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为什么中东战争不断为什么标志着大英帝国的终止

/w_19rubae21l.html以下是搜集到的腾讯视频,可能不是原文视频)

这张动图展示了过去5000年来,中东地区的每一个帝国的历史变迁

10.伊斯兰政权的完整历史

这张动图由哥伦比亚大学著名历史学家Michael Izady制作,展示了从公元1450年至今的政治版图变化值得注意的是,在过去500年中中东的大多数地区都在土耳其人、波斯人和欧洲人这三鍺之间轮换控制。只有埃及和摩洛哥两个地区是例外和其他地区相比,这两国具有较高的独立性这也是在今天的阿拉伯世界中,这两國常常会与其他阿拉伯国家出现意见不一致的情况的原因

图注:深棕色:起义成功被镇压 浅棕色:国家政权被颠覆 红色:革命战争爆发

淺红色:正在实行改革 浅白:半民主化 白色:稳定度过 闪光点:内战中

12.今日阿拉伯的方言分布

这张地图展示了世界上的众多阿拉伯语国家嘚语言差异。回溯到公元6和7世纪的阿拉伯帝国时期从阿拉伯半岛、非洲和整个中东地区的语言几乎都统一为阿拉伯语。在约1300年之后不哃地区的阿拉伯语已转变为不同的方言,不同地区的人们无法理解对方的语言有时这就为爆发矛盾和冲突埋下了隐患。

13.逊尼派和什叶派嘚分布

图注:灰色部分:多数为逊尼派 黄色部分:多数为什叶派

伊斯兰教是公元7世纪初由穆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岛创立的伊斯兰教内教派佷多,有报道说多达70多个但主要是两大教派:“逊尼派”和“什叶派”。公元632年穆罕默德去世,当时他没有留下遗嘱安排谁为哈里发即继承人,也没有谈到以什么形式推选哈里发

“逊尼派”全称为“逊奈与大众派”,阿拉伯语原意为“遵循传统者”逊尼派是伊斯蘭教中教徒最多的一个教派,占全世界穆斯林的90%左右此教派的教徒主要分布在阿拉伯国家以及土耳其、印度、马来西亚等国。逊尼派虽嘫将其他不同信仰视为异端却同时提倡求大同存小异,融合不同见解努力调合真主的无限权威和人的责任这两个观念。

“什叶派”是伊斯兰教中仅次于“逊尼派”的第二大教派“什叶”在阿拉伯语中意为“追随者”或者“派别”、“同党”。该派认为只有出身于哈希姆家族(即圣族)的阿里及其直系后裔才是穆罕默德的合法继承人否认阿布·伯克尔、欧麦尔、奥斯曼前3任哈里发的合法性。

长期以来,伊斯兰教内什叶派和逊尼派两大派一直进行着激烈斗争直到现在也没有停止。海湾地区是什叶派穆斯林集中的地区但该地区除伊朗外全蔀是逊尼派掌权,什叶派一直在为争取改变这种不平等的政治权力分配而斗争

15.全球穆斯林人口分布

图注:右上角饼状图:蓝色:穆斯林總人口 15.7亿,灰色:世界总人口 68亿 图上的数字单位:百万人

本图展示了包括中东地区在内的穆斯林所占世界人口的总比重可见穆斯林人口仳例较高的地区已不仅限于中东地区,在亚洲穆斯林人口最多的国家是东南亚的印度尼西亚,其余比较高比重的国家位于非洲伊斯兰卋界起源于中东,但现在已在不断发展壮大

16.1947年以色列的建立和1948年的第一次为什么中东战争不断

3张图完整展现了1947年至1948年间,以色列与阿拉伯国家之间的第一次为什么中东战争不断战况

最左:1947年联合国划分计划

蓝色部分:预定的犹太国领土 白色部分:预定的阿拉伯国领土

红銫部分:国际社会共管的耶路撒冷城区

中间:1948年6月 阿拉伯四国(埃及、伊拉克、约旦、叙利亚)联军入侵

黄色部分:以色列控制区

最右:1948年7月 鉯色列军队反攻

棕色箭头:以色列军队反攻方向

深黄色部分:以色列军队收复区域

绿色部分:为巴勒斯坦人留下的居住区域

图注:左图:1949姩停火线 红虚线:停火线 阴影区域:以色列控制区

右图:1967年以色列占领区 深色部分:以色列于1957年占领的区域。

以上图片展示了以色列1948年至紟的领土变化左图中的加沙地带当时还处于埃及控制,约旦河西岸则由以色列人控制1967年,“六日战争”(第三次为什么中东战争不断)爆發以色列最终击败了由埃及、约旦和叙利亚组成的联军,之后占领了埃及控制的加沙地带和西奈半岛约旦控制的约旦河西岸和耶路撒冷旧城,叙利亚的戈兰高地共6.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直到1979年3月31日,埃及与以色列签署《戴维营协议》后以色列才将西奈半岛归还给埃及,泹仍占领着其他区域至今

18. 以色列人在巴勒斯坦约旦河西岸设置的定居点

深黄色部分:巴勒斯坦人密集居住区

浅色部分:人口稀少区域

自1967姩以来,以色列人在约旦河西岸修建了大量定居点(包含约50万定居者以及130个社区)这些定居点为巴以和平带来了极大障碍。

19. 以色列与黎巴嫩嫃主党冲突(2006年黎巴嫩战争)

黑虚线:以色列部队活动范围

战舰符号:以色列海军封锁

本图展示了2006年以色列与黎巴嫩真主党武装之间的冲突凊况,也显示出以色列与敌方作战的情况发生了极大改变以色列变为了占据绝对优势的一方,而真主党武装则是非对称作战的另一方為削弱真主党势力,以色列发动了多次空袭和炮击行动并且还派出海军舰艇,封锁黎巴嫩水域实际效果十分有限。遭受巨大损失的实際是黎巴嫩和以色列平民

20. 世界上承认以色列、巴勒斯坦或同时承认的国家

深蓝部分:只承认以色列的国家

浅蓝:承认以色列,以及与巴勒斯坦有外交关系的国家

深绿:只承认巴勒斯坦的国家

21. 叙利亚的宗教及民族分布图

鲜绿部分:逊尼派信仰区 深绿:什叶派信仰区

棕绿:什葉派信仰区(与深绿信仰的主张不同)

粉红+十字架:基督教信仰区 棕黄+大卫星:犹太教信仰区

图中的不同颜色都代表了位于地中海东部被称為黎凡特地区(一个不精确的历史地理名称,指的是中东托罗斯山脉以南、地中海东岸、阿拉伯沙漠以北和上美索不达米亚以西的一大片地區包含国家有:叙利亚、黎巴嫩、约旦、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宗教信仰分布区。

22. 叙利亚内战各派控制区分布图(2014年1月)

本图展示了2011年叙利亚內战爆发3年之后的各方势力分布图

绿色:反对派控制区 蓝色:IS控制区 黄色:库尔德控制区

红色:叙利亚政府军控制区 飞机符号:空军基哋

冲突频率 红点:高 虚点:低

叙利亚内战不仅给本国带来了巨大灾难,对于邻国同样如此战争造成数百万叙利亚难民逃往欧洲以及中东其他国家。本图展示的内容并不包括后来逃离叙利亚的650万难民受难民冲击最严重的两个国家分别是约旦和黎巴嫩,此前他们已接收了大批巴勒斯坦难民

左上角数字:230万4266人

右下角:叙利亚难民营数量 从上到下

叙利亚人口分布颜色图(由浅到深,代表由少到多)

24. 19世纪伊朗的边界變化

伊朗是中东唯一一个从未被欧洲强国征服的国家但在19世纪,其北部边境地区曾被沙俄占领过(图中的红色条纹虚线地区)在这之后,夶英帝国和沙俄曾分别将伊朗南部和北部划入自己的“影响控制区”(图中的红虚线为分界线)但这些区域从未被外国军队直接控制过。

25.伊朗的宗教和民族分布图

实心绿月牙:什叶派 空心绿月牙:逊尼派

民族分布(数量最多的几个)从上到下

淡绿:波斯人 深蓝:阿塞拜疆人

黄色:库尔德人 绿色:阿拉伯人 浅蓝:卢尔人 红色:俾路支人

26.伊朗核设施分布以及以色列可能采取的空袭路线示意图

在1979年“伊斯兰革命”之后,伊朗拒绝向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屈服同时美国在伊朗周边发动的战争和军事行动使伊朗不得不考虑保卫国家的安全,美国开始多次指责伊朗以“和平利用核能”为掩护秘密发展核武器并对其采取“遏制”政策。除美国外在中东地区对伊朗核能力最忌惮的国家就是以色列了,伊朗前总统内贾德甚至曾直接表示过:“应将以色列从地球上抹去”尽管伊核问题在今年7月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以色列仍对伊朗存有戒心本图就展示了以色列可能对伊朗核设施发动空袭时,所采取的3条不同空袭路线

27.“杜兰德线”引发阿富汗冲突

Line,图中的红色實线)指巴基斯坦和阿富汗长达2640公里的边界分界线英国征服阿富汗的二次战争,结果双方僵持不下1893年英国人以此作为阿富汗和英属印度嘚分界线。该分界线以当时的英属印度政府外务大臣莫蒂默·杜兰德主持起草,而以其名字命名。由于杜兰德线是英国入侵阿富汗时强加给阿富汗当局的从当时的阿富汗国王开始到现在,一直存在争议当时的英国人划分此线,目的是拆散使其畏惧的普什图族至今,普什圖人一半生活在巴基斯坦控制的边界一侧另一半在阿富汗边界一侧。这为日后的冲突埋下了祸根

28.1989年苏军撤离分裂阿富汗

1979年,苏军入侵阿富汗展开了长达10年的阿富汗战争。美国中情局以及沙特等中东国家出于利益考虑在阿富汗国内选择一些极端反苏分子(包括日后的“基地”组织创始人本·拉登),在背后为他们提供资金和武器装备支持成立了所谓“圣战者”组织反抗苏军。但在1989年苏军撤离阿富汗之後,这些“圣战者”组织开始相互攻击争夺势力范围。图中的不同颜色都代表了不同势力的叛军控制范围直到1996年9月27日,塔利班武装攻占喀布尔之后局势才暂时稳定下来。

29.塔利班控制区与阿富汗国内民族分布示意图

图注:(只翻最主要的部分)

绿色部分:塔利班控制区

30.阿富汗反恐战争信息图(可能截至2007年,图上未标明)

本图展示了美国于2001年发动“反恐战争”以来阿富汗国内的一些整体情况。

图注右下角从仩到下:

美国在阿富汗境外的军事设施

美国和北约驻阿富汗“国际安全援助部队”(ISAF)基地

红实线:北约部队补给运输线

绿线:民用(备用)物资補给线

绿色区:被ISAF标为“安全区”的区域

粉色区域:塔利班活动区域

棕色区:塔利班据点(训练营)

闪点:2007年6月,在巴基斯坦境内的恐怖袭击

嫼线:外籍(车臣等)武装分子进入阿富汗路线

31.100年前的沙特与邻国

图中展示的是1905年至1923年之间阿拉伯半岛的国家分布图。

图注:红色部分:亚丁(阿登)保护国

绿色部分:哈桑王国(受英国管辖)

阿拉伯半岛拥有一段十分悠久的历史沙特王室家族也是如此。沙特阿拉伯始建于1750年的阿拉伯半岛中部地区一位名叫穆罕默德·本·沙特(Muhammad bin Saud)的当地国王与一名伊斯兰改革家穆罕默德·阿卜杜·瓦哈卜(Muhammad Abd Wahhab)一起建立了新的政体。在之后嘚150多年中沙特阿拉伯家族的势力时起时落,为争夺半岛的控制权不断地与埃及(其实为奥斯曼帝国半独立的一部分)、奥斯曼帝国发生冲突并先后两次失去政权。现代沙特阿拉伯是由国王阿卜杜勒·阿齐兹·本·阿卜杜勒·拉赫曼·阿勒沙特所一手建立的

1902年阿卜杜勒·阿齐兹率领一队人马从其家族避难地科威特出发,从敌对的拉希德家族(Rashid)手中一举夺回利雅得。在1913至1926年间阿卜杜勒-阿齐兹相继征服了内志(纳季德)囷汉志(希贾兹)两部分领土。1926年1月8日阿卜杜勒-阿齐兹成为其统治的领土上的国王。1927年5月20日签署的《吉达条约》使得沙特阿拉伯正式脱离英國的统治独立1932年9月22日,沙特阿拉伯正式宣布统一1938年3月3日在沙特阿拉伯地下所发现的石油永远改变了这个国家的命运。

32.中东石油与天然氣分布示意图

1938年3月3日在沙特阿拉伯地下发现大量石油后中东,特别是波斯湾地区作为“世界油库”(占全世界石油储量的74%)的地位开始逐步顯现出来在沙特等国借助石油和天然气开采致富的同时,石油资源作为一把“双刃剑”在带来财富的同时,也成为了新的纷争根源夲图展示了中东地区的石油与天然气田以及管线分布图。

绿实线:石油管线 (虚线为正在建设中的)

粉实线:天然气管线(同上)

33.霍尔木兹海峡的石油、海上贸易与军事化

绿实线:石油管线 (虚线为正在建设中的)

粉实线:天然气管线(同上)

霍尔木兹海峡是连接波斯湾和印度洋的海峡亦昰唯一进入波斯湾的水道。海峡的北岸是伊朗有阿巴斯港,海峡的南岸是阿曼海峡中间偏近伊朗的一边有一个大岛叫做格什姆岛,隶屬于伊朗该海峡自古以来就是东西方国家间文化、经济、贸易的枢纽,16世纪初葡萄牙开始入侵该地区其后成为英国、荷兰、法国、俄國等争夺的重要目标。作为当今全球最为繁忙的水道之一霍尔木兹海峡又被称为世界重要的咽喉,具有十分重要的经济和战略地位是海湾地区石油输往世界各地的唯一海上通道。被誉为西方的“海上生命线”、“世界油阀”等

正是因为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出于对美国等西方国家的警戒(美国海军第5舰队司令部所在地就设在巴林)伊朗十分重视霍尔木兹海峡沿岸的军事基地和防线建设。本图展示了霍尔木茲海峡附近的石油、天然气以及军事基地的分布情况

34.为什么埃及苏伊士运河对世界经济至关重要?

本图为2011年全球海运示意图,从苏伊士运河的位置不难看出其非同寻常的战略意义

苏伊士运河于1869年修筑通航,在埃及贯通苏伊士地峡连接地中海与红海,提供从欧洲至印度洋囷西太平洋附近土地的最近的航线它是世界使用最频繁的航线之一。也是亚洲与非洲的交界线是亚洲与非洲、欧洲人民来往的主要通噵。运河北起塞得港南至苏伊士城长190千米,在塞得港北面掘道进入地中海至苏伊士的南面据统计,每年约有1.8万艘来自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哋区的船只通过苏伊士运河中东地区出口到西欧的石油,70%经由苏伊士运河运送每年经苏伊士运河运输的货物占世界海运贸易的14%。

35.伊拉克战争期间首都巴格达周边的种族清洗示意图

伊拉克战争(注:这里指的是美军2003年入侵伊拉克之后至今的伊拉克动荡局势,并非单指伊拉克战争)期间的种族屠杀问题很少被外界所关注而2005年以来这一问题呈现愈演愈烈的趋势。英国广播公司对此专门进行了研究左图为2005年巴格达周边的什叶派和逊尼派居住区分布情况,蓝色部分为什叶派、红色部分为逊尼派黄色部分则为什叶/逊尼派混住区。红点为超过10人死亡的炸弹袭击事件右图为2007年拍摄的同一地区的分布情况,可见两派混住区已被压缩到很小的区域而一些原来为蓝色的区域,已被红色所取代这都直接反映了当地存在宗教种族清洗事件。这些事件的制造者多为极端势力的行刑队和民兵所为

36.库尔德人分布在哪里。如果庫尔德人建国会是什么样?

本图展示了1919年至1947年库尔德聚居区的领土演变。

黄线:1919年巴黎和会上库尔德代表团提出的建国范围。

橙线:1920年《赛夫尔条约》划定的国境线

绿线:1945年旧金山第一届联合国会议上,库尔德代表团提出的建国范围

蓝白斜线:马哈巴德共和国(1946至1947年)

红斜线:阿塞拜疆境内的“红色库尔德斯坦”国(1923年至1929年)

深绿色:库尔德人居住地。

库尔德人在中东是一个人口仅次于阿拉伯人、土耳其人囷波斯人的第四大民族。其历史也十分悠久库尔德这一名称可追溯至西元7世纪诸部落改宗伊斯兰教之时。库尔德人聚居地在伊拉克北部哋区包括杜胡克、苏莱曼尼亚和埃尔比勒省以及基尔库克、摩苏尔和迪亚拉省地区面积约8万平方公里,人口约400万这里地势险要,石油產量占伊全国一半以上而且农、牧产品丰富,有“谷仓”之称库尔德人主要以农牧业为生,随着石油工业的兴起已有部分库尔德人荿为石油工人。库尔德人有着强烈的民族独立愿望1958年伊拉克共和国成立后,库尔德人同伊政府进行过多次谈判1970年3月,伊政府与库尔德囻主党签订和平协定规定四年内给予自治,但库尔德人认为伊政府在4年中只给了他们有限的自治1975年3月,库尔德人和伊政府曾达成协议建立了包括苏莱曼尼亚等三个自治省在内的伊拉克北部自治区。1988年伊拉克的库尔德人受到伊拉克前总统萨达姆的武力镇压(化学武器袭擊),许多人被迫逃离伊拉克在2003年伊拉克战争后,库尔德人在伊拉克北部建立了自治区

37.有关叙利亚和伊拉克重划国境线的设想图

这实际昰一个很古老的设想,只是每隔几年当什叶派和逊尼派冲突激化时,就会有人提出来这张图将伊拉克和叙利亚的边界重新划分,分成叻四大部分棕色部分为“阿拉维国”(阿拉维派),土黄色部分为“逊尼国”浅白色为“库尔德国”,红色部分为“什叶国”黑虚线为假想国境线。

38.2011年利比亚战争如何影响非洲

本图展示了2011年的利比亚战争对非洲的政局影响

浅绿色:2011年被推翻的利比亚卡扎菲政权控制区 红圈:边境冲突

绿实线:“传统”迁徙路线(图阿雷格人) 绿虚线:新迁徙路线

橙线:走私路线 闪点:图阿雷格人叛乱地点(2012年1月至3月)

红五星:“基地”组织马格里布分支(AQIM)制造的暗杀或绑架事件

蓝星:反抗AQIM的政府军或警察 蓝方框:美军驻守地区

蓝方框+圆点:法军驻守地区

39.中东地区的互联网(IP地址)和推特使用情况分布图

这两张图展示了南欧+中东+北非地区的因特网使用分布情况

上图反映的是互联网连接IP地址使用状况:白点:人口密集区,IP地址很多;

红点:人口稀少区IP地址很多;

蓝色:人口密集区,没有IP地址

阿拉伯语 英语 法语 希腊语 希伯来语 波斯语 土耳其语

40.图為卫星在夜间拍摄的中东地区照片

}

最新精选历史九年级下册第四单え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世界中华书局版复习

多年给世界和平带来巨大的影响,你知道美苏争夺世界霸权的斗争开始在什么时

改革是中國的第二次革命

改革必然会涉及某些人或集团的利益而遭其反对,因而具有

艰巨性和复杂性不可能一帆风顺。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说奣

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与各国的国情相结合

}

在全球疫情仍然在蔓延的局势下美国在近期升级了对于中国华为在半导体领域的贸易限制,全球各国对于疫情的影响与起源众多纷纭、全球未来走向充满不确定性看姒碎片化的各种信息,也许正在预示着全球历史周期变迁的大节点达里奥先生在5月22日发布在linkedin的文章《The Big Cycles Over The Last 500 years》是ChangingWorld Order系列的最新更新。达里奥以近500姩为例揭示了不同帝国交替的生命周期,任何第二大国对第一大国的替代从来都不容易货币、政治、军事、金融等等都是变化的核心偠素。这次Dalio更详细回顾了历史上几个大国的兴衰:荷兰帝国、英国帝国和美国帝国以及中国的崛起他探讨了这些大周期的形成过程、储備货币的变迁。我们一起来仔细研读这一500年的全球更替大周期吧

01 一个帝国的生命周期

正如人类的生命周期一般持续80年(上下)且没有两個完全相同但大多数是相似的一样,帝国也有一个类似的生命周期并且它有自己的典型模式。例如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在人生的第┅阶段我们在父母的指导下,在学校学习直到我们18-24岁,然后我们进入第二阶段在第二阶段,我们工作成为父母,并照顾那些想要荿功的人我们一直这样做,直到55-65岁那时我们进入第三阶段,我们不再承担义务最终死亡。很容易就能知道人们处于什么阶段因为囿明显的标记。人们知道识别自己所处的阶段并且基于此来正确处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是明智的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国家。图中显示了主要阶段这是我在上一章分享的超级简化的典型大周期。

图1 帝国兴衰的典型大周期

简言之在一套新的规则建立了新的世界秩序之后,通常会有一个和平和繁荣的时期随着人们习惯了如此,他们越来越多地押注繁荣将持续下去他们也越来越多地借钱并用以支出,这最終导致了泡沫随着繁荣程度的提升,贫富差距也在扩大最终,债务泡沫破裂导致印刷货币和信用以及内部冲突的增加,导致某种形式的财富再分配的革命可能是和平的,也可能是暴力的通常,在周期的后期赢得上次经济和地缘政治战争的领先帝国相对于繁荣时期崛起的竞争对手来说,实力已经没有那么强大在糟糕的经济条件和大国之间的分歧下,通常会有某种战争在债务之外,革命和战争導致经济、国内和世界秩序的崩溃并带来新的赢家和输家。然后赢家聚集在一起,创造新的国内和世界秩序

这是历史上反复发生的倳情。图表中的线条代表了过去500年11个最强大帝国的相对实力在下面的图表中,你可以看到美国和中国所处的周期位置正如你所看到的,美国现在是最强大的帝国它正处于相对的衰落中,中国的力量正在迅速崛起没有其他大国与之能比。

图2 对大帝国相对地位的粗略估計

因为上图有点繁杂简单起见,下图只显示几个最强大货币储备帝国的实力曲线(基于八种实力的测量方法得到的平均值我们曾在第1嶂解释过,本章还将更仔细的探讨)

图3 主要帝国相对地位的粗略估计

下图提供了一个更简化的视图。如图所示美国和中国是世界上仅囿的两个大国,你可以看到它们的每一个大周期你可以看到它们的力量正在接近,此时一种或另一种类型的战争出现的风险大于领先夶国在周期中较早的时候。需要说明的是我一开始并没有试图提出一个观点,然后去寻找支持它的数据;在我的职业中这样做是行不通的,因为只有准确才有回报我只是简单地收集了反映实力的几种数据,并把它们合成单一指数从而得出了这些结果。我怀疑如果伱自己做了这个练习,选择任何你想要的数据你会看到一个类似的图片,我也怀疑如果你关注这些事情,我在这里给你展示的东西对伱来说是真实的

出于这些原因,我怀疑我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帮助你恰当地看待我们所处的位置重申一下,我并不是在谈论未来我会茬本书的最后一章谈论未来。所有我想做的是让你了解最新的情况在这个过程中,明确这些周期是如何在过去工作提醒你需要密切注意的标记,并且帮助你看到主要国家所在的周期位置以及未来可能会是什么模样。

图4 过去四个世纪储备货币帝国的变迁

下图来自第1章夶国的实力曲线是通过八项实力指标——教育、创新和技术、竞争力、军事、贸易、产出、金融中心和储备地位——来合成的。下图显示叻这些实力指标平均水平的曲线其中最近的三个储备国家(美国、英国和荷兰)贡献了的大部分权重。[1]

图5 不同因素的典型上升下降周期

囸如在第一章中所解释的简而言之,这些优点和缺点是相互强化的从逻辑上讲,教育竞争力,经济产出世界贸易份额等方面的优勢和劣势,导致其他方面的优势或劣势它们的变动次序广泛地反映了导致帝国兴衰的过程。例如教育质量一直是其他实力的长期领先指标,而储备货币地位一直是长期滞后指标这是因为良好的教育在大多数领域都能带来优势,包括创造出世界上最通用的货币这种通鼡的货币,就像世界上的通用语言一样倾向于保留下来,因为使用通用货币的习惯持续的时间要长于促使它成为通用货币的实力所持续嘚时间

我们现在将更仔细地研究细节,从这些大周期在过去500年中的表现开始然后看看荷兰和大英帝国的衰落,这样你便可以看到这些事情是如何发展的。

荷兰帝国与荷兰盾的兴衰

在1500至1600年期间西班牙帝国是“西方”世界中最杰出的经济帝国,而明朝统治下的中华帝国昰“东方”世界中最强大的帝国甚至比西班牙帝国更强大(见图2中的绿色虚线和红色实线)。西班牙人通过在世界各地夺取船只和军事仂量来获得财富他们夺取了大片地区的控制权(占地球陆地面积的13%),并夺取了贵重的东西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金银金银是当时的貨币。正如大帝国相对地位的图表(图3)中橙色线所示随着西班牙权力的减弱,荷兰人获得了权力当时西班牙控制了我们现在称之为荷兰的小区域。当荷兰人在1581年变得足够强大时他们推翻了西班牙人,然后从1625年左右到1780年他们超过西班牙和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帝國。荷兰帝国在1650年左右达到巅峰当时被称为荷兰黄金时代。这一时期是伟大的全球化时期之一因为可以乘船去世界上繁荣的各地获取財富。荷兰人拥有强大的造船业和经济体制在使用船只、金钱奖赏和军事力量方面领先他人,这让他们建立了帝国荷兰(正如我们现茬所叫的)在大约100年里保持了最强的力量。为什么会这样

荷兰人是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他们非常有创造力——事实上他们在17世纪达到巔峰时,想出了世界上25%的主要发明其中,两项最重要的发明是:1)独一无二的优良船只可以把他们带到世界各地,他们凭借从欧洲所囿战斗中获得的军事技能在世界各地收集大量财富,2)推动了这些努力的资本主义

荷兰人不仅在资源配置上遵循资本主义的方法,他們还发明了资本主义制度资本主义制度指的是公共债务和股票市场。当然生产以前就存在但那不是资本主义,当然贸易以前就存在泹那不是资本主义,当然私有制以前就存在但那不是资本主义。我所说的资本主义制度是指大量的人集体借钱,在努力赚钱中购买所囿权的能力当荷兰人1602年创造了第一家上市公司(荷兰东印度公司)和第一家股票交易所,当他们建立了第一个运转良好的贷款系统这個系统可以更容易地创造债务,他们创造了资本主义

他们还创造了世界上第一种储备货币。荷兰盾是除金银以外的第一个“世界储备货幣”因为荷兰是第一个扩张到世界大部分地区并使其货币被广泛接受的帝国。在这些特质和优势的推动下荷兰帝国相对地位持续上升,直到1700年左右英国人开始强劲发展。

荷兰的众多投资市场创新及其在创造利润方面的成功吸引了投资者使阿姆斯特丹成为世界领先的金融中心;荷兰政府将资金引导到各种企业的债务和一些股权投资中,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荷兰东印度公司

在这个繁荣时期,其他国家实仂也在攀升随着其他国家变得更具竞争力,荷兰帝国变得成本更高更不具竞争力,它发现维持其帝国的利润更低更具挑战性。最重偠的是英国人在经济上和军事上以第一章所述的经典方式变得更加强大。在它们成为明显的竞争对手之前它们在第四次英荷战争前的80哆年的大部分时间里都有军事伙伴关系。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情况发生了变化,因为他们在同一市场上相遇荷兰和英国在经济问题上囿很多冲突。例如英国人制定了一项法律,规定只有英国船只可以运送英国进口的货物这损害了荷兰船运公司。荷兰船运公司的大单苼意是将他人的货物运往英国英国扣押了荷兰船只,并壮大了英国东印度公司通常,在宣布全面战争之前当两国力量相近时,大约囿十年的经济技术,地缘政治和资本对抗并试探和恐吓对方。当时英国人利用军事发明建立了更多的海军力量,他们持续提高相对經济实力

正如上面帝国相对地位图表(图3)所示,大约在1750年英国人拥有比荷兰人更强大的力量,特别是在经济和军事上这既是因为渶国人(和法国人)变得更强大,也是因为荷兰人变得更弱正如经典周期(图1)所展示的,荷兰a)负债增加;b)在财富问题上发生了大量的内部斗争(在各州/省之间、富人和穷人之间以及力量之间)[2];同时c)军事力量减弱——因此荷兰人的弱势和分裂使他们容易受到冲擊

正如典型周期(图1)所示的那样,崛起的大国在战争中挑战现有的主导大国来检验他们的经济和军事力量。英国人通过损害荷兰与其怹国家的航运业务来损害荷兰的经济英国人攻击荷兰人。其他竞争国家尤其是法国,以此为契机从荷兰抢到航运业务这场被称为第㈣次英荷战争的战争,从1780年持续到1784年英国人在财政上和军事上都轻而易举地胜利了。这使荷兰人破产导致荷兰债务和股票、荷兰盾和荷兰帝国崩溃。在下一节中我们将仔细研究这一崩溃。

当时在18世纪末,欧洲内部各种联盟的国家之间发生了许多战斗虽然世界各地嘟有类似的战斗,但它们几乎总是这样我关注这些战斗的唯一原因是我只关注主导大国,而这两个是主导大国英国打败荷兰后,大不列颠及其盟友(奥地利、普鲁士和俄罗斯)在拿破仑战争中继续与拿破仑领导的法国人作战最后,在法国大革命开始以来大约四分之┅个世纪的频繁战斗之后,英国及其盟友在1815年获胜

作为战后的典型事件,战胜国(尤其是英国、俄罗斯、奥地利和普鲁士)会聚一堂僦新的世界秩序达成一致。这次会议被称为维也纳会议在《巴黎条约》中,战胜国重新设计了债务、货币和地缘政治体系创造了一个噺的开端。这为英国长达100年的“帝国世纪”奠定了基础在这一世纪,英国成为了无与伦比的世界强国英镑成为世界主导货币,世界繁榮昌盛

典型地,在战争时期之后有一段很长的和平与繁荣期——在这里是100年——因为没有哪个国家想要挑战具有主导地位的世界大国,并颠覆运转得如此良好的世界秩序当然,在这100年的繁荣期里存在着糟糕的经济时期,即我们所说的经济衰退也即过去所称的恐慌(例如,1825年的英国“恐慌”,1837年和1873年美国的“恐慌”)也存在军事冲突(例如, 俄罗斯与以西方欧洲列强为盟友的奥斯曼帝国之间的克里米亞战争),但它们不足以改变这是一个以英国为首的非常繁荣、和平的时期的世界格局

像在他们之前的荷兰人一样,英国人遵循资本主義制度来激励和资助人们进行集体工作并将这些商业活动与军事力量结合起来以开拓全球的机会,从而变得极其富有和强大例如,英國东印度公司取代荷兰东印度公司成为世界上最具经济支配地位的公司而且其军事力量大约是英国政府常备军事力量的两倍。这种方法使得英国东印度公司极其强大也使英国人民非常富有。同期大约在1760年,英国人创造了一种全新的制造物品和致富的方式同时提高了囚们的生活水平。这便是由机器生产尤其是由蒸汽机所推动的工业革命。因此这个国民受到良好教育的相对较小的国家,通过将发明、资本主义、大型船舶和其他技术结合在一起而走向全球并通过强大的军队建立了在接下来的100年内占据世界主导地位的大英帝国。

伦敦洎然而然地取代阿姆斯特丹成为世界资本市场中心,并继续创新金融产品

在这100年和平繁荣期的后期,1870年到20世纪90年代早期出现了第二佽工业革命,发明涌现经济持续繁荣。在此期间人类的聪明才智创造了巨大的技术进步,这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也使那些开发并擁有技术的人变得富有。

这个时期对于英国来说就像200年前的荷兰人的“荷兰黄金时代”因为它通过八种主要方式提升了国力——出色的敎育,新发明和技术更强的竞争力,更高的产出和贸易更强大的军事和金融中心以及更广泛使用的储备货币。

同时利用这段相对和岼与繁荣的时期,其他几个国家通过广阔的殖民地变得更加富裕和强大在这一阶段,其他国家照搬英国的技术和方法实现繁荣并因此產生巨大的贫富差距。例如这一时期出现了钢铁生产技术、汽车的发展、电力的发展及其应用,比如电力在通信上的应用就包括亚历山夶·格雷厄姆·贝尔的电话和托马斯·爱迪生的白炽灯和留声机正是在这个时候,美国成长为一个世界强国这些国家变得非常富有,国內贫富差距也越来越大这一时期在美国被称为“镀金时代”,在法国被称为“美好时代”在英国被称为“维多利亚时代”。与通常情況下的领先大国一样英国在相对实力下降的同时变得更加放纵,并开始过度借贷

随着其他国家变得更具竞争力,大英帝国的维护成本變得更高利润也更低。最重要的是如第一章所述,其他欧洲国家和美国在经济和军事上都变得更加强大如上面的帝国地位图表(图3)所示,1900年前后尽管英国保持了更强的军事实力、贸易和储备货币地位,但美国在经济和军事上已成为一个与其可比的强国并继续获嘚相对实力。

从1900年到1914年由于巨大的财富差距,第一关于国家内部如何分配财富的争论越来越多;第二,欧洲国家之间存在着更大的经濟和军事力量的冲突和可比性国际冲突形成联盟,最终导致战争这在当时是很典型的。在战争之前冲突和联盟建立在金钱和权力的栲虑之上。例如典型的冲突力量试图切断敌人获取金钱和信贷的途径,俾斯麦领导下的德国拒绝让俄罗斯在柏林出售其债券这导致它們在巴黎出售,从而巩固了法俄同盟俄国的贫富差距导致它在1917年陷入革命并退出了战争,这是另一个关于争夺财富和权力的戏剧性故事我在本书的第二部分进行了探讨。类似于英国和荷兰之间的出于经济动机的航运冲突德国在战争的头几年击沉了五艘驶往英国的商船,这又让美国卷入了战争坦率地说,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局势的复杂性令人难以置信历史学家们对此进行了广泛的辩论,这远远超出叻我的想象

世界各地的各个国家因全球化而卷入这场战争,因此它实际上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战从1914年持续到1918年估计造成850万士兵和1300萬平民丧生。战争结束时西班牙流感爆发,两年内造成约2000至5000万人死亡所以是一个糟糕的时期。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利坚帝国及美元的崛起[3]

正如战后的典型情况那样战胜国(一战是美国,英国法国,日本和意大利)开会制定新的世界秩序这次会议被称为巴黎和会,於1919年初举行历时六个月,以《凡尔赛条约》签订作为结束在该条约中,划分了战败国的领土(德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和保加利亞)并将其置于战胜国的控制之下,而战败国则背上巨额负债用黄金来偿还获胜国家的战争费用。美国这时被公认是领导大国因此茬塑造新的世界秩序中发挥了作用。实际上“新世界秩序”一词的出现是参照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提出的愿景,即各国如何通过全球治理体系(国际联盟)来追求其集体利益,这一愿景很快就失败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选择继续保持孤立主义,而英国继续扩张并監督其全球殖民帝国战后的货币体系在不断变化。尽管大多数国家都在努力恢复黄金的可兑换性但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大幅贬值和通貨膨胀之后,货币对黄金的稳定才得以实现

德国巨额的外债负担为下述情况奠定了基础:1)1920年至1923年期间,德国经历了战后的通胀型衰退并消灭了债务,随后德国开启强劲的经济和军事复苏;2)其他地方十年的和平与繁荣这就是“咆哮的20年代”。

在此期间美国也遵循經典资本主义方法进行资源分配,纽约成为比肩伦敦的金融中心将债务和投资嫁接到各种业务中去。

其他国家变得更具竞争力和繁荣並越来越多地挑战主导大国。最重要的是德国,日本和美国以第1章所述的经典方式在经济和军事上变得更强大但是,美国是孤立主义鍺不是大殖民帝国,因此基本上脱离了正在出现的冲突如上述帝国地位图表(图3)所示,尽管英国仍保持强势但在一战与二战期间,德国和日本相对于英国都积攒了力量

典型地,1920年代积累的债务和贫富差距导致了1929年的债务泡沫破灭进而导致经济萧条,货币印刷貨币贬值和1930年代有关财富和权力的内外部冲突。例如虽然在美国和英国财富和政治权力进行了重新分配,但是资本主义和民主主义得以維持而在德国,日本意大利和西班牙,则没有得到维持俄罗斯扮演了重要的外围角色,我就不深究了当时的中国是一个弱势,支離破碎的国家并受到日益崛起的军国主义和民族主义日本的控制。长话短说日本人和德国人在1930年代初至中期开始扩大领土,这导致了1930姩代末期直至1945年结束的欧洲和亚洲战争

通常,在宣布全面战争之前大约有十年的经济,技术地缘政治和资本战争,在这一期间双方仂量接近试探并尝试恐吓其他大国。虽然1939年和1941年欧洲和太平洋战争正式开始但是实际上战争是在此之前大约10年开始的,最初的有限经濟冲突逐渐发展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随着德国和日本成为更具扩张性的经济和军事强国,它们在资源和对领土的影响方面与英国美国囷法国竞争日益激烈。

这引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发明了新技术的国家赢得胜利(核弹,最重要的但只是新发明的武器之一)在军事冲突中超过2000万人直接死亡,而总死亡人数更高因此,1930-45年是萧条和战争时期是一个可怕的时期。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利坚帝国及美元的崛起

正如战后的典型情况那样战胜国(以美国,英国和苏联为核心)开会提出新的世界秩序布雷顿森林会议,雅尔塔会议和波茨坦会议昰最值得关注的会议同时还举行了其他几次会议,这些会议塑造了新的世界秩序其中包括划分世界,重新定义国家和地区影响力以忣建立新的货币和信用体系。在这种情况下世界被分为美国控制的资本主义/民主国家和苏联控制的共产主义国家,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貨币体系德国被分割,美国英国和法国控制了西德,苏联控制了东德日本处于美国的控制之下,而中国又回到了内战状态内战主偠是关于如何分配财富,这是在共产主义者和资本家(即国民党)之间进行的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选择相对孤立主义不同,第二次卋界大战后美国承担了主要的领导角色它承担了大部分经济,地缘政治和军事责任

美国遵循资本主义制度。以美国为首的国家的新货幣体系是美元与黄金挂钩而其他大多数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超过40个国家采用了该体系当时美国拥有全球约三分之二的黄金储备,洏且美国在经济和军事上比任何其他国家都强大得多因此这种货币体系运作得最好,且一直持续到现在至于不属于该体系的其他国家(最重要的是俄罗斯和那些被并入苏联的国家以及苏联控制的国家),它们的基础薄弱得多最终走向崩溃。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败国褙负沉重债务不同的是在美国控制下的国家包括战败国都通过马歇尔计划从美国那里获得了大量的财政援助。同时战败国家的货币和債务被抹去,那些持有它们的国家失去了所有的财富大不列颠由于战争中的借贷而负债累累,并且面临着殖民时代的逐渐终结这导致維持帝国变得不经济,最终瓦解

在二战后的这个时期,美国及其盟国和受其影响的国家在资源分配上遵循了经典的资本主义民主方法紐约作为世界著名的金融中心蓬勃发展,一个新的债务和资本市场周期开始了这造成了迄今为止一个相对和平与繁荣的75年。

作为周期中囷平和繁荣阶段的典型年期间出现了生产性债务增长和股票市场发展,这对于为早期创新和发展提供资金至关重要这最终导致了太多嘚债务要为战争和国内需求提供资金,这就是所谓的“枪炮和黄油”越南战争和“反贫困战争”发生在美国。其他国家也变得过度负债英国负债过度,导致货币贬值最重要的是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崩溃(尽管英国和意大利等国的货币在此之前已经贬值)。然后在1971年當美国银行里很明显没有足够的黄金来满足黄金的索取权力时,美国违反了它的承诺把黄金兑换变为纸币支付,这结束了类型二的黄金支持的货币体系世界转向了一个法定的货币体系。正如典型周期(图1)所展示的那样这种法定货币体系最初导致了一波巨额美元和债務创造,导致了一波巨大的通胀浪潮一直持续到1980年至1982年,并导致了自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经济低迷紧接着是另外三波债务融资的投机、泡沫和萧条——1)1982年和2000年的货币和信贷扩引发了导致2000-01年衰退的互联网泡沫,2)2002-07年的货币和信贷扩张产生了导致2008年大衰退的房地产泡沫3)2009-19年货币和信贷扩张导致了COVID-19经济衰退之前的投资泡沫。每一个周期都将债务和非债务义务(如养老金和医疗保险)提高到越来越高的水平导致战后盟国储备货币的中央银行将利率推至前所未有的低水平,并印刷了前所未有的大量货币同样经典的是财富、价值观和政治差距在国家内部扩大,这在经济衰退期间加剧了内部冲突这就是我们现在的处境。

在这一繁荣的战后时期许多国家在经济和军事上与主導大国的竞争更加激烈。苏联/俄罗斯最初采取的是共产主义的资源分配方式中国和其他一些小国也是如此。这些国家中没有一个在采取這种做法后变得有竞争力但是,苏联确实发展了核武器使之成为军事威胁,其他一些国家也在逐步发展核武器这些武器从未使用过,因为使用它们会产生双方均被毁灭的后果由于经济上的失败,苏联/俄罗斯无法同时在a)帝国b)经济和c)军事面对美国总统罗纳德·里根(RonaldReagan)的军备竞赛。结果苏联在1991年解体抛弃了共产主义。在20世纪90年代的大部分时间里其货币/信贷/经济体系的崩溃对其经济和地缘政治的影响都是灾难性的。在1980-95年期间大多数共产主义国家放弃了传统的共产主义,世界进入了全球化和自由市场资本主义的繁荣时期

在Φ国,1976年毛泽东的逝世导致邓小平在经济政策上的转变将资本主义的要素包括大企业的私有制、债务和股票市场的发展、伟大的技术和商业创新,甚至还有亿万富翁资本家队伍的繁盛引入中国但这些依旧在共产党的严格管制之下。由于这一转变以及世界同时向更大程度嘚全球化转变中国在大多数方面都变得更加强大。例如自1984年我开始访问中国以来,中国人口的受教育程度显著提高人均实际收入增加了24倍,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贸易国(超过美国在世界贸易中的份额)、技术领先的竞争对手、拥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外汇储备且比苐2名大一倍、新兴世界最大的放贷者/投资者、第二大军事强国以及美国的地缘政治对手并且,中国实力的增长速度远远快于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

与此同时,由于先进的信息/数据管理和人工智能补充人类智力我们正处于一个伟大的发明时期,美国和中国领先如第┅章开头所示,人类的适应性和创造性已被证明是解决问题和创造进步的最大力量此外,由于世界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富裕和富有技能如果人们能够共同努力,把整个蛋糕做得尽可能大并把它分好,就有巨大的能力让世界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美好这就是我们現在的处境。

正如你所看到的这三个大国的兴衰都遵循了第一章所述的经典剧本以及本章开头概括的简化模型,尽管每一次都有其独特の处

现在让我们更仔细地看一下这些案例,尤其是衰落的案例

02 更近距离的观察近500年来主导帝国的兴衰

在我们谈到荷兰帝国和荷兰盾的崩溃之前,让我们先来看看兴衰的整个曲线虽然我之前向您展示了荷兰帝国的综合实力指数,但下图显示了八种实力的分项曲线这些洇素综合作用导致荷兰从1575年开始兴盛到1780年开始衰落。从中你可以看到兴衰背后的故事。

图6 荷兰综合实力驱动因素指数

在1581年宣布独立后荷兰人与西班牙人进行抗衡并建立了一个全球贸易帝国,该帝国主要通过第一家大型公司荷兰东印度公司负责全球三分之一的贸易。如仩图所示凭借强大的教育背景,荷兰人在许多领域进行了创新他们在17世纪初期创造了大约25%的全球发明,[4] 其中最重要的是造船业这夶大提高了荷兰的竞争力及其在世界贸易中的份额。在这些船只和为这些探险提供金钱的资本的推动下荷兰人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贸易商,在世界贸易中占了三分之一的份额[5] 随着船只周游世界,荷兰人建立了一支强大的军队来捍卫它们及其贸易路线

荷兰人因为贸易上嘚成功而变得富有。其人均收入上升至大多数欧洲其他主要大国的两倍以上[6] 他们在教育上投入了更多。识字率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两倍怹们创建了一个从新世界到亚洲的帝国,并建立了第一个大型证券交易所同时阿姆斯特丹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金融中心。荷兰盾成为第┅个全球储备货币在所有的国际贸易中占三分之一以上。[7] 基于这些原因在1500和1600年代后期,荷兰人成为了全球经济和文化强国他们凭着僅一二百万人做到了这些。以下是他们为建立并维护自己的帝国所进行的战争的简要摘要如图所示,这些都是关于金钱和权力的 八十姩战争():这是荷兰对西班牙(那个时期最强大的帝国之一)的起义,最终带来了荷兰的独立新教荷兰人想要摆脱西班牙的天主教统治,并最终设法成为事实上的独立者在1609年至1621年之间,两国停火最终,荷兰人在与《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一起签署的《明斯特和约》中被西班牙承认为独立国家从而结束了八十年战争和三十年战争。[8]

第一次英荷战争():这是一场由贸易引发的战争更具体地讲,更具體地说为了保护英国在北美的经济地位,并破坏与英国竞争的荷兰贸易英国议会于1651年通过了第一部航行法,该法令强制其美国殖民地嘚所有货物必须由英国船只来运输这在两国之间引起了敌对。[9]

荷兰-瑞典战争(1657–1660):这场战争的中心是荷兰人希望在高利润的波罗的海贸易路线上维持较低的通行费这一情形在瑞典向荷兰盟国丹麦宣战时受到了威胁。荷兰人击败了瑞典人并维持了对其有利的贸易协萣。[10]

第二次英荷战争(1665年至1667年):英格兰和荷兰再次为另一起贸易争端而战这场贸易争端又以荷兰的胜利告终。[11]

法荷战争()和第三次渶荷战争():这也是一场由贸易引起的战争它一方面发生在法国和英国之间,另一方面发生在荷兰(被称为联合省)神圣罗马帝国囷西班牙之间。[12] 荷兰人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法国征服荷兰的计划并迫使法国降低了对荷贸易的部分关税,[13]但是这场战争比以前的冲突更為昂贵增加了荷兰的债务负担,并带来了财政上的冲击

第四次英荷战争(年):这场战争是在荷兰人和迅速强大的英国人之间进行的,其中一部分是英国为了报复荷兰在美国独立战争中对美国的支持战争以荷兰人的重大失败而告终,战争和最终和平的代价加速了荷兰盾作为储备货币的终结[14]

下图显示了关键战争时期荷兰的实力指数。

图7 荷兰相对其他强国的地位(估计)

如图所示荷兰衰落的种子在17世紀后期种下,它们开始失去竞争力并在全球范围内过度扩张,试图支撑一个成本高昂而不是盈利的帝国下降的竞争力损害他们的贸易收入同时,增加的偿债负担也压迫着他们海外业务收入也发生了下降。富裕的荷兰人将现金转移到国外以从荷兰的投资中抽身并转向渶国的投资,其因强劲的收益增长和更高的收益率更具吸引力[15] 尽管债务负担在17世纪的大多数时间里一直在增长,[16]荷兰盾仍然是世界公认嘚储备货币这仅因为荷兰盾的功能和对它的信仰。[17](如前所述储备货币的地位的变动通常滞后于其他导致帝国兴衰的关键因素的衰退。)如上第一张图表的黑线所示(指定了货币用作储备的程度)在荷兰帝国开始衰落之后荷兰盾仍被广泛用作全球储备货币,直到开始於1780年并于1784年结束的第四次英荷战争之前[18]

在美国独立战争期间,崛起的英国人和衰落的荷兰人之间一直酝酿的冲突在荷兰人与殖民地进行武器交易后升级了[19]为了报复,英国人对加勒比海的荷兰人进行沉重打击并最终控制了东印度群岛和西印度群岛的荷兰领土。[20]战争导致荷兰人需承担大量开支来重建其破旧的海军:荷兰东印度公司损失了一半的船只[21]并无法使用其主要贸易路线同时要从阿姆斯特丹银行大量借钱维持生计。战争迫使荷兰人积累了更多的债务[22]

荷兰人输掉了战争的主要原因是,他们为了国内的开销而对军事力量缺乏投资使嘚海军变得比英国的海军弱得多。[23]换句话说他们试图用储备货币同时为枪支和黄油买单,尽管拥有领先地位的储备货币和有很强的借贷能力但并没有足够的购买力来保持军事实力,并且在财政和军事两个方面都被实力较强的英国人击败

最重要的是,这场战争摧毁了荷蘭东印度公司的盈利能力和资产负债表[24]尽管这些由于其竞争力衰退已经在下降,但英国在荷兰海岸和荷兰东印度群岛的封锁导致的贸易崩溃使其加速陷入了流动性危机。[25] 如下所示它在第四次英荷战争中遭受了重大损失,并开始从阿姆斯特丹银行大举借款因为它对荷蘭政府来说具有系统重要性。

图8 荷兰东印度公司资产负债表(%GDP)[26]

如下图所示荷兰东印度公司实际上是具有经济和军事力量的公司,它在1780姩开始承受损失在第四次英荷战争期间损失惨重。

图9 荷兰东印度公司利润&损失(荷兰盾百万)

由于阿姆斯特丹银行的储户意识到该银荇正在“借出”刚印刷的荷兰盾以拯救荷兰东印度公司,因此阿姆斯特丹银行出现了挤兑现象[27] 随着投资者撤资,借贷需求上升黄金变嘚比纸币更受青睐,于是那些拥有纸币的人在阿姆斯特丹银行将其兑换成黄金但是显然黄金的存量并不能满足这些需求。在这场战争中很明显荷兰人会承担损失,储户预期银行会印刷更多荷兰盾并使货币贬值,因此银行和荷兰盾的挤兑加速了[28] 由于货币(荷兰盾)是囷贵金属挂钩的,随着货币供应增加投资者也清楚的知道发生了什么,他们倾向于将货币换成黄金和白银所以黄金和白银的需求比例仩升了,这样的现象一直持续到阿姆斯特丹银行耗尽其持有的贵金属货币供应持续飙升,然而货币需求却下降了

图10 阿姆斯特丹银行股權价值(%GDP)

因为荷兰东印度公司对经济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其在荷兰金融体系尚有未偿还债务因此它太重要了,不能倒闭阿姆斯特丹銀行别无选择,只能开始“借出”大量新发的荷兰盾给公司在战争期间,政策制定者还利用银行给政府放贷[29] 下图显示了在第四次英荷戰争期间,银行资产负债表上的贷款激增(注:战争开始时大约有2000万荷兰盾未偿还)[30]

图11 阿姆斯特丹银行未偿还贷款(荷兰盾,百万)[31]

利率上升且阿姆斯特丹银行不得不使货币贬值,这降低了其货币具有储藏价值的可信度[32] 在危机的这一刻,该银行多年来发行的硬通货“紙币”数量远远超过了能够兑现的数量这导致了经典的阿姆斯特丹银行的挤兑,从而导致了荷兰盾的崩溃[33] 最后英镑取代荷兰盾,成为主要的储备货币

正如我在第1章关于帝国兴衰的简要总结以及第2章对货币,信贷和债务运作的描述发生在荷兰的事情是十分典型的。在貨币信贷和债务周期方面,阿姆斯特丹银行从第1种货币体系演变成第2种货币体系一开始银行以1:1(金属:纸币)的比例发行纸币,这提供了一种更加便捷的硬通货形式相对于硬通货而言,货币索偿权随后得以提高从而逐渐演变为第2种货币体系。在这种货币体系中紙币虽然本身没有任何价值,但似乎也获得和硬通货(硬币)一样的价值这种货币体系的转换通常发生在存在经济压力和军事冲突时期。但货币体系的转换是有风险的因为货币体系的转换会降低对货币的信任度并增加类似银行挤兑的风险。尽管我们不会深入探讨战争的具体细节但在此期间决策者采取的措施导致了荷兰金融实力受损,因为当权力发生明显转移失败的国家/地区的损益表和资产负债表状況不佳时,这些措施就是非常典型的因此值得拿来探讨。这段时光最后以英镑取代荷兰盾为世界储备货币伦敦超越阿姆斯特丹,成为卋界金融中心作为结束

在接近两个世纪的时间里,阿姆斯特丹银行的存款(即持有的短期债务)一直是可靠的储藏财富的方式现在存款开始大幅折价被兑换成荷兰盾硬币(由黄金和白银制成)。[34] 银行利用其持有的其他国家债务(即其外汇储备)在公开市场上购买自己的貨币以保证存款的价值但它缺乏足够的外汇储备来支撑荷兰盾不贬值。[35] 储户都想变现自己的存款而不是仅仅持有阿姆斯特丹银行能够兌现的承诺,因此该银行的存款从1780年3月的1700万荷兰盾暴跌至1783年1月的300,000盾[36]

阿姆斯特丹银行的货币耗尽,标志着荷兰帝国和荷兰盾作为储备货币時代的终结1791年,银行由阿姆斯特丹市接管[37] 。1795年法国革命政府推翻了荷兰共和国,并建立了附属国[38]荷兰东印度公司在1796年被收归国有,其股票变得一文不值公司执照也于1799年到期。[39]

下图显示了荷兰盾与英镑/黄金之间的汇率;显然该银行不再具有任何信誉,并且该货币鈈再是储藏财富的良好手段投资者便逃向其他资产和货币。[40]

图12 荷兰盾汇率与阿姆斯特丹银行准备金率[41]

下图显示了从不同年份开始投资者歭有荷兰东印度公司股票的回报与大多数泡沫公司一样,它开始时运作良好拥有不错的基本面,即使当基本面开始变差也还是吸引叻很多的投资者,但是它负债开始不断增加直到恶化的基本面和过重的债务负担使公司破产。

图13 荷兰东印度公司初始年度总回报

通常隨着主导帝国势力的衰退和新兴帝国势力的崛起,衰退帝国的投资收益率相对于新兴帝国投资收益率会有所下降例如,如下图所示对渶国东印度公司的投资收益远远超过对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投资收益,同时相对于英国政府债券的投资收益投资荷兰政府债券的收益是可怕的。以上几乎反映了这两个国家的所有投资

图14 英国和荷兰股票、国债价格表现【42】

注:下方图表展示了荷兰国债价格走势,1672年由几次戰争引发价格下跌随后1675年在战争结束后价格恢复,但陷入光荣革命再次引发下跌1725年-1750年间由于一系列的对法战争中的失利引起价格大幅丅跌,最后一轮的下跌发生在第四次英荷战争以及被法国侵略时期

我们在了解英帝国和英镑崩塌前,先快速回顾一下其崛起和衰落的过程在此之前,我曾向您展示过英帝国综合实力指数下图展示了组成综合实力指数的八个分项指标,图中展示了这些指标如何从1700年附近開始上升和1900年早期拐头向下的过程透过这张图,您可以了解到这些指标在上升和下降过程中背后的故事

图15 英国综合实力驱动因素指数

伴随着竞争力、教育和创新/科技(典型的象征实力提升的先行指标)指标稳步走强,大英帝国于1600年之前开始崛起如前所述,在1700年代的后期英国的军事力量愈加卓越,并在第四次英荷战争中打败当时主导世界经济和拥有储备货币的竞争对手并且成功的战胜了其它的欧洲競争对手,如在与法国的数次冲突中取得胜利并于1800年代早期的拿破仑战争的胜利中站上巅峰。自此大英帝国逐步成为世界经济的主导仂量并在此过程中变得极其富有。英国在19世纪巅峰时期其仅占世界人口比重2.5%的人民创造出了占全球20%的收入和控制超过全球40%的出口贸易。經济力量与军事实力齐头并进并伴随着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全世界的征服,英国变为号称“日不落帝国”的强大帝国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湔夕,英国控制着全球超过20%的土地面积和25%的人口随之而来的是,首都伦敦开始成为世界金融中心英镑成为全球储备货币。19世纪末在其他实力指标开始下降、美国和德国等强大对手崛起之后,英镑的储备地位一直很好地保持着这是很典型的。如上图所示1900年前后,随著竞争对手的浮现几乎所有衡量英国相对实力的指标均开始下滑。与此同时贫富差距过大引发的内部矛盾开始显露。

如您所知尽管渶国赢得了第一、二次世界大战,但是欠下了大量的债务维持帝国的成本更高而非盈利更多,对手们也更具竞争力而过大的贫富差距導致了党派的隔阂。

由于我之前已经概述过1914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期间所发生的事情我将先行跳至194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也就是我們所在的当今世界秩序的开端。我将主要关注英镑是如何丧失其储备货币地位的

尽管美国早已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前就已经在军事、经济、政治和金融领域赶超英国,但英镑作为全球储备货币的地位却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超过20年之后才被完全取代正如世界最广為流传的语言在国际事务往来中深度遍及难以被取代一样,作为全球通用的储备货币同样适用于此就英镑而言,在1950年间其它国家的央荇仍旧储备了相当份额的英镑作为其储备货币,直到1960年全球大约半数的国际贸易仍用英镑结算但依然,在二战结束伊始英镑便开始逐渐夨去其地位因为聪明的资金能看到英国不断增长的债务负担,较低的盈余并与美国的财政状况形成鲜明对比(美国通过战争一跃成为卋界最大的债主国以及拥有非常强劲的资产负债表)。

英镑地位的滑落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分布在数年间发生的几次重大的贬值事件中。茬1946-47年经过多番努力使英镑与其它货币自由转换的尝试失败后,1949年英镑相较于美元大幅贬值近30%尽管短期起到效果,但在之后的二十年中英国下降的竞争力导致其国际收支持续紧张并在1967年达到顶峰,当时全球其它央行积极抛售英镑储备货币买进美元储备货币在此期间,德国马克开始崛起并取代英镑的地位成为全球第二大储备货币如下图所示。

图16 英镑地位与英镑汇率

注:下图左一年间英国去除资本管淛时,发生英镑转换危机引发的英镑第一次大幅贬值并在1967年英国放弃保卫与黄金挂钩导致第二次大幅贬值。

在接下来的几页我们将覆蓋衰落阶段中的详细细节,首先是1947年和1949年自由转换危机中的贬值其次是在1950年到1960早年间,英镑相与美元相对地位的逐渐演化再者是发生茬1967年的贸易收支危机和随后的贬值。

1)1964年的英镑暂停转换和1949年贬值

1940年代常被称作英镑的“危机岁月”[43]战争使英国被迫向盟友和殖民地大量借款[44] ,而这些债务要求通过英镑偿还这些债务融资为战争做出了大约三分之一的贡献。当战争结束后英国没法通过忍受加税和缩减政府支出的痛苦方式来偿还债务,因此必须强制要求前殖民地不主动出售这些债务资产(比如债券)。

同样二战中英国开始严格控制外汇兑换。不论是购买美国的货物还是美元金融资产英镑兑换美元均需要经过英格兰银行的授权(例如:经常账户和资本账户的转换受箌限制)。为了确保英镑在战后发挥国际储备货币的作用并为全球经济向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的过渡做好准备,必须恢复可兑换性然洏,由于美元已是当时国际货币的选择全球经济经历了严重的美元短缺。事实上当时所有的英镑区国家(英国和邦联体国家)由于被迫持有以英镑计价的债券,只能通过出售货物和服务以获取英镑的流入并通过吸引美元投资来获取所需要的美元货币。英国经历了严重嘚收支平衡问题而这问题则来自于其较弱的外部竞争力,国内的能源危机以及大量战争债务侵蚀着英镑作为财富保值货币的信心结果,在1947年重新恢复自由转换的努力以彻底失败告终紧随其后的是在1949年大幅贬值近30%,从而使其竞争力得到部分恢复[45]

在这一时期,有人担心過快地恢复自由兑换会导致英镑贬值因为储蓄者和交易员突然纷纷转为持有美元,并且以其来进行交易然而,美国却迫切地希望英国鈳以尽快恢复自由兑换因为限制兑换正在减少美国的出口利润和全球经济的流动性。[46]英国央行也急于取消资本管制以恢复英镑作为全球貿易货币的角色、增加伦敦金融部门的收入和鼓励国际投资者继续以英镑作为储蓄货币[47](包括瑞典、瑞士和比利时在内的一些欧洲债权国政府因缺乏可兑换性而与英国发生了越来越多的冲突)[48]根据战后达成的一个协议,英国将迅速恢复自由兑换美国将向英国提供37.5亿美元嘚贷款[49](约占英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0%)。虽然贷款为应对英镑可能出现的挤兑提供了一些缓冲但并没有改变全球经济本质上的失衡。

当1947年7朤实行部分可兑换时英镑受到了相当大的抛售压力。由于英国和美国政府反对贬值(因为大家对20世纪30年代的竞争性贬值记忆犹新)[50] 英國和其他英镑区的国家转而采取紧缩政策并限制出售储备货币以维持与美元挂钩。限制从美国进口 "奢侈品"、削减国防开支、缩减美元和黄金储备且在英镑经济体之间达成协议不将其持有的储备分散到美元上[51] 1947年8月6日,英国首相克莱门特-阿特利发表了戏剧性的讲话呼吁人们洅次发扬战时牺牲精神来捍卫英镑。

"在1940年我们被少数人的勇气、技能和自我牺牲从致命的危险中解救出来。今天我们又在为英国进行叧一场战斗。这场战斗不能靠少数人的力量来赢它需要全国人民团结一致的努力。我相信这种团结一致的努力将会到来,我们将再次取得胜利"[52]

演讲结束后,英镑的挤兑速度立即加快在接下来的五天里,英国不得不动用了1.75亿的储备来捍卫英镑汇率[53]到了8月底,英镑的洎由兑换被暂停这让美国和其他曾经通过买入英镑资产并期待能够迅速兑换成美元的国际投资者非常愤怒。比利时国家银行行长甚至威脅要停止以英镑进行交易并要求进行外交干预[54]

英镑的贬值在两年后到来,因为英国和美国的政策制定者们都意识到英镑无法以目前的汇率水平恢复自由兑换英国的出口在全球市场上没有足够的竞争力来赚取支持英镑汇率所需的外汇,外汇储备正在减少美国也不愿意继續以低息贷款来支撑英镑。为了提高英国的竞争力、助力建立一个双向货币市场及加速恢复自由兑换双方达成了英镑对美元贬值的协议。[55] 1949年9月英镑对美元贬值30%。竞争力恢复经常项目改善,到了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兑换性完全恢复,[56] 如下图所示

图17 英镑汇率与英国经常项目

货币的流出使英镑债务贬值,但并没有像人们预期的那样致使其恐慌性抛售特别是在考虑到英债的基本面仍然非常糟糕。这是因为有佷大一部分的英国资产是由美国政府持有的目的是为了恢复兑换性而愿意承受估值的冲击,还有印度和澳大利亚等英联邦地区的经济体这些经济体的货币因政治原因而与英镑挂钩。"[57] 这些英联邦经济体出于地缘政治的原因而支持英国的决定并在其后将本国货币也对美元貶值,这就降低了贬值带来的财富损失的显性程度尽管如此,战后的直接经历还是让有识之士清楚地认识到英镑变得更加脆弱,并且無法再像二战前那样在国际上发挥同样作用

1) 1950和1960年代支持英镑的国际努力失败和1967年的贬值

尽管贬值在短期内带来了帮助,但英镑在此后的20姩中将面临经常性的国际收支紧张这让国际政策制定者非常担忧,他们担心英镑价值的崩溃或储备迅速从英镑转向美元可能会对新的咘雷顿森林货币体系造成极大损害(特别是考虑到冷战的背景和对共产主义的担忧)。因此他们做出很多安排试图支撑英镑并保有其作為国际流动性来源的作用。这些安排包括双边协议(1961-64年)主要构建了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中央银行将通过国际清算银行向各国提供支持,包括向英国提供多项贷款及国际清算银行集团协议1(1966-71年)向英国提供掉期贷款以抵销未来英镑储备可能下跌所带来的压力。[58]

除了这些更广泛的努力外英国作为英镑区的首领,规定英镑区内的所有贸易将继续以英镑进行并且所有货币将继续与英镑挂钩。由于这些经济体必须维歭与英镑的挂钩因此它们在其他经济体停止这么做后还持续以英镑累积外汇储备(例如,澳洲在1965年时仍有90%的储备是以英镑为单位)[59] 在英國发放的外国贷款也几乎全部为英镑地区。所有这一切的结果是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初,对英国的最佳理解就是其是区域经济强国及英镑昰区域储备货币[60] 然而,所有这一切举措并没有解决英国欠债过多和缺乏竞争力的问题所以它没有赚到足够的钱来偿还债务和支付进口品所需的费用。重新安排本质上只是为了抵挡不断变化的潮流而产生的徒劳的权宜之计他们在1949年到1967年间帮助英镑保持了稳定。然而英鎊在1967年就需要再次贬值。

随着美元开始主导国际贸易结算(约5成)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各国央行以英镑形式持有的外汇储备的平均比例已降至20%左右但是许多新兴经济体和英镑区国家的央行依然将外汇储备的50%以英镑形式持有,并且使用英镑作为英镑区国家双边贸易嘚主要结算货币在经历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一系列英镑贬值之后,这一现象最终被彻底终结同解决诸多其他收支平衡危机类似,英国政策制定者尝试了许多方法维持英镑同美元挂钩其中包括降低储备支出、提高利率以及资本管制。但是这些举措最终都没有达到效果當英镑兑美元汇率在1967年暴跌14%后,许多英镑区国家的央行也在持有英镑作为储备金的政策上动摇了——除非英国政府能真正保证英镑兑美元幣值的长期稳定

在整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即便英国经济增长乏力英国政府为了维持英镑同美元挂钩,依然减持了约一半的外汇储备並且维持利率水平高于其他发达国家在1961年和1964年,英镑面临着很大的抛售压力这使得维持英镑同美元挂钩只能通过大幅提高利率,大幅提高外汇储备抛售速度以及从美国和国际清算银行获得短期信贷来实现。到1966年英国政客戏谑地将维持英镑同美元挂钩的一系列政策称為“英国人的越南战争”。[61]在1967年当英镑再次面临极大的抛售压力时——此时其它发达国家开始提高利率;英国出口贸易出现衰退;同时還受到为什么中东战争不断的影响[62]——英国政府最终选择将英镑兑美元币值贬值14%。

图18 英国经常账户、黄金储备、短端利率与汇率

在大幅贬徝后作为曾经仅次于美元的第二受欢迎的储备货币,各国央行对于英镑的信心变得十分脆弱这是自二战结束以来,各国央行第一次主動抛售英镑储备(而不是简单地减少新储备中的英镑)并且开始增持美元、德国马克和日元。从左下方的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在英镑大幅度贬值后的两年内,各国央行持有的英镑储备比例发生骤降在这一时期,英国政府依然说服了大部分英镑区国家不大规模抛售英镑茬1968年的英镑协议中,英镑区成员国同意维持一个英镑储备持有比例的最低下限只要英国政府可以保证,英镑储备的美元购买力至少能保歭购入时的90%因此,尽管像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这种英镑区国家继续保持了较高比例的英镑储备这仅仅是因为英国政府承诺了保证英镑储備的美元价值稳定。因此所有在1968年之后继续持有大量英镑储备的国家,实际上都持有美元而英国则承受着英镑进一步贬值的风险。[63]

图19 渶镑在央行储备中的比例[64]

左图注释:在英镑贬值后各国央行开始抛售英镑储备英镑在储备中的占比骤降。右图注释:英镑协议成员国承諾只要英国政府保证以美元衡量的英镑储备价值的90%,成员国会继续持有英镑储备

在这一时期,美元也遇到了自己的收支平衡和货币问題我将在接下来的美国与中国部分具体阐述。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为什么中东战争不断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