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性别教育的重要性对孩子有什么意义?

所谓性别认同,就是个体意识到自己的性别,以及性别所具有的含义。  
性别认同的第一步就是区分男女,并把自己归入其中一类。有心理研究表明,4个月起,婴儿就能区分男女声音;1岁左右,可以区分照片中的男女;3岁前后,基本都能明确说出自己是男孩还是女孩,不过对于认识“性别是一种不能改变的事实”尚需时日。比如,很多5岁前的孩子认为,只要他们愿意,男孩可以成为妈妈,女孩可以成为爸爸。5岁以后,孩子们才慢慢有了稳定的性别认同。 

我就曾经遇到过一个男孩,读初中,体重超重,学习成绩始终偏下,而且总喜欢跟女孩子混在一起,鲜少与男孩有交集,自己还不觉得有什么。对此,他的妈妈表示出极大的担忧。 
作为一个咨询师,直觉可以判断:这个男孩的性别认同发生了错位。了解过后发现,这是一个单亲家庭,父亲角色始终缺席,而妈妈特别宠溺孩子,这样导致的直接后果是,孩子与妈妈并未真正脱离共生关系。孩子在性别认同方面,方向也指向妈妈:有很多脂肪,缺少男性的竞争性,比如让自己缺少阳刚之气,不让自己太优秀等等。 一个健康的男孩在这个年龄,置身于女孩堆里,通常会因为体内荷尔蒙的萌动感到或多或少的焦虑。能够始终若无其事地待在一群女孩子中间,说明这个男孩潜意识里把自己男性的“冲动”阉割了,表现得就像自己真是个女人一样。 因此,在孩子的性别认同过程中,做父母的并不能完全袖手旁观。下面这些案例以及相应对策,也许能够给你启发。 
单亲家庭或假性单亲家庭单(父母其中一方缺席于孩子的教养中)有位妈妈这样问:
如果父母离婚,三岁的小男孩跟着妈妈,会对他产生什么不良影响?我总担心没有爸爸,儿子会成长的不像个男孩子,有什么办法能克服或者补充?  
父母离异对于孩子的影响,取决于离异后对于孩子的生活和教养方式的处理,处理得恰当,则可以把伤害降到最低。比如父母离异后不会减少对孩子的爱,会定期陪伴孩子,会经常和孩子保持联系,不在孩子面前说诋毁对方的语言等。相对于父母离异来说,让孩子生活在不和谐甚至是暴力(冷暴力和热暴力)环境的家庭中,对孩子的伤害会更大。 需要提醒的是,在离异的家庭里,妈妈充当好妈妈的角色就够了,没有爸爸的角色,不用太担心,那一方面可以做一些努力,比如再去重新成立一个家庭,建构一个家庭,给孩子一个完整的爱,另一方面,也可以带着孩子,多走入一些孩子们的游戏中,或者给他补充一些成人的男性的一些角色进来,比如说叔叔舅舅爷爷姥爷等。 家庭关系不和睦/暴力家庭心理学家调查发现,成长于不和睦家庭的孩子性格往往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要么叛逆偏激,要么固执怪异。这类孩子在家庭的压力下无法正确完成性别认同,可能会把投射在父母身上的反感,转化为对某种性别的偏差态度。
比如,家中有个经常打儿子的爸爸,或者习惯骂女儿的妈妈,孩子对于经常向自己施暴(冷暴力、肢体暴力、语言暴力等)的父或母会很反感,甚至是愤怒敌对,但因为弱小尚无反抗或对抗父母的能力,无形中有可能会把对父母的愤怒移情到对这一性别角色的不认同。久而久之,即会朝着另一性别角色去发展。 重男轻女或重女轻男思想严重的家庭这样的家庭想必十分常见,尤其是在经济、文化不太发达的山区或乡村。
比如,有的父母出于对女孩的偏爱或其他原因,将自己家的男孩“装扮”成女孩模样;或者因为“一脉单传”想着有个儿子可以继承祖业,却偏偏生了个闺女,从小就把闺女当儿子养,剪短发、不能穿裙子,连玩具都是男孩子喜欢的汽车、玩具枪等,长期的“异性打扮”和不符合孩子性别的教养方式,会导致孩子产生性别认同混淆尤其当孩子成长到了青春期,第二性征陆续出现时,心理上更容易产生困扰,不知道自己到底应该同化于男性群落还是女性群落。 
我身边就遇到过这样的一个例子:
妈妈生了个女儿(媛媛),但是爷爷奶奶打心底希望是个孙子。为了不引起儿子、媳妇的不快,他们表面上没说什么,自告奋勇地承担起带小孩的重任,还理所当然地给小孩起了一个很男性化的小名(铁蛋儿)。在老家,两位老人总是有意无意地把成成当作男孩养,剪短发、穿短裤,跟男孩子疯玩在一起,还时不时地“夸”她:铁蛋儿真勇敢,像个男孩子。等到6岁该上小学了,媛媛被父母接回城里,在身边抚养,妈妈想要把女儿打扮成漂亮的小公主的时候,孩子极为抗拒,母女之间也因此关系十分紧张。 父母的性观念过于开放这种情况也许少见,但的确在现实生活中存在。
我曾见过一个男孩,原本学习成绩很好,也都很乖巧懂事,却在进入初中那年起,突然间各方面的表现一落千丈。沟通后得知,他妈妈整日在家穿非常少的衣服,甚至裸体在儿子面前走来走去。这个男孩的妈妈后来说:打从小开始就经常带着孩子一起洗澡,觉得“应该没什么呀,他不应该早就见怪不怪了吗,这样难到不是对他的心理发展更好吗?” 也许孩子进入青春期以前,父母可以有权利这么做。但是孩子进入青春期以后,还这样做就有些过分了。这个年龄的孩子已经有了性冲突和性意识。异性父母在这个时候必须要懂得和孩子保持一定的距离,一方面可以把孩子推向他该认同的同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减少孩子在性方面的焦虑。如果妈妈不能跟上孩子成长步伐,对自己的举动做出调整,那么很容易激发孩子的乱伦焦虑,这种焦虑没有更好的出路,要么孩子通过行为问题、学习问题去表达自己的愤怒,要么会压抑那让自己极度不安的情绪,拒绝长大,甚至出现身体上的病态。 
总之,父母在孩子的性别引导中的作用很关键。但做起来也并不复杂。
我们建议如下: 
1、接纳、肯定、赞赏孩子的性别父母首先要接纳孩子的性别,让男孩认识到自己是男性,女孩认识到自己是女性。性别认同是孩子自我认知的重要部分,这会使他对同性的性别特征抱有好感,并希望拥有这些性别特征。父母要在口头上明确告诉孩子:你,是男孩;你,是女孩。也可以多由同性别家长借和孩子一起洗澡的机会,告诉孩子关于性别的知识,男孩借此认同爸爸,女孩认同妈妈,进而通过学习,逐步建立起自我的性别特质。另外,家长对孩子的性别还要表示赞赏,家长如果对孩子是个男孩或女孩表示高兴,孩子也会对自己的性别感到满意。 
2、千万不要过分惩罚孩子性别认同中的不恰当行为
有位爸爸无意中发现儿子正在涂抹妈妈的口红,并且兴奋地穿着妈妈的高跟鞋走来走去。爸爸愤怒地冲上去,伸手夺掉那支口红。十分严厉地训斥儿子“男孩子要有男孩子的样子,不能动妈妈的那些东西,那是女孩子用的。”爸爸还用尺子狠狠地打了儿子的手板,希望儿子能够记住。可是,没过几天,他发现,儿子又偷偷地涂妈妈的指甲油,并很兴奋地向其他小女孩展示。爸爸很是郁闷“怎么会这样呢?他是不是心理有点问题,我可不想儿子变成‘小伪娘’。”这位爸爸显然是忽略的孩子的好奇心,越是被父母严厉禁止的事情,孩子反而对此充满好奇。如果刚好是个平时对于孩子的陪伴和关注少的父母,遇到此事对于孩子的惩罚,反而起到了负强化的作用,孩子会有这样的感觉“我这样做,爸爸妈妈会关注我”。无论是处于好奇,还是希望获得关注,长此以往,父母是在一点一点把孩子引向错误的性别认同道路,这显然不会达到父母想要通过惩罚、管制将孩子引导到正确的性别认同上来的目的。遇到此事,父母不妨机制一点,比如可以说“妈妈觉得这样不好看呢,有一种更棒的打扮你要不要尝试一下?小伙伴见了一定……” 
3、爸爸要在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父亲在孩子性别角色认同中的作用至关重要。萨提亚家庭治疗理论认为,如果孩子和父亲的关系足够好,女儿会更富于女性美,儿子会更有男人味。在与父亲的互动中,父亲能把女儿女性部分的特质更好地引发出来。儿子会认同父亲作为男人的责任、原则、胸怀、胆识与气魄,不太会出现性别角色的认同错误。所以,在这里,我不得不再次呼吁:“孩子爸,你很重要”(关于父亲在育儿中的重要性,以及父亲该如何育儿,可以回复“爸爸育儿”关键词看到更多相关文章)。 
4、异性父母需要适当往外推一推自己的孩子很多男孩到了十多岁了,可能还和妈妈特别亲密,有什么话都跟妈妈说。我见过极端的例子,是一个已经10岁的男孩,他不管是在家里还是出门,都喜欢紧紧依偎着妈妈,且双手放在妈妈的乳房上。这样的母子关系,其实不一定代表孩子有多少问题,往往是母亲自己本身就喜欢,她未在恰当的时候,对孩子做出应有的“回避”。父女关系同样如此。所以,异性父母在孩子进入小学高年级或者进入初中以后,就必须要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如果他去跟爸爸商量这个事情/她去跟妈妈一起去做这个事情,会更棒。不要批评孩子以前粘自己有什么不对,就是悄悄地采用一些指引,把孩子更多留给同性家长。慢慢地,孩子就能够适应这样的新变化,并朝着恰当的方向发展性别认同。

}

“妈妈,为什么男生和女生要分开上厕所啊?”这是无数父母都会遇到的问题。有些父母在回答孩子和“性”有关的问题时,会感到很尴尬,不知如何应对。如何对孩子进行性别教育?怎么给孩子讲性别问题?这篇文章为你解读。

如何对孩子进行性别教育?怎么给孩子讲性别问题

性别教育是性教育的第一步,有意识的对孩子进行性别教育,可以增强孩子对自己的性别认同,避免性别意识混乱。你可以结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对孩子进行性别教育。

1、了解孩子性别意识的发展特点

2~3岁的孩子,开始具备识别自己和其他人性别的能力。他知道自己的性别,但并不会意识到性别通常是固定的,他可能会觉得长大以后人的性别可以发生变化。

因此,对于男孩子“我以后要当一个好妈妈”的幻想,不要轻易的否定和嘲笑他。这是他心智尚未成熟的正常幻想。

而这个阶段的孩子,通常会通过外貌特征和穿着打扮来分辨不同的性别,因此,他可能会做出一些错误判断。

这个时候,你可以引导孩子,有些男生会选择留长头发,有些女生只喜欢留短发,发型和穿着并不能轻易的判断一个人的性别。

直到4岁以后,孩子开始逐渐形成性别稳定性,他知道自己的性别不会随意的发生变化。

2、调整孩子对于性别的刻板印象

有些孩子对于男生、女生存在一些刻板印象。

比如,女孩子只能玩娃娃,不能做一些太冒险的举动,男孩子则可以玩赛车,可以随意的参与摔跤活动。

这个时候,作为家长的你,要先进行自我觉察。尽量避免给孩子贴标签,比如“男子汉有泪不轻弹”“女孩子动作不能太粗鲁,要温柔一点”。这些贴标签的行为可能会否定孩子真实的情感和需求。

孩子有追求自我的权利,不论他的喜好是否符合他的性别,作为家长的你,都可以试着给予支持和肯定。

女生不喜欢穿裙子,剪短发,喜欢钻研机械,琢磨零件,一样可以活出自己的潇洒和自在。男生喜欢留长发,喜欢唱戏,跳舞,化妆,同样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温柔、内敛、细腻不是女生的专属符号,而野心蓬勃、理性、担当也不是男生的专属符号。

3、引导孩子尊重性别的多元化

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元,我们对于性别的包容度也越来越高。

事实上,性别分为生理性别和心理性别,非二元性别也在获得越来越多人的支持。单纯的用生理性别来区分男女已经不适用于部分人。

而研究也表明,身上带有两性气质的人,在许多项表现中都可以发挥的更加出色。

你可以引导孩子带着尊重、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去对待他遇见的不同的人,这可以让他能够学会真正意义上的平等。

最好的性别教育就是没有性别,不轻易的用性别定义任何一个人。性别只是一种体验,但每个人的内心感受和体验都是不同的,我可以生理性别为男,心理性别为女,喜欢和我生理性别一样的人。

不论孩子对自己的性别认同是什么,你都可以破除性别的刻板印象,尊重孩子的喜好,让你和孩子活得更加自由。

测一测:你知道你的依恋风格吗?

A、我总是没有安全感,害怕被抛弃 B、我相信TA,也会给对方很多空间 点击查看答案

}

本站为注册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非“MAIGOO编辑上传提供”的文章/文字均是注册用户自主发布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虚假信息、错误信息或任何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或更正。 网页上相关信息的知识产权归网站方所有(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图表、著作权、商标权、为用户提供的商业信息等),非经许可不得抄袭或使用。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儿童性别教育的重要性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