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陈舟杨晴书起兵之象凡事不利也

开放分类:
《孙子略解》&
《孙子略解》摘要
《孙子略解》,一题《魏武帝注孙子》、《曹注孙子》。此书曹操自称“略解”。
《孙子略解》 - 简介
曹操【朝代(国家)】三国【作者简介】(155年-220年3月15日)又名吉利,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诗人。
《孙子略解》 - 内容
曹操出生于一个显赫的家庭。曹操的祖父,是东汉末年宦官集团十常侍中的一员。父亲,是曹腾的养子。曹嵩的出身,当时就搞不清楚,所以陈寿称他:“莫能审其生出本末”,但也有人认为他是夏侯氏之子。曾先后任司隶校尉、大司农、太尉等官。 曹操是曹嵩的长子,他“少机警,有权数”,自幼博览群书,善诗词,通古学。曹操也有过人的武艺。曹操“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未被时人所重,但素以知人名世的太尉桥玄一见曹操就大为惊奇,说:“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随之,桥玄又让曹操去拜访汉末主持“月旦评”的名士许邵,许邵评价曹操说:“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由此,曹操渐知名于世。 灵帝熹平三年(174),二十岁的曹操被举为孝廉,入洛阳为郎。不久,被任命为洛阳北部尉。洛阳为东汉都城,是皇亲贵势聚居之地,很难治理。曹操一到职,就申明禁令、严肃法纪,造五色大棒十余根,悬于衙门左右,“有犯禁者,皆棒杀之”。皇帝宠幸的宦官蹇硕的叔父违禁夜行,曹操毫不留情,立即处死。于是,“京师敛迹,无敢犯者”。 灵帝中平元年(184),黄巾起义爆发,曹操被拜为骑都尉,受命与卢植等人合军进攻颍川黄巾军,结果大破黄巾,斩首数万级。随之迁为济南相。济南相任内,曹操治事如初。济南国(今山东济南一带)有县十余个,各县长吏多依附贵势,贪赃枉法,无所顾忌。曹操之前历任国相皆置之不问。曹操到职,大力整饬,一下奏免长吏八名,济南震动,贪官污吏纷纷逃窜。“政教大行,一郡清平”。当时正是东汉政治极度黑暗之时,曹操不肯迎合权贵,遂托病回归乡里,春夏读书,秋冬弋猎,暂时隐居了。 中平五年(188),汉灵帝为巩固统治,设置西园八校尉,曹操因其家世被任命为八校尉中的典军校尉。 中平六年(189),董卓进入洛阳,废少帝,立献帝刘协,后又杀太后及少帝,自称相国,专擅朝政。曹操见董卓倒行逆施,不愿与其合作,遂改易姓名逃出京师洛阳(今河南洛阳东北)。 曹操到陈留后,“散家财,合义兵”。组织起一支五千人的军队,准备讨伐董卓。 献帝初平元年(190)正月,关东州郡牧守起兵讨伐董卓,共推袁绍为盟主。曹操以行奋武将军的身份,参加讨董军。二月,董卓胁迫献帝迁都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自己留居洛阳抵御关东军。董卓之凉州军骁勇善战,关东军十余万人驻酸枣(今河南延津北)一带,无人敢向洛阳推进。曹操认为董卓“焚烧宫室,劫迁天子,海内震动”,应趁机与之决战,遂独自引军西进。曹操行至荥阳汴水(今河南荥阳西南),与董卓军遭遇,大败,士卒死伤大半,自己也被流矢所伤。回至酸枣,曹操建议诸军各据要地,再分兵西入武关(今陕西丹凤东南),围困董卓,关东诸将不肯从。 关东诸军名为讨董卓,实际各自心怀鬼胎,意在伺机发展自己势力。不久,诸军之间发生摩擦,相互火并。 初平三年,司徒王允与吕布在长安定计杀掉董卓,董卓部将李傕、郭汜等攻陷长安,杀王允,进攻吕布,关中也陷入战乱。是时,州郡牧守各据一方,形成诸侯割据的局面。 初平三年,青州黄巾军大获发展,连破兖州郡县,阵斩兖州刺史刘岱。济北相鲍信等迎曹操任兖州牧。曹操和鲍信合军进攻黄巾。鲍信战死。曹操“设奇伏,昼夜会战”,终于将黄巾击败。获降卒三十余万,人口百余万。曹操收其精锐,组成军队,号“青州兵”。 献帝初平四年(193)秋,曹操进兵徐州(治郯,今山东郯城),向东南扩展势力。徐州牧陶谦退守郯县。不久曹操军粮将尽,撤围回军。次年夏,曹操再征徐州,略地至东海。曹操征徐州期间,所过大肆杀戮,一路上“鸡犬亦尽,墟邑无复行人”。 曾参加讨董卓之战的陈留太守和曹操部将陈宫对曹操不满,遂叛操,迎吕布为兖州牧。吕布为当时名将,先为董卓部将,曾与王允定计诛杀董卓。 当时只有鄄城(今属山东)和东郡的范(今山东范县东南)、东阿(今山东阳谷东北)两县尚在曹操掌握之中,分别由司马荀彧和寿张令程昱、东郡太守夏侯惇等坚守,形势异常危急。曹操从徐州赶回,听说吕布屯于濮阳,遂进军围攻濮阳。二军相持百余日,蝗灾大起,双方停战,曹操军还鄄城。 兴平二年(195)夏,曹操整军再战吕布,于巨野(今山东巨野南)大破吕布军,吕布逃往徐州投靠刘备。 曹操从陈留起兵到兴平二年将吕布、张邈赶出兖州,经过六年的经营,终于有了自己的一块根据地。曹操起兵之初,仅有数千人,出任东郡太守前后,他陆续延揽一些拥有宗族、部曲等家兵的豪强地主归附自己,后击溃青州黄巾军,又收其精锐组成“青州兵”。这样,曹操又有了一支颇具战斗力的军队。根据地和军队,是曹操得以成事的基本条件。 献帝刘协自被董卓劫至长安后,一直处于颠沛流离之中。建安元年七月,献帝终于回到洛阳,洛阳经董卓之乱,已是一片废墟。百官没有地方居住,“披荆棘,依丘墙间”,洛阳也没有粮食,“州郡各拥强兵,而委输不至,群僚饥乏,尚书郎以下自出采稆,或饥死墙壁间”。 早在初平三年(192),曹操的谋士毛玠就向曹操提出了“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畜军资”的战略性建议,曹操深以为是。建安元年八月,曹操亲至洛阳朝见献帝。随即挟持汉帝迁都许昌。从此,曹操取得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优势。这是曹操政治上的一大成功。 汉魏之间,社会生产遭受严重破坏,出现大饥荒。这一时期,粮食供应成为各军事集团最大的问题,因军粮不足而无敌自破者不可胜数。 建安元年,曹操采纳部下枣祇等人的建议,利用攻破黄巾所缴获的物资,在许下募民屯田,当年即大见成效,得谷百万斛。于是曹操命令在各州郡设置田官,兴办屯田。屯田有效地解决了曹操集团的粮食问题,所以曹操说:“后遂因此大田,丰足国用,摧灭群逆,克定天下”。 在兴置屯田的同时,曹操采取各种措施,扶植自耕农经济。针对当时人口流失,田地荒芜的情况,曹操先后采取招怀流民、迁徙人口、劝课农桑、兴修水利、检括户籍等办法,充实编户,恢复农业生产。此外,曹操还陆续颁布法令,恢复正常租调制度,防止豪强兼并小农。建安五年(200),曹操颁布新的征收制度,到建安九年,又明确:“其收田租亩四升,户出绢二匹,绵二斤而已,他不得擅兴发。”曹操前后实行的这一系列措施,使濒于崩溃的自耕农经济不断得到了恢复和发展。这成为曹操集团的雄厚经济基础。 通过以上二项措施,曹操统治区的农业生产迅速恢复。这是曹操在经济上的一大成功。 迎献帝、迁都于许和恢复农业生产是曹操得以成功的两个重要条件。 从建安二年起,曹操利用他“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优势,东征西讨,开始了他翦灭群雄,统一北方的战争。 其时,在曹操的北边,是占有冀、并、幽、青四州的袁绍;南边,是占据扬州的袁术;东南,是占据徐州的吕布;正南,是占据荆州的刘表;西边,是关中诸将。此外,董卓部将张济之侄张绣投降刘表后,屯驻于宛县(今河南南阳),对许都形成威胁。 建安三年(198)九月,曹操东征徐州,进攻久与他为敌的吕布。在曹军攻势之下,吕布军上下离心,十二月,吕布将侯成、宋宪等生擒吕布谋士陈宫归降曹操。吕布见大势已去,下城投降。曹操将吕布、陈宫处死,收降吕布将臧霸、孙观等人,初步控制了徐州。 当时,群雄实力最强的是袁绍。曹操预作布置,命在青州有潜在影响的臧霸等人攻入青州,占领齐(治今山东临淄)、北海(治今山东寿光东南)等地,巩固右翼;又命大将于禁屯军黄河南岸,监视袁军。不久,张绣听从谋士贾诩之计,投降曹操,曹操大喜,拜张绣为扬武将军,解除了后顾之忧。这年十二月,曹操自率军屯于官渡(今河南中牟北),准备迎击袁绍。 刘备在徐州牧陶谦死后,曾一度出任徐州牧,后徐州被吕布攻占,刘备投奔曹操。曹操认为刘备是个英雄,先后表他为豫州牧、左将军。曹操攻占徐州不久,淮南袁术准备逃往青州往依袁绍,曹操派刘备去截击。建安五年正月,董承等人谋诛曹操事泄,被曹操杀掉。刘备遂袭杀徐州刺史车胄,占据徐州。 曹操为了免于将来同袁绍作战时前后受敌,决定先消灭在徐州立足未稳的刘备。时诸将皆怕袁绍乘机来攻许都,曹操对此胸有成竹,说:“刘备,人杰也,今不击,必有后患。袁绍虽有大志,而见事迟,必不动也。”遂进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击破刘备,刘备逃奔袁绍。 袁绍是当时北方最强大的一股势力,也是曹操统一北方最强大的敌人。袁氏一门,自袁绍曾祖袁安以下,“四世居三公位”,“门生故吏遍于天下”,势力本就很大,后袁绍取得冀、并、幽、青四州之地,实力大增,有军队数十万人。袁绍以其长子谭、次子熙、外甥高干分守青、幽、并三州,后方稳固,兵精粮足,根本不把曹操放在眼里。他挑选精兵十万、战马万匹,志在一举消灭曹操。建安五年二月,袁绍命大将颜良等人进兵白马(今河南滑县北),自率大军进屯黎阳(今河南浚县东),向曹操发动进攻。 曹操的实力比袁绍弱得多。曹操所占的大河以南地区,地盘既小,又是四战之地,残破不堪,还没有完全恢复,物资比不上袁绍那样丰富。曹操的兵力也远不及袁绍,其总兵力大概不过几万人,投入前线的兵力据《武帝纪》说“兵不满万,伤者十二三”。刘宋裴松之认为此数不准确,操之兵力不会如此之少,但曹操兵力远逊于袁绍却是毫无问题的。袁绍大军来攻,许都震动。曹操安慰众将说:“吾知绍之为人,志大而智小,色厉而胆薄,忌克而少威,兵多而分画不明,将骄而众令不一,土地虽广,粮食虽丰,适足以为我奉也。”曹操对袁绍有很深的认识,他敢于在袁绍将要大军压境之时抽身去进攻刘备,正是基于这种认识之上。 建安五年二月,袁军颜良等人围攻白马,拉开了大战的序幕。四月,曹操亲自率兵北上解白马之围,他采纳谋士荀攸之计,先进军延津(今河南延津北,在白马以西),做出要渡河袭击袁军的态势,吸引袁军分兵西向,然后突然转向兼程去救白马。曹操军突然杀到,袁军措手不及,颜良被曹军杀死,袁军大败,白马之围遂解。曹操救出白马军民,沿黄河西撤。袁绍闻知,立即渡河追赶曹操。曹操见追兵渐近,命军士解鞍放马,并置辎重于道。袁军追兵大至,争抢辎重,阵形混乱。曹操率领仅有的骑兵突然杀出,大破追兵,阵斩袁绍另一大将文丑。颜良、文丑为袁军名将,二战分别被杀,袁军大震。曹操初战得胜,主动撤军,继续扼守官渡。 八月,袁绍大军连营而进,东西数十里,依沙堆为屯,进逼官渡。曹操分兵坚守营垒,伺机而动。袁军向曹营发动猛攻,先是作高橹、起土山,由上向曹营中射箭,接着又挖地道,欲从地下袭击曹营,皆被曹操以相应办法击破。两军一攻一守,相持近二个月。久战之下,曹操处境极为困难。 十月,袁绍从河北运来粮草万余车,派大将淳于琼等带万余人看守,屯于离袁绍大营四十里的乌巢。恰好这时袁绍谋士许攸来投曹操,献计让曹操偷袭乌巢。曹操大喜,亲率精锐步骑五千人,乘夜从小路偷袭乌巢。曹操军至乌巢,命四面放火,袁军大乱,淳于琼拒营死守。袁绍闻知,急忙派兵救授,曹操左右见“‘贼骑稍近,请分兵拒之。’操怒曰:‘贼在背后,乃白!’士卒皆殊死战,遂大破之,斩琼等,尽燔其粮草”。当袁绍听说曹操袭击乌巢时,认为这正是攻破曹操大营的好机会,因此派去的援兵很少,而以重兵围攻曹操大营。但曹营未破,乌巢败讯已经传来,袁军溃散,大将张郃等人投降曹操。袁绍弃军逃回黄河以北。于是曹军大获全胜,斩首七万余级,尽获袁军辎重图书珍宝。曹操清点袁绍书信,得到自己部下写给袁绍的信,尽烧之,说:“当绍之强,孤犹不能自保,而况众人乎?” 从客观条件上说,曹操本处于劣势,但由于他能正确分析客观条件,善于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所以能扬长避短,采用正确的战略战术,使战争向有利于自己的方面转化,经过自己主观上的努力,终于赢得了胜利。 官渡一战,曹操击溃了最大敌人袁绍,由他统一北方已是大势所趋。 建安七年,袁绍病死,袁绍的两个儿子袁谭、袁尚不和,发生火并。袁谭不敌袁尚,向曹操乞降。 建安九年二月,曹操乘袁尚出兵攻打袁谭之机,进军围攻邺城。袁尚率军回救,依滏水(今滏阳河)为营,曹操进军将其营寨包围。袁尚害怕,请求投降,曹操不许。袁尚乘夜逃跑,袁军溃散。袁尚逃奔中山(今河北定县)。曹操命人拿着缴获袁尚的印绶节钺招降邺城守军,城中斗志崩溃。邺城遂被曹操攻破。第二年正月,曹操又以负约为名,攻灭袁谭,冀州平定。于是,曹操让还兖州牧,改任冀州牧。 袁尚兵败后,逃奔幽州刺史袁熙。不久。袁尚、袁熙又逃奔三郡乌桓。 建安十二年,曹操为了肃清袁氏残余势力,也为了彻底解决三郡乌桓入塞为害问题,决定远征乌桓。汉末,辽西、辽东、右北平三郡乌桓结合,是为三郡乌桓,其首领为辽西部的蹋顿。三郡乌桓与袁氏关系一直很好,并屡次侵扰边境,掳掠人口财物。这年五月,曹操亲率大军到达无终(今河北蓟县)。时正雨季,道路积水,“浅不通车马,深不载舟船”。曹操从无终人田畴之议,改从一条久已断绝,但“尚有微径可寻”的路线进军。在田畴的引导下,曹操大军登徐无山(今河北玉田北),出卢龙塞(今河北喜峰口附近一带),“堑山堙谷五百余里”,直指乌桓老巢柳城(今辽宁朝阳南)。曹军进至离柳城不足二百里时,乌桓才发现,于是蹋顿与袁尚、袁熙等人率数万骑兵迎击。八月,二军相遇,时曹军辎重在后,“被甲者少,”而放军军势甚盛。曹操登高了望,见敌军虽多,但阵势不整,遂命大将张辽为前锋,乘敌阵稍动之机,向敌军发动猛攻。乌桓军大乱,曹军阵斩蹋顿,大获全胜,胡、汉降者二十余万,袁尚等人逃奔割据平州的公孙康。这时,有人劝曹操乘势进击公孙康,曹操说:“吾方使康斩送尚、熙首,不烦兵也。”遂率军还师。不久,公孙康果然斩杀袁尚、袁熙,并将其首级献与曹操。诸将不明所以,曹操说:“彼素畏尚等,吾急之则并力,缓之则自相图,其势然也。”于是,曹操攻破三郡乌桓,也彻底肃清了袁氏势力。 建安十三年六月,曹操恢复丞相制度,并自任丞相。 曹操基本平定北方后,兵锋转而南向。建安十三年七月,进军南征荆州刘表。八月,刘表病死,其子刘琮接任荆州牧。九月,曹操大军进至新野(今属河南),刘琮以为无法抵挡,举荆州之众投降曹操。这时,官渡之战后投奔刘表的刘备屯驻于樊城(今湖北襄樊),听说刘琮投降,便率军向江陵(今属湖北)撤退。江陵为荆州重镇,存有大量军用物资。曹操听说,怕江陵落入刘备之手,遂亲率五千骑兵从襄阳(今湖北襄樊)疾驰三百里,在当阳长坂(今湖北当阳东北)将刘备追上,并将其军击溃,随后进占江陵。 由于曹操的进军威胁了孙权的统治,孙权命大将周瑜率军三万,与刘备联军抵抗曹操。 曹操自江陵东下,至赤壁(今湖北武昌县西赤矶山)与孙、刘联军接战不利,暂驻军于乌林(今湖北洪湖县东北,长江北岸邬林矶),与对方隔江对峙。 周瑜用诈降之计,命大将黄盖率小战船十艘,上装柴草,灌以膏油,假称投降,向北岸而进,至离曹营二里之处时,各船一齐点火,然后借助风势,直向曹军冲去,曹军大败,舟船被烧。曹操率军从华容道(今湖北监利西北)陆路撤回江陵。遂撤军北还。 赤壁大败后,曹操采取一些措施,稳定内部。建安十五年春,曹操下《求贤令》,说:“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曹操提出不拘品行、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目的是尽量把人材收罗到自己身边。 建安十六年,曹操开始对关中用兵。三月,曹操遣司隶校尉锺繇率大将夏侯渊以讨伐汉中(治南郑,今陕西汉中东)张鲁为名进兵关中。关中马超、韩遂、杨秋等十部心生疑惧,一时俱反。曹操立即派大将曹仁进攻关中,马超等人屯据潼关。七月,曹操率大军亲征关中。九月,大破关中诸军,马超、韩遂逃至凉州,杨秋逃至安定(治临泾,今甘肃镇原南)。十月,曹操进军安定,杨秋投降,关中地区基本平定。 建安十八年,曹操起兵号称四十万,亲自南征孙权。次年正月,曹军进至濡须口(今安徽巢县东南),攻破孙权设在江北的营寨,生擒其将公孙阳。孙权亲率军七万,前至濡须口抵御曹军。二军相持月余,各无所获。曹操见孙权军容严整,自己难以取胜,遂撤军北还。五月,献帝封曹操为魏公,加九锡,割冀州的河东、魏郡等十郡以为魏国封地。曹操封魏公后,所任丞相和冀州牧如故,权势愈来愈大。七月,曹操建魏国社稷宗庙,又在魏国内设置尚书、侍中。 建安二十年三月,曹操见刘备已取得益州,而汉中是益州门户,“若无汉中,则无蜀矣”,刘备必然要攻取汉中。于是曹操抢先一步,率十万大军亲征汉中张鲁。七月,曹操大军进至阳平关(今陕西沔县西北)。张鲁听说阳平关失守、逃往巴中。曹操进军南郑,尽得张鲁府库珍宝。十一月,张鲁出降曹操,汉中遂为曹操所有。 曹操主力退出汉中后,刘备随后向汉中发动进攻。建安二十三年,刘备亲率大军进至阳平关,夏候渊等人与刘备夹关对峙。七月,曹操亲率大军赶往关中,坐镇长安,以便随时指挥汉中战局。建安二十四年正月,刘备自阳平关南渡沔水(今汉水),依山而进,驻军于定军山(今陕西沔县东南),夏侯渊出兵与刘备争夺地势,被刘备杀掉,曹军大败。曹操遂放弃汉中,军队全部撤回长安。 建安二十四年七月,曹操刚刚从汉中撤出,刘备大将关羽就从荆州向他的东南防线襄、樊一带发动了进攻。曹操闻知,立刻派大将于禁率兵往救樊城。八月,关羽乘洪水泛滥之机,大破于禁所统七军,乘势进军,将樊城围住。时樊城曹军只有数千人,城被水淹,水面离城楼仅有数尺,曹仁率军死守。曹操又派徐晃领兵去救樊城。十月,曹操从关中赶到洛阳,亲自指挥救援樊城。 孙权因关羽处其上游,很不愿意让关羽势力发展,而且他早已有攻取荆州之心,于是联结曹操,准备以大将吕蒙偷袭荆州要地江陵。曹操接信后,将这一消息通知曹仁,命他继续坚守,自己进至摩陂(今河南郏县东南),临近指挥,又派兵十二营增援徐晃,命他反击关羽。不久,吕蒙偷袭江陵得手。关羽撤兵,路上被孙权军擒杀。 曹操在孙权擒杀关羽、取得荆州后,表孙权为骠骑将军、荆州牧。孙权遣使入贡,向曹操称臣,并劝曹操代汉称帝。曹操将孙权来书遍示内外群臣,说:“是儿欲踞吾著炉火上耶!”曹操手下群臣乘机向曹操劝进。曹操自己还不想废献帝自立,他说:“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 建安二十五年正月(220),曹操还军洛阳。当月,病死在洛阳,终年六十六岁。这年十月,曹丕代汉称帝,国号魏,追尊曹操为太祖武皇帝。 【正文】《孙子略解》 〈序〉 操闻上古有弧矢之利,《论语》曰:「足食,足兵。」《尚书》:「八政曰师。」《易》曰:「师贞,丈人吉。」《诗》曰:「王赫斯怒,爰征其旅。」黄帝、汤、武咸用干戚以济世也。《司马法》曰:「人故杀人,杀之可也。」恃武者灭,恃文者亡。夫差、偃王是也。圣人之用兵,戢而时动,不得已而用之。吾观兵书战策多矣,孙武所着深矣。孙子者,齐人也,名武;为吴王阖闾作兵法一十三篇;试之妇人,卒以为将;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后百余岁有孙膑,是武之后也。审计重举,明画深图,不可相诬,而但世人未之深亮训说,况文烦富行于世者,失其旨要,故撰为《略解》焉。& 〈计篇〉 〔曹操曰:计者,选将、量敌、度地、料卒,计于庙堂也。〕   孙子曰:   兵者,国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校之以计,以索其情。 〔曹操曰:谓下五事七计,求彼我之情也。〕   一曰道, 〔曹操曰:谓导之以教令。〕   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与上同意者也;故可与之死,可与之 生,民弗诡也。 〔曹操曰:危者,危疑也。〕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顺逆,兵胜也。 〔曹操曰:顺天行诛,因阴阳四时之制。故《司马法》曰:『冬夏不兴师,所以兼爱吾民 也。』〕   地者:高下、广狭、远近、险易、死生也。 〔曹操曰:言以九地形势不同,因时制利也。论在〈九地〉篇中。〕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曹操曰:将宜五德备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曹操曰:曲制者,部曲、旗帜、金鼓之制也。官者,五官之分也。道者,粮路也。主用 者,主军费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故校之以计,以索其情。 〔曹操曰:同闻五者,将知其变极,则胜也。索其情者,胜负之情。〕   曰:主孰贤?将孰能? 〔曹操曰:道德、智能。〕   天地孰得? 〔曹操曰:天时、地利。〕   法令孰行? 〔曹操曰:设而不犯,犯而必诛。〕   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曹操曰:以七事计之,知胜负矣。〕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曹操曰:不能定计,则退去之。〕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 〔曹操曰:常法之外也。〕   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曹操曰:制由权也,权因事制也。〕   兵者,诡道也。 〔曹操曰:兵无常形,以诡诈为道。〕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   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曹操曰:欲进而治去道,若韩信之袭安邑,陈舟临晋而渡于夏阳也。〕   故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 〔曹操曰:敌治实,须备之也。〕   强而避之, 〔曹操曰:避其所长也。〕   怒而桡之; 〔曹操曰:待其衰懈也。〕   (卑而骄之)   (佚而劳之) 〔曹操曰:以利劳之。〕   (亲而离之) 〔曹操曰:以间离之。〕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曹操曰:击其懈怠,出其空虚。〕   此兵家之胜,不可预传也。 〔曹操曰:传,犹泄也。兵无常势,水无常形,临敌变化,不可先传也。故料敌在心,察 机在目也。〕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败,况 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曹操曰:以吾道观之矣。〕 & 〈作战篇〉 〔曹操曰:欲战必先算其费,务因粮于敌也。〕 &   孙子曰:   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 〔曹操曰:驰车,轻车也,驾驷马;革车,重车也,言万骑之重。车驾四马,率三万军, 养二人主炊家子,一人主保固守衣装,厩二人主养马,凡五人。步兵十人,重以大车驾牛 。养二人主炊家子,一人主守衣装,凡三人也。带甲十万,士卒数也。〕   千里而馈粮, 〔曹操曰:越境千里。〕   则外内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财,车甲之奉:费日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曹操曰:谓购赏犹在外之也。〕   其用战: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屈力,久暴师则国用不足。 〔曹操曰:钝,弊也;屈,尽也。〕   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智者,不能善其后矣。   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久。 〔曹操曰:虽拙,有以速胜。未睹者,言无也。〕   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   故不尽知用兵之害,则不能得用兵之利矣。 &   故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再载; 〔曹操曰:籍,犹赋也。言初赋民,便取胜,不复归国发兵也。始用粮,后遂因食于敌, 还兵入国,不复以粮迎之也。〕   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 〔曹操曰:兵甲战具,取用于国中,粮食则因敌也。〕   国之贫于师者:远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   近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 〔曹操曰:军行已出界,近于师者贪财,皆贵卖,则百姓虚竭也。〕   财竭则急于丘役。屈力中原,内虚于家,百姓之费,十去其六。 〔曹操曰:丘,十六井也。百姓财殚尽而兵不解,则运粮尽力于原野也。十去其七者,所 破费也。〕   公家之用:破车疲马,甲冑矢弩,戟楯矛橹,丘牛大车,十去其七。 〔曹操曰:丘牛,谓丘邑之牛;大车,乃长毂车也。〕   故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锺,当吾二十锺;[上艹下忌][上艹下干]一石,当吾二十石 。 〔曹操曰:[艹忌],豆[禾皆]也;[禾干],禾槁也。石,百二十斤也。转输之法,费二十 石乃得一石。〕 &   故杀敌者,怒也; 〔曹操曰:威怒以致敌。〕   取敌者,货也。 〔曹操曰:军无财,士不来;军无赏,士不往。〕   车战:得车十乘以上,赏其先得者, 〔曹操曰:以车战能得敌车十乘已上,赏赐之。不言车战得车十乘已上者赏之,而言赏得 者何?言欲开示赏其所得车之卒也。陈车之法:五车为队,仆射一人;十军为官,卒长一 人;车满十乘,将吏二人。因而用之,故别言赐之,欲使将恩下及也。或曰:言使自有车 十乘已上与敌战,但取其有功者赏之,其十乘已下,虽一乘独得,余九乘皆赏之,所以率 进励士也。〕   而更其旌旗; 〔曹操曰:与吾同也。〕   车杂而乘之, 〔曹操曰:不独任也。〕   卒共而养之,是谓胜敌而益强。 〔曹操曰:益己之强。〕   故兵贵速,不贵久。 〔曹操曰:久则不利。兵犹火也,不戢将自焚也。〕   故知兵之将,民之司命,而国安危之主也。 〔曹操曰:将贤则国安也。〕 & 〈谋攻篇〉 〔曹操曰:欲攻敌,必先谋。〕 &   孙子曰:   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 〔曹操曰:兴师深入长驱,拒其都邑,绝其内外,敌举国来服,为上;以兵击破得之,为 次也。〕   全军为上,破军次之。 〔曹操曰:《司马法》曰:「万二千五百人为军。」〕   全旅为上,破旅次之。 〔曹操曰:五百人为旅。〕   全卒为上,破卒次之。 〔曹操曰:自校以上至百人也。〕   全伍为上,破伍次之。 〔曹操曰:百人以下至五人。〕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   不战而胜,善之善者也。 〔曹操曰:未战而敌自屈服。〕 &   故上兵伐谋, 〔曹操曰:敌始有谋,伐之易也。〕   其次伐交, 〔曹操曰:交,将合也。〕   其次伐兵, 〔曹操曰:兵形成也。〕   其下攻城。 〔曹操曰:敌国已收其外粮城守,攻之为下也。〕   攻城之法:修橹、轒辒,其器械,三月而止也;距、闉,又三月然后已。 〔曹操曰:修,治也。橹,大楯也。轒辒者,轒床也;轒床其下四轮,从中推之至城下也 。具,备也。器械者,机关攻守之总名,飞楼云梯之属。距闉者,踊土积高而前,以附其 城也。〕   将不胜心之忿,而蚁附之;杀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 〔曹操曰:将忿不待攻器成,而使士卒缘城而上,如蚁之缘墙,必杀伤士卒也。〕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   拔人之城而非攻也,   破人之国而非久也, 〔曹操曰:毁灭人国,不久露师也。〕   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钝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曹操曰:不与敌战,而必完全得之,立胜于天下,则不顿兵挫锐也。〕 &   用兵之法:十则围之, 〔曹操曰:以十敌一,则围之,是谓将智勇等而兵利钝均也。若主弱客强,操所以倍兵围 下邳,生擒吕布也。〕   五则攻之, 〔曹操曰:以五敌一,则三术为正,二术为奇。〕   倍则分之, 〔曹操曰:以二敌一,则一术为正,一术为奇。〕   敌则能战之, 〔曹操曰:己与敌人众等,善者犹当设奇伏以胜之。〕   少则能守之, 〔曹操曰:高壁坚垒,勿与战也。〕   不若则能避之。 〔曹操曰:引兵避之也。〕   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曹操曰:小不能当大也。〕 &   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强, 〔曹操曰:将周密,谋不泄也。〕   辅隙则国弱。 〔曹操曰:形见于外也。〕   故君之所以患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 ,是谓縻军。 〔曹操曰:縻,御也。〕   不知军中之事,而同军中之政,则军士惑矣。 〔曹操曰:军容不入国,国容不入军,礼不可以治兵也。〕   不知三军之任,而同三军之权,则军士疑矣。 〔曹操曰:不得其人也。〕   军士既惑既疑,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 〔曹操曰:引,夺也。〕 &   故知胜有五:   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胜。   知众寡之用,胜。   上下同欲,胜。 〔曹操曰:君臣同欲。〕   以虞待不虞,胜。   将能而君不御,胜。 〔曹操曰:《司马法》曰:「进退惟时,无曰寡人」。〕   此五者,胜之道也。 〔曹操曰:此上五事也〕   故兵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   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 〈形篇〉 〔曹操曰:军之形也。我动彼应,两敌相察情也。〕 &   孙子曰:   昔善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 〔曹操曰:守,固备也。〕   可胜在敌。 〔曹操曰:自修治,以待敌之虚懈也。〕   故善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可胜。故曰:胜可知, 〔曹操曰:见成形也。〕   而不可为也。 〔曹操曰:敌有备故也。〕   不可胜,守; 〔曹操曰:藏形也。〕   可胜,攻也。 〔曹操曰:敌攻己,乃可胜。〕   守则有余,攻则不足。 〔曹操曰:吾所以守者,力不足所以攻者,力有余。〕   昔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全胜也。 〔曹操曰:喻其深微。〕 &   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非善者也; 〔曹操曰:当见未萌。〕   战胜,而天下曰善,非善者也。 〔曹操曰:争锋者也。〕   故举秋毫不为多力,视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聪耳。 〔曹操曰:易见闻也。〕   所谓善者,胜易胜者也。 〔曹操曰:原微易胜,攻其可胜,不攻其不可胜也。〕   故善者之战,无奇胜,无智名,无勇功。 〔曹操曰:敌兵形未成,胜之无赫赫之功也。〕   故其胜不殆,   不殆者,其所措胜,胜败者也。 〔曹操曰:察敌必可败,不差忒也。〕   故善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   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 〔曹操曰:有谋与无虑也。〕 &   故善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正。 〔曹操曰:善用兵者,先修治为不可胜之道,保法度不失敌之败乱也。〕   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数,四曰称,五曰胜。 〔曹操曰:胜败之政,用兵之法,当以此五事称量,知敌之情。〕   地生度, 〔曹操曰:因地形势而度之。〕   度生量,量生数, 〔曹操曰:知其远近广狭,知其人数也。〕   数生称, 〔曹操曰:称量己与敌孰愈也。〕   称生胜。 〔曹操曰:称量之故,知其胜负所在也。〕   故胜兵如以镒称铢,败兵如以铢称镒。 〔曹操曰:轻不能举重也。〕   称胜者战民也,如决积水于千仞之隙,形也。 〔曹操曰:八尺曰仞。决水千仞,其势疾也。〕 & 〈势篇〉 〔曹操曰:用兵任势也。〕 &   孙子曰:   凡治众如治寡,分术是也。 〔曹操曰:部曲为分,什伍为数。〕   斗众如斗寡,形名是也。 〔曹操曰:旌旗曰形,金鼓曰名。〕   三军之众,可使毕受敌而无败,奇正是也。 〔曹操曰:先出合战为正,后出为奇。〕   兵之所加,如以碫投卵,实虚是也。 〔曹操曰:以至实击至虚也。〕 &   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 〔曹操曰:正者当敌,奇兵击不备。〕   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   无竭如河海。   终而复始,日月是也;死而复生,四时是也。   声不过五,   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也;   色不过五,   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味不过五,   五味之变,不可胜尝也; 〔曹操曰:自无穷如天地已下,皆以喻奇正之无穷也。〕   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   奇正还相生,如环之无端,孰能穷之? &   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鸷鸟之击,至于毁折者,节也。 〔曹操曰:发起击敌也。〕   故善战者,其势险, 〔曹操曰:险,疾也。〕   其节短: 〔曹操曰:短,近也。〕   势如[弓广]弩,节如发机。 〔曹操曰:在度不远,发则中也。〕   纷纷纭纭,斗乱而不可乱; 〔曹操曰:乱旌旗以示敌,以金鼓齐之也。〕   浑浑沌沌,形圆而不可败。 〔曹操曰:车骑转也。形圆者,出入有道,齐整也。〕   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 〔曹操曰:皆毁形匿情也。〕   治乱,术也; 〔曹操曰:以部曲分名数为之,故不可乱也。〕   勇怯,势也;   强弱,形也。 〔曹操曰:形势所宜。〕   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 〔曹操曰:见羸形也。〕   予之,敌必取之。 〔曹操曰:以利诱敌,敌远离其垒,而以便势击其空虚孤特也。〕   以正动之,以奇待之。 〔曹操曰:以利动敌也。〕 &   故善战者,求之于势,弗责于民,故能释民而任势。 〔曹操曰:求之于势者,专任权也。不责于人者,权变明也。〕   任势者,其战民也,如转木石。木石之性:安则静,危则动;方则止,圆则行。 〔曹操曰:任自然势也。〕   故善战者战民也,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势也。 & 〈实虚篇〉 〔曹操曰:能虚实彼己也。〕 &   孙子曰:   凡先处战地而待战者佚, 〔曹操曰:力有余也。〕   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   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   能使敌自至者,利之也; 〔曹操曰:诱之以利也。〕   能使敌不得至者,害之也。 〔曹操曰:出其所必趋,攻其所必救。〕   故敌佚能劳之, 〔曹操曰:以事烦之。〕   饱能饥之者, 〔曹操曰:绝其粮道。〕   (安能动之) 〔曹操曰:攻其所爱,出其必趋,使敌不得不救也。〕     出于其所必趋也;   行千里而不畏,行无人之地也。 〔曹操曰:出空击虚,避其所守,击其不意。〕   攻而必取,攻其所不守也;   守而必固,守其所必攻也。故善攻者,敌不知所守;善守者,敌不知所攻。 〔曹操曰:情不泄也。〕   微乎微乎,故能隐于常形;神乎神乎,故能为敌司命。 &   进不可迎者,冲其虚也;退不可止者,远而不可及也。 〔曹操曰:卒往进攻其虚懈,退又疾也。〕   故我欲战,敌虽高垒深沟,不得不与我战者,攻其所必救也; 〔曹操曰:绝其粮道,守其归路,攻其君主也。〕   我不欲战,画地而守之, 〔曹操曰:军不欲烦也。〕   敌不得与我战者,乖其所之也。 〔曹操曰:乖,戾也。戾其道,示以利害,使敌疑也。〕 &   故善将者,形人而无形,则我专而敌分。我专而为一,敌分而为十,是以十击一也。 我寡而敌众:能以寡击众,则吾所与战之地不可知,则敌之所备者多;所备者多,则所战 者寡矣。   备前者后寡,备后者前寡;备左者右寡,备右者左寡;无不备者无不寡。寡者,备人 者也;众者,使人备己者也。 〔曹操曰:形藏敌疑,则分离其众以备我也。〕 &   知战之日,知战之地,千里而战; 〔曹操曰:以度量知空虚会战之日。〕   不知战之日,不知战之地,则前不能救后,后不能救前,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 况远者数十里,近者数里乎?以吾度之,越人之兵虽多,亦奚益于胜哉! 〔曹操曰:越人相聚,纷然无知也。或曰:吴越,雠国也。〕   故曰:胜,可擅也;敌虽众,可无斗也。故积之而知动静之理,   形之而知死生之地,   计之而知得失之策,   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 〔曹操曰:角,量也。〕 &   形兵之极,至于无形;则深间弗能窥也,智者弗能谋也。   因形而措胜于众,众不能知, 〔曹操曰:因敌形而立胜。〕   人皆知我所以胜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胜之形。 〔曹操曰:不以一形胜万形。或曰:不备知也。制胜者,人皆知吾所以胜,莫知吾因敌形 而制胜也。〕   故其战胜不复,而应形于无穷。 〔曹操曰:不重复动而应之也。〕   夫兵形象水:水行,避高而走下;兵胜,避实而击虚。故水因地而制行,兵因敌而制 胜。   兵无成势,无恒形,能与敌化,之谓神。 〔曹操曰:势盛必衰,形露必败,故能因敌变化,取胜若神。〕   五行无恒胜,四时无常立;日有短长,月有死生。 〔曹操曰:兵常无势,盈缩随敌。〕 & 〈军争篇〉 〔曹操曰:两军争胜。〕 &   孙子曰:   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   合军聚众, 〔曹操曰:聚国人,结行伍,选部曲,起营陈也。〕   交和而舍, 〔曹操曰:军门为和门,左右门为旗门,以车为营曰辕门,以人为营曰人门,两军相对为 交和。〕   莫难于军争。 〔曹操曰:从始受命,至于交和,军争为难也。〕   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 〔曹操曰:示以远,迩其道里,先敌至也。〕   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后人发,先人至者:知迂直之计者也。 〔曹操曰:迂其途者,示之远也。后人发,先人至者,明于度数,先知远近之计也。〕 &   军争为利,军争为危。 〔曹操曰:善者则以利,不善者则以危。〕   举军而争利,则不及; 〔曹操曰:迟不及也。〕   委军而争利,则辎重捐。 〔曹操曰:置辎重,则恐捐弃也。〕   是故,絭甲而趋利,则日夜不处, 〔曹操曰:不得休息。〕   倍道兼行。百里而争利,则擒上将;劲者先,疲者后,则十一以至。 〔曹操曰:百里争利,非也;三将军皆以为擒。〕   五十里而争利,则蹶上将,法以半至。 〔曹操曰:蹶,犹挫也。〕   三十里而争利,则三分之二至。 〔曹操曰:道近至者多,故无死败也。〕   是故,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 〔曹操曰:无此三者,亡之道也。〕 &   是故,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预交; 〔曹操曰:不知敌情者,不能结交也。〕   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 〔曹操曰:高而崇者为山,众树所聚者为林,坑堑者为险,一高一下者为阻,水草渐洳者 为沮,众水所归而不流者为泽。不先知军之所据及山川之形者,则不能行师也。〕   不用乡导者,不能得地利。   故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合变者也。 〔曹操曰:兵一分一合,以敌为变也。〕   故其疾如风, 〔曹操曰:击空虚也。〕   其徐如林; 〔曹操曰:不见利也。〕   侵掠如火, 〔曹操曰:疾也。〕   不动如山; 〔曹操曰:守也。〕   难知如阴,   动如雷霆;   指向分众, 〔曹操曰:因敌而制胜也。〕   廓地分利; 〔曹操曰:广地以分敌利也。〕   悬权而动, 〔曹操曰:量敌而动也。〕   先知迂直之道者胜:此军争之法也。 &   是故,《军政》曰:「言不相闻,故为鼓金;视不相见,故为旌旗。」是故,昼战多 旌旗,夜战多鼓金。   鼓金旌旗者,所以一民之耳目也。   民既已专,则勇者不得独进,怯者不得独退:此用众之法也。   三军可夺气, 〔曹操曰:左氏言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将军可夺心。   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溃。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溃,此治气者也。   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   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   无邀整整之旗,无击堂堂之阵,此治变者也。 〔曹操曰:正正,整齐也;堂堂,大也。〕   故用兵:高陵勿向,饵兵勿食,穷寇勿迫,锐卒勿攻;   背丘勿迎,佯北勿从,围师遗阙, 〔曹操曰:《司马法》曰:「围其三面,阙其一面,所以示生路也。」〕   归师勿遏,此用众之法也。 & 〈九变篇〉 〔曹操曰:变其正,得其所用有九也。〕 &   孙子曰:   凡用兵之法:绝地无留, 〔曹操曰:无久止也。〕   衢地合交, 〔曹操曰:结诸候也。衢地,四通之地。〕   覆地无舍, 〔曹操曰:无所依也。水毁曰圯。〕   围地则谋, 〔曹操曰:发奇谋也。〕   死地则战。 〔曹操曰:殊死战也。〕   途有所不由, 〔曹操曰:隘难之地,所不当从;不得已从之,故为变。〕   军有所不击, 〔曹操曰:军虽可击,以地险难久留之,失前利,若得之则利薄,困穷之兵,必死战也。 〕   城有所不攻, 〔曹操曰:城小而固,粮饶,不可攻也。操所以置华费而深入徐州,得十四县也。〕   地有所不争, 〔曹操曰:小利之地,方争得而失之,则不争也。〕   君令有所不行。 〔曹操曰:苟便于事,不拘于君命也。〕   故将通于九变之利,知用兵矣。   将不通于九变之利,虽知地形,不能得地之利矣。治兵不知九变之术,虽知五利,不 能得人之用矣。 〔曹操曰:谓下五事也。九变,一云五变。〕 &   是故,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 〔曹操曰:在利思害,在害思利,当难行权也。〕   杂于利,故务可伸; 〔曹操曰:计敌不能依五地为我害,所务可信也。〕   杂于害,故患可解也。 〔曹操曰:既参于利,则亦计于害,虽有患可解也。〕   是故,屈诸侯以害, 〔曹操曰:害其所恶也。〕   役诸侯以业, 〔曹操曰:业,事也,使其烦劳,若彼入我出,彼出我入也。〕   趋诸侯以利。 〔曹操曰:令自来也。〕   故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之;无恃其不攻,恃吾不可攻也。 〔曹操曰:安不忘危,常设备也。〕 &   故将有五危:   必死可杀, 〔曹操曰:勇而无虑,必欲死斗,不可曲挠,可以奇伏中之。〕   必生可虏, 〔曹操曰:见利畏怯不进也。〕   忿速可侮, 〔曹操曰:疾急之人,可忿怒侮而致之也。〕   洁廉可辱, 〔曹操曰:廉洁之人,可污辱致之也。〕   爱民可烦。 〔曹操曰:出其所必趋,爱民者,必倍道兼行以救之,救之则烦劳也。〕   凡此五者,将之过也,用兵之灾也。覆军杀将,必以五危,不可不察也。 & 〈行军篇〉 〔曹操曰:择便利而行也。〕 &   孙子曰:   凡处军相敌:绝山依谷, 〔曹操曰:近水草,便利也。〕   视生处高, 〔曹操曰:生者,阳也。〕   战降无登: 〔曹操曰:无迎高也。〕   此处山之军也。敌若绝水,必远水; 〔曹操曰:引敌使渡。〕   客绝水而来,勿迎之于水汭,令半渡而击之,利。 〔曹操曰:半渡,势不可并,故可败。〕   欲战,无附水而迎客; 〔曹操曰:附,近也。〕   视生处高, 〔曹操曰:水上当处其高,前向水、后当依高而处。〕   无迎水流: 〔曹操曰:恐溉我也。〕   此处水上之军也。绝斥泽,唯亟去无留;交军斥泽之中,依水草而背众树: 〔曹操曰:不得已与敌会于斥泽之中。〕   此处斥泽之军也。平陆处易, 〔曹操曰:车骑之利也。〕   而右背高,前死后生: 〔曹操曰:战便也。〕   此处陆上之军也。凡四军之利,   黄帝之所以胜四帝也。 〔曹操曰:黄帝始立,四方诸侯亦称帝,以此四地胜之也。〕 &   凡军好高而恶下,贵阳而贱阴。养生处实, 〔曹操曰:恃满实也。养生,向水草,可放牧养畜乘。实,犹高也。〕 〔一曰:恃实满,向水草放牧也。〕   是谓必胜,军无百疾。   陵丘堤防,处其阳,而右背之:此兵之利,地之助也。上雨水,水流至;止涉,待其 定也。 〔曹操曰:恐半渡而水遽涨也。〕   绝涧遇:天井、天牢、天罗、天陷、天隙,必亟去之,勿近也。 〔曹操曰:山深水大者为绝涧,四方高、中央下者为天井,深山所过若蒙笼者为天牢,可 以罗绝人者为天罗,地形陷者为天陷,涧道迫狭、深数丈者为天隙。〕   吾远之,敌近之;吾迎之,敌背之。 〔曹操曰:用兵常远六害,令敌近背之,则我利敌凶。〕   军旁有险阻、草莽、葭苇、小林、翳浍,可伏匿者,谨复索之,奸之所处也。 〔曹操曰:险者,一高一下之地;阻者,多水也。潢者,池也;井者,下也。葭苇(蒹葭 )者,众草所聚也;林木者,众木所居也。蘙荟者,可屏蔽之处也。此以上论地形,以下 相敌情也。〕 &   敌近而静者,恃其险也;敌远而挑战,欲人之进者,其所居者易、利也。 〔曹操曰:所居利也。〕   众树动者,来也; 〔曹操曰:斩伐树木,除道也。〕   众草多障者,疑也。 〔曹操曰:结草为障,欲使我疑也。〕   鸟起者,伏也; 〔曹操曰:鸟起其上,下有伏兵。〕   兽骇者,覆也。 〔曹操曰:敌广陈张翼,来覆我也。〕   尘高而锐者,车来也;卑而广者,徒来也;散而条达者,采樵者也;   少而往来者,营军者也。辞卑而备益者,进也; 〔曹操曰:其使来辞卑,使间视之,敌人增备也。〕   辞强而进驱者,退也。 〔曹操曰:诡诈也。〕   轻车先出居侧者,阵也; 〔曹操曰:陈兵欲战也。〕   无约而请和者,谋也。   奔走阵兵者,期也;   半进者,诱也。   杖而立者,饥也;   汲役先饮者,渴也;   见利而不进者,劳也; 〔曹操曰:士卒疲劳也。〕   鸟集者,虚也。   夜呼者,恐也; 〔曹操曰:军士夜呼,将不勇也。〕   军扰者,将不重也;   旗动者,乱也;吏怒者,倦也。杀马肉食者,军无粮也;军无悬甀者、不返其舍者, 穷寇也。   谆谆翕翕,徐言人者,失其众者也; 〔曹操曰:谆谆,语貌;翕翕,失志貌。〕   数赏者,窘也;   数罚者,困也。   先暴而后畏其众者,不精之至也。 〔曹操曰:先轻敌,后闻其众,则心恶之也。〕   来委谢者,欲休息也。   兵怒而相近,久而不合,又不相去,必谨察之。 〔曹操曰:备奇伏也。〕   兵非多益, 〔曹操曰:权力均也。一云:兵非贵益多。〕   无武进, 〔曹操曰:未见便也。〕   足以并力、料敌、取人而已。 〔曹操曰:厮养足也。〕   夫唯无虑而易敌者,必擒于人。   卒未专亲而罚之,则不服,不服则难用也;卒已专亲而罚不行,则不可用也。 〔曹操曰:恩信已洽,若无刑罚,则骄惰难用也。〕   故合之以文,齐之以武, 〔曹操曰:文,仁也;武,法也。〕   是谓必取。令素行以教其民,则民服;素不行以教其民,则民不服。令素行者,与众 相得也。 & 〈地形篇〉 〔曹操曰:欲战,审地形以立胜也。〕 &   孙子曰:   地形:有通者,有挂者,有支者,有隘者,有险者,有远者。 〔曹操曰:此六者,地之形也。〕   我可以往,彼可以来,曰通;通形曰:先居高阳,利粮道,以战则利。 〔曹操曰:宁致人,无致于人。〕   可以往,难以返,曰挂;挂形曰:敌无备,出而胜之;敌有备,出而不胜,难以返, 不利。   我出而不利,彼出而不利,曰支;支形曰:敌虽利我,我无出也;引而去之,令敌半 出而击之,利。   隘形曰:我先居之,必盈之以待敌;若敌先居之,盈而勿从,不盈而从之。 〔曹操曰:隘,两山之间通谷也,敌势不得挠我也。我先居之,必前齐隘口,陈而守之, 以出奇也。敌若先居此地,齐口陈,勿从也。即半隘陈者从之,而与敌共此利也。〕   险形曰:我先居之,必居高阳以待敌;若敌先居之,勿从也,引而去之。 〔曹操曰:地险隘,尤不可致于人。〕   远形曰:势均,难以挑战,战而不利。 〔曹操曰:挑战者,延敌也。〕   凡此六者,地之道也;将之至任,不可不察也。 &   故兵:有走者,有弛者,有陷者,有崩者,有乱者,有北者。凡此六者,非天之所灾 ,将之过也。夫势均:以一击十,曰走。 〔曹操曰:不料力也。〕   卒强吏弱,曰弛。 〔曹操曰:吏不能统卒,故弛坏。〕   吏强卒弱,曰陷。 〔曹操曰:吏强欲进,卒弱,辄陷败也。〕   大吏怒而不服,遇敌怼而自战,将不知其能,曰崩。 〔曹操曰:大吏,小将也。大将怒之,心不压服,忿而赴敌,不量轻重,则必崩坏。〕   将弱不严,教导不明;吏卒无常,阵兵纵横,曰乱。 〔曹操曰:为将若此,乱之道也。〕   将不能料敌,以少合众,以弱击强,兵无选锋,曰北。 〔曹操曰:其势若此,必走之兵也。〕   凡此六者,败之道也:将之至任,不可不察也。   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敌制胜,计险阨远近,上将之道也。知此而用战者,必胜; 不知此而用战者,必败。故战道必胜,主曰无战,必战可也;战道不胜,主曰必战,无战 可也。   故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民是保,利合于主,国之宝也。   视卒如婴儿,故可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居死地。   爱而不能令,厚而不能使,乱而不能治;譬如骄子,不可用也。 〔曹操曰:恩不可专用,罚不可独任;若骄子之喜怒对目,还害而不可用也。〕 &   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敌之不可击,胜之半也。知敌之可击,而不知吾卒之不可以 击,胜之半也。知敌之可击,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地形之不可以战,胜之半也。 〔曹操曰:胜之半者,未可知也。〕   故知兵者,动而不困,举而不穷。故兵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可全。 & 〈九地篇〉 〔曹操曰:欲战之地有九。〕 &   孙子曰:   地形者,兵之助。故用兵:有散地,有轻地,有争地,有交地,有衢地,有重地,有 覆地,有围地,有死地。 〔曹操曰:此九地之名也。〕   诸侯战其地者,为散。 〔曹操曰:士卒恋土,道近易散。〕   入人之地而不深者,为轻。 〔曹操曰:士卒皆轻返也。〕   我得则利,彼得亦利者,为争。 〔曹操曰:可以少胜众、弱击强。〕   我可以往,彼可以来者,为交。 〔曹操曰:道正相交错也。〕   诸侯之地三属, 〔曹操曰:我与敌相当,而旁有他国也。〕   先至而得天下之众者,为衢。 〔曹操曰:先至得其国助也。〕   入人之地深,背城邑多者,为重。 〔曹操曰:难返之地。〕   行山林、险阻、沮泽,凡难行之道者,为覆。 〔曹操曰:少固也。〕   所由入者隘,所从归者迂,彼寡可以击吾众者,为围。   疾则存,不疾则亡者,为死。 〔曹操曰:前有高山,后有大水;进则不得,退则有碍。〕   是故,散地则无战,   轻地则无止,   争地则无攻, 〔曹操曰:不当攻,当先至为利也。〕   交地则无绝, 〔曹操曰:相及属也。〕   衢地则合交, 〔曹操曰:结诸侯也。〕   重地则掠, 〔曹操曰:蓄积粮食也。〕   覆地则行, 〔曹操曰:无稽留也。〕   围地则谋, 〔曹操曰:发奇谋也。〕   死地则战。 〔曹操曰:殊死战也。〕 &   所谓古善战者,能使敌人前后不相及,众寡不相待,贵贱不相救,上下不相收;卒离 而不集,兵合而不齐。   合乎利而用,不合而止。 〔曹操曰:暴之使离,乱之使不齐,动兵而战。〕   敢问:敌众以整,将来,待之若何? 〔曹操曰:或人问之。〕   曰:先夺其所爱,则听矣。 〔曹操曰:夺其所恃之利。若先据利地,则我所欲必得也。〕   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给,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 〔曹操曰:孙子应难以覆陈兵情也。〕 &   凡为客之道:深入则专,主人不克;   掠于饶野,三军足食。谨养而勿劳,并气积力,运兵计谋,为不可测。 〔曹操曰:养土气、并兵力,为不可测度之计。〕   投之无所往,死且不北,   死焉不得, 〔曹操曰:士死安不得也。〕   士人尽力。 〔曹操曰:在难地,心并也。〕   兵士甚陷则不惧,无所往则固;深入则拘, 〔曹操曰:拘,专也。〕   无所往则斗。 〔曹操曰:人穷则死战也。〕   是故,其兵不修而戒,不求而得,不约而亲,不令而信; 〔曹操曰:不求索其意,而自得也。〕   禁祥去疑,至死无所之。 〔曹操曰:禁妖祥之言,去疑惑之计。一本作至死无所灾。〕 &   吾士无余财,非恶货也;无余死,非恶寿也。 〔曹操曰:皆烧焚财物,非恶货之多也;弃财致死者,不得已也。〕   令发之日,士坐者涕沾襟,卧者涕交颐。 〔曹操曰:皆持必死之计。〕   投之无所往者,诸、刿之勇也。   故善用军者,譬如卫然。卫然者,恒山之蛇也。击其首则尾至,击其尾则首至,击其 中身则首尾俱至。敢问:贼可使若卫然乎?曰:可。夫越人与吴人相恶也,当其同舟而济 也,相救若左右手。是故,覆马埋轮,未足恃也; 〔曹操曰:方马,缚马也。埋轮,恃不动也。此言专难不如权巧。故曰:虽方马埋轮,不 足恃也。〕   齐勇若一,整之道也;   刚柔皆得,地之理也。 〔曹操曰:强弱一势也。〕   故善用兵者,携手若使一人,不得已也。 〔曹操曰:齐一貌也。〕 &   将军之事,静以幽,正以治。 〔曹操曰:谓清净幽深平正也。〕   能愚士卒之耳目,使无知; 〔曹操曰:愚,误也。民可与乐成,不可与虑始。〕   易其事,革其谋,使民无识;   易其居,迂其途,使民不得虑。   帅与之登高,去其梯;帅与之深入诸侯之地,发其机。若驱群羊,驱而往,驱而来, 莫知所之。 〔曹操曰:一其心也。〕   聚三军之众,投之于险,此谓将军之事也。 〔曹操曰:险,难也。〕   九地之变,屈伸之利,人情之理,不可不察也。 〔曹操曰:人情见利而进,遭害而退。〕 &   凡为客:深则专,浅则散。去国越境而师者,绝地也。四彻者,衢地也。入深者,重 地也;入浅者,轻地也。背固前隘者,围地也;背固前敌者,死地也。无所往者,穷地也 。是故,散地,吾将一其志。   轻地,吾将使之偻。 〔曹操曰:使相交属。〕   争地,吾将使不留。 〔曹操曰:地利在前,当速进其后也。〕   交地,吾将固其结。衢地,吾将谨其恃。重地,吾将趋其后。 〔曹操曰:掠彼也。〕(按:一作「重地,吾将继其食」,故曹操有此注。)   覆地,吾将进其途。 〔曹操曰:疾过也。〕   围地,吾将塞其阙。 〔曹操曰:以一其心也。〕   死地,吾将示之以不活。 〔曹操曰:励士心也。〕 &   故诸侯之情,殆则御, 〔曹操曰:相持御也。〕   不得已则斗, 〔曹操曰:势有不得已也。〕   过则从。 〔曹操曰:陷之甚过,则从计也。〕   是故,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预交;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不用 乡导者,不能得地利。 〔曹操曰:上已陈此三事,而复云者,力恶不能用兵,故复言也。〕   四五者,一不知,非王霸之兵也。 〔曹操曰:四五者,谓九地之利害。或曰:上四五事也。〕   彼王霸之兵:伐大国,则其众不得聚;威加于敌,则其交不得合。   是故,不养天下之交,不事天下之权;伸己之私,威加于敌: 〔曹操曰:交者,不结成天下诸侯之权也,绝天下之交,夺天下之权,故威得伸而自私。 〕   故国可拔也,城可隳也。 〔曹操曰:言军法令不豫施悬之,《司马法》曰:「见敌作誓,瞻功作赏。」 &   无法之赏,无政之令。犯三军之众,若使一人: 〔曹操曰:犯,用也。言明赏罚,虽用众,若使一人也。〕   犯之以事,勿告以言; 〔曹操曰:兵尚诈。〕   犯之以害,勿告以利。 〔曹操曰:勿使知害。〕   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 〔曹操曰:必殊死战,或在死亡之地,亦有败者。孙膑曰:「兵恐不投之死地也。」〕   夫众陷于害,然后能为败为胜。故为兵之事,在顺详敌之意, 〔曹操曰:佯,愚也。或曰:彼欲进,设伏而退;彼欲去,开而击之。〕   并力一向,千里杀将, 〔曹操曰:先示之以闲空虚弱之处,敌则并向而利之,虽千里可擒其将也。〕 〔一曰:并兵向敌,虽千里能擒其将也。〕   此谓巧事。 〔曹操曰:是成事之巧也。一作是谓巧攻成事。〕   是故,政举之日,无通其使; 〔曹操曰:谋定,则闭关梁、绝其符信,勿使通使。〕   励于廊上,以诛其事。 〔曹操曰:诛,治也。〕   敌人开阓,必亟入之, 〔曹操曰:敌有间隙,当急入之也。〕   先其所爱, 〔曹操曰:据便利也。〕   微与之期, 〔曹操曰:后人发,先人至。〕   践墨随敌,以决战事。 〔曹操曰:行践规矩,无常也。〕   是故,始如处女,敌人开户;后如脱兔,敌不及拒。 〔曹操曰:处女示弱,脱兔往疾也。〕 & 〈火攻篇〉 〔曹操曰:以火攻,当择时日也。〕 &   孙子曰:   凡攻火有五:一曰火人,二曰火积,三曰火辎,四曰火库,五曰火地。   行火有因, 〔曹操曰:因奸人也。〕   因必素具。 〔曹操曰:烧具也。〕   发火有时,起火有日。时者,天之燥也; 〔曹操曰:燥者,旱也。〕   日者,月在箕、壁、翼、轸也;凡四者,风之起日也。 &   火发于内,则军应之于外。 〔曹操曰:以兵应之也。〕   火发,其兵静而勿攻,极其火央,可从而从之,不可从而止之。 〔曹操曰:见可而进,知难而退。〕   火可发于外,无待于内,以时发之。火发上风,无攻下风。 〔曹操曰:不便也。〕   昼风久,夜风止。 〔曹操曰:数当然也。〕   凡军必知五火之变,以术守之。故以火佐攻者明, 〔曹操曰:取胜明也。〕   以水佐攻者强。水可以绝,不可以夺。 〔曹操曰:水但能绝敌粮道、分敌军,不可夺敌蓄积。〕 &   夫战胜攻取,不修其政者,凶!命之曰费留。 〔曹操曰:若水之留,不复还也。或曰:赏不以时,但留费也,赏善不踰日也。〕   故曰:明主虑之,良将修之。非利不动,   非得不用,非危不战。 〔曹操曰:不得已而用兵。〕   主不可以怒兴军,将不可以愠用战;合乎利而用,不合而止。 〔曹操曰:不以己之喜怒用兵也。〕   怒可复喜也,愠可复悦也;亡国不可复存也,死者不可复生也。故明主慎之,良将警 之,此安国之道也。 & 〈用间篇〉 〔曹操曰:战必先用间,以知敌情也。〕 &   孙子曰:   凡兴师十万,出征千里,百姓之费,公家之奉,费日千金。外内骚动,怠于道路,不 得操事者,七十万家。 〔曹操曰:古者,八家为邻;一家从军,七家奉之,言十万之师举,不事耕稼者七十万家 。〕   相守数年,以争一日之胜,而爱爵禄百金,不知敌之情者,不仁之至也。   非民之将也,非主之佐也,非胜之主也。故明主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 :先知也。   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 〔曹操曰:不可以祷祀而求。〕   不可象于事, 〔曹操曰:不可以事类求也。〕   不可验于度, 〔曹操曰:不可以事数度也。〕   必取于人知者。 〔曹操曰:因间人也。〕 &   故用间有五:有乡间,有内间,有反间,有死间,有生间。五间俱起,莫知其道,是 谓神纪,人君之宝也。 〔曹操曰:同时任用五间也。〕   乡间者,因其乡人而用者也。内间者,因其官人而用者也。   反间者,因其敌间而用者也。   死间者,为诳事于外,令吾间知之,而得于敌者也。   生间者,返报者也。   故三军之亲莫亲于间,赏莫厚于间,事莫密于间。非圣不能用间,非仁不能使间。 非微不能得间之实,非密不能得间之宝。密哉密哉,无所不用间也。间事未发,闻间事者 与所告者皆死。   凡军之所欲击,城之所欲攻,人之所欲杀:必先知其守将、左右、谒者、门者、舍人 之姓名。   令吾间必索敌间之来间我者,因而利之,导而舍之,故反间可得而用也。 〔曹操曰:舍,居止也。〕   因是而知之,故乡间、内间可得而使也。因是而知之,故死间为诳事,可使告敌。因 是而知之,故生间可使如期。五间之事,必知之,   知之必在于反间,故反间不可不厚也。殷之兴也,伊挚在夏; 〔曹操曰:伊尹也。〕   周之兴也,吕牙在殷。 〔曹操曰:吕望也。〕   唯明主贤将,能以上智为间者,必成大功。此兵之要,三军所恃而动也。
为您提供感兴趣的词条
《善恶图全传》 - 简介
作者:不题撰人
《善恶图全传》 - 内容
词曰:富贵五更春梦,功名一片浮云,眼前骨肉亦非真。恩爱反成仇恨。
  莫把金枷套颈...
《四溟诗话》是明代诗人谢榛写的一首古诗。
《圣求词》是吕渭老所做的诗词之一。
中国宋代城邑防御的专著。南宋初陈规、汤?撰。陈规()字元则,密州安丘(今属山东)人,先后任安陆令、知德安府、知顺昌府、枢密院直学士及知庐...
《宋代十八朝艳史演义》,是由李逸侯所写的章回体小说,已完结。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QQ:}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晋阳起兵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