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部小说 以第一人称射击网游写的 自述 主人公好像是条狗

《简·爱》中的我——论小说《简·爱》中的第一人称自叙者角色,小说中第一人称的作..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简·爱》中的我——论小说《简·爱》中的第一人称自叙者角色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14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鲁院经典讲座》之《鲁迅小说中第一人称的叙述身份与叙述姿态》
鲁迅小说中第一人称的叙述身份与叙述姿态
王 彬 鲁迅文学院副院长
提要& 散文与小说的区别在于散文是真实的,小说是虚构的。但是,真实与虚构的文体却经常交叉。这个交叉体现于第一人称的叙述者之中。鲁迅有十三篇以第一人称为叙述者的小说,这些叙述者的身份与心态,经常与作家的经历发生重叠;重叠多的作家,可以视为本色作家。在鲁迅小说的第一人称叙述者中,既有介入故事,也有不介入故事的现象。《狂人日记》采取超叙述者,《孔乙己》采取不可靠的叙述者。
关联词叙述者、职业、身份、心态、本色作家、介入、超叙述者、不可靠的叙述者
鲁迅总共创作了三十三篇小说,其中,现代题材的二十五篇,古代题材的八篇。分别收录在《呐喊》、《彷徨》、《故事新编》三部小说集中。
就叙述者而言,古代题材的八篇小说,皆为第三人称。现代题材的二十五篇小说中,有十二篇是第三人称,十三篇是第一人称。第一人称的小说是:《狂人日记》、《孔乙己》、《一件小事》、《头发的故事》、《故乡》、《阿Q正传》、《兔和猫》、《鸭的喜剧》、《社戏》、《祝福》、《在酒楼上》、《孤独者》、《伤逝》。这些小说,前九篇收于《呐喊》,后四篇收于《彷徨》。我们不难发现,鲁迅的,也是中国现代最著名的中、短篇小说,《狂人日记》、《孔乙己》、《阿Q正传》、《祝福》、《伤逝》,都是第一人称。这是一个有意思的现象。
本文拟从叙述者的角度,对鲁迅小说中的第一人称,叙述者的社会身份与叙述者的叙述姿态,进行简略探讨。
在鲁迅的第一人称小说里,叙述者的职业有的交代清楚,有的没有交代。属于前者的只有四篇。即:
《孔乙己》。叙述者是一个负责温酒的小伙计。
《在酒楼上》。叙述者曾经在S城的学校当过一年教员。
《孤独者》。曾经在山阳做过教员,但到校两个月,得不到一文薪水,连纸烟也节省起来,终于敷衍不到暑假,五月底离开了山阳。
《伤逝》。一位失业的小职员,因为得罪了局长儿子的赌友,在双十节的前一晚,接到解聘通知。
其他九篇,叙述者的职业均不甚了了。但是在这不甚了了中,我们还是可以根据小说中某些话语,对他们的身份进行某种判断。逐一分析:
《狂人日记》。在这篇小说中有一则小序,交代故事的来源:“某君昆仲,今隐其名,皆余昔日在中学校时良友:分隔多年,消息渐阙。日前偶闻其一大病;识归故乡,迂道往访,则仅晤一人,言病者其弟也。劳君远道来视,然已早愈,赴某地候补矣。”①在这里有必要解释“补”与“候补”。在旧时代,任命某人填补某一个官位的空缺,叫做“补”。“候补”便是等待填补官吏的空缺。候补者自然属于准官吏。与这样的人物是同学,而且还有来往,其身份,或者近似。
《一件小事》。小说这样开头:“我从乡下跑到城里,一转眼已经六年了。期间耳闻目睹的所谓国家大事,算起来也很不少;但在我心里,都不留什么痕迹,倘要我寻出这些事的影响来说,便只是增长了我的坏脾气,——老实说,便是教我一天比一天的看不起人。”不仅耳闻,而且目睹了国家大事,能够介入国家大事的人,应该是进入官员行列里面的人物。
《头发的故事》。叙述者的职业不明。小说中只交代了“我”的一位前辈N在宣统时做过中学的监学,是一个在清代即已经剪掉了辫子的新近人物,与N交往的“我”是什么身份?与前辈或者有相近之处。
《故乡》。其开端是这样的:“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我”这次来故乡的目的是“专为了别他而来的,我们多年聚族而居的老屋,已经共同卖给别姓了”。小说没有交代我从事什么职业,但是根据闰土称其为老爷,大概是个上等人物。
《阿Q正传》。鲁迅现代题材的小说,语言以凝重著称,但有例外,此篇是其一。原因是,1921年以前,各报都没有副刊,《晨报》在那年的秋冬之交,增加副刊,要求登载在那里的文字读起来轻松。邀请鲁迅写小说,便是这篇《阿Q正传》,因为有约稿的要求,故而,小说的语言诙谐戏谑。可惜,没有关于叙述者的介绍。我们只能通过调笑的口吻,去揣测他的身份,是一个知道陈独秀办《新青年》,胡适之先生有“历史癖与考据癖”的人物。而且,他懂得洋文。
《兔和猫》。夜间听到猫的嚎叫,母亲知道“我”对猫素无好感,问:“迅儿!你又在那里打猫了?”“迅儿”身份怎样?根据小说,我们知道“迅儿”先前住会馆,现在住在一所有后进的院子里。这样人物自然不是通过肢体劳动换取生活资料的。
《鸭的喜剧》。俄国的盲诗人爱罗先珂住在仲密家,“我”去访问爱罗先珂,“我”从事什么职业?没有交代。但是与爱罗先珂交往的人,应该是知识分子。
《社戏》。小说有两个叙述者,成年的“我”与少年的“我”。后者的身份很清楚,一个扫墓之后,随母亲到外祖母家抽空住几天的小孩子,会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一个城里的孩子。成年的“我”呢?一个讨厌京戏的人物,一个能够读日文书,为了湖北的水灾,买募捐戏票的人物。这样人物,当然不是引车卖浆者流。
《祝福》。叙述者是个新近人物。因为,四叔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寒暄之后说我‘胖了’,说我‘胖了’之后即大骂其新党。但我知道,这并非在借题骂我:因为他所骂的还是康有为。”
总结以上诸篇,交代叙述者职业的一个是店员,一个是职员,两个是教员。其他叙述者的职业均不明朗,但在身份上,还是可以大体判定,即:读过书的非底层人物。
与叙述者身份相连的是叙述者的心态,分析起来,有这样几种:
一、游子心态
在鲁迅的小说中,对叙述者,似乎有一种偏爱,第一人称的叙述者往往以游子的姿态出现。《在酒楼上》,开篇便是:
我从北地向东南旅行,绕道访了我的家乡,就到S城。这城离我的故乡不过三十里,坐了小船,小半天可到,我曾在这里的学校当过一年的教员。深冬雪后,风景凄清,懒散和怀旧的心绪联接起来,我竟暂寓在S城的洛斯旅馆里了;这旅馆是先前所没有的。城圈本不大,寻访了几个以为可以会见的旧同事,一个也不在,早不知散到那里去了;经过学校的门口,也改换了名称和模样,于我很生疏。不到两个时辰,我的意兴早已索然,颇悔此来为多事了。
《故乡》与《祝福》的叙述者,也都采取了游子姿态,与《在酒楼上》的不同是,《故乡》与《祝福》是回到了故乡的游子。《祝福》的游子为什么回到故乡,我们不得而知,但情绪似乎不高,而且,由于和祥林嫂的接触而心境不宁;《故乡》的游子则是为了告别聚族而居的老屋,心情是悲凉的。
二、压抑的心态
这种心态弥散在底层与非底层人物的身上。典型的例子是《孔乙己》中的小伙计。从十二岁起,便在咸亨酒店里当伙计,因为样子太傻,怕伺候不了穿长衫的主顾,就在外面做专管温酒的“一种无聊职务”。外面的短衣主顾,虽然容易说话,但唠唠叨叨缠夹不清的也不少:“虽然没有什么失职,但总觉得有些单调,有些无聊。掌柜是一副凶面孔,教人活泼不得;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所以至今还记得。”
同样,《孤独者》,一位曾经在山阳做过教师的人物,他的心境也是压抑的。“我到校两月,得不到一文薪水,只得连卷烟也节省起来。”但是连这样的工作也保不住,而且受到绅士的攻击,“我只好极小心,照例连吸烟卷的烟也谨防飞散。”
《头发的故事》中的N在没有推翻清王朝的时候,因为剪掉了辫子,受到社会各类人物的辱骂与攻击,心情压抑,可以理解。民国以后,他的心情依然压抑,原因是,N的种种理想仍然与现实相悖:“改革么?武器在哪里?工读么?工厂在哪里?”
而《伤逝》中的“我”更是笼罩在压抑的氛围里。因为与子君的自由结合而不被旧势力所容,从而使他们的爱巢为黑暗的风雨所摧毁。这就不仅是压抑,而且是极大的悲痛,是“悔恨与悲哀,为子君,为自己”。
三、仇视猫与反感京剧的心态
《兔和猫》中,有这样一段叙述:
我在全家的口碑上,却的确算一个猫敌。我曾经害过猫,平时也常打猫,尤其是在他们配合的时候。但我之所以打的原因并非因为他们配合,是因为他们嚷,嚷到使我睡不着,我以为配合是不必这样大嚷而特嚷的。
所以仇猫是因为它们在交尾时大嚷而特嚷的闹声妨碍“我”的睡觉。而“我”对京剧的反感的原因也和“吵”有关,耳朵里只有冬冬皇皇的敲打。而且剧场条件的恶劣,也使“我”不能适应。
这三种心态,在鲁迅,我们不难寻找到与之相对应的经历与心理。比如,游子心态。鲁迅早年离开家乡,后去日本留学,归国后在北京教育部供职,直到1919年12月29日,把聚族而居的老屋卖掉,举家北上②,才结束了飘离的生活。再如,压抑的心态。这种心态,始源于鲁迅的幼年,他在《呐喊》自序中,有一段极沉痛的自述:“我有四年,曾经常常,——几乎是每天,出入于质铺和药店里,年纪可是忘却了,总之是药店的柜台正和我一样高,质铺的是比我高一倍,我从一倍高的柜台外送上衣服或首饰去,在侮蔑里接了钱,再到一样高的柜台上给我久病的父亲去买药。……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我要到N进K学堂去了,仿佛想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至于仇猫与对京剧的反感,我们也不难在他的散文与杂文之中寻找到例证。③周作人在分析《一件小事》时指出:这篇文章,“当时也并不一定算是小说,假如在后来也就收入杂文集子里算了,当初这《呐喊》还是第一册出版的书,收在这里边,所以一起称为小说。”(《鲁迅小说里的人物》)④在新文学运动初期,小说与散文之间的界限并不十分清晰,在其他小说家的创作中,也可以看到类似现象。与《一件小事》近似,《兔和猫》、《鸭的喜剧》、《社戏》,也都近于散文。在《兔和猫》中,母亲称“我”为“迅儿”,这个“迅儿”能否视之为鲁迅?在《鸭的喜剧》中:“我偶而得了闲暇,去访问爱罗先珂君,他一向寓在仲密君的家里”。爱罗先珂,是俄国的诗人与童话作家,1921年从日本来到中国,曾经在北京大学、北京世界语专门学校任教,1923年4月回国。鲁迅翻译了他的《桃色的云》和《爱罗先珂童话集》。《社戏》中所说看京戏的事情,也都有年代和事实可以印证。
如果我们承认这四篇是散文,那么,鲁迅的第一人称小说,则只剩下九篇,如果我们依然认为这四篇散文是小说,则我们不能不承认这样一个叙述现象,即:小说并不完全排斥作家的真实印记。而且,作家的性格、经历、气质,往往更多地投影到第一人称的叙述者,而不是其他人物身上。易而言之,我们在叙述者的身上,可以更真实地感印作家的音容笑貌、行踪心态。散文与小说的区别在于散文是真实的,小说是虚构的。但是,真实的与虚构的文体却经常交叉。交叉点往往体现在第一叙述者的身份之中。在这时候,叙述者与作家的身份重叠了,时常重叠的作家,我们不妨称之为本色作家。对于作家而言,在创作上,保持与自己相同或近似的身份与心态,是一件容易操作的事情。而这种操作往往是在无意识之中进行的。创作源于生活,作家的生活愈丰富,作家的创作资源自然也就愈丰富。不是作家撰写生活,而是生活撰写作家。因此,作家应该尽最大可能,在深度与广度上参与生活、挖掘生活,从而拓展与提升创作能力。
除此以外,作家有时候也会把自己的本事转移到叙述者之外,小说之中其他的人物身上,鲁迅也是这样,《孤独者》中魏连殳装殓祖母的叙述,便是鲁迅自己之事。《在酒楼上》,吕纬甫给早殇的小兄弟迁葬,也是鲁迅本人的经历。⑤这就说明,作家的生活有多么宝贵。有些作家在写完自己生活之后,陷于创作枯竭的原因就在这里。从这个角度说,作家仅仅保持本色是不够的。鲁迅在1925年写完《离婚》以后,不再进行现代题材的小说创作,也符合这个规律。
第一人称小说,叙述者对于故事,在叙述姿态上可以介入,也可以不介入。鲁迅的第一人称小说,也是这样。
其中,叙述者不介入故事的小说是:
《狂人日记》。小说的序采取了文言,故而叙述者“我”,相应地自称为“余”,他的作用只是发现“狂人”的日记,进行简单的整理:“记中语误,一字不易;惟人名虽皆村人,不为世间所知,无关大体,然亦悉易去。至于书名,则本人愈后所题,不复改也。”
《阿Q正传》。叙述者采取为传主写传记的角度,展开故事。虽然在第一节,"我"对阿Q的姓氏进行种种探索,但始终没有介入阿Q的人生旅途。
叙述者介入故事的小说是:
《头发的故事》。小说的主体是N的自述,叙述者“我”只是听N的倾诉。当N发现“我”流露出不愿意听的神气,“便立刻闭了口”。
《在酒楼上》。“我”是吕纬甫的同学,无意中在酒楼上与他相遇。如同《头发的故事》,“我”也只是倾听他人诉说的人物。只是在这倾听之前糅杂了“我”的游子心态。
有意思的是,这两篇小说的主体,都是“我”眼中的人物在讲故事,而且故事中的人物都是“我”。即:“我”讲述了另一个“我”的故事。
《一件小事》。通过“我”所见的一件事情,赞扬敢于承担责任的洋车夫。“我”只是一位旁观者。
《兔和猫》。如同题目,小说中的主要角色是兔和猫,“我”依然是旁观者,但是,“我”的作用,相对上面的小说,份量重一些,因为“我”准备惩罚被怀疑吃掉兔子的猫。
《鸭的喜剧》。与《兔和猫》叙述者的作用近似。
《孔乙己》。负责温酒的小伙计通过与孔乙己的接触,描述孔乙己,他的历史与现状,以及旁人对孔乙己的冷漠与嘲笑的态度。
《祝福》。“我”是一个在旧历年底回到故乡的游子,在准备返回的前一天,遇到祥林嫂,不禁将先前所见所闻的她的半生事迹的断片联络一体。
《孤独者》。“我”与魏连殳“以送敛始,以送敛终。”通过彼此的交往描述了魏连殳不幸而又怪异的人生。
以上诸篇,叙述者虽然介入故事,但只是浅层次,叙述者只是引出主要人物的前导,至多是陪衬人物。
《故乡》。展示“我”与闰土的交往。
《社戏》。成年的“我”讲述幼年“我”的一段经历。叙述者与人物出现叠压现象。
《伤逝》。“我”既是叙述者,又是主要角色。叙述者与人物一体化。
与《孔乙己》的叙述者相比,《伤逝》同样是介入,但在介入的程度上,有本质不同。在前者,叙述者与人物,至少是主要人物,是分离的,叙述者只是故事的见证与记录者,这里,叙述者与人物完全重叠。
上面谈到,《狂人日记》的叙述者在序中自称为“余”,原因是序中采取了文言,与其相对应,叙述者“我”,也只能采取文言中的第一人称。这是一个因素,但只是表层因素。深层的因素是,在这个叙述者“我”之后,还有另外一个以“狂人”面目出现的叙述者“我”:
今天晚上,很好的月光。我不见他,已是三十多年;今天见了精神分外爽快。才知道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发昏;然而须十分小心;不然,那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
我怕得有理。
这个“我”,与“余”是什么关系?
非常明显,“余”处于高层次,“我”处于低层次,“我”是“余”制造出来的。
这样,叙述者分出了层次,叙述也分出层次。
一个叙述者提供另一个叙述者,叙述者的层积,可以制造叙事真实的假相。提供叙述者的叙述者我们称为超叙述者。超叙述者的叙述层,我们相应的称为超叙述层。
这类小说,一般采取发现手稿的形式。简单的说,叙述者“我”发现了一份手稿,把这份手稿公布出来,小说的手稿是主体。
《狂人日记》便采取了这种超叙述者的叙述方式。
与《狂人日记》叙述方式近似的是《阿Q正传》,在这篇小说的第一节,叙述者“我”是一个为阿Q写传记的人,与“余”的身份相当,都是不介入故事,而且,都在第一节之后隐退,把叙述的职责交给他人。《狂人日记》是交给日记的作者,一个狂人,通过狂人自述的形式,展开文本的主体,从“余”变成了“我”;《阿Q正传》也是叙述者“我”,在进入第一节之后隐退,把文本的叙述权交给第三者,而且同“余”一样,从此不再出现。这样的叙述姿态,制造了客观、冷静的风格。
《祝福》则略有不同。先是,叙述者“我”在引出祥林嫂之后立即隐退,将叙述的权力,交给他人。他人的叙述可以细分为三个部分。⑴不知名者的叙述,⑵卫老婆子的叙述,⑶祥林嫂的自述。这三部分构成小说主体。
但是,在小说的结尾,叙述者“我”又返身出现:
我给那些因为在近旁而极响的爆竹声惊醒,看见豆一般大的黄色的灯火光,接着又听得毕毕剥剥的鞭炮,是四叔家正在“祝福”了;知道已是五更将近的时候。我在朦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连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我在这繁响的拥抱中,也懒散而舒适,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全给祝福的空气一扫而空了,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熏熏的在空中蹒跚,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
在这段结尾的文字中,我们不难体会到文字背后的内涵,感悟到“幸福”之后的延伸。叙述者之所以采取这种“出现——隐退——出现”的复杂形式,无非是再次申明叙述者的一种态度,在这一点,《故乡》与《社戏》与之近似,都是在结尾处,点明要旨。这样,小说便出现了曲折,在迟疑之中进展,结尾否定了开端。而这种创作手法,相对于《狂人日记》与《阿Q正传》,自然繁复许多。
20世纪初,俄国的形式主义学者,注意到小说中的不可靠叙述现象。叙述者的叙事倾向使读者产生怀疑的时候,这样的叙述我们称为不可靠叙述。这样的叙述者我们称为不可靠的叙述者。
1919年4月,鲁迅在《新青年》第六卷第四号发表了短篇小说《孔乙己》。小说中的叙述者是一个负责温酒的小伙计,通过他的角度,刻画了一个穷困潦倒的被旧制度所摧残的知识分子形象。在当时,无庸说,小说的题旨是深刻的,时至今日,也弥漫着恒久的艺术魅力。问题是,小伙计是一个没有文化的人;《孔乙己》的文本则典雅、深刻,小伙计怎么能够讲述出这样的文本?换而言之,小伙计的叙事是不可靠的,而且,这样的不可靠是多方面的,诸如年龄、话语、文化、价值、审美,等等。我们不妨从叙事与话语的角度进行简略分析:
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他们又故意的高声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东西了!”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孔乙己睁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接着便是难懂的话,什么“君子固穷”,什么“者乎”之类,引得众人都轰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有几回,邻舍孩子听得笑声,也赶热闹,围住了孔乙己。他便给他们茴香豆吃,一人一颗。孩子吃完豆,仍然不散,眼睛都望着碟子。孔乙己慌了,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弯下腰去说道,“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直起身又看一看豆,自己摇头说,“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于是这一群孩子都在笑声里走了。
“排出九文大钱”这一经典式细节与“多乎哉?不多也”孔乙己式的独特话语,当然超出了小伙计的叙事能力,从而使细心的读者难免不陷入疑惑的困境。
无疑义的,小伙计的叙事是不可靠的,小伙计没有这样的叙事能力,小伙计的叙事只不过是一种叙述姿态而已,其背后必然另有一个叙述者,这个叙述者我们称为第二叙述者。
在小说创作中,当叙述者是一个没有文化,或者文化水平不高的人物的时候,往往会出现这种叙述上的矛盾。
比如,19世纪美国作家麦尔维尔的长篇小说《白鲸》。叙述者伊斯玛埃尔也采取了第一人称,伊斯玛埃尔是一个水手,一个没有文化的人,但他的叙述,却颇有教养。他的背后肯定也有一位叙述者。
伊斯玛埃尔与小伙计都是没有文化的人,但是作者都没有考虑他们的身份,从而令读者生疑。
在鲁迅的小说中,《孔乙己》是惟一的一篇选择底层人物作为叙述者的文本,但是却出现了不可靠的叙述现象,其原因发人深省。
读者意识到这个问题之后,依然接受文本的道理在于其他因素。诸如,形象、细节、语言、主题、风格、文化品位、地域风味,等等。
简之,是它们的文本,不仅是单纯的叙述者,伊斯玛埃尔与那个小伙计,更多的是他们讲述的故事与人物。
小说的构成因素很多,叙述者身份的真实与否只是一个因素,不是决定的因素。因为,说到底,叙述者只是一个策略问题。
从这个角度上讲,小伙计作为叙述者的不可靠性,并不影响《孔乙己》作为中国现代经典小说的文本价值。而且,恰恰由于叙述者的不可靠,反而给阅读与研究提供了颇为阔大的思索空间。
2003.5.2
①见《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北京,1987年。以下引自鲁迅小说中的文字,均出于这个版本。
②根据鲁迅日记,鲁迅的族人将绍兴新宅门卖掉以后,从1919年2月11日起,鲁迅便在北京开始四处看屋,8月19日,买定八道湾11号罗姓宅。同年12月29日鲁迅将母亲、妻子及三弟迁到北京八道湾11号。
③《朝华夕拾》中,鲁迅有一篇《狗·猫·鼠》的散文,谈到仇猫的理由,一是折磨弱者,一是有一副媚态。鲁迅日记中,有两次看京戏的记载。一次是在1912年6月10日和11日,在天津的丹桂园、天乐园与广和楼;一次是在1915年1月1日,湖北省赈灾京剧义演,假座北京前门外第一舞台举行,这是鲁迅最后一次观看京戏。在这一天的日记中,鲁迅写到:“晚季上来,饭后同至第一舞台观剧,十二时归。”
④在这篇文章中,周作人分析小说中的S门时,指出“所谓S门当然是北京的宣武门”。鲁迅供职的教育部在宣武门北部,鲁迅当时住在绍兴会馆,在宣武门南部,因此,鲁迅上班必定要经过宣武门的。而在宣武门外达智桥口,“路西有一个邮政分局,至于巡警分驻所在哪一边,因为多年不到那里去,已经记不清了。”
⑤见《鲁迅小说里的人物》中的《孤独者》、《迁葬》、《小兄弟》。其中,《孤独者》有一段描写魏连殳给其祖母送殓的情节,虽是小说笔法,但却是鲁迅自己的经历,后来鲁迅的母亲“曾说起过,虽然只是大概,但是那个大概却是与本文所写是一致的。著者在小说及散文上不少自述的部分,却似乎没有写得那么切实的,而且这一段又是很少有人知道的事情,所以正是很值得珍重的材料吧。”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小说是以第一人称的但我还要写别人的事情_百度知道
小说是以第一人称的但我还要写别人的事情
我想写一篇小说,是以第一人称的,但我还要叙述别人正在发生的事情(这事情基本和我没关系),那我该订掸斥赶俪非筹石船将怎么写比较好呢?(内容要不突兀)。也就是说,我该怎样用第一人称写别人的事?
谢谢您的回答对了,我不是主角哦
提问者采纳
在写文订掸斥赶俪非筹石船将之前你可以先有一段自述,以另一个人的视角来诠释主角之间的故事需要对文字有很强的驾驭能力,当写到你看不到的事时,可以追述是后来知晓的。抱歉,说的可能不好,你可以看一下《玫瑰江湖》,这部电视开始是女主角的自述,后来女主与男主分离后男主所经历的的也都展现了出来,而且也不会很突兀。其实我认为你这篇小说可以倒叙,以你的回忆开始,这样到后面时你就可以写说这是后来知道的。祝你成功啊!
万一不倒叙,那怎么写?
你在写“我”所经历的事时直接用第一人称,然后在写到主角或者别人的事时,直接略去“我”,写男女主的姓名,以上帝俯瞰视角叙述他们的故事。
提问者评价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4条回答
你是作者,不是文章中“我”,该怎么写就怎么写,有些东西,写的时候觉得很别扭,但是看起来会觉得很舒服,要学会融入到文中去,自己就是我,我就是自己,如订掸斥赶俪非筹石船将果是在不会的话可以参考一些书,对你很有帮助的
有没有什么文字给我看一下?有什么新的文体吗?我想尝试一下
《岁月是朵两生花》里面的片段,建议楼主看一下。
可以先埋伏笔,最后揭示答案,或者直接转镜头,写完别人再转回来就好
怎样转镜头在写,解释一下吧
我没有写过,但是我看的一般是直接分割线啦.........表扔石头鸡蛋神马的亲~其实不用太纠结的.................
转镜头在写
怎样转镜头在写,解释一下吧
你可以埋伏笔
转上帝视角?
什么是转上帝视角,解释一下好吗?
第一人称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请教一下,大家是比较喜欢看第一人称以自述形式的小说,还是。…_轻小说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可签7级以上的吧50个
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84,357贴子:
请教一下,大家是比较喜欢看第一人称以自述形式的小说,还是。…
请教一下,大家是比较喜欢看第一人称以自述形式的,还是喜欢看第三人称以介绍形式的小说!请各位多多提意见!
如果楼主是打算写的话,建议你不要去探究这些无谓的问题。哪种视角适合自己就用哪种视角,一味迎合只会让自己的文章变味。
自己喜好吧,而且这个也没说一本书非得用一种写法,我看的好多轻小说,第一人称第三人称来回切换= = 不过确实很精彩,最出名的SAO就是这样的
好看就行。
好看就行。
_(:з」∠)_这帖真眼熟
表示内容好看就可
第一人称读起来比较真切,代入感也很强,但缺陷就是视角过于单一,无法以其他角度来叙述事件的发展,并且不利于埋下暗线与伏笔。第三人称驾驭难度高于第一人称,因为是接近于“上帝视角”需要描述的事情与心理活动远远多于单视角的第一人称,所以作者必须合理分配视角,通过多角度叙述来完善整个故事,但对于多线、较为复杂的故事而言有着本身有着相当大的优势。
对这个帖子回复三次了,答案还是:我意识流的
第三的吧。
你擅长什么写什么写作不是高考不需要全面发展只需要有特长
习惯第三人称——是不是这样,你看不见我,你看不见我,你看不见我……
看第一人称主观视角的 ,像忍物语
有没有第二人称小说啊←_←来一发啊
好看都可以啊
第二人设 第三文笔 第四叙事角度
你问这个问题就不对不管你写什么样的书,总会有人说好,有人说不好小说不是漫画,决定小说走向的必须是作者本人的意志你要考虑的是怎么写可以让文字明确有趣的表达自己的意思,不是考虑读者会接受什么样的小说
我喜欢第二人称 比如御手洗洁和他的助手,猪脚可是御手洗洁啊······
第一人称的很少见啊
喜欢好吃的
这次我写的是第一人称 感觉第一人称上手一些啊
第一人称 我想起了绯弹 当时看绯弹开篇的时候一下子就喜欢上了
内&&容:使用签名档&&
保存至快速回贴
为兴趣而生,贴吧更懂你。&或}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第一人称射击游戏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