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的礼仪帝王看重礼仪吗

春秋战国时期公主与大臣见面时的!!谁知道的详细写下,先谢谢了!!!我在网站找了好久也没找到,有人知道的发下,谢谢了!!!!!
春秋战国时期女性的见面礼节也行!!各位大虾都帮帮忙呀,拜托了!!!!!
全部答案(共7个回答)
呵呵,舒畅的粉丝都来了啊,你们可以去查《周礼》《札记》
好像没有用,不过对于有些宝宝还是有用的。但是绝对没有像介绍的那样好。我家买的布书,宝宝基本不理。还是喜欢纸的书,可以撕嘛!
一、殿堂仪规
『殿』者王所居:佛谓之大医王,能医众生之烦恼生死大病,又中国最初佛教初传入东土为王等贵人所信仰尊奉。殿堂之辞,乃武则天所立,如众臣五...
美乐理发店
果洛路7号附近
曙光理发店
微波巷6-20
新新理发店
互助巷14-4
小喇理发店
南川西路55-29
谈起喝酒,几乎所有的人都有过切身体会,"酒文化"也是一个既古老而又新鲜的话题。现代人在交际过程中,已经越来越多地发现了酒的作用。
的确,酒作为一种交...
大家还关注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
广告或垃圾信息
激进时政或意识形态话题
不雅词句或人身攻击
侵犯他人隐私
其它违法和不良信息
报告,这不是个问题
报告原因(必选):
这不是个问题
这个问题分类似乎错了
这个不是我熟悉的地区急求有关春秋战国方面礼仪方面的资料
08-12-06 &
、《中国历史十五讲》里有一些: 春秋时期的婚姻形态仍然遵行“同姓不婚”的原则。诸侯和卿大夫都要在相同的等级之内迎娶异姓女子,天子求婚于诸侯,王室宗女也多下嫁于诸侯。士以下的平民家庭,多为一夫一妻。婚嫁年龄男子通常在20—30岁之间,女子在15—20岁之间,妇女被夫家休弃的现象在这 一时期比较普遍,离异的女子再嫁也司空见惯。 由于地理和气候的差异,以及政治上的多元化,加之各地奢俭风尚的不同,春秋战国时期的服饰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多样化的特点比较明显。服饰最大的变化,首推战国赵武灵王的改易胡服。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力排众议,毅然实行军事改革,命令军队采用东胡、林胡、楼烦等游牧部族的服饰,穿短装,束腰带,用带钩,穿皮靴,后来又将胡服进一步推广到 上层人士。 春秋战国时期,贵族的饮食活动礼仪化的色彩依然很浓厚。用青铜制作的饮食器开始衰落,漆器被广泛用到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漆器制作得非常精美,造型精巧,漆色鲜丽,纹饰丰富,透出一种秀逸之美。多姿多彩的漆器,给饮食生活带来了清新的气息。 春秋战国时代是一个以血与火为时代特征的社会,战争的技艺与勇敢精神得到广泛的崇尚。《春秋谷梁传》记载说,在田猎的时候讲习武事,是礼仪中的大事。割兰草插在地上,作为田猎的界限。田猎时,不许越界。把战车矗立起来,插上大旗作为辕门,辕门的大小以车的两轴离辕门两侧各四寸为宜。在田猎之中,如果车轴碰着辕门,就没有资格进入辕门之内田猎。因为他驾驭战车的能力太差。田猎还要求:驱车奔驰,战车所扬起的尘土不能飞出车辙之外;马在奔驰之中,四蹄相应,快慢适度,驾驭车的人不失驰骋之节,射箭的人才能射得中。田猎还规定,禽兽跑出所设定的田猎范围之外,就不再追杀,这是取战争中不追杀奔跑的败军之义。射中的禽兽如果伤在面上、头上,就放掉不要,取“不杀投降之人”的意思;射中的禽兽太小,也放掉,取不虐幼小之义。勇武作为一种社会规范,已经成为春秋社会男性角色的重要内容。一身戎服有高超的射技和御技的男子,是人们心目中所崇拜的英雄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1、找《仪礼》一书: 《仪礼》 简称《礼》,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礼制汇编。儒家经典“五经”之一。一共有十七篇。据传为周公制作,又传为孔子订定。书中主要记载冠礼(成人礼)、婚礼、丧礼、朝礼、祭祀等传统礼仪的内容和程式。如《士婚礼》中详细记载了从纳采、成婚,以至成婚后拜见宗族的全过程。对每一个过程中的具体仪式,如纳采时,主人如何站立、迎送,以及礼品的规格,成婚时的程式,都有记载。这些“仪礼”,实际上都是在古代氏族社会用以团聚、组织、维系社会秩序的规范和宗法仪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后来又成了整个封建社会中礼仪的渊薮、故此书被称为“礼”的根本。 这里有全文:libonline/alone/yili.htm 2、《中国历史十五讲》里有一些: 春秋时期的婚姻形态仍然遵行“同姓不婚”的原则。诸侯和卿大夫都要在相同的等级之内迎娶异姓女子,天子求婚于诸侯,王室宗女也多下嫁于诸侯。士以下的平民家庭,多为一夫一妻。婚嫁年龄男子通常在20—30岁之间,女子在15—20岁之间,妇女被夫家休弃的现象在这 一时期比较普遍,离异的女子再嫁也司空见惯。 由于地理和气候的差异,以及政治上的多元化,加之各地奢俭风尚的不同,春秋战国时期的服饰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多样化的特点比较明显。服饰最大的变化,首推战国赵武灵王的改易胡服。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力排众议,毅然实行军事改革,命令军队采用东胡、林胡、楼烦等游牧部族的服饰,穿短装,束腰带,用带钩,穿皮靴,后来又将胡服进一步推广到 上层人士。 春秋战国时期,贵族的饮食活动礼仪化的色彩依然很浓厚。用青铜制作的饮食器开始衰落,漆器被广泛用到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漆器制作得非常精美,造型精巧,漆色鲜丽,纹饰丰富,透出一种秀逸之美。多姿多彩的漆器,给饮食生活带来了清新的气息。 春秋战国时代是一个以血与火为时代特征的社会,战争的技艺与勇敢精神得到广泛的崇尚。《春秋谷梁传》记载说,在田猎的时候讲习武事,是礼仪中的大事。割兰草插在地上,作为田猎的界限。田猎时,不许越界。把战车矗立起来,插上大旗作为辕门,辕门的大小以车的两轴离辕门两侧各四寸为宜。在田猎之中,如果车轴碰着辕门,就没有资格进入辕门之内田猎。因为他驾驭战车的能力太差。田猎还要求:驱车奔驰,战车所扬起的尘土不能飞出车辙之外;马在奔驰之中,四蹄相应,快慢适度,驾驭车的人不失驰骋之节,射箭的人才能射得中。田猎还规定,禽兽跑出所设定的田猎范围之外,就不再追杀,这是取战争中不追杀奔跑的败军之义。射中的禽兽如果伤在面上、头上,就放掉不要,取“不杀投降之人”的意思;射中的禽兽太小,也放掉,取不虐幼小之义。勇武作为一种社会规范,已经成为春秋社会男性角色的重要内容。一身戎服有高超的射技和御技的男子,是人们心目中所崇拜的英雄。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1、找《仪礼》一书: 《仪礼》 简称《礼》,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礼制汇编。儒家经典“五经”之一。一共有十七篇。据传为周公制作,又传为孔子订定。书中主要记载冠礼(成人礼)、婚礼、丧礼、朝礼、祭祀等传统礼仪的内容和程式。如《士婚礼》中详细记载了从纳采、成婚,以至成婚后拜见宗族的全过程。对每一个过程中的具体仪式,如纳采时,主人如何站立、迎送,以及礼品的规格,成婚时的程式,都有记载。这些“仪礼”,实际上都是在古代氏族社会用以团聚、组织、维系社会秩序的规范和宗法仪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后来又成了整个封建社会中礼仪的渊薮、故此书被称为“礼”的根本。 这里有全文: 2、《中国历史十五讲》里有一些: 春秋时期的婚姻形态仍然遵行“同姓不婚”的原则。诸侯和卿大夫都要在相同的等级之内迎娶异姓女子,天子求婚于诸侯,王室宗女也多下嫁于诸侯。士以下的平民家庭,多为一夫一妻。婚嫁年龄男子通常在20—30岁之间,女子在15—20岁之间,妇女被夫家休弃的现象在这 一时期比较普遍,离异的女子再嫁也司空见惯。 由于地理和气候的差异,以及政治上的多元化,加之各地奢俭风尚的不同,春秋战国时期的服饰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多样化的特点比较明显。服饰最大的变化,首推战国赵武灵王的改易胡服。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力排众议,毅然实行军事改革,命令军队采用东胡、林胡、楼烦等游牧部族的服饰,穿短装,束腰带,用带钩,穿皮靴,后来又将胡服进一步推广到 上层人士。 春秋战国时期,贵族的饮食活动礼仪化的色彩依然很浓厚。用青铜制作的饮食器开始衰落,漆器被广泛用到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漆器制作得非常精美,造型精巧,漆色鲜丽,纹饰丰富,透出一种秀逸之美。多姿多彩的漆器,给饮食生活带来了清新的气息。 春秋战国时代是一个以血与火为时代特征的社会,战争的技艺与勇敢精神得到广泛的崇尚。《春秋谷梁传》记载说,在田猎的时候讲习武事,是礼仪中的大事。割兰草插在地上,作为田猎的界限。田猎时,不许越界。把战车矗立起来,插上大旗作为辕门,辕门的大小以车的两轴离辕门两侧各四寸为宜。在田猎之中,如果车轴碰着辕门,就没有资格进入辕门之内田猎。因为他驾驭战车的能力太差。田猎还要求:驱车奔驰,战车所扬起的尘土不能飞出车辙之外;马在奔驰之中,四蹄相应,快慢适度,驾驭车的人不失驰骋之节,射箭的人才能射得中。田猎还规定,禽兽跑出所设定的田猎范围之外,就不再追杀,这是取战争中不追杀奔跑的败军之义。射中的禽兽如果伤在面上、头上,就放掉不要,取“不杀投降之人”的意思;射中的禽兽太小,也放掉,取不虐幼小之义。勇武作为一种社会规范,已经成为春秋社会男性角色的重要内容。一身戎服有高超的射技和御技的男子,是人们心目中所崇拜的英雄。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中国古代帝王陵墓之谜-疾风资料库
中国古代帝王陵墓之谜
发布时间: 09:17&&&&发布人:
中国古代帝王陵墓之谜
中国王陵之谜 关于本书序前  言先  秦 龙驭桥山      黄帝陵之谜两个中国第一陵   炎帝陵之谜抟土造人      女娲陵之谜无从考证      尧陵之谜九疑山上白云飞   舜陵之谜治水英雄的下落   大禹葬地之谜五个之“最”    秦景公陵墓之谜一座自治冢     印山越国王陵之谜秦-南北朝 深埋地下的秘密   秦始皇陵之谜京城外的军队    兵马俑修建之谜十四层淤泥     兵马俑被毁之谜一个指挥部     兵马俑三号坑之谜西汉第一陵     刘邦长陵之谜皇后葬在哪里    汉惠帝安陵之谜臣子违其素志    霸陵薄葬之谜千姿百态      阳陵俑坑之谜马踏匈奴      汉武帝茂陵之谜金缕玉衣      西汉中山靖王刘胜陵墓之谜黄肠题凑      大葆台燕王陵墓之谜昭穆制度      西汉帝陵分布之谜龙钮金印      南越王陵之谜凿山为藏      狮子山楚王陵墓主之谜亡国之君      东汉献帝禅陵之谜第73个疑冢     魏武帝曹操高陵之谜在奉节还是成都   刘备陵墓之谜三个陵区      东晋帝陵之谜葬在哪座墓中    北魏孝文帝陵墓之谜一个突厥皇后    北周武帝孝陵之谜隋唐五代 佛教色彩      隋文帝泰陵之谜孤冢一座      隋炀帝陵墓迁移之谜李唐祖籍      隆尧唐陵之谜是唐朝祖陵吗    唐太祖李虎永康陵之谜开国第一陵     唐高祖献陵之谜因山为陵      唐太宗昭陵之谜突厥汗国      昭陵六骏之谜六十一尊石像    唐高宗、武则天乾陵之谜让后人去评述    乾陵无字碑之谜女皇的母亲     杨氏顺陵之谜精美的壁画     永泰公主陵墓之谜堪舆旨趣      唐中宗定陵之谜只有一座陪葬墓   唐玄宗泰陵之谜被发掘的唐帝陵   唐僖宗靖陵之谜辉煌的艺术     唐陵三彩之谜是衣冠冢吗     钱镠陵墓之谜风里落花      南唐二帝陵之谜乱坟下的陵墓    前蜀国王王建永陵之谜宋辽金元 山水风脉      北宋帝陵选址巩县之谜惟一的自选陵    太祖永昌陵之谜迁回北方      南宋六陵之谜两座小皇帝坟墓   南宋少帝赵昺陵墓之谜墓在哪里      辽太祖祖陵之谜三座皇陵      辽庆陵之谜东方金字塔     西夏王陵之谜八号陵和三号陵   西夏帝陵发掘之谜三处陵墓      金太祖阿骨打陵墓之谜发现一个地宫    金国帝陵之谜亦真亦假      成吉思汗陵墓之谜明   大明第一陵     明孝陵之谜父母之墓      明中都皇陵之谜湖底的陵墓     明祖陵之谜名贵楠木      长陵之谜皇帝的风流事    明献陵之谜十三陵外又一陵   明代宗朱祁钰景泰陵之谜两座宝城      明显陵之谜两个皇后      英宗裕陵之谜多了一道外罗墙   嘉靖永陵之谜现成的玄宫     明穆宗昭陵之谜无休止的纷争    明神宗择陵之谜皇帝的遗憾     定陵随葬皇后之谜琳琅满目      定陵地下文物之谜又一个现存的陵墓  明光宗庆陵之谜是否葬入了皇后   明德陵之谜皇帝葬入了妃子墓  崇祯皇帝思陵之谜中原第一陵     潞王陵之谜十座明朝王坟    蜀王陵发现之谜不幸病逝      苏禄王墓之谜清-民国 关外三陵之首    清朝祖陵永陵之谜清帝第一陵     清太祖努尔哈赤福陵之谜与帝同柩      努尔哈赤大妃葬入福陵之谜八旗方位      清太宗皇太极昭陵之谜王气葱郁      清东陵由来之谜开辟新陵区     清西陵由来之谜中轴线对称     清代东西陵古建筑之谜女真葬式      清初帝陵中的宝宫之谜太后下嫁      孝庄太后昭西陵建造之谜西陵最大的陵墓   雍正泰陵之谜乾隆的母亲     泰东陵之谜从东陵到西陵    道光陵搬迁之谜一个“俭约”的陵墓 道光慕陵之谜反复比较      咸丰定陵选定之谜同时开工      慈安、慈禧定东陵之谜规制最小      同治惠陵之谜民国年间建造    光绪帝崇陵建造之谜魂归西陵      末代皇帝溥仪葬地之谜窃国大盗      袁世凯葬地之谜附  录      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帝王陵 ? 中国作家 外国作家 管理励志 抗日主题 武侠百家 二十五史 中国词学 四大名著 古诗诵读 名著汇总 中外名著 文学精品 经典文学 玄幻小说 古今诗词 历史小说 寓言故事 中外童话 中外神话 中外智谋 儿童圣经 民间故事 传统故事 少儿名著 古代文学 现代文学 当代文学 外国文学 名家作品 港台作品 史籍史书 诗词歌赋 诺贝尔奖 茅盾文奖 金鸡百花 姚雪垠奖 人民文学 科幻银河 期刊大全 读者全集
中国古代玉器发展史
前言: 中国文化学上的玉,内涵较宽,并不止其在矿物学上的意义。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玉,石之美兼五德者。所谓五德,即指玉的5个特性。凡具坚韧的质地,晶润的光泽,绚丽的色彩,致密而透明的组织,舒扬致远的声音的美石,都被认为是玉。按此标准,古人心目中的玉,不仅包括软玉,还包括蛇纹石、绿松石、孔雀石、玛瑙、水晶、琥珀、红绿宝石等彩石玉。
欣赏玉器须领会10个字:山川之精英,人文之博大。山川之精英,讲的是材质美,每件玉器先要弄清它是角闪石还是翠玉,或是绿松石、玛瑙、蛇纹石、水晶等彩石玉,进1步还要探讨它的产地。人文之精美,指的是玉器的造型美和雕琢美,以及影响造型美雕琢美的工艺、社会诸因素。由于历代玉材的不同,琢玉工具和琢玉技巧的不同,加上审美情趣和风俗习惯的不同,玉器的用途和所扮演的角色不同,每个时期玉器的造型及主题风格也是各不相同的,千姿百态,竞相争艳。史前文化:中国玉器源远流长,已有七千年的辉煌历史。七千年前南方河姆渡文化的先民们,在选石制器过程中,有意识地把拣到的美石制成装饰品,打扮自己,美化生活,揭开了中国玉文化的序幕。 距今六七千年以前,今嘉兴市境已有先民居住繁衍,形成马家浜文化。马家浜文化是长江下游太湖地区已发现的最早的新石器文化,因首先在今嘉兴市城区南湖乡天带桥村马家洪自然村发现而得名。 其时间断限为公元前5000年至4000年。马家浜文化具有独特的形态,不同于其他类型的文化。马家浜文化时代,人类已经定居,生产以原始农业为主,辅以渔猎,在栽种稻谷、纺织、制陶、制造手工艺品方面已有很多创造,其时人们过着母系氏族社会的生活。马家浜文化按其时期间的早、中、晚,可分为罗家角类型——马家浜类型——崧泽类型。 马家浜文化经历了晚期的崧泽文化阶段,约在公元前2000年,出现了良渚文化。 马家浜文化的玉器此主题相关图片 良渚文化玉器种类较多,典型器有玉琮、玉璧、玉钺、三叉形玉器及成串玉项饰等。良渚玉器以体大自居,显得深沉严谨,对称均衡得到了充分的应用,尤以浅浮雕的装饰手法见长,特别线刻技艺达到了后世也几乎望尘莫及的地步。最能反映良渚琢玉水平的是型式多样,数量众多,又使人高深莫测的玉琮和兽面羽人纹的刻画。 良渚文化的玉器此主题相关图片 红山文化 与良渚玉器相比,红山文化少见呆板的方形玉器,而以动物形玉器和圆形玉器为特色。典型器有玉龙、玉兽形饰、玉箍形器等。红山文化琢玉技艺最大的特点是,玉匠能巧妙地运用玉材,把握住物体的造型特点,寥寥数刀,把器物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十分传神。神似是红山古玉最大的特色。红山古玉,不以大取胜,而以精巧见长。 从良渚、红山古玉多出自大中型墓葬分析,新石器时代玉器除祭天祀地,陪葬殓尸等几种用途外,还有辟邪,象征着权力、财富、贵贱等。中国玉器一开始,就带有诸多神秘的色彩。 红山文化的玉器此主题相关图片 先秦时代 夏 传说中的夏代,是中国第1个阶级社会。夏代玉器的风格,应是良渚文化、龙山文化、红山文化玉器向殷商玉器的过渡形态,这可从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玉器窥其一斑。二里头出土的七孔玉刀,造型源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多孔石刀,而刻纹又带有商代玉器双线勾勒的滥觞,应是夏代玉器。还有璋等玉器。 夏代的玉璋此主题相关图片 璋是1种礼器。二里头文化时期,已经有了一套完备的礼器和礼仪制度,有人把二里头大规模的宫殿遗址推测为礼仪性的宗庙遗址。礼器的大量出现标志着礼制已成为当时重要的制度。这件石璋通体磨光。柄与器身一侧各钻一圆孔,器身一侧的圆孔嵌一绿松石片。双面磨刃,凹刃,两阑均出扉牙。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先秦时代 商 商代文明不仅以庄重的青铜器闻名,也以众多的玉器著称。商代早期玉器发现不多,琢制也较粗糙。商代晚期玉器以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玉器为代表,共出玉器755件,按用途可分为礼器、仪仗、工具、生活用具、装饰品和杂器6大类。商代玉匠开始使用和田玉,并且数量较多。商代出现了仿青铜彞器的碧玉簋、青玉簋等实用器皿。动物、人物玉器大大超过几何形玉器,玉龙、玉凤、玉鹦鹉,神态各异,形神毕肖。玉人,或站,或跪,或坐,姿态多样;是主人,还是奴仆、俘虏,难以辨明。商代已出现我国最早的俏色玉器――玉鳖。最令人叹服的是,商代已开始有了大量的圆雕作品。 青玉鸟形佩 商代晚期此主题相关图片 1976年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  长10宽2.5厘米。  青玉质,体呈伏状,带冠短翅,尖喙圆眸,翘尾屈足,颈部的孔可供佩系。此佩采用双面双线勾勒,具典型商玉风格。 先秦文化 周 西周玉器在继承殷商玉器双线勾勒技艺的同进,独创一面坡粗线或细阴线镂刻的琢玉技艺,这在鸟形玉刀和兽面纹玉饰上大放异彩。但从总体上看,西周玉器没有商代玉器活泼多样,而显得有点呆板,过于规矩,这与西周严格的宗法、礼俗制度也不无关系。
西周 玉戈 此主题相关图片北京房山琉璃河黄土坡西周墓出土。  直援尖首,援上、下皆双面刃,中间起脊,脊线不明显。内长方形,上有七组直线纹,每组两侧用斜刀起线,中间平行走一道阴线,至后缘出牙。近栏处有圆形穿,栏部有一道用细阴线组成的三角雷纹装饰带。器型大而薄却切割得平直均匀,纹饰简练而又精致典雅;整齐规矩的造型,无微不至的碾磨,无不体现出该器作为礼器的特质。 西周 玉鱼此主题相关图片此玉为乳白色通闪石玉,有灰色斑痕。以单线雕出鱼头、鱼睛、鱼腹,嘴上有一小孔,是周朝玉中的极品。 先秦时代 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政治上诸侯争霸,学术上百家争鸣,文化艺术上百花齐放,玉雕艺术光辉灿烂。东周王室和各路诸侯,为了各自的利益,都把玉当作自己(君子)的化身。他们佩挂玉饰,以标榜自己是有"德"的仁人君子。"君子无故,玉不去身。"每一位士大夫,从头到脚,都有一系列的玉佩饰,尤其腰下的玉佩系列更加复杂化,所以当时佩玉特别发达。能体现时代精神的是大量龙、凤、虎形玉佩,造型呈富有动态美的S形,具有浓厚的中国气派和民族特色。饰纹出现了隐起的谷纹,附以镂空技法,地子上施以单阴线勾连纹或双勾阴线叶纹,显得饱和而又和谐。人首蛇身玉饰、鹦鹉首拱形玉饰,反映了春秋诸侯国琢玉水平和佩玉情形。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多节玉佩,河南辉县固围村出土的大玉璜佩,都用若干节玉片组成一完整玉佩,是战国玉佩中工艺难度最大的。玉带钩和玉剑饰(玉具剑),是这时新出现的玉器。 春秋战国时期,和田玉大量输入中原,王室诸侯竞相选用和田玉。此时儒生们把礼学与和田玉结合起来研究,用和田玉来体现礼学思想。为适应统治者喜爱和田玉的心理,便以儒家的仁、智、义、礼、乐、忠、信、天、地、德等传统观念,比附在和田玉物理化学性能上的各种特点,随之"君子比德于玉",玉有五德、九德、十一德等学说应运而生。这是中国玉雕艺术经久不衰的理论依据,是中国人七千年爱玉风尚的精神支柱。 春秋早期龙纹玦此主题相关图片 春秋早期双勾变形夔龙纹玉瑗此主题相关图片现藏河南博物馆,或定名“壁”或“环”也可,但据此物中心孔径大于玉质的特点,定名“玉瑗”最准确。 战国舞人钮玉印此主题相关图片 印面阴刻篆书“何善”,玉质私印始于战国,此器在印学史、玉器史、雕塑史上均占重要地位。 春秋战国玉器在中国玉器发展史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它一改商周王作那种简单古朴的风貌,创制了1大批造型、图纹及工艺风格都为之一新的艺术珍品,为我国玉文化谱写了光辉灿烂的一页。然而长期以来,在古玉的鉴定和研究领域,人们总是习惯地把春秋与战国时期的玉器,统称为春秋战国玉器,将其艺术风格,合并称为(]春秋战国玉作风格。近年来,随着考古工作的不断深入,新资料的不断丰富,从而使我们对春秋与战国时期的玉器有了进1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认真观察对比,我们不难发现,春秋与战国玉器在工艺和装饰等方面,确实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一、春秋玉器: 由考古资料可知,春秋玉器是西周玉器的继续和发展。早期仍善用双阴线来刻划图纹,在装饰上则进1步强化了西周晚期出现的在某一造型内雕琢单一的或相互交缠同体的龙纹图样,从而使细小变形且纠集在一起的众多龙纹,经常出现在主体造型内,同时布局繁密,几乎不留余地。如河南光山县黄君孟夫妇墓出土的玉虎,其造型为扁平体的虎形,低首拱背,曲肢卷尾。虽说此虎神态有些呆板,无有太强的动感,但虎身上的装饰却格外引人注目。它除了在腹部、腮部、双肢列有少许几何纹外,通体满饰变形的龙纹,上下交错,左右呼应。这种独特的双阴线工艺及"形中有形"的装饰手法,在春秋早期玉器中极为流行,可谓春秋早期玉器的1大特色。 春秋中期以后,这种繁密的阴刻装饰线纹逐渐变得稀疏,并多以较宽的斜刀进行雕琢。到了晚期,线刻工艺逐渐减少,代之而兴的是去地隐起的浅浮雕技法的盛行。如山西太原金胜村晋卿赵氏墓出土的玉磺、玉佩等,不但工艺精细,琢磨光润,而且由于采用了浅浮雕的工艺技法和更加抽象简化的龙纹图案,所以使繁密的画面,通过高低起伏和有序的布局,更富有1种寓意深远的立体效果,增加了一定的神秘色彩。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在春秋时期流行的寄生于造型内的繁密且抽象的龙纹装饰,随着人们审美意识和文化观念的改变,逐渐消失。正如吴棠海先生在《认识古玉》中所说: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盛行的胆龙纹眼睛退化,解体成云、谷相杂纹,并逐渐发展为谷纹、蒲纹、乳钉纹等工整规律的几何纹样。这里我们暂不讨论战国玉器中常见的云纹、谷纹是否是由春秋时的龙纹演变而来,只是可以肯定地说,春秋玉器画面上盛行装饰的繁密细小的龙纹图样,在战国时已不可出现(特别是在战国中期以后)。尽管目前战国墓中仍有类似玉器出土,笔者认为,它应是春秋时期(或战国早期)的遗物。因为艺术是一定时期社会现实的反映和缩写,所以,它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审美情趣、意识观念的改变,其风格也必定会推陈出新。也就是说,不同的社会时尚,必定会产生造就不同的艺术风格。玉器如此,其它工艺美术品亦如此。
二、战国玉器: 由于战国时期社会的变革、生产力的发展以及儒家赋予玉的种种道德文化内涵,所以使得战国时期的王公贵族,皆以佩玉为时尚。从目前考古资料可知,战国玉器较之春秋玉器品种更加丰富,它突破了春秋时期多以小件为主的装饰玉、葬玉等,出现了大型的玉磺、出廓玉壁、龙形佩、带钩等;工艺更加精细,玲咙剔透,并多以楼空、浅浮雕的技法、巧妙的构思和独特的造型见长;装饰更加多变,不但有谷纹、云纹等几何纹,还出现了螺璃纹、花叶纹及描写自然生活的图纹。同时战国玉器作品中的神兽造型,均饱含着1种紧张的气势,大大增强了内在的精神韵律,充分显示了战国时期各路诸侯躇踌满志、意欲争霸的凌云气概。 战国早期玉器以山东鲁国故城和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玉器为代表。其工艺较前复杂,造型亦渐舒展,器体边角尖锐利落,特别是回首挺胸的龙凤形象也开始展示出了一定的动感。装饰图纹则多为较密集的去地隐起的谷纹、卷云纹等。有的谷纹周缘还刻划出一条阴线,甚至使之勾连。此时浅浮雕玉器去地并不彻底,多沿图纹而碾磨,因此产生了1种时隐时现、变化多佯的艺术效果。其中举世瞩目的曾侯乙墓出土的多节龙凤纹佩,更是战国早期玉器中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该佩玉料细润,工艺精湛,通体长达48厘米,用5块玉料琢制而成。器面分别雕琢有龙、凤、璃等,并间饰几何纹。同时集阴刻、浮雕、镂空、接榫、碾磨于一器,工艺复杂,难度极大,体现了战国早期高度的治玉水平。 战国中晚期,玉器工艺经过不断地发展,越发呈现出一派辉煌的景象。此时玉料选择更加严格,洁白温润的和田玉比供较前增多。治玉工艺更加成熟,而且由于普近采用了金属类工具,所以战国玉器较之早期造型规矩整洁,器物边角犀利见锋,纹饰线条干净利落,决无拖泥带水之处。无论是浅浮雕、透雕,还是阴线刻划,均琢制得精益求精。特别是那张口挺胸、大幅度地扭动躯体的龙凤造型,明显地表现出1种刚健遭劲、勇往直前的气势和力度。如我们常见的镂空龙形佩、出廓玉壁和各式玉佩等,那细润的质地、新颖的造型设计、滴水不漏细致入微的雕工以及巧妙灵透的镂空、充满活力的线条和通体生辉的光泽,无不让人拍手叫绝,叹为观止。可以说战国玉器工艺的精细程度,在中国玉器史上达到了空前的高峰。 三、春秋战国玉器的区别: 春秋战国玉器在500多年的发展变化中日益进步,并呈现出了不同的艺术风貌。当然这种艺术风貌决不会是随着历史年代的划分而断然隔开的,比如战国早期的玉器依然遗留有春秋晚期玉器的风格,甚至有些作品十分相似,难以区别。但是当新的艺术风格和审美时尚一旦稳定之后,在整个艺术创作上便会出现1种潮流、1种趋势。这种潮流和趋势所造就的艺术特色,就是我们在鉴定中一定要掌握的最基本的东西。下面我们试从3个方面谈谈春秋与战国玉器的区别。 1、工艺:在制作工艺上,春秋玉器无论是造型、线条还是碾磨均显得较为浑圆。战国玉器则棱角刚劲明确,线条清晰利落,同时镂空技法的使用较春秋更加普遍,并且技艺格外精湛细致,就连楼空之外的内壁也琢磨的光洁明亮,一丝不苟。 2、装饰:春秋玉器善用众多的抽象变形、肢解整体的龙纹充填器物画面,从而显得繁密不透气,粗看似有1种似是而非的模糊感。战国玉器装饰图纹较为稀疏,常见的谷纹、云纹、勾连云纹、"S"形纹、绞丝纹等,线条舒展流畅,工艺精细入微,主纹、地纹均清晰可见,观后使人赏心悦目。 3、神韵:鉴定古代玉器,除了要掌握它的时代风格特征、工艺及装饰手法外,更重要的还应当细心体会其内在的神韵。就整体而言,春秋玉器在造型、构图、动态变化等方面较之战国玉器则显得神气不足,平静而呆板。战国玉器无论器面、边角或是布局,设计得当,通体皆灵,充满了强烈的动感和勃勃的生机。其实这种奋发的气势和艺术的活力,也是战国时代的精神所在,战国人的气质、思想、文化使然。秦代 秦代虽有被誉为世界第八奇观的兵马俑,但是秦人的玉器遗物发现的数量比较有限,其面貌特征不很鲜明,春秋战国时代秦国玉器与山东诸国玉器,秦代玉器与战国、汉初玉器都难以清楚地区分,这在玉器研究界是有共识的。秦代玉器此主题相关图片 说道秦,不讲和氏璧说不过去。和氏璧称得上是中国历史上最有传奇色彩的玉器,秦赵和氏璧之争可以看作2种玉文化的激烈冲突,故将罗列如下。 卞和的故事尽人皆知,他冒着生命危险所要保守的是对真玉的忠贞,各国对和氏璧的珍视主要是因为其上凝结的忠信仁义种种道德意义。秦昭王闻赵得和氏璧,派人致书赵惠文王愿以15城易璧,赵国蔺相如的第1个反应是:“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又责问秦王:“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是典型的尚礼义的关东思维方式。在秦国方面,一开始就是打算以“空言求璧”的,秦王拿到璧之后“传以示美人及左右”,意甚轻慢,不过将之作为一件稀罕物罢了,远没有对这一玉文化精髓重器的应有尊重,所以面对蔺相如“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也”的指责也无言以对。后来秦王眼见得璧无望,倒也想得开,厚礼送相如,并说:“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20]。他不理解对于关东诸国来说,象和氏璧这样的玉宝重器,是国家权力的象征,“守金玉之重”为人主之责,以之换土地倒也罢了,要是被骗去则大丢面子,是君辱臣死的严重事件,岂止“一璧之故”这样简单。不过和氏璧最后还是落在了强秦手里,始皇剖璧治“传国玉玺”,一代名器就此而毁。就结果而言秦人胜利了,但“完璧归赵”的故事传颂千古,文化的不朽使政治的短暂得失相形见绌。有的研究者指责蔺相如以一件珍宝而得罪强秦甚为不智,这是对当时文化背不够了解的缘故。 秦人的民族性格中,既有原始的戎文化因素,也有春秋战国时代华夏礼仪文化的影响,但起关键作用的还是商鞅变法之后的功利主义。约之以峻法,诱之以重利,以法为教,以吏为师,这对于军国固然不失为富强之道,对于思想文化的发展则是灭项之灾。整体文化的外倾和个体的保守内倾成为国秦民族性格中的到一对矛盾,法家政治之下,人的个性是被压抑的,所以比赋个人品德的玉器是不能发展的。建阙于终南,立表于东海,铸巨型铜人,塑八千秦俑,张扬的是国家权力而不是艺术个性。关东则相反,整体文化是尚礼的,内倾的,但却强调人性,精美的佩玉无疑是个人品格的标榜与个性之张扬,所以才会有艺术上百花齐放和思想领域的百家争鸣。秦人依靠军事上的胜利统一天下后感到的是文化上的巨大压力,焚书坑儒是秦文化对山东文化的激烈反抗。实际上早在商鞅变法之初就有人认识到这一问题,商鞅自己就认为以法家之术强国“难以比德于殷、周矣”,赵良更以“恃德者昌,恃力者亡”劝谏商鞅[21]。果为赵良所言中,不仅商鞅身死家灭,强大势盛无以复加的秦帝国也存在不过数年即烟消云散。汉人总结秦人所失,弘扬山东先进的文化传统,达到了封建社会发展的高峰,玉器艺术这一曲折经历充分显示了文化力量的强大。
汉代 汉代是我国大一统的封建盛世,强大的国力促使其手工业生产亦相当繁盛,玉器在当时也攀上了古代玉器发展前期的最高水平。 汉代玉器的材质主要是软玉。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了遐迩闻名的“丝绸之路”,新疆和田美玉沿着“丝绸之路”源源不断进入中原,使得玉器制作业得到极大的物质保证,开创了和田玉主导后代玉器材质的历史潮流;同时,也改变了汉代以前玉器不少就地取材、使用当地较次玉材的境况,从而使得汉代玉器的质量有了根本提高。 汉代出现了玉衣、玉握、玉枕、玉剑,此类玉剑有剑首、剑格、剑心、剑、佩玉中出现玉舞人、玉鹰、玉熊、玉仙人、骑马、玉避邪、玉玺印、玉鸠首杖、“九窍”玉器(眼盖、鼻塞、耳塞、口含、肛门塞、生殖器塞)、仕女形在汉代佩玉俱多。玉雕动物在汉代也常见。汉代玉器写实,一反平面雕刻,代之以立体圆雕,雕琢手法突出的是“汉八刀”和双沟碾法(又叫“游丝毛雕”)。“汉八刀”反映的汉代玉雕的简洁明快。 辟邪是传说中的神兽,汉代始流行于中国。古代帝王陵寝前常有大型石刻辟邪守护,汉代玉器中也出现了辟邪形象。展品中的东汉青玉辟邪来自陕西宝鸡,它举首怒吼,挺胸突臀,两翼内合,前足直伸,后足直立,威武凶猛,似有拔天撼地的驱邪逐魅之气概,将大汉帝国气宇轩昂的一代精神本质表露无遗。 汉代 玉仙人奔马此主题相关图片白如凝脂的和田玉精心打造而成,它昂首张口,竖耳挺胸,飞翼扬鬃,四蹄高抬,踏云乘风遨游于太空之中,马背上骑一戴巾生翅的仙人,手持灵芝,似正欲追寻极乐的天国仙界,充满奇幻迷离的浪漫气息。汉代曾从西域大宛获得汗血马,据说日行千里,号称天马,而两汉羽化登仙观念弥漫,仙人骑天马正是当时特定历史背景的如实写照。 汉八刀此主题相关图片魏晋南北朝玉器 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战乱纷起,处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玉文化的发展受到了抑制。尤其是曹魏文帝下令禁止使用玉衣,致使葬玉一落千丈,仅为趋向写实而又简括的玉豚、玉蝉之类的玉雕,在有限的范围内流行。此时佛教乘战火烽起、生灵涂炭之机,深入民间,扩大影响,促使玉工艺转向新领域,以和田玉雕造佛像或引进玉佛,在民间以曲阳白石和黄花石替代和田玉造“玉佛”供养。总而言之,在这一时期,玉器工艺比两汉显得萧条,传世或出土玉器也寥若晨星,做工也显得简略朴素,精工者极少。表明古代玉器史已由高度发达的、处于巅峰地位的两汉玉器工艺,渐渐向它的低谷滑落。同时又出现了向新功能、新领域转化的萌芽。 魏晋南北朝玉器的总体面貌及格局,表现在2个方面: (1)当时是介於以传统风格为主的汉代玉器辉煌期,至开放的唐代玉器高峰期的中 间低谷期。 (2)当时从商周、秦汉以来,中国玉器以礼仪用玉和丧葬玉为主的古典玉器传统, 至唐宋玉器逐渐以装饰玉、实用鉴赏玉为主的中古风格的过渡时期。 其玉器的风格特点是简单,用途简化,装饰简。汉代以前盛行的礼仪玉,魏晋南北几乎不见,偶尔所见琮璧礼玉,或是前代旧玉,或是仿摹,没有创新。丧葬玉在此时期,也大为减少,不受重视。魏晋南北朝玉器,有所创新并打上时代特点的,要推日用玉和装饰玉。当时日用玉有玉杯、玉带具和玉印等。玉带钓的特色在当时:器型一般较小,钩首多作龙首形,变厚变宽。当时的装饰玉承袭汉代风格,有衣着饰玉和剑具饰玉2类,但品类、造型及雕琢风格,均逊於汉代。玉珩,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流行玉佩,多数作如意云头状。当时的玉剑饰,也已是风烛残年,自西汉达到顶盛时期以来,逐渐走下坡,至魏晋时期仅见剑首、剑等零星饰玉。当时的鉴赏陈设玉,有玉辟邪、玉瑞兽等,目前所见多为传世玉。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玉器,其用途主要有3类: (1) 生活用具~有玉杯、玉带钩、玉印等。 (2) 装饰呈美用~主要是玉珩及其他佩。 (3) 陈设鉴赏用~多为玉辟邪玉瑞兽。 当时玉器的装饰风格有3个特点: (1) 是汉代玉器装饰风格的沿袭。 (2) 是唐代粗阴线装饰的肇始。 (3) 是玉器总体装饰格以素面为主。此主题相关图片 隋朝 隋朝历史很短,不足40年,但却是1个承前启后的朝代:她为大唐帝国的创建铺平了根基。在玉器史上,隋代陶玉器工艺也不曾有什么独特的建树,可她却为1个新的玉器时代拉开了序幕。 著名的镶金边白玉杯此主题相关图片1957年陕西省西安市李静训墓出土,高4.1厘米、口径5.6厘米、底径2.9厘米此杯为直口平唇,深腹,下有假圈足,平底实足。口部内外镶金一星期,金沿宽0.6厘米。杯用白玉制成,保存完整,造型、制作均很精美。从这件镶金边白玉杯看,隋代已有了很精湛的玉器制作技术。 唐代 唐代玉器有显着的变化,主要表现在玉料的精美化,工用的文玩上,装饰鉴赏化。 唐代玉料以和阗青白玉为主,其它玉料少见。除此之外,大量的杂玛瑙、透明水晶等,多数不见於国内矿藏,可能从西域输入。功用文玩化,是说唐代玉器比起周汉玉器更亲切可爱,更具玩赏性。周代玉器以礼仪玉器为主,不能随便玩瓮。汉代丧葬、辟邪玉主宰世界,把玩受到限制。唐代以前玉器装饰有的也相当精美,但神味太浓,礼性太足。然而,唐代则摆脱此,在装饰上鉴赏化。
导致唐代玉器从上古风格向中古时期转变,并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原因为何? (1) 唐代经济文化的发展,促进玉器发展。 (2)朝廷对玉器需求日益增长的依赖程度,促进了唐代朝庭玉器的发展。 (3)唐代文化艺术的繁荣,是唐代玉器得以生存发展的土壤和环境。 a.唐代玉器在这种浓厚的文化氛围中,与其它艺术门类相比,虽是1个小小的艺术门类,但同样得到了发展,并且受其它艺术门类的影响。 b.唐代丝绸之路陶瓷之路的再度凿通和繁荣不仅确保隋唐五代玉料的输入而且使唐代玉器染上了异域文化的情调。 c.长安当时是一国际商业大都会。 唐代朝廷玉器有祭祀及礼仪2大系列,前者主要是封禅用玉册,帝王盖棺论定的玉哀册;後者有玉带板,玉步摇等。唐代玉器造型与用途的新特点: (1)其玉器造型与用途趋於统一,功能明显,这与早期玉器造型与用途有时相脱 离,一器多用明显不同。 (2)唐代玉器旧的礼仪玉退出舞台,出现新的礼仪玉,丧葬玉几乎绝迹,佛教玉 器、实用玉器皿、摆饰玉大行其道。 唐五代的礼仪玉,已不用周代的琮、璧等“元器”,目前所知只有禅地玉册与哀册2种。 禅地玉册,呈简牍状,多五简为一排,以银丝连贯,册文作隶书。玉哀册是帝王下葬时的最後一篇悼文,是称颂帝王功绩的文辞。玉哀册呈扁平片状,但均较宽长,表面磨平,正面刻楷书文字,字内填金,背後顺序编号。唐代佛教玉器主要有玉佛和玉飞天2种。玉飞天在传世玉中较多,多作女性形象,其形体可与敦煌壁画飞天相媲美。 唐代宫廷用玉实际都是装饰玉,不过这种高贵的装饰玉不流行於民间,而在宫廷使用,所以我们归入宫廷玉器类,主要有玉带板和玉首饰2大类。器皿玉器始见於商代,由於社会及技术方面的原因,直到唐代才有长足发展。唐代的摆饰玉器,实际多半是肖生玉器,形象多为动物形象,其用途则为摆饰用。唐代摆饰玉以人物、动物居多,既有中原人、中原物,更有西域人、西域物。 唐代玉器常见的装饰手法有: (1)隋唐玉器在装饰材料上,金玉并用,色泽互补,金相玉质,形成隋唐玉器绚丽 多彩的面貌。在玉器上出现黄金饰件,始见於战国至汉代,当时的黄金饰件主 要起垂勾之用,如金链串玉佩金玉带钩等。隋唐用黄金饰玉,虽亦起特殊的功 能作用,但主要起装饰之用。 (2)唐代玉器在装饰图案纹样上,广泛采用花卉纹,这要比绘画先行1步,因为绘 画史上花鸟科的形成要在元代以後。花卉图案非常完整,花蕾、花叶、花茎一 应俱全。唐代玉器装饰样的花卉形,有造型与装饰2种形式。与花卉纹同时流 行的还有如意云纹,常饰於人体、花、鸟旁 (3)唐代玉器在装饰手法上,主要采用细密阴线与网状细阴线,表现图案的方法。    唐以前的玉器装饰,主要通过线条来展示纹样,表达艺术主题。  特点:(1)衣纹、发丝、花叶、羽翎均用平行细阴线。花蕾、动物鳞衣,均用网状细阴线绘就。(2)所有线纹均用铊琢出,落脚深,中间粗直,收笔细尖,线纹走向非常明显。常见的人纹、花纹图像外缘,都有一条粗弦纹边框,框内地子内凹,在内凹的地子上用浮突及阴线描绘的手法,琢出人纹、花纹、禽鸟纹等图案。 唐龙纹璧此主题相关图片 宋 公元960至1234年的274年间,是中国历史上宋、辽、金的对峙分裂时期。宋代承五代大乱之余,虽不是1个强盛的王朝,而在中国文化史上却是1个重要时期。宋、辽、金既互相挞伐又互通贸易,经济、文化交往十分密切,玉器艺术共同繁荣。宋徽宗赵佶的嗜玉成瘾,金石学的兴起,工笔绘画的发展,城市经济的繁荣,写实主义和世俗化的倾向,都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宋、辽、金玉器的空前发展。宋、辽、金玉器实用装饰玉占重要地位,"礼"性大减,"玩"味大增,玉器更接近现实生活。 宋宋辽金玉器为何能高度发展?a.宋代文化艺术高度繁荣,雕版活字印刷普遍,理学、书法、制银、瓷器……b.宋徽宗赵佶嗜玉成瘾、爱玉如命。宋徽宗虽然不是1个好皇帝,但却是个出色的艺术家,爱好艺术c.宋代出土古玉增多,滋长了仿制古玉之风,周汉间的古物大量出土,包括良渚文化,朝廷及士大夫热中於集、整理研究古物,形成1个新的学门金石学。金石学的形成,兴起了集古玉的热潮,为满足社会需要,宋代访古玉大量涌现d.玉器作为特殊商品,进入流通市场,促进宋代玉器像世俗化方向发展e.玉器商品的出现,刺激民间琢玉业的发展,也因此促进了玉器市场的繁荣 宋代由於重视传统文化,加上地下出土的古物增多,兴起了一股复古思潮。金石学的兴起也是促使之一。 宋待玉器世俗化的倾向与民间琢玉的勃兴,商品经济的发展是休戚相关的。民间琢玉主要的消费对象已不完全是宫廷高官贵族,也不是文人雅士,而是对玉器十分迷恋的普通百姓,因此,宋代出现了能满足平民需要的世俗化题材玉器。访古玉的渊源虽可追溯到商周时期,唐代也有仿制同代其他质地器形的玉器,但基本上是仿摹同代器形,大量访琢远古时代造型的玉器皿,始见宋代,因此,严格意义上的仿古玉应从宋代开始。宋代玉器艺术化倾向,表现在2个方面: a.是从唐代开始的花卉纹玉器到宋代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几可说当时形成一门专琢花鸟形玉器的玉作。宋代花鸟形玉器与当时绘画艺术相互影响,共同谱写宋代艺术篇章。宋代的花鸟形玉器多呈写实风格,花朵、花板、花茎一应俱全 b.图画玉雕的出现。玉图画包括有背景的隆起和立体的图画玉器。由背景和画面两部分组成。这种绘画性玉器使见於宋代,至清代达到他辉煌的顶峰。是绘画艺术与雕塑完美的组合。最能反映宋代佩饰玉水平的要推各种雕工精细、形态优美的花鸟形玉佩。 c.宋代实用玉器皿不仅比唐代品种多,数量也多。文房玉具,已不在仅仅是文人把玩的玉件、而是有可供文人书写的实用具。在中國玉雕史上,花卉形玉器以宋代最為精美。
此主题相关图片高14.9厘米,现藏故宫博物院,目前所知,这是立体镂雕玉器最早的一件,极为罕见。此主题相关图片一套八块,纹饰各自不同。宋、辽、金各朝皆用玉带,这是迄今唯一一套完整保留下来的实物。 辽 辽代是中国东北辽河流域由契丹建立的地方政权。916年由耶律阿保机创建。其疆域控制整个东北及西北部分地区。辽代是由1个较为落後的边疆民族建立的地方政权,政治、文化较为低落,但长期与汉族比邻,并受先进中原文化的影响,故在文化及用玉制度上,均受宋堂文化的影响,玉也不例外。朝廷用玉,广於唐宋。规定皇帝系玉束带,五品以上官吏服金玉带。 辽代玉器制度,除脱始於唐风外,其自身特点:a. 用玉上,崇尚白玉,尤其推崇和阗白玉b. 契丹贵族金银玉互用 ~契丹贵族把这些价值连城的佳材融为一体,制成精美绝伦的工艺品,既反映契 丹族的工艺水准,同时又折射出契丹贵族奢侈的生活c. 契丹贵族真玉宝石兼用 辽代玉器具有其独特的民族风格。 玉代版是辽代重要的朝廷用玉,其特色是定数不一,厚薄略有出入,多光束无纹,四角常以铜钉铆在草带上。辽代肖生玉器以动物造型为主,植物和几何造型很少,这有可能与契丹以游牧经济为主,长期与动物为伍有关。 金代 金代所处的年代是和南宋相对峙的特殊年代,同时又是北方少数民族所为,因此具有浓郁的时代特色与民族风格。 金代玉器繁荣的原因:a. 女真族在契丹辽代及北宋地区大量掠夺珍宝,刺激了金代玉器的发展b. 其统治区域包括今之东北三省、河北、西、山东以及河南、安徽、江苏一部份的广大地区c. 学习先进的中原文化,促进了金代玉器的发展d.金代有较为充足的玉料、玉匠,加速了玉器的发展。金代玉以回鹘贡进或通过西夏转手得到新疆玉。为了确保玉材的使用,金规定朝廷愈多用和阗玉琢制,祀天地之玉皆以次玉代之。金在扩张过程中,俘虏的大批玉匠,有的原在辽境内,有的直接从北宋境内掳掠而来。3.“春水玉”、“秋山玉”是金的代表作。 契丹、女真均是北方游牧民族,渔猎经济站主导地位,春水、秋山员为契丹族春、秋两季的渔猎捺钵活动。所谓捺钵,即契丹族本无定所,一年之中依牧草生长及水源供给情况而迁居,所迁之地设有行营,谓之捺钵。 女真族建立新政权後,承袭了契丹的旧俗,狩猎於春秋的娱乐活动,并将捺钵渔猎活动改称为「春水」、「秋山」。4. 常见的「春水玉」表现为残忍场面,通常是海东青促天鹅图。5.海东青是1种神鸟,又名鹰鹘、吐鹰鹘,主要生长於黑龙江流域。它体小机敏,疾飞如电,勇猛非凡,自古以来深得我国东北各民族的喜爱,有专人进行驯养,用以捕杀大雁及天鹅。6.秋山玉是表现女真族秋季狩猎,射杀鹿的情景。在金代,秋捺钵也称伏虎林。在雕琢技法上,常留色玉皮作秋色。在表现手法上,秋山玉有繁、简、粗、细之分。场面不像春水域残酷无情,而是兽畜共处山林,相安无事,一副世外桃源的北国秋景。嘎拉哈玉玩具,也是1种充满女真民族情趣的玉具。玉嘎哈拉,是女真贵族儿童的玩具,中间有穿孔,可随身佩带。玉形似羊或狗子的髌骨。类似汉族童子玉坠,似有希冀少年福祉不断之意。因是羊或狗子之骨,是北方主要供食用动物之骨,长年佩带,具兆祥之瑞金人常服玉带为上,庶人禁用玉。金代女真族佩带玉较为发达,其时称作「列」,多作腰佩。金代佩饰玉以花鸟纹为主。金代花鸟形玉佩,多作绶带鸟衔花卉纹。~ 因「绶」自与「寿」字谐音,故寿带鸟是福寿的象徵。绶带鸟衔花卉纹,寓意春光长寿,勃勃生机龟巢荷叶,是金代另一重要玉佩。是寿意类。金代玉佩的1个重要特点:是其艺术,不是孤零零的表现1个物体或一件动物;而是花与鸟、龟与荷叶、鱼与水草相辅相成,动静结合,表现出周围的环境特点,富有生活气息。 元代 蒙古灭金以前,几乎没有琢玉业。灭金後,特别是建立元朝,将首都迁至大都入主中原後,由於受金代文化和汉文化的影响,元朝琢玉业得到很大发展。 元朝琢玉业有很大发展,其特点为:a.接受汉族传统的爱玉风上,近取金宋、远法汉唐b.继承宋金传统琢法技艺。元朝政府网罗掌握了大量的工匠,使之官办手工业生产c.沿用宋金玉器传统题材:花卉纹的延续,螭虎纹的再兴,春水玉、秋山玉的进1步世俗化,虎纹是龙子之一,始见西汉,历代虽有雕琢,但运得均不多,元代螭虎纹不仅应用得多,而且非常成功,并创造元代的风格。江春水玉逐渐演化为鹰击天鹅、芦雁荷藕图;将秋山玉逐渐衍变为福鹿图案。其影响一直波及明清。史书记载看,元明清三代,宫廷玉器匠前期得到更大的发展。元代玉带钩曲线较为平缓,但玉器增大,多成琵琶形。 元代朝廷对朝廷用玉倍加重视,一方面为了便於在汉族地区统治,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满足蒙古贵族的需要,具体表现有:a.朝廷控制玉料、玉砂~ 元代玉产地有和阗及匪力沙两地,官办玉作坊利用和阗、匪力沙所出玉材辗 玉。辗玉砂亦称「磨玉下水砂」b.朝廷专设琢玉机构~ 元代官办手工业很发达,元朝政府设有许多管理手工业的机构和官办手工业作 坊~ 元朝的官办手工业玉作坊,始终以元大都为主,那里有金代的琢玉传统。另一 个设在杭州,因有南宋良好的琢玉基础c.朝廷琢制巨型玉器~ 由於受玉材及雕琢技艺的限制,中国玉器一向以小巧玲珑着称,因而常被划入 古玩类,其科学艺术及历史价值常被研究者忽视~ 中国玉雕史上,第一件真正的巨型玉雕应为元「渎山大欲海」(此为金代玉匠 雕琢的)~ 蒙古、元代朝廷有琢至大件玉器的爱好
古代中国怎么开“两会”
“两会”,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人大”是中国国家最高权力和行政监督机关,“政协”则是中国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的机构。那么,古代中国有“两会”吗?又是如何表达民意、上交“提案”的呢?古代“两会”是什么样的会议从制度层面来说,现代“两会”制度为共和国首创,古代中国是没有的。但是如果从议事形式来讲,古代中国也有类似的形式。当然,古代中国的国家议事体系与现代是有本质区别的。古代是皇帝一个人说了算的“家天下”,皇帝自称天子,其实他是真正的明白人,知道“一个人拍脑袋”的局限性,于是有了“朝参”和“集议”。“朝参”又叫“朝会”,“集议”也称“议会”——这便是古代中国的“两会”制度。“朝参”由皇帝亲自主持,是小范围的。原本是百官进入皇帝的办公大厅(朝廷)参拜皇帝的一种形式,古装戏中常出现的君臣在朝廷上问答的场景,其实就是“朝会”。一般在进行重要的人事任免和重大的工作安排、典章颁布时,皇帝都会开“朝会”。有资格参加“朝会”的都是相当于今中央政治局常委、委员级别的“三公”、“九卿”,最低也得是副厅级的正五品官员。“朝参”实是一种御前会议或内阁会议,有点类似于今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时间不长,但相对频繁。到了唐代,“朝参”变成了“常参”,每日或隔日举行,成了制度化。“集议”则由“三公”们或地位相当于“三公”的大臣主持,皇帝一般不参加。“集议”实际上是应皇帝的要求或同意才开的,其规模可大可小,参会者的范围比“朝参”复杂。“集议”通过的议案都是要认真执行的,与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功能有点接近。古代“两会”代表都是些什么人“集议”也分中央和地方,与全国人大和地方人大相似。但与今“人大”代表都是普选出来的不同,参加“集议”的人员都是由官方决定和领导推举,代表中并没有普通群众。那么,古代的“人大”代表都是些什么人?从史料上来看,主要有四类:一是相当于今天省部级高官的“二千石”以上驻京大臣才有资格,实为官僚和利益集团的代表;二是“地方代表”,以分封在外、待遇达到一定级别的列侯为主,列侯都是功臣名胄或其后裔,实为贵族和特殊阶层的代表,这部分代表是不能参加“朝参”的;三是“专业代表”,主要是列大夫、博士、议郎这些专职谏官,这类代表参政议政能力强,因为都是领俸禄的,实为“公务员”群体代表。另外,在需要时还会有“基层代表”。刘弗陵(汉昭帝)当皇帝时召开“盐铁会议”,便特别召集60余名地方和基层的代表参会,这类代表以饱读诗书、喝过墨水的“贤良”、“文学”人士为主,表面看来是来自地方和基层,但由于是相当于今省市一把手的郡国国主和地方富豪推举出来的,实为学术界和富人的代表。虽然这些代表并没有代表性,但其素质要求并不低,要求必须敢说话,善表达,有较强的参政议政能力和水平,和稀泥、当会油子,只会摁表决器和鼓掌不行。古代“两会”议案很难一致通过古代中国的“两会”很注重民主气氛,“代表们”敢直抒胸臆,有人甚至敢在“朝会”上当面指出皇帝的不是,如果“代表”总是投赞成票便是不负责任的行为,可能会遭到皇帝的训斥和查办。在“集议”上,议案也很难“一致通过”,有时还会出现“经年不决”的现象。西汉末年的王莽新朝,有一次议会的议题之一是,讨论并颁布官员的工资制度,结果集议了好几年,也未能拿出各方都能接受的意见。由于政策迟迟不能出台,导致上自公侯、下至小吏都拿不到工资,即所谓“皆不得俸禄”,实在罕见。古代最著名的一次“集议”是“盐铁会议”。会议时间在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二月,会上,60余名由相当于今省市一把手的郡国国主推举出来的地方和基层代表,与以御史大夫桑弘羊为首的驻京高级干部代表,进行面对面的激烈辩论。会议由时任丞相的田千秋主持,重点议题是对汉武帝主政时期国家施政政策的得失,进行讨论。地方和基层代表们对盐铁官营、平准均输、酒类专卖、货币发行等多项政策提出了尖锐批评,强烈要求废除之。桑弘羊深得汉武帝的信任,曾统管中央财政近40年,是这些政策的实际制定者,对“贤能”和“文人”的否定意见不以为然。会议最后经过表决,通过了废除全国酒类专卖和关内铁官制度,打破国有公营的垄断。这次辩论表现出了不同治国理念的大碰撞,30年后学者桓宽根据这次“全代会”的会议记录,整理出了著名的古代经济思想文献——《盐铁论》。董仲舒的“提案”在古代影响最大古代共商国是,除了“朝参”和“集议”这样的“两会”形式外,还有一种“谏议”制度。所谓“谏”本义就是规劝君主,谏议自然就是给皇帝行为和决策提意见,专挑毛病和不足。谏议既有会议形式,也可个人约谈,有时还会与“集议”混在一起,但与“集议”明显的不同是,谏议多有“提案”。与“集议”相比,谏议制度在古代中国影响很深,这与皇帝的重视是分不开的。实际上此制度原本就是皇帝提出来的,谏官往往也由皇帝亲自挑选和委任。谏议制长要求拿出提案供皇帝和中央决策时参考,开会时的味道有点儿像今天全国政协会议。谏官也都会积极建言献策,其所扮演的“民主监督”角色,有点像古代中国的“政协委员”。据《汉韦&百官公卿表》记载,谏议制度其实早在先秦时便出现了。秦中央设置了中大夫、太中大夫、谏议大夫、中常侍、给事中等权力大小不等的专职谏官,起初并无固定编制,多时达数十人。西汉中早期皇帝都重视谏议制度的建设,汉武帝刘彻对“政协委员”十分重视;出现了不少出色的谏官。当时,最著名的一位是“新儒学”的代表人物董仲舒,他上交给汉武帝的提案《举贤良对策三》,可以说是古代中国影响最大的提案,提案的中心观点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观点得到了汉武帝的肯定,提案被采纳,儒家地位骤升,从此开始左右古代中国人的意识,至今这一儒家思想都在发酵。魏征是唐代最著名的“人大代表”到了唐代,谏议制度趋于成熟,谏官的地位被进一步抬升。唐太宗李世民规定,谏官可以随宰相入朝议事,可见,谏官事实上已进入了唐代中央政权的决策层。但是,古代中国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并不好当。谏官的权力是皇帝给的,因而皇上想听时会“纳谏”,不想听时便会“拒谏”。所以,遇到开明的好皇帝,谏官便很潇洒,连皇帝都敢骂。唐太宗是个好皇帝,主政期间涌现出了魏征、王珪、姚思廉、褚遂良等一批著名人士。如用“人大代表”来称呼这些谏官,魏征当是唐代最著名的一位,提议案最有名、被采纳的也最多。魏征本是太子党集团中的成员,为太子李建成洗马官。唐太宗并未因此冷落他,夺得皇位后,提拔他为“谏议大夫”,后继任“侍中”。魏征生前给唐太宗拿出了不少提案。如“明德慎罚”提案,主张加强社会道德建设,提高公民素质,慎用刑罚,因为法律并不能解决一切社会问题。魏征所交提案中,最著名的当属“民如水”理论,他称“民如水,君如舟;水可载舟,亦可覆舟”,规劝唐太宗要吸取隋朝亡国的教训,善待老百姓。共和国开国领袖毛泽东所提倡的“为人民服务”,不就是这个意思么,或许毛泽东当年就是看了魏征的“提案”后,才提炼出了这个影响整个共和国官员和普通公务员的最基本行为准则。相反,若遇到昏君庸主便不好当,或遭贬或丢官,搞不好自己还得主动把老命交出来,美其名曰“尸谏”。如隋炀帝杨广就不喜欢“两会”制度这样的谏议,他当皇帝时竟然将谏官全部废除。当然,听不进“民意”的隋炀帝结局很惨。实际上,即便皇帝很开明,谏官也很难不被暗箭中伤。如西汉时的贾谊、晁错遇到的都是明君,他们二人均当过“博士”谏官,提案也都很出名。前者有给汉文帝刘恒的“三农”提案《论积贮疏》,后者有给汉景帝刘启的“扩大内需”的经济提案《论贵粟疏》。可以说,西汉盛世“文景之治”就是在贾谊、晁错这些“代表们”的畅所欲言中出现的。但是,他们的结局都不好,贾谊因建言有功,被汉文帝破格提为太中大夫一年后,便因遭群臣忌恨,被贬为长沙王的太傅。晁错贵为汉景帝的“智囊”,因上交《削藩策》“提案”,在“七国之乱”中由汉景帝亲自下诏,斩杀于西安街头。宋代以后,谏议制度变成了摆设,元代干脆取消谏院。到明清时,古代中国的“两会”和谏议制度所散发出的民主精神几乎不存。
CopyRight&2012- AllRight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春秋战国时期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