现象。软层清洁也比较简单方便,脏了的话用湿布擦拭一下就变干净了。

  经典升级款的扶手采用的是2D设计,只能实现高低和前后调整,扶手表层虽然也是软层设计,但是与高端升级款对比后,发现柔软度会稍微更偏硬一些,扶手表面的暗纹摩擦力更大,手臂来回摩擦多少会有点不适。

  扶手可以升降5CM调整高度,适应不同的身形,托举双臂解放疲劳。

  扶手的左右摆动,按压扶手底部的释放键,可以向左或者向右30°角度摆动。灵活的调节,可以方便日常使用习惯,例如打字时候可以进行微调整角度,让打字办公更加轻松。

  扶手可以实现90°翻转,这样除了能满足更多用户使用习惯外,还能适用更多场景。

  例如电脑桌的桌面与扶手平行,这时候是无法直接推入桌下的,通过翻转90°收起扶手,就能直接推入了。办公打字的时候就能放下扶手,托扶手臂。

  通过底座上右控制杆的拨片来调整椅子的高度。旋转右控制杆是调整椅背后仰的力度,一共4档力度,再旋转左控制杆解锁并调整角度,可以实现135°大范围的四段后仰角度调节。

  另外可以看见左控制杆上有一个拨片,它是控制坐垫前后滑动的,通过它来滑动调节座深,可调节6CM的坐深,适应不同身材。这些是自由在高端人体工学椅上才能看见的标配功能,经典升级款的坐深是固定无法调节的,所以一些脚长脚短的用户,只能将就固定坐深来调整坐姿。

  休息神器:脚托!很多椅子没有设计脚托设计的,这个设计非常实用,还可以盘腿坐或者抱腿坐,通过不同的方式来放松双腿。高端升级款直接抽拉PU脚托出来后翻转,简单方便,结合椅背后仰调整到合适自己的角度后,就轻松“躺”在椅子上了。经典升级款也有脚托,两款椅子对比,高端升级款的做工更加高级一些。

  从设计看,高端升级款各方面的设计都非常的不错,都有很高的水平。从做工用料方面看,使用了韩国三弘的4级气压棒还有底座3mm加厚钢板结构,底座的外壳都是实心铸铝,都非常注重安全性。舒适度方面,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就是回弹性高并且透气的植绒混纺网布,改善了经典升级款偏硬手感,更加的亲肤舒适;外挂式悬浮腰枕自由随着腰部前后左右浮动调整,改善经典升级款腰枕过小问题;支持90°翻转的4D扶手,也比经典升级款的2D扶手灵活性适应场景更多;加宽头枕、带有脚托等多细节上的角度调节,提升舒适感,也可以满足不同的用户使用需求。

  ▲经典升级款和高端升级款的扶手对比

  ▲经典升级款头枕宽约33CM

  ▲高端升级款头枕宽约40CM

  ▲经典升级款腰枕宽约26CM

  ▲高端升级款腰枕宽约43CM

  ▲经典升级款和高端升级款的腰枕S曲面弧度对比

  ▲经典升级款坐垫曲面:微弧度

  ▲高端升级款坐垫曲面:大曲面弧度

  通过对比后,可以看见网易严选这两款椅子上的差别,在使用舒适角度上看,高端升级款相比经典升级款虽然只贵了500元左右,但是带来了很多提升,这些提升真的是很值得花这500元。在功能上看高端升级款性价比真的很高,很多功能都是只有元的专业级人体工学椅上才能拥有的。如果小伙伴预算足够又想有更好的使用体验的话,建议考虑高端升级款,预算不足也可以考虑经典升级款,同样很出色。

  网易严选人体工学椅高端升级款确实有效提升了坐姿舒适感,也改善了弓背、跷二郎腿的不良坐姿,让长时间久坐身体的颈背腰骶都能一定程度减压。这把椅子坐上去真的是很舒服,但是也要减少久坐,多走走运动一下,这样才能有健康的身体,希望这次分享能给计划入手人体工学椅的小伙伴们有所帮助哟。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

我车捷安特atx810,又加了个捷安特的坐垫套,穿骑行裤骑久了还是会感觉会阴酸胀,正常不应该是坐骨酸吗?感觉坐垫不大合适,请大家推荐个坐垫。


}

这一次的大横评,不分贵贱,只求真相。近年SUV火,7座的SUV更加火。这次我一共选了22台7座SUV后排,把自己塞进第三排,实地考察它们的乘坐舒适性。你可以看到,这22台车当中,豪华品牌占7台之多,乍看之下还是比较让人意外的。其实这也不奇怪,7座SUV的发源地是美利坚,而豪华品牌一向重视美国市场,同时这些SUV都以原汁原味的进口方式进入中国,所以豪华品牌的7座SUV居多也是合情合理。

那么我就来定一下这次横评的评分项目和标准吧,这次各项的评分以5分作为满分。从车外上车开始,第一项就是上下车的难易度,这涉及到车门开口形状和大小,第二排座椅折叠的方式和操作难易度等等。第二项是空间,我们的评价标准是第二排腿部留有一拳半的空间,并且靠背角度调节到适中的情况下考量第三排的空间。第三项则是主观感受,包括视觉上的压抑程度,座椅的舒适性以及一些人体工学的评价。(首先说明,本人身高1.78米,并且以下所标注的价格,均为7座车型的官方指导价区间。)这次我们将会以价格作为分水岭,用来划分不同的竞争空间,让这次对比更加有参考价值。

高端系列(80万+水平)

作为奔驰旗下的旗舰SUV之一,GLS一直以霸气的体积引人注目,不管懂不懂车,看见如此庞大又挂奔驰标的SUV,都会知道它价格不菲。那么GLS作为奔驰旗下唯一的7座SUV,它的第三排表现如何呢?

首先,得益于GLS的车身尺寸,它的后门大小得到确保,乘客进入第三排比较从容。不过为了让第三排上下车的空间更宽阔,第二排座椅采用两段式折叠,而且这些把手的拉动阻尼实属不小,这无疑会给操作带来一些不便。

而座椅继承了欧洲车一向以来支撑性好的特点,同时座椅高度不错、座垫较长,总体布局合理,让腿部支撑有不错的表现。值得表扬的是后排扶手因为有皮质和缝线的包裹,手肘枕在上面很舒服。不过因为靠背较直而且没办法调节角度,长时间乘坐腰部可能会非常劳累。至于空间,调好第二排座椅,腿部空间就只有一指了,不过好在膝盖还能有空隙活动。

说到主观感受我认为是蛮不错的,因为GLS从车外看车尾方方正正,让第三排乘客的头部空间有保证。同时较大的车窗也保证了乘客的视野,坐着压抑感真的不强。再说了,有奔驰标的心理加成,一般乘客内心真不会有什么抱怨。

上下便利性:4 座椅:4 主观感受:4

在沃尔沃家族中,XC90作为老大哥,一直在豪华7座中大型SUV市场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一席之地。全新一代上市后,全系都只有4缸车型也引来了一些争议。作为欧系7座SUV的老行尊,XC90的后排会不会给我们带来意外呢?

首先第二排折叠的方式虽然老土,但是胜在方便,只需要扳动椅肩的机关就可以达到图中的状态。而且钻进车的难度也不大,总体表现中规中矩,体现出了沃尔沃造7座SUV的设计经验。

座椅方面,整体表现也可以说是可圈可点的,首先值得表扬的是座垫够高,能衬托到大腿的中后部,臀部承托也不错。不过遗憾的是座垫太短了,而靠背又偏硬,不过好在靠背的高度够高,对肩部还是有支撑。

从主观来看,在第二排空间正常的情况下,后排的空间感是OK的,腿部也可以留出不错的空间。因为整体座椅的设计,XC90的第三排对成年人比较友好。不过因为所拍摄车型为黑内饰车型,黑色的顶棚会给乘客带来一定的压抑感。值得一提的是,XC90第三排给车边的扶手设计成软质材料包裹,也算是比较用心了。

上下便利性:4 座椅:3 主观感受:4

作为发现的全新一代车型,发现5一下子撇下了上一辈方方正正的造型,进而采用了大量的曲线元素。这么一改,一向追求方正硬派的路虎迷们不愿意了,纷纷抱怨这一代的设计。不过虽然外观变得平易近人,但越野的硬实力是在进步的。作为欧系著名的7座越野SUV,我们就来看看路虎对第三排的设计有什么自己的见地吧。

发现5和很多7座SUV一样采用一键翻折第二排的设计,不过即便第二排已经调到最前,因为后门形状问题,能让乘客进出第三排的开口仍然非常小,这一点我不太满意。

而当我切身坐进了发现5的第三排后,一切都开始好转了。首先需要表扬的是座椅靠背,坐上去让人感觉特别宽大,肩部的支撑也相当到位。座垫虽短,但胜在柔软,高度也过得去,所以大腿的后半部支撑还是充足的。我试着把第二排平移到滑轨的最后,我的腿部空间还有三指左右的富余,腿部可以活动自如。 

而发现5的后排杀手锏还是在照顾乘客的主观感受上。一般的7座SUV即便配有全景天窗,但是都不能延伸到第三排的,让车尾乘客难免视觉压抑。而发现5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索性直接给第三排车顶配一个小天窗,配合面积不小的侧窗,这一来让后排乘客的视觉空间感立马上升了不止一个档次。不过除此之外还是有些东西值得吐槽的,比如后排两边并没有扶手让乘客枕手,也没有特别设计的储物位置,长途乘坐的话手臂都不知道往哪搁。

上下便利性:3 座椅:4 主观感受:5

在德系豪华阵营中,7座SUV屈指可数,其中比较著名的就是属奥迪的Q7了。前几天才开着它在西北跑了近2000公里,均衡全能是对它最好的描述。果然,严谨的德国人从来不会对这个价位的车马虎。那么一向严谨的德国人在设计第三排座椅的人机工程需模型会不会特别完美呢?

Q7进入翻折第二排座椅的操作分为两步,首先把第二排座椅的靠背向前放平,在扣动第二排椅背上的机关,便可把第二排的座椅整张折起来。虽然这么设计会让操作多一个步骤,但是好处就是可以让乘客进出第三排的通道最大化,算是利大于弊吧。不过因为Q7的地台高度实在不低,上下车还是需要迈大点步子。

至于座椅,因为椅背高度足够,所以它对背部肩部支撑都很到位,而且座椅整体的柔软度都不错。不过美中不足的是因为空间利用率等问题,即便第二排座椅调到最前,我的膝盖还是顶着前座椅背,只能通过将第二排座椅靠背调直的方法补救了。

Q7后排的整体质感以及座椅材质的用料还是有讲究的,并且第三排扶手和储物格都一应俱全。而视野方面,因为车窗位置较高而且面积也不大,难免会给乘客造成一定的压抑感。值得一提的是,Q7是为数不多的第三排座椅支持一键电动升降功能的,对于这个仅供应急用的第三排座椅,平时电动折叠起来也是非常的方便。

上下便利性:4 座椅:3 主观感受:3

因为综合产品力的均衡,价格适中,QX60一向能进入很多豪华7座SUV买家的备选。因为同价位和级别中,QX60可以说是没有对手的。进入这台车第三排后,我却发现它第三排存在的一些问题。

虽然上车的操作相对便捷,只需要扳动座椅后侧的把手,座垫自动上折,同时座椅可以轻松向前推动,一步到位。而且座椅向前移动后,还会有程度的整体前倾,进一步增大后排的入口。这个设计值得点赞。

但是座椅方面,我比较想先吐槽它的座垫。因为座椅高度低和座垫几乎没有仰角的原因,腿部欠缺承托,乘坐过程中只有屁股和座垫接触。因为整个人的重量都落在屁股上,即便座垫较柔软,只要坐一会儿臀部就会非常不适。其实座垫还是有日产祖传的柔软的,但是靠背却是扁平且较硬,要一个普通的男性成年人乘坐实在是太委屈了。

说到主观感受,QX60的第三排只能差评了。因为车身设计等原因,坐在第三排的我头发已经撑到车顶,这会给乘客一种很压抑的感觉。不过为数不多的优点在于后排侧窗面积还是挺大的,而且后排也配有了出风口,算是一些小的安慰。

上下便利性:5 座椅:2 主观感受:3

拥有进口身份的纯种美式7座SUV,探险者多多少少拥有一些光环的。中期改款后,探险者因为换装小排量涡轮机,税率的下降导致价格的竞争力有所提升。

经过较繁琐的两段折叠后,第二排座椅整张向前翻着,直接的益处就是提供乘客上下的开口非常宽阔。

和撼路者比,虽然大家都是福特,但是毕竟价钱差距在这里摆着,一分钱一分货。因为座椅靠背以及座垫都很厚实,乘坐起来非常舒服。而且座垫的高度足够,这保证了大腿的衬托。总的来说,整体表现很符合人体工程学。不过美中不足的就是靠背太直且不能调节角度,没法以一个比较斜的姿态舒适地躺下了。

坐在探险者的后排,最让人满意的是膝部空间。我身高1.78米,第二排放好后,膝部仍然有一拳的空间。而且毕竟探险者的价格在这,第三排座椅的电动折叠功能当然不能缺席。主观感受上,探险者的第三排设计师是花了心思的。

上下便利性:4 座椅:4 主观感受:4

MDX单就产品力来看,其实是款不错的车,单是那套3.0L V6发动机和三台电机构成SH-AWD四驱动力系统就已经诚意满满。只不过在这个时代,没有人在乎你是否真的节能,排量够小才是王道,所以MDX的售价也因为税费而居高不下了,加上品牌力较弱,造就了它在国内竞争力疲弱的现状。

在第二排座椅翻折操作上,讴歌是用了心思的,用家只需要手指头轻轻一按图中的按键,座椅便像变魔术一样一步到位完成翻折动作。而且翻折后顺着门边的台阶。进出后排并不难。

座椅方面MDX的第三排也是可圈可点。虽然在空间上不占优势,和其他SUV一样局促,但是MDX胜在座椅柔软和面料高级感上乘。同时除了腰部,肩部的支撑也不错。不过MDX后排最大的问题是,座椅高度特别特别低,不太适合长途乘坐。 

比较有意思的是,本田也考虑到后排乘客需要下车时的便利性。当后排乘客需要下车,同样只需要轻轻按动第二排座椅右上角这个按键,座椅就会自动折叠了,非常方便且有豪华感。不过论视觉上的空间感,MDX就不叫强了,因为后排车窗的形状几乎呈三角形,所以窗外视野实在不宽阔。还有一点我不太满意的是扶手采用硬塑料覆盖,在这个级别和价格来说,这是没办法原谅的。

上下便利性:5 座椅:4 主观感受:3

汉兰达可以说是目前国内7座SUV的标杆产品,无论是任何方面,都能用完善来形容。其实汉兰达一直能在国内称霸,很多地方还依然在加价,可能会让很多人觉得不解,在这种选择多样化的汽车市场里,居然还那么多人争着加价去买它。不过经过这次体验,我们再次明白大家为何对它如此偏爱。

通过第二排座椅侧面的机关,第二排座椅的翻折可以一步到位了。通道的宽度在本次横评中已经数一数二了。顺着车门的台阶走,上下车的难度很低,在7座SUV中算是很不错的表现了。

当我坐进第三排后,可以这样说,在所有这个价位的七座SUV中,它的第三排是最舒服的。首先靠背可以调,而且角度还不小,你总能调到靠背非常贴服的状态。最值得称道的是它第三排横向空间,极限载人情况下,三个人也能欣然坐下。而且在第二排调到腿部空间有差不多三拳的情况下,第三排的腿部空间依然有保证,加上比较柔软的座椅及良好的头部空间。在长途行驶时,第三排依然可以让成年人以一种较为舒服的状态下出行。

主观感受方面,汉兰达凭借它舒适的座椅和富裕的空间感拔得头筹,同时米黄色的内饰也能很大程度削减乘客的压抑感。而且汉兰达和还给后排乘客左右两边分别配了一个空调出风口和照明灯,挺贴心的。只不过美中不足的是第三排的扶手完全采用硬塑料材质,枕手的话时间一久手肘会很疼的。总的来说,汉兰达的第三排在SUV中已经属于标杆表现,其中的缺点我想也只是吹毛求疵的要求而已。

上下便利性:5 座椅:5 主观感受:4

作为目前国内唯一能个汉兰达正面刚的选手,锐界在销量上也是因为产能更胜一筹而领先汉兰达的。那么同主打7座的锐界,和汉兰达正面交锋,谁胜谁负?

第一回合,锐界落后。与汉兰达相比,锐界虽然车身尺寸与汉兰达不相上下,但是空间利用率上就明显不如汉兰达了。这主要体现在,锐界的车内的横向空间和腿部空间都明显不如汉兰达。同样因为这个问题,导致锐界第二排推到最前后形成的“通道”宽度明显稍逊一筹。不过毕竟车身尺寸在这,“通道”的大小对上下车便利性的影响有限。

和汉兰达的后排三座设置相比,锐界的两座设计在横向空间上肯定没有优势。不过锐界的第三排没什么突出缺点,综合乘坐表现比较平均,各项都中规中矩,算得上是个称职的七座车。可以挑出来的毛病就是靠背不够高,肩部没有支撑。综合上来说和汉兰达平分秋色。

因为车内配色的问题,锐界在视觉上会比汉兰达的空间感略逊一筹。但是实际的膝部和头部空间和汉兰达都差不多。第三排测的扶手处锐界采用了软质材料包裹,这是比汉兰达上的硬塑料更贴心的。经过三轮的对比,锐界和它的终极对手各有高低,就像终结山谷中千手柱间和宇智波斑一样,高手的对决立分高下,实在不易。

上下便利性:4 座椅:4 主观感受:5

有人说这只来自捷克的棕熊-柯迪亚克其实就是个换壳的途观,还变成了七座车,不过个人觉得这有点硬生生地把优秀的装载空间牺牲掉,成为一个伪7座了。

作为一台被强行加长加座椅的7座SUV,上下车的难度自然不会低。途中第二排座椅调到最靠前,也仅仅能预留一条腿的位置供第三排乘客上下车。最主要问题在于车门开口大小,弓起身子上下车是家常便饭了。

进入第三排,你会发现,座垫真的太短小了,二排腿部空间调成三指的情况下,第三排的腿部就剩下了不足一指了,虽然采用了偷空设计,可以使得第三排获得不错的头部空间,但是依然只能临时应急一下,要是让成年人长时间乘坐,实在是不人道了。还有就是因为第三排侧窗的窗线很高,窗户的实际面积也很小,加上本来就是5座车的后排车厢大小,想不压抑也很难了。伪7座身份坐实。

上下便利性:2 座椅:2 主观感受:2

最近因为种种的因素,韩系车的市场切切实实进入了“韩”冷的冬季。其实韩系车并不是一无是处,一些产品的还是值得考虑的,比如卖合资价的全进口7座SUV索兰托L。

从图里就能看出,上下索兰托的第三排通道并不宽裕,表现一般。而折叠第三排的机关也很常规,没什么值得提的。

坐进第三排,我发现索兰托的第三排座椅主要问题,是座垫太低了,腿部几乎没有支撑。不过后排靠背又大又柔软,算是为乘坐舒适性拉回一点分数吧,总体觉得在40分钟左右的车程内成年人还是可以接受的。

第二排调到还有两拳膝部空间之后,索兰托后排的腿部还有两到三指的空间,算是不错了。手边没有扶手,取而代之的是较为规整的储物格,不过我认为放一个软绵绵的手枕或许更实际。总结一下,这样的乘坐表现,放在这个价位的进口SUV中,算得上中上水平了。

上下便利性:2 座椅:4 主观感受:3

其实当我得知发现神行将会提供7座版本的时候,内心还时充满期待的,毕竟发现神行作为一台30多万的豪华品牌SUV,还提供7座车型,这听起来是多么的有诱惑力。可是现实往往比想象残酷,希望越大,失望或许也就越大。

勉强地把自己塞进神行的第三排后,我卷缩着身体拍下了这张照片。看到这张照片,可想而知我上下车时鞋子都是被卡着蹭着挤过去的。要体面地上下神行的第三排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事,即便你是把你的小孩儿抱到第三排,也不是什么容易的事。

首先我想说我不能理解,神行第三排头枕设计成这个形状,除了看着怪异之外的意义。坐上去后,我更是一头雾水,因为当我后背靠在座椅上时,头枕下端已经顶到我的后背中部,比较难受。

最奇怪的是,座椅的头枕下部饰凹进去的,这意味着后背靠在上面,后背中部会有一大块悬空,这么靠着非常难受,说他反人类我觉得不为过

说到坐垫高度,神行第三排根本不存在什么座垫高度,大腿完全悬空,没有一丁点的支撑,更不用提什么座垫长度了。再一个让人苦笑的是膝部空间,即便第二排调节到只剩下一拳的空间,后排仍然没有腿部空间,我的双腿是完全顶在了第二排靠背上的。

论发现神行后排的乘客主观感受,可以用辛苦来形容了。无论是视觉还是实际层面,它都没办法给人任何空间感和舒适度。不过路虎的还是尽了他的良心,给后排乘客留了空调出风口和独立的风量调节旋钮。其实结合神行的价格看,他的后排有如此的表现也算正常,毕竟噱头的意义比实际大多了。如果你要是真的需要一台后排能坐人的SUV,还是看看别的吧。

上下便利性:1 座椅:1 主观感受:1

在当今车市,要在40万内任意找一台车和途昂比大,恐怕都只有惨败的命运。途昂的大,是从里到外的,外形庞大,车内也惊人的宽敞。挂着大众标的途昂,还要有这样的体积表现,真的告诉我它不加价我都不信。

作为一款全尺寸大型SUV,途昂在国内不做成七座车似乎有点说不过去了。首先因为所拍摄的是座椅222布局的六座车型,所以通过中间过道进出第三排就极其便利。之前我们测试过232布局的7座车型,得益于途昂的体型,上下车也是毫无问题的。总的来说,途昂的上下车便利性已经直达普通MPV的水平。

第三排几乎挑不出什么空间和座椅上的毛病,因为大众在这个“巨大”的空间直接布置了两张正常的汽车座椅。长途行驶的话,就算成年人也可以以一个非常舒适的坐姿来完成旅途,不需要为了适应第三排而作姿势或者心理上的额外准备。

值得提出表扬的是,即便在第三排有乘客的情况下,途昂的尾厢空间仍然异常宽阔,真是体积大就啥了不起了。如果硬要我在途昂的第三排挑出什么毛病的话,我只能说是两侧门板没有在内饰上进行更多的考究了,直接硬塑料伺候。

上下便利性:5 座椅:5 主观感受:5

撼路者其实来源于福特旗下的中型尺寸皮卡Ranger,同样拥有大钢梁底盘,后桥差速锁的四驱撼路者,在硬件上就已经走上了硬派的道路。

可能是空间利用上的问题,体型魁梧的撼路者车内空间有点货不对板。即便把座椅调到最前,能留给第三排乘客伸脚的空间也非常有限,加上撼路者的底盘本身就已经非常高,第三排地台又相对第二排再一次升高,要上下撼路者的第三排简直像爬山般考考验人。

从个人感受上来看,福特撼路者的靠背造型实在是有些奇怪,如果后排升起头枕,后背会空出一块,后背中部就直接失去了支撑。靠背较直,腿部支撑不足,加上比较局促的头部空间注定了第三排依旧是只适合短途行驶应急。撼路者的后排各方面表现,包括主观的局促感,撼路者伪七座的身份已经坐实了,倘若只有一个成年人短途应急,横躺在后排,那么40分钟以内还可以接受,要是两个成年人乘坐,20分钟基本是个临界点。

上下便利性:2 座椅:1 主观感受:2

可能大家会奇怪,为什么出现了一台MPV,其实是刚好经过了展台,顺带看看是谁给了勇气让它定价如此脱节,说不定是空间方面表现真有长处。但是经过我们的实地体验,发现把它的第三排表现归到这个横评中一点都不委屈它。

体验过后发现,较短的车身去做7座布局,的确有点勉强了,上下车都不容易,常常会有卡住腿的情况发生。看来浪漫的法国人在微醺中忘了自己在造一台MPV。

至于乘坐感受,ESPACE第三排座垫,只能处于7座SUV里的中等水平。乘坐氛围营造得不错,很有居家风的感觉,视觉上十分讨喜。第三排座椅在前排已经做出很大的妥协的情况下,膝部也只是剩下半指空间,空间相当吃紧,在MPV中,这是很不理想的成绩。

坐在第三排,当第二排复原后,椅子底下的空间也非常局促,在穿鞋的情况下脚只能勉强塞进去。而且扶手处虽然有皮质缝线的软质材料包裹,但是却没有布置任何储物格,实用性果然不是法国设计师的第一诉求。好在车厢整体用料及真皮缝线等做工都很有质感,C柱上的氛围灯无论光色和投射方式也都非常温馨浪漫。但是无奈在这个加长为王,性价比为主的中国消费者市场,肯为它买单的人估计有限。

上下便利性:2 座椅:3 主观感受:4

第三梯队(30万及以下水平):

D90在卖相方面确实是成功的,就实拍的全配车型来看,无论是外观设计还是车内比如座椅的一些细节都确实有国际范儿。最让人瞩目的还是它的尺寸,即便和途昂放在一起,它的身材也能和途昂平步青云。所以我迫不及待跳到第三排,开始体验。

说到上下车,因为D90的非承载式车身的缘故,造成底盘离地间隙较高,所以上下车就要把腿抬高了,好在D90门槛设置的几级台阶,也还算贴心。不过D90可以用它巨大的身躯磨平很多的问题,比如座椅的排布。D90采用的是223的座椅布局,所以第三排自然之需要从第二排中间的过道进出就行了,这种不需要任何操作的方便体验是非常爽快的。

来到座椅,首先要指出的是D90的第三排座椅,背部承托很足,整体的舒适度已经基本上追上正常的汽车座椅了。同时如你所见,座椅的用料和样式也算得上有豪气。不过很遗憾,座椅高度还是不足,并且头部空间因为车顶的偷空设计而过于充裕(一拳),所以我认为应该把座椅高度直接抬高更加合理。

作为座椅223排布的车型,一般第三排乘客的主观感受都是很不错的,一来223证明车厢空间的充裕,而来第二排中间的过道也让第三排不会形成密闭空间,所以主观上D90后排也很不错。特别值得表扬的是后排右手边的扶手虽然是硬塑料,但是少有地配备了一个12V的点烟器接口,若果要是配的是USB接口就更好了。

上下便利性:5 座椅:4 主观感受:4

GS8自从出世至今,它的热度就几乎没有降低过,凭借整体质感的营造和不错的硬实力,销量也是节节攀升,就连我们奶爸同事阿山也忍不住买了一台,可见GS8“抵食夹大件”(又便宜又好吃分量又大)的魅力。

虽然拥有和汉兰达一样的相当的车身大小,但在进出后拍的通道大小来看,GS8的表现并没有想象中亮眼。但即便如此,GS8上下第三排的表现也是较合理的,符合这体型SUV的正常表现。

坐上GS8的第三排,确实会让人想起汉兰达第三排的乘坐感受,座椅的柔软度,高低都和和汉兰达很相似。只不过GS8第三排座椅的靠背没办法和汉兰达一样靠背角度可调,不过不用太过担心,它的靠背角度设置非常合理,坐着也不难受。基本上GS8的第三排还是中规中矩的,表现很均衡,空间方面也属于这个级别的常规水平,我并没有发现什么明显的缺点。

上下便利性:3 座椅:4 主观感受:3

虽然外观不太被大众所接受,但CS95在机械素质上的表现是不错的。遗憾的是,在这个只看脸的时代,越过外观这道坎体验到CS95的好之人,只占很少数。

从实地来看,CS95进出后排的通道并不算宽敞,水平和GS8近似。所以上车过程中基本不会出现什么东西卡住或者有什么阻碍你的感觉,整体感觉不错。

按照庆哥的原话,CS95的第三排布局是经过精心设计的。实际体验的感受也确实如此,座垫和靠背的软硬分布非常合理,并且靠背角度可以大幅度地调整,要调出舒坦的坐姿并不难。我也邀请过近1.85m的同事,让他从第一排开始调节坐姿,把单排全都调到他舒适的位置,第三排他的膝部仍然有3指空间,头部空间也很宽敞。不过我认为95第三排的问题在于座椅高度不够,没办法给乘客足够的大腿支撑。

因为车顶用了浅色面料,加上足够的空间,乘坐在CS95的第三排主观感受还是相当宽敞的。不过如果一定要挑剔,那么我认为侧窗并没有同级对手的面积大和相对规整的形状,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视野。

上下便利性:4 座椅:4 主观感受:4

之前庆哥在视频中提到,以他的身材,要进到欧蓝德的后排基本上是不可能了。欧蓝德就车身尺寸来看,怎么都不算一个合格的七座SUV,但是无奈国人的“热爱”,最终也是让它加入到这个7座浪潮中去。

上文已经提到,碍于欧蓝德的从尺寸,其实本来就不适合做7座SUV。通过椅肩上的机关一键翻折后,第二排座椅即使已经尽可能地靠前,但留出来给乘客上下车的空间也很有限,基本得在车外直接一条腿跨进第三排的地板才能勉强进到第三排。

虽然第三排座椅的柔软度不错,不过太低的座椅以及整体都比较局促的空间,真的不适合成年人来舒心地乘坐,勉强就只能短途应急一下。一句话,就是聊胜于无吧。其实三菱在内饰分为营造上确实欠缺这根筋,整个车厢看起来就是工具车的Feel,很可能会给乘客一种被看成是货物的感觉.....加上反人类的空间,这个后排,噱头大于实际。

上下便利性:2 座椅:3 主观感受:1

说到长城,你也许会被它的“红、蓝”标策略弄得晕头转向,又或者不解为什么H6会有八九十种车型,但成王败寇的道理无论在哪都是站得住脚的。长城的战略在H6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自然,车企希望这种势头向更高端的车型延续。不过,这家企业在向上发展的过程中有一段不愉快的经历,回过头来想想,步子大了的确容易扯到点什么。所以在H6和H8之间,H7就成了一个非常不错的突破口,何况,现在有了更接地气的H7L。

说到出入第三排的通道问题,我就能给H7L一个差评。作为7座车,H7L并没有给第二排折叠进行任何特别的机关,如果你要进出H7L的第三排,只能按照常规的把座椅靠背放平,再拉动拉杆让座垫移到最前这样两步走了,而且可能是滑轨润滑不足的问题,要推动座椅要花相当大的力气。

坐垫靠背都比较柔软,但是头枕设计很有问题,坐上去,后背上方会缺了一块,说这种设计反人类完全不为过。靠背也太直,整体乘坐感受可以说是很崩溃了。而且空间上也有明显的不足,对于成年人来说即便应急都是个问题,伪7座车身份坐实。

上下便利性:1 座椅:1 主观感受:1

从面上来说,宋MAX可以说是比亚迪打破外观设计魔咒的第一台车。不说机械层面怎么样,起码外观的纯原创是值得肯定的。

宋MAX进出第三排的操作非常方便,只要一键就能让座椅呈现图中的状态。这样的设计我不夸张地说,是博古通今地吸收消化各种优秀设计了,操作方便,开口也能最大化。

其实从视觉上,宋MAX的第三排就已经有一种柔软的即视感了。坐上去你会发现座椅的高度是合理的,很像一张正常的座椅,这样的表现在宋MAX这样尺寸的车上展现,真的超出了我的预期。果然MPV在整体的空间布局上对各排乘客的照顾是要优于多数SUV的。

作为MPV,第三排的出风口是必须的。如果硬要挑剔什么,那只能是两边的硬塑料扶手值得诟病了。整体来说这是一台合格的MPV,即在视觉上并没有比SUV看着宽敞,但是就实际乘坐感受和人机工学设计上确实要比SUV高分。

上下便利性:5 座椅:5 主观感受:4

豪华品牌这一阵型,真的需要一台七座车么?我觉得有需求,但总会占少数。毕竟考虑豪华品牌的车主家里应该不止一台车了,同样的价钱其实可以选择空间更好的普通品牌七座MPV,越来越多的车厂进入到七座车这个市场,好像生怕自己跟不上国家二胎政策的步伐而被消费者及市场嫌弃,那么像奥迪Q7这种采用选装7座的方式,为那些有刚性需求的用户提供一丝备选,又为普通用户留下原来“偷走”的空间,岂不更好?

合资品牌作为在国内路上跑得最多的车型,就算近年来快马加鞭的自主品牌后来居上的情况下,很多人第一台车依然会先考虑合资车,不为其他,就因其中合资车企长期积累的造车经验,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汉兰达到今天依然有人趋之若鹜地去加价,其中一个是因为丰田长期积累下来的品牌口碑,第二个是因为同价位内你真的很难找到比它更舒适的“真七座车”。毕竟不是谁都希望买了七座车,最后一排只能成为孩童长期的乐园,成人的短期地狱。

自主品牌一直给消费者一种“物美价廉”的感觉,物美是在造车的用料方面真的已经很下本钱去采用各种高级的材料以及丰富的配置等去提高消费者的驾乘感受,而价廉,不单单是让消费者喜欢的价钱上的“廉”,也有消费者担心的耐久性以及人机工程学上的“廉”。我们可以看到像GS8/CS95等学习了一些合资品牌的经验,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以内在功夫甚至颜值即正义的方式取得消费者青睐的车型,也有顶着商用车帽子出来卖新颖服务的大通,更有本来是新能源汽车大头的比亚迪突然跑过来弄一台市场导向的MPV,当然也有疯狂放大,仿佛套娃般的哈弗.......七座车市场上百花齐放,但是面对真假七座车这个问题上,大家买车的时候还是先扣心自问:我是需要一台真七座还是伪七座?(文/XCP廖裕豪,陈列)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公路车长途骑行坐垫推荐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