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开英字范曾的画多少钱一平尺尺

语言文字工作简报390期_教育部门户网站_
【浏览字体: 大 中 小】
语言文字工作简报390期
语言文字工作简报
第5期(总第390期)
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
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 &2009年3月17日
&&&&&&&&&&&&&&&&&&&&&&&&&&&&&&&&&&&&&&&&&&&&&&&&&&&&&&&&&&&&&&&&&&&&&&&&&&&&&&
目&&&&& 录
●国家语委支持项目“统一平台少数民族文字识别系统”获“钱伟长中文信息处理科学技术奖”
●新疆语言文字双语网站开通
●汉字?书法?文化高层论坛在京举行
●首届两岸四地语言学论坛开幕
●中国语言资源开发应用中心在京成立
国家语委支持项目“统一平台少数民族文字识别系统”
获“钱伟长中文信息处理科学技术奖”
<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4 LINE-HEIGHT: 200%; FONT-FAMILY: 仿宋_GB年11月25日,2008年“钱伟长中文信息处理科学技术奖”颁奖典礼举行。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丁晓青教授主持研制的“统一平台少数民族文字识别系统”获2008年“钱伟长中文信息处理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该成果是在国家语委支持下(国家语委民族语言文字规范标准建设与信息化项目,项目编号MZ115-005),清华大学与西北民族大学、新疆大学、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历时8年合作完成的,创新解决了印刷体蒙古、藏、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朝鲜文及国际上极为关注的阿拉伯文等多种文字的文档图像经识别输入计算机的难题。系统已在北京、西藏、新疆、内蒙古、甘肃、四川、青海、云南等地区推广应用,阿拉伯文软件产品在国际市场销售。
“钱伟长中文信息处理科学技术奖”是我国中文信息处理领域最高科学技术奖,设立于2005年9月,旨在奖励在推动中文信息处理中有突出贡献的组织和个人,充分调动中文信息处理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我国中文信息处理事业的发展。“科学技术奖”设一、二、三等奖,按科技水平、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以及推动中文信息处理科技进步的作用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定。每两年评审一次。
新疆语言文字双语网站开通
2008年11月27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族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主办的新疆语言文字双语网站正式开通。中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委常委、宣传部长李屹到会并启动开通新疆语言文字网。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语委发去贺信,对新疆语言文字双语网站开通表示祝贺。&&&&&&&中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委宣传部副部长施生田在致辞中说,新疆是一个多民族、多语种、多文种的地区,语言文字工作在维护国家统一、维护民族团结、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希望新疆语言文字网站的开通成为推进办公自动化、推行政府信息公开,提升服务质量的有效载体,成为了解广大民众语言文字需求的有效平台。&&&&&&&&&新开通的“新疆语言文字网”由维汉两种语言文字版构成,内容包括近期新疆语言文字工作动态及其他相关信息。新建成的网站分组织机构、民族语文、政策法规、推广普通话、规范标准、双语学习、论坛等几大板块,同时还开发了多语种网站管理系统,包括新闻管理系统、双语管理系统、术语管理系统、论坛管理系统、辞书管理系统以及网上查找、网上报名等多项功能。&
新疆是全国语言文字网站(页)建设开展得比较早的省区之一,新疆语言文字网(页)2001年建成开通以来,在宣传国家有关政策和语言文字规范标准、加强语言文字工作信息交流、促进本地区语言文字工作开展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并曾于2003年在全国语言文字工作系统政务信息化评优活动中荣获二等奖,受到国家语委的表彰和奖励。2007年,由教育部语信司牵头,山东省语委和新疆民语委达成合作意向,山东省语委支持新疆民语委对新疆语言文字网进行全面改版和升级。这是语信司继牵头上海市语委支持西藏语言文字网之后,再次推动东部地区援建民族地区网站。
汉字?书法?文化高层论坛在京举行
2008年11月30日,由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中国教育学会与首都师范大学主办,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承办的“汉字?书法?文化高层论坛”日前在京举行。 &&& 全国人大原副委员长许嘉璐,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司长李宇明、副司长王铁琨,文化部教育科技司副司长吴开英,著名语言文字学家周有光,北京大学教授高明,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名誉院长欧阳中石,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副所长董琨,中国书法家协会党组书记赵长青,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杨庆存等参加了“高层论坛”。 &&& “论坛”由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王铁琨副司长主持,李宇明司长就举办“论坛”的目的及意义作了阐述。他还特别提出要切实解决好现在书法进入教育存在的几个问题,促进全民书写水平的提高。&&&& 与会专家就信息化背景下如何认识汉字的功能与价值问题、汉字文化、书法文化的关系及其发展问题、书法教育与国民素质问题、书法文化与国家的文化建设问题、书法学科建设问题、汉字与书法走向世界问题等,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有深度的探讨分析。著名学者、全国人大原副委员长许嘉璐先生认为,汉字书法是中国有代表性的文化,汉字文化、书法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着很好的机遇,也存在很多问题;要使汉字文化、书法文化得到传承和发展,应该把书法教育工作做好,书法组织应与高校结合;深化包括汉字、书法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 著名学者、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为此次论坛题词:“谈中国文化离不开汉字,汉字是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周有光先生指出,汉字是我国瑰宝,但是对拼音也要充分利用,拼音是用来帮助掌握汉字的;不是不要繁体字,简化字也不构成书法的障碍。他还提出书法文化的研究要分层次,书法教育也要有分工。欧阳中石先生表示,研讨汉字、书法、文化的议题,是向各位专家求教,将吸收各位专家的意见,努力把书法教育向前推进,促进书法的学科建设。
首届两岸四地语言学论坛开幕
“首届两岸四地语言学论坛” 12月7日在澳门开幕,应邀参加的两岸及港澳四地专家学者,共同就法律语言研究、两岸词语比较、四地语言规划三大主题展开讨论。
论坛筹委会主席陈晓烽认为,通过举办此类论坛,有助于澳门解决相关的语言问题,也有助于各地区制订合乎现实的语言政策,希望论坛能延办下去。
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副司长王铁琨致词,希望通过两岸四地语言学论坛,加深四地了解各地区对语言问题存在的声音和诉求,相信经过两岸四地专家学者互动交流,倡议共同珍惜语言文化资源,必能把关注力度扩展开去。
中国语言学会会长侯精一认为,澳门是三语流通的社会,澳门土生葡人所讲的葡语也有自身的特点,与一般葡语有较明显的差别,这些构成澳门法律语言的多元性。澳门特殊而复杂的多种语言文字并存环境,为论坛带来独特的研究条件。
澳门语言学会会长程祥徽指出,澳门回归后,语文运用、语文教育、语言规范,尤其是法律语言的翻译、应用及中文写作公文时出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随着两岸关系不断改善,四地交往渐趋频繁,法律的沟通必然相应增多,建议把澳门法律语言的改进置于四地法律、四地语言交汇的大环境中去考虑。
中国语言资源开发应用中心在京成立
<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4 LINE-HEIGHT: 200%; FONT-FAMILY: 仿宋_GB年12月29日,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指导、商务印书馆主办的中国语言资源开发应用中心揭牌仪式在北京举行。商务印书馆总经理王涛致辞,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史哲学部主任、中国辞书学会会长江蓝生,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司长李宇明为“中国语言资源开发应用中心”揭牌并讲话,中国出版集团公司副总裁刘伯根出席并讲话。《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7》《现代汉语常用词表》出版座谈会同时召开。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副司长王铁琨介绍了中国语言生活绿皮书的情况。来自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各分中心、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信息产业部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所、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南京大学、中文信息学会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出席会议。
当今时代,语言不仅是交际的工具,同时也是一种有价值、可利用、出效益、能发展的社会资源。科学保存、保护和开发利用中华语言资源,已成为当今中国文化建设中一项重要、急迫的任务。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进步,语言职业和语言产业正在逐渐形成,语言已经进入到经济、文化和高新科技领域,成为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资源。语言自身的经济价值和产业特征日益显现。为了充分利用这种资源,有必要像开发自然资源、社会资源一样,对语言资源进行科学的产业开发。中国语言资源开发应用中心正是在这一理念和潮流的推动下应时而生。
中国语言资源开发应用中心是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指导下的实体性研发机构,致力于把语言和语言知识转化为生产力和文化商品。中心依托商务印书馆,以“中国语言产业的研发、示范基地”为定位,以壮大语言学队伍、拓展语言学领域、提高语言学的社会影响力为己任,力求更好地为国家、社会和学界服务,引导语言生活向和谐健康的方向发展。
中国语言资源开发应用中心的目标是:1.把语言学成果产业化,对成果进行梯次开发、普及和应用;2.进一步加深产业与学科间的联系,注重与语言产业人员的衔接,让语言产业人员回归到语言学领域;3.努力在上述两项之间寻求切合点,形成良性的、体制性的互动。
中心设立开发研究院,特聘驻院研究员主持开发项目。开发研究院下设辞书部、著作部、教材部、期刊部、网络部、影视部、广告部、培训部等,全方位、多媒体进行语言产业的开发。开发研究院的开发应用范围包括语言文字标准普及(如辞书、教材等),语言教学、培训、测试(如教材、多媒体、影视产品等),语言文字信息处理(如输入法、搜索引擎、计算机字库提供商、语言文字信息处理软件产业等),语言行业与职业(如外语教育、语言翻译、语言工程师、语言治疗师、语言经理人、文字速录师、广告语言设计师等)等方面。
中心还将设立“中国语言成就奖”基金会,这是一个非营利性基金,每年联合社会力量以公开透明的评奖方式评选“中国语言成就奖”获得者,奖励那些在把语言和语言知识转化为生产力和文化商品方面有突出成就的人。此外,中心还将出版一份内部刊物《语言资源动态》,及时反映国内外语言资源的开发利用情况,探讨把语言转化为生产力的方式途径、理论实践等。
中国语言资源开发应用中心的成立得到了有关领导和专家的高度评价和广泛赞赏。大家认为,中国语言资源开发应用中心是通过民间运作形式,把语言资源开发和利用落到实处、把语言转化为生产力的一项创举。中国语言资源开发应用中心的成立必将对延伸产业链,完善国家资源体系,开拓文化产业新领域,实施国家语言战略起到重要作用。
&&&&&&&&&&&&&&&&&&&&&&&&&&&&&&&&&&&&&&& (语信司编)打开微信扫一扫
孔网客户端
安卓版苹果版扫描下载
梅兰芳艺事新考
开&&&&&&本:16开
页&&&&&&数:307页
字&&&&&&数:160.000千字
I&&S&&B&&N:2
售&&&&&&价:45.37元
原书售价:69.8元
品&&&&&&相:
配送方式:快递、挂号印刷品、EMS&&&&
上书时间:
购买数量:
(库存5件)
商品分类:
详细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梅兰芳艺事新考
原价:69.8元
作者:吴开英 著
出版社:中国戏剧出版社
出版日期:
ISBN:2
字数:160000
页码:307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
编辑推荐
《梅兰芳艺事新考》由吴开英所著,作者在研究中对梅兰芳曾祖父之谜及其祖父的出生地、梅兰芳早年代表作《天女散花》剧本作者、徐悲鸿绘制《天女散花图》缘由、梅兰芳与鲁迅所谓的“恩怨”等学术研究之积案,深入调查考证,厘清了诸多疑点,推翻了各种不实成说,还原了历史本来面目,也还原了一个真实的梅兰芳。作者写梅兰芳同时涉及民国名人冯耿光、李释戡、齐如山、罗瘿公、张謇等梅兰芳的诸多朋友,也从一个侧面展示了民国时期艺人文人至诚交往的一段色彩斑斓的历史。全书内容翔实,文笔流畅,所征引资料及320余幅图许多为建国后首次面世,具有较高的史料和艺术价值。
内容提要
《梅兰芳艺事新考》由吴开英所著,自民国以来,有关京剧大师梅兰芳之家世、梅兰芳代表作《天女散花》剧本作者、徐悲鸿缘何绘制《天女散花图》、梅兰芳与鲁迅是否有恩怨等史实一直是难解之谜。作者通过调查考证,终于揭开了谜底,推翻了诸多不实成说,还原了一个真实的梅兰芳。《梅兰芳艺事新考》所征引史料与所配三二十余幅图,许多系建国后首次面世,具有较高的史料和艺术价值。
目录
方便快捷,寄收时间大概为3-5天(其它偏远地区3-7天),收费如下:北京市8元起;外埠12-20元起;香港首重45元起;我店主发天天快递。
挂号印刷品
特快专递邮费30元起
Copyright(C)
孔夫子旧书网
京ICP证041501号
海淀分局备案编号
购物车共有0件商品,合计:0.00元
商品已成功添加到收藏夹![转载]沈尹默《执笔五字法》
沈尹默《执笔五字法》
勤奋书家沈尹默
沈尹默实在是一位近代书法史上少见的、极笃诚极勤奋的书家。
沈尹默少鲁迅二岁,曾祖、祖、父皆仕途中人,均擅诗书,然而有清一代科举所重的书风大抵“乌、光、方”一类。他五岁入塾,塾师竟让他临黄自元摹欧书的刻本,误入了馆阁歧途。后来父亲叫他改习欧楷原拓并兼览诸家,又对他执笔、悬腕进行了严格的正统训练。二十岁时,他刻意临仿父亲友人仇氏秀美的行书,积习颇深。次年也赴日本留学,一年返归。先后在杭州、北大任教(曾任北大校长),临池不辍。期间与陈独秀、马一浮、张宗祥、章士钊、鲁迅等一大批文人有交,并参与新文化运动,同时发表大量白话诗。1933年在上海举办个人书法展览,四体齐备,开始以新文化运动名人的威望入主书坛。抗战中去重庆结识了于右任,任监察委员,此期致力临碑帖数十种。曾受古人启发而撰《执笔五字法》,通俗浅出,受书法爱好者欢迎。抗战结束,返沪成为鬻字为生的职业书家,仿欧、颜、怀仁、苏、黄、米诸书。解放后任上海文保委员、中央文史馆副馆长等职,全心投入到书法创作、研究、普及工作中,极力倡议成立了第一个国立书法研究机构“上海书法篆刻研究会”并任主任委员。举办了多期书法学习班,悉心指导,影响深远,今日海上中年书家多为当年学员。郭绍虞即出其门下,先生重庆时的女弟子张充和亦在美国耶鲁大学传播中国书法数十年。沈尹默文革中受迫害,抑郁而逝。
这样一份人生,主要都在书法里泡,苦习书法、讲授书法、研究书法。
沈尹默于书法用心至诚至深,在重庆,他临米芾临本兰亭的习作曾得到于右任夸赞(详见周而复《谈沈尹默书法》)但对他自己的字(而非事迹)历来臧否不一。他早年作书板气匠气重、陈独秀评为“其俗在骨!”并非尖刻。虽然沈氏后来自觉地争取改进,在《六十余年来学书过程简述》一文中说“始读包世臣论书著作,依其所说,悬臂把笔。杂临汉魏六朝诸碑帖,不以爱憎为取舍,尤注意画平竖直。”但“其俗在骨”病的关键当指气韵,岂主要会是“画平竖直”的得与失?三十年代,由于影印技术运用,沈尹默买到米芾、二王行草墨迹的照片,加上故宫开放,认识上大为提高,并从此转为以攻晋唐名帖为主,他的书法中苍润也才开始渐生。——而与他基本同龄的鲁迅之书法,此时早已“技进乎道”大家气象、游刃有余了。《沈尹默论书丛稿》146页道:“凡是学书的人,首先要知道前人的法度、时代精神加个人特性,三者必须使它结合起来方始成功。”这句话当然对,证之鲁迅、郭沫若的成功,也确实可以说明所述三者结合之“必须”。可是,偏偏在沈氏自己身上,这句话让笔者颇发叹息:沈尹默自己晓悟得太晚了,他的作品于法度之外,时代与个人的观照几乎了了……
沈氏书法中,相对而言楷书略多样些,但主要写北碑中很平正一路;或作欧楷,有时又在欧楷中结合褚遂良笔致,而较具个人创意的要算小楷。《沈尹默执笔五字法》(再补释文墨迹本)是沈氏抄文手稿,比他正式的书作要自如得多;后附的释文小楷结字明显效法文征明,朝左上与右下伸开,加之点画兼褚意的灵动,所以并不刻板,窃以为是沈书中少见的好作品(而偏偏并非正文,想必心态相对随意一些,这也是沈书病根出在“太迫于事”的一个反证)。但沈尹默以行、草为常作书体,多年前就看过,并没有很被吸引,只是一看便知作者下过的功夫很深。以前也不明白沈氏书法到底有哪些品类。这段时间反复翻阅这本能充分体现他的书法风貌与高度的《经典沈卷》,可是每一回我翻不到一半就没兴致了——
一个模式!虽然有行书、行草与草书之别,但气息并无二致,普遍被“正统”法度束缚,放不开。草书当然放些,可这是今草固有的特点,并不归于作者的创造。
大量的相关文献都提到沈尹默对自己书法“板俗”病的反省。他说“我自幼受黄自元的影响太深了,取法不高”,并一直在争取拓宽路子。“三十五以后,再写唐碑,以褚遂良能推陈出新,树立唐代新规范,乃遍临其传世诸碑,旁通各家。”还常随身携带米芾《七帖》照片研读,从帖中“惜无索靖真迹,观其下笔处”语“会得看前人法书,必须注意其下笔处”。于怀素小草,“玩其使毫行墨之精微意趣,始明腕运之妙理”。沈尹默又曾说“书法不但具有各种各式的复杂形状,而且具有变动不拘的活泼精神”,可以看作他为自己定的努力方向。他后期的行草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笔意的灵动流转,但欧字的体格仍一眼可见。许多字单个考察也堪称“襟飘带舞、意气风发”,可是通幅看来依旧生硬、僵气重。如果要分析,恐怕由三个方面造成:首先是字字正立,挺胸昂首如接爱阅兵;其次,这样的一个个文字又都笔直连缀,哪怕几十个字一列的长行,沈尹默居然也能直通到底、毫不偏错!这当然很让人吃惊,然而这种行行平行笔直的单调在行草书中毕竟是大忌,套用在本来就紧束的欧字体格上就更让人受不了!依正楷章法来将行草“排珠”,自然也算个性,但个性是有高下的!再者,在笔法上沈氏的字直接体现着他“笔笔中锋,是必须共守的根本法”这一令人不可思议、无法接受的偏执理念,一“中”到底——既要追求“变动不拘的活泼精神”、“玩其意趣”,又要作茧自缚恪守如此苛刻的僵化条规(八面出锋的米芾早已说过:“侧锋取妍,此二王不传之秘!”)这是沈尹默书法最终并没有真正进入高格的直接原因。沈书笔致单调,收笔虚脱随处可见——笔锋不敢调整岂能处处力到?如果他用的不是精良的“尹默选颖”特制笔,想必虚软处更多。何况沈书的缺少变化并不仅在字态、行态与用锋,还明显地体现为大量作品篇与篇的面貌雷同——他的“灵动”只在于用笔起落、转连、使运上“因勤生巧”的高度熟练与畅通。有些文章称沈氏“得二王一脉正统”,太失之偏颇。
沈氏在《南齐王僧虔笔意赞》中有一段话:“仅仅具有这样的形质而无神彩可观,不能就算已经进入书法之门……对于形质虽然差些(这是一向不曾注意点画笔法的缘故),而神彩确有可观,这样的书家,不是天份过人,就是修养有素的不凡人物,给他们以前人所称为善书者的称号,是足以当之而无愧的。若果只具有整秩方光的朴质,而缺乏奕奕动人的神彩,这样的书品,只好把它归入台阁体一类,说得不好听一点,那就是一般人所说的字匠体。”(《沈尹默论书丛稿》49、50页)这段话何其朴素,但又何其深刻!尤其是出自曾误入歧途“浪掷韶光”,一生耽于书法每一点参悟、每一点改进都来得很不容易的沈氏之口,更让我们觉得它的分量。上一世纪的书坛上,沈尹默书法“形质”可谓压群,但前文分析的那些原因却使沈书“神彩”大失,这与他曾鬻书与从事书法普及教育也有一定联系。然而,更深一层的根源或许在于沈氏出身于凡事都极重规矩、正统的仕宦门第,顺服与理性太强,太将书法看作人生的一项使命、太“迫于事”而难以“散怀抱”,缺乏鲁迅、郭沫若活趣与叛逆的方面,尤其是缺乏鲁迅之于书法的内在精神需要;况其一生又都在治学治书,旁涉几乎没有,主体的气全来自书斋,鉴此,作为“气之所形”的书法出现某种刻板也就并不偶然。相反,验之鲁迅书法,“形质”的某些方面或许稍不及沈氏(与用
“便宜笔”不无关系),而神采却大有可观,无论作为思想家、文化家的鲁迅,还是作为书法家的鲁迅,正是“天份过人”而且“修养有素”的“不凡人物”。
当然,由台阁体入门且深受其害的沈尹默的后期书法并非“台阁体一类”“只具有整秩方光的形质”,作品中单个字看来精神轩仰健拨,而用笔起落转承高度熟练与畅通,这些应可归作“奕奕动人的神彩”,也正可证明沈尹默作为世纪书坛上的一位名家依然有着实在的支撑。王国维评曰:“温飞卿之词,句秀也。韦端己之词,骨秀也。李重光之词,神秀也。”而依笔者愚见:鲁迅之书,神秀也。郭氏之书,骨秀也。沈氏之书,句秀也。
沈尹默的价值主要并不在书法本身的成就,戴小京等先生认为重要的是他通过总结亲身实践为一度出现荒落的书法发展所设立的路标和界牌,“对于中国书学的进展却产生了连他自己也意想不到的深远历史意义。”&&&&&&&&&&&&&&&&&&&&&&&&&&&&&&&&&&&&&&&&&&&&&&&&
(江平,有删节)
参考文献:
[1]《二十世纪书法经典沈尹默卷》1996年.广东、河北教育出版社联合出版
[2]《沈尹默论书丛稿》马国权.三联书店香港分店、岭南美术出版社
[3]《沈尹默蜀中墨迹》张充和
[4]《近现代百家书法赏析》1996年.四川大学出版社
[5]《民国书法》1989年.河南美术出版社
[6]《人间词话》王国维.1994年.群言出版社
[7]《沈尹默意义》戴小京.《书法研究》1990年第四期
[8]《沈尹默的书法理论与中国近现代科学主义》傅京生. 《书法研究》1994年第五期
[9]《沈尹默执笔五字法》(再补释文墨迹本)1984年.齐鲁书社
[10]《沈尹默二三事》吴开英《中国书法》1990年第一期
[11]《谈沈尹默书法》周而复《中国书法》1999年第一期
[12]《怀念沈尹默先生》郭绍虞《书法》1979年第三期
[13]《略述沈尹默先生的书法艺术》戴自中、费声骞.《书法研究》1985年第三期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转载]沈尹默《执笔五字法》
沈尹默《执笔五字法》
勤奋书家沈尹默
沈尹默实在是一位近代书法史上少见的、极笃诚极勤奋的书家。
沈尹默少鲁迅二岁,曾祖、祖、父皆仕途中人,均擅诗书,然而有清一代科举所重的书风大抵“乌、光、方”一类。他五岁入塾,塾师竟让他临黄自元摹欧书的刻本,误入了馆阁歧途。后来父亲叫他改习欧楷原拓并兼览诸家,又对他执笔、悬腕进行了严格的正统训练。二十岁时,他刻意临仿父亲友人仇氏秀美的行书,积习颇深。次年也赴日本留学,一年返归。先后在杭州、北大任教(曾任北大校长),临池不辍。期间与陈独秀、马一浮、张宗祥、章士钊、鲁迅等一大批文人有交,并参与新文化运动,同时发表大量白话诗。1933年在上海举办个人书法展览,四体齐备,开始以新文化运动名人的威望入主书坛。抗战中去重庆结识了于右任,任监察委员,此期致力临碑帖数十种。曾受古人启发而撰《执笔五字法》,通俗浅出,受书法爱好者欢迎。抗战结束,返沪成为鬻字为生的职业书家,仿欧、颜、怀仁、苏、黄、米诸书。解放后任上海文保委员、中央文史馆副馆长等职,全心投入到书法创作、研究、普及工作中,极力倡议成立了第一个国立书法研究机构“上海书法篆刻研究会”并任主任委员。举办了多期书法学习班,悉心指导,影响深远,今日海上中年书家多为当年学员。郭绍虞即出其门下,先生重庆时的女弟子张充和亦在美国耶鲁大学传播中国书法数十年。沈尹默文革中受迫害,抑郁而逝。
这样一份人生,主要都在书法里泡,苦习书法、讲授书法、研究书法。
沈尹默于书法用心至诚至深,在重庆,他临米芾临本兰亭的习作曾得到于右任夸赞(详见周而复《谈沈尹默书法》)但对他自己的字(而非事迹)历来臧否不一。他早年作书板气匠气重、陈独秀评为“其俗在骨!”并非尖刻。虽然沈氏后来自觉地争取改进,在《六十余年来学书过程简述》一文中说“始读包世臣论书著作,依其所说,悬臂把笔。杂临汉魏六朝诸碑帖,不以爱憎为取舍,尤注意画平竖直。”但“其俗在骨”病的关键当指气韵,岂主要会是“画平竖直”的得与失?三十年代,由于影印技术运用,沈尹默买到米芾、二王行草墨迹的照片,加上故宫开放,认识上大为提高,并从此转为以攻晋唐名帖为主,他的书法中苍润也才开始渐生。——而与他基本同龄的鲁迅之书法,此时早已“技进乎道”大家气象、游刃有余了。《沈尹默论书丛稿》146页道:“凡是学书的人,首先要知道前人的法度、时代精神加个人特性,三者必须使它结合起来方始成功。”这句话当然对,证之鲁迅、郭沫若的成功,也确实可以说明所述三者结合之“必须”。可是,偏偏在沈氏自己身上,这句话让笔者颇发叹息:沈尹默自己晓悟得太晚了,他的作品于法度之外,时代与个人的观照几乎了了……
沈氏书法中,相对而言楷书略多样些,但主要写北碑中很平正一路;或作欧楷,有时又在欧楷中结合褚遂良笔致,而较具个人创意的要算小楷。《沈尹默执笔五字法》(再补释文墨迹本)是沈氏抄文手稿,比他正式的书作要自如得多;后附的释文小楷结字明显效法文征明,朝左上与右下伸开,加之点画兼褚意的灵动,所以并不刻板,窃以为是沈书中少见的好作品(而偏偏并非正文,想必心态相对随意一些,这也是沈书病根出在“太迫于事”的一个反证)。但沈尹默以行、草为常作书体,多年前就看过,并没有很被吸引,只是一看便知作者下过的功夫很深。以前也不明白沈氏书法到底有哪些品类。这段时间反复翻阅这本能充分体现他的书法风貌与高度的《经典沈卷》,可是每一回我翻不到一半就没兴致了——
一个模式!虽然有行书、行草与草书之别,但气息并无二致,普遍被“正统”法度束缚,放不开。草书当然放些,可这是今草固有的特点,并不归于作者的创造。
大量的相关文献都提到沈尹默对自己书法“板俗”病的反省。他说“我自幼受黄自元的影响太深了,取法不高”,并一直在争取拓宽路子。“三十五以后,再写唐碑,以褚遂良能推陈出新,树立唐代新规范,乃遍临其传世诸碑,旁通各家。”还常随身携带米芾《七帖》照片研读,从帖中“惜无索靖真迹,观其下笔处”语“会得看前人法书,必须注意其下笔处”。于怀素小草,“玩其使毫行墨之精微意趣,始明腕运之妙理”。沈尹默又曾说“书法不但具有各种各式的复杂形状,而且具有变动不拘的活泼精神”,可以看作他为自己定的努力方向。他后期的行草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笔意的灵动流转,但欧字的体格仍一眼可见。许多字单个考察也堪称“襟飘带舞、意气风发”,可是通幅看来依旧生硬、僵气重。如果要分析,恐怕由三个方面造成:首先是字字正立,挺胸昂首如接爱阅兵;其次,这样的一个个文字又都笔直连缀,哪怕几十个字一列的长行,沈尹默居然也能直通到底、毫不偏错!这当然很让人吃惊,然而这种行行平行笔直的单调在行草书中毕竟是大忌,套用在本来就紧束的欧字体格上就更让人受不了!依正楷章法来将行草“排珠”,自然也算个性,但个性是有高下的!再者,在笔法上沈氏的字直接体现着他“笔笔中锋,是必须共守的根本法”这一令人不可思议、无法接受的偏执理念,一“中”到底——既要追求“变动不拘的活泼精神”、“玩其意趣”,又要作茧自缚恪守如此苛刻的僵化条规(八面出锋的米芾早已说过:“侧锋取妍,此二王不传之秘!”)这是沈尹默书法最终并没有真正进入高格的直接原因。沈书笔致单调,收笔虚脱随处可见——笔锋不敢调整岂能处处力到?如果他用的不是精良的“尹默选颖”特制笔,想必虚软处更多。何况沈书的缺少变化并不仅在字态、行态与用锋,还明显地体现为大量作品篇与篇的面貌雷同——他的“灵动”只在于用笔起落、转连、使运上“因勤生巧”的高度熟练与畅通。有些文章称沈氏“得二王一脉正统”,太失之偏颇。
沈氏在《南齐王僧虔笔意赞》中有一段话:“仅仅具有这样的形质而无神彩可观,不能就算已经进入书法之门……对于形质虽然差些(这是一向不曾注意点画笔法的缘故),而神彩确有可观,这样的书家,不是天份过人,就是修养有素的不凡人物,给他们以前人所称为善书者的称号,是足以当之而无愧的。若果只具有整秩方光的朴质,而缺乏奕奕动人的神彩,这样的书品,只好把它归入台阁体一类,说得不好听一点,那就是一般人所说的字匠体。”(《沈尹默论书丛稿》49、50页)这段话何其朴素,但又何其深刻!尤其是出自曾误入歧途“浪掷韶光”,一生耽于书法每一点参悟、每一点改进都来得很不容易的沈氏之口,更让我们觉得它的分量。上一世纪的书坛上,沈尹默书法“形质”可谓压群,但前文分析的那些原因却使沈书“神彩”大失,这与他曾鬻书与从事书法普及教育也有一定联系。然而,更深一层的根源或许在于沈氏出身于凡事都极重规矩、正统的仕宦门第,顺服与理性太强,太将书法看作人生的一项使命、太“迫于事”而难以“散怀抱”,缺乏鲁迅、郭沫若活趣与叛逆的方面,尤其是缺乏鲁迅之于书法的内在精神需要;况其一生又都在治学治书,旁涉几乎没有,主体的气全来自书斋,鉴此,作为“气之所形”的书法出现某种刻板也就并不偶然。相反,验之鲁迅书法,“形质”的某些方面或许稍不及沈氏(与用
“便宜笔”不无关系),而神采却大有可观,无论作为思想家、文化家的鲁迅,还是作为书法家的鲁迅,正是“天份过人”而且“修养有素”的“不凡人物”。
当然,由台阁体入门且深受其害的沈尹默的后期书法并非“台阁体一类”“只具有整秩方光的形质”,作品中单个字看来精神轩仰健拨,而用笔起落转承高度熟练与畅通,这些应可归作“奕奕动人的神彩”,也正可证明沈尹默作为世纪书坛上的一位名家依然有着实在的支撑。王国维评曰:“温飞卿之词,句秀也。韦端己之词,骨秀也。李重光之词,神秀也。”而依笔者愚见:鲁迅之书,神秀也。郭氏之书,骨秀也。沈氏之书,句秀也。
沈尹默的价值主要并不在书法本身的成就,戴小京等先生认为重要的是他通过总结亲身实践为一度出现荒落的书法发展所设立的路标和界牌,“对于中国书学的进展却产生了连他自己也意想不到的深远历史意义。”&&&&&&&&&&&&&&&&&&&&&&&&&&&&&&&&&&&&&&&&&&&&&&&&
(江平,有删节)
参考文献:
[1]《二十世纪书法经典沈尹默卷》1996年.广东、河北教育出版社联合出版
[2]《沈尹默论书丛稿》马国权.三联书店香港分店、岭南美术出版社
[3]《沈尹默蜀中墨迹》张充和
[4]《近现代百家书法赏析》1996年.四川大学出版社
[5]《民国书法》1989年.河南美术出版社
[6]《人间词话》王国维.1994年.群言出版社
[7]《沈尹默意义》戴小京.《书法研究》1990年第四期
[8]《沈尹默的书法理论与中国近现代科学主义》傅京生. 《书法研究》1994年第五期
[9]《沈尹默执笔五字法》(再补释文墨迹本)1984年.齐鲁书社
[10]《沈尹默二三事》吴开英《中国书法》1990年第一期
[11]《谈沈尹默书法》周而复《中国书法》1999年第一期
[12]《怀念沈尹默先生》郭绍虞《书法》1979年第三期
[13]《略述沈尹默先生的书法艺术》戴自中、费声骞.《书法研究》1985年第三期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范曾字画多少钱一平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