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的形象特点设计从古代到现代的发展过程和特点书名

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传统图形造型特征在现代标志设计中的运用。pdf.pdf55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免费全文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文档加载中...广告还剩秒
需要金币:200 &&
优秀硕士毕业论文,完美PDF格式,可在线免费浏览全文和下载,支持复制编辑,可为大学生本专业本院系本科专科大专和研究生学士硕士相关类学生提供毕业论文范文范例指导,也可为要代写发表职称论文提供参考!!!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传统图形造形特征在现代标志设计中的运用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国几千年文明的结晶,中国传统图
形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贯穿于中国历史文化发展
的始终。本文针对中国现代标志设计现状,提出“传承中创新”的观
点,就传统图形造形特征对中国标志设计所产生的重要意义进行系统
论述。力图通过对中国传统图形造形特征的研究,来探索当今标志设
计在融合民族传统文化过程中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从文化设计的
高度提升中国现代标志设计。增加中国现代标志设计的文化内涵。
本文以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为理论依据,以中国传统图形的造形特
征为突破点,深入探讨了中国现代标志设计中的民族文化内涵,总结
中国传统图形的造形特征在标志设计中的传承、融合、运用与创新,
以及创新运用的途径、方法和相关思考。
中国现代标志的艺术整合与整体设计需要民族文化内涵的带动,
只有为中国传统图形造形特征注入新的设计理念,将传统图形在造形
上重新整合变化,将具象化的传统造形提升到抽象化图案的高度,才
能将“传统的神”赋予给“现代的形”。在传承传统图形神韵的基础
上,用新思维、新材料、新形式发掘适用于现代标志设计的抽象化的
传统图形新元素。
为了更准确的验证观点,本文引用了大量国内外优秀标志设计在
结合中国传统图形造形特征、传承文化内涵上的成功转型经验。用实
例从不同的角度分章节分析论证得出中国现代标志设计的发展方向
及实现途径――传统图形造形特征的创新与再造。从而达到在现代标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热销排行榜
1.2.3.4.5.6.7.8.9.10.
最近浏览的其他商品
浏览更多同类商品
【 】??????????
中国古代设计-事理学系列研究(上下册)
高等教育出版社图书发行部
出版日期:
读者对象:
¥108.00&&&
立刻节省:¥42.00
所属分类:
设计心理学-日常的设..
产品制造技术基础
二级注册计量师基础知..
FLUENT 15.0流场分析..
&&& 同处现代化的历史潮流中,西方设计却成为现代设计的代名词,如同沙尘暴一
般弥漫在我们的生活空间。这无疑让承载着五千年辉煌文明的中国设计扼腕叹息。
中国设计虽已从被动现代化中走向主动吸收、融会彼此,但&拿来&西方文化的外
铄过程.本质上仍是一个自内的文化殖民过程。我们更应该同时关注发源于本土社
会内部的&土生土长&的文化自我演进过程。& 《中国古代设计事理学系列研究》一
书正是在这样的宏观语境下所进行的深刻反思。
&&& 我们习惯把眼光放在人类自身的过去,人类过去的成就的确耀眼无比。思考一
下.人类早期的穴居与当代的宇宙空间站的反差,埃及金字塔、罗马输水道、阿房
宫、哥特式教堂的奇迹伴随的是残酷的宗教和帝王统治观念、制度。沉溺于工业文
明的&技术膨胀&和物质享受与占有欲的宣扬,淡化了我们对环境污染、对地球资
源浪费、对我们子孙后代生存资源剥削的罪孽,腐蚀了人类的道德伦理观。当代交
通与网络通信技术的发达,缩小了地球的尺度,但却发现人类之间越发生疏、隔离、
难于理解。关心自然的存在就是关心人类本身的未来,这才是真正的科学观和技术
发展的目标。只懂得应用科学和技术是不够的,要保证我们的科学思想的成就能造
福于人类,而不致成为祸害,就必须在赞颂人类过去与现在的同时审视人类的责任
感以面向未来,这才是人类历史文化宝库中更为珍贵的精华,它能激起我们对人类
追求单纯、和谐、美好的智慧,在人类继续进化过程中陶冶我们内在的潜能,改变
已有的度量标准,创造还未曾有过的生存方式。创造人类未来的生活方式的出路不
仅在于发明新技术、新工具,更为重要的在于善用新技术带来人类视野和能力的维
度改变。开发我们的理想,提出新的观念、理论。
&&& 我们经不起技术的引诱,正在丧失人类生存的观念。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除了衣
食住行用物质享受以外,还有额上的汗、手上的茧,人与人的接触、谅解,与大自
然的互动、共生,与他人一起合作、改造、创造时产生的行动节奏、思想谐调统一
的乐趣、情感、情操,以及对一切存在事物的尊重。忘记这一切,投身于竞争,只
期待取巧地获取享受,这是一种无知和不负责的疯狂。要知道,社会的任何进步,
首先是品行道德、社会风俗、政治制度的进步。
&&& 我国几乎所有现代工业技术的传播推广都从进口仿制开始。目前,我国科研过
程、人才资源、技术进步、劳动组织、效益分配、领导能力、决策管理、体制制度
等等的因果关系含混,许多人认为&资金、设备、技术&的投入是企业进步、效益
扩大的关键。忽略了自主研究开发机制的建立,使企业失去了在动态的国际发展趋
势中存活的能力。关注人力组织机制、产品与资源的分配和陶冶理想、激发创新已
不仅是企业未来发展的中心,更应是教育的重心。
&&& &工业化&的程序(可理解为&整个社会的工业化运转体制&中的程序)和
&人类思维&的程序规定了工业设计的程序,由此,发现程序的任何一步或一点的
困惑、联想,再扩展至其他学科领域的知识、结构、系统,都是创新的机会。
&&& &文化&是用来表述人类生存以来所积累的一切成果的概念.包括人类所创造
的,作为协调人类相互之间以及与自然、环境、社会关系的一切观念、成果、制
度、理想,即物质的、社会的、知识的、精神的和美学的一切创造。这些构成生活
的各种不同因素汇合起来,以致形成了某种组织、机制、共同的语言、交换制度、
情感、信仰、处世方式和由此衍生的知识&&文化。
&&& 本书从&金木水火土&五行入手,系统全面地研究中华古代设计文化,探寻中
国古代设计的思想观念、内在机制和智慧源泉,这在我国艺术设计理论领域还属首
次。本书从古代造物设计行为切入,通过对古钟、锁具、家具、木船、渴鸟、水
车、炊具、冶金、生土建筑、汉字字体演进等典型案例研究,从生态、经济、文
化、科技等多维视角深入分析与金、木、水、火、土相关的人为事物的演化过程:
并从事理学的角度分析史料和实料,从生活需求、生活方式、环境背景等&造物&
的外部因素,即从复杂的多元背景中探讨&物&后面的&事&。研究&金木水火土&
五材的运用,尤其是善用、巧用、妙用,是以清晰地理解&事理&的&目标系统&
为主脉的。因此,从现代设计原初的生长状态与混沌的变动融合中理解其更迭演化
的动因与规律,挖掘古代造物设计所蕴含&土生土长&的智慧源泉;在研究器物的
造型之&荚&、工艺之&精&、匠心之&巧&的同时。更为深入地揭示出&美&中之
&真&,& &精&中之&因&,& &巧&中之&理&,也就是所谓&因材致用、因地制宜、
因势利导&的精髓,以启悟今天的设计实践。与此同时,选取典型个案&汉字字体
演进&进行专题研究:选取典型地域&美索布达米亚文明&与古代中国文明进行比
较研究。全面分析、比较和研究中国古代造物的设计思想、设计思维和设计文化。
&&& 本书旨在深入挖掘中国传统设计文化内涵的同时创造新的传统,从而完成中国
古代设计文化的传承与超越。该书深入探讨了&创造&的内涵与动因,为设计艺术
领域研究&自主创新&和&原始创新&的开山之作。
&&& 柳冠中
第5章汉字字体的演进及其典型字体的外部因素
5.1汉字字体的演进
&&& 汉字字体的演进,是字体的历史面貌中最为主要的,能够反映字体发展关键特
& 征的历程。
&&& 文字是社会现象,它是记录语言、进行书面交际的书写符号系统。这样的性质
& 决定了文字只有具备全社会在使用和理解上的同一性的条件下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
& 它的社会效用。另外,文字又具有工具性,工具越简单、效能越高越好。为了提高
& 文字的应用效率,人们总是在既定的文字规范允许的范围内,根据书写、使用上的
& 生理习惯去改良它、改造它,以节省时间、提高速度。字体的进程就是这两端运动
& 的结果,字体变化是个辩证发展的过程。字体演进中所显现出来的典型字体是这一
& 过程中同一类型字体在各个阶段的共性代表。它具有明确的,区分于其他类型字体
& 的特征。
&&& 从文字学的角度来看,关于汉字字体的演进,整体上划分为两个阶段,即汉字
& 的古文字字体阶段和汉字的今文字字体阶段。
&&& 我们这里引用裘锡圭先生在《文字学概要》①中的一段话作为本章的开始:
& &汉字字体的演变可以分成古文字和隶楷两个阶段,前一阶段起自商代终于秦代,后
& 一阶段起自汉代一直延续到现代。这是一种粗略的说法。秦代既使用属于古文字的
篆文,也使用隶书,实际上是兼跨两个阶段的。秦代使用的隶书尚未完全成熟,可
以称为早期隶书。这种隶书在战国晚期就已经在秦国形成,到西汉早期还在使用。
如果把战国的晚期到西汉早期划为古文字和隶楷两个阶段之间的过渡阶段,也许更
符合汉字字体发展的实际情况。但是为了减少头绪。并照顾划分字体发展阶段的旧
习惯,所以,汉字形体的演变,仍然只分古文字和隶楷两个阶段。&
&&& 这里,裘锡圭先生在文中所说的&隶楷阶段&,在其他汉字学著作中多被称作为
&今文字阶段&。例如,高更生先生所著的《汉字研究》①中这样认为:& &汉字字体
的演变,主要有甲骨文、金文、篆书、楷书五种字体,另外有草书、行书两种辅助
性字体。一般称甲骨文、金文、篆书为古文字;隶书是汉字从古文字演变为今文字
的重要转折点;楷书是从隶书演变来的,一直通行到现在&;高明先生在《中国古文
字学通论》②中也认为:& &汉字因形体的变化,分作古文与今文,自汉代开始把秦
以前通行的篆体字称作古文,把秦以后通行的隶书称作为今文。字体虽然分古今,
但它们是一脉相承的。&&隶书逐渐走向定形,同今天通行的楷书甚为接近,不似
古体篆书那样复杂。从汉字整体发展过程来讲,按照传统的划分,将篆、隶分作两
大发展阶段.前者属于古文字的范围,后者属于今文字的范围,&&这样的区分不
仅有利于研究工作.也符合汉字本身的发展历史。&
&&& 我们看到,学者们对文字字体的演进,在阶段的划分上是一致的。即,秦汉以
前是古文字字体阶段。从隶书开始到楷书,直至现代是完整的另一段。裘先生以该
段中显现的两个最典型字体作为这个阶段的名称,所以&隶楷阶段&也就是&今文
字阶段&。另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到,字体演进的关键转折点发生在秦汉时代的篆、
隶交替上。正如王凤阳先生在《汉字学》③中所总结的&从篆书字体到隶书字体是
一个划时代的飞跃,这一飞跃表现在字的组织上,也反映在组字的基本材料的变化
上。篆书时期是用线条组字,隶书时代改用笔画组字,这种改变从根本上变化了汉
字的面貌,这是现代能见到的汉字史上的一次最剧烈的变化,文字学上称为&隶
&&& 以上多是从文字学学者的观点来看的。由于他们的研究和考察涵盖了字体广泛
的内容与性质特征,所以我们认为这样的分段是值得参考和借鉴的。
&&& 从另一个角度,即从汉字的书写艺术&&书法的角度来看字体的演进。
&&& 汉字是世界上寿命最长的文字。漫长的文字书写历程和华夏特有的东方文明一
起孕育出了&书法&这门书写艺术。文字的书写作为一门独特的艺术有着它自身发
展的轨迹。但作为伴随着汉字书写而产生,并以字体作为表现对象的特殊地位,他
们从文字书写的角度对字体演进的认识也值得我们关注。
&&& 根据《中国书法史》的归纳,把字体分成发展、成熟、繁荣三个阶段。④
&第一阶段.从殷商到西汉的发展时期。这时的字体先后有甲骨文字体、金文字
体和篆书字体。把它们分在一个阶段,是因为一方面甲骨文、金文和篆书这三者的
书契工具、材料载体等均不相同,所以字体上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另一方面,它
们的书法特征却基本相同,一是结体繁复,字形带有较强的象形意味;二是线条单
纯,没有明显的粗细变化和形式区别。
&&& 第二阶段,从东汉到南北朝的成熟时期。其中,起讫标志为隶书字体的形成。
后半部分则是继隶书字体之后的楷书字体、行书字体、草书字体等的定型。依据是
隶书的书写打破了原先篆书字体的回环缭绕的书写方法。将浑然一体的字形用笔画
割裂似的表达.产生出横、竖、撇、捺、点等更适合于书写的固定笔画。
&&& 第三阶段,从隋唐至今的繁荣时期。认为汉字字体的发展已经成熟,书写艺术
主要朝着书写字体多样性的方向发展。力求在同一种字体上通过点画和形体上的变
化,或疏或密,或正或侧&&创造出了各种各样的字体面貌。其字体形式多姿多彩,
不胜枚举。
&&& 在《上古书法史》中,则将书法字体的演进分为上古、中古和近现代三段。上
古时期,从1万年以前的旧石器开始一直到两汉为止,其中包括了以甲骨文和大篆
为主要字体的商周变革时期;以大篆、古隶、小篆为主要字体的春秋战国转捩时期;
以古隶、小篆为主要字体的秦整合时期以及隶、草、楷等五种字体都出现的两汉昌
明时期。而中古与近现代两个阶段合在一起。共有两个时期,一是楷、行、草为主
的魏晋完美时期和之后的有着数不清的各种书体的自觉时期。①
&&& 在《书法知识手册》②和《书法教程》③中则都将书体的转折时期认定在篆书向
隶书转变之上。并分别将篆书、隶书和楷书作为教习的主要内容。
&&& 另外,从字体设计的角度,余秉楠先生在《字体设计基础》④中也将字体主要
分为&古文字阶段&和&今文字阶段&两个大阶段.并在最后加入了自公元960年
开始发展起来的&印刷字体&。
&&& 的确,& &印刷字体&是不能被忽略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不但与中国古代四大发
明的&印刷&相联系,而且,无疑也在设计界等许多领域中被视为汉字字体十分重
要的内容之一。
第一篇设计事理学理论、方法与实践&&&&&&&&&&唐林涛1
第1章& 引言&&&&&&&&&&&&&&&&&&&&&&&&&&&&&3
&&& 1.1写在最前面&&&&&&&&&&&&&&&&&&&&&&&&&&3
&&& 1.2课题缘起&&&&&&&&&&&&&&&&&&&&&&&&&&&4
&&& 1.3研究背景&&&&&&&&&&&&&&&&&&&&&&&&&&&4
&&& 1-4读者对象&&&&&&&&&&&&&&&&&&&&&&&&&&&5
&&& 1.5研究方法&&&&&&&&&&&&&&&&&&&&&&&&&&&5
&&& 1.6论文框架&&&&&&&&&&&&&&&&&&&&&&&&&&&6
第2章相关概念辨析&&&&&&&&&&&&&&&&&&&&&&&&&8
&&& 2.1关于设计的概念&&&&&&&&&&&&&&&&&&&&&&&&9
&&& 2.2关于方法的知识&&&&&&&&&&&&&&&&&&&&&&&19
第3章当设计遇到方法&&&&&&&&&&&&&&&&&&&&&&&&25
&&& 3.1历史回顾&&&&&&&&&&&&&&&&&&&&&&&&&&26
&&& 3.2当前的方法理论&&&&&&&&&&&&&&&&&&&&&&&36
第4章设计的复杂性&&&&&&&&&&&&&&&&&&&&&&&&&46
&&& 4.1物的复杂性&&&&&&&&&&&&&&&&&&&&&&&&&47
&&& 4.2人的复杂性&&&&&&&&&&&&&&&&&&&&&&&&&55
&&& 4_3设计的象内象外&&&&&&&&&&&&&&&&&&&&&&&62
第5章设计事理学&&&&&&&&&&&&&&&&&&&&&&&&&&68
&&& 5.1事与理&&&&&&&&&&&&&&&&&&&&&&&&&&&69
&5.2事理学的理论特点&&&&&&&&&&&&&&&&&&&&&&80
第6章知识、经验、方法与实践&&&&&&&&&&&&&&&&&&&&83
&&& 6.1& 案例研究&&&雅筑家居&目标消费人群生活形态研究&&&&&&&83
&&& 6.2事理学操作方针&&&&&&&&&&&&&&&&&&&&&&&87
&&& 6.3事理学在设计科学中的地位与作用&&&&&&&&&&&&&&&&93
第7章结论&&&&&&&&&&&&&&&&&&&&&&&&&&&&&98
&&& 7.1对设计方法的认识&&&&&&&&&&&&&&&&&&&&&&98
&&& 7.2设计的复杂&&&&&&&&&&&&&&&&&&&&&&&&&99
&&& 7.3探求外部因素的科学方法论&&设计事理学&&&&&&&&&&&100
&&& 7.4设计活动与过程&&&&&&&&&&&&&&&&&&&&&&&101
&&& 7.5事理学的作用&&&&&&&&&&&&&&&&&&&&&&&&101
&&& 7.6作为&设计知识&生产途径的事理学&&&&&&&&&&&&&&102
&&& 7.7忘掉方法&&&&&&&&&&&&&&&&&&&&&&&&&&102
参考文献&&&&&&&&&&&&&&&&&&&&&&&&&&&&&&103
附录一& 人群定位与形象测评相关问卷、表格、图片&&&&&&&&&&&107
附录二多元分类测评相关图片、表格、分析过程&&&&&&&&&&&&119
第二篇超以象外得其圜中
&&& &&从汉字字体的演进及外部因素比较探索设计的创造性&&蒋红斌131
第1章研究背景与问题&&&&&&&&&&&&&&&&&&&&&&&133
&&& 1.1缘起&&&&&&&&&&&&&&&&&&&&&&&&&&&&133
&&& 1.2当前设计中的创造性规律&&&&&&&&&&&&&&&&&&&137
&&& 1.3问题的提出&&&&&&&&&&&&&&&&&&&&&&&&&142
第2章研究的目标、内容和方法&&&&&&&&&&&&&&&&&&&146
&&& 2.1研究的目标&&&&&&&&&&&&&&&&&&&&&&&&&146
&&& 2.2研究的内容&&&&&&&&&&&&&&&&&&&&&&&&&147
&&& 2.3研究的方法&&&&&&&&&&&&&&&&&&&&&&&&&148
第3章字体的概念和汉字字体的起源&&&&&&&&&&&&&&&&&152
&&& 3.1汉字字体的概念&&&&&&&&&&&&&&&&&&&&&&&152
3.2汉字字体的起源&&&&&&&&&&&&&&&&&&&&&&&153
&&& 3.3讨论与小结&&&&&&&&&&&&&&&&&&&&&&&&&156
第4章汉字字体的历史面目&&&&&&&&&&&&&&&&&&&&&159
&&& 4.1殷商时代的汉字字体&&&&&&&&&&&&&&&&&&&&&159
&&& 4.2西周时代的汉字字体&&&&&&&&&&&&&&&&&&&&&163
&&& 4.3春秋战国的汉字字体&&&&&&&&&&&&&&&&&&&&&165
&&& 4.4秦汉时期的汉字字体&&&&&&&&&&&&&&&&&&&&&169
&&& 4.5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汉字字体&&&&&&&&&&&&&&&&&&172
&&& 4.6宋元明清时期的汉字字体&&&&&&&&&&&&&&&&&&&175
&&& 4.7现代的汉字字体&&&&&&&&&&&&&&&&&&&&&&&177
&&& 4.8本章小结&&&&&&&&&&&&&&&&&&&&&&&&&&178
第5章汉字字体的演进及其典型字体的外部因素&&&&&&&&&&&&180
&&& 5_l& 汉字字体的演进&&&&&&&&&&&&&&&&&&&&&&180
&&& 5.2& 从&契刻&到&书写&的典型字体及其外部因素&&&&&&&&&184
&&& 5.3& 从&书写&到&印刷&的典型字体及其外部因素&&&&&&&&&186
&&& 5.4本章小结&&&&&&&&&&&&&&&&&&&&&&&&&&192
第6章& 从&契刻&到&书写&的典型字体的外部因素比较与创造性分析&&&193
&&& 6.1& 字体的书写者、工具、载体以及书写方式等因素与创造性&&&&&194
&&& 6.2从典型字体的外部因素比较来分析创造性&&&&&&&&&&&&201
&&& 6.3本章小结&&&&&&&&&&&&&&&&&&&&&&&&&&208
第7章& 从&书写&到&印刷&的典型字体的外部因素比较与创造性分析&&210
&&& 7.1字体的书写者、工具、载体以及书写方式等因素与创造性&&&&&211
&&& 7.2从典型字体的外部因素分析创造性&&&&&&&&&&&&&&&220
&&& 7.3本章小结&&&&&&&&&&&&&&&&&&&&&&&&&&226
第8章结论&&&&&&&&&&&&&&&&&&&&&&&&&&&&228
参考文献&&&&&&&&&&&&&&&&&&&&&&&&&&&&&&233
第三篇设计文明的事理研究方法
&&& &&以古代美索不达米亚与中国的案例比较为例&&&&&吕杰锋237
第1章引言&&&&&&&&&&&&&&&&&&&&&&&&&&&&239
& 第2章相关概念辨析&&&&&&&&&&&&&&&&&&&&&&&&241
&&& 2.1& 从人为&事&、&物&到&事理学&&&&&&&&&&&&&&&241
&&& 2.2& 关于&设计文明&的概念&&&&&&&&&&&&&&&&&&&245
& 第3章设计文明事理研究的视野&&&&&&&&&&&&&&&&&&&258
&&& 3.1设计文明事理研究的目的&&&&&&&&&&&&&&&&&&&258
&&& 3.2设计文明事理研究的对象&&&&&&&&&&&&&&&&&&&260
&&& 3.3设计文明事理研究的方法&&&&&&&&&&&&&&&&&&&263
&&& 3.4/J、结&&&&&&&&&&&&&&&&&&&&&&&&&&&&266
第4章设计文明事理观&&&&&&&&&&&&&&&&&&&&&&&267
&&& 4.1设计文明事理观的属性及其意义&&&&&&&&&&&&&&&&267
&&& 4.2设计文明事理观的形态和内容&&&&&&&&&&&&&&&&&271
&&& 4.3,J、结&&&&&&&&&&&&&&&&&&&&&&&&&&&&275
第5章设计文明事理的研究方法&&&&&&&&&&&&&&&&&&&277
&&& 5.1一般的人为事物结构&&&&&&&&&&&&&&&&&&&&&277
&&& 5.2探索联系和作用的方法&&&&&&&&&&&&&&&&&&&&283
&&& 5.3复杂性范式下的设计文明事理研究&&&&&&&&&&&&&&&287
第6章设计文明案例的事理研究& &&&&&&&&&&&&&&&&&&&291
&&&& 6.1楔形文字与甲骨文的事理比较研究&&&&&&&&&&&&&&&291
&&& 6.2美索不达米亚与中华古战车的事理比较研究&&&&&&&&&&&309
&&& 6.3圆筒印章与中国玺印的事理比较研究&&&&&&&&&&&&&&327
&&& 6.4/二J、结&&&&&&&&&&&&&&&&&&&&&&&&&&&&348
第7章结论&&&&&&&&&&&&&&&&&&&&&&&&&&&&353
&&& 7.1设计文明事理研究方法的基础概念&&&&&&&&&&&&&&&353
&&& 7.2设计文明的事理研究方法&&&&&&&&&&&&&&&&&&&355
&&& 7.3有待深入的问题&&&&&&&&&&&&&&&&&&&&&&&359
参考文献&&&&&&&&&&&&&&&&&&&&&&&&&&&&&&361
附录A关于&文明&概念的若干观点&&&&&&&&&&&&&&&&&366
附录B以不同标准衡量文明是否形成的若干观点&&&&&&&&&&&&369
读事理学研究 吃着米糕的小衰&&&&&日
这本书还是不错的,好像被重新整理过,这次读的时候和一年多前读的那本内容上还是有不少的区别的,原版更多的从古代人类活动中提炼出其实事理学的方法...中国需要工业设计 无道人&&&&&日中国需要工业设计,
工业设计要靠设计师提升,用产品说话。
光靠理论没出路。
学设计史,可以参考读读
李约瑟的...
客服专线:010- 客服邮箱:
Copyright & 北发图书网 2007,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北发电子商务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有谁知道中西方建筑古代到近现代特点与风格的对比?_百度知道
有谁知道中西方建筑古代到近现代特点与风格的对比?
我有更好的答案
(一). 建筑材料的不同,体现了中西方物质文化、哲学理念的差异。
从建筑材料来看,在现代建筑未产生之前,世界上所有已经发展成熟的建筑体系中,包括属于东方建筑的印度建筑在内,基本上,都是以砖石为主要建筑材料来营造的,属于砖石结构系统。诸如埃及的金字塔,古希腊的神庙,古罗马的斗兽场、输水道,中世纪欧洲的教堂……无一不是用石材筑成,无一不是这部“石头史书”中留下的历史见证。唯有我国古典建筑(包括邻近的日本、朝鲜等地区)是以木材来做房屋的主要构架,属于木结构系统,因而被誉为“木头的史书”。中西方的建筑对于材料的选择,除由于自然因素不同外,更重要的是由不同文化,不同理念导致的结果,是不同心性在建筑中的普遍反映。西方以狩猎方式为主的原始经济,造就出重物的原始心态。从西...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近现代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艺术形象的特点 美学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