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p的最多的官二代打人是谁

单独、双独二胎政策,原来是为了生出官二代、三代_聚焦天涯 - 快乐生活
单独、双独二胎政策,原来是为了生出官二代、三代
作者:流浪的愚 发布日期: 11:00:00
作者:frankzhu98 回复时间: 11:12:01大家主要是关心俩方面吧,一个是家庭营造的环境,另一个是家庭为你提供的“捷径“ 如果能从这两方面答就更好了。
哎。作为一个真的很平凡到看了回答觉得自己根本就是贫穷的人,只能说说基友的例子。1.算富二代吧,家里弄房地产的。但是很努力,真的努力到让人汗颜的程度,一直是年级第一,我们省的高考那会儿还是能通过一些特殊渠道加分的,他参加无线电比赛,嗯,花了钱让一个运动员带着跑,然后加二十分,高考去的清华。本来他的分是不够的,就是那20分帮了他吧。后来他自己转系去了土木。有的时候二代生活是比普通人要精彩很多,会遇到更大的世界。更幸运的是,在很多人生重要时刻他们可以自己选择人生道路,然后通过一些自己家庭的渠道让自己走得更顺一些。2.另外一个同学只能算家里有点钱,不算富二代。学习不太好,大学一本,进的数学系,然后转系考试分不够,花了十多万让老师改成绩转金融。可能是我三观不正,但是我是觉得她那个时候做的决定无可厚非。物质的东西说出来觉得很俗,但是还是一直都觉得虽然我自己家境平凡,还是会努力,让我孩纸成为“二代”?至少让家人可以不用顾忌那么多,拥有自己喜欢的东西。
这问题是完全不可能回答的。怎么估算?我就举个例子说说自己吧,不算什么富二代,就是商二代,家庭年收入八位数。还在读大学。- 我幼儿园毕业的时候,就会很多基本的英文,和现在小学毕业生水平差不多。- 没有父母的收入,我根本不可能入读那个台资幼儿园。- 我小学的时候很努力,成绩不错,学校每年的语数英科联赛都能拿到年级top 1%的名次- 我一开始的成绩是进不了竞赛班的,父母直接和校长打招呼让老师关注一下我,于是经常被开小灶。- 我九岁起不论寒冬酷暑,每天早上5点准时起床练武术,教练从不愿意教小孩子到最后被我感动,后来我最高拿了省金牌。- 我的武术教练收费一万一个月,一般家庭不大可能负担得起。- 我参加我初中的入学考试,成绩在外地来考的全省三百多名学生中排名第九。- 这三百多个学生都得有关系才能参加考试,考了前30+交10w借读费才能入学,这是十年前。- 我中考成绩在全市两万多名学生中排前两百。- 前两百中有小半都是我们初中的学生,要知道我们初中全年级也不过三百来人,没有我父母我也根本不可能跨市借读进我们初中- 我刚进高中的时候数学不太好,年级排200/600左右,后来苦学了一个寒假之后,一直稳定在了年级前十。- 发现数学不太好之后我就开始上补习班,1v1的,老师很好,从来不直接教我,都是让我讲我的,他再更正。当然收费也不菲。- 临时决定出国留学,于是每天2点睡7点起,春节都只给自己放了两天假的学习。一个月内将自己的托福从60提高到了80+,再一个月,拿了100+- 我几乎没完全自主学习过,一直在上1v1的托福/SAT课程,上课跟着老师的节奏走,下课还有督学一直给布置任务什么的。两个月花费4w+,没有我父母真是想都别想。- 经过我半年没日没夜的努力,最终被全美top3的公立大学录取。- 没我爸妈,哪儿可能承担每年再少也要近40w的留学费用?嗷呜,暂时写到这儿。我只是想说,人的自身,和ta的家庭环境的影响,常常都是一个整体。是不可能说清楚占比的,也不需要想这些东西。
上班坐地铁的时候看到了这个帖子,认真看完诸多回答很有感触。下午刚开完会又再次看到这篇帖子,那便来凑个热闹吧。匿名回答,也算树洞一下。0604:第一次回答问题,这么多赞真是没想到,感谢各位。另外修改了一些错字。============我是前言的分割线=================
我应该属于传统定义中的官二代,父母都是中央直接领导单位中的局级干部,分别负责技术与财务部门。请见谅小弟这里必须要匿名一下。。。虽然父母行政级别较高但是家里并不富有,只能说比较富足。
我的成长从幼儿园开始,前面几年一直被笼罩在“那是谁谁家的小孩”这样的光环下(幼儿园是爸妈单位办的,真避不开...),各种长辈也都很关注我。虽然我是男孩子但是不胡闹,长得也算白白嫩嫩眼睛大大讨人喜欢(咳咳),所以我能隐隐的感觉到自己和其他小朋友不太一样,好像很多人都认识我。只要我乖乖的,安静的察言观色,表达想法便能得到很多便捷。
直到上大学,我和父母都很少在一起,父亲很忙经常在国外出差,母亲也很忙经常全国各地出差。我独自在国内生活,每天上学,放学,食堂,回家。经常会有不认识的叔叔,伯伯,阿姨,奶奶问我“小x都这么大了,还认识我吗,小时候你才那么高,你父母身体还好吗,带我给他们问个好”。应该是小学三年级的某一天,我开始反感这样的情景。对于他们似乎我并不是我自己,而只是父母的一个投影。于是我开始刻意回避遇到“熟人”的可能,不再去单位食堂,开始自己买菜做饭。你能想象一个小学生因为这样的初衷而自己做饭么。。。值得庆幸的是,直到现在我仍对烹饪都有很浓的兴趣(大学还参加过烹饪课程,想做个好厨子。。。),也乐于偶尔露一手给老婆享用,然后炫耀一下小年三年级就会鸡蛋炒西红柿了。
后来我发现学校里有各种兴趣班,当时报名学习乐器的孩子很少,我猜人少会很自由于是就果断报名,然后从攒下的生活费中抽出一些买下入门的乐器。管乐、弹奏、打击乐器,我几乎都玩了一遍,其中钢琴学的时间比较长,有7,8年,其他兴趣玩过2,3年就因为想试试别的或者乐器老化而中断了,这样轻轻松松做感兴趣的事我觉得也挺好。其他兴趣小组我也频繁涉猎,体育,化学,棋牌,航模,竞答,奥数。只要有时间我都去参加。
随着各种兴趣小组我也陆陆续续参加过很多全国、市级、区级、校级的比赛,也获得过一些奖项,认识了很多朋友,在不同的小圈子里,他们不知道我父母的光芒,也更加不会特殊注意我。那段时间里我是真实存在的本我。而不是那个“那谁家的孩子”。父母很少过问我在学校的情况,那时他们唯一关心的就只有工程或项目。对他们我绝口不提获奖的事情或参加比赛的感受,也从不向他们展示或炫耀。那些个人或团体奖杯奖状以及证书也都被我集中放置在阳台和床下。有一些甚至没有带离赛场。进入到高中后学习与作业也慢慢的成为了生活的一部分。一直以来我不会因为成绩让父母过问,他们似乎也并不关心,毕竟家长会都是我自己去参加。。。我可能是有一些小聪明,上课看漫画,早上抄作业,下午装病回家玩电脑,但逢考必定年级前几名。我自己也能感觉到同学老师以及别人家长对我的羡慕,我也慢慢成为了其他人口中的那个“别人家的孩子”。到了高中,我的成绩没法再与真正努力并且智力卓越的人比拼,勉强在200多人的年级排名在前50名。不过我很满足,毕竟我很少认真听完45分钟,也很少做作业,有太多时间和精力去做想做的事情。。。但是我一样会装出其实努力了的样子。
因为生在北京,高中的学校也还不错,所以想要考进重点大学要容易很多(非引战),也没有参加过课外辅导班。然后照着大家的样子,期待超常发挥第一志愿也写了清华北大,成绩出来后理所当然的进入第二志愿中的坐落在北京的某全国重点大学(咳咳)。未调剂顺利进入第一志愿专业中的信息类专业。不过填写高考志愿时我爸妈子在电话里和我谈过一次(他俩在不同的两个国家出差ing),问我是否想要出国深造或者去全国前十的大学,自己过去的旧部在那里行政级别很高,想进去并不难。但我还是果断拒绝了。我明白如果真的被安排进那所大学,就再也无法“反击翻盘”。同时也表示出国什么的还是算了吧。那时我意识到父母可能是有一些能量的。
进入大学,本以为能彻底脱离原来熟悉的环境(虽然还是在北京),但班主任还是注意到我似乎有一些“背景”。但是后来的我的学期考试成绩一般,出勤很差,校内活动也很少参加(我还莫名奇妙的当过几个月的外联部的次长),也就对我不那么关注了。在大学里我恪守每个月只用600+的生活费(到大学时父母之前给我的生活费攒下来也有好几万了),不铺张不浪费,低调做人,小心做事。除了逃课重修中间休学1年去旅游什么的也没出过什么问题。还选修了好多没啥用的课程,但是也挺有意思(也没拿到双学位)。。。后来毕业论文也按部就班的准备、调研、顺顺利利的答辩。还意外获得了优秀毕业论文的殊荣(可能是我当时选的课题太反人类了)。
之前忘记说了1:从初中中开始每年我都会在假期的时候去父母所在的驻外分社住2,3个月,算是探亲。
之前又忘记说了2:初中,高中,甚至到大学,所有志愿都是自己调研,然后自己拿定注意填写报考的。============我是离开学校的分割线=================
要毕业了,父母似乎已经给我规划好了以后的仕途之路,进入他们所在机构的部门,谋个小官职,然后轻松几十年混到骨干管理层。我甚至可以想象如果真的被安排到那个单位里,我未来30年的样子。和其他即将毕业的同学不同,我没有海投简历然后踌躇满志的等待答复,也没有规划出国深造或者继续读研,或者考公务员。而是静静做好功课后在网上投了3,4份简历,两周后被一家2,3千人规模的互联网公司相中,在5月份的时候顺利进入那家公司(至今也并未告诉父母我从事的职业和单位名称)。或许这是我第一次正面反抗父母的意愿,他们虽然很生气但并没有过多阻拦,只是诅咒我,几年后混的不好就说出来,回我们手下帮忙。
到最后面试的时候,HR负责人很明确的质问我,虽然前面笔试面试各负责人对你的评价都很高,但是你这样的简历怎么让我相信你能在这里长久的工作下去,你的这次选择不是心血来潮,可以让我们放心培养你?我还清楚的记得当时的回答:我不想让他们(父母)看到我输,而且只要输一次以后就会一直输下去。“实习期3个月,工资2500元/月,含五险一金,每天10元午餐补助,新人入职团体培训后再定转正工资,就这样吧”。这是当时HR负责人对我回答的答复。
于是从实习开始我便开始尽全力的努力,主动加班,主动参与项目,也没有因为答辩或其他什么原因请假。实习阶段我应该表现还不错,转正述职后工资定在税前4500元/月(其他几个一批进入的同事税前只有3000+元/月),签了3年合同,加上餐补什么的到手大概3600+每个月,养活自己似乎很富裕。拿到第一个月工资,请爸妈在太婆山珍吃了一顿花了250。。。从入职到现在4年时间了,13年续签了一次5年的合同。现在的职位是产品经理,年收入也勉强能有20w。目前在筹备公司年的两个重点海外项目,同时还管理着两个成熟项目,其中一个项目年利润在千万级别,由两个VP直接领导我的工作。我对工作其实并没有复杂的态度或是热情,只是我不想输。
哦对了,我周一至周五每天要7:00起床,8点上地铁。坐一个小时地铁去上班,并且几年来从未有过迟到早退。很少加班,只偶尔通宵。每年都是优秀员工(大概占总比1%,13年是优秀项目主管),每年涨薪也都在30%以上。年终述职对于我就是在大会议室听20分钟的表扬与给予的厚望。
直到结婚,我都没有太亲近的朋友,我对身边很多人的定义都只是我的“玩伴”。因为我习惯了一个人的生活,同时觉得他们的见识太窄,志向太简陋,而且又有点笨。但是这并不影响我和他们打成一片,成为他们心中的“好哥们”、"好领导"。我也会主动为他们提供帮助,尽可能的做想要做的力所能及的事情。我对大多数人都是无感的,在我看来这些都不是重要的。无论是项目组成员,领导,客户,下班后我都会切断各种联络,独来独往。不向任何人透露我家庭的情况,也不向任何人倾诉或谋求认同,更没有想过要和他们成为朋友。但我真的是那种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人。且容易得到他人的信任与重用,默默地对他们不屑一顾。(对了,我最喜欢的三个桌面:DO or DIE和Use your imagination,bitch和Life is a bitch)Use your imagination,bitchDO or DIELife is a bitch
虽然家里有房也有车(父母买的房,我不会开车),我也是有野心的人。耍过手腕,也是办公室斗争中的胜利者。但对于目前的工作现状也并不满足。我想要在努力打拼,然后跳槽到更高大上的地方去长见识长能耐,与更高水平的人协作或者过招。 然后40岁攒够钱退休,移民或者带着老婆各地旅游。============我是关于结婚的分割线=================
之前在上学的时候,不务正业的我必然有时间谈恋爱。虽然爱玩,但是我明白这都是小打小闹,点到必须即止。在公司里,我恪守绝不找同事做老婆的原则,也绝不拈花惹草。直到偶然在一次工作聚餐中见到了之前合作单位的一个女孩,也就是我现在的老婆。之前和她有过接触不过也只是几个月的邮件往来,觉得她细致认真,也能看出字里行间的那股“弱弱的”气息(哈哈哈)。
在我毕业之后,父母也给我介绍过几个女孩,编辑医生法务工作者无所不有,但是我一直没有兴趣,不回绝也不去见面或接触,坚信只有自己遇到合适的人,才能有然后。还煞有介事的定下了几条娶媳妇的原则。其中一条是:不要是北京的。原因是:不同地域和见闻的人在一起才能有更多视野和角度,也才能孕育出给力的宝宝。我老婆是在北京工作的西夏人,是不是很有异域风情的感觉。她从出生,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到工作也分别是在不同的地区,遍布大江南北。。。性格上,我们互补,我功她受。生活上,我们互补,她不太会照顾自己,我会照顾她。工作上,虽然在不同行业,她也是个小项目经理,没事我们会聊聊工作中的见闻,吐槽一下制度,也挺有意思。当然从审美上说,她也是我喜欢的样子,大眼睛唇红齿白又高挑匀称。哈哈哈。。。
我们的结合很迅速,从那次聚餐相见,到约会,牵手,领证,总共15个月。我们从第三次约会开始,便每天见面(周末更是腻在一起),上班、下班、晚上吃饭然后各回各家。约会5个月后,见了我父母。我父母很满意她(乖巧的姑娘总是人见人爱惹人怜)。约会6个月后我见了她的母亲(普通的工薪家庭,母亲是退休教师,父亲2年前癌症去世了。。。)她母亲必须满意我。很惭愧的一点是,直到见我过父母,她还不清楚我家到底是怎样的情况。在我和盘托出后,她着实被吓了一跳。
结婚过程也很简单,没有提亲,没有彩礼,没有钻戒。用两个周末挑选对戒(正好有打折活动6681购入)。1w多买了几件家具。周末陪她去了一次大学所在地拿户口,然后选了一个好记的日子在北京领证。领证当天两边家里人在一起吃了一顿好的(花了1500多吧,还用了一张团购券)。然后她带着行李和枕头和我住到了一起(家在南三环,几年前简单装修过,但我很少住那)。领证三个月后回她母亲家,每桌800摆了5桌。父母现在都要退下来了,会经常和老干部们出去旅游。他们之前太忙了,去过那么多地方却没有时间驻足游览。我和老婆现在也尽可能的平时多去看看他们。每周两次,我们会回家蹭饭,然后聊聊家常和我过去的傻事。爸爸会问问我有没有努力工作。有好几次我忽然感觉到,他们在老去,而我们还在成长。虽然之前很叛逆想要彻底反抗他们,但是看到二老对我成长的欣慰,我也很开心很满足了。
我和媳妇现在在努力攒钱买车,每天下班回家看看电视或者疯闹一番,偶尔也会斗气假装吵个架,周末一起下厨做丰盛的一餐,然后出去游泳或者到处走走吃吃逛逛,非常开心。毕竟没有实实在在的生活或生存压力,不用买房,也没想投资大买卖赚大钱。拿着工资(无灰色收入),家庭年收入能有30w(她一年也能有10w的收入)。这就是一直以来我想要的生活,没有很多人认识或关注你,简单生活,很平静很满足。 ============我是能够总结的分割线=================我算是成功吗?对于28,9岁的同龄人来说,我觉得或许还可以吧。我父母的成功对我有影响吗?这是必然的,我从他们身上看到了坚韧,执着。学会了调节和控制情绪,懂得了谨慎迂回着触碰底线。但我还要更加努力的走出他们的光芒,让他们能够在我身后安心休息,看到我打拼出的一片天,看到我的光芒,为我感到由衷的欣慰与放心。没有他们,我不会有这样的高度。他们给了我更高的起点,让我能够比别人更严格的约束和要求自己,让我能够泰然面对大多数人无法直面或承担的人与事。然后心中淡淡一句:不过如此。客观的说,父母能够留给我们的,除资产遗产外只有23对染色体中那些有遗传效果的DNA片段。那些在我们血液和心境中流动着的他们今生的缩影,只是影响着“二代”在人生大道上如何前行或偏差的诱因。而后天个人对自我的约束与鞭策、成长与磨练才是那个关键的point。ps& 近来,报上报道了北京某单位举办“富二代”班的事,不少的新闻媒体赶着凑热闹就好像嗅到了什么东西似的,纷纷跟进采访,有的为了掌握第一手材料,不惜蹲点留守,想从中挖掘什么东西,真是吃饱了撑的。
&&& 坦率地讲,中国的市场环境本身就不成熟,许多企业的发家致富并不是依靠残酷的自由竞争深挖潜力通过机制优化和创新变革来实现其高速成长,而是暗含了许多潜规则,抓住了某个机会甚至融入了官商一体,即使做到了一定规模,但真正有可持续竞争力的又有多少?作为老一代创始人到了一定年纪退下来,在物色选拨接班人的时候,往往会优先考虑下一代,为了提高其能力,完善其品质,除了把他们送去国外留洋镀金外,另一方面也有不少单位看到了这一方面的潜在需求,也不断通过举办培训班、组织联谊、品酒、相亲等活动,不断张扬富二代的所谓特殊和不同寻常,刺激他们潜在的优越和狂放不羁的个性,在某些活动场合由于媒体的不断跟进,也不断膨胀了一些富二代自我高人一等和目空一切的心态,于是一些包括吸毒、飙车等不良习性也不断冒了出来。真正的雄鹰是在大风大浪中锤炼出来的,他们需要的是在恶劣的环境中经风雨、见世面,事实上,他们的父辈之所以有今天的成就,也是走过了一段坎坷艰险的路程,因此,仅仅是把这些富二代关在课堂,他们能真正学到什么东西呢?倒不如把他们送到国家突发性事件的前沿,比如发生震灾、水灾、旱灾的一些地方,让他们通过慈善自己去磨练效果要来得好,因此,这次举办的所谓班,不知能否真正提高他们的素养,提高其能力和社会责任心,开阔其眼界。说白了,我是持十分怀疑态度的。
&&& 在国外,许多精英包括比尔?盖茨和沃伦?巴菲特在内,媒体很少报道他们的子女,而他们的子女在为人处事中也极为低调,不愿接受过多的曝光,他们往往通过自身的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和价值,完全不像国内富二代中出现的一种轻狂和自以为是。事实上,中国的“富二代”是什么呢?其实什么也不是,说穿了也就是依靠父辈的财富来维系自身并不出众的才华和那么一点自尊。
&&& 让我们来看看美国股神沃伦?巴菲特的儿子是怎样过的,这可以给国内再举办类似的活动主办者提个醒。
&&& 美国“股神”沃伦?巴菲特次子彼得?巴菲特最近出版新书《人生由你打造》,讲述他作为世界上最富有者之一的儿子,如何成为一个“平凡而快乐”的人。他以个人经历告诉为人父母者,要教育孩子树立正确价值观,而不是一味满足他们的物质要求。与父亲不同,52岁的彼得?巴菲特走上了一条艺术之路。
&&& 彼得最近在美国宣传自己的新书时说:“我就是我,我只打自己的人生成就,这一切与金钱或名利无关,而关乎你的人生价值和兴趣爱好。”
&&& 别被物质漩涡“吞没”
&&& 彼得还记得,他20多岁与父亲谈起想从事音乐事业的情景。
&&& “父亲以他的习惯,认真倾听,不做评论,也不直接提建议,”他在书中写道,“直到有一天,他对我说:‘彼得,你知道吗,你和我其实在做一件事情,音乐是你的画布,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是我的画布,我每天都在上面画几笔。’”
&&& “他就说了这些,这就足够了。这就是我需要的回答,直到现在仍觉得很珍贵。我的父亲,事业如此成功,却把他的工作和我的工作相提并论,平等看待。”
&&& 彼得认为,人应该倾听内心声音,追求梦想,创造自我价值,不应该被社会的物质漩涡“吸进去”。
&&& 他执着地追逐音乐梦想,曾一度过着艰苦的生活。即使处于最困难的境地,彼得也没有向父亲伸手,而是到处贴广告找工作,自力更生,最终成为著名音乐人和作曲家,获得过包括艾美奖在内的诸多殊荣。
&&& 作为“富二代”的彼得认为,父母留给子女最珍贵的财富不是现金或豪宅,而是让他们学会独立和坚强。
&&& 感受父亲钻研精神
&&& 彼得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成长于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父亲每星期工作6天,母亲是民权运动支持者,彼得从小就接触到多种思想和文化。
&&& 巴菲特当时还未成为“股神”,但他对工作认真钻研的态度,让儿子感同身受。彼得将父亲钻研金融的情景比为僧侣研究经文。“他是那样精力旺盛,那样纯粹。有点夸张地说,当父亲工作时,他进入了另一个世界,简直入迷了。”
&&& 彼得在书中写道:“金钱其实是副产品,是身外之物。真正重要的是工作的实质。他(父亲)拥有无尽的好奇,用事实检验他的预测,享受探寻的乐趣。”
&&& 彼得的父母,尤其是母亲,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彼得高中第一年时,本想辍学到怀俄明州做摄影师,母亲便和新闻课教师“密谋”给他提供了一份年刊编辑的工作,将他留了下来。彼得知道真相后,一直“耿耿于怀”。不过,他最终承认,留在家里完成学业是正确的决定,他现在仍为那份年刊工作感到骄傲。
&&& “银汤匙”变成“银匕首”&& 在彼得眼中,“含着银汤匙出生”并不值得骄傲,相反“银汤匙”可能成为一把导致享乐主义和迷失自我的“银匕首”。
&&& 他说:“享乐是世界上最糟糕的事情,而且它形式多样。有人认为自己生来就该拥有一些东西,这实际上是一种灾难。”
&&& 彼得认为,有钱人家的孩子常会遇到类似情况,甚至会出现心理问题。这种情况下,如果父母只是想到风险金钱而非关爱,就会使问题变得更糟。
&&& 彼得在书中写道:“父母希望我和我的兄弟都能找到热爱的事业,用尽所有心思和力量去追求。这样我们就可以做自己,在所做的每件事中留下属于自己的印迹……假使我宣布我生活的乐趣是捡垃圾,我的父母看到我整天呆在垃圾车上,也会感到欣慰。”
&&& 变卖遗产追求梦想
&&& 大学3个学期后,彼得从祖父那里获得9万美元遗产。这笔钱是出售一座农场的收益,后转成了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股份。如果这些股票留到今天,差不多能升值到7200万美元。不过,彼得当时将股票变卖,为追求音乐梦想打下经济基础。
&&& “这笔遗产算是特权,是我没花代价就得来的礼物,”他说,“如果我肩负谋生的压力,我就无法继续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前行。” &&& 在父亲的帮助下,彼得做了一份预算。他搬到旧金山,住进一所小公寓,买下一辆二手车,过起简朴的生活。他购买了一些设备,建立了一个工作室。彼得每天埋头钻研,做着有偿或无偿的工作。
&&& 彼得探寻自己的音乐旅程,但并不顺利,只能从免费为当地一家电视台作曲开始。他说:“我迷失了,但努力寻找自我。在那段时间里,我真的不知道自己该往哪走。但是,对音乐的热情、成长过程中形成的价值观和对人生理想的追求支撑他坚持下来。”
&&& 独立奋斗获得成功
&&& 彼得事业的转折点出现在1981年。他的一个邻居的女婿从事动画制作,急需音乐作品。这名制作人聘请他为一条时长10秒钟的广告配乐。
&&& 从此,彼得的音乐事业不断发展。上世纪80年代末期,彼得凭借自己的努力过上了富裕的生活。他与一家名为“奈良田”唱片公司签约,计划出音乐专辑。
&&& 彼得卖掉洛杉矶的公寓,在密歇根湖畔买了一座别墅,新房子的面积是小公寓的5倍。彼得有了足够的空间录制音乐和接待同行。
&&& 他的第一张曲集《等待》在业内颇受好评,也很畅销,但彼得一直希望电影制片人能注意到自己。后来,一个朋友送给他一本埃文康奈尔的小说《晨星之子》,书中描写了美国印第安人和美国政府军作战的故事。彼得读完后很受震动,这种感情直接影响到他1989年发行的第二张专辑《一个接一个》。
&&& 同时,他听说好莱坞名导凯文科斯特纳正在筹拍一部有关印第安人的电影。彼得将《一个接一个》寄给科斯特纳。科斯特纳邀请他为电影写配乐。彼得接受后发现自己根本不会写配乐,只能作罢。
&&& 不过,彼得通过这次机会获得科斯特纳的认可,后来又争取到为电视连续短剧《500国家》配乐的机会,并因此获得艾美奖。
&&& 参与慈善帮助女童
&&& 彼得现在与第二任妻子珍妮弗居住在纽约。1999年老巴菲特夫妇为每个孩子拨款1000万美元成立慈善基金会,彼得从此走进一个全新领域。
&&& 巴菲特2006年宣布,他将陆续把85%的个人股份捐赠给子女的慈善基金会和美国微软公司创始人比尔盖茨及其妻子梅林达盖茨创立的“比尔和梅琳达盖茨”基金会。彼得的“诺沃”基金会最终可拥有资产10亿美元。
&&& 彼得和珍妮弗将基金会的工作定位为帮助女童,特别是那些来自贫困国家的女孩。例如,“诺沃”基金会在非洲投资建学校,让女孩子接受综合教育并学习使用缝纫机等技能。
&&& 彼得第一次代表他的基金会访问非洲回来后,根据自己的感受创造了一首歌曲,表达了这样一种情感:一些非洲人虽然物质极度匮乏,却依然能保持高尚情操,让某些利欲熏心、自私自利的西方人自惭形秽。
&&& 努力付出获得满足&& 起初,经营基金会给彼得带来不少烦恼。因为这意味着他将走进公众视野,而他已经习惯了“安宁的”生活,喜欢阅读或和妻子呆在一起。
&&& 不过,彼得很快认识到慈善的价值,“一旦我摆脱障碍,全身心投入慈善事业,所获得的满足感超出想象。”
&&& 最近,彼得与另一名著名作曲家安杰莉克基德乔合作,创作了一首《献给每个人的歌》,旨在帮助非洲女童。他们把网友下载这首歌曲交纳的费用捐献给非洲贫困女童。据统计,5次下载就可以为一个非洲女孩买一身新校服或一个新书包;下载1000次的费用就可以解决45名女孩一年的学费。
&&& 彼得认为,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获得真正的满足感,这是父母的财产无法给予的,“我正在从事我热爱的事业,这是我自己选择的道路”。
&&& 彼得在新书中写道,“真正的财富并不在于银行账户里有多少钱,而在于优秀的个人品质,譬如宽宏大量和勤勉工作”。
&&& 他说:“金钱财富随时会来,也随时会走,就这么回事。但价值观是恒久不变的财富,会让我们获得所有的回报。”
&&& 一段时间以来,作为蓝哥智洋国际行销顾问机构的CEO,我一直非常关注“富二代”这一群体的生存状况,坦率的说,是父辈呕心沥血的积累才成就了他们即将到手的财富,也因此不需过多的打拼就拥有了一个优越的平台,的确值得羡慕。但是,正因为成功来得看似容易,所以相应的个人紧迫感和社会责任感往往缺失,精神上的满足远远落后于物质的满足,最终体现不出自身独到的个性化价值,而一个缺乏真正人文关怀价值归属感的人恰恰又往往使精神特别贫乏的人,希望中国的“富二代”不要成为这样的人。
阅读:人次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培训超市& (5000多套光盘)}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重生官二代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