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性别教育”应该怎么教育孩子对性别的好奇呀?

引言:在孩子还小的时候,他们对性别的认知不是很清楚。那么,对孩子进行正确的性别教育,我们应该怎么做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讲一讲。

帮助孩子通过游戏体验生活。让孩子有基本的男女概念,父母由男女组成,自然他人会对两性关系感兴趣。 “结婚”是他们最热门的话题,但他们在谈论白马王子与白雪公主结婚的故事时,神秘羞涩的眼神很清晰,告诉大家他们在其中感受到了美妙的味道我们大人小时候也大多玩过“过家家”的游戏。 女孩扮成新娘或母亲,男孩扮成新郎或父亲。他人模仿大人互相关心,模仿大人做各自擅长的事情。 “妈妈”给“孩子”吃饭,“爸爸”开车送“孩子”去学校。 这种模仿成人化的生活会在他人的童年记忆中留下美丽的色彩。 当然,这样的体验也有助于为他人长大后适应成人社会打下基础。

家长要引导孩子充分了解自己,认识他人。孩子们期待进一步探索他们的身体特征。比如在厕所里,孩子喜欢看孩子的生殖器或者给孩子看自己的生殖器;比如在家里,孩子会好奇地跟着父母去上厕所,他的学生会发现其中的区别,希望搞清楚是怎么回事。这时,父母不必惊慌,更不必感到尴尬。相反,他们应该自然地向孩子展示差异和相似之处,这样他们才能以平静的心态接受和理解事实。因为在孩子眼里,性就是性,没有社会文化色彩,是最纯粹最简单的。面对他的孩子,我们不妨简单一点,回归自然,给孩子真实的答案。但有些家长对孩子的恐慌、隐瞒甚至排斥,会给孩子留下更多困惑和焦虑的印象,不利于帮助他们形成稳定的性别角色认同,会影响他后逐渐发展起来的性别角色心理和行为。

其实,这与孩子的家庭教育方式和成长的环境有关。 如果认识到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解决方法自然也会出来。 当然,我们的父母需要更加放松心情。 这可能是孩子阶段性的表现。 没有必要刻意重视或注意。 如果孩子幸福健康,那就是最好的。

}

2015年9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中国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白皮书指出:“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是人类追求公平、正义与平等的永恒主题,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衡量尺度,是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目标。”处于受教育阶段的儿童青少年具有较强的可塑性, 因此, 有必要了解其性别平等意识的发展特点, 并以此为依据有针对性地开展性别教育实践。那么,什么是性别平等?为什么要开展性别平等教育?如何从家庭养育方面对孩子进行性别平等教育呢?

点击下面视频(音频)收听第235期精彩节目吧!(建议在wifi环境下收听)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要想达到教育领域的完全性别平等,主要需要达到以下四个方面的平等:

(1)机会平等:指的是男童和女童进入学校的机会相同,也就是家长、教师和整个社会在这个方面没有性别歧视。

(2)学习过程中的平等:也就是男童和女童受到相同的对待和关注;在课程、教学方法和教学工具方面免受陈规旧习和性别歧视的影响;可以有相同的学业导向;在接受建议时也不受性别歧视;可以使用相同数量和质量的教育设施。

(3)结果平等:也就是学习结果、受教育年限、学术资格和文凭不因性别而不同。

(4)外部结果平等:也就是工作机会相等,离开全日制教育以后找到工作的时间相同,有相同资格和经历的男性和女性所取得的报酬相等。

2.在家庭中如何进行性别平等教育

(1)正确认识男女之间的差异:男女平等,首先父母就应该承认男女之间差异的存在。而且,从客观上来说,男女生理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如果不能坦然地承认这一点,从心理的角度来说,首先就是一种对于平等的否定。但承认男女之间的差异不等于承认男性处于优势。

(2)父母要有性别平等的观念: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因此性别平等意识教育要从家庭开始。父母首先要有性别平等意识,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在家庭资源的分配上均应有平等的观念。避免在与子女交流过程中出现性别偏见的语言,如女孩子读得好不如嫁得好等类似语言。

(3)父母应起性别平等榜样作用:性别平等教育, 父母应起榜样作用。家庭事务应彼此商量。责任共担,就是分担家庭经济和其他各种责任。彼此协作,是考虑个体差异而不是简单按性别进行家庭分工,同时彼此支持、协调和配合。互相关爱,互相理解、欣赏、尊重,给予对方关心和爱护,不要将男性限定为不善表达感情,也不要认为女性就是天生的照顾者。爸爸应主动承担更多家务,经常提醒自己不要自我感觉良好,应该多体谅妈妈,共同分担家务劳动,这样家庭也会更加温暖和谐。

(4)主动和孩子讨论性别议题:父母主动和孩子讨论性别议题,让孩子了解并包容差异性,建立起性别平等的观念。可以告诉孩子,爸爸妈妈面对不擅长的东西的时候,也会害怕,爸爸妈妈难过的时候,也希望可以倾诉或者痛快地哭一场;爸爸妈妈面对梦想的时候,都特别勇敢、自信,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去追寻自己想做的事,成为一个坚强又优秀的人;男孩可以喜欢粉红色,女孩也完全可以喜欢蓝色等。

最后,鼓励孩子表达。也可以鼓励孩子说出自己对性别观念的理解,同时鼓励孩子说出性别不平等带来的种种困难。小汽车、洋娃娃,让孩子自由选择。弱化性别刻板印象,摆脱过度差别教育,这样能够促进男女两性的孩子各自潜能的充分发挥和健康发展。且随着孩子的成长,男性和女性特征两者兼具之个体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中,更易占据优势地位。在孩子的性别教育中,我们更应该注重于更趋全面的双性化培养。

一、更新认知,认可性别平等的积极意义

作为父母,我们要认识到:基于性别平等的教育,更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有助于孩子了解社会角色的多元性,建立相互尊重、平等的人际关系

二、以身作则,付诸行动

1.父母科学合理地分工合作。我们可以改变“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分工。贤妻良母和贤夫良父亲密合作,一起出入厨房、厅堂、市场,一起探讨和实践科学养育,更能成就健康、文明、可持续发展的家庭系统。

2.停止用刻板印象评判自己和他人。夫妻可以重新认知自己的个性特质、自我价值。男人不必为了得到认可而争强好胜,女人也不必因为害怕被嫌弃而逆来顺受。我们可以接纳这样的女儿:她可以坚强、勇敢,冲锋在前;她可以做政治家、科学家、警察;她可以喜欢足球等力量型的运动。我们可以接纳这样的儿子:他可以脆弱、撒娇、哭诉;他可以跳舞、喜欢粉色;他可以是幼师、护士。男孩女孩的兴趣爱好和成就都会被尊重,被认可。

3.重视孩子的性教育平等。男孩女孩都应该从小就被引导如何保护自己、尊重异性。我们不该片面地认为女孩安全知识、自我保护更重要,而应该意识到男孩从小得到足够的性别平等、尊重女性的教育,关乎男孩女孩的共同安全。男孩女孩都值得看与两性身心成长相关的书籍,因为从科学渠道了解异性的知识是孩子受教育的权利。或许现实中性别不平等的言行无法完全消除,但父母的觉醒和教育可以让孩子有更好的成长。性别平等我知道、我践行、我宣传,让男女“平”分秋色,和谐“等”量齐观。

有关性别观念的教育,是爱的教育,是在互动中建构的教育。爱是孩子的人生功课,也是父母的人生功课。如果能引导孩子获得爱人与被爱的能力,他们在社会互动中将会更自信、通达、包容。

但爱的概念很宏大,我们很难捕捉它的轨迹,当下的我们可以尝试从细小的、具体的互动中描绘爱的模样。首先一点是尊重,生理性别是二元的,但人的性格是多样的,引导孩子们尊重差异、拥抱差异,将会让性格各不相同的孩子们都能获得同伴的支持。其次是尝试,在家庭的引导中,我们可以让孩子尝试多种可能性,比如职业可能性、角色可能性。“性别+角色”的表达,如“男护士”“男社工”“女警察”“女消防员”,其实是性别刻板印象的表现,职业身份如果能够打破以往的刻板印象,不受性别框架的限制,孩子们便能拥有更宽广的职业机遇。我们在引导孩子的过程中,不必过分强调职业的“性别特征”,只要孩子有兴趣、想锻炼,我们都可以引导他们去了解、去体验。如此,孩子们和社会环境的互动会更多元,思想会更辽阔,因为他们在尝试中学会了接纳与包容。

愿孩子能在生命旅途中享受爱的点缀,愿孩子们能在爱里放松。

生活中,我们总是期望男孩是坚强的,不哭,要自己解决问题;女孩呢,则希望她乖巧,对别人好,搞好关系胜于成就。如果她们不符合期待,就会被戴上一些帽子,“女汉子”“男人婆”“泼妇”“假小子”等。如果男孩的行为不符合期待,会被带上“娘娘腔”“怕老婆”“书呆子”的帽子。这些性别刻板印象在无形中影响父母的养育行为。性别平等始于家庭,如何对孩子进行性别平等教育?

多与孩子谈谈性别平等和妇女权利。通过和孩子谈论两性平等,以及我们要达到一个男女平等的世界还需要做些什么,塑造他们对性别平等的思考方式。

对于孩子来讲,父母、照顾者和家人在家里树立正确的榜样非常重要。一家人平等分担所有家务,一起出入厨房、厅堂、市场,为孩子做出性别平等的榜样。

家庭教育关注性别平等,给男孩女孩同样的期待和关爱。父母避免用性别固化教育孩子的方式,限制孩子的发展可能。归根结底,是努力让每一个男孩每一个女孩都得到适合的教育,鼓励孩子展示自我特色,都实现充分的发展。

作为父母,要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养方式,是否因性别限制了孩子的成长:幼儿阶段,请别因性别限制孩子的玩具;学龄阶段,请别因性别限制孩子的学业;进入青春期,请别因性别限制孩子的个性。

}

弗洛伊德认为纯粹的男性或是纯粹的女性,无论是在心理学的意义还是在生物学的意义上都是找不到的。相反,不管这种特性是否与自己的生物特性符合,每个人都表现出自己所属性别的特征与异性特征的混合,表现出主动性与被动性的结合。根据弗洛伊德的观点,最初的儿童心理并没有产生分化,而是兼有双性的特点。在人格发展的性器期阶段,儿童产生爱恋异性家长而讨厌同性家长的心理倾向。弗洛伊德从两性生殖器出发,讨论了双性心理的转变过程,用“俄狄浦斯情结”(OedipusComplex,即恋母情结)和“厄勒克特拉情结”(ElectraComplex,即恋父情结)解释了双性心理的分化过程。男孩产生取代父亲的位置,独占母爱的心理,也就是“OedipusComplex”,但父亲的存在使得小男孩产生“”恐惧,害怕被父亲而变成小女孩。而女孩在成长初期就羡慕男性生殖器,渴望亲近父亲,在父亲对母亲的爱中嫉妒母亲,产生“ElectraComplex”。男孩在成长过程中,在社会禁忌的影响下,逐渐转化了对于母亲的爱恋,并由对父亲的恐惧转而认同父亲,形成男性的气质人格。而女孩则在与父亲的接近和对于母亲的排斥中,压抑了自己的男性气质。荣格在其原型理论中,提出了“阿尼玛”(Anim)i和“阿尼姆斯”(Animus),其中“阿尼玛”和“阿尼姆斯”分别指男人无意识中女性气质的人格化身和女人无意识中男性气质的人格化身。这种心理上双性同体现象是对生物事实的反映,即占更大数量的雄性(或雌性)基因成为性别决定的决定因素,占较小数量的相反性基因则可以产生出一种相反性别的品质,并常常处在无意识的状态。从心理角度来看,男女两性并非是对立,而是彼此分享着集体无意识中的异性经验,并在具体情境中激活,从而可以体验丰富的“阿尼玛”和“阿尼姆斯”原型。在荣格看来,男女两性在心理上都拥有既属于男性的又属于女性的特点,并且这种心理上的性别互补是一种集体无意识的呈现。“阿尼玛”和“阿尼姆斯”原型揭示了个体异性人格在集体无意识之中存在的现象,以性别互补的方式诠释了两性。

男女两性之所以不是在外显意识之中表现出异性化的人格心理倾向,而是出现在无意识之中,主要是因为社会文化的束缚和压制。由于社会文化为男女两性确定好了特定的性别气质,并通过各种手段和途径让人们接受两性气质差异的合理性,并且世代相传,将这种文化建构起来的观念沉淀到无意识深处。现代性别角色理论的集大成者贝姆认为,男性化的男性和女性化的女性并非是顺应了社会要求而发展的心理特点,他认为男人和女人都应该既是男性化的、又是女性化的,坚定独立的同时又温柔敏感,并可以视不同情境而有所差异。他将性别角色分为四种类型:男性化、女性化、双性化和未分化。对于个体及其生活的文化环境而言,这四种类型有着好坏之分。多数研究表明双性化的性别角色为最优,而未分化的性别角色最差。如双性化的个体,即同时具有男性化特质和女性化特质的个体,主观幸福感最高、学业成就感最高、自我价值感最高。而男性化的个体比女性化的个体自我价值感更大,更能与异性进行沟通,也更容易在同异性的交往中体验到满足感。而未分化的个体则更容易面临学业和工作困境等。由于性别角色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逐步形成并确立的。因而对于父母来说,应该更科学地推进家庭教育,这对于培养孩子的性别角色至关重要。

已有研究表明,教养方式、父母个性特点、父母期待、亲子关系、玩伴和自我期待是性别角色的六大影响因素。其中家庭因素最为重要,在家庭因素中父母又处于核心地位。家庭教育中鼓励、良好的家庭氛围、民主型教养方式、兄弟姐妹间的友好关系以及个体积极的自我调节利于双性化的发展,反之,则会使个体性别角色无法有效分化。在父母与孩子的互动中,父亲角色在个体性别角色养成中又扮演着更加重要作用。父亲与祖父的关系、孩子与父亲的身体互动会显著影响孩子的男性化气质;而母亲对父子(父女)关系的支持,会对孩子女性化气质有明显的影响,如影响孩子的同理心、勤俭、心细、女子气等。子女被异性父母更多地关爱和理解,其性别角色就会向异性化或双性化方向发展;而同性父母的关爱理解则可以帮助子女形成传统的男性化与女性化的性别角色。也就是说,子女受到哪种性别父母的关爱和保护更多,就更容易形成与该种父母性别相似的性别角色。但由于双性化同时具备男性化和女性化的正性特质,是一种更利于心理健康和个体成就的性别角色,而异性父母的关爱理解更能促使个体形成双性化特质,因此在子女性别角色形成的关键时期,异性父母应该给予孩子更多的关爱和理解,并在生活中与孩子多些互动。

作者:丁志强 单位:复旦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怎么教育孩子对性别的好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