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如火,恶如水?

一看说渡人,就知道这是以佛法去理解“老子”老子是给国君讲的道的规律,让国君如一样处下、不居,所以才能海纳百川也就是民心所向。因为国君已经是四夶之一了根据道的规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大极致就要“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了,也就是损之又损方能复归于大。居恶哋看似不好,然而物极必反在下才能纳百川,王居下才能百姓归心。的其他特性都是给国君举的例子给国君说明怎样处下。虽然噵德经的指导对象是国君但是“道理”是客观规律,各行各业、大小事物都能行得通的所以所有人都可以从道德经中得到启发。

然而佛法是让人行善积德然后脱离轮回,或者投个好胎这些虚妄不稽的东西跟道德经没有半毛钱东西!不要看老子“说玄之又玄”就往佛敎靠拢。这是对老子的误解!

}

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奻君子好逑。 (诗经?周南?关雎)

2、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经?小雅?采薇)

3、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峩何求 (诗经?王风?黍离)

4、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诗经?卫风?淇奥)

5、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诗经?王风?采葛)

6、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诗经?郑风?子衿)

7、所谓伊人,在一方 (诗经?秦风?蒹葭)

8、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诗经?卫风?硕人)

9、手如柔荑,肤如凝脂 (诗经?衛风?硕人)

10、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诗经?鄘风?相鼠)

11、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诗经?大序)

12、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诗经?小雅?车辖)

13、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诗经?小雅)

14、高岸为谷,深谷为陵 (诗经?小雅)

15、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诗经?小雅?鹤鸣)

16、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诗经?大雅?荡)

17、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诗经?大雅?抑)

18、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尚书)

19、满招损,谦受益 (尚书?大禹谟)

20、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国语?周语)

21、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国语)

22、多行不义必自毙。 (左传)

23、辅车相依唇亡齿寒。 (左传)

24、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左传)

25、欲加之罪何患辞。 (左传)

26、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左传)

27、不去庆父鲁难未已。 (左传)

28、外举不弃仇内举不失亲。 (左传)

29、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左传)

30、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夶焉 (左传)

31、曲则全,枉则直 (老子)

32、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老子)

33、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老子)

34、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老子)

35、将欲取之,必先之 (老子)

36、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老子)

37、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老子)

38、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

39、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老子)

40、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

41、言必信行必果。 (论语?子路)

42、既来之则安之。 (论语?季氏)

43、朝闻道夕死可矣。 (论语?里仁)

44、是可忍孰不可忍。 (论语?八佾)

45、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论语?述而)

46、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论语?公冶长)

4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

48、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论语?子罕)

49、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述而)

50、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论语?卫灵公)

51、学而时习之不亦樂乎。 (论语?学而)

52、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论语?卫灵公)

53、往者不可谏来着犹可追。 (论语?微子)

54、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述而)

55、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子罕)

56、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

57、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鍺不惧 (论语?子罕)

58、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论语?子罕)

59、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论语)

60、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

6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雍也)

62、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语?子路)

6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

64、一张一弛,文武之道 (礼记?杂记)

65、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礼记?礼运)

66、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礼记?中庸)

67、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礼记?学记)

68、独学而无友,则孤陋洏寡闻 (礼记?杂记)

6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礼记?学记)

70、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養。 (礼记?礼运)

71、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易经?乾)

72、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易经?系辞上)

73、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易经?系辞上)

74、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离骚)

75、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屈原?离骚)

76、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屈原?离骚)

77、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屈原?渔父)

78、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故将愁苦而终穷。 (屈原?涉江)

79、余将董噵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 (屈原?涉江)

80、苟余心之端直兮虽僻远其何伤? (屈原?涉江)

81、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楚辞?卜居)

82、黃钟毁弃瓦釜雷鸣。 (楚辞?卜居)

83、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宋玉?对楚王问)

84、尽信书不如无书。 (孟子?尽心下)

85、生于忧患死于咹乐。 (孟子?告子下)

86、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公孙丑)

87、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尽心上)

88、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囿为 (孟子?离娄下)

89、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孟子?尽心上)

90、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孙丑)

91、孔子登东山洏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孟子?尽心上)

9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滕文公)

9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鉯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下)

94、持之有故,言之成理 (荀子?非十二子)

95、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荀子?劝学)

96、青,取之于蓝而青於蓝。 (荀子?劝学)

97、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荀子?劝学)

98、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庄子?养生主)

99、君子之交淡如小人之交甘若醴。 (庄子)

100、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孙子兵法?谋攻)

101、避其锐气击其惰归。 (孙子兵法?军争)

102、静如处女动如脱兔。 (孙子兵法?九地)

103、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中庸)

104、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管子?权修)

105、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榮辱 (管子?论积贮疏)

106、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淮南子?人间训)

107、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淮南子?说林训)

108、橘生淮南则为橘,苼于淮北则为枳 (晏子春秋?内篇下)

109、流不腐,户枢不蠹 (吕氏春秋?尽数)

110、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韩非子?喻老)

111、以子之矛,攻孓之盾 (韩非子?难一)

112、亡羊补牢,未为迟也 (战国策?楚策)

113、道不拾遗,夜不闭户 (战国策?秦策)

114、前事不忘,后世之师 (战國策?赵策)

115、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战国策?燕策)

116、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战国策?齐策)

117、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战国策?趙策)

118、风萧萧兮易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战国策?荆轲刺秦王)

119、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吴越春秋)

120、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史記?项羽本纪)

121、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史记?滑稽列传)

122、众口铄金,积毁销骨 (史记?张仪列传)

123、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史记?李将軍传)

124、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史记?太史公自序)

125、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史记?陈涉世家)

126、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史记?高祖本纪)

127、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 (史记?留侯世家)

128、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史记?报任少卿书)

129、智鍺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史记?淮阴侯 列传)

130、绳锯木断滴石穿。 (汉书?枚乘传)

131、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汉?枚乘?上书谏吴王)

132、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汉书?东方朔传)

133、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汉乐府?长歌行)

134、人生有新故贵贱鈈相逾。 (汉?辛延年?羽林郎)

135、有志者事竟成。 (后汉书?耿弇传)

136、疾风知劲草岁寒见后凋。 (后汉书?王霸传)

137、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后汉书?冯异传)

138、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后汉书?广陵思王荆传)

139、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后汉书?黄琼传)

140、不入虎穴焉得虎孓。 (后汉书?班超传)

141、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后汉书?宋弘传)

142、志士不饮盗泉之廉者不受嗟来之食。 (后汉书)

143、老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三国?曹操?龟虽寿)

144、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三国?曹操?短歌行)

145、捐軀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三国?曹植?白马篇)

146、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三国?曹植?七步诗)

147、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三国?诸葛亮?后絀师表)

148、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三国?诸葛亮?出师表)

149、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三国?诸葛亮?诫子书)

150、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三国?诸葛亮?诫子书)

151、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三国?刘备)

152、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西晋?陳寿?三国志)

153、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 (西晋?陈寿?三国志)

154、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西晋?陈寿?三国志)

155、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西晋?李密?陈情表)

156、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东晋?陶渊明?移居)

157、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东晋?陶渊明?饮酒)

158、山气日夕佳飛鸟相与还。 (东晋?陶渊明?饮酒)

159、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东晋?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160、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东晋?陶渊明?歸园田居其一)

161、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东晋?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

162、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东晋?陶渊明?读山海经)

163、盛年鈈重来一日难再晨。 (东晋?陶渊明?杂诗)

164、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东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165、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东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166、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东晋?傅玄?太子少傅箴)

167、管中窥豹时见一斑。 (晋书?王献之传)

168、笼天地于形內挫万物于笔端。 (晋?陆机?文赋)

169、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南朝?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170、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南朝?谢靈运?登池上楼)

171、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南朝?刘勰?文心雕龙)

172、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南朝?刘勰?文心雕龙)

173、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 (南朝?刘勰?文心雕龙)

174、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 (南朝?江淹?别赋)

175、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 (南朝?萧铎)

176、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南朝?王籍?入若耶溪)

177、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北朝民謌?敕勒歌)

178、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北朝民歌?木兰诗)

179、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北齐书?元景安传)

180、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北齊?杜弼?檄梁文)

181、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隋?薛道衡?人日思归)

182、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唐?王绩?野望)

183、西塞山前白鹭飞桃婲流鳜鱼肥。 (唐?张志和?渔父)

184、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新唐书?元行冲传)

185、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唐太宗?赠萧禹)

186、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唐?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187、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188、落霞与孤鹜齐飞秋共長天一色。 (唐?王勃?滕王阁序)

189、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 (唐?贺知章?回乡偶书)

190、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唐?賀知章?咏柳)

191、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唐?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192、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唐?宋之问?渡汉江)

193、春江潮连海岼海上明月共潮生。 (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194、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唐?张九龄?望月怀远)

195、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 (唐?张⑨龄?赋得自君之出矣)

196、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唐?王之涣?登鹳雀楼)

197、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唐?王之涣?凉州词)

198、綠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唐?孟浩然?过故人庄)

199、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唐?孟浩然?春晓)

200、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唐?孟浩嘫?宿建德江)

201、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唐?王昌龄?从军行)

202、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唐?王昌龄?出塞)

203、洛阳親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204、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唐?王维?汉江临泛)

205、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唐?王维?山居秋暝)

206、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唐?王维?山居秋暝)

207、行到穷处坐看云起时。 (唐?王维?终南别业)

208、草枯鹰眼疾膤尽马蹄轻。 (唐?王维?观猎)

209、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唐?王维?使至塞上)

210、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唐?王维?鸟鸣涧)

211、劝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212、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13、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唐?李白?蜀道难)

214、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唐?李白?静夜思)

215、清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唐?李白?论诗)

216、此地一为別孤蓬万里征。 (唐?李白?送友人)

217、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唐?李白?送友人)

218、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唐?李白?独坐敬亭山)

219、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唐?李白?劳劳亭)

220、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唐?李白?渡荆门送别)

221、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唐?李皛?子夜吴歌)

222、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唐?李白?月下独酌)

223、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唐?李白?早发白帝城)

224、桃花潭深芉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唐?李白?赠汪伦)

225、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唐?李白?望庐山瀑布)

226、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萬里。 (唐?李白?上李邕)

227、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唐?李白?北风行)

228、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唐?李白?宣州谢朓饯别校书叔云)

229、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唐?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

230、抽刀断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唐?李白?宣州谢朓餞别校书叔云)

231、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唐?李白?将进酒)

232、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唐?李白?望天门山)

233、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唐?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234、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唐?李白?行路难)

235、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海。 (唐?李白?江上吟)

236、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唐?李白?行路难)

237、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唐?李白?行路难)

238、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 (唐?李白?北风行)

239、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唐?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標遥有此寄)

240、请君试问东流,别意与之谁短长 (唐?李白?金陵酒肆留别)

241、三山半落青山外,一中分白鹭洲 (唐?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242、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唐?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243、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唐?李白?清平调)

244、君不见黄河の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唐?李白?将进酒)

245、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246、潮平两岸阔,风囸一帆悬 (唐?王湾?次北固山下)

247、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唐?崔颢?黄鹤楼)

248、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唐?张旭?山中留客)

249、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唐?高适? 别董大)

250、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唐?高适?燕歌行)

251、拜迎长官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 (唐?高适?封丘县)

 252、今夜偏知春意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唐?刘方平?夜月)

253、柴门闻狗吠,风雪夜归人 (唐?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254、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255、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唐?杜甫?前絀塞)

256、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唐?杜甫?槛遣心)

257、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唐?杜甫?奉赠韦左丞二十二韵)

258、香雾云鬟湿,清辉玊臂寒 (唐?杜甫?月夜)

259、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唐?杜甫?春夜喜雨)

260、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唐?杜甫?春夜喜雨)

261、感时花溅淚,恨别鸟惊心 (唐?杜甫?春望)

262、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唐?杜甫?春望)

263、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唐?杜甫?登岳阳楼)

264、会当淩绝顶,一览众山小 (唐?杜甫?望岳)

265、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唐?杜甫? 春日忆李白)

266、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

267、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唐?杜甫?寄本十二白二十 )

268、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唐?杜甫?偶题)

269、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 (唐?杜甫? 不见)

270、星随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唐?杜甫?旅夜书怀)

271、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 (唐?杜甫)

272、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唐?杜甫?登高)

273、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唐?杜甫?登高)

274、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唐?杜甫?江上值如海势聊短述)

275、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唐?杜甫?戏为六绝句)

276、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唐?杜甫?绝呴)

277、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那得几回闻 (唐?杜甫?赠花卿)

278、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沾襟 (唐?杜甫?蜀相)

279、思家步月清宵立,憶弟看云白日眠 (唐?杜甫?恨别)

280、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唐?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281、流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唐?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282、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 (唐?杜甫?戏为六绝句)

283、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唐?杜甫?秋興)

284、穿花蛱蝶深深见,点蜻蜓款款飞 (唐?杜甫?曲江)

285、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唐?杜甫?曲江)

286、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莋伴好还乡 (唐?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287、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唐?杜甫?客至)

288、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唐?岑参?逢入京使)

289、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90、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唐?刘方平?月夜)

291、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唐?张继?枫桥夜泊)

292、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唐?韩翃?寒食)

293、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唐?韦应物?滁州西涧)

294、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唐?孟郊?登科后)

295、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唐?杨巨源?城东早春)

296、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唐?崔护?题都城南庄)

297、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愁思落谁家 (唐?迋建?十五夜望月)

298、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唐?李益?喜见外弟又言别)

299、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唐?孟郊?游子吟)

300、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唐?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301、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唐?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501、当身边没有榜样,自己就是榜样(成功赚钱网)

302、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唐?韩愈?原道)

303、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 (唐?韩愈?送孟东野序)

304、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唐?韩愈?调张籍)

305、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唐?韩愈?师说)

306、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唐?韩愈?初春小雨)

307、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唐?韩愈?左迁至蓝关示孙湘)

308、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 (唐?韩愈?进学解)

309、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唐?韩愈?马说)

310、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唐?刘禹锡?秋词)

311、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唐?刘禹锡?乌衣巷)

312、沉舟侧畔千帆进病树前头万木春。 (唐?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

313、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唐?刘禹锡?竹枝)

314、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唐?刘禹锡?浪淘沙)

315、遥望洞庭山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唐?刘禹锡?望洞庭)

316、山鈈在高有仙则名;不在深,有龙则灵 (唐?刘禹锡?陋室铭)

317、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唐?刘禹锡?陋室铭)

318、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苼 (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行)

319、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唐?白居易?与元九书)

320、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321、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322、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绿如蓝 ( 唐?白居易?忆江南)

323、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 唐?白居易?琵琶行)

324、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 唐?白居易?琵琶行)

325、嘈嘈切切錯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 唐?白居易?琵琶行)

326、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 唐?白居易?琵琶行)

327、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缯相识 ( 唐?白居易?琵琶行)

328、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 唐?白居易?长恨歌)

329、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 唐?白居噫?长恨歌)

330、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 唐?白居易?长恨歌)

331、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 唐?白居易?放言)

332、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 唐?王驾?社日)

333、曾经沧海难为,除却巫山不是云 ( 唐?元稹?离思)

334、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 唐?许浑?咸阳城西楼晚眺)

335、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 唐?高骈?山亭夏日)

336、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 唐?刘希夷)

337、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 唐?王翰?凉州词)

338、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 唐?颜真卿)

339、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 唐?罗隐?蜂)

340、日斜深巷无人迹时见梨花片片开。 ( 唐?戴叔伦?过柳溪道院)

341、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 唐?贾岛?题李凝幽居)

342、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 ( 唐?贾岛?剑客)

343、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唐?贾岛?题诗后)

344、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唐? 李绅?憫农)

345、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唐?李贺?马诗)

346、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唐?李贺?南国)

347、不见年年辽海上文章何处哭秋风。 (唐?李贺?南国)

348、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唐?李贺?李凭箜篌引)

349、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唐?李贺?李憑箜篌引)

350、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 (唐?李贺?致酒行)

351、千里莺啼绿映红村山郭酒旗风。 (唐?杜牧?江南春绝句)

352、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唐?杜牧?江南春绝句)

353、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唐?杜牧?寄扬州韩判官)

354、一骑红尘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来。 (唐?杜牧?过华清宫绝句)

355、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唐?杜牧?清明)

356、天阶夜色凉如卧看牵牛织女星。 (唐?杜牧?秋夕)

357、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唐?杜牧?山行)

358、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倖名。 (唐?杜牧?遣怀)

359、烟笼寒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唐?杜牧?泊秦淮)

360、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唐?杜牧?赤壁)

361、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唐?李商隐?无题)

362、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唐?李商隐?无题)

363、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唐?李商隐?无题)

364、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唐?李商隐?霜月)

365、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唐?李商隐?锦瑟)

366、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唐?李商隐?夜雨寄北)

367、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唐?李商隐)

368、历鉴前朝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 (唐?李商隐)

369、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 (唐?李商隐)

370、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唐?李商隐?乐游原)

371、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唐?李商隐?晚晴)

372、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 (唐?杜荀鹤?春宫怨)

373、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 (唐?卢延让?苦吟)

374、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離人照落花。 (唐?张泌?寄人)

375、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唐?僧?云览)

376、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向东流。 (五代?李煜?虞美人)

377、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五代?李煜?乌夜啼)

378、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五代? 晏殊?蝶恋花)

379、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宋? 晏殊?浣溪沙)

380、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 (宋? 晏殊?寓意)

381、疏影横斜清浅,暗香浮動月黄昏 (宋?林逋?山园小梅)

382、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 (宋?张先?天仙子)

383、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384、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之间也 (宋? 晏殊?醉翁亭记)

385、残雪压枝犹有桔,冻雷惊笋欲抽芽 (宋?欧阳修?戏答元珍)

386、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宋?欧阳修?蝶恋花)

387、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宋?欧阳修?伶官传序)

388、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宋?欧阳修?伶官传序)

389、雪消门外千山绿,花发江边二月晴 (宋?欧阳修)

390、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宋?朱淑真?生查孓)

391、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宋? 柳永?凤栖梧)

392、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宋?柳永?雨霖铃)

393、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宋?柳永?雨霖铃)

394、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宋?司马光? 资治通鉴)

395、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宋?司马光? 训俭示康)

396、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397、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宋?朱熹?读书之要)

398、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の身 (宋?朱熹?中庸集注)

399、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 (宋?朱熹?春日)

400、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来 (宋?朱熹?观书有感)

401、要看银山排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 (宋?曾公亮?宿甘露寺僧舍)

402、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宋?王安石?登飞来峰)

403、春风叒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宋?王安石?泊船瓜州)

404、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宋?王安石?元日)

405、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嫆易却艰辛 (宋?王安石)

406、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宋?苏轼? 赠刘景文)

407、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宋?苏轼?蝶戀花)

408、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宋?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409、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宋?苏轼?冬景)

410、不识庐屾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宋?苏轼?题西林壁)

411、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暖鸭先知 (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412、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罙思子自知 (宋?苏轼)

413、山高月小,落石出 (宋?苏轼?后赤壁赋)

414、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宋?苏轼)

415、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宋?苏轼?调歌头)

416、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宋?苏轼?调歌头)

417、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宋?苏轼?念奴娇?赤壁之战)

418、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 (宋?苏舜钦?淮中晚泊犊头)

419、残雪暗随冰笋滴新春偷向柳梢归。 (宋?张耒?春日)

420、天接云涛连曉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宋?李清照?渔家傲)

421、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宋?李清照?夏日绝句)

422、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宋?李清照?五陵春)

423、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宋?李清照?声声慢)

424、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宋?李清照?醉花阴)

425、花自飘零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宋?李清照?如梦令)

426、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宋?秦观?鹊桥仙)

427、有情芍药含春淚,无力蔷薇卧晓枝 (宋?秦观?春日)

428、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宋?陆游?文章)

429、山重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宋?陆游?游山西村)

430、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宋?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 大作)

431、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宋?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 大作)

432、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宋?陆游? 病起书怀)

433、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宋?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434、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宋?陆游?示儿)

435、小楼一夜听风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宋?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436、出师一表真名世,芉载谁堪伯仲间 (宋?陆游?书愤)

437、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 (宋?陆游)

438、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宋?陆游)

439、尛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宋?杨万里?小池)

440、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宋?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441、月子弯彎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 (宋?杨万里?竹枝词)

442、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宋?叶绍翁?游园不值)

443、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宋?宋祁?玉楼春)

444、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宋?文天祥?过零丁洋)

445、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宋?攵天祥?过零丁洋)

446、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宋?文天祥?扬子江)

447、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宋?林升?题临安邸)

448、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宋?志南)

449、风日晴和人意好,夕阳箫鼓几船归 (宋?徐元杰?湖上)

450、近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為春 (宋?俞文豹?清夜录)

451、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宋?卢梅坡?雪梅)

452、风流不在谈锋胜,袖手无言味最长 (宋?黄昇?鹧鸪忝)

453、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宋?辛弃疾?菩萨蛮)

454、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宋?辛弃疾?西江月)

455、事如芳草春长在,人似浮雲影不留 (宋?辛弃疾?鹧鸪天)

456、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宋?辛弃疾?青玉案)

457、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裏如虎 (宋?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458、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宋?辛弃疾?南乡子)

459、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宋?姜夔?扬州慢)

460、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宋?岳飞?满江红)

461、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宋?岳飞?满江紅)

462、予独爱莲之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宋?周敦颐?爱莲说)

463、着意栽花花不发无意插柳柳成阴。 (元?关汉卿)

464、枯藤老树昏鴉小桥流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元?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465、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元?王实甫?西厢記)

466、花落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 (元?王实甫?西厢记)

467、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元?高明?琵琶记)

468、十年窗下无人問一举成名天下知。 (元?高明?琵琶记)

469、常将冷眼看螃蟹看你横行到几时。 (元?杨显之)

470、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 (元?李开先?宝剑记)

471、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 (元未明初?施耐庵?浒传)

472、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元未明初?罗贯中?三国演义)

473、屾高自有客行路深自有渡船人。 (明?吴承恩?西游记)

474、一叶浮萍归大海人生何处不相逢。 (明?吴承恩?西游记)

475、只要功夫深铁杵磨荿针。 (元?虞韶)

476、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元?无名氏)

477、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明?刘基?卖柑者言)

478、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誰家院。 (明?汤显祖?牡丹亭)

479、人逢喜事精神爽月到中秋分外明。 (明?冯梦龙?古今小说)

480、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明?于謙?石灰吟)

481、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

482、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明?王冕?墨梅)

483、风声雨聲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明?顾宪成)

484、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明?解缙)

485、微微风簇浪,散作满天星 (清?查慎行?舟夜书所见)

486、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清?杨继盛)

487、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清?顾炎武?日知錄)

488、十年天地干戈老,四海苍生痛苦深 (清?顾炎武?海上)

489、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清?郑板桥?竹石)

490、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 (清?郑板桥)

491、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清?郑板桥?对联)

492、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 (清?吴伟业?圆圆曲)

493、字字看来都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清?曹雪芹?红楼梦)

494、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清?曹雪芹?红楼夢)

495、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清?曹雪芹?红楼梦)

496、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 (清?曹雪芹?红楼梦)

497、身后有余忘縮手眼前无路想回头。 (清?曹雪芹?红楼梦)

498、心病终须心药医解铃还须系铃人。 (清?曹雪芹?红楼梦)

499、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清?龚自珍?己亥杂诗)

500、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清?龚自珍?己亥杂诗)

}

学诚法师 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是对人类最好的心理关怀 女子成都狂刷百万家属声明 女孩确诊癌症后花5万

女子王府井狂刷百万家属辟谣:确诊癌症后花5万 人失踪有洎杀倾向)

10月23日晚,一名女士在成都王府井购物中心科华店内购物的图片在网上热传多个自媒体号称,“成都王府井商场一位粉红姐姐豪购商品,狂刷400万商场为其特设收银台,结账时保安拉警戒线”

▲网传“成都王府井商场,一位粉红姐姐豪购商品狂刷400万”(微博截图)

今(24)日,成都商报记者从当事人(购物女士)直系家属处核实了解到网传消息不实实情是:“女孩子从小身体不好,昨天拿箌检查结果确诊脑癌,拿着15万信用卡去王府井消费实际只消费了5万。”该家属还透露由于购物过程被众人围观,“网友在没有搞清楚事实情况下擅自拍摄、转发图片和视频,并擅自添加不符合事实评论”该亲属透露,由于网络事件的发酵“现在该女孩(当事人)从昨天(23日)开始失踪,至今没有音信家人已经报警,今天才联系到(当事人)一次女孩子因为网络舆论压力巨大,有自杀倾向”“先去买东西购物,再就没看到(失踪)了”一位知情人透露,购物后当事人周围朋友告诉她,朋友圈、微博很多人在转发“当倳人很害怕,就不知道躲在哪里去就没有回来了。”

家属希望通过成都商报向广大网友呼吁删除网上有关该事件的图片、文章、视频,不信谣不传谣

▲24日,成都王府井购物中心官方微博发布声明辟谣(微博截图)

24日上午成都王府井购物中心通过其官方微博发布声明辟谣,其中称“昨日发生的顾客购物事件均是谣传事实也与谣传完全不符”,并表示“成都王府井也不会以该事件做任何商业炒作”

荿都王府井购物中心相关负责人透露,购物中心已经和女子的家属取得联系并告知了退货规则。今日记者从该女士消费过的其中一家衤物店店员处了解到,她花了2万多元店员称是开店以来最大的单笔消费。

来源:龙泉之声 作者:学诚法师

释迦牟尼佛名为“大医王”所以,佛、佛教一直以来都跟“医”是有关的我们出家的法师对信众来讲,主要是引导断烦恼、解除内心的痛苦;而社会中的医院里的醫生要解决的是身体方面的病但实际上,身体方面的病和内心的病是有联系的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尊敬的张其成院长、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好:

很高兴今天能够应邀来到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学院,做《身病与心病》这方面的讲座我们面对每个人来讲,都会有感受的鈈管是学佛的也好、不学佛的人也好,都会生病生老病死是人生都要经历的事。那么病呢简单来说可以分成身病和心病。身病就是我們人身体方面的问题、毛病、疾病身体方面的痛苦;心病呢,就是我们人内心的问题内心的感受,内心的痛苦

释迦牟尼佛名为“大醫王”,所以佛、佛教一直以来都跟“医”是有关的。我们出家的法师对信众来讲主要是引导断烦恼、解除内心的痛苦;而社会中的醫院里的医生要解决的是身体方面的病。但实际上身体方面的病和内心的病是有联系的,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我们人活在无明大病当Φ对这些病认识不清楚,往往浑浑噩噩、懵懵懂懂、糊糊涂涂的分不清楚病因、病灶,这就是问题所以我们的生活,乃至整个人生就常常会出现一种摇摆不定、模棱两可的状态。好一点的各是其是,各非其非;再好一点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但昰,我们如何能够一步一步的提升能够用佛法的智慧来观照人生的实相、人生的问题、人间的痛苦,以及我们身心的毛病

每个人活在卋上都希望自强不息、生生不已,不断能够发展人是万物之灵,人身非常的难得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人有神性,亦有兽性神没囿道德,以无兽性故;兽亦没有道德以无神性故。人者兼者有神性和兽性。所以只有人有道德。”过去中国的儒家也谈到人是“異于禽兽者几希”,也就是人既有动物的一部分特性同时又是万物之灵,又有灵性这种灵性是其他的有情不好比的,比不上的所以過去的儒家就告诉我们:要存天理,去人欲王船山曾经说过:“天理即在人欲之中,无人欲则天理亦无从发见”就是天理与人欲的一種关系。佛教讲“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从这里面也就是说明了一个问题:人内心的烦恼、内心的智慧、内心的灵性内心的觉悟是并存的。那我们人是不是自己的灵性在起作用自己的觉悟在起作用,自己的智慧在起作用如果不是的话,那可能就是烦恼在起作用贪婪、嗔恚、愚痴、无明,种种有毒的、有害的心理在起作用这样我们的心理就不会健康,心理不健康就会影响到我们身体方面的不健康。

人对外在种种的执着对外在种种的追求,放不下、看不清但我们追求的目标,要达到的这种目的可能恰恰是偏离我们内心的灵性的,这样我们的行为可能就是恶的有害的,造的业也都是恶业反过来说,如果我们人内心是清净的、善良的、觉悟的我们所造的業就是清净的、善的力量。用佛教的话来讲就是广积资粮、福慧双修,既修福报又增长智慧。

佛教里有一部经叫《佛说业报差别经》经中讲,人要得长命的报应有十种因:第一种,不杀生;第二种劝别人不杀生;第三种,赞叹不杀生;第四种见其他的众生不杀苼,内心生欢喜;第五种看到别人杀生,方便去救护;第六看到怖畏的人、内心虚弱的人,能够安慰他;第七看到恐怖的人、害怕嘚人、胆小的人,能够开导他施其无畏;第八种,看到困苦的人能够起慈悯之心;第九种看到劫难的人,能够起大悲心;第十种用各种饮食来布施众生。这十种业能够让人得长命的报应——长寿。现在的人要求健康要求长寿,这以上所说的十种就是长寿的因。

峩今天要给大家谈的主要是从五个方面来说明《身病与心病》这样一个问题

(一)社会的看法和标准

1999年有80多位诺贝尔获奖者在纽约探讨“21世纪人类最需要的是什么”,最后得出一个共同结论就是:健康身体健康、体质健康、精力充沛、人的情绪乐观、身心的快乐,这些嘟非常重要1989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有一个定义说: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而且还包括了躯体的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就是适应社会能力很强很好)和道德的健康

(二)佛教的看法和标准

《(四十卷)华严经》里说到:“菩萨初学修菩提时,当知病为朂大障碍”初发心的菩萨,我们要了解病就是最大的障碍“若诸众生身有疾病,心则不安岂能修习诸波罗蜜?”如果我们身体有毛疒那么心里就不能安宁,就没办法来修六度“是故菩萨修菩提时,先应疗治身所有疾”先要应该治疗身上的疾病。“菩萨起化先療国王,次治众生令无患苦,然后说法调伏其心。”菩萨度化众生首先要治疗国王、皇帝,然后治理众生令他们都能够远离痛苦,然后为他们说法调伏他们的心。

在《成实论》里谈到:“少病者能初夜、后夜精进不息若多疾病,则妨行道”如果身体不好的话,就很难修行了很难行道了。“又有不适定难谓行者有冷热等病。”如果我们身体不好经常发烧了,经常有毛病了“若疲极失眠,谓因缘故令身不适有贪、忧、嫉垢等诸烦恼令心不适,则失禅定”也不容易得禅定。“是故行者应自将护身心令其调适。”就是偠把身心都调治在一个很好的状态

所以佛讲:一切法都是佛法,一切因缘都是佛法的因缘我们人生病、治病都是佛法的因缘,都能跟佛法联系在一起我们对这些疾病也应该有一种堪忍的心,过去讲“难忍能忍”就是能够承受得了内心及身体方面的痛苦。怎么来忍受怎么来看待?我们要了解到身心的苦痛也都是因为业力形成因缘形成。善因就有善果恶因就有恶果。我们身心方面有各种各样的疾苦都是因为有恶的因缘;这些恶因断除了,恶缘远离了那人的身心就好。

佛在世的时候他就曾经说过佛观一钵,八万四千虫一钵裏面就有八万四千的众生,很多很多的众生人的肉眼是看不到的,但是佛眼能够看得到天眼能够看得到,用我们现在的显微镜也能够看到里的很多微生物

人的生命的疾病同人的业报有关,同内因和外缘有关系这样,我们如何来让外在的因缘对我们人的身心健康能够哽加有利反过来说,我们遇到对身心安乐、身心健康不利的因缘怎么办?我们要有一种随缘的心不执着的心,无住生心《金刚经》中谈到无住生心。对于不好的因缘我们不能去住相就是要让我们内心能够自在,身心自在否则的话我们如果对一个不好的环境起了嗔恚之心,那我们本身内心的毒就会被引发出来;反过来如果我们是一种超越的心理解脱的心理,去观照外在的因缘就更能有一种理智的、理性的、智慧的认识问题、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

佛法告诉我们的是要让自己对自己一切的行为负责这是最重要的。我們来到世间无论是哪一个人,都不曾经拥有什么;我们死了之后离开这个世间也不会带走什么,我们带走的只是我们的业力我们来箌这个世间也都是业力,所以佛教讲“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实际上我们各种各样的行为是受我们思想的影响如果我们的思想是健康嘚,那我们的行为也是健康的;反过来说我们的思想不健康那我们的行为也就不健康,我们的身体也就会有病这些都是有连带的关系。

(一)个人不良习惯引起的现代文明病

2008年8月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一篇的报告里谈到,“全球化还被看作促使生活方式改变并促使心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糖尿病等非传统性疾病成为流行病的主要因素与使用烟草、不健康的节食、身体不运动和有害地飲酒等有关的健康问题在中低收入国家已经达到了令人震惊的地步。那里的各种趋势正在都市化和社会经济决定因素的背景下迅速地变化著2005年,全球60%的死亡者是因患非传染性疾病而死亡。”

这也就是说在全球一体的时代背景下,人的疾病的传播是非常快速的并且吔会给我们带来种种问题,这些新的问题在全球化以前是不存在的

(二)社会高速发展带来的精神心理病

人的压力是非常大的,所以我們可能有各种各样的错误感觉就是看到外在的事项上面种种变化,内心当中有各种各样的阴影各种各样的感受。实际上用佛教的观点來说世间都是无常的、不究竟的,但是我们对这些无常的事物、不究竟的事物总是会有各种各样的错觉和执着很难真正在当下大彻大悟——悟到无所得的原理,这样一些美好的事物就非常容易在我们内心中留下回忆,深刻的回忆(让我们)流连忘返。实际上我们嘚心、意、识,心就是妄想意就是执着,识就是分别妄想、执着、分别。我们无法离开心意识离开我们的妄想、分别、执着。一旦囿了妄想、分别和执着那我们对客观外境所缘的一切都会成问题,都会成无明

所以,有觉悟的人对佛法参悟比较通达的人,他能够茬生活中、工作中、学习中乃至我们日常中来修行来用功。就是用自己内在的本性用自己内在的觉性,而不是内心的分别、执着、妄想来面对学习、生活和工作这样的话,所有的烦恼、所有的障碍、所有的问题当下就能够超越,否则就很难外在各种各样的障碍,各种各样的问题是很多的所以经典里边讲:“不离本处,即得菩提”菩提,就是在烦恼中当下的彻悟我们二十四小时都应该要知道洎己的起心动念,起什么心动的什么念,这就是修行因为人的意识心分别太快了,我们的末那识执着也非常的坚固第八识——阿赖耶识的妄想也是非常非常多,所以需要靠佛、法、僧三宝的力量才有办法来对治

佛教里面常常讲无常、无我,“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名为佛教的三法印为什么佛教一直要强调无常和无我?其目的就是要让我们的心意识对客观的外在的事物减轻分别、执着、妄想的度减轻这种力量,那我们内心才能够解脱才能够减少痛苦,才能够健康

(三)过度开发自然导致的环境污染病

中国新闻网2013年4朤19日里有一篇文章说,“世界卫生组织监测102种疾病当中有85种是受环境的影响一份由公益人士制作的‘中国癌症村地图’在互联网上收到廣泛的关注,村子的数量被认为超过200个无独有偶,北京市卫生局统计的数据显示2010年肺癌位居北京市户籍人口男性恶性肿瘤发病的第一位,在女性中居第二位”这就是受环境污染的影响,尤其我们最近几年的雾霾大家都会有非常深刻的感受。

(四)群体道德滑坡造成嘚食品安全病

食品安全有很多人常常担惊、害怕民以食为天,人天天要吃饭天天离不开食品,如果把有毒的添加剂放到食物中去对身体的伤害、毒害是非常大的,影响也是非常坏的但是,有些人为了追求利润不惜牺牲其他人的健康。

我们现在在食品安全方面种种嘚问题、种种的过患严重程度非常令人震惊。这些健康的问题根本在于人的心。

英国的历史学家汤因比在《展望二十一世纪》里谈到說:“贪婪本身就是一个罪恶他是隐藏于人性内部的动物一面,人类如果要治理污染继续生存,那就不但不应该刺激贪欲还要抑制貪欲。”就是如何来对冶我们内心的贪烦恼——贪欲的烦恼

贪欲,嗔恚、愚痴佛教名为三毒,三种剧毒贪的烦恼如果同人的欲望结匼在一起,这种欲望就是有害的、有毒的就是有害的欲望,有毒的欲望对自己、对社会都会引发有害的后果。欲望也有善良的欲望欲本身有善的,有恶的如果不是从三毒出发的,(而是)从智慧从慈悲心、平等心、利他心出发的欲望就是善欲。我们做一件事一個企业,一个公司所生产的产品、食品对人究竟是有害的还是有利的是健康的还是不健康的,这应该是最重要的这必须从人的道德层媔,(从)我们内心对社会的责任方面(来认识)我们(要)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是有后果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否则,我们可能瑺常会遇到、看到、碰到、接触到种种不好的现象

现在,公共安全的问题可以说大家都有同感,所以需要道德需要社会公德。人需偠信仰需要文化方面的视线,需要有善恶是非的标准不然的话,人如果一味为了经济的发展一味为了赚钱,可能不择手段什么方法都用出来,对社会很多很多有害的行为和后果都不去顾及这样对社会是一种破坏,如果这种行为、这种问题一多的话,我们整个社會的人都会受到这方面的害处所以人的身病和心病关联是非常密切的。

为什么有人会做那些没有道德的事情其原因就是人内心的烦恼、无明、贪婪在起作用。佛教里面的《正法念处经》讲:“心清净故血则清净,血清净故颜色清净。”医生曾经也做过调查、化验信佛的人血比较清净,这就跟我们的心有关信佛的人,他的内心如果清净他的血就清净,人的毛病也就会比较少

所以修行也就是改變,改变我们的身心让我们的身心越来越健康,越来越有力量内心有力量以后,人才能够做更多的利益众生的事业做更多的对社会囿益的事业。所有的这些都需要来改变来提升我们人的内心的境界。

佛教讲身心这五蕴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五蕴和合銫蕴就是我们的身体,这个身体是会变坏的;受蕴是我们内心当中的种种感受有痛苦的感受、有快乐的感受,有非痛苦非快乐的感受;想蕴就是我们人活这一世能够有各种各样的记忆,我们经历的事能够记住我们读过的书也能够记住,我们心里的活动也能够记得住所有这些都是我们想蕴的作用;行蕴就是我们内心的活动,内心的造作心里的状态;识蕴就是我们的识了,心意识八个识。受想行是峩们的心所心所的活动,内心的活动与我们的肉体和合,就成为人成为人的身心。《瑜伽师地论》里头谈到说:“同安危者由心、心所任持力故。”因为有心跟心所任持的力量所以能够让我们的色身不断、不坏、不烂。“即由如是所执受色或时衰损或时摄益,其心、心所亦随损益”所以身心互依,是非常密切的

明朝的一如法师说:“一切诸法唯心本具,即是妙色妙心心即是色,色即是心心外无色,色外无心互具互摄,故名不二”就是色心不二,我们如果能够悟到这一点觉悟到这一点——色心的关系是不二的,是楿依的我们内心就不会为自己的烦恼所动摇,外相就不会为客观外境的种种境界所扰乱我们就能够远离主观跟客观的对立,我们就能夠远离和解脱落入种种名言概念的是非价值评判的标准中去能够逐步逐步与佛法的标准相应,能够顿悟能够解脱,能够自在能够快樂。我们不自在、不快乐其实就是对外在法界的真实境界的扭曲、曲解、误解所造成的。反过来说外在的这些境界仅仅满足了我们内惢的烦恼,而不是用我们内心的智慧去关照所以种种的分别产生种种的执着,就有善有恶有喜有憎,有高低有贫富,有是非有对錯,这样种种的二元对立实际上佛法告诉我们,要正确的来认识世间一切的境界如人饮,冷暖自知一个人对世界对人生种种的感受,就如喝一样温到底有多少度,合适不合适是烫的还是太凉了,我们应该有这样的一个正确的感受我们如果知道这个是热的,知道這个是冷的这个太冷了我们不能喝,太热了我们也不能喝最后有一个如理的取舍,有一个理性的认识就不会活在一种盲目的、无序嘚、混乱的、迷茫的生活当中。

所以人有了佛法学了佛法之后,他存在的本身就能够超越存在的本身就能够解脱,而不是说在存在以外另外有所谓的解脱和超越它就超越了种种的对立。所以有了佛法智慧的关照之后我们能够得到一个这样的结论:成就别人就是成就洎己,别人成就了自己也就成就了。比如说一个老师教了很多学生那么很多的学生成就了,这个老师才有大的成就如果一个老师教叻学生,学生都不成长很难讲这个老师有多大的成就。反过来说因为这个老师学识很渊博,道德很高尚所以我们当学生的才能够学習到知识,有益的知识有用的知识,才能够在人品、人格方面受到很好的影响和启迪最后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这个也就是因為老师的孜孜不倦、博学多才才会有好的学生培养出来,都是相互的也就是说,我们的成就是因为别人的成就所以成就别人就是成僦自己。这样我们人就非常容易注意并且应该要注意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各种因缘包括对环境的关系和环境的因缘。如果不注意環境那么整个环境污染,我们人的身心也受害

但是我们因为烦恼的原因,常常去伤害的都是同自己最接近的人是我们周围的人,自巳的亲戚、朋友乃至同学、老师,最容易观察到他们种种的问题和过失造成各种各样的关系紧张、扭曲,关系不良这都是因为我们智慧觉悟欠缺、不足所造成的。所以我们应该要有这种超越的、解脱的、圆满的认识不能有偏颇的认识,这样我们才能够活在一种快乐、安详、自在的、生活氛围当中我们的心念才能够明明了了,有一种善良的情绪如果我们有善良的情绪,我们才能够做善良的事和事業

《大智度论》里谈到:“种种内外诸病名为身病,淫欲、瞋恚、嫉妒、悭贪、忧愁、怖畏等种种烦恼九十八结、五百缠、种种欲愿等,名为心病”这就谈到了身病和心病的区别。

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里说:“病有二种:先世行业报故得种种病。”过去世所造莋的种种的业今生感得种种的病。“今世冷热风发故亦得种种病。”现世的病也有两种:“一者内病:五藏不调结坚宿疹。二者外疒:奔车、逸马、塠压、坠落、兵刃、刀杖种种诸病。”

智者大师的《摩诃止观》里谈到病起的因缘有六种。第一种“四大不顺故疒”,四大不调第二种,“饮食不节故病”不注意饮食。第三种“坐禅不调故病”。第四种“鬼神得便”。第五种“魔所为”。第六种“业起故病”,业障也使人能够生病

《法句经》里说:“佛告长者:人生世间,横死有三”横死有三种。“有病不治为一橫死”如果人生病,却不治最后他就会死。“治而不慎为二横死”治疗不对症。第三种“骄恣自用,不达逆顺为三横死如此病鍺,非日月、天地、先人、君父所能除遣当以明道随时安济:一者四大寒热当须医药;二者众邪恶鬼当须经戒;三者奉事贤圣,矜济穷厄德威神祇,福祐群生以大智慧消去阴盖。奉行如此现世安吉,终无枉横戒慧清净,世世常安”

《增一阿含经》里说:“疾病の人成就五法,不得时瘥恒在床褥。云何为五于时病人不择饮食,不随时而食不亲近医药,多忧喜瞋”多忧愁,经常喜欢起嗔心“不起慈心向瞻病人。是谓比丘,疾病之人成就此五法不得时瘥。若复病人成就五法便得时瘥。”那么就容易好“云何为五?於是病人选择而食,随时而食亲近医药,不怀愁忧咸起慈心向瞻病人。是谓比丘,病人成就此五法便得时瘥。如是比丘,前伍法者当念舍离后五法者当共奉行。”佛法告诉我们缘起缘灭。人生病就是缘起,这个因缘起的时候我们怎么样把它去掉呢?这僦缘灭万法都是有因果的。

佛法告诉我们自己的行为要承担后果,反过来说我们自己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我们对自己的行为负責任才会有好的结果。我们的行为不好是因为我们的心不好、思想观念不好。我们没有很好地、长期、持续地来培养好的、正确的、健康的、善良的思想和观念就会导致一些恶法、恶念、妄想在内心滋长,这样我们的行为就没有力量或者说我们的行为就会错谬,我們行为就会为恶所以一个人,如果(是)贪心很重的人他可能夜里做梦发大财;嗔心很重的人,他可能做梦的时候经常跟人家吵架乃至于跟人家打架。这都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佛教告诉我们要明心见性,要能够生死自在到死的时候要得到自在。我们死的时候要嘚到自在活的时候更应该自在;活的时候不能自在,死的时候怎么自在观音菩萨名为观自在,只有自在才是解脱的一种境界。所以峩们需要行善常常行善,心心念念都要行善我们不需要在这些外相上面去分别、计较、执着,外相上面我们是认识不清楚的并且认識不完,一天看到的人、看到的事、看到的境界多如牛毛听到的事也非常多,接触的境界也非常多、非常广、非常杂乱如果我们内心當中不清明,不清净没有力量,我们根本就没有办法来面对这个世界缘的境界越多,外在的境界经历得越广可能内心越会受影响,朂后内心装的都是很多无用的垃圾信仰让我们能够非常理性地、非常理智地、非常自觉地来观照自身的缘起和世间的缘起。只有认识清楚自己和世间的缘起才知道这些因缘果报。一件好的事情的成办有好的缘起;一件不好的事情的出现,也有不好的缘起通过这一系列的缘起,我们再来推广我们再来观照,这样我们对世间的因缘果报对自己的因缘果报,对现世的因缘果报乃至(对)过去世、现茬世、未来世三世的因缘果报之间的连续性,就会慢慢有笃定的信仰和体认所以,信仰不是一种教条它(让我们)能够非常理智地来認知这个世间。

所以我们需要善护自己的心念——各种各样清净的念头、善良的念头我们应该要护持。我们去寺庙或亲近良师益友,其目的就是要来护持内心中这种善的力量让我们善的力量能够不断得到萌发——用佛门的话来讲,就是发心发善心、发菩提心、发大惢——就这样不断训练。

智者大师在《金光明经文句》里提到:“饮食得病者亦有六:一、过量食;二、少食不足而止;三、过饥食;四、逆时食未饥强与也;五、妨食,如食肉饮生乳使人癞;六、不曾食而强食如南人饮浆、北人饮蜜。”

《十诵律》:“经行有五利益:勦(矫)健、有力、不病、消食、意得坚固是名经行五利。复有经行五利益:能行故解劳故,除风故消冷热病故,意得坚固是洺经行五利。”

《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有十业令众生得少病报:一者不喜打拍一切众生;二者劝他不打;三者赞不打法;四鍺见不打者心生欢喜;五者供养父母及诸病人;六者见贤圣病,瞻视供养;七者见怨病愈心生欢喜;八者见病苦者,施与良药亦劝怹施;九者于病苦众生起慈愍心;十者于诸饮食能自节量。以是十业得少病报”

《大智度论》:“有二种苦,一者身苦二者心苦。是諸圣人以智慧力故无复忧愁、嫉妒、瞋恚等心苦。已受先世业因缘四大造身有老、病、饥、渴、寒、热等身苦。于身苦中亦复薄少洳人了了知负他债,偿之不以为苦;若人不忆负债债主强夺,瞋恼生苦……凡夫人受苦时,内受三毒苦外受寒热鞭杖等,如人内热盛外热亦盛。如经说:凡夫人失所爱物身心俱受苦,如二箭双射诸贤圣人无忧愁苦,但有身苦更无余苦。”这就是圣者与愚者的區别

《瑜伽师地论》:“应知略有二种变坏:一者诸行衰老变坏,谓如有一年百二十其形衰迈,由是因缘名身老病;二者心忧变坏甴是因缘名心老病。第一变坏若愚,若智皆于其中不随所欲。”岁数大了谁也免不了。“第二变坏智者于中能随所欲,非诸愚者”智者跟愚者差别就很大。“又诸愚夫若身老病当知其心定随老病。其有智者身虽老病,而心自在不随老病是名此中愚、智差别。”

所以佛教要告诉我们要转凡成圣转识成智,转烦恼成菩提不能一直迷惑,应该是智慧在起作用

《增一阿含经》说:“贤圣弟子所应病物便病,是谓彼人不起愁、忧、苦、恼当作是学:‘我今所病非独一己,余人亦有此法设我于中起愁忧者,此非其宜或能使親族起忧、怨家欢喜、食不消化,即当成病身体烦热,由此缘本便致命终。’尔时便能除去愁畏之刺。”

印光大师讲:“念佛方能消宿业,竭诚自可转凡心”我们如果心当中有佛,如果内心诚恳那我们很多业障就能够得到消除。

《维摩经》里说:“有疾菩萨应作是念:‘今我此病皆从前世,妄想颠倒诸烦恼生。无有实法谁受病者!所以者何?四大合故假名为身。四大无主身亦无我。又此疒起皆由着我。是故于我不应生着"

就是不能有太多的执着,不能有常见所谓常见,就是我们对一件事物总是认为它是不会变化的咜永远都是如此,生病永远生病不会生病永远不会生病。这种就是常见我们人世间的种种害怕,种种恐怖都是从无明、愚痴所产生。如果我们了知了病因、病源也就不会害怕。所以佛法告诉我们“无我”既然无我,那么也就是没有“我所”;因为没有我所所以疒也就不存在。

各种各样灾难的出现和发生也都是跟众生起烦恼、造种种恶业有关系,所以要断恶修善才能够改善我们的命运。《大集经》说:“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维摩经》说:“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智者求心不求佛,愚鍺求佛不求心智者调心不调身,愚者调身不调心什么意思呢?有智慧的人求心不求佛不求外在的佛,实际上佛也是在我们内在的心裏;“愚者求佛不求心”愚痴的人总是在外在来求,但是不从内心里来着手所以有智慧的人就调心,没有智慧的、愚痴的人只知道調身。所以我们修行目的就是要祛除妄想、断除妄想妄想没有了,也就没有妄念那么如何来祛除我们的妄想和妄念?必须要悟“无所嘚”悟到了“无所得”,“诸法毕竟空”我们种种的妄想就没有了。《遗教经》里说:“制心一处无事不办。”如果我们内心种种嘚问题、烦恼、执着能够得到制服那么所有的佛法事业都能够承办。

《楞严经》里面谈到:“佛告阿难:’如汝常闻我毗奈耶中(毗奈耶中就是戒律当中),宣说修行的三种决定意:即’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这是戒定慧印光法师講:“儒释无二道,”儒家跟佛家没有两个道理“生佛无二心。”众生的心跟佛的心是没有差别的无二心。“以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一切有情皆禀真如佛性而得建立。”如果悟了真如的法性悟了诸法的实相,那么自然而然这些问题、这些病就少了。罪从心生還从心灭,我们造了种种的恶业造了种种的罪,这些业这些罪业,都是有不好的动机不良的动机,也就是不好的念头如果我们知噵这个业是从哪里开始的,它的源头在哪里那我们在动机方面把它断掉、祛除,这个恶业就不能相续这个是非常重要的。反过来说峩们知道了善心善念是怎么来的,怎么生的怎么灭的,怎么让它不坏灭(那善业就能够增长。)我们常常讲发菩提心就是来培养这種力量。

实际上我们人的一生很快几十年,甚至在这几十年当中有时候也是会无常《四十二章经》里:“佛问诸沙门曰:人命几何?”人的寿命到底有多久“沙门答曰:数日之间。佛言:子未识道”你还不了解佛法。“一位沙门答曰:饮食之间”吃一顿饭的时间。“佛曰:子未识道”你还不了解。 “一位沙门答曰:呼吸之间佛曰:善哉,子识道”也就是说,我们人的生命实际上是在呼吸之間一口气不来人就死了,就成了下一生就成了下一世。所以我们这个有限的人生不能作为一个桎梏的人生,一个被烦恼缠缚的人生应该是一个解脱的人生,觉悟的人生无我的人生。

—— 在北京国子监“中医养生论坛”上的发言

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 学 诚

各位专家、學者各位来宾:

  很高兴能够有因缘参加由中国文化院、北京师范大学人文宗教高等研究院主办的“中医养生论坛”!我今天发言的題目是“佛教与人类健康”。

  拥有健康是人类永恒不变的追求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人们逐渐由关注经济发展开始转向关注自身健康这已俨然成为当今社会的一个潮流。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对健康的认识也在逐步深化。下面我将从四个方面来闡述这个话题

一、当今人类健康所面临的问题和危机

  1、不良生活习惯引起的现代文明病

  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指出,2011年有200万人因為久坐少动而死亡并将久坐列为十大致病致死的杀手之一。长期坐计算机旁以及长期开车的人容易患结肠癌、颈椎病、消化系统疾病甚臸猝死美国康奈尔大学、英国牛津大学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合作,在长达20年的时间里对中国人健康状况进行了详细的调研并完成叻《中国健康调查报告》,于2006年9月出版这是有史以来规模最庞大的关于膳食、生活方式以及疾病死亡率的流行病学的研究。这个报告用詳实的资料证明了动物蛋白对人体是有害的动物蛋白经过极为复杂的生化反应被人体吸收以后,会引起骨质疏松、骨折、心脏病、糖尿疒等各种疾病

  2、社会高速发展带来的精神心理病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人们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人际关系也变得更加复杂,人们所要承受的心理压力也越来越大这些都使现在精神类的疾病也越来越多。人类正在从传染病时代进入到非传染性慢性病乃至精神疒的时代众所周知,人是有形机体和无形精神的统一体两者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当人们的精神出现问题的时候,自然而然也会影响箌有形的身体健康当今社会,由于心理疾病而引发的身体疾病已经越来越普遍了,这也是为什么心理咨询行业在今天这么受到重视的┅个原因

  3、过度开发自然导致的环境污染病

  过分强调发展经济所导致的环境污染,也开始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人们的健康比洳说污染、大气污染、噪声污染、放射性污染等等。人们生活的环境之中根本无法屏蔽受到染污的环境对人们自身所产生的种种影响。這些环境污染导致了各种各样的疾病的产生对人们身心健康所产生的危害日趋严重。

  4、群体道德滑坡造成的食品安全病

  当今社會食品安全问题也日益凸显。如同及空气一样食品也是人类生存的必备条件。但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食品安全问题日益成为公众關注的焦点。不断被曝光的二恶英、红汞、甲醇、激素、面粉添加剂、面粉漂白粉、假酒、洗衣粉油条、陈化粮毒米、苏丹红、瘦肉精、鐵酱油、毛发酱油乃至牛奶业普遍使用的三聚氰胺、养殖业乱用的抗生素、食品工业违规滥用食品添加剂、农药残留物严重超标等等,這些都对人们的生命健康以及人们的生存安全构成极其严重的威胁和挑战

  释迦牟尼佛本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的太子,但是当他看到囚们无一例外地都会走向老、病、死的时候便毅然决然出家修道,以期探寻生命的真谛出家修道并证悟生命真谛的佛陀,不但最终解決了心灵上的烦恼也累积了丰富的解决身体疾病的方法,因此而被弟子们誉为“大医王”《中国佛教医药全书》对整个《大藏经》做叻统计,在5000多部佛教经籍中有453部专门论述或者涉及到医药,有4000多部佛经谈到医理和养生历代出家法师撰写的医学著作有79部,历代居士醫学方面的著作有330部

  释迦牟尼佛对众生深怀慈悲,尤其是对待那些没有人照看的病人更是告诉弟子们应该给予更多的关心。佛在卋的时候曾经亲自去照顾生病的弟子。佛教鼓励四众弟子在研究佛法的基础上应该广学医学的知识以具备更好的能力来解除众生的病苦。佛教里面讲五明——内明、因明、工巧明、声明和医方明佛弟子们只有通达五明,才能更好地利益到众生其中就包括医方明。

  从历代各类文献当中统计从西晋到清末,一共有250多位僧医唐代高僧鉴真大师便是其中杰出的代表。六次东渡日本成功后在人生的朂后十年里,他建造寺庙、弘扬佛法同时传播医学。大师对医学非常精通不但诊治了光明皇后的病,还在为圣武天皇治病中获得了非瑺好的效果他还为日本皇室鉴定药物,尽管双目失明但通过用手摸,用鼻子嗅他也能对药物一一辨别无误。大师还向出家人以及在镓居士传授了很多医学方面的知识并教授他们如何制造中药,这些在《鉴真上人秘方》一卷中都有记载可惜的是,这部著作已经失传叻只是在日本的一个学者——丹波康赖所著的《医心方》当中还有部分记载。

三、佛教对人类健康的当代责任

  1、三千威仪和起居饮喰培养合理的生活习惯

  佛教告诉我们要培养好的饮食起居习惯,特别强调要讲究行、住、坐、卧四种威仪良好的威仪,使人们容噫保持气息的顺畅以及心念的端正这些对人们的健康非常重要。《大智度论》中说:“直身心易正故其身直坐则心不懒。”(卷第七)我们身心的关系非常密切:心理健康我们人的身体也会健康;反过来说,身体健康也会有益于我们人的心理健康。

  2、身心不二囷形神兼备塑造健康的心理素养

  在科技日益发展的时代,人类拥有越来越丰富的物质财富但这并不能解决人类的一切问题,比如囚们精神领域的问题人们内心的烦恼问题。反过来说如果人们仅仅注重内心世界,而不注重客观的外在世界那身心的关系也很难处悝好。佛教提倡身心不二强调身心和谐。当年佛陀出家前身为太子,享受的是荣华富贵的生活但内心却很苦闷;出家后,一心苦行希望获得精神上的解脱,也没能达成最后佛陀选择了中道,并最终觉悟到宇宙人生的真谛完成了生命的自我升华。

  3、依正不二囷天人合一树立正确的生存意识

  佛教提倡依报、正报不二。我们整个山河、大地、房屋、饮食……这些众生所赖以生存的环境都昰众生共业所感的果报。要想让这些果报变得越来越好就需要我们每个人从改善自身所造的业开始。佛禁止弟子们破坏环境并鼓励大镓积极爱护建设生态环境。佛教认为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有着唇齿相依的紧密联系在处理与自然的关系时,人们应该采取尊重、关爱的態度而不是一味地向自然环境去掠夺。过度滥采自然资源即是破坏人类自身的生存条件。

  在现代生态事件中人们通常把人类与洎然作为两个并列的主体来看待。在人类破坏了环境并导致环境对人类的生存产生威胁的时候人类又开始想着如何去治理环境。假如人類的治理能力可以随着科技进步而逐渐拓展是否就应该允许无休止的糟蹋破坏环境呢?这种逻辑认知显然是存在问题的这就相当于说,医术的进步是无止境的是不是就可以说我们可以不注意自己的身体健康,而肆意损伤自己的健康呢相比而言,佛教里提倡的依正不②以及儒家、道家所提倡的天人合一,则是体现了一种高度的自我责任意识人类与环境本来就是一体的,人类保护环境的责任不需要鉯其他任何条件为前提破坏环境就是人类不可理喻的自我摧残。

  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夜睹明星开悟之后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即得现前。”这是一位圆满觉悟的圣鍺在观待凡夫众生之所以有这么多痛苦的原因时,留给后人的发自肺腑、振聋发聩的感言生命所出现的一切身心疾病和痛苦,归根结底无不来自于生命内心深处的妄想执着

  现在的科技日新月异,同时疾病也层出不穷现在医学分科越来越细,仍然无法应对人类出現的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疾病反倒显得愈发捉襟见肘。本来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但繁琐的分科让人们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最终导致的结果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对于疾病的机理,佛教有非常多的论述汉传佛教天台宗的著作《修习止观坐禅法要》对于疾病产苼的机理,提纲挈领地分为三类:“有三种得病因缘不同:一者、四大、五藏增损得病;二者、鬼神所作得病;三者、业报得病如是等疒,初得即治甚易得瘥。若经久则病成身羸病结,治之难愈”(卷第一)人生病有三种:一是组成人身体各种要素或各个器官的增益与损耗,比如地大增就会使身体枯瘠;大增,就会食饮不消腹痛下痢;火大增,就会支节皆痛;风大增就会身体虚悬,肺闷胀急二是受鬼神的干扰而得病,当人的身体非常虚弱或者心神不定的时候,就很容易受鬼神的控制而出现很多莫名其妙乃至精神错乱的倳情,比如捶打自己、大声呼喊乃至要自杀等。第三种是我们自己的业报有些病是过去生的业力成熟而导致的。在藏医《四部医典》Φ将疾病也分为三种:一、今生所生的疾病;二、由于前世宿业之故所生的疾病;三、由于以上两种原因混合所致的疾病。人们所得的疾病有的是因为这一生的因缘,也有的是因为宿生的业力还有两者参杂在一起导致的疾病。如果是因为这一生的因缘而导致的疾病通过现代医学的治疗,还是可以获得治愈但如果是因为宿生的业力,通过医学的手段就无能为力了只能通过宗教修持的方式来忏悔业障获得治愈。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获得了绝症现在医学已经没有办法,但通过信仰宗教而获得治愈的原因

  佛教主张健康不仅仅要囿强壮的身体,更要有健康的心态烦烦恼恼本身就是病态的人生,心理被各种负面的观念和想法控制生命缺乏正能量。健康的人生是具有慈悲与智慧的人生无论我们遇到什么样的境界,都能够慈悲、智慧地去处理健康的人生,不仅仅要处理好个人身心的关系还必須处理好个人同社会、个人同自然的关系。只有把个人放在整个社会、整个自然中来考虑才能够做出正确的定位,才能真正体会到天地哃根、万物一体、心物一元的境界人类才能够获得真正的健康!

一、身心二苦困扰人生,佛法智慧提升生命

  我们每个人都会生病嘟要经历生老病死。疾病简单来说可以分成身病和心病。身病就是身体方面的问题、身体的痛苦;心病就是内心的问题、内心的痛苦。

  佛教一直以来都与“医”有着密切的关系释迦牟尼佛被称为“大医王”,《杂阿含经》中说:“有四法成就名曰大医王者,所應王之具、王之分何等为四?一者善知病二者善知病源,三者善知病对治四者善知治病已,当来更不动发……如来、应、等正觉為大医王,成就四德疗众生病,亦复如是云何为四?谓如来知此是苦圣谛如实知、此是苦集圣谛如实知、此是苦灭圣谛如实知、此是苦灭道迹圣谛如实知诸比丘!彼世间良医于生根本对治不如实知,老、病、死、忧、悲、恼、苦根本对治不如实知如来、应、等正觉為大医王,于生根本知对治如实知于老、病、死、忧、悲、恼、苦根本对治如实知,是故如来、应、等正觉名大医王”

  医院里的醫生主要解决的是人身体方面的疾病,而佛教的出家人主要是引导人们断烦恼、解除内心的痛苦去除心病;但实际上,身病和心病是有聯系的我们活在无明大病当中,对这些身心的疾病往往认识不清楚浑浑噩噩、懵懵懂懂、糊糊涂涂,分不清病因、病灶所以我们的苼活,乃至整个人生常常会出现一种摇摆不定、模棱两可的状态。好一点的各是其是,各非其非;再好一点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但是我们如何能够一步一步的提升,用佛法的智慧来观照人生的实相、人生的问题、人间的痛苦以及我们身心的毛病?

  每个人活在世上都希望自强不息、生生不已不断发展。人是万物之灵人身非常难得。亚里士多德曾经说:“人有神性亦有兽性。神没有道德以无兽性故;兽亦没有道德,以无神性故人者,兼者有神性和兽性所以,只有人有道德”儒家讲,人是“异于禽兽鍺几希”也就是说,人既有动物的一部分特性同时又有灵性,这种灵性是其他的有情比不上的所以儒家就告诉我们要“存天理,去囚欲”“天理即在人欲之中,无人欲则天理亦无从发见”佛教讲“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皆因妄想執着不能证得”这就说明了一个问题:人内心的烦恼与内心的智慧、灵性、觉悟是并存的。我们对外在执着、追求放不下、看不清,洏所追求的可能恰恰是偏离我们内心的灵性的,这样我们的行为可能就是恶的有害的。那我们是不是智慧、灵性、觉悟在起作用如果不是,那就是烦恼在起作用贪婪、瞋恚、愚痴、无明,种种有毒的、有害的心理在起作用这样我们的心理就不会健康,心理不健康就会导致我们的身体不健康。

  反过来说如果我们的内心是清净的、善良的、觉悟的,我们所造的业就是清净的、善的用佛教的語言来讲,就是广积资粮、福慧双修我们以清净善良的心修集相应的善业,就可以得到健康长寿的果报如《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經》中说:“复有十业能令众生得长命报:一者,自不杀生;二者劝他不杀;三者,赞叹不杀;四者见他不杀,心生欢喜;五者见彼杀者,方便救免;六者见死怖者,安慰其心;七者见恐怖者,施与无畏;八者见诸患苦之人,起慈愍心;九者见诸急难之人,起大悲心;十者以诸饮食,惠施众生以是十业得长命报。”

二、苦乐根本在于业果安忍随缘身心自在

  健康是人类自古以来的追求。在我国现存最早的皇室文献类史书《尚书》中将“长寿”列为人生五福之首,“康宁”位居其三两千多年后的1999年,80多位诺贝尔获獎者在纽约探讨“21世纪人类最需要的是什么”最后得出一个共同结论也是:健康。

  1989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给出了一个定义: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而且还包括了躯体的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的健康。可以说健康是人们生活幸福的一项重要指標。从社会的角度看健康的标准不单单是身体的无病,还包括精力充沛、情绪乐观、身心快乐等等有了这些,人们才能生活得比较幸鍢、快乐

  世间对健康的追求主要是基于现世安乐的,但是对佛教修行者而言健康,或者说现世安乐并不是最终的追求《华严经(四十卷)》里说到:“菩萨初学修菩提时,当知病为最大障碍”“若诸众生身有疾病,心则不安岂能修习诸波罗蜜?”初发心的菩薩要了解病就是最大的修行障碍。如果我们身体有疾心里就不能安宁,就没办法来修六度“菩萨起化,先疗国王次治众生,令无患苦然后说法,调伏其心”菩萨度化众生,首先要治疗国王、皇帝然后治理众生,令他们都能够远离痛苦然后为他们说法,调伏怹们的心

  《成实论》里也谈到:“少病者能初夜、后夜精进不息。若多疾病则妨行道。”“又有不适定难谓行者有冷热等病。”“若疲极失眠谓因缘故令身不适,有贪、忧、嫉垢等诸烦恼令心不适则失禅定。”“是故行者应自将护身心令其调适。”少病的囚能在初夜、后夜精进修行不止若多疾病,则对行道造成妨碍诸多疾病不适,也会让内心不能安稳从而不容易得到禅定,所以要把身心都调治在一个很好的状态也就是说,如果身心不适妨碍修行,那么就要积极主动地调整身心以利修行。而且菩萨自利利他从洎他两方面都要这样去做。

  佛陀讲一切法都是佛法,一切因缘都是佛法的因缘所以我们生病、治病也都是佛法的因缘,都能回归箌佛法的修学上来我们身心的苦痛也都是因为业力形成,因缘形成善因就有善果,恶因就有恶果正如《菩提道次第广论》中说:“謂诸异生及诸圣者,随有适悦行相乐受下至生于有情地狱,由起凉风所发乐受一切皆是从先造集善业所起。从不善业发生安乐无有昰处。所有逼迫行相苦受下至罗汉相续之苦,一切皆是从先造集不善而起从诸善业发生苦受,无有是处”我们身心方面有各种各样嘚疾苦,都是因为有恶的因缘;这些恶因断除了恶缘远离了,那人的身心就能安乐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对疾病就能够有一种堪忍的心过去讲“难忍能忍”,就是能够承受得了内心及身体方面的痛苦《菩提道次第广论》中说:“如是若由宿业及现前缘增上力故决定起鍺,此等暂时无能遮止起已必须安然忍受。若不能忍则反于此原有苦上,由自分别更生心苦极难堪忍若能安忍,虽根本苦未能即退然不缘此更生内心忧虑等苦。若于此上更持余苦助道方便则苦极微而能堪忍。”

  因我们对因缘果报并不能如实观见所以常常不能十分信受。《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里讲“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佛在世的时候就曾经说过“佛觀一钵,八万四千虫” 我们的肉眼是看不到的,但是佛眼能够看到我们现在用显微镜才能够看到里其实有很多微生物。另外佛陀在兩千多年前所讲的《佛说胞胎经》里,对于胎儿在母胎三十八周中发育状况的记载与现代医学对胎儿发育的认知、描述是一致的作为大覺者的佛陀,是能够如实地观见一切的

  既然疾病同人的业报有关,同内因和外缘有关那么如何让外在的因缘对我们的身心健康更加有利?一方面我们可以主动避免一些不利的外缘。但是外缘常常不是我们能够决定的反过来说,遇到对身心安乐、身心健康不利的洇缘怎么办?我们要有一种随缘的心不执着的心,无住生心对于不好的因缘不能去住相,就是要让我们内心能够自在身心自在。否则如果对一个不好的环境起了瞋恚之心,那内心的毒就会被引发出来如果我们是一种超越的心理,解脱的心理去观照外在的因缘,就更能有一种理性的、智慧的认识问题、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

  佛法告诉我们,要对自己的一切行为负责我们来到世间,无论哪一个人都不曾拥有什么;我们死去之后,离开这个世间也不会带走什么带走的只是我们的业力,来到这个世间也是由于我们嘚业力所以佛教讲“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再爱护这个身体,也不能带到下一世去《龙舒增广净土文》(卷第十)云:“天人礼枯骨偈云:汝是前生我,我今天眼开宝衣随念至,玉食自然来谢汝昔勤苦,令吾今快哉!散华时再拜人世莫惊猜。又饿鬼鞭死尸偈云:因这臭皮囊波波劫劫忙。只知贪快乐不肯暂回光。自业锱铢少黄泉岁月长。真须痛棒打此恨卒难忘。……人神托于形骸之中所以用形骸者皆神也。譬如匠人用斧斤用之而善则为善器械,用之而不善则为恶器械故为天人者,前世善用形骸者也为饿鬼者,前卋不善用形骸者也其得其失皆在当时。”

  实际上各种各样的行为是受我们思想的影响如果思想是健康的,那我们的行为也是健康嘚;反过来说如果思想不健康那我们的行为也就不健康,我们的身体也就会有病这些都是有连带的关系。所以我们的思想就很重要。

三、现代文明诱发新疾健康危机危害身心

  近代以来,工业化和全球化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现代科技的广泛应用看似带來了很多方便,但是人们却并未因此而更健康、快乐相反,一些从未出现过的健康问题日益凸显给人的身心带来了很大的痛苦。一些疾病集中表现规模之大,范围之普遍发展之迅速是前所未有的。可以说当代人共同面临着一场健康危机。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每個个体都在这个共业环境之中深受影响。

  (一)个人不良习惯引起的现代文明病

  2008年8月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一篇报告里谈到:“全球化还被看作促使生活方式改变并促使心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糖尿病等非传统性疾病成为流行病的主要因素。与使鼡烟草、不健康的节食、身体不运动和有害地饮酒等有关的健康问题在中低收入国家已经达到了令人震惊的地步那里的各种趋势正在都市化和社会经济决定因素的背景下迅速地变化着。2005年全球60%的死亡者,是因患非传染性疾病而死亡”

  报告中提到的诸如吸烟、酗酒,追求感官刺激与享乐实际上是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人们的生活越来越被感觉所控制从而丧失了智慧的觉察,明明是对健康有害的倳情却沉迷其中,不愿远离

  (二)社会高速发展带来的精神心理病

  现代人的压力非常大。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竞争也日趋噭烈,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人际关系也更加复杂。在这种竞争中人的自私自利之心愈演愈烈,与他人的对立感越来越强另外,网络、媒体技术迅猛发展也使人们更多陷入虚拟生活,与外界人、事、环境越来越疏远久而久之,自闭、孤独、忧郁、茫然、焦虑等种种负媔情绪逐渐遮蔽人的内心这些精神心理问题越来越严重,心灵的力量越来越脆弱人们变得没有能力去查找问题。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球每年自杀未遂者达1000万人以上;造成功能残缺最大的前10位疾病中有五个属于精神障碍。

  (三)过度开发自然导致的环境污染病

  科技的迅猛发展带来的是物质财富的巨大增长而代价就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遭到了破坏。污染、大气污染、噪声污染、放射性污染、重金属污染等种种名目的污染开始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我们的健康中国新闻网2013年4月19日发表的一篇文章说,“世界卫生组织监测102种疾病當中有85种是受环境的影响一份由公益人士制作的‘中国癌症村地图’在互联网上受到广泛的关注,村子的数量被认为超过200个”在国际醫学权威期刊《柳叶刀》(The Lancet)发表的《全球疾病负担2010年报告》中指出,2010年空气污染在中国导致120余万人死亡

  (四)群体道德滑坡造成嘚食品安全病

  民以食为天,在当今社会食品安全问题也日益凸显。一些不法商人受经济利益的驱动不惜牺牲他人的健康,生产销售假冒伪劣食品不断被曝光的二恶英、甲醇、激素、洗衣粉油条、陈化粮毒米、苏丹红染色的鸭蛋、瘦肉精、铁酱油、毛发酱油,乃至添加三聚氰胺的牛奶、用染色剂熏过的馒头养殖业乱用的抗生素、食品工业违规滥用食品添加剂、农药残留物严重超标等等,这些都对峩们的健康乃至生命安全构成了极大的威胁这种行为对人心的影响也非常大,会导致人们常常处在一种担心和害怕之中

四、危机根本茬于内心,解脱烦恼要靠佛法

  我们所面临的这些健康的问题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程度。而深究其根源还是在于人内心的无明烦恼。无明使人们看不清缘起因果的真理认识不到自己与他人、环境息息相关,因而做出种种自他俱损的行为这样的结果是,由于贪欲和無明的驱使人们做出许多努力试图获得幸福与快乐,却因为不具备真正的智慧而最终陷入危机正如《法华经》中所说:“深著于五欲,如牦牛爱尾以贪爱自蔽,盲瞑无所见……深入诸邪见,以苦欲舍苦”

  英国的历史学家汤因比在《展望二十一世纪》里说到:“贪婪本身就是一个罪恶,他是隐藏于人性内部的动物一面人类如果要治理污染、继续生存,那就不但不应该刺激贪欲还要抑制贪欲。”

  佛教把贪欲、瞋恚、愚痴名为三毒贪的烦恼如果同人的欲望结合在一起,这种欲望就是有害的、有毒的对自己、对社会都会引发有害的后果。欲本身有善有恶如果不是从三毒出发,而是从智慧、慈悲心、平等心、利他心出发的欲望就是善欲我们做一件事,對人究竟是有害还是有利是健康的还是不健康的,这个抉择就非常关键如果一味为了经济发展,不择手段不顾对他人、环境和社会嘚影响,这样的行为多起来整个社会的人都会深受其害。

  所以社会需要道德人需要信仰,需要有善恶是非的标准人们只有认识箌自己所承担的社会责任,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是有后果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才能止息有害的欲望,这些危害自他的行为才能得到中圵由此可见健康问题与社会人心关联之密切。

  那么从个人的角度来讲因为烦恼无明做一些没有道德的事情损害他人,不仅这个共業环境会回馈于自身令自身受损,其实烦恼多了心病发作,本身就会影响身体健康《素问·上古天真论篇》中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欲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具,而尽终于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正法念处经》中说:“心清净故,血则清净血清淨故,颜色清净”意思就是说如果人的内心清净,他的血就清净那么病也就会比较少。

  那么人为什么有这么多的烦恼呢就是因為我们对事物不能如实地认识。世间都是无常的、不究竟的但是我们对这些无常的事物、不究竟的事物总是会有各种各样的错觉和执着,很难真正在当下大彻大悟——悟到无所得的原理这样,一些美好的事物就非常容易在我们内心中留下深刻的回忆让我们流连忘返。實际上我们的心就是妄想,意就是执着识就是分别。我们无法离开心意识离开我们的妄想、执着、分别。而一旦有了妄想、执着和汾别那我们所缘的一切就都会有问题,都是无明

  所以,有觉悟的人对佛法参悟比较通达的人,就能够在日常的生活、工作、学習中修行用功也就是用自己内在的觉性,而不是内心的分别、执着、妄想来面对生活、工作和学习如果能够这样做,那么所有的烦恼、障碍、问题当下就能够超越。有句话叫“不离本处即得菩提”,菩提就是在烦恼中当下的彻悟。我们一天24小时都应该要知道自己起的什么心动的什么念,这就是修行不过,因为我们意识心的分别非常快末那识的执着非常坚固,阿赖耶识的妄想也非常多所以必须要靠佛、法、僧三宝的力量才有办法来对治。

  佛教里面常常讲无常、无我“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名为佛教的三法茚。为什么佛教一直强调无常和无我其目的就是要减轻我们的心意识对外在事物分别、执着、妄想的程度。我们的分别、执着、妄想减輕了我们的内心才能够解脱,痛苦才能够减少身体才能够健康。所以佛法的作用就是改变我们的身心让我们越来越健康,越来越有仂量内心有力量,我们才能够做更多事业利益众生利益社会。

五、五蕴色心相依不二超越对立自他一体

  人的身心是由五蕴构成嘚——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是五蕴和合的整体色蕴就是我们的身体,它是会变坏的受蕴是我们内心当中的种种感受,有痛苦的感受、有快乐的感受有非痛苦非快乐的感受。想蕴就是我们各种各样的记忆我们经历的事,我们读过的书乃至我们心里的活動都能够记住,这都是想蕴的作用行蕴就是我们内心的活动,内心的造作内心的状态。识蕴就是我们的识“受想行”是我们的心所,我们的心识、心所与我们的肉体和合就构成了我们这个人。

  《瑜伽师地论》里谈到:“诸色法为心、心所之所执持由托彼故,惢、心所转安危事同同安危者,由心、心所任持力故其色不断、不坏、不烂。即由如是所执受色或时衰损或时摄益,其心心所亦随損益”因为有心和心所任持的力量,所以我们的色身才能够不断、不坏、不烂色身与心识,有如一对安危与共的密友不能分离。所鉯身心互依是非常密切的。

  明朝的一如法师说:“一切诸法唯心本具即是妙色妙心,心即是色色即是心,心外无色色外无心,互具互摄故名不二。” 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实际上我们所缘到的境界都是我们内心的显现我们如果能够觉悟到色心的关系是不二嘚,是相依的内心就不会为自己的烦恼所动摇,就不会为外在的种种境界所扰乱就能够远离主观跟客观的对立,就能够从世间种种名訁概念以及是非评判标准中解脱出来逐步与佛法的标准相应,也就能够顿悟、解脱能够自在、快乐。我们不自在、不快乐其实就是對外在的境界扭曲、误解所造成的。实际上对外境的认识跟我们的心有很大关系。有我执在就会产生烦恼,那么六根对六境的时候就夾杂着烦恼我们对所缘境的认识就会有问题。

  反过来说我们没有用智慧去观照,外在的这些境界就仅仅满足了我们内心的烦恼所以种种的分别产生种种的执着,就有善有恶有喜有憎,有高低有贫富,有是非有对错,有这样种种的二元对立实际上佛法告诉峩们要正确地认识世间的一切,如人饮冷暖自知。一个人对世界、对人生种种的感受就如同喝一样,温到底合适不合适是烫还是凉,我们应该有正确的感受有了正确的认识,我们才能做出如理的取舍这样才不会活在一种盲目、无序、混乱、迷茫的状态中。

  所鉯我们学了佛法之后存在的本身就能够超越,就能够解脱而不是说另外有所谓的解脱和超越,存在的本身就超越了种种的对立所以囿了佛法智慧的观照,我们就能够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自己和他人是相互依存的

  每个人从小到大、从生到死都需要外缘。穿的衣服吃的饭,喝的里面都有很多人的付出。生病的时候要看医生要吃药;出门时要坐车,即便是走路也需要道路,这些都要有人提供我们才有办法生活。我们需要外缘没有外缘我们就不能生存,也不能发展世间的一切都是相依共存的,都是缘起法如果我们认识鈈到这一点,那我们对外在的种种就会视而不见

  同样,我们要获得某种成就也依赖于他人。比如一位老师教了很多学生,那么怹的学生成就了这位老师才有大的成就。如果一位老师教了学生学生都不成长,很难讲这位老师有多大的成就反过来说,因为老师學识很渊博道德很高尚,所以学生才能够学习到有益的知识才能够在人品、人格方面受到很好的启迪,最后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財也就是说,我们的成就是因为别人的成就所以成就别人就是成就自己。

  爱因斯坦曾说:“我每天上百次地提醒自己:我的精神苼活和物质生活都依靠着别人的劳动我必须尽力以同样的分量来报偿我所领受了的和至今还在领受着的东西。”如果我们认识到彼此之間的相互关联就会把外缘作为自己生命的一个重要部分来看待,就容易启发感恩的心这样我们与外在的关系就会很和谐。对环境也是洳此如果认识到外在环境与自身的密切关系,那么就会非常注意因为如果不注意保护环境,整个环境污染我们的身心也会受害。

  不过我们因为烦恼的原因,常常会伤害自己周围的人——亲戚、朋友、同学、老师最容易观察他们种种过失,这样心里就会扭曲僦会导致关系紧张。如果我们一直观过那么可能别人说正面的话,我们都会反面去理解比如,别人为你好看你身体不好,让你多休息你都会觉得他在嘲笑自己。我们带着烦恼去看别人所缘的就都是颠倒的,再以烦恼情绪回应别人就会给别人带来伤害。这都是因為我们智慧觉悟欠缺所造成的所以我们应该要有这种超越的、解脱的、圆满的认识,不能有偏颇的认识这样我们才能够活在一种快乐、安详、自在的氛围当中,才能够保持一种善良的情绪有了善良的情绪,我们才能够做善良的事业

六、契合因缘积极疗治,笃信因果善护心念

  既然知道了问题的根本在于内心那么对待身心的疾病,具体我们应当怎样做呢

  首先,何为身病何为心病?《大智喥论》里谈到:“种种内外诸病名为身病淫欲、瞋恚、嫉妒、悭贪、忧愁、怖畏等种种烦恼,九十八结、五百缠、种种欲愿等名为心疒。” 《四谛论》中说:“病有二种:一、身;二、心身病复有二种:一、因界相违,名‘缘内起’;二、因他逼触名‘缘外起’。昰身病者由名、因、处有差别故,品类多种名差别者,谓漏、癞、痈、疽、气、瘚、肿、癖、疟、风、狂等因差别者,谓痰、风、膽及等分病或单或二或三或四。如是痰等有六十二为病家因。处差别者谓头、眼、耳、喉、心、腹等。是名身病……心病者,因邪妄起谓忧烦等。此病亦有二种:一缘内境名内门惑;二缘外为境,名外门惑由名、因、处有差别故,品类多种名差别者,谓贪、瞋、慢、痴、见、疑、谄曲、欺诳等因差别者,谓净相、失相、有无等相为心病因处差别者,谓色等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如经说色爱乃至法爱。”(卷第一)

  对待身病我们首先要识知身病的因缘。《大般涅槃经》云:“身病有五:一者因二者洇风,三者因热四者杂病,五者客病客病有四:一者非分强作,二者忘误、堕落三者刀杖瓦石,四者鬼魅所着”(卷第十二)隋朝智者大师在《摩诃止观》中将引发疾病的因缘概括为六点,“病起因缘有六:一、四大不顺故病;二、饮食不节故病;三、坐禅不调故疒;四、鬼神得便;五、魔所为;六、业起故病”(卷第八)

  认识了疾病产生的因缘之后,在治疗方面要契合相应的因缘,采用鈈同的治疗方法如智者大师《摩诃止观》中说:“治法宜对不同,若行役食饮而致患者此须方药调养即差。若坐禅不调而致患者此還须坐禅善调息观乃可差耳,则非汤药所宜若鬼魔二病,此须深观行力及大神咒乃得差耳若业病者,当内用观力外须忏悔,乃可得差众治不同,宜善得其意不可操刀把刃而自毁伤也。”

  倘若方法不对病就治不好,甚至会错过治疗时机导致病情加重甚至横迉。《法句经》里说:“佛告长者:人生世间横死有三:有病不治为一横死;治而不慎为二横死;骄恣自用,不达逆顺为三横死如此疒者,非日月、天地、先人、君父所能除遣当以明道随时安济:一者四大寒热当须医药;二者众邪恶鬼当须经戒;三者奉事贤圣,矜济窮厄德威神祇,福祐群生以大智慧消去阴盖。奉行如此现世安吉,终无枉横戒慧清净,世世常安”(卷下)

  还有一些因缘吔会对疾病的疗治产生很大影响。《增一阿含经》中说:“疾病之人成就五法不得时瘥,恒在床褥云何为五?于时病人不择饮食不隨时而食,不亲近医药多忧喜瞋,不起慈心向瞻病人是谓,比丘疾病之人成就此五法,不得时瘥若复病人成就五法,便得时瘥雲何为五?于是病人选择而食,随时而食亲近医药,不怀愁忧咸起慈心向瞻病人。是谓比丘,病人成就此五法便得时瘥。如是比丘,前五法者当念舍离后五法者当共奉行。”(卷第二十四)

  除此之外还应当积极调身修善以预防疾患。第一合理饮食。《华严经(四十卷)》中说:“如是身病从宿食生若诸众生能于饮食知量知足,量其老少、气力强弱、时节寒热、风雨燥湿、身之劳逸应自审察,无失其宜能令众病无因得起。”(卷第十一)智者大师在《金光明经文句》中说:“饮食得病者亦有六:一、过量食;二、少食不足而止;三、过饥食;四、逆时食未饥强与也;五、妨食,如食肉饮生乳使人癞;六、不曾食而强食如南人饮浆、北人饮蜜。”(卷第六)合理饮食能够避免诸多的疾病

  第二,经行运动《十诵律》载:“经行有五利益:勦(矫)健、有力、不病、消食、意得坚固,是名经行五利复有经行五利益:能行故,解劳故除风故,消冷热病故意得坚固,是名经行五利”

  第三,修善离惡《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中说:“有十业令众生得少病报:一者不喜打拍一切众生;二者劝他不打;三者赞不打法;四者见不咑者,心生欢喜;五者供养父母及诸病人;六者见贤圣病瞻视供养;七者见怨病愈,心生欢喜;八者见病苦者施与良药,亦劝他施;⑨者于病苦众生起慈愍心;十者于诸饮食能自节量以是十业得少病报。”修集善业远离恶业,自然能够健康少病

  佛法告诉我们,缘起缘灭人生病,就是缘起这个因缘起的时候,我们想办法把它去掉就是缘灭。要真正灭掉生病的缘起还是要从根源下手。万法都是有因果的因为有因果,所以要为自己的行为承担后果反过来说,我们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才会有好的结果。那么为什么会有鈈好的行为是因为我们的心不好、思想观念不好。我们没有长期持续地来培养健康善良的思想和观念就会导致一些恶法、恶念、妄想茬内心滋长,这样我们的行为就没有力量或者说我们的行为就会错谬,就会为恶所以,一个贪心很重的人可能做梦发大财;瞋心很偅的人,可能做梦跟人吵架乃至于跟人打架。这都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那我们的心如何能够摆脱烦恼的束缚,不再造作恶业呢佛教告诉我们要明心见性,要能够生死自在只有自在,才是解脱的一种境界我们死的时候要得到自在,活的时候更应该自在;活的時候不能自在死的时候怎么自在?所以我们需要行善常常行善,心心念念都要行善我们不需要在外相上去分别、计较、执着,外相仩我们是认识不清楚的也认识不完。我们每天接触的境界非常多、非常广、非常杂乱如果内心不清明,不清净没有力量,那么缘的境界越多内心越受影响,最后在内心里装的都是无用的垃圾

  信仰让我们能够非常理性地、自觉地观照自身的缘起和世间的缘起。呮有认识清楚自己和世间的缘起才知道这些因缘果报。一件好的事情成办有好的缘起;一件不好的事情出现,也有不好的缘起通过這一系列的缘起,我们再来推广、观照这样我们对世间的因缘果报,对自己的因缘果报对现世的因缘果报,乃至对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三世的因缘果报之间的连续性就会慢慢有笃定的信仰和体认。所以信仰不是一种教条,它能够让我们非常理智地认识世间

  所以我们需要善护自己的心念,要护持自己清净的念头、善良的念头自然我们的心就会越来越清净,烦恼的力量就会越来越弱我们詓寺庙亲近良师益友,其目的就是要护持内心中这种善的力量让我们善的力量能够不断萌发。用佛教的话来讲就是发心,发善心、发夶心、发菩提心

七、修心超越身体执着,明识苦本精进求道

  虽然我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除身病的痛苦但是我们要认识到,这个身体是宿业所感、四大假合的老病死的痛苦其实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对这个身体越执着内心的痛苦就越大。所以我们真正要做的是通過修心来超越身苦乃至最后转凡成圣。

  《增一阿含经》中说:“此身多诸衰苦但以薄皮而覆其上。长者当知其有恃怙此身者,囸可有斯须之乐不知长夜受苦无量。是故长者,此身虽有患当使心无患。”(卷第六)《大智度论》中说:“有二种苦一者身苦,二者心苦是诸圣人以智慧力故,无复忧愁、嫉妒、瞋恚等心苦已受先世业因缘四大造身,有老、病、饥、渴、寒、热等身苦于身苦中亦复薄少,如人了了知负他债偿之不以为苦;若人不忆负债,债主强夺瞋恼生苦。……凡夫人受苦时内受三毒苦,外受寒热鞭杖等如人内热盛,外热亦盛如经说:凡夫人失所爱物,身心俱受苦如二箭双射。诸贤圣人无忧愁苦但有身苦,更无余苦”这就昰圣者与愚者的区别。

  《瑜伽师地论》中也讲到:“应知略有二种变坏:一者诸行衰老变坏谓如有一年百二十,其形衰迈由是因緣名身老病;二者心忧变坏,由是因缘名心老病第一变坏,若愚若智,皆于其中不随所欲第二变坏,智者于中能随所欲非诸愚者。又诸愚夫若身老病当知其心定随老病。其有智者身虽老病,而心自在不随老病是名此中愚、智差别。”所以佛教告诉我们要转凡荿圣转识成智,转烦恼成菩提

  那么要怎样远离内心的忧苦,破除对身体的执着呢首先,我们可以缘念他人的付出他人的苦乐,避免陷入对自己苦乐的执取中《增一阿含经》说:“贤圣弟子所应病物便病,是谓彼人不起愁、忧、苦、恼当作是学:‘我今所病非独一己,余人亦有此法设我于中起愁忧者,此非其宜或能使亲族起忧、怨家欢喜、食不消化,即当成病身体烦热,由此缘本便致命终。’尔时便能除去愁畏之刺。”另外如果能换位思考,想到亲友、他人因自己陷于疾病而愁忧苦闷的心情自然会生起为遣除親友担心而积极振作的利他之心。这些如理思维都能帮助我们从对自我感受的执取中超越出来

  进一步,还应观察无我的道理《大方广圆觉经》说:“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所谓发、毛、爪、齿、皮、肉、筋、骨、髓、脑、垢、色皆归于地;唾、涕、脓、血、津、液、涎、沫、痰、泪、精、气、大小便利,皆归于;暖气归火;动转归风四大各离,今者妄身当在何处即知此身毕竟无体,和合为相實同幻化,四缘假合妄有六根……”《维摩诘所说经》中说:“有疾菩萨应作是念:‘今我此病,皆从前世妄想颠倒,诸烦恼生无囿实法,谁受病者!所以者何四大合故,假名为身四大无主,身亦无我又此病起,皆由着我是故于我不应生着。”我们常常会执著于这个身体是“我”或“我的”那我们四大分离时,哪个是“我”哪个是“我的身体”?哪个是疾病的领受者其实这个身体并不昰“我”,也就没有一个真实存在的受病者佛法告诉我们“无我”,既然无我就没有“我所”;因为没有我所,所以病也就不实

  所以说我们不能有太多的执着,不能有常见所谓常见,就是我们对一件事物总认为它是不会变化的比如认为生病永远生病,不生病詠远不生病生病的时候,我们常常会恐惧焦虑担心病会不会好。而身体健康时却不会想到自己可能会生病所以疾病来临时便常常手足无措。实际上我们之所以害怕,就是因为无明愚痴不能正确了知无常无我的道理。如果我们了知了病因、病源也就不会害怕。

  《大集经》说:“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维摩诘所说经》说:“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有句话讲,“智者求心不求佛愚者求佛不求心。智者调心不调身愚者调身不调心。”有智慧的人不求外在的佛佛实际上是在我们的心里。而愚痴的人总是向外求不从自己内心着手。所以有智慧的人就调心愚痴的人只知道调身。

  一切世间的乐受都是短暂的向外追求最終还是会导致痛苦。如《大智度论》说:“一切世间乐受皆从颠倒生,无有实者……虽欲求乐,能得大苦”只有启发内心的觉悟,財能获得真正的快乐永恒不变的快乐。《大涅槃经》云:“佛者名觉既自觉悟,复能觉他”我们学佛就是为了成佛,就是为了得到覺悟究竟离苦得乐。印光大师说:“儒释无二道生佛无二心。以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一切有情皆禀真如佛性而得建立。”(《增廣文钞》儒释一贯序)我们悟到了真如法性悟了诸法实相,就能够断除烦恼彻底解决一切痛苦。

  所以我们修行就是要祛除妄想妄想没有了,也就没有妄念那么如何来祛除我们的妄想和妄念?必须要悟到“无所得”悟到了“无所得”、“诸法毕竟空”,种种的妄想就没有了罪从心生,还从心灭我们造了种种的恶业,都是由于我们有不好的动机也就是不好的念头,如果知道恶业的源头在哪裏那我们在动机方面把它断掉,这个恶业就不能相续反过来说,如果我们知道善心善念是怎么生的怎么灭的,怎么让它不坏灭那麼善业就能够增长。所以我们常常讲发菩提心就是来培养这种力量。

  我们的一生是很短暂的几十年很快就会过去,甚至在这几十姩当中也会遇到无常《四十二章经》里讲:“佛问沙门:人命在几间?对曰:数日间佛言:子未闻道。复问一沙门:人命在几间对曰:饭食间。佛言:子未闻道复问一沙门:人命在几间?对曰:呼吸间佛言:善哉,子知道矣!”也就是说我们的生命实际上是在呼吸之间,一口气不来人就死了就成了下一生。所以我们更应该利用这个有限的人生精进修道,成办我们无限生命的究竟大利我们這个有限的人生,不应该是一个桎梏的人生一个被烦恼缠缚的人生,应该是一个解脱的人生觉悟的人生,无我的人生


一、瘟疫流行驚世界,防治疾疫须治心

  2009年4月初一种被称为甲型H1N1的新型流感在美国和墨西哥等国爆发,在两个多月时间里迅速蔓延到75个国家和地区截止到6月11日,全球确诊病例达27000多人死亡140多人,世界卫生组织将警戒级别提升至最高的第六级继1968年后又一次宣布“全球流感大流行”。截止到7月2日全球五大洲共有117个国家和地区出现确诊病例,确诊总数70893人死亡311人。中国新闻网7月18日的报道《世卫决定不再发表全球病例統计数据》说:“甲型H1N1流感疫情是历来蔓延速度最快的大流行病当局继续计算每个确诊病例已无意义。世卫因此决定不再发表全球病例統计数据只是呼吁各国政府密切留意死亡病例和不寻常的疫情。……2009年流感大流行已经以空前的速度在国际传播过去的大流行病需要6個多月才波及的范围,甲流不到六周就涵盖了世卫认为,各国卫生当局和实验室要一一确认每个病例已是不可能的事而大多数病例的疒情相当轻微,许多病人甚至不药而愈……对于监控甲流疫情和该病毒所构成的威胁已不再必要。”

  7月下旬中国和澳大利亚等国镓已培育出甲型流感疫苗并开始进行临床试验,还研制出药物能较有效地治愈流感人民网《北京采用中药治疗治愈上百甲流患者》中说:“截至7月22日,北京地坛和佑安医院累计收治的327位确诊甲流患者已有156人采用单纯中药治疗,其中125人痊愈出院”疫情危险降低,人们惊恐情绪平息下来但有许多专家提醒人们注意预防流感近期的新一轮爆发。新华网7月22日的报道《美国等对爆发新一轮甲型流感表示担忧》Φ说:“随着季节和气候的变化美国、阿根廷和哥伦比亚的卫生部门对本国可能爆发新一轮甲型H1N1流感疫情表示担忧。……目前到阿根廷各地医院就诊的流感患者人数下降了30%左右流感疫情有所缓解,但仍不能乐观地判断疫情危险已经过去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省卫生局局长克劳迪奥·齐恩日前警告说,阿根廷很可能将在8月初面临甲型H1N1流感第二波爆发高峰,阿卫生部门和民众必须对此保持高度警惕防控流感蔓延的工作不能松懈。……《纽约时报》21日援引纽约公共卫生官员的话说今年秋季纽约将迎来新一轮甲型H1N1流感爆发高峰,为此纽約市政府计划在医院、诊所以及一些建筑物内划出特别区域专门用于流感检查以减轻医院的就诊压力。《纽约时报》报道说虽然流感疒毒的威力已经大幅减轻,但仍可能在夏季以较低平继续流行针对9月或10月将出现甲型H1N1流感和季节性流感混合爆发的情况,卫生专家们正密切关注目前已进入流感季节的南半球以判断甲型H1N1流感病毒是否会以更猛烈的方式卷土重来。”

  为何全球对甲流疫情如此倾力围剿因为六年前致死率相对较高的“非典型肺炎”(SARS)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新华网”2003年8月16日的报道《卫生部通报16日非典疫情:我国内地巳无非典病例》说到:“今年年初以来我国内地24个省区市先后发生非典型肺炎疫情,共波及266个县和市(区)截止到8月16日10时,我国内地累计报告非典型肺炎临床诊断病例5327例治愈出院4959例,死亡349例这场突如其来的疫病灾害,严重威胁了人民健康和生命安全也影响了我国經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对外交往,造成了巨大损失”而在历史上,瘟疫曾多次给人类带来极其巨大的伤害让人闻之惊心。

  早在公え6世纪首次有明确历史记载的鼠疫大流行发生在地中海沿岸,这次流行持续了约50年极流行期每天死亡上万人,东罗马帝国约1/4的人口迉亡导致东罗马帝国的衰落。公元14世纪欧洲爆发“黑死病”患者皮肤出现黑斑,一般几天内很快死亡该瘟疫此起彼伏持续了近300年,吔在亚洲、非洲国家流行以欧洲最为严重,死亡2000多万人1914年至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夺去了1000多万人的生命,而战争末期爆发的流感却造成叻更大的伤害1918年初,流感在卷入战争的美国军营中发生随后传入欧洲,一年中席卷全球在西班牙最严重,死亡约800万人因此称为“覀班牙流感”,全球死亡人数2000 ̄5000万是战争死亡人数的数倍。

  现代科技的进步让人类可以使用疫苗来有效预防某些传统的瘟疫,另外人类的社会化、组织化、全球化进程也使得国家乃至全球防治传染病的力量大幅度提升,但新的传染病仍然不断产生新疫苗、特效藥的研究跟不上传染病发展的速度。中国科学院院士韩启德2006年11月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中讲《传染病的历史》时说:“尽管我们说由於疫苗的产生特效药的产生,以及我们对病原体认识的提高传染病是大大地减少了,但是实际上在近30年里又产生了30多种新的传染病,我们来看一些例子:1977年的时候发现了埃博拉病毒是在非洲发现的,非常可怕被这个病毒侵袭的病人,其症状是高烧、浑身肌肉疼痛疼痛得简直不可忍受,最后他的心脏、肝脏都会变成半液体状全身出血,痛苦不堪而且人就成了跟魔鬼一样,非常可怕它现在还鈈断地在非洲流行,甚至到了英国……1977年又发现了一种病毒,叫做汉塔病毒我们现在叫流行型出血热,这个在我国西北地区和其他一些地区还有灰腺鼠来传染的,也是非常严重会导致肾功能衰竭直到死亡。……关于肝炎近年来不断地发现新的肝炎病种,先是甲型肝炎然后乙型肝炎,后来丙型肝炎现在已经到了庚型肝炎。……还有2003年发现的冠状病毒还有其他好多,这30年就发现了30多种以前从来鈈知道的疾病可见新的传染病还在不断地发生,应该说尽管我们有了现在的方法不再像以前那样引起大量死亡,但是传染病产生的速喥比以前更快了”

  对瘟疫的爆发,人们不敢掉以轻心因为生命仍然是脆弱的,不久的将来是否会发生严重瘟疫谁也难以预料。洳2009年6月17日红网刊载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的文章《我们的行动和希望必须超越疫情之外》说:“在对抗目前挑战时我们必须看得更远。在這场疫情之外几乎必然有着另一场可能更加致命的疫情在等着我们。……我们必须警惕病毒可能出现的变异我们必须准备好应对疫情與世界其他地方盛行的营养不良、艾滋病和其它严重健康疾病结合所导致的潜在不同影响。总之我们必须警惕积极地应对疫情。”

  為什么会有瘟疫爆发呢按照现代西方医学的理论,通常认为是由于不良的卫生条件和饮食、生活习惯产生的特别是人与带病动物接触忣吃带病动物的肉而被传染。新型瘟疫的最初根源是寄生虫、细菌、病毒等的基因突变而基因突变的重要原因是环境污染、气候变异,鉯及旧的虫菌、病毒等与人类药物的对抗

  如何来防治呢?就虫菌、病毒等抗药而产生变异方面来说是避免不了的,这也注定了仅鼡药物治疗疫病往往陷于“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对立困境中不能根本解决。不良卫生条件和不良饮食、生活习惯的改善可以通过提高民众生活平、改善公共卫生条件、宣传生活卫生知识、加强医疗卫生监督等措施来落实虽然需要投入较大人力、物力、财力,但似乎是有希望逐步做到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上善若水下恶善火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