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欧体楷书字体下载著名书家有哪些?

清代黄自元楷书九十二法_图文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清代黄自元楷书九十二法
上传于||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0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28页未读,继续阅读
你可能喜欢古今的著名书法家有哪些?_百度知道
古今的著名书法家有哪些?
回答的越多越好,有空也填填他们的代表作
我有更好的答案
古代著名书法家及其擅长
  蔡邕:东汉书法家,工篆书,隶书尤为着称。熹平四年,书《熹平石经》,立太学门外。曾于鸿都门见二人用帚写字,得到启发,创“飞白书”,笔画中丝丝露白,象枯笔写成的模样,溢出苍劲有力的神采。
  张芝:东汉书法家,创“今草“,体势一笔而成,气脉通联,隔行不断。
  王羲之:东晋杰出书法家,草书清雅俊逸,浓纤折衷,楷书势巧形密,行书劲健而多变化,他的行书尤为著名,对后世影响很大。
  欧阳询:唐初书法家,以楷书最工,与虞世南并称“欧虞”。独创一体,即“欧体”。欧体特点是在平正中见险峻。
  虞世南:唐初书法家,早年偏工行草,晚年正楷与欧阳询齐名。传世碑帖有《孔子庙堂碑》、《破邪论》等。
  张旭:唐代书法家,精通楷法,草书最为知...
中国近代十大书法家
1.吴昌硕()浙江安吉人,名俊、俊卿,原字仓石,中年後更字昌硕,七十岁後以字 行,别号老缶。吴昌硕的书法以石鼓文为绝,其石鼓文融合篆刻用笔,凝炼遒劲,貌拙气酣,极富金石气息。其行书融进了清代大家王铎的风格。吴昌硕著有《缶庐集》《缶庐印存》等。
2.林散之()祖籍安徽和县,生於江蘇江浦,原名以霖,号散之。曾任中国书协名誉理事、江蘇书协名誉主席。早年学工笔人物画、书法,30岁前其书法得力於唐﹔後师从黄宾虹。先生尤擅草书。他以王羲之为宗,怀素为体,自成园转深雅、苍劲连绵的风格,擅山水画,工诗文。著有《江上诗存》、《林散之书法选集》。
3.康有为()广东南海人,原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更生。戊戌变法、百日维新的主要推...
吴自然,男,汉族,山东蓬莱人,1934年9月生。早岁酷爱电影艺术,后考入东北电影制片厂从事电影字幕美术研究和创作。学书师法黄山谷兼取苏轼、米芾、蔡京诸家之长,又追溯魏晋遗韵,所作行书结体宽博,觉着劲健,险逸流畅。作品入选全国第一、二届书法篆刻展和1983年在日本举办的&中日书法艺术交流展。作品被博物馆、纪念馆、名胜地收藏或被碑刻,在《书法》杂志等发表。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吉林分会理事。 林中阳的书法源于传统,功力深厚,大气磅礴,震撼人心,秉塞北之雄浑,取江南之婉约,潇洒中见沉稳,畅达中具雄强。其作品多次参加全国展并获奖。代表作十米长卷等作品分别被中南海、人民大会堂、毛主席纪念堂、中国历史博物馆、国家行政学院、总参等党政军机关悬挂和收藏,成名作&龙...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著名书法家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书法家有哪些]中国古代十大书法家是哪些人?_书法家有哪些-牛bb文章网
[书法家有哪些]中国古代十大书法家是哪些人? 书法家有哪些
所属栏目: &
分享: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 QQ空间 人人网 更多 复制 9返回[后周散人] 关闭窗口|隐藏边栏  木匠家的 [角落] [飞语] 发表于:11-12-08 20:02 [只看该作者]王羲之(303―361)是东晋著名书法家、文学家。字逸少,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后徒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故世称“王右军”。早期师从卫夫人,后博览名家法书,博采众长,精研体势。草书多取法张芝,楷书师法钟繇,一变汉魏朴质书风,创立了妍美流便的王体书风,被后代尊为“书圣”。王羲之楷、行、草无所不能,所书《兰亭序》尤为脍灸人口,被称之为“天下行书第一”。传说唐太宗李世民对《兰亭序》等书法十分珍爱,死时将其殉葬昭陵。传世唐代摹本有各家所临的《兰亭序》、《十七帖》、《姨母帖》、《快雪时晴帖》、《初月帖》等。书圣王羲之,以其冠绝古今的书法艺术,成为中国书法艺术星空中最耀眼的辰星。他的书法,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历代许多著名的书家几乎无不深受其遗泽。王羲之(三○三~三六一),东晋伟大的书法家,字逸少,号澹斋。原籍琅琊人(今属山东临沂),居会稽山阴(浙江绍兴)。他出身于两晋名门望族。祖父王正,官尚书郎;父亲王旷,官淮南太守;伯父王导更是闻名于世,是东晋的丞相,因此王羲之一出仕便为秘书郎,后为庚亮的参军,最后官至右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小时候,王羲之由于口讷,不善言辞,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七岁开始学书,拜师于著名女书法家卫夫人。十二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语以大纲,即有所悟”。二十岁时,被当朝太尉郗鉴选为佳婿。王羲之因为少有美名,而立之年,被征西将军庚亮请为参军,累迁长史,很受信任。王羲之为政清廉,朝廷公卿都喜爱他的才干,屡次征召为侍中、史部尚书等职,可王羲之的志向不在做官,他一次又一次推辞不就。当他不得已而任官时,他决不尸位素餐。在他任职期间,曾对宰相谢安和参与朝政的殷浩提出过重要而又切实的政见。他还对饥民开仓赈济,经常上疏,要求减免赋役,在他的力争下,终于取得了一些积极效果。王羲之五十三岁时,因耻于在骠骑将军王述部下供职,便借机称病告退官场。此后他清茶淡饮,脱尘去俗,幽处颐养,了此一生。三六一年,五十九岁的王羲之过早地谢世了,但他的艺术成就却永彪史册。王羲之七岁学书,十二岁看“笔论”,后来就学于叔父王与卫夫人。王羲之书法虽有家学,但不是师法一家,是博采众长,全面继承传统的结果。王羲之书法一变汉魏朴质书风,创妍美流便之体,遂臻神妙,从而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兼撮众法,备成一家”的高度,赢得了“书圣”的美誉。王羲之对真书、草、行诸体书法造诣都很深。他的真书势形巧密,开辟了一种新的境界;他的草书浓纤折中;他的行书遒媚劲健。人们称他的字“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千古名迹《兰亭序》号称为“天下第一行书”,在中国书法艺术史上具有特殊的价值。晋穆帝永和九年(三五三)三月三日,王羲之和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余人在会稽郡山阴的兰亭举行宴会。当时正值良辰佳节,面对山水美景,大家尽情欢娱,饮酒赋诗。最后由王羲之当场挥笔,为诗集作序,这就是文书俱绝的《兰亭序》。《兰亭序》上承蔡邕笔论之旨,集篆、隶、章草之法,线条如行云流水。在字体结构上极尽变化,有的像楷书,有的如草体,平稳中寓险峻,婀娜多姿。字有重者,皆构别体,全文有二十余个“之”字,都变转悉异,无一相同。明董其昌评曰:“古人论书,以章法为一大事。右军《兰亭序》章法为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带而生,或大或小,随手所如,皆入法则,所以为神品也。”千百年来,《兰亭序》倾倒了无数帝王将相和墨客骚人,历来被认为是我国书法艺术的珍品。传说唐太宗李世民对此十分珍爱,推为王书第一,玩赏一生,死时将其殉葬昭陵,今人所见皆为《兰亭序》临摹本。行书是王羲之成功的主要书体,除了《兰亭序》外,还有《快雪时晴帖》、《姨母帖》、《平安帖》、《何如帖》、《丧乱帖》、《奉橘帖》等。《快雪时晴帖》列为“三希”之首,此帖用笔圆转流利,风格妍媚,书法精美,久负盛誉。《姨母帖》勾摹精妙,有“天下真迹一等”之誉,其书法风格端庄凝重,笔锋圆浑遒劲。《初月帖》行笔自然洒脱,气势连贯。《奉橘帖》妍美遒丽,神采宛然。在众多的行书字帖中,反映出王羲之两种不同的风格:一曰古质,一曰流便。《姨母帖》为第一类,是王羲之早期的作品,其结字和用笔都存在较浓厚的隶书笔意。《平安帖》、《何如帖》、《奉橘帖》等为第二类,是王羲之晚年的作品,行笔流便,雍容酣畅,与《姨母帖》书风迥然不同,姿致之态跃然纸上。王羲之行书名垂千古,草书亦直追张芝,为“草圣”后又一位伟大的草书家。王羲之草书的代表作有《初月帖》、《行穰帖》、《远宦帖》、《长风帖》、《十七帖》等。其中《初月帖》是王羲之存留最好的书帖之一,此帖用笔中锋为主,结字大小不一,或长或短,或平正或欹斜,皆随字形和性情而定,行字不求垂直匀称,行距不求密疏划一,体现出一种错落跌宕、变幻莫测的风格。《十七帖》是王羲之草书的代表作,亦是王羲之传世著名的刻帖之一,因卷首有“十七日云”而得名。其书法端庄凝重,顿挫有力,笔势婉柔圆润,以浑劲见长,转折收笔用方,一刚一柔,对比鲜明,妙趣无穷。宋朱熹曾说:“十七帖玩其笔意,从容衍裕,而气象超然,不为法缚,不求法脱。真所谓一一从自己胸襟流出者。”昔日唐太宗好右军书,收集王书三千纸,以一丈二尺为一卷,此即其中一卷。此帖内容为信札,书写随便,颇见天趣。笔力雄健,法度谨严,故历代多以其为学习草字的范本。王羲之的书法颇为世所重,相传当时人们都以拥有他的字为宝。有一则故事说,王羲之性爱鹅,一道士深知其所好,为了得到他亲自手书的《道德经》,特地养了一批品种极佳的好鹅,王羲之求鹅心切,只好以“白鹅换书”,这则故事早已成为艺术史上的趣谈。王羲之的书法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书苑,后人对其有极高的评价。庚肩吾将其与张芝、钟繇相比:“功夫不及张,天然过之;天然不及钟,功夫过之。”梁武帝萧衍评其书曰:“王羲之书,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阁。”唐太宗李世民更是酷爱其书,赞道:“详察古今,研精篆素,书善书美,其惟王逸少乎!观其点曳之工,裁成之妙,烟霏露结,壮若断而还连;凤翥龙蟠,势如斜而反直。玩之不觉为倦,览之莫识其端。心摹手追,此人而以,其余区区之类,何足论哉!”中国书史上推崇王羲之为“书圣”,他以毕生的精力在书法艺术的殿堂上竖立起一座“尽善尽美”的丰碑,永远为后世所景仰。网站还有很多和古代书法家重名的..的贴子,去找找看&&[弋果美语]3-15岁高端少儿英语 还有外教陪读!猜你喜欢 换一换?翻老照片的时候发现过去的自己 ?奔三的八零后,致我们逝去的青春 ?一句话花评?年华の倒影 ?期待五十岁的陈升 ?未来怎么走??女人,想嫁他,就别跟他同居!有婚前性行为!!! ?画画,画画,画 ?卜算子―――春林飞瀑?现代艺术说东西 ?为所欲为不逾矩,写于44岁生日 ?请让你的灵魂栖息在我的目光里我看婚博会,发点评贴去!西祠旅游新篇章,吐槽有奖!版主联盟 版主们的聚集地作品你做主!邀你加入好记者  木匠家的 [角落] [飞语] 发表于:11-12-08 20:03 [只看该作者]第2楼欧阳询(557―641) 是唐代初最具代表的著名书法家。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官至太子率更令、弘文馆学士,封渤海县男。其书初学二王,吸收汉魏晋以来隶法,别创新意,笔力险劲瘦硬,意态精密俊逸,自成“欧体”,对后世影响深远。张怀《书断》称其书:“八体尽能,笔力劲险,篆体尤精,飞白冠绝,峻于古人。”欧阳询与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并称为“初唐四家”。存世书迹尚多,墨迹有《梦奠帖》、《卜商帖》、《张翰帖》等,碑刻有《化度寺碑》、《九成宫碑》、《皇甫诞碑》等。欧阳询是我国历史上颇有影响的一位书法大家,他经历了南朝陈、隋、唐三代,主要活动在隋朝。隋统一中国后,不仅在政治上结束了南北对峙的局面,而且也使包括书法在内的文学艺术等开始了南北融合。在南北合璧的大潮中,一代书家积极吸收以“二王”为代表的南派和以魏碑为代表的北派的南北两派特点,并力求书法艺术有所发展。到了唐朝以后,楷书风格尽管不一,但皆法度严谨,结字端庄,有匀称、协调、和谐之美,“唐人尚法”正体现出这一时代的风貌。在初唐诸家中,欧阳询是最具代表的著名书法家。欧阳询(五五七~六四一),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欧阳询身材矮小,其貌不扬,陪悟绝伦,博贯经史,学识渊博。学书能笃志专精,曾途见晋代索靖碑刻,竟流连三日,揣慕书中奥秘。据史书记载,欧阳询“虽貌甚寝陋,而聪司绝伦,读书即数行俱下,博览经史,尤精三史。”早在隋代,他的书法就已很有名,“尺牍所传,人以为法”,曾经做过太常博士。到了唐朝,官至银青光禄大夫、太子率更令、弘文馆学士,封渤海县男,人称“欧阳率更”。率更书学“二王”(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及北齐刘珉等人,后自成一格,人称“欧体”,与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并称初唐四大书家。欧阳询的书法以“二王”为基础,继承北派魏碑传统。他能撷采百家,善学思变、刻意求新,故能将南朝风采、北派精粹熔为一炉,创出风貌独具的“欧体”来。“欧体”的点画基本上以方笔为主,间用圆笔。落笔为藏锋,行笔雄健含蓄,收笔多回锋。点画讲究相互呼应、贯气相同的点画并列便讲求变化。“欧体”的结构稳重,法度森严,于平正中见险劲。越是险劲的字,越是显得稳重。虽然欧书字形长短、大小、欹斜不一,点画气势开张,极尽变化,但仍然感觉极其沉稳。唐张怀妒槎稀吩疲骸芭费粞嫘兄槌鲇诖罅睿鸪梢惶澹扇粑淇饷缟裱嫌谥怯溃笊延谟菔滥稀!欧阳询的书法成就以楷书为最,笔力险劲,结构独异,后人称为“欧体”。其源出于汉隶,骨气劲峭,法度谨严,于平正中见险绝,于规矩中见飘逸,笔画穿插,安排妥帖。其他书体,也无一不佳,唐张怀妒槎稀分兴担 “询八体尽能,笔力险劲,篆体尤精,飞白冠绝,峻于古人,犹龙蛇战斗之象,云雾轻宠之势,风旋雷激,操举若神……其草书迭宕流通,视之二王,可为动色,然惊其跳骏,不避危险,伤于清雅之致。”虞世南说他“不择纸笔,皆能如意”。欧阳询的楷书,用笔精到,笔画方润,结构爽健,意态精密,腴润有致,纤浓得中,峻挺险峭,被历代学书者所重,多奉为范本,对后世影响很大。所写《九成宫碑》、《皇甫诞碑》、《化度寺碑》、《虞恭公碑》被称为“唐人楷书第一”,行书以《梦奠帖》、《卜商帖》、《张翰帖》等为最著名。欧阳询的《九成宫碑》是记载唐太宗在九成宫避暑时发现泉水之事。此碑用笔方整,且能于方整中见险绝,字画的安排紧凑、匀称,间架开阔稳健。明陈继儒曾评论说:“此帖如深山至人,瘦硬清寒,而神气充腴,能令王者屈膝,非他刻可方驾也。”明赵涵《石墨镌华》称此碑为“正书第一”。《皇甫诞碑》为欧阳询早年所书。此碑用笔紧密内敛,刚劲不挠。点画重在提笔刻入,此为唐初未脱魏碑及隋碑的瘦劲书风所特有的笔法特点。杨士奇云:“询书骨气劲峭,法度严整,论者谓虞(世南)得晋之飘遗,欧(阳询)得晋之严整。观《皇甫诞碑》其振发动荡,岂非逸哉?非所谓不逾矩者乎?”清翁方纲说:“是碑由隶成楷,因险绝而恰得方正,乃率更行笔最见神采,未遽藏锋,是学唐楷第一必由之路也。”《化度寺碑》历来被公认为是欧阳询的书法代表作品,用笔瘦硬,意态精密,结构严谨。元赵孟评论云:“唐贞观间能书者,欧阳率更为最善,而《化度寺碑》又其最善者也。” 清翁方纲对此碑书法评价极高,认为此碑胜于《九成宫碑》。赞誉虽嫌过头,但可以说明此碑的书法确有其独到的地方。欧阳询在八十多岁所书《虞恭公碑》已达到了艺术的化境,细观此碑书法已脱离了“ 欧体”在《九成宫碑》,《化度寺碑》中所具有的凝厚严谨的特征,而更趋于自然流畅。此时欧阳询作楷书已能随心所欲,运笔自如。明赵涵《石墨镌华》评云:“此碑字比《皇甫》(《皇甫诞碑》),《九成》(《九成宫碑》)善小,而书法严整,不在二碑之下。”并叹:“时信本已八十余,而楷法精妙如此。”此帖的风格与欧阳询的楷书风格基本上是一致的,同是以险取胜。字的重心压在左侧,而以千钧之势出一奇笔压向右侧,使每个字的结体形成一种逆反之势,然后再向右用力使之化险为夷,真可谓“险中求稳,别有乐趣”。清乾隆帝评论道:“妙于取势,绰有余妍。”欧阳询最大的贡献,是他对楷书结构的整理。他的楷书无论用笔,结体都有十分严肃的程式,最便于初学。后人所传“欧阳结体三十六法”,就是从他的楷书归纳出来的结字规律。欧阳询以楷书名,他的行书也很出色,其中以《梦奠帖》为最佳。此帖结体富于变化,集中代表了欧体劲险而姿妍的特色。墨色浅淡,结构严谨,修长挺拔,锋芒劲厉,硬笔急书,转折自如,无一笔凝滞,气韵流畅,妩媚而刚劲。元郭天锡跋:“此本劲险刻历,森森然如武库之戈戟,向背转折深得二王风气,世之欧行第一书也。”后又有赵孟、杨士奇、王鸿绪诸人跋。王鸿绪于帖后题跋云:“暮年所书,纷披老笔,殆不可攀。”认为此是欧阳询晚年之作。行楷书《张翰帖》体势纵长,笔力劲健。后有宋徽宗瘦金体书跋:“唐太子率更令欧阳询书张翰帖。笔法险劲,猛锐长驱,智永亦复避锋。鸡林尝遣使求询书,高宗闻而叹曰:‘询之书远播四夷。晚年笔力益刚劲,有执法廷争之风,孤峰崛起,四面削成,非虚誉也。’”墨迹传世,尤为宝贵。在我国书法史上,从“二王”到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再到张旭、怀素、颜真卿、柳公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欧阳询经过潜心钻研、刻苦临池,其楷法较之前人更为完备,起到了上承“二王”,下启褚、颜的作用。  木匠家的 [角落] [飞语] 发表于:11-12-08 20:03 [只看该作者]第3楼颜真卿(709―785)是唐代中期杰出的著名书法家。字清臣,京兆万年人,祖籍唐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开国公,世称“颜太师”、“颜鲁公”。颜真卿是继“二王”之后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书法家。其书初学褚遂良、张旭、初唐四家,后广收博取,一变古法,自成一种方严正大,朴拙雄浑,大气磅礴的“颜体”,对后世影响巨大。与柳公权并称“颜柳”,有“颜筋柳骨”之誉。传世墨迹有楷书《自书告身》。碑刻有《多宝塔碑》、《颜家庙碑》、《麻姑仙坛记》、《裴将军帖》等极具个性的书体。行草书有《祭侄文稿》、《争座位帖》等,其中《祭侄文稿》是在极其悲愤的心情下进入的最高艺术境界,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书法艺术星空,第一颗最亮的是王羲之,第二颗最亮的是颜真卿。王以行书称绝,颜以楷法盖世。书学在唐代为鼎盛时期,凡及楷书,言必称虞、欧、褚、颜,颜真卿即是其中最富革新精神的大家。其突出的书法成就不仅在书学史上矗立起一座巍峨的丰碑,他那高尚的人品也深为后人所景仰,颜真卿其人其书都是后人学习的典范。颜真卿(七○九~七八五),字清臣,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祖籍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唐代杰出的书法家。出生在一个破落的仕宦家庭,系著名学者颜师古五世从孙,幼年丧父。家境贫困,得到伯父颜元孙的抚养和教诲。开元中举进士,累迁侍御史,由于秉性刚直,为奸相杨国忠所不容,降为平原太守,故人称“颜平原”。颜真卿为人笃厚耿直,一向以义烈闻名于官场,宦海浮沉,不以为意。天宝十四年(七五五)安禄山反,“河朔尽陷,独平原城守具备,使司兵参军平驰奏”。正当唐玄宗伤心地喟叹:“河北二十四郡,无一忠臣邪?”恰逢颜真卿派人报告平原郡有备独完时,唐玄宗大喜,盛赞真卿忠诚。安史之乱平息后,颜因抗贼有功,入京历任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开国公,故世又称“颜鲁公”。颜真卿的一生,一半是在朝廷的错综斗争中度过的。德宗建中元年(七八○),鲁公已七十一岁。这位声名颇重的四朝元老,由于其正直,仍不为宰相杨炎、卢杞所容。适时淮西节度使李希烈有蓄谋反叛之意,卢杞便怂恿皇帝派真卿劝降,朝中公卿闻言失色,而真卿毅然前往。真卿见到李希烈,严正宣旨。希烈养子等千余人拔刀威逼,要他投降,真卿面色不改。希烈软硬兼施,俱不得逞,遂派人将其吊死。一代名臣、伟大的书法家颜真卿就这样屈死贼手,享年七十六岁。颜真卿死后,三军恸哭,皇帝废朝五日,赠司徒,谥“文忠”。颜真卿从小就热爱书法艺术,初学褚遂良,后师从张旭得笔法,又汲取初唐四家特点,兼收篆隶和北魏笔意,完成了雄健、宽博的颜体楷书的创作。颜在书法上,不求小处的巧妙,字形宽绰丰厚,拙笔中涵雄秀,笔饱墨酣,突破了初唐楷书的规范,暗合古法,陶铸万家,自创新意,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把唐楷推上顶峰。颜真卿以悲壮的“忠义之节”,“明若日月而坚若金石”的人品,贴和壮美的时代风格,一寓于书,把雄豪壮伟的气势情绪纳入楷书规范,在规矩方圆中去寻求美、开拓美和创造美。纵览颜之书法创作,大体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五十岁以前。这一时期,以“二王”、褚遂良、张旭为师阶段,其书法特点是清雄坚韧。代表作为《多宝塔碑》,此碑为颜真卿四十四岁时壮年所作,结字平稳、谨严,一丝不苟,刚劲秀丽。虽然此碑还比不上颜成熟之期代表作,但它是颜书的第一篇,是颜楷成功的第一步。第二个时期:五十至六十岁。这个时期是颜仕途悲烈、书法成熟的时期,颜纳新意于古法之中,创立崭新的颜体。这一时期的作品有《颜勤礼碑》等。同时,在这一时期还有著名行书墨迹《祭侄季明文稿》、《争座位帖》等。《颜勤礼碑》系颜真卿六十岁时为其曾祖父颜勤礼所写的神道碑。此碑为颜精力充沛、笔法精熟之力作,其用笔之劲健、爽利,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尤其颜楷中最富特征之长撇、长捺、长竖,具蚕头雁尾之势,稳健天成;竖笔直行直下,显得十分峻劲挺拔;横细竖粗对比强烈,结体由魏书上下左右相背而变为相向,造成体势的庄重、沉稳;其点如坠石,画如夏云,勾如屈金,戈如发弩,纵横有像,低昂有态。全篇气势磅礴,是颜体中的代表作之一。《祭侄季明文稿》被人称之为“天下第二行书”。这篇祭文手稿,是颜真卿为与安禄山叛军作战阵亡的从兄颜杲卿和侄子颜季明所写的祭文。此稿点画飞动,沉雄郁勃,笔力苍腴遒劲,是颜书中的煊赫名迹。《争座位帖》是颜真卿在代宗广德二年(七六四)写给郭仆射的书信手稿。此帖书法气势充沛,劲挺豁达,历来为书家所重,米芾称为:“《争座位帖》有篆籀气,为颜书第一。字相连属,诡异飞动得于意外。”第三个时期:六十岁以后。这是颜真卿书法艺术臻妙绝顶的时期。这时期的作品有《大唐中兴颂》、《麻姑仙坛记》、《颜家庙碑》、《裴将军诗》等。这些书作,把具有高度美学价值而影响深广的“颜体”推入了极致。《大唐中兴颂》整作雄张茂密、浑厚刚劲,似有一种凛然正气咄咄逼人,显然与颜真卿正直的品格相互辉映。《麻姑仙坛记》此碑是颜真卿六十三岁时的书法作品,是颜体楷书中最具特色的代表作之一。它除具横轻竖重、结体丰满、雄劲挺拔等颜体楷书的一般特征外,用笔易方为圆,竖笔易相背为相向,捺笔呈蚕头雁尾,转折处不折而转,结体疏朗宽博,通篇气象雄奇,独具特色。《颜家庙碑》是颜真卿为其父颜惟贞所立家庙碑,述其家族经历与学问事业。它是颜真卿七十二岁高龄时之佳作。此碑宁朴无华,宁拙无巧,年高笔老,笔力遒厚,加上又是为家庙立碑,挟泰山巍峨气象,呈俎豆肃穆之情,如商周铸鼎,不可逼视。明王世贞赞叹道:“览之风棱秀出、精彩注射,劲节直气隐隐笔画间。”并称此碑“为今隶中有玉箸体者,风华骨骼,庄密挺秀,真书家至宝”。足见其在书法史上的崇高地位。《裴将军诗》是颜真卿晚年一件较为奇特的作品,因其书体与章法奇特,或疑非颜笔。但此帖风神胎息于《曹植庙碑》,大气磅礴,正非鲁公莫辨。《裴将军诗》或真或草,或正或斜,大小错落,黑白分明,真是出神入化。清何绍基云:“此碑篆隶并列,真草相兼,观其提顿挫处,有如虎啸龙腾之妙。”颜真卿,这位书坛的巨灵,千百年来,惟颜鲁公能比肩书圣王羲之,雄视阔步于书坛。唐代书坛以颜真卿为冠冕,他的书魂已形成了巨大的影响力,而又积淀成中华民族书魂的重要部分。《新唐书.颜真卿传》赞曰:“虽千五百岁,其英烈言言,如严霜烈日,可畏而仰哉!”英烈的日月人生,便是浇灌其书艺奇葩的不竭源泉。  木匠家的 [角落] [飞语] 发表于:11-12-08 20:04 [只看该作者]第4楼柳公权(778―865) 是唐代最后一位大书法家。字诚悬,生于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一个官宦之家。官至太子少师,故世称“柳少师”。其书法初学王羲之,后学颜真卿书,溶汇自己新意,然后自成一家,自创独树一帜的“柳体”,成为历代书艺的楷模。他的字取匀衡瘦硬,追魏碑斩钉截铁势,点画爽利挺秀,骨力遒劲,结体严紧,故有“颜筋柳骨”之称。柳公权的传世作品很多。传世碑刻有《玄秘塔碑》、《神策军碑》、《冯宿碑》等。其中《玄秘塔碑》、《神策军碑》最能代表其楷书风格。另有墨迹《蒙诏帖》、《送梨帖跋》。唐代文化瑰丽堂皇,书法艺术名家辈出。初唐有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盛唐有张旭、颜真卿、怀素诸人;晚唐有柳公权、沈传师诸大家。柳公权从颜真卿处接过楷书的旗帜,自创“柳体”,登上又一峰巅。所写楷书,体势劲媚,骨力遒健。较之颜体,柳字则稍清瘦,故有“颜筋柳骨”之称,成为历代书艺的楷模。也是唐朝最后一位大书法家。柳公权(七七八~八六五),字诚悬,生于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一个官宦之家。宪宗元和三年(八○八),三十一岁的柳公权进士及第,当年宏词登科。从此,柳公权开始了漫长的仕途生涯,竟然历仕七朝:宪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宣宗、懿宗。在宪宗时,柳公权任秘书省校书郎。穆宗即位,柳公权入奏事。穆宗召见柳公权,说:“朕于佛寺见卿笔迹,思之久矣。”虽然受到喜爱文才的唐穆宗的赞赏,可并没有得到穆宗的重用,只是从右拾遗迁为右补阙,司封员外郎。从此他在穆宗、敬宗、文宗三朝,一直侍书禁中。做侍书的这段时间里,柳公权内心始终有着无法排遣的苦闷与隐隐的羞愧。他酷爱书法艺术,但他不想以此作为自己全部的生活;建功立业的进取雄心,时时跃动在胸间。而随从皇帝的侍书,其地位仅与“工祝”一类相等。于是改为右司郎中,累换司封、兵部二郎中,弘文馆学士。唐文宗颇爱柳公权书法,又召为侍书,迁谏议大夫,后改中书舍人,充翰林书诏学士。开成三年又转工部侍郎,累迁学士承旨。武宗朝,罢内职,授右散骑常侍。宰相崔珙用为集贤学士、判院事。宣宗时,左授大子詹事,改宾客,累迁金紫光禄大夫、上柱国、河东郡开国公。复为左常侍,国子祭酒,历工部尚书。懿宗时,咸通初年,柳公权改为太子少傅,改少师;在咸通六年(八六五)卒,赠太子太师,时年八十八。柳公权从小就受到良好的诗书教育,幼嗜学,十二岁能辞赋。书法初学王羲之并精研欧阳询、颜真卿笔法,然而自成一家。各朝皇帝都喜欢他的书法,爱他的诗才,甚至他的谏议也乐意接受。柳氏的一生,除了少许时间在外任官,基本上都在京城,在宫中,在皇帝身边。其一生,一直在不断地为皇家、为大臣、为亲朋书碑。从二十几岁时就开始为贵族写书,虽然这些书迹都已不存,但可以看到他二十多岁时的书艺已被那些权贵所青睐的。在五十岁以前的作品有《金刚经》、《洛神赋十三行跋》等,从中可见其学钟繇、王羲之的书体,仿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的体态。五十岁以后的作品有:《李晟碑》、《大唐元观钟楼铭》及墨迹《送梨帖跋》,可见其楷书概貌,但尚未大成。六十岁以后的十年中,柳书进入鼎盛时期,如丽日当空。这一时期作品有《冯宿碑》、《玄秘塔碑》和《神策军碑》等二十通碑,而以《玄秘塔碑》和《神策军碑》为柳体的代表。他一变中唐肥腴之风,用笔骨力深注,爽利快健,以方为主,济之以圆,且在蹲锋与铺毫之间显示瘦硬劲挺之线条,这便是“柳骨”。在笔画之间已有自家面目,横之长者瘦挺舒展,横之短者粗壮有力;竖画较之横画为粗,以为主笔,求其变化;其撇,长者轻,而短者重;其捺必重,显示矫健力度;其钩、踢、挑必顿后回锋迅出。柳体在结字上,也似颜真卿书正面示人,左右较均衡,但纵长取势,且中密外疏。在整体书风上,柳体如“辕门列兵,森然环卫”。柳体法度森严,面目又变颜体之肥,而为清劲挺拔,瘦硬通神,在晚唐以一种新的书体及其劲媚之美引起了人们对柳体的赞赏。七十岁以后的十年中,柳公权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此阶段书碑有《刘沔碑》、《魏公先庙碑》、《高元裕碑》等十通碑。从这些碑中可以看到柳公权似乎想继《玄秘塔碑》和《神策军碑》淋漓尽致地表露柳体之后,再辟一新的境界。欲以淡拙渗透笔法,以平易渗透结体,以古雅渗透气韵。因此中期那种刀切钢铸般的用笔就有所收,抛筋露骨的结体有所隐,森严峻峭的风棱有所敛。清杨守敬对此悟识尤深,云:“《苻U碑》、《魏公先庙碑》、《刘沔碑》、《冯宿碑》皆敛才就范,终归淡雅。”他甚至认为,《高元裕》一碑,尤为完美”。虽然《苻U碑》、《冯宿碑》都为七十岁前所书,但七十岁以后的变化,其思想之根早已潜伏于彼。不过“柳骨”已经过数十年千锤百炼而成,柳公权也终未能再化出全新的另一番面目来。我们只看到柳书在这一时期冉冉斜阳的一种魅力。八十岁以后的八年中,柳公权进入人生和书艺创作的晚期。他依然让生命与书艺交互滋养――生命在书艺创作中前行,书艺又为生命润色辉映。他至八十七岁仍书有《太子太保魏碑》等。从其代表作品《复东林碑》可以看到他以生命最后一段晚霞映染在碑的字里行间。那种风采已不是朝阳般的充满蓬勃生机的光辉,也不像灼灼当午的炎日,而是一片灿烂的晚霞。笔锋的利转入内部,气韵与自然贴近,通篇之旨趣与大化亲和,是晚年的心智所悟,老笔所致。作为晚唐宫廷的重要一员,柳公权默默无闻,虽居高官却淡泊处世。他志耽书学,潜心书艺,以毕生的精力在书法艺术的殿堂竖立起一座与颜真卿比肩的丰碑,为后世所景仰。他高耸的丰碑有着多重意义。一是楷书艺术到颜真卿、柳公权已大成,柳同颜一样以楷书嘉惠后学;二是柳与颜一样以人格和书艺相结合,成为后世书家的楷模。确实,“柳体”与“颜体”已成学习书法之津筏;“心正笔正”之说,为书法伦理标准之一;“颜筋柳骨”已是书法审美的一种类型。柳体以创造一种新的书体美,征服了当代,也赢得了后代,“一字百金,非虚语也”。  木匠家的 [角落] [飞语] 发表于:11-12-08 20:04 [只看该作者]第5楼赵孟\()是元代最显赫、最卓著的书法家、画家之一,在中国书画史上具有广泛影响。字子昂,号松雪,松雪道人,湖州(今浙江吴兴)人。官至荣禄大夫、知制诰兼修国史之职。其博学多才,能诗善文,工书法,精绘艺,擅金石,通律吕,解鉴赏。他善篆、隶、真、行、草书,尤以楷、行书著称于世。其书风遒媚秀逸,结体严整,笔法圆熟,世称“赵体”。与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并称为楷书“四大家”。《元史》本传讲,“孟\篆籀分隶真行草无不冠绝古今,遂以书名天下”。赵孟\传世书迹较多,代表作有《千字文》、《洛神赋》、《归去来辞卷》、《赤壁赋》等。元代书法,从总体上来说是一个以复古为创新的时代,元代诸家以唐人楷法为基础,规模极力两晋,形成了一代风气。而在这时期赵孟\是最为杰出的代表人物,也是元代最有影响的书法大家。他的书法最佳为楷书、行书,集晋唐书法之大成,兴复“二王”之书风,有“赵体”之称。《元史》上说他“篆籀分隶真行草,书无不冠绝古今,遂以书名天下”。赵孟\(一二五四~一三二二),字子昂,号松雪道人、水晶宫道人,因其宅内有鸥波亭,故也称“鸥波”,吴兴(今浙江湖州)人,故世又称其为“赵吴兴”。赵孟生于宋理宗宝佑二年,他是宋太祖第四子秦王赵德芳的九世裔孙,即宋太祖十一孙。幼即聪颖秀发,读书过目不忘,为文操笔立就,十四岁时以父荫补官,试中史部铨法,调真州司户参军,宋亡后他作为宋室的后裔,隐居在家,闭门读书。至元二十三年(一二八六),正是赵孟二十三岁时,元世祖为笼络人才,诏令行台御史程钜夫寻访江南遗逸,赵孟得以应选入觐世祖皇帝,他的才能受到朝廷的赏识,翌年授兵部郎中,迁集贤直学士,之后他的仕途一直很顺利,他先后历任于元世祖、成宗、武宗、仕宗、英宗五朝,先后任翰林侍讲学士、荣禄大夫、知制诰兼修国史之职,五朝中仕宗皇帝对他宠爱尤加,曾评谓:“帝王之苗裔一也;状貌丽二也;博学多闻三也,操履纯正四也;文词高古五也;书画绝伦六也;旁通佛光之旨,造诣玄微七也”。至治二年(一三二二)卒于吴兴,享年六十九岁,英宗封其为魏国公,谥文敏。赵孟\书法初学宋高宗赵构,解缙《春雨杂述》云“赵子昂国公十年不下楼”,这应当是指赵宋覆没、“皇元混一”之后,他二十岁上下闲居里中自力于学之时。此时,在书法方面他最倾心于宋赵构,题赵构书《孝经》,自谓“至于圣翰,沉潜展玩,留心多矣”。中年四十岁后则上溯魏晋,专攻钟繇、“二王”,旁及褚遂良、柳公权、米芾诸家。赵孟对“二王”书法评价极高,曾说:“右军总百家之功,极众体之妙,传子献之,超轶特甚”。在他看来,晋之政事无足言者,惟右军之书千古不磨,比他稍晚出的宋濂也说:“赵魏公留心于字学甚勤,羲献帖凡临数百过”。他得到《定武兰亭》拓本后,喜不自胜,在帖后一跋再跋,写成了著名的《兰亭十三跋》,就足可看出他对右军书法之热忱了。到了晚年,为展小字为大字,他又专心学李北海和柳公权,因而书风有了明显改变。如他在延佑三年六十三岁奉敕书定的《胆巴国师碑卷》,方圆并用,刚柔并济,参用李北海、柳公权两家笔意,于规整庄重之中尤可见其潇洒超逸,自非早年书法所能比拟。他晚年所写更是取精用宏,质朴、秀媚一炉并冶,骨力内敛,风采外发。苍茫浑厚之中,已臻出神入化境界。如他六十六岁所写《绝交书》,一气贯注,清劲圆润,一点一画,沉着精到,笔法严谨,体势茂密。《闲居赋》也是他晚年行书佳作,用笔温润圆融,笔力遒劲,结字秀美妍雅,可谓锋势备全,笔笔到位,当为生平中的书法精品。赵孟\不仅好学,而且也善学。他的字,笔意秀润多取于赵构,用笔变化遒逸多取于“二王”,结字繁茂缜密多取于智永,体势纵横曲折多取于李北海,章法严整老拙多取于柳公权。但尤为世人称道的,是他潜心学“二王”的功夫,他耽于“二王”时间最久。虞集《跋赵孟临智永千字文》谓:“赵松雪书,笔既流利,学亦渊深,观其书得心应手,会意成文,楷法深得《洛神赋》而揽其标,行书诣《圣教序》而入其室,至于草书,饱《十七帖》而变其形,可谓书之兼学力、天姿、精奥神化而不可及矣。”他不仅力追“二王”,以复古为创新,更能从古篆、隶书、章草中去触类旁通,贯穿斟酌,厚积薄发,形成了他流丽飞动,温润妍雅的书风而独步书坛。在“赵书”各体中,成就最高的首推行草书。他的行草直入右军之室,形聚而神逸,秀美潇洒,宛若魏晋名士,风流倜傥,传世《归去来兮辞》、《洛神赋卷》、《前后赤壁赋册》等,可窥见一斑。他的草书纵横放逸,得心应手,气韵高古,笔法精熟,却无草率之弊,于其尺牍中可见之,有《上中峰札卷》、《十札卷》等。赵孟\的楷书作品也很精彩,其中小楷尤为世人所重,书写佛、道经卷,儒学名篇,往往首尾万言,而字字结体妍丽,落笔遒劲,流畅绵延,气韵生动如一。有《高上大洞玉经卷》、《道德经》、《洛神赋》等传世。赵氏的大楷则绝去唐人颜、柳顿挫之笔,而增以飞动之势与峭拔之力,风姿流动,深得晋人灵髓,如《胆巴国师碑卷》、《故总管张公墓志铭》、《玄妙观重修三门记》等。在赵氏所擅各体中,章草颇见特色。他主要临写《皇象急就章》,虽从刻帖中来,但由于其熟谙“二王”法度,故所作《急就章》毫无枣木之味,用笔刚劲有力;晚年所书,杂以苍茫,高雅古朴。虽然赵氏之章草与汉简章草朴拙之风不同,但从文人书法角度审视,其章草则有潇洒、精巧之风,颇具创意。他所写的《酒德颂》、《烟江叠嶂图卷》等行草书中,亦融入了许多章草笔意,成为康里子山、俞和、宋克等元明书家秀逸章草流派之嚆矢。赵孟还善于篆书,古朴大方,却不失典雅秀丽,将金石之味与笔墨之趣融为一体,如《故总管张公墓志铭》等。综观赵氏书法,始终有遒媚、秀逸之特色。他在追取古人法度中,不论师法何家,都以“中和”态度取之、变之,钟繇之质朴沉稳,王羲之之蕴藉潇洒,王献之之流丽恣肆,李邕之崛傲欹侧,皆能融入笔端,但华美而不乏骨力,流丽而不落套俗,潇洒中见高雅,秀逸中吐清气。这是赵氏深厚的功力、丰富的学养、超凡脱俗的气质所致。明人何良俊在《四友斋丛说》中称他为“唐以后集书法之大成者”;王世贞在《彝山堂笔记》中称其为“上下五百年,纵横一万里,复二王之古,开一代风气”。  木匠家的 [角落] [飞语] 发表于:11-12-08 20:05 [只看该作者]第6楼文徵明()是明代中期最著名的画家、书法家。初名壁,以字行,更字仲徵,号衡山江苏苏州人。诗文书画俱佳。“吴门画派”创始人之一。与沈周、唐伯虎、仇英合称“明四家”。曾任永嘉(今浙江温州)、博平(今山东茌平)知县、南京太仆寺丞。文徵明书法初师李应祯,后广泛学习前代名迹,篆、隶、楷、行、草各有造诣。尤擅长行书和小楷,小楷笔划婉转,节奏缓和,有“明朝第一”之称。晚年声望极高,在当世号称“文笔遍天下”。文徵明传世墨迹很多,小楷有《前后赤壁赋》、《醉翁亭记》;行书有《游虎丘诗卷》、《西苑诗》等。文徵明与沈周并称“沈文”,成为吴门画派的领袖,他对吴门画派的崛起和延伸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与沈周、唐寅、仇英合称为“明四家”。文徵明一生致力于绘画和书法创作,在中国绘画史、书法史上,可谓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人物。他使中国文人书画步入了又一个崭新的时代,在沈周去世后独领书画艺坛风骚五十年,其绘画、书法风格影响了明代中后期一大批著名书画家。文徵明(一四七○~一五五九),初名壁,字徵明,后以字行,更字徵仲,号衡山居士,长洲(今江苏吴县)人。他出身于书香门第、官宦家庭。祖父文洪,仕终涞水(今河北涞水县)教谕。父亲文林,登成化壬辰(一四七二)科进士,曾任永嘉(今浙江温州)、博平(今属山东茌平)知县、南京太仆寺丞,一四九九年(明弘治十二年)卒于温州知府任上。叔父文森也是进士出身,曾任地方官吏。文徵明小时候看起来迟钝而愚笨,王世贞《文先生传》中说:“先生生而外椎,八、九岁语犹不甚了了。”文嘉《先君行略》也证实:“少时,外若不慧”、“少拙于书”。父文林却认为:“儿幸晚成,无害也。”他严格督促徵明用功学习,并请最好的老师开导启发其心智。九岁时,文徵明随吴宽学习古文。吴宽(一四三五~一五○四)是成化壬辰科状元,文徵明多得其教益。文徵明从学的老师还有沈周、李应祯、吕等。文徵明十九岁时开始学习绘画、书法,没有从师,只是自学。他二十六岁开始随沈周学画,因此,他的绘画受到沈周的巨大影响。李应祯教他书法,一次见其字稍涉苏轼笔意即严厉斥责说:“破却工夫,何用随人脚踵。”吕好学能文,累官至南京太常寺卿。文徵明在这些老师的教导和影响下,养成了循规蹈矩、刻苦用功、生活严谨、宽厚待人的性格和习惯。一四九八年(弘治十一年月日),他和唐寅(一四七○~一五二三)同去南京参加乡试,结果唐寅考中了第一名解元,而他却名落孙山。父亲知道后,特地从温州任所写信回家鼓励和安慰说:“子畏(唐寅)之才宜发解,然其轻浮,恐终无成,吾儿他日远到,非所及也。”然而直到一五二二年(嘉靖元年)文徵明第九次赴南京应试,仍是落榜不中,这时他已五十三岁了,自此只好作罢。在“十试有司,每试辄斥”之后,文徵明接受了江苏巡抚李充嗣的推荐,于一五二三年(嘉靖二年)以岁贡入都参加考选,除授翰林待诏,参加编修国史,但不到三年,他便因种种原因辞职回家。王世贞《文先生传》说:“先生归,杜门不复与世事,以翰墨自娱。”从此,文徵明的心境彻底踏实下来,专心致志地从事诗文书画的艺术创作。文徵明一生非常勤奋刻苦。年轻时,别的学子去游玩嬉闹,他却独自一人闭门用功。为了练好字,每日晨起将《千字文》临写一遍,背诵古诗文数千百言。每隔三年,他要去参加乡试,而诗文书画的创作从未间断。辞职回家后,年近花甲,创作更加奋发,老而弥笃。直到九十岁时他还写了一首七律诗:“劳生九十漫随缘,老病支离幸自全。百岁几人登耄耋,一身五世见曾玄。只将去日占来日,谁谓增年是减年。次第梅花春满日,可容愁到酒樽前?”可见其心情平静,头脑清晰。在他逝世后不久,王世贞给予其极高的评价,《文先生传》中说:“吴中人于诗述徐祯卿,书述祝允明,画则唐伯虎,彼自以专技精诣哉,则皆文先生友也,而皆用前死,故不能当文先生,人不可以无年,信乎!文先生兼之也。”这就是说,文徵明也可以称得上是“诗、书、画三绝”。文徵明在书法史上的地位,远比在文学史上重要得多。文徵明被誉为“吴中三家”之一,为一代书风的代表。关于他书法的渊源,据《书林藻鉴》卷记载,说他“长学书于李应祯”、“小楷行草,深得智永笔法”。又《书林藻鉴》转载《艺苑卮言》:“所书千字文四体,楷法绝精工,有黄庭坚遗教笔意,行体苍润,可称玉板圣教,隶亦妙得受禅三昧,篆书斤斤阳冰门风。”“小楷师二王,精工之甚,惟少尖身”。从传世作品看,文徵明书法早年初学欧阳询,后法黄庭坚、米芾和赵孟,形成俊迈奔放、气韵超脱、结体严谨的书风。小楷取法魏晋,书风温雅古朴,别具一格。他的书法功底深厚,不遗余力地学习古人,还认真地临写研究过钟繇、王献之、虞世南、褚遂良等人的碑帖和墨迹,由晋入唐,将晋人的风流韵致与唐人的严谨法度结合起来,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特点。他的作品无论行书还是小楷,从笔法、结体到篇章,表现出端庄、典雅、俊秀、工稳的美。陆树声评价为“书体姿媚,至期藏锋处亦遒劲,晚年多作山谷(黄庭坚)体,笔意稍纵。”早、中年的严谨,与他的人生态度有关,晚年的俊逸,也同样反映出他解脱科举之累以后,处世稍见旷达。王世贞说他“惟不作草书”,这可能是指不作“狂草书”。其实他的行草书非常精到,例如五十三岁所作的《口号十首卷》、《草书千字文》等,深得晋、唐书法神采,只是也仍然表现出他的严谨风度。文徵明的书风受赵孟的影响极深,技巧精熟,笔法圆润,姿态优美,气质典雅,始终如一。到了晚年,喜书大字,多效黄庭坚体,稍稍放开架势,且笔法苍老,给人以沉着痛快之感。如八十八岁时所作的《游虎丘诗卷》佳作。颇具黄山谷之神韵,较之沈周更丰腴遒劲,又融入了自己的严谨书风。直到八十九岁高龄,他的笔法仍然稳健,就像盛年时所书,而更为圆润。因此他的书法赢得了许多追随者,一时“文书”天下风靡,直到晚明时代。文徵明作为一代宗师,不仅给我们留下了书法、绘画、诗文的丰富财富,而且培养了一大批有才干的书画家,在书画艺坛上大放异彩,为国人称颂。  木匠家的 [角落] [飞语] 发表于:11-12-08 20:05 [只看该作者]第7楼董其昌()是明代著名书画家。字玄宰,号思白、思翁,别号香光。松江华亭(今上海松江)人。自幼就受到书法艺术的熏陶。官至礼部侍郎、南京礼部尚书等职。他提倡用摹古代替创作,又以禅宗的南北派比附绘画,称“南北宗”。他的书法广泛临学古人,融会变化,综合了晋、唐、宋、元各家的书风,自成一体。康熙、乾隆都以董书为宗法。书法至董其昌,可以说是集古法之大成,“六体”和“八法”在他手下无所不精,同时他又善于鉴赏,在明末和清代名声极大。其传世作品有:《宋词卷》、《书杜律》、《大唐中兴颂》等。著书有《画禅室随笔》、《容台集》等。董其昌是明代后期著名的书画家、书画理论家,“松江派”创始人。他从书画理论到创作实践都有新的建树,在文人画发展史上堪称一位里程碑式的人物。董其昌的书风与画风甚为统一,文人气息颇浓,一生创作了大量书画作品,是一位集大成的书画家。董其昌(一五五五~一六三六),字玄宰,号思白,又号香光居士,松江华亭(今上海松江县)人,出身于没落地主家庭。父亲董汉儒是个屡试不第的秀才,家中生活较清寒。董其昌生长在文化气氛浓厚的环境之中,在出仕前就与同乡画家顾正谊、莫是龙、嘉兴收藏家项元汴、致仕尚书陆树声等结下友谊,成为一名崭露头角的书画家。他十七岁时参加松江府会考,写了一篇很得意的八股文,自以为准可夺魁,谁知发榜时竟屈居堂侄董原正之下。原因是知府衷贞吉嫌他试卷上的字写得差,文章虽好,只能屈居第二。此事使董其昌深受刺激,从此他发愤学习书法。开始他以唐人颜真卿《多宝塔帖》为楷模,后来又改学魏、晋,临摹钟繇、王羲之的法帖。经过十多年的刻苦努力,董其昌的书法有了很大的进步。万历十七年(一五八九),董其昌终于考中进士,并因文章、书法优秀被选为庶吉士,入翰林院深造,这一年他三十五岁,从此开始了四十多年的仕宦生涯。期间在职十五年,跨万历、泰昌、天启、崇祯四朝,在万历朝经历了“争国本”,在天启、崇祯朝经历了东林党和阉党的反复斗争,政治风波迭起,他小心谨慎而八面玲珑,从未遭到明显的贬谪,更未被罢官。虽因各种原因曾多次赋闲、病归或退隐,在家居住了二十多年,但官职却屡得升迁,是当时地位很高的官僚和家资饶丰的富豪。据载,崇祯四年(一六三一),七十八岁的董其昌又被起用,复任礼部尚书。翌年春,他登舟北上,在舟上仍临写《淳化阁帖》以自娱,其酷爱书法艺术可谓老而弥笃。八十岁时以太子太保衔(从一品)致仕。崇祯十年八月,他在松江寓所逝世,享年八十二岁。后来葬于吴县(今属江苏)渔洋湾董氏坟茔。清顺治元年(一六四四),南京南明福王政权以董其昌书画成就与元人赵孟相类,授予董其昌与赵孟相同的谥号“文敏”,后人因此把他称做“董文敏”。董其昌在书法上有杰出的成就。他的书法博采众长,融颜、“二王”、苏、米于一家,秀丽洒脱,刚健超逸,融会变化,尤其擅长行、楷书,左右明清三百年。董其昌早年从颜真卿入手,后改学虞世南。他认为唐书不如魏、晋,于是又学钟繇、王羲之,兼取李邕、徐浩、杨凝式、米芾等各家之长,自谓于率易中得秀色,其分行布白,疏宕秀逸,具有特色,晚年仍归入颜真卿。董其昌曾自述学书经过说:“初师颜平原《多宝塔》,又改学虞永兴,以为唐书不如晋魏,遂仿《黄庭经》及钟元常《宣示表》、《力命表》、《还示帖》、《舍丙帖》,凡三年,自谓逼古……比游嘉兴,得尽睹项子京家藏真迹,又见右军《官奴帖》于金陵,方悟从前妄自标评。”(《画禅室随笔》)由此可见,他对于古代名家墨迹是认真临摹的,在用笔用墨和结体布局方面,能融会贯通各家之长,《明史.文苑传》称:“始以米芾为宗,后自成一家,名闻外国,尺素短札,流布人间,争购宝之。”董其昌的书法综合了晋、唐、宋、元各家的书风,自成一体,笔画圆劲秀逸,平淡古朴。在章法上,字与字、行与行之间,分行布局,疏朗匀称,力追古法。董其昌的行书前期多变,至七十岁以后则以淡墨枯笔为多,行气疏朗,颇有返璞归真、消尽火气的意趣;结字以欹为正,笔法自然含蓄,寓变化于简淡之中。他自称其行书行笔无定迹,而有萧散错落之致,达到天真烂漫的地步。行书《岳阳楼记卷》作于五十四岁,大行书,师法颜真卿、李北海。运笔中锋直下,转折流畅,反映了中年时期行书面貌。董其昌对自己的楷书,特别是小楷也相当自负。他的楷书用笔有颜真卿率真之意,而布局得杨凝式的闲适舒朗,神采风韵似赵孟。至七十岁以后形成了成熟的风格,撷取颜书笔法变化之精髓,颇具结字宽博外张之体势,而舍弃颜书均衡的笔画分布与方正的字形,再参以欧阳询、徐浩诸家特色配以清秀欹侧之间架,创造出一种欹正相生、俊逸疏朗的新面貌:体态称健,笔法浑厚;用笔多涩进含蓄、将放而留之势,有笔不尽意之趣。《临东方朔画像赞》所作楷书,师法颜真卿,字体规整,行气疏朗,是中年时期楷书代表性杰作。《书杜律》所作行草书,由于布局的需要,行书变形较多;而草书离合穿插等技法,亦多运作巧妙。笔酣墨畅,挥洒自如。秀而有骨,媚而有神,飞动中见雅静。唐代张怀读迨槁邸吩唬骸靶牟荒苊钐接谖铮荒芮∮谛模且酝贾埔陨院椭褚运嘀隙爻桑姹渌省7ū疚尢澹蠛趸嵬ā!倍洳牟菔橹哺谘照媲洹墩弧泛汀都乐陡濉罚⒂谢乘氐脑簿⒑兔总赖牡础S帽示剑苁贾毡3终妫髌分泻苌儆匈缺省⒆局椭剩挥媚卜浅=簿浚菔ǖ〉闷涿睿环绺裣羯⒆匀唬叛牌胶停蛴胨杖招郧楹鸵住⒉挝蜢碛泄亍C髂┦槠兰液稳烦贫洳氖榉ǎ骸疤煺胬寐峁股唬惺椴痪”剩什痪∫庹撸呷ノ铮啥笾讣洌耸榧易钌铣艘病!痹谡悦襄脑彩斓摹八裳┨濉背菩凼樘呈倌旰螅洳云渖愕诺姆绺瘢辣脔杈叮粤⒁蛔冢嗔煲皇狈缟АJ榉ㄖ炼洳梢运凳羌欧ㄖ蟪桑傲濉焙汀鞍朔ā痹谒窒挛匏痪彼稚朴诩停诽馐榛淦镏蛔郑脖皇詹丶沂游浔Α  木匠家的 [角落] [飞语] 发表于:11-12-08 20:06 [只看该作者]第8楼王铎()是清代杰出的书法家。字觉斯,号嵩樵,又号痴庵,别署烟谭渔叟。孟津(今河南孟津)人。官至礼部尚书。王铎好古博学,诗文书画皆有成就,尤其书法独具特色,世称“神笔王铎”。与董其昌齐名,明末有“南董北王”之称。王铎行、草书成就最高,用笔沉着富有变化,粗犷豪放,不失法度,既发扬了明代草书气势奔放、直抒性灵的特点,又矫正了线条粗率的弊病。在结构方面,以奇险取胜,节奏对比强烈,创造出不少新的构成方式。其墨迹传世较多,其中最有名的是《拟山园帖》和《琅华馆帖》。明末清初,文化艺术极其繁荣,以文人士大夫作为创作主体的书法艺术,形成两大艺术潮流:一股以董其昌为代表,沿明人尚态之路发展,树正统书风,强化书法的怡情养性和赏心悦目;一股以黄道周、倪元璐、傅山、王铎为代表,一反姿态之美和柔弱时习,与拘谨乏趣、滑弱无力的书风相对立,大胆创造,以雄强纵逸的笔势,创奇崛怪异的书风,直抒激荡的胸襟和直率的性情。后一股潮流为书坛带来了面目一新的书风,而其中王铎的成就最突出,他与黄、倪并称“明末三大家”,又与傅山并称“傅王”。王铎其人其艺皆别具一格,不同凡响。王铎(一五九二~一六五二),字觉斯,号痴庵,又号蒿樵,别号烟潭渔叟。河南孟津人,世称王孟津。明天启二年(一六二二),举进士,入翰林,授编修,历任少詹事、经筵讲官等职。崇祯十七年(一六四四)三月,擢礼部尚书、未及到任,清军攻陷北京,明王朝寿终正寝。王铎避地南京,拥立福王,在南明朝廷出任东阁大学士。清顺治二年(一六四五),史可法在扬州失利,福王逃往芜湖,王铎留守南京。清兵渡江,王铎与礼部尚书钱谦益等数百文武官员开城投降,走着赵孟同事二代的道路。清顺治三年(一六四六),以原官礼部尚书管弘文学院学士,充《明史》副总裁。顺治六年(一六四九),授礼部左侍郎,同年晋少保。顺治九年(一六五二)以病归里,谥“文安”。王铎虽身逢乱世,仕途多变,叛世逆俗,但他对书法艺术的爱好和热情并没有丝毫减退,他常常身处“绝粮乞米”的境地而仍以书画自娱。他潜心书艺,苦练不辍,“自定字课,一日临帖,一日应索靖,以此相间,终身不易。”故而他的书艺之誉能盖过人品之瑕,诚如《初月楼论书随笔》所评:“王觉斯人品颓丧,而作字居然有北宋大家之风,岂得以其人而废之。”王铎博学好古,诗文书画皆有成就,尤其书法独具特色。他的书法与董其昌齐名,明末有“南董北王”之称。其书法用笔,出规入矩,张弛有度,充满流转自如、力道千钧的力量。王铎擅长行草,笔法大气,劲健洒脱,淋漓痛快,戴明皋在《王铎草书诗卷跋》中说:“元章(米芾)狂草尤讲法,觉斯则全讲势,魏晋之风轨扫地矣,然风樯阵马,殊快人意,魄力之大,非赵、董辈所能及也。”对于王铎其书,傅山谓:“王铎四十年前,字极力造作,四十岁后无意合拍,遂成大家。”王铎的书法从法帖和学古入手。法帖以《淳化阁帖》为主,学古主要以“二王”为宗,并上及钟繇,下至南朝诸家。“天分既优,用工又博”的王铎,四十岁以前宗羲、献,四十岁以后则在官场的矛盾、生活的困惑、心理的彷徨等复杂情景下发生了变化,其书法于是由“工”走向“不工”,他将内心的焦灼、躁迫、抑郁、苦闷倾泻于酒,倾泻于诗,更倾泻于直抒胸臆,倾泻于无意合拍的书法,“恣肆狂放的用笔,奇崛险怪的字形,勾环盘纡的笔画,左突右奔的章法,都显示出他内心的矛盾、苦恼与彷徨。”这一时期的作品如草书《杜诗》,此书是王铎五十五岁时的作品,其用笔十分率意,有些地方甚至显得过于粗糙,作者对于线条在外观上毫无顾忌,显得狂放不羁。单字轴线左右欹侧,因而每字每行,都隐含着强烈的运动。笔画构架则开朗疏阔,气势宏大,作品空间节奏显得生动跳跃,在这种欹侧跳跃的线条中,又不时显现精美的点画,有的遒劲,有的圆实,有的挺拔,有的畅达,精美与率意和谐地融合在一起。从用墨上看,以淡墨为主,浓淡相间,墨色富有层次变化。浓墨的效果是沉重、敦厚,所流露的飞白显得苍拙古涩,有老树枯藤之感。淡墨的效果是墨饱色润,所流露的飞白显得虚灵生动,有秋山淡云之感。此作中,王铎把结体的险峻与用笔的稳健统一起来,奇险中有深沉,峻拔中有凝重,章法显得非常和谐;又能把用笔的稳健和用墨的酣畅统一起来,笔画稳重中有丰润,节奏明快中有变化,韵律特别生动。结体、用笔和用墨的有机结合,构成了王铎书法完美的艺术特征。王铎擅长真行草隶各体,其中以行、草为最。他的行草书,魄力雄迈,沉着痛快,纵横跌宕,自然出奇。长幅巨帖,气势夺人,有如太白诗篇,飘然不群。王铎的行草书不论在笔法、墨法、结体、章法、韵味等方面,都有他的特点。在笔法方面,既痛快又沉着,以沉雄顿挫为体,以飞动变化为用,因而有如锥画沙、印印泥,既险劲而又稳重;在墨法方面,酣畅淋漓,温润而涩,能充分发挥其水墨血润骨坚的妙用;在结体方面,遒逸劲峻,纵横取势,曲直黑白,随意移位,字体偏长,有硕人颀颀雄姿英发的气概,部首易位,变化多姿,出新意于法度之中,收奇效于意想之外;在章法方面,气势磅礴,字与字之间结合紧密,行与行之间错综开合,参差而平衡,变化而统一,对比而调和,险峻而稳重,如音乐之有节奏,诗词之有韵律,匠心经营,追求高度的艺术效果;在韵味方面,他能用古人的优良传统,丰富其书法韵味,于笔墨温润中见苍老,于筋骨内涵中见精神,于感情充沛中见意志。对于王铎的书法艺术,后人给予很高的评价,有人认为他的成就不仅远远超出同时代的人,而且可以和北宋大家相媲美。吴昌硕说:“文安健笔蟠蛟螭,有明书法推第一。”王铎的书法在书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今人林散之认为他是“自唐怀素后第一人”,不但有“神笔王铎”的美誉,还在河南民间流传着他的《拟山园帖》在雷电之夜能闪闪发光的神话。如今王铎书法在日本大受欢迎,在日本书坛甚至有“后王(铎)胜过先王(羲之)”之说。总之,沙孟海对王铎的评价反映了当代书家对王铎的一种认识:“一生吃着二王帖,天分又高,功力又深,结果居然能够得其正传,矫正赵孟、董其昌的末流之失,于明季书坛可谓中兴之主。”  木匠家的 [角落] [飞语] 发表于:11-12-08 20:06 [只看该作者]第9楼何绍基()是清代书法家、诗人。字子贞,号东洲居士。道州(今湖南省道县)人。官编修、四川学政。通经史、小学、金石。书法擅真、草、隶、篆,由颜真卿入手,后转师秦汉、魏晋、南北朝,其书注重碑学,笔意纵逸超迈,融厚有味。继邓石如后,极力推崇碑学,主张“书家须自立门户”。何绍基书法,早年秀润畅达;中年笔意纵逸超迈,时有颤笔,融厚有味;晚年人书俱老,已臻炉火纯青阶段,是清末碑学大家。其传世墨迹甚多。著《东洲草堂诗钞.文钞》、《说文段注驳正》等。在晚清书坛上,崇尚碑学、实践书法艺术求变的书法大家有:何绍基、赵之谦、吴大等人,其中何绍基最为突出,他不仅推崇碑学,又法唐学颜,还力求创新,从而成为一代碑学大师。何绍基通经史、嗜金石碑刻、尤工书法,真草篆隶无不精妙,其中以行草及隶书最具面貌,是清代最重要的书家之一。何绍基(一七九九~一八七三年),字子贞,号东洲居士,晚号叟,湖南道州(今道县)人。自幼聪慧,濡染家学,但乡试数次未中,清宣宗道光十一年(一八三一年),始成优贡,时年三十三岁;至三十七岁乡试始获解元,次年(一八三六)恩科会试成贡士,旋得殿试二甲第八名,成进士。初任官翰林院编修,继供职于国史馆。清文宗咸丰二年(一八五二)八月简放四川学政,十一月至成都接篆视事;咸丰五年(一八五三)五月因条陈时务触忌降调,六月解学政印绶,九月启程离蜀,前后在四川任职三年。咸丰六年(一八五四)六月应山东巡抚崇恩之聘,主讲于济南泺源书院;次年三月至北京,期盼能再膺命复官,羁旅京师半载,没有结果,复任的希望破灭,九月返回济南。至咸丰五年六月解四川学政以后,何绍基就再也没有膺任何官职。咸丰十年九月,离开济南,第二年二月返回故乡湖南长沙,主讲于长沙城南书院。同治九年(一八七○)应曾国藩和丁日昌延请赴扬州书局、苏州书局主持《十三经注疏》校刊事宜,兼主孝廉堂讲席。同治十二(一八七三)年秋,寝疾遂不起。是年七月卒,享年七十五。何绍基书法艺术成就,与其家庭环境和仕宦生涯有着极大的相关。主要是以六十岁为分野,由学政生涯转入学术生活,其思想观念、书法创作经历了一次脱胎换骨的转型期,摆脱了历代传统书法的钟繇、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等框框。何绍基早期书法多为楷书,结体横平竖直,整齐凝练,力厚骨劲,气苍韵遒,金石味极浓,完全是得力于魏碑《黑女志》、欧阳通《道因碑》。他楷书中那种藏锋行笔,笔道较圆的特点,则是吸取了颜体的精髓,从而形成了其独具风貌的楷书体势。近代书法家曾熙曾言:“叟从三代两汉包举无遗,取其精意入楷,其腕之空取黑女,力之厚取平原,风之险劲取兰台,故能独有千古。”中期以后的行书多于楷书,行书多参篆意,纵横斜中见规矩,恣肆中透秀逸之气。何绍基的行书根底颜真卿《争座位帖》和《裴将军诗》。三四十岁就已确立了自己的风格,显得既温柔敦厚,而又和雅内敛。五十岁左右之作,因糅合了王羲之、李北海笔意,故表现得挺拔矫健。他将圆浑饱满的颜书和俊爽锋棱的欧书,自然地融合于自己的笔底,乃能出奇生妙。何氏于碑,无论汉、魏、隋、唐,于临诸如《痊鹤铭》、定武本《兰亭序》、《圣教序》、《怀素小草千文》以及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等历代书家法帖,均广泛涉猎。尊古创新,别开生面,形成古朴自然的独特行书风格。其用笔飞动腾跃,起伏跌宕,造成点画方圆交错,线条精细相间,尤其注重整体的章法布白,讲究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关系,疏密错落有致,天然质朴,体现何绍基在艺术上的造诣之深。后期则多为篆书和隶书。何绍基的篆书出自周秦籀篆,极重气韵,不以分布为工,而以挺拔隽逸见长,以圆润婉遒见性。晚年所临蔡殷、楚公钟、毛公鼎等皆自出机杼,用笔上非一概,中锋圆笔,而是方圆尖扁间施并用,以垂露法收锋,故神融笔畅,遒劲古拙而有奇趣。正如杨守敬所指出的“纯以神行,不以分布为工”,体现了其“溯源篆分”的追求和努力。近人马宗霍在《岳楼笔谈》称何绍基的篆书:“所临三代鼎彝款识,皆自出机杼,兴至时遇纸则书,神融笔畅,妙绪环生,以其法以写小篆,遂尔天机洋溢,独得仙证。”何绍基的篆书作品数量不多,但品味高。如篆书屏,书于同治丁卯,其严谨的书风无不令人钦佩。该书屏是在吸取古人书艺养分的基础上,将行书的气、隶书的势有机地揉入。笔道上,方笔圆笔、粗笔细笔浑然一体,呈现出独具一格的篆书风貌。隶书是何绍基晚年才涉猎的的书体,主要是源于张迁碑,而于汉隶无所不习,如衡方碑、乙瑛碑、礼器碑及石门颂等有代表性的名品,反复临摹,挹其精髓。在把握住用笔的凝重饱厚和字型的方整端庄以后,则全以已意为之,运笔加入顿挫颤抖动作,用笔选择润湿风腴特点,放笔直书,大气雍容。当代书家沙孟海对何绍基隶书评价道:“其隶书的好处,在有一缕真气,用笔极灵空,极洒脱,看过处很潦草,其实他不肯丝毫苟且的。至于他的大气盘旋处,更非常人所能望其项背。他生平遍写各体隶碑,对于张迁的功夫最深。他的境界虽没有像伊秉绶的高,但比桂馥来得生动,比金农来得实在,在隶家中,不能不让他占一席位次。”可见其隶书在书家心目中的崇高地位。他晚年的书法风貌独具,将草书、篆书、隶书、行草融为一体,浑厚雄重,独创一格。行书或直或斜,似直非直,似斜非斜。通篇字体大小连贯而又相称。无论其笔亦重抑轻,但皆遒劲古拙,婉转流利。且篆分笔法参染,落笔跳跃飞动,圆劲秀挺,变化多姿,令人莫测。幅中字体,随处可见方正、奇肆、恣纵、虚实、肥瘦等风格。如所书“为、人、文、会”等字的撇,“锋、伯、神、耳”等字,任意挥洒,更具飘逸奇纵。综观何绍基的书法艺术,颇具成就,在晚清书坛上,光彩夺目。诚如晚清书家向鏊担骸佰挪┣⒍辔牛谛⊙В橛善皆继ㄒ宰妨睾喝抛Α;赝蟾咝勘倌≈涟偻蚴āK渲鄢德蒙幔闯⑴技洌晾嫌惹凇F浞至バ锌砸宰ㄐ兄缜萏伲鬃故孀阋粤璋俅印J莱频耸缂е蟪桑谌蛭粗[磐ㄗτ诟魈澹炜庑岳词榕伞!   木匠家的 [角落] [飞语] 发表于:11-12-08 20:07 [只看该作者]第10楼怀素(725-785)唐时人,字藏真,僧名怀素,俗姓钱,汉族,永州零陵(湖南零陵)人。幼年好佛,出家为僧。他是书法史上领一代风骚的草书家,他的草书称为“狂草”,用笔圆劲有力,使转如环,奔放流畅,一气呵成,与唐代另一草书家张旭齐名,人称“张颠素狂”或“颠张醉素”。怀素怀素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书法家,他的草书称为“狂草”,用笔圆劲有力,使转如环,奔放流畅,一气呵成,和张旭齐名。后世有“张颠素狂”或“颠张醉素”之称。可以说是古典的浪漫主义艺术,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他也能做诗,与李白、杜甫、苏涣等诗人都有交往。好饮酒,每当饮酒兴起,不分墙壁、衣物、器皿,任意挥写,时人谓之“醉僧”。他的草书,出于张芝、张旭。唐吕总《读书评》中说:“怀素草书,援毫掣电,随手万变,宋朱长文《续书断》列怀素书为妙品。评论说:“如壮士拔剑,神彩动人。”   怀素怀素自幼聪明好学,他在《自叙帖》里开门见山他说:“怀素家长沙,幼而事佛,经禅文暇,颇喜笔翰。”他勤学苦练的精神是十分惊人的。因为买不起纸张,怀素就找来一块木板和圆盘,涂上白漆书写。后来,怀素觉得漆板光滑,不易着墨, 就又在寺院附近的一块荒地,种植了一万多株的芭蕉树。芭蕉长大后,他摘下芭叶,铺在桌上,临帖挥毫。 由于怀素没日没夜的练字,老芭蕉叶剥光了,小叶又舍不得摘,于是想了个办法,干脆带了笔墨站在芭蕉树前,对着鲜叶书写,就算太阳照得他如煎似熬;刺骨的北风冻得他手肤迸裂,他还是在所不顾,继续坚持不懈地练字。他写完一处,再写另一处,从未间断。这就是有名的怀素芭蕉练字。编辑本段成就及荣誉为纪念怀素在今永州市零陵区潇水中路建有“怀素公园”。公园里有古迹怀素书法绿天奄,是怀素出家修行,种蕉练字的地方。据零陵县志记载:绿天庵清咸丰壬子年毁于兵,同治壬戍年郡守阳翰主持重建。下正殿一座,上为种蕉亭,左为醉僧楼,有怀素塑像。庵后一处刻有“ 砚泉”二字,是怀素磨墨取水的地方。右角有“笔冢”塔,怀素写秃了的笔都埋于此。庵正北70余步有墨池,是怀素洗砚处。   在长安怀素声誉青云直上,歌颂他草书的诗篇有37篇之多。他的草书有《自叙帖》、《苦笋帖》、《食鱼帖》、《圣母帖》、《论书帖》、《大草千文》、《小草千文》《四十二章经》、《千字文》、《藏真帖》、《七帖》、《北亭草笔》等等。其中《食鱼帖》极为瘦削,骨力强健,谨严沉着。而《自叙帖》其书由于与书《食鱼帖》时心情不同,风韵荡漾。真是各尽其妙。米芾《海岳书评》:“怀素如壮士拨剑,神采动人,而回旋进退,莫不中节。”唐代诗人多有赞颂,如李白有《草书歌行》,曼冀有《怀素上人草书歌》。   提到过怀素的诗:《草书屏风》写出了怀素“狂草”的精妙之处!编辑本段作品在草书艺术史上,怀素其人和他的《自叙帖》,从唐代中叶开始,一直为书法爱好者谈论了一千怀素书法两百多年。怀素,十岁出家为僧,字藏真,俗姓范,永州零陵(今湖南零陵)人。少时在经禅之暇,就爱好书法,贫穷无纸墨,他为练字种了一万多棵芭蕉,用蕉叶代纸。由于住处触目都是蕉林,因此风趣地把住所称为“绿天庵”。又用漆盘、漆板代纸,勤学精研,盘、板都写穿了,写坏了的笔头也很多,埋在一起,名为“笔冢”。   他性情疏放,锐意草书,却无心修禅,更饮酒吃肉,交结名士,与李白、颜真卿等都有交游。以“狂草”名世。唐代文献中有关怀素的记载甚多。“运笔迅速,如骤雨旋风,飞动圆转,随手万变,而法度具备”。王公名流也都爱结交这个狂僧。唐任华有诗写道:“狂僧前日动京华,朝骑王公大人马,暮宿王公大人家。谁不造素屏,谁不涂粉壁。粉壁摇晴光,素屏凝晓霜。待君挥洒兮不可弥忘,骏马迎来坐堂中,金盘盛酒竹叶香。十杯五杯不解意,百杯之后始颠狂。.......”前人评其狂草继承张旭又有新的发展,谓“以狂继颠”,并称“颠张醉素”。对后世影响极大。   怀素书法怀素善以中锋笔纯任气势作大草,如「骤雨旋风,声势满堂」,到「忽然绝叫三五声,满壁纵横千万字」的境界。虽然如是疾速,但怀素却能於通篇飞草之中,极少失误。   与众多书法家草法混乱缺漏相比,实在高明得多。是知怀素的狂草,虽率意颠逸,千变万化,终不离魏晋法度。这确实要归功他从极度苦修中得来。怀素传世的书迹较多:计有千字文、清净经、圣母帖、藏真帖、律公帖、脚气帖、自叙帖、苦笋帖、食鱼帖、四十二章经等。   就以上怀素作品加以研究,其风格并非全部相同,大到可分为三种:一是尚未完全摆脱前人作风的:如圣母、食鱼、苦荀、藏真、诸帖,保留晋法甚多,圣母帖且多有颜真卿作风。二是他自成一家本领作风,如清净经、四十二章经、自叙帖(堪称标准的怀素书)。三是循和平澹的书风,如小草千字文,与其狂肆作风,大异其趣,完全换过一番面目,也可说是他过人之处。《自叙帖》纸本,纵31.4厘米,横1510.0厘米;126行,共698字。帖前有李东阳篆书引首“藏   怀素书法真自叙”四字。原迹现在台湾故宫博物院。《自叙帖》是怀素草书的代表作。最初的六行,据说是由此帖收藏者苏舜钦(宋)所补写,与第七行以下的相比,确有天壤之别,这在打开全卷俯瞰时,更加让人一目了然。通篇为狂草,笔笔中锋,如锥划沙 怀素书法   盘,纵横斜直无往不收;上下呼应如急风骤雨,可以想见当年操觚之时,心手相师,豪情勃发,一气贯之的情景。明代安岐谓此帖:“墨气纸色精彩动人,其中纵横变化发于毫端,奥妙绝伦有不可形容之势。”就草书而言,在晋唐以来的传统之中,有以羲之父子为最具学究派特质的主流,而属于反传统者,当推怀素的自叙帖式的“狂草”一路。据说颜真卿曾以张旭笔法授与怀素,所以或怀素书法许可说是“张旭-颜真卿-怀素”是一脉相传的,从遗留下来的作品看来,颜真卿在楷书及行书方面,已呈现出反传统的趋向。就草书言,怀素大概是从张旭的作品中,悟得了他独自的书法。《小草千字文》小草千字文墨迹。贞元十五(公元799年书)怀素千字文有多种,而以“小字贞元本”为最佳,又称《千金帖》绢本,八十四行,一零四五字。明莫如中说:“怀素绢本千字文真迹,其点画变态,意匠纵横,初若漫不经思,而动遵型范,契合化工,有不可名言其妙者”,此本为怀素晚年所书,怀素晚年草书又从骤雨旋风转到古雅平淡,字与字不相连属,笔道更加苍劲浑朴。当为绚烂之极而复归平淡之作,故历来为书林所重。怀素草书。王世贞评说:   怀素书法   “素师诸帖皆遒瘦而露骨,此书独匀稳清熟,妙不可言。”《论书帖》草书墨迹,纸本,纵38.5厘米,横40.5厘米,9行,共85字。一般说是继承和发展了张旭的草书,所以有“以狂继颠”的说法。董追《广川书跋》云:“怀素于书法,自言得笔法三昧。观唐人评书,谓不减   怀素书法张旭,素虽驰骋绳墨外,而回旋进退莫不中节”,“今其书自谓真出钟(钟繇),草出张(张芝)。”但无论如何,他的草书总是以奔放纵逸为基本面目的。而《论书帖》则与我们常见的怀素的草书大有不同。他的《书帖》写得“匀稳熟”,“出入规矩,绝狂怪之形”。是今草中有章草遗意的佳作。编辑本段艺术特色在草书艺术史上,怀素其人和他的《自叙帖》,从唐代中叶开始,一直为书法爱好者谈论了一千两百多年。怀素,十岁出家为僧,字藏真,俗姓钱,永州零陵(今湖南零陵)人。少时在经禅之暇,就爱好书法,贫穷无纸墨,他为练字种了一万多棵芭蕉,用蕉叶代纸。由于住处触目都是蕉林,因此风趣地把住所称为“绿天庵”。又用漆盘、漆板代纸,勤学精研,盘、板都写穿了,写坏了的笔头也很多,埋在一起,名为“笔冢”。   怀素书法他性情疏放,锐意草书,却无心修禅,更饮酒吃肉,交结名士,与李白、颜真卿等都有交游。以“狂草”名世。唐代文献中有关怀素的记载甚多。“运笔迅速,如骤雨旋风,飞动圆转,随手万变,而法度具备”。王公名流也都爱结交这个狂僧。唐任华有诗写道:“狂僧前日动京华,朝骑王公大人马,暮宿王公大人家。谁不造素屏,谁不涂粉壁。粉壁摇晴光,素屏凝晓霜。待君挥洒兮不可弥忘,骏马迎来坐堂中,金盘盛酒竹叶香。十杯五杯不解意,百杯之后始颠狂。.......”前人评其狂草继承张旭又有新的发展,谓“以狂继颠”,并称“颠张醉素”。对后世影响极大。   怀素善以中锋笔纯任气势作大草,如“骤雨旋风,声势满堂”,到“忽然绝叫三五声,满壁纵横千万字”的境界。虽然如是疾速,但怀素却能於通篇飞草之中,极少失误。与众多书家家草法混乱缺漏相比,实在高明得多。是知怀素的狂草,虽率意颠逸,千变万化,终不离魏晋法度。这确实要归功他从极度苦修中得来。怀素传世的书迹较多:计有千字文、清净经、圣母帖、藏真帖、律公帖、脚气帖、自叙帖、苦笋帖、食鱼帖、四十二章经等。   就以上怀素作品加以研究,其风格并非全部相同,大到可分为三种:一是尚未完全摆脱前人作风的:如圣母、食鱼、苦荀、藏真、诸帖,保留晋法甚多,圣母帖且多有颜真卿作风。二是他自成一家本领作风,如清净经、四十二章经、自叙帖(堪称标准的怀素书)。三是循和平澹的书风,如小草千字文,与其狂肆作风,大异其趣,完全换过一番面目,也可说是他过人之处。欢迎您转载分享:
更多精彩:}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欧体楷书字体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