讽刺领导的古诗词女人耐不住寂寞的诗词

& “阅读文本选段,完成文后题。死 水闻一多这...”习题详情
0位同学学习过此题,做题成功率0%
阅读文本选段,完成文后题。死 水闻一多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铁罐上锈出几瓣桃花;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飘满了珍珠似的白沫;小珠们笑声变成大珠,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也就夸得上几分鲜明。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看它造出个什么世界。1.下列对诗歌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诗中“破铜烂铁”,变成了“翡翠”和“桃花”;“剩菜残羹”泛出了“罗绮”和“云霞”;“绝望的死水”成了“绿酒”。诗人善用很美丽的比喻来反衬绝顶的肮脏,来表达其尖锐的讽刺。
B.诗中还表现了死水的声音“小珠们笑声变成大珠”还有歌声“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作者以动衬静,使人想象这里可怕的死一般的沉寂。
C.作者反复强调“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体现了作者的战斗精神。
D.诗歌用语极为讲究,比如:“绿成翡翠”、“锈出几瓣桃花”、“织一层罗绮”、“蒸出些云霞”等,用词绝不重复,且突出了“鲜明”二字。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本诗用字富于色彩感,尽管写的是丑恶,却也艳丽鲜明,更反衬出诗中有意造出的病态美在否定现实中的力度和深度。
B.这是格律体新诗的代表作。每句九字,每节四句,排列整齐。一、二、四句押韵,每节一韵,节奏和谐,动听入耳。
C.全诗始于“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终于“看它造出个什么世界”,问而不答,增加了引人思考的魅力。
D.诗人以一沟绝望的死水比喻那个粘滞得流不动的、沤得发臭的、完全丧失了生命力的社会现实。
3.《死水》一诗,充分体现了闻一多诗歌的“三美”主张,请就诗中的“绘画美”作简要分析。 &答: & & &&
本题难度:一般
题型:解答题&|&来源:2012-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中国现代诗歌五首》练习卷
分析与解答
习题“阅读文本选段,完成文后题。死 水闻一多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铁罐上锈出几瓣桃花;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让死水酵成一...”的分析与解答如下所示:
1.“体现了作者的战斗精神”一句不符合文意。诗中的“一沟绝望的死水”是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的象征。诗人抓住死水之“死”,先写死寂、次写色彩,再写泡沫,突出了死水的污臭、腐败,把“绝望”的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揭露和讽刺了腐败不堪的旧社会,表达了诗人对丑恶现实的绝望、愤慨和深沉的爱国主义感情。分析:
找到答案了,赞一个
如发现试题中存在任何错误,请及时纠错告诉我们,谢谢你的支持!
阅读文本选段,完成文后题。死 水闻一多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铁罐上锈出几瓣桃花;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让...
错误类型:
习题内容残缺不全
习题有文字标点错误
习题内容结构混乱
习题对应知识点不正确
分析解答残缺不全
分析解答有文字标点错误
分析解答结构混乱
习题类型错误
错误详情:
我的名号(最多30个字):
看完解答,记得给个难度评级哦!
“阅读文本选段,完成文后题。死 水闻一多这...”的最新评论
欢迎来到乐乐题库,查看习题“阅读文本选段,完成文后题。死 水闻一多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铁罐上锈出几瓣桃花;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飘满了珍珠似的白沫;小珠们笑声变成大珠,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也就夸得上几分鲜明。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看它造出个什么世界。1.下列对诗歌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____
A.诗中“破铜烂铁”,变成了“翡翠”和“桃花”;“剩菜残羹”泛出了“罗绮”和“云霞”;“绝望的死水”成了“绿酒”。诗人善用很美丽的比喻来反衬绝顶的肮脏,来表达其尖锐的讽刺。
B.诗中还表现了死水的声音“小珠们笑声变成大珠”还有歌声“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作者以动衬静,使人想象这里可怕的死一般的沉寂。
C.作者反复强调“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体现了作者的战斗精神。
D.诗歌用语极为讲究,比如:“绿成翡翠”、“锈出几瓣桃花”、“织一层罗绮”、“蒸出些云霞”等,用词绝不重复,且突出了“鲜明”二字。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____
A.本诗用字富于色彩感,尽管写的是丑恶,却也艳丽鲜明,更反衬出诗中有意造出的病态美在否定现实中的力度和深度。
B.这是格律体新诗的代表作。每句九字,每节四句,排列整齐。一、二、四句押韵,每节一韵,节奏和谐,动听入耳。
C.全诗始于“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终于“看它造出个什么世界”,问而不答,增加了引人思考的魅力。
D.诗人以一沟绝望的死水比喻那个粘滞得流不动的、沤得发臭的、完全丧失了生命力的社会现实。
3.《死水》一诗,充分体现了闻一多诗歌的“三美”主张,请就诗中的“绘画美”作简要分析。____答:____________”的答案、考点梳理,并查找与习题“阅读文本选段,完成文后题。死 水闻一多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铁罐上锈出几瓣桃花;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飘满了珍珠似的白沫;小珠们笑声变成大珠,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也就夸得上几分鲜明。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看它造出个什么世界。1.下列对诗歌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____
A.诗中“破铜烂铁”,变成了“翡翠”和“桃花”;“剩菜残羹”泛出了“罗绮”和“云霞”;“绝望的死水”成了“绿酒”。诗人善用很美丽的比喻来反衬绝顶的肮脏,来表达其尖锐的讽刺。
B.诗中还表现了死水的声音“小珠们笑声变成大珠”还有歌声“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作者以动衬静,使人想象这里可怕的死一般的沉寂。
C.作者反复强调“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体现了作者的战斗精神。
D.诗歌用语极为讲究,比如:“绿成翡翠”、“锈出几瓣桃花”、“织一层罗绮”、“蒸出些云霞”等,用词绝不重复,且突出了“鲜明”二字。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____
A.本诗用字富于色彩感,尽管写的是丑恶,却也艳丽鲜明,更反衬出诗中有意造出的病态美在否定现实中的力度和深度。
B.这是格律体新诗的代表作。每句九字,每节四句,排列整齐。一、二、四句押韵,每节一韵,节奏和谐,动听入耳。
C.全诗始于“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终于“看它造出个什么世界”,问而不答,增加了引人思考的魅力。
D.诗人以一沟绝望的死水比喻那个粘滞得流不动的、沤得发臭的、完全丧失了生命力的社会现实。
3.《死水》一诗,充分体现了闻一多诗歌的“三美”主张,请就诗中的“绘画美”作简要分析。____答:____________”相似的习题。话说绝句爱情诗——梦欣
诗,无论今古,尽是“缘情”、“言志”之作。爱情,是人类情感生活中最美好、最动人、最具浪漫色彩的悲喜剧。因此,爱情,是古今中外诗歌中咏唱的主题。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第一篇便是爱情诗。在风、雅、颂三大种类的作品中,份量最大、成就最高的,就是歌咏男女恋爱的情歌。在其后的《骚》体和《乐府》诗中,爱情诗依然占据极重要的地位。但汉代以后,爱情诗的创作逐渐拉开民间创作和文人创作的距离。随着儒家思想“治国、平天下”的观念日益成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男女爱情的咏唱,在文人圈子里不断受到挤压,不得已便从正堂移居偏屋。
&正堂也好,偏屋也罢,中国人的爱情诗,与西方人的爱情诗,从头到尾就呈现截然不同的风格。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爱情诗歌,含蓄,婉约,朦胧,这是最鲜明的特色。
&含蓄是意在言外。婉约是情隐事中。朦胧是故造梦境。当然,含蓄,婉约,朦胧,也都是汉诗的艺术特色,但在爱情诗中便显得更加突出。
唐代诗人韩偓,写男女恋情略见张扬,即被人斥为“艳诗”。唐代写爱情诗最出名的是元稹和李商隐。李商隐的爱情诗,连题目都不敢写,直以《无题》为题,内容也晦涩难解,一首《锦瑟》,让人争论了一千多年,也没厘清一个头绪。元稹以自己的恋爱经历写出有名的传奇作品《莺莺传》,可在他的爱情诗中却隐匿其事,仅以写悼亡妻子的几首感动后人。到了宋代以后,抒发爱情的内容,多改由词作表达。爱情诗,尤其是绝句,见者不多。
&&&到了现代,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便有了敢于直抒情怀的炙热而坦白的爱情诗作,刘半农,戴望舒,徐志摩,席慕容,舒婷,都有一些让人传诵一时的佳作。但在人的社会性压迫人的自然性的特殊环境下,许多诗人不敢写作纯粹表现个人情感的爱情诗。即使偶然写了,也不敢拿出去公开发表。当然改革开放以后,意识形态的禁锢打开了,人们的思想观念有所改变了,咏唱爱情的诗作又开始在诗坛上陆陆续续地读到了。不过,在大量涌现的诗词作品中,爱情诗依然是凤毛麟角。
&&&绝句,因其体裁小容量少,用以表达爱情内容的情感有一定的难度。但绝句善于表现灵性的优点又常为许多诗人所喜欢运用。这里,我们来说一说古今绝句中的爱情诗。
&&&爱情常常是从单相思开始的。世间的爱情大多先经历一段单相思的暗恋阶段。唐代诗人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写的便是这种暗恋的情感体验:
&&&“去年今日此门中,
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只今何处去,
桃花依旧笑春风。”
&&&据唐人孟棨《本事诗》记载,崔护这首诗里隐藏一段颇具传奇色彩的故事情节:崔护“举进士下第,清明日,独游都城南,得居人庄,一亩之宫,而花木丛萃,寂若无人。扣门久之,有女子自门隙窥之,问曰:‘谁耶?’以姓字对,曰:‘寻春独行,酒渴求饮。’女子以杯水至,开门,设床命坐,独倚小桃斜柯伫立,而意属殊厚,妖姿媚态,绰有余妍。崔以言挑之,不对,目注者久之。崔辞去,送至门,如不胜情而入,崔也睠盼而归。嗣后绝不复至。及来岁清明日,忽思之,情不可抑,径往寻之,门墙如故,而已锁扁之,因题诗于左扉…”。
这段记载有人说是先有了崔护的诗然后才虚构出来的。究竟是否真有其事,现已无从考究。但就诗文来看,都城南庄,人面桃花,作者的二度临门,诗人错失艳遇良缘的惆怅心情,这可都是真的。
&&&此诗的前二句写去年清明日的一次踏青艳遇,洋溢着诗人对美人的赞誉和追忆。诗人并没有写这位让他动心的女子如何地美丽,但以春日盛开的桃花为妙喻,让人由桃花的艳丽、鲜嫩、清新想象出美女的妩媚与妖娆。而后二句的转结又从眷恋不舍的往日追忆中回到眼前的现实中来:桃花依然一如去年所见,春风也照样轻轻吹拂着,然而,美人不见了,院门被铁锁锁住了。先前的那位美女去哪儿啦?一股怅然若失的莫大伤感蓦地袭上心头,而那在春风中微笑着的桃花,仿佛在取笑诗人的自作多情,更让诗人倍加惆怅和尴尬,这诗的艺朮效果便出来了。
&&&从诗意来说,崔护的这首诗还只是写出了一种由寻春艳遇引发的一种单相思,一种缺乏情意相与交流的暗恋,可以说还只是一种恋情的初始体验。但当他再度登门访旧时明显是带有一种殷切期待的,而现实却将他的期待撕得粉碎,于是无限惆怅便跃然纸上。
&&&也许他会抱怨自己为什么不早些时候来,如果早来的话或许有机会向她坦露自已的心迹。但男女之间的交往,古代人要比现代人困难得多。即使男女双方爱慕已久,也不是那么轻易便敢启口的。唐人韩偓有一首《复偶见》写一位少女与情人几回见面,都因害羞而不敢将自已的爱慕之情明白说出来,韩偓把热恋中的女子想说又不敢说的那种羞涩神态,刻画得生动有趣。其诗曰:
&“桃花脸薄难藏泪,
&&&柳叶眉长易觉愁。
&&&密迹未能当面笑,
&&&几回抬眼又低头。”
&这也是一个艳若桃花的女子,眉毛象柳叶一样细长清秀。这美丽的姑娘脸上还留有泪痕,忧愁的心情还凝聚在细长的眉毛上。这诗的前二句写女子的美丽、写女子的愁怀,这让人情不自禁地想知道美女为何伤心落泪。后面二句当然便是揭示答案的。但读完方明白原来也没什么大事,这女子见了情郎,几次想说又害羞地张不开口,不但张不开口,连心里兴奋与欢乐的情绪也不敢流露出来,那怕一丝儿笑容都被自己扼杀在胸间。
当然,过后便后悔、难受,未免抱怨自已真没用。这种心境相信许多人在初恋时都体验过,但韩偓用“几回抬眼又低头”一句便把这女子与情人见面含羞不语、走后抱怨落泪的情景写得十分逼真。
&韩偓在唐代是以善长写男女恋爱心态而出了名的。他的另一首七绝《想得》写男女相处瞬间的温馨与暗恋也十分有味。(未完待续)
韩偓在唐代是以善长写男女恋爱心态而出了名的。他的另一首七绝《想得》写男女相处瞬间的温馨与暗恋也十分有味。其诗曰:
两重门里玉堂前,
&寒食华枝月午天。
&想得那人垂手立,
&娇羞不肯上秋千。”
题目告诉我们,这诗写的是过去了的事,过去了的情感。过去了的旧事而时时想得起来,说明印象十分深刻。究竟是什么事印象这么深呢?诗的前两句交待时间与地点。时间是清明的前一天,也就是寒食节那个月明风清的夜晚。地点是在一所深宅大院里的亭台边。时间地点传递出一种悠闲静逸的气氛。那一夜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呢?想起来了,“那人”(一个让他神魂颠倒的女子)在他身边垂手而立,一副娇柔害羞的模样,迟迟不肯坐到秋千板上去。
原来让诗人总想回忆的是去年寒食夜和心上人一起在月光下荡秋千的欢乐情景。那种恋情悄悄蠢动的感觉,那种心灵微微碰撞的体验,如今一旦想起来,心里依然禁不住会泛起一层层柔情的涟漪,一阵阵爱意的温馨。
韩偓用声律优美的诗句咏唱出情人相处时的那种温馨情感记忆,读来让人垂慕不已。此诗在刻划一位初恋少女的情态和心理特点方面用笔细腻入微,十分到位。“垂手立”写形态,“娇羞”写面容,而“不肯”二字则直逼内心深处的意识活动,将情窦初开的女子矜持腼腆的心态揭示无遗。
相思与暗恋是男女私下爱慕的深层次发展,如何把自己的爱慕之意传递给自己所爱的人,这是现实爱情生活中最具艺术风味的情节。诗人敏锐的眼光通常便善于捕捉这样的细节。
唐代宗大历年间十才子之一的李端,写过一首《听筝》的五绝,据说还是他自己的亲身体验。先读其诗,再叙其事。诗曰:
“鸣筝金粟柱,
&& &素手玉房前。
&& &欲得周郎顾,
&时时误拂弦。”
金粟柱指雕饰精美的古筝系弦木,玉房指古筝上安枕处。这诗的前二句以“金粟柱”、“玉房”、“素手”刻意描写“鸣筝”女子的高雅风姿和“鸣筝”环境的富丽堂皇。据元朝的伊世珍在其《琅嬛记》中所记,当时是在郭暧驸马府中,自然金光银气相与斗艳。这位“鸣筝”女子是一绝色乐妓,名叫“镜儿”。李端因写过一首《赠郭驸马》一诗,把驸马爷着实吹捧了一番,深得郭暧的欣赏,遂被待为府上贵宾。“镜儿”仰慕李端的才华,偷偷爱上了他。但李端并不知情,只顾和驸马爷及一班名贵饮酒谈笑。于是这女子故意“时时误拂弦”以期“周郎”(知音)回头一顾。果然这精通音律的李端,一听曲子弹错了就扭头看了那女子一眼。“镜儿”见心上人中招,马上用目光对接,放出上万伏的电。李端当然读懂这目光的含义,也为筝女的美色和才艺所吸引,于是两人遂以筝声为掩饰,眉来眼去,相互流连,情意无穷。
这情景不多一会便被郭暖发觉,要在平时,不立马杀了这乐妓那才怪。好在当日驸马爷心情好,又碍于李端的面子,并不发怒,只是罚李端当场吟诗一首,李端便趁机写了这首五绝,直言恋情原由。据说郭暖一高兴,便把这“镜儿”赏给他。
李端在宴席上听筝辨错赚得美人归的故事,也许只是历代文人喜欢自我欣赏乃至自我意淫的老调子而已。但这首五绝,描写女子殷切盼望“知音”关注以便传情送意的情态,又巧妙融入“曲有误,周郎顾”的三国故事,借音乐演奏故意出错来揭示少女细腻的内心世界,可谓别开生面,惟妙惟肖,不愧为唐代一首名作。
由李端这诗可知,思恋中的男女,爱慕之意有时是无须用言语表达的。感情的交流更多的是通过眼睛进行的。一个含情脉脉的眼神,胜过笨拙的千言万语。但眼神的交流只是传递一种情感的信息,双方读懂这一信息之后依然盼望能通过经由言语的确认。清代诗人蒲松龄有一首《采莲曲》写少女初恋中的这一心态就十分有趣(未完待续)。
清代诗人蒲松龄有一首《采莲曲》写少女初恋中的这一心态就十分有趣,其诗曰:
“两船相望隔菱茭,
&一笑低头暗眼抛。
&他日人知与郎遇,
&片言谁信不曾交。”
此诗写少女与情郎隔船相见,尽管各自掌划的两只小船没有相靠,但船上的人儿却彼此心照,含笑低头、以眼传情,两相愉悦。但热恋中的少女显然还不满足于只停留于眉目传情的阶段,后两句便写这女子暗自的怨恼:既然都已经知道奴的心意了,郎君啊,你为什么还不趁此机会把你的心思告诉我呢?日后别人要是知道我曾经与你在此相遇,谁又相信我们之间没有只言片语的交谈呢?
由这女子的抱怨便可知两人的恋爱关系还没进入言语确认的程序。在封建社会,男女授受不亲,即使互相之间有爱慕之情,也不能轻易便通过言语的交流,而只能用诗中所写的“暗眼抛”——即暗送秋波。这首诗先用白描手法勾勒出两只小船在湖中相遇、船上人以眼传情的画面,尔后再以女子独自的怨语揭示两人的恋爱关系,构思颇见心智。
唐代白居易也有一首《采莲曲》,写的同样是采莲青年男女“两船相望”四目传情的幽会情景,诗人重墨刻画的也是热恋中青春少女的心态,请看白居易如何写:
&“菱叶萦波荷飐风,
&&&藕花深处小舟通。
&&&逢郎欲语低头笑,
&&&碧玉搔头落水中。”
首句描写江南水乡秀丽如画的美景。荷飐风,是指荷叶因风而微微颤动。荷叶的颤动又带出了一圈圈的波纹。风荷摇曳,波光旖旎,景色幽雅寂静。次句写小船在这寂静的湖面悠然划出、两船相遇的瞬间情景。风中婀娜舞动的荷叶藕花,层层遮蔽,正是青年男女私下幽会的最佳处所。这前二句写风景,写场景,为后头的女主角出台做足了铺垫。女主角是一位多情而腼腆的采莲女。采莲女兀的撞见心上人,多想将一肚子相思情意一缕缕情丝情话一吐为快,可是话未出口,脸已先红,于是又害羞地低下头,但将那无限情思,化为盈盈一笑。同时,下意识地用碧玉簪搔头的动作来掩饰自己纷乱的心情,不料,慌乱之时,竟失手让那簪儿丢落于水中。一个极具戏剧性的情节,一个现实感极强的细节,把一位采莲女子热恋中腼腆的情态和羞涩的心理,刻画得生龙活现,妙不可言。
古人说,“七绝至境,须要诗中有魂,入神二字,未足形容其妙”(朱彝尊语)。所谓“诗中有魂”者,看似平淡而体味至深是也。这首小诗,短短四句,竟然写出了微风荡荷、藕花争艳、采莲船行、莲女情思、羞对情郎、含笑未语、慌乱梳头、玉簪落水等一系列场景和动作。仔细吟诵,你仿佛在密密匝匝的荷花丛中,听到了碧玉发簪的“叮咚”落水声。画面充满了动感,诗中洋溢着情趣,真可谓诗情画意尽在其中。作者抓住人物的神情和细节精心构思和着意刻画,一个含羞带笑的少女形象,被描绘得风姿妩媚,叫人读之怦然心动,是为佳作。
古代男女授受不亲的封建礼教观念,过多的扼杀了青年男女的自由恋爱权利,即使男女之间平时偶有见面和交谈的机会,也是轻易不敢直接袒露自己的心意的。这也是白居易笔下的采莲女“逢郎欲语”而毕竟说不出口的原因。通常,热恋中的人儿,往往会通过比较曲折的方式、用含蓄的词语,说些让人捉摸不定的话,祝英台与梁山伯的爱情悲剧正由此而酿成。元末诗人杨维桢的《续奁集二十咏》中有一首《的信》描述的女主人公还好比梁山伯聪明,至少反应比较快,能判明人家说话送物的真意。读一下这首诗也蛮有趣的:
&&&“平时诡语难为信,
醉后微言却是真。
昨夜寄将双豆蔻,
始知的的为东邻。”
诡语,指捉摸不定的话。对方真的心意不敢说出来,尽说些隐语暗喻,这样的话,怎么能让人当为正话呢?而醉后说的呓语,尽管是神志不清的一派胡言,却可能是发自内心的。正是在这偶然的“酒后微言”中,让这位热恋中的少女看清了对方的真实心绪,于是也明白了昨夜对方给自己送来两朵豆蔻花的用意。什么用意?的的,是确确实实、千真万确之义。“为东邻”,当是女主人公自誉。东邻,即东邻女,东邻女孩。这女子确认,原来对方送两朵豆蔻花,是表达爱情心意的,自己就是他心目中日思夜想真心追求的“东邻”女孩啊。
杨维桢的这首诗,是其《续奁集二十咏》中之一首。所谓《续奁集》是指续唐代诗人韩偓所著之《香奁集》。韩偓的《香奁集》,专写艳情绮丽之诗。续奁集当然也就延续了韩偓的香艳特色。但这诗倒是无论如何也读不出有何“耽好声色”的放荡之处。这诗象是随手录下一位恋爱少女的自言自语,而正是这几句自言自语便把一位热恋中的女子的心思和情感活生生的展现出来。这与作者提倡诗写性灵的诗学主张是分不开的。杨维桢坚持“诗有情、有声、有象、有趣、有法、有体”,而认为“禅巫之提唱、武士之叫呼、文墨生之议论”则不应该有(《来鹤亭集序》)。这本来是对的,但在刻意维护封建礼教的文人看来,这便是出格的了。所以有人便说《香奁集》与《续奁集》尽是“淫亵之词”(陆容《菽园杂记》)。这种正统的主流意识一向就这么无情地扼杀了中国传统爱情诗的浪漫风格,也彰显了中国封建社会男女自由恋爱的缺失。(未完待续)
尽管古代封建社会的正统礼教观念束缚了浪漫爱情诗的写作空间,但毕竟男欢女爱的爱情恋情是人世间最美好之事,因而表现男女之间的爱慕、相思、苦恋,一直是民间诗歌的主要题材。从诗三百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发端,到春秋时期各地的民歌,汉代的乐府,都以男女恋情为主调。由巴渝地区的民歌衍生出来的竹枝词,柳枝词,杨柳枝词,楫歌船歌,都保留着朴实而有风趣的民间恋爱情调。唐人刘禹锡整理创作的许多《竹枝词》、《杨柳枝词》,其中便有不少脍炙人口的爱情诗篇。这里读其二首。先看《竹枝词》之一:
&&&“杨柳青青江水平,
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晴却有晴。”
这是一首水乡女子追求情人的恋歌。首句从江上美景起兴,碧绿青翠的杨柳飘逸多姿,一平如镜的江水在缓缓地流淌,忽然听到情郎在江上唱歌,一边唱还一边踩着船板踏出节奏来。因此,次句中的“唱歌声”也作“踏歌声”。这歌声马上摄住了姑娘的心,搅得她春心荡漾起伏不平。于是后二句便揭示这位女子在情网中挣扎的思恋心绪。作者没有明白说出来,而是巧妙地拾取眼前景“东边日出西边雨”,套上“有晴”“无晴”这一双关语,以“晴”喻“情”,把两种本不相关的事物,通过诣音牵扯在一起,以此抒发热恋女子心中的情感折磨,含味深长。
& & 再读《竹枝词》之二:
&&&“山桃红花满上头,
蜀江春水拍山流。
花红易衰似郎意,
水流无限似侬愁。”
这一首当是遭情人冷漠后失意女子抒发心中哀伤的民歌。前二句拾取“红花满上头”与“春水拍山流”眼前景,后二句便由“红花”与“春水”的品性入喻。这一首的写作手法与前一首略有不同,但相同的一点是,写眼前景表心中情,前后呼应严谨。
元人宋濂整理创作的一首《越歌》,同样也使用比喻来表达男女之间的恋情,但不取眼前景而改用地方特产之物,诗作也十分有趣:
&&&“恋郎思郎非一朝,
好似并州花剪刀。
一股在南一股北,
几时裁得合欢袍?”
越歌,是春秋时期越国民歌,其时越国在浙江,便也是浙江民歌。并州,在今山西太原一带,古代以产快剪刀闻名。杜甫曾有“焉得并州快剪刀,剪取吴松半江水”的诗句,说明到唐代,并州的刀剪依然有名。剪刀之利,可裁杨柳,可剪江水,但这与爱情何关,为什么这宋濂的《越歌》却用并州花剪刀比喻爱情呢?
原来,诗人从古代的婚服入手。古人婚服绣有合欢图案,故称合欢袍。制作合欢袍,便要用剪刀。诗人说,并州的剪刀尽管锋利,但剪刀的一股在南,一股在北,靠不到一起怎么能裁剪呢?而裁剪不能,这合欢袍又从何做起?“一股在南一股北”的剪刀裁不出合欢袍,“一股在南一股北”的恋人又何能结合在一起!
至此,我们方明白作者拿剪刀喻爱情的巧妙之处是,以有形的物象使得女子盼望和情郎结合的强烈愿望和因现实中人各一方结合之日遥遥无望的惆怅情怀这一无形的心迹昭然若揭,一读了然。(未完待续)
&&&&&&&&&&&&&&&&&&&&&&&&&&&&&&&&&
明代刘基创作的《吴歌》,风格与越歌、竹枝词之类的民歌差不多,也多用比兴的手法。请读下面这一首:&
“承郎顾盼感郎怜,
&准拟欢娱到百年。
&明月比心花比面,
&花容美满月团圆。”
这是一位女子向情郎大胆表达心意的诗作。诗意浅白而情感真挚。这位少女看起来心怀感激而洋溢着幸福的喜悦。因为她的情郎对她顾盼有加、倾心相爱,使得她深感终生有得依靠,愿意和他缔结百年之好。为了让情郎明白她的喜悦心情,便含情脉脉地向情郎说,自从她作出这样的决定之后,她的心就像一轮明月,她的面容就像一朵红花。花容美满,明月团圆。这当是对美好爱情的自信和憧憬,似乎已经预先感受着美满良缘的甜蜜与欢乐。
元代诗人张雨写过一首《湖州竹枝词》,诗中的女主人公表达爱情的方式也比较大胆、大方、张扬,但也因此显示出民间女子的素朴和真挚。此诗也一样用第一人称的口吻写出,诗曰:
&“临湖门外是侬家,
&&&郎若闲时来吃茶。
&&&黄土筑墙茅盖屋,
&&&门前一树紫荆花。”
湖州是茶圣陆羽的故乡,也是盛产绿茶的茶乡。这位住于临湖户外简陋茅草屋里的民女,性格直爽而开朗,听她如此热情而奔放地向情郎发出真挚和爽快的邀请,便可以知道她对于爱情有多么的向往和渴望。这诗全用口语写出,于朴素与纯真之中洋溢着深厚的生活情趣。前二句是坦露心意的直白,但却又不是一览无余的话意说尽。诗人巧妙地用“来吃茶”一词藏下了传递情意的许多言语。就好象赵州和尚的“吃茶去”含有深奥的禅意一样,这湖州女子的“来吃茶”也含有深切的爱情意味。后二句看似平淡无奇,却是嚼之有味。黄土筑墙,山居简陋而自在呀,茅盖屋,有立身生存之地呀,这一句显示素朴之家。紫荆花,花叶呈圆心形而以红色粉红色为主,这是借以暗示自己的一片爱心。表面看来,这二句是姑娘向情郎告知自己住家的标识,实则隐含更深更真挚的内容,诸如暗示爱心,表明自己的一家朴实和睦,敦厚而易于相处等等,寓巧于拙,特有韵味。
元末诗人杨维桢,当年曾写了一组以吟咏西湖风光及男女恋情为主的《西湖竹枝词》,因其通俗清新,感情深婉,一时和者多达一百零几人,影响极广。我们这里不妨看其是如何吟咏男女恋情的:
“劝郎莫上南高峰,
&劝侬莫上北高峰,
&南高峰云北高雨,
&云雨相催愁杀侬。”
南高峰和北高峰都是西湖周边的山峰,南高峰位于西湖南岸,北高峰位于西湖灵隐寺后,这二处峰峦遥遥相对,没想到会被诗人捉双入诗。入诗也就罢了,没想到会被诗人安以云雨之事。要知道,在古代中国,男欢女爱的那一档子事,是不能直接说的,不象如今的人儿开口就是“我喜欢做爱做的事”。不能直接说,于是就用指代语,明白一点的就叫“房事”,做了,就叫“行房”;隐晦一点的就叫“云雨”,做了,就叫“行云雨之欢”。了解了这一点,就明白这诗写的有多么的美艳与风趣了。为什么这位女子要劝郎不要上南高峰而自己则不要上北高峰呢?原来,这女孩是怕一峰布云一峰施雨,来一个“云雨相催”。云雨相催那也是常有之事,又有什么可忧虑的呢?触景伤情是也。你想,两人分隔在南北两峰,当天地正行“云雨”之事而恋人却只能眼巴巴看着,岂不要“愁杀”!这诗品之便有味。
有趣的是与杨维桢同时代的诗人冯士颐也有一首《西湖竹枝词》,同样写热恋女子的心声,同样扯上南北两高峰,但风调却绝然不同。其诗曰:
&“与郎情重为郎容,
&&&南北相看只两峰。
&&&请看双投桥下水,
&&&新开两朵玉芙蓉。”
这诗也是以女子的口吻写出来的,南北两峰在这里则成了这女子与郎君两人的尊容了。因为“情重”,所以自己便时时为“悦己”者的郎君刻意打扮容貌。因为“情重”,所以与郎君“相看两不厌”,就好似这南北遥遥相对永远默默相视的南高峰和北高峰。这前二句已融入了古人“女为悦己者容”和李白《敬亭山独坐》的灵魂,表达女主人公与郎君的欢爱无比的融洽。后二句则进一步把这爱情的美满与幸福再升华一层。“双投”,指并肩而立携手前行的她们,双双将身影投映于桥下的湖面。这女子说,湖中立即盛开两朵洁白娇艳的“玉芙蓉”。这是人面如荷花的形象说法。爱情美满幸福,这人面便艳如荷花,倘若相思愁苦,便枯似干枣了。此诗一二句由近索远,三四句则由远及近,先借景抒情,后融情入景,又兼巧妙地点化前人诗意,更随手拾起眼前风景取譬天然,巧造意象,有形象传神、清新婉丽的特色。
因了杨维桢的影响力,咏情诗取用南北两高峰,当时和诗者也各出奇思,写出了取譬两高峰的新意。和诗中最可称道的是贾策这首《和西湖竹枝词》:
“郎身轻似江上篷,
&昨日南风今北风。
&妾身重似七宝塔,
&南高峰对北高峰。”
&同样是女孩子的口吻,同样以南北两高峰入诗,但这诗却比杨诗少了几分调情的风趣,比冯诗少了几分欢愉的气氛。因为这女子有点愤愤不平的责怨她的郎君,说他身轻,飘浮不定,象浮在江中的小篷船,昨天顺着南风被吹到北,今天又被北风吹到南,不象她自己,对爱情忠贞不贰。怎么个忠贞不贰呢?她说自己就象那座屹立在半山腰里的七宝塔,寸步不离地伴随南高峰永远对着北高峰。这诗的取譬独出心裁,以江上篷喻情郎,江上篷身轻而无根,总是随风转向,一点都靠不住;又以七宝塔喻自己,七宝塔稳重而有山的依托,风雨飘摇无改其朝向。这一对比,反差十分强烈。诗中无一哀怨语,而哀怨之情已形之纸上。
读了这些咏唱男女爱情恋情的竹枝词,细心的读者可能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怎么这些大男人写的竹枝词尽以女孩子的口吻叙出?怎么这些文人骚客那么喜欢当女性的代言人?既然不是个别而是极普遍的现象,这里头当然便会有一些深层次的原因。这原因归结起来大体有三:一者,竹枝词曲调深婉,适合于表达女性的细腻情感,尤其是相思甜苦离愁别绪闺怨盼归之类;二者,古代社会男女不平等,女子在婚姻爱情中总是受伤弱势群体,愁苦忧虑怨恨的心绪永远也诉说不完;三者,古代文人普遍都有怜香惜玉的胸怀,自然好作美眉代言人,为妻妾、小情人或可怜的受伤女子写几首小诗,似乎也是一种风气。譬如明代诗人王叔承,他这首颇为出名的《竹枝词》,就是在感受了妻子对他的忠贞爱情和闺守盼归的愁苦之后替妻子写下的:
&“月出江头半掩门,
&&&待郎不至又黄昏。
&&&深夜忽听巴渝曲,
&&&起剔残灯酒尚温。”
王叔承是明嘉靖时吴江(今属江苏省)人。少孤家贫,四出谋生,跑遍南北许多地方。因为家贫,曾经入赘妇家,不久被岳父驱逐,夫妻双双出走,生活极端贫困,妻子跟着他吃尽苦头,但无怨无悔。王叔承这首诗写自己在外奔波,妻子在家焦急等待的情景,细节刻画入微,心态表露真切而感人。诗也是以女子的口吻叙述的。前两句写丈夫为谋生计外出未归,妻子一早就把门开着,等待夫君回家,但眼巴巴看着天又黑了,依然没有归影。一个“半”字,一个“又”字,把独守柴门的小女子焦急等待的心情随文托出。三四句突生转折,却是把惊喜的心情藏于女子的应接动作之中:到了下半夜忽然听见门外有声响,仔细听时发觉是丈夫哼着熟悉的竹枝词调子回来了,本来已在床上躺下来想睡却睡不着的女人兴奋得一骨碌爬了起来,先把快要熄灭的油灯拨弄了一下,剪去灰烬,让火苗升高一点。接着又要去烫酒,这才发觉这酒刚烫过不久,酒还是热的。
这首诗的厚味,就在结句这“酒尚温”三字上。一见妻子对丈夫的体贴,知道男人在外谋生之艰辛,特备温酒为夫君驱寒;二见女人守候盼归之痴情,那碗酒也不知烫过多少次了,其间又有多少深情温入酒中,真是可叹可赏。王叔承倘非感动过,便写不出这样的好诗句来。&
男子的代言诗,也确有不少能写出柔情女子的真情实感的。但从情感的细微表现来说,女诗人的诗作总有自己的特色,试读清代女诗人张芬这首《洞庭竹枝词》:
“月断浮梁路几重,
&可怜家傍最高峰。&
&如何一个团圞月,
&半照行人半照侬。”
浮梁,地名,即今江西景德镇北浮梁镇。女主人公说她“家傍最高峰”,当是洞庭湖旁边的君山。从君山往东眺望浮梁,肉眼怎么可能看得到?连月光都要断断续续地被山山水水切分成好多段,所以诗的首句便感叹浮梁的遥远。或许她的男人就外出在浮梁,这女子思夫心切,日夜望断浮梁路。但这“浮梁”,也许只是一个象征意义的地名,因为白居易《琵琶行》有“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日浮梁买茶去”之句,所以作者也许暗用其诗意而泛指其夫在外经商。总之,夫君远行在外,便有望断天涯路之盼。次句以自己“家傍最高峰”而益感凄苦,盖因居高而望远尤不可见,其思念之情更何以堪?首二句借咏月光已写出思念之苦楚。后二句更进一层以质问句式推出强烈的感伤情调:明明是一个团圆的满月,为什么要裁分两处,一半照夫君远行的那边、另一半则照奴家这边呢?这多少有点痴人说痴语的味道,月照千乡,圆便圆,缺便缺,何来“半照”之说。但正是这问语之痴,方显其睹月思人、怨恨月团圆而人不团圆的凄苦心境。这种情感的深婉与真切,是男诗人难以望背的。
竹枝词因为是由民歌蜕化出来的,许多口语、俚语和地方乡音在诗中的大量使用,读起来便有浓厚的乡土风味和生活气息。好的竹枝词因富含浓郁的乡土风情和生活气息,往往于风趣中见神韵,于诙谐中隐美刺,于俏逗中见真情。尤其是吟咏男女情爱的题材,都显得深婉而艳丽,但大体也都艳而不淫,挑逗极有分寸。
清代的诗评家袁枚最欣赏竹枝词中爱情诗艳而不淫的这种写作特色。他在《随园诗话》中举了李啸村、杨次也、黄辛田、程望川的一些诗作,认为是最艳绝一时的佳作。杨次也的《西湖竹枝词》这样吟道:
“自翻黄历拣良辰,
&几日前头约比邻。
&郎自乞晴侬乞雨,
&要他微雨散闲人。”
这费了一番心机约了邻居男子郊外幽会的女子,也真够大胆的了。但她的最大愿望也不过是祈求届时来一阵蒙蒙细雨把闲杂人等赶走,好让他俩荒郊独处,说些悄悄话之类。这想法特有创意,大抵被爱情迷住心窍的女子,心思总是要比旁人细一些。通常有约会,人们总盼望有好天气,所以“郎自乞晴”便是正常人的必然态。此诗的长处,便通过“乞晴”与“乞雨”这一相互冲突的细节,揭示热恋中女子的反常心态,写法得民歌风韵,风趣而有“艳”味。再看程望川《扬州竹枝》中的一首:
&“准备明朝谒梵宫,
&&&痴情不与别人同。
&&&薰笼彻夜衣香透,
&&&故意钩人立上风。”
程诗中的这位女子更有心计。古时的女子是较少在外抛头露面的。去佛寺进香或许愿,便是一个接触外人的极好机会。你看这女子,一整夜在给明早要穿着的衣裳薰香,为的是明天在外面人多的地方可以抢占一个上风位置让飘走的香味把男人的目光勾引过来。这诗的精彩全在结句。“故意钩人”,这良苦用心和大胆举动岂独“痴情不与别人同”而已,已近乎骚与娼了。这一首的“艳”味,更具一格。(未完待续)
&&&&&&&&&&&&&&&&&&&&&&&&&(7)
当代网络诗人周辉昌(网名山村竹子)有《春夜听雨》二首竹枝词,写情窦初开的少女那种对爱情的朦胧向往也显得非常有趣。其一曰:&
&&&“牵情缕缕复丝丝,
声著花枝与柳枝。
夜立东窗人不寐,
偷听天地诉相思。”
&& &其二曰:
&“淅沥声轻灯火朦,
&&&东风逗雨入帘栊。
&&&偷听天地谈情久,
&&&羞得窗花脸也红。”
春夜听雨,可以听出润润生机,可以听出欣欣暖意,也可以听出羁旅乡思,孤宿愁绪。但作者独辟蹊径,写出了艳极古人而特具风趣的小女子情窦初开的生动情态来,实在是难得。两首相比较而言,第一首更好。“牵情缕缕复丝丝”,是触目所见景象:春雨蒙蒙,缕缕绵绵不断丝,以“牵情”言之,已有情意入景。“声著花枝与柳枝”,是倾耳所听景象:花枝柳枝,一着细雨有良知,以“声著”言之,已有景意入心。这两句,一看一听,春雨的景象,诗人的情感,已先自呈现在读者跟前。一组长镜头之后,第三句恰似一个特写画面:一位涉世未深的少女,伫立在窗边久久不肯离开,她静静地观看着窗外的雨丝,静静地倾听着花木着雨的春的气息。这诗写到这里,平平淡淡,波澜不兴,看不到有何出色之处。不就是微雨润夜色嘛,不就是花木沐春雨嘛,不就是春雨恼人眠不得嘛,这些景象,在多少诗人的笔下都描述过,有新意吗?有。结句一出,全诗立马生彩。好比几幕灯光柔和的场景过后,突然强光灯射出耀眼光芒,女主角台前亮相,顿时灿烂辉煌。
窗边偷听别人说话,或许是许多人有过的经历。但偷听天地之间的倾谈,你有过么?恋人互诉相思之苦,是人间常有的情景。但天与地的相思情语,你听得懂么?山村竹子真行,他听到了,他听懂了。他悄悄地偷听了一整夜。但他造出了一个天真无邪的女子形象来,通过她告诉我们,天地诉相思,雨丝便是情语。这诗不但“艳”,而且奇,有情趣。
因为奇趣已在第一首出尽,第二首便没第一首那么有味,但仍是一首好诗。前二句写景笔墨清新,形象生动,一“逗”字用得贴切。后二句延续“偷听”的情景,引出“羞得窗花脸也红”的妙句,均有经验的支撑和情态的把捏,言已尽而意无穷。不说偷听者脸红而说“窗花脸也红”,则小女子的那种急切想从天地诉相思的情话中习得什么悟得什么的心态突然被人无意撞到似的窘得无地自容的神色便跃然纸上。何以见得窗边的偷听者便是一女子?作者可没说啊。作者没明白的说,但一个“羞”字已藏着天机。男人天生脸皮厚,“羞”字难以安到男人身上。倘是婚后的女人,则相思的滋味如何早已有切身的体会,再无偷听之动机与热情。是以窗边人为情窦初开之少女无疑也。
同是当代诗人杨发兴,也有一首竹枝词,写小山村青年男女夜里相亲,思恋的话语一出口,便羞得面红耳赤的情境。写法与周辉昌上举诗有异曲同工之妙,其诗曰:&
&&&“林静鹃啼夜色深,
阿哥阿妹两相亲。& &&
话儿一句刚出口,
羞得嫦娥躲入云。”
这里不说阿妹羞,而说嫦娥羞,以嫦娥之羞反衬阿妹之羞,这正是诗人信手拈来写法老到的套路。
亚贤的一首题为《新娘》的竹枝词,在描写新娘穿上婚纱后即将步入新婚洞房之际的快乐心态方面也颇有独到之处。其诗曰:
&“质朴春兰著嫁妆,
&&&杏脂抹了洒桃香。&
&&&低声羞对秋荷耳,
&&&月夜如何伴柳郎?”
这诗的长处是在短短的四句中连用了“春兰”、“杏脂”、“桃香”、“秋荷”、“柳郎”这五种花木的意象而没有堆叠之感,而新婚的喜悦也就在浓郁的自然风情中得到升华。笔者猜测,作者创作此诗时,一定是有所感而先有了“杏脂抹了洒桃香”这一句子,尔后方把“春兰”、“秋荷”、“柳郎”拉扯上。为什么呢?这一句子诗味极浓,最妙者写出了新娘子见识不多品味较浅的农村姑娘的特定身份。平时素颜粗俗,质朴简容,极少用化妆品,一旦做了新娘便恨不得把匆忙买来的全都涂抹上。正是这一特定身份方有结句的这近似愚蠢实则因被兴奋搅得难以自控的一问,而这些又与乡下姑娘的“质朴”联系到一起。
此诗写新娘“着嫁妆”之后那既快乐而又显得忐忑不安的心态十分传神,功力尽在“低声羞对…耳”这几个字上。这里的“羞”,可不同于山村竹子的“羞”,是因为自己不知道要问的话该不该问。不问,心里没底,因为从未有这种事的经历。要问,又觉得颇难为情,怕被姐妹们取笑,马上要进洞房了,连这个都不懂?正是这一个“羞”字,蕴含着极为丰富的内容。结句的“月夜”一词也用得好,与上述五种花木的意象融为一体,有化实为虚的效用,使诗作显得空灵。如用“今夜”或“夜里”,则诗味死于充实,全无韵致。可见意象之搭配,有章可循。这道理,好比音乐,讲究风格的协调。倘演奏乡村曲调,必用二胡、笛子,断无用军号或拉管之者。
写男女之间的恋情,竹枝词特别善于运用比喻、拟人、双关、暗示、象征等手法表现男女各方的心态,尤其是对女人方面的描写,尤为突出。这一方面是女人的情感比较细腻,复杂,易于表露,给诗人的观察和描写提供了无穷无尽的素材;另一方面是,古代妇女社会地位不如男人,男尊女卑的社会现实,使得女子成为男人欣赏的对象。在诗人吟唱的竹枝词中,通常刻画女子多情、善感、温柔、贤惠、灵巧,但爱招摇、好打扮、怕寂寞、盼厮守、怨男子薄行、恨情人变心等等,声色情状描写极为细腻。比如,“吴娘酷爱衣香好,个个将钱买泪痕”,这是好打扮又易动情感。“行转长堤无气力,累人搀着上孤山”,这是爱招摇而故作娇弱态。“芳心脉脉夜迢迢,郎在江南第几桥”,这是多情的思念。
“月暗玉钩人散后,冷萤飞上十三搂”,这是惆怅寂寞。“相思树底说相思,思郎恨郎郎不知”,“望郎不见郎来信,妾与孤山相对孤”,这是哀怨独守。“花紅易衰似郎意,水流無限似儂愁”,“恨妾如星圆初少,怨郎如月缺时多”,
“柳絮似郎今日意,桃花比妾少年时”,“妾似柳丝易憔悴,郎如柳絮太颠狂”,这都属于伤悲与怨恨。“情郎莫似湖头水,城南城北随处流”,“云去月来还有影,君从别后更无情”,这是怨责之中略带有规劝之真意。
相比较而言,刻画男子热恋心态及情感的竹枝词便不但少,而且大多显得粗糙乏味。
周辉昌有二首写到“情哥”形象的《清水口竹枝词》,尽管情态细节的刻画也不够细腻,但蛛丝结网以求猎物的逐情味十足,其一云:
“妹妹浇花上顶楼,
&哥哥摘果下犀牛。
&阿哥送果当投石,
&妹打秋波抛绣球。”
& & 其二云:
“竹映香塘锦鲤游,
&哥哥岸上妹船头。
&哥心本是来垂钓,
&反被鱼娘凤眼钩。”
“送果当投石”,这阿哥打的是“投石问路”的主意,试探楼上的MM有何反应。不料,屋顶的妹子立马还击,摘了一朵绣球花向情哥哥抛下来,还含情脉脉地瞟了阿哥一眼。这可是一出村边“花果传情”的好戏。这出戏里,阿哥先出手,胜了一回合。在第二首中,阿哥在岸边垂钓,鱼儿还没上钩,自己的魂魄却被坐在船头的渔家妹子勾走了。因为那妹子长着一对美丽的丹凤眼。这阵势,自然是阿哥输了。不过,假如阿哥垂钓用的是姜太公的主意,则也未可论输赢。就这二首诗来说,第二首比第一首好。好在结句未被人说过。出人意料而有得寻味。反观第一首,便有过于写实而不够空灵的感觉。尽管“投石”、“抛绣球”均有象征意义,但略嫌浅俗。
诗贵平淡。大凡眼前景,心里情,施以口头语即可有佳作成篇。但平淡不能流于浅俗。景色,意象,凡已被前人一再用过者,便要当心。或反其意而用之,或化实为虚,另寓新意。
朱少文(网名水虎英雄)的一首竹枝词《春游》,用了野花的意象,但赋以新意,便读出了厚味:&
&“山披翠幕夕阳红,
&&&春色摘来缀鬓中。&
&&&笑倚情哥嗔戏语,
&&&野花娇艳哪如侬?”
家花不如野花香,这似乎是不争之事实。野花也因而在爱情与婚姻的语境中成为婚姻的杀手,这也是人们较为熟悉和谈论得比较多的事情。但野花比家花香的奥秘究竟在哪里,这一层似乎较少被诗人关注过。通常的解释就是人们的喜新厌旧心理。这其实正是常识中的一个盲点。读一读朱少文这首诗,或许可以启发你的深思。“春色”这一句,似乎有悖于事理。春花可以摘来插在头上,春色能摘吗?能。在诗的思维中,春色可摘而春花不可摘。春花不可摘,是因为人人都知道春花可摘,诗人说了等于白说。春色可摘,是因为只有诗人才会如此说所以可以说。诗,妙在可解不可解之间,这是前人告诉我们的诗理。可解,是因为诗人有特定的思维方式。不可解,是因为你用文理用常识用普通人的眼光去读诗,可能就读不懂。作者在这里用上“春色”,正是这首诗的精彩之处。女主人因为把“春色”摘来装扮自己,一时便敢于说出“野花娇艳哪如侬”的调笑语,相信读者此时连她那娇嗔的表情都能想象得出来。
那么,或许问题的奥秘便在这里。野花因为在野,独对广阔天地,便可以先得春色,多得春色。而家花却移居一室,需要有人护持。护持得好,也有春色。护持得不好,缺乏足够的阳光,或浇了太多的水,别说春色,活着都有困难。“山披翠幕夕阳红”,山永远是青绿的,夕阳天天都那么红。人可就不一样。作者看来比我们想得更远一点。此诗在使用野花这一意象时,有二个地方颇为费心。一是重墨刻画了那女子敢于挑战野花的自信。这种自信比较感人。因为人们总是喜欢自信而乐观的生活态度。二是着意给这女子的这种自信提供坚实的基础(摘得春色),使其免于陷入纯属空言之苍白。
&&&&&&&&&&&&(8)
与西方人热情奔放、直抒胸臆的爱情诗不同,中国尤其是古代中国的文人,在对恋情爱情的倾吐和表达上,往往委婉含蓄,大多把男女欢爱之情藏于字里行间,需要读者去细细品味和体验。
一种最常见的写法,是借景物寓意,曲折隐晦地表达男女恋爱情感。这其中,既没有西方人反复吟唱“你是我的生命,我爱你”及“来,吻我吧,吻吧,吻得疼痛,吻得嘴唇出血”
的那种赤裸表白,也没有现时人一张口就“你到底爱不爱我”那种直逼情怀的胆量和勇气,而是顾左右而言它,比如,贺方回姝这首《寄外》:
“独倚危阑泪满襟,
&小园春色懒追寻。
&深恩纵似丁香结,
&难展芭蕉一寸心。”
&&&贺方回姝是唐代女诗人,她与贺涛相恋,这首诗就是写给恋人的。前两句说她独自一人在院子里倚栏干暗自泪流满面,以致花园里春色盈然也懒得去留心细看。她苦苦思念着自己的心上人,但不会唱《想你想得好孤寂》或《等你等到我心痛》,而是巧借丁香和芭蕉寓情寄意:你对我的恩宠就象丁香刚开的花蕾情意深长,可你不在我身边怎么也消解不了我对你的思念,这孤寂的心恰似芭蕉嫩芽被那宽大叶子层层裹住一样,怎生舒展?
&&&通读此诗,诗里没有一个“孤寂”字眼,而孤寂的苦楚已跃然纸上。诗里没有一个“思恋”语词,而思恋的心绪已充斥字间。这就叫含蓄。
&&&含蓄,是中国古代诗词的最大特色之一,也是中西方情诗不同的最大区别,更是绝句的魅力所在。所谓“言曲而中”,所谓“深文隐蔚,余味曲包”,所谓“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所谓“善言情者,舌吐深浅,欲露还藏,便觉此衷无限”,都是讲诗贵含蓄之义。
&&&唐人崔国辅有一首五绝《采莲曲》是被人誉为善于言情的典范,但全诗没有一个涉及爱情的字眼,当真是“舌吐深浅,欲露还藏”的婉曲表达方式。其诗曰:
“玉溆花争发,
&& &金塘水乱流。
&& &相逢畏相失,
&并着木兰舟。”
玉溆,水边滩塗地美称。金塘,池塘美称,泛指溪河。花争发与水乱流,当是春回大地雨水充沛万物生长的景象。首二句写的是景,如诗如画的美景,色彩艳丽的风景,动感喧闹的场景。但这景象又是为写情而作的铺垫,是景中有情。后二句写的是人,坐在船头的采莲人,立于船尾的摇橹人。一对青年男女,荡着小舟在河中偶然相遇,便含情脉脉对视良久,生怕两只船会很快分开,舍不得把眼光收回来。这场景是感情的暴发,但却是悄无声息的进行。一段美丽的邂逅故事,一种甜蜜的相见恨晚的情怀,在作者不动声色的轻描淡写中含蓄委婉地展开,终于在读者的脑海里留下一对绿男红女并驾齐驱、荡着小舟留连忘返于河中的影子,不写情而情已满矣。
不写情而情已满,是情感的表达较为含蓄。如果表达爱恋的心思也用语含蓄,则须是对方可以领会方有作用,否则就会白白浪费表情。象祝英台的含蓄,即便用尽了各种比喻和挑逗的言语,梁山伯因为有了祝贤弟是男儿身这一死心眼,终难领会祝英台的一片苦心,最终以悲剧让人千古唏嘘。因此,含蓄,要让对方领会言外之意,通常得以“心有灵犀一点通”为前提。假如未有心的交流,或则本非相知相识,就要有语言或动作的揭示了。唐人皇甫松的七绝《采莲子》第二首写一个采莲少女表达爱恋情意就有一个“隔水抛莲子”的动作:
&“船动湖光滟滟秋,
&&&贪看年少信船流。
&&&无端隔水抛莲子,
&&&遥被人知半日羞。”
湖光滟滟的一派秋色中,一只小船在水面随波逐流晃荡着。原来是一位英俊少年把采莲女子迷住了,她出神地凝视着意中人,忘了采莲子,也不顾船儿往哪儿漂流,看得心里似湖水荡起一层层波澜。她下意识地抓起一把莲子,向那岸上的小青年抛撒过去。不料,这一挑逗和暗示的举动,被远处的游人看到了,小女子霎时脸红了。多难为情啊,恍似一下子被人看到自己的洁白玉体,小姑娘脸上发烧,心里懊悔,直抱怨自己太冒失了,也不看看周围有没有人,要是等没人时再抛多好啊!
初恋少女的羞涩心情,诗人只用“半日羞”三字便展示得活龙活现,既形象生动又恰如其份,可谓妙手偶得,自然天成。
初恋的那种羞涩,只要恋爱过的人就会有极深刻的印象,往往夹杂着几分美好,好似揣了一只兔子在心间扑扑乱跳的那种又惊又喜的美好。不但小姑娘是这样,小男孩也都是这样。金朝诗人元好问有一首七绝《杨柳》写自己年青时的初恋轶事,同样有这种“半日羞”的境遇。其诗曰:
“杨柳青青沟水流,
&莺儿调舌弄娇柔。
&桃花记得题诗客,
&斜倚春风笑不休。”
桃花,春风,题诗客,这不是崔护那首《题都城南庄》所写的内容吗?那可是人所皆知、脱口能诵的唐诗故事。“人面桃花相映红”,“桃花依旧笑春风”,这也早都成了人们时常引用的句子。显然,这元好问也有同崔护相似的情感经历。在一个春光明媚的假日,诗人又一次来到杨柳青青、水流潺潺的郊外,想寻找自己曾经一见锺情的那个美貌女子。但“人面只今何处去”,只有爱好歌唱的黄莺有意啼叫出千娇百媚的声音。门口又在盛开的桃花认识这个在门上题写过诗文的客人,却借着春风的摆动斜着身子吃吃笑个不停。
这种尴尬的情境或许也不单只有崔护和元好问遭遇过。自作多情而被人取笑,这在人们的人生经历中也是常有之事。正因其常有,方可以引发读者的理解和共鸣。问题是,元好问此诗会不会重复崔护的诗意?诗意看似雷同,且元好问此诗明显习用了崔护“桃花”、“春风”的意象,但诗人并非简单地模仿,而是经了一番点化而赋予新意。崔护的“桃花”、“春风”是温顺宽容的形象,好比贤淑女子,而元好问的“桃花”、“春风”则是调皮刻薄的形象,好比刁钻丫环。正因其刁,方把“我”的宭态一下子逼出来,使之同样有那“半日羞”的尴尬心情。
元好问的这首七绝题为《杨柳》,看诗文便知这“杨柳”乃取自诗的起首两字,这其实属于无题诗的一种。古代中国诗人咏写心中不愿为人所知的隐曲或自己的风流生活经历时,喜欢用无题形式,如李商隐的许多恋情诗均为无题。无题之诗题大体有三种,一是直接标无题,二是以五绝、七绝为题,三是以诗的起首字句为题。元好问此诗便属于第三种。
为何涉及恋情或个人隐私,诗人便喜欢用无题表达?这当与时代的意识形态和社会的舆论环境有关。尽管人们对恋情、爱情有强烈的追求和刻骨铭心的感受,但在长期的封建纲常礼制观念压迫下,为了自己的仕途和名誉,诗人们都小心翼翼,不敢于诗文写作中过于放纵。倒是一些痴情女子,反倒敢于坦言自己的情感。比如宋人黄氏女的这首《感怀》,便直抒心胸:
&“栏杆闲倚日偏长,
&&&短笛无情苦断肠。
&&&安得身轻如燕子,
&&&随风容易到君傍。”
这首诗起句交代地点人物气象:晴日好天,我(诗人)久久站立在(楼台)栏杆旁边,(因为心中有思恋,百无聊赖地在楼上倚靠栏杆便)觉得时光过得太慢。次句紧接着说明为何发呆般地站在那里:(对面传来的)笛声悠扬婉转,勾走了我的魂魄,只觉心里怎么也无法平静和安宁。第三句突发奇想:怎么方能让自己能象一只燕子那样身轻矫健呢?这是诗意的转折,结句紧接第三句并回应首联:于是便可以跟随风儿,很容易就飞到(如意郎君)你的身边。从敢于明白表达自己的心理诉求这一点来看,这黄氏女真是个敢于自由恋爱的先锋女士,据说她与潘用中相爱是闻“笛声而生情”,经由“手帕传诗”而属意。故事说宋嘉熙年间,闽人潘用中寓居京城,时常凭栏吹笛。邻近隔壁楼上,这黄氏女一听到笛声就卷帘窥视。这情景被潘生捕捉到了,知道对面有他一个粉丝。一经了解,知道此女颇有才思。潘即题诗于手帕,裹以胡桃掷到对面楼上。黄氏女捡得情书,春心荡漾,即复诗于帕上用同一方式回赠。
这掷胡桃的把戏似乎比丢手镯还要惊险和浪漫。潘生的那首诗有没有说“对面的女孩看过来”,不大清楚。不过,只要他的笛声一响,那女子已频频注目,当也无须再说这一句。看黄氏女的这首七绝,便可知道恋情已俏俏发生,乃恨不得立时长出翅膀飞到恋人身边欢聚一夕。如此一来,约会及随后的一夜情之类的事情是迟早便要发生的了。(未完待续)
一见钟情常常被人认为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因为仅凭一瞬间的目光接触,就让你喜欢上一个男子或女子,然后便有那么一种情嗉在你心中悄无声息地蔓延开来,乃至日思夜想,驱逐不得,或许有点玄乎。相知方有相爱,如果没有从眼神到心灵的沟通,没有思想和言语的交流,爱情又怎么会悄然降临?理论上定然如此。但现实中,又的确有一见钟情的事例,这在作家、剧作家的小说和电影等文艺作品乃至名人传记中都有具体的描述。
宋代诗人张耒写过两首《偶题》绝句,也有青年男女萍水相逢而一见钟情的描写。第一首是相遇后男子写给女子的,诗曰:
&&&“相逢记得画桥头,
花似精神柳似柔。
莫谓无情却无语,
春风传意水悠悠。”
这男子说,记得那一次在画桥桥头有幸和你相遇,你的神采奕奕正似鲜花盛开,你的身姿娇柔婀娜恰如柳枝飘逸,不要说我当时冷漠得连一句话都没有说,但热情的春风,可是把我心里似水流无限的情意都传递给你了呀,这诗的潜台词是:我的情意你应当是感觉到的吧?第二首便是这女子的回答,其诗曰:
&&&“春水长流鸟自飞,
偶然相值不相知。
请君试釆中塘藕,
若道心空却有丝。
这女子的答复很有意思,首先便给那男子一当头棒喝:春风化雨便有溪水长流,山林旷野皆可任鸟自飞,你我偶然一次相遇,还未有相互了解呢!这前二句装出一副冷酷无情的面孔,似乎有意给一个难堪让那男子好生消受。但后二句却又网开一面,有意给痴情男留一丝希望:请你从荷塘中拔一节莲藕折断看看,别看它心里空空的,却连着扯不断的藕丝啊。中塘藕便是塘中生长着的莲藕,莲藕有丝,即喻佳人有思。此句之妙在于用丝的谐音道出心中也有无限相思之意。
一见钟情而未得相知相守,但双方均已魂牵梦绕,相思旦夕,一种初恋的情怀,尽在诗中呈现,这两首爱情的赠答诗,写得相当有趣。
由钟情而热恋,由热恋而相思,相思而不得一见,相知而未能共处,那种烦恼与痛苦,极能熬人。宋代诗人钱氏有一首《绝句》诗这样咏道:
“士悲秋色女怀春,
&此语由来未是真。
&倘若有情相眷恋,
&四时天气总愁人。”
士悲秋色,有女怀春,这是古人的诗句。说的是春秋季节,气象、风景及物候,往往对人们的情绪,产生极大的影响。春暖花开,万物生长,少女自然春心荡漾,思念与情人一起到郊外去踏青游玩。秋风萧索,落叶归雁,壮士苦于羁旅在外,事业未竟,回家无望,当然悲伤感怀。这是世俗常情,人生至理。可是,诗人却对此较起真来,说事情远非如此。诗人说,假如男女彼此有了私情而互相眷恋的话,那种相思牵忆所带来的思想上的烦恼、感情上的折磨,非但春日秋夜,便是炎热如夏、严寒若冬,也一样牵愁惹恨,断之尤生,拂之不去。毕竟那相思中的人儿,那苦恋中的男女,那愁闷中孤独中的志士,思想上的忧虑和挂牵,是并不以季节为转移的。春秋景语,冬夏物候,怎一个情字可解;相思日短,牵忆夜长,怎一个愁字了得!诚哉是言。
& & 钱钟书先生曾说,“宋代五七言诗讲‘性理’或‘道学’
的多得惹厌,而写爱情的少得可怜”(《宋诗选注》序)。钱氏这首绝句,勉强也算是一首爱情诗。但与其他宋代诗人一样,犯了爱讲道理、尽发议论的毛病,“道理往往粗浅,议论往往陈旧”,因此,一如钱钟书先生所指出的,“除掉陆游的几首,宋代数目不多的爱情诗都淡薄、笨拙、套板。”(同上)
即使是与李清照齐名、号为南宋多情才女的朱淑真,其爱情诗也缺乏有唐一代人的那种浪漫风情。尽管在《断肠集》中也不乏有“但愿暂成人缱绻,不妨常任月朦胧”及“娇痴不怕人猜,和衣睡倒人怀”那样香艳露骨的句子,但总的说来,由于其一生的婚姻是不幸的,因而其爱情诗尽是幽怨之音,比如这《秋夜牵情》中的一首绝句:
&“闲闷闲愁百病生,
&&&有情终不似无情。
&&&风流意思镌磨尽,
&&&离别肝肠铸写成。”
朱淑真相传为朱熹侄女,这个出生于仕宦家庭(其父曾在浙西做官,家境优裕)的大家闺秀,自幼颖慧伶俐,博通经史,能文善画,精晓音律,尤工诗词,素有才女之称。却因父母强行作主,把她嫁给一文法小吏,遂因志趣不合,婚后生活很不如意,乃至抑郁而终。这首诗正流露忧郁的心绪。首句便已直抒悲怀:闲闷闲愁,百病遂生。风流意绪尽在不称心的日子里镌磨得一干二净了,这时的闲,只让人感觉“日偏长”,是为闷;离别肝肠也在无可奈何的情景中刻写在金石上了,这时的闲,更令人倍感孤单,是为愁。这闲,不生乐而生愁,不招福而招闷,愁闷交加,自然百病滋生。那么,诗人既然知道如此,为何不调节自己的心态呢?次句便是答案:有情终不似无情。这一句若作悟语读,其意便感悲切,若作痴语读,其意便见缠绵,然则又何尝不是痴与悟兼有哉!
如果说《秋夜牵情》牵出的还只是一缕忧郁愁绪的话,这一首《秋夜有感》便是一种凄凉的苦怀了:
&&&“夜久无眠秋气清,
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
月在梧桐缺处明。”
这首诗一改宋人好以议论入诗的毛病,通篇不讲理不言情,但却是情在境中理在事中。前二句叙写秋夜不眠的境况:到了三更依然睡不着,已经数不清起来几次剪过小油灯的灰烬了。后二句描写秋夜月色的冰凉:床上空荡荡的铺满了带着梧桐树影的月光,抬头仰望时,但见从树冠空缺处露射出来的月光格外地明亮,也就格外的寒凉。这景色,这境况,笼盖着凄凉的氛围,不言情而凉意侵人,悲情已在境中。悲在明月的残缺,悲在欢床的独卧,悲在孤灯的无眠,婚姻的不幸,爱情的流失,也尽在无言中。(未完待续)
&&&&&&(10)
也许这爱情便是相知不一定能相处、相爱不一定能相聚,相处相聚甜蜜易逝、离思牵忆惆怅难遣,忧愁总比欢乐多。唐代诗人吴融的一首七绝《情》便这样吟道:
&“依依脉脉雨如何?
&&&细似轻丝渺似波。
&&&月不长圆花易落,
&&&一生惆怅为伊多。”
&&&吴融此诗首句由题目写入:情,自当是指男欢女爱之情,这男女欢爱之情到底怎么样呢?好比“依依脉脉”之雨。首句以借喻设问。次句接着回答说,细长就如同轻丝,渺远又如同水波。这是说,爱情细柔但不易断丝,爱情飘渺但波纹长在。牵丝荡波,正所谓扯不断、理还乱,斩不绝、吹尤生。这是爱情易生难灭。第三句再以明月和鲜花的物象比喻爱情,月有阴晴圆缺,花有盛衰开落,人生也有悲欢离合,爱情不会有一帆风顺和永恒快乐。这前面三句是以自然景象的情性、物态来作比喻,有了这些充足的意象支撑,结句的感叹便似顺水推舟一般地一推而出了。“一生惆怅”,指自己这一辈子最烦恼的最苦闷的。“为伊多”,伊,就是前面说的爱情。结句感叹自己一生为爱情所经历的苦难太多,显得深婉而略见悲伤。
这首诗,没有过多地发议论讲道理,而是采取多种意象的比喻,把一个抽象的情感说得伸手可触摸、展目能看见,这便是巧用比兴的优点。比兴,是诗歌写作最常用的两种方法。“比者,比方于物也;兴者,托物于事也”(郑众语)。比,就是比喻。比喻可有明喻、暗喻及借喻三种不同的方法。以吴融这首诗为例,把“以彼物比此物”之间用上“若”、“如”、“似”、“像”等比喻词的叫明喻,“细似轻丝渺似波”便是明喻;不用比喻词但同样表示相比关系的叫暗喻,“依依脉脉雨如何”便是暗喻;用比喻代替正文即只借用“彼物”而不道出“此物”的叫借喻,吴融全诗只借用“雨”、“月”、“花”而不直言“情”便是借喻。兴,则是由一物联想到另一物,其中也有由事物的某些相似之处用以比拟而引发联想的意味,但“兴者,起也。”是所以兴不同于比,所谓“比显而兴隐”(刘勰语)。诗歌写作要用形象思维,用比兴创造形象,既鲜明生动,又贴切事理。所以,写诗,离不开比兴两法。
清代女诗人陈淑兰有一首爱情诗便是用“兴”的方法写成,这首诗题为《夏日书帐》,其诗曰:
&“帘幕风微日正长,
&&&庭前一片芰荷香。&
&&&人传郎在梧桐树,
&&&妾愿将身化凤凰。”
此诗前二句写的是夏日的景致。当时,诗人伫立于室内,隔着窗帘向庭院呆望,一时触动心思,遂写下这首诗。诗人看到什么呢?“芰荷香”。芰荷,指菱叶与莲花。显然,这菱叶与莲花便是“兴”之托谕物。后二句是诗的意旨所在,即由“芰荷香”起情而“依微以拟议”者。刘勰在《比兴》篇解释“兴”的用法时说:“观夫兴之托谕,婉而成章,称名也小,取类也大。”“兴”怎么能使“称名也小”的事物寄寓“取类也大”的情理呢?当然是要从两种事物的微妙之处取得联想。因为听说情郎化身为梧桐树,女诗人便说要化身为凤凰栖息在梧桐树上。这表达的是相爱情深的一片痴情。那么,由“芰荷香”引出凤凰栖梧桐的痴情,诗人是怎么联想的呢?原来,莲者怜也,谐音。怜者爱也,古文同义。古诗中言可怜者大体均为可爱之义,如李白《清平调》“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王维《戏题盘石》“可怜盘石临泉水,复有垂杨拂酒杯。”由莲到怜再到爱情的联想,这便是“兴”的托物“起情”过程。
陈淑兰是乾隆年间诗坛盟主袁枚的女弟子。她与邓宗洛结婚后,夫妻相亲相爱,感情极深,时常寻张索句,相与切磋,生活美好。只是丈夫的才情不如妻子,又因科考屡试不中,抑郁不得志,竟投水自尽。陈淑兰悲伤至极,引颈投环,被家公救下。由于他与丈夫没有子女,所以便过继了一个儿子,不料在安葬了丈夫之后,便又一次投环自杀。在书桌上,人们发现了她的遗言:“有子事翁,吾心安;郎柩既行,吾不独生矣!”这个只为爱情所生的痴情女子,终于实践了“凤凰栖梧桐”的誓言,也是古代爱情诗史中闪光的一页。
&&&明代诗评家陆世雍说,“善言情者,吞吐深浅,欲露还藏,便觉此衷无限”(《诗镜总论》)。古代的爱情诗,通常是不言情而写景,情融于景中;或则不言情而叙事,情隐于事里。这种含蓄而深婉的手法,最得这“吞吐深浅,欲露还藏”的神韵。例如唐代韩偓这首《已凉》便是不言情而写景:
&“碧阑干外绣帘垂,
&&&腥色屏风画折枝。
&&&八尺龙须方锦褥,
&&&已凉天气未寒时。”
&&&这首七绝尽以白描笔法摹写景物。随着画面的一一展开,我们看到一处华丽、典雅、高贵、考究的卧室:雕栏彩绘,绣帘飘垂,腥红色的屏风画着精美的花卉,用龙须草编织的席子上叠放着方整的锦褥,时值初秋,还未到寒流降临的时候,但已感觉到丝丝凉意。画面不见人,诗文也不着一“情”字,只是在这深闺中,笼罩着一股凄清冷艳的气氛。细细品来,一个空闺女子陷于相思愁苦的形象似乎若隐若现地伫立在绣帘一侧,读者尽可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去把作者省略不讲的情节还原出来,去把诗人有意藏匿的情感挖掘出来。这是不言情而情借景生的范例。
再来看一首情隐于事的诗作。明代孝宗弘治初年以才选入宫的仕女沈琼莲,曾因面试写出杰作而擢居第一被授予女学士,其一首《宫词》如此咏道:
“豆蔻花封小字缄,
&寄声千里落云帆。
&一春从不寻芳去,
&高叠香罗旧赐衫。”
&&&豆蔻,也叫草果,一种多年生常绿草本。豆蔻花,常被人用来暗喻青春年少,这里指未嫁少女。小字缄:缄指书函,小字特指少女写的娟娟秀迹。这首句是说,曾经写过一封书信,信上画有一朵豆蔻花。次句接着说这封信寄到很遥远的地方去。为什么写信?画了豆蔻花的信为何要寄到千里之外?信到底写给谁?那人是否收到这封信?读了前二句未免便要生出这些疑问来。第三句并没有回答这些问题,而是另起话题,转而说,今年的这个春天,一天也没有到郊野去踏青。这当然是指自己进宫后就困于高墙之内,失去了外出的人身自由。结句应该给出答案了吧,可读后仍不得要领。结句说什么呢?结句说,她把一件别人以前送给她的香罗衫小心翼翼地收藏起来。
&&&这首《宫词》前后四句尽叙事。写信,寄信,困守深宫,珍藏衣物。全诗无一字言情,而情就隐于事中。我们来细细品味作者隐藏的是什么情感吧:写信而画上豆蔻花标识,显然是暗示自己是一个未嫁的少女。特意要向对方表明这一点,说明信是写给自己爱上的男子的。信寄到“千里之外”,表明那男子远在外乡。既然情郎隔得遥远,自己进宫之事可能也无法向他告知。而自己一入宫门就再也出不去,这女子思念情郎的心情便一想可知了。但见她,时而把那男子先前送给她的一件穿旧了的香罗衫拿出来看,时而又急急忙忙把它珍藏起来。这说明,身入深宫的多情女依然深爱那位男子,其一颗眷恋不已思念无涯的苦心无处安放的情景,清晰可见。
此诗写得情调柔婉,韵味隽永,果然是“吞吐深浅,欲露还藏”的好笔法。(未完待续)
&&&&&&&&&&&&&&&&&&&&&&&&&(11)
情融于景或情隐于事的深婉笔法,尤其适合于描写情感的朦胧状态。下面介绍的几首绝句,均是运用这一方法而写出了耐人寻味的佳作。先看宋人陈郁的《东园书所见》:
“娉婷游女步东园,
&曲径相逢一少年。
&不肯比肩花下过,
&含羞却立海棠边。”
这首诗仿似作者游园拍摄的一个小镜头。一位身材窈窕容貌出众的少女在东园信步前行,走上一条曲窄小路时,正好迎面走来一位风华少年。她敛情羞怯地站立在海棠花边,让路给那位男子过。这本是生活中经常可碰到和见到的情景,可到了诗人笔下,却就出现了情韵撩人的神奇效果,不免让人叹为观止。这诗妙在以不动声色的客观叙述,揭示少年男女卒然相逢的那一刻,少女心头荡起一片春色的情形。“不肯比肩”,其实就是内心渴望“比肩”而结果却不敢贸然做出来。这正婉曲地道出少女情窦初开,已明事理,于是,纵有怀春慕爱之心,也自当难以逾越羞涩礼貌之藩篱。“含羞却立”,明显带有春心摇荡之心态,当是这少女面对帅哥抛出顾盼生情之眼神而难为情的情状。因为如果没有瞬间滋生的欲念,心里坦然,便不会有“含羞”的情态出现。可见,作者善于运用含蓄曲致的手法,把少年男女曲径相逢的一幕,写得深婉多姿,精彩纷呈,情韵横生,有得寻味。
& & 再看这位毗陵女子的《弹琴》诗:
&&&“昔年常笑卓文君,
岂信丝桐解误身?。
今日未弹心已乱,
此心原是不由人。”
卓文君听琴爱上司马相如连夜私奔的故事,当是中国古代男女自由恋爱的浪漫范本。毗陵女子说她自小读到这段浪漫情节时不大相信,觉得卓文君怎么会那么轻率,只是听了一首琴曲就与人私奔,这么感情冲动岂不要误了自己的一生?丝桐,古琴别称,此处借指琴曲。解,尤言会,如李白《月下独酌》“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误身,误了自身,即耽误自己的青春前程。这前两句是对爱情源自一时冲动的质疑和否定。但后两句突生转折,说现在却相信了。相信什么呢?相信卓文君与司马相如以琴为媒当真可以促成百年好事。原来,她也遇到一位深谙乐律的男子,乃至自己再弹《凤求凰》这首琴曲时,心头慌乱不已。“未弹心已乱”,形象而具体地写出了未婚女子被爱神之箭射中时心头悸动、热血奔涌、不能自已的情状。到了这一刻,她才体会到理智在感情面前是那么无能为力。结句的“此心原是不由人”,便是甘心为爱神所摆布的遁词。这首诗作者用了欲擒故纵的手法,主题是要表达自己初萌情爱、心有所许的情怀,下笔却先从质疑卓文君魂迷《凤求凰》私奔定终身一事说起,显得曲折委婉,有如山水田园,高低起伏,不能一眼看尽,风物便新鲜有趣。
在爱情的纷繁世相中,得遇知音,是一种福份,在知音中找到卓文君,是一种缘份。找到卓文君后,你敢于鼓琴,善于将爱意赋入琴音,让文君明白你的心思,愿意与你私奔,便成就了爱情的圆满。但世上只有一个司马相如,并非所有的文人、所有的男子、所有的渴求爱情的世人,都有福份、有缘份、有能力实现爱情的圆满。或者你没有机会见到卓文君,或者你见了卓文君又不敢当下鼓琴,或者你鼓琴之后那女子不肯和你私奔,于是,就有了各种各样的惆怅与悲伤。
未遇文君,尽管苦恼,却还没有启动相思的闸门。已遇到文君,但还未有机会鼓琴,相思的种子在自己这边已开始入心,惆怅马上也就跟着来了。当代网络诗人小雨的一首《绝句》,写出了这种初识相思的滋味:
&“三分自傲如云去,
一种相思入骨来。 
从此愁眉不见解,
伊人窗外总徘徊。”
首联对仗工整,刻画诗人自从遇见心中的卓文君之后、有了相思的情愫、随之改变了原先自信自尊自我感觉良好的心态,比喻和描述十分到位。后二句是一个倒装的句式,第三句才是本诗要表达的主题。它由末句生成而扣紧首联的话题,相思日见长,自尊日随减,惆怅日渐生,眉头从此难以舒展。此诗妙在倒装的结句用了白描笔法画出了一个具象的场景:“伊人窗外总徘徊”。想见又不敢见,或者不能见,想走又舍不得离开,总想再等下去,渴望“伊人”会突然走出来。这是真实的情节,又可能只是梦中的幻境。正是有此一句,使得全诗虚实相生,情景交融,读之有味。
心中有了相思的情愫,少不得便有梦境悄然相随。现实中做不到的事,往往便藉由美梦成全。这是人们共同有过的经验。但要是在梦里也不能随愿的话,惆怅便加深了。傅雨的这首七绝《寻君》,叙述了这种心绪:
&“碧天如水月如霜,
&&&和梦乘流到黯塘。&
&&&惆怅寻君终不遇,
&&&凭谁一一诉思量?”
或许诗人此前是在一个河边遇见意中人的,但之后便很难再一见容颜。于是只好借助梦境了。首句把梦境描写得很美,但有点冰凉。次句写作者在梦中顺着水流漂游到一个昏黑的池塘边,到达原先见面的地方。这一句有着十分兴奋和期待的味道。第三句悲情突现,希望落空,期待的奇迹没有出现,这是一个巨大的转折,于是,满腔的惆怅不知该向谁人诉说,其愁苦益发难以消受。
惆怅,有时只是自己的自作多情惹出来的。因为人家或许还不知道你心里装上了他(她)。但更多的更具悲愁色彩的是人家知道你的心思却不理会你、或者稍作理会却不肯跟你走、或者起初信誓旦旦说要跟你走可后来又改变了主意,通常读到的爱情惆怅诗较多属于这一类。比如新疆诗人刘铁(网名流星雨)的一组《题情七绝》,咏唱的便是一段失意的爱情经历:
&&&“险韵愁诗酒正酣,
唐人小赋赋春蚕。  & &&
无才怎就春蚕句,
恨写‘情情’字两三。”
作者另有《自述》诗“九六年来初上网,遇其网恋唤卿卿。同居二载无缘续,泪眼迷离枉赤诚”,当可为此组七绝作注脚,盖其言之情事一也。既然已“同居二载”,说明诗人是鼓了琴而文君亦已只身跟了他私奔了的,问题是同居二年的时间里,文君不肯当垆沽酒呢,还是另有原因,总之,是人家一甩手就“拜拜”了的。“同居二载”而“拜拜”,是该伤心。不过,如今据说“八年炕战”最终分手者也大有其人,原因大抵都是“蜗居”惹的祸。房子,车子,票子,是当今女人眼里最看重的三样必需品。大凡沾上了诗人气质的人都与这三样无缘。任你再赤诚,任你的琴音鼓奏得再好听,想让文君跟你住出租屋,没门。但不管怎么说,被人飞了的滋味委实不好受。尤其是自己费尽了一番真心,耗掉了几多精血,浪费了无数神情,换来误写“情、情”二三无情字,假情字,果然可恨!此诗前二句没写好,有太多值得斟酌的地方,比如“险韵”、“唐人”、“小赋”,与诗的主题缺乏应有的联系,浪费了绝句的有限空间。但此诗精彩的地方又掩饰了一、二句中的不足,因此依然显得深婉可读。妙笔在于“春蚕”两度出现,由此牵出“情情”二字,让人有耳目一新、情感可握之感。春蚕的意象,来自李商隐。本来是要“到死丝方尽”,可如今的“春蚕”不一样了,没死已无丝(思)了。极大的反差呀,所以诗人说自己才思枯竭不知如何重写“春蚕”句,今日之“情”已非昔日之“情”,写来写去唯有“恨”而已。震撼。结句给人的心灵撞击,不亚于寒山寺的夜半钟声,清脆,寒凉。
&&&深陷于爱情漩涡之中的人,其实大多时候都是身不由己的。
明代诗人王次回《灯霄纪事》四首绝句中,有一首写特定情景中行为人的反常举动,便从揭示其特定的行为心态这一层面来表现其迷恋情感。其诗曰:
“春空淡白照银纱,
&一径幽寻避月华。
&记得画桥南畔去,
&绿杨阴下是他家。”
灯霄,即元宵夜。元宵夜灯光璀璨,月色皎洁,是古代情人观灯赏月共度良宵的最佳时机。可这位小女子一路狂奔,大路不走,只拣幽径,有月光的地方不去,只逃闪于那些比较隐蔽的处所。原来,这女子是要偷偷独自去情人家,生怕被人发现,遂显得十分谨慎而“一径幽寻避月华”。或许这情人家也只是偶然去过一次,所以印象不是很深刻,依稀只记得是从画桥的南畔往前走,在那绿杨树底下的那一栋房屋里。这女子究竟能否见到自己的心上人,这已不是诗人需要关注的问题,正好给读者预留想象的空间,诗人把多情女子急切想要幽会情人的心态通过一“寻”一“避”、一“记”一“去”的行为动作表现出来,已见情趣,又何必画蛇添足?删繁就简,诗画尽然。(未完待续)
&&&&&&&&&&&&&&&&&&&&&&&&&&&&
爱意绵绵的情人幽会,当然是诗人喜欢落笔的最好题材。但通常诗人都不会正面全景式地去描写。或抒前奏,或叙尾声,或画局部,或插转折,点到为止,见趣则收。
宋代诗人梅尧臣有一首五绝《携手曲》,写的是情人幽会之后分手的情景。其诗曰:
&&&“携手出中闺,
殷勤克密期。
密期虽不远,
回顾步迟迟。”
你看,一对情人在女子闺房里相会,享受了欢情蜜意之后,携手一块步出香闺,还没分手,又已约定了几天后再见面之事。尽管下次幽会的日子隔得不远,可短暂的分别竟也如此难以割舍,以致分手之际,行步迟迟,频频相顾,颇有黯然销魂之感。
一首20个字的小诗,只因捕捉到这对情人分手时“回顾步迟迟”的生动细节,便曲折情感表露之能事,把情人相处的深情厚意充分表现出来,令人叹绝。
古代情人幽会,多喜欢选择野外,当时毕竟没有酒店提供钟点房服务。但现时人也多有喜欢野外幽会的,或则追求惊险与刺激,或则口袋里枯涩租不起酒店节省一点费用也属正常。唐人李百药更有意思,他为了说服情人去野外幽会,竟拿萤火虫说事。且看他的五绝诗《咏萤火示情人》:
窗里怜灯暗,
阶前畏月明。
不辞逢露湿,
只为重霄行。”
室内灯暗,阶前月明,皆不如野外深夜潜行。明里赞颂萤火,却又要示喻情人,也是用心良苦。荒郊幽会,图的是避人耳目,同时也可领略风花雪月。人生在世,有一场风花雪月的美事,给余生留下永久的回忆,也是一种难得的经历。要不,怎么现时的人都渴望“那一场风花雪月的事,有没有机会再重来一次”。风花雪月的精彩片段,少不得有野合的内容。
中国古代男女没有自由恋爱的权利,自然也就没有自由结合的合法空间。男女私自恋爱总是带有偷情的性质,只有野外才对偷情者开放。因此,野合似乎又是当时那种不合理制度的调节和补充。《周礼》一书中有“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的记载,说明周代还把仲春之月默许为野合合法期。都说孔子是野合而生,极有可能便是其父叔梁纥和其母颜氏使用了这一合法期做了正当之事。倒不必把孔圣人的身世想象得过分地粗鄙。
其实,到了汉代,这种野合的风气还很盛行,这可从近期陆续发现的汉代画像砖中许多野合“秘戏图”得到证明。大扺到了汉武帝董仲舒独尊儒朮开始了思想禁锢之后,“男女授受不亲”的说法才逐渐被强化为道德禁令,野合便全然等同于偷情了。
偷情这种把戏,似乎在中国颇有特色。特色之一是法律敌不过家规。古代并无一夫一妻制规定,男子允许妻妾成群。但中国的男人向来怕老婆,“妻管严”的结果使得纳妾并非易事,不得已便走先偷后娶之路。生米煮成熟饭,不怕河东吼脸色变。特色之二是负心郎多。偷情之时山盟海誓,过后便失约、失信、失感情。且读唐代女诗人太原妓《寄欧阳詹》一诗,便可见一斑:
&“自从别后减容光,
&&&半是思郎半恨郎。
&&&欲识旧来云髻样,
&&&为奴开取缕金箱。”
诗里说,自从和你(欧阳詹)分手离别之后这身体便一天天消瘦不堪,容颜大变,一半是因了对你的思恋,一半是恨你的失约与变心。假如你要看奴家原先的一头秀发,请你自己去打开那个鏤金箱(这有暗示自己已准备离开人世的意味)。这诗读来十分悲伤。
这个太原妓姓氏不祥,但知是中唐时歌妓,欧阳詹游太原时与其“亲密接触”,信誓旦旦约定择日派人前来迎娶她。走后失约,太原妓在期待中忧思成疾,知道自己来日无多时便剪下自己的发髻装入心爱的镂金箱,并写此诗寄给欧阳詹,诗寄出后不久即含恨离世。
象欧阳詹这类负心郎,古代有,现时更加有。时下的许多流行歌曲,唱的多是被人始乱终弃的悲愤和哀痛。如《口是心非》:“口是心非,你深情的承诺都随着西风飘渺远走。”《你的眼睛背叛你的心》:“你的眼睛背叛你的心,别假装还介意我的痛苦和生命。”
恋情作为人生一种最复杂最奇异最撩人心肺最让人捉摸不定最让人欲罢不能的情感,天生具有易生难灭却又可能中途变异的特性。恋情是血与泪浇开的花,是花自然便时开时落。不比骨与肉长出的亲情,通常便可与树木一般长青。
因此,现时的人大多看透了人生,把住心胸与时俱进,尝试如何把玩恋情。有些人喜欢把恋情交给欲望主宰,唱道:“如果这欲望它真的存在妳就别再等待,因为那团火在我心中烧得实在难耐。”一个人到了这样的地步,上床便比上学来得快,“拍拍我的肩,我去就会听你的安排。”
感情来得快的去得也快。因此,分手成为恋情的必修课:“分手时候说分手,请不要说难忘记,就让那回忆淡淡地随风去。”
但分手终归是一方主动一方被动,主动者可以轻松,被动者少不得伤痛。伤痛者有感“爱到尽头,覆水难收,爱悠悠恨悠悠,为何要到无法挽留才又想起你的温柔。”
但怎么想都于事无补,能做的事自然是最后的吻别:“我和你吻别,在狂乱的夜,我的心等着迎接伤悲。”
伤悲者通常是自己没有主动权,到了被抛弃方明白“举手无回你从不曾犹疑,我却受控在你手里。”
当然,有时也会是伤悲者主动,那当是发现自己已被对方玩弄,恋情已成了欺骗,这时会《心如刀割》:“你已经有了你幸福归宿,凭什么我还在这里奢求?”
似此看来,同是恋情的变异,古时的人反应要激烈一些,极端一些。譬如上举太原妓,因欧阳詹失约而优思成疾含恨离世。再看李益所写因情人失约如何懊恼的一首七绝《写情》:
“水纹珍簟思悠悠,
&千里佳期一夕休。
&从此无心爱良夜,
&任他明月下西楼。”
水纹珍簟指一种编织精细的竹席,以其花纹曲似水纹故名。竹席精美而恋人有约不来,懊恼到极端便觉得良夜明月都是极大的讽刺,正所谓心已碎便看不得好山水。“从此无心爱良夜”和“别后无心赏明月”都是一种悲情至极的心态。用美景衬哀情,用“良夜”、“明月”这些本可引发美感的乐景烘托和喧染哀愁,使失望、孤独、怅惘、痛苦之情感更显突出,更显深邃,使全诗更具艺术感染力,是李益此诗的成功之处。
李益是中唐时期以七绝好手著称的有名诗人,那首边塞诗《夜上受降城闻笛》为他赢得最高名誉。就这首《写情》来看,也是七绝精品。这诗的篇章结构仍然是四句两联,但不是起承转合的形式,而是两联并列而转折,前两句写眼前景此时情,后两句转而设想未来景想象情。也可看作是起承转的特殊形式。
李益这首诗,文笔圆润,情由景生,景中含情,情景交融,是“诗赋欲丽”的佳作。“诗赋欲丽”是曹丕的理论主张。其突出贡献是把纯文学作品从非文学作品中区分出来,反映了魏晋时代艺术审美意识的觉醒。它主张诗赋的辞藻要华丽,要讲究文采,追求艺术形式之美。这在当时是一种富于创造性的大胆设想和理论开拓,到了唐代便成为诗歌创作中的审美意趣。王维、孟浩然、李白、李益、杜牧、王昌龄等人的绝句,都是词赋华丽、文笔闰秀的佼佼者。
佳人失约,有可能是变心,也可能另有原因。懊恼至极,人情所然。但也不必便发誓从此不看明月。
胸怀总是开阔一些地好。张泌的这首七绝《寄人》,便想得开而心态较为平和:
“别梦依依到谢家,
&小廊回合曲阑斜。
&多情只有春庭月,
&犹为离人照落花。”
诗人与邻家一女子相爱,心想“慢慢地陪着妳走,慢慢地知道结果,也许爱永远没有结束的时候。”不料那女子不久便身不由己地被人招去做“二奶”了。毕竟招“二奶”的非官即富,比一个百无一用的书生强多了。幸而,亏得诗人想得开,还在多情月光下做起追情梦。此诗便写一个梦境,说自己与相爱的邻女分手后有一回做梦恍恍忽忽地又到了她家,穿过走廊,来到曲折围合的栏杆,风景依旧,但那曾经相爱的佳人已不见了,倒是一轮皎洁的明月还有往日的情义,用那幽冷的清辉洒遍整个园子,让他看清楚了地上的片片落花。落花也许就是变心女子的意象,也许是那女子走后这院子再没人来打理过。总之,这景象令人感伤,令人悲叹。
同是唐人的崔郊似乎与张泌有相同的遭遇,他与姑母一位姿容秀丽的婢女热恋,不料热恋中的女孩却被卖给一位姓于的高官显贵。这崔郊念念不忘,思慕不已,没有放弃追求的勇气,在一次寒食节踏青野外途中与恋人邂逅相遇之后,即写了一首题为《赠婢》的绝句,诗曰:
&&&“公子王孙逐后尘,
绿珠垂泪滴罗巾。
侯门一入深如海,
从此萧郎是路人。”
&&&绿珠是西晋富豪石崇的宠妾,不但容貌美,而且多才多艺,尤善吹笛子,当朝权贵孙秀倚仗权势指名向石崇索取,石崇不给遂被陷害入狱,绿珠乃跳楼自尽。诗人在此借绿珠悲惨遭遇,抨击公子王孙之流的“逐后尘”遂让弱女子“垂泪”遭受不幸的恶劣行为。萧郎一名出自《梁书》,原指梁武帝萧衍,后用于泛指女子所爱恋的男子,这里诗人代指自己。“候门”指权贵豪势之家,“候门一入深似海”,本意是指权贵之家门禁森严,一般人不能轻易进入,而一旦进入就很难出得来。因为进了候门而把先前爱恋的男子看作陌路之人,诗人似有责怪女友之意,但因有首联的鋪垫,便可知罪责在“公子王孙”而不在其女友,而诗人故意这么说,乃在于表达自己心中那种深深的绝望,这种委婉曲折的表现手法正是本诗最大艺术特色。
&&&据说那位高官读到这首委婉曲折、情真意切的诗作,触动心弦,竟叫“萧郎”将他的“绿珠”领回。这高官到底触动的是那一根弦我们不得而知,是敬惜人才还是厌恶二手货?或许,怕崔郊去纪委告他?总之这崔郊便比张泌有能耐。一首七绝诗便夺回了自己的心上人。(未完待续)
&&&&&&&&&&&&&&&(13)
比崔郊更有能耐的是赵不敏的弟弟。那涉及有名的钱塘歌妓苏小小的故事。苏小小是南宋钱塘(今杭州)名歌妓(另有一版本的钱塘名妓苏小小则是南北朝时期的),原名苏小娟。苏小娟的姐姐盼奴与书生赵不敏相爱,赵病死之时将其俸禄积蓄一半赠给弟弟赵院判,另一半嘱其交给盼奴,并告知盼奴有妹妹小娟,叫弟弟娶她。不料赵院判到钱塘后,方知盼奴也追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讽刺领导的古诗词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