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过《答谢中书书读音》后,如果你是谢中书,你对朋友陶弘景的来信,会进行怎样的回复?请写一封回信,100

行书习字: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我的图书馆
行书习字: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答谢中书书》原文:
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高峰入雲,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複有能與其奇者。
《答谢中书书》白话译文: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关于《答谢中书书》:
《答谢中书书》是南朝文学家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思想。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作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陶弘景,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著名的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人称“山中宰相”。
《答谢中书书》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文题中的“答”是“回复”的意思。“谢中书”,即谢徵(zhēng),字元度,陈郡阳夏(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鸿胪(掌朝廷机密文书),所以称之为谢中书。“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馆藏&19773
TA的最新馆藏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您好,欢迎来到新东方
您当前的位置: &
& 文章正文
答谢中书书翻译及原文
13:54&&作者:互联网&&来源:互联网&&字号:|
《答谢中书书》是一篇以感慨发端的书信,是作者陶弘景写给自己的朋友谢中书的书信。在这封信中,我们可以看到青山绿水、晓雾夕阳以及一些异常美丽的早晨、黄昏的景象。作者把朋友谢中书当成是一个可以交流内心、谈山论水的朋友,一起品景抒情。一起来看下答谢中书书翻译及原文吧,深入了解一下这篇文章。
《答谢中书书》原文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答谢中书书》翻译大意:
山川、河流等美丽的景色,自古以来都是人们一直在谈论的。巍峨的山峰插入云霄,明净的河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五颜六色,各种各样的光彩交相辉映。苍青的密林,翠绿的竹丛,一年四季都有。每天清晨,当薄雾就要散去的时候,我可以听到远处传来的猿猴、鸟雀的鸣叫声;在夕阳将要西下的时候,正在水中潜游的鱼儿争着跳出水面。这里真的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谢灵运后,就再也没人欣赏过这种奇妙瑰丽的景色了。
做《答谢中书书》翻译题时,我们要注意一些字词的解释。例:青林翠竹,指的是青葱的林木和翠绿的竹林;晓雾将歇,说的是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沉鳞竞跃,指的是正在水中潜游的鱼争相跳出水面;夕日欲颓,说的是太阳将要西下了。五色交辉,形容的是石壁五颜六色。
从答谢中书书翻译及原文,我们可以看到作者花大篇幅描写了这么奇丽的景色,表达的是自己热爱大自然,沉醉山水的身心愉悦之情。作者将谢中书当作是可以和自己一起谈山论水的朋友,因此将自己内心真实的情感在与友人诉说。翻译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翻译出作者无比的自豪感与沉醉感。
更多中学资讯请点击&&
更多中学课程请点击&&
温馨小贴士:
1、在线咨询:(每天 8:30—23:00)
2、咨询电话:(每天 9:00-18:00)
3、上海新东方官网:
(责任编辑:马玉婷)
更多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导读
||||||||||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 | 京ICP证060601号| 京网文(0号 | 京公网安备 90号
Neworiental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答谢中书书》注释献疑--《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6期
《答谢中书书》注释献疑
【摘要】:《答谢中书书》是南朝文学家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片断,围绕这篇作品,始终有三个未解之谜:一、谢中书是谁;二、文中所写是何地景物;三、此文写作在什么时间。经考证,谢中书是谢朏,齐永明七年至隆昌元年间他曾任中书令。陶弘景于永明八年东行浙越,《答谢中书书》应作于永明八年后不久,所写景物在浙江嵊州一带。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分类号】:G256【正文快照】:
《答谢中书书》是南朝文学家陶弘景在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由于该文具有颇高的艺术思想造诣,上海古籍出版社于2009年11月出版的《陶弘景集校注》一书将该文收入其中。因此文在国内受众较多、影响较大,它将直接影响青少年一代的中国古代语言文学学习和思想认知,我们应该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丁加达;[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年05期
王京州;;[J];温州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程章灿;;[J];东方丛刊;2008年01期
王京州;;[J];古典文献研究;2005年00期
陶喻之;;[J];古典文献研究;2009年00期
朱大银;;[J];甘肃社会科学;2007年05期
刘涛;;[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刘涛;;[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党万生;张志新;;[J];河西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方宜;;[J];河西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刘涛;;[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谢燕红;李刚;;[J];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孙齐;;[A];述往而通古今,知史以明大道——第七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金少华;[D];浙江大学;2011年
李华;[D];山东大学;2011年
叶贵良;[D];浙江大学;2005年
王建国;[D];复旦大学;2005年
蔡林波;[D];山东大学;2005年
张焕君;[D];清华大学;2005年
吉定;[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马晓乐;[D];山东大学;2006年
韩吉绍;[D];山东大学;2007年
沈意;[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婷;[D];河南大学;2011年
李明丽;[D];吉林大学;2011年
彭朝风;[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张雁勇;[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林丽英;[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陈恩维;[D];广西师范大学;2002年
王京州;[D];四川大学;2003年
陈庆;[D];四川大学;2003年
王晓芳;[D];湘潭大学;2003年
许琰;[D];西北师范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冯利华;;[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6年04期
刘扬;;[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年09期
張宗品;;[J];古典文献研究;2007年00期
李柏;;[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9年08期
谭宗达;[J];敦煌研究;1986年02期
伍杰;;[J];编辑之友;1987年03期
殷炳艷;張固也;;[J];古典文献研究;2010年00期
杨鸿德;;[J];读书;1980年01期
沈汉镛;;[J];生命世界;1989年01期
胡蔚;李林容;;[J];文献;2007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鐘國發;;[A];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六辑)[C];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武晓丽;[D];西南大学;2006年
王东;[D];西南交通大学;2009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八年级上册《答谢中书书》知识点整理语文版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八年级上册《答谢中书书》知识点整理语文版
作者:佚名 教案来源:网络 点击数: &&&
八年级上册《答谢中书书》知识点整理语文版
文章来源 莲山课件 w w w.5 Y Kj.Co M 八年级上册《答谢中书书》知识点整理语文版
第22课& 《答谢中书书》
一、文学常识
1、陶宏景:南朝齐梁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人称“山中宰相”。
2、谢中书, 即谢征,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3、康乐, 即谢灵运(385~433)东晋著名田园诗人,汉族,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出生于会稽始宁(今浙江上虞)。为陈郡谢氏士族,东晋车骑将军谢玄之孙,晋时袭封康乐公,故称“谢康乐”。
二、重点字词
1、四时俱备 四时:四季。俱:都&&&&& 2、晓雾将歇 歇:消散
3、夕日欲颓,沉鳞竞跃。欲:将要。颓:坠落。 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竞跃:争着跳跃
4、未复有能与奇者与:参与,这里指欣赏&&&&&&& 5、五色交辉 交辉:交相辉映
三、重点句子翻译
1、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译文: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2、夕阳欲颓,沉鳞竞跃。 译文: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3、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文: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四、主要问题
1、本文反映了作者什么思想? 答: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思想。  2、中心思想(表达的思想感情)答:本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3、书是一种怎样的体裁? 答:书即书信,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可具有文学性。  4、文中提到的“康乐”指谁?作者举他有什么用意?  答:“康乐”指谢灵运。说明能够欣赏领略山川之美的人很少。  5、找出文中的议论句,说说其作用。  答:最后一句。说明能够欣赏山水之美的人很少。  6、文中描绘了哪些景物?请用一个短语来概括短文内容。  答:峰、流、壁、林、竹、雾、猿、鸟、夕日、沉鳞等景物。短文是:欲界之仙都  7、“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表现了 山水相映 之美。  8、“两岸石壁,五色交辉”表现了 色彩配合 之美。  9、“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表现了 晨昏变化之美。
&文章来源 莲山课件 w w w.5 Y Kj.Co M
上一篇教案: 下一篇教案:
? ? ? ? ? ? ? ? ? ?答谢中书书 教案教学设计
答谢中书书 教案教学设计
答谢中书书电子教案
1、今天老师要来考考大家,多义词掌握的情况。
请大家看大屏幕,上面有个“书”字,试试看你能用这个书字,组哪些词语。
书本、书写、书信、书桌、书包、书皮、判决书、楷书等
2、请大家一不做二不休,继续通过查工具书来解释这些词中“书”的意思。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书的注解:
书(shū) ①写字;记录;书写。②字体。③装订成册的著作。④书信。⑤文件。
给刚才大家所组的词语对号入座。例如:
书本--③装订成册的著作    书写--①写字;记录;书写
书信--④书信         楷书--②字体
判决书--⑤文件
二、引入课文,感知内容
(一)、下面要来考一考大家,让大家“学以致用”。
 1、请大家看大屏幕:“答谢中书书”中的两个书该如何理解?
   请大家根据自己的认识,猜想一下两个书分别该怎样去理解。(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思考)
 2、让大家这样凭空猜想两个书的意思,似乎有些为难大家了。这样吧,老师把“答谢中书书”的出处告诉大家,可能帮助大家正确理解“书”的意思。(大屏幕上展示《答谢中书书》一文)
请大家齐声朗读这篇文章,了解一下以“答谢中书书”为题的文章,会是一篇怎样的文章,你能从中得到启示吗?
明确:本文属于书信体裁的文章。
3、请同学们再来说说,读了文章以后,你想怎样理解这两个“书”字?
书①:中书,南朝时候的官员称谓。
书②:即书信,是文体的一种。
所以由此我们知道,“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给谢中书的一封信。
(二)、关于文章的一些知识介绍:
1、陶弘景,字通明,号华阳隐居,谥号贞白先生,丹阳秣(mò)陵(今江苏江宁县)人。
2、谢中书,名谢微(或作徵),字元度,阳夏(今河南太康县)人,豫章王记室,因曾任中书鸿胪(lú),故称“谢中书”。
(三)、请大家齐声朗读这篇文章,来感受一下读古人的书信的滋味吧。
三、深入探究,解析课文内容
(一)、根据课文导引部分的语言,引导学生在细读语文的基础上,全面品析文章。
   有人评价《答谢中书书》“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像一首流动的山水诗。”请大家再读课文,回答:
1、 说它“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那么这幅山水画中有那些景色呢?
明确:所描绘的景色有:  高峰    清流    石壁   青林翠竹
          晓雾    猿鸟    夕阳   沉鳞
2、 说它“像一首流动的山水诗”,那么这又是怎样一首诗呢?
    请将文中描写山水美景的语句找出来,并使其呈现为诗歌的形式:
&&&&&&明确: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沈鳞竞跃。
请大家来朗诵这首诗歌,领略一下诗歌所描绘的美景。
(二)比较《答谢中书书》和现在书信的联系点和不同之处,从而更深入地了解作者的内心世界。
读课文回答以下问题:
1、 请大家说说《答谢中书书》和一般现在的书信有什么不同?
明确:描述的重点不同。一般书信重在通过文字,或说明写信者的意图,或阐明写信者自己的观点来劝说收信者,写信有明确的用意。本文则大篇描绘美丽绮丽的景色,似一篇写景散文。
&&&&&&2、两者的相同之处是什么?
&&&&明确:本文在最后一句“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点明作者的写作意图。
&&&&&&3、请大家带着我们对文章的理解来品味课文。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样的文章?认真读,仔细思考,相信大家会在我们共同学习的基础上有更大的收获。
明确:学生可以各抒己见,说说自己的理解,要言之有理。
四、课外延伸
&&&&请大家用现代文来大胆地扩展描绘文中的景色,可以合理运用想象。
2006年元月18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答谢中书书朗读mp3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