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江的诗送林冲的哪首诗

从题诗看林冲、宋江两人的人品
解读《水浒》之十一
仗义是林冲,为人最朴忠。
江湖池闻望,慷慨聚英雄。
身世悲浮梗,功名类转蓬。
他年若得志,威震泰山东!
自幼曾攻经史,长成也有谋略。恰如猛虎卧荒丘,潜伏爪牙忍受。不幸刺文双颊,那堪配在江州。他年若得报冤仇,血染浔阳江口。
心在山东身在吴,飘泊江海漫差吁。
他日若随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
林冲是天空一天鹅,宋江乃地上一蛤蟆;林冲是国家栋梁,宋江一社会屁漏;林冲是一君子,宋江乃一小人;林冲在家中是一大丈夫,宋江在家乃一败家子;林冲阵上敌得千军万马,宋江战场乃是投降逃兵;林冲有盖世治国之才,宋江乃乱世毁国之虫;林冲堂堂正正于社会,宋江乃阴谋诡计于江湖。就是这样的两个人,还在同一锅里吃饭,同一个桌上喝酒。宋江谋得了超级领导&一把手&,林冲还只是一员普通战将。
&君子坦荡荡做事,小人常戚戚做官。&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水浒传 宋江林冲的全部主要事件及其结果求大神帮助_百度知道
水浒传 宋江林冲的全部主要事件及其结果求大神帮助
水浒传 宋江林冲的主要事件及其结果 详细但是不要太多
提问者采纳
坐了副头领,三打祝家庄,遣刘唐送来书信(招文袋)及五十两黄金酬谢,以及时雨而天下闻名。在征讨江浙一带方腊率领的起义军胜利后。早年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枪
棒教头。后在攻打曾头市时,雪夜上梁山。幸得梁山好汉搭救,好结交朋友,晁盖眼中毒箭而亡:误入白虎堂,梁山好汉死伤甚众。
宋江在一百单八将中排名第一,遂坐上头把交椅。因晁盖等黄泥冈劫生辰纲事发,又遭高俅心腹陆谦放火暗算,王伦不容这些英雄。因他的妻子被高俅儿子高衙内调戏,在发配沧州时,挥金如土,为三十六天罡星之首的天魁星,身材矮小,宋江本人也被所赐御酒毒死,把晁盖推上了梁山泊首领之位。无奈,被迫留在杭州六和寺养病。被发配沧州牢城看守天王堂草料场时,风雪山神庙,在梁山泊英雄中排行第六。在历次讨伐其他起义军的过程中,字公明。
天雄星豹子头林冲
林冲,宋江怒杀阎婆惜,冒着风雪连夜投奔梁山泊。日后。晁盖。林冲杀了陆谦,幸亏鲁智深在野猪林相救,才保住性命,打了许多胜仗,为白衣秀士王伦不容,发配江州,平素为人仗义,此信落入其妾阎婆惜之手。及晁盖等上梁山后,马军五虎将第二。林冲武艺高强。 主要事迹,由武 松照顾天魁星宋江
宋江原为山东郓城县一刀笔小吏,浔阳楼题反诗,半年后病故,与李逵等相识:怒杀阎婆惜 。不料,林冲得了中风,火并王伦 ,在刑场把宋江救上梁山。面目黝黑、吴用劫了生辰纲上梁山后,宋江把官军追捕的消息告知晁盖,自己又被高俅陷害,林冲一气之下杀了王伦,宋江率众为朝廷招安。却又因在浔阳楼题反诗而被判成死罪,绰号呼保义。
其他类似问题
水浒传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林冲的人物个性是怎样的?如何评价宋江(北京四中网校-〉名师答疑-〉高二-〉语文) 
  欢迎您!
                        
               
林冲的人物个性是怎样的?如何评价宋江
  林冲的人物个性是怎样的?如何评价宋江?
  &&林冲是一个封建统治王朝中的武术教官,他家道小康、乐于助人,平时安分守法,即使身遭不幸,仍逆来顺受,委曲求全,但封建统治者的凶残,终于逼使他走上了反抗的道路。林冲由忍辱求生,苟且偷安而不得,最终被逼奋起反抗,有力地证明了被压迫的人民只有反抗才能生存的真理。林冲思想转变的过程,就是统治阶级分化瓦解的过程,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农民革命的产生、发展及其壮阔的声势。林冲不是一个农民,他从统治阶级中分化出来,造反上山,终于成了农民起义队伍中的骨干。统治阶级的分化,是封建统治黑暗腐朽的产物,是社会阶级斗争尖锐激烈的表现。历史上一切革命斗争,都必然要在共同的革命目标下,吸收广泛的阶级和阶层的人物参加。农民革命能把象林冲这样从统治阶级中分化出来的人物吸引到自己的队伍中来,并且在炽烈的斗争中团结和改造他们,这正是农民革命事业兴旺发达和有力量的标志。从林冲的思想转变,我们看到封建统治的分化瓦解和农民起义的发展壮大,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对于全面地展现农民革命斗争的面貌来说,林冲的形象有着别的英雄人物所没有的重要的典型意义。
&&&宋江性格的复杂性,正是问题的答案所在。在《水浒传》中,宋江
的特点可以概括为几个方面:第一方面,宋江的绰号:呼保义、及时雨
(救人于危难之中才不愧及时雨)。第二方面,宋江的为人处世。宋江
和武松、李逵、王英(赠妻)等数筹好汉的深厚友谊都建立在施舍赠财
上。宋江担着血海般的干系,为晁盖等人通风报信,却以山寨正在用钱
之际为辞,拒绝接受梁山泊的黄金(施舍赠财的另外一种形式)。包括
和唐牛儿、陈公这样的普通人的关系,都是建立在施舍赠财的基础之上
。宋江怒杀阎婆惜的最早根源,都可追溯到施舍赠财——阎婆惜投亲不
着、宋江因施舍赠财才招为外室。第三方面,宋江对小喽罗的重视。每
次山寨大的收获之后,宋江都对小喽罗留出一份财物,这在王伦、晁盖
做山寨之主时所没有。总之,宋江以施舍赠财为主要手段,笼络天下英
雄的心。
&&宋江坐上梁山第一把金交椅之后,为什么力主招安,是《水浒传》
成书以来争论的另一个焦点问题。以往的观点主要有这几种:罗尔纲的
篡改说(宋江招安为后人对原书的篡改)、宋江本来就是投降派(篡夺
革命胜利果实)等等。前几年电视剧《水浒传》上映之后,梁山英雄的
结局一度又成为热点话题,其实,这正是“宋江为何力主招安问题”仍
然悬而未决的曲折反映。
&&在中国历史的大背景下,宋江和梁山英雄的选择余地非常之小,要
么成为另外一个李自成,披上黄袍又变成朱元璋;要么变成另外一个黄
巢,之后是长期的割据混战;要么就是招安,归顺朝廷。实际上,无论
是哪一种选择,最后都是天下重归一统。“在这种观念支配下,一个国
家内部只要出现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政治领袖,那么就必然要‘定于一
’方肯罢休,他们彼此相互视为僭伪政权,中国历史上无数次的统一战
争都是在‘隆一而治’思想指导下爆发的,如果中国最初的国家不是由
家族形式出现的,割据政权无论有多少都是可以相安无事的(《穷变通
久》第218页)。”
&&
f6_huanghui
  宋江的行为
  您说宋江笼络天下英雄的手段是用钱财,那又说明了什么?
&&&&还有,被笼络的人又怎么样呢?难道这就是施耐庵所刻画的英雄么?
  这里施舍金钱并一定意味着宋江绝对的心怀阴谋,这只是一种方法,即有自己淡化金钱的心理,也有将它作为笼络英雄的手段,用钱来解决人之急,未尝不可。
英雄们接受金钱,更多的是崇敬宋江的义的名声,而无缘的财,并非必然能买到人心,心怀忠义的,当然称得上&英雄。
f6_huanghui新浪广告共享计划>
广告共享计划
粉壁——从林冲、宋江粉壁题诗说开去
丁永林编《水浒钩沉·风物篇》之
——从林冲、宋江粉壁题诗说开去
● 丁永林
水浒中梁山好汉故事自然是可歌可泣的,并且以“武”的情形居多,所以,在“文”方面的情节在读者心目中就特别突显,如林冲、宋江的粉壁题诗等。
林冲被“逼上梁山”,来到梁山泊边朱贵酒店时天已向晚,在酒店独自吃酒。
林冲寻思道:“这般却怎的好?”又吃了几碗酒,闷上心来,蓦然想起:“我先在京师做教头,每日六街三市游玩吃酒,谁想今日被高俅这贼坑陷了我这一场,文了面,直断送到这里,闪得我有家难奔,有国难投,受此寂寞!”因感伤怀抱,问酒保借笔砚来,乘着一时酒兴,向那白粉壁上写下八句道:“仗义是林冲,为人最朴忠。江湖驰誉望,京国显英雄。身世悲浮梗,功名类转蓬。他年若得志,威镇泰山东。”撇下笔,再取酒来。(见《水浒全传》第十一回“朱贵水亭施号箭 林冲雪夜上梁山”)
宋江因“怒杀阎婆惜”被刺配江州牢城。一日,独自一个闷闷不已,出城来到“浔阳楼”,上楼来,去靠江占一座阁子里坐了。
独自一个,一杯两盏,倚阑畅饮,不觉沉醉,猛然蓦上心来,思想道:“我生在山东,长在郓城,学吏出身,结识了多少江湖好汉,虽留得一个虚名,目今三旬之上,名又不成,功又不就,倒被文了双颊,配来在这里。我家乡中老父和兄弟,如何得相见?”不觉酒涌上来,潸然泪下,临风触目,感恨伤怀。忽然做了一首《西江月》词,便唤酒保索借笔砚来。起身观玩,见白粉壁上多有先人题咏,宋江寻思道:“何不就书于此?倘若他日身荣,再来经过,重睹一番,以记岁月,想今日之苦。”乘着酒兴,磨得墨浓,蘸得笔饱,去那白粉壁上挥毫便写道……(见《水浒全传》第三十九回“浔阳楼宋江吟反诗,梁山泊戴宗传假信”)
粉壁题诗对今天的读者来说是不可思议的,绝对没有一个酒店让顾客酒后耍酒风式地在房间墙壁上胡写乱画的,即使顾客是书画家也不行。然而,在宋代,不仅行,酒店的墙壁还专门装修成供人即兴写画的“粉壁”。这里就说说这个事。
粉壁,多为白粉壁,是指经过粉刷、可供书写的墙壁。
据史籍记载,粉壁不仅是骚人墨客写诗作画的个人艺术创作所在,也是古代朝廷和官府用来录写、公布诏敕政令的载体,相当于新中国曾经流行过、后来又被禁止的政府和民间沟通联系的“民主墙”。
作为官府用来发布政令、传递信息的场所,粉壁产生于汉代。那时,粉壁立于乡亭市里以至官所寺舍等人群集中之处,是公布朝廷诏令的地方,或直接录写,或录写于木板上再悬挂其上。如汉简中曾有将官府教令“扁书乡亭市里显见处令民知之”或“各明白大扁书市里官所寺舍门亭燧堠中,令吏卒民尽讼知之”的记载,其中的“扁书”。
《唐会要》卷三九载记载,唐睿宗文明元年(公元684年)四月十四日敕云:“律令格式,为政之本。内外官人退食之暇,各宜寻览。仍以当司格令书于厅事之壁,俯仰观瞻,使免遗忘。”其中的“厅事之壁”就是粉壁的一种。
《封氏闻见记》曾记载,“朝廷百司诸厅皆有壁记,叙官秩创制及迁授始末,原其作意,盖欲着前政履历而发将来健羡焉。故为厅记之体,贵其说事详雅,不为苟饰。而近时作记多措浮词,褒美人才,抑扬门阀,殊失记事之本意。韦氏《两京记》云:‘郎官盛写壁记以纪当厅前后迁除出入,浸以成俗。’然则壁之有记岂当是国朝以来始自台省,遂流郡邑耳。”作者封演(生卒年不详),渤海蓨(今河北景县)人。天宝中为太学诸生,十五载(公元756年)登进士第。至德后为相卫节度使薛蒿从事,检校屯田郎中,大历七、八年间(公元772-773年)曾权邢州刺史。八年薛蒿卒,复佐其子㠋。十年随㠋投魏博节度使田承嗣为从事。承嗣卒,继佐其子悦。建中三年(公元782年)悦称王,伪署司刑侍郎。贞元中仍在魏博佐田氏,检校吏部郎中兼御史中丞。十六年(公元800年)尚在世,约卒贞元末。所撰《封氏闻见记》历来被视为研究唐代社会文学重要资料。据此,至封演之时(唐代中期),百司和郡县之厅壁记的内容主要是“叙官秩创制及迁授始末”。可知这些“厅壁记”所面对的主要是官员,而非民众。
《唐大诏令集》卷十所载,《咸通八年(公元867年)痊复救恤百姓僧尼敕》指出:“此敕到,仰所在州县写录敕,牓于州县门并坊市村闾要路。”同书卷八六载《咸通七年大赦》说“赦书到后,各委本道全写录,于县门牓示。”所谓“牓示”,当是在木板上录写,而悬挂于州县门和坊市村闾要路,这与汉代的做法相似。
由上可知,朝廷官府的诏敕政令是在特定场所中的粉壁上公布的。
《五代会要》卷二四所载,长兴二年(公元931年)五月一道敕文,是戒饬内外臣僚不可接受请托、妄荐公人,其文末云:“兼敕到后,但是州府并于铺驿及显要处粉壁具录敕命晓谕,常令申举,永使闻知。”虽然这道敕文是针对某些官员的,但为使民众也闻知其情,要在州府的“铺驿及显要处”通过粉壁来“具录敕命”。晋高祖天福二年(公元937年)二月针对社会动乱期间逃入山林或者结众聚事的民众,发布一道召民复业的诏敕,其末云:“委逐处长吏遍下管内,令于山谷、道口、津渡如法粉壁晓谕,仍不时差人四向专切招携,如是不能悛改、尚务结集者,委逐处差兵掩杀。”这两则材料显示,五代时期朝廷官府在州县的驿铺、津渡以至山谷、道口设立粉壁,以颁布诏敕。
粉壁在宋以前为诏敕政令的物质载体,在宋代也是如此。朝廷的平反诏书、宽恤指挥、监司以至县令的文告皆于墙壁上公布,亭宇粉壁就是为发布榜文而创设。至于榜文的形制则因时因地而异,或录写于木板,或直接誊写于粉壁上,它们都需要有粉壁的依托。
宋代的粉壁是继承前代而来的,分布于州县衙署门、治所城门、市曹、通衢、驿铺、津渡、邸店以至乡村村落中。它们的共同特点都是人们公共生活的场所,人群集中或往来频繁,便于传播信息,也是官民发生接触的关节点。
《文献通考》卷一五三载:(宣和)五年,手诏:访闻保甲法行既久,州县玩习弛废,保丁开收既不以实,保长役使又不得时,如修鼓铺、饰粉壁、守败船、道路、给夫役、催税赋之类,科率骚扰不一,……
虽然这条手诏强调的是保甲法觉察防弊的功能,但从中可以了解到,修饰粉壁成为乡村保丁的劳役负担。就是说,粉壁的设立和维护本是地方的职责和义务。如《作邑自箴》卷第七《牓耆壮》条指出,乡村耆长必须“里堠粉壁及牓示常切照管,不得稍有损坏”。
至于邸店的粉壁,虽不在官府直接管理的范围之内,也是张贴、录写官府榜文的所在。据《作邑自箴》卷六,知县的劝谕文是要“镇市中并外镇步逐乡村店舍多处各张一本,更作小字刊板,遇有耆宿到县,给与令广也”,店舍粉壁应当就是“张”挂知县的劝谕文之所。怪不得水浒中描写的乡村酒店都设有粉壁。
宋代粉壁的作用尽管主要是传布诏敕政令,但另一方面,官府还可以通过民户私家的粉壁来掌握民户的有关信息。
朱熹在《与赵帅书(子直)》中详细讨论了民户生子附籍、立保请米的措施,对官府的安排批评道:“近日仓司所行全是文具,委官散榜编排甲戸,置立粉壁,处处纷然,而实无一文一粒及于生子之家。”其所立粉壁当是用来录写“编排甲户”的结果,官府就是通过这些标着甲户的粉壁来获取其措施的施行效果。
虽然粉壁是由官府控制,用来传布诏敕政令,但是民众并不是单纯被动地接受。《清明集》卷一二所收《为恶贯盈》、卷一四所收《说史路岐人仵常挂榜县门》皆属此类。前者述鄱阳人骆省乙“擅写知府都大右司御位姓名,及当司姓名,标揭通衢,勒令民户出钱。……按律:诸诈为官私文书以取财物者,准盗论。”后者述说史人仵常“辄大张榜文,挂于县外,与本县约束,并行晓示,肆无忌惮,自合惩断。”骆省乙被断以诈为官文书勒索财物之罪,而其诈为官文书只有在通衢之粉壁上公布后才有效。官府在通衢粉壁上张布榜文来征发赋役,粉壁实为官府所控制的一种空间资源,只不过被骆省乙盗用了。仵常之被逐,不仅在于他“言伪而辩,鼓惑众听”,是“执左道以乱政之人”,还在于与官府张贴榜文之举唱对台戏,被抓住了把柄。通过在粉壁上张贴文字,民众的某些成员侵削或对抗官府的权威,必然受到官府的抑制。
现实中,粉壁有时还被民众用来积极寻求“发言权”。《黄氏日抄》中载有一份《逐婺源注疏人出界榜》:“昨日出迎诏书,见文昌桥上帖婺源庙注疏印榜,此必有师巫庙祝之徒来此骗胁吾民,帖三厢官徧在城内外揭毁其榜,搜逐其人,限一日取肃静状申,外四县帖请一体行。若客店停着者杖一百,或本州岛有为之地道、干缘行疏者徒断移徙。榜示州前,仰吾民各自敬畏天地、孝养父母、遵守国法,世界道理不过如此,若舍此不顾,反信邪费财、奉事泥块,必罚无恕。”显然,“婺源注疏人”被逐源自张贴于文昌桥上的印榜被知州发现。
在粉壁张贴匿名榜,也是民众用来反映自己对官府施政的批评意见的方式。在《清明集》载翁甫(浩堂)所作《匿名榜连粘晓谕》中,匿名榜是“此邦士友”怀着“欲相警戒成就之美意”而写的,被官府的衙探所获,责“知县通关节,纳苞苴事”。虽然翁甫对此匿名榜宽容地接受了,但“所可恨者,不札以指陈,乃匿名而标贴,则恐非古人忠厚意耳”,仍然透漏了他对匿名榜不以为然的态度。同时也存在地方豪横以匿名榜来要挟官员的情形,如北宋真宗景德二年(公元1005年)曹州民赵谏在京师因为意图请托新任通判李及被拒,遂怀恨张贴匿名榜,诬告李及非毁朝政。后来赵谏因其一贯“凶狡无赖,恐喝取财,交结权右,长吏多与抗礼,率干预郡政”而被斩。
民众对粉壁的利用,从官府的角度来看,反映的也是一种民意,所以,官府往往也主动地通过粉壁来获取民意,从中也可获得民主的“异常”动向,进而采取相应“措施”。
这样,匿名榜当然要在人群集中、往来频繁之所来张贴,粉壁成了张榜者的首选,官府如要捉拿张榜者,也要费些周折。如不是“匿名”,如水浒中描写,林冲在“自家里”朱贵酒店的粉壁题“反诗”,倒因亮明了身份而避免了成为“馒头馅”;而宋江在浔阳楼——“浔阳江正库”的粉壁题反诗,自然难免招来杀身之祸了。
总之,过去的粉壁,像现在的新闻媒体,是展示上级精神和下情民意的地方。就展示下情民意来说,更像网络,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在网络上发表文章所受限制要小得多。不过,现在虽没有文字狱,在网络上发泄自己的“情绪”还是得注意点,至少不要“反动”为好。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当前位置:
>>>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问题。柄柄芰①荷枯,叶叶梧桐坠。蛩②吟腐..
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问题。
柄柄芰①荷枯,叶叶梧桐坠。蛩②吟腐草中,雁落平沙地。细雨湿枫林,霜重寒天气。不是路行人,怎谙秋滋味。
【注】这是宋江兄弟逃离宋家庄时(四更之后),作者安插在小说中的一首诗。①芰:jì,古书上指菱。②蛩:qióng,这里指蟋蟀。1.请描绘出首联中展现的场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2.找出诗中运用反衬手法的两句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结合全诗,请你品味“秋滋味”的内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名著联动】⑴请简要说出宋江兄弟二人逃离宋家庄的原因,并写出他们逃离后直接投奔了何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⑵宋江选择了逃离宋家庄,____________(国籍)的___________(作者)笔下的汤姆·索亚选择了逃离教会学校。请你对汤姆·索亚的逃离作出自己的评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难度:中档来源:江苏中考真题
1.示例:只见一支支枯败的菱梗、荷柄在瑟瑟秋风中颤栗,遍地是片片枯黄的梧桐落叶。2.蛩吟腐草中,雁落平沙地。3.一方面是指秋天的衰败、萧瑟等况味;另一方面也指宋江此时凄凉苦涩(有家不能归的无奈、前途未卜的茫然)的心情。诗歌也寄寓了作者对宋江命运的同情和前途的担忧。4.(1)宋江杀死了阎婆惜,官府追缉得很紧,宋江兄弟逃离宋家庄后投奔了柴进。 & (2)美国;马克·吐温;评价:示例一:“我赞同。因为教会学校的生活枯燥无味,束缚了儿童的身心发展,他的逃离是对学校生活的反抗,是对自由的追求。”示例二:“我认为不对。因为他还是一个孩子,出逃后的生活有一定的危险,会让家长非常担心,再说,出逃不是长久之计,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可以选择其它合适的方式来追求自由。”示例三:“我认为要一分为二地看待他的逃离。他对自由的追求,对学校生活的不满是可以理解的,但选择逃离的方式是不值得提倡的。(只要观点明确,理由适当即可)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问题。柄柄芰①荷枯,叶叶梧桐坠。蛩②吟腐..”主要考查你对&&古诗词鉴赏&&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古诗词鉴赏
古典诗词: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当代学生更要学习、汲取古代智慧,加强自身修养,达到“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内涵,担负起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重任。古诗词鉴赏也成为一门必修的能力,它直接或间接培养一个人的思想底蕴,因此在语文科目中占有的比重比较大,当然学习古诗词鉴赏更需要把握其核心的时代背景与表达感情,循序渐进地学好古诗词鉴赏。古诗分类:绝句:五言绝句七言绝句律诗: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律诗:首联(1,2)、颔联(3,4)、颈联(5,6)、尾联(7,8)
方法指导:1、从作者入手,联系已知作者的生活经历,风格知识理解内容;2、借助于诗词的标题、注释、写作背景,理解诗人写作意图;3、从语言入手,抓住诗词中关键词句(动、形容词、议论和抒情的词句)4、词表现手法的赏析(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化静为动&静结合& 对比映衬、虚实明暗 、含蓄委婉、直抒胸臆、引用典故等)。
诗词题材和作者的风格特点:田园: 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热爱之情,归隐田园的渴望。(陶渊明、王维、孟浩然)边塞:反映边塞的苦寒,寂寞生活和思念家乡亲人,渴望国家安宁和报效祖国、为国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怀。(王昌龄、高适、岑参、范仲淹)忧国:(民):表达强烈的爱国之情;或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对统治者的担忧、不满。(陆游、杜甫(沉郁顿挫)、辛弃疾、文天祥、)咏史:感慨历史,希望统治者以史为鉴,吸取教训.(刘禹锡、杜牧、李商隐、张养浩、)送别:诉说友情,表达依依不舍的思念之情和对友人的劝慰、祝愿.(李白、王勃、)思乡:抒发自己在他乡的孤独、寂寞、凄凉,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马致远、崔颢、苏轼、)咏(物)志:借歌咏自然事物来表达志向、心愿,抒发愤慨、不满。(曹操、李白、韩愈、 )写景: 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和热爱之情。叙事: 通过所见闻的事情来抒发自己的喜悦(同情、愤慨、痛恨、悲伤之情)。(白居易《观刈麦》、杜甫《石壕吏》)爱情:写男女爱慕之情和爱情生活,抒发一种相思、离别之苦。(温庭筠、李商隐、李清照)怀古:对古人、物、事发出感慨,抒发自己的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不满,或对。。。寄予。。.的愿望。
古诗歌题材分类:题材不同,表达的思想感情就不同,而且在表现手法、抒情方式上,也会有所不同。因此,要很好地鉴赏古诗词,就必须对题材分类有清楚的了解,并能对具体的诗词作出准确地判断。常见的题材如下:1、爱情诗:这是以爱情(包括悼亡)为题材的诗,也称“情歌”、“闺怨诗”。爱情诗自《诗经》起,源远流长,主要描写男女爱慕之情和爱情生活,或抒发离别相思之情。如《兼葭》、《迢迢牵牛星》、《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李商隐)、《鹊桥仙》(“纤云弄巧”秦观)等等。2、讽刺诗:这是以嘲讽或劝喻手法,揭露社会黑暗、世态炎凉,表达人民或正人直士呼声的诗歌,亦称“讽喻诗”,有时也称“政治讽刺诗”。讽刺诗同样源远流长,自《诗经》起直到现代从未消失。如《硕鼠》、《伐檀》、《蜂》(唐·罗隐)、《题临安邸》(南宋·林升)、《醉太平》(“讥贪小利者”元代无名氏)等等。3、哲理诗:这是一种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述、议论,来寄寓或阐发某种哲理的诗歌。有的点明主题,有的含而不露,引人思考。著名的如苏轼的《题西林壁》、《琴诗》,朱熹的《观书有感》等。此外,有些诗虽不是哲理诗,但其中有的诗句富有哲理(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等),也应注意。4、送别诗:这也是最早出现、最为常见的题材之一,主要抒写离情别恨,或用以激励劝勉,或用以表达深情厚谊,或用以抒发别离之愁。因为送别常与登山临水相联系,故又称“山水送别诗”。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别董大二首》(高适)等。5、记行诗:又称记游诗、行旅诗。或描述个人游历见闻感受,或表现思亲怀乡之情,叙事与抒情相结合。这类诗离不开山水景物描写,所以又称“山水记行诗”。这与纯粹的山水诗略有区别,是“以记抒情”为主的。如杜甫的《旅夜抒怀》、马致远的《秋思》,便不可视作山水诗。6、边塞诗:这是以描写边塞风光,反映边疆将士生活为基本内容的诗歌。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李颀等。高适的《燕歌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王之涣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以及宋代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等,均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7、咏史诗:这是以吟咏或评论历史故事、历史人物为题材,借此抒发情怀、讽刺时事的诗歌,一般是先叙事后议论;也有一些只叙述对比而不加议论,让读者思考的。咏史为题的诗以班固的《咏史》、西晋左思的《咏史八首》为早期著名代表作。此后不断发展,出现了更多的咏史诗,如章碣的《焚书坑》、李商隐的《贾生》、杜牧的《题乌江亭》(王安石与之曾唱反调)、温庭筠的《经五文原》等,均为名篇。8、咏物诗:这是借吟咏自然或社会事物,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诗歌,托物言志,象征比拟是其常用手法。这类诗先秦两汉已出现,唐以后佳作渐多。如王维的《相思》(“红豆生南国”)、李白的《白鹭》、杜甫的《归雁》、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于谦的《石灰吟》、王冕的《墨梅》等等,都是借自然之物,抒自己心志的名篇。9、咏怀诗:这是以吟咏个人抱负,反映或讽刺社会为题材的诗歌,比兴、象征、联想等是其主要手法。咏怀诗也源自《诗经》,是古诗中最重要的诗歌之一。如屈原的《离骚》、《涉江》、李白的《行路难》、《将进酒》、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苏轼的《定风波·沙湖道中遇》,陆游的《书愤》等等,都是令人感动的咏怀名作。10、怀古诗:由凭吊古迹而产生联想、想象,引起感慨而抒发情怀抱负,这类诗就是怀古诗。怀古诗可归入咏怀诗大类之中,但独有特色;怀古诗与咏史诗略有不同,怀古诗是身临旧地古迹而抒情言志,而咏史则不必亲到历史遗址,在书房中就可以写作。怀古诗如杜甫的《蜀相》、刘禹锡的《乌衣巷》、《石头城》、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等等,都遗响千古。古诗歌鉴赏常见考点及技巧:古诗词的鉴赏中古诗词表达的思想感情是考察重点。古诗词的考察包括诗眼、炼字以及意象等。“诗眼”一词最早见于北宋。苏轼诗云:“天工忽向背,诗眼巧增损。”诗眼是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诗眼是理解诗歌的一把钥匙,抓住了诗眼,明白了主旨,可以有效地帮助解题。古人作诗,常常出现“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意境。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古诗词鉴赏技巧:1、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2、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 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在命题上可以是综合要求,也可以就某一方面提出问题,也可能和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结合起来考查。因此,我们要全面提高鉴赏能力,不能有偏废。一、鉴赏诗歌的形象鉴赏诗歌的形象就是通过分析诗歌意象的个性特征,感悟其中所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诗歌的社会意义。1、意象的色彩(字面和暗示)。 色彩传递着诗人不同的情感体验。暖色—热烈活泼、积极向上、意气风发; 冷色—冷漠低沉、消极颓唐、孤寂凄凉。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诗中“黄、翠、白、青”四种鲜明的色彩,织成一幅绚丽的图景,传达出无比欢欣的心情。2、通过动静结合,相互映衬的手法开拓诗境,传达情感。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诗中“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态的景物,既使诗显得富有生机,又突出显示了“春涧” 的幽静。3、诗歌的形象有时与民族历史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心理特点等各方面发生联系,被赋予某种特殊意义。我们在鉴赏时要优先考虑这些具有象征意义的特殊意象。特殊意象:“望月怀远” 、“伤春悲秋”、“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梧桐细雨则凄楚悲凉”。鸿雁——思乡,信使;杜鹃——薄命佳人,忧国志士,哀惋,至诚;鹧鸪——思乡,凄情;东篱——山尘脱俗之境;菊花——高洁品质;杨柳——依依离别;岁寒三友(松、竹、梅)——傲骨;桃花——美人;鸟——自由。分析诗歌形象应注意景和情、物与 情;景和人,物与人之间的关系。a.借景抒情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瞑》)b.托物言志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c.感物伤怀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杜甫《孤雁》)d.情景交融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杜甫《绝句》)
&二、鉴赏诗歌的语言1、熟记常用术语,如:准确、生动、形象、传神、凝练、精辟、简洁、明快、清新、隽永、新奇、优美、绚丽、工丽、含蓄、质朴、自然、奔放等。2、注意“诗眼”(“炼字”)如:“红杏枝头春意闹”;“春风又绿江南岸”;“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明显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用字新鲜,突出了诗人内心的痛苦。3、注意 “炼句”。由于诗歌篇幅、韵脚的约束或修辞的需要,诗人往往会对诗句进行特殊的处理,所以我们必须掌握一些古诗词的语法知识,才能读懂诗歌,进而鉴赏诗歌。a.词类活用:如:李商隐《无题》:“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悦,使……欢快;空,使……空明。b.互文见义:如: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 ——烟月笼罩着寒水,烟月笼罩着沙。杜甫《客至》“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花径不曾缘客扫而今始为君扫,蓬门不曾缘客开而今始为君开。c.倒装如:王维《山居秋暝》“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杜甫《秋兴八首》“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杜甫在这里主要写京城长安的风物之美,强调那里的稻米和梧桐的非同寻常。d.省略:“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三、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1、表现手法:托物言志、情景交融、寓理于事、联想、想象、渲染、对比、衬托、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正侧面结合、直抒胸臆、卒章显志、借古讽今、欲扬先抑、欲抑先扬等;寓理于事:诗歌分抒情诗和叙事诗两大种,其中还有一种说理诗,虽数量不多,但影响颇大。这些诗都是通过具体事物来说理。几大诗人如杜甫、陆游、苏轼的作品中经常可以看到深含理趣的句子。“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题西林壁》苏轼)——说明陷在里面不能跳出来,往往被各种现象所迷惑,看不到事件的真相。2、修辞手法:诗文中运用修辞手法,其作用大体和其它文体中的修辞作用一样。要发现修辞,直接说明作用。比喻、比拟、借代、对偶、夸张、象征、对比、衬托、双关、设问、反问、反语、通感、互文、用典、化用、叠词等;比喻——更形象生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拟人——把事物人格化(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反问——强调(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夸张——强调和突出(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对偶——增强诗词的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增强诗歌外在形式美(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巧用典故:前人诗句——精炼含蓄;扩展内容;富有文采。王实甫《长亭送别》中的“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明显化用了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修辞中有一点尤其要引起注意,即反衬。专用术语“以静衬动”,“以响衬静”。如:“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正衬(白居易《长恨歌》“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以美衬美。)对比——(李白《越中览古》前三句与最后一句)通感——感觉器官的沟通。(李白“瑶台雪花数千点,片片吹落春风香。”此时的雪花仿佛是春风中盛开的梨花,香飘万里。视觉与嗅觉沟通,诗人的情意饱含其中。)3、表达方式: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四、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评价是鉴赏的最后一步:由对诗的“感受”上升到理性的概括。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就是分析评价作品主题的社会意义、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分析评价要实事求是、要中肯,既不贬低也不拔高。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从字面上看,此诗似在指责酒家卖唱女的无知和无心。但商女所唱得由听者来点,可见这不过是曲笔。真正“不知亡国恨”的该是座中的豪绅、贵族、上层官僚。他们才是作者实际抨击的对象。)古诗词鉴赏其他必备的知识和能力:1、诗词流派——山水诗、田园诗、边塞诗、咏物诗;词有豪放派、婉约派。2、诗歌的个人风格大而言之有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种。各诗家在自己的创作实践中又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形成各自的艺术风格。陶渊明—朴素自然、李白—豪迈飘逸、杜甫—沉郁顿挫、白居易—通俗易懂、杜牧—清健俊爽、王维—诗画一体、王昌龄—雄健高昂、李商隐—朦胧隐晦、苏轼—旷达豪放、柳永—柔美婉丽、陆游—悲壮爱国。3、鉴赏诗歌应懂得“知人论世”。“知人论世”最早由孟子提出,他认为要理解作品,一定要对作者和作者所处的时代有所了解。4、鉴赏诗歌应善于联想、想象表面上,读者阅读诗歌时似乎跟着诗的形象走,处于被动地位。事实上,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积累、审美习惯和美学理想等,通过联想和想象进入诗的意境,给诗的形象和诗人意到而笔未到的艺术空白加以补充和丰富。如:“红杏枝头春意闹”——不仅使读者看到杏花盛开的情状,而且还可想象出花丛中鸟儿的嬉闹,鸟语花香,有声有色,把春的意境写活了。
发现相似题
与“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问题。柄柄芰①荷枯,叶叶梧桐坠。蛩②吟腐..”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183968193691179064206959202948188546}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宋江提的反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