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秦汉时期 北方来自北方经常骚扰北部边郡的是哪个少数民族

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文档贡献者
评价文档:
&&¥6.00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
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
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大小:151.56K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统一国家的巩固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统一国家的巩固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
【全国大纲版】2012高考一轮复习【历史】精品课件 第3单元
目 录课时8
隋朝的统治、唐朝前期的开国和盛世课时9
隋唐制度的革新及社会经济的发展课时10
隋唐时期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课时11
隋唐时期文化的繁荣单元总结提升第三单元 隋唐时期第三单元 隋唐时期第三单元 │ 考点考向第三单元 │ 考点考向第三单元 │ 阶段特征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从581年隋朝建立到907年唐朝灭亡,历经320多年。这一时期的基本特征是:全国统一,政局相对稳定;封建经济持续发展,全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各民族联系加强,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对外关系积极开放,中外联系交流日益加强;科技文化世界领先,全面辉煌。第三单元 │ 阶段特征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繁荣具体表现在:政治上,国家统一,政局稳定,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进一步完善加强,开创了一系列的政治制度;经济上,农业、手工业有了新的发展,商业繁荣,城市兴旺,封建经济呈现繁荣景象;民族关系上,民族融合加强,经济文化交流密切,疆域拓展,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要发展阶段;对外关系上,唐与新罗、日本、印度半岛各国和西亚的波斯、大食等国的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对外交往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况;文化上,建筑、雕版印刷、天文、医药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文学艺术五彩缤纷,博大精深的隋唐文化全面辉煌,对亚洲乃至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第三单元 │ 复习策略1.加强重视,整体把握。要充分认识本单元是高考的重点和热点,复习中予以足够重视。对知识要进行整体把握,弄清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隋唐制度的创新,促进了隋唐政治的稳定和经济的繁荣,这又为本时期民族关系的发展、对外交往的展开和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基础。第三单元 │ 复习策略2.采取有效方法掌握重点知识。(1)采用比较法比较本时期和秦汉时期的盛世局面、民族关系、对外交往等知识;比较唐朝处理与各民族之间关系的途径和措施;比较唐朝前期几位有作为的皇帝的政绩;比较租庸调制和两税法的异同等,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2)利用列表法,掌握民族关系、对外交往以及文学成就的知识,这些都属于内容相近容易混淆的知识。(3)建立小专题进行纵向复习,如“制度革新”“科举制度”“天文”“医学”“文学成就”等,串联以前复习过的相关知识,达到融会贯通。第三单元 │ 复习策略3.精简精练,有的放矢。教师要合理控制讲解的分量,讲到点子上——讲明重点难点,讲清考查趋势。然后进行有的放矢的训练,以高考真题和优质模拟题加以巩固。第三单元 │ 使用建议1.总体把握阶段特征——封建社会的繁荣阶段,然后从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科技文化等方面加以总结验证,同时把握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系,特别是经济、政治对其他部分的影响,这是使用本书复习本单元的基础。2.从生产力、生产关系的角度来理解隋唐政治经济制度的革新,领悟其政治经济制度成熟、完备、作用突出的特点;运用歌谣的方法记忆琐碎的知识,与考点整合协调使用,如“隋文帝设科举,隋炀帝始形成,太宗、则天、唐玄宗,完善科举备其工”。第三单元 │ 使用建议3.同类对比法的使用是相当必要的。这里的同类对比是在政治制度、民族关系、对外关系、文化各方面与秦汉时期对比,这样既巩固基础,又提高理解,一举两得。尤其这两单元是高考的重点,是中国古代史的考查经常涉及的区域,所以在探究上注重比较法的运用。课时8 │ 隋朝的统治、唐朝前期的开国和盛世课时8 隋朝的统治、唐朝前期的开国和盛世课时8 │ 考点梳理课时8 │ 考点梳理课时8 │ 考点梳理课时8 │ 考点梳理? 探究点一 如何认识隋炀帝开凿大运河课时8 │ 要点探究(1)开通大运河,并不是在陆地上挖出一条新的水道,而是沟通已有的天然河流和以往开凿的运河。隋朝的大运河经过今天的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的广大地区,全长四五千里,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2)隋炀帝为何要开通大运河?从政治上看,必须加强对南方的控制,需要沟通南北交通;从经济上看,江南经济地位日益重要,要加强南北经济交流,特别是让南方的粮食满足北方的需要,需要沟通南北交通;当然同时也不排除隋炀帝想到江南游玩的目的。课时8 │ 要点探究(3)历史作用:①大运河南起余杭,中经洛阳,北到涿郡,贯通南北,成为南北交通大动脉。因此,它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有利于国家统一的巩固。②运河各水路交汇处商业日益繁荣,成为繁盛的都会以及物资和人文荟萃的地方。③运河在后世乃至今天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④当然,运河的开凿也给广大劳动人民带来了沉重的徭役负担,迫使农民离开土地,破坏了社会生产,导致了阶级矛盾的激化。【发散思维】 对于京杭大运河,可以用“12345”来掌握,即一个中心——洛阳;两个端点——余杭、涿郡;三大作用——政治作用(加强了对全国控制),经济作用(成为南北经济大动脉),现实作用(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四段河道(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五大水系(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课时8 │ 要点探究例1 [2010·全国卷Ⅰ] 分析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 《史记》记载,“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这成为秦与西汉相继定都咸阳、长安,借以控辖全国的经济基础。由于长期的战乱与自然灾害等因素,关中地区经济衰退,隋唐虽定都长安,但主要依赖黄河中下游地区及江南的财赋。由于交通限制,粮食转运耗费巨大,唐前期中央政府常常搬迁至洛阳,以缓解长安及其附近地区的粮食压力。隋炀帝兴建的“东都”洛阳,与长安并称为“二京”,越来越具有战略意义。安史之乱后,唐中央政府全靠东南粮运支撑。史载,唐德宗时,“关中蝗,食草木都尽。旱甚,灞水将竭,井多无水”。百姓嗷嗷待哺,“聚泣田亩”。课时8 │ 要点探究课时8 │ 要点探究材料二 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历来重视粮食生产。新中国建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力发展农业,形成了水稻、小麦、玉米、大豆的专业化集中生产格局。近年来,我国粮食生产能力不断提高,突破了5亿吨。我国粮食保障能力不断增强,以世界7%的耕地,保证了世界20%以上人口的粮食需求。(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决定隋唐定都长安的主要因素。(2)读图,指出从扬州通过水路运输粮食到长安依次经过________河、黄河、________河。(3)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唐时期洛阳成为“二京”之一的原因。课时8 │ 要点探究例1 [解析] (1)结合所学知识及地理位置可得出结论。“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成为定都咸阳、长安的主要因素。(2)读图,根据图中图例的提示可推断是隋运河和渭河。(3)从材料和图中可以看出,洛阳靠近经济发达的黄河中下游及江南地区;大运河的中心,全国财富水陆转运枢纽。加上政治、文化传统的影响,使得洛阳成为“二京”之一。本题以三农中的农业问题为载体设置试题,考查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时8 │ 要点探究[答案] (1)隋唐政治上与北周一脉相承,关中为政治中心区域;关中地理优越,战略地位重要。(2)隋(大)运 渭(3)靠近经济发达的黄河中下游及江南地区;大运河的中心,全国财富水陆转运枢纽;建有含嘉仓、洛口仓等大粮仓;政治、文化传统的影响。[点评] 以高考真题形式考查对大运河开凿意义的认识和理解,体现了对该知识点的重视,同时指导学生认识高考大题的命题特点,提高解答技巧。课时8 │ 要点探究变式题 B [解析] 本题关键是理解诗的意思,“尽道”是别人都说的意思,所以可排除A项,“千里赖通波”说明皮日休认识到了大运河交通动脉的作用,B正确;C项错在了“完全”一词上;D项与题干相反。? 探究点二 比较认识唐太宗、武则天和唐玄宗的政绩课时8 │ 要点探究【思维发散】 对比“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可以发现中国封建社会上的“治世”现象有共同的表现: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秩序相对安定,阶级矛盾相对缓和,民族团结,文化昌盛等。但这是相对的,封建盛世并不排除残酷的阶级压迫和剥削,甚至还存在局部的阶级矛盾激化的现象。课时8 │ 要点探究课时8 │ 要点探究例2 [2010·洛阳模拟] 武则天统治后期有一位读书人决定参加科举考试以求取功名,有人给他提供如下建议:①进士科录取率较低,只有背熟四书五经才有希望考取。②如果武艺超群,通晓兵法还可以报考武举科。根据所学知识判断(  )A.①说法正确,②说法不正确B.①说法不正确,②说法正确C.①②说法都正确D.①②说法都不正确课时8 │ 要点探究[点评] 以情景选择题形式呈现,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很符合高考命题特点。例2  B [解析] 规定四书五经为科举考试内容是明朝的特点,所以①的说法错误,武则天开设武举和殿试,②正确,所以本题答案应为B。课时8 │ 要点探究课时8 │ 要点探究变式题 B [解析] 注意理解羁縻州的含义,即用少数民族首领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所以与此相符的是B。A虽然是唐太宗所为,但是派朝廷官员去管辖;C、D两项都是唐玄宗的功绩。1.有史料记载,隋时大建粮仓,“置回洛仓于洛阳北七里,仓城周回十里,穿三百窑”。粟帛储藏之多,前所未有。这说明隋朝(  )A.大运河的开凿促进了隋朝农业生产的发展B.政府各级官员清正廉洁C.隋文帝注重节约,积累财富D.社会经济曾得到迅速发展课时8 │ 备用习题[解析] D 从材料可以看出,隋朝粮仓很多,粮食储备很多,这说明其经济发展迅速。从材料不能反映A、B、C三项。课时8 │ 备用习题2.684年,武则天废中宗欲自立,柳州司马徐敬业起兵反抗,“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写下了著名的《为徐敬业讨武曌檄》,其文曰“……入门见嫉,娥眉不肯让人;掩袖工谗,狐媚偏能惑主……豺狼成性,近狎邪僻,残害忠良,杀姊屠兄,弑君鸩母。人神之所同嫉,天地之所不容……”对材料分析正确的是(  )A.充分论证了武则天违背历史潮流的史实B.反映了天下人民反对武则天的共同愿望C.只看到了武则天的过错,没有看到其历史功绩D.骆宾王站在李氏集团立场上,批评毫无根据课时8 │ 备用习题[解析] C 题目考查考生分析历史材料的能力,武则天并没有违背历史发展的潮流,A错误;从材料也不能判断出天下人民都反对武则天,也不符合史实,B错;武则天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骆宾王的批评也有一定的史实根据,所以D项也不正确。答案为C。课时9 │ 隋唐制度的革新及社会经济的发展课时9 隋唐制度的革新及社会经济的发展课时9 │ 考点梳理课时9 │ 考点梳理课时9 │ 考点梳理课时9 │ 考点梳理课时9 │ 考点梳理课时9 │ 考点梳理课时9 │ 考点梳理课时9 │ 考点梳理? 探究点一 隋唐时期经济、政治、军事制度的四大变化课时9 │ 要点探究(1)土地制度的变化。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土地制度发生了重大变化,即均田制崩溃,地主所有制从8世纪中叶开始得到空前发展,主要体现为随着地主庄园经济的迅速发展,土地兼并愈演愈烈。(2)赋税制度的变化。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的变化,是地主土地所有制高度发展的结果,符合土地集中和贫富分化的社会现实。这一变化,不仅是唐朝赋税制度的变革,而且也是汉代以来赋役重丁口、轻田产转变到此后轻丁口、重田产的分水岭。课时9 │ 要点探究(3)选官制度的变化。隋唐建立、唐代完善的科举制度,反映了士族地主势力的衰落以及中下级地主势力的上升。各阶层知识分子,特别是庶族地主参政,扩大了封建政权的统治基础,极大地改变了秦汉至南北朝时期豪强地主垄断政权的局面。(4)军事制度的变革。由府兵制到募兵制,既是制度的革新,同时也是封建政治经济发展的要求和产物,同时形成藩镇。【思维拓展】 土地制度的变化、赋税制度的变化、军事制度的变化构成一个关联的整体,土地制度变化是导致赋税制度变化和军事制度变化的原因。课时9 │ 要点探究例1 [2010·福建卷] 《朱子语类》云:“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对此理解有误的是(  )A.体现三省分权制  B.完善中央监察机制C.减少行政决策失误
D.分散相权加强皇权课时9 │ 要点探究例1 B [解析] 此题考查对三省六部制概念的掌握,显然根据材料和概念的理解,A、C、D均是正确的。B选项转换了概念,三省六部不属于监察机构。[点评] 本题以高考真题形式考查对三省六部制的理解,解答关键在于审题细致和解读材料的准确。要注意到本题为逆向选择题,又要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联系所学进行判断。课时9 │ 要点探究课时9 │ 要点探究变式题 B [解析] 考查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通过两幅图可以看出,隋唐时尚书省下设六部,有分工,有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从而形成严密的体系,加强了皇权。A、C、D三项仅是表面现象。? 探究点二 比较租庸调制和两税法课时9 │ 要点探究课时9 │ 要点探究课时9 │ 要点探究例2 [2010·武汉模拟] “其租庸杂徭悉省;而丁额不废。”“其田亩之税,率以大历十四年垦田之数为准,而均征之。”这一赋税改革指的是(  )A.两税法
B.一条鞭法C.更名田
D.摊丁入亩课时9 │ 要点探究[点评] 本题直接对探究点进行考查,意在加深学生对古代赋税制度的理解和系统掌握。对于不同时期的相似的知识,要运用这种方式进行训练,以强化记忆,加强理解。例2 A [解析] 解答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准确解读,从材料中的“租庸杂徭悉省”这一信息可知,这是对租庸调制进行改革,“大历”是唐德宗年号,由此可以判断出这一赋税制度改革是两税法。课时9 │ 要点探究课时9 │ 要点探究变式题 A [解析] 租庸调制建立在均田制基础上,授田则以丁男和丁女为标准,尽管是“有田就有租”,但由于田是按丁授田,因此田租也是按丁计税,调是按户计算,庸(代役)是按人计算,即使不授田,只要有人丁也要服役,或者交庸。因此①是正确的;田租属于实物税,调也是实物税,庸的实质是劳役,因此②也是正确的;由于这几种完税形态都属于缴纳实物,因此可以看出商品经济并不发达,③的说法也是正确的;这种赋税方案以人身为本,人身是征税的依据,说明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严,因此④也是正确的。? 探究点三 隋唐经济发展的影响(1)社会角度:①政治意义:安居乐业、矛盾缓和、政局稳定→巩固统治。②历史地位:封建经济发达→物产丰富→商品丰富→经济交流活跃→科学技术先进→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③人民生活:物质生活→维持温饱→文体活动(节日)→兼收并蓄→多姿多彩。④国际意义:物产丰饶、制度完善、科技领先、开明兼容、文化灿烂、国力强盛、疆域广大、博大精深,“中华文化圈”形成。课时9 │ 要点探究(2)自然角度:①灌溉农业:草原变农田,蓄水变成耗水;河流中下游地区水流减少。②农耕技术:“火耕”“垦荒”“围湖造田”,导致水土流失,洪涝灾害。③凿井技术:(坎儿井)使地下水位下降,绿洲退化,土地沙化。④农民居宅:牧民成为农民,帐毡成房屋,树林被毁,青山成为荒山石岭。课时9 │ 要点探究课时9 │ 要点探究例3 [2010·广东卷] 北魏均田制实行后,文献中出现了“庄园”一词,指被圈占的成片土地。唐代均田制实行后,“庄园”一词的使用更普遍。这反映了均田制实施后(  )A.井田制得以恢复B.不存在土地私有现象C.仍存在土地集中现象D.庄园由中央直接管理课时9 │ 要点探究例3  C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庄园是一个自给自足程度相当高的经济、政治、文化单位。唐代均田制实行后,“庄园”一词的使用更普遍反映了均田制实行后,地主仍然大量兼并土地,仍然存在土地集中现象。课时9 │ 要点探究变式题 C [解析] 四个备选项都是隋唐时期农业发展较快的表现,其中A、B、D三项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不可能是“教训”。C项对自然生态平衡有破坏性影响,故是我们应该接受的教训。1.唐朝中央政府具有较高的行政效率,主要原因是(  )A.增设机构,增加官员
B.分工明确,合作共事C.互相牵制,相互监督
D.分削相权,加强皇权课时9 │ 备用习题[解析] B 唐朝对三省六部制进行了明确的分工,使之合作共事,又各有所专,大大提高了行政效率。所以本题答案为B。课时9 │ 备用习题2.国际法制史学者将《唐律疏议》(唐高宗时颁行)与欧洲“罗马法”相提并论,并视之为古代“中国(华)法系”的代表著作。它颁行前的审核需要通过(  )①尚书省 ②中书省 ③门下省 ④皇帝A.①②
D.③④[解析] D 唐朝机构中,负责审核政令的是门下省,另外皇帝最后把关决策,所以答案应为D。课时9 │ 备用习题3.“古代的长安、洛阳、开封、临安、大都等大城市,既是不同时期的政治中心、军事重镇,也是著名的商业中心。丝绸之路的开通、大运河的开凿、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等,也催生了一批批城市的兴起与繁荣。”材料不能说明(  )A.古代城市的特点B.古代城市发展的原因C.城市中已经打破了坊、市限制D.古代城市多为当地的政治中心课时9 │ 备用习题[解析] C 本题考查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和对历史现象的理解能力,中等难度题。解题关键是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并正确地解读:材料分析了中国古代城市的特点和发展的一些原因。城市中打破“坊”“市”的界限,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材料中没有体现,故C正确。课时9 │ 备用习题4.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孔子曰:“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论语》课时9 │ 备用习题材料二 自汉武帝以后,黄河中下游的可耕地几乎全部开辟,包括中游十分脆弱的黄土高原,大片森林和草原被辟为农田,下游平原的原始森林、草地更是垦伐殆尽,连河湖滩地也被辟为耕地……中唐以后,黄河流域长期处于战乱状态,加之长期过度开发,引起水土流失加剧,下游河湖被淤被垦,最终引起环境恶化,所以10世纪以后,黄河河患日益严重的趋势已不可逆转,灌溉系统破坏难以修复。——《中国通史》课时9 │ 备用习题材料三 贞观十一年七月一日……洛水暴涨,漂六百余家。……十三日,诏曰:“暴雨为灾,大水泛滥……诸司供进(进奉的财物),悉令减省。凡所力役,量事停废。遭水之家,赐帛有差。”……九月,黄河泛滥……太宗幸白马坂以观之。——《旧唐书》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提出了哪些有利于建立和谐社会的观点?(2)根据材料二,分析黄河中下游地区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的原因和影响。(3)根据材料三,说明灾害发生后唐太宗对待百姓的态度,并概括其应对灾害的举措。课时9 │ 备用习题[解析] 本题是一道文字材料解析题,考查考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题目以自然灾害为主题,间接关注了近两年的自然灾害问题,立意深远。第(1)问要注意根据题目要求“有利于建立和谐社会的观点”,从所学知识中概括;第(2)问主要根据材料中获得的信息进行概括,要注意全面简练;第(3)问首先回答出“态度”,然后再概括举措,回答时注意答案从材料中得出。课时9 │ 备用习题[答案] (1)儒家孔子主张“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孟子主张施行“仁政”,“政在得民”,给农民土地和时间,宽刑薄税;墨子主张“兼爱、非攻”,让人民安居乐业。(2)原因:战争连绵不断;土地过度开垦。影响:环境恶化,水患严重;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3)唐太宗关心民间疾苦、重视赈灾。减轻徭役;救济灾民;亲临灾区了解灾情。课时10 │ 隋唐时期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课时10 隋唐时期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课时10 │ 考点梳理课时10 │ 考点梳理课时10 │ 考点梳理课时10 │ 考点梳理课时10 │ 考点梳理课时10 │ 考点梳理? 探究点一 汉武帝和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的相似点课时10 │ 要点探究(1)都打败了少数民族贵族的骚扰,稳定了北部边境。汉初,匈奴兵经常掠夺西汉北部边郡。汉武帝时,对匈奴进行猛烈反击,击败匈奴,稳定了北部边郡;唐初,东突厥不断发兵南下威胁唐朝,唐太宗大败东突厥。(2)都重视加强各民族间的联系和友好往来。汉武帝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了西域各族同内地的联系;唐太宗派文成公主入藏,加强了汉藏两族的关系。课时10 │ 要点探究(3)都加强了对边境地区的管辖。汉武帝派人到少数民族地区,在西南地区建立郡县,加强了内地与西南地区的联系;唐太宗在东突厥旧地设置都督府。【对比串联】 分清唐太宗和唐玄宗在民族关系上的举措:唐太宗:刚柔并济,一平突厥政策开明,二与吐蕃和亲。唐玄宗:册封管辖,封回纥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封粟末靺鞨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加授忽汗州都督,册封南诏皮罗阁为云南王。课时10 │ 要点探究例1 贞观后期,回纥各部请求开辟一条“参天可汗道”,即从唐朝通往回纥的大道,唐太宗应允,并在沿途设立驿站几十处。“参天可汗道”的历史作用不包括(  )A.为民族间商旅往来提供了方便B.促进了民族间的融合C.加强了中央对边疆的控制,利于边疆开发D.加强了与欧洲、非洲的往来课时10 │ 要点探究例1 D [解析] “参天可汗道”是从唐朝通往回纥的大道,属于我国内部的道路,所以对加强与欧洲、非洲往来没有作用,故本题答案应为D。[点评] 以材料选择题的形式,考查考生对知识的理解,重在区分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概念的区别,这是考生极容易混淆的概念。课时10 │ 要点探究变式题 C [解析] 本题属于比较型选择题,实际考查中央政府处理同少数民族的几种方式。? 探究点二 唐朝灵活处理同周边少数民族关系的方式课时10 │ 要点探究(1)设行政机构:唐初,唐太宗在东突厥旧地建都督府,任命突厥贵族为都督来管理;唐太宗和武则天时期在西突厥分别设立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这是唐朝在西域设置的最高统治机构;8世纪前期唐朝建黑水都督府。(2)战争:唐初与东突厥开战,大败东突厥,俘其首领,维护北部边境的安定。(3)册封:唐玄宗先后册封回纥首领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粟末靺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南诏首领皮罗阁为云南王等。(4)和亲: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尺带珠丹与金城公主,唐蕃会盟。课时10 │ 要点探究【知识延伸】 唐朝与吐蕃的关系:吐蕃在唐朝周边民族中地位特殊,它与唐朝是互不隶属的两个并立政权;吐蕃和唐朝的关系在政治上表现为和亲、册封与会盟,在经济上表现为经济文化交流。例2 《新唐书》载:“是时,可汗上书恭甚,言:‘昔为兄弟,今婿,半子也。陛下若患西戎,子请以兵除之’。”从材料中能够得出的正确信息是(  )A.唐朝与突厥关系紧张
B.南诏接受唐朝领导C.回纥与唐朝关系亲密
D.唐政府与吐蕃和亲课时10 │ 要点探究例2 D [解析] “参天可汗道”是从唐朝通往回纥的大道,属于我国内部的道路,所以对加强与欧洲、非洲往来没有作用,故本题答案应为D。[点评] 以材料选择题的形式,考查考生对知识的理解,重在区分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概念的区别,这是考生极容易混淆的概念。课时10 │ 要点探究变式题 C [解析] 本题属于比较型选择题,实际考查中央政府处理同少数民族的几种方式。? 探究点三 比较汉、唐两个时期中外交往的不同特征及原因课时10 │ 要点探究(1)不同特征:①汉代以陆路为主,唐代水陆并举。西汉张骞通西域后,“丝绸之路”开通,中国同西亚、欧洲的商贸关系开始发展起来,唐朝时仍然是中西重要商道,而且新开辟了以登州、扬州为起点,东至朝鲜、日本,再从广州出发至西亚、欧洲的海上商道。②汉代以商贸为主,唐朝使臣交往、商贸交往、文化交往全面展开,与朝鲜、日本、印度、大食都有使臣互往通好。③汉代以丝和丝织品为主,唐代丝绸、瓷器、纸张、茶叶等商贸物品大为增多。④汉代商贸具有单向性,唐代中外交往具有双向性,不仅传播了文化,而且广泛吸取各国经济文化成果,促进了唐朝的繁荣。(2)原因:①汉代江南经济较为落后,“海上丝绸之路”发展有限。②唐朝疆域扩大,国力强盛,经济重心逐渐南移,造船业发达,因此,中外交往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况。【思维拓展】 汉代海上丝绸之路由广东沿海港口出发,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唐代海上丝绸之路由广州出发,最远可达波斯湾。课时10 │ 要点探究课时10 │ 要点探究课时10 │ 要点探究例3 B [解析] 以地图考查为切入点,考查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状况,从而进一步考查学生善于捕捉利用有效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关于对外交通图,要求学生掌握的有西汉、唐朝和明朝。通过地图上的天竺、大食等有效信息,则不难判定是唐朝的对外交通。[点评] 地图是学习历史的重要工具,其中含有丰富的历史信息,本题以地图为材料命题,提示考生在复习中,要加强对教材中重要历史地图的掌握。课时10 │ 要点探究变式题 D [解析] 本题考查汉唐对外交通相似之处,属于基础知识考查,西汉对外交往以陆路为主,而唐是海陆并重。课时10 │ 备用习题课时10 │ 备用习题[解析] C 本题考查唐朝的民族关系。注意题干的时空限定分别是“唐朝”“西南地区”,长庆会盟碑是唐朝与吐蕃进行会盟的历史见证,而且吐蕃在我国西南地区,所以C项符合题意。课时10 │ 备用习题2.下列关于骨力裴罗、大祚荣、皮罗阁共同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都是唐朝时期少数民族首领B.都接受中央政府领导C.都曾经与汉族和亲D.都接受过唐玄宗的册封[解析] C 本题是一道复合型选择题,既是一道逆向思维选择题,又是一道比较选择题。题干中所列出的三个少数民族首领都没有与汉族和亲,所以不正确,符合题目的要求,本题正确答案就是C。其他几个选项都是正确的,不符合题意。课时10 │ 备用习题3.我国古代中央政府对少数民族地区采取了多种多样的管理政策,政策不同,中央政府对其管理的程度不同。请按中央政府对少数民族地区管理由松散到紧密的顺序排列下列各政策(  )A.和亲—册封—会盟—设立都督府—设立都护府B.会盟—册封—和亲—设立都护府—设立都督府C.和亲—会盟—册封—设立都督府—设立都护府D.册封—和亲—会盟—设立都护府—设立都督府课时10 │ 备用习题[解析] C 本题可用排除法。首先看都督府和都护府,二者都是由中央政府设置,但前者是任用当地少数民族首领做都督,后者是由中央政府委派官吏代表中央进行管理,由此可以排除B、D两项。从A、C两项看,主要是会盟与册封的比较,前者是双方的,后者是中央政府的主动行为,所以正确答案为C。课时10 │ 备用习题4.日至17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对亚非五国进行了国事访问。中非友谊源远流长,下列关于古代中非关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①西汉时造纸术经阿拉伯传到非洲 ②隋唐时向西经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可以通往非洲国家 ③唐朝人杜环在非洲留下行踪,东非索马里使者,在唐太宗时来到中国,受到很好的接待 ④非洲发掘了唐朝的陶瓷残片,唐墓出土了非洲黑人陶俑A.①②
D.②③④[解析] A 造纸术传到非洲是8世纪,①错误,隋唐时经路上丝绸之路不能到非洲,②错误。另外两项都是正确的。课时11 │ 隋唐时期文化的繁荣课时11 隋唐时期文化的繁荣课时11 │ 考点梳理课时11 │ 考点梳理课时11 │ 考点梳理? 探究点一 隋唐时期文化繁荣的原因课时11 │ 要点探究(1)国家统一强盛,经济繁荣。隋朝的统一使全国社会秩序安定下来,南北的经济文化得到交流;唐朝时,封建经济高度发展,政治相对稳定的时间较长,这就为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隋唐政府倡导科举制,兴办学校,突破了选拔人才对门第的限制。不管是外来的佛教文化还是中国的道教文化,统治者大都能兼收并蓄。这些都为文化的繁荣创造了有利的氛围。课时11 │ 要点探究(3)文化交流频繁。隋运河的开通和唐朝交通的畅达,使国内各民族间以及中外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况,中外文化互相吸收、互相促进,使隋唐文化更加丰富多彩。(4)继承了传统文化。秦汉以来我国封建文化在许多领域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北方少数民族的发展和江南的开发又为我国科技文化及文学艺术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在此基础上隋唐文化出现了全面繁荣的局面。【知识延伸】 文化属于上层建筑领域,一定历史阶段的文化是由这一历史阶段的经济基础决定的,是该阶段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领域的反映;一定的文化形成以后,其发展有相对的独立性,对政治、经济具有反作用。课时11 │ 要点探究例1 [2010·福建卷] 表中的日文写法主要仿自中国某种书法字体。唐代擅长这一书体的书法家是(  )A.王羲之  B.颜真卿C.柳公权
D.怀素课时11 │ 要点探究例1 D [解析] 此题考查古代书法艺术和书法名家。解法一:日本文字主要由吉备真备利用汉字创造的片假名和僧人空海采用汉字草书创造的平假名构成,材料中点出的是平假名,故受草书影响,怀素是狂草名家,选D;解法二:根据材料中的平假名字体判断是模仿草书,这是本题考查的主要意图;解法三:排除法,王羲之非唐朝,颜真卿和柳公权擅长楷体,故选D。[点评] 本题以高考真题形式考查对唐朝书法艺术的记忆和理解能力,要根据图片看出日文是根据中国书法草书变形而来的,然后在联系所学知识可以判断四个选项中只有怀素擅长草书。课时11 │ 要点探究课时11 │ 要点探究变式题 C [解析] 主要从文化是社会上层意识形态,是当时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当时经济、政治、民族、外交的影响立意。本题就民族交往入手考查学生对这方面的理解。要注意题中强调的是“增添了鲜明的多民族色彩”,因为隋唐时期,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巩固,汉族与各民族交往频繁,促进了中华文化的繁荣。? 探究点二 隋唐文化的地位课时11 │ 要点探究(1)全面辉煌、博大精深。隋唐文化的繁荣景象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中是一个顶点;隋唐文化不仅对后来的封建文明产生了巨大影响,甚至在今天都留下了明显的痕迹。(2)承前启后、源远流长。当时东方文明远远领先于西方文明;隋唐文化对周边邻国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隋唐文化在全世界范围内代表了中国文明,至今还保留着较大的影响。(3)光照四邻、影响深远。课时11 │ 要点探究例2 诗人王建在《凉州词》中写道:“洛阳家家学胡乐。”刘肃则在《大唐新语》一书中指出,在贞观时长安已经是“胡着汉帽,汉着胡帽”。这些文献资料从本质上反映了(  )A.隋唐文化遥遥领先,光照四邻B.胡汉已经融合为一家C.唐王朝推行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D.唐朝社会生活、服饰的变化[点评] “盛唐无忌”,高度繁荣的政治和经济,使唐文化呈现出一种高度的自信与兼容,使之能够兼收并蓄,广泛吸纳少数民族和外国文化成果。本题以材料题考查对唐文化这一特点的把握。课时11 │ 要点探究例2  C [解析] 从材料可以看出,唐朝广泛吸收少数民族文化,这反映了唐朝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故C正确。从材料不能反映出A项,B项与史实不符,D项只是表象,不是本质。课时11 │ 要点探究课时11 │ 要点探究变式题 B [解析] 本题以数据统计的方式表现中国科技世界领先这一特点,然后考查其领先的原因,这样就把问题变成了常规题。纵观四个小项极容易误选D项,因为④表现了很强的民族色彩,但仔细分析其观点是错误的,犯了狭隘民族主义的错误。所以正确答案应选B项。? 探究点三 从唐代三大诗人的作品分析文学是社会政治和经济在意识形态领域内的反映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从唐诗的风格发展,我们可以看到唐代历史发展的面貌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即体现了文学艺术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在意识形态领域内的反映这一规律。(1)李白:生活在唐代开元盛世之时,当时社会稳定、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因此李白的诗纵情歌颂祖国的壮丽山河,他的诗气势磅礴,热情奔放,想象丰富,手法夸张,具有突出的浪漫主义风格,如《望庐山瀑布》中“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就体现了以上特点。课时11 │ 要点探究(2)杜甫:亲身经历唐朝由盛转衰的剧变,他的诗深刻反映社会剧变时期的社会现实,揭露统治阶级的腐朽,反映了下层人民在战乱前后的悲惨境遇,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对国事的关怀,由于经历了以上社会现实,他留下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诗句,不愧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深刻反映现实,被称作“诗史”。(3)白居易:生活在安史之乱之后,唐朝元气大伤,原来潜伏的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因此他的诗更多反映民生的疾苦,形成了平实浅近、针砭时弊的讽喻风格。例如,他写的“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夺人衣作地衣”就是这种风格的真实写照。课时11 │ 要点探究课时11 │ 要点探究例3 诗一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诗二新乐府·红线毯宣城太守知不知?一丈毯,千两丝。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夺人衣作地衣。关于这两首诗,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诗一清新激越,风格豪迈,具有浪漫主义气息B.通过诗的风格表明,诗二有可能是白居易所作C.诗二反映了作者对黑暗社会的控诉D.两首诗都采用现实主义手法,讽刺了社会现实课时11 │ 要点探究[点评] 现在的高考题大都是通过设置新的情境或者转换命题的角度来不断出现的。但万变不离其宗,最终还是落在考查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以及考查学生能力上来。因此抓基础,培养能力是关键。例3  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需要与作者身处的社会政治、经济状况相联系。诗一是典型的浪漫主义作品,诗二采用现实主义手法,讽刺了社会现实。由此D项表述错误。变式题课时11 │ 要点探究    “诗仙”李白的诗作风格豪迈、浪漫,语言明快、生动,而“诗圣”杜甫的诗作则充满着沉郁朴实而深刻的感情。这主要是因为(  )A.前者性格豪放,后者性格沉郁B.前者出身于大地主家庭,而后者出身于农民家庭C.前者生活于盛唐时期,而后者生活于唐朝由盛转衰时期D.后者的艺术技巧不如前者课时11 │ 要点探究变式题 C [解析]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状况的反映。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国力强盛,政治比较清明,经济空前繁荣,因此其诗作风格豪迈、浪漫,语言轻快、生动。杜甫生活的时期唐朝由盛转衰,安史之乱、藩镇割据严重削弱了唐的统治力量,也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因此其诗作充满沉郁朴实而深刻的感情。1.在敦煌壁画艺术中,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壁画大多宣传佛教的善行和现实的悲苦无奈;隋唐壁画则更多的宣传享受和娱乐,表现幸福与祥和;宋朝壁画中,世俗场景大量渗入佛界。这些变化说明了(  )A.佛教文化的中国化  B.中外文化的交融性C.艺术形式的多样化
D.艺术内容的时代性课时11 │ 备用习题[解析] D 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较多,国家分裂,所以壁画宣传善行和对现实的无奈,而唐朝的壁画则是其盛世的反映。所以这说明了艺术内容的时代性。课时11 │ 备用习题2.自古以来,人们在生产、生活中积累了丰富的天文历法知识。下列成就,表明中国古代历法体系走向成熟的是(  )A.十九年七闰原则的确立B.《太初历》的制订C.《大衍历》的制订D.《授时历》的编定[解析] C 本题考查了考生再认再现我国古代历法知识的能力,中等难度题。A说明我国历法已经形成自己固定的系统;《太初历》是我国第一部较完整的历书;《大衍历》较准确地反映了太阳运行的规律,表明中国古代历法体系的成熟;《授时历》比现行的公历早300年。课时11 │ 备用习题课时11 │ 备用习题[解析] C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艺术特色,中等难度题。解题关键是准确调动知识说明问题。A是汉代的艺术品;B是隋朝的艺术品,生动地描绘了士人纵情游春的神态和景色;C是唐朝的艺术品,气势雄浑,体现了盛世气象;D是北宋的艺术品,反映了城市和商业的繁荣。故C正确。第三单元 │ 单元总结提升第三单元 单元总结提升单元总结提升 │ 知识框图单元总结提升 │ 知识框图单元总结提升 │ 综合探究1.隋唐时期社会领域发生的重大变化(1)中央官制的变化。中央官制实行三省六部制,从而取代了秦汉以来的三公九卿制,中央机构更加成熟完善,为后世朝代所沿用。(2)选官制度的变化。科举制取代了魏晋以来的九品中正制,各阶层知识分子,特别是庶族地主的参政,扩大了封建政权的基础,极大地改变了秦汉至南北朝时期豪强地主垄断政权的局面。(3)土地制度的变化。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土地制度发生了重大变化,即均田制崩溃,土地兼并严重,地主庄园经济发展。(4)赋税制度的变化。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的变化,符合土地集中和贫富分化的社会现实。这一变化,不仅是唐代赋税制度的改革,也是从汉代以来征税由重人口、轻田产转变为轻人口、重田产的分水岭。(5)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上的变化。中央政府的政策比较开明和开放。东北边疆地区开始纳入中央政府的管辖之下,疆域变得空前辽阔,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进一步扩大。(6)文化上的变化。佛教中国化。社会风气由于受少数民族和外国生活习俗的影响,变得多姿多彩、比较开放。单元总结提升 │ 综合探究2.中国封建社会盛世出现的规律和对盛世的认识(1)规律:从背景上看,都是在封建国家统一的前提下,新的封建王朝建立初期出现的;都是在农民起义推翻前朝统治,统治阶级吸取前代灭亡教训的背景下出现的。从内容上看:统治阶级都注意调整统治政策,如轻徭薄赋、减轻刑罚、提倡节俭、鼓励农耕、整顿吏治、完善制度、善于纳谏、任用贤臣等。从结果上看,都呈现出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国家强盛的局面。单元总结提升 │ 综合探究(2)认识:①根本原因是统治阶级认识到农民战争的伟大力量,注意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使生产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在一定时期内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需要;重要原因是当朝帝王良好的个人政治素质、雄才大略等,如善于纳谏、任用贤臣以及推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开放的对外政策等;直接原因是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他们是盛世局面的直接创造者。②盛世景象下的劳动人民相对于其他时期而言,生活状况的确有些改善,剥削也有所减轻,并在一定程度上过着祥和、安定的生活。但他们并没有,也不可能摆脱封建地主阶级的剥削和压迫,他们的阶级地位丝毫没有改变,盛世之下,并不排除局部地区或某一时期阶级矛盾的激化,甚至发生人民反抗斗争的现象。单元总结提升 │ 综合探究3.中国古代商业的主要特点(1)起源早并且不断发展,阶段性特征明显,各个时期发展极不平衡。(2)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相连,相辅相成,同时受重农抑商政策的制约,发展艰难而曲折。(3)商业始终作为农耕经济的补充而未能占据中国古代经济的主导地位。(4)中国古代商业与商人的命运总是与政府的商业政策有关。(5)商业市场形式多样,城市商业经济发达,商人群体活跃。单元总结提升 │ 综合探究(6)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随商贸的发展呈不同的特色。秦汉至唐,在京都、郡、国所在的大县城内,多有官府在指定的地区设立并由官府管理的“市”(进行商品交易的固定场所),与居民所住的“里”“坊”严格分开。宋代以后坊市制度界限被打破。4.隋唐时期城市经济发展的新特点(1)城市经济格局的变化:唐初,长安、洛阳既是当时的政治中心,又是最为繁盛的经济性商业都会。安史之乱以后,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南方工商业都市后来居上,尤其是地处交通要道的扬州、楚州、杭州、明州等地的商品经济空前繁荣,整体上超过了北方城市。单元总结提升 │ 综合探究(2)城市金融机构的变化:隋唐时期城市经济与贸易的发展使邸店的作用日益重要,邸店除堆放货物、供客商住宿外,还从事民间性的商业贸易,从中抽取佣金。这一时期出现了撮合贸易成交的中介人,即“牙人”,为了替商人存放、保管金银、货币,又出现了特殊的专营商店——柜坊,并出现了一种充当货币支付手段的飞钱,代替货币进入流通领域。(3)城市经济布局的变化:唐初时商业管理十分严格,严格限制商业贸易的场所及时间,但到唐朝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坊市门禁制度逐渐被破坏,交易不再局限于日中,而逐渐出现了夜市,从而打破了妨碍商品经济发展的桎梏。单元总结提升 │ 综合探究5.中国古代的水利工程单元总结提升 │ 综合探究单元总结提升 │ 综合探究6.唐诗繁荣的原因(1)社会经济发展为唐诗的繁荣提供了必要的物质保障,城市经济的发展更为多种艺术形式和文学样式的兴起创造了条件。(2)国家的统一和政治的清明,为诗歌的发展准备了必要的条件。(3)帝王的提倡。唐代很多帝王如太宗、玄宗等都爱好文学,极力提倡唐诗的写作,对诗人非常礼遇,使诗人的地位大大提高,无形之中也鼓励了文人从事诗歌创作,促进了唐诗的兴盛。单元总结提升 │ 综合探究(4)开明兼容、三教并行的文化政策使社会文化思想相对活跃,对文人思想相对束缚较少,创作心理上呈现出较为自由的局面,而科举“以诗取士”,使普通文人有机会进入仕途,增强了文人对社会事务的关注程度和社会责任感,使其思想水平和创作的内在高度有所提升。(5)国内各民族的融合和中外文化的交流,为诗歌增添了新的营养。单元总结提升 │ 综合探究}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秦汉时期的时代特征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