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 封 市 刻 章 的 地 方》

卷35 第七章&&& 石刻&&& 造像?
&&& 绍兴文化积淀深厚,遗存大量历代刻石、碑版。石刻首推秦始皇东巡时所树《会稽刻石》,其他如汉买地券文,东晋二王手迹,唐宋寺院碑记,明清书院、水利和禁赌碑记等,均为研究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可贵史料。南朝齐梁间所存维卫尊佛、新昌弥勒像及千佛岩石窟等著名佛教造像,则为研究我国南方佛教造像的重要实物资料。本章所记仅为其中的一部分,计123件,其中摩崖20处、碑版95件、造像8尊。
第一节&&& 摩&&& 崖
&&& 越城&&& 《龙瑞宫记》刻石&&& 位于禹陵乡望仙桥村宛委山南坡飞来石上。石高4米左右,唐代题刻,全称《龙瑞宫记》。唐秘书监贺知章撰并楷书,文曰:“宫记秘书监贺知章宫自黄帝建侯神馆,宋尚书孔灵产入道,奏改怀仙馆。神龙元年再置。开元二年,敕叶天师醮。龙现,敕改龙瑞宫。管山界至:东秦皇、酒瓮、射的山;西石?山;南望海、玉笥、香炉峰;北禹陵、内射的潭、五云溪、水府、白鹤山、淘砂径、敬茗坞、宫山、鹿迹潭、葑田、茭池。洞天第十,本名天帝阳明紫府,真仙会处,黄帝藏书,盘石盖门,封宛委穴。禹至开,得书治水,封禹穴。”旁有宋以来摩崖题记20余处,漫漶不清,唯清光绪十九年(1893)三月会稽陶浚宣访寻此石所刻题记可通读。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唐宋摩崖题刻位于府山望海亭下北山坡。有唐、宋、明、清题刻12处。唐、宋题刻石高3米,分别为楷书“贞元己巳岁十一月九日开山”;隶书“后三百年元?戊辰杨杰张洵朱巩戚守道登卧龙山”;楷书“绍圣二年十二月晋江吕升卿明甫以提点刑狱摄领州事数与宾佐宴集卧龙山”。旁有民国贺扬灵隶书石碑“唐宋名人摩崖题字处”。明清题刻分布于山坡石壁,有行楷书“於越”、“锺山”,均无年款;楷书“动静乐寿”,明知府汤绍恩书,落款唯“汤”字依稀可辨。另四方题刻字迹不清。越王殿后有楷书“龙湫”二字,无年款。其旁题跋均漫漶不清。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董昌生祠题记&&& 位于蕺山东隅自然岩。石高1.50米左右,唐代题刻。楷书“唐景福元年岁在壬子准□(敕)建节度使相国陇西公生祠堂其年十二月十六日□(兴)工□(开)山建立”。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石刻前,原有董昌生祠,嘉泰《会稽志》:“初,武肃王(钱鏐)有浙东,以董昌第为开元,而以昌生祠为天王院。”&&& 小隐山摩崖&&& 位于亭山乡小隐山石壁。山高30余米,俗称九里山,又名侯山。杜春生《越中金石记》载:宋皇?三年(1051年)春二月二十八日,都官员外郎江钺、节度推官袁嗣隆等六人游小隐山,作《游小隐山叙》,“刻高四尺六寸,广二尺八寸。十三行,行三十六字。正书,径一寸”。宋庆元五年(1199),朝请大夫试太府卿淮东总领除龙图阁知绍兴府事沈作宾撰《小隐山题记》,“刻高一尺二寸,广二尺九寸。二十五行,行十二字。正书,径九分”。别有“支云”等题刻,80年代毁于开山取石。山西侧有“小隐山”三字,楷书,无年款,传为宋人所书。1990年6月毁。&&& 禹陵摩崖&&& 位于禹陵乡禹庙东首自然石壁。隶书“菲饮泉”,无年款。按嘉泰《会稽志》:“大禹寺在县南一十二里。”“自唐以来为名刹,西偏有泉名‘菲饮’,有亭覆之。绍兴中王编修钰题名大字刻泉上。”今仍清晰可辨。&&& 大帝山摩崖&&& 位于东湖镇塘下赵村大帝山顶自然岩。有明代题刻6处,行书“慕石”、“耘石”、“芝石”、“渔石”、“云磴”。无年款。后有题记,已斑剥,末款署名张元忭。忭系山阴人,明隆庆五年(1571)状元。&&& 香炉峰摩崖&&& 位于禹陵乡会稽山香炉峰顶山道两旁石壁。有近现代题刻7处。行书“云门”、“海上飞来”,清同治己巳(1869年)孙庆所书;行书“门对浙江潮”,清光绪戊戌(1898)孙鼎烈书;行书“南无阿弥陀佛”,无年款。高4米岩上有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孟冬所刻《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前半部系绍兴书法家徐生翁所书,后半部续人不明,字体较差。&&& 东湖摩崖&&& 位于东湖风景区。有清末至现代题刻8处。“挺秀”、“越州屏障”、“墨池”、“此峰从蓬岛飞来”,均为清光绪年间()陶浚宣筑堤营造东湖时所题。“挺秀”下有光绪二十九年(1903)九月闽浦蔡雪侯题记。另有1962年郭沫若行书“箬?东湖,凿自人工,壁立千尺,路隘难通。大舟入洞,坐井观空。勿谓湖小,天在其中”。1980年陈从周行书“宛自天开”,1981年商向前草书“芦花落雁”,1983年舒同行书“奇峰”。&&& 绍兴&&& 建初买地摩崖题刻&&& 位于富盛镇东北跳山东坡,岩高约5米。东汉建初元年(76)刻,隶书:“大吉昆弟六人共买山地建初元年造此冢地直三万钱。”杜春生《越中金石记》:“是刻在会稽跳山,郡城东南五十里。万历《绍兴府志》云,土人传为钱武肃王微时贩盐遇官兵,逃避此山,壁上书‘大吉’字。考山名不见于嘉泰《会稽志》。”“癸未仲夏,余偕兄尺庄觅先世葬地,偶憩兹山。其石高不及二寻,迤逦围十余丈,色黝然而黑。土人云,有字在石趾,剔除苔藓谛视,乃东汉人题记,为自来金石家著录所未及者。”“刻高六尺三寸,广五尺。分二列,上列一行,二字;下列五行,行四字。隶书,径一尺。”旁有“退思”二字,楷书,“径七八寸,不详何代所刻,当亦非唐以后者”。北端为清道光三年(1823)杜春生偕吴荣光等《获石同观题记》一段。楷书“后一千七百四十八年道光癸未南海吴荣光偕仁和赵魏武进陆耀遹阴杜煦杜春生获石同观”。刻石“高三尺六寸,广二尺八寸,五行,行字不等。正书,径四寸”。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宝山摩崖&&& 位于上蒋乡攒宫村宝山东南自然岩。有隶书“松壑”、“芗岩”,无年款。《越中金石记》将“松壑”列为南宋题刻。杜春生引陈世崇《随隐漫录》:“‘松壑’乃宋遗民吴大有别号。大有字有大,嵊人。”两题刻上下相距60余米。未见他书著录。&&& 羊山摩崖&&& 位于齐贤镇山头村羊山石佛寺内,布于走道石壁和佛龛壁间。有南宋至现代题刻多处。行草“飞跃”,无年款,传为南宋名将韩世忠所书。《羊山石佛庵碑记》,刻于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记录石佛寺历史沿革。此外,尚存清末至现代题刻“名灵”、“灵秀”、“忠烈归宿”等。余为石灰所封。&&& 柯岩摩崖&&& 位于柯桥镇东南柯岩风景区内。有清代题刻13处。隶书“云骨”,附跋语,刻于高约30米之巨形孤岩,清光绪二年(1876)瘦生铭;篆书“柯岩”,长白霍顺武等题刻;行书“南无阿弥陀佛”,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大庆寺等10寺院法师镌;行书“蚕花洞”,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光山熊先寿书。此外,尚有“文光射斗”、“古七星岩”、“幽胜留名”等题刻,均无年款。其中6方题刻已漫漶。&&& 吼山摩崖&&& 位于樊江乡吼山风景区内。有近代题刻二处。楷书“记游”,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三月会稽知县无锡孙鼎烈东巡观云石题刻;篆书“云石”,民国25年(1936)夏月邑人鲍彬书。&&& 上虞&&& 夏盖山摩崖在县北夏盖山巅。崖高8.5米,阴刻“还我河山”,“卧薪尝胆,湔雪国耻”,12字,隶书。民国25年(1936)5月,为里人所刻。&&& 嵊县&&& 白宅墅摩崖&&& 位于新山乡白宅墅村。民国《嵊县志》:“相传朱子访规叔于此,岩间有朱子书‘梅墅堆琼’四字。墅之西为访友桥。桥旁石壁有‘石泉漱玉’四字,亦朱子书。”阴刻行书,字径40×30厘米。&&& 故江摩崖&&& 位于浦口镇故江村北岭南崖。楷书,阳文竖书“高山流水”,为咏景题辞,约40厘米见方。左上竖书“嘉靖己亥”,右侧竖书“墅山口感书”,约15厘米见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新昌&&& 董村摩崖题记&&& 位于董村乡下董村龟溪旁金鼓山南崖。字斑驳。左文:“中书左丞自元日至八日亲率左右于石厂山获水晶一藏计一万一千三百七十四斤皆珍异奇绝者。”字径10×10厘米。右文:“大德二年十一月奉旨采水晶自宁海至樟林至新昌之石厂发泄地藏贡登天朝下阐坤珍上昭乾德实□□□□有道之所为。”字径14×14厘米。均隶书阴文,共12竖行,行字数不等。另“大德三年正月日金吾卫□□”、“行浙东宣慰使哈剌?”,各作一竖行,亦隶书阴文,字径10×10厘米。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诸暨&&& 苎萝山摩崖&&& 位于城南浣纱江畔苎萝山脚东崖。行书“浣纱”。阳文,字径57×50厘米,传为王羲之所书。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鹰毛坞山摩崖&&& 位于西江乡龙止口村西鹰毛坞山腰崖,北向。横文。额镌“永宁寺,捝塔山”,楷书阳刻,径20厘米见方。其下正书“智慧宏深”,亦横阳文,径90×85厘米。正文字间及两侧竖刻楷书小字计8行,共160字,有“乾隆癸巳仲冬永修”之铭。整组崖面字样清晰。旁原有永宁寺,今圮。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青龙山摩崖&&& 石刻位于斯宅乡螽斯畈村青龙山南崖。崖面剔地线刻冲天式牌坊形。檐垫板中横镌“乐善好施”,阴文楷体,字高42厘米,宽36厘米。左侧上款“闽浙总督浙江巡抚富具奏”,作3竖行。右侧年款“道光十二年建”,一竖行,皆楷书阴刻,字径3×3厘米。额垫板横镌“为义士登仕郎斯元儒立”,阴文楷书,径15×20厘米。左右柱各镌楹联“活十万户饥民不让义田种德”,“庇廿四乡学士允称广厦树功”,行书阴文,径14×17厘米。额坊下内区间,镌文一篇,计40竖行,行12字,字径4×4.50厘米。楷书阴文,系宣统二年(1910)增刻。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第二节&&& 碑版
&&& 越城&&& 秦会稽刻石&&& 原刻树于城南秦望山(一说立于鹅鼻山、何山),1987年,从府学宫移置禹陵乡禹陵村大禹陵碑廊内。《史记·秦始皇本纪》:“三十七年十月癸丑,始皇出游。”“上会稽,祭大禹,望于南海,而立石刻颂秦德。”丞相李斯撰并书。碑文三句一韵,凡289字,载《史记·秦始皇本纪》。《越绝书》:“政更号为秦始皇帝,以其三十七年,东游之会稽。”“取钱塘浙江岑石。”“石长丈四尺,南北面广尺六,西面广尺六寸,刻丈六于越东山上,其道九曲。去县二十一里。”据嘉泰《会稽志》、乾隆《绍兴府志》所载,宋绍兴初(1131)姚令威上秦望,又至鹅鼻山,见一碑,文仅隐约可见,缺画。后二十余年,鹅鼻山仅存插碑石屋,碑已无见。梁安世至秦望东南何山,见一碑,字磨灭已尽,墨片纸而还。元至正元年(1341),绍兴路总管府推官申屠?b025?以家藏旧本摹勒,与徐铉所摹绎山碑表里刻之,置于郡庠之稽古阁(今绍兴稽山中学内)。碑高2.20米,宽1.05米,文小篆,与《史记》所载有数字不同。清康熙年间,碑文为石工磨去。乾隆五十七年(1792),知府李亨特嘱钱泳以申屠氏本双钩上石,刘徵刻,立于原处,后有李亨特自跋及翁方纲、阮元、陈焯等题名。光绪十一年(1885),日本人以高椝千叶所藏双钩本重刻于日本。二十七年(1901),以钱泳本再翻刻于焦山。&&& 秦峄山刻石存禹陵乡禹陵村大禹陵碑廊内。《史记·秦始皇本纪》:“二十八年,始皇东巡郡县,上邹峄山,立石,与鲁诸儒生议,刻石颂秦德。”丞相李斯书,篆文,凡11行,行21字。其后,碑石不存。宋太平兴国五年(980),郑文宝登峄山求访秦碑未得。宋淳化四年(993),郑氏据南唐徐铉摹本重刻于长安。元至正元年(1341),申屠駉以秦刻校徐摹本,重镌于所摹秦会稽刻石碑之阴,有郑文宝、申屠駉题记。&&& 岣嵝碑&&& 位于禹陵乡禹陵村禹庙内。又称“神禹铭”或“禹碑”。系明嘉靖二十年(1541)绍兴知府张明道据宋嘉定何致岳麓书院摹本翻刻。碑高2.85米,宽1.38米。篆书,直书六行,凡七十七字,设边跋与释文。碑之真伪众说不一。南朝梁刘显《粹玑录》载:“萧齐高祖子铄,封桂阳王,时有山人成翳游衡岳,得禹碑,摹献之王。”宋张世南《游宦纪闻》云:“何贤良名致,字子一,嘉定壬申游南岳至祝融峰。案岳山图,禹碑在岣嵝山。询樵者,谓采樵其上,见石壁有数十字。何意其必此碑,俾之前导。过隐真屏,复渡一二小涧,攀萝扪葛至碑所。为苔鲜封剥。读之,得古篆五十余。外癸酉二字,俱难识。”“而其形模果为奇特,字高阔约五寸许。”清王昶《金石萃编》:“此碑自南宋始出,故欧(阳修)、赵(明诚)皆不录,后来考据家如杨慎、杨时乔、安如山、郎瑛诸人深信不疑。余皆斥为伪物。今亦究无确证。”方若、王壮弘《增补校碑随笔》、杨震方《碑帖叙录》等亦均定为伪碑。今人曹锦炎《岣嵝碑研究》云:“岣嵝碑是越国刻石,作者为后来继承王位的朱句,刻于公元前456年。内容是一篇祭祀南岳衡山的刻辞。”&&& 禹陵窆石题记残字&&& 位于禹陵乡禹庙大殿东首。石高209厘米,呈圆锥状,顶端有孔,传为夏禹下葬工具。石刻篆书题记3行,行11字,面积72×20厘米。可识者“日、年、玉、石、乾、元、并、天、文、晦、于、真、黄”等字。宋王顺伯、赵明诚,明朱彝尊、张希良等均言汉刻。清阮元《两浙金石志》云:“篆文极似《天玺纪功碑》。”《太平寰宇记》引《舆地记》,认为系三国吴孙皓所刻。另有“员峤真逸来游皇庆元年八月八日”及清乾隆至民国期间题刻十余处。&&& 维卫尊佛铭&&& 存市文物管理处。南朝齐永明六年(488)刻于维卫尊佛像背面,楷书。镌:“齐永明六年太岁戊辰于吴郡敬造维卫尊佛。”&&& 往生碑&&& 存禹陵乡大禹陵碑廊。唐开成五年(840)刻,为往生社结社而立。碑高120厘米,宽68厘米。楷书。沙门处讷撰序。镌记九品往生社结社经过。附九品人名计133人。道光二十八年(1848)出土于禹寺,历代未见著录。&&& 1987年,移至碑廊。有清至民国徐荣、瞿世瑛、方可中、徐生翁题记。&&& 全大节墓志&&& 存市文物管理处。高87厘米,宽65厘米。楷书。墓志正面刻墓主全大节生平。全大节(),山阴东浦人,曾授武翼郎、左武大夫、吉州刺史等职,终时赐“兰亭曲水之右山为茔”,后迁葬城东。背面记载迁葬因由及后人颂词。1984年,城东乡松林村东山岙出土。&&& 陆子坦墓志&& 存沈园陆游纪念馆。高80厘米,宽54厘米。楷书。南宋端平元年(1234)陆子坦与夫人许氏合葬时立。全称《宋故佥判宣义陆公圹记》。其子元党撰,吕昭亮书讳。陆子坦为陆游第四子,生于绍兴二十六年(1156),曾恩补承务郎,三转至宣义郎等,任佥判归州,嘉定辛巳(1221)殁于任,终年66岁。嘉定十四年(1222)葬于会稽五云乡云门先茔之左。1957年,绍兴县平水江乡出土。&&& 许氏墓志&&& 存沈园陆游纪念馆。高74厘米,宽40厘米。楷书。南宋端平元年(1234)立。全称《许氏圹记》,其子元党撰,张淮书讳。许氏生于绍兴三十年(1160)。端平元年(1234)殁于三山渔隐堂,终年74岁。是年与其夫陆子坦合葬于会稽五云乡云门。1957年,绍兴县平水江乡出土。&&& 八字桥题记&& 八字桥位于八字桥直街。南宋宝?四年(1256)刻于桥下西侧第五根石柱。楷书,镌“时宝?丙辰仲冬吉日建”。此桥南宋嘉泰间即存,“宝祜丙辰”(1256)当为重建之时。&&& 天风海涛碑&& 原立于山阴城隍庙,后移存市文物管理处。碑高250厘米,宽80厘米,镌行书“天风海涛”,落款“晦翁”,传为宋朱熹书。嘉庆《山阴县志》:“宋朱子书,无年月。在本县城隍庙。凡二碑:左碑镌‘天风海涛’四字,字宽径尺六七寸,末题‘晦翁’二字;右碑书‘与造物游’四字,字径宽与左碑同,末题‘晦翁书’三字。又府治后松风阁前石坑上亦有晦翁‘与造物游’四字,不详何时所刻也。”&&& 禹陵重建窆石亭记&&& 位于禹陵乡禹庙东首窆石亭旁。碑高220厘米,宽90厘米。明天顺六年(1462)九月,绍兴府经历谢思聪、山阴县知县吴琏、会稽县知县陈鉴等立,山阴韩阳撰文,曹甫山书。楷书。镌记明绍兴知府彭谊重修窆石亭事,并考证窆石来历。碑阴《窆石碑阴记》刻于明成化元年(1465)中秋后,罗周撰。&&& 山阴县新闸记碑&&& 存禹陵乡大禹陵碑廊。碑高190厘米,宽80厘米。楷书。明成化十二年(1476)六月立,晋陵王修撰文,仁和夏时正书。镌记绍兴知府戴琥于山阴县小江南北新建4闸及建萧山龛山斗门事。碑阴镌《山会水则》。&&& 重修水利记碑&&& 存禹陵乡大禹陵碑廊。碑高171厘米,宽80.5厘米。明成化十五年(1479)七月,钟焘、张龄等立,丘浚撰文,仁和夏时正书。楷书。镌记绍兴知府戴琥修建闸堰,整治河湖网络事。碑阴镌水利图。下为明成化十八年(1482)戴琥所作记。小楷。镌记山阴、会稽、萧山三县水利形势与治理方法等。1972年,绍兴市人民医院基建工地出土。&&& 复清白泉记碑&&& 存府山越王殿前。碑高116.5厘米,宽84厘米。行书。明成化十三年(1477)十二月,绍兴知府戴琥撰文,黄璧书丹。嘉泰《会稽志》:“清白泉在府西清白堂侧,范文正记云:‘西岩下获废井,泉甘色白。渊然丈余,绠不可竭。’王十朋赋云:‘啜茗于清白之堂,漱齿于清白之泉。’”宋范仲淹以吏部郎知越州。因爱泉之清白。名其堂曰清白堂,又构亭曰清白亭,每以“清白”自励。后废。今碑系戴琥复清白泉时所作之记,以范公德政为鉴。1982年,府山东侧原府治附近出土。&&& 梅柳又新年碑&&& 原立于城西鉴湖之畔快阁内。1986年,移置府山越王台壁间。碑高42厘米,宽140厘米。镌行书“梅柳又新年”5字。明吴郡祝允明书。&&& 大禹陵碑&&& 位于禹陵乡大禹陵。碑高400厘米,宽190厘米。镌楷书“大禹陵”,字径123厘米。明嘉靖年间(),绍兴知府南大吉立石并书。? &&& 重建火神庙碑记&&& 位于今东街市人民医院。碑高280厘米,宽120厘米。行楷书。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九月立,商为正撰文,章□诚书。镌记火神庙历史及重建事。&&& 清白泉记碑&&& 存府山越王殿前。碑高136厘米,宽73.50厘米。行书。清顺治十年至十三年间(),绍兴知府施肇元撰文,会稽推史唐九经书丹。此碑镌宋范仲淹为清白泉所作记,追述此泉来历。后有施肇元于顺治十三年(1656)五月十日所作跋。1982年,府山东侧原府治附近出土。&&& 禹穴碑&&& 位于禹陵乡大禹陵碑东侧。碑高162.5厘米,宽82.50厘米。楷书“禹穴”。原石系唐宝历二年(826)九月郑昉撰文,元稹铭,韩杼材行书,陆洿篆额。树于龙瑞宫。南宋嘉泰年间()尚存。后佚。今碑为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三月会稽知县昝霨林重立并书。&&& 禹穴辨碑位于禹陵乡禹祠。碑高183厘米,宽86厘米。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三月会稽知县昝霨林撰并书,行草书。下有萧山毛奇龄《禹穴辨跋》。? &&& 禹陵乾隆御碑&&& 位于禹陵乡禹庙大殿前。碑高305厘米,宽137厘米,镌草书五言诗一首。为清高宗于乾隆十六年(1751)下江南谒禹陵时所书。碑上覆亭。?&&& 快阁记&&& 原立于城西鉴湖之畔快阁,后移置府山越王台壁间。碑分四石,高32厘米,宽74至30厘米不等。行书。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铅山蒋士铨撰并书。前记后歌,镌记我余堂、快阁之景,考证快阁由来及位置。? &&& 庙台碑记&&& 原立于解放北路大善寺,1986年移存绍兴市文物管理处。碑高139厘米,宽70厘米。楷书。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六月王秉和撰文,沈士凤书。镌记重修大善寺庙台事。? &&& 熹平石经残碑&&& 存稽山中学。宋乾道二年(1166),洪适知绍兴,以所藏《熹平石经》残本合二千一百余字,镌于州治蓬莱阁。元至元间毁。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六月,绍兴知府李亨特据孙退谷、黄小松家藏本与钱泳所藏双勾本摹勒上石,立于蓬莱阁。石经十三方,分勒六石,石高63厘米,宽27厘米。另有二石为李亨特案语,亦残。其后附陈栻、钱泳等跋语。? &&& 诚敬碑存禹陵乡大禹陵碑廊。碑高64厘米,宽125厘米。镌行书“诚敬”。清嘉庆元年(1796)七月浙江巡抚觉罗吉庆题。尾有绍兴知府高□畏、会稽知县邢澍跋语。? &&& 大禹陵庙碑&&& 位于禹陵乡禹庙东首窆石亭旁。碑高209厘米,宽91厘米。清嘉庆五年(1800)建,浙江巡抚阮元撰并书。隶书。镌记禹庙来历及修缮、祭祀事。后有四言颂诗一首。? &&& 徐渭五十岁小像碑&&& 位于前观巷大乘弄青藤书屋。碑高30.50厘米,宽99厘米。清嘉庆九年(1804),陈氏重修青藤书屋时摹刻上墙。像系白描线刻,旁附天池山人自题像赞,钱泳隶书。?&&& 陈氏重修青藤书屋记碑&&& 位于前观巷大乘弄青藤书屋。碑高30厘米,宽81厘米,分设二石。隶书。清嘉庆九年(1804)十二月阮元撰文,钱泳书丹。镌记青藤书屋沿革及重修事。碑尾附陈氏尚古主人自书跋语。? &&& 重修绍兴府儒学记&&& 位于稽山中学(原府儒学)。碑高151厘米,宽75厘米。正面镌《重修绍兴府儒学记》,明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本学旧弟子山阴刘宗周撰,王思任行书。原石毁于兵燹。今碑系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仲秋,据山阴王中翰宝〖FJF〗?〖FJJ〗家墨迹翻刻。镌记明崇祯十六年(1643)九月至十七年(1644)二月绍兴知府于颖重修绍兴府儒学三寝殿、稽古阁、明伦堂、敬一亭及斋房等事。下有清江杨钜源跋。背镌《新修绍兴府儒学碑记》,道光二十七年(1847)二月绍兴知府杨钜源撰文,王文霖楷书。? &&& 另有清雍正九年(1731)《重修绍兴府儒学碑记》等碑4通。? &&& 大禹陵庙重修记碑&&& 位于禹陵乡禹庙东首窆石亭旁。碑高220厘米,宽27厘米。行楷书。清咸丰四年(1854)夏,常大淳、黄宗汉、徐荣等督修,张玉藻、耿日德等监修并立,郡人宗稷辰撰。镌记集资重修大禹陵庙始末。? &&& 快阁后记&&& 原立于城西鉴湖之畔快阁,后移置府山越王台壁间。碑高26.50厘米,宽74厘米。行书。清同治十二年(1873)会稽陶方琦撰并书。镌记同治八年(1869)目录学家姚振宗购得此阁作藏书所事。? &&& 重修大禹陵碑记&&& 位于禹陵乡大禹陵碑廊。碑高32厘米,宽74厘米。行书。清光绪三年(1877)冬月立,闽县陈祖襄撰,仪征万观澜书。镌述明嘉靖中闽人郑善夫探禹穴,知府南大吉建大禹陵碑事,并记重修大禹陵概况。? &&& 重修大禹庙碑&&& 位于禹陵乡禹庙拜厅走廊北壁。碑高178厘米,宽61厘米。楷书。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仲秋立,会稽程鹏篆额,绍兴知府熊起磻撰并书。镌记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禹庙残圮及修葺事。? &&& 禹穴碑&&& 石纽碑&&& 位于禹陵乡禹庙窆石亭旁。二碑均高159厘米,宽68厘米。篆书。书者不详。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六月,翻刻并立。原石在四川省北川县。禹穴碑阴有光绪壬寅(1902)陈?、熊起磻题跋;“石纽”碑下方有陈?再跋。? &&& 重修庙宇川廊戏台碑记&&& 原立于解放北路大善寺。1986年,移存市文物管理处。碑高235厘米,宽115厘米。楷书。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四月会稽王积文撰,山阴陈善锡书。镌记重修大善寺庙宇川廊戏台事。尾刻捐款者姓名。&&& 永作屏藩碑位于萧山街小江桥边。碑高260厘米,宽96厘米。镌行书“永作屏藩”,无年款。碑阴附刻捐资者姓名,多磨灭。碑与小江桥连成一体,当为清代碑刻。? &&& 徐烈士祠堂碑记&&& 原立下大路徐公祠,后移置胜利路大通学堂徐社。碑分四石,高32厘米,宽75厘米。行书。中华民国9年(日蔡元培撰文。暨阳魏东书并跋。镌记徐锡麟业绩及宣统三年(1911)立徐社建专祠纪念情况。? &&& 秋先烈纪念碑记&&& 位于解放北路轩亭口。嵌于秋瑾纪念碑碑座。碑高145厘米,宽120厘米。楷书。民国19年(1930)3月立。蔡元培撰文,于右任书。镌记建造风雨亭与纪念碑经过。原碑于“文化大革命”期间磨去,1981年,按原拓翻刻。? &&& 重建菲饮泉碑记&&& 位于禹陵乡禹庙旁。碑高156厘米,宽73厘米。楷书。民国22年(1933)6月立,上虞王延松、裴铭撰文,余姚鲁指南书。镌记旅沪同乡集资重修菲饮泉事。碑阴附刻捐资者姓名。? &&& 重建绍兴大禹陵庙碑&&& 位于禹陵乡禹庙大殿东侧。碑高146厘米,宽81厘米。隶书。民国22年(1933)7月立。章炳麟撰文,余绍宋书,高丰篆额。镌记民国19年(1930)冬,浙江省省长张载阳等,集锡箔税及乡政之余币重建禹庙大殿事。? &&& 重修会稽大禹庙碑&&& 位于禹陵乡禹庙拜厅西廊。碑高146厘米,宽81厘米。行书。民国23年(1934)刻,武进吴敬恒篆额,绍兴邵元冲撰并书。镌记大禹其人其陵,并记民国21年(1932)浙江省财政厅以箔类营业税余为基金重修大禹庙事。? &&& 会稽大禹庙碑&&& 位于禹陵乡禹庙大殿西侧。碑高182厘米,宽87厘米。隶书。民国23年(1934),中国水利工程学会会长李协与同仁立。时江浙大旱,黄河大水,水政废弛,民不聊生,李协一行上会稽缅怀先贤,愿发扬大禹精神,共同战胜自然灾害。? &&& 祭大禹陵记碑&&& 存禹陵乡大禹陵碑廊。碑高165厘米,宽82厘米。隶书。民国24年(1935)10月立。容县黄绍?记,吴敬恒篆额,永新贺扬灵书。镌记浙江省主席黄绍?等人缅怀先圣,至大禹陵祭拜事。碑阴镌《祭大禹陵庙之题名》。民国24年(1935)10月,邑人徐生翁书并篆额,记主祭与陪祭大禹陵庙人名。&&& 重修贺秘监祠记&&& 原立劳动路贺秘监祠,后移存市文物管理处。碑高83厘米,宽78厘米。隶书。民国26年(1937)8月蔡元培撰,马祀光书。镌记唐贺知章秘监祠沿革及重建事。? &&& 越王句践及众大夫画像碑&&& 存市文物管理处。画像碑原为10块,分绘越王句践及大夫计倪、浩、苦成、扶同、皋如、曳庸、诸稽郢、文种、范蠡等。民国27年(1938)刊于种山(即府山)越王祠。李鸿梁摹,绍兴李生翁题画像铭。后散佚,存句践、文种、范蠡等数通。句践画像碑高94厘米,宽63.5厘米;其余高57厘米,宽33.5厘米。拓片尚存。另有永新贺杨灵撰《种山越王祠记》石碑一块,记建祠事。? &&& 古越龙山碑&&& 位于府山越王殿前。碑高200厘米,宽79厘米。镌隶书“古越龙山”。1981年元旦,绍兴沈定庵书。?&&& 唐安本《兰亭序》碑&&& 存市文物管理处。碑高34厘米,宽91厘米。唐冯承素临摹本,行书。录王羲之《兰亭序》全文。引首有“壬之三唐安本”,故名。今碑系1981年据旧拓翻刻。? &&& 神龙本《兰亭序》碑&&& 存市文物管理处。碑高38.5厘米,宽103厘米。行书。传为唐褚遂良所临。录王羲之《兰亭序》全文。因碑前后角有“神龙”半印,故名。今碑系1981年据范氏天一阁本翻刻。? &&& 赵孟頫临《兰亭序》碑&&& 存市文物管理处。碑高36厘米,宽106厘米。镌元赵孟頫临《兰亭序》。行书。1981年据浙江美术学院影印本翻刻。? &&& 卧薪尝胆碑&&& 位于稽山中学。碑高252厘米,宽92厘米。镌行书“卧薪尝胆”。1982年立,绍兴钱彰武书。碑阴镌记民国21年(1932)9月稽山中学建校初,邵力子亲题“卧薪尝胆”为校训事。? &&& 禹迹寺古井碑&&& 位于都昌坊路春波桥北侧。碑高151厘米,宽70厘米。镌爨宝子碑体“禹迹寺古井”5字。1985年11月立,绍兴周庸村书。碑阴镌记古井来历及与陆游渊源。? &&& 《钗头凤》词碑&&& 位于延安路洋河弄沈园。碑高151厘米,宽79厘米。1988年10月立。镌夏承焘录陆游《钗头凤》词全阕,行书。碑阴镌孔伟心书陆游《沈园》诗,行书。? &&& 重建沈园碑记&&& 位于延安路洋河弄沈园。碑高78.50厘米,宽160厘米。隶书。1988年10月立。绍兴沈定庵书。镌记沈园沿革。? &&& 兰亭流觞图&&& 存文物管理处。分9石。每石高39厘米,宽105厘米。1988年,据库藏明版旧拓翻刻。? &&& 题扇桥碑&&& 位于蕺山街题扇桥边。碑高181厘米,宽80厘米。镌行书“晋王右军题扇桥”7字。1989年3月立。南京萧娴书。碑阴镌记王羲之题扇事。?&&& 绍兴? &&& 法华寺碑&&& 位于南池乡秦望山法华寺后。碑高200厘米,宽95厘米。行楷书。原碑唐开元二十三年(735)十二月八日立,李邕撰并书。镌记佛教教仪及法华寺事。后寺、碑于唐会昌间(841~846)及明初二度被毁。明万历间(),陶文简复建寺,并重镌碑。然建碑时间误刻为“唐开元十三年二月廿八日”。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潮灾记碑&&& 位于陶里乡朝阳村。碑高180厘米,宽93厘米。楷书。明崇祯三年(1630)季春立于前干庙内,乡人俞应畿撰文,江西安福县儒学训导俞应?/书丹。记明崇祯元年(1628)农历七月二十三日下午6至7时,绍兴陶里一带沿海遭受严重潮灾事。? &&& 募修云门寺疏碑&&& 位于平水江乡寺里村秦望山南云门寺东侧厢壁间。碑高153厘米,宽73厘米。行书。山阴王思任仿《圣教序》体例而作《募修云门寺疏》。明崇祯三年(1630)刻。附范允临、董其昌、陈继孺题识,尾镌王思任学生董象蒙跋语。? &&& 捐俸置田添造三江闸闸板铁环并补给闸夫工食碑记&&& 位于斗门镇三江闸东岸。碑高188厘米,宽85厘米。楷书。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绍兴知府胡以涣撰文,云门伯□强书。镌记绍兴知府及山阴、萧山县令捐田30亩,以其收入缮补闸板、铁环之资事。碑阴镌《郡守胡公捐俸置田添造三江闸板铁环并补给闸夫工食碑记》,剥蚀难辨。? &&& 兰亭康熙、乾隆御碑&&& 位于兰亭乡兰亭御碑亭。碑高420厘米,宽266厘米。碑面《兰亭序》全文为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爱新觉罗玄烨所书。行书,钤“万几余暇”印。康熙三十四年(1695)刻。碑阴镌乾隆十六年(1751)爱新觉罗弘历到兰亭所作《兰亭即事诗》,行书,落款“乾隆御笔”。? &&& 兰亭碑&&& 位于兰亭乡兰亭曲水旁。碑高219厘米,宽100厘米。行书“兰亭”,无落款,钤“康熙御笔之宝”印一方。据嘉庆《山阴县志》载,系爱新觉罗玄烨于康熙三十七年(1698)所书。“文化大革命”期间毁为数截。1980年修复,仍有缺笔。? &&& 社碑&&& 位于东浦镇赏祊戒定寺。碑高155厘米,宽78厘米。楷书。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十二月立。镌记设社修庙、制订社规事。? &&& 重修三江闸碑&&& 位于斗门镇三江闸旁。碑高178厘米,宽90厘米。楷书。清嘉庆元年(1796)七月立。两广总督觉罗吉庆撰并书。镌记觉罗吉庆率绍兴知府、县令谒神视闸,议重修三江闸事宜。颂诗附镌于文下。? &&& 游相《兰亭序》&&& 位于兰亭乡兰亭右军祠东廊。碑高33厘米,宽100厘米。据游相“癸之三家藏石本”翻刻。有嘉庆二十三年(1818)陶山唐仲冕观记。? &&& 颠倒《兰亭序》碑&&& 位于兰亭乡兰亭右军祠东廊。碑高35厘米,宽121厘米。清道光三年(1823),吴门石韫玉钩摹范氏天一阁所藏神龙本。因字位重新排列,故称“颠倒《兰亭》”,附石氏跋语。?&&& 重修三江闸记&&& 位于斗门镇三江闸东岸。碑高210厘米,宽80厘米。楷书。清道光十五年(1835)三月立。宁波知府吕宁班撰文。镌记建闸及修缮事。? &&& 请晋封汤、莫两神案碑&&& 存于斗门镇三江闸东岸农家。碑高132厘米,宽66厘米。小楷。镌记乡绅请钦封汤绍恩、莫龙,并加赐汤公祠额等事。? &&& 《洛神赋》十三行碑位于兰亭乡兰亭右军祠西廊壁间。碑高29厘米,宽48厘米。晋王献之楷书曹植《洛神赋》中一段,自“嬉”字起至“飞”字止,共十三行,故名。此碑依贾似道白玉版佳拓翻刻。清咸丰五年(1855)至八年(1858)重修兰亭时摹刻。? &&& 洛阳本《兰亭序》碑&&& 位于兰亭乡兰亭右军祠东廊。碑高35厘米,宽106厘米。行书。清咸丰五年(1855)至八年(1858)重修兰亭时按旧本勾摹上石。有潘奕嘉庆十七年(1812)二月跋记:“右中山再刻之本,二十一、二两行间甚阔,俗以阔行目之,或曰洛阳本也。”? &&& 鹅池碑&&& 位于兰亭乡兰亭鹅池边。碑高188厘米,宽68厘米。行书“鹅池”,无款。传为王羲之书(一说为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合书)。为清咸丰五年(1855)至同治八年(1869)重建兰亭时所立。?&&& 兰亭摹镌碑记&&& 位于兰亭乡兰亭右军祠西廊。碑高34厘米,宽52厘米。行书。清咸丰九年(1859)春,王羲之裔孙王家襄记,魏?b029?书。镌记咸丰五年(1855)至八年(1858)集资修复兰亭,并摹镌颍上《兰亭序》及白玉版《洛神赋》十三行事。? &&& 墨池碑&&& 位于兰亭乡兰亭右军祠东廊。碑高36厘米,宽127厘米。镌行书“墨池”。清同治六年(1867)山阴知县湘潭杨恩澍题立。? &&& 兰亭后序版刻&&& 位于兰亭乡兰亭流觞亭。版高250厘米,宽100厘米。草书。镌《兰亭后序》全文,于“咸畅”之后漏“于是和以醇醪,齐以达观”之句。山阴知县湘潭杨恩澍书。清同治六年(1867)至八年(1869)间重修兰亭时所立。? &&& 兰亭诗碑&&& 位于兰亭乡兰亭右军祠西廊。碑高60厘米,宽163厘米。草书。镌晋贤五言诗二首。清同治八年(1869)山阴知县杨恩澍为重修兰亭竣工而书于清白堂。? &&& 兰亭文人即兴诗碑&&& 位于兰亭乡兰亭右军祠西廊。碑分二石,高33厘米,宽76厘米。行书。清同治八年(1869)夏历三月初三,绍兴袁天庚、上海孙玉声、吴兴姚洪淦、武进邓春澍等人于兰亭觞咏,即兴诗,镌石嵌壁。? &&& 题兰亭诗碑&&& 位于兰亭乡兰亭右军祠西廊。碑高128厘米,宽58厘米。行草。清同治八年(1869)五月,雪琴侍郎为山阴知县杨恩澍修葺兰亭留题。长沙徐树铭书。?&&& 重建兰亭捐资碑&&& 位于兰亭乡兰亭右军祠西廊。碑高160厘米,宽82厘米。行书。清同治八年(1869)季冬,张焕文、向昭伟、张笑岩、沈炳煌等督建并立,录捐资者姓名及出资数目。? &&& 酒仙神诞演庆碑记&&& 原立于东浦镇赏祊村,后移存东浦酒厂。碑高178厘米,宽66.5厘米。楷书。清咸丰七年(1857)八月酒仙会立。镌记咸丰二年至六年东浦酒乡神诞演庆盛况,并附刻田产、捐资数。?&&& 禁赌碑位于??湖乡后渚村西首慧静庵。碑高200厘米,宽81厘米。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八月立。碑文镌记当地聚赌恶习及有识之士以演出禁赌戏开导村民杜绝赌博事,立此碑以示禁赌。?&&& 姚义士绝倭纪念碑&&& 位于柯桥镇西南面。碑高93厘米,宽51厘米。隶书。民国26年(1937)6月立。无书撰者姓名。碑正面上方镌“姚先烈绝倭纪念碑”;碑阴记述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姚长子为绝倭寇后路而英勇殉难事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 陆游故居遗址碑&&& 位于鉴湖乡行宫山村。碑高150.5厘米,宽69.5厘米。1985年11月立。朱东润行书“陆游故居遗址”6字。碑阴镌记陆游归隐三山及所存遗迹情况。?&&& 兰亭碑林碑&&& 位于兰亭乡兰亭流觞亭后。碑分二块,均高150厘米,宽80厘米。一为沙孟海行书“兰亭碑林”4字;一为启功集《兰亭序》、《滕王阁序》句联:“俯察仰观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高朋胜友见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行书。1987年立。? &&& 上虞? &&& 曹娥碑&&& 位于曹娥庙内。《后汉书·列女传》云:“元嘉元年,县长度尚改葬娥于江南道旁,为立碑焉。”《水经注》云:“县令度尚,使外甥邯郸子礼为碑文,以彰孝烈。”《越中杂识》云:“蔡邕访之,值暮夜,手摸其文而读,题八字于碑阴曰:‘黄娟幼妇,外孙齑臼。’今碑已不存。旧传有王右军小字本,吴茂光刻之庙中,后为人取去。”宋元八年(1093),蔡卞摹拓本重书碑文。今存即为宋碑,高2.09米、宽1.03米,楷体。&&& 天香楼碑刻&&& 位于曹娥庙碑廊。碑石长短不一,一般高32厘米,宽77厘米。始刻于清嘉庆元年(1796),迄于清道光十五年(1835)。系清学士王望霖将明、清书法家宋濂、宋璲、王守仁、文徵明、唐寅、祝允明、董其昌、徐渭、倪元璐、刘墉、梁同书等人作品按八音排列摹勒上石。分《天香楼藏帖》、《天香楼续刻》,后增刻《论晋斋法书》、《刘梁合璧》。原藏上虞县梁湖乡天香楼。1985年,移置曹娥庙碑廊。今存120余方。?&&& 嵊县?&&& 故云骑尉吕公夫人周氏墓志铭并序毫石乡大岩坂出土。唐沙门鸿渐(陆羽)撰文,全文22行,每行21字。周氏卒于唐顺宗永贞元年(805)。? &&& 龙宫寺碑&&& 原在?浦龙宫寺,俗名龙藏寺内。唐李绅撰文并书,大和九年(835)四月立。今存省博物馆。? &&& 黄褒墓志铭&&& 金庭乡济渡村出土。宋参知政事李光撰文,全文28行,每行30字。? &&& 嵊学谕王先生遗思碑&&& 民国《嵊县志》云:“在学署,万历七年己卯山阴张元忭撰文,周汝登书丹。”? &&& 清节堂碑&&& 光绪二十八年(1902)九月立,山阴蔡元培撰文,山阴魏景武书。? &&& 新昌? &&& 梁建安王造剡山石城寺石像碑&&& 位于大佛寺内。齐永明中,僧护始凿石造弥勒像,至梁天监十五年(516)造成,刘勰作梁建安王造剡山石城寺石像记,勒于石。宋章得象《留题宝相寺》诗,有“壁上遗文缺旧铭”句。原注:“建寺碑文,乃刘勰所撰,今坏缺不存,写之屋壁字,已讹矣。”民国《新昌县志》云:“元刻今未见拓本,《渊鉴类涵》所引,节其前段,已差异四字。至清嘉庆年间,涂鸿占真书,又毁于发匪,碎裂之石,堆置墙阴,流传亦少。”1985年,据现存残碑和《会稽掇英总集》存本核定碑文,由姜东舒篆额隶书入石,立于大殿东厢房壁间。碑高2.54米,宽1.27米,厚0.11米;须弥座宽1.49米,高0.43米。碑版为西坑碧石。? &&& 止水庙治水碑&&& 位于城东门止水庙。全称《萧侯重建城堤记》。俞则全撰文,吕光洵书丹,潘晟篆额。民国《新昌县志》:“隆庆三年(1569)重修东堤,参议俞则全记。”镌记明新昌知县萧敏道重建东门水堤事。青石质,楷书阴文,竖行。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 百步明碑&&& 原立于新民乡百步村,今存县文物管理委员会。刻于明成化十四年(1478),二通。一为汉白玉质,蟠螭纹饰额,额文“诰赠通议大夫礼部右侍郎俞公神道碑”为王越所篆。正面镌记俞用贞受诰赠过程及生平。商辂撰文,邹干书丹。皆楷书阴文竖行,字径2×2厘米,俞用贞孙俞钦立。碑阴系俞廷献表请移封其父俞用贞奏文及礼部议决文。楷书阴文竖行,字径2×2厘米。碑高1.70米,宽0.85米。一为青石质,镌明宪宗于成化十一年(1475)诰赠礼部右侍郎俞钦祖父俞用贞、祖母朱氏圣旨,计195字。竖行楷书阴文,行30字,字径3×3厘米。碑框线刻宽0.10米的云龙案纹带,碑高1.80米,宽0.93米。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 诸暨? &&& 水利禁示条款碑位于城关镇茅渚埠桥东堍。碑高2.10米、宽0.75米、厚0.10米。青石制作。碑首半圆形,额镌“三院道府水利禁示条款”10字,字径0.07米。正书,文15行,行字不等,列水利禁示21条:不许于江滩挑埂围墙、夹篱栽茨、起窑造厕、锄削埂脚、扩升隙地、插箔截流、砌筑鱼埠、侵占沥基、开掘私塘等。落款1行18字,年月1行10字,皆竖书阴刻楷体。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十月,知县刘光复立。碑原树刘公祠内。祠圮,移今址。? &&& 娼赌永禁碑&&& 位于江藻镇湖山村钱氏宗祠门厅右侧次间内壁。碑高1.60米、宽0.65米、厚0.13米。青石制作。碑首篆“勒石永禁”4字。下镌永禁开场聚赌、窝藏流娼及宰杀耕牛,“如敢故违禁令,再蹈覆辙,定即严拿到县,循法惩办。房屋照例入官。房主邻右及地保人等,知情容隐,并究不贷”等字样。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十一月,知县沈宝青立。
第三节&&& 造像?
&&& 越城? &&& 维卫尊佛存市文物管理处。佛高0.58米,齐永明六年(488)成像。面相庄严慈祥,服饰清晰可辨,作全跏趺坐式。佛像原安放石佛妙相寺。嘉泰《会稽志》:“在县东五里。唐大和九年建,号南崇寺,会昌废。晋天福中,僧行钦于废寺前水中得石佛,遂重建。治平三年赐今额。石佛今在寺中,高财(才)二尺余,背有铭曰‘齐永明六年,太岁戊辰,于吴郡敬造维卫尊像’,凡十有八字,笔法亦工。”其后,佛像屡经迁徙。民国24年(1935),由戒珠寺移开元寺。《开元寺藏经楼记》碑载:“楼复有龛,供南齐永明造像维卫尊佛也。乾隆李志详其事。初在五云门外石佛妙相寺,寺欲圮,会稽徐君逖园迁像于城北戒珠寺。会丙寅冬,闽军来越,屯师戒珠,移像商会有年,妙相常好,片石永完。”民国30年(1941),侵华日军毁寺拆龛,取出造像,伺机盗运未逞。抗日战争胜利后,佛像还归戒珠寺,不久迁龙华寺供奉。1961年,移藏文物管理部门。? &&& 南宋观音像存亭山乡钟堰村钟堰庙。南宋咸淳七年(1271)成像,高0.79米。观音趺坐于金刚座,座下塑供养人,高0.35米。侧铭依稀可辨,年款尚存。造像原在鉴湖三山石堰村,1988年,移存钟堰庙。?&&& 绍兴? &&& 柯岩石佛造像&&& 位于柯桥镇东南柯岩风景区。像高10.60米,雕凿于高30余米的巨形孤岩上,与“云骨”东西对峙。造像右手作说法印,为善跏趺弥勒佛坐像。乾隆《绍兴府志》:柯山,“万历志:在府城西南三十五里。山皆石,其下有水,曰柯水。上有胜览亭,今废。东有石佛高十余丈。”又柯山寺条云:“普照禅寺,一名柯山寺,在县西三十里,晋永和年间敕建。俞志:山产石,为民所采,成岩洞,巧匠琢为佛。唐以来创寺覆之,后圮。明万历间副使黄猷吉重建,更名普照寺,年久复颓。康熙五十七年邑人南阳知府沈渊捐千金葺之。石佛高五丈余,俱饰以金。”寺今废。按其造型,属唐代造像。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 羊山石佛造像&&& 位于齐贤镇山头村羊山石佛寺。像高4.50米,雕凿于三面环水,一面与禅院相连之孤岩上。造像脸形丰满,全跏趺坐于仰莲,下设须弥座,为释迦坐像。彩塑剥落,双手已残。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所题《羊山石佛庵碑记》云:隋开皇年间(581~600),越国公杨素派人开山取石,扩建罗城,留下孤岩。唐时在此建灵鹫禅院。今称石佛寺。按其造型,当为晚唐造像。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 石屋禅院造像&&& 位于绍兴县城南乡九里村山道。明代摩崖石刻造像。像共四龛七尊,大小不等,分布于东西两处,相距80余米。西首第一龛3尊坐佛,像高1.20米,皆端坐仰莲上,三佛间镌有对联一副“不必远求,知此即灵”。自左至右铭曰“药师如来”、“释迦慈父”、“无量寿佛”。第二龛2佛,像高1.60米,左佛手执佛珠,右佛擎莲花,头戴宝冠,长裙曳地,附宝瓶一只,铭曰“慈悲喜舍”。第三龛布袋弥勒坐像,高1米。东首佛龛,有像高1.20米,头戴?b02b?卢冠,两耳垂肩披袈裟,为地藏佛全跏趺坐,右边有一孔。嘉庆《山阴县志》:“在县东南十里炉峰之阴,有奇石攒为莲花峰,折而上,两石峡对峙如门。旧有佛寺,明隆庆、万历间僧一金倚石为庐,禅寂于此。里绅张汝霖构书院于旁,晨夕相从,即舍书院为梵刹,号表胜庵。内有鸥虎轩、砎阁、冷香亭。”“后改称石屋禅院。国朝康熙初,僧知骧修整,遂为名蓝。”今禅院圮,屋基尚存。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新昌?&&& 千佛院石窟造像&&& 位于城西南石城山峡谷间,亦称七宝院。造像分两窟,佛龛依山而凿,均南向。右龛顺孤壁重列雕凿佛像1040尊,高盈尺,间以两躯菩萨立像及18尊罗汉坐像。左龛雕佛像35尊,横列。嘉泰《会稽志》:“七宝院,在县西南五里。旧号元华寺,齐永明中盂兰法师建,会昌废。晋开运三年,赵仁爽见岩龛有石佛千身,重建院宇,改千佛院,大中祥符元年改赐今额。”《新昌县志》:“明洪武十五年(1382)复名千佛院。”此名沿用至今。造型具有南朝风格,历代多有修饰。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大佛寺石弥勒造像&&& 位于县城石城山石城寺。大佛高13.74米,阔15.90米,两膝相距10.61米,耳长2.70米,端坐于2.40米高须弥座。梁天监十二年(513)成像。造像方脸长耳,螺发肉髻,宽额细目,方颐薄唇,着袈裟而袒胸,作全跏趺坐式,双手掌心向上交迭腹前作禅定印。内胎为依山而凿石佛,颈部以下敷泥贴金。嘉泰《会稽志》:“在县西南一十里。齐永明中,僧护凿石造弥勒像,建寺号石城。至梁天监十二年像始成,身高百尺。刘勰作记。唐会昌五年建三层阁,改寺曰瑞像阁。”万历《绍兴府志》云:“在南明山之阳,东晋僧昙光开山,齐永明中,僧护、僧淑及梁天监中僧?相继造石佛像,身高十丈,龛高一十一丈。”又录刘勰《梁建安王造剡山石城寺石像碑》云:“齐永明四年,有僧护比丘,……愿造弥勒,敬拟千尺,故坐形十丈。疏凿积年,仅成面璞。”“梁天监十有二年岁次鹑尾二月十二日开凿爰始,到十有五年龙集涒滩三月十五日,妆画云毕。”唐开元年间(713~741),“招集律行,倾衣钵,铸僧?所造石像”,“施以七宝八珍”。其后,历五代、宋、元、明乃至清,屡有修葺。? &&& 姿、两膝、手足等造型几经变化,仅头部面容基本保持原貌。民国《新昌县志》:“民国六年,佛像剥蚀,住持僧文治至沪募化,犹太国人哈同妻罗氏迦陵捐助重修。”“至七年落成”。1989年9月,泥塑层脱落。经修复,于1991年10月举行大佛开光仪式。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 诸暨? &&& 百马图砖雕&&& 斯宅乡螽斯坂村千柱屋正厅后檐仪门额,刻于清嘉庆年间。? &&& 全图以21块青砖浮雕拼就,长745厘米、宽30厘米,雕有骏马53匹,俗称“百马图”。砖雕线条流畅,形象逼真,马姿无一雷同,并有浮雕人物、山水、飞禽、走兽为衬,分观各成一图,合看浑然一体。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成都刻章的地方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