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文学艺术类的课堂教学生动活泼的语言,活泼,有血有肉

语文教学艺术的核心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日
在应试教育思想的严重干扰下,许多老师感慨:语文越来越不会教了。为此,我们开展了《构建“三化”高中语文教学模式》课题(市级)的研究。本文就“艺术化”方面的探索作了一些思考总结。      通过学习理论,把握《大纲》精神,再联系我们的教学实际,我们认为,语文教学艺术是指能激发学生兴趣、激活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在真善美的陶冶中不断提高能力,形成健全人格的教学活动。其核心是情感性、创造性。      经过几年实践探索,我们认为知识的充实、思维的快乐、情感的陶冶、成功的激励,较好地体现了语文教学艺术的主要内容。教学中围绕情感性、创造性把这四个方面作有机的整合,将形成提高语文教学效益的合力,学生将在快乐中学习,和谐发展,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人才。   教学现状。在应试教育思想的严重干扰下,高中语文教学大量采用了条分缕析的“科学化”方法。做练习,讲练习,似乎成了语文教学的“主旋律”。语文教学完全丧失了人文学科的独特优势,学生的整体语文素质也难以得到较好的培养和提高。我们作了部分毕业生的跟踪调查,一些学生在回顾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时说:“围绕练习讲授课文最没劲”;“高三时整天做练习,烦透了,现在想来几乎都是无用功”。许多老师也感慨:语文越来越不会教了。语文教学已成了世纪性难题。为此,我们语文组从97年起开展了《构建“三化”高中语文教学模式》课题(市级)的研究,下面把我们近几年在“艺术化”方面作的一些思考探索总结如下。      “语文教学艺术”的界定。长期来人们对教学艺术一直有着不同的理解,主要有以下几种:      1、激励乐学说。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德国教师教育指南》)苏霍姆林斯基在《教学的艺术》一书中认为,教育的艺术在于能激发出学生心灵的感情,而且这种工作做得愈细致,愈有感情,从孩子心灵深处涌出的力量便愈大。卢梭在《爱弥儿》一书中指出:“教学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教他以研究学习的方法”。叶圣陶先生也一贯主张“教是为不教”,其目的也在于使学生会学、善学、乐学。      2、创造活动说。李密先生在《课堂教学艺术通论》一书中论证指出:“教学艺术乃是教师娴熟地运用综合的教学技能技巧,按照美的规律而进行的独创性教学实践活动。”张武开先生在《教学艺术论》一书中认为:“教学艺术是使用富有审美价值的特殊认识技艺进行的创造性教学活动。”苏灵杨先生也认为:“教师之所以称为艺术家,是因为教师的劳动本身就是创作,而且比艺术家的创作更富有创造性。”(《教师——塑造新一代人的工程师和艺术家》,《教育研究》1981.3)      3、审美说。阎增武先生认为:“借助教学过程中的审美感,可以给教学艺术下一定义:教学艺术是通过诱发和增强学生的审美感以提高教学效果的手段,这种手段的运用能使学生在有益身心健康的积极愉快的求知气氛中,获得知识的营养和美的享受。”(《浅析教育过程的审美感》,《教育研究》1987.2)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指出,高中语文教学,要在初中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语文水平和各项能力,“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自学语文的习惯,培养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在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爱国主义精神,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发展健全个性,形成健全人格”。      通过学习理论,把握《大纲》精神,再联系我们的教学实际,我们认为,语文教学艺术是指能激发学生兴趣,激活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在真善美的陶冶中不断提高能力,形成健全人格的教学活动。其核心是情感性、创造性。      为了在教学中便于操作,很好地实施语文教学艺术化的构想,我们围绕情感性、创造性,把语文教学艺术具体分解为如下四个方面:      一、知识的充实      在日常教学中,部分学生,甚至个别老师对知识的学习在认识上往往存在着两个误区:一是偏面强调知识的重要性,以知识为学习目的,把知识作为穷究的对象;二是偏面强调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轻视知识的学习。我们认为,知识是能力的基础,只有学好知识,才能有效地提高能力;知识不是终极目的,学知识是为了运用。掌握知识的关键是如何学,要“既进得去,更能出得来”。      1、帮助学生建立新的知识结构      知识繁杂、零散无序是语文学科的一大特点,如果不对它们作科学的整合,学生将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严重影响能力的发展。为此,在教学中,我们重视帮助学生建立新的知识结构。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结构主义认识发展理论中有一个著名的公式:S == AT == R 。其中,S是具有一定刺激的信息、知识,A为个体接受的刺激;T为个体原有的认知结构,R为个体所作出的反应。这个公式的含义是:一定的刺激(S),只有当一部分(A)同化于个体认知结构(T)中时,个体才对刺激作出反应(R)。也就是说,在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始终以个体的认知结构为基础。当教师讲授的知识内容与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趋于一致时,学生就会把外来的知识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而获得新知;当外界的知识内容与学生的认知结构不一致时,学生就会根据已有的认知结构或者产生抗拒,或者对外界刺激进行鉴别、改造,重新组织,一边摒弃旧知识,一边吸收新知识,形成新的认知结构。根据这一理论,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了解学生的原有知识结构,引导学生把新旧知识衔接起来,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有效地同化新知识,迅速地建立新的知识结构。例如,我们在学习中国文学作品时,指导学生从已掌握的知识出发,构建以文学发展史为纲,融文体、作家作品、艺术风格等为一体的知识网络,使新旧知识很好地衔接了起来。丰富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使“始繁者终必简,始晦者终必明,始乱者终必整,始艰者终必流丽明快”(袁宏道语)。心理学研究指出,唯有结构才具有最强的迁移性,学生在知识网络中学习课文,思维宽阔,不仅利于“接纳”新知识,所学的知识也容易转化能力。      2、让学生尝到运用知识的“甜头”      获取知识不是学习的终极目的,学习知识是为了解决问题。也只有让学生在运用中尝到“甜头”,才能更好地维持强化学习兴趣。例如把握词义是语文阅读能力的最基本要求,学生如能运用所学的语法知识,通过分析结构推断词义,往往能收到很好的效果。例如:      ①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贾谊《过秦论》)      ②“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诗经·已风·亡民》)      ③她重行经验那天晚上那个人幽幽悄悄来报告恶消息时的况味。(叶圣陶《夜》)      例①,通过结构分析,明确“追亡”和“逐北”同义并列,只要把握了“追亡”或“逐北”的意思就可以了。进一步分析“追亡”,动宾关系,根据语境,应解释为“追逐逃走的败兵”。例②,通过分析,“夙兴夜寐”是反义并列短语,已知“寐”是“睡觉”之意,那么“兴”应当是“起床了”。同样,根据“夜”就可以推知“夙”是“晨”义。例③,“经验”一般用作名词,意为“由实践得来的知识或技能”,例句中“经验”已作动词用,构词方式为并列,联系宾语“那天晚上那个人幽幽悄悄报告恶消息时的况味”,词义可推断为“经历、体验”。通过这样的语言实践,学生就能使所学的知识发挥积极作用,从而增强学习兴趣。      重视新的知识结构的建立,重视知识的运用,知识就能变为能力。学生学得积极,学得充实。       二、思维的快乐      通过反思,我们认为教学过程中严重存在“重结果轻过程”的现象,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遭到极大的扼制。由于缺少思维快乐,本应充满勃勃生机的学习变得了无趣味。为此,我们作了如下尝试:       1、以“发现学习法”思想为主设计课堂教学结构      中西方教育相比,中国多用“接受学习法”,西方多用“发现学习法”。这两种方法各有优势,从培养创造能力而言,当推“发现学习法”。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崔琦指出:“我注意到中国学生more respect for authority(驯服权威),美国学生则easier to challenge (喜欢挑战权威),中国学生需要ask the question:Is it absolutely right?(凡事怀疑)。因为书本所讲未必对。”(《应多怀疑 敢于挑战权威》,香港《文汇报》日)高中学生已有相当的知识积累,已具备较强的思维能力,我们认为以“发现学习法”为主设计课堂教学结构,更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在教学中,我们主要采用了“明确学习目标——自己鉴赏——讨论交流——归纳总结——迁移运用”这样的教学流程。我们注意引导学生把课文前的提示(因为太详细了)放在后面作参读材料,抛却以往的根据课文提示中的“结论”去“图解”文章的阅读思考模式,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这样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才会砥砺自己的思维,真正有所得。新版人教社教材(试验本),已把过去课文前的关于内容、写作特色的详细提示,换成了“训练重点”,我们认为这更利于“发现学习法”课堂教学结构的实施,也提醒我们在教学中要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思维空间,切莫用“先入之见”把学生变成思维懒汉。      2、养成“披文入情”的阅读习惯      创造精神源于学生的思维能力,而思维能力的培养是需要载体的。心理学研究指出,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是思维的载体。文学作品中,作者常常是“用意十分,下语三分”。因此,读者必须通过作品中有限的语言去体会作者“十分”的用心,甚至超出这“十分”,才会有自己独特的感悟。叶圣陶先生曾指出:“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这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而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契合。”所以,要想在语文教学中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创造力,就必须纠正“天马行空”式的分析,引导学生养成“披文入情”的阅读习惯。      3、掌握科学的思想武器      学生分析自己语文水平不高时,常常归因于语言积累。以为肚里的“优美词句”太少。我们通过调查分析却发现,对高中学生来说,制约语文整体水平提高的“瓶颈”经常表现为不科学的思维方式。钱学森曾指出:“我近30年来一直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并总是试图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我的工作。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智慧的源泉!”(《智慧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处于青年时期的高中学生,通过多年的学习,已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在学生的作文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他们力求用理论分析概括事实的思维特点。因此,我们注意引导学生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个思想武器,对丰富多彩的生活作辩证分析。联系语文学科特点,我们尤其重视以下的思维方法:排除经验干扰、避免复制性思维,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牢固树立语境观念,由整体看局部;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多角度思考;由表入里作原因分析;纵向横向的联系比较。学生掌握了科学的思维武器,其认识、辨析、判断处理和发现创造能力,就能得到很好的提高。      在教学过程中,重视思维训练,让学生学会思考,主动思考,学生自然会感到学习的无穷乐趣。      三、情感的陶冶      “文章不是无情物”,它是作者情感意念智慧的产物和表现,语文教师要善于“披文入情”,把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情感披露出来,以情动人,使学生在愉悦的审美满足中接受知识,受到教育。叶圣陶说过:“我们鉴赏文艺,最大目的是接受美感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心理学认为,情感是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体验,它发自内心,能引起和维持行动,排除前进障碍,对整个行动起动力调节作用。语文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是学生智力的催化剂和学习的原动力。在教学中要摒弃只重视理性分析,而置文理情思意境的美和作者的性灵情趣不顾的教法,应该引导学生去感受,即通过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觉、知觉、表象、联想、情感去触摸内容的整体存在,去品味作者的情味和旨趣。我们采用的教学手法一般为传统的“涵咏法”和后起的比较法。      1、涵咏法。古人品鉴诗文,主张熟读成诵,力求达到“文若己出”的境界。也就是充分尊重作品,通过朗诵,把主观感受同作品实际统一起来,渐入佳境,沉浸在作者所创造的艺术世界里,爱作者所爱,恨作者所恨,使情操的陶冶寓于审美享受之中。例如,朗读《荷塘月色》,要求学生调动有关知识(社会背景、写景状物的要求等等),展开想象和联想,让学生在反复吟诵中,把握课文内容,体会描述的情景,争取获得身临其境、神会其中的感受。在审美愉悦中,陶冶情感。      文学作品的基本特征是形象性。文学作品之所以扣人心弦,就是寓形象、意境于模糊集合中。模糊观念带有意义的不确性和意义的空白,比明晰的观念更富有表现力,它的表现力体现在不同的读者可以通过不同的创造性思维来完成对作品的理解。“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读者在阅读活动中不是被动地接受作品的信息,而是在积极地思考,对情节的推进,意义的展开都不断地作出期待、预测和判断。“理解本身便是一种积极的建设性行为,包含着创造的因素。”(姚斯·霍拉勃《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第26页)“读诗就是再做诗,一首诗的生命不是作者一个人所能维持住,也要读者帮忙才行,读者的想象和情感是生生不息的,一首诗的生命也就是生生不息的,它并非一成不变的。一切艺术作品都是如此,没有创造就不能有欣赏。”(朱自清《我与文学及其他》)      可是传统的“涵咏法”只尊重维护作者的权威,讲究寻求作者本意,“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而忽视了作品本身意义的开放性、未定性以及读者理解的主观性、创造性,极易造成思维的偏隘、单一。因此,我们在教学中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社会阅历、人生体验去参悟,在尊重作品的同时,争取有独到的发现。      2、比较法。传统的“涵咏法”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和浓郁的东方色彩,它强调心领神会和得意忘言。而后起的“比较法”则侧重理性的评价,在具有一定可比性的两篇或更多的作品之间识其同,辨其异,并由同中之异着眼,作出自己的鉴别判断。例如,朱自清先生、俞平伯先生1923年8月同舟泛游秦淮河,上岸后相约写了同题散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课堂教学中,我们引导学生通过选材、组材、语言表达方面的比较鉴赏,深入理解作品,较好地把握了作者夜游秦淮时思想感情的异同。在比较中鉴别,在鉴别中提高。通过深究“异同”的原因,学生对所读作品就有了更多的思考、更高的认识和更广泛的吸收。所以,在鉴赏中我们强调涵咏感悟,并不排斥理性分析。需要指出的是理性分析应该建立在单篇涵咏感悟的基础上,语文教学才会有血有肉,生动活泼。       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土壤里。“文学艺术的最大价值就在于它们能够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爱因斯坦语)当学生通过涵咏、比较,用心灵去领悟时,作品中的真善美的情感也就渗透到了学生对世界、对人生的认识中去了,进而获得了感知和判断生活的能力。       四、成功的激励       陶行知先生指出:“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乃是真学,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真教,学也不成为真学。”在“做”上用功夫,鲜明地体现了素质教育思想,它能极大地激发强化学生的认知内驱力,促进学生语文素质和创造能力的提高。为此,我们在阅读教学中,重视指导学生从写作角度理解吸收知识,让学生们在“联系生活,加强语文实践”中感受“人生的需要”获得成功的喜悦。      1、重视“神似”。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求学生不能只局限于借鉴文章思路和表现手法,而要深入领会文章思想内容,对文章内容和形式作辩证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在写作训练中力求“神似”。如《我的空中楼阁》是一篇典范的写景状物散文,学生通过“披文入情”,体验作者赋予生命的小屋,及小屋周围的每一个景物所给予人的不同感受,体会小屋主人的全部襟怀,他的内在素质、气度、情趣和风格。通过把写景状物的手法和表达的思想情感的体验联系起来的分析,就领悟到了形式和内容的辩证关系,这样从本文借鉴的写景状物的手法,才会真正的“生根”,学生在实践中就能灵活运用。      2、感受生活。歌德说:“一棵树上很难找到两片叶子形状完全一样,一千个人之中也很难找到两个人在思想情感上完全协调。”所以,阅读教学后提供的材料或习作参考题,除了能很好地迁移所学的知识外,一定要贴近学生的实际,要能引导学生像课文作者那样积极观察,深入思考,学会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心灵去感悟。学生在用心感受生活中,思想会变敏锐,情感会更丰富。九九级⑸班的邵国同学在小作文中这样写道:“从习作角度审视课文,学习目标明确。观察与思考太重要了,平时熟视无睹的事物,现在居然有了全新的体会。”      3、鼓励创新。写作训练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独辟蹊径,努力写出构思巧妙,立意新颖,有新鲜感受、独到见解的文章。苏霍姆林斯基说:“关于一个人、一种行为、一种现象、一种事,你心里怎么想就怎么说,任何时候也不要去努力猜测别人听了你的话会对你怎么样,这种猜测会使你变成虚伪的人,阿谀奉承的人,甚至卑鄙的人。”要求学生忠实于自己的精神,对学生习作中的个人感触、偏激想法,作辩证分析,肯定其闪光点;对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知识的做法,要充分鼓励。这样,学生就敢于冲开固有思路的框架,敢于摆脱思维定势的羁绊,写出富有创新精神、独树一帜的好文章。学生在实践中经常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语文教学的各项活动就会形成良性互动的态势。      经过几年教学实践,我们认为知识的充实、思维的快乐、情感的陶冶、成功的激励,较好地体现了语文教学艺术的主要内容。教学中围绕情感性、创造性,把这四个方面作有机的整合,将形成提高语文教学效益的合力,学生将在快乐中学习,和谐发展,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人才。 主要参考文献: 1、《心商MQ——学生最新成功法宝》王极盛著,工商出版社,1997年 2、《情感智商》(美)丹尼尔·戈尔曼著,耿文秀、查波泽译,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年 3、《学与教的心理学》邵端珍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年
【字体: 】 【】 【】 【】
没有关键字相关信息!
上一篇:[ 07-10 ]
下一篇:[ 08-31 ]
没有相关内容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毕业设计-学科教育论文】语文教学艺术的核心:情感性、创造性
下载积分:500
内容提示:
文档格式:DOC|
浏览次数:0|
上传日期: 21:12:37|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毕业设计-学科教育论文】语文教学艺术的核心:情感性、创造性.DOC
官方公共微信文档分类:
在线文档经过高度压缩,下载原文更清晰。
淘豆网网友近日为您收集整理了关于拿来主义,让信息技术课“有血有肉”的文档,希望对您的工作和学习有所帮助。以下是文档介绍:拿来主义,让信息技术课“有血有肉” 1拿来主义,让信息技术课“有血有肉”【内容提要】:从相关联的学科“拿来”教学技巧,让信息技术课变的生动活泼,“有血有肉”,有灵性。Word、Powerpoint 教学中运用语文学科的情境教学法,画图软件和 Powerpoint 教学时活学活用美术课堂的教学技法,从 Excel 程序中学习数学思想都是不错的教学思路。【关键词】信息技术课拿来“有血有肉”【正文】信息技术学科刚进入课堂时,我和大多数信息技术教师一样都是从“三脚猫”功夫起步,摸着石头过河,自己都深一脚浅一脚,那时能把课程较完整的讲完就算大功告成。学生对电脑那更是当个“神秘嘉宾”,既喜欢又害怕,轻易不敢乱动,教师说一不二,于是每堂课千篇一律——讲解操作法。随着技术发展,经济的腾飞,个人电脑很快走进了千家万户,成为大众消费的日用品,教师发现越来越多的孩子不象以前的孩子那么“规矩”了,你在上课,他们心不在焉,蠢蠢欲动,让他们上机,总有孩子不在做你规定的任务,忙着做私事。信息技术课吸引不住他们了。是什么原因?我反思,信息技术教科书由于使用区域较广,不可能细化到个体化教育,内容都比较简练,注重操作步骤,这就好比提供了支撑的“骨架”,没有了神秘这件“外衣”,能站起来又有营养的“骨架”对学生来说有些“面目可憎”,他们不太喜欢它了。那怎样才让学生重拾对信息技术课的喜欢呢?信息技术2课和不少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 Word 与语文、电脑绘画与美术、Excel 与数学、Powerpoint 与语文及美术,如果能从这些学科的精彩教学实例中去寻找吸引学生的“魔力秘方”,用它们来装备自己的课堂,那会让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活泼,有内涵,有深度。一、从语文学科拿来情景教学语文教学是一门注重情感培养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体会到课文中的意境,教师常常会设置相应的情景,用优美的音乐、精美的图片、动感的影片或让学生身临其境或让学生放飞思绪。通过人为的铺垫,学生能更快得进入课文,更好得体味课文的感情,感受到文学的魅力。在 powerpoint 和 Word 教学中对一些需要情感培养的教学环节如果运用这种教学方法也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 WORD 教学中有一个环节是让学生学会制作电子贺卡。从技术层面来说,操作简单,不需要太多的技术指导。学生们很快就掌握了操作流程但是学生创作的作品却没什么可圈可点之处。课后反思是没有引导学生从内心深处发掘感情,没有唤起学生表达感情的欲望。我重新设计了教案。首先把电子贺卡的内容缩小在表达亲情这个生活点上。教学案例一:电子贺卡上课时,我先让学生说说自己最喜欢的家人和喜欢的原因,有学生说尊重母亲,因为她总是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关心自己;有些学生敬爱父亲,因为他更能理解自己等等。通过交谈,学生们对感情有了一个更深入的感受,此时播放轻松抒情的乐曲,给学生几分钟,让他3们自己思考会如何用 word 制作电子贺卡向家人表达,然后让他们发言。有的语言朴实真诚,有的幽默有趣,还有学生用诗,也有学生想侧重用图的,对部分同学表达不到位的,其他同学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这时教师再提供一些优秀的有特色贺卡,优美的诗歌小文开拓学生的思路,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经过这部分的情感铺垫积累,学生的作品不论是从构图还是文字表达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家中有电脑的学生还建议他们通过电子邮箱把自己的作品带回家,让家人一起分享这份喜悦。整个教学过程以情感为主线,通过感情启发、酝酿、共鸣、积累,让学生饱含爱心来创作自己的作品,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二、从美术教学拿来技巧技法在电脑画图课中,常常有学生有很好的想象力,说“图”能力非常好,但是真正要他们用电脑鼠绘出来心中之图,对不起,我做不到。原因是他们本身所具备的技能技巧不能表达出他们想创作的画。也难怪,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用鼠标绘画就和他们小时候用笔画画一样,刚起步,鼠标操作往往不能画出自己想要的线条、图案。不能画出自己想创作的画,自然对电脑画画兴趣大减。导致老师教什么绘图工具就用什么工具,书中提供什么图就画什么。这时我们要从美术学科拿来画图技术和教学经验为我所用。一般美术课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模仿实物再动手创作。在创作前会先分析物体的特点,如动物的身体是什么形状的,头是什么形状的,方便学生对所要画的作品有个大概的绘画方向。这里我使用教学绘图工具“圆”为例。教学案例二:神奇的圆4首先,观察入题。出示一组圆月、皮球、象棋、、钮扣、宝宝的圆脸等实物图片,让学生观察它们的共同特点:都是圆形的。让学生对圆形的应用先有个直觉感观。然后,教师教学用圆形工具绘画圆月,引导学生绘画其它图片,学生要观察其它物体的特点再绘画,应用技巧好的学生上教师机操作给大家看,对集体面对的技术问题教师指点。进阶阶段,学会灵活使用圆形工具鼠绘有弧度的物品。依次出示一片切开的西瓜,一串葡萄,伞,大海波浪,弯月,米老鼠的脸,小鸡,青蛙。让学生逐一分析应该怎样画,在这里学生学会了用“圆形工具”和其它工具如直线和橡皮擦工具画图,还学会了用两个圆形相交画弯月、米老鼠的脸,拓展了学生的思路,提高学生绘画技巧。让学生自由发言,生活中还有什么物体可以用圆形工具绘制。相互交流可以激发创作灵感。最后,教师出示绘画主题:神奇的圆让学生先说说自己所要画的什么画,创作动机是什么,然后让学生动手创作。经过观察、模仿、交流、思考,学生的画画技巧有了提高,想象力也有了,对电脑画画重新燃起了创作欲望。电脑画画和手工绘画在骨子里都是让孩子们通过绘画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在教授电脑画图时若常能以优质美术课的教学案例为参照蓝本,结合画图软件的特点运用发展鼠绘技巧技法,5会让你的电脑画图课上个新台阶。三、从数学教学拿来逻辑推理小时候学过的很多知识我们都已经忘记,但是运用数学方法去观察、推理、比较、计算的能力却能影响我们一生。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观念,运用数学的能力,会让学生一生受益非浅的。Excel 软件应用广泛的原因就在于在它的程序设计过程中处处有层次地展示了数学的简练完美和强大力量。教学案例三:运用公式进行计算以求张小辉同学的总分成绩为例。见下表A B C D E F1 姓名语文数学思想品德外语总分2 张小辉 80 85 90 88运用 Excel 求总分,这里用三种公式:公式一:在单元格 F2 中输入“=80+85+90+88”,公式二:在单元格 F2 中输入“=B2+C2+D2+E2”,公式三:在单元格 F2 中输入“=SUM(B2:E2)”。这三个公式中,后一个比前一个更简练,在后两个公式中包含了不凡的数学思想应用:代数思想和函数思想。如何让学生不仅会用后两个公式还能体会到其中精妙的数学思维呢?那就从数学课中寻找教学智慧,数学教学常用实例创设思维冲突,提问引导学生探索,归纳提炼数学原理,应用加深数学思维,一环紧扣着一环的教学模式。在教学 excel 中我也尝试运用。6从公式一过渡到公式二,就是从具体数据过渡到运用单元格地址替代计算,就运用了代数思想。在教学中,我几次修改张小辉的单科成绩,让学生发现每次修改单科成绩,总分单元格中公式也要修改,容易遗忘,那就引导学生交流讨论得出用不变的单元格地址代替总分公式中的具体数据是可以以不变应变化的。从公式二过渡到公式三,就是从运用单元格地址计算过渡到函数计算,就运用了函数思想。函数思想是用运动、变化的观点去反映客观事物数量间的相互联系和内在规律的。操作时,我多次增加张小辉考试的科目,学生发现此时总分单元格公式就算用的是公式二还是要经常修改,容易出错,学生交流探讨出其中的规律:总分进一步还可以理解成求从某一个单元格到另一个单元格之间的连续单元格数据之和,得出公式三。对于小学五年级的学生,要求他们完全掌握其中的数学原理是比较困难的,但是通过运用数学教学中常用的设制冲突、促进思索及实际操作等教学方法有意识地把其中的数学思想的应用展现给学生,体会到其中的数学思想,渗透数学思维方式却是可行且有必要的。如果能让学生通过学习这个程序增强自己的数学观念,尝试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用数学的方式去分析,用数学的思想去处理日常生活,比只教会操作有更深远的意义。四、从生活那里拿来创作源泉生活是创作的源泉,来源于学生生活的题材能让学生乐于尝试。如运用 powerpoint 制作动态字符画,电子贺卡;如古诗“春水春池满,春时春草生。春人饮春酒,春鸟弄春色。”可以进行复制命令教7学;用画图软件设计个性化书签,给喜欢的诗歌或音乐配画;尝试用WORD 进行文学创作,如故事接龙或用几个不相关的词组编故事,还可以和学生们一起商量创作内容。丰富多彩的生活给教学带来了无尽的素材,只要教师拥有一颗童心,一双善于发现美的慧眼,勤于思考,那就一定能从中找到合适学生思维发展,塑造良好性格的教学载体。要想让每堂课不仅有“骨架”,还要“有血有肉”,最终充满灵气,就要活学活用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原文有这么一段话,“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现在,我把它改成,“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先走出自己的课堂,走进他人的课堂去寻找,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反思。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智慧,有辨别,有童心。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信息技术课不能自成为新信息技术课。”作为这篇文章的结尾。【参考教材】:《信息技术》(小学)江西***出版播放器加载中,请稍候...
该用户其他文档
下载所得到的文件列表拿来主义,让信息技术课“有血有肉”.doc
文档介绍:
拿来主义,让信息技术课“有血有肉” 1拿来主义,让信息技术课“有血有肉”【内容提要】:从相关联的学科“拿来”教学技巧,让信息技术课变的生动活泼,“有血有肉”,有灵性。Word、Powerpoint 教学中运用语文学科的情境教学法,画图软件和 Powerpoint 教学时活学活用美术课堂的教学技法,从 Excel 程序中学习数学思想都是不错的教...
内容来自淘豆网转载请标明出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生活中生动活泼的语言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