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玉器常见纹饰大全方形鱼纹

[转载]国家宝藏——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古玉精英(三)
国家宝藏——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古玉精英(三)
柄形器为商晚期的玉器,长10.8、宽1.5厘米,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商。长9.7、宽5.7厘米
。1955年叶叔重先生赠。青玉,水沁呈白色,表面残留朱砂。梳背光平,形似斧钺,其上端凸出处穿孔。梳原有9枚齿,今残一枚。齿与背相连处两面对刻横线两道。目前所见最早玉梳出土于陶寺龙山文化墓葬中。商周时期则多有发现。如殷墟妇好墓、浙川一号楚墓、曾侯乙墓等均出土有刻纹精美的玉梳。
商。长6.75、宽2.2厘米
。1955年叶叔重先生捐赠。青玉,有白色沁,残留红色涂朱。玉鱼扁平,嘴有小孔,两面阴线刻出鱼眼、鳃、背鳍、腹鳍等轮廓线。脊背部还刻划一道道斜线。鱼体身厚边薄,雕琢得十分精细。
玉鱼是商代动物形象玉饰中最常见的一种。如安阳小屯就曾发现数量众多的玉鱼,说明当时人们以鱼为吉祥饰物。
商。长4.7、宽2.1厘米。1955年叶叔重先生捐赠。深褐色玉。鱼形扁平,前部较夸张。吻部作前伸喇叭形,体宽,尾粗短。两面对刻眼、背鳍、尾线等轮廓。鳞及腹鳍用简单的直线表示。鱼鳃上凸起处钻孔为穿,以便系配。
长5.1、宽2.1厘米
1981年章立凡先生捐赠。鹦鹉扁平,勾喙,头冠雕刻成锯齿状扉棱,短翅,长尾,枝头站立状,钻孔为眼,两边对刻出翅膀轮廓。剪影式的造型,抓住了鹦鹉侧立时的特征,十分生动。
玉鹦鹉是商代动物形玉饰中较为常见的一种。雕刻精美,形像生动,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是其共同特点。
长4.2、宽1.9厘米
1981年章立凡先生捐
玉龙扁平,有黄色沁,身曲蜷呈半环形,两边对刻眼,半角,前肢等轮廓线。两半角合一整角,背部钻孔为穿。造型简洁有神。
臣字眼及蘑菇形角是典型的商晚期龙纹所具有的特征。
商王武丁时期
。1976年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
。高11.1厘米,宽4.4厘米。玉质多呈黄褐色,间少许淡绿。整器造型为一凤负一龙,构思别致。凤圆眼、尖喙,冠部为瓶形双角,短尾,身饰羽翎纹,一足,下踏云纹。龙“臣”字状目,瓶形角,身尾向上勾卷,饰菱形纹、鳞纹。商代的玉石器雕刻继承了二里头文化的双线阴勾,而且用以表现龙、兽、禽、鱼类的装饰花纹各不相同。如龙、兽、禽的眼部造型多作“臣”字状,少数作圆形,而鱼类则均为圆形。龙身多饰鳞纹、菱形纹,中脊作扉棱状,兽类身上多用斑条纹或变形云纹,禽类饰羽翎纹,鱼类用鳞纹,这些均形成较为固定的程式化纹样,成为最具商代工艺特色的技法。此玉龙凤饰上所雕琢的双线阴勾菱形纹、鳞纹、羽翎纹即是此类装饰的代表。
约公元前14-前11世纪。1953年河南省安阳市大司空村出土。长3.1厘米。中国至迟在距今年前就已经开始养蚕,浙江省钱山漾遗址就有蚕茧发现。到了3000多年前的商代,养蚕技术已完全成熟。甲骨文中已有蚕、桑、丝、帛的记载。在出土的商代器物中,有不少是由丝织品包裹着的,比如与玉蚕同一遗址出土的商代铜片上,就留有丝织品的痕迹。
玉援青铜内戈
商王武丁时期。礼器。1976年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妇好墓出土。通长27.8厘米,援长15.8厘米,穿径0.5厘米。玉援呈青黄色,长条状,通体抛光。前锋尖锐,有上、下刃与中脊,援末端嵌入青铜体之中,近末端处有一圆穿。与玉援相接青铜体前段为长方形,上以绿松石嵌作饕餮纹。有上、下阑,阑后有柲槽,槽内残存朽木痕迹。青铜内后段作鸟形,歧冠,“臣”字状目,钩喙,卷尾,通体嵌绿松石。此器制作精致,应为礼器。器上使用的镶嵌绿松石工艺,在二里头文化时期已经出现,从中可见两者铸造工艺的传承。
商。礼器。1974年湖北省黄陂县盘龙城出土。约长62厘米、援长48.8厘米、胡长10.1厘米。此戈玉色驳杂,器型巨大。戈援狭长,有中脊与上、下刃,前锋作三角形,上、下阑略凸,内部为长方形,前端近阑处有一圆穿。出土此器的盘龙城遗址,位于湖北武汉黄陂区滠口镇叶店村境内,年代约在公元前15世纪,面积约75400平方米。城内发现大型宫殿建筑基址,城外掘有壕沟,附近分布同时期墓地。这件玉戈形体巨大,制作精良,并非实用器,属于礼器。1952年在湖北黄陂盘龙城发现了商代早期遗址,并于1974年、1976年进行了发掘。城墙南北约290米、东西约260米。城为夯筑而成,城垣外侧有宽约14米、深约4米的壕沟。城东北隅高地上有密集的大型建筑群,已发现的3座宫殿基址,均坐北朝南,前后平行,在一条中轴线上,是一个整体建筑群的组成部分。其中一座建筑基址,面阔39.8米、进深12.8米,有高出地面20厘米以上台基,四周外沿各有一排大檐柱穴,东西两侧各5个,南边20个,北边17个。内分4室,每面都有土墙,四周有回廊2米多,回廊外沿围绕着43个大檐柱,这是一座面阔4间、外绕回廊,并在回廊外侧阶下设有散水的“四阿重屋”式的宫殿建筑,在遗址中出土玉戈、铜鼎等。盘龙城是当时南方的一个重镇,盘龙城遗址的城墙夯筑技术、埋葬习俗及出土的青铜器、玉器、陶器等,与郑州商代遗址晚期遗存具有明显的一致性,证实当时商文化已影响到长江流域。
礼器。1986年四川省广汉县三星堆出土。长39.5厘米、宽7.8厘米。璋一般由援(锋刃)、栏(作成扉牙状的绳索系痕部分)、内(木柄镶装部分)组成。器物形态当源自戈、钺、戚一类兵器。此件玉璋质地松软,为青玉。器表因水浸或烧灼,其中一部分呈墨黑色。上下栏位置相对地作出4个束绳齿痕,栏上有一穿孔,内为长方形。援上端器背微弯折直向豁口刃尖,凸弧状下援。璋最早见于二里头文化遗址。此件器物为祭祀坑中遗物,当与某些宗教礼神活动有关。其形制也颇近似于中原所出的同类器物,表明了蜀文化与商文化的互相接近和交往。
西周。长6.2、宽4厘米。鸟首有冠状突起,沿颈部向后舒展,末端向上翻卷。尾分两支,长尾向后伸展末端翘起,短尾向前弯卷直抵下腹。圆眼、钩喙、宽尖翅、粗短足,形态古拙,立体感强。在喙、冠末和短尾羽三个弯卷处钻三个透孔,胸部转角处也有一个穿孔,这四个孔可以将鸟形饰加以固定。鸟身纹饰线条基本为比较单一的直线或曲线,但胸部则雕刻比较特殊的卷云纹。玉鸟形象简化,图案与青铜器上的鸟纹具有一定共性,与殷墟出土的商晚期玉鸟形态也很接近,但图案更加生动流畅。
西周。长4.5、宽2.7厘米。此器双面片雕,造型稍异,但均为兔卧状,腿前伸,长耳后伏,尾尖上翘,硕臀,圆眼,吻部穿一透孔,乖巧可爱。兔形玉佩最早见于商代,以妇好墓出土最为典型。商代玉兔的耳也略向后抿,但做奔跑状,眼圆睁、腿部摆动、尾部翘起,灵活中透出机敏,动感很强。
西周。长8.4、宽1.3厘米。此器直身鱼形,鱼口宽短,中部有一个透钻的小孔。圆眼,眼球隐起。颈下部内凹。无鳞纹,鳍均为短斜阴刻线。短尾分叉,略向上下撇,尾端较平直。西周的墓葬中出土玉鱼较多,一部分是佩饰,另一部分是明器。佩饰多较精致,明器则质地差,刀法简陋。
西周。长10、宽2.2、厚0.5厘米。此器璜形鱼身,大圆眼,口部镂空一小圆孔。无鳞纹,背鳍用阴线勾勒出基本轮廓,再以细斜线填实。腹鳍只勾轮廓。尾为双叉形,略向外撇,末端双面磨制,锋利如刃。西周时期,大型墓有在棺椁的帷幕上悬挂玉鱼的葬习,多的可达数十件。鱼是人们最早关注的动物之一,在新石器彩陶上即有鱼纹图案。佩鱼之风始于商代,玉雕中有片状鱼,多为平直状,有些口部带孔,尾端有长榫,似刻刀,可能是随身携带的工具。周代玉鱼多呈弯形,少数玉鱼还雕刻鱼鳞,形象更为生动。
西周。长7.2、宽1.9、厚0.2厘米。此器单面雕琢单组人纹。人随器形躬身侧立,臂前曲,头部位于璜端,长发后披,纹丝不乱。
西周。直径12.5厘米、孔径5.1厘米、厚0.2厘米。此器圆形,中部有圆孔,背面光素无纹,正面雕刻两组人、龙合体共身图案,饰眼目纹、勾云纹和弧线纹等。周代玉饰中人、龙合体题材多有应用,可能是受当时“以佩象德”风尚的影响,将现实与神话中的两个对象予以组合,从而诞生出人龙共处,合体或联体等奇异造型。通常将这类玉器称作璧,本书依照《尔雅&释器》“肉(器体)倍好(穿孔)谓之璧”的定义定名。
西周。宽5.3、高8.2厘米。此器内圆外方,形状不甚规整,射孔内壁略呈拱形,外壁磨制不圆正,部分孔壁与方形外壁相重合,器表无装饰纹。良渚文化的琮上多有构图复杂的神人兽面形象,一节至多节不等。商代玉琮较为简练,妇好墓出土有弦纹和蝉纹琮。周代玉琮多为一节式,节较长,多光素无纹,少量饰有凤纹、兽面纹等雕刻纹样,但图案均较简化,显示出一种退化的装饰作风。
双人首纹玉璜
(前1046 -
前771年)长10厘米、宽1.9厘米、厚0.5厘米。璜是一种圆弧形玉器,目前所知最早的璜。土于浙江余姚新石器时代的河姆渡文化遗址。除用作日常佩饰外,璜具有重要的礼仪功用。《周礼》就将玉璜与玉琮、玉璧、玉圭、玉璋、玉琥称为“礼天地四方”的礼器。春秋战国时期,玉被赋予了很多文化内涵,《礼记&玉藻》云:“君子于玉比德焉。”王公贵族皆以佩玉为时尚。在考古发掘的墓葬中,玉璜多发现于人的胸腹部,往往是一组玉佩中的主要佩件。
拱手玉人。西周
(约前11世纪)。1959年河南省洛阳市东郊墓出土。高7.3厘米、宽2.5厘米、厚1.3厘米。
周穆王时期。1954年陕西长安普渡村长思墓出土。高7.2厘米,宽3.8厘米,厚0.4厘米。器玉质呈青色,间有黑色沁斑。整器为梯形,上刻一凤鸟。凤鸟昂首挺胸,作站立状,圆眼、钩喙,长尾随器势而向上卷曲、垂落,恰到自然。足踏云纹,补白适中。整器线条疏密得当,显示了制作者的匠心独具。图纹刻划流畅,线条刚劲有力。在雕琢中,“勾”、“彻”并用,即采用细阴线与斜坡式粗阴线相结合的技法以刻画同一主题,造成强烈的感光反差,愈显主题花纹轮廓清晰,突出了西周时期的雕刻特色。
西周。1957年陕西省西安市张家坡出土。长3.2厘米、宽1.5厘米、高1.5厘米。玉质碧绿色,圆雕。玉兔四肢弯曲呈蹲伏状,双圆眼向外凸起,长角向后伏,形状如磨菇形,角下有双耳,嘴大张,口部琢一圆孔直通到尾部,孔两面钻成,孔径达0.6厘米。背部起脊,短尾,臀部肥硕,刻出四肢及爪部轮廓,身体只刻出两道区分肢体肌肉的弧线纹。玉质光润。玉雕兔最早见于商代,殷墟妇好墓就出土过玉兔。周代雕刻的玉兔有立体圆雕,也有片雕,形状有站立式,也有卧伏式等。周代玉工能抓住兔的基本特征,准确雕刻出兔的形态,具有立体感,没有过多的纹饰雕刻,给人一种朴实粗犷的艺术美感。周代早期玉兔,多光素无纹,雕琢精细,造型生动,十分可爱。该玉兔头顶长角,很别致,是周代动物玉雕中的精品。
西周夔龙纹璜&
西周。长7.7、宽2厘米璜是组玉佩中的主要饰件之一。“半璧为璜”,此器按形状估算,只及圆周的四分之一,有穿缀孔。器双面雕刻两条夔龙,斜向对称布局,头相望、尾交错,首尾之间各有一只卷云形足。龙首顶部有脊齿,首后端翘起似角状。《说文解字》称:“夔,一足”,夔龙为想象性的单足神怪动物。除了玉器,在商晚期和西周时期青铜器纹饰中,夔龙纹也是主要纹饰之一。
西周。径9.7、厚0.8厘米
。1981年章立凡先生捐赠。玉呈青白,微有红褐身沁斑。一面阴刻有云纹,另面边侧有阴刻云纹。尚有未刻完之处。此环从技法上可以看出当时的琢玉及磨制过程具有一定艺术价值。
双人首纹玉璜。西周
(前1046 -
前771年)。长10厘米、宽1.9厘米、厚0.5厘米。璜是一种圆弧形玉器,目前所知最早的璜出土于浙江余姚新石器时代的河姆渡文化遗址。除用作日常佩饰外,璜具有重要的礼仪功用。《周礼》就将玉璜与玉琮、玉璧、玉圭、玉璋、玉琥称为“礼天地四方”的礼器。春秋战国时期,玉被赋予了很多文化内涵,《礼记?玉藻》云:“君子于玉比德焉。”王公贵族皆以佩玉为时尚。在考古发掘的墓葬中,玉璜多发现于人的胸腹部,往往是一组玉佩中的主要佩件。
龙形饰(2件)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1957年河南三门峡上村岭虢国墓地出土。长4.2、宽3.7、最厚0.2-0.3厘米。此器扁平片状,双面雕刻,纹饰相同。龙身蛇形,卷成弯钩状,首尾相望,留有大缺口。口大张,吻部向上勾卷,下颌及舌向颈下勾曲成卷云状。顶部起尖脊,角向前弯卷。龙身边缘随器形雕琢单阴线轮廓线,近尾部处加饰横断弧线将龙身分为两部分,前后段中部雕刻双线勾云纹。饰件造型优美别致,首、角、身、尾各部位虽短小,但简约古拙,既带有新石器以来的玉卷龙造型传统,又将本时代流行技术加以运用,从而创新出特殊的玉龙形象。
透雕龙形饰
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1957年河南三门峡上村岭虢国墓地出土。长4.6、宽2.6、最厚0.4厘米。此器扁平,表面抛光,正面镂雕S形双首共身龙,背面光素无纹。龙首分位于左上和右下角,斜向对称。龙角顶部有突脊,形如冠状。吻部上卷,下颌及长舌向后勾卷。龙角、突脊、吻部卷曲处和足等突出处沿器身的上下两缘形成脊齿状。器身周边雕刻细阴线纹轮廓线,中部纵贯双阴线纹与两端龙眼相连。此器应是组玉佩中的组件之一,其左右两侧与背部各有两个对穿孔,横向贯通龙身,可与其他玉饰穿缀。此造型开战国S形玉龙佩之先河。&
玛瑙珠、玉管组合胸佩
晚期(约前8世纪)。1956-1957年河南省三门峡市上村岭虢国墓地1820号墓出土。全长54厘米,玉管形饰长2~2.7厘米,红玛瑙珠径0.5~0.8厘米。
春秋。长5、宽3厘米。此器单面片雕龙形图案。龙蟠成镂空涡状,头侧视,圆眼,吻前突,有足。龙身以双阴线手法雕刻勾云纹,对龙形进一步塑造,虽然器身扁平,但图案的立体感却显著增强。
齿边形龙纹饰
春秋。长9.4、宽2.8厘米。此器双面雕,纹饰相同,用隐起方法雕琢四条变形虬龙,身体蜷曲,互相缠绕。沿龙身走向阴刻双道平行线,内填短斜线。玉饰的上、下两条长边均琢出齿脊,沿器身纵向穿一透孔,可以穿线佩带。齿边形器是春秋时期特有的一种装饰品,其齿脊特征不但在齿边形器上有所表现,在玉璜、玉璧等上都有应用,尤其在璜上表现最为普遍。&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论夏商周玉戈及相关问题
13:42:36 丨 来源:李健民 丨 评论: 丨 点击:
与好友一起分享这条资讯:
& & &中国古代崇尚玉器,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玉文化中心之一。中国古代玉器品类丰富,按其形制和用途,大致可划分为礼玉、兵器、工具以及装饰品三大类。玉戈是夏商周时期玉器的重要品类,在中国古代玉文化中占有显著地位,为中华文明的宝库增添了灿烂的风采。
& & &夏商周时期的玉戈绝大部分为长条形援无胡戈,又可划分为直内和曲内两种类型,而以直内戈居多。与用于实战的青铜戈不同,玉戈主要作为仪仗用具,通长一般超过10厘米,以20?30厘米者为常见。此外还有小件玉戈,通长在10厘米以下,形制多样,为玩赏或佩戴饰物。与青铜戈出土于各种不同级别遗址的大、中、小型墓葬有所不同,玉戈多见于都邑性遗址的大、中型墓葬或祭祀坑之中,且多与玉礼器及青铜礼器共出,表明玉戈4_常人所用,而为王族和达官显贵所垄断,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玉戈作为仪仗用玉的主体,借助玉质通贯天地的灵性,被赋予神威,在庄重的礼仪或圣穆的祭祀活动中,充分显现出王族和权贵的尊严,也深刻寄托了获取战争胜利和驱邪镇魔的祈望。
& & &玉戈始出时间的认定,是深入研究夏商周玉戈时代和地区特征的前提。迄今所知,年代最早的玉戈见于安徽含山凌家滩新石器时代遗址[1],距今约5000余年。M29:80玉戈(图一),灰黄色,泛红斑,三角形援,援本宽大,短内,内上一圆穿。通长18.5厘米。
& & &陕西神木石峁20世纪70年代征集到一批玉器[2]。其中,礼器有璧、璜、圭、牙障,仪仗类有戈、钺、戚、多孔刀,以及人头像、蚕、蝗、螳螂等雕饰。发现者起初将其判定为新石器时代或殷代遗物,后更正为陕西龙山文化,即客省庄二期文化遗存。由于玉器缺乏地层依据,其时代确实难以说清。石峁玉器中的圭、牙璋、戈和戚,其形制与风格都与二里头文化的同类玉器接近。据此,有学者推断这批玉器可能是夏时期居住在我国西北地区某族所创作[3]。应强调指出的是,于凌家滩玉戈之外,截至目前,诸多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尚罕见有关玉戈出土的新资料。长条形援直内无胡玉戈始见于二里头文化三期[4]。按&夏商周断代工程&推断,二里头文化的性质属夏文化。二里头文化共分四期。二里头文化三期相当于夏代晚期[5],距今约3600年。长条形援直内无胡玉戈,就其形制演进的渊源而言,很难追溯至1400余年前凌家滩发现的那件三角形援本宽大玉戈。长方形援直内无胡玉戈是夏商周玉戈的主流和基本形式,春秋时期已属少见。
& & &长条形援直内无胡玉戈的出现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背景。青铜戈与长条形援直内无胡玉戈皆始见于二里头文化三期。玉戈与青铜戈的形制也颇多相似之处。本文通过对夏商周玉戈的全面分析,以及与青铜戈的对比研究,探讨玉戈的时代和地区特征及演进规律,希冀就此力口深对古代玉文化的认识。
二、夏代玉戈
& & & 夏王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坐落在伊水和洛水交汇处附近。丰富的文化内涵,充分显示出二里头遗址恢宏的王都气势。长条形援直内无胡玉戈始出于二里头遗址,绝非偶然,而是具有深刻的历史文化背景。
& & &二里头遗址三期墓葬出土玉戈2件,这是迄今所见年代最早的长条形援直内无胡玉戈。mKM1:2玉戈(图二,1),鸡骨白玉。援面微弧,上、下缘有刃,双刃相聚成锋。无栏,窄短内,与援有明显界限,中部一单面穿透的圆孔。在援、内分界处有一道蓝黑细线,可能是在作内时所划。出土时一面印有粗和细两种布纹痕迹。通长21.9、援长20厘米。VIKM3:1玉戈(图二,2),青玉。无栏,双重长内,援面中部微内凹,上下缘有刃,刃由两面磨成,刃、援间有条折棱。上下刃前端磨成斜刃,相聚成锋。内前部较宽,有若干条平行浅刻细线,后部较窄,内末弧形。前后部之间有一单面穿透圆孔。此戈轮廓规整,边棱整齐,刃口锋利,磨制较前戈精细。通长30.2、援长212厘米。两戈内部的差异,反映出长条形援直内无胡玉戈初始阶段两种不同的风格。
& & & 无独有偶。迄今所见年代最早的长条形援直内无胡青铜戈亦始见于二里头文化三期,清楚地显示出青铜戈与玉戈的密切关系。二里头遗址三期地层出土的1件青铜戈Ⅲ采:60(图二,3),援、内无明显分界线。戈身自内向援渐窄,前聚成锋。内较平,中部一方穿,穿后有四道凸起竖线,线后有四个较长横齿。通长27.5、援长19.5厘米。二里头遗址三期墓葬出土的1件青铜戈VIKM3:(图二,4),这是迄今所见年代最早的长条形援曲内青铜戈。援、内间分界明显。援两面有脊,近刃处凸起增厚,形成一道浅沟。援后部较宽,向前渐窄,至前端内收成锋,锋和刃部均较锋利。内中部有一单面圆穿,穿、援间有安秘痕。曲内下弯若兽首,内后部铸有凸起云纹,纹间凹槽可能曾镶嵌绿松石。通长27.5、援长20.8厘米。
& & &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长条形援直内玉戈和长条形援直内青铜戈,体长接近。其援、内间皆无上下栏,是戈初始阶段的典型特征。直内玉戈的援、内间分界明显,直内青铜戈的援、内间则无明显分界。二者相较,直内青铜戈显现出更多的原始性。VIKM3:11玉戈,其双重内的形制,当属仪仗用玉戈的独特风格。VIM3:2青铜戈的曲内形制,尚不见于二里头文化玉戈。此后于商代前期,玉援铜曲内戈方始出现。
& & & 二里头遗址的发掘在中国早期文明和国家形成这一重要学术课题的探索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二里头遗址三期墓葬VIKM3随葬品十分丰富,有长条形援直内玉戈和曲内青铜戈各1件,还有青铜钺、青铜爵、嵌绿松石圆形铜器、玉铲、玉璧、石磬,以及陶番等共24件,分两层放置。青铜爵为迄今所见年代最早的青铜容器。青铜容器的出现是早期文明和国家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最早的长条形援直内玉戈和曲内青铜戈与之共出,当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VIKM3长2.3、宽1.26米,是一座中型墓葬。墓主人当为奴隶主贵族。墓中出土的玉器和青铜器多具有礼器或仪仗性质。这些器物的组合,对研究早期国家的礼制是弥足珍贵的资料。发掘报告将VIKM3:12认定为玉器。此器为白玉质料,器表局部为紫色。扁平长方形,平顶圆角,弧刃,顶部一圆孔。通长13.5厘米。山西襄汾陶寺龙山文化遗址出土多件玉、石钺[6],形制与二里头遗址VIKM3:12玉铲近似。陶寺遗址此类器物原均误作铲。因发掘中屡见其在墓中横向放置,尤其M1364出土石钺上留有垂直装木柄的塗朱遗痕,故确认为石钺无疑,当属仪仗用具。由此推断二里头遗址VIKM3:12玉铲亦当为玉钺。VIKM3出土长条形援直内玉戈与玉钺各1件,这是经科学发掘所见迄今年代最早的一套戈、钺玉仪仗组合。此外,ⅢKM1出土长条形援直内玉戈、玉三孔刀和玉钺(亦误为铲)各1件,这是另一套玉仪仗组合。惜此墓被盗扰,出土器物系收集所得,其资料完整性受到一定影响。
三、商代玉戈
& & &商王朝是中国奴隶社会的兴盛时期。商王朝国力强大,对外征伐连年不断。商人崇信鬼神,礼仪和祭祀活动频繁。作为仪仗用具主体的玉戈,其作用愈为突出。商代前期玉戈主要见于河南郑州商城[7]、新郑[8]和湖北黄陂盘龙城[9]等地。商代前期玉戈的形体趋大,选料及制作愈精,除延续二里头文化长条形援直内玉戈之外,又出现铜玉结合的长条形援磬折曲内戈新型式,其仪仗用具的性质更叫明显。
& & &郑州商城始建于二里冈文化下层时期,以其城垣、宫殿恢宏的气势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被学术界公认为商代前朝都邑。郑州商城及附近的墓葬中多有玉戈出土。郑州北二七路M1出土玉戈3件,皆为长条形援直内。M1:7玉戈(图三,1),灰白色。锋薄而尖,上刃略斜收,下刃稍内凹,上阑微显,内部后缘上下端呈弧形圆角,援基一圆穿。通长37、援长29厘米。
& & &黄陂盘龙城遗址是商代前期南土封圆荆楚的都邑。盘龙城遗址在城垣的营造技术、宫殿建筑手法、埋葬习俗、青铜工艺、制玉风格、陶器特征诸方面,与商前期文化具有明显的一致性,当属商文化系统。此外,也有一定程度的地方色彩。盘龙城附近发现许多同时期的墓葬。李家嘴M2规模最大,随葬品也最为丰富,墓内还有3个殉葬人,推测墓主人很可能是盘龙城最高级的奴隶主贵族。李家嘴M2出土玉戈6件。其中1件大玉戈(图三,2),灰白略呈黄褐色。长条形援,上刃近平,下刃弧形内收明显,呈刀状,起中脊,上下阑微凸,直内,前端一圆穿。通长94、最宽13.5厘米。
& & &商代前期长条形援直内玉戈大体承袭二里头文化同类型玉戈的作风,其形制又有所变化。双重内的形制已不见,短内趋长,上下阑开始出现。李家嘴M2出土的大玉戈,上刃近平,下刃弧形内收若刀状的作风,则是不见于中原地区同类型玉戈的地方特色。
& & &二里头三期长条形援直内玉戈和青铜戈,其内上缘与援上刃,内下缘与援下刃在高度上的差距不大,且上下差距略等。商代前期,无论是郑州北二七路M1,还是黄陂盘龙城李家嘴M2所出长条形援直内玉戈均仍沿袭这一作风。但商代前期长条形援直内青铜戈于此却有较大变化。郑州二里冈上层时期的1件青铜戈(图三,3),上下阑突出。内上援略低于援上刃,内下缘位置上移,明显高于援下刃。长条形援直内青铜戈上下阑的突出和内下缘位置的上移,是根据实战需要,增加缚秘力度的举措。而长条形援直内玉戈作为仪仗,其缚秘牢固程度的重要性却并不突出,因此在形制的变化上表现出一定的滞后性。
& & &河南新郑新村出土的1件商代前期玉援铜内戈(图三,4),是迄今所见年代最早的铜玉结合磬折曲内戈。玉援呈青白色,长条形,上刃弧形,下刃近平,起中脊。内为铜质,有上下阑,阑前呈三角形,饰兽面纹,有一圆穿,后部呈磬折形,饰夔形纹。通长32厘米。磬折曲内青铜戈早在二里头文化三期即已出现,但无上下阑。新郑新村出土的铜玉结合磬折曲内戈,有上下阑,较二里头三期无上下阑的磬折曲内青铜戈又有所进步。铜玉结合有上下阑的磬折曲内戈,在商代前期青铜戈中也可寻到相对应的形式。河南辉县琉璃阁M124:1青铜戈[11](图三,5),长条形援直有上下阑,磬折曲内,前部一穿。通长29.5、援长19厘米。
& & &郑州北二七路M1随葬玉戈、玉钺(原简报误作铲)各3件,此种玉仪仗组合与二里头遗址VIK3所出玉仪仗组合相同,但玉戈和玉钺的数量有所增加。黄陂盘龙城李家嘴M2随葬玉戈6件,但未见玉钺,是玉仪仗组合的另一种形式,也可能反映出仪仗用玉组合的地方性特点。
& & &商代后期玉戈主要见于河南安阳殷墟、四川广汉三星堆[12]和江西新干大洋洲[13]等地。以安阳殷墟附近出土地点最为密集。商代后期玉戈仍以长条形援直内无胡戈为主,但形制更为繁杂。铜玉结合的曲内戈又出现鸟喙状曲内新型式。边远地区玉戈的地方性特征趋于明显。殷墟玉戈与边远地区玉戈所反映的中国玉文化一体多元的融汇交流日益加强。以玉戈为主体的仪仗用玉组合,品类也更加丰富。
& & &殷墟位于河南安阳西郊洹河两岸。自公元前14世纪盘庚迁都于安阳,历时270余年。玉器是殷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玉戈是殷墟玉器的大宗。1976年对相当于殷墟二期的商王武丁配偶妇好墓发掘[14],所获玉器不乏绝世精品,尤为学术界所瞩目。妇好墓出土仪仗用玉共62件,其中玉戈47件[15]、玉矛3件、玉戚9件、玉钺2件、大刀1件。由此可知以戈为主的殷王室仪仗用玉之完整组合。
& & & 殷墟玉戈仍以长条形援直内无胡戈为主。许多长条形援直内戈的内、阑部雕刻齿状饰,少数直内戈上还琢刻或书写纪事性文字。此外,又出现铜玉结合的鸟喙式曲内新型式。凡此,均显示出殷墟玉戈作为仪仗用玉主体的鲜明风格。
& & &殷墟出土的直内玉戈大致可分为三种型式。第一种型式为长条形援。此种型式自二里头文化三期,经商代前期,延续至商代后期,在直内玉戈中所占比例最大。妇好墓长条形援直内玉戈的阑部或内后缘流行雕刻齿状饰、齿状槽口的作法。妇好墓:44玉戈(图四,1),黄绿色,有褐斑。上下阑侧援的边刃上刻齿状饰。通长27.4,援长20厘米。妇好墓:45玉戈(图四,2),褐色,一面色较浅。上下阑各刻锯齿形缺口三个。援、内间雕出卷云纹,围以双重条纹,内后端饰卷云纹。通长23.2、援长15.2厘米。妇好墓H76玉戈(图四,3),灰色,有褐斑,上下阑均刻成锯齿形,内后缘上下端凸出,中部内凹,居中雕出锯齿形。通长29.5、援长21.5厘米。妇好墓:484玉戈(图四,4),灰色,微发黄。内后缘雕出齿状槽口四个,槽前刻平行横线,横线前又刻竖直平行线。通长28.2、援长23厘米。以齿状为饰的作风不仅见于妇好墓玉戈,妇好墓其他仪仗用玉,如矛形器、玉戚和玉刀上亦有所见。妇好墓H81矛形玉器,锋两侧有对称的锯牙状扉棱。妇好墓:586玉戚,两侧缘各有扉棱四齿。妇好墓:501大玉刀,刀背上雕出锯齿状薄棱。玉器阑部雕刻齿状饰的渊源可追溯至二里头文化三期。二里头遗址墓葬ⅢKM6:玉璋,身、内间有两道锯齿形阑,两阑之间有锯齿形饰。妇好墓未见玉璋,殷墟出土的玉璋亦属少见。所以,雕刻齿状饰的作法,成为以妇好墓玉兵器为代表的,包括玉戈在内的殷墟玉石器的鲜明的时代风格。殷墟直内玉戈的第二种型式,援身似窄长刀状,援上下刃急收出折棱。此种型式实为长条形援直内玉戈的变体,不见于殷墟青铜戈,是直内玉戈的特有型式。妇好墓:43玉戈(图四,5),黄灰色。援身窄若长刀,上刃近直,下刃略内曲,援前刃收杀出折棱,上下阑不明显,内上有圆角。通长44.2、援长33.2厘米。第三种型式,体略宽,援身似圭状,内部宽短。此种型式的玉戈亦为长条形援直内玉戈的变体,也不见于殷墟青铜戈,是直内玉戈的特有型式。妇好墓:50玉戈(图四,6),墨绿色,有褐斑。援呈圭状,上刃微斜收,下刃略内凹,上下阑处各有平行短刻线六条,短内,援、内间有圆穿。通长22.4、援长18.9厘米。
& & & 妇好墓出土的玉援铜内戈有直内和曲内两种类型。第一种类型,妇好墓:3(图四,7),玉援淡绿色,有斑。长条形,上刃前端向下倾折,下刃近平,形成前锋,中部偏后有一圆穿。铜内以上下阑分为前、后两段,分别为横长方形和竖长方形,前段顶端有一条竖直小槽,以备插入玉援,后段有圆穿一个。前、后段均饰饕餮纹,并镶嵌绿松石。通长56.6、玉援长45厘米。第二种类型,妇好墓:38(图四,8),玉援呈灰黄色。长条形,援基处一圆穿。铜内有上下阑,阑后有秘槽。内前段为长方形,饰饕餮纹,遍镶绿松石。内后段作鸟喙形,歧冠伸出后缘,鸟头亦遍镶绿松石。通长27.8、援长15.8厘米。玉援直内铜戈为殷墟二期所始见。玉援鸟喙状曲内铜戈则是玉援兽头状曲内铜戈演进的新型式。鸟喙状曲内青铜戈在殷墟也多有发现。小屯村北M18:0青铜戈[16],内即作下卷的饰云纹镂空鸟喙形。妇好墓玉援直内铜戈和玉援曲内铜戈,铜内的下缘位置皆上移,明显高于玉援的下刃,与殷墟青铜戈的作风一致,但与殷墟援、内皆为玉质之戈,内下缘与援下刃在高度上差距较小的作风明显不同。
& & &安阳殷墟少数玉戈上雕刻或书写有记事性文字。安阳小屯村北M18:6玉戈,绿色。长条形援,短内,内上两小圆穿。通长20.5厘米。援一侧前端用朱砂书写八字铭文,其中第一字漫滤不清,现存&&&在□□□口在入&七字。据研究,戈文可能是殷王国在战争获胜后所书,也可能专制此戈并书记其事。妇好墓:80玉戈,黄褐色,有黑斑。内后端一面刻&卢方皆入戈五&六字。&卢方&当是国名,见于甲骨卜辞。在卜辞中&卢方&亦称&卢方伯&或&卢伯&。&卢方&之下一字当是人名。&入&有贡献之意。&戈五&二字合文。大意是说,&卢方&的某人入贡戈五件。此玉戈记事性文字清楚表明,玉戈乃方国向殷王进贡的贵重之物。据考证,卢方可能是商代位于今湖北省北部一带的方国。从上述铭文分析,在武丁时期,卢方与商王朝保持着较好的贡赋关系。
& & & 殷墟出土的玉戈,除主要作为仪仗用具之外,其功用又有所扩大。年,殷墟西区墓葬出土18件小玉戈[17],通长3.3?7.8厘米,可能是玩赏或佩戴饰件。灰白色或青灰色,多为长条形援短直内,少数体宽短,援与内分界不明显。另1件玉戈,M701:12(图四,9),灰白色。造型独特,曲援,内呈鸟头形,上有圆穿。通长9.5厘米。估计也是玩赏或佩戴之物。
& & & &2000年12月至2001年1月,安阳殷墟考古又有重大收获。在殷墟宫殿区附近发现一座未被盗掘的高级贵族墓葬[18],编号为花园庄东地M54,年代为殷墟二期偏晚阶段与妇好墓大体同时。这是继殷墟妇好墓和郭家庄M160之后第三座保存完好、规模较大的贵族墓葬。出土器物十分丰富,共570余件。其中仪仗用玉器18件。包括玉戈、玉钺各7件,玉矛、玉刀各2件。花园庄东地M54的仪仗用玉数量少于妇好墓。尤其是玉戈,较妇好墓少40件。而且没有玉戚。花园庄东地M54出土大量青铜兵器,包括1件大型铜钺和6件小型铜钺。而大型铜钺是军事统率权的象征。据此推测墓主人生前是一位高级军事首领。从随葬的玉仪仗器物组合、数量,以及其他随葬物品分析,墓主人的身份低于武丁配偶妇好。花园庄东地M54随葬1件玉援曲内铜戈,曲内呈兽头状。而妇好墓随葬的玉援曲内铜戈,曲内为新型式的鸟喙状。这也反映出二者在身份、地位上有一'定差距。
& & & &商代后期边远地区的玉戈也多有发现。四川广汉三星堆1、2号祭祀坑出土玉戈的数量多达39件。三星堆遗址是川西平原上发现的年代最早的一处夏商时期的遗址。城址规模很大,文化内涵丰富,无疑是一个方国的中心都邑。三星堆1、2号祭祀坑埋藏的时间,前者在殷墟一期之末与殷墟二期之间,后者在殷墟二期至三、四期之间。祭祀坑内器物种类丰富多样。&倾倒&在两个长方形土坑中的大量金、铜、玉石、陶、象牙等质地的器物多经过有意的焚烧与破坏。出土的器物,除部分具有中原地区的文化因素外,主要反映的是一种土著文化风格。从地域和文化特征分析,三星堆遗址,包括1、2号祭祀坑,与古蜀国密切相关。1号祭祀坑出土仪仗用玉共19件,其中玉戈18件、玉剑1件。2号祭祀坑出土仪仗用玉皆为玉戈共21件。发掘报告对2号坑玉戈的埋藏情况有详细叙述。玉戈均出土于坑东南底部,同一型制的戈重叠堆放,比较整齐。部分戈的前锋被火烧过,有的呈鸡骨白色,但从总体看,焚烧程度较轻。器物少数为完整器,多数已残断,但残件大都在一处堆置,不像其他器物被破坏后残块散乱分布,说明玉戈埋入坑内时除被火烧之外,没有进行人为的砸击,仍然较为完整的堆放在坑底。由此推测,这批玉戈在当时祭祀仪式中是作为仪仗使用的,使用后插入火中,仪式完毕后首先放入坑底掩埋。三星堆祭祀坑玉戈皆为直内,大体可分为两种型式。第一种型式,长条形援。K1:9(图五,1),墨绿色,间褐色。上刃略斜收,下刃稍内凹,上下阑微凸,援基两侧均刻等距离的七条平行线,内末端外斜,内前端一圆穿。通长42.6、援长30.5厘米。此玉戈的形制与商代前期郑州北二七路M1:17玉戈相似。K1:141-1玉戈(图五,2),黄褐色,局部偏黑,上有流水状纹理。援上下刃弧形内收,与锋交界处各琢弧形小齿,援、内间有上下阑和齿状饰,援基处两面刻四重长方形边框,内填交叉双线和菱形纹。内前端一圆穿,内后缘稍外斜。通长40、援长30厘米。此玉戈的形制与妇好墓:444玉戈大体相近,但其援基处饰交叉双线和菱形纹的作风又具一定物色。三星堆K1:3-1玉戈(图五,3),援中部青黄色,前锋及上刃为黑灰色,局部有青黑色斑纹。锋尖上有一叉口。此种形制为三星堆祭祀坑玉璋所常见。但在殷墟玉戈中尚未发现。锋尖上有叉口的作风,始见于二里头三期玉璋。ⅢKM6:玉璋,前端有凹形刀。这种作法,虽始出于中原,但用于玉戈,却仅见于广汉三星堆,当为蜀文化玉戈的地方特色。三星堆玉戈的第二种型式,援呈窄长刀状,上刃近直,下刃略内凹,前刃收杀甚急出折棱。K2:314-1玉戈(图五,4+,青灰色。援基处一圆穿。通长44.8,援长32.6厘米。援呈窄长刀状玉戈在三星堆祭祀坑出土数量较多,共15件,其中1号坑11件,2号坑4件。形制基本相同,器物大小略有差异。妇好墓:443玉戈与之近似。殷墟此型式玉戈发现甚少,妇好墓亦仅1件。故此型式玉戈当为独具蜀文化地方特色的仪仗用玉。妇好墓:443玉戈很可能不是本地自产,而是与蜀文化交流而来。三星堆1号祭祀坑还出土2件玉戈,援的边刃皆呈三段波折状,颇具特色。K1H36玉戈(图五,5+,一面为黑色,局部有青黄色花斑,另一面为青黄色。援较窄,圆穿在援基处。通长17.8、棱长14.2厘米。
& & &江西新干大洋洲也是边远地区出土商代后期玉戈的重要地点。新干大洋洲商代大墓出土玉戈共4件,其中3件为长条形援直内,与殷墟流行的同类玉戈形制接近,但也有一定的地方特色。XDM:63玉戈(图五,6),淡绿色。援上刃略拱,下刃近直,上下阑呈浅齿状,长方形内,边缘微内凹,内前端一圆穿,援基饰竖直条纹边框,内填人字形纹。通长42、援长33.5厘米。人字形纹是江南地区青铜时代吴城文化印纹硬陶器皿上常见的纹饰。新干商墓的年代为吴城文化二期,约当中原地区殷墟文化二期。新干商墓位于距吴城遗址20余公里的赣江东岸,其文化内涵亦属吴城二期文化的范畴。新干商墓XDM:665玉戈(图五,7+,青灰色。援基饰竖直条纹边框,内填菱形图案。通长46.5、援长38厘米。此戈的纹饰与广汉三星堆K1:141-1玉戈的纹饰作风一致。另1件玉戈XDM:64(图五,8),淡绿色。无阑,援、内不分,上刃弧形内收,下刃内凹。通长41厘米。此型式玉戈的内部实际已被省略。
& & & 商文明是中原地区高度发达的青铜文明。湖北黄陂盘龙城、四川广汉三星堆祭祀坑和江西新干大洋洲商墓出土的玉戈具有明显的商文化因素。玉戈在商代前期的分布扩展到湖北,至商代后期更扩展到四川、江西。玉戈向南方的传播反映出先进的中原文化对边远地区的影响,充分显示了商文化所处的中心地位。广汉三星堆祭祀坑和新干大洋洲商墓出土玉戈鲜明的地方色彩,表明早期蜀文化和吴城二期文化在接受殷商先进文化的同时,又融入诸多自身的文化因素。同样,殷墟玉戈对南方玉戈也有所吸纳。这就从一个重要侧面反映出中国古代玉文化多元一体的交流融汇过程。
& & & 玉戈和青铜戈皆始见于二里头文化三期。至殷墟二期为止,玉戈和青铜戈的演进大致同步。二者皆以长条形援为主要型式,无胡,内则有直、曲之分。玉戈和青铜戈分别作为仪仗用具和实战兵器,因功用不同,仅在形制上有所差异。殷墟二期,长条形援直内青铜戈始见有胡戈新类别。河南省固始葛藤山M6出土的1件青铜戈[19],长条形援,有上下阑,短胡一穿。殷墟三、四期,更出现中胡二穿、长胡三穿青铜戈。但玉戈却仍沿袭无胡戈的旧有形制。这充分说明,玉戈已脱离青铜戈在形制演进上的时代潮流。此外,殷墟三期以后,石戈的数量激增,且多无上下阑,甚至援、内不分,制作工艺也较粗糙。如1953年发掘的安阳大司空村6座殷墟晚期墓葬[20],出土石戈17件,大多残缺,皆无上下阑,援、内分界不甚明显,亦少见有穿者。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21],殷墟二期玉器的繁盛,乃是仰赖西北地区方国的贡赋或对当地的掠夺。二期以后,殷王朝的势力已不足以拘靡西北民族,于是玉材、玉器就断缺了。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以玉戈为主的仪仗用玉制度已由盛转衰。玉、石戈出现专为装饰之物或随葬用的明器功能。
四、西周玉戈
& & &西周是中国奴隶制发展到顶峰的时期。中国古代用玉制度逐渐形成并有所发展。礼玉器数量大增,制作工艺趋于繁复。相比之下,西周时期的玉戈虽不乏精品,个别新型式也有出现,但就整体而言,其器形和制作工艺却呈简单保守,甚至退化、复古之势。这显然与自殷墟三期以来,玉戈形式缺乏新意,已落后于青铜戈演进的时代潮流,其仪仗用玉的功能衰减,逐渐转化为佩饰和明器有直接关系。
& & &西周玉戈的出土地点以周王朝统治的中心地域陕西关中最多,主要有长安沣西[22],扶风强家庄[23],宝鸡竹园沟、茹家庄[24];此外还有河北邢台南小汪[25]、山西天马一曲村[26]、河南三门峡[27]等。
& & & 周兴之初,文王作丰,武王作镐。丰镐二京是西周时期周人的都邑所在。年,在长安沣西张家坡墓地发掘390座西周墓葬,其年代自西周早期至西周晚期0出土玉戈共68件,除5件因残不明形式外,其余63件按直援和曲援等的差异,可划分为三种型式。第一种型式,长条形援,直内,共50件。仍是玉戈传统的主流型式,但造型已趋于简化。无上下阑,有的通体无穿孔,又出现久已绝迹的双重内。M36:玉戈(图六,1),米黄色。内部宽长,前端一圆穿。通长31.3厘米。这是此次发掘所见器形最大的1件玉戈。M183:8玉戈(图六,2),灰色。双重内,前后端各一圆穿。通长22.7厘米。与玉戈共出的还有1件玉钺,这对西周仪仗用玉制度的认识是十分珍贵的资料。M163:玉戈(图六,3),乳白色。短内无穿,上下刃减薄,但不出锋刃。长21.8厘米。该墓出同类玉戈3件。因体较长大且无穿,既不宜缚柄,也不适佩戴,显系明器。M42:玉戈(图六,5),灰白色。宽援短内,无穿,内后缘出扉齿状槽口。通长7.4厘米。M50:1:玉戈(图六,4),青白色。长援短内,内上一圆穿。通长5.3厘米。上述两种玉戈还有多件,因体甚小,无穿者当为明器,有穿者当为佩饰。第二种型式,曲援,有内或援、内不分,共12件。体小,通长皆在10厘米以下,最小者通长仅4.4厘米。内部均有穿孔,用以佩系。M116:玉戈(图六,6),黄绿色,中部有褐斑。体宽而薄,上刃长,下刃短,双重内,内后部穿孔。通长9.5厘米。M58:1玉戈(图六,7),褐色。梯形内,援、内交界处一小穿孔。通长9.3厘米。此器两面均刻很浅的鱼纹,有头部、圆睛和背鲭。大概是原先打算做成玉鱼,后改作玉戈,而遗留玉鱼的样线。第三种型式,仅1件。M170:96玉戈(图六,8),褐色。援呈弧形三角,援本宽大,短胡,长方形内,内后端有突出的三角形,援身两面各有三道双线弧形纹,援基中部和上下端及援锋刃下侧各一圆穿,内部中央一圆穿,内后端刻夔龙纹,尾部刻三角纹。通长22.9厘米。此戈是迄今所仅见的三角形援本宽大短胡玉戈,是西周玉戈的新型式。M170为单墓道大墓,墓主人乃一代井叔,是约当周穆王时期的朝廷重臣。M170:96玉戈形制特殊,工艺精细,出于一代井叔之墓当非偶然。援呈三角形宽本的青铜戈早在商文化二里冈期至殷墟一期的过渡阶段即已出现,陕西蓝田怀珍坊出土[28]。此种型式的青铜戈在西周时期的关中地区多有所见。张家坡M152:4西周中期青铜戈(图六,9),援呈弧形三角,上刃弧度较小,下刃弧形内收,援本中部一大圆穿,援基上下端各一长方穿,内中部一圆穿。M152:44青铜戈与M170:96玉戈形体近似,唯M170:96玉戈胡较明显,内后部突出的三角形装饰,别具特色。
& & & 扶风强家西周墓出土玉戈1件,M1:8(图七,1),白玉有斑驳,半透明。短直内呈榫头状,三角形前锋,有钝刀,略带弧,上下阑作两鸟首形,鸟长颈圆目,大喙变勾,振翼于其首,似作起飞状。通长7.5厘米。此戈构思独特,制作精巧,是佩饰玉戈中鲜见的佳品。
& & &宝鸡附近的纸坊头、竹园沟和茹家庄一带,西周早期曾是周王朝附属的*国所在。竹园沟墓地出土玉戈11件,茹家庄墓地出土玉戈17件,大体可分为直援和曲援两种型式。体较大仍作为仪仗用玉的长条形援直内玉戈数量较少,主要见于大型墓葬。茹家庄伯墓BRM1和伯妻井姬墓BRM2各出土1件形状较大的玉戈。BRM1乙:234玉戈(图七,2),灰褐色。援、内间一圆穿。通长30、援长25.5厘米。BRM2:2玉戈(图七,3),灰绿色,有淡黄色纹理。援双重刃,前端急收成锋,援、内间一圆穿。通长20.8、援长16.3厘米。此戈双重刃的作风在以往长条形援直内戈中尚未见到。此外,大部分直援戈与全部曲援戈的尺寸均较小,长度皆不超过10厘米。上述情况表明,国墓地出土的玉戈与丰西张家坡墓地出土玉戈的作风大体一致。
& & & 河北邢台南小汪出土的1件西周玉戈(图七,4),长条形援直内无胡。其形制特殊之处在于援、内间嵌一青铜兽头夹面,双耳后伸呈翼状,起固秘的作用。上下两侧各一小圆穿,内上一大圆穿。通长23.5厘米。援、内间施青铜兽头状夹面的作法在西周玉戈虽属罕见,但于西周青铜戈却多有流行。北京昌平白浮西周墓M3:3青铜戈[29](图七,5),长条形援直内无胡,援饰兽面纹,援、内间施兽头状夹面,后伸若双翼。长安丰西张家坡西周墓M37:青铜戈,长条形援,短胡,援、内间亦施兽头状夹面。
& & & 山西曲沃天马&&曲村遗址是晋国始封地故绛。此处发现的晋侯墓地是西周至春秋初年晋国的王公贵族墓地。墓葬中出土许多玉、石戈。发表的资料系简报,对玉、石戈的形制、尺寸、数量等缺乏系统的说明。但某些重要的现象还是有所披露。M92墓主人为晋靖侯夫人。M92:91(图七,6),是一组玉牌、玉戈联珠佩饰,出于墓主左肩胛骨下。原当佩于肩后。整组佩饰由玉牌1件,玉蚕16件,玉戈8件,玛瑙珠、管181件,料管22件,共计228件组成。玉牌平面呈梯形,上端4孔,下端8孔,用以维系玛瑙串珠。下端玛瑙珠以下分里、外两层。里层自上而下依次为3组料管、玛瑙管、玛瑙珠,尾端为料管。外层自上而下为2组玉蚕、玉戈。玉戈皆长条形援直内,通长7.2?8厘米,佩饰总长约29.5厘米。M92玉牌、玉戈联珠佩饰,清楚地展示出玉戈与其他玉饰件的完整组合。
& & & 河南三门峡上村领虢国墓地是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的虢国贵族墓地。M2001、M2012和M2011的墓主人分别是国君虢季、夫人梁姬和太子。三座墓中随葬的玉、石戈组合,反映出不同身份的高级贵族在玉、石戈使用上的区别。M2001出土仪仗用玉戈10件,其中长条形宽援玉戈8件,窄援玉戈2件;长条形直援佩饰玉戈和曲援佩饰玉戈各1件:明器用石戈1件。M2012出土仪仗用玉戈3件,皆宽援。其中M2012:86玉戈、青玉,一面为墨绿色。内前端铭文&小臣戈&。通长28.4、援长24.4厘米。石戈3件。M2011出土仪仗用玉戈2件,石戈多达44件。上述资料说明,虢国贵族使用戈形玉佩饰的风气不如晋国流行。虢太子因尚未即位而先逝,故仪仗用玉戈数量不多,随葬大量石戈为明器。
& & & 玉戈的发展经历了夏代的初始期,商代前期至殷墟二期的兴盛期和殷墟三期至西周晚期的衰落期。玉戈发展的全过程始终与青铜戈相伴同。二里头文化三期至殷墟二期,玉戈和青铜戈形制的演进大体同步,皆以长条形援直内无胡戈为主流。出于仪仗和实战的需要,又各具一定的特色。自殷墟三期开始,青铜戈逐渐流行长条形援直内有胡戈,至西周中期以后完全取代长条形援直内无胡戈,并于东周时期达到全盛。但是玉戈在殷墟三期以后,其形制的演进却裹足不前,直至西周晚期仍因袭长条形援直内无胡戈的旧有型式。西周时期,仪仗用玉数量显著减少,玉戈的功能逐渐转化为佩饰和明器。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国林立,礼崩乐坏,仪礼意识淡薄。玉戈形制保守,落后于迅速发展的时代潮流,终至衰微。春秋时期玉戈仅有山东沂水刘家店子[30]等少数出土地点。玉戈已失去作为一种重要玉器品类的地位。
[1]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含山县文物管理所:安徽含山县凌家滩遗址第三次发掘简报,考古1999年第11期。
[2]戴应新:陕西神木县石峁龙山文化遗址调査,考古1973年第3期:神木石峁龙山文化玉器,考古与文物期。
[3]陈志达:夏商玉器综述,中国玉器全集2商&西周,河北美术出版社,1993年。
[4]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偃师二里头,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
[5]高炜等:偃师商城与夏商文化分界,考古1998年第10期。
[6]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工作队、临汾地区文化局:年山西襄汾陶寺墓地发掘简报,考古1983年第1期。
[7]河南省文物研究所:郑州北二七路新发现三座商墓,文物1983年第3期。
[8]新郑县文化馆:河南新郑县望京楼出土的铜器和玉器,考古1981年第6期。
9&湖北省博物馆、北京大学考古专业盘龙城发掘队:盘龙城一九七四年度田野考古纪要!文物1976年第2期。
10&唐兰:从河南郑;&H出土的商代前期青铜器谈起,文物1973年第7期。
11&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辉县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1956年。
12&四川省考古研究所:三星堆祭祀坑,文物出版社,1999年。
13&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新干商代大墓,文物出版社,1997年。
14&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墟妇好墓,文物出版社,1980年。
15&夏鼐:商代玉器的分类、定名和用途,考古1983年第5期。文中指出:&妇好墓出土玉戈共47件(原作39件,应加上实际是戈的所谓&(式圭,1件,所谓&镰,5件,铜器类中玉援铜内的戈2件)。&
16&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队:安阳小屯村北的两座殷墓,考古学报1981年第4期。
17&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年殷墟西区墓葬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79年第1。
18&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安阳殷墟又发现一座高级贵族墓葬,中国文物报日。
19&信阳地区文管会等:固始县葛藤山六号商代墓发掘简报,中原文物1991年第1期。
20&马得志等:一九五三年安阳大司空村发掘报告,中国考古学报第九册。
21&杨美莉:中国古代的&玉兵&戈形玉兵系列之四,故宫文物月刊第172期。
2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张家坡西周墓地,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
23&周原扶风文管所:陕西扶风强家一号西周墓,文博1987年第4期。
24&卢连成、胡智生:宝鸡_'国墓地,文物出版社,1988年。
25&中国文物精华编辑委员会:中国文物精华,文物出版社,1997年。
26&北京大学考古学系、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天马一曲村遗址北赵晋侯墓地第五次发掘,文物1995年第7期。
27&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三门峡市文物工作队:三门峡虢国墓,文物出版社,1999年。
28&西安半坡博物馆等陕西蓝田怀珍坊商代遗址试掘简报,考古与文物1981年第3期。
29&北京时间文物管理处:北京地区的又一重要考古收获一一昌平白浮西周木槨墓的新启示,考古1976年第4期。
30&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山东沂北刘家店子春秋墓发掘简报,文物1984年第9期。
(原载&海峡两岸古玉学会议》论文集,台北,2001年)
上一篇:下一篇:
频道总排行
北京(总部):
北京(市场):
客服:010-
版权所有 (C) 北京古通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古代龙纹玉碗乾隆孝粉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