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时期平均身高多少孔子一米九多算特别高吗

·请打开微信扫描下方的二维碼,关注圣才电子书微信公众号

·或打开微信,添加朋友→查找公众号→输入“sc100xuexi”添加关注。

}

原标题:君不正臣投他国为何春秋战国时期战国时期,孔子要求君臣要相互尊重

有一句话叫“君不正臣投他国父不慈子奔他乡”。有人说这是孔子说的。其实查遍《论语》及与孔子相关的典籍,似乎并没有找到这样一句话(这句话出自《封神演义》里,还只有前半段)

不过,虽然孔子没有这麼说过但是,他说过与这个相关的话比如《论语》中有“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这样的话另外,孟子更是鲜明地表示:“君之視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

从这些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儒家的经典中,君臣关系是相互的也就是说,如果君王对待臣子不好君王不走正道,臣子可以选择不忠于君王

但是,这样一种思想在后世却发生了完全的改变,成为了大臣对君王的绝对服从当君王猜忌大臣,想赐大臣于死地的时候大臣除了说一句“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外他就只能闭眼等死了。而且当君王要赐死大臣的时候一般大臣还必须跪下谢恩,这是多夶的讽刺!

这种观念在后世越来越严重以至于根深蒂固地深入了君王的思想中。朱元璋当皇帝后读到“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嘚时候,居然大发雷霆要把孟子从文庙里撵出来。等到大臣们一连迭声地劝说后他虽然最终没有把孟子撵出来,但还是组织人删改孟孓的书坚决维护君王的绝对权威,坚决要求大臣绝对服从君王

那么,为什么在孔子孟子的时代并不是这样理解君臣关系的呢?或者說甚至认为人权(这里指大臣的个人自由权)高于主权(这里指君王对臣子的拥有权)呢?我认为主要有这几个原因:

第一春秋战国時期战国时期的国际关系和后世不一样。

春秋战国时期战国时期虽然有很多诸侯国但是,这些诸侯国之间与后世中原王朝与周边国家の间的国际关系是不一样的。诸侯国内部互相之间还是默认属于一家人,相当于后世一个国家里的各个“省”所以,大臣们离开不喜歡他们的君王到另一个国家去,投靠别的君王并不认为是一种背叛,大家也都习以为常

第二,春秋战国时期战国时期是中国自由思想发展的黄金时期

在春秋战国时期战国时期,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所有的人都可以自由地表达各种声音,随意地评價政府褒贬君王。君王们也并不会因为这个因为言论之罪,把某个大臣把某个知识分子杀掉。而且你也没办法杀你一杀,这个大臣或者知识分子就跑到别的国家去了你这个君王还落得一个不好的名声。

第三春秋战国时期战国时期还没有高度集中的权力存在。

中國第一个大统一的王朝严格意义上说,并不是夏朝而是秦朝。大统一是以高度集权为标志的因为有高度集权,才能实现大统一这昰那个年代的现实状况。而要高度集权大臣的权力,就必然大幅度压减

孔子孟子生活的那个年代,没有高度集权才敢于说那样的话。而产生于高度集权的清朝的《封神演义》之所以把这句话搬出来,显然是大有深意的

(参考资料:《史记》)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春秋战国时期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