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要分析<<茶馆>>每一幕前都有一段快板小段文本的作用

青年记者会员登陆
· · · · · · · · · · · ·
江南乡镇茶馆中的交往行为和功能
  ● 张& 璐  茶馆在过去是乡镇社会运转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它不仅是一个供人们歇脚、饮茶、聊天的场所,而且是商品交易和信息传播的场所,且兼具社交、信息、娱乐等多种功能,是以乡镇为中心的地域社会的一个缩影,成为乡镇文化最集中的载体,以至于“友朋初晤,辄问何处吃茶”。茶馆的功能十分丰富,但最重要的仍是人与人之间的各类交往行为。这些行为涉及人们生活的各个层面,大致可分为如下几种:    沟通交流  在交通不发达的年代,茶馆是人们知晓天下大事的一大途径。各种消息汇聚于此,又从这里发散开去,因而茶馆有小镇“新华社”之称。茶馆里多的就是“新闻”了,“虽间或涉及诸如孙中山先生的民生主义、天下为公及棋琴书画等高雅话题,是为清谈” ;①但更多的是些“荤说”:赌局、食谱、私情、鬼神之类,而这些所谓的“社会新闻”其实推论和判断多,主观性非常强。经由一些“唱新闻”的传播者一讲,茶客们自然是姑且听在耳里,再随便传播开去。加上各人都夹带了自己的“评长论短”,一件事情不知道要走样多少。大到当前时下、国家政治,小到家长里短、婆媳之争。说是新闻,其实很多是些乡间的小道消息,谁家着火了,谁家的媳妇不孝顺,多是闲话家常。“南街北巷、东村西乡的‘消息’都在这里汇集,百口群声传述着八方乡音。” ②这就是俗称的“百鸟声”,“听了茶馆‘百鸟声’,百样戏文也呒劲”成了茶客们的老话,意思是听惯了茶馆的声音,对什么样的戏都提不起兴趣来。每到农忙结束,累了一段时间的乡民们都找机会放松一下,就像现在的人会去聚餐唱歌一样,那时的休闲方式通常就是去茶馆。    买卖交易  茶馆也是一个“探听市价之所,掮客撮合交易之所”。③因为乡镇中多是以生产经济作物及手工业产品为主的村民、镇民,其经营方式与行情休戚相关,所以他们每日赶赴茶馆吃茶也是为了打听商业行情,如米价、茧价等。同时,茶馆也作为一个交易市场而存在。首先是直接的以物易物,有人会在这里做些小买卖、小营生,卖些糖果花生,村民们拿着自家种的蔬菜便可交换。另外,一些较大的茶馆则类似于劳动力市场,“茶坊亦各有以某行当相聚而饮早茶,以例于应事主之聘请召唤,如道士、鼓手、缝纫、泥水木工及当时称脚班之搬运装卸工等,此类人物,聚叙茶会,以应临时雇用,生活实赖之,饮茶者非优闲也。”④如果要找五匠(泥水匠、木匠、工匠、漆匠、缝衣匠等的统称)进行较大的交易,就得去茶馆找人了。以前有一类人被称为“作头师傅”,类似现在的包工头,他们基本上每日都会在茶馆接洽生意。谁家要进行婚丧嫁娶、造房盖屋之类的大事,会去找他们商谈,谈好之后,作头师傅再派手底下的人去负责具体事宜。就拿送嫁妆一事来说,就涉及到如何行礼、挑担、摆放茶具碗盏等,都有专人负责,不能凭空安排人,而这些人也只能在茶馆里联络到。也常有一些贫民长期候在茶馆,随时等着雇主来差遣。    调解纠纷  茶馆能够吸引社会上的三教九流,因而在那个地域社会共同体中具有某种权威性,成为—个众望所归的仲裁中心。如果遇到一些民事纠纷,乡民们并不向官府提出诉讼,而是约定在双方常去的茶馆中断定是非曲直。这就是俗称的“吃讲茶”,它含有“讲”开算数,“茶”以敬客之意。⑤费孝通在《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中谈道:“茶馆在镇里。它聚集了从各村来的人。在茶馆里谈生意,商议婚姻大事,调解纠纷等等。”⑥这里的“调解纠纷”应该就是在吃讲茶了。一般都是请在小镇中相当有名望的人来主持公道,类似今天江浙一带“老娘舅”的作用。吃讲茶时,地方上有权势的人物坐在正中的位子上,双方都请能说会道的人陈述理由,那些孵茶馆的老茶客就是陪审团。不过,双方常常动不动就互相大骂,甚至大打出手,“打得茶壶茶杯乱飞,板凳桌子断腿。”⑦这时候,茶馆的老板站在旁边不动声色,反正一切损失会由败诉的一方承担,包括那些茶客们的茶钱。  这种方式在今天看来可能有些不可思议,在当时却是被广为认可的解决纠纷的方式。陆文夫也说:“此种裁判具有很大的社会约束力,失败者即使再上诉法庭,转败为胜,社会舆论也不承认,说他是买通了衙门。”    民间曲艺  茶馆也是人们休闲娱乐的去处。茶馆里一般都设有书场,主要的表演是苏州评弹,偶尔会有昆曲或者滩簧。流浪艺人会去茶馆卖唱,一般喝茶的人也会听上一段书,然后丢几个铜板,档次较高的艺人则是要专门去请的,也只会在书场进行,这样的戏是要专门买戏票才能看的,大概是一角二分一场。  苏州评弹,俗称“说书”,是茶馆艺术的重要代表,“听书”则是人们的主要娱乐活动之一。较有声望的说书先生一到,都能场场客满,听众踊跃。“当时有不少小书迷,以小学中高年级学生为主,放学后先要到书场去听书,大约可以听到半回书。书场业主亦能允许听书,只要不打闹不出声,不在场子里窜来窜去。进场的孩子一般也能循规蹈矩。这些白听书的小听众当然没有座位,都是戤(靠在)在墙壁角落听书,以免妨碍茶房(服务员)端水递巾。这种情况被称为听‘戤壁书’。”⑧  茶馆中的说书就其内容来说,不外乎 “闺阁千金有宿缘,私订终身后花园;落难公子中状元,御赐结婚大团圆”之类,但上一辈人一说起它们,仍然充满了满足和幸福。常见的也无非是《杨乃武与小白菜》、《英烈传》、《岳飞传》、《孟丽君》等,这些大多都充满了轮回报应、因果循环等说教内容,乡下老人有些并不识字,倒是通过这些“书”受了不少伦理纲常的熏陶。    生活必需  除此之外,茶馆还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人们的日常生活需要。比如一些较大的茶馆还会经营水灶。水灶的燃料用砻糠、木屑刨花或煤炭,附近的居民们有时候只用一两瓶水,不愿意自家烧,就会去茶馆买水。水筹则相当于是买水的代用币,一般有一瓶、五瓶、十瓶这三类,最先是用竹片制成,用烧红的铁在上头烙个印。后来改成印的纸制卡片,在上面盖章,就成为各家茶馆的标志。居民来泡开水都自带提水器具,热水瓶诞生前,用木桶或水壶提水。泡开水时,每人两手提着三四只热水瓶,排成长龙等候老虎灶把水烧沸,成为街头一景。  而一些吃早茶的老茶客们,有的也习惯在茶馆里吃早点。茶馆会帮茶客去购买一些大饼、油条等。    政府宣传  上世纪50年代初,政府相当重视茶馆,把它视为改造社会的基地,也是掌握政治动态的地方。有专门的口号叫做“占领社会主义胜利”,由文化站负责管理茶馆。其工作人员时常找茶馆老板谈话,要防止黑道生事,并要求他们遵守当时的法律法规等。文化站会在茶馆中组织活动,并排好日程表,每日都有人专职负责。这时期开展的活动主要有:读报并宣传党的路线、方针等,分析、谈论当时的国内外形势。此外,还有一些文化活动,比如唱歌、唱戏、打快板、评弹等,主要还是起宣传作用。这类活动大概是一星期两次左右。而这些活动的内容在开始之前都要先在文化站登记,结束之后要去文化站签字、评议。如果有群众反映说书的内容不当,那就算是大问题了。  彼时在茶馆里的传播和交流中,因为话题的共通,兴趣的相投,人们结成了一个“共同体”。可以说,那时的茶馆是自发的、民间的交流场,是当时农村小农经济的产物,是封建经济向新型国家过渡的产物,也是那个时代的必然产物。    注释:  ①⑤小田:《江南乡镇社会的近代转型》[M],中国商业出版社,1997年8月版  ②顾雨时:《千灯纪韵》[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4月版  ③樊树志:《江南市镇:传统的变革》[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版  ④庞寿康:《旧昆山风尚录(续选)·昆山习俗风情》[J],1994年1月版  ⑥费孝通:《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M],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⑦汪广松:《市井里的茶酒杂戏》[M],重庆出版社,2007年4月版  ⑧赵红骑:《昆山民族民间文化精粹·风俗卷》[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10月版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编辑: 解西伟
已有 0 位对此新闻感兴趣的网友发表了看法
我来评两句
后发表评论。如果您还不是本站会员,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地址:济南市经十路16122号 &&&&&& 邮编:250014 &&&&编辑部电话:(97 196286&&&&&& && &&&《青年记者》投稿邮箱:&&& 杂志发行电话:(3&&&&&&&网站电话:(11&&&&&&&&&&&&& &&& &&&&& 《青年记者》邮发代号:24-213 &&& 《今参考·政界》邮发代号:24-216&&& &《今参考·商界》邮发代号:24-61
Copyright&& All Right Reserved
转载需注明来源,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快板书、山东快书的表演技巧 曲艺杂谈 北京24小时|酒吧电话|咖啡厅|茶馆|茶文化|咖啡厅地图|酒文化|咖啡文化
快板书、山东快书的表演技巧
逻辑重音是快板书表演十分重要的一环,如果这方面掌握不好,唱法既抓不住观众,又枯燥无味如同嚼蜡,演员的情绪深入不到故事特定的情景中来,表演就难以活灵活现生动感人。
演员在处理唱段时,要分清故事中的章节、段落、人物性格、语言特征、背景环境,哪些是叙事抒情,婉娓缠绵;哪些是人物描写,欢愉悲伤;哪些是场面交待,高亢低沉,使段子起伏跌宕,引人人胜。
只有对“本子”理解的深刻,吃得透,才能用语言表现出来。而这种语言,需要逻辑重音。
逻辑重音是说首先要分清每句台词的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名词、动词、形容词、感叹词、象声词等。然后要逐句逐字地找出应重读的音来。如果重音弄不清,观众听起来就会糊涂。造成“一人台上数,台下乱一片”的局面。如快板书《劫刑车》开始几句:(带下划线为重读音)
华莹山,巍巍耸立万丈多,
嘉陵江水,滚滚东流象开锅,
赤日炎炎如烈火,
忽然间,阴云密布遮天日,
哗啦啦,倾盆大雨似瓢泼。
以上唱词的头一句,“华莹山”这3个字为重音,为什么呢?因为“华莹山”是这一句的主语必须突出,给观众作明确的交待。如果轻描淡写一扫而过,观众未弄清怎么回事,每一句都这样,久而久之台下必乱。“巍巍耸立”是形容词,同时也是陪衬的句子,因此不必突出。而后重音落在“万丈”2字上,华莹山之高更清楚地呈现在观众面前了。下面的句式亦是如此,最后两句的“忽然间”为什么要重音呢?因为突出了这3个字就给观众造成一种神秘的感觉,不知道忽然间后面是什么内容,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把观众引到下面要叙述的情节中来。“哗啦啦”为最后一句二重音,这是个象声词,使观众精神为之一振,同时也形象地描绘出,倾盆大雨的气势。
有了重音才能陪衬出弱音,由于重弱相间,句式上也产生了起伏。同样一句话由于重读音的不同,其效果也有不同。因此一定要把重音找准,否则,就不能准确地把句子的真正含意表达出来。逻辑重音根据语言含义,在不同的地方加以强调,如下面一句,重音落的字不同,表现出的句义也就不同。
这碗是我掉的。(承认,肯定的语气。)
这碗是我掉的!(不服气,怎么样?)
这碗是我掉的。(深感惋惜难过。)
这碗是我掉的?(否定,反问:难道是我吗?)
这碗是我掉的!(发狠,就是我掉的!)
快板书有它独特的音韵感,演唱起来韵浓音沉,扎实、有劲,与数来宝的演唱截然不同。快板书与数来宝除了在写作上不同,其演唱法也有区别:快板书为“下沉音”,以语重声沉为本;数来宝为“上扬音”,以高亢明快为特色。如果两者混淆,就都失去了本身的风格特点。虽然两者都用七块板为击节乐器,但突出的重点不一样,快板重点突出个“书”字,数来宝重点突出个“数”字。快板书所演唱的内容有人物,有事物,从而产生故事,为了适应故事的表演、叙事、描景及各种人物的表现,快板书用下沉音的音韵演唱是比较科学的。数来宝所演唱内容以叙事为主,它高亢明快风趣,采用上扬音最为宜。既然以明快风趣为特点,如果采用语重声沉的方法,就失去了明快和风趣。我们从写作的句式中不难看出两者的不同风格,从而决定选择什么样的音色。如数来宝《青海》其中一段:
苹果鸭梨满山坡,
又甜又香水又多。
你把鸭梨咬一口,
梨水准会流一手。
大苹果,大鸭梨,
我吃肉来你吃皮。
从以上句式来看,给人一种活泼、自然、轻松、诙谐的感觉,特别是句尾的字,往上扬音既好听又甜美,在愉快中得到美的享受。如果音往下沉,就显得低闷,失去了风趣。如快板书《抗洪凯歌》开始几句中:
乌云滚滚遮太阳,
飞沙走石大风狂,
嘎啦!一道闪电光,
倾盆大雨往下降,
全下在了邯郸石家庄。
从以上句式内容来看,乌云滚滚,飞沙走石,又劈雷,又闪电,如果采用上扬音就显得飘浮,难以表达台词所要表现的情景和意境,只有将句式的尾字音往下拉,才能表达出段子本身的内涵,准确反映出特定的意境。
演唱的种类
由于快板书人物繁多,出出进进比较复杂,因此,演员要根据情节的需要,采取多种的演唱处理方法,才能将情节表现更生动、更完美,做到演唱与内容的统一,达到预想的艺术效果。下面介绍几种快板书的演唱方法:
一、数着唱
这种演唱方法适用于叙述部分。一般快板书,除去有人物的唱词外就是表演者的讲述,如故事的开始,人物形象的描写,谈物说景数着唱的方法最为适宜,数唱起来,如小溪流水,清悠慢淌,自在逍遥,不急不躁。板的节奏伴随唱词击拍。例如《长征》开头几句是这样描写的:
火山爆发天地动,
中国人民大革命,
千里的雷,万里的电,
旧的世道要改变。
黄河长江滚滚流,
劳动人民抬了头。
再如《峻岭青松》中对老劲爷的描写:
看!虎头崖顶上站着一位老汉,
身躯高大真威风。
蓝布的裤褂卷着腿儿,
有一双草鞋脚下登,
脸上看方面大耳高颧骨,
鼻直口阔脸色红。
雪白的胡子象银丝,
真是根根儿见肉条条儿透风。
从以上的唱词内容来看,不惊不险,不轰不烈,只是叙述。因此,数者唱为最妥善,再配合清晰缓慢节奏,可清楚地向观众交待故事的开始和老劲爷的特征。
二、摆着唱
和观众“商谈论事”,用“口语化”方式进行演唱,“摆”和“数”有很大区别,数着唱板式规整,采用的是“基础点儿”速度较均匀,而摆着唱,板式的节奏仿佛象演员学语,或将重点的句式拉长,时而一字两拍节,将情节摆清楚,其中含大量的说唱成份,“半说半唱”及“慢打慢唱”都属于摆着唱。例如《革命的青春》的开头几句:
一个人生活在社会中间,
我们要懂得什么是伟大,
什么是平凡。
平凡并不等于庸庸碌碌,
那伟大也不一定动地惊天。
就看你站在什么样的立脚点,
是为社会主义建设,
还是为了个人打算盘。
只要你有正确的生活目的,
就不难分出伟大与平凡。
从以上例举的内容看,也可一字一板的数着唱,但不如摆着唱更为贴切,再如《千锤百炼》中的几句:
这弹丸是一个小铅球,
球边上有一个小窟窿,
窟窿上拴着一条长长的尼龙线,
在线后头,系上一条粗麻绳。
是用弹丸带线线带绳,
全凭他这弹丸往上崩。
仅以上几句,只有摆着唱才能将中心内容说清楚。如果采取数着唱就会产生呆板、囫囵吞枣,背书念句的感觉,就不会出现使人倍感亲切、朴实、层次鲜明的艺术效果。
三、紧打慢唱
适用于情节紧张惊险的场面。使用时,将唱词个别字突出延长,尾字落在板上,节奏速度加快,制造紧张的气氛。
按一般情况来说,唱词与节奏应相符,不能脱节。唱得慢,节奏快,这样的处理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一是为了情节的需要,二是节奏快嘴上也快,容易使观众听不清,形成“一锅粥”稀里糊涂。因此,既要制造紧张情节,又要使观众听得明白,必须采用紧打慢唱的方法,才能出现合理的艺术效果。例如《巧劫狱》其中的一段情节:
这小汽车,急如闪电把山上,
绕过了山环往下冲。
定睛看,山下也来了摩托车,
敌人用两路来夹攻。
好一个智多星灵机这么一动,
把汽车就往山边塕,
到悬崖边上他跳下车,
这小汽车还一直向前可没停。
就听得,轰隆咔嚓连声响,
小汽车滚进了万丈大深坑……
通过以上唱词的描绘,紧打慢唱,极容易使气氛浓烈,使观众感到紧张,以及智多星大智大勇的战斗场面,收到良好的效果。
四、快打快唱
紧打与快打是有区别的,紧打是采用了“混合点”的节奏,它不是一字一板,节奏不突出明显,而快打采用了“双点儿”或“凤点头”的板式节奏,节奏十分鲜明,速度与唱词吻合不脱节,板起板落,字板统一,快打快唱适于贯口和节目的尾声,例如:《百山图》的句式:
到了泸定桥,
毛主席的长征诗词铭刻在上边: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快打快唱一气呵成,字头衔接字尾,铿锵有力、奔放使观众情绪达到高潮。
五、虚声演唱
表演者在演唱时,采用的“虚声”唱法,不是气宇轩昂,与窃窃私语相仿。
快板书艺术家李润杰在总结演唱经验中提到,“三说不如一扣儿,三扣儿不如一嘀咕”。这是前辈艺术家,在舞台上多年实践的结晶,事实证明这一经验是正确的。
所谓的“说”,在这里是指的“爆”,就是演员在演唱时有冲劲。演员嗓音宽大高昂,这对演唱是一个极其有利的因素,容易夺得观众的掌声。但是,演唱结束后观众似乎感到缺少点什么?一语说穿就是缺少“情”。如果采用声断情连嘀咕的演唱法,就能使节目锦上添花。
虚声的演唱方法,实质上就是轻声唱法,采用“耳语式”,绘声绘色地将观众抓住,带人故事中。当然,这种唱法必须经过多年的舞台实践,对于初学者是比较困难的,如同刚学会骑自行车的人一样,快骑容易,慢骑困难。“爆”和“嘀咕”的关系也是如此。目前的舞台上都有扩声器,演员要很好地利用音响效果,采用轻声嘀咕的唱法,更为适宜。
另外,爆与嘀咕要形成对比,也就是说,只爆不嘀咕,单嘀咕也不爆,只有二者有机地配合在爆的基础上衬托嘀咕,才能达到既生动活泼又悦耳动听,既抒情委婉又激昂慷慨,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使听众得到完美的艺术享受。
在快板书《劫刑车》中有这样的情节,可采用嘀咕的处理方法:
“噢?”忽然间他眼球一转不讲话啦,
心里头暗暗直琢磨,
——,老太婆不是为抓我,
她的目的是劫刑车呀……
想到此,他一侧身形大声喊,
来人哪,捉拿双枪老太婆!
从以上台词来分析,就是爆与嘀咕的有机结合,从第四句来看,从词中给我们提示了“嘀咕”的演唱条件,陪衬出人物的内心活动,如果放声说讲一描而过,不能突出人物的性格和内在的心理活动,当说到“捉拿双枪老太婆”之时,表演者由嘀咕忽然加大了音量,给观众来一个突然袭击。情绪由低潮转入高潮,凋动了观众的情绪,同时,增强了戏剧性。
根据以上举例,说明了仅仰仗嗓音高昂,不一定能抓住观众,只嘀咕不高昂也同样抓不住听众,只有配合使用,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如果你采用嘀咕的演唱方法演唱时,你会发现观众的眼睛瞪得圆圆的,场内鸦雀无声。不信,你可以尝试一下。
手、眼、身、步法
戏曲艺术常讲的“手”、“眼”、“身”、“步”、“法”即:手式、眼神、身形、步伐,法乃是以上所述的法则,指身体各部位表演的具体方法。演员的身体是创造角色的工具,为适应表现各种人物的需要,快板书的表演,基本上采用戏剧的舞蹈动作。
手在舞台艺术表演中,是刻画人物表达思想感情的重要部分,同时,手和眼睛有着配合的关系,有这样一句话,“手到哪里眼到哪里”,也可以说手是眼睛的指挥者。
手在舞台上起着眼睛所起不到的作用。比如:千人的剧场,当你在表演的时候,最后排的观众是看不清你的眼睛的,这时手就能帮眼睛的忙。例如:“要听书,看东南。”这样一句台词,如果演员只用眼睛表示,后面的观众难以辨别,这时候,手朝眼睛所看的方向一指就使观众加深对台词的理解。
作为快板书演员,只用唱不用手,就显得舞台画面呆板、无生气。手可以作出各种各样的动作,如持刀、拿枪、眺望……但是,手的表现要与情节结合,所做的动作要有目的不能出现无基础动作,象舞台表演时的一些毛病:死板板、端大盆、炸油条、乱比划、动作繁琐等等。
参照戏剧艺术,手的基本动作有3个要点,即臂圆腋空、力度强弱、层次清楚。
臂膀动作要求圆,膀开如弓形,不见棱角,臂展则腋空,意思不要夹臂耸肩,这样才能动作舒展、美观。
无力的手式会软绵绵,没有精神,但用力过猛,又会使动作僵化,这就要求演员要根据人物性格和作品的内容来掌握好分寸,如快板书《鲁达除霸》中鲁达唤酒保时拍案怒吼的动作,就需力度强的动作来表现鲁达愤怒的情绪,如果力度不强不够就表现不出鲁达这一人物的性格。但有些人物则需要较弱的动作,则不可过强,过强亦不能很好地表现出人物性格。
动作不是一下子就表现出来,它需要有一个过程,比如右手指向远处一座巍巍耸立的山峰,用手直接指,动作既不优美,也显得呆傻,正确的方法是,右手从左边划过,形成一个弧度,然后再伸出,有了这样的过程动作就显得优美、大方,有明显的层次。另外,动作有时间定位,手势指处固定住,使观众清楚后再撤回,不要虚晃一招又换动作,这样作会使观众感不到清楚的层次。“欲高先指低,指东先划西”就是动作过程的要领。
手的动作全是由戏剧艺术“云手”而来的,就是说不管手出现了什么动作,离不开云手的变换,万变不离其宗,云手的特点是圆中透刚、刚中透圆。
眼睛是心中之苗,能反映人的内心世界,人的喜怒忧思哀恐惊七情表现全靠跟睛。一个人的跟睛,可以观察出基本情绪。目光炯炯有神,说明此人精明;眼神暗淡无光,说明此人有病。所谓“出于内,形于色,神在眼,色在脸”,是很有道理的。因此,舞台上的表演,眼睛是得力的工具,对人物复杂情感的表达也就更离不开眼睛的功能,表达情感眼为首,因跟腈是直观,由于眼睛先看到,其它部位方能相继配合,所以要求演员正确的运用眼睛,如果:“一张脸、死羊眼、身上板”是不能表达准确的情感的。
为便于眼睛适应于表现人物,下面介绍几种方法:
舞台上演员的眼睛和电影银幕演员的眼睛是有区别的,电影演员眼睛的变化和日常生活是一样的,通过摄影镜头放大,能清楚地表现出各种人物的思想感情,使观众一目了然。而舞台上的眼睛需要夸张使用,否则观众看不出来或看不明显,曲艺演员的眼睛要求表现灵活,因为曲艺演唱有它独特的表演形式,有叙述、独白、人物变换,这和戏剧演员只扮演一种角色比较要复杂的多。在这种人物出出进进感情多变的情况下,就要增强服腈的表现力。如:表现人物惊恐万状,两眉高挑,两唇张大,眼睛瞪圆,使观众看得清楚。如孙悟空火眼金睛表演时两眼上下左右旋转,表现孙悟空精明神态。要想表现人物打量一个人,眼睛就要上下左右翻动,表现人物正在思索。以上几例都属于夸张手法,这与生活中的眼睛有着很大的区别。采取夸张的方法,其目的使观众加深理解。
怎样使眼睛有神,观众能看得明白?只有表现的方法得当,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这里介绍的方法,主要是采取“斜视”的办法,比如眼睛往那边去,采用直视,黑眼珠、白眼珠同在一个方向,就会给人以呆傻无神之感。如果采用斜视,头型固定黑眼珠倾斜和白眼球形成较大的比例,就显得皂白分明,传神绘色。如两个人物的对话,采取斜视的方法既清楚又有层次。
就是说眼睛要有的放矢,目标集中,宁看一线,不看一片。这样做不散神,眼中要有物。比如看见一把刀,眼睛就要盯紧,不要嘴里说刀,眼睛乱看,使神情不能集中。“先看片,落在点”,也是用眼睛的表现方法。先看片的意思是领着观众的神走,目的是带到你所说的点上,这样做,使虚拟的东西印象深刻扎实,“要听书,看东南,福建前线在那边。”“要听书”这3个字出口时,演员的眼睛直看观众,将观众的神拢过来这叫看一片,然后再唱“看东南……”眼睛盯在东南方,落在点上。
身是各种型体动作的中枢,它能塑造人物,姿态有正、斜、弯、躬、扬、挺等姿式。“手动腿动身必到”,形成一体,才能使动作端庄、挺拔、协调、和谐,不能山东胳膊直隶腿,两个样。上边做一个动作,而身不动就会显得僵死不活泼。怎样才能正确地运用身法?下面介绍几种方法:
收腹挺胸平视
曲艺演员是以本人的面目出现在舞台之上的,不象戏剧演员在台上要扮成某一角色。曲艺演员兼演众多的角色,从登台到节目终了,体形变化是不一样的。
演员出场时要有饱满的精神。比较正确的姿式是:收腹挺胸平视前方。收腹,是将腹部收紧,气往上提,胸脯挺起自我感觉似高了一块,跟睛看观众要平视,这样做照顾到所有的观众。有的演员高扬脸,这样既不亲切,又有趾高气扬之感,不利于演员与观众的情感交流。而有的演员往下扯,这样则显得没有风度,又使楼上的观众只看到演员的脑顶。因此,收腹挺脸平视是塑造身形的力法。
肩要松弛放平,不斜不歪,腰要挺起,腰直站如松。这样的姿态做出的动作必然优美,舒展自如。耸肩缩头,扣胸伸脖,就是人不伸展,当然也影响了动作的美观,同时也影响气流不畅、演唱起来费力。古人常把人的姿态形容为“走如风,坐如钟,站如松”。说明身形端正,身形才美。
身还能帮助我们做出各种人物的特征。如:扮演个风华正茂的青年,身形要挺拔;扮演女子,身形可左右扭摆;扮演老年人,身形可塌腰……总之,身形可以刻划人物,当然也需要腿、手及表情声音的配合方能完成。
身形还能配合情节,加强矛盾的对比,使形象生动突出。这里所表现的矛盾就是进与退,左与右,上与下的矛盾。无进就无所谓退,无退亦无所谓进。如:“往远处看”,按台词的提示,往远处看一定要往前探身,这样的表现实际上并不给观众以远的印象,如果将身撤回,身往后塌,手指前方举目眺望,就会给人以很远很远的印象。“往近处瞧”身形先往后,然后往前探身,显得近。这就是艺术界讲的“欲进先退,欲左先右,欲上先下,逢左必右”的道理。
“步”是演员的根基,不管做什么样的动作,脚步不能乱,脚下一乱,上身必乱。艺术界常说“说书的嘴,唱戏的腿”。就是说了“步”的重要性。双腿站得牢,说明演员沉着老练,胸有成竹,有的演员脚上缺少步的练习,出现如“踩水”、“走溜儿”、“左右摇晃”无目的来回快跑……都妨碍舞台的演出效果。
快板书、山东快书的表演步法,基本上吸收了戏剧艺术的“丁”宇步,其特点形象含蓄稳重大方,干净利落有分量。丁字步的站法,给观众侧身,前脚跟直冲后脚的中心,形成“丁”字形,在演唱时可根据这样的步法为基础,刻划出各种人物时可随着变换,但是千变万化离不开丁字步。
在丁字步的基础上,还需要套用戏剧艺术在舞台上的常用步法。如:圆场步、矮子步、碎步、垫步、云步等。
总之,“手、眼、身、步”这四种法则,必须有机地结合,彼此沟通,眼到手到,手到眼随,身动脚动身必到,就是综合的统一。
为了便于掌握以上所述手眼身步的要领,现编口诀如下:
眼到之处手紧跟,
严禁乱舞端大盆。
内心情感眼传递,
夸张斜视自有神。
手动脚动身必到,
刻划形态全靠身。
丁字步法要站稳,
手眼配合身紧跟。
版权所有 京ICP备号  联系方式:QQ:  E-mail: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快板小段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