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土地荒漠化论文可采取哪些措施

荒漠化的防治doc--预览
试卷 教案 课件 搜索
试题搜索答案
☉禁止使用迅雷下载本站资源,如果不能下载请联系QQ:
☉如果遇到什么问题,可以加网站QQ群()
☉本站提供的资源仅供学习研究之用,任何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均不得使用。
下载内容预览: 预览不包含图片,只是文字内容 ,需要完整资源请下载.
荒漠化的防治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的:
1.理解荒漠化的过程,分析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3.认识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教学重点: 1.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教学难点: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教具准备:有关挂图等、自制图表等教学方法:比较法、图示分析法、图示法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我们这两节课就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为案例来探讨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自然背景是什么?人为因素有哪些?荒漠化防治有哪些对策和措施?第一节 荒漠化的防治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一、荒漠化 1.土地退化的形成               2.荒漠化 ⑴概念 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这种土地退化。 荒漠化不是简单的荒漠扩张的过程,而是很多块分散的土地逐渐退化,并最终连接在一起,形成如同荒漠般的景观。 ⑵形成 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 ⑶主要表现 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化。 ⑷影响 已成为当今全球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根据联合国环境署推断,目前世界约1/4的陆地、2/3的国家和地区受到荒漠化的威胁。中国是全球荒漠化面积大、分布广、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其中西北地区则是我国风沙危害和荒漠花问题最为突出的地区。  活动 根据你的理解,运用下列关键词解释荒漠化的含义。 土地退化
干旱半干旱地区
沙漠化  点拨:荒漠化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其实质是土地退化,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形成原因是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表现为土地荒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碱化,所谓"沙漠化",只是荒漠化的表现形式之一。 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1.范围
地形区范围:
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以北
行政区划范围: 包括新、宁、甘(北部)、内蒙古(大部) 说明:这里所说的西北地区是指位于非季风区年降水量在400mm以下的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2.地貌特点: 地形以高原和盆地为主,东部和中部(内蒙古境内)是辽阔坦荡的高原;西部(新疆境内)是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 3.最为显著的自然特征--干旱 ⑴干旱成因:深居内陆,高原山地阻隔 西北地区干旱特征的成因图示:
教师补充讲解:由于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很少受海洋水汽影响,再加上周边高大山地特别是隆起的青藏高原,进一步阻隔了水汽的进入,干旱就成为了这一地区最突出的自然特征,并且是全球同纬度地区降水量最少、干旱程度最高的地带。
⑵景观特色--以草原、荒漠为主
新疆的塔里木盆地
贺兰山以西
贺兰山
内蒙古高原东部
年降水量
不足50毫米
200毫米以下
200毫米以上
干旱程度
极端干旱区
干旱区
半干旱的草原地带
自然景观
沙漠和戈壁(只在-些高耸的山地迎风坡,降水稍多,山顶冰雪覆盖。山地降水和冰雪融水成为绿洲农牧业生产的主要水源。)
草原
    思考 1.西北地区自东向西水分条件与植被景观的变化有什么关系?并分析原因。  点拨:年降水量200~400毫米对应温带草原;年降水量50~200毫米对应荒漠草原;年降水量50毫米以下对应荒漠地区。反映降水越少,植被越少,荒漠化程度越强。原因是我国降水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 2.新疆的绿洲分布有什么特点?请联系水源和地形条件解释原因。  点拨:天山北部水汽主要来源于北冰洋,北坡属于迎风坡,随着高度升高降水量增加。受天山山脉阻挡的影响,南疆与北疆干旱程度不同。绿洲主要分布在有水的地方,沿河流呈串珠状分布。原因是河流水来自兵雪融水补给和盆地地形雨。 三、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因素--为荒漠化创造条件 本区条件分析: ①基本条件 --气候干旱少雨 气候干旱,地表水贫乏,河流欠发育,流水作用微弱,而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因此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 ②物质条件 -- 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 由于由于气候干旱,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平地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 ③动力条件--大风日数多且集中 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的季节,从而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④气候异常可以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导致荒漠化荒谟化进程。
本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它具有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气温、降水的变率大。雨量的变化,对荒漠化的发生和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多雨年有利于抑制风沙活动;少雨年,加剧荒漠化进程。  活动 根据图2.4,分析说明荒漠化形成过程中各自然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点拨:图2.4表示了荒漠化两个正反馈效应(恶性循环),说明干旱地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 四、荒漠化形成的人为因素--加剧荒漠化进程(说明:事实上,在荒漠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人类活动常常起决定性作用。调查表明,在西北地区现代荒漠化土地中,有90%以上是人为因素所致。) 1.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 ⑴来自于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 ⑵由于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 2.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的主要表现 (图2,5)人为因素
     破坏原因与典型地区
主要危害
过度樵采
①能源缺乏地区把樵采天然植被作为解决燃料问题的主要手段(如鄂尔多斯沙区、内蒙古东部的库仑旗等地)②一些农牧民为了增加收入,无计划、无节制地在草原地区采挖药材、发菜等
固沙、防止风沙前移和抑制地表起沙的植被遭破坏
过度放牧
为求得短期的经济利益,牧民尽可能多地放牧牲畜。半干旱的草原牧区、干旱的绿洲边缘
加速了草原退化和沙化进程
过度开垦
在干旱、半干旱沙质土壤地区,特别是沙区边缘从事农业生产,特别在缺少防护林保护的沙质土壤区
使沙化土地连片发展
  阅读P21 通过这个材料,使学生了解如下问题: 让学生阅读后进行复述掘井带来的负作用。 3.另一种荒漠化现象--次生盐渍化 ⑴绿洲:在有水源灌溉的荒漠地区。 ⑵次生盐渍化形成: ①由于耕作技术落后,灌溉措施不当 ②干旱气候条件下蒸发旺盛,盐分极易在地表聚集而形成。 阅读P22 通过这个材料,使学生了解如下问题: 让学生阅读后讨论: 若条件允许,我国西北荒漠地区是否可以将青藏高原的冰川水用来发展发展灌溉农业? (从灌溉与次生盐渍化方面思考)  活动 非洲萨赫勒地区荒漠化的自然、社会经济因素分析 1.萨赫勒地区位于撤哈拉沙漠的南缘。请根据下面的图文资料,并联系已学知识,分析萨赫勒地区的气候等自然特征,并说明荒漠化的潜在自然因素。  点拨:资料表明萨林勒地区正处于干旱与半干旱、热带沙漠与热带草原的过渡地带;津德尔是其中有代表性的居民点,其月均温都在22℃以上,甚至达到33℃,可想而知其蒸发量是巨大的。在降水方面,这里的年降水量不足500毫米,且基本集中在夏季,特别是7、8两个月。以其有限的而且特别集中的降水状况与其全年的高温、高蒸发量相比,确实是个容易产生环境问题的敏感地区。客观上,这里就潜在着荒漠化的自然因素,这是本地区的地理位置和当地的水热条件所决定的。 2.气候的严酷性决定了萨赫勒地区的传统经济以自给性质的游牧业为主。20世纪以来,随着沿岸国家人口和经济的发展及本区交通条件的改善,这里的传统游牧经济向商品性的定居牧业经济转化。根据图2.9,分析这一社会经济因素的转变对牧场带来的环境影响。  点拨:将传统的游牧经济和商业性的定居牧业进行对比,比较它们对草场的影响。从表中可知,传统的自给性的游牧经济,因其牲畜品种多样、经营规模小且分散、季节游牧,有利于牧草的恢复生长,是一种适应于当地自然条件的经济模式;而商业性的定居牧业从牲畜品种的单一性、大规模的集中经营、采取掘井定居的经营模式,势必增加草场的压力,结果必然导致草场的退化,甚至导致整个草场的毁灭。 3.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人口的急剧增加,对粮食需求迅速增加。这一因素促使萨赫勒以南的早作农业不断向北推进,农牧之争加剧。分析这一因素的加入,对本区草场生态环境及荒漠化的发展,又可能产生哪些影响?点拨:由于人口激增,对粮食的需求猛增,迫使人们不断扩大耕地面积以至向牧业地区推进,结果是: 4.人口和贫困是萨赫勒地区最为突出的社会问题,也是造成这里生态环境恶化、上地荒漠化加剧的根源。请你解释下图(图1.11),试提出一种解决非洲贫困问题的可能办法。  点拨:明显地描绘了人口过快增长,造成贫困饥荒与荒漠化的恶性循环过程。问题的源头就在人口的过快增长,如果控制人口增长与实行环境整治双管齐下,这个恶性循环就可以得到解决。课堂小结:略板书设计第一节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一、荒漠化 1.土地退化的形成 2.荒漠化 ⑴概念 ⑵形成 ⑶主要表现 ⑷影响 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1.范围 2.地貌特点: 3.最为显著的自然特征--干旱 ⑴干旱成因:深居内陆,高原山地阻隔 ⑵景观特色--以草原、荒漠为主 三、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因素--为荒漠化创造条件 ①基本条件 --气候干旱少雨 ②物质条件 -- 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 ③动力条件--大风日数多且集中 ④气候异常可以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导致荒漠化荒谟化进程。 四、荒漠化形成的人为因素--加剧荒漠化进程 1.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 2.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的主要表现 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
3.另一种荒漠化现象--次生盐渍化第二课时 五、不同历史时期的荒漠化 1.历史时期的荒漠化问题--西北地区时有出现 如:在甘肃河西走廊地区,古代人民利用祁连山冰雪融水和山麓地下水,兴修水利,发展屯田,使这里成为一片富庶的人口密集之地。但是随着人们对河流上游地区的过度开垦,大量破坏固沙植被,致使河流水量锐减或者改道,绿洲水源枯竭,加上战争、瘟疫等原因,大部分古绿洲在经历了汉、唐、明、清几次大规模开发后,相继被迫放弃。阅读
通过这个材料,使学生了解如下问题: 1.了解古丝绸之路(南道)的大致走向和地理位置。
2.现代公路干线及其连接的绿洲城镇,几乎全部远离古遗址(古丝绸之路),更贴近昆仑山的山前地带。2.不同时期的荒漠化问题
发生荒漠化的区域
古代(唐宋后)
盲目垦耕,战争、瘟疫
塔里木盆地沙漠边缘
近代(清代后)
"移民实边"、"开放蒙禁"
内蒙古南部农牧过渡地带
现代(建国后)
人口压力,管理失误
草原牧区和旱农地区
  思考
1.农牧界限向北推进,为什么会加剧该地区的荒漠化?  点拨:农牧界限向北推进,意味着农作侵入牧区,大片的草地将会变成旱地。这样,势必压缩草场面积,在原有的牲畜量不减少的条件下,会产生所剩牧场的超载,超载的牧场并必定会逐步衰退,为了牲畜的发展又可能将牧场转移到环境比较脆弱的地区,环境的退化趋势必日益严重;在此同时,由草地开垦出来的旱地本身在防风固沙方面存在着严重的劣势。加上若因为土地肥力的衰退而弃荒的话,其本身就是现成的人造沙荒。因此,如果农牧界限向北推进,势必加剧该地区荒漠化的进程。
2.为什么我国北方的农牧过渡带,恰恰又是我国荒漠化最为严重的地区?  点拨:在我国北方的农牧过渡带,常常存在"农牧之争",从土地单位面积的产出量对比,农业一般都高于牧业,因此旧雨农作侵入牧区的趋势。特别是在人口激增、粮食不足的条件下,以农侵牧已成必然。若不加以控制,必定会陷入"过渡开垦 →生态用水紧张→ 植被退化→ 荒漠化加剧→ 土地肥力减弱→ 再度开垦
→荒漠化再度加剧"的恶性循环圈。实际情况也是如此。 六、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1.荒漠化的防治内容: 预防:具有潜在荒漠化危险的土地; 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 恢复:已经发生荒漠化的土地的生产力。 2.荒漠化的防治原则
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泊山、治水,治碱(盐碱)、治沙相结合的原则,在现有的经济技术条件下,以防为主,保护并有计划地恢复荒漠植被(图2.14)。 3.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和治理重点: ①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恢复自然植被 人们将水分条件较好,开有一定植物生长的沙漠圈围起来,实行封沙育草,促使植物天然更新;或者选育梭梭、柠条、沙拐枣等优良固沙植物进行人工补种。实践证明,这是改造利用沙漠行之有效的方法。   思考干旱区绿洲与荒漠的演替是双向的,但绿洲变荒漠非常容易,而荒漠变绿洲却非常艰难。想一想,这是为什么?    点拨:这是由当地干旱的环境决定的。水分条件消失容易而形成难。 ②治理重点:已遭沙丘入侵、风沙危害严重的地段。 4.治理措施 ⑴合理利用水资源 ①在农作区主要是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避免土壤的盐碱化; ②在牧区草原,减少水井的数量,以免牲畜的大量无序增长; ③在干旱的内陆地区要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既考虑上、中游的开发,又要顾及下游生态环境的保护。 ⑵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①干旱地区的绿洲地区 ⅰ应在绿洲外围的沙漠边缘地带进行封沙育草; ⅱ在绿洲前沿地带营造乔、灌木结合的防沙林带(积极保护、恢复和发展天然灌草植被)
ⅲ在绿洲内部建立农田防护林网,组成一个多层防护体系。
②在缺乏水源的地区 利用柴草、树枝等材料,在流沙地区设置沙障工程,拦截沙源、固阻流沙、阻挡沙丘前移。 ⑶调节农、林用地之间的关系--宜林则林,宜牧则牧 ①现有林地应该作为防护林的一部分,不能再毁林开荒。 ②绿洲边缘的荒地与绿洲之间的灌草地带,不能盲目开垦,主要用于种树种草,发展林业与牧业。 ③对已经造成荒漠化的地方,还应退耕还林,退耕还牧。 ⑷采取综台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解决农牧民的能源问题的途径:如营造薪炭林、兴建沼气池、推广省柴灶等。 ⑸控制人口增长
控制人口过快发展,提高人口素质,建立一个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生态系统,对荒漠化的防治有着重要的意义。 5.我国治理措施和经验 ⑴措施:生物固沙、沙地飞播造林种草、小流域综合治理等 (图2.15)。 ⑵治理荒漠化的典例--沙坡头草方格沙障  ⑶ 我国政府对西北地区的生态建没和荒漠化防治 先后实施了"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防沙治沙等多项生态环境治理工程。  活动
1.根据下面的图文资料,说明前苏联垦荒区土壤风蚀的潜在自然背景。并说明人们的生产活动怎样加剧了这个过程。  点拨:对图2.16的分析,要知道"垦荒地区"处于亚欧大陆的中部偏北的地方,虽处于西风带但远离水汽来源,故降水稀少。从其周边的内陆湖"里海"、"咸海"的分布特点,可以推断,这是一个半荒漠向干草原的过渡地带,是一个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地区,其自然地理状况必定是寒冷、干旱、大风。 2.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前苏联在总结大规模垦荒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采取了一系列综合防护措施。仔细分析这些措施,你认为该地区防治荒漠化(土壤风蚀)的主要方向是什么?  点拨:要善于将所列四项保护措施逐条进行分析,而后进行归纳,不难找出它们之间的共同的东西,那就是"抗旱、防风、保水、保土、保肥"。 3.根据所学知识,你认为前苏联垦荒区防治荒漠化的对策与措施可以被我国的哪些地区所借鉴。  点拨:关于对前苏联的防治对策和措施的适应性研究,当然少不了要对不同地区的环境特征进行综合分析。既然前苏联的"垦荒地区"的环境特征是干旱、大风、风沙大,防治措施是"抗旱、防风、保水、保土、保肥",那它将适用于我国的西北地区。当然,一些措施同样可以适用于我国的南方地区甚至海南岛的西部地区。    典型例题【例】有关荒漠和荒漠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全世界的荒漠都属于荒漠化土地 B.荒漠都是由自然原因形成的 C.我国荒漠化只发生在西北内陆地区 D.荒漠化不仅仅表现为沙漠化 解析:荒漠是指气候干燥、降水稀少、蒸发量大、植被贫乏的地区,常分布在大陆内部或低纬度的大陆西岸,按地表组成物质可分为沙漠、岩漠、砾漠、泥漠、盐漠等。此外,在高山上部和高纬度亚极地带,因低温引起的生理干燥而形成的植被贫乏地区,为荒漠的特殊类型,我们称之为寒漠,像我国的青藏高原地区。荒漠一部分是地质时期自然过程形成的,如塔克拉玛干沙漠;还有一部分是人类长期活动造成的,其实质是类似荒漠景观的严重土地退化。荒漠化是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干旱、半干旱、半湿润地区的土地严重退化过程和现象。其类型按成因分主要有风蚀荒漠化、水蚀荒漠化、冰蚀荒漠化、盐渍荒漠化等,风蚀荒漠化是最主要的类型。按土地类型又可分为草地荒漠化、林地荒漠化和耕地荒漠化。荒漠化主要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及半湿润地区。荒漠化的原因有自然因素,主要是气候因素,也有人类活动因素,荒漠化的实质是地表植被遭受破坏后,导致土地严重退化的一种动态演变过程。从广义看,土地荒漠化不只形成于干旱、半干旱、半湿润地区。荒漠并不等同于荒漠化,通常意义上的荒漠化是相对于人类历史进程而言的,而世界上有相当一部分荒漠如塔克拉玛干沙漠等,在地质时代已经形成。荒漠化土地只是荒漠的一部分;荒漠的形成既有自然因素又有人类活动因素,后一个因素往往是形成荒漠化的主导因素。我国的青藏高原和南方局部地区也不乏荒漠化现象。无论按地表物质组成,还是按成因、按土地类型来分,荒漠化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沙漠化只是其中的一种主要类型。答案:D课堂小结:略(推荐网站)http://www.xjb.ac.c(中科院新疆生物土壤研究所)
(甘肃省治沙研究所 )http://www.(中国荒漠化信息网).cn(中国科普博览之草原馆).cn(中国科普博览之荒漠化)板书设计 第一节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五、不同历史时期的荒漠化 1.历史时期的荒漠化问题--西北地区时有出现 2.不同时期的荒漠化问题 六、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1.荒漠化的防治内容: 2.荒漠化的防治原则 3.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和治理重点: 4.治理措施 ⑴合理利用水资源 ⑵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⑶调节农、林用地之间的关系--宜林则林,宜牧则牧 ⑷采取综台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⑸控制人口增长 5.我国治理措施和经验 ⑴措施:生物固沙、沙地飞播造林种草、小流域综合治理等 (图2.15)。 ⑵治理荒漠化的典例--沙坡头草方格沙障
⑶ 我国政府对西北地区的生态建没和荒漠化防治
荒漠化的成因与防治一、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包括四个环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材的处理。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前一节《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的地理背景》知识的基础上,详细分析西北荒漠化的成因、防治措施以及成功经验。2、 教学目标a、 知识与技能(1) 了解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形成是自然原因与人为因素作用于脆弱生态环境的结果。了解我国荒漠化防治的核心内容和整治模式。(2) 通过对荒漠化成因和荒漠化防治的总体思路、具体措施的论证,提高学生运用图文信息进行分析与综合的能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地理研究能力。b、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 通过对西北地区荒漠化成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是荒漠化形成的决定性因素,若要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人地协调是其关键,从而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2) 从荒漠化治理的成功案例中,让学生认识到荒漠化是可以治理的,但目前我国的荒漠化仍是总体扩张的趋势,因而防治荒漠化又是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提高辨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认识。3、 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本节的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基础来确定为荒漠化的治理为本节的重点,动植物的变化对荒漠化的指示作用为本节的难点。4、 教材的处理  荒漠化的成因需要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从图入手,推理分析。
在自然因素方面,引导学生从地理空间位置和气候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在人为因素方面,引导学生理解人为因素是影响荒漠化的决定因素,分析理解人类因素影响的不同表现,帮助学生认识通过调整人类活动方式,采取正确的措施,荒漠化是完全可以逆转的,为荒漠化的治理讲述作好准备。
荒漠化的防治,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知识,因地制宜,改善生态环境。这部分是本节,也是本单元知识的重点。荒漠化防治的核心在于协调人地关系,要针对各地不同的自然条件,并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实施科学的管理,以获得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发展。他们之间的知识关系:由于气候因素和人类生产活动→土地荒漠化→制约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防治荒漠化→协调人类与自然环境二、 教学方法1.图像分析法:分析图内蒙古商都县西井子土地荒漠化的状况,可看出62年、78年荒漠化土地面积迅速增加,让学生分析增加的原因(强度开垦草原),88年又有所减小的原因(因有效的进行了治理);分析图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得出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因素有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农垦、水资源利用不当、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保等原因造成的;分析荒漠植物的生态适应、植物固沙成果显著图;分析此类植物的根、叶的特点,分析此类植物与环境的适应。2.案例分析论证法:本课选取了沙坡头建带状沙障保护包兰铁路一例,让学生阅读教材分析、总结:①治沙的关键性措施是什么?②可以通过哪些途径去实现?三、 学法指导1.观察法:在阅读荒漠化植物的生态适应性时用此方法。 图 a、b是植物的根,c是植物的叶。可仔细观察得出根叶的特点。2.列表对比法:从三种人为因素的影响的典型地区、危害列表比较;3.逻辑方法:在分析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成因时,采用此方法。    位置、地形→气候(干旱)
荒漠化           人为因素
四、 教学程序
本节课型为新授课,安排了以下三个教学环节:复习导入、讲授新课、板书设计。1.复习导入  本节的导入采用问题式导入,请同学们回忆上节课的2个问题:西北地区的气候、植被和地貌等各具有什么特征?西北地区的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哪些地方?学生回答之后承转进入第二个环节。2.讲授新课[板书]
4.2荒漠化的成因与防治  根据学生自习课上的预习,让学生回答荒漠化的概念、成因,之后老师总结性讲解:①荒漠化不是简单的荒漠化扩展的过程,而是很多块分散的土地逐渐退化,并最终联结在一起形成荒漠化或类似荒漠化景观的过程。②从形成机制看,风力、流水、化学、物理这四种外力过程造成土地退化都属于荒漠化的范畴。如风沙活动造成的土地风蚀,粗化以及沙丘形成和发展;流水侵蚀造成的劣地和石质坡地,次生盐渍化和水渍化等。③人类活动导致了植被破坏,破坏了植被也就破坏了防止风沙前移和抑制地表起沙的机制,就地起沙和外来沙丘前移使得原来的沙漠得以扩张,从而形成荒漠化的土地。  [板书]
一.荒漠化的成因(5分钟)1.概念2.成因
基本条件:气候干旱自然因素
物质基础:地表物质沉积物多
动力条件:风力作用人为原因
典型地区


过度樵采
缺乏能源地区
破坏防止风沙前移及抑制地表起沙的机制
过度放牧
半干旱的草原牧区和干旱的绿洲的边缘
加速了草原退化和沙化进程
过度农垦
旱作农垦区周围及草原牧区
使沙化土地连片发展
总结完后承转进入第二个问题荒漠化的防治。[板书]
二.荒漠化的防治(25分钟)  学生阅读并分组讨论:1."人与自然的协调是荒漠化防治的核心"这一结论是依据什么提出来的?2.怎样理解荒漠化防治的三大核心内容?(5分钟)  学生交流发言:①"人与自然的协调是荒漠化防治的核心"这一结论依据的是荒漠化形成与发展的客观规律。荒漠化是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综合作用于脆弱的生态环境的结果。自然因素形成的荒漠化过程是极其缓慢的,而人为因素在加速荒漠化进程,加重着荒漠化的严重程度,并且人类活动在其发生与发展中起决定作用。根据自然规律规范人类的行为,才能达到防治荒漠化的目的,因此"人与自然的协调是荒漠化防治的核心"。这样学生就可以理解防治的核心为什么是"人与自然的协调"。②既然荒漠化的形成与发展主要是由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所造成的,那么我们就有信心去防治和治理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荒漠化土地,即潜在的、正在发展的、已经发生的荒漠化土地都应作为我们防治的对象,由此将它们确定为防治荒漠化的核心内容。(10分钟)[板书]
1.防治核心:人与自然的协调
2.核心内容:预防、扭转、恢复学生阅读并分组讨论:阅读课本的有关内容和图表,想一想我们应当怎样根据西北地区的客观实际,确定整治模式,对此提出自己的认识与看法;在荒漠化防治的过程中我们应当遵循的主要原则?在这些原则的指导下应当怎样做?(5分钟)  学生交流发言:①一个行之有效的荒漠化整治模式首先应有明确的目标,我们防治荒漠化的目的是通过人地协调,达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因而防治荒漠化的目标是求得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②实际上以上核心内容包括了土地荒漠化过程的发生、发展和形成的三个阶段。气候趋于干燥,地表植被开始破坏,土地具有潜在荒漠化的危险此是发生阶段;地表植被被破坏,出现风蚀、粗化、斑点状流沙和低矮灌丛沙堆,随着风沙活动加剧,进一步出现流动沙丘,荒漠化土地占土地面积的20%以下此是发展阶段;形成阶段则是地表广泛分布着流动沙丘或吹扬的灌丛沙堆,其荒漠化面积占土地面积的50%以上。这样学生也就明白荒漠化的防治就是要针对荒漠化土地的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的类型、采取因地制宜的措施,才能使荒漠化得到治理。③若使荒漠化防治措施得以落实到位,最终实现荒漠化的整治目标,建立健全和完善治理措施系统是非常必要的,这一系统包括:制定防治荒漠化的政策和领导决策;加强荒漠化的技术咨询和科技投入;建立基层领导和群众相结合的行政管理系统,做到各部门分工协作,统一规划和统一领导。④预防的第一原则是预防重于治理。土地荒漠化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有一系列的"前兆",课本表4.1中列举的几种地理现象可用以指示荒漠化的迹象。因而建立早期预警系统不仅是可能的也是非常必要的;重视地方参与是我们应当遵循的第二原则。当地人们对自己周围的环境有特殊的认识和理解,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积累了许多有利于防治荒漠化的技术、措施,如新疆的坎儿井。并且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和提高土地的生产能力,与他们休戚相关,直接关系到了他们的切身利益。因而在防治荒漠化的过程中,应当关注地方群众的利益和需求,鼓励当地社区参与项目的规划、决策和实施。在制定整治方案时,既要适合当地的自然环境,又要考虑到社会现状,还要有制度、组织、资金等问题。(10分钟)[板书]
3.荒漠化的整治模式     (1)有明确的整治目标     (2)采取因地制宜的治理措施     (3)建立健全和完善治理实施系统    4.主要原则:(1) 预防重于治理--建立早期预警系统(2) 重视地方参与--关注地方群众的利益和需求
承转进入第三个问题治理措施和经验
三.治理措施和经验(10分钟)
给学生展示材料--沙坡头的治沙"绝招",并讨论治沙的关键性措施是什么?可以通过哪些途径去实现?
学生交流发言:措施(5分钟)
1.措施:生物固沙、沙地飞播造林种草、小流域综合治理  老师点拨:图4.14"荒漠植物的生态适应"。适宜在西北干旱地区生长的植物主要有三类:一是肉质植物,如图4.14中的a类植物,这种植物体内薄壁组织可储备大量水分,接近地表分布的根系可以在偶然而暂短的降水过程中收集水分;二是根系庞大的植物,如图4.14中的b类植物,根系庞大并向纵深发展,以利用稳定的地下水;三是微叶或无叶型植物,如图4.14中的c类植物,这种植物的叶片强烈缩小和退化,以减少叶面的蒸腾,如梭梭、柠条和沙拐枣等根系庞大的植物是优良的固沙植物。(5分钟)  [板书]
2.优良的固沙植物:梭梭、拧条和沙拐枣  课堂小结: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荒漠化是自然的产物,更是不合理的人类活动的结果。防治荒漠化应以人与自然的协调为核心,采取因地制宜的治理措施,达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协调统一。我们要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努力学习,为把西北地区建成一个山川秀美的环境而做出自己的贡献。  课堂练习:  怎样理解"消除贫困是制定有效防治荒漠化战略和对策的核心"?  课堂小结和课堂练习(5分钟)3.板书设计4.2
荒漠化的成因与防治一、 荒漠化的成因1、 概念
自然因素:2、 荒漠化的成因
人为因素:二、 荒漠化的防治
1.防治核心:人与自然的协调
2.核心内容:预防、扭转、恢复
3.荒漠化的整治模式
(1)有明确的整治目标
(2)采取因地制宜的治理措施
(3)建立健全和完善治理实施系统
4.主要原则:(1) 预防重于治理--建立早期预警系统(2)重视地方参与--关注地方群众的利益和需求三、 治理措施和经验1.措施:生物固沙、沙地飞播造林种草、小流域综合治理2.优良的固沙植物:梭梭、拧条和沙拐枣???????? 永久免费组卷搜题网               永久免费组卷搜题网
永久免费在线组卷
永久免费在线测试
可圈可点教案下载
免费观看教学视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土地荒漠化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