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伐战争象春秋战国时期的电影吗

美国有些像春秋战国时期的秦国    署名:贾载明      春秋战国时期很乱,诸侯纷争,战火不断。先有“五霸”,后有“七雄”。最后冒出个秦国,纵横捭阖,东打西拉,成了霸主不说,还统一了“六国”。  几百年来的世界,与古时候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差不了多远,也在纷争,残杀连连。经过数百年血雨腥风岁月,荷兰帝国崩溃了,葡萄牙帝国崩溃了,大英帝国萎缩了,强大的苏联瓦解了,现独剩下超级大国——美国独霸世界。  当然,我们希望多极世界出现,但是,从眼前的世界形势看,实际上是美国一级。目前,只有俄罗斯和中国可以和美国抗衡一下。但是,中俄关系由于冷战时中苏对抗的历史原因,目前相互联系比较松散。尽管两国在世界事务中有时采取相互配合的立场,但远没有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联系那么紧密。美国与不少国家都有军事结盟,而中国和俄罗斯与其他国家都没有联盟的协议。所谓“上海合作组织”与“金砖数国”,对于抵御美国的进攻来说,没有多大的实质意义。因此,中国和俄罗斯抗衡美国的力量是相对微弱的。  对于中国来说,古时秦国与现在美国很有相似的地方,在地理位置上,都在“西方”,只不过美国在地球之西,秦国在中华之西。历史很是奇怪,征服中国的力量几乎都来自西北部。美国所处的地理位置,远比古时中国的秦国优越,不仅地域辽阔,而且东西两面临浩浩汪洋,天然屏障,攻击人家易,人家打他难。  秦国与美国最大的相同点是,对内实行法制、民主,广揽英才,对外实行侵略扩张。法制运用于政治,属于霸道,有阳刚威猛之风,咄咄逼人。请看美国的言行,不正是这样吗?最要命的是美国人(从欧洲到美洲的殖民者传人)的血液里有侵略残杀的基因,这个本性难以更改。美国的历史,侵占与挥霍占了相当的篇幅。秦国一直搞“东扩”,现在美国也集中力量“东扩”。“冷战“结束后,美国逐渐把放在欧洲的军事力量部署到亚洲,目的是围困中国。  从目前的世界形势看,美国征服世界的路程并不遥远。美洲没有话说,虽然有委内瑞拉小国与美国“顶牛”,但力量太悬殊,可以忽略不计。巴西等比较大的国家尽管与美国关系不紧密,但是与美国形成对抗绝无可能。欧洲更是美国的伙伴,英国、法国都是美国的铁杆。非洲的情况,美国把卡扎菲除掉后也基本上没有唱反调的了。中东对美国来说最棘手,但是美国已经控制了“阿盟”,“阿盟”成了美国的鹰犬。现在只剩下伊朗、叙利亚、黎巴嫩等几个小国。眼下利比亚最危险,预计在数月内(或多点时间)现政权必然会被西方势力搞垮,然后“选举”  他们认可的人。在伊朗和叙利亚问题上,西方肯定先选择叙利亚后敲定伊朗。从战略战术上看是最简单不过的事情。先打弱敌,后打强敌。把叙利亚摆平后,孤立的伊朗就很好办了。按照目前进展的速度,伊朗被西方击败的时间要不了多少年。  如果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列强搞垮了伊朗,平定了中东,全世界就只剩下俄罗斯和中国了。摆在俄罗斯面前有两条路,一条是与中国结盟,抵御美国,另一条是加入西方阵营,一起吞噬中国。从俄罗斯人的特点和中国的情况看,很可能会加入西方阵营。因为,找朋友要找强的,你那么弱,跟你结盟,到头来免不了失败的命运。所以不如干脆倒向强者,共同瓜分中国这只庞大“黔驴”的肉。这样的“好事”(对俄罗斯人来说),近代史不是出现过吗!  所以,未来的国际形势,对中国极为不妙。那些绥靖人士和贪腐阶层天真认为,美国不会和中国真正对抗,只是围困,会围而不打的;只是遏制而不会发生战争的。是的,目前美国不会对手,它只是围困你,在围困的同时挑动一些国家骚扰你,比如利用南海问题、中国国内民族问题、人权问题、民主政治问题,不断撩拨你的神经,让你食不宁,睡不安。一旦各方面条件成熟,我敢保证,美国必然会杀上中国的领土,击垮中国的政治机器系统,然后组建符合美国利益的国家政治管理体系。实际上,这时候的中华民族就没有独立可言了。  看来,中国需要真正的符合历史发展趋势、人民满意、有利于长治久安的变革,而不是那些削弱国力、伤害民众精神、让少数人暴富、导致社会矛盾不断激化的“滥改”。    (日星期三上午草)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已经有了周天子的迹象了。    
  古有六国合纵组建反秦联盟。  今出美帝串联构筑对华岛链。    ————谁是今天的秦国?
  SB!不要看着表面一点,就瞎类比!  
  有些人以为掌握人们的言行,控制人们接触的资讯就能掌握人们的思想和控制人们。但事实上在那么多出乎意料事实面前没有一点反思。可见5毛lz的领导是冥顽不化的人。
  美像秦?不可能的。一个以赚钱为目的的民主类国家是不可能像秦国一样希望统治全世界的。它只会扶植亲美政权,否则赚谁钱去?而且占领以后还得给落后地区无偿的财政补贴。美国的极致只会是像中国的唐、宋以后,当个上国,然后养一堆小弟。至于开疆扩土,美国人自己就不会干的(想想南宋民众对北伐的态度)。
  利比亚还没垮?难道我活在二零一二?
  楼主拿美和秦比,居心不良啊。。。。。。。。知道秦统一天下后灭得有多快么,知道其后的汉王朝有多么强大么。。。。。。。。如果美是秦,中国就是汉。。。。。。。。
  我更认为美帝是走向衰落的秦国,而不是走向强盛的秦国  这是两个概念  
  我觉得我们更像西晋,皇帝更像惠文
  @紫剑出鞘  09:26:46    楼主拿美和秦比,居心不良啊。。。。。。。。知道秦统一天下后灭得有多快么,知道其后的汉王朝有多么强大么。。。。。。。。如果美是秦,中国就是汉。。。。。。。。   -----------------------------  批准,甚慰!
  偶觉的MD是晋国呀!!!!!!!!1    坐等三家分晋
  一点深度也没有
美国可以是齐 晋 之类 唯独不是秦国
列国卑秦 不与会盟 这几句看的懂吧
居然把美国比做秦国
  ......  不错,顶起!    从秦庄公开始,秦国一路走来,总是顺风顺水,逐渐霸业渐成,这也是小心奕奕的结果。可是,看美国现在,脾气已经很暴躁了,当然,也没有敢惹它了,可以说,到了它要灭了谁就灭谁的境地了,实在强大,强大得很。    可是,还得回过头来看看我们的老祖先的智慧吧(不要说你有多聪明,二千多年来,世上还没有出现超过诸子百家的先贤们的智慧者)。    月圆则亏,物盛当杀。埃及人够强大够伟大的了,可是淹没在漫漫的沙漠之中,连人种都不存在了;巴比伦的空中花园倒下了再也没有起来过;印度是吧,文明是文明,可是始终是一盘散沙散于恒河两岸;日不落王国的光辉照耀大地,可现在不也只有哀怨过去吗?美国怎么样,现在已经到了不耐烦的时候了吧?    不要妄自菲薄,伏羲氏创造的方块字的力量是无穷的,无形凝聚力无人能解,完全不同于字母,说分裂就分裂。看看历史,东方也有战乱,但不及西方的十分之一,东方短暂的分裂不掩盖长期统一的现实。看西方谁能做到?只有方块字的光辉照耀之下才是真正的王道。    回过头了,一个人,一个国家,做做孙子并没有什么不好,千万不要强出头,千万不要结这个盟结那个盟,所有的盟誓皆不可靠。做好自己的事,没有人敢把你怎么样,最后伤肝断肠的可能就是那些JY、带路之类。
  呸!它也配。。。
  我怎么觉得他就像沙漠里空中楼阁啊.................
  这个必须顶,虽然形势越来越明朗  
  明明是战国初期的魏国。魏国是那时候最强大的国家,但2场战役后,即围魏救赵,围魏救韩的马陵之战和桂陵之战后开始衰弱,从此一蹶不振。再看美国,阿富汗和伊拉克战争即是老美霸权的衰弱。而邓即为商鞅,之后的故事,大家懂得     ★ 发自天涯iPhone客户端-百读不倦
  快开战吧!
中国一开战就=死吧!
14亿人口。
去那里找吃的?
  沙发高明,楼主小学语文比喻句没学好
  对外像秦国,对内像齐国
  秦国明明是中国了,那么明显的局势,谁是全球唯一保持战争体制管理的国家,谁是被全球合纵势力联合孤立的国家,他们合纵,说明他们内心的害怕,他们的颓废说我们天命所归,我们需要的只是完成我们一统天下的天命。
  @嘉陵听风285  10:02:32    ......    不要妄自菲薄,伏羲氏创造的方块字的力量是无穷的。    ......  -----------------------------  哥们,是仓颉造字。          
  。。。。。。。。  楼上的,仓颉造字那是在文字雏形出现1500年以后的事情了。
  美国在亚洲已是强弩之末    中亚 已深陷泥沼。随着美国的退出,中印俄的乘虚而入,美国的10年反恐将变得那么讽刺。    东北亚 随着 日韩 民族主义 和 自身 生存 的需要再加上美国战略的南移 美日韩 同盟 将会变得 越来越不稳定。    东南亚?只要 澳大利亚 和 印度尼西亚 一定程度 的保持 中立或摇摆 ,菲律宾 就是 美军 的 阿喀琉斯之踵。        看样子 关岛 和 菲律宾 可以互相呼应 但 事实上??        即使 美国 把菲律宾 当作 自己 的 一个 军事基地 来武装 其 也不能 充当 关岛 的 不破之盾。        武装 一个 菲律宾 要多少资源??如果 得不到 关岛资源 的 10 倍 ,那么 武装 菲律宾 将变得毫无用处。        很明显 中美若真的开战 ,中国不可能一开始 即突破 第二岛链。南海舰队 的 主要 目的将会用于 牵制 关岛-菲律宾 的 美军主力。        东亚 海军 是展不开的,中国的陆军可以在东海舰队牵制日韩海军后在空军的掩护下控制日韩。(因为 美国把日韩的资源移到关岛-菲律宾了,所以以中国海陆空军的实力控制日韩将不成问题)        日韩被陆军控制后 东海舰队+空军 控制台湾。大局将定。持久战美国将死的更快,突击战 其本身 主力 还被 南海舰队牵制,再加上 台湾的东海舰队,美国有胜算?    ===================================================================    只要 关岛-菲律宾 的 美军主力 不能 一次 突破 中国 南亚的 防线 ,美国 在 南亚 的 一切 军事部署 将形同虚设。    中国在南亚的政策 只能进 不能 征。防御为主。    当前前提是 不会 像清朝一样 出现一个 袁世凯式 的 人物 坐镇东北,而希望有一个 想彭德怀一样 敢打敢拼的 将领 威震东亚。
  秦国的历史意义在于统一,中国能否当此大任?  
  错!应该说 像统一六国以后的秦国~    
  更像匈奴
    瞎类比    秦国是民主国家?    
  @傲慢与灼见  17:50:11        瞎类比        秦国是民主国家?    ......  -----------------------------  +
  看来,中国需要真正的符合历史发展趋势、人民满意、有利于长治久安的变革,而不是那些削弱国力、伤害民众精神、让少数人暴富、导致社会矛盾不断激化的“滥改”。  
  万年大坑啊,尼玛啊
    美国象杂种!  
  作者:老枫99
发表日期: 8:41:00  ----------------    我看你有些像商鞅哦,快到美国去吧。别浪费了才华了。
  美国像战国初的魏国,人才众多,装备精良,国力强盛。中国类似战国初的秦国,国际环境差,列国亲秦的几乎没有。国内管理简单(专制),军事上一直被魏国压制着。
  秦-----中国  齐-----美国  楚-----俄国  赵-----德国  魏-----法国  韩-----日本  燕-----英国  这才是现在的世界大势
  秦-----中国
上升期明显  齐-----美国
商业帝国  楚-----俄国
曾经的超级大国  赵-----德国
抵抗齐,秦的中间力量  魏-----法国
曾经的大国  韩-----日本
洗干净,等着被秦百般蹂躏吧  燕-----英国
狡猾大大的,万事都在打酱油  
  你错了,俄如果想让西方真正接受,那就的放弃核武,那是会要他命的,俄没了核武就没了一切,很快就会被瓦解掉的.还是因为核武,美称霸世界的雄心就绝不可能,未来变数很大,此消彼长之下,数强鼎立是最有可能的
  战国说一般都是指代欧洲大陆。美国是秦、英国是齐,俄罗斯是楚、法国是魏、德国是赵、意大利是韩,西班牙是燕。  德法意三国分裂于法兰克王国,算是欧洲版三家分晋。俄罗斯地处荒蛮,一直不被欧洲主流所接受,说他们是野蛮人。但是俄罗斯和楚一样都有称王的举动,沙皇就是凯撒的音译;英国跟齐一样,有钱且强大但是始终被晋和晋的继承者压着无法在大陆上真正称霸;西班牙国小但是也牛过,跟英国海上争霸很牛叉,而燕和齐也有灭国大战;美国和秦一样不是正统,美国的正统上层多为非主流的清教徒新派,跟老贵族天主教、基督教差距很大,很长时间内都不入主流。德国也是新教国家,而赵国胡服骑射改变传统;英国信国教,而齐国不姓姬  这里根本就没中国什么事
  楼主真没文化,现在的世界真的像 春秋战国,  但是美国绝对不是秦国,  反而中国像秦国,  列国卑秦,合纵围剿秦国.  大概来说,  中国是秦,日本是魏国(与秦国世仇),美国是齐国(所谓先进文化的代表),俄罗斯是楚国.
  @尧舜禹911  15:12:45    秦-----中国    齐-----美国    楚-----俄国    赵-----德国    魏-----法国......  -----------------------------  秦——美国,实力强大,经济、军事世界第一;  齐——中国,历史悠久,曾经各方面都很牛逼,几经折腾仍是大国;  楚——地方广大,曾被视为蛮夷,但却在文学、军事方面都牛逼过;  魏——德国,明君贤相配合,迅速崛起,军事强悍一时;  赵——法国,拿破仑改革与扩张,如同赵武灵王改革与扩张;  韩——意大利,忝列强国之列,却大多数时候被动挨打;  
德、法、意脱胎于法兰克王国,正如魏赵韩脱胎于晋国;  燕——日本,本为化外之邦,却也有惊人之举——打得中国差点亡国,如同燕国打得齐国差点亡国,仅剩四城;  英国相当于周天子,自己实际地盘越来越小,却名为天下共主,今日英国依然名为英联邦盟主。秦国历史上是给周天子放马的,美国历史上就是给英国人种棉花的,大致类似。
  少打一个词  楚——俄国
  楼主这是在骂美国啊,难道不记得有句话: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现在的秦国 更像 马陵 桂陵之战 前夕的 魏国 !
  @管中窥豹74  10:42:26    明明是战国初期的魏国。魏国是那时候最强大的国家,但2场战役后,即围魏救赵,围魏救韩的马陵之战和桂陵之战后开始衰弱,从此一蹶不振。再看美国,阿富汗和伊拉克战争即是老美霸权的衰弱。而邓即为商鞅,之后的故事,大家懂得        ★ 发自天涯iPhone客户端-百读不倦  -----------------------------  +1
  @管中窥豹74  10:42:26      明明是战国初期的魏国。魏国是那时候最强大的国家,但2场战役后,即围魏救赵,围魏救韩的马陵之战和桂陵之战后开始衰弱,从此一蹶不振。再看美国,阿富汗和伊拉克战争即是老美霸权的衰弱。而邓即为商鞅,之后的故事,大家懂得            ★ 发自天涯iPhone客户端-百读不倦    -----------------------------    +1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1930年代思想文化繁荣的原因分析
一、民国思想文化概况
思想文化是一脉相承的,学术发展的规律只有通过全面地、历史地考察,才能梳理清楚。考察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思想文化,不能避开之前的三十年。我们甚至需要将眼光投向后来。因此,本文考察的对象以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为主,略及之前与之后的历史。
如果对民国的知识分子进行梳理的话,大致可把他们分为三代。这三代以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为其文化心态中轴。这是因为,这两个重大事件与这三代知识分子的思想文化视界有着重大联系。清末时期的思想观念是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时期思想观念的起步阶段;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则构成它们之后知识分子思想观念的现实基础,这种思想观念,是对现实基础的继承和发展。
晚清一代(大约生于),代表人物有康有为、梁启超、章太炎、王国维、严复、吴梅等。他们有传统的功名,是最末一代士大夫,学术根基主要来自传统。同时也接受了一定的现代性因素,具有现代知识分子的某些特征,但终究摆脱不了“中体西用”思想的制约,属于新旧转换的过渡类型。
五四一代(大约生于),代表人物有鲁迅、胡适、陈独秀、李大钊、陈寅恪、梁漱溟、周作人、刘复等。这代人部分有国外留学经历,已不再走学而优则仕的传统道路,而是逐渐向职业化方向发展,充任大学教员、报人、作家等,可以说是中国第一代现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
到了三十年代,前两批知识分子、文化精英相继离世。胡适成为硕果仅存的现代学术领军人物。与此同时,一批求学海外的新型知识分子带着民主自由观念和先进的学术思想归国,成为学术创新的生力军。他们可被称为“五四后一代”。
五四后一代,又可分为两批,前一批代表人物有闻一多、梁实秋、罗隆基、傅斯年、老舍等(大约生于)。这一批属于五四时期的学生辈,而鲁迅、胡适那一代则属于五四时期的老师辈。前两代人堪称宏观领域的通才,而这一批则属于各自领域的专家,如哲学家冯友兰,社会学家潘光旦、费孝通,政治学家罗隆基,文学家闻一多等。在新知识结构中,如果说第一代处于新旧过渡阶段,第二代开创了现代学术的各个领域,那么五四后这一批人则对这些领域进行了学术细化、深化。前两代主要靠社会影响出名,这一批社会影响力虽不及前辈学者,但从学术史角度看,其成就巨大。此一时期是二十世纪学术的巅峰时期,大量优秀学术著作集中产生于此时,而这些著作的学术水准在整个二十世纪也是最高的,堪称经典。
后一批代表人物有钱钟书等(大约出生于之间),他们毕业于北大、清华、燕京、中央、西南联大等高校,是前一批人的学生。这一代完整地接受了五四以后新思想、新文化的熏陶,却生不逢时,学术上刚要有所建树的时候赶上了建国,一场场政治运动将他们的学术生命整整耽搁了三十年。直至文革以后,已是暮年的这批人才又重新焕发学术青春。
对比近现代三代知识分子,可以清晰地反映出他们不同的内心关怀和行动。第一代知识分子侧重于政治和社会层面,更多地关注国家前途、民族命运,期望改造社会现实,例如康梁维新,又如梁启超、章太炎提倡新史学,但是为革命服务的,革命明显重于学术;第二代知识分子则侧重于文化价值层面,注重思想启蒙和道德重建,例如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们;第三代知识分子虽也关注现实,但大多数时候则坐下来研究学问,因此知名度和社会影响不及前两代,但在学术上却取得了丰硕的成果。[1]
纵观整个近现代知识分子历史,可以梳理出学术发展演化的规律。现代知识分子的历史,就是学术由萌芽到各领域的开创再到各领域不断深化、细化的历史。学术在这深化、细化的过程中,迎来了它的繁荣。就像一株大树,由主干到分支在到枝叶,层次分明,树上挂满了果实。
在思想、学术领域,近现代的中国学术,经历了史无前例的巨大嬗变。仅举历史学一例:从殷墟遗址的发掘到龙山文化的发现,从民族记忆和现代主权国家记忆史学的创立到古史辨观点的提出,从整理国故运动到全盘西化论争,以历史的眼光来看,这些思想、学术竞现于二十世纪上半叶的历史舞台,无不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为什么民国思想文化领域出现如此繁盛的局面?我认为,那个时代具备了催生思想文化的土壤。
二、繁荣的原因
(一)处于一个大时代
并非任何时代都可称为“大时代”。“大时代”也不是指汉唐这样的盛世。[2]这样的时代,社会处于巨大的转型期,旧势力、新潮流相互激荡,在新旧的相互较量中,历史完成由旧趋新的过渡。因此,这样的时代可说是历史长河的转弯处。二十世纪即是这样一个时代。
历史上,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式像极了滚雪球。发达的经济水平、先进的社会制度和思想文化对周边少数民族产生强大的吸引力。马背上的民族即使在军事上能够征服中原,在文化上终究将被同化。然而,鸦片战争开启了中国“三千年未有之变局”。封建王朝所要应对的,再也不是政治、经济、文化远远落后于自身的西北方夷狄,而是各方面都优越的来自东南海上的红毛统治者。武力所指,也由攻城略地变成开埠通商。随着琳琅满目的商品进入国门的,是西方的器物、制度和文化,西方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这一切,使中国内部发生了深刻的变革: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商品经济快速发展、新的生产方式出现、新的阶级产生;学术上,旧的学科脱胎换骨、新的学科生根发芽。于是就有了一场场政治运动、一次次思想启蒙、一场场文化论战、一批批学术成果。由此开启了中国根本不同于传统的近代化历程,由此组成了波澜壮阔的中国近现代史。
“大时代”意味着那个时代的人非生即死,而不是可以生,也可以死。学术与政治的纠葛使其间的知识分子既光彩又丑陋,既简单又复杂。[3]这样的时代对于思想学术界来说,最易催生学术繁荣,最易造就思想巨擘。春秋战国的诸子百家出现的原因在此;二十世纪同样是风云际会,名流辈出。
(二)现实的需求
一定的社会环境必然催生相应的思想文化。思想不是无根的,它的产生必然是为了解决现实问题。当社会的发展有多条道路可供选择时,当社会在发生巨大转型时,人们便会著书立说,为自己拥护的道路寻找合理性,由此出现思想的争鸣局面。处在巨大转型时期的社会,旧的体制行将就木,新的体制正在孕育,因此,此一时期的社会,在社会发展历程中起到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新社会的许多思想、体制都滥觞于此时。这种时代的知识分子,因为其是旧制度的终结者和新制度的开创者,在后人看来,便具有了伟大的历史功绩和光辉的形象。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影响中国数千年。当时,国内的制度改革和国际间的兼并战争促使儒、墨、道、法、名、阴阳、兵等各家竞相游说各国,寻求本派思想的用武之地。其中的一些思想,因为后来秦的“焚书坑儒”和汉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而受到抑制,但其影响尤在。
同样,二十世纪前半期,传统的、现代的、东方的、西方的各种思想,同时竞争于中国的历史舞台,相互激荡,对中国之前途与命运表达了深切的关注,出现了思想与文化极度活跃的局面。三十年代东西方文化论争便是这时期思想活跃的一个重要表现。这次论争,无疑来自社会巨大转型的现实需求:
首先,严重的文化危机促使学术界思考中国文化应当怎样进行自我调整来适应众多文化系统之间日益激烈的竞争。西方文化已经渗入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不必说光怪陆离的大都市是欧风美雨孕育的结果,就是闭塞边远的小山村,其衣食住行处处可见西方的影子。
其次,国民党的三民主义儒家化和文化统制政策,也是三十年代东西方文化论战的一个诱因。国民党通过政治、军事手段,形式上确立了对全国的统治之后,一党专制必然延伸到思想文化领域。它要求将儒家化了的三民主义作为全国唯一的指导思想。这种官方主流意识形态向传统的回归,还助长了复古思潮,是对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以来民主科学、言论自由精神的反动。[4]
三十年代的许多学者埋首于故纸堆中,看似与现实无关,实则是“整理国故”的反映。面对西洋文化的冲击,具有传统文化素养的学者主张批判地继承固有文化,力图找出中国文化的病根并对症下药,这种民族性与危机意识显然来自现实的需求。
(三)一定程度的民主自由权利
我们通常认为,国民党钳制舆论,压制不同声音,打击迫害持不同政见者,进行严密的思想控制。例如,国民政府以三民主义为指导,在高校中推行党化教育,对违反这项政策的自由民主知识分子采取打压措施。1928年9月颁布的《大学章程》规定,党义课为必修课程。胡适因为对这一规定不满,批评党义教育为“党八股”而遭到国民党中训部的训诫。[5]国民党推行文化专制似乎成为学界共识。
然而,我认为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因为,如果真到“焚书坑儒”的地步,相信学术界将噤若寒蝉。实际上,当时的知识分子是有一定的言论自由的,不然就不会出现学术的繁荣局面。之所以有一定的自由空间,原因在于:
客观上,“弱势”的国民党在政治军事上不能对全国实施有效统治,在思想文化上自然也无法取得垄断地位。其加强思想控制的措施收效甚微:“左联”等左派团体的活跃与代表国民党立场的团体的沉寂形成了鲜明对照。高校中符合规定的党义教师数量极少。1932年,在校学生与党义教师分别为26719人和26人。平均一千余学生才能分到一位党义教师。[6]从这一点看,国民党的三民主义教育影响极小。国民党的“弱势”,是由于它不能“强势”。
主观上,南京国民政府已不同于北洋政府,它带有鲜明的进步性、现代性因素。它的肌体内包含有一定比例的具有独立自由思想和人文主义情怀的开明知识分子。这批知识分子的背景,或为欧美留学归国学者,或在国内接受过高等教育。他们学而优则仕,必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中央和地方的决策,使各项政策朝着利于文人生存、利于学术繁荣的方向发展。
国民政府在施政时,常常会照顾到有关方面的利益,常常会参考相关方面的意见,做出一定的让步。当然,这种让步是在不触动国民党政权根本利益的前提下做出的,但确实难能可贵。有例为证:当国民政府官员提出要取消大学中的文法科来加强实科的时候,陈序经等知识分子分别在报章撰文提出不同意见,经过多次互动,影响了政府决策。虽然知识分子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政府决策,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有自主作为的空间。比如,清华大学校长推行与国民党“养成专门知识技能”的政策相悖的“通才教育”政策,就是自主推行教育独立政策的措施之一。[7]
国民政府在处理学潮的问题上,体现出有趣的“人情味”现象。有两个生动的例子可以说明这一点:其一,南京政府完成了对全国的统一之后,着手整顿大学教育,对各省“汲汲于大学之设立”而名不符实的情况提出整顿,要求不合规定的大学改组、停办或降格为学院。湖北大学即在降格之列,但最终没有被降格,原因是湖北大学广大师生反对,“学校派人赴教育部据理力争”。[8]这里不讨论是否应该降格的问题,单看事件过程中教育部的态度。仅此一件事就足以使我们用全新的眼光对国民政府进行局部的再认识了;其二,抗战胜利后,战时内迁的学校纷纷复员。在此过程中,教育部为了改变高校在区域上的不合理布局,下令原为北京师范大学的西北师范学院“不得复员,留设兰州”。西北师范学院广大师生强烈反对,要求返平。教育部被迫答应重新设立国立北平师范学院,西北师大仍留兰州,在校生可以无条件转入北平师范学院。[9]这两个事件,虽说无关痛痒,却可窥见民国学生的民主自由意识和国民政府的处事特点。那么,其对待知识分子、对待学术思想,多少也会具有这种特点。
因此,国民党的思想控制、文化专制,需要作理论层面(规章制度)和操作层面(实际执行)的区分。理论上,国民党作了遵从三民主义、强化党义教育的种种规定,企图加强思想控制;具体执行上,客观方面的“弱势”和主观方面的“心软”,使具体操作大打折扣。
正是在这种特殊的情景下,思想文化找到了生长的空间。
(四)国民政府对学术的重视
处于动荡的国际国内环境下的南京国民政府,却能对学术、教育的发展给与足够的重视,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奇特的现象。它对学术、教育的重视表现在:
推行大学院和大学区制改革。改革包含了蔡元培学术独立的思想主张,而国民政府最初的支持,至少表明政府对大学衙门化的否定和对学术自由的支持,至少体现了政府重视学术进步的姿态。至于改革的失败,那是由多种原因促成的。首先,大学院体制与五院制政体直接冲突,导致大学院被取消;其次,中央与地方的矛盾纠葛是大学区制失败的重要原因。
整顿大学教育。南京政府成立前的十年被称为“大学热”时期。这一时期,大学的成立如雨后春笋,但教学质量、组织管理却相当混乱。[10]南京政府成立后,着力对其整顿,重点是缩减大学数量,提高教育质量。经过整顿,裁撤、改组了一批不合规定的大学,合并成立了一批新的综合大学。如中央、武汉、浙江等大学,汇集了一批规模较小的院校后,实力大增,发展也快,很快成为著名学府。[11]
除公立大学外,国民政府取得的另一成就是加强了对私立、教会大学的管理。政府规定:私立大学和教会大学必须向政府立案注册,不立案者停办或封闭之;经费预算、教学设备、专业设置等必须达到一定的标准才准许立案。[12]这些规定,在将教会大学纳入国民政府教育系统内的同时,加强了教育规范化管理,提高了教育质量。
不断提高教育经费投入。三十年代,国民政府对公立学校经费基本做到了按时发放,对私立学校则给与一定的补偿。不断加大的投入使教育经费占国家总预算的比重稳步上升,比重由1930年的1.46%提高到1935年的4.8%。[13]1936年10月,教育部长王世杰在总结教育经费问题时,不无感慨地说:“……四年以来,中央直辖各校之经费,从未拖欠,此实民国以来空前之记录。高等教育之整理工作,倘稍有成就,此为主要原因”。[14]著名史学家郭廷以也说:“1932年以后,教费从不拖欠,教授生活之安定为二十年来所未有……1937前五年,可以说是民国以来教育学术的黄金时代。”[15]
成立了以中央研究院为代表的一批学术机构,推动了学术进步。以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为例,自1928年成立后,在傅斯年及一大批著名学者的努力下,发展成为国内“规模最大成绩最好的学术研究团体”(胡适:《治学方法》)。史语所不但搜集整理了大批原始资料,对殷墟、城子崖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而且培养了一批史学名家。[16]所有这些成就的取得,与国民政府重视学术的大环境是十分不开的。
给与知识分子较高的地位。国民政府吸纳众多高级知识分子进入政府机构,客观上为发展学术提供了部分实权;民国知识分子拥有较高的薪水,从而为开展研究提供了物质保障。这两点,为学术的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
(五)社会环境的相对安定
我们说“大时代”的社会环境充满不稳定因素,内外战争时有发生,这一点是不利于学术研究的。比如二十年代的军阀混战和北伐战争,使稳步发展的高等教育一度萎缩,高等院校规模逐年减少。据统计,1925年高校数量为108所,1928年降至74所。[17]
只是到了三十年代,经济有了一定发展,社会相对安定,高校数量才逐渐恢复,并进入了民国高校的鼎盛时期。这时的高校已逐渐恢复到1936年的108所。专科以上学校在校生也由1928年的25198人增长到1936年的41922人。[18]
三十年代是动荡的大时代背景下的相对稳定的一段时期,此时社会的动荡没有超出民生的承受程度,至少在文化人方面是这样。民国时期少有的安定局面,为学术机构的创建和文化人的生活提供了稳定的外部环境,为学术的繁荣提供了保障。例如,国民党北伐成功之后,有精力发展文化教育事业,把因张宗昌败退和日本出兵山东而陷入困顿的省立山东大学和私立青岛大学合并起来,组建了国立青岛大学(即后来的国立山东大学)。杨振声和赵太侔两位校长延聘了众多学者。闻一多、梁实秋、老舍等即在受聘山东大学的学者之列。他们在青岛度过了一生中极其重要的时光。在安定的生活状态下,梁实秋此时发奋研读儒家经典,还开始了他的《莎士比亚全集》翻译的浩大工程。老舍也是在这时推出了他的经典之作《骆驼祥子》。这些成就的取得,与稳定的社会局势是分不开的。
(六)适合的学术活动载体
学术活动的载体主要包括大学和学术研究机构。我认为这种载体是相当重要的。合适的载体能有效地推动学术进步。中国的二十世纪,正是大学和学术研究机构大发展的时期。“大学和现代学术研究机构的出现,是二十世纪中国学术发展史上最重要的文化现象。他们对学术研究的影响是全面的,也就是说没有一种学术研究可以摆脱大学和重要的学术研究机构的影响而单独存在”。[19]大学和学术研究机构具有的灵活性、自由性、自主性特点为学术的生长提供了适宜的土壤:
民国大学普遍奉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理念。这与民国教育界众多西方留学回国人员有很大关系。这些“海龟派”受到西方民主自由观念的影响较深,认同学术独立。蔡元培用这一思想管理北大,对中国学术、教育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后来的北大校长蒋梦麟、清华校长罗家伦、梅贻琦、山大(青岛大学)校长杨振声、赵太侔无不遵此道而行。全国大学对这种理念的执行促使学术在相互竞争中优胜劣汰。
民国大学普遍采用教授治校的行政管理制度。蔡元培的教育思想的另一重要内容即是教授治校方针。教授治校的实质是民主精神和依靠专家。这两大支柱避免了少数人武断行事和校外不合理的干涉,让真正懂得学术的人管理学校。在蔡元培的影响下,民国的大学也纷纷推行教授治校政策。
此外,建立的一些具体的制度,同样便利了学者的学术研究,如清华大学推行的学术休假制度等等。
这一时期,各大学纷纷延聘人才,建立学术机构,发行学术刊物。北大校长蒋梦麟聘任胡适为文学院院长兼中文系主任。从这时开始直到抗战前的六年时间,胡适全面实施了自己的学术计划。在将来年代里他所要研究的问题,如中古思想史研究、文学史研究、《水经注》研究、清代重要思想人物研究等等,此时基本都已涉及到了。作为三十年代现代学术领军人物的胡适,帮助了一大批学者实施了他们的研究计划。如傅斯年、朱光潜进入北大得力于他,朱自清进入清华、周作人进入燕京也与他有关。[20]三十年代还活跃着大量学术期刊,既有专门性质的,又有综合类的。高等院校和学术机构推出了许多优秀的学报等综合类刊物,如《国学季刊》、《清华学报》、《燕京学报》和《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就被称为“四大学术刊物”。[21]这些学术机构、学术刊物的创办,既是学术活跃的体现,又推动了学术的进一步发展。
学术的进步需要具备多方面条件。思想文化是对现实的反应,时代所处的历史阶段和现实的要求必然催生与之相应的思想文化。同时,思想文化的发展又受具体的条件的影响,比如社会开明程度、政府对学术文化的态度、社会环境稳定与否、学术成长得以借助的载体等。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学术繁荣所需要的条件基本都具备,这在中国学术史上是极其罕见的,只有春秋战国等少数几个时代可以与之媲美。这种历史条件就像是思想的催化剂,催促新的学术思想不断潜长和蔓延。春秋战国是绵延几千年中国思想文化的源头;晚清民国则代表了另一种趋势,即在继承中国传统的基础上吸收西方的思想后形成的新方向。它是中国本位的。二十世纪上半叶是学术的鼎盛时期,三十年代也成为这一代知识分子学术生涯的黄金时代。这一时期产生的思想、学术成果,必将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2][3] 许继霖:《二十世纪的六代知识分子》
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编:《二十世纪中国社会科学》文学学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版,329-330页
金以林、丁双平:《大学史话》,《百年中国史话》,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9月第1版,119-120页
张太原:《20世纪30年代教育领域里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与国民党之争》,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国史研究室、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编:《1930年代的中国》下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金以林、丁双平:《大学史话》,《百年中国史话》,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9月第1版,第114页
金以林、丁双平:《大学史话》,《百年中国史话》,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9月第1版,第175页
金以林、丁双平:《大学史话》,《百年中国史话》,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9月第1版,112-113页
金以林、丁双平:《大学史话》,《百年中国史话》,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9月第1版,116-117页
金以林、丁双平:《大学史话》,《百年中国史话》,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9月第1版,第115页
[13][14][15]
金以林、丁双平:《大学史话》,《百年中国史话》,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9月第1版,第122页
[16]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编:《二十世纪中国社会科学》历史学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版,第469页
[17][18]李良玉著,邱树森、陈振江主编:《新编中国通史》第四册,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年5月第1版,第346页
[19]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编:《二十世纪中国社会科学》文学学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版,第41页
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编:《二十世纪中国社会科学》文学学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版,41-42页
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编:《二十世纪中国社会科学》文学学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版,第19页
(这是现代史专题期末论文,细心的读者会发现,它与&二十世纪知识分子和学术综述〉那篇文章很相似,实则它就是以那篇文章做底子而写成的。去除了论文的部分格式,也传了上来。
一直静不下心来写博客,甚至不能心平气静地看别人的文章,所以到现在也写不出像样的博文,只好把严肃的、长长的论文拿出来撑门面,算是给经常捧场的读者朋友一个交待,也算是对自己的心理安慰,不至于太辜负朋友们的期望,呵呵。因为不学无术,文章的幼稚之处在所难免,希望朋友们指正。)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春秋战国时期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