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云张爱玲小说色戒全本中色戒属于什么类型张爱玲小说色戒全本

二日本占领下的中国&&小说《色戒》与电影《色?戒)
电影《色?戒》国内上映了。遵嘱,先读张爱玲的小说《色戒》,再看李安的电影《色?戒》。当
然,最后是要交一篇作业的,题目自定。走出电影院的第一问题: &感受的底线在哪里?&
   
读完小说的第一印象是&难怪与胡兰成有爱&。可电影不能这样看,它毕竟出自李安的感受或调教后的诠释。
   
张艺谋让章子怡逞发情外露之能,李安让汤唯守含情内敛之功。所以,李安在《断臂山》之后选择了张爱玲的《色戒》,仍走隐忍内力的偏锋之作。
  
但这都不是我要说的。困难在于,我找不到自己感受的底线。如果立足于人的&类存在&或&社会&身份,如民族之&中国人&,阶级之&革命者&,或者立足于人的&正面&形象,
&好人&正剧或&英雄&悲剧,感受的归属都能顺理成章。但是,张爱玲一李安,选挥了一个脱离常态的&负面&而&另类&的形象,人们不禁要问:她(他)们究竟想表现什么?究竟是什么东西迷使她(他)们倾情如斯?
   
更令人迷惑不解的是,七十年前的中国人肯定不会接受《色?戒》,四十年前的中国人更不会接受《色?戒》,大概二十年前的中国人也不会接受《色?戒》,而今天,据说,全国首映两周的票房已过9000万,可谓趋之若鹜矣!但是,人们感受的是什么?他们在什么意义上接受并感受它?
   
如果我不想去调查,就只能从我自身的感受中寻找答案了。
   
张爱玲写得非常直接而简洁,放走的那一刹那就是出自当下&感动&而&回报&的闪念,让易先生跑了,结果功亏一篑,一个爱国小组付出了全部牺牲的代价。
   
李安考虑电影&一次性一看&的时间特征而必须添加若干情节,特别是抢眼的细节,为了使出自爱的
&闪念&有睛可据。庶不知添加的原因无非是李安的诠释,而诠释即限定,同时也就否定了其他因果的可能.张爱玲老到
多了,小说中不做说明恰恰留下了各种说明的可能,如李安者不过是其中一种说明的演绎而已。
  添加一:王佳芝的背景。
   
母亲去世,父亲出国带走了弟弟,又结了新欢.后来连支付她读书的钱也取消了,要她到亲戚家寄人
篱下。在流亡香港期间,义演话剧抗日救国唤起民众,一夜之间成了&当家花旦&,为首的男青年对自己顿生爱意。突然,&话剧社团&变成了&暗杀小组&,当家花旦要在暗杀中实施美人计,扮演起&麦太太&。易先生眼看就要上钩了,为了做成真钓饵,自己不得不接受那个对自己表示爱意的组长的安排,让小组中唯一一个有嫖妓经验的成员对自己行&破身
礼&以获得性经验。自己就如此这般地被定格为目的之&手段&。不料,易先生举家迂回上海,自己落了个空失身的下场;而且还目睹小组全体和组长将一个前来敲诈的中介人当场杀死。一旦动了真格,生活就不再是话剧了,面对真实是要付出代价的,如此非常时期的非常行为,可能还要付出生命、名节与信念的代价,岂止女儿身。
   
李安添加的细节,其动机显然在于说明,王佳芝身上早已埋下了两个绝望的种子:一个来自亲生父亲的遗弃,一个来自理想爱人的放弃,不管他们出于什么不可避免的原因,结果是自己的&不受保护,不值爱护&的遭遇即抛入&无望之黑暗&则是等I司的。这一笔埋下的&怨恨之剌&,实在深浅难测。表面看起来李安是在加强王佳芝突变之&闪念&的内在契机,而其实,对张爱玲而言,则无异于削弱了感动背后纯粹&性爱&的力量。
  添加二:王佳芝内心体验。
   
易先生要&麦太太&送一封信到一个外国人那里去,
&麦太太&当然将信先送给了自己的两个顶头上司看。原来信封里面只有一张易先生的名片。自己的小组长担心敌人已经识破,使王佳芝陷入绝境,而顶头上司则认为必须冒险,因为易先生太有情报价值。这时,王佳芝忍不住说出了自己的几乎是绝望的要求:易先生不是一般的敌人。他不仅深深地要进入自己的身体,而且还要深深地进入自己的心灵,她不得不忍受双重的煎熬,她每当忍受敌人这种双重进入时都急迫地希望组织马上进来枪杀他宁愿让他的鲜血喷洒在自己的肉体上。但是,没有人听她绝望的呼喊。目的高于一切,自己不过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手段而已。
   
本来爱自己的小组长,这时想用爱吻表示歉意,她冷冷地说:&你早就能够的。&那分明是说:&现在为时已晚。&添加三:两个黑暗中的遭遇者。易先生不愿意到黑暗的地方去(如电影院),易先生也有不为常人所知的孤独(在自己挂着孙文像的秘密房问)和绝望(在Et本餐馆包厢),他从不相信任何人,等等。总之,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的易先生也是一个彻底被抛入黑暗中濒临绝望的人。他(她)们彼此不问原因地在当下遭遇黑暗,仿佛都给对方察觉一星微弱的亮光&&是爱的引渡,还是性的麻醉?
   
有了上述主要的三个铺垫,李安似乎可以放手展开他的性爱演绎了。即把张爱玲的文字变成镜像&&我之所以要把&镜头形象&说成&镜像&,是考虑到,在性爱问题上,无论是对编导自己还是对观众别人,&镜头形象&总是被当成看客之潜抑着的愿望的。
   
于是,设置的两场床戏,至关重要,重要到关系成败的地步。但决不在现行流俗的商业伎俩上。第一场床戏,&麦太太&尽管有备而来,说白了,就是来上床&做爱&的。插一句,我记得我的友人赵越胜曾经在八十年代《读书》上著文狠狠嘲笑了&做爱&这两个字,大意是,一个要去&做&的&爱&已经不是爱了,它是现代社会全面技术化的产物。在欲望的层级上,
&性爱&是可以技术地&做&出来的。
   
法兰克福学派的哲学家们给它取了一个警告式雅号:&非升华性压抑&。意思是说,无爱的&性解放&只能把&性&解放到&非升华&的随意程度,以至随意到刺激性欲的技术反造成新的性压抑,即再也没有前现代的&性压抑式升华&了,因为性能力已经在解放中耗散了。于是,毕竟是动物的人,只好靠性技术把&性欲&如此这般地&做&成&性爱&,&因爱而性&的理想便让位于&因性而爱&的现实。初出茅庐的&麦太太&做梦也想象不到易先生的&做爱&竟是如此地技术化,简直技术到&残忍&的地步。然而不幸的是,正是这&残忍&把性交纠缠到了恐惧的死f快感中,作为&这一个&女人的王佳芝,已经分不清楚,易先生的性交是蹂躏,是占有,是征服,是剥夺,还是性爱?不管怎么说,从未有过的侵入肉体和心灵的性经验牢牢地盘踞在&这一个&女人的身上了。
    
具现代变态心理学&斯德哥尔摩效应&解释,被强暴被占有被绑架的女人,很容易对强暴者占有者绑架者产生恐惧性依恋。特别是被强暴的强度因超出El常承受的平庸值,留下的切肤之痛可能转换为切肤的牵挂。放在这里也算着&个论据吧。
   
第二场床戏几乎可以看作浮出水面的性爱,特别是在第一场恐惧到窒息的性爱之后,更呈现为性爱本身的相互交付。几乎看得出来,王佳芝已经把自己完全交付出去了。这是李安和两个演员彼此达成的最默契的戏!时间真不在长短,能到这个份上的几个镜头足够了。拍摄的角度与特写远远高出那些纯粹刺激感官的床上戏。
   
有了这两场构成互文的床上戏,大概人,特别是女人,或许能够理解王佳芝对两个顶头上司那绝望的要求了:你们赶快来杀死他.哪怕就杀死在我的肉体上,只有他的血能哆拯救我的灵魂&&这是一个女人对纯粹性意汉上的&爱与死&的恐惧呼喊!&&但别人哪里听得见。这层性底蕴无疑也就被淹没到大量流行的床戏刺激中了。
   
对张爱玲来说,这个&性底蕴&加上五克拉的&钻戒&示爱(莫非也可以这样解题&色?戒&?)足以完成一个特定女人的古怪的&闪念&,根本用不着去费尽心思地寻找什么原因了。
  
【插语】:这里,存在一个极其重要的哲学问题:&这一个&就是&这一个&,没有什么&一就是一切&的辩证法。&一个人这样,其他人也一定会这样&的逻辑推理是不成立的,因而在这个性底蕴上建立不了&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和教化原则。换一个人完全可以是&抵制、仇恨与冷漠&,或者再换一个有驾驭性刺激的老牌女色,等等。这个世界上只有一个爱因斯坦。张爱玲的小说,写的就是&这一个&,而不是国内流行的&典型形象&,如&雷锋&之类那样可以复制者。所以,我们用不着担心&大家都变成了王佳芝怎么办&这样一类自设的假问题陷阱。
可见,王佳芝之所以没有遵守间谍的危机原则&&&自杀&,是因为对相互交付的&性爱&抱有幻想。未必。如果是这样,王佳芝就可能超出&性爱&感动的当下性而意识到自己准备同易先生|司流合污做汉奸了,这无异于让性爱的潜意识走向叛变卖国的理智前台。张爱玲不想也不愿走到这个地步,李安更不想淌这个&混水&,凶而王佳芝也就不会走到这个地步。作为间谍危机原则的&自杀&本来是李安的&画蛇添足&。幸好王佳芝没有自杀,否则,她的同党们才会疑心她叛变而死不瞑目了。现在,一起赴死,无非是&败露&,而且究竟在哪一个环节&败露&已经再也没有查证的必要了,何况审讯中不都在严刑逼供下彼此交待的吗。
   
当然还可以更细致地进入心理分析,王佳芝可能突然闪出一个念头,作为当下萌生的&感动&与&回报&,甚至对眼前这个钻进自己身体和心灵的&无毒不丈夫&的男人(小说中,张爱玲已经说出了易先生懂得像王佳芝这类女人爱恨交加的心理),宁愿设一场&赌局&:不由我在爱意前动杀念,我可以放你一马,看你出不出得去,到门外别人杀了你那已与我无关了.进来时外面的人不都到位了吗。王佳芝把易先生引入包围圈,表明她的任务基本完成,剩下的是别人的事,&怎么全该由我一人承担?&谁知道呢,说不定外面的人早已落入了反控制中,以至他们不能及时做出反应,让易先生从眼皮子底下跑脱了。
   
张爱玲的写法总是&引到不i兑处&,让读者在疑惑中反观自身。李安是导演但首先是读者,他只好把反观自身的东西演绎在明处了。现代人的感性太猴急了,动辄就到了床上.全不细想个中委婉地原由。减去了几分钟恨不得要告上法庭赔偿回来,哪里还有心思去追踪闪念背后的曲折?
添加四:结局的死亡之戒。
  
确切地说不是添加,而是文字转换形象:最后连王佳芝在内的整个小组六名成员全部处决。背景是万丈深渊和大山屏障。临死前,每个人的眼色不同,王佳芝毫无忏悔之意(为什么该由我一人承担?),反倒显得解脱了。退一步说,这也算得王佳芝多少隐含负罪地赔死。(这一点我不敢肯定,但我喜欢近乎中性地表现。)
&&这就是&色?戒&之&戒&?
   
一般常识之见,&色?戒&多用于占主导地位的男性社会成员身上,他们贪女色,所以他们才要以&色&为&戒&。
   
张爱玲小说的《色戒》分明是对女人说的&&或许她对自己说过了,或者,是对用色取势的色本身说的。具体到剧情中,用色的是一群抗H救亡的热血青年,像编话剧地编了一条&美人汁&,以为得手就在出手之问。他(她)们根本来不及深思:如果不懂得用色的&戒&,到头来自己就要落到&色&即&空&中遭万复不劫之灾。&色&就像&火&&像&刀&,玩火者会自焚的,玩刀者会自刎的。易先生本来就是魔。魔就是魔,无所谓戒。至于拿戒防魔,如法防罪治罪,是把魔、罪当作外在于己的身外物了,忽略了由己而生的要害性。佛说,&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经受考验的是&道&,而不是&魔&。善心的人总要反过来说,&魔高一尺,道高一丈&,以为&道高&总会万无一失。哪里知道,道必须首先要对魔有敬畏之心、警戒之心,魔总在高处逞灭顶之势,道千万不能仗着自己的正义就可以为所欲为。须知,魔就在道术道行中,就在道行自立的手段目的中,稍一不慎,与魔同归。这或许是&道&即&戒&的道理吧。
&道&如此,&色&、&钱&、&权&岂能不如此;&技术&、&政治&、&战争&、&国家机器&
岂能不如此&&它们自身都深藏其&戒&&&信之旦旦,毁之旦旦!人们见得少吗。
   
这恐怕是《色?戒》的意图之外隐藏最深的启示
  
我可能要进入&感受底线&的澄清了。中国人,经历过&君亲忠孝一宗法伦理&的底线,经历过&民族保种一国家救亡&的底线,经历过&理想革命~阶级斗争&的底线,它f『J共有的特征是凌驾个人之上的&主体论&(&主体&即&共同体意志&之谓)。如今正进入经历&技术政治一个人欲望&的底线。如果按照&个人本位&的观点,似乎一切都要还原到&人的欲望本能&才是合乎人性人权的(&思想言论自由&也是一种欲望等级,不过高一点罢了,特别是在欲望利益或工具理性实用主义的驱动下)。这是不是今天人们普遍可接受&色?戒&的感受根据呢?
   
王佳芝具有双重身份:既是作为一个&女人&,又是作为一个&爱国者&。作为&爱国者&,她必须把自己变成超越个人的主体观念&&&抗日一救亡一爱国&。并服从这个观念的主体意志去实施共同目的&&刺杀汉奸易先生。为了这个目的,自己的身体仅仅作为服从目的的&美人计&手段行使。只有信仰坚定观念明确而主体统摄,身体才能成其为驯服工具而得心应手。但是,王佳芝在利用自己的身体色相服务于观念目的时,渐渐感受着身体的独立性。它表现为被性爱刺激的本能欲望越来越萌生造反观念目的的离心倾向。以至这种离心倾向到了失控的程度而引起了王佳芝的恐惧,她不得不呼吁信仰观念的主体意志尽快行动结柬任务.否则,她已经意识到自己的观念恐怕驾驭不了自己的身体或欲望本能。果然到了五克拉的钻戒明白无误地代表&爱&与&相信&时,阻挡不了的&闪念&出现了。它完全是当下的个体性的突发&感动&。它像偏离垂直必然性的原子倾斜.刹那闾发生了。或许有一种人,比如王佳芝,甚至张爱玲,亲身感受到信仰观念或革命意志所驱使的革命行为几乎同样具有毁灭性手段与效果,以至渐渐退缩而游离开来,且不说反感&&不是人人都能承受如此磨砺的重负,不是人人都能经受&菩萨心肠行霹雳手段&地撕扯而依然自我整合如初的。或许张爱玲、李安捕捉的就是这样一种人的一个问离的瞬间吧。
   
它本来是生活中的一个现象,不管你喜欢不喜欢,它发生了,它就是它。它的死活特别是它的意义,不在外部各种&主义&的褒贬之中,而仅仅在它自身的自食其果的结局中。那么,教化在哪里呢?如果硬要强调公共影片的教化作用,不如&回到事情本身&,而不是回到从事情本身抽绎出来的各种&主义&之类的意识形态。
  
例如,《色?戒》的&事情&在于,&王佳芝&这一个人&是如何在&女人&与&爱国者&之J1日】发生脱节的&?究其实质乃是&个人本位&与&类存在&的脱节。&脱节&不正是一个哈姆雷特式的生死攸关的&幽灵&吗?德里达说&它&自始至终伴随着西方历史:对&时代&是这样,对&个人&亦是这样。本文立此存照。
   
就革命目的而言,它要求革命者必须是特殊材料做成的,
&不是金刚钻别揽瓷器活&,否则,不仅伤及自身还要累及群体。怎样才能成为&金刚钻&呢?强化特定时期特定语境中的主体意志最是通行的办法,只有它才能服务于特定目的。但也要对其中可能的脱节有深刻的洞识,例如洞识在王佳芝身上纠缠着的&色&与&戒&那个瞬I'Bj脱节的限度.以及自我把握限度的能力。不仅当事人要自省,周围的人几乎更要审时度势以当机立断,这里真正的关切与爱护是绝对必要的,且不可盲耳地凭主观愿望强不可为而为之。人为的意识形态理论抽象到极端,必然排除&例外&、排除其他可能性,遭致事与愿违、适得其反的打击,有时这个打击甚至是毁灭性的。最后,是否应该从《色?戒》中引出这样一条&戒律&:恢复并尊重个人欲望本能的权利,丝毫不等于一切应该还原到个人欲望本能的&还原论&。&现代性危机&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把&技术一欲望一大众同质化&当作人性论或人权论的&还原论&追求。
   
其实,这是现代技术意识形态化的表现。因为它根本地把人仅仅当成孤立的个人,而且还只是固守在本能欲望层级上的个人。同样作为自然法,人还有作为&族类存在&、作为&共同体存在&、作为&精神性存在&、作为追求更高超越境界的&自由存在&而存在着,虽然它并不同时存在于每一个人身上&&我说的是&现实性&,不是&可能性&一类的&高贵谎言&。事实上,人凭借自身的&自由&(更大程度地被迫)选择而会自然分层为&每一&或&某一&或&唯一&的诸类型,因而它所表现出来的存在属性各有其侧重的特征,并非整齐划一得了的。
  
其&唯一&并非特指领袖人物,那些造就自己不可替代特质的科学家、技术家、艺术家、道德家、哲学家等,皆可成&唯一者&。当然上述&三一&在其社会政治形式的对应上会形成&君主制&、&贵族制&、&民主制&的自然法基础,但它们从来都不是分立的,相反,恰晗是&三位一体&的。当今世界上,决没有所谓单纯的&民主制&国家。
  
因而,把人性或人权简单还原为&欲望本能&,其实是当今技术统治者最简便的政治策略。还有什么比&技术欲望互为对象化&更好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安民政策呢?此问题到此为止,虽然它被《色?戒》隐得深了一点,但决非不在其中。
2007年11月15日海甸岛
等到我看《色?戒》,电影档期已近尾声了;等到我写出《感受的底线在哪里?》,关注的兴奋点已经过气了。所以,这篇&迟开的蔷薇&只有撇在桌子里的抽屉里,
&让它在你的脑后枯萎&。这种比现实生活的节奏总是慢几拍的迟钝,使我的自言自语成为习惯。补遗就是这种习惯的&个痕迹。每天上网收邮件对于我,也成了一种时尚的习惯。可是今天进了自己的邮箱,还没有点开&收件箱&,页面上居然有提示&《色?戒》删节的第二场床戏&。哪位先生动了我的抽屉,看了我的&感受的底线&,特地要补我一课?太不可思议了!
   
我还是看了&第二场床戏&,在我的电脑屏幕上。尽管不清晰,已经够震撼。于是一大堆问题涌向
我,如果不想推翻文章重写,只好做补遗。我的正文,无论是对张爱玲,还是对李安,都维持在&顺受其正&的解释方向上,换句话说,我尽可能地给予&存在即合理&的正当理解。既然文学事件已经发生在张爱玲身上、电影事件已经发生在李安身上,特别是历史事件已经发生在那个特殊时代那样一群热血但毫无经验的爱国青年身上,她们的单纯还根本分辨不了也把握不了她们所处的世界与人,但她们毕竟在民族危难之际挺身而出,做出了自己的选择付出了自已的生命。所以我写的《感受的底线在哪里?》基本维护了我所看见的张爱玲或李安的理智的底线,也维护了那一批青年男女死难者亡灵的正义的底线。
   
但是,在补看了被删节的&第二场床戏&之后,情况居然有了变化。最直接的变化就是所有的平衡打破了,它导致了李安的出局,出张爱玲小说《色?戒》之局。现在.我面对的只有李安的电影《色?戒》。李安的理由是电影本身的需要,即把小说中让读者用非时间限制的感受与想象去填充的隐伏的细节,必须用受时问限制的&一目了然&的可视形象展现出来。
   
即是说,作为读者的李安把自己的日R睛代替了读者的眼睛,从而把读者引导到自己阅读演绎的方向上去。李安回答了人们的提问:&为什么把&色&如此表现为&性&?&
   
李安回答说,性的问题仍然是需要探索的,电影有这个权利探索它所感受到的性压抑问题,因为,即便今天,人{『J并没有摆脱性压抑带来的烦恼。我就是一个从小感受性压抑的人,我一直梦想有一天能用电影把我被深深压抑的性感受实现出来,梦是被压抑的愿望的实现,电影就是我的梦。
   
李安,据说是保留中国传统比大陆好的台湾出身的中国人。但他也是了解西方获得《断臂山》奥斯卡奖的中国人。
    
以上作为背景,使李安自然地把&色&用三场床戏来演绎。第一场几乎可以看作本能意义上的威慑、征服、蹂躏、占有,对易先生来说,征服女人,蹂躏女人.占有女人,就像审讯犯人首先剥夺其意志一样.甚至再说得原始一点,就像罗马人把掠夺土地和掠夺女人视为猎获物自然一样,任何正义非正义的占领军都难免如此;第三场如我正文所说,已经是彼此交付了。
   
第二场,也就是我在正文中没有看见、写完之后才看见的一场,只能看作纯粹的男女性交而已,而且还是彼此纵欲彼此挑逗彼此玩弄彼此激赏的性交。这是李安所探寻所需要的性压抑宣泄的实现?当然,理由总还是有的,没有这一次的性行为。王佳芝怎么会说,易先生非同一般地进入了我的肉体我的灵魂。至少在王佳芝这个特定的女人身上,她不是职业女间谍,是坚定到可以抗拒肉欲的革命者,也不像萨特描写的可以躺在纳粹军官身下任你怎么玩弄挑逗凌辱都无动于衷的冷漠的红色女犯人&&她用把自己肉体对象化为物从自身抽离开去.以使自己的灵魂站在不受蹂躏、不受侮辱、不受伤害的高度冷看着纳粹的兽行。总之,这个叫做&王佳芝&的女人被易先生的淫威征服了,她被征服为一个纯粹的自然意义上的女人,退去了所有&附着&在她女性身上的族类意义、社会意义、历史理性意义的&压抑&,使她完成了性本能的释放,当然也就实现了李安自童年以来被压抑的性幻想&&什么意思?就是这样完全&自然性&的放纵欲望,不,简直就是用各种&技术性&举措把性欲望挑逗到纯粹性迷狂的地步一一于是,人就在这种性解放中被解放为忘其所以甚至忘其一切的&人&?如果真有这个&人&,这个&人&已经离开了&电影&,到三级片四级片N级片中去了。
   
事实上,单就剧情来看,如前所述,两场床戏足够了,第三场床戏是多余的。多余的之所以成为必须的,而且还要在大庭广众中拿两个活生生的男女赤条条她展现出来,除了让自己宣泄,当然还预设了要让所有的看客一起宣泄。因为李安接受了西方性压抑理论的一个&归纳推论&:
个别:一个人有性压抑,
一般:所有的人有性压抑
结论:人有性压抑
  
倒过来可以变成&演绎推论&。即便此推论成立。它也掩盖了&有&的程度差异,即不是任何人都在同一程度上压抑而有同一程度的需求性解放。如果不分青红皂白,像李安用正片的名义去表现非正片的内容,那无异于在偷运走私,把自己的性压抑经验及其宣泄需要,想当然地强加给所有的人了;甚至不客气地说,用欺骗的方式让大家扮演成像李安那样梦想性宣泄的性压抑者,不同的是看客一概得自己付&治疗费&。这和张爱玲甚至和电影已经没有了关系。任何事情都有一个自身的&度&,越过了也就僭越了,也就变得发霉了。最后,由此我想到一个问题,所谓现代性的&性解放等于人解放&的&解放理论&.是否意识到自己的落败?
   
人其实拿自己没有办法。假设有原始社会,那时&人&是完全性解放的。或者准确地说,完全性解放中的&人&,还处在人的前夜,只有在&性&上建立了禁忌,&人&才成其为人。无论按性学、哲学还是神学,只有某种程度的压抑才能把人的潜能转移或升华到人成其为人必须完成的自我教化及其成就事业上。直到中世纪,&性压抑&的禁忌过了头,性即恶、即原罪,人又呼吁人的解放当然旨先是性解放。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思想家们又预感到&性解放&过头了,把性压抑中的升华也一并解放掉了.成为&非升华性压抑&,与此前的&性压抑升华&相逆反。换句话说,人总是在自己的&性&上颠来倒去。今天至少应该修正在性问题上的摇摆做法,别再重T演什么极端主张(个人的例外总是可能的),人们应该寻找它的&度&。每个人有适合每个人的性表达方式。不能指望性技术普适一切人的性感觉。正反经验告诉我们,真正的性感抽去了性的神秘感,与动物的性发情就只有一&纸&(羞耻)之隔了。
  
一个启蒙到没有神秘的&白色世界&和一个没有启蒙的&黑色世界&一样,都是可怕的。
2007年12月19日星期三
   
一直走在各种文化类型之理论前沿的现代西方文化,事实上已经进入了全面技术化时代。电影及其电影理论更显得技术武装到了牙齿。但不管怎样技术化,怎样娱乐化,怎样理论翻新,电影归根结底是要大众自觉自愿走进电影院里去看电影,所以,电影总要以打动人的神经引起感动为目的的,不管这种打动是通过头脑打动思想、通过心脏打动情感,还是通过性感区打动欲望&&
   
由于电影又是综合艺术,特别是现代好莱坞电影类型化后,惯常伎俩是按行隋与时势而采用各种吸引人的&元素&组合而成。其中暴力、性、科幻等无疑占住了显要的主导位置。这已经是靠&技术&、
&欲望&两个互为对象化的主动轮推动的美国现代社会无用争辩的事实。再由此波及世界。于是造成了这样的一种可能性,有一种电影可能会同时刺激入的头脑、心脏和性感区,达到各种人各取所需或混合消费的目的。《色?戒》就属于此类。
   
当然,也因此造成感受评价的麻烦。除了前面我i兑了我想说的,我也能理解其他的电影理论如&角色理论&所表现出的完全不同的看法。他们认为,王佳芝短暂的人生经历了三个&角色&阶段:现实生活的&学生&阶段、戏剧舞台的&演员&阶段、抗日小组的&特工&阶段。第一阶段是失败的,被父亲抛弃而寄人篱下;第二阶段是成功的,剧社的&当家花旦&;第三阶段构成奇怪的混合,既是现实的残酷的对敌斗争,又是像戏剧被剧本规定了&美人计&剧情的间谍角色。她,王佳芝.一面是抗日小组的战士,一面又是&美人计&中的&情人&,角色任务就是用自己的身体勾引汉奸特务头子易先生、麻痹他,刺探情报、最终达到刺杀他的目的。
   
这种&角色理论&的角色意识已经到了&生活&、&舞台&不分的地步:生活就是舞台,舞台就是生活,人在其中除了&角色&什么都不是。而&角色&按其&角色&的功能意义,只有演得好演得不好的差别,没有正确与错误的是非善恶。比如,智力犯罪的罪犯,在生活中连环杀人,引起社会恐惧不安。从杀人的角度看是罪恶的,但从&角色理论&看,他作案的高智力现场使办案人员经常陷入错误判断而逍遥法外,使他一而再再而三地牵着警方的鼻子走,肆意嘲笑办案人员的无能。这就是犯罪&角色&的高智商表现。至于电影中扮演&罪犯&的演员,如《沉默的羔羊》中的霍布金斯,谁能说他演得不好?所以,&角色&,除了演技的好坏别无其他了。
   
据说,李安导演就是按&角色理论&要求演王佳芝的演员,一定要把自己的身体在性交中展示得淋漓尽致,即展示得成为性欲火辣的化身,从而达到&美人计&中美人色诱敌人的&角色&目的。如果不这样展示,还叫什么&美人计&?色诱肉欲不就是美人计的核心吗?
   
所以,作为电影,王佳芝就是角色&这一个&,演王佳芝的演员也就只能&这一个&地演。除了演得好还是坏,没有也不可能有别的标准。至于角色王佳芝,在电影中是多重身份或多重角色(战士与间谍、女人与情人),以致任何一对错位都会导致角色任务的失败,果然最后以失败告终,抗日小组成员全部被杀。即便如此,按照&角色理论&也不要从人性、民族性或革命性方面去做道德分析或评价,仍然还是一个&角色&转换演得好坏的技术性分寸问题:这种技术性&角色理沦&贯彻到底,的确很省心的。而且现代技术社会也越来越趋向技术功能化,一切都放到好坏优劣的天平上&考量&&&这个流行语用到这里真够量化的,多爽!别扯些道德价值进来,男女关系就是性关系,看你能不能在性欲上相互吸引达到性高潮,够了,什么该不该、道德不道德,忠贞不忠贞、健康不健康,还革命不革命,扯淡,都是一些添油加醋的废话。
   是啊,人,只要下半身,该多好&&
2007年12Y]24日
2011年元月修订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凌云霸业 持终 小说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