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名姓在前吗禹姓人口

禹(yǔ)姓,中国传统姓氏之一,源于姒姓,出自夏朝开国之君夏后大禹,属于以先祖名为氏。

禹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107位。2013年全国人口普查禹姓排305位。是现在较为少见的姓氏,今天我们就来为大家列举禹姓女孩名字大全供大家参考。

名字出处:取自白居易的诗句“爱其有芳味,因以调麹糵。”

“芳”字五行属木,念作fāng,芳用作人名意指品德好、花容月貌、有口皆碑。

“洋”字五行属水,念作yáng,洋用作人名意指广阔、宽容之义。

名字出处:取自丘葵的诗句“百年浑是客,一月几佳晨。”

“佳”字五行属木,念作jiā,佳用作人名意指美好出众、品德好、善良、吉祥。

“滢”字五行属水,念作yíng,滢用作人名意指冰清玉洁、轻盈、白皙、美貌之义。

名字出处:取自洪咨夔的诗句“逆境自安天理顺,闹篮谁识道心闲。”

“安”字五行属土,念作ān,安用作人名意指文静、吉祥、幸福安逸之义。

“妍”字五行属水,念作yán,妍用作人名意指伶俐、聪明、秀美、纯洁之义。

名字出处:取自赵希逢的诗句“安贫居陋巷,无事对清樽。”

“雅”字五行属木,念作yǎ,雅用作人名意指高洁、美丽、文雅、有品味之义。

“清”字五行属水,念作qīng,清用作人名意指明白、清正廉明、纯洁之义。

名字出处:取自韩淲的诗句“不知已严冬,但谓水自如。”

“雯”字五行属水,念作wén,雯用作人名意指美丽又有文采之义。

“水”字五行属水,念作shuǐ,水用作人名意指纯洁、温柔、勇敢之义。

名字出处:取自苏辙的诗句“徂年慕桑梓,归念寄鸿鹄。”

“梓”字五行属木,念作zǐ,梓用作人名意指生机勃勃、茁壮成长、自强不息之义。

“茹”字五行属木,念作rú,茹用作人名意指博学、宽容、伶俐之义。

名字出处:取自方一夔的诗句“青山浩独媚,飞云倦孤送。”

“凯”字五行属木,念作kǎi,凯用作人名意指成功、胜利、功成名就之义。

“媚”字五行属水,念作mèi,媚用作人名意指花容月貌、乖巧可爱之义。

名字出处:取自周必大的诗句“圣武将犁老上庭,艺文先选彍中英。”

“艺”字五行属木,念作yì,艺用作人名意指多才多艺、杰出、以身作则之义。

“怡”字五行属土,念作yí,怡用作人名意指平安、顺利、和悦、温和之义。

名字出处:取自薛莹的诗句“劝君莫惜登楼望,云放婵娟不久长。”

“秒”字五行属木,念作miǎo,秒用作人名意指分秒必争、胸有成竹、展望未来之义。

“婵”字五行属金,念作chán,婵用作人名意指貌美、亭亭玉立、意气风发之义。

名字出处:取自陆游的诗句“乱云俄卷尽,孤月却徐行。”

“茜”字五行属木,念作qiàn,茜用作人名意指美丽、美女、尊贵之义。

“月”字五行属木,念作yuè,月用作人名意指贞洁、洁净、智慧、爱与美的象征之义。

名字出处:取自黄庭坚的诗句“争名朝市鱼千里,观道诗书豹一班。”

“书”书字念作shū,书字五行属金,用作人名意指知识丰富、学识文博、素养高。

“曼”曼字念作màn,曼字五行属水,用作人名意指柔美、漂亮、温柔、姿容曼妙之义。

禹瑞红;禹宁怡;禹弈瑶;禹桂芬;禹可莹;禹琢玉;

禹秀霞;禹再英;禹隽英;禹蓉淼;禹菀玲;禹历颜;

禹怡帆;禹舒琳;禹东丽;禹元英;禹雅婷;禹闻娜;

禹冰洁;禹佟怡;禹维玉;禹效悦;禹荣颜;禹相颜;

禹亚冉;禹菲倩;禹铠玲;禹益婷;禹景丽;禹娟娟;

禹海燕;禹茹惠;禹梅娟;禹化琼;禹姝娜;禹艳;

禹冬艳;禹碧悦;禹琴茗;禹汉颜;禹保颜;禹燕铃;

禹倩雯;禹豫梅;禹程红;禹呜洁;禹秀梅;禹怡萱;

禹钰婷;禹迈怡;禹倩志;禹婧佳;禹力蓉;禹春英;

禹秋妍;禹石颜;禹琳美;禹义颜;禹楚媛;禹秀昀;

禹柯莹;禹霁冉;禹娥;禹潞颖;禹殷蕾;禹赛英;

禹钰玲;禹丽丽;禹士颜;禹宇颜;禹宝玲;禹佩芬;

禹春瑛;禹若冉;禹泳洁;禹莹霞;禹怡晗;禹蕴洁;

禹妍萁;禹锦婵;禹瑶誉;禹清怡;禹智颖;禹琪妍;

禹沁悦;禹雪芳;禹艳艳;禹幸瑶;禹清玉;禹钰莹;

禹祥蓉;禹李洁;禹满英;禹朝颖;禹思怡;禹延芬;

禹思英;禹燕青;禹娅同;禹冬兰;禹水玉;禹岳娥;

禹国婷;禹英;禹昱嫣;禹海琳;禹美婵;禹茹茉;

禹筱瑶;禹欣莹;禹虹莹;禹亚芳;禹果琳;禹灵洁;

禹治芬;禹郁丽;禹昕颖;禹颜怡;禹倩格;禹铭悦;

禹俊颖;禹美娟;禹新蕊;禹诗婧;禹秋玲;禹绣红;

禹织艳;禹莉雅;禹熳瑶;禹秋伊;禹萍;禹可颜;

禹铁琴;禹情梅;禹翠艳;禹飞颜;禹悦馨;禹妙良;

禹凤英;禹若婷;禹蓝婷;禹秀娟;禹珉妤;禹立燕;

禹健美;禹宸悦;禹妍心;禹子怡;禹婉嫣;禹怡骅;

禹雪娟;禹晓玲;禹啸颜;禹艺琼;禹枚琴;禹桂倩;

禹超雪;禹纤裳;禹锐萍;禹愉婷;禹妍瑾;禹婧阳;

禹海琴;禹继英;禹虹婷;禹楚婷;禹裕琳;禹露霞;

禹爱婷;禹守玲;禹悦蘅;禹秀娥;禹彩红;禹雅芳;

禹欣妍;禹玄颖;禹沥丽;禹红燕;禹悦绮;禹安茹;

禹玲荔;禹悦琪;禹淑红;禹子玉;禹贤红;禹以颜;

禹昱颖;禹小琳;禹嫣丽;禹心瑶;禹振丽;禹丽娜;

禹伟芳;禹笑蓉;禹茂玲;禹秀月;禹熙怡;禹昕瑶;

禹雪颜;禹粉娥;禹兹怡;禹利芳;禹俊怡;禹娟菲;

禹旭红;禹怡虹;禹富萍;禹桃红;禹王琳;禹佳悦;

禹淇霞;禹汝玉;禹肖琴;禹茹香;禹彩娥;禹茹秀;

禹佃玲;禹媛羽;禹小丽;禹燕铭;禹国妍;禹颖娟;

禹妍雯;禹致颖;禹欣媛;禹清梅;禹接颜;禹沁芳;

禹怡娇;禹瑶轩;禹颜娜;禹明艳;禹夕霞;禹明洁;

禹渝梅;禹钰琳;禹刈悦;禹德琳;禹向英;禹燕玲;

禹晶玉;禹小芬;禹会娟;禹鸿玲;禹俪婷;禹忠琼;

禹纪红;禹肖燕;禹孟洁;禹冬英;禹永霞;禹瑜嫣;

禹冬梅;禹风颖;禹嘉瑛;禹琦嫣;禹璐琼;禹雅红;

禹怡先;禹林芳;禹秀琪;禹慧怡;禹巨红;禹颜婧;

禹忻怡;禹萌莹;禹茹亿;禹沓倩;禹惜玲;禹紫秀;

禹琦婷;禹自妍;禹秀英;禹洪英;禹语茹;禹凤艳;

禹林洁;禹邕萍;禹嫣语;禹彩媛;禹芳梅;禹艳娟;

禹书茹;禹益颜;禹初悦;禹晨燕;禹椿倩;禹世玲;

禹金茹;禹伟霞;禹美婷;禹逸蓉;禹萱茹;禹怡君;

禹燕军;禹艳红;禹怡怀;禹佰丽;禹雪萍;禹蓉辉;

禹蔓琳;禹界琼;禹增丽;禹金红;禹玲;禹力芬;

禹智媛;禹忠霞;禹智琳;禹鑫茹;禹爱霞;禹俊婷;

禹紫琳;禹李琳;禹洁玉;禹孜冉;禹凤莉;禹季芳;

禹帅秀;禹筠芳;禹梓颖;禹碧娟;禹杰美;禹振萍;

禹晗颖;禹倩绮;禹传梅;禹妍静;禹君霞;禹占红;

禹海英;禹娅浠;禹惠敏;禹月霞;禹润雪;禹娜琳;

禹均瑶;禹福梅;禹楚秀;禹亚娟;禹莹棋;禹怡轩;

禹昕婧;禹洪琴;禹铭娟;禹晓嫣;禹连红;禹净雪;

禹素芳;禹淑娟;禹宝琴;禹鸿莉;禹雪玲;禹慧莹;

禹莉苑;禹永玉;禹佑英;禹陈琳;禹嫣泓;禹冬秀;

禹新颜;禹展瑶;禹妙英;禹海琼;禹宜颖;禹嫣然;

禹媛爱;禹婷;禹昕琳;禹洪颜;禹梓瑛;禹婷妗;

禹贵茹;禹诺颜;禹捃玉;禹冰雪;禹慧艳;禹洁燕;

禹燕珊;禹妍栖;禹弈颜;禹婧璇;禹燕慧;禹瑶;

禹苏秀;禹嘉婧;禹建莉;禹荷娟;禹馨瑶;禹玉婷;

禹垭婷;禹煜洁;禹国丽;禹善颜;禹炎红;禹小琴;

禹子娟;禹乐瑶;禹敬茹;禹芙蓉;禹其芬;禹范英;

禹志颜;禹爱媛;禹乐妍;禹庭玉;禹籽英;禹如琳;

禹新红;禹琳锐;禹洳琼;禹瑞玲;禹于婧;禹颜丽;

禹晓芬;禹玉洁;禹树琴;禹明娟;禹学颜;禹海颜;

禹小妍;禹小洁;禹庆莉;禹燕初;禹金丽;禹许芳;

禹爱红;禹雨颜;禹宇婷;禹星颜;禹慧玲;禹姣红;

禹钰瑛;禹敏芳;禹梓妍;禹怡欣;禹铭洁;禹清芳;

禹萧琳;禹志英;禹雯婷;禹怡雯;禹昊悦;禹颖琳;

禹德英;禹媛禳;禹春艳;禹贵莹;禹嫣琦;禹莓莹;

禹秉颜;禹琳平;禹砦婧;禹复红;禹悦暄;禹怡玲;

禹钰娜;禹晓艳;禹佳丽;禹本艳;禹忠玲;禹涵悦;

禹志红;禹秀尧;禹艾瑛;禹潇秀;禹茉莉;禹玉萍;

禹泉琼;禹竺婵;禹婉萍;禹迁婷;禹红芬;禹紫莹;

禹莉芯;禹善美;禹紫妍;禹瑛;禹代玲;禹良茹;

禹芝玲;禹阳颖;禹协洁;禹艺琳;禹劭娟;禹猗娅;

禹绮娜;禹悦盈;禹厚英;禹治美;禹启悦;禹春颜;

禹诗颖;禹庆霞;禹仪婷;禹迅雪;禹怡彗;禹夏玉;

禹柳丽;禹晔颖;禹真茹;禹婷婷;禹芝燕;禹秀淼;

禹娟义;禹德霞;禹景玲;禹可玉;禹建颜;禹冰玉;

禹艳梅;禹茹缘;禹秀璇;禹积琴;禹俞蓉;禹清媛;

禹宏娅;禹万琳;禹琳松;禹学怡;禹天霞;禹秀秀;

禹圣丽;禹琳芽;禹金英;禹妍姿;禹新婷;禹巷红;

禹敏蓉;禹妍琦;禹依琳;禹鲁英;禹婀娟;禹馨莹;

禹群芳;禹恩茹;禹浦琳;禹怡昊;禹颜艳;禹缤芳;

禹西英;禹许洁;禹依燕;禹振婷;禹雅雪;禹蓉非;

禹姿霞;禹雨莉;禹婧玲;禹秋莹;禹朝霞;禹莉菡;

禹舒怡;禹淑媛;禹熙梅;禹茂冉;禹春红;禹靖婷;

禹于悦;禹陈艳;禹秀莹;禹建秀;禹自英;禹颜英;

禹灵芳;禹芷丽;禹开颜;禹莹婕;禹灿梅;禹建梅;

禹涣艳;禹永倩;禹昊冉;禹思玉;禹小红;禹品莹;

禹怡宁;禹喜梅;禹雨霞;禹芯怡;禹秋霞;禹启冉;

禹煊悦;禹言美;禹灿红;禹悦营;禹昊玲;禹丽臻;

禹玉玉;禹心倩;禹开琴;禹雅琳;禹莹洁;禹井芳;

禹剑茹;禹婧铖;禹黎萍;禹谷莹;禹家秀;禹苑莹。

}

     魏家村地处东营区南部,位于镇政府驻地以南1公里处,东隔辛河路与大杜村相望;南与后邵村接壤。   【村名由来】明洪武二年(1369年),魏姓一家于乐安县北隅60余华里处落脚,立魏家庄。魏氏安家后不久即迁走。同年,黄柳溪由直隶省枣强县(今河北省)迁来魏家庄遗址居住,仍称魏家庄,后简称魏家,沿用至今。   【人口与姓氏】全村人口共计1474人。分为九大姓氏,其中黄姓441人,陈姓205人,张姓201人,王姓198人,其他有杨、李、武、禹、牛等姓。  

  大杜村地处东营区最南部,位于镇政府以东3公里处,东与东张村相连,西隔引黄灌渠新加八支与贾刘村相望;南与东武村接壤,村北边牛四路横穿全境。   【村名由来】大杜村杜氏先祖雄飞自明洪武二年(1369年)先携其子暂栖身于身于直隶枣强,后又遵明太祖“祖籍枣强者不动,外籍民悉迁”的敕命,移居滨州预先关。三世祖钟自明朝正统(1436年左右)由滨州贸易唐头营遂居之;五世祖增盛与其叔兄弟增义于明天顺年间(1456年)迁至乐安北隅,在此立村,取名杜家,后称大杜;增盛之叔兄三弟增能复迁至大杜西北角3余里处立小杜村,至今已有550多年历史。   【隶属沿革】明朝及前清时期,大杜村隶属山东承宣布政使司青州府乐安县崇信乡燕儿社管辖。当时,崇信乡(在乐安城正北)辖丁家、营儿、车里、段家、东寨、牛庄、辛镇、田家、神堂、盐垛、菩儿、纪家、五股、官庄、王署、碑寺、尹家、草桥、枯河、张家、石辛、通济、席桥24社。清末设保甲制,保下设甲,甲统到户。崇信乡设崇一、崇二、崇三、崇四、崇五、崇六共计六保,辖171个村庄,大杜村隶属崇信乡崇六保辖。民国初年,创办自治,乐安县改称广饶县,全县划为首城区、孝区、悌区、忠区、信区、社区、义区、廉区、耻区共9个区,大杜村隶廉区崇信乡崇六保辖。民国十八年(1929年)广饶县建置改为8个区。区下设乡、镇,百户以上街市地方为镇;25户为闾,5户为邻,大杜村隶属广饶县第八区辖。第八区辖45乡,2镇,88个村,区公所驻牛庄。抗日战争时期,随着急剧变化的斗争形势,形成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政权和国民党政权并存的局面,但隶属关系未变,仍沿用抗战前的规制和隶属。1941年1月,广北行政化署在牛庄一带成立,辖小清河以北各区,大杜村隶属广北行政公署第八区(我公所驻牛庄一带)所辖。1943年2月,广北行政公署必称广北县抗日民主政府(驻北隋、牛庄一带),磊杜村隶属广北县八区(区公所驻牛庄一带)所辖。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后,撤销广饶县建制,大杜村隶属广饶县第八区管辖。1946年6月,广饶县八区改称拙园区(区公所驻牛庄),大杜村隶属拙园区管辖。1984年12月,拙园区复称广饶县八区,大杜村仍属八区管辖。1956年6月,广饶县八区改称牛庄区,并建立东武乡,大杜村隶属牛庄区东武乡管辖。1957年底,开始撤区建立县辖牛庄乡,并成立档武管理区,大杜村隶属牛庄乡东武管理区辖。1958年9月,牛庄乡改称广饶县东风十三社,大杜村隶属东风十三社东武管理区管辖。1958年底,成立广饶县牛庄人民公社,大杜村隶属牛庄公社辖。1964年3月,复建县辖牛庄区,并成立魏家公社,大杜村隶属牛庄区魏家公社管辖。1970年10月,撤销牛庄区,建立县辖牛庄公社,大杜村隶属广饶县牛庄公社管辖。1983年10月,成立东营市,建立县级牛庄区,大杜村隶属东营市牛庄区牛庄公社管辖。1984年7月,进行撤销人民公社、改建乡镇建制的政治体制改革,大杜村隶属东营市牛庄区牛庄镇管辖。1987年7月,东营市东营区与东营市牛庄区全并为新的东营区后,大杜村从1987年7月至今,一直受东营区牛庄镇所辖。   【人口与姓氏】大杜村自明朝天顺初年(1456年左右)由五世祖增盛迁至此地居住,经过550多年的繁衍生息,先后有张、玉、解、桂、胡、谭等姓迁入。全村1485口人,杜姓1069人,其次是张姓162人,王姓170人。   清末,杜氏家人因生活所迫,携妻儿老小,闯关东而移民东北三省(黑龙江、辽宁、吉林境内)。民国初中期又有部分村民因逃荒要饭而定居安丘王家庄子、朐、平度等地。1942年由于日伪军残酷“扫荡”,加上蝗虫、水患等自然灾害,广北革命根据地内财力贫乏,人民生活极度困难,北去今垦利县民丰东南5华里个开荒种地的村民杜善云、杜邦礼、杜邦富等遂居之。因为该处是杜氏最先定居,因此,人们便称之为杜家屋子,村名沿用至今。   大杜村与滨州杜家据传,始祖雄飞随移民大军由洪洞县大槐树砟出发,到达直隶省(今河北省)枣强县后被重新编队。由此北上者充实当时荒无人烟的燕京地区和人烟稀少的直隶省(今河北省),由此南下者充实山东省。滨州杜家的始祖雄飞被分到南下山东的队伍里,他们一路走一路安置。到了滨州城内,杜雄飞看到这里虽然人烟稀少,但却地处交通要道,土地平阔,是比较理想的生活之地,遂在州衙后边留了下来,靠开小洒馆糊口度日,不久,便生下了二世祖榆,榆又生下了三世祖钏和墉两兄弟。当时,由于生活艰难,作为长子和三世祖钟,长大成人后,不利于不带头挑起替父母排忧解难的生活重担,结伴远行到离滨州老家一百四、五十里路之远的乐安县(今广饶县)东北唐头营去做小买卖,以换取柴米油盐之资补贴家用。天长日久,遂于明正统(1436年)年间在东邑(原乐安县,今广饶县)北部栖居新地,开疆拓士,辟草置田,繁衍生息。刚开始时,三世祖钟和他的儿孙们跟滨州老家的人逢年过节,遇有婚丧大事都相互探望,走动频繁;到后来,晚辈们见了面也互相问讯,再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就疏于来往了。直到2009年5月上旬,东营区牛庄镇大杜村为续修家谱、编撰《大杜沧桑600载》一书,才通过查阅历史资料,终于在滨州市史志办杜氏文化研究会专家侯玉杰、出柳杜德高望重的退休老人杜鸿昌的热情帮助下,重新手滨州老家建立了新的关系。要不,这事如果再拖下支,恐怕移民今东营区牛庄镇境内大杜、小杜、牛庄等村的滨州杜家后裔,就很少有人知道自己的老家是滨州了。  

     小杜村地处东营区南部,位于牛庄镇政府驻地以东2公里处,东隔新加八支与大杜村相望,西与曹家村接壤。   【村名由来】小杜村杜氏先祖雄飞自明洪武二年,先携其子暂栖于直隶省枣强县,后又遵明太祖“祖籍枣强者不动,外籍民悉迁”的敕命,移居滨州北关南街居住。三世祖钟自明朝正统年间(1436年左右),由滨州贸易唐头营遂居之;五世祖增能与其叔兄增盛,于明天顺年间(1456年)迁至乐安北隅在此立村,取名小杜村。增能叔兄增盛在小杜村东南3余里处立大杜村。   【人口与姓氏】小杜村自明朝天顺年间(1456年左右)由五世祖增能迁至此地居住,清光绪年间(1874年)有李姓迁入,1975年,又有杨姓迁入,其他杂姓没有。目前,李姓在村中共有11户,37人;杨姓有3户,13人;杜姓102户,338人。  

     坡楼村地处东营区南部,位于牛庄镇政府以西1.5公里处,东与辛集村相连;南与牛西路衔接。   【村名由来】清雍正五年(1727年),赫、胡两姓从王营村迁至当时叫“丰阁园”的这片肥沃土地上居住。后又有隋姓从牛庄村迁至此地定居,取名义和新村。清嘉庆年间,村中财主隋继武在建楼时,由于与邻村闹矛盾摊上官司,使其家中一贫如洗,修建不到一半的楼房也无力再建。后经风吹日晒雨淋,坍塌成了一堆废墟,成了“破楼”。时间久了,人们就戏称义和新村为“破楼村”,而且越叫越响。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就只知道“破楼村”,而不知道“义和新村”这个名字了。因“破楼村”中的“破”字不雅,1958年上报村名时,人们遂将“破楼村”中的“破”字改为“坡”,取名为“坡楼村”,沿用至今。   【人口与姓氏】坡楼村自清雍正五年(1727年),由赫、胡、隋三姓相继迁此居住。后又迁入张姓1户,赫姓家族则迁至何家村定居。目前,居住坡楼村的只有胡、隋、张三个姓氏,全村共计人口93人。  

  后邵村地处东营区南部,位于镇政府以南2公里处。东北角靠近魏家村,南与前邵村相连,坐落于武家大沟北岸。   【村名由来】明洪武二年,张氏始祖张岚,由原直隶省(河北省)冀州枣强县张家屯迁入山东省青州府乐安县西北隋村居住;四世祖张乐义于明永乐四年,跟在西北隋村共同居住的李建臣一起迁入本址,取名张李村。1937年,张李村前临邵家村更名为前邵村,因张李村在前邵村北侧,故将张李村更名为后邵村,沿用至今。   【人口与姓氏】全村人口667人,张姓507人,占大多数,李姓145人,其他有任姓等。   张氏先祖张乐义、李氏先祖李建臣由西北隋迁来立村后,清朝道光年间(1838年),任曰然迁来定居,全村共有张、李、任三姓。光绪年间(1895年),满清政府腐败,军阀混战,李元祥、李吉祥、李五祥迁往吉林省郭化县三道荒沟定居。同年,李凤岗迁往益都县城东三十里江家泉子定居。民国二年(1912年),张文勤迁往黑龙江宝清县定居。1943年,张文阶到河口区义河镇一带开荒定居。李天才、张可寿到垦利县民丰东南约十里远的刘家屋子、黄店屋子开荒种田定居。李天吉、李天星到垦利县永安镇十七村开荒种田定居。李天贞、李天堂到垦利县永安以南中心村开荒种田定居。  

  前邵村地处东营区最南部,距镇政府驻地2.5公里。东与后邵村以解家大沟为界,西隔新加六支与店子村相望,南与邵桥村接壤,北至魏家村地片。   【村名由来】前邵村邵氏始祖邵安于明永乐八年(1410年)由直隶省(今河北省)正定府枣强县迁入山东省青州府乐安县城北二华里杨家庄后定居,取名邵家庄;五世祖邵斐然于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由邵家庄迁至乐安北隅张李村之前立村,取名为邵家庄。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邵家庄更名为前邵村。   【人口与姓氏】全村1140人,张姓728人,占大多数,周姓265人,其他有岳、宋、黄、李、杨、漆、国等姓。   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前邵村邵姓鼻祖邵斐然由广饶城北邵家庄迁此立村后,张姓四世祖乐义于明嘉靖十六年(1537年),由张李村迁入前邵村落户;后又有另支张姓能立、能孝、能友兄弟三人,于1565年由乐安县北车里村迁入前邵村;到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周姓伦由东范村迁来前邵村定居之后,岳、宋、黄、李四姓又相继迁入前邵村定居。   民国中期,邵香泽、邵观溪等因生活所迫,到今垦利永安乡垦荒种地,逐迁此定居。抗日战争时期,张俊臣、张兰茂三兄弟为谋生,逃至今垦利县永安乡十一村落户。  

     邵桥村地处辛河路西1.5公里处,位于东营区和广饶县交界处,座落于支脉河北岸,距镇政府驻地3.5公里。村前支脉河横贯东西,大桥贯通南北,北与前邵相邻。   【村名由来】清朝乾隆四年(1739年),刘氏由刘营村迁到前邵村南,在支脉河北岸搭建房屋居住,始称河崖屋子。当时,支脉河上没桥,种地时人们只能趟水到南崖耕种,来往很不方便。因此,乡绅百姓便联名上报,不久政府出资修建一桥和一官道,所以人来人往比较频繁。这时,有商业头脑的百姓,便利用地理位置优越之优势,有开马车店、饭店的,也有经商做小买卖的。由于南来北往的客人多,逐渐形成了九条大路通此桥的局面。当时,因河崖屋子属邵家村所辖,人们便在支脉河桥建起后的第二年,将河崖屋子更名为邵家桥,后简称邵桥。   【人口与姓氏】邵桥村自清朝中期,由高、付、刘、张、杜、孟姓迁到此处,至今已有270年的历史。新中国建立初期,高、付、孟姓从邵桥村迁出,现有张、杜、刘姓居住。村子不大,三姓如一家。现有人口186人。   曾王庙清朝后期,朝政腐败,内忧外患,列强侵略中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震撼动摇了腐朽的清朝政府,朝廷委派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起义,传说曾到过此处。曾国藩死后,朝廷为了标榜他捍清保皇的功绩,就在他多次经过的这条官道支脉河北崖路东,选一开阔地,由礼部拨款,修建了一座“曾王庙”,对其进行瞻仰和供奉。1937年,由于黄河发水庙宇倒塌;1968年在文革运动中,-又扒掉庙基。现在,只有一个大土台作为“曾王庙”遗址存在。   邵桥地雷战1943年10月下旬的一天,正在车李村组织民兵训练的区武委会主任齐守法同志,接到广北县委武委会主任高峰同志的一封紧急密信,信中写道:“今天傍晚,有一股‘扫荡’失败的鬼子、汉奸将从大宋向南,路过邵桥逃回炮楼,命令你马上伏击。”正巧这儿有两颗地雷,一颗八十斤重,一颗四十斤重。四个民兵抬着地雷,齐守法和张富汉带着四个民兵头前来到邵桥村,把一颗八十斤的地雷,埋到了桥东河心;四十斤的地雷埋在西崖头上的南屋东墙根下。正当人们吃晚饭的时候,突然从街上传来了一阵狗咬,接着,站岗的同志急促地跑进屋来报告鬼子已经进村了。为了保存实力,齐守法和张富汉立即带着民兵向村外转移,隐蔽在河甭崖庄稼地里。大家凑在一起?有的吸烟,有的说笑,不一会儿“轰”的一声,又“轰”的一声,随着地雷的响声,只听得村里人嚷马嘶炸了营。原来这股鬼子汉奸来到支脉河,一看桥板坏了,就从桥东无水处绕过。黑夜行军不成队形,你拥他扛地来到河心踏响了地雷,炸死炸伤鬼子汉奸四五名。后边的鬼子汉奸慌了神急忙向西崖头南屋东山墙根下躲,又踏响了第二颗,两三个鬼子汉奸又飞上了天。敌人象打惊了的老鼠葡匐在桥头上,静候了一个时辰,听听再也没有动静,才敢继续行动。敌人谁也不敢在前边开路,只好龟缩在村子里。半夜以后,鬼子害怕再遭到八路军的袭击,便命令汉奸在前面带路,心惊胆战地逃离了这块危险地带。   当鬼子汉奸在邵桥村惊魂落魄的时候,齐守法和张富汉已带着民兵来到东武村武士选的坑头上,高高兴兴地吃开了夜餐。第二天同志们来到邵桥村打扫战场,只见尸体横倒竖歪地躺在河心和西崖头上,血肉溅到墙上、屋檐上,肠子挂在树枝上,真是大快人心。   这次邵桥地雷战,民兵们出其不意地打击了敌人的威风,在清河地区震动很大。为了表彰他们,清河区《群众报》报道了邵桥地雷战的战绩,井印成连环画报发至各地。1945年4月,张富汉同志光荣地出席了渤海军区召开的民兵代表大会,在会上被评为二等民兵模范。军区杨国夫司令员亲自给他披红戴花并发给他七九步枪一支,子弹十发,手榴弹三枚,毛巾一块。  

  解家村位于镇政府驻地西北一公里处,东邻牛庄村,北依四干渠,西隔车里村与辛集相望。   【村名由来】明洪武二年,解恒由山西省云州以南乌沙卫解河寨迁来孙家楼定居,后孙氏因故迁走,解恒遂将孙家楼村更名为解家楼,后简称解家。   【姓氏与人口变化】解家村共有363户,1091人。主要姓氏有解、李、张、黄、程、朱六姓,解姓为大户,约占全村人口的75%。  

     王庄村位于镇政府以西3.5公里处。东与中武村相邻,西和岳家村隔打渔张老六支渠相望,南与何家村毗邻。   【村名由来】据史料考证,明洪武2年,韩姓由山西省洪洞县迁居原南王庄旧址居住,仍沿用其名。明熹宗六年,禹姓始祖门雷,由青州府乐安县城郭子门里,迁至原南王庄旧址以西定居,取名禹家。明崇祯二年,李姓十世祖铭鄂,由木李(原叫木匠李)村迁至南王庄旧址东头定居,取名新安李。当时,此地人烟稀少,三姓三家定居三处,取三个村名,以垦荒为主。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口增多,生活逐年好转,人丁兴旺的李姓,因建房和韩姓住户连成一片。到清道光年间,禹姓村民因修建房屋东搬,三村合一,取名新安禹。后来张姓从大许(经辛集,无记载)迁入,定居在村西南角。民国4年(1915年)将新安禹村改称王庄村。1947年,湾杨乡改称杨武乡后,王庄和东小武(今年中武村)合村,将王庄村改名为王武村。王武村分为东、西两个村。1958年11月两村分开,又复称王庄村。1958年12月成立人民公社,改为王庄大队。1982年,原广饶县因牛庄公社王庄大队与广饶县花官公社王庄大队重名,又改为王家庄子大队;1984年7月,复称王庄村,延续至今。   【人口与姓氏】清朝期间,李姓少数村民先后由王庄村迁往小杜、东小武居住。民国期间,社会-,又有数户李姓群众迁往沾化、垦利定居。五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初,因受三年自然灾害影响,王庄村又有禹姓、李姓村民迁往垦利县永林乡牛庄屋子、永安乡魏家屋子、广饶县尚道村、牛庄镇前邵村、史口镇东寨村和新疆、济南、天津等地定居。  

  小宋村地处东营区南部,位于镇政府以北3公里处,村东紧靠213省道——辛河公路,西边、北边与史口镇接壤,南边与东隋村相望。   【村名由来】明洪武二年(1369年),宋惠、宋芸兄弟二人由直隶省(现河北省)枣强县迁此立村,因西北方向3华里处有西宋村,故取名东宋。民国初年,由于小宋村小于西宋村,遂更名为小宋村。   【人口与姓氏】全村1035人,宋姓648人,其次是王、商、高、李、刘,隋姓。   清末,高姓部分家人因生活所迫,携妻儿老小闯关东,移居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定居;后来,宋姓也有人相继迁走。   三年自然灾害,宋姓家族和商姓家族有30多户在垦利县黄河口镇立小宋屋子。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有了提高后,大部分移民户相继迁回小宋村,但仍有少数几户,现定居于垦利县黄河口镇。   

     西小武村地处四干以南200米,位于牛庄镇政府以西4.5公里处,南与大武村接壤,东与湾杨村相连,西跟卢家村为邻。   【村庄由来】明洪武二年(1369年),武氏先祖武子宁由直隶省枣强县迁此立村,取名武家。明宣德二年,武子宁三世孙东迁四里立东武家村,后改称西武家。武氏传到六世武九宏时,因在西武村前300米处看场园,常年在此居住,而立下西小武村。因与大武村区别,渐改西武家村为西小武村,村名一直沿用至今。   【人口与姓氏】西小武村现有67户,175人。1960年,因遭受严重自然灾害,西小武村武云修带领60口人到垦利县新安乡开垦荒地,定居于今垦利县黄河口镇牛庄村。1976年春,武金雪一家6口迁往寿光县丰城公社西庄子村(既现在的寿光市丰城镇西庄子村)定居。  

     时家村地处东营区南部,位于镇政府东南3.5公里处,南连谭家村,北隔牛四路与小杜村相望,东与东武村接壤。。   【村名由来】明洪武二年,时国宏、时国俊兄弟二人,由洪洞县迁此立村,取名时家。村名一直沿用至今。  

  张庄村位于镇政府驻地西南7公里处,东隔农田与西范村相望,西依麻湾干渠,北隔西龙路与龙居镇北薛村土地连界。   【村名由来】明正德年间,张姓从广饶石村榆林村迁此立村,取名张家庄子。清雍正三年改称张庄。   【人口与姓氏】张姓立村后,又相继由各地迁入宋、贾、吴、田、王、逯、曾、李九姓共同居住;后逯、曾两姓迁出居住。现有张、宋、贾、吴、田、王、李等七姓。  

  车里村地处东营区南部,位于镇政府以西一公里处,东与胜利油田物探公司相连,西靠辛集村、西南部与店子村接壤,北与解家村靠近。   【村名由来】明洪武二年(1369年),张氏始祖由山西省云州以南乌纱卫车里镇张家胡同,随移民队伍一道从洪洞县分发,迁往今六户镇大许村居住。明宣德年间,张大贤从大许村迁此立村。为纪念桑梓之地,取名车里村。   【人口与姓氏】车里村自明朝宣德年间,张大贤从大许村迁此定居以来,经过500多年的繁衍生息,共有345户,1081人,其中张姓333户,人口1043人,占全村的绝大多数,其它是李、王、柳等。  

  曹家村地处东营区南部,位于牛庄镇政府东北1华里处,东与小杜村相连,南与贾刘村接壤,西靠辛河路,北与商贸物流园相邻。   【村名由来】曹家村曹氏先祖曹浦自明洪武二年(1369年),携家人暂栖直隶枣强县后,又遵明太祖“祖籍枣强者不动,外籍民悉迁”的敕令,分发于齐地乐安北七十华里处立村,取名曹家。   【人口与姓氏】曹家村自明洪武二年(1369年)迁至此地居住,经过600多年的繁衍生息,虽有谭、隋、李、梁、武、刘、卞、程等姓相继迁入,刘、卞两姓后复又迁出。现有人口761人,其中曹姓515人,占大多数。   清末部分曹氏家人因生活所迫,携妻儿老小闯关东,移民东北辽宁黑龙江等地。民国初期,又有部分群众迁居垦利县垦利镇荆羊村、兴隆村定居。1960年,又有百余人迁入垦利县黄河口镇立曹家村。  

     西范村位于东营区牛庄镇政府驻地以西偏南4.5公里处,东接东范村,西邻张庄村,北靠何家村,南部与广饶县接壤,交通便利。   【村名由来】明洪武四年(1371年),王、周两姓从洪洞县迁至范家庄遗址(今六斗南,支脉河北)立村,仍沿用原村名。清乾隆年间,为躲避传染病,村庄向北迁移两公里,定居于范家坡地中建房,故取名范家坡村。清光绪年间,以村中水塘为界,形成东西两个自然村,水塘以西为西范家坡,简称西范,沿用至今。   【人口与姓氏】西范村自明代洪武四年(1371年)立村以来,有多姓迁入西范村,现有姓氏15个。全村1807人,王姓446人,尹姓296人,李姓258人,朱姓221人,陈姓182人,姜姓174人。以上六姓共占全村总人口的百分之八十多。其他姓氏为刘、杜、牛、张、崔、宋、隋、吴、殷等。  

  牛庄村位于东营区南部,地处镇政府机关驻地。牛庄村东临省级一级骨干道路——辛河公路,西与解家村相连,北隔东隋村靠近打渔张引黄灌溉的主渠道——四干渠,南与褚家村接壤。这里商铺、酒店、宾馆林立,交通极为便利。起源于清嘉庆二年的牛庄大集,每逢“二·七”为交易日,这里商贾云集,是重要的商贸集散地。   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时期,中共清河区委于1941年春,在牛庄村建立广北县委和广北行署;1943年2月,广北行署改称广北县抗日民主政府,机关驻地牛庄村;1957年,山东省始建渤海农垦局(原打渔张引黄灌溉局工程指挥部大院内),机关驻地牛庄村;1960年6月,垦利县委机关由当时的友林公社迁入牛庄村,与渤海农垦局合署办公。1961年9月,垦利县委分设,县委机关又迁回友林,渤海农垦局撤销。1983年10月,东营市挂牌成立后,在牛庄村建立牛庄区委、区政府,机关驻地牛庄村。   【村名由来】牛庄村是一个以隋姓为主的村庄。据牛庄村《隋氏族谱》记载,隋氏始祖讳世纪,最先由河南省固始县迁往山东省登州府栖霞县蛇窝泊定居。隋氏四世祖讳宝,其胞弟讳安,均为金代地方官吏。元灭金以后,隋氏遂归顺元朝,其五世祖世昌为元朝统率军队的将领,他武艺高强,骁勇善战,在元朝发动的统一国家战争中,因为战功卓著,被朝廷授予安远大将军,封为定海郡候,谥忠勇。其后,隋氏的六、七、八、九世祖皆为元朝将领,在元末曾奉命镇守登州。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灭元建立明王朝后,曾屡派使臣苦口婆心劝说安远大将军隋世昌招安,但受儒家传统思想教育根深蒂固的登州定海郡候隋世昌,抱着“忠臣不保二主”的坚定信念,誓死不与朱元璋为伍。在多次劝降招安隋世昌无果的情况下,明太祖朱元璋遂派身为中山王的大元帅徐达率领明军北伐攻占山东各州,至登州时却累攻不克,徐达便于明洪武三年,趁年除夕之夜隋世昌城防松懈之机,以天空大雪飘飘,北风吼啸作掩护,命令将士们一律身穿白色斗篷、头戴白色帽子、骑着白色战马、手持白色刀枪剑戟,对登州定海郡候城防驻地发动突然袭击,很快将登州城池攻破。明军对沦陷后的登州城内官兵、百姓大肆屠戮,导致血流成河,隋氏先人大都罹难,仅侥幸逃出10余人,流落到山东各地。隋氏九世祖讳志远,偷偷逃往乐安县北隅近70华里处,栖身定居。随着人口的不断繁衍,立下北隋村,后改名叫东隋村。明天顺五年(1436年)东隋村隋佐明、隋永兴因到靠近东隋村的牛氏遗止上建房经商做买卖,随着家业不断扩大,便在此定居。因原村系牛氏所立,故称牛家庄。牛氏绝传后,村名仍沿用牛家庄的叫法,后简称牛庄。牛庄村立村至今已有570多年历史。为教育后人永远记住明军大元帅徐达率军于洪武三年攻克登州城防,大肆戮杀隋氏先人之难这一不幸事件,至文革前期,居住在牛庄一带的隋氏后裔过春节时仍不贴对联,以示对无辜罹难祖先的怀念之意。   【人口与姓氏】全村480户群众中,隋姓304户,占大多数,其次是郭、王、商、张、李、杜、马、谭、贾、陈、柳等姓。   “广兴布店”一九四三年夏,时值抗日战争最艰苦的阶段,敌人对我广北根据地进行了残酷的经济-。企图扼杀我抗日革命根据地于摇篮之中。为粉碎敌人的-阴谋,根据上级“自力更生,丰衣足食”的战略方针,牛庄村创办了第一个纺织合作社——“广兴布店”。它的任务是扶助群众生产,纺纱织布,供应军需物资。   “广兴布店”创建初期,一无资金、二无设备,主要靠群众集资经营。由于群众抗日热情高涨,纷纷捐款入股。短短几个月,就凑集股金五千余元。用这些股金买来棉花,发给社员,让他们纺纱织布,每织24尺土布,合作社支付社员17斤粮食;每织一副裹腿,支付社员粮食4斤。合作社将收购的纺织品交给后勤部,用所得资金再购买棉花,供给群众。这种供给群众原料,推销群众产品的供销合作,既解决了群众生活困难,又支援了部队的物资供应。   1945年召开了首届社员代表大会,服务范围逐步扩大,由单纯供销合作,增至购买运销合作。“广兴布店”在胶东、掖县设有转运站,合作社所收购的棉花以及土产品由此转销,然后再购买一些火柴、煤油等生活用品,供给群众。此后“广兴布店”成为庞大的生产合作机构,活动范围越来越广。公共机关入股者有18个单位,此外,还有44个县个别入股。“广兴布店”设有五处分店,所有分店的管理和商品流通渠道均由“广兴布店”统一计划,统一安排。各分店凑集的股金都交到“广兴布店”,由“广兴布店”填写股票,各分店的纺织原料和工具,都到“广兴布店”提取。1946年,成立五个分社,独立经营。“广兴布店”改名为“广兴合作社”,一分社张家店村,改名为“广裕合作社”;二分社燕儿口村改名为“广丰合作社”;三分社辛店,改名为“广信合作社”;四分社三岔村,改名为“广源合作社”。有力地推动了生产的发展,调动了广大群众团结抗战的积极性,为巩固革命根据地,壮大武装力量,打下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霸王鞭“寸子秧歌”牛庄村的霸王鞭“寸子秧歌”,是在清代民间流行的“踩寸子”秧歌舞的基础上,揉进海阳秧歌的一些动作,运用部分武术-技巧,大胆取消了原先由黄伞领舞,只舞不唱的单一形式,改用霸王鞭领舞,边唱小曲,边扭秧歌,使其更加欢快火爆,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牛庄村霸王鞭“寸子秧歌”的走场动作主要有“大套环”、“荚箔帐”、“双穿插”、“剪子股”、“站四门”等十几种花样。主要唱曲有《一盘猪头肉》、《姐儿歌》、《十问花儿开》、《唱十二月》、《-佳人》、《骂媒人》等。这些曲目都是自编自演,内容健康进步,积极向上,无处不带有泥土的芳香。霸王鞭舞的牛庄“寸子秧歌”以独具一格的形式,当年演红了广饶、博兴等地,它为土地革命运动、妇女解放运动、动员参军参战和抗美援朝战争都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牛庄花灯闹花牛灯是过去牛庄村民间庆祝新春佳节的一个必备节目。在牛庄村当时最为出名的花灯有四大家,他们分别是元吉号隋魁英扎的“跑马灯”、“八仙过海灯”;隋树梓扎的“嫦娥奔月灯”、“武松打虎灯”;隋正法扎的“西游记灯”、“水浒人物灯”、“猪八戒背媳妇灯”;隋树真扎的“孙悟空棒打女妖精灯”和“二十四孝灯”。这些花灯形状有八角的,有六角的,五颜六色真可谓绚丽多彩、巧夺天工,非常惹人喜爱。每逢春节期间,十里八村的男女老少,都纷纷赶往牛庄村观灯,非常热闹。   牛庄村的花灯每年从正月初五至正月十六为巡回演出时间,临演出前,全村男女老少纷纷聚集到关帝庙前燃放鞭炮,举行花灯演出仪式。当时民间就曾流传着这样的民谣:“听见锣鼓点,放下筷子撂下碗”;“看见‘俺嫂那鞋’,牛庄的龙灯一定来。”“俺嫂那鞋”指的就是牛庄村花灯演出队领头先锋灯,也叫“信号灯”。这信号灯是用竹条扎壳,用色纸糊的一只小脚女人鞋式灯笼,沿边绣有绚丽多彩的花草图案,上写“俺嫂那鞋”四个字,有一个英俊健壮的十四、五岁少年,手擎一根长七、八米的竹竿,挑着灯笼走在演出队伍最前面。这名演员头戴一个笑口常开的弥勒佛脸谱,问不答,念无声,非常惹人喜欢。  

  谭家   谭家村位于牛庄镇政府东南4公里处,东依引黄灌渠新加八支,南隔武家大沟与广饶县陈官乡贾、杨、李、董家村相望,西与省交通大动脉辛河路相距一公里,北跟时家村为邻。   【村名由来】明隆万年间,始祖谭照由登州府莱阳县迁至乐安城北60余里处立村,取名谭家村,沿用至今。   【人口与姓氏】全村谭姓人口519人,占全村总人口的大多数,其它有张、崔、董、武、时、隋、解、曹、牛等姓。   明隆万年间,谭家村谭氏始祖谭照,自莱阳迁至此处立村之后,又有以下人口迁入:张姓克明于光绪年间由王署埠迁来居住,张怀文于1800年从碑寺口迁入,张文龙于1860年由史口镇(原油郭乡)张营村迁入,崔姓志元、志方由淄博市临淄区崔家庄迁入史口镇(原油郭乡)苏家村,后崔志元于1740年由苏家迁至谭家村居住,董右津由广饶县陈官乡董家庄于1880年迁入,曹景验于公元1908年由曹家村迁入,隋松经于1934年由东隋村迁入,牛姓希德,因父亲牛义三于解放上海时不幸中弹牺牲,母亲病故后无人照顾,于1950年由史口镇(原油郭乡)东寨村迁来谭家村,外公、外婆抚养长大成人后留住谭家村,时明训于1910年由时家村迁入,时友亭因父亲母亲病故,于1948年由时家村迁入,武文兴于1860年由本镇小武村迁入,解姓世举于1966年由本镇解家村迁入。此外,还有以下人口外迁:十世祖谭永安于1860年迁居潍坊青州市闫马庄,后人谭福昌于1986年来此认祖续谱。十四世祖学讷、学朱于公元1930年迁居沙营村。   曲艺之庄吕剧故乡十九世纪中叶黄河入海口地区每到汛期黄河决口,洪水横溢,舟行陆地,人兽漂流,饱受洪水之害。谭家村艺人四处以唱小曲乞讨谋生。1880年民间说唱艺术琴书由鲁西南传入牛庄一带后,民间艺人争先学唱,并得到迅速传播。1890年谭家村民间艺人谭明伦、崔心悦、崔心庆由坐唱改为化妆演唱,深受广大群众欢迎,各地艺人纷纷模仿,流行鲁西北、胶东一带,一个新的地方剧种吕剧由此诞生。  

     褚家村地处东营区南部的牛庄镇政府驻地,位于辛河路以西,北与牛庄村相连,西与胜利油田物探公司毗邻。   【村名由来】明洪武二年(1369年),褚九川、王永集夫妇随移民队伍,从山西省洪洞县担挑儿子尔珍、尔琏迁此定居,取名褚安王庄,后改为禇家村。   【人口与姓氏】褚家村自明洪武二年由褚九川、王永集迁此居住,后有马、郭、孟等姓迁入。全村612人,王氏482人,马姓79人,郭姓34人,褚姓22人,孟姓5人。  

     牛庄镇陈桥村地处东营区西南部,位于镇政府驻地西南14.5公里处。西与官庄村相近,南与东营市广饶县交界,北与陈庄村相邻。   【村名由来】清光绪年间,陈桥村刘姓为在荒洼中牧羊之便,卢家村卢姓、石家庄张姓为种地之便,在靠近支脉河毗邻崖盖上土屋居住,始称河崖屋子,后繁衍成村。民国八年,陈庄村陈氏家族为到支脉河南岸种地便捷,在河上建一木桥,称陈家桥。因河崖屋子与陈家桥近在咫尺,人们改称河崖屋子为陈家桥村,后简称陈桥,沿用至今。   【人口与姓氏】全村108户,卢姓40户,其他为刘、张、耿等姓。  

     陈庄村地处东营区牛庄镇西南部,距镇政府驻地11.5公里。西与东薛、西薛、盐垛隔地相连,南与陈桥、官庄两村靠近,北与张庄村接壤。   【村名由来】明朝万历八年(1580年),家住乐安城的陈乐天骑马到史口做粮食生意,回来路过村落稀疏的此地时,天色已晚,发现一棵树上落满了萤火虫,活象一只超大的灯笼。以后,每次路过都是如此,陈乐天便称其为神树。于是,他遂报请乐安县令批准,带领他的两个儿子(后回乐安)、四个孙子陈珍、陈成、陈居、陈参到此(乐安县支脉沟以北)建房定居,并开垦官荒800余亩(8年不交官税),靠种粮积累财富发展生产,周济附近村民百姓。刚定居时,始称神树官庄,后改称陈乐天庄。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又有离陈乐天庄西三里的平房孙庄孙氏家庭100余人,迁往陈乐天庄定居,后又有些杂姓居民相继迁入。清康熙58年(1719年),陈乐天庄因陈姓居多,遂更名为陈家庄子,后简称陈庄至今。   【人口与姓氏】陈庄村自明朝万历八年由陈乐天迁此居住,现有陈、孙、苏、刘、代、崔、张、何、董、盖、宋、生、郑、初、王、姚、逯、杨、耿、蔡20个姓氏,共848户,2660人。陈姓278户,970人,孙姓262户,846人。  

     店子村位于牛庄镇政府西南2.5公里处,北与辛集村隔牛西路相望,西南与东范村接壤。   【村名由来】明洪武二年,逯氏由洪洞县迁此立村,取名禄家庄子,清乾隆年间,店子村因紧靠通往乐安县城的南北大道,商贾络绎不绝,张氏四兄弟从车里村迁此开店,名曰新盛店,后改村名为新胜店。清朝末年新胜店改称店子。   【人口与姓氏】全村现有179户,522人。  

  东范   东范村位于东营区牛庄镇政府驻地以西偏南4公里处,地处武家大沟以北,西与西范村相连。   【村名由来】明洪武四年,范、周、崔、朱氏等从山西省洪洞县迁至范家庄(今六支东,六斗南,支脉河北)居住。清光绪24年间,为躲避传染病北移2公里,迁至范家坡地建房定居,故取名为范家坡。清光绪年间,以村中水湾为界,形成东、西两个自然村落,湾东为东范家坡,简称东范,村名一直沿用至今。

     东武村地处东营区南部,位于镇政府驻地东南4公里处。西隔引黄灌渠新加八支与时家村相望,北与大杜村相邻。   【村名由来】明洪武四年(1371年),武自成、武自立、武自宁兄弟3人由山西省洪洞县迁至乐安县分散居住,武自立在此立村,取名武家,1940年改称东武村。   【人口与姓氏】全村252户,武姓250户,韩姓2户。日伪时期村民武文山、武文祥、武文元、武友训等北去今垦利县民丰开荒种地,遂居之。因为该处是武氏最先定居,因此,人们称之为武家屋子,现改为中兴村。   武家铁匠武氏族人素有祖传手艺烘炉打铁修造手艺,这门手艺曾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中为国家做出显著贡献。   1940年武增友等10人,曾在博山为抗日武装打造“爬山虎”(一种爬山用的专用工具)。1946年,在现牛庄镇贾刘村成立的兵工厂,武加训任厂长,制造手雷、-等武器,支援前线,痛击敌人。   1948年在沾化县张家坝,由武相明带领武敬训、武培德、武相和、武相中、武策祥、武增胜等11人,为解放军修理枪械、打造炮尾等军用武器,曾被评为“模范村”光荣称号。  

     大武村地处东营区西南部,位于牛庄镇政府驻地以西4.5公里处,西邻卢家,东与黄庙村接壤,北与西小武村为邻,南隔西龙路与张庄村相望。   【村名由来】明嘉靖年间,武九洪自西武家村(今西小武村)南迁一公里,在黄庙村西则立村,称前武村。后因前武村人口多于西武家村,而改称大武村,沿用至今。   【人口与姓氏】大武村立村后,又有张、杨、刘姓相继迁入居住。张姓是于1429年由广饶城东张寨村北迁35公里,定居;刘姓是于1958年,由黄庙村转来居住;后又有杨氏迁来居住。全村人口336人,其中张姓167人,武姓94人,杨姓65人,刘姓9人。  

  卢家村地处东营区南部,位于镇政府以西七公里处。北临四干渠,西与东庞村接壤,东与大武村隔湾相望,南与牛西路相接。   【村名由来】明洪武二年(1369年),卢谭、卢彪兄弟二人由直隶省枣强县迁此立村。因村庄为卢氏所立,故取名卢家。   【人口与姓氏】卢家村自明洪武二年(即1369年)建村以来,以卢氏家族为主,只有一户姓张的,是由史口镇东寨村迁至卢家,为照顾姥娘家而在卢家定居至今。解放初期,因生活困难,村中有百余口人闯关东移居东北三省境内,另有百余口人迁至本镇陈桥村定居。先有50户,180人。  

     王营村位于东营区最南部,距镇政府驻地4公里。村东北隔八支四斗与谭家村相望,西与邵桥村为邻。   【村庄由来】清朝乾隆4年,魏家村王氏祖先建才父子为方便种地而在此立村。因王营村为王氏最先定居故取名王营。后因居住分散,形成东西两个自然居住点,即有东王营、西王营之称,属一个行政村。   【姓氏与姓氏】全村138户居民中,王姓126户,李姓10户,张姓2户。  

     牛庄镇辛集村位于镇政府西侧2公里处。东与车里村接壤,西南与坡楼村、何家村毗邻,南与店子村隔湾相望,东北与解家村隔渠衔接。   【村名由来】明洪武二年(1369年),张敬先、张戴先兄弟二人跟其母,由山西省云州以南乌沙卫车里镇张家胡同,随移民队伍一道从洪洞县分发,途经直隶省枣强县,辗转迁往乐安城北75里大许村(今属六户镇)居住。明宣德年间(年),张大孔由大许村迁此立村,取名新庄子。明正统年间(年),邻村人在辛集村井边以物换物,逐渐形成集市,村名称新集村。明末清初,改为辛集村。   【人口与姓氏】全村382户,张姓368户,王姓10户,李姓3户,陈姓1户。   清朝时期,因生活所迫,从辛集村迁往寿光县小楼村2户。三年自然灾害,辛集村迁往垦利县友林公社30余户,新建友林公社辛集村。1981年,为方便远坡地耕种,辛集村迁往黑泥洼66户,297口人,新建今六户镇东辛集村。   【文物古迹】   青龙街辛集村的青龙街闻名四乡,有“辛集青龙街、史口盘虎镇”之说。青龙街在明朝后期已经形成,清朝中叶更具规模。村庄中心地带高出周围地平面2余米,整个街巷和水井、水湾形成龙形。龙头高高探向村前200余亩的南老湾,龙眼为村南头的两眼井。龙身为稍微弯曲的南北大街。村南边东、西巷子,村中间东、西巷子构成龙腿。村北为龙尾,龙腚眼儿为街北头的古井。龙尾顺街渐低,出村后往北顺沟直通大窑湾。清乾隆年间曾有南方风水先生预言:“辛集村‘青龙拱身街,能出一斗米的官儿’”。   镇武庙庙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重建于民国八年(1919年)。整个建筑古朴大方,具有清代建筑风格。   说起这座庙的来历,还有一段故事。乾隆初年的时候,距辛集村约一里多路的中武村有个财主叫武鼎轩。此人专门巴结官府欺压百姓,尖酸刻薄横行乡里。贫苦人家都对他十分愤恨,背地里都叫他“武顶玄(最坏的意思)”。   这个武鼎轩家有一妻四妾,但仍经常外出寻花问柳。如果见到谁家的姑娘、媳妇长得标致漂亮,他便想方设法地占人家的便宜。他借粮放贷,都是小斗出大斗进。若遇到了旱涝风雹等自然灾害,他更是变本加厉,并乘机大肆收敛土地。害得贫苦人家苦不堪言,都盼望着能有个人制服这一恶霸。说话间,到了乾隆四十三年,辛集村出了一名举人。这举人名叫张永和,秉性刚直,正义凛然。他顺应民众心愿,历数武鼎轩的罪责,一纸诉状将武鼎轩告到了县衙。是时,正逢新县官刚刚调任到职,这个县官也正想找个事由树立起自己的威信。县官接案后迅速缉拿了武鼎轩,按律治了他的罪判其蹲了大牢,令其补交了若干年来都没曾交过的税赋,并没收了他一些财产。武鼎轩家从此便一蹶不振,家景渐渐地破落下来。   为了庆祝这个胜利,乾隆四十四年时,辛集村的百姓在张永和等人的带动下,盖起三间平房,内塑镇武神像,并起名曰:镇武庙(取谐音寓意——永远镇住武鼎轩这样的恶霸,让人们永远过上太平的日子)。   镇武庙前出厦,四围有垣墙。庙前修有甬路,甬路直冲大门,门楼不算太大。庙院内置铁钟一口,钟高1.6米、径0.7米,上铸“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八个大字。由于庙基很高,钟声全乡能闻。这座庙宇自建成以后,香火不断。   民国八年的时候,村中士绅张镇西(时任山东省参议员兼广饶县财政处长),号召全村百姓重修镇武庙。   这次重修,修正大殿三间,并内设暧宫。镇武神像居中,神采奕奕,威武镇定。其左手仗剑右手掐指,望之使人肃然生畏。桃花姑、正公段二神陪其左右两边。   大殿青瓦盖顶,两边有哈巴狗子纲叉兽,顶上竖一小石碑,上写“北极”二字。大殿两侧各修有配房。镇武庙大门楼东、西两侧各有两间厢房,房顶上的装饰和大殿一样,同样雄伟壮观。影壁后修有钟楼,内悬乾隆四十四年铸的大钟,钟架上刻写着“大钟一响,齐来拜圣堂”几个字。院内栽了五棵槐树。此次重修工程于民国十年竣工。院东面立有石碑,碑上刻有捐款人的名单。碑正面是东隋举人隋藻鉴写的碑文,记载了此次修葺之事。   镇武庙现为县级保护文物。  

     岳家村地处东营区西南部,位于牛庄镇以西4.5公里处。东与王庄村隔西油路相望,西邻湾杨村,北依四干渠。   【村名由来】明永乐初年,岳家村先祖岳重方由直隶省枣强县迁此立村,取名岳家村。清朝中期,村中建楼一座,村名曾一度称岳家楼。1937年黄河决口,楼被冲塌,复称岳家,村名沿用至今。   【人口与姓氏】全村127户,399口人。  

     中武村位于牛庄镇政府驻地以西3.15公里处,东与解家村隔地相望,西与王庄村依沟相邻,南与辛集村隔路接壤。   【村名由来】明宣德()年间,武姓由武家东迁四里路立东武家村,因中武村名与东武村相重,故于民国初年更名为中武村。1947年,湾杨乡改为杨武乡后,王庄和中武合并为一个村,村名改称王武村。1958年11月两村分开,又复称中武村,沿用至今。   【人口与姓氏】武姓立村后,又有李姓、解姓相继迁入。  

     东张村地处东营区南部,位于镇政府以东3.5公里处。东隔九支与四分场相望,南与武家大沟近邻,西与大杜村相连,村北牛四路横穿全境。   【村名由来】明朝初期,张氏始祖张善由河南省迁入乐安县寨子庄居住。五世祖张所学于明万历年间,由寨子庄迁此定居,取村名张家;因张家村位于八区东部,故解放后更名为东张村,沿用至今。   【人口与姓氏】全村人口1368人,张姓1261人,占绝大多数,其他有刘、时、许、谭、杨等姓。   日伪时期因为生活所迫,有的闯了关东,有的迁移北洼,至今还居住在垦利县永安、下镇、九十六户、中心村。抗日战争时期,日军多次扫荡东张村,残酷地杀死村民张光修、张陶气、张莒州、张勇、张景州、张荣谈、张春荣等人。  

     官庄村地处东营区最西南部,位于牛庄镇政府西南15公里处。东与陈桥村相连,西与博兴县纯化镇杨家村接壤,南与广饶县花官乡毗邻,北隔大渔张河与东薛、西薛相望。   【村名由来】官庄村先祖王象刚、王桂禹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由嵩山少林寺出家还俗到此落户,因二人武艺高强,有武林之冠之美称,故村名被人尊称为王冠庄。明万历年间,居住在官庄村的王世本与李升经常帮人写诉状、打官司,而每打必赢,有“官字号”之誉,遂改村名为官庄。清乾隆六年,村南支脉河建桥后。官庄村亦曾一度称作官庄桥,建国后改称官庄村一直沿用至今。   【人口与姓氏】全村821口人,王姓640人,占大多数,其他有李、潘等姓。  

     何家村地处东营市东营区南部,位于牛庄镇政府驻地以西3公里处,东与辛集村土地相连,南与西范村相望,村北牛西路环抱,村西西油路贯穿全境。   【村名由来】明洪武二年(1369年)何氏先祖何铭松、何铭同兄弟二人,由山西省洪洞县迁此立村,取名何家村。之后,又有张、乔、安、王、赫、胡等姓迁入。   【人口与姓氏】全村180人,何姓51人,张姓78人,乔姓35人,其他为安、王、赫、胡等姓。   自明洪武二年立村后,一部分张姓村民从辛集村迁入,一部分由车里村迁入何家村定居;乔姓村民则从史口迁入何家村定居;安姓由广饶安家庄迁入、赫姓和胡姓由坡楼迁入何家村定居。  

     黄庙村地处东营区南部,位于镇政府以西7公里处,东与岳家村接壤,西于大武村相连,南邻通村东西油漆路,北与湾杨村毗邻。   【村名由来】明洪武二年(1369年),黄氏始祖有功、有能、有亮(亲兄弟三人)和叔伯兄弟黄有明、黄有成兄弟5人,从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出发,到达直隶省(今河北省)枣强县后,被编队分发。先祖黄有亮迁至利津店子立村;黄有能迁至寿光宅棵立村;黄有成迁至潍坊石拉部立村;黄有明迁至昌邑新果立村;黄有功迁至乐安古黄立村;明洪武二十二年,五世祖黄雷、黄震兄弟又复迁此地立村,取名黄家村。因建村时村中有一小古庙,后称黄家庙子。建国后改称黄庙村。   【人口与姓氏】全村292人,黄姓人口121人,吴姓93人,张姓57,刘姓21人。  

     贾刘村地处东营区南部,位于镇政府以东0.5公里处,西靠东辛路,南靠牛四路,北与曹家村相接,东与大杜村隔新加八支相望。   【村名由来】明洪武二年(1369年),贾氏始祖贾阳明由山西省洪洞县迁此立村,取名贾家村。明万历四年(1577年),刘昌由直隶省盐山县南关迁此定居,更名为贾刘村,沿用至今。   【人口与姓氏】全村刘姓占全村总人数的98%,贾姓占10%,其次是马姓。   旧社会,因生活所迫,贾姓人家闯关东者居多,现居住在黑龙江、辽宁、吉林境内。日伪时期村民刘华吉、贾守道、刘其棵等户去小孤岛垦荒定居,建立贾刘屋子。几乎同时,刘玉珠、刘玉娥、刘玉福兄弟三人,也迁至刘兰康屋子(今垦利县中心村)垦荒种地,定居至今。  

     湾杨村地处东营区西部,距镇政府驻地8公里,东与岳家村相望,西邻新四支渠,南与大武村、黄庙村接壤,北邻四干渠路。居民主要以杨姓为主,其次是陈姓、张姓、曲姓居民。   【村名由来】明朝永乐三年(1405年),湾杨村杨姓先祖从直隶枣强县迁居于此,定居在古湾旁,遂取名湾杨村。雍正末年(1735年),陈姓家族从乐安县城边关帝庙逃荒落户大武村后,因和杨姓联姻,迁至湾杨村落户。清朝乾隆21年(1756年),张姓居民由乐安县城东娘娘庙迁来,与今湾杨村小庄原韩家庄两姓并居,为人义气,改名西义村。1939年韩姓居民消失,遂更名为小张。1940年,小张村合并到湾杨村。   【人口与姓氏】湾杨村有居民158户,人口480人。三年自然灾害,村中有部分村民迁入垦利县新安乡湾杨屋子、西小武屋子居民一百二十多人;迁入利津县草窝、武庄两户;迁入吉林省一户杨姓,迁入广饶县城关、北高和颜徐各一户。1930年迁入烟台市两户张姓居民。  

}

  还不知道:禹姓宝宝怎么起名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说到禹姓,一定会有不少人想起大禹吧,的确,禹姓的确是出自大禹,是以先祖谥号为氏的起源方式。不过禹姓也是一个小姓,人口并不多,源流除了大禹还有很多,也就是说并不是所有的禹姓都和大禹有关系。那么,禹姓的宝宝要如何取名才好听呢?禹姓取一个什么样的名字更好听,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1.禹姓女宝宝好听名字精选

  禹瑜熙 禹尔诗 禹菲霜 禹妙妮 禹可茹 禹昕云 禹依丹 禹俐妮 禹茹雪 禹依悦 禹苒柳 禹初丹 禹纹玉

  禹素昕 禹昕芳 禹熙微 禹菲纹 禹宛纭 禹芊月 禹菲若 禹惠虹 禹雨荷 禹冬茹 禹初语 禹熙影 禹秋妮

  禹月娟 禹霏梅 禹悠柳 禹佩玲 禹菲茹 禹亦玉 禹烟敏 禹初柔 禹芊珠 禹兰芳 禹梦露 禹芯尔 禹可卿

  禹娜瑄 禹熙菱 禹念珏 禹秋韵 禹涵蕾 禹雨雪 禹灵雁 禹晴梅 禹恬巧 禹可昕 禹菲旖 禹月青 禹以亦

  禹偌芳 禹晓纭 禹彤茹 禹雪娟 禹晓芳 禹凌晴 禹月曼 禹芸芝 禹绮菱 禹若语 禹黛真 禹雪慧 禹妙竹

  禹娴秋 禹菲姝 禹茱珏 禹竹偌 禹娜凌 禹娴诗 禹丹玉 禹语芙 禹夏柳 禹君洁 禹妮杏 禹芊柔 禹忆彤

  禹茜奚 禹虞青 禹霏旖 禹梦茹 禹妙瑄 禹悠蓉 禹虞怡 禹雅琳 禹茱雪 禹晓雨 禹丹桂 禹碧玉 禹瑶蕊

  禹可兰 禹菡雪 禹茉灵 禹昕染 禹倪熙 禹诺敏 禹如洁 禹依芳 禹烟绫 禹迎纭 禹忆熙 禹彤妮 禹云雪

  禹念云 禹清燕 禹素诗 禹芊宁 禹茉欢 禹晓蕾 禹欢旋 禹映梦 禹采敏 禹晓烟 禹依偌 禹芳菊 禹雅灵

  禹碧薇 禹碧桃 禹宛筠 禹丹萱 禹梦倚 禹初蝶 禹珊雪 禹黛珊 禹晓瑄 禹静岑 禹芯蕊 禹凝芙 禹依敏

  2.禹姓男宝宝好听名字精选

  禹宜民 禹驰轩 禹昂雄 禹德泽 禹阳荣 禹明达 禹安易 禹嘉桓 禹修然 禹明喆 禹俊贤 禹阳峰 禹昊硕

  禹骏喆 禹智刚 禹昆宇 禹博明 禹裕良 禹翰海 禹明亮 禹海昌 禹乐宸 禹宇文 禹承平 禹启亮 禹绍元

  禹浩炀 禹昂然 禹炫明 禹昆锐 禹正卿 禹鸿晖 禹项禹 禹文敬 禹文山 禹弘新 禹琪睿 禹永福 禹裕骏

  禹兴贤 禹文宣 禹修文 禹安昱 禹康宁 禹亮泽 禹承允 禹信鸿 禹子默 禹震博 禹高懿 禹浩昱 禹高澹

  禹子昂 禹景行 禹浩思 禹昌茂 禹德元 禹锐翰 禹宏辰 禹浦亮 禹浩博 禹信瑞 禹奇希 禹茂典 禹祺祥

  禹致远 禹锦程 禹震博 禹建章 禹竑豪 禹斯桓 禹兴平 禹熠彤 禹博容 禹景凌 禹晨潍 禹承舟 禹锦耀

  禹宏晟 禹景耀 禹鸿远 禹安福 禹致远 禹振强 禹弘致 禹承望 禹良畴 禹弘亮 禹曜辉 禹修伟 禹啸逸

  禹苑博 禹瀚钰 禹智宇 禹元基 禹阳舒 禹凯旋 禹裕莱 禹凯泽 禹乐贤 禹昱雨 禹凯康 禹高逸 禹安民

  禹锐逸 禹景曜 禹烨然 禹景福 禹翰衍 禹伟茂 禹翰庚 禹光霁 禹弘致 禹昆纶 禹承驰 禹安顺 禹锦程

  禹高卓 禹奕志 禹睿聪 禹博睿 禹建弼 禹曜明 禹子辰 禹安易 禹兴逸 禹元龙 禹景彰 禹咏志 禹浩炀

  禹魁萍 禹伏玲 禹小茹 禹路婷 禹宜冉 禹凌艳 禹小冉 禹怡君 禹怡臻 禹芳英

  禹颜美 禹椰琳 禹煦琳 禹涵悦 禹春英 禹鸿燕 禹琰琳 禹俪洁 禹健莹 禹先玲

  禹晓丽 禹智瑛 禹芸芳 禹玉瑶 禹肖悦 禹宝怡 禹秀妍 禹可瑶 禹亚琴 禹郁婧

  禹莹祥 禹琳慧 禹伟媛 禹莉慧 禹蔚芬 禹梓琳 禹作芳 禹琳锋 禹斯琼 禹姬婷

  禹远芳 禹文萍 禹佩莉 禹怀玉 禹秀花 禹路艳 禹海娟 禹芳娟 禹子嫣 禹子秀

  禹燕群 禹琳怡 禹婧雯 禹亚芬 禹思妍 禹施琳 禹育玲 禹军霞 禹丽蓉 禹珠娥

  禹晨艳 禹裕芳 禹艳霞 禹祥琼 禹瑞琴 禹旭芳 禹习红 禹怡欣 禹美丽 禹吉艳

  禹琳姗 禹雪莉 禹畅媛 禹诗媛 禹宇梅 禹淑萍 禹又玉 禹静芬 禹静莉 禹采琴

  禹彩莹 禹小妹 禹怡珊 禹洲悦 禹剑梅 禹汝霞 禹美芳 禹琴琴 禹婧越 禹卓颖

  禹斐秀 禹广丽 禹亚梅 禹怡如 禹婷暄 禹雪红 禹玲 禹雅婧 禹亚芳 禹亦倩

  禹先芬 禹小婵 禹江丽 禹贝琳 禹娅含 禹秀梅 禹秀茹 禹泓玉 禹桂艳 禹芊萍

  禹芯玲 禹艺婷 禹梦玉 禹海艳 禹思悦 禹朝玲 禹慧倩 禹和美 禹瑛瑛 禹世萍

  禹旭冉 禹黛洁 禹立芳 禹智媛 禹琳睇 禹琳泞 禹丫萍 禹婧峻 禹莲英 禹子悦

  禹呓玲 禹金梅 禹锦秀 禹张妍 禹莹月 禹睿妍 禹瑜悦 禹玲燕 禹成文 禹菲悦

  禹桂红 禹新红 禹娜梓 禹雅瑶 禹怿文 禹恩霞 禹江艳 禹秀天 禹美娜 禹燕梅

  禹心莹 禹瑞莉 禹广芳 禹雪 禹琬琳 禹秦妹 禹彩萍 禹春蓉 禹镱冉 禹国芳

  禹怡东 禹俐玲 禹悦欣 禹熙冉 禹悦彤 禹秋婵 禹贵英 禹茵萍 禹可莉 禹希怡

  禹奉文 禹怡欧 禹杏美 禹媛 禹锐颖 禹琴梅 禹江娜 禹君秀 禹燕美 禹燕菲

  禹昆玉 禹婉颖 禹雨萌 禹安雪 禹迎莹 禹黎娜 禹巧茹 禹笑燕 禹晓莉 禹秀丽

  禹巧燕 禹泽茹 禹江梅 禹泳萍 禹之霞 禹琬婷 禹贻倩 禹建文 禹蓉卉 禹鸿玉

  禹显玉 禹裕文 禹四美 禹秋艳 禹晓萍 禹柳娟 禹禾丽 禹丽 禹钰玲 禹良玉

  禹怡晗 禹雍文 禹敏怡 禹薇媛 禹丽婧 禹柳燕 禹彩颖 禹兰丽 禹璐莹 禹晓媛

  禹含 禹葆瑛 禹林达 禹芳娜 禹毓茹 禹思梅 禹丝思 禹小娟 禹籽玉 禹桃娥

  禹杏梅 禹萍花 禹凡茹 禹雪萍 禹嘉英 禹若洁 禹源媛 禹钰婷 禹彩萍 禹辉艳

  4.禹姓男孩有诗意好听的名字

  禹弥坚 / 《青毡帐二十韵》 / 白居易 / 汰风吹不动,御雨湿弥坚

  禹博进 / 《和王祭酒太社宿斋,不得赴李尚书宅会,戏书》 / 权德舆 / 此时对局空相忆,博进何人更乐输

  禹依德 / 《和友人喜相遇十首》 / 李咸用 / 还淳反朴已难期,依德依仁敢暂违

  禹顺德 / 《下武》 / 诗经 / 媚兹一人,应侯顺德,永言孝思,昭哉嗣服

  禹晋宁 / 《赠从兄襄阳少府皓》 / / 却秦不受赏,击晋宁为功

  禹天鸣 / 《题卢五旧居》 / 李颀 / 怅望秋天鸣坠叶,巑岏枯柳宿寒鸱

  禹江潮 / 《长干行》 / 崔颢 / 三江潮水急,五湖风浪涌

  禹泽龙 / 《送孔巢父谢病归游江东,兼呈李白》 / 杜甫 / 深山大泽龙蛇远,春寒野阴风景暮

  禹泽南 / 《忆齐安郡》 / 杜牧 / 平生睡足处,云梦泽南州

  禹崇雨 / 《太平诗》 / 金真德 / 统天崇雨施,理物体含章

  禹星瑞 / 《好事近》 / 刘仙伦 / 春事恰平分,南极夜来星瑞

  禹寒松 / 《寒食卧疾喜李少府见寻》 / 王昌龄 / 何知春月柳,犹忆岁寒松

  禹君贤 / 《送刘郎将归河东》 / 岑参 / 谢君贤主将,岂忘轮台边

  禹寒元 / 《满江红 叶梅友八十》 / 周权 / 心事岁寒元不改,一生清白堪同守

  禹鼎新 / 《壶中天》 / 无名氏 / 欲把单衣,鼎新裁翦,又怕供春瘦

  禹泽秋 / 《雨中登沛县楼,赠表兄郭少府》 / 刘长卿 / 楚泽秋更远,云雷有时作

  禹君图 / 《临江仙》 / 魏了翁 / 为君图寿母,去年曾以寿母图为献

  禹杰云 / 《述怀二首》 / 宗泽 / 四方豪杰云来

  禹浩言 / 《生生亭》 / 孟郊 / 拔意千余丈,浩言永堪铭

  禹昊天 / 《抑》 / 诗经 / 昊天孔昭,我生靡乐,视尔梦梦,我心慘慘

  禹远松 / 《古意》 / 李白 / 百丈托远松,缠绵成一家

  禹紫胜 / 《书生》 / 陆游 / 汉世陋儒吾所斥,若为青紫胜归耕?

  禹锦标 / 《减字木兰花》 / 黄裳 / 金碧楼西,衔得锦标第一归

  禹远旷 / 《赠顾尚书诗》 / 陆云 / 感彼远旷

  禹晋贤 / 《酬人雨后玩竹》 / 薛涛 / 多留晋贤醉,早伴舜妃悲

  禹贤德 / 《念奴娇》 / 赵鼎臣 / 贤德家风,艳容天赋,占尽人间福

  禹文永 / 《送表兄东南游》 / 周贺 / 评文永不忘,此说是中兴

  禹国豪 / 《道州敬酬何处士书情见赠》 / 吕温 / 意气曾倾四国豪,偶来幽寺息尘劳

  禹新安 / 《新安吏》 / 杜甫 / 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

  禹风振 / 《菊花石秋影砚铭》 / 谭嗣同 / 我思故园,西风振壑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新疆名姓在前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